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b e h a v i o u r a ir e f l e xf a c e dw i t hc a l a m i t i e sa n d i t se d u c a t i o n a l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s p e c i a l i t y :p r i n c i p l e o f p e d a g o g y d i r e c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a lm a n a g e m e n t t u t o r :z h o u h o n gp o s t g r a d u a t e :c h e nx i n g m i n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d e a l sw i t h ,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t h e o r i e sa n d p r a c t i c eo f s o c i o l o g y , p s y c h o l o g ya n de d u c a e o i l ,t b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b c h a v i o u ra n de d l l 训彻a 1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i n d i v i d u a l sf o rc a l a m i t o u ss h o c k s c a l a m i t i e sa n t it h e i r c o m r i b 嘶n gf a c t o r sa 坞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f i r s tp a r to f t h i sp a p e r , i nw h i c ht h e o c o u r l - e n c 圮o fn 8 t l l r a ic a l a m i t i e sa r e t h o u g h tt ob ep u r en a t u r a lt h i n g s b u ta l o n gw i t h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i n c r e a s eo fe c o n o m i c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 t h em a r l - m a d ef a c t o r s c o n t r i b u t em o r et ot h eo c c u r r e n c eo fn a t u r a lc a l a m i t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h a r m f u l n e s s a n ds h o c k sb r o u g h ta b o u tb yc a l a m i d e sa i e p a r t i c u l a r l y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s o c i a l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su n s u i t a b l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b e h a v i o u r a lr e f l e xi nf r o n to f t h eo c c l 】巾c eo f c a l a m i t i e s i nt h e e a r l ys 诅g e so f h u m a ns o c i e t y , m o s to f t b e n a t u r a l c a l a m i t i e sw e c a u s e d b yp u r en a t u r a lf a o t o r s t h en a l l l r a h l c s so f w h i c ha r cv e r y f u l l y c l e a r d u et o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 t h e 丘e o f h u m a n a c t i v i t i e s ,i n c r e a s eo f t h ed e p t ho f p r a c t i c e ,a n de s p e c i a i l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c a u s 既o f i l a t u f a lc a l a n u t i e sa r e g e t t i n g m o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o l l l n a t u r a l n e s sa n d a r t i f i c i a l i t y a n dt h ec a i m u i t i e sc a u s e db ym a n - m a d ef a c t o r sa n d t h e c a l a m i t i e sa f f e c t e db ym a n - m a d ef 1 c t o r sa r et e n d i n gt ob em o 豫a n dm o r e u n d e rt h e e f f e c to ft h ef a c t o r so ft h ec a u s e so fc a l a m i t i e s t h ep r o c e s so fc a l a n 叫i d e sa n o t c o m p l e t e l ya 掣删n a t u i a lp r o c e s s ,w i t ht h ec a l a m i t i e s 粘t h e i rm a i n 吣t h e y a 糟 a l s oas o c i a lp r o c e