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毛诗正义》研究以诗学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毛诗正义》研究以诗学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毛诗正义》研究以诗学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毛诗正义》研究以诗学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毛诗正义》研究以诗学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毛诗正义》研究以诗学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乙:r “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勒金& 日期:立啤年上月扯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彤在盈年 至月罩l 一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l ,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上吐年_ 互月乒一日 日期:2 盟年月上二日 摘要 摘要 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了毛诗正义中以文学方法解诗的现象,分析了这样解诗 的原因和目的,并对这种解诗方法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考察和评述。论文主要分为四部 分,引言:主要论述了毛诗正义的成书背景及成书情况,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 述,指出其在方法上还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学和经学并不是无法沟通的两个体系,它们 都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再进行题旨的提炼,文字相同、人情相通,这是经学可以通向 文学解读的途径,只不过因为目的不同,阐释的方法不同,所以经学提炼的题旨才与文 学不同。在此基础上,对文学的解诗方法进行了界定。第一章:考察了毛诗正义中 从诗的外在形式、内在形式入手解诗、以文逆意、根据诗文自身内在创作逻辑解诗和比 兴解诗的现象,以及这样解诗的理论渊源。第二章:探讨了毛诗正义的诗学观。毛 诗正义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文学的解诗现象,主要是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发展的影响, 对诗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演变轨迹非常清楚,从本体论和发生学的角度疏通了文学与经 学。不过,尽管从理论到具体方法,毛诗正义对诗都有了充分认识,但这并未导致 其对诗经的最终的文学阐释,原因就在于其目的就是为了解经,这一点可以从其从 诗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诗本意、用诗之意、编诗之意等方面对小序进行地曲护中看 出。第三章,毛诗正义诗学观评价。主要考察了依靠诗文本身特征解诗和比兴解诗 等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从汉学宋学转变的角度探讨了经学中引入文学解诗方法的原 因。最后论文得出结论:毛诗正义中这种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发展影响,在疏解 中所使用的文学的解诗方法,无论是在经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学史上,它使得经学的解说更合情理,并为经学服务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从而 巩固了经学的地位;在文学史上,它客观地促进了诗经文学价值的开掘:因为毛 诗正义中使用了这种方法,使得这种方法以官方权威的形式被默认和肯定下来,从此 其作为合法的解经方法之一,在后世被使用和不断得到开掘。 关键词毛诗正义文学解诗方法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e r m e n e u t i c s ,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fp o e m s 谢t l l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m e t h o di nm a o s h iz h e n g y i i t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a n dp u r p o s e so ft h i sm e t h o d a n dc o m m e n t so ni t si n f l u e n c e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p a r t s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so fm a o s h iz h e n g y ia n dr e s e a r c hl i t e r a t u r e s i t p o i n t so u tt h e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i n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t h a t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r en o tt h et o t a l l yd i f f e r e n ts y s t e m sw i t h o u ta n yc o n n e c