(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 研究生于冬梅 指导教师陈榴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汉语 中文摘要: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特征之一,虽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量词就已经出现, 但对量词的研究较晚。本文以吕氏春秋中的量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试图描写出上古时期汉语量词的概貌,总结出量词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语料价值,筒述古汉语量词源流 及研究现状并扼要说明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吕氏春秋中的量词,主要是对吕氏春秋中的量词进行归类和描写, 考察部分量词演变情况,并对个别量词进行共时比较,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吕氏春秋量 词的系统。首先,对每类量词进行定义,依据各类量词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再划分为几个小 类。其次,按照分出的小类,依次进行分析。分析时不仅对这些量词在意义上、用法上进行 详细的例证说明,同时兼顾部分量词的发展变化,并对用法相近的量词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为吕氏春秋量词使用情况分析,论文在对吕氏春秋量词系统进行描写 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归纳总结。主要从吕氏春秋中量词使用的特点、量词结构类型及使 用频率三个方面对吕氏春秋中量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列表统计,使对量词用法有一个 直观量化的认识。 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了吕氏春秋量词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先秦时期汉语数量词 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吕氏春秋量词分类描写语法意义 吕氏春秋量词研宄 一绪论 ( 一) 吕氏春秋及其作者 昌氏春秋作为上古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尤其是先秦唯一一部著作年代明确的典籍, 除了它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之外,在汉语史的研究上也是极具份量的语料。吕 氏春秋是著作年代明确的典籍,这在先秦典籍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是用当时通行的 语言写成的,语言颇具代表性;这部书是战国末期最后一部重要著作,又处于周秦之交的过 渡时期,它的语言反映了周秦之交的语言面貌,所以, 吕氏春秋在汉语史上同样具有重 要地位。它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一直较为萧条,特别是从 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显得有些欠缺,量词的研究尤为薄弱。 关于吕氏春秋的作者。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由其 门客编纂而成。现代学者肯定昌氏春秋是由众多文士学者集体完成的著作,同时特别强 调吕不韦的主编作用。吕不韦把众多智略之士集合在一起,按既定的纲目和步骤写作,这项 组织工作本身就具有开创性。书成之后,既包括了各种学派的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宗旨和 贯彻始终的主线,各部分之间基本上是协调的。由此而言,吕不韦应该被看成是一位重要思 想家,他有着自己的哲学和系统的社会政治思想,但他不独师一种学说,眼界开阔,总揽百 家之学,在这一点上,他比之诸子则高出一筹。 吕氏春秋自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一直未形成热点,清代朴学若盛,才较有起色。自 汉代高诱以下直到明代以前, 吕氏春秋研究仅产生相关著作4 种。明代始增,为1 6 种。 但多为版本传刻、断旬点评之类。直至今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内容方面,例如政 治思想、教育思想、音乐思想、农业思想等。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早期以校释为主,这 些著述或校订文字、或训解文义,或补前人注解的遗漏,或匡正他们的谬误,或生发自己的 一些新解。近些年来对吕氏春秋进行专门的语言研究的文章渐渐增多。如:喻世长1 9 9 0 年在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上发表了吕氏春秋) 高诱注中所显示的单素词向多素词演 变的痕迹;贾齐华2 0 0 1 年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 吕氏春秋察今 “可得” 辨证;姚红卫2 0 0 1 年在江西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试析吕氏春秋) 高诱注的训诘价 值;殷国光2 0 0 2 年在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上发表了( 吕氏春秋) 含“z ” 的体词性向心结构的考察,同年他的著作上古汉语语法研究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出版,其中有( 吕氏春秋) 词类研究概说( 吕氏春秋) 同类词并列连用考察( 吕 氏春秋) 句子的界定关于( 吕氏春秋) 句型研究的若干问题,同时在语言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上发表了谓词性向心结构向非向心结构变换的考察( 吕氏春秋) 谓词性向心 结构的考察之一;2 0 0 3 年广西师范大学李超的硕士论文( 吕氏春秋) 的反问句研究: 安徽大学陈志林的硕士学士论文( 吕氏春秋) 高诱注研究;西4 lr ) 目i 范学院黄伟龙的博士 论文( 吕氏春秋研究;四川大学雷汉卿、杜晓莉的硕士论文( 吕氏春秋) 中由动词 “为”构成的述宾结构:卢和乐2 0 0 4 年在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析( 吕 氏春秋) 注的语法价值;2 0 0 5 年徐志林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了( 吕氏春秋) 高 注所引书目初探。 