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专业论文)cu(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前驱物的合成与表征.pdf_第1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cu(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前驱物的合成与表征.pdf_第2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cu(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前驱物的合成与表征.pdf_第3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cu(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前驱物的合成与表征.pdf_第4页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cu(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前驱物的合成与表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中,研究新一代的金属内连线具有重要的意 义。由于金属铜电阻值低、抗电迁移性好等优点将全面取代现在集成电路中直 使用的金属铝。铜薄膜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m o c v d ) 是制备连续、均匀、 具有良好阶梯覆盖率的高质量铜金属薄膜的一种被推崇的工艺之一。然而前驱物 对铜薄膜m o c v d 的影响至关重要,自上世纪9 0 年代末以来,c u ( 0 前驱物的合 成与应用成为m o c v d 前驱物研究的重点。 本论文在参考史克兰无水无氧操作线的基础上,改建、组装了一套无水无氧 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装置。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了c o d 、c p e 、 c p d 作为配体与h h f a c 、c u 2 0 反应合成了相应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前驱物 ( h f a e ) c u ( i ) ( c o d ) 、( 1 l f a c ) c u ( i ) ( c p e ) 、( h f a c ) c u ( i ) ( c p d ) ,并对它们进行了表征与 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 h f a c ) c u ( 0 ( c o d ) 前 驱物是在室温条件下,经过搅拌、真空去溶剂、6 0 。c 减 压升华后得到的亮黄色固体粉末。由1 h - n m r 和f t i r 谱图分析确定其为前驱物 ( h f a c ) c u ( i ) ( c o d ) ,且纯度高。进一步由d s c 和t g a 等热分析实验表明: ( h f a c ) c u ( i ) ( c o d ) 前驱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也说明 ( h f a c ) c u ( i ) ( c o d ) 是 一种较好的m o c v d 的前驱物。 ( h f a c ) c u ( i ) ( c p e ) 前驱物是在1 0 。c 左右条件下,经过搅拌、表压为o 0 6m p a 下缓慢蒸发去溶剂、2 5 。c 油浴加热减压升华后得到的淡黄色固体。由1 h n m r 和f t i r 谱图分析确定其为前驱物( h f a c ) c u ( i ) ( c p e ) ,纯度较高。出d s c 和t g a 等热分析实验表明:( h f a c ) c u ( i ) ( c p e ) 在6 0 7 。c 发生热分解,其热稳定不是很好, 这可能使得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常伴有少量的c u ( h 缸) 2 副产物生成。 f h f a c ) c u ( 1 ) ( c p d ) 前驱物是在室温条件下,经过搅拌、真空去溶剂、5 56 c 油 浴加热减压升华得到的黄绿色粘稠固体。由1 h - n m r 和f t i r 谱图分析推测该黄 绿色粘稠固体可能是含有环戊二烯二聚体的混合物,该推测在后续的d s c 和 t g a 等热分析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进一步分析表明:( h f a c ) c u ( i ) ( c p d ) 在1 4 6 5 。c 才开始发生热裂解,热稳定性较适当,很有可能适合作为化学气相沉积铜薄膜的 反应前驱物。 本论文工作还同时进行了2 一甲氧基丙烯生产中有关体系的共沸点研究。利用 基于精馏原理的加压共沸点测定装置,测定了2 一甲氧基丙烯( m p p ) 与甲醇、丙 酮二元体系在减压、常压及加压条件下的共沸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关联。从 关联的结果可知,其共沸组成与共沸温度、压力的对数与共沸温度的倒数均呈良 好的线性关系,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随着压力的降低,这两个二元体系 中m p p 的含量都增加,说明在减压条件下更利于m p p 的分离和提纯。