t i o n b o t ho ft h e m s u m m a r i z et h es u b j e c t so nt h eb a s i s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w o r d s o n l yb e c a u s et h ep u r p o s e sa n d e x p l a n a t i o nm e t h o d sa r ed i f f e r e n t , t h es u m m a r i z e ds u b j e c t sa r et h es a m eo n e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i t d e f i n e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m e t h o d c h a p t e ro n e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w a y so fe x p l a n a t i o no fp o e m si n m a o s h iz h e n g y ia n dt h e i rt h e o r e t i c a ls o u r c e s c h a p t e rt w oe x p l o r e st h ev i e w p o i n t so fp o e m s i nm a o s h iz h e n g y i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s u c he x p l a n a t i o nm e t h o d si s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n c e t h ew e i ,j i n , a n dn o r t h e m &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a l t h o u g h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o fp o e m si sa b u n d a n t , i td o e sn o tl e a d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o fi n t r o d u c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m e t h o do f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p o e m si nt h e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c h a n g i n gd i r e c t i o no f h a n x u e & s o n g x u e f i n a l l y , i ti s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a b o v em e n t i o n e de x p l a n a t i o nm e t h o dh a s p r o f o u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a sw e l la s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i tm a k e s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m o r e r e a s o n a b l ea n dp r o v i d e s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t ot h ec h a n g i n gd i r e c t i o ni n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p o s i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ss t r e n g t h e n e d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s t u d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tp r o m o t e st oe x p l o r em o r e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so f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b e c a u s e t h ea u t h o r i t i e sr e c o g n i z es u c he x p l a n a t i o nm e t h o d s k e yw o r d s m a o s h iz h e n g y il i t e r a t u r e e x p l a n a t i o nm e t h o d s o fp o e m s 目录 目录 引言1 第1 章以文学手法解诗1 2 1 1 释字句篇章,依韵解诗1 2 1 2 以文逆意,以文势解诗2 7 1 3 比兴解诗4 2 第2 章以文学手法解诗的原因和目的5 7 2 1 情志一也:从本体论的角度疏通了文学与经学5 7 2 2 讴歌与今诗:从发生学的角度疏通了文学与经学7 2 2 3 以文学手法解诗的目的8 5 第3 章以文学手法解诗的影响和意义1 0 3 3 1 以文学手法解诗对后世的影响1 0 3 3 2 以文学手法解诗的意义1 1 7 参考资料1 2 9 研究成果i o oj o 0 1 1 3 4 i l l 引言 引言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自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它一直被尊称为“经 ,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参考文 献加以推崇。