2 g g 氏春秋量词研究 在上述的研究成果中。从训诂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多;其次是从各个角度对句子进行描 述,例如对句子的界定,反问句的研究,句型的分析:其中从词的角度研究吕氏春秋的 相对较少,而且是从整体上对书中的词进行分类概述,例如殷国光的( 吕氏春秋) 词类研 究概说等。 关于量词 1 量词的产生及发展 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所以也称作单位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汉语 量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 1 ) 萌芽期甲骨文时期属于量词的萌芽时期。甲骨刻辞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通 过研究发现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量词只是这些量词不但种类少而且数量少,公认的只有 1 0 个左右,如容量量词“升”、“卣”,货币量词“朋”、天然量词“丙”等。金文中的量词明 显增多,据黄载君统计有4 0 多个。但这两个阶段末见动量词。 ( 2 ) 发展期春秋、战国、秦、汉属于此期。这是量词从萌芽到成熟之间的过渡时期,据 李佐丰统计,仅左传中就发现个体量词5 个、集合量词8 个、度量衡量词1 5 个、时间量 词8 个。汉代的量词有了明显的发展仅天然量词就达5 0 多个,而且量词的使用有了初步的 分工。这个时期出现了少量的动量词,如“周行”“匝”等。 ( 3 ) 成熟期魏晋南北期是量词的成熟期。首先,从数量上。量词中最具活力的个体量词 和集体量词大量增多,出现了大批新兴量词。其次,在种类上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动 量词使用已很普遍,可以说,从此以后,汉语量词的格局已经形成。第三,在用法上,“数+ 量+ 名”的语序开始确定,这种语序一直到现代汉语仍是常规语序。 ( 4 ) 完善期从南北朝之后,汉语的量词就进入了完善补充调整的阶段。这个阶段没有下 限。 2 量词的界定 量词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语法书大多把量词看作名词,例如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朱德 熙的语法修辞讲话、陆志韦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等等。另外,陈望道在论现代汉语 中的单位和单位词一文中将量词称为“计标”,张忠公则在汉语语法常识中把量词同数 词台称为“数量词”。1 9 5 7 年“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中正式给量词定义为“量词 就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丁声树。先生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不但使用了 量词的名称,而且第一次把量词作为一种独立的词类进行分析、研究,书中说:“量词通常用 在指示代词或数词的后面。名词的前面。”量词的地位由此奠定。在这之后量词的研究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既有理论方面的探讨,也有断代的描写但据笔 者所掌握的资料而言,量词的研究轻重用力不同,特别是对专书量词的研究较为少见。如( 敦 煌汉简) 中的量词( 魏德胜古汉语研究2 0 0 0 年0 2 期) :( 睡虎地秦墓竹简) 量词研究( 王 建民西南师范大学2 0 0 1 年9 月) ;( 周礼) 物量词使用义初探( 刘兴均古汉语研究2 0 0 2 年0 1 期) ;( 淮南子 中的量词( 马芳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0 4 月) ;( 三国志) 量词研究( 马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4 月) ;( 居延新简) 中物量词和称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数法探析( 陈近朱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4 年) 。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吕氏春秋一书属于杂家的著作,既有众多的人物间的言语对话描写、行动及心理描写, 又有大量的对具体的情境、自然现象的阐述,各家各派、各行各业无所不包,故而保存了丰 富的先秦语言,是上古时期语言的重要语料。但是从吕氏春秋语言研究现状来看大多 局限于句读和语词的释义;虽然有学者对书中的词类进行过研究,但数量也是有限的,特别 是颇具特色的量词更是少人问津。从量词发展过程来看,先秦时期量词使用的频率虽然不高, 处于从萌芽到成熟的过渡期,但量词的发展也绝对不能跨越此阶段,更不能忽视对此阶段的 研究。因此,选择吕氏春秋量词作为研究对象显然是有必要的。探究这时期量词的发 展情况,对完善汉语语法学和词汇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对吕氏春秋一书中的量词进行分析时不仅注重对每个量词 的平面描写和历史比较,而且对用法相近的量词进行共时比较研究。此外,本论文还运用了 统计的方法。 二 吕氏春秋中量词的分类 量词是粘着于数词之后的词类,表示人物、动作行为的数量单位,从最早的可识文字甲骨 文的记载来看,商代已经有长度、容量、货币的单位词了。到周秦时期,又出现了表示事物 特点的个体量词。吕氏春秋中就己具备了大量的物量词。据笔者统计,吕氏春秋共有 3 9 个( 不包括临时名量词) 。在这些量词中,有表示事物单位的名量词;有表示动作单位的动 量词,但是只出现3 个。 名量词是最先出现的一类量词,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所量对象是名词或名词性事物。 在吕氏春秋中,按性质可以分为五类:个体量词、集体最词、容器量词、度量衡量词、 时间量词。 ( 一) 名量词 1 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表示事物的自然个体单位。吕氏春秋中的个体量词有人、乘、蔚、等、种 等5 个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人表示人的个体单位,由名词“人”借用而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个”或“个人”。 例如: ( 1 )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吕氏春 秋孟春去私) ( 2 ) 越王授有予四人。