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一,一 7 研究生签名:复赔日期:z ! :业!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破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三鱼凼h 期:兰堕:! :二 导师签名: 同期卅垆t 。 辫 望至塑垫量璺望塑蕉茎蔓些 ! 兰塑窭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 一一以袁黄为中心的考察 中文提要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道德体系陷入一种无序状态。 为缓和这种情况,地方士绅编撰各种善书以教化民众,试图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维持 一方安定。善书在当时被视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工具之一。 嘉善士绅袁黄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引导者的重要 作用。劝善思想在明末清初大行于世对当时的江南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 为同善会等慈善团体的创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本文以袁黄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对其劝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及其对以后的 慈善组织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理清这一时期社会思想中有关劝善思想部分的发展脉 络,以期对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功过格;善书:袁黄;同善会 作者:马丽 指导教师:王卫平教授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p e r s u a d i n g b e n e f i c e n c e a n d e n t e r p r i s e o f c h a r i t y i n l a t e m i n g 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 t h o u g h to fp e r s u a d i n gb e n e f i c e n c ea n de n t e r p r i s e o fc h a r i t y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f o c u so ny u a nh u a n g a b s t r a c t i nl a t e m i n gd y n a s t y , c h i n e s es o c i a ls u r r o u n d i n gw a st u r b u l e n t ,a n ds o c i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c a m et r i c kf a s t m o r a lo r d e ra n ds t r u c t u r ef o r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w a s d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t or e l a xt h et e n s es i t u a t i o n ,m a n ye s q u i r e sc o m p i l e dm u l t i f a r i o u sb o o k so f p e r s u a d i n gb e n e f i c e n c e ,i no r d e r t or e c o n s t r u c ts o c i a lo r d e r i nt h ec o u r s et h a tt h em o r a l i t yb o o k sw a sw i d e l ys p r e a d e d ,y u a nh u a n gp l a y e da l l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a sa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 k e yw o r d s :t h el e d g e r so fm e r i ta n dd e m e r i t ;b o o k so fp e r s u a d i n gb e n e f i c e n c e ; y u a nh u a n g ;t o n g s h a nc o m m u n i t y i i w r i t t e nb y :m al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w a n gw e i p i n g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 一一以袁黄为中心的考察 详细摘要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道德体系陷入一种无序状态。 为缓和这种情况,地方士绅大量编撰各种善书以教化民众,试图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维持一方安定。善书在当时被视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工具之一,其中以“功过格”的熏 新流行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社会的剧烈变动也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即心学。开始由正统理学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心 “良知”的重视,尤其是出现了众生在道德完善方面机会均等的思想,这就为明清之 际各类善书,特别是很多针对中下层人士设计的极具操作性的善书提供了最基本的思 想保障。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想背景下,出现了善书这一特别的文学形式。 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嘉善士绅袁黄于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引导 者的重要作用。袁黄有其独特的劝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袁氏的家学 渊源中有深厚的行善积德的传统。