地位如此特殊,也就无怪历代对其进行诠释的著作汗牛充栋,史不绝书了。 在浩如烟海的诗经诠释著作中,孔颖达主持编撰的毛诗正义有着极为重要 的地位。作为奉唐太宗之命编写的五经正义之一,它从经学立场出发,对诗经 进行了疏解。成书后,被当作国学的教材和明经科考试的标准书目之一在全国使用。 汉武帝即位以后,出于使汉家政权“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 的目的和“永惟万事 之统,忧惧有阙的忧虑,曾多次下诏向“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 的董 仲舒策问有关“天命与情性 的问题,董仲舒则“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进行了回答。董仲舒认为,前世圣王之所以能长治久安,主要是实 行德政和推行礼乐教化,并进而指出,“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 谬失其统也 。董仲舒通过多方论证,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 ,建议实行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其它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 。从此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作为儒家经典的诗书礼易 春秋五部著作也被称为“经”,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经学在两汉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大多习惯于以经书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到了东汉末年,经学因其繁琐的章句,以及与谶纬的结合,逐渐 遭到人们的厌弃。汉末的大动乱更是加速了经学的衰落,这时最为统治者需要的是具有 各种实际才能、思想活跃的人才,包括擅长写作的文章之士。 经过汉末的大动乱,魏晋时期的人们看到,被朝廷定为思想之尊的儒学并不能保障 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定。这一事实促使士人开始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于是有的放弃 了儒学,转向谈玄的名理;有的开始反思,对儒学进行重新探讨。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此时儒学虽然不再享有独尊的地位,但就官方来说,其 o 汉书董仲舒传 业诒 一 河北大学文学博十学位论文 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一旦稍稍安定下来,就提倡儒学即 是明证,而士人对经学的研究也并未中断。从现存史料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诗经 的著述远远超过了其前的汉代和其后的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研究大体可分 为两个阶段,一是魏晋时期,一是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诗经的研究特点主要是古 今文经学之争,据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条云:“自郑笺既行,齐、鲁、韩三家 遂废。然笺与传义亦时有异同,魏王肃作毛诗注毛诗义驳毛诗奏事毛诗问 难诸书,以申毛难郑。王基又作毛诗驳,以申郑难王晋孙毓作毛诗异 同评复申王说。陈统作难孙氏毛诗评,又明郑义。袒分左右,垂数百年。 形成王 学郑学之争。这些争论,表面看起来是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但实际上从郑玄融通今古文 经学给毛传作笺,打破今古文经学的樊篱后,各家其实主要是借评论、批驳他说来 陈述自己的看法。此时的经学研究还有一个倾向,就是淡化了功利性,经学的研究被视 为个人的修养和成就,如张昭和杜预等高官,往往是“在里宅无事 ,“从容无事 圆, 进行经学的著述,在此风气下,诗经研究因注重文本而更加接近人情。南北朝时期 的经学研究主要是南学北掌之争,最后南学战胜了北学。受玄学思辨和佛学重视以义疏 一 解经的影响,此时的诗经研究更加重视文本和义理的阐释,这从当时著述的书名就 可看出。总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研究在坚守诗的政治教化意义的前 提下,力求更加通达情理,它昭示了一种新的解经思路。 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繁荣,促使人们开始自觉地探讨作文( 文章写作) 的规律, 如陆机在文赋序中日:“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 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刘勰也在序志篇中明确说明自己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之 一,就是探讨如何写作:“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五经作为文化的源头,作为 儒家的经典,自然被转化为各种文章的源头重新进入士人的视野,而作为文学创作源头 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诗经,更是被作为文章写作的经典,成为当时研究的重点: 如颜延之在庭诰中日:“观书贵要,观要贵博,博而知要,万物可一。咏歌之书, 。三国志吴志卷七。 圆晋书卷三十四。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1 7 0 页。 固周振甫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本文有关文心雕龙 的引文,如无特殊说明, 均出自该书。 