( 吕氏春秋季秋审己)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人的天然量词“个”发展很迟缓,在它普遍使用以前,一直是用“人” 来表示人的天然单位的。因此“人”应被看成古汉语中常用的量词,它表示人的数量单位, 但并不能给一切表示人的名词作量词,主要用来计量下、中层人物,一般不计量上层、尊贵 的人物。例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论语泰伯) 和“农战之民千人。”( 商君书农 战) 4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乘表示车子的个体单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辆”。例如 ( 3 )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 吕氏春秋仲秋简选) ( 4 ) 武王虎赍三千人,简车三百乘。( 吕氏春秋仲秋简选) ( 5 ) 魏王辩之,约车十乘,将使之荆。( 吕氏春秋审应离谓) 说文徐笺:“车,人之所乘也故车谓之乘车。”先秦己出现量词的用法,常用于兵车, 后渐渐一般化了,南北朝时又用于“船”,到明清小说中,“乘”常用于计量“轿子”,现代汉 语量词已不用,“三百乘”即“三百辆”。 胳胳,本义为切成小块的肉。庄子至乐:“不敢食一脬。”后来引申为量词用法,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块”。在吕氏春秋中,只出现一例: ( 6 ) 尝一蔚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氏春秋慎大察今) 等计量事物级数或爵位的单位。例如: ( 7 ) 加富三等,就官- - 歹f l 。( 吕氏春秋季冬诚廉) ( 8 ) 故明堂茅茨蒿柱,士阶三等,以见节俭。( 吕氏春秋恃君召类) ( 9 ) 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吕氏春秋有始览) 说文:“等,齐简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竹部:“凡物齐之,则高下历历可见, 故日等级。”广雅释古:“等,辈也。”后引申出“等类”义,量词用法由此产生。“等”作 为量词,经常与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搭配,与数量词搭配的情况较少。吕氏春秋中,仅见 三例。 种用来计量事物的种类。例如: ( 1 0 ) 命冢宰,农事奋收,举五种之要。( 吕氏春秋季秋) ( 1 1 ) 冰己入,令告民出五种。( 吕氏春秋季冬纪) “种”作为量词由“种类”义引申而来,到南北朝时,“种”的量词用法进一步发展了, 人、事物都可以计量。本书出现的“五种”在原文中,泽为现代汉语应是“五谷”,即五种谷 类,所以,“种”在这里已经具有了量词的用法,但是这时此用法还不广泛。 个体量词的主要语义特征是【+ 个体1 个体义指向量词所修饰的名词。量词本身只表示个体单 位,而不表示范围,随着量词的发展,这类量词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和归并,它的分化是由汉 语的特点决定的,量词由分化而增加,使语义表现更加准确、生动,更能体现细小的差别。 2 集体量词 集体量词表示的是事物的多数个体即集体单位。在吕氏春秋中使用的集体量词有札、束、 家、户、室、行、乘等,以下分别予以论述。 札在吕氏春秋中只出现一例,即: ( 1 ) 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己六札矣。( 吕氏春秋仲秋爱士) 札,本义为书写用的小木片,说文:“札,牒也。”由“铠甲上的金属叶片”引申为量词用 法,无定量,“一礼”即“一捆”。在稍晚的著作淮南子中也有:“则悬一札而已矣。( 淮 南子说山训) ” 柬计量物的集体单位,意为“捆”例如: ( 2 ) 乃复赐之脯一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吕氏春秋慎大报更)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说文解字:“束,缚也。”由此渐渐的发展成用来表示“一束之多”,这就成了量词。而 且是晟古老的量词之一。“束”作为量词在金文中有记载。金文舀鼎“矢五束”。礼记杂记 下:“纳币一束,束五两。”郑玄注:“十个为柬。”淮南子汜论训:“讼而不胜者,出一 束箭。”高诱注:箭十二位束也。可见,早期的“束”最先用作集合量词是有一定数目的。到 魏晋南北朝后,一般就不讲究数目了,而只是一种估量。 秉计量禾茎的集体单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说文解字:“秉,禾柬也,从又持 秉。” ( 家 ( (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 吕氏春秋先识观世) 户、室计量人的集体单位,所指的数值不定。例如: 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吕氏春秋有始谕大) 故以万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 吕氏春秋审分慎 势) ( 6 ) 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 吕氏春秋季秋顺民) ( 7 )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吕氏春秋恃君骄恣) ( 8 ) 今窒闭户牖,动天也,一室也。( 吕氏春秋季夏制乐) ( 9 ) 燕雀争善处於一室之下,子母相哺也,灼蚋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 吕氏春秋有 始览谕大) 说文解字:“家,居也。”现代汉语中计量对象扩大,常用来计算家庭店铺或企业的单 位,如“一家银行”、“五家商店”一类的说法。户,本意单扇的门,引申为虫类的洞穴,又 引申为住户,一家为一户。“室”的量词用法发展与“家”是相同的。 行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在上古汉语中“行”作量词时都用于计量人,有 时指2 5 人,有时数值不定。单位量词的用法由“行列”义发展而来,表示“成行的东西” 读“h 6 n g ”。在此时还很少见到,但是在吕氏春秋中只出现了它的后种用法。例如: ( 1 0 ) 燕王闻之,泣数行而下。( 吕氏春秋恃君行论) ( 1 1 ) 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 吕氏春秋仲冬长见1 在这里,“行”都是“眼泪”的量词,即“一行行的眼泪”。在后代又扩展为计量酌酒劝饮 的单位词,酌酒劝饮一遍、次称“一行”,读“x i n g ”。如在三国志中出现的“饮酒数 行达起取素书两卷,火如手指。达日:当写读此,则自解也。 乘“乘”除了用作表示车的个体量词之外,还用作表示车和马共同的集体量词即一车 四马为一乘属于“综合称量法”。