s sf o rr i d d i n gc a l a m i t i e sw i t h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s o c i e t y 勰t h e i r m a i n b o d y t h i s p a p e r a t t m p u 协h a v ea 嘞o f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b e h a v i o u r a lr e a c t i o nt o c a l a m i t i e s t h e s e r e a c t i o n s ,w h i c h f a i li n t o8 c a t e g o r i e s ,s u c h a s g e n e r a l c a l a n l i t y - e s c a p i n gb e h a v i o u r ,m - eg r e a t l yd i f f e r e n ta n d 他g u l a lt h e s o c i a l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t h er e a c t i o n s a 托m a i n l ys o c i a li n t e r d ”m m i c s s o c i a l n o r m sa n ds o c i a l r e l a b o n s h i p ,e t c t h i sp a p e r 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b e h a v i o u r a l r e a c t i o nt o c a l a m i t i e s p e o p l e a si n d i v i d u a l sh a v ea l lk i n d so fr e a c t i o n st ot h e o c c t b r e f l c co f c a l a m i t i e s t h i sh e h a v i o u r a lr e a c t i o ni sb a s e d0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c a c d o n ,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r es h o u l db em u t u 哪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 t w e e nb e h a v i o u r a lr e a c t i o n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c t i o nt oc a l a m i t i e s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c t i o ni sak i n do ft y p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m e r g e n c yr e a c t i o n a n d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m e r g e n c yr e a c t i o ni sa l s o 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w i t hp e r s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 s o a ni n d i v i d u a l sp e r s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 c a l a m i t y e x p e r i e n c e , a b m t yo fe m e r g e n c yr e a c t i o na n dt h em a s t e r yl e v e lo f t h ek n o w - h o wf o r r e d u c i n g n a t u r a lc a l a m i t i e sa r ca l lt h e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i n d i v i d u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a n d b e h a v i o u r a lr e 雎i o nt oc a l a m i t i e s t h i s p a p e rp r e s e n t s e d u c a t i o n a le o u n t c r m c a s u r e so f d e a l i n g w i t hi n d i v i d u 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b e h a v o u r a lr e f l e xf a c e d w i t hc a l a m i t y i ta n a l y s e si nd e t a i l s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a n d 戗l u c a t i o no fc a l a m i t i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a l a m i t y e d u c a t i o na n dc a l a m i t yc u l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s o m et h o u g h t s f o rd e v e l o p i n g c a l a m i t yn d u c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t h eu r g e n c ya n di m p o r t a n c e ,m a i nc o n t e n t sa n d r e q u i r e m e n t sa n dm e t