2 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诗可以抒发人心中的 各种情感,释放胸中的多种情绪。强调诗的抒情性特征,陆机更是响亮地提出“诗缘情 而绮靡”,指出诗歌是因情而作。认为情感是诗歌的根本:“夫诗虽以情义为本,而以成 声为节 。此外还从起源与创作动机、本质与特征、文体与创作手法等多个方面对诗 经进行了探讨,在探讨中更加重视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人们开始引用和化用诗经中的诗句,典型的也是人们经常 提及的,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前两句出自郑风子衿,后四句出自小雅鹿 鸣。此外,还对部分诗旨加以文学的提炼,对其中的佳句从文学的角度进行鉴赏,如 曹操在苦寒行中日:“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感伤时乱,战火不息,抒发 了对征人的理解和同情。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则云:“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 。郭绍虞、王文生主缠j 中国压伐寞轮选滏簋= 避,q 豆。一 竺! 基监珂籽a k 麴塑塞:至窒生主螽“史匡崛详b 翻咎晦k 第三璃b 1 5 9 页 ,郭缁鏖! 王室生圭缠! 史垦压垡塞论选! 釜= 皿上如2 页 挚磊苌i 酹藕再否芹1 程丽e 蕾超至妥磊丽国历夜文论选第一册,1 9 1 页。 1z 倒 1 多l 。 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况乃过之,思何可支? 借东山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虽然曹操、曹丕父子 引诗的目的不同,但他们都结合自身的体会,感悟到了征人的痛苦,不同于小序提炼的 诗旨:“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佳旬品赏的例子,如颜氏家训文章:“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 鸣山更幽。江南以为文外断绝,物无异议。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以为不 复可得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云: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 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意耳。 认为小雅车攻中的这两句诗具有以动致静的意韵 和效果。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诗经的经学研究也日益注重从经文本身出发,更加注重情 理,如邶风击鼓,小序认为这首诗的题旨为:“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 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其中“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句下郑玄笺日:“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 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执其手与之约誓,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 认为这是处在战争苦难中的士兵与其同伴迫不得已发出的自救誓言,表达了对州吁的不 满。王肃对此句的解释虽然仍在小序的基调下,但更加符合诗情:“言国人室家之志, 欲相与从生至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 认为这是处在 契阔勤苦中的士兵,以室家男女之志为喻,发出的誓言。在具体的疏解中,毛诗正义 引用的类似解释还有不少。所以,孔颖达在评述“近代”诗经注疏特点时才会说:“其 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然焯、炫并聪颖 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于其 所作疏内特为殊绝。 特别指出刘焯、刘炫“文而又儒 ,就是注意到了他们与一般经 学家的不同。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和强大的帝国,整个国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朝气和 自信,在思想领域,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局面。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儒释道并行的 情况是有前提的,就是仍然奉儒学为治国之本。一代明主唐太宗在建国之初,多次召集 朝廷重臣探讨隋朝迅速覆亡的原因和本朝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经过多次讨论,他们认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3 5 3 页。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1 3 1 页。本文有关诗经) 的引文,如无 特殊说明,均出自该书。 固毛诗正义序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 。 4 引言 识到,封建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并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施政,儒学仍然是维护和巩固封 建大一统政权最好的意识形态。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大力提倡儒学:“朕所好者,惟在 尧舜之道,周礼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并把它写 进史书:“学者将植,不学者将落。 