例如: ( 1 2 ) 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 吕氏春秋季冬介立) ( 1 3 ) 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 吕氏春秋季冬不侵) ( 1 4 ) 汤、武以千乘制夏、商,闵民之欲也。( 吕氏春秋慎大贵因) 群“群”的本义是专指“羊群”,但作为量词就泛化了。说文解字“群”字段注:“羊 为群,犬为独,引申为凡类聚之称。”又说文句读:“群,通词也。不主为羊。” ( 1 5 )以说则承从多群,日夜思之。( 吕氏春秋孟秋禁塞) ( 1 6 ) 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 吕氏春秋孝行本味) 6 吕氏春秋* 量词研究 “群”作为量词用来计量聚集在一起的人或动作。庸五代时,“群”的计量对象已经扩大 到“山”,现代汉语中又有了“群岛群湖”之类说法。 社“社”的个义项为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自莒疆以西,请致 干社。”杜预注:“二十五家为社。”在吕氏春秋中的用例,如: ( 1 7 ) 卫公予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 吕氏春秋先识览知接) ( 1 8 ) 请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队封夫子。(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 3 容器量词 容器量词是以某种容器的名称为计量单位来表示一般容量,只显示有关物品的大略数量。 在吕氏春秋中出现的容器量词很少,具体有“镬”、“鼎”两个。 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4 度量衡量词 各种度量衡量词内部分别有一定的进位关系。这类量词也可以成为标准量词,即一种包含 有进制位的人工量词。在吕氏春秋中有以下- - - + + 标准量词,计量长度、面积、重量的单 位量词。 长度单位:仞、尺、寸、里、寻、舍 词条仞尺 寸 里寻 舍 出现次数 54 45 9 1 5 0 量词用例 5444 11 3 百分比1 0 0 l o o 1 0 0 7 0 1 0 0 6 里说文解字:“里,居也。从田,从土。”在以上表示长度的6 个量词中,“里”作为 量词出现的次数最多,表示路途距离的长度单位,古代三百步( 一说一百五十丈) 为一里, 三十里为一舍。例如: ( 1 ) 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 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 ( 2 ) 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 ( 3 ) 九战九胜,追北千里。( 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 ( 4 ) 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e 也。( 吕氏春秋不苟论博 志) 尺说文解字:“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 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尺”和“寸”作为量词出现的次数相对多一些。“里尺” “寸”这三个量词在先秦已经是较为成熟的量词了,而且一真到现代汉语中也是很活跃的量 词。例如: ( 5 ) 使五尺竖子引其椿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吕氏春秋需春纪重己) ( 6 ) 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 7 ) 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颁其上。(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 ( 8 ) 断两节间一一其长三寸九分一(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 7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寻、仞寻、仞作为表长度的度量衡量词带有复杂的性质,例如: ( 8 ) 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 吕氏春 秋仲春纪功名) ( 9 ) 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 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 “仞”是与“寻”相似的度量单位,“仞”有七尺和八尺两种说法。孙诒让以金锷的考辩 为据,主八尺之说;段玉裁於“仞”字下作了辩驳,以为七尺,我们赞同段说。“寻”以度广, “仞”以度深。七尺为“仞”,与“寻”异量。 舍说文解字;“市居日舍。”本意为客舍,后引申为“军队住宿一夜”,即“驻扎”。如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一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再引申为量词,即古时 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过 于中原,其避君三舍。”o 在吕氏春秋中出现了3 例,例如: ( 1 0 ) 今夕荧惑其徒三舍,君延年二十岁。( 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 ( 1 1 ) 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 由于丈量土地、布帛等的需要,长度量词由与此相关的事物产生了。“寸尺咫寻常仞诸度 量,皆以人之体为法7 ,人们首先从自身出发,注意到可用手臂度量事物的长度,于是产生了 如上量词。”“里”是“居住的地方”,“舍”是“宾客居住的房子”,它们都与土地有关。也 可能当时的房子间的有一定的距离,人们聚居地方的房子间的距离就被称为“里”,宾客居住 的房子间的距离被称为“舍”,计算土地长度单位的量词由此产生了。 面积单位:亩 面积量词是计量土地面积的量词。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敌而土地的 丈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吕氏春秋中计量面积的量词只有“亩”一个。“亩”表示土地面 积的单位,在文中出现了7 次,其中作为量词的用法有5 次。例如: ( 1 2 )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 ( 1 3 ) 三亩之宫,而心不能知。