h o d so f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o f c a l a m i t y k e yw o r d s :c a l a m i t y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b e h a v i o u r r e a c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专业:教育学原理 导师:周鸿 方向:教育管理 研究生:陈兴民 两要:本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了个体对灾善j 击的 心理5 j 为基础和鏊宙滋,(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灾害及其成因,认为自然灾 害的发生有纯自然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易损性昀增加,人为因素更是 自然轰害的发生原因,尤其是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和冲击主要来源于社会的易损性 和人? :对灾害的不合适的心理行为反映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灾害基本上是 由纯当然因素所引发,自然灾害的灾因自然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和充分,由于人类 活动领域的扩大实践深度的增加,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穴害灾因 表现王为复杂,它不仅表现为自然性,还有人为性而且人为诱发或人为因素起 作用;发的自然灾害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是以轰害为主体的灾害演进的自然过程, 在灾因因素的作用下灾害过程并不完全 而且它还是以人及社会为主体的消灾灭 害的社会过程广1 灰文研究了个体面对灾害的堑基区应。 对灾害社会个体行为反应有很大的 差异性和规律性,有“一般避难行为”等八种类型影响社会个体行为反应的社 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互动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等 本裂主要分析了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分析了作为个体对灾害 发生育各种各样的行为反应这种行为反应以心理反映为基础,因此个体面对灾 害行专反应与心理反映具有一种相关关系。个体面对灾害心理反映是一种典型的 心理三激反映。灾时心理应激反映与个人特质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个性特 点、支害经历、应激反应能力,减灾知识掌握程度等都是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反 映的重要因素殳 毫习讨论了基于仑签重型塞圭:皇銎行为反映的教育对策( 具体分析了灾害易 损性与灾害教宣的关系,灾害教育与灾害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吸开展灾害教育的一 些思蔷,包括讨论了灾害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灾害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灾害 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广一_ ) 一 关键词:灾害y 心趣行为v 反映教青 灾害作用于社会的人t 使人及其所属财物成为承灾体。作为人的个体面对灾害的心理 反映和行为反应- 首接影响社会整体的抗灾、救灾、减灾效果,影响灾害损失程度个体 面对灾害时的行为反应以心理反殃为基础,而心理反映与个体掌握灾害知识的多少有关, 灾害知识来源于灾害教育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人类个体面对灾害的心理行为反映及其教 育对策进行研究 一、灾害特性分析 ( 一) 灾害的界定: 由自然变异、人为因素或自然变异与人为因素相结合原因所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 生存条件造成的危害即为灾害。 灾害主要分为三类:自然原因引发的灾害叫自然灾害;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称人为灾 害;因人地关系不协调而引发的灾害为生态环境灾害或人地关系不协调灾害。在自然灾害 和人为灾害之间还有自然人为灾害和人为自然灾害自然人为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 因,人为因素为次要原因引起的灾害;人为自然灾害是以人为因素为主要原因,自然变异 为次要原因引起的灾害【l 】 本文所谈的灾害即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人为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 ( 二) 灾害的社会成因 我们把自然灾害的人为成因分为两大类,一是诱发或者自然因素共同引起灾害的人为 因素;二是因为人类的不为而造成灾害发生因素这两类因素可以概括为为和不为两个方 面。