特别是 m p p 丙酮体系,在4 9 7k p a 下,其m p p 的含量已达到9 9 7 。这项研究为m p p 工业化过程中共沸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以及共沸精馏、反应精馏等工艺与装置 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铜( i ) 前驱物,合成与表征,l ,5 - 环辛二烯,环戊烯,环戊二烯,共沸 点,2 甲氧基丙烯 a b s t r a c t c h e m i c a lv a p o rd e p o s i t i o n ( c v d ) o fc o n f o r m a lc o p p e rt h i nf i l m si sr e q u i r e d f o rt h em e t a l l i z a t i o no fm u l t i l a y e r e di n t e g r a t e dc i r c u i t s ( u l s i ) t h ea b i l i t yt of i l l h i 曲一a s p e c tr a t i oh o l e sr e q u i r e sat e c h n i q u es u c ha sm e t a l o r g a n i cc h e m i c a lv a p o r d e p o s i t i o n ( m o c v d )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 r e s e a r c hg e a r e dt o w a r dt h es y n t h e s i s 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v o l a t i l em e t a lc o p p e r ( i ) p r e c u r s o r s , as t a n d a r ds c h l e n kl i n eh a sb e e nd e s i g n e da n dc o n s t r u c t e d ,a n dt h em o c v d p r e c u r s o r s ( h f a c ) c u ( i ) ( a l k e n e ) ,w h e r eh f a c = h e x a f l u o r o a c e t y l a c e t o n e ,a l k e n e = c o d ( 1 ,5 - c y c l o o c t a d i e n e ) ,c p e ( c y c l o p e n t e n e ) ,c p d ( c y c l o p e n t a d i e n e ) ,h a v eb e e np r e p a r e d i no n e s t e p ,a n df u r t h e r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h - n m r ,f t i r ,d s c t g a ( h f a c ) c u ( i ) ( c o d ) i sab r i g h ty e l l o wc r y s t a l l i n ep o w d e rs y n t h e s i z e da tr o o m 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s u b l i m e da t6 0 。ca n da ts u b - a t m o s p h e r i cp r e s s u r e i ti sp u r es h o w nb y t h es p e c t r o s c o p y h n m ra n df 1 、i r t h et h e m n a ls t a b i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d s c t g ar e v e a l st h ec o m p o u n di sag o o dp r e c u r s o rf o rc um o c v d ( h f a c ) c u ( i ) ( c p e ) i sal i g h ty e l l o wc r y s t a l l i n ep o w d e rs y n t h e s i z e da t 1 0 。ca n d s u b l i m e da t2 5 。ca n da t4 0k p a i ti sa l s op u r es h o w nb yt h es p e c t r o s c o p y1 h n m r a n df t i r t h et h e r m a la n a l y s i sd a t a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d s c t g as h o wt h e r m a l s t a b i l i t yo ft h i sc o m p o u n di sn o tv e r yw e l la n dt h eb o n db r e a k i n gt e m p e r a t u r ef o r c u - c p ei s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6 0 7 。c ( h f a c ) c u ( i ) ( c p d ) i sag r e e ny e l l o ws l i m ys o l i ds y n t h e s i z e da tr o o m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s u b l i m e da t5 5 。