(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 1 4 )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吕氏春秋恃君览- 骄恣) 重量单位:石、锱、锤、钧、斤 石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即 一百二十斤为石。 ( 1 5 ) 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 吕氏春秋贵直论壅 塞) ( 1 6 )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自b 用是? ( 吕氏春秋贵直论壅塞) ( 1 7 ) 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吕氏春秋贵直论壅塞) ( 1 8 )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吕氏 春秋不萄论当赏)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例如:“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孟子告子下) 和“斤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 小尔雅衡) 在吕氏春 秋中的用例,如: 8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 1 9 ) 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 ( 吕氏春秋士容论务大) ( 2 0 ) 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 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 ( 2 1 ) 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 吕氏春秋仲秋纪) 锱在古代汉语里,“锱”所表的重量说法不一,盖因时因地而异。说文金部:“锱, 六铢也。”由此可以看出,“锱”作为量词是其主要功能。如:淮南子诠言高诱注:“六 两日锱,倍锱日锤。”札记儒行郑玄注:“八两日锱。”在吕氏春秋中只出现一例: ( 2 2 ) 今割国之锱锤矣。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给之? ( 吕氏春秋审应览应言) 在这里,“锱”作为量词与“锤”连用,引申为少量、微小的意思。这在古代的使用频率 是很高的,有时是与“铢”连用,如:苟子富国:“割国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献。” 在吕氏春秋中,没有出现表容量单位的量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容量量词在先秦还没 开始使用反之,在其他的先秦文献中出现了升、斗、石、斛、豆、钟、秉等数目较多的容 量量词。例如:“升”是较小的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斛。 ( 2 3 ) 不能人得一升粟。( 慎子逸文) ( 2 4 ) 不费斗粮。( 战国策秦策) ( 2 5 ) 一夫为粟二百石。( 管子治国) ( 2 6 ) 凡饩大夫黍粱稷筐五斛。( 仪礼聘礼) 一定时期的度量衡量词,其单位大小一般都是固定的。它们的语义特征是【+ 范围1 ,因为 无论是长度、重量还是面积、容量都表现为直线或平面或空间上一部分。这决定了度量衡量 词的一大特征:同组量词之间存在着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二十四铼为一两,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一百二十 斤为一石等等,这一关系决定了度量衡量词的系统性。 5 时间量词 时间量词是以时间名词为计量单位,来表示时间长度的单位,也有人把它叫做准量词。年、 月、日等表时间的词是否属于量词,及属于何种量词,一直存在分歧。有的人认为是名词, 有的人认为是量词。多数学者还是视为量词,例如丁声树、朱德熙等。阏为,时间和空间都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既然我们承认度量空问的长度、面积、容量的单位是量词,度量时阀的 词自然应属于量词。 这类量词究竟属于哪种量词,又是有争论的问题。由于时间量词具有一般量词所不具有的 独特之处即它的前面直接是数词后面不一定出现名词,所以都把它单独划为一类。了声树 等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一书中把“年、月、日、号”看作准量词,而把表时间的“月” 看作名词: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2 0 0 4 ) 中把表时间的“月”标为“名词,计量单位”:朱德 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称之为“准量词”:李佐丰在( 左传) 量词的分类中称之为“时 间量词”但把它同名量词、动量词并列。我们觉得从语法上看,应该把时间量词归入名量词 因为时闻量词跟名量词内的度量锇量词性质很接近。 此类量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使用,h 辞中用于记年的有“年、岁、祀”。“年”,本义是谷 物成熟a h 辞中b 问“受年”、“有年”常见。北方农作物一般一年熟,“年”由本义引申用 于记时,农作物一熟称一年。和周代以后表示时令的“年”所指的时间大致相当。“岁”,在 9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h 辞中指一个收获季节,词义引申用于记时。徐朝华:王贞:今岁受年? ( 文5 4 7 ) 今岁 指这一个收获季节。农作物一般一年只有一个收获季节,岁与周代以后表示时令的岁 意义大致相同。”oh 辞中也有其他的记时量词“月”“日句”等。“月”在h 辞中用于记时, 表示一个月,是引申义。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则有十三个月。“贞今七月王入于商。( 前 2 ,2 1 ) 日在h 辞中用于记时,表示白昼,与夕相对。豆贞:日其雨。( 珠1 4 2 ) 也指一昼夜,一天。自今日至甲申日其雨。( 乙8 4 9 9 7 日用于记时,也是引申义。旬, 商代以十干记日,甲日至癸日十天为一句。贞旬亡囚。( 粹1 4 1 6 ) ”o 吕氏春秋中出现的时间量词有日、旬、月、年、岁、世、代。