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编写五经正义,正是出于 这样深层的考虑。 在编写五经正义之前,陆德明撰定了经典释文,唐太宗还命令颜师古撰定 了五经定本,使得诗经的底本和音义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样一来,孔颖达主 持撰写的五经正义,要解决的问题就只有一个:疏解传笺的内容,即阐发小序的合 理性,具体说,就是疏通毛郑的不同,使论归一定,维护诗经的经学地位。对此, 孔颖达有明确的认识,因而在疏解中严格遵循了“疏不破注 的原则。 孔颖达,冀州衡水( 今河北衡水) 人。据旧唐书孔颖达传记载,其“八岁就 学,日诵千余言 ,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凡的资质。及长,对左氏传郑氏尚书王 氏易毛诗礼记等经学的基本著作更是样样精通。他还曾登门拜当时名震一时的 经学大师、同郡的刘焯为师,开始的时候刘焯并未把这位家乡的后生放在眼中。后来当 孔颖达将自己胸中思虑已久的经学疑问向刘焯请教时,才引起了刘焯的重视和敬重。不 过此时孔颖达去意已决,尽管刘焯一再挽留,他仍然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隋炀帝大业初,孔颖达因“举明经高第 ,被授以河内郡博士之职。不久,隋炀帝 在东都洛阳征召各郡儒官与国子秘书学士论难,在这次活动中,“颖达为最 ,年轻的孔 颖达再次崭露头角,只可惜为群儒所妒,终有隋一代,孔颖达也未能有大的作为。 隋末,孔颖达为躲避战乱,逃到河南颍阳一带。武德四年( 6 2 1 年) ,李世民平定王 世充时,将其引入秦王府。李世民即位后,又攫升他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又被封为曲 阜县男,转给事中。他忠心事主,克尽职守,赢得了唐太宗的信任。除了任命他为国子 司业、国子祭酒外,还让他兼任太子右庶子,把教育太子的重任也交给了他。孔颖达不 仅是一位博通五经的大师,还是一个刚直的忠臣,面对顽劣的太子,孔颖达不顾个人安 危,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机会对其进行教育,直至犯颜直谏,太子乳母为此深感不 贞观政要卷六 慎所好,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 。隋书儒林传序。 5 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何论文 安,曾劝解孔颖达说:“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 孔颖达胸怀坦荡地回答:“蒙国厚 恩,死无所恨。 对太子“谏诤逾切”。其忠贞刚正之人格可见一斑。 由上可见,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编写五经正义,可谓人尽其选。关于五经正 义的编写人员,除孔颖达外,据旧唐书孔颖达传记载,还有颜师古、司马才章、 王恭、王琰等,具体到毛诗正义,据毛诗正义序所说,则有王德韶、齐威、赵 乾叶、贾普曜、赵弘智等。大约经过两年时间,这部长达一百八十卷的经学集大成之作 基本完成。虽然编写人员众多,以孔颖达精通五经的修养以及身任国子祭酒的身份,可 以推想,从指导思想的确立、体例的制定、底本的选择,以及最后的审稿和序文的撰写, 无疑都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该书初名五经义赞,上奏后,太宗非常满意,下召日: “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 钦定为五经正义。 由于出于众手,该书在体例、内容等方面也曾遭到当时一些学者的批评,经过修改,永 徽二年( 6 5 1 年) ,唐高宗命令将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尽管孔颖达本人已于贞观二十 二年( 6 4 8 年) 去世,但其主持编写、初成之功仍不可没。以下为行文方便,凡涉及毛 诗正义作者,我们总称孔颖达。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毛诗正义是一个经学的范本,“以刘焯毛诗 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因郑笺为正义,乃论归一定,无复歧涂”,同时又 因为它具有“融贯群言,包罗古义 圆的特点,所以除了在唐代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课 本外,即使在朱熹诗经学取得独尊地位后,历朝历代仍将其作为重要的诗经学 参考文献。 也许正是因其“融贯群言,包罗古义 ,现当代对毛诗正义的评价,大多认为 其本身没有什么创见,它的成就主要在疏解毛传和郑笺、保存 诗经文献方面:毛 诗正义由三部分编成,毛诗传笺加上孔颖达的义疏、陆元朗毛诗释文、颜师古考 定的正本,“毛诗正义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继承了汉学 诗经研究的优良 遗产,继 毛诗传笺之后,在当代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吸收综合汉魏六朝诗经研 究的成果,把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6 引言 有了一个共同依据的定本 。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从毛诗正义的体例和注疏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张 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o 、白长虹( 毛诗正义) 串讲的体式与方法、王绍东孔 颖达在文献注释方面的成就探析、韩峥嵘、张利 毛诗正义) “疏不破注 考辨 , 使我们对毛诗正义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重点对毛诗 正义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总结,如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 史( 先秦一隋唐) 、邹然唐代( 诗) 说撷英o 、王海英孔颖达 五经正义) 与 唐代文论 、李建国论孔颖达对 。 