人类不合理行为可以引发灾害,但本可以采取措藏避免的灾害由于人类没采取措施而 导致灾害的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灾害基本上是由纯自然因素所引发,自然灾害 的灾因自然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和充分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朝代以后,自然灾害灾因因素的单一构成被打破了,尽管某些自然 灾害灾因因素也表现了充分的自然性由于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实践深度的增加,特别 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灾害灾因表现的更为复杂,它不仅衰现为自然性,还有人为 性人为因素掺进了引发自然灾害的灾因因素中去,而且人为因素在整个自然灾害灾因因 素结构的比例构成和地位及其所起作用有着越来越嬲显的强化趋势即使过去认为是纯粹 自然灾害种类,也可由人类行为所诱发,比如人们行为可以诱发地震,导致崩塌滑坡泥石 流等灾种有近一半的地质灾害,绝大多数生态灾害,其发生都或多或少的与人为因素有 关系 可以想象,今后的自然灾害,将有一大部分是由人为因素所引发或者今后发生各种自 然灾害中引发原因掺进了人为因素也就是说人为诱发或人为因素起作用引发的自然灾 害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 _ _ _ - _ _ ,* o # 嘲 a n m ku o i 汝k 、,矗敷;l 裳囊夫葛科k 山蠢人蠢出麓挂l 蛳年 问版 2 ( 三) 灾害过程及其演进 灾害过程指的就是灾害演进的历史过程从自然状态上分析,一般说来灾害要经过孕 育期、潜伏期、预兆期、爆发期、持续期、衰减期和平息期灾害过程的演进主体为灾害, 它的演进不仅仅包括灾害自然状态上的发生发展过程,还包括对人及其社会影响的过程以 及人们消除和减少这种影响的过程。后个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从灾害爆发期到平息 期为第一个阶段,是灾害造成各种影响的阶段。也是社会承灾体受灾的阶段;从平息到社 会救灾为减少灾害造成损失的阶段;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各种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等 是治理灾害的阶段。 灾害过程并不完全是以灾害为主体的灾害演进的自然过程,而且它还是以人及社会为 主体的消灾灭害的社会过程,【2 1 过去的认识往往偏重对第一个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但对灾害 演进的社会过程了解不多,认识不够其原因主要是人们没有完全弄清自然灾害的本质属 性及其表现形式 灾害演进的社会过程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承灾体的受 灾过程承灾体的受灾过程是灾害演进社会过程的第一阶段从表面上看这个过程是承灾 体遭受灾害冲击的过程,它受灾害级别的强烈影响,一般说来灾害爆发时所携带的能量越 多,灾害级别越高,承灾体遭受的冲击越严重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 面也同样是重要的和不可忽视的,即承灾体自身的性质对灾害的冲击力量有很大影响当 然从广义上讲,承灾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我们认为最基础最直接的承灾体是社 会承灾体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等在灾害冲击下都变 成了一种活性的东西,渗入到了灾害的演进过程比如一个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情况就强 烈地进入到灾害的演进过程i 按照一般的模式,灾害对社会承灾体会带来适度的冲击,即 灾级同灾度是统一的,可事实上由于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状态会放大或缩小即定灾级灾害 的冲击程度所以即便是静态的社会承灾体也不是绝对被动地承受灾害的冲击因此我们 认为社会承灾体受灾过程又是一个社会性过程第二、社会救灾过程当灾害渐渐平息, 人们便开始了救灾活动救灾活动有时可能是灾后不久的时间内为一种个体行为,但行为 者以及行为的对象都是灾民,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救灾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过程,救灾 行为特别是大规模的救灾行为都是典型的社会行为这个过程是灾害演进中比较典型的社 会过程第三、灾区的恢复过程当灾害发生给灾区带来危害和损失,通过社会性救灾活 动努力减轻灾害影响之后,灾区进入恢复与重建阶段很明显,灾害的恢复过程是个社会 过程 二、个体面对灾害时行为反应 1 1 1 罗t k a l l 、橡长乐:灾害论新让教育出版杜,1 9 9 0 i z i 鼻z 、兴民j 强i 暇lj 吏謇太酉科 山蕊人民出版牡1 9 9 6 年4 月短 灾害中社会个体的行为反应是社会群体反应的基础和内容研究和分析面对灾害社会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反映的特点和规律,对我们认识和了解面对灾害社会群体的行为反应, 以及有效地组织救灾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有重要意义面对灾害社会 个体行为反应具有差异性、规律性和过程性的一般特征面对灾害社会个体行为反应有“一 般避难行为”等八种类型,影响社会个体行为反应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互动、社会规范 和社会关系等 ( 一)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一般特征及其规律 1 、面对灾害个体行为反应的规律性 灾害的种类多种多样,各类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各不相同,加之 危机发生的时间、空间的特殊性,使不同类型灾害诱发的行为反应差异性很大。即使在同 类灾害中,个体行为反应也因个体年龄、性别、经历、知识、训练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的不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例如在地震时,人们的反应从选出房子,跳楼、就近躲避到 呆立不动等,因人而异;地震时人们可在室内避难。洪水袭来时人们必须转移,室内发生 火灾时人们必须述出房子,而在火山喷发或龙卷风来临时,则必须躲在房内但无论人 们的反应存在多么大的差异,受灾者作为遵守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其行为 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差异性和规律性是人们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最般和最基本的 特征 2 、面对灾害个体行为反应的社会过程。 