各举两例如下: 日: ( 1 ) 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 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 ( 2 )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月: ( 3 ) 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 吕氏春秋先识览知接) ( 4 )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 年: ( 5 ) 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吕氏春秋季秋 纪顺民) ( 6 ) 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微未尝进一人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骄恣) 世: ( 7 )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 吕氏春秋伸春纪贵生) ( 8 ) 国安宁而犹若次,又况百世之后而国己亡乎? ( 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 代; ( 9 7 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 i o ) 三代分善不善,故王。( 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 岁: ( 1 1 ) 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 ( 1 2 ) 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 ( 1 3 ) 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 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 旬: ( 1 4 )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句二日。( 吕氏春秋季夏纪) ( 1 5 )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吕氏春秋仲秋纪) 时间单位量词同度量衡量词一样,在古代也是一种定制,具有名词的性质,其间有一定的 换算和包容关系。如:日 月 年 代 世。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代,更也, 从人弋声”。上古汉语“世”、“代”不同义。父子相传为一世,朝代相替为一代。“三世”指 祖孙三世,“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唐人避唐太宗讳,遇“世”字多改用“代”字,甚至“世 宗”亦改称“代宗”。从此以后,“代”字变为“世”的同义词。 尽管上述的时间量词可以用于中心动词之前,但是如果它们用于中心动词之后而且中心动词 1 0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又带宾语时,就我们所能见到的材料,时间词只能在宾语之后。这也是宋以前时间词的总的 使用情况。即宋以前没有“看了十几年书”或者“去了一次北京”之类的用法。这一点与现 在的情况明显不同。 6 临时名量词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名词能够作量词用这更体现了名词与量词的密切关系。它们中有些词 已被归入临时量词,但这类词是开放的,哪个名词在哪种情况下被用为量词我们无法预料, 但我们可以对这类词进行考察,寻求其内部的规律性。现实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存在著名词临 时借用为量词的现象,例如现实生活中的惯用现象“两书包书”、“一手泥”、“一脸汗”等。 为什么借用名词做量词,借用后有什么效果? 这里不做考察。 临时名量词是从名词临时借来表量的词,只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量词的作用。离开这种语境, 它们仍旧是名词。吕氏春秋中的临时名量词主要是具备“能够前加数词在句中作定语”的 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中就有很多名词充当了i 临时名量词的角色。例如; ( 1 ) 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 ( 2 )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 ( 3 ) 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 吕氏春秋- 季秋纪顺民) ( 4 ) 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 ( 5 )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 吕氏春秋季夏纪) 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的是动作的次数或动作延续的时间,是计量动作行为的单位。在吕氏春秋 中- 动量词数量极少,需要表示动词的这种功能时,一般都是在动词前面直接加数词表示。 例如: ( 1 ) 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 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 句中,“三赏”即“赏三次”,“三”在动词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补语。 ( 2 ) 爱旌目三铺之而后能视。( 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 此句中,“镝”:通“哺”,“给吃、喂”的意思,是动词,“三”加“铺”即“咽下三 口”,数词“三”直接放于动词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动词的补语。 ( 3 ) 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 吕氏春秋贵直论) “一鼓”即“击鼓一次”,没有出现量词“次”或“下”,而是直接由数词“一”加动词“鼓” 来表述语义的。 ( 4 )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这句话中“数至”即“多次到来”的意思,仍然没有出现表示动作次数的量词“次”。 通过对上述的例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吕氏春秋成书的时代先秦, 还没有出现表示动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的量词,至少可以说,在那时此类量词还没有普遍地 使用。那么需要对此意义进行说明时,就在动词前直接加数词表示,而且这些数词代表的数 量短语到现代汉语中作动词的补语,无论是般动词还是趋向动词都如此。 经过我们的调查,在吕氏春秋中仅出现3 例疑似动量词的临时量词,我们认为这是动 量词的萌芽:周、成、行等。