8 引言 其内部原因的话,即使是五四之后,也无法解释经学的解读怎么突然就变成了文学的解 读? 可见,已有的一些成果在观念和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在整个封建社会文学 的地位与经学的地位无法相提并论,但同样以诗经作载体的经学和文学并不是无法 沟通、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体系,相反,它们都要在疏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进行题旨 的提炼,只不过因为目的不同,所以方法不同,提炼的题旨才与文学不同。何况经学家 也并不是不通人情世故的呆子,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如汉代的赵岐就在注解孟 子注疏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时指出: “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 者之心意也。孟子言说诗者,当本之志,不可以文害其辞。文不显乃反显也,不可以辞 害其志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认识到“文 和“辞 是诗人达意的工具,也是读者藉以理解诗人的桥梁。也就是说,在构成诗经的“文 和“辞 不变的情况下,经学家可以把它当作经学经典,文学家可以把它当作文学经典, 可见构成诗经的“文”和“辞 不是造成文学与经学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语言和 文辞本身不具有文学或经学的性质,它们只是构成文学和经学的“材料 ,因而,通过 对“文“辞”的分析和理解,是经学可以通向文学解读的一种途径。再有,虽然产生 诗歌的具体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连语言也有了不同,但“人情 相近,这是古今 能够进行理解和沟通的基础。经学并不反对情,只不过对情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止乎 礼仪”。因而“人情 是经学与文学理解的共同基础。而且在实际的疏解中,如诗经 中的一些有关婚恋之事的诗,经学家把它们当成夫妇之诗也好,当成淫诗也好,这和文 学上把它们当成情诗一样,都是首先明白它们是在说男女之事,在此基础上,才根据各 自的目的进行了不同的题旨提炼。 对此,孔颖达非常清楚,所以他在解诗时特别强调要符合人情,如其在大雅灵 台下日:“而世之论者,合以为一体,取诗书放逸之文、经典相似之语而致之, 不复考之人情,验之道理,失之远矣。 认为机械的引用经典并不能正确地解诗,还要 合乎人情和道理。其在疏解召南何彼裱矣的小序中“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 一 句时又说:“以诸侯之女嫁于诸侯,是其常令,虽则王姬之尊,亦下嫁于诸侯,亦谓诸 侯主也。然上无二王,王姬必当嫁于诸侯,言虽则者,欲美其能执妇道,故言虽 9 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则,为屈尊之辞。 面对小序不合人情的题旨,他则从经学的目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可 以看出,孔颖达对经学的目的和解释方法是非常清楚的。 同样都要在分章析句后才能作题旨的提炼,最后提炼的题旨之所以不同,关键还在 于在分章析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可见,解诗方法的不同才是造成对诗经经 学与文学不同认识的根本原因。当然,面对诗经这部特殊的经典,要从毛诗正义 这部经学著作中区分出经学的解释方法与文学的解释方法,着实不易,因为在具体的疏 解中,文学的解释方法与经学的解释方法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为解经服务的,很难 分开。但如果我们不作这样深入细致地区分,只按照我们现在对文学的理解,然后指出 毛诗正义中的一些所谓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研究必然流于表面。 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思想文化的发展,在汉代被认为天经地义、不需要证明的经 义,这时候需要重新证明它的正确性,来维护其经学的地位。这一出发点决定了孔颖达 所要做的工作不是在经义方面提出什么创见,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疏通毛传和郑笺, 从而坚定他们据以说诗的小序的权威与不可动摇。如后人所总结的,毛传和郑笺说诗的 特点是以史说诗和以礼说诗,因而孔颖达除了对毛传、郑笺一一串讲疏解、说明意图外, 还以经证经,从左传礼记等经典中给毛传、郑笺找出根据,并补充了大量的例 证,在毛传、郑笺的体系内证明了其经义的正确性、不可动摇性。在此之外,孔颖达还 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研究和诗学理论的成果,采甩工;种薪兽媾法进在疏解,就 弋 一 是丝寞学启谊选鲤壹尹 本文所说的文学的解释方法,是相对于经学的解诗方法而言。从本文开头部分的论 述可以看出,诗经在古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是作为政治参考文献,士人讲授它、学习 它也只是为了经世致用,因而所谓的说诗,主要还是从用诗的角度进行的传解,与之相 配的方法只能是实用性的以史说诗和以礼说诗。文学的解诗方法,顾名思义,它是从文 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地解释。