灾害本身发展的过程性决定了人们应对措施的时段性灾害一般经历孕育期、潜伏期、 爆发期、持续期、衰减期和平息期几个阶段相应地,人们在不同阶段通过对周围危险的 认知、判断、评价和决策等采取适当行动,因此行为反应是一个社会过程灾害发生是 一种典型的自然过程但是对灾害冲击的反映则是一种典型的遵循社会规范的社会过程 3 、灾害特质与人类对灾謇的链式行为反应 在灾害科学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发现灾级相同而灾度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同是五级灾 害,但发生在不同地方作用在不同的承受体上从而造成的量终危害程度是不样的,即 灾度的不同,这就是灾害冲击的叠加效应人、家庭、社区对灾害的不适反应会在一定程 度上放大灾害的冲击力量,从而产生人为叠加效应只不过在灾害连发或群发的情形下这 种放大更明显这种叠加更显著研究表明灾害冲击的人为叠加性程度与灾区的社会易损 性有密切的关系f l 】 灾害冲击到特定的个体,引起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反应但是灾害的冲击并非到 此为止,因为受灾謇冲击的特定个体。会把灾冲结果再反射或影响给与此有关的个体。自 己所在的家庭、组织及社区所以灾害对个体的影响越大,它的整体影响就越大因为 韩强:( t e 自然灾害与杜会摄性之关系) 大自然探素,1 9 9 7 年第2 期 个体黻害的反应要受到组织关系的很大影响 但是,应该说明的是灾链冲击链比单灾冲击链有着更复杂的过程和更严重的结果这 里有两个过程应引起重视即灾害链冲力的累积过程和灾害链冲力的量加过程构成灾害 链的任何灾害的发生,包括主灾和主灾发生背景下诱发的次灾( 衍生灾害或诱发灾害,包括 人为灾害) 都携带一定的冲击力量,每发生一次灾害都要对主灾冲击后积累新的冲击力量, 这在灾害群发的情形下更为明显理论上灾害链冲力等于构成灾害链的备灾冲力之和。 但是实际上灾害链最终施加给承灾体的力量,是大于构成灾害链的各灾冲击力之和的如 一个家庭受灾害链冲击的情况:先是住房被地震灾害所毁,随后家庭一成员因次生火灾被 烧死在防震棚里,还有一位家庭成员外出救灾时因震后洪水谣言,随众人选难离散,造成 失踪这对该家庭来说,每次事件都会对其产生强大的冲击。但灾后由于各个灾害冲击力 的积累,对这个家庭的整体冲击就变得更加沉重、深入而持久,从而增加了这个破损家庭 修复的难度 可见,导致灾害的原因与造成后果的原因有所不同。后者的存在可能先于导致事件的 原因例如,从未遇到过灾害或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或者社会在防灾减灾方面有所失误等, 这些原因可能会使灾害的损失变得愈加严重i t 也就是说,造成灾害后果的原因除了有导致 灾害的原因外,还有扩大灾害冲击力的原因我们把放大灾害冲击力量的原因称之为社会 易损性客观的社会易掼性的存在,比如人口的增加,财物的积聚,不安全因素的增加以 及主观的社会易损性的存在,如灾发时人及社会组织的不适应都会放大灾害冲击力量增 加灾害危害程度 ( 二)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类型 随着灾害类型变化和个体反应者特性的不同,个体对灾害的行为反应方式存在着很大 的差异有的人在危难时临危不乱,成功避险。甚至成为危机时的领袖:有的人则手忙脚 乱盲目避险( 如地震、火灾时魏棱) ,或惊恐得呆若木鸡,不能自制;有的人表现出极高 的利他主义糟神,有的人划自私自利,见死不救。【2 1 1 、面对灾謇个人行为分类标准 当灾害突然爆发时,人们处于从未体验过的极度危险的环境中。此时的行为反应是被 迫的、应激的和不容思囊的它们既带有下意识的本能反应的特征,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度 冲动、忙乱、不顾一切的自我中心等非社会行为,又带有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理性行为 特征在行动上表现为遵守道德、法律、规范和利他主义行为这里将人们的行为是否遵 守先前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准则作为划分反应类型的第一个标准。据此标准 可将行为划分为。社会性行为”和“非社会性行为”划分反应类型的第二个标准是行为反 应的适应性。卸个人在危机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其行为后果是否有助于其保护自身安全减 i i i ( 法) e 勃安特着、小早译z 社会学寡与灾骞 。载曩外社会科学 。1 9 9 2 年第l 期 p z l 鼻:t 论吏甜f 为 ,o c 4 r 弹) ,i 鹳,年第l 期 5 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由于极度危急情境要求反应迅速或个人特质等方面的原因,个人常常 做出不当甚至是有害的避难行为根据第二个标准。将个人行为分为适应性行为一和“不 适应性行为”对这两个标准进行交互分类,那么个人的全部行为反应类型都可被囊括进 这一分类体系中 适应的 一般避难行为i自私行为 利他行为i越轨行为 领袖型行为i 社会的一非社会的 过度防御行为i惊述行为 木鸡”行为l 不适应的 图1 面对灾害社会性与非社会性行为特点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对人们的反应行为进行分类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一分类将灾险 诱发的个人机体活动水平的变化一机体活动水平与常时相比是提高还是下降即激发型还是 压抑型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将个体对自身机体的活动是否有控制和支配能力作为另一个 标准进行交互分类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个分类体系中,个体在灾难来临时的行为反应有 八种类型,它们是:一般避难行为、领袖型行为、利他行为、过度防御行为、惊进行为、 自私行为、越轨行为和“木鸡”行为。 表1机体活动水平与对机体活动的控制能力交互分类表 可控制行为不可控制行为 激发型行为自私行为越轨行为领袖型行为惊进行为 利他行为一般避难行为 过度防御行为 压抑型行为“木鸡”行为 2 、对个人行为反应类型的筒略分析 由于灾害性质的不同和反应者个体特质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在有 些灾害中几乎全部受灾者都会做出积极的适应性反应( 表现为一般避难行为、利他行为和 领袖行为。