二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了儿四训是袁黄劝善思 想的精华所在,其中心思想就是“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书一经刊行后,不论官 绅士庶皆信奉此书所提倡之立命之学,纷纷行功过格以积善积德,转祸为福。 劝善思想在明末清初大行于世,善书也被大量刊行,这对当时的江南社会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嘉善乡宦陈龙正是活跃于晚明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的一位十分重要的人 物,他的言论活动对当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作为地方上具有领袖 地位的士绅,陈龙正在明末大灾与救荒举措与地方防护和慈善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 有着非凡的建树。同善会虽始创于高攀龙,但其具体措施是陈龙j e 加以细化详尽的, 而他的这些举措很多都受到了袁黄及其慈善思想的影响。清朝建立之后,江南一些士 绅依旧奉行袁黄的慈善思想,他们继了凡之后,都致力于行善事、著善书,对重建社 会秩序,维护一方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研究过程中,将将袁黄的劝善书与此前及之后出现的善书进行了比较研究, 突出了袁黄的劝善思想具有的现世化和儒家化的特点。 另外,本文对袁黄与陈龙正关系进行了梳理,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一般认为, 明末江南地区的同善会可以追源予河南虞城同善会,并且嘉善同善会还可能受到了南 宋朱熹的影响。至于陈龙正嘉善同善会与袁黄之间的关系从未有人提起过。而根据本 文的研究,陈龙正和袁黄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陈龙正的劝善实践也确实 受到了袁黄劝善思想的影响。 袁黄的劝善思想对江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后出现的著名慈善思想 家大多与袁黄存在着继承关系。从袁黄到周梦颜、彭绍升、余治,江南地区的慈善思 想一脉相承,成为清初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兴盛的重要支撑。因此,这样一条劝善思想 发展线索的整理,成为了本文另创新之处。 明末的江南社会各类善会善堂层出不穷,一方面是政府倡导,但其实地方士绅才 是其中的主角,民间性的慈善组织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普通百姓在大量 劝善书的影响下,趋善避恶,对稳定社会,巩固统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以前学者 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对古代慈善事业的探讨也是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保障 问题倍受关注而逐渐兴起的,很多问题还需深入考察。国外( 尤其是日本) 和台湾的 一些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在中圉大陆,还鲜有相 关研究成果问世,写作本文即离在弥补这一理论上的薄弱点。 同时,从现实意义上考虑,髓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也在 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意识的影响下,有少数 人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伦理道德规范。如此看来,伦理 道德建设已是刻不容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劝人向善的道德教化传统,在现代社会背 景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传统劝善思想为现代道德建设 服务。鉴于此,本文以菜一特定人物( 袁黄) 及其劝善思想为切入点,分析同样处于 社会转型期的明清社会,考察当时用于教化民众的劝善书,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劝善思 想,归纳其劝导民众的内容和方式,希望可以为现今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 一+ 定的借鉴。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 绪论 绪论 一、研究缘起 明末清初是一个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思想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心学的兴起使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善的修养。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矛盾的激 化,更使作为维持地方秩序主要力量的乡绅将目光更多的放在兴办慈善事业、救助贫 苦百姓上,由此出现了明清时期善会善堂骤增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明 末以来善书大量刊行的影响,从而使劝善思想深入人心。袁黄作为这一善书运动的倡 导者,其思想对此后江南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基于这一思考,本文 将切入点定位在袁黄这一特定的历史人物身上,通过对其所处社会背景及其劝善思想 形成过程的分析,探讨明末江南地区的劝善书对当时及以后层出不穷的民间慈善团体 所起到的思想指导作用。 二、研究现状 自古以来,为善积福、趋善避恶的善恶功过思想就普遍存在。除中国传统儒家的 仁义学说之外,道教及佛教等宗教教义中也有很多是劝入行善避恶的。诸如“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天道赏善而罚淫”、“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等语,都体现出鲜明的善恶功过思想。明清时期社会剧变,各种社会问题频发,道德 体系混乱,为教化风俗,各种劝善书不断涌现,使得善的思想更为深入人心。 关于明清时期慈善思想的研究,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相关的思想史、社会史方面的 研究论文为数不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慈善思想的专门论述,以王卫平论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一文为代表,文章将构成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主要思 想基础归纳为四大类,即: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思想、儒家仁义学说、佛教的慈悲观 念与善恶报应学说、民间善书所反映的道教思想。 