ca n da ts u b a t m o s p h e r i cp r e s s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t h e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h - n m ra n df t i rs h o w st h a tt h ec o m p o u n di s am i x t u r ep r o b a b l y i n c l u d i n gc y c l o p e n t a d i e n e d i m m e r t h et h e r m a la n a l y s i sd a t a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d s c t g as h o w st h e r m a ls t a b i l i t yo ft h ec o m p o u n di sg o o da n dt h eb o n db r e a k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f o rc u c p di s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1 4 6 5 。c t h eg u e s st h a tt h ep r o d u c t c o n t a i n sc y c l o p e n t a d i e n ed i m m e ri sa l s op r o v e db yt h ee n d o t h e r r n i cp e a ka t16 6 8 。c - 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t h eb i n a r ya z e o t r o p i c d a t ao f2 - m e t h o x y p r o p e n e ( 1 ) + m e t h a n o l ( 2 ) ,a n d + a c e t o n e ( 3 ) s y s t e m s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a ts u b a t m o s p h e r i c ,n o r m a l , a n de l e v a t e dp m s s u r e sb yas t a i n l e s ss t e e la z c o t r o p ea p p a r a t u sb a s e do nr e c t i f i c a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a n d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 d a t aw e r ew e l lc o r r e l a t e db yas e to fe m p i r i c a l e q u a t i o n s t h er e s u l t so fc o r r e l a t i o ns h o wt h a tb o t h t h ea z e o t r o p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v e r s u s t h ea z e o t r o p i ct e m p e r a t u r e ,m a dt h el o g a r i t h mo ft o t a lp r e s s u r ev e i $ u st h er e c i p r o c a lo f a z e o t r o p i ct e m p e r a t u r ea r ew e l ll i n e a r , a n dt h ec a l c u l a t e dv a l u e sa r ei ng o o da g r e e m e n tw i t h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o n e s a st h et o t a lp r e s s u r e si sd e c r e a s e d ,t h ec o n t e n to f 2 - m e t h o x y p r o p e n e ( m p p ) i n t h e s et w os y s t e m sa l li n c r e a s e s ,w h i c hs u g g e s t st h a ti tm i 【g h tb ee a s i e rt om a k et h em i x t u r e s s e p a r a t i o na ts u b a t m o s p h e r i cp r e s s u r e s ,e s p e c i a l l y a t4 9 7k p af o rm p p a c e t o n em i x t u r e s ,t h em p p c o n t e n ti sa p p r o a c h i n g9 9 7 t h ea z e o t r e p i cd a t aa n di t sc o r r e l a t i o n sp r o p o s e di nt h i sw o r ka r e o f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i nt h ep r o c