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18431938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18431938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18431938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18431938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18431938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18431938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明清以来,杭嘉湖地区市镇以丝绸为支柱产业,并因此而驰名中外。桐乡县 虽然是该区域内的次发达县, 但其市镇的经济发展轨迹同样也代表了这一区域的 发展方向。因此,本文以桐乡县市镇为例,考察其在上海开埠前后这一历史时期 市镇经济变迁的过程。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范围的界定和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其次总结了国内外 学者近年来对江南市镇经济史的研究动态。最后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主要采用 经济学理论辅之以基础的史学理论来研究探讨问题。 第一章主要谈 1843 以前(主要是明清时期)桐乡县市镇兴盛的原因。这章 主要运用了区域经济学中的资源禀赋理论剖析桐乡县市镇丝业生产的兴起。 第二章从 1843 年后谈起,杭嘉湖地区生丝及其产品销售市场格局发生了重 大变化,开始由明、前清时期的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的市场格局,发展 到主要行销国外市场的新格局, 给桐乡县市镇丝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章 主要运用了施坚雅的关于中国 19 世纪晚期八个层次的经济等级结构的假设,来 分析桐乡县区域内的中心市场、中间市场和基层市场及区域内市场之间的联系。 用阿尔弗雷德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来分析该地区贸易优势生产要素和区位生产选 择因素。 第三章主要谈及由于世界丝业生产销售格局的变迁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 本土的进一步渗透,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 桐乡县市镇最终因丝业的生产和 经营方式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革新,生产工艺落后和品种单一而完全走向衰弱。 但同时, 又因西方现代工业技术和先进思想的引入, 使桐乡县的市镇开始萌发出 了一些新的活力。 一方面,本章运用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来 分析国际市场丝业贸易的变化。 另一方面, 本章再次运用工业区位论来分析上海 正逐步取代该地区的区位生产选择因素。 从这两方面来说明桐乡县市镇的衰败从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经济规律自然选择的结果。 结语部分指出通过对桐乡县市镇经济变迁的考察, 揭示了一个经济区域发展 的内在逻辑、关系、因素及其作用,客观评价了市镇经济变迁的性质、程度和局 限,分析制约市镇经济变革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关键词: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交通体系;工业区位论; ii abstract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ilk, as the pillar industry in the towns of hangzhou, jiaxing and huzhou, has been well-know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owns of tongxiang county, which, though, is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y in the given areas, also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above areas. for this reason, the paper takes the towns of tongxiang county for example.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appear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shanghai, is investigated.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title scope and the major concern of this research. and what is followed is the recent studies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towns in the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y the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from abroad. as for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economic theories together with the basal historical theories are employed to penetrate the problems. in chapter one, the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towns in tongxiang county before 1843 (mainly the period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referred to. in this chapter, the rising of the silk industry in the towns of tongxiang county is expounded in terms of natural rescouces endowment theory in regional economics. the second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situations after 1943. at that time,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production and vendition of the raw silk in the areas of hangzhou, jiaxing and huzhou. the market pattern was characterized by such changes that the domestic markets played a major role and the overseas markets were accessorial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at the overseas markets surpassed the domestic ones after 1843, which offered a new turn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industry