另一类是在对善书的研究中谈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有关慈善思想。相比较而言- 台湾及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要更加深入,成果也更丰富,其中酒井忠夫中国菩 书研究是较早关注此问题的代表,主要考察了出现于明末社会的“善书”、“功过格”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绪论 和“阴骘文”,在明末社会实行的作用o 。另外如奥崎裕司中国乡绅地主。研究, 论述了绅士地主的思想,考察了袁了凡一族数代的社会活动。o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最近几年来也有数部著作问世,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 道德秩序(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通过考察明末清初功过格的使用情况, 重新审视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思想史和社会史。此外,游子安著劝化金箴清 代善书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对善书进行了详细界定,评述了中外 学者的相关研究,追述了清代以前善书流传的历史,阐明清代乃至民国初年的善书发 展变化历程。在评述善书的内容、特点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善人、善堂与善书印刷、 出版、流通的关系。欧大年教授评论此书为“研究清朝善书中最全面、详尽的一部。”。 其他还有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一书,在重点讨论明清时期地方绅士开办的慈善组织的同时,直接或间接的也涉及一 些慈善思想上的细致发展与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学术界近年来在善书与慈善思想研究方面也有较大进展。四 川大学陈霞所著道教劝善书研究( 巴蜀书社,1 9 9 9 年版) ,运用宗教史和哲学史 的相关理论,对道教善书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另外陈 霞佛教劝善书略谈( 宗教学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道教劝善书的界定及主要 特征( 宗教学研究,1 9 9 8 年第3 期) ,以及王月清中国佛教劝善书初探( 佛 学研究,1 9 9 9 年总第8 期) 等论文,也分别考察了道教、佛教劝善书的特征等问题。 上述众多学术成果,从多个角度对明清时期的慈善思想及慈善组织进行了考察, 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意义 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各类善会善堂层出不穷,一方面是政府倡导,但其实地方士 绅才是其中的主角,民间性的慈善组织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普通百姓在 大量劝善书的影响下,趋善避恶,对稳定社会,巩固统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以前 学者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对古代慈善事业的探讨也是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 。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弘文堂,1 9 6 0 。 。奥崎裕司:中国乡绅地主。研究汲古书院t 1 9 7 8 。游了安:劝化金箴:溃代普书研究,天津人民敝杜1 9 9 9 。序言第2 页 2 明末的劝普思想和慈善事业 绪论 保障问题倍受关注而逐渐兴起的,很多问题还需深入考察。国内外的研究虽已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但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选择以袁黄为重点考察对象, 通过对其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及其对以后的慈善组织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理清这一 时期社会思想中有关劝善思想部分的发展脉络,以期对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会有所助 益。 从现实意义上考虑,随着经济体制的转交,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也在发生着 深刻的变化。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意识的影响下,有少数人抛弃 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伦理道德规范。如此看来,伦理道德建 设已是刻不容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劝人向善的道德教化传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传统劝善思想为现代道德建设服务。 鉴于此,本文以某特定人物( 袁黄) 及其劝善思想为切入点,分析同样处于社会转 型期的明清社会,考察当时用于教化民众的劝善书,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劝善思想,归 纳其劝导民众的内容和方式,希望可以为现今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 借鉴。 四、本文结构与创新 从结构上看,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概况、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等略作交代。 第一部分为善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作为慈善思想最主要的载体之一,大量善 书在明末清初时期不断出现。功过格的出现和阳明心学的流行在当时影响颇大,本部 分通过对此两点的全面探究,力图展现劝善思想盛行期的深刻社会思想背景。 第二部分为袁黄的劝善思想与实践。作为古代善书的第一位具名作者,袁黄的劝 善思想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分析袁黄劝善思想的形成及其所做的劝善努力,全面阐述 袁黄劝善思想的成因、内容和特点。 第三部分为劝善思想与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在前文分析明清时期劝善思想,尤 其是袁黄的劝善观产生和形成的基础上,探讨其对当时江南地区慈善组织( 如同善会 等) 的开办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 、关于袁黄生平事迹的研究在日本、美国和港台地区比较多,而在大陆学术界 1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绪论 较为少见,本文的研究正好可以补充这一薄弱环节。 