e s sd e s i g nf o rs e p a r a t i o na n dp u r i f i c a t i o no fa z e o t r o p i cm i x t u r e s , a z e o t r o p i cr e c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r e a c t i v er e c t i f i c a t i o ni nm p pp r o d u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c o p p e r ( i ) p r e c u r s o r s ,s y n t h e s i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1 , 5 一c y c l o o c t a d i e n e , c y c l o p e n t e n e ,c y c l o p e n t a d i e n e ,a z e o t r o p e ,2 - m e t h o x y p r o p e n e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 1 前言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随着集成电路中组件的不断缩小和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采用多级会属化形成 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 l s i ) q u 的导线材料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u , 2 1 。特 别是当组件的最小线宽达到0 1 5b u n 以下时,电流密度会大大增加,金属连线的 电致迁移效应成为主要问题,随之连线的阻值和电容也不能忽略,装置的性能诸 如更快的速度、更小的r c 值要求我们找到一种阻值更低的金属来取代现在集成 电路中一直使用的铝【3 ,4 ,5 1 。铜就是一种可选用的理想材料,因为它具有很好的 导电性,较a i 有更好的抗电致迁移的能力i 5 1 。 但是,如何制备连续、均匀,具有良好阶梯覆盖率的高质量金属铜薄膜是目 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其关键技术是必须在电镀之前生长一层铜种晶层,目前这种 铜种晶层主要是采用改良的物理气相沉积法( 主要是溅镀,包括离子化余属等离 子体技术,中空阴极磁电管技术,长距离抛镀技术等,均为改良阶梯覆盖率而设 计) 。由于铜与硅之问原子的扩散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存在,使得在多层金属内连 线系统中,铜与硅的接面会产生所谓的尖峰现象,导致接触面漏电流的增加,而 且改变了组件硅中掺质的种类和浓度,直接影响组件的寿命和质量,所以必须在 铜与硅的间沉积一层扩散阻挡层,以阻止铜原子的扩散,且具有较低的薄膜电阻 和良好的附着能力,在目前已知的材料中,钽和氮化钽对铜具有最好的阻挡能力 【6 ,7 1 ,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铜和t a n 是当前取代a l 和t i n 的新一代导 线及扩教阻挡层材料 8 , 9 1 。但是,无论是扩散阻挡层还是种晶层,都必须达到连 续、均匀和平滑的要求【1 0 l 。m o c v d 铜薄膜沉积是一种被推崇的实现工艺之一 。表1 - 1 是对几类铜薄膜沉积方式的比较。 浙江大学颂i j 毕业论文 表1 - 1 铜薄膜沉积方式比较 m o c v dp v de l e c t r o l e s s e l e c t r o l y t i c 1 2 铜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m o c v d ) 【1 2 1 指在一个活性环境( 加热、光照、等离 子化) 中的气体物质发生的分解和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稳定的固体产物。沉积包 括在气相中发生的均相反应,和在加热区域附近发生的多相反应,然后分别形成 粉末或薄膜。通常m o c v d 是在高温下反应制取所需要的金属薄膜。本实验室 自行设计、组装的m o c v d 实验装置如图1 1 。 铜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是采用有机金属的前驱物( p r e c u r s o r ) 作为沉积铜 薄膜的气体源。在铜的有机金属前驱物的选择上,现今主要有两类,一价铜 c u ( i ) 1 4 1 与二价铜c u o i ) t 5 ,1 酗。 c u ( i ) 的前驱物表示式为( p d i k e t o n a t e ) c u 0 ) l n ,其中p - d i k e t o n a t e 是较常见的 弱酸基团,如h f a e ( h e x a f l u o r a c e t y l a c e t o n a t e ) ,而l m 则代表有机配体。c u ( i ) 的前 驱物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沉积铜薄膜,且不需还原气体参与反应。c u ( i ) 前驱物 m o c v d 反应是一个歧化反应,如式( 1 一1 ) 所示: 2 ( f 1 d i k e t o n a t e ) c u ( i ) l 。