of the towns in tongxiang county. in this chapter, the hypothesis of chinas eight-level economical hierarch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proposed by g. william skinner, is introduced to analyse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central markets, middle markets as well as the grass-roots markets in tongxiang areas and the regional markets. by means of theory of location of industries by alfred web,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edominant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the trade of this region and the choosing factors in the regional production. in chapter three, the paper refers to the transition of sale patterns in the world, silk production and the further infiltration into the native markets by the western capitalism. by the end of 1920s, the silk industry of the towns in tongxiang county had fallen into decay totally as a result of the backwar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lack of variety. besides, the decay resulted from the fact that there appeared no thorough innovat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sale patterns of the silk industry. meanwhile,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ced ideology brought some vigor to the towns of tongxiang county. on the one hand, the changes of the silk trad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are analysed in terms iii of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proposed by the sweden economist ohlin. on the other hand, in this chapter,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location is employed again to expound the choosing factors why shanghai gradually takes the place of this given area. from the above two face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o some extent, it is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that the decay of towns in tongxiang county is caused by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the economic laws. in the final part of conclusion, the internal logic relationship, factors and functions of development of an economic area are revealed, ground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f the towns in tongxiang county. the property, extent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own economy are assessed objectively. and finall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small towns, are analysed. key words: areas of hangzhou, jiaxing and huzhou; town economy;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theory of industrial locatio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选题意义一、选题意义 区域经济史的研究首先面临着确定区域范围的问题, 研究区域的选择应该更 多地考虑自然形成的具有一致性、 关联性的区域, 而不应囿于行政区划的界定范 围, 本文选择的杭嘉湖地区就是较多考虑了这一要求。 该区域包括明清时期的杭 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该区域北有太湖,南有钱塘江,其间为一片西高东低、 南高北低的沼泽平原, 这也是浙江最大的堆积平原杭嘉湖平原。 适宜的气候 和丰富的水源造就了这一带的蚕桑经济。 并在区域内形成了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同时又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区 经济的鲜明特色, 从而成为江南乃至全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将研究的中心较多地 放在桐乡县是因为,其一,桐乡作为这一区域内的一个县份,其经济与社会变迁 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同时, 桐乡县的蚕桑经济相对与该区域内其它各县而言稍 逊一筹, 但它如何能在强者如林的丝绸众县中屹立不倒, 并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 是本文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其二, 桐乡县的某些市镇经济在整个桐乡县区域发 展过程中是如何逐渐被整合为市镇网络中心和区域生产中心是本文关注的第二 个大问题。 特别值得思考的是其中的乌青和濮院两大巨镇如何凭借上海开埠的契 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江南丝织市镇中脱颖而出的,如何抓住历史的机遇奋起直 追,又是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中耗尽殆至,衰败而终。回顾以往的 研究论著, 杭嘉湖地区的诸多丝业名镇不乏被放在上海开埠前后的历史时期内研 究探讨。但是,却很少触及到发达地区的次发达县整体市镇经济体系的研究。因 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 此外, 探讨传统市镇经济变迁的问题, 对于当今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发展小城镇,如何加快城市化步伐,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如何调节城乡关系,均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学术前史二、学术前史 明清江南市镇的研究, 可以说是讨论最为热烈的领域。 