2 、本文研究过程中,将袁黄的劝善书与此前及之后出现的善书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袁黄的劝善思想具有现世化和儒家化的特点。 3 、一般认为,明末江南地区的同善会可以追源于河南虞城同善会,并且嘉善同 善会还可能受到了南宋朱熹的影响。至于陈龙正嘉善同善会与袁黄之间的关系从未 有人提起过。而根据本文的研究,陈龙正和袁黄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陈 龙正的劝善实践也确实受到了袁黄劝善思想的影响。因此,对袁黄与陈龙正关系的梳 理,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 4 、本文认为,袁黄的劝善思想对江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后出现 的著名慈善思想家大多与袁黄存在着继承关系。从袁黄到周梦颜、彭绍升、余治,江 南地区的劝善思想一脉相承,成为清初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兴盛的重要支撑。 。j :巳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群言出敝社t 2 0 0 4 ,第 2 0 0 负。 4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 一、善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 一、善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 十七世纪中后期到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明清交替之际。政治上弊制丛生, 吏治腐败,终年战乱不断;经济上,新的经济关系已有了发展的迹象。人们的思想开 始有所转变,社会风气趋向奢靡,道德渐至败坏,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整个社会 处于动荡不定之中。作为饱受儒学熏陶、担负通达上下重任的地方士绅,此时为缓和 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开始编撰并刊行各种善书以教化民众,试图重建封建道德 秩序,维持地方安定。在各类善书中,功过格是较为典型的一种。功过格就是用记录 功过的方法来自省自勉的簿格,它劝人趋善避恶,用行善积德、为恶遭殃的善恶果报 论来教化普通民众向善行善。它是修行者实践道德的指导书,在各类善书中占重要地 位,自明末以来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人们日常修身自省的行动指南。 明末社会的剧变给当时的思想界造成了巨大影响,其表现之一就在于催生了心学 这样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此后,世人开始由正统理学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心 良知的重视。王阳明心学中更提出了众生在道德完善方面具有均等机会的思想,这就 为明清之际各类善书的编撰与流行提供了相对正统的思想基础。 ( 一) 突出的社会问题与“功过格”的重新流行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道德体系陷入一种无序状态 经济上,当时江南一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并得到初步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封 建主义的经济关系;政治上,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战乱不断,直至十七世纪中叶清朝虽 已建立,但混乱的局面仍未终结:再加上明末官场腐败,地主阶级内部倾轧,官吏中 饱私囊,人民苦不堪言,社会处于一个动乱的多事之秋。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社会经 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一种普 遍的奢侈风气,而就全国来看,这种奢靡之风在相对富庶繁荣的江南地区最盛最烈。 t r 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滥觞于明代中前期,后期趋盛,明末清初之际一度有所收敛, 但时隔不久便愈演愈烈,较之晚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奢侈风气一方面是商品 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另方面,它对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打 。i - | ! 甲:吴文化j 江南社会研究,群青j 版礼,2 0 0 4 年第1 9 3 页- 5 骂末的劝善思想和蔼普事业 一、普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 破了封建等级观念。“奢侈风气所到之处,礼制破坏,僭礼、逾分之事被视为固然”,回甚 至出现了很多艳词淫曲,以迎合人们新的审美情趣。另外,由于礼教松弛、风俗 败坏,江南地区赌博、打行、健讼等社会闯题层出不穷,社会秩序混乱。印为缓 和这种情况,地方士绅大量编撰各种善书以教化民众,试图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维持一方安定。善书在当时被视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工具之一,其中以“功过格” 的重新流行较为突出。包筠雅评价说:“当时没有哪类文献能比功过格更敏锐或 更丰富的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与道德的无序。” l 、功过格的源流与发展 所谓功过格,最初是指道士逐日登记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簿格,后流行于 民间,泛指用分数来表现行为善恶程度,使行善戒恶得到具体指导的一类善书。 它和所有的善书一样,“是建立在信仰超自然报应的基础上的,这种信仰相信上 天和神灵将奖善罚恶。”o 记录功过善恶的作法要从功过思想说起。根据功过格研 究的开拓者酒井忠夫的考察,这种始自道教记录功过善恶的做法来源于中国古已 有之的善恶功过思想。 早在易经中就有“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馀殃” 之语;尚书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 百殃”;。国语周语日:“天道赏善而罚淫”;韩非子安危中也有“祸 福随善恶”的说法。可见,中国的功过报应思想起源甚早。其后,道教和民间信 仰也认为“天地、灶神、司命、三官、邺都等许多神监察人的功过,给予应得的 赏罚。” 