+ c u + c u ( i i ) ( 1 3 - d i k e t o n a t e ) 2 + 2 n l ( 1 - 1 ) 2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图1 - 1m o c v d 实验装置 c u ( i o 的前驱物是c u ( i i ) ( p d i k e t o n a t e ) 2 ,例如c u ( i i ) ( a c a c ) 2 【1 5 1 ”,c u p r i c b i s ( a c e t y l a c e t o n a t e ) 及c u ( i i ) ( h f a c ) 2 1 8 - 2 2 , c u p r i cb i s ( h e x a f l u o r a c e t y l a c e t o n a t e ) , 这一类前驱物反应需要加入还原气体如氢气,来进行还原反应,反应如式( 1 2 ) 所示: c u ( i i ) ( 1 3 一d i k e t o n a t e ) 2 + h 2 _ c u + 2 ( 1 3 一d i k e t o n a t e )( 1 - 2 ) 二价铜c u ( i i ) 的配合物较稳定、毒性较小,所以最先被用作m o c v d 前驱 物,9 0 年代中期以前,它的发展速度远高于一价铜c u ( 1 ) 的前驱物,但是自9 0 年代末,有关一价铜c u ( i ) 前驱物的研究后来居上,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价铜c u ( 0 前驱物的反应条件较二价铜c u ( i i ) 温和,反应温度较低,有利于防止热扩散,铜 薄膜成长速率也较快,所生成的铜薄膜杂质含量更少,这一点在集成电路工艺应 用中尤为重要。 1 2 1m o c v d 对前驱物的要求 铜薄膜生长的反应前驱物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1 0 ,综合起来主要有下面几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个方面:( 1 ) 定的挥发性:m o c v d 薄膜的生长需要有一种易于操作的前驱物, 如液态或者固态,它在2 0 0 c 以下要有足够的挥发性以获得其蒸汽。( 2 ) 适当的 反应性:前驱物在基材上反应生成薄膜,基材表面的温度通常被加热到3 0 0 。c 以 上,前驱物将在此温度反应。然而m o c v d 薄膜生长反应有一个潜在的问题, 就是前驱物有可能在通往反应器的途中就反应了,而不是仅仅在基材表面反应。 如果我们降低反应室中反应物的浓度,这种情况可以被控制到最小,但是也降低 了反应的速率;此外,气相反应产生的小粒子会污染薄膜。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 种前驱物,它在基材表面发生反应,而且反应活性不能太强,不至于在通往反应 室的管道中就反应掉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因为在现在越来越多使用的液 体注射m o c v d 系统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前驱物的分解而造成对气流的阻障, 对于用于这种体系的前驱物,它必须能在短时间内经受住逐渐升高的温度而不会 分解。( 3 ) 很高的纯度:生成的薄膜要求非常地清洁,不含污染物。为了达到这 个要求,所有的杂质都必须严格控制,排除在反应室的外。( 4 ) 较小的环境影响: 环境问题在当今时代变的日益重要,所以,前驱物尽可能是无毒或是低毒的,最 好能够回收。 1 2 2 前驱物的分子设计 对于m o c v d 前驱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一个主要 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合成合适的前驱物。为了能应用于实际,前驱物应该具备以下 两个条件:( 1 ) 能够大量合成,至少是以千克计;( 2 ) 尽可能少的合成步骤。这 就需要不断的摸索,修正我们的分子,使它更符合m o c v d 反应的要求。在前 驱物的物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它的挥发性,很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其值的大小。 主要有:( 1 ) 电价与极性:因为分子间有着强烈的静电引力,会属离子一般都不 易挥发。极性分子也由于分子间的静电引力而挥发性很小。所以,我们需要找到 一种前驱物,它是由共价键组成,没有极性,这也就暗示了这个分子应该是对称 性的;( 2 ) 分子大小:一般而言,一个分子或原子越大,那么它的极性也就越大, 而且质量越大,它的挥发性也就越小。这看起来合乎逻辑,以此为出发点,可以 得出,金属中心离子周围的配位体的体积越小,那这个配合物的挥发性也会越高。 但是实际中,有些情况与之恰巧相反,因为有时候为了增加一种物质的挥发性而 4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增加配位体的体积,这样增加了分子间的立体干扰从而减少了分子的间的相互作 用力。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有效地隔离金属中心离子并且避免配位体过大;( 3 ) c f 3 基团:在一个给定的分子中引入c f 3 基团可以明显的增加它的挥发性。总的 来说,如果在前驱物中引入c f 3 会对m o c v d 结果产生很小的或者是正影响, 除非基材的温度过高而使得c f 键断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断裂的f 原子可 能会污染铜薄膜。引入c f 3 基团对物质挥发性的影响可以由它的不同的性质给以 解释,c f 键非常稳定,并且具有很强的极性,体积不是特别的大。