它要在搞清文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认识到作品本身 所具有的独立价值,从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入手来解诗,而不是从作品以外的政治、道 德等社会环境,甚至政权的需要来解诗,因而,它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释和分 析作品:形式层面,包括诗的外在结构语句、篇章和内在结构节奏( 韵律) , 看它们是如何构成诗的;意义层面,分析每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方法层面,通过对诗歌 1 0 引言 表现手法的探讨,说明诗是如何达意的。一个人的认识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随着论 文的展开,我们会发现,孔颖达正是在吸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 这三个方面对诗经进行地阐释。 当然,这种新方法孔颖达本人并未明确提出,其原因大略有三:一者,作为注释文 字,它具有依附性,不可能独立立论,只能在疏解经书和圣贤的文字中,委曲地阐发自 己的见解;再者,尽管魏晋南北朝以来不再像汉代那样严守师法家法,但在经学的体系 内公然引入非经学的方法,恐怕也是“事大骇人 国,不能被接受;更重要的是,孔颖 达虽然使用了文学的方法解诗,但并没有导致对经义的颠覆,把诗经彻底引上文学 之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经学的地位,因而也没有必要单独标明。 因此,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找出毛诗正义中以文学方法解诗的现 象,再分析这样解诗的原因和目的,最后再探讨一下这种解诗方法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关于文学解诗方法的界定,主要参考了韦勒克、沃伦 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 9 8 4 年版。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 l i 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1 章以文学手法解诗r - ,一, r 厂 1 1 释字句篇章,依韵解诗 孔颖达在疏解毛诗正义时,不但继承了毛传、郑笺以史说诗、以礼说诗的方法, 还使用了一种新的解诗方法,即从文学盟越,注意到工诲冉旺些形式上的特征,从诗 、_ 、,一、一一 的厦式量压蹇达内容的关系入手,对诗经中的诗进行了疏解。 、 1 1 1 首先,孔颖达从诗的外在结构形式入手,对诗的特征进行总结,其在关雎篇末 的“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 下疏日: 自古而有篇章之名,与诗体俱兴也,故那序日“得商颂十二篇”,东山序 日“一章言其完”是也句则古者谓之言( ( 论语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日:思无邪。竹则以“思无邪”一句为一言。左氏曰“臣之业在扬之水卒 章之四言”,谓第四句,不敢告人也,及赵简子称大叔“遗我以九言”,皆以一句为 一言也秦汉以来,众儒各为训诂,乃有句称,论语注云“此我行其野之 句”是也。句必联字而言,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章者明也,总义 包体,所以明情者也。篇者遍也,言出情铺,事明而遍者也 这里,孔颖达探讨了构成诗的形式要素篇、章、句的起源、演变和含义:认为篇名 和章名是自古就有,和诗一起产生的,并以那和东山序中的话为据,证明自己 的说法。详细地探讨了“句”,认为“句 于古则有,称为“言”,至于“句 这个名称, 乃是秦汉以来儒生们为经典做注释以后才有的,也就是随着章句之学的兴起才产生的。 句子必须把字联在一起才能称为“句 ,所以“句 也称为“局”,就是把言语分界,把 一个个的字联起来构成各自的单位;章就是明白的意思,总括所要表达的意思,把它包 含在诗体里,把情义叙述明白;篇就是普遍的意思,用语言铺陈情义,使事情得到清楚 而全面地表述。 总体介绍完篇、章、句的起源、演变和含义以后,孔颖达又专门对 诗经中的字、 句、章、篇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字: 1 2 第1 章以文学手法解诗 然字之所用,或全取以制义,“关关雎鸠”之类也或假辞以为助,者、乎、 而、只,且之类也 这里所说的“字”,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词,因此他说,至于字的用法,有的全 部表意( 这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实词) ,如“关关雎鸠 之类的字;有的则假借为语助 ( 这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虚词) ,如“者、乎、而、只、且 之类的字。 句: 句者联字以为言,则一字不制也以诗者申志,一字则言蹇而不会,故诗 之见句,少不减二,即“祈父”“肇梗”之类也三字者,“绥万邦”“娄丰年”之 类也四字者,“关关雎鸠”“窈窕淑女”之类也。五字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 我屋”之类也六字者,“昔者先王受命”“有如召公之臣”之类也七字者,“如 彼筑室于道谋”“尚之以琼华乎而”之类也八字者,“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 敢效我友自逸”是也。其外更不见九字、十字者挚虞流别论云诗有九言 者,“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是也。遍检诸本,皆云洞酌三章,章五句,则以 为二句也颜延之云:“诗体本无九言者,将由声度阐缓,不协金石,仲洽之言, 未可据也。”句字之数,四言为多,唯以二三七八者,将由言以申情,唯变所适, 播之乐器,俱得成文故也 诗的本质和功能是述志言情,如果句子的字数太少,如只有一个字的话,表意就会显得 窘迫,因而不能成句,所以诗中的句子,最少不少于二字,此外还有三字、四字、 五字、六字、七子、八字句。不同意挚虞在文章流别论里说的诗有九字句的提 法,从各家注本和声律两方面进行了反驳。并进一步指出,诗经中的句子,四字为 多,之所以还有二、三、七、八等字数的变化,这是根据申情的需要,也就是说,诗的 形式的变化除了要合乐外,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情志表达的不同。 