东汉的太平经也有劝人行善避恶之论:“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 凶之事,皆出于身,天道无私,但行之所致”, 而功过格跟太平经中的 “天券”说法也有关联。太上感应篇开篇即日:“祸福无门,唯入自召。善恶 之报,如影随形。” 因而,凡人务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 。王卫平:关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群言出版社2 0 0 4 年- 第2 1 0 页 。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群言出版社,2 0 0 4 年,该书第三编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气及社 会问题有详细论述。 o 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9 ,序论第l 页。 o 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 l 版社,1 9 9 9 ,第2 页- 。酒井忠夫:功过格的研究,日奉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七,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9 3r 第4 9 7 贞 o ,笔记小说太观第六编第十册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塑3 ,璺皇堕三璺生一 6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 一、善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 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回这些都体现出鲜明的善恶功过思 想。 有关功过格主要指导思想的记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 书中有言曰:“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凡 人之受命得寿,自有定数。所禀本多,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 则纪算速尽而早毙。”o 对于善恶功过积累增减以计算人的祸福寿天的说法,抱朴子 中也有记载:“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于二百善。若有千百九十九善 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 同样的,太上感应篇中也 说:“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 仙者,当立三百善。”这两段记载中关于成仙所需之善数虽有所不同,但很明显,它 们透露出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即人若行善,则“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威,神仙可冀”;固若作恶多端,则“司命随其轻重,夺 其纪算,算尽而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因此,酒井忠夫将功过格定义为“是 指将中国的民族道德区别为菩( 功) 恶( 过) ,具体地分类记述,并以数量计算善恶 行为的书籍。”。 2 、功过格的具体作法 这类善书分别列为功格( 善行) 和过格( 恶行) 两项,并用正负数字标示。奉行 者每夜自省,将每天行为对照相关项目,给各善行打上正分,恶行打上负分,只记其 数,不记其事,分别记入功格或过格。月底作一小计,每月一篇,装订成本。每月如 此进行,年底再将功过加以总计。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入下月或下年,以期 勤修不已。现存最早的功过格是太微仙君功过格,为净明道道士自记个人善恶的 簿册。该书载有关于功过记录方法的具体描述:“凡受持之道,常于寝室床首置笔砚 簿籍,先书月份,次书日数,于日下开功过两行,至临卧之时,记终日所为善恶。照 此功过格内名色数目,有善则功下注,有恶则过下注之,不得明功隐过。至月终计功 。j 封梦颜:文昌帝君阴骘文,安士夸书上册。苏州弘化社, 。葛洪撰: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四库全书第1 0 5 9 册 。葛洪撰:抱朴于内篇卷三,对俗,四库伞书第1 0 5 9 册 。惠栋:太上感应篇注,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第十册- 民国二十一年( 1 9 3 2 ) ,第l o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5 页 。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5 页 新* 书局有搬公司,1 9 8 3 , 6 1 5 8 - 6 15 9 戛二 。恕栎:太卜感应篇注笔记小说犬脱,第六编第十册新措书局有限公司, 1 9 墨l 篷! 堕4 _ 页。一 * 藕: f 恧天:功过格的研究 l ,j 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七中华书局i l 版社,1 9 9 3 ,第4 9 7 弧。 7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 一、普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 过之总数,功过相比,或以过除功,或以功折过,折除之外者明见功过之数。当书总 记讫。再书后月,至一年则大比,自知罪福,不必问乎休咎。”o 这样的做法很像店主 在帐簿上记数一般,逐日登记自身行为的善恶功过在一记分册上。有学者认为这种道 德记账的体裁,与中国商业簿记的发达不无关系,因此称之为“道德记账法”( s p i r i t u a l a c c o u n tb o o k s 或m o r a lb o o k - k e e p i n g ) 。o 一位日本学者由此评论说:“功过格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人认识到,可用自己的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吉凶,这是他们精神生活 中划时代的成果。”o 3 、功过格的流通意义 功过格是修行者实践道德的指导书,十七世纪初,袁黄( 1 5 3 3 1 6 0 6 ) 和袜宏 ( 1 5 3 5 1 6 1 5 ) 开始大力提倡功过格,尤其是袁黄,他倡导的功过格奉行积极的立命 之学,自明末以来流传甚广。此后,“各种功过格大批制作、大行于世。” 至十七世 纪中后叶,功过格在江南地区盛行。善书流通的鼎盛期是明末清初,而在善书中,功 过格所占的地位最高,数量也较大。根据游子安博士的统计,从1 6 2 0 年到1 6 7 0 年的 半个世纪之中,至少出版了十套新的功过格,而这些功过格的编撰者也大多是江苏、 浙江、福建等地的士人,袁黄( 江苏吴江) 著立命篇、袜宏( 浙江杭州) 著自 知录、颜茂猷( 福建平和) 著迪吉录都是其中的代表。 