这种强极性 意味着c f 3 基团是一种斥电子基团,所以区分分子中c f 3 对极性的正影响和对偶 极的负影响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带负电的基团,它会吸引正电荷。 1 3 文献综述 铜薄膜化学气相沉积的前驱物是一种含铜的金属有机配合物。 最早研究c u ( 1 ) 配合物的是e m m e r te ta 1 1 2 3 ,在1 9 3 6 年他们研究了一价铜 c u ( i ) 与2 , 4 戊二酮的合成。但后来n a s t l z 4 , 2 5 1 对其结果研究考证,表明e m m e r t p f 甜的研究结果是错误的,其主要原因是在缺少稳定性基团的前提下,一价铜 c u ( i ) 与2 , 4 一戊二酮生成的配合物是很容易发生歧化反应,而生成金属铜和二价铜 c u ( 1 1 1 化合物,所谓的产物在实际中是不存在或者是非常不稳定的。后来n a s t 在 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合成了含有氨配体的配合物( c 5 h 7 0 2 ) c u ( i ) ( 2 5 n h 3 ) ,以及合成 了以磷、异腈类基团作为稳定性基团的一价铜c u ( i ) 配合物,反应式如下: ( c 5 h 7 0 2 ) c u ( i ) ( 2 5 n h 3 ) + 2 l 一( c s h 7 0 2 ) c u ( i ) l 2 + 2 5 n h 3 ( 1 - 3 ) l = c n c 6 h 5 ,p ( c 6 h 5 ) 3 ( c s h 7 0 2 ) c u ( i ) ( 2 5 n h 3 ) + p ( c 6 h s ) 2 一( c h 2 ) 2 p ( c 6 h s ) 2 一 ( c 5 h 7 0 2 ) c u ( i ) p ( c 6 h 5 ) 2 一( c h 2 ) 2 一p ( c 6 h s ) 2 】+ 2 5 n h 3 ( 1 _ 4 ) ( c 5 h 7 0 2 ) c u ( i ) ( 2 5 n h 3 ) + 2p h e n _ ( c s h t 0 2 ) c u ( i ) ( p h e n ) 2 + 2 5 n h 3 ( 1 - 5 ) l e w i se t 日f 2 6 1 ,在n a s t 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合成了一系列相关的 ( 1 3 一d i k e t o n e ) c u ( i ) ( p h 3 p ) 配合物 p d i k e t o n e = a c a c ( a c e t y l a c e t o n e ) ,b a ( b c n z o y l a c e t o n e ) , t f a ( t r i n u o r o a c e t y l a c e t o n e ) 和h f a ( h e x a f l u o r o a c e t y l a c e t o n e ) ,还把反应原理延伸到包 浙江人学颤l 毕业论文 括与一价银离子a g ( i ) 币i - - 价金离子a u ( i ) 的配合,并取得了成功。并进一步提出 反应过程中存在可逆过程的想法,反应式如下: l 2 c u ( i ) ( p - d i k e t o n e ) ;= 一l c u ( i ) ( 1 3 一d i k e t o n e ) + l( 1 6 ) a m l n ae ta 1 口7 1 ,在对新配合物c 6 h 6 c u ( i ) a i c l 0 4 的合成及表征中也说明了在 没有芳香烃配体存在下,铜的一价配合物是不稳定的。后来口剐又合成了 c u ( i ) 4 ( f 3 c c 0 ) 4 c 6 h 6 和c u ( i ) a ( f 3 c c o ) 4c 9 h 8 。 c a t t ye ta 1 【2 9 ,3 0 1 ,通过相应的高氯酸盐、硝酸盐、乙酰丙酮化物的还原反应 分别合成c u ( i ) ( t r i p h o s ) c 1 0 4 ( t r i p h o s = c h 3 c ( c h 2 p p h 2 ) 3 ) ,c u ( i ) ( c y 3 p ) 2 c 1 0 4 【c y 3 p 2 p ( c 6 h i i ) 3 ,c u ( i ) ( t r i p h o s ) n 0 3 ,l 2 c u ( i ) n 0 3 ,c u ( i ) ( c y 3 p ) 2 ( h f a c ) c u ( i ) ( c y 3 p ) 2 ( t t f a c ) ( t t f a c = t h i e n y l t r i f l o r o a c e t y l a c e t o n a t e ) ,l 2 c u ( i ) n 0 3 ,l 3 c u ( i ) n 0 3 ,l 4 c u ( i ) n 0 3 ( l = t e r t i a r yp h o s p h i n e ) ,为制备一价铜c u ( i ) 配合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j o h n s o ne ta 1 川,研究了与一价铜c u ( i ) 具有相似性的一价银离子a g ( i ) 与烯 烃类配体的配合作用。