当然,后两种所占比例较少) 。将行为反应控制在社会规范所容许的范围;而在 另一些灾害中虽然多敷人衰瑰为积极的适应性反应,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行为是消极 的不适应的( 如惊述行为,过度防奢行为和“木鸡”行为) :甚至在少数灾害中,多教人产 6 生了惊选反应( 1 l 事实上,在诸多环境、社会和心理因素作用下,即使在同一灾害中个体也呈现出多种 反应类型但仅就一般灾害而言,多数人能以积极、适应的方式( 一般避难行为) 应付灾害 危险,而无论是利他型、领袖型还是自私型、惊选型、过度防御型或越轨型都占极小的比 例n o r c 对1 9 5 2 年发生在美国阿肯萨斯州飓风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灾时人类反应的分布 规律,一般避难行为( 产生情绪反应但行为可控制) 占5 1 以上( 不包含来说明控制程度者的 比例) ,惊述和过度防御行为只有2 。木鸡”行为只占7 ( 6 + 1 ) 领袖行为小于1 这 一比例只是此次飓风中当地居民的反应,在其它灾害中各类比例数字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变 动【2 】在安倍北夫对日本夜总会火灾的研究中发现,1 7 9 名顾客中跳楼者( 过度防御行为) 2 2 人,占1 2 ,而美国学者佛里茨的研究中占9 。目前研究者还没有能力对所有类型的灾害 做定量研究以精确反映各类反应行为分布的规律。因为这不仅在现实中做不到,即使同类 灾害由于物质和人际环境的不同使这种努力在理论上也行不通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根据 现有的资料,将一般灾害中( 指没发生大规模惊述行为的情况) 人们行为反应的分布规律概 括如下:多数人在灾时都会做出积极的适应性行为( 包括一般避难行为,利他行为,领袖行 为) ,而激发型不适应行为( 如过度防御行为,惊述行为) 和压抑型不适应行为( 如“木鸡” 行为) 的发生比率较低。当然,这一分布规律是在一般灾害前提下。因为我们不能忽视在某 些特殊环境下发生大规模锿述行为反应的情况。另外,三种行为模式即积极的适应性行为、 激发型不适应行为和压抑型不适应行为,并没有包含自私行为和越轨行为。因为这两种行 为更多地受社会规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解释上与另外六种行为有所不同 ( 三)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社会变量 灾害环境中的人是社会人,即使出现惊述反应,人们也没有完全退化到原始动物阶段, 先前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或多或少仍在制约着个人的行为,而且,个体多是在一定的人 际环境下对危机作出反应,社会因素作为影响个体反应的变量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作用。 这些社会变量主要有社会互动和社会规范 1 、社会互动 如果灾害发生在有人群聚集的空间,如剧场、高层建筑、教室、医院、轮船、火车等地, 社会互动就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当灾害突然发生时个体往往会产生 紧张和恐惧而一时间不知所措,然而环境的压力又强迫个体必须做出迅速反应( 个人总耍做 点什么) 此时,他人的行动靛会形成一种暗示办量被个体不自觉地接受和效仿。人们许多 灾时的不适应行为都是受他人影响而做出的i s 对1 9 8 4 年我国南黄海6 2 级地震时大学生 f r i 吐a n d m u r k s 1 9 $ 4 , t h e n o r c s t u d i e s o f h u m a n b e h a v i o r i nd i s a s t e r ”t h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 i s s u e s 1 0 ( n o 3 1 p 3 - k i t a oa b e 1 9 7 6 , t h eb e h a v i o ro f s u r v i v o r sl n dv i c t i m si hnj a p a n e s en i g h t c l u bf i r e :ad e s c r i p t i v e r e s e | r c hn o t e ”,m u s si m e l t e n c y , 1 :1 i 9 - 1 2 4 剃蔓才冬:地震社鲁拳研究t 蟪l 出版杜,1 9 8 9 - 7 , f; 跳楼事件的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暗示作用的精确数据此次地震中,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跳楼、 跳床者逾5 0 0 人受伤者2 5 0 余人其中重伤5 0 余人在调查中,有5 8 的人是在别人的 影响下跳楼的,由个人独立意识决定跳楼者只占4 雌镇江师专数学系钱某说:。地震后宿 舍摇晃起来,同学们竞相夺门而出楼梯已被堵塞,沉闷的脚步声从曲折的楼梯上传来, 我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随他人从窗口跃了出去,手臂扭伤了。”另位师范生说:。此次 行为,完全是受他人的影响险些送命”“】安倍北夫( 1 9 7 6 ) 对日本夜总会火灾中跳棱者的 研究也证实了模仿和暗示的作用根据现场警察的描述。人们并不是由于忍受不住烟熏才 一个一个地跳下,而是当第一个跳下后,其余的人也开始跳,像下雨一样扑扑落下( 共有2 2 人跳下,全部遇难) 。 2 1 面对灾害个体间的互动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人们在紧急环境下积极沟通信息、寻找避 难方法的主动行为人们通过听觉、视觉甚至嗅觉积极寻找信息,从观察环境、观察其他 人的表情、情绪和周围人的行动判断发生了什么,危险程度如何以及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许多惊述反应的产生都是经由互动而最终酿成的这一点能够解释为什么惊进行为大多发 生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夸伦特利( 1 9 5 4 ) 在分析惊选产生的条件时写道:“惊述是否会发 生取决于危机产生后的互动”嘲在克拉玛依友谊宾馆的火灾中。