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 5 ) 日夜一周,圜道也。( 吕氏春秋季春纪圆道) “周”,遍、转,引申为匝,周围,环绕。“日夜一周”,即“太阳一昼夜绕行一周。一 周”,数词+ 量词在句中作“绕行”的补语。 ( 6 ) 反斗而击之,成,脑涂地。( 吕氏春秋孝行览长攻) “一成”,即“一下”。 ( 7 ) 觞数行。( 吕氏春秋仲冬寄当务) “觞“,古代饮酒器,在文中用如动词,“举觞饮酒”,“数行”,指斟过几遍酒,在这里“行” 为动量词,即“遍”。 三吕氏春秋中量词的使用情况 从上面对吕氏春秋中各类量词逐一进行的统计和描写的情况看。吕氏春秋量词大 多是由名词借用而形成、演变成的名量词。为了清晰呈现吕氏春秋量词使用情况概貌, 我们把吕氏春秋中出现的上述名量词分三部分作理论上的探讨。 吕氏春秋中量词使用的特点 吕氏春秋中的量词主要是名量词,只出现了少数的几个动量词。下面是对书中名量词 的统计: 度量衡容器量词时间量词个体名量词集体名量词 量词58 个数 1 4273 所占百3 8 3 9 5 5 6 1 9 4 4 3 6 1 1 分比 从对吕氏春秋中名量词的分析考察看,它较甲骨文、金文中的量词丰富多了。表示度 量衡、表示事物的自然个体单位的个体量词使用泛之外,表示时间单位的量词出现的频率 也较高。 关于动量词,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的产生要比表示事 物单位的词晚得多。”o 这个结论是对的,说到动量词产生的时期时王力先生在书中说:“唐 代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次、回等逐渐出现了,表示时间长久的行为单位, 有场、番等,也都见于唐宋的史料中。”o 从对吕氏春秋动量词的考察看,这并不 大符合汉语语言实际,汉语的动量词起码在吕氏春秋成书的时期已经出现了,书中的“周”、 “成”、“行”的使用就是例证,虽然这几个词的使用并不多。 吕氏春秋中量词的结构类型及语法功能 吕氏春秋中的量词主要是名量词。它除了和名词发生关系外,一般是和数词发生关系, 粘附于数词之后,构成数量词组。因此,要想探讨量词的用法及其语法特点,就需要对量词 、 同数词、名词的组合情况进行考察。下面将吕氏春秋中的量词结构的基本类型列成一个 1 2 吕氏春秋* 量词研究 总表格,以直观地观察其情况。 类型使用次数占名量百分比 数+ 量 3 7 58 2 6 0 数+ 量+ 之+ 名 5 01 1 o l 名+ 数+ 量1 32 8 6 量词单用 61 3 2 数+ 量+ 名 4 0 8 8 并列连用 40 8 8 量+ 数20 4 4 总计4 5 4 1 0 0 在书中共出现名量词4 5 6 次,其中量词与数词、名词的组合情况分为9 种结构类型,这九 种不同的类型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法成分不同,即使同一结构类型在不同的 句中所处的位置及其语法意义也是不相同的。 l 数词+ 量词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前后不用或省略有关的名词,数词和量词联台用作主语、谓语、宾语或 定语、状语、补语。先秦的典籍中使用这种格式稍多,例如: ( 1 )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诗经召南鹊巢) ( 2 ) 不敢尝一腭,不敢饮一杯。( 庄子至乐) ( 3 )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论语- 泰伯) ( 4 ) 鲁人买之,百两一布。( 左传昭二十六)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杂家著作更是如此,“数词+ 量词”的这种结构出现了 3 7 9 次,占名量词出现总次数的8 3 1 1 ,是最多的一种。吕氏春秋中的数词与量词的这种 组合方式最多。例如: ( 5 ) 故相郑十八年,刑三人,杀二人。( 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 6 ) 共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 ( 7 )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 ( 8 ) 故明堂茅茨蒿柱,士阶三等,以见节俭。(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 通过对吕氏春秋中表示事物的自然个体单位的个体量词的组合的统计和分析,书中的 此结构作主语和宾语为多,而且在“数词十量词”的组合中,个体量词的所占的比重晟大,其 次是时间量词。例如: ( 9 ) 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 ( 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 ( 1 0 ) 庄王围宋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 吕氏春秋审分览填势) ( 1 1 ) 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 ( 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 ( 1 2 )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 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 1 3 氍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 1 3 ) 夫死,其视万岁犹一瞬也。( 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 “十日”“三年”“三代”等“数词+ 量词”的结构在旬中作时间状语。“月”等作动词的 补语,“万岁”等作宾语,时间量词的这几种语法意义直到现代汉语还使用,而且没有什么变 化。所有的时间量词都处在“数词+ 量词”的结构里这也是表示时间单位的量词的显著特点。 除了个体量词、时间量词外,有些度量衡量词也居于此结构中。例如: ( 1 4 ) 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 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 ( 1 5 ) 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 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 ( 1 6 ) 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 吕氏春秋贵直论壅 塞) 2 数词+ 量词+ 之+ 名词 有时候,数量词组与名词之间可以加上助词“之”,整个格式用作主语或者宾语。