文章的主要反应式可以概括为: a g n 0 3 + o l e f i n 蛀 a g ( o l e f i n ) n 0 3 ( 1 7 ) a g ( o l e f i n ) n 0 3 + n a x a cj 1 2 l 【a g ( o l e f i n ) ( x a c ) + n a n 0 3 ( 1 8 ) d i n e 【3 2 】合成了( t r i f l o r o a c e t a t e ) c u ( i ) l l = t r i p h e n y l p h o s p h i n o ,b i s ( t r i p h e n y l p h o s p h i n o ) ,t r i s ( t r i p h e n y l p h o s p h i n o ) ,t r i s ( m e t h y l d i p h e n o s p h i n o ) ,c o d ( 1 ,5 c y c l o o c t a d i e n e ) 。从这些物质的分析结果中证实了( t n n o r o a c e t a t e ) c u ( i ) 不是以离 子形式存在的。 k o c l l i 甜d , 3 3 , 3 4 ,研究了含有一个或者多个双键烯烃类配体与c u 2 0 、t r i f l a t e ( t r i f l u o r o m e t h a n e s u l f o n a t e ) 配合而成的配合物( t r i f l a t e ) c u ( i ) ( l ) l2b e n z e n e , b i s ( 1 ,5 - c y c l o o c t a d i e n e ) ,l ,3 ,5 ,7 一c y c l o o c t a t e t r a e n e ,b i s ( e n d o d i c y c l o p e n t d i e n e ) , e 1 ,5 ,9 c y c l o d o d e c a t r i e n e ,( z z , 动- l ,5 ,9 一c y c l o d o d e c a t r i e n e ,1 ,3 一c y c l o o c t a d i e n e , n o r b o m y l e n e t r i s ( t r a n s c y c l o o c t e n e ) 。通过这些物质中c u ( i ) 与烯烃所形成键的 化学位移中得出经验公式,可以大致预测c u 0 ) - 与c = c 的间的键的构型和配位数。 d o y l ee ta 1 ,在1 9 8 3 年制备c u ( c o ) l 配合物时,对反应途径提出了以往 第章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不同的方式直接用c u ( i ) 的氧化物与有机酸反应制得,大大简化了反应过 程,且减少了中间产物的产生。生成配合物c u ( i ) ( c o ) l 的反应如下: c u 2 0 + 2 l + 2 c o c u ( i ) ( c o ) l + h 2 0( 1 - 9 ) l 2 c f 3 s 0 3 ,c h a s 0 3 ,c 2 h 4 s 0 3 ,p c h 3 c 6 h 4 s 0 3 同时合成了c u ( i ) ( c o ) l s 0 3 r 系列。l - b p y ,p h e n ,t r e e d ;r = c f 3 s 0 3 ,c h 3 s 0 3 , c 2 h 4 5 0 3 此方法后来成为合成( p d i k e t o n a t e ) c u ( i ) l 。的主要方法。在1 9 8 5 年又 研究合成了以c o 、烯烃、炔烃为配体的( p d i k e t o n a t e ) c u ( i ) 的配合物。且在研究 c o 、,3 - d i k e t o n a t e 与氧化亚铜反应过程中,发现了反应过程中有中间产物 c u ( d i k e t o n a t e ) 产生,十分不稳定。从而也解释了在没有稳定性配体存在的前提下, ( 1 3 - d i k e t o n a t e ) c u ( i ) 不稳定的原因。反应如下: c u 2 0 + 2 l o n a t e ) + h 2 0 + 2 c u 广寺删) ( c o ) ( d i k c t o n a l e ) ( 1 - l o ) 同时研究发现c 2 到c 4 类烯烃化合物配体在制备、以及生成的相应配合物的 化学性质等方面与以c o 为配体的配合物十分相似。以高碳链的烯烃为配体的配 合物也与以低碳链的同类烯烃为配体的配合物相似,但由于它们分子量大,碳链 长等原因,更易分离得到较纯的产物。包括苯乙烯、1 一癸烯、环辛烯等烯烃类配 体与六氟戊二酮、氧化亚铜配合而成的产物一般显黄色和黄绿色。此类配合物一 般对空气敏感,在空气中不稳定。一般而言,戊二酮基团中古氟越多,配合物越 稳定。 杨瑞娜等人p 刀利用二配位有机配体( 双二苯基膦乙烷,双二苯基膦丙烷, 双二苯基膦丁烷) 和金属铜盐的还原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一价铜c u ( i ) 配合物, 初步建立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合成一价铜c u ( i ) 配合物的新方法。 y a n ge ta 1 p8 1 ,在室温下合成了一价铜c u ( i ) 与( 1 3 一d i k e t o n a t e ) 配合的 c u ( i ) ( p p h s ) e ( t f a c ) ,【c u o ) ( d p p p ) 2 ( t f a c ) 和【c u ( i ) ( t f a c ) l 2 ( t f a c 22 - t h e n o y l t r i f l o r o 塑竖查兰塑! :兰些堡兰 a c e t o n e ,l 2 d p p m ,d p p e ,d p p b ) j a g n e r e t a l 在不同的温度下,制备了含有共轭烯烃或炔烃的一价铜c u ( i ) 配合物。进一步解释了一价铜c u ( i ) 与此类配体形成配位键而导致的化学位移变 化的规律。 