十七世纪以后,功过格 大多在江南地区与中国东南部刊印流通,不仅道士时时奉持,就连一般士人、崇奉佛 教戒律之人及普通民众亦渐奉行。尤其是儒、佛、道三教合流之后,功过格逐渐融合 了儒家伦理道德、道教积善销恶及佛教因果报应的理念,成为人们日常修省自身,从 善去恶的行动指南。 明清时期,以功过格为主的善书盛行,极大地推动了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许多 功过格中都有关于鼓励兴办慈善事业的条目。太微仙君功过格中早就对行善之举 有所规定:“赈济鳏寡孤独穷民百钱为一功,贯钱为十功”,“葬无主之骨一人为五十 功,施地与无土之家葬一人为三十功”,“兴诸善事利益一人为一功”,另一方面,“穷 。太微似l 君功过格,道硪第三册,涧真部戒律类雨十一,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灭津古籍j 版社t1 9 8 8 , 第4 4 9 页。 。esr a w s k i 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f o u n d a t i o n so f l a t ei m p e r i a lc u l t u r e , 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i nl a t ei m p e r i a lc h i n a ,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a l i f o r n i a p r e s s , p 2 8 ;p e r - y i w u ,“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 c o n f e s s i o n o f s i n s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a , h a r v a r dj o u m a lo f a s i a t i c s t u d i e s ,v 0 1 3 9 ,n o 1 ,转弓i 自游子安:明末清初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的江南社 会中国史研究,。1 9 9 7 ,第4 期,第2 6 页注4 5 。( 【| ) 福井康顺等监铬朱越利详:道教 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酒井忠夫:功过格的研究) ,日本学者研究中犀史论著选译卷七,中华书局出敝杜1 9 9 3 第4 9 7 页 。游子安:明末蒲初功过格的盛行及普书所反映的江南社会,中国史研究1 9 9 7 ,第4 期,第1 2 7 负 8 望查塑垫苎曼塑塑蔓量兰些 二:苎苎堂翌塑垫金星塑箜墨 民不济为一过”。文昌帝君阴骘文也说:“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 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 戚,岁饥赈济邻朋。”o 至清代石成金所撰功券中对善举的记述则更为广泛和详细: “施夏茶冬汤,悯灾难,设法周全,遇饥荒,开仓赈济,见流移人多方安置,捐 修金设立义学。拯救鳏寡孤独,收养遗弃婴儿。助人婚葬,委曲代偿钱,免极贫 人债负。”曾凡此种种,成为育婴堂、施棺局、普济堂、栖流所等等慈善组织建立的思 想基础之一。但这只是功过格中的一部分内容。功过格最关切的还是中下层民众的生 活。经袁了凡倡导后,功过格大行于世,他所作立命篇倡立命之学,“以果报之 说,动人邀福之心,这种劝善方法适合中人以下。”。 从劝善方法上看,功过格采用的作法是多行善则多积福,多作恶则多遭殃的简单 计算方法。此法类似于记流水帐,就算是不识字的人照样可以实行,而只需“每行一 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固极易被一般民众接受;并且这种计算功过 的作法带有明显的商品色彩,确实可以鼓舞中下层民众因为有所畏惧而少作恶,因为 有利可图而多行善。 从数量上来看,功过格中有针对富人提出的论钱记功的功德,也有针对平民百姓 的不费一分一厘的日常善举,而根据对各种功过格的统计,前者的数量一般要远远少 于后者。以明代株宏所作自知录为例,该书共分“善”与“不善”两大门,“善” 门之下又分忠孝、仁慈、三宝功德、杂善四类共7 7 条善目,其中费钱功德有2 l 条, 占总善类的2 7 2 ;“不善”门下分不忠孝、不仁慈、三宝罪业、杂不善四类共9 8 条 不善目,其中以钱论过的有1 7 条,占总过类的1 7 3 。除此之外,文后又有针对时 弊附加的“新增”类共8 条,其中只有2 条以钱论善恶。总的来说,适用于普通百姓 的不费钱功德占了全书的7 9 之多,说明功过格已经将劝善的对象确定为广大的底层 群众。也正是如此,功过格一经倡导,便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总之,功过格使感应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善书的主张更具体化和条 目化,可用作日常修省寡过的行动指南。正如包筠雅所指出的:“明末清初的功过格, 。太微仙君功过格,道藏第三册,涧真部戒律类雨卜一,文物出版 i i :、上海书店、天津古籍 d l 版社,1 9 8 8 第4 5 0 、4 5 1 、4 5 3 页 。用梦颜:文昌帝翥阴骘文,安士全书_ i 二册,苏州弘化社,民国二十一年( 1 9 3 2 ) ,第9 页 * 石成金著,金青辉、闽明逊点校:传家宝三集糟一功券第心) -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2 ,第7 6 9 负 。游子安:明末清韧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的江南社会 中国史研究,1 9 9 7 第4 期第1 2 7 页 。囊了凡著、印光法师鉴定:了凡四训之证命之学 ,i :海佛学书扁民闻二l 五年( 1 9 3 6 ) 第1 2 负- 9 塑查塑垫董星塑和慈善事业 、普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 是帮助人们控制其命运的一种手册,在那个流动频繁、价值观和信仰都变动不定的时 代,为人们正确的( 也是有益的) 行为提供了精确的指导。” 这类善书既是研究宗教 伦理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有助于了解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对探明明清时 期在江南地区大量出现善会善堂等民间慈善事业提供了思想源头上的重要材料。 ( 二) 王阳明,d 学对正统理学的挑战 社会的剧烈变动也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体 系,即心学。心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由正统理学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心“良 知”的重视,尤其是出现了众生在道德完善方面机会均等的思想,这就为明清之际各 类善书,特别是很多针对中下层人士设计的极具操作性的善书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保障。 