在中国区域史研究中, 江南是成绩斐然的区域,而在江南区域,市镇史研究又是尤为突出。近年来关于 江南市镇研究的专著也层出不穷,较有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有以下几部: 樊树志的专著以及相关系列论文备受关注。 他注重江南市镇的实态研究, 为 18431938 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 2 深入了解明清市镇的作用与意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并且他的研究以详实的资 料展现了江南市镇的历史发展和整体面貌, 并辅之以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 他注 重江南市镇的社会结构、网络体系和市镇在乡村城市化程中的历史意义 2。龙登 高的 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 一书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了江南 市场。 纵向地考察江南市场的历史变迁与不同阶段的特征; 平面上考察江南市场 体系构成; 纵深地考察资本与商流运动。 把江南市场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视野中 对其进行高屋建瓴的鸟瞰 3。包伟民在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中借助现代化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分别从八个方面对江南市镇的近代变迁进行实 证研究 4。陈国灿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主要论述了从宋元到近代江南农 村城市化发展进程、 状况和特点, 分析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系统与影响因素 5。此外在国外学者当中也不乏优秀作品。首推美国学者黄宗智的长江三角洲 小农家庭与乡村经济运用蔡雅诺夫的小农经济理论和西奥多舒尔茨的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体系, 其过密化经营的思想对农村市场的研究颇有启 发 6。美国学者施坚雅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g.w.skinner,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不仅在中国城市史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提出了农 村市集、市镇分布的六角型模型,即所谓的“施坚雅模式” ,并将这种模式推广 到对整个中国城镇和社会的分析 7。 而关于江南市镇经济研究的论文方面,成果相对较多: 在关于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研究方面, 近年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佳作也 不断涌现。 范金民以新的视角关注明清时期商人与市镇发展的关系, 他对商人的 资本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大量兴起和迅速发展, 既是江南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又是江南商业繁荣的具体体现, 也是商人资本活动的 直接结果 8。陈友谊分析了湖州一带南浔、双林、菱湖、乌青、新市等丝绸专业 市镇在明清时期崛起并繁荣的原因、特色以及在当时的影响 9。复旦大学游欢孙、 曹树基利用方志及档案中的新资料, 对清中叶依赖江南市镇的人口问题进行了再 探讨。 作者指出, 市镇周边乡村农民以兼业的方式部分或暂时实现由农民向手工 业工人的转化,其实质是江南的“乡村工业化” ,而非“人口城市化” 。而樊树志 则选取“早期工业化”这一视角,展现明清江南市镇的经济活力给传统社会带来 的变革,诸如:以丝织业、棉织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生丝、丝绸、棉布出口驱 1 樊树志: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 樊树志: 江南市镇:传统变革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 龙登高: 江南市场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 包伟民: 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知识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5 陈国灿: 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6 美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7 美施坚雅: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8 范金民: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 ,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5255 页。 9 陈友谊: 明清湖州丝绸专业市镇群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第 6670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动的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巨额白银资本, 江南市镇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 形成 10。陈国灿认为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的居民结构、社区布局、文化教育和社 会生活等方面日益呈现出城市化的特征 11。方如金、赵瑶丹把明清时期大量兴建 的市镇基本上分为三类: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并着重探讨了市镇 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2。 在关于近代时期市镇研究的文章方面,学者们的视角较为宽泛。包伟民、黄 海燕以学术界普遍认作蚕桑业市镇的乌青镇为例, 讨论专业市镇这一学术范式的 科学性,认为乌青镇的例子说明, “专业市镇”的学术范式由于比较准确地反映 了江南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有特色的内容, 因而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对于特定研究 领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 13。王玉茹、郭锦超把视角放大,将江南市镇与华北市 镇进行比较研究,作者分析了江南和华北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用,比较了近代 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不同的发展情况、 不同的市镇分布格局及各自的经济功能 14。 陈国灿则认为鸦片战争以后, 外来因素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对江南传统 市镇形成了多方面的冲击,也为其向近代形态的转型提供各种机遇 15。单强近 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认为近代江南市场体系从层次结构上可以分成农村集市、 乡镇市场和城市市场三种贸易体系。 