孔颖达不但注意到了诗句的字面形式,还注意到了诗句的内在构成形式声音, 就是诗必须依韵: 诗之大体,必须依韵,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协耳之、兮、矣、也之类本取 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之 者,“左右流之竹“寤 寐求之竹之类也;“兮”者,“其实七兮竹“迨其吉兮”之类也;“矣”者,“颜之厚 矣竹“出自口矣”之类也;“也”者,“何其处也竹“必有与也”之类也;著“俟我 1 3 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1 市论文 于着乎而”,伐檀“且涟漪”之篇,此等皆字上为韵,不为义也然人志各异, 作诗不同,必须声韵谐和,曲应金石。亦有即将助句之字以当声韵之体者,则“彼 人是哉,子日何其”,“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究是图,直其然乎”, “其虚其徐,既亟只且”之类是也。 诗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还必须依韵。虽然情志各异,诗有不同,但必须声音谐和,合 乎韵律,强调情志的抒发还必须遵循艺术形式的需要。诗经中有不依韵的,孔颖达 认为那是古人不懂韵,所以才不协调。并着重探讨了之、兮、矣、也等不表义的语助词 的情况,大体分两类,一种是这类词如果在句末时,都是以它们前面的字为韵;一种是 为了声韵和谐,与乐器相配,有的诗也将这些助句词当韵。 章: 章者,积句所为,不限句数也,以其作者陈事,须有多少章总一义,必须意尽 而成故也。累句为章,则一句不可,二句得为之,卢令及鱼丽之下三章是 也其三句则麟趾甘棠驺虞之类是也其多者,载芟三十一句,( 囫 宫之三章三十八句,自外不过也。 认为一章有多少个句子构成,并没有固定的限制,这是因为作者陈述事情,到底需要多 少句,必须以把意思表达完整为准。从诗的情况看,一句不能成章,至少二旬才行, 多则不限,有的三十八句。 篇: 篇之大小,随章多少风,雅之中,少犹两章以上,即( 驺虞渭阳之类 是也多则十六以下,正月桑柔之类是也唯周颂三十一篇,及那 烈祖玄鸟,皆一章者以其风、雅叙人事,刺过论功,志在匡救,一章不尽, 重章以申殷勤,故风、雅之篇无一章者颂者,太平德洽之歌,述成功以告神,直 言写志,不必殷勤,故一章而已鲁颂不一章者,鲁颂美僖公之事,非告神 之歌,此则论功颂德之诗,亦殷勤而重章也虽云盛德所同,( 鲁颂实不及制, 故颂体不一也高宗一人,而玄鸟一章,长法殷武重章者,或诗人之意, 所作不同;或以武丁之德,上不及成汤,下又逾于鲁僖。论其至者,同于太平之歌: 述其祖者,同于论功之颂明成功有大小,其篇咏有优劣 认为篇的大小,取决于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的内容不同,体制不同,所以篇章的多少 1 4 第1 章以文学手法解诗 也就不同,如风诗和雅诗之中,少的要两章以上,多的则十六章以下。颂诗在章数上一 般与风诗和雅诗不同,这是因为:风诗和雅诗是叙述人事、美刺功过的,目的在于匡救 时弊,一章不能说尽,需要重章叠唱以申其恳切的情意,所以风诗和雅诗没有一章成篇 的;而颂诗是用来歌唱天下太平道德和洽,叙述成功来祷告天神的,需要直接申述心志, 没必要情意恳切地反复申说,所以一章就能成篇。至于鲁颂不是一章成篇,这是因 为鲁颂是用来赞美僖公,不是用来祷告天神的,虽然是论功颂德的诗,仍然需要情 意恳切地反复申唱。通过分析诗经篇章的特点,孔颖达看出了颂诗在编排上的不一 致,因此他接着说,虽然都是歌功颂德,但鲁颂不合颂诗的体制,所以颂体不一。 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的地方,就是同是赞颂高宗一人,玄鸟只有一章,长法殷 武则用了多章。为什么会这样呢? 孔颖达分析说,可能是因为诗人主意不同,也可能 是表达的内容不同。 分析完章句的特点后,孔颖达又进行了总结,认为诗经的章句并没有固定的形 式: 立章之法不常厥体,或重章共述一事,采蒴之类;或一事叠为数章,甘棠 之类或初同而末异,东山之类;或首异而末同,汉广之类或事讫而更申, 既醉之类;或章重而事别,鸱鹗之类( ( 何草不黄,随时而改色;( ( 文王有 声因事而变文“采采茱苜”,一章而再言;宾之初筵三章而一发。或篇有数 章,章句众寡不等;章有数句,句字多少不同,。堂皇圣主遄垫堡垂兰奎兰 认为立章之法,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并总结了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五种章法变换模 式:有的是多章重复共述一件事,有的是一件事几章重叠来叙述;有的是开头相同、末 尾相异,有的是开头不同而末尾相同;有的事情已叙述完仍然申情,有的章句相同但所 述事情不同;有的是随时而改色,有的是因事而变文;有的一章之内而反复申说,有的 三章而一韵。其实这五种章法变化的模式,归结起来只是一种,即“因事变文 ,为什 么? 诗的本质是抒情言志,事不同,情自然不同;情变了,诗的体式随情而变,自然也 就不同。所以孔颖达最后总结说:诗篇有数章,章中句子的数多少不一定相等;章有数 句,句子中的字数多少也不一定相同,这是因为诗是言情的? 每箩遮童鱼的多尘! 塞堡 据表达情义的需要,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强调诗的结构形式要根据表达情志的需要, ,+ 一,、,一 要以内容为主。 ,。一、 1 5 河北大学文学博十学位论文 通过上面对章句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孔颖达对诗的形式特征把握是非常准确的: 首先,诗这种文体是为言情服务的,内容不同,诗体自然也就不同;其次,诗的内容表 达,还须合韵,也就是说,诗在抒情达意时,还要符合其艺术特征。 关于诗的形式,孔颖达除了注意到章句,还注意到了诗的篇名,其在疏解关雎 的篇名时,指出了诗篇取名的一些原则: 然则篇名皆作者所自名,既言为诗,乃云名之,则先作诗,后为名也。名篇之 例,义无定准,多不过五,少才取一。或偏举两字,或全取一句。偏举则或上或下, 全取则或尽或余亦有舍其篇首,撮章中之一言;或复都遗见文,假外理以定称。 黄鸟显绵蛮之貌,草虫弃嘤嘤之声,“瓜瓞”取绵绵之形,“瓠叶”舍番番 之状,“天天”与桃名而俱举,。蚩蚩”从氓状而见遗,召曼韩奕则采合上下, 驺虞权舆则并举篇末。其中踣驳不可胜论。岂古人之无常,何立名之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