起初幕布着火并没有人紧 张,人们还以为是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当有人灭火而火却越烧越大时。人们意识到着火了; 当电线短路、全场一片黑暗,惊叫声、喊声响成一片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况相当危险, 自己可能陷入困境;当其他人灭火的努力失败时,又加强了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和对自身危 险处境的认识,此时在个体身上已产生述跑的想法,进而有个别人先跑;当其他人看到如 果自己不赶快跑出狭窄拥挤又是仅有的出口就会被大火吞噬时,个别的逃跑随即演化成大 规模的惊述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个人的任何表情、情绪和举动都会汇入灾害环境并 作为一种信息对其他人的认识、判断和行动施加影响,每个人都是作用于互动环境的一股 力量法国学者尚德赛研究发现:( 1 ) 相对同质的群体而向同一个方向;( 2 ) 相邻的群体却 向相反的方向;( 3 ) 在惊述群体的附近,另一些人却静静地站着,面部报平静这一研究说 明惊述是区域性的,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互动在其中的作用n 】 可见。少数人在灾发时表现的不适应行为通过社会互动影响了多数人采取同样的不适 应行为为此,人类应着力及时有效地制止消极社会互动的蔓延和流传在这种时刻,指 挥者的出现会引导人们从不适应行为转向适应行为 2 、社会规范 i i 孙寿成等:南黄海6 2 擐地震时大学生鞋棱事件的心理谓查,藏地震灾害对策) 学术书刊出版牡1 9 8 9 年版 m 安倍北夫:灾害警报与相应行为一起主要作用的园囊是灾害文化自然灾害及其埘簟研究跌西科 学技术出版杜1 9 8 7 年7 月版 e - l q u a r n n f i l l i 1 9 5 4 ,”t h en a t u r eo f c o n d i t i o n so f p a n i c ” j s ,n o , 6 0 p p , 2 6 7 - z 7 5 o t , d r a b e k 1 9 8 4 ,h u m a ns y s t e mr e s p o n s e s t oo i s l s t e r s :a ni n v e n t o r yo f s o c i o l o g l c a lf i n e i n g s n e w y o r k :s p r i n l l e r - v e r l a g 社会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包含 伦理道德、角色关系、行为规则,责任痘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社会规范是调整人类行为的 重要力量,即使在灾害环境下也是如此社会规范对不同个体的约束力在常时就存在差别。 在灾害环境下,这种差别更加显著甚至存在强烈反差在危险情境下,出于自我保护的 动机与社会角色规范之问、生存机会竞争与社会道德、社会责任之间常常发生尖锐矛盾, 而且,个人必须立即做出反应选择此时,社会规范对不同个体的约束力是参与选择并影 响选择结果的重要社会变量在许多灾害中同时出现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就是社会规范 参与作用的结果在唐山地震中,7 3 7 的灾民得救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救人”被调 查者中有8 蹦的人还救助过自己的冤家对头。1 9 9 5 年云南武定6 5 级地震时,尖多村村 长龙学明虽然看见妻子被3 吨多重的滚石压住,但他没有去救,而是毫不犹豫地组织抢教 群众,当妻子被救援人员救出时,一条腿己折成8 节,而在这段时间里他一人就救出8 条人命克拉玛依大火中的几名教师为多救出几个孩子,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体现了高 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剩他精神,在高度利他行为( 尤指用生命作代价) 中,利他者在求生与道 德义务之间选择了道德和义务,只有经过高度社会化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行为 相反,对道德感薄弱的人来说,灾害情境使道德规范的纽带变得更为松驰,甚至被完 全挣断,表现出彻底的自私行为1 9 9 1 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中,当广播通知“大坝危在旦夕, 村民赶快撤离”后,一对夫妻在述跑前怕家里被盗,故意不通知年迈的老父亲撤离,甚至 为了怕父亲听到风声离开,这对夫妻竟将老人锁在房里;莱村治保主任在村干郝指挥抗 洪抢险时,他却私占农船撒网捕鱼,还侵吞校欺和麻袋等救灾物资,甚至为保自家牲口, 竟将它们牵到村委会二楼会议室自私者完全抛弃了社会道德和责任 规范不仅是常态下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更是灾时将人们的紧急避难行为纳入有秩序 和合作轨道的一支无形的社会力量。它将人们混乱的避难行为约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一 般说来,受强大社会规范影响的群体在灾时都能体现出行为的适应性和社会性。较少出现 非社会行为规范对个人的约束力并不是灾时形成的,而是灾前长期社会化影响在灾时的 延续和保持,因此。社会规范对个人行动影响力的大小虽体现于灾害过程中,却形成于灾 害环境之外,是个体日常社会化积累的结果 。 但是,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在灾害环境下往往是脆弱的。这从灾时常常发生的越轨行为 可以得到证实震后的唐山市刑事案件日均发案数明显上升,8 月份每天6 9 8 起,为震前 平均水平的5 2 倍哄抬行为也较为普追据调查,1 9 7 8 年唐山地震中被群众哄抢的商品 价值约1 2 0 8 万元,占全部地震损失的1 5 7 1 1 9 8 7 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1 9 9 1 年。 