以乡镇市场所经营的商品种类划分, 江南乡 镇约可分为三类专业市场:第一 ,棉布与棉花专业场;第二,丝绸与蚕丝专业 市场;第三,其他专业市场,包括粮食、运输、盐业、水产、编织、竹木山货业、 建材、铁制品农具、绣品、烟叶、笔墨、花车、榨油业等各类专业市场 16。郎友 兴通过对南浔镇的个案研究,得出主要结论:该市镇的经济在近代的变化表明, 一方面传统商业性江南市镇在近代的兴衰与丝绸的产生和贸易密切相关, 而这时 的贸易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了,另一方面近代工业也开始在市镇产生与发 展,打下了现代意义的经济结构之初步基础 17。而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他又通 过对南浔的社会机构在近代中国所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着重揭示出传统的江南市 镇在中国近代化转轨过程中如何变化发展 18。除此以外,陈剑峰还提出上海开埠 后,浙北地区生丝及其产品销售市场格局开始由明、前清时期的国内市场为主、 10 游欢孙、曹树基: 清中叶以来的江南市镇人口以吴江县为例 ,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第 124134 页。 11 陈国灿: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社会的城市化特征 ,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第 1317 页。 12 方金如、赵瑶丹: 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 ,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 年第 131 期,第 9195 页。 13 包伟民、黄海燕: “专业市镇”与江南市镇研究范式的再认识 ,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第 310 页。 14 王玉茹、郭锦超: 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 ,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 年第 6 期,第 126 132 页。 15 陈国灿: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载浙江学刊2004 年第 5 期,第 96103 页。 16 单强: 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 ,载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6 期,第 118132 页。 17 郎友兴: “四象”的兴衰:一个江南市镇经济在近代的际遇与命运 ,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第 211218 页。 18 郎友兴: 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个江南市镇社会结构在近代的善变 ,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 期, 第 145151 页。 18431938 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 4 国外市场为辅发展为主要行销国外市场的新格局 19。并且他还对湖州地区的农村 经济的发展做了个案研究, 深入探讨湖州地区由于地理及资源等方面的原因, 积 极利用上海对外贸易及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市镇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入 提高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水平, 促进农村手工业的近代化转型和商业的发展, 促 进了市镇建设,两地形成了双赢和联动发展的局面 20。 从以上粗略的回顾可以看出, 江南市镇经济的研究佳作迭出, 研究领域广阔, 几乎各个层面都有论及, 已经达到较高的层次。 这也为笔者这篇毕业论文带来了 难度,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对于江南市镇经济领域目前的研究发展状况 来看,笔者很赞同李伯重先生的观点: “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多种特征,而认 识每一个特征都需要特定的视角。 但是不论从哪一个视角出发, 所看到的都只是 该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之一。而又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才能看到各个特征。 21” 因此, 对于江南市镇中的桐乡县市镇经济结构研究来说, 笔者试图借鉴近年来许 多国内外经济史专家学者所用的经济学理论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 所以笔者将试 用一些经济贸易学理论和阿尔弗雷德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来分析该地区贸易优势 生产要素和区位生产选择因素,同时也会延续使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问 题。 希望能换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 把笔者三年的所学所想以这篇毕业论文的形 式呈现出来。 三、研究思路 三、研究思路 首先, 界定一下本文的时间研究范围。 本文是从公元 1843 至 1938 年为时间 段对桐乡县的市镇进行系统研究。 之所以要以上海开埠时间为起始点是因为上海 开埠以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最先侵入发达的江南地区。 使原本遵循自我发 展规律的江南市镇受到猛烈冲击。 虽然市镇的传统市场发展已臻成熟, 已经形成 自我运转机制来抵抗外来入侵, 但最终依然敌不过拥有先进技术和殖民特权的外 来经济势力。这种转变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影响了市镇发展,还从文化、社会结构 等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市镇。因此以 1843 年为界限更能全面深入的剖析桐乡县 市镇的变迁。以 1938 年为止,主要是因为自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面 临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入侵,随着侵略的逐步深入,到 1938 年上海已经完全被日 军占领。再在此基础上研究杭嘉湖地区的市镇经济便无从谈起了。 第二, 正如笔者前面所说, 对桐乡县市镇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发达的杭嘉湖区 域内的次发达县整体市镇经济体系的研究。 它的发展衰落线路必然也与杭嘉湖区 19 陈剑峰: 上海开埠与浙北生丝产品市场的近代转型 ,载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第 38 43 页。 20 陈剑峰: 近代上海开埠与湖州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第 7880 页。 21 李伯重: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3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域的盛衰原因有类似之处, 并且前人也做了大量的该区域内典型丝绸市镇的个案 研究,似乎很难再有研究的着力点。正是如此考虑,笔者借鉴了一些经济学的理 论知识, 希望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索次发达的丝绸市镇怎样在竞争林立的环境中开 拓出一条发展之路,又是怎样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沦丧了昔日的繁荣。 