1 、心学的缘起 黄宗羲曾经正确指出,阳明学的创立,意味着有明学术从“此亦一述朱,彼亦一 述朱”的宋代理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也即心学。 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想发 展起来的心说与陆象山一起所构成的陆王心学,成为唯一堪与以大儒朱熹为代表的所 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读书人之思想 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重的一笔。陆九渊不 象朱熹那样遍寻名师博采众家之长,而是旱地拔葱式的崛起,超越其时流行的一切, 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c 一发明自己的本心,于是开“心即理”之说震 动天下,并被王阳明发扬光大。 2 、心学的主要特点 心学之一大特点即是“扩充法”:找着善根良心,然后让它象核裂变式的挥发到 极限,在人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所以在陆九渊为心学打下一个基础后,王阳明便开 始了艰辛的探索“善根”的过程。他自以为没有陆的天纵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 遍访名家,希望得其心道,然而结果每每令他失望:所遇“名贤”,十有八九皆以程 朱为儒家正统,推崇“知而后行的迂腐理论”,王于是叹道:“都是些举子学,不 是身心学。,直到受名儒娄一敬的点拨,方如醍醐灌顶般的豁然开朗。娄氏向阳明讲 “乜筠雅:功过格:明渍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9 第1 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 卷i 一姚江学案,中华书局,1 9 8 5 ,第1 7 9 页 1 0 明束的劝普思想和慈善事业一、蔷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 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儒学通则,正搔着王的瘁处,“遂深契之”,产生了指点迷津 的作用,从而确定他致力的方向。后又有龙场悟道,嘞悟之后,阳明道:“圣人之道, 我性已足。过去从外物求天理是舍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个是一场误会。”乃 知“格物致知之旨”,后由此而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说,自成体 系,又道:“王道息而伯术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而以欺于人日: 天理固如是。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 ”。驳斥理学,正式竖起心 学之大旗。 “心即理”的思想乃直承陆九渊。这一思想很明显地体现于阳明的一个论断:“心 外无物”。也正由此语,他被认为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心外无物”说, 颇近似于佛家的一段机锋:“风动邪? 幡动邪? ”“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这其 实也缘于王阳明的求思经历。与陆九渊近似,王亦曾经向虚幻之佛理寻求心学的突破, 不同的是,陆是由于不屑于求名师,王则是求名师而不得。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前 世乃佛教高僧的传说,虽属不可信之说,但是王阳明与佛家渊源之深可见一斑,也从 另一侧面印证了佛理之于王学的影响。 心学的第二个特点是“致良知”,关于此点,后世学者毁誉参半,甚至有人极端 的认为,这是王阳明拿来愚弄老百姓以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工具。却不知,当时之 世,紫蘩城中,皇帝昏庸,数年不朝:朝堂之上,好佞当道,忠良遭恶;市井之中, 百姓好淫,不思进取,可谓“风雨如晦,鸡呜不已”,在这个时候,王阳明提出“致 良知”之说,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 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提倡人们“发明本心, 固受自操”。使人修养自身,不失为劝世之良药。 王阳明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知行合一”。这是他最为人推崇的一个主张,也是 他成为一代大家的“成名之作”。正是由于此说,他才得以与程朱等人彻底划清界限, 和陆九渊一道,负手傲立于儒家的另一顶峰,让后人传诵至今。对于王阳明的知行合 一说,冯友兰指出,它的主要意思是“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吾人必致良知于行事, 。龙场悟道:明正德元年,王阳明因疏救戴铣而触怒宦官刘氆遴下诏狱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 今修文 县) 驿爨在当时内外交田、百难备尝的情况下他开始重新考虑。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根本问题- 没多 久,阳明就悟出了“圣人之道哥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肴误也”的心学至理t 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 “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对程朱格物穷理说的彻底否定,二是找到了在特殊环境下实现自我的途径 。吴光等编校:象山文集序,于m 叨争集,】:册卷七文录网上海古籍 f i 敝社,1 9 9 2 ,第2 4 5 页 1 l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一、善书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 而后良知之知,方为完成”。” 儒家之学到宋代时,“二程”已是绝对权威,而按此脉络发展形成的程朱理学, 也已成儒家正统学说,至于其所主张的“知而后行”,自然也被大多数正统士人所接 受,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而王阳明以其无匹才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谬误:“食 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昧之美恶者邪? 必有欲行之心然 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 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 ”龟一由此可见,王之知行合一是极重视实 践精神的,是讲求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新思想。