这在 先秦的典籍中已经出现,例如: ( 1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 ( 2 3 告廪献千石之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吕氏春秋中也出现了5 0 次这样的组合结构,其中集体量词“乘”出现在此结构中2 6 次,频率最高,集体量词还有“群”、“户”在此结构中各出现了一次:其次是度量衡的量词 出现的最多,为1 4 次,并且度量衡量词的这种用法是主要的:时间量词“世”、“代”、“岁” 在此结构中共出现8 次。例如: ( 3 ) 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 4 ) 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 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 ( 5 ) 三亩之宫,而心不能知。(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 6 ) 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 吕氏春秋盂冬纪异用) ( 7 ) 若决积水于干仞之豁,其谁能当之。( 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 3 名词+ 数词+ 量词 数量词组置于名词之后,这种格式在先秦最为常见。整个格式经常用作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有时也用作主语或谓语,其中数量词组用作补语。例如: ( i ) 于是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 国语楚语) ( 2 ) 绞一幅为三不辟。( 礼记丧服大记) 数量词组的前面有时是名词性词组,整个格式用作主语、谓语或宾语。有时独立成旬。例 如: ( 3 ) 晋车千乘载军中。( 左传定九) ( 4 ) 楚王后车千乘( 苟子天论) ( 5 ) 回有郊外之田五十亩。( 庄子让王) 吕氏春秋中与此同样的结构和用法共出现了1 3 次,占量词出现总次数的2 8 5 。例 如: ( 6 )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 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 ( 7 ) 乃复赐之脯二束- 与钱百,而遂去之。( 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 4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 8 ) 献公以为然 秋不苟论当赏) ( 9 ) 尧有子十人 秋盂春纪去私) 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苗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吕氏春 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吕氏春 ( 1 0 ) 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 吕氏春秋贵直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结构中出现的量词“乘”不是集体量词,而是表示车子的个体单位的 量词。 4 量词单用 先秦时期,量词有时可以单独使用。这种现象较少见,而且一般是表示“一”或“每”, 也可以看作是前面省去了数词“一”。这种单用的量词具有多种语法作用,既可以用作主语、 谓语、宾语,也可以用作兼语、定语、状语、补语。例如: ( 1 ) 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礼记杂记下) ( 2 ) 不必害,则不释寻常。( 韩非子五蠹) ( 3 )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论语- 子张) ( 4 ) 冶氏为杀矢,刃长寸。( 周礼冬官考工记) 吕氏春秋中只出现了5 例: ( 5 )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 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 ( 6 ) 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 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 ( 7 ) 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 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 ( 8 )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 9 ) 诸大夫赏以书社。( 吕氏春秋慎大览) “尺”“寸”在句中作定语,“石”“寻”作补语。“旬”作介词的宾语。 5 数词+ 量词+ 名词 先秦的这种格式较上述几种为少,但已不鲜见。整个格式较多用作宾语,也可用作定语或 同位语,其中的数量词组又作名词的定语。例如: ( 1 ) 或取一编营焉,或取一秉秆焉。( 左传昭二十七) ( 2 ) 一箪食,一瓢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 ( 3 ) 辨百味品之物。( 周礼天官冢宰上) 吕氏春秋中出现了4 次这样的数量词组与名词的组合,例如: ( 4 ) 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 5 ) 使五尺竖子引其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 ( 6 ) 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 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 ( 7 ) 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馀君。( 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 现代汉语中,数词和名词不能赢接搭配,中间要有一个量词。比如不能说“三书”,而要 说“三本书”。可是在唐代以前,“三书”是符合语法的格式。由“数+ 名”格式演变成“数十 量+ 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秦汉语中,由集体量词、容量词构成的数量结构,以及数量词 单用时,都可以出现在名词之前。例如: 吕氏春秋量词研究 ( 8 ) 一箪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