自9 0 年代以来,特别是9 0 年代末,由于m o c v d 发展的要求,一价铜c u o ) 配合物作为前驱物的研究成为热点,合成了许多适合m o c v d 的一价铜c u ( i ) 前 驱物。 s h i ne ta l 根据m o c v d 前驱物的要求,通过种置换法合成了高产率的 ( 1 3 - d i k e t o n a t e ) c u ( i ) ( p m e 3 ) n 系列前驱物 n _ 1 ,2 ,1 3 - d i k e t o n a t e = h f a c ,t f a c ,a c a c ;n = l , p d i k e t o n a t e2d i p i v a l o y l m e t h a n a t e ( d p m ) ,d i b e n z o y l m e t h a n a t e ( d b m ) 】。方法如下: ( 卞- c s h 5 ) c u ( i ) p ( c h 3 ) 3 + ( p d i k e t o n e ) 一 ( p - d i k e t o n e ) c u ( i ) 【p ( c h 3 ) 3 】+ c 5 h 6 ( 1 11 ) c 1 c u ( i ) ( p m e 3 ) 】+ n a ( p d i k e t o n e ) 一 ( p d i k e t o n e ) c u ( i ) p c h 3 ) 3 + n a c i( 1 - 1 2 ) b a u me ta 1 4 1 - 4 3 在室温下一步反应合成了m o c v d 的前驱物l c u ( i ) ( h f a c ) 系列,且产率很高( l = a l k y n e :2 - b u t y n e ,2 - p e n t y n e ,3 - h e p t y n ea n ds oo n ) 。在此类 配合物中,中心原子c u 与炔烃配体通过双齿配合而成,且产物稳定,说明了炔 烃配体能稳定c u ( i ) ( h f a c ) 。并进行了相应的m o c v d 的铜薄膜实验,结果表明是 一种值得开发的m o c v d 前驱物。 t n o r m a ne ta l , 4 4 1 ,研究合成了前驱物( h f k ) c u ( i ) ( v t m s ) ( v t m s = v i n y l t r i m e t h y l s i l a n e ) 。具有较高的蒸汽压,常温下为黄色液体,也是迄今为止在铜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中研究最多的一种前驱物。 d o p p e l t e ta l 4 5 , 4 6 ,研究制各了( h f a c ) c u ( i ) ( v t m s ) 的同分异构体 ( h f a c ) c u ( i ) ( d m c o d ) 和( h f a c ) c u ( i ) ( m h y ) ( m h y = 2 一m e t y l - 1 - h e x e n e 一3 一y n e ) 。前驱物 f h f a c ) c u ( i ) ( d m c o d ) 在热力学上【= :( h f a c ) c u ( i ) ( v t m s ) 更加稳定,为m o c v d 研 究多了一种选择的方案。前驱物( h f a c ) c u ( i ) ( m h y ) 是一种液体前驱物,具有较高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的蒸汽压,热稳定性没有前驱物( h f a c ) c u ( i ) ( d m c o d ) 盘j j :。 r h e ee t a 1 h 7 1 ,合成了一种液体的前驱物m f a c ) c u ( i ) ( v c h ) ( v c h = v i n y l c y c l o h e x a n e ) 。此前驱物化学性质活泼,高于7 0 。c 就会发生部分分解。 s t e i n k ee ta 1 h 引,利用s i r 4 配体一步合成了前驱物( t v s b ) c u ( i ) ( h 蠡l c ) ( t v s b = t e t r a v i n y l s i l a n e ) ,( t v s t ) c u ( i ) 0 a f a c ) ( t v s t - l e t r a v i n y l s i l a n e ) ,( t a s t f i ) c u ( i ) ( h f a c ) ( t a s t r i - - - t e t r a l l y l s i l a n e ) 。三个前驱物的熔点都低于7 0 。c ,可以液相注入到 m o c v d 反应器内。 ( h f a c ) c u ( i ) ( c o d ) 为近期m o c v d 研究热点的前驱物。结合本论文的实际情 况,将对( h f a c ) c u ( i ) ( c o d ) 从合成、成键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综述。 d o y l ee t a l 【3 6 】,在1 9 8 5 年,将h h f a c 加入氧化亚铜及l ,5 环辛二烯( c o d ) 混 合溶液中而合成了( h f a c ) c u ( i ) ( c o d ) 配合物,其反应式如式( 1 1 3 ) ,这是 ( h f k ) c u ( i ) ( c o d ) 的首次问世。之后,在1 9 9 1 年,c h ie t a l 【4 9 1 ,提出了另一种合 成方法,首先将c o d 加入c u c i 搅拌得到中间产物【c u ( i ) c l ( c o d ) 】2 ,随后再将 这中间产物【c u ( i ) c l ( 1 ,5 - c o d ) 2 加入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