自宋以来一直称霸学坛的程 朱理学,至明中叶已经逐渐失控,而陆王心学的崛起,更使正统理学的威信日益下降。 阳明心学认为人性本是纯善的,道德败坏只是因为迷失了本心,一切的道德修养 都是为了找回本心,使人心恢复原始的状态,因此道德修养过程就是自省改过的过程。 根据王泛森的研究,晚明时期,王学的省过风气非常突出,除了与阳明学自身有密切 关系之外,还受到了当时民间宗教提倡功过格的影响。事实上,当时很多士大夫( 如 高攀龙) 都奉行功过格来自省改过,提高道德修养。可见王阳明心学与善书( 功 过格) 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2 8 9 页- 。王阳懈j 著、叶绍钧点注:眷顾东桥书,传习录中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六年( 1 9 2 7 ) 第1 盟页 。王泛森: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三十六奉t 第三分, 1 9 9 h 。第6 8 9 页a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二、袁黄的劝善思想与实践 袁黄的劝善思想与实践 ( 一) 袁黄其人( 见附录:袁黄的生平及主要事件) 袁了凡,名黄,字坤仪,以了凡为号,江苏吴江人。他博学多才,尤其精通河 图洛书之理、星命之学、堪舆之道,并对兵备、水利、农业颇有心得。袁黄明朝隆庆 四年成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此后历任河南宝坻知县。宝坻县当时时常有水灾 泛滥,袁黄就在当地积极兴办水利,疏浚河道、筑堤防洪,并且大力垦荒,植树造林, 造福于民。宝坻徭役甚重,人民不堪重负,袁黄到任后即上书减免赋税,大大减轻了 人民的负担。深受宝坻人民的爱戴。二十一年攫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后因与朝中官 员有隙而被诬陷弹劾,一气之下辞宫而归。在还乡归隐期间,家里虽不富裕却常行善 事,万历三十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明朝熹宗天启年间,袁了凡的冤案终于真相 大白,朝廷追叙袁黄征讨日寇的功绩,追封他为“尚宝司少卿”。了凡先生自幼“好 学问,通古今之务,象维律算兵政河渠之说,靡不晓练。先生博学尚奇,凡河洛理数、 律吕、水利、兵备,旁及勾股、堪舆、星命之学,无不精密研求,富有心得”。袁黄 一生著述颇多,且涉及面极广,流传于世的主要是两行斋集、历法新书、皇都 水利、了凡四训、纲鉴合编等, 其中以了凡四训流传最广,影响也最深。 袁黄在历史上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其“善书思想”,他是迄今所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其名的善书作者,以善恶祸福的思想劝戒世人。他提出“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立 命之学,倡导用功过格积善消恶,并从此大行其道,到清代已蔚然成风。他的劝善思 想也为其时大量出现的善会善堂等慈善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 ( 二) 袁黄劝善思想的形成 1 、囊氏的家学渊源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袁黄亦不例外。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具 名的善书作者,袁黄有着不同一般人的家庭背景和家学传统。袁家“世居嘉兴之陶庄 。彭绍升:袁了凡居士传了凡四训附录上海佛学书局民国二十五年( 1 9 3 6 ) t 第5 8 页 。彭绍升:袁了凡屠士传了凡四训附录上海佛学书局,民国二十五年( 1 9 3 6 ) ,第5 9 兜 。关于袁了凡的著述,酒井忠夫在其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一文中有详细介绍( 酒井忠夫、尹建华袁r 凡的生,f 及著作 ,宗教学研究,1 9 9 8 年第2 期) 。 明末的劝善思想和慈善事业二、袁黄的劝善思想与实践 ( 今析归嘉善) ,元末家颇饶”。,本是嘉善的势家之一,在当地拥有大约4 0 0 0 亩土 地。袁黄的四世祖袁顺( 号植山) 饱读诗书,是当地有名的学者,并且“豪侠好义, 尚气节。人有急投之,不论寒暑蚤暮,辄身赴之,尤涟于经学,易、诗、书三礼,春 秋三传咸有论囊。”o 他还“与同邑杨任、胡士高、庄毅、庄衍等订礼义之社,各置一 籍,日书其所行之事,每月轮会。坐不序齿,各较其行义之多寡难易以为先后。”囝从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袁顺创立的这个社团是为了实践礼义之学,而其修行方法则类似 于功过格:社中之人每人都有一个记录册,每人每天所行之事都要记录在这个“日记 本”上,每个月进行一次座谈会,将自己的记录和社中其他成员的交换传阅。更重要 的是,成员在此社团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年龄的大小,而是根据每人所行善事的多少 和难易程度决定各自的地位。有了这样的鼓励,因此在此社团成立后,“人皆勇于为 善而奔义若赴。”母促进了乡里的为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原银行行测题库及答案
- 太原环保安全员培训课件
- 园林员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婚姻次时代课件
- 安全三级巡查课件
- 咸阳安全知识培训中心课件
- 龙岩辅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咨政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云南曲靖宣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招聘编制外工作人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自考专业(公共关系)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智慧审计数字化场景DeepSeek+AI智算一体机设计方案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讲课件
- 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5公需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高质量发展》20学时题库及答案
- 生育支持政策效果评估-洞察及研究
- 电子商务概论(第7版)课件 第三章 电子商务支撑技术
- 节目演出安全协议书
- 《汽修维修业务接待实务》课件项目1-任务3-积累保养知识(保养+养护用品)
- 基于视觉的增强现实虚实注册技术:原理、挑战与突破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电子版教材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食药局考试试题及答案
- 规范纪委台账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