长江特大洪灾”等都发生了群众哄抢商店的越轨行为n 1 规范约束的松驰虽然与常时道德责任蓐有关,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灾时社会规范约柬 i “王子平 m 鼻强、 9 蛞页 2 0 0 0 年第2 期 力的期望值下降在被调查的唐山市民中,有4 7 7 9 l 的人认为震后的犯罪行为既有犯罪者品 质问题,也与地震造成的情境有关,认为完全是犯罪者本人品质问题的仅占3 5 镰可见6 4 1 的人降低了对灾时道德和法律约束力量的期待 1 1 社会规范在灾时的约束力与社会文化背景 有关在道德约束极强的社会环境下则较少发生越轨行为1 9 8 5 年1 月1 9 目的日本关西大 地震( 7 2 级直下型) 尽管造成5 4 3 8 人死亡3 4 5 2 3 人受伤,1 0 0 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但拥 有2 0 多万灾民的兵库南部震后三天没发生过一起抢劫事件,人们默默忍受着口渴、饥饿和 寒冷。e l 本社会在如此恶劣的灾害环境下,社会规范体系未有丝毫动摇 灾时社会个体对突发而来的灾害的反应从表面上看来是极其简单和直观的,但是事实 上灾时社会个体的反应是极其复杂的:灾前社区的文化包括灾害文化是这种反应的基础; 而在这个基础上灾害所引起的社会个体的心理反应是行为反应的前提;但是社会个体在面 对灾害时的心理反映除了受灾前文化包括原有的社会规范和有无灾害经历( 经验) 等因素 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灾时不同社会个体互动因素的影响当然面对灾害社会个体的行为反 应是灾时群体反应的基础和内容一旦我们了解了面对灾害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反应特 点和规律,对我们有效地组织救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 作为个体对灾害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种行为反应以心理反映为基础,因此面对 灾害行为反应与心理反映具有一种相关关系面对灾害的心理反映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应激 反映心理应激反映与个人特质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个性特点,灾害经历、应激反 映能力、减灾知识掌握程度等都是影响个人心理与行为反映的重要因素 ( 一) 个体面对灾害心理反映与行为反应的相互关系 灾害发生期间,在个人作出某种行为反应之前首先经历的是一系列的心理反映过程 两者存在时序关系在灾害爆发后,强烈的危险刺激一如即将砸向自己的建筑物,被烟 雾或毒气熏得快要窒息、见到被龙卷风吹起又落挂在树上的肢体残缺的尸体等对个人 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普遍会产生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情绪反映,只是反映的强烈 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个别的还会出现认识能力障碍。如迷惘、思路不清、不能处理手头需 立即处理的事情,以及无法控制的使人麻木的焦虑情绪。费里茨和马库斯对阿肯萨斯飓风 中人们备类情绪进行了调查:有3 9 的人有高度焦虑反应,2 6 有中度焦虑反应,混乱、迷 惑者占7 ,休克、眩晕者占6 ,混合感觉者占4 。而冷静、理智、自制者仅为1 9 0 在唐 山地震调古中,8 2 2 的被调查者对震时情最感到害怕,而且一半以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 无所谓和不害怕者占1 7 蹦 1r - 平等:地震文化与扯会发展 地震出版杜1 9 年版 12 1 陈* 民、辄强:减灾非工程措施研究 1 9 9 6 年,天津人民出版杜1 9 9 9 表2使您害怕吗( 唐山地区) 对地震的感受人数 所占 非常害怕8 1 45 2 4 比较害怕4 6 32 9 8 无所谓9 56 2 不太害怕1 0 97 0 一点不怕 7 14 6 合计 1 5 5 21 0 0 0 美国和中国这两次灾害的统计数字反映了人类心理反映的相似性心理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贵州安顺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兴安盟属事业单位考试试卷
- 2025年芜湖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招聘10人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南京市公安局第一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7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嵊州市法院系统招聘真题
- 2025北京华商电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5年搞笑毕业生招聘29人(第三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东揭阳惠来县校园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国企入职培训心得体会
- 2025黑龙江黑河市北安市乡村医生招聘21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北沧州市孟村闻知饶安中学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医学软课题申报书
- 钛镁合金合同协议
- 农民种植手册
- 超声介入基础课件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美容护肤知识专题课件
- 《茉莉花》音乐课件
- DBJ04T 469-2023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软件安全开发标准作业指导书
- 铁路信号基础继电器详解
- 外墙真石漆工程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及环境保护体系和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