18431938 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 6 第一章 1843 年以前桐乡县市镇经济概况 桐乡县位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 地理坐标为北纬 30 度 28 秒30 度 47 秒, 东经 120 度 17 秒120 度 39 秒,面积 722 平方公里。明代从崇德县分出置县, 清代崇德桐乡两县同隶嘉兴府。康熙元年(1662) ,因崇德之名与清太宗皇太极 年号同,故避讳称石门县,同时桐乡县内的石门镇为玉溪镇。桐乡县东连嘉兴府 王江泾镇,南邻海宁县,北毗湖州府德清县、杭州府余杭镇,西北接湖州府南浔 镇,北界江苏吴江县。明代以来,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提高,集 中表现为这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江南名镇, 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经济 格局。区域内的乌青镇、濮院镇、石门镇等都是江南首屈一指的名镇,并联系着 桐乡县境内其他市镇的发展。 乌青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气凝土沃,地厚而人稠,为浙北殷庶之区。方 圆 60 里不见有山。辖区乡间水田占耕地面积的 80以上。一年三熟:一季油菜 或兼豆麦, 两季水稻间有瓜果。 旱地大多栽桑, 养蚕已历千年。 明清时期业已 “尺 土无旷” , “乡民为蚕是赖” 。宋以前,镇因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而形成发展, 南宋后经济逐渐兴旺, 明清时期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乌青镇迅速成为附近 七乡联系沪、嘉、苏、杭以至闽、粤的纽带。 “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 肩接袂如一都会。 ” 濮院镇以其“濮绸”而闻名于世。濮院丝绸始于南宋,至明清时期非常发达。 相传著作郎濮凤的子孙从北方带来养蚕经验,经营农桑,剿丝织绸。南宋淳熙年 间(11471189)丝织业已达到“比户操作” , “轻纨素锦” 。其后,宋室日衰, 濮氏子孙无心仕途,弃官里居,转向经营家业。当时商贾云集,丝绸机业昌盛, 所产之绸已闻名全国。至元大德十一年(1307) ,濮鉴在市中构居开街,开设了 桑叶、丝、稠、六陈四大牙行,收积机户,招徕商贾。元至大后,濮院从濮氏一 姓发展为多族聚居的集镇。居民大多“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专营纺织。从明 隆万到清康乾(15671795)期间,濮院丝绸业发展到达鼎盛。 除了以交通便利而商贾云集的乌青镇和以“濮绸之名遂远近” 22的濮院镇外, 桐乡县内的石门镇因为榨油业发达而成为拥有数千家的大镇; 屠甸镇因邻近乡村 盛产烟叶而“贸易颇盛” , “利与桑树麻相埒” 23;炉头镇是浙江最大的专业化冶 铁基地,其地名也因“居民业冶,故名” 24。 22 夏辛铭: 濮院志卷十四农工商 ,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23 清董世宁: 光绪桐乡县志卷一市镇 ,卷二物产 ,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24 清 乾隆湖州府志卷十五,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我们在考察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时, 并不能只去单纯的研究当地的商业 气象和物产繁荣, 而应该对这一区域经济实力进行整体的把握。 对于区域经济增 长来说, 资源禀赋是其十分重要的基础。 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两大类构成了 区域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源。 一般来说, 区域经济增长既离不开自然资源这一内 在因素, 也不能忽视早先构建成的经济社会资源, 更不得不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 供良好发展空间的政治环境。 这三者是个整体,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区域 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将从这三点出发,阐述其对市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影响 考察一个地区农业的生态环境气候适应性, 必须从该地区农业生产种类、 自 然生态环境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 其中着重考察这一区域内的自然生 态环境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各种农业生产种类的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各种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这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 基本条件。 桐乡县地处杭嘉湖平原, 是浙江最大的堆积平原, 面积约有 7620 平房公里, 属于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平均三米左右。平原地面是一个 南、东高起而向北、西降低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洼地。平原上水网稠密,河流 密度平均高达 12.7 公里/平房公里, 为全国平原之冠。 平原表层沉积物以细微粒 泥沙(细分沙土、粘土)为主,属河流湖泊堆积物。杭嘉湖平原的南缘属潮滩沉 积物,土质粗而疏松,以粗粉沙为主,地面缺少湖泊,水系变稀,是一片地形相 对高亢的平原。 而桐乡县境内地势低平,无一山丘,大致东南高,西北低,略向太湖倾斜, 平均海拔 5.3 米。 境内土壤为江、 海、 湖沼沉积物, 土壤分数水稻土和潮土两类, 土地肥沃,适宜种水稻和经济类作物。 当地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东冷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 16 摄氏度。 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 3.8 摄氏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 28.1 摄氏度。月平 均气温稳定通过十摄氏度的平均回暖初日在 3 月 31 日,结束日在 11 月 19 日; 平均无霜为 243 天,平均众霜日在 3 月 16 日,平均初霜日在 11 月 17 日;平均 初冰日在 11 月 26 日。 低温对桑树的为害主要有霜害和冻害两种。 平均 243 天的 无霜日保证了桑叶的生产。在晚秋桑树尚处于生长时期,如遇早霜,枝条梢端的 叶片会受霜冻而焦枯。在一般情况下,早霜为害不明显。春季桑芽萌发后,如遇 晚霜,新的芽叶会因霜冻而受害,轻则局部变色,重则幼嫩芽叶全部枯死。晚霜 为害较重,往往造成春叶减产,打乱春蚕生产计划。根据桐乡县气候资料,我们 18431938 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 8 可以推测该地桑树一般不会受晚霜之害。我们知道,寒冬过后,当土温和气温上 升到 5 摄氏度以上时,根的吸水作用开始;到达 10 摄氏度冰持续几天以后,树 体内开始变化,贮藏物质开始溶解,可用作生命活动的能源,冬芽开始萌发。而 桐乡县通过 10 摄氏度的平均回暖初日在 3 月 31 日;4 月份气温回升较快,多数 年份在 3 月 16 日已断霜。考虑历史时期,该地气温较现代低 11.5 摄氏度,即 10 摄氏度,初日要比现在迟几天。因此,桑树冬芽萌发之际正值晚霜之后。 桐乡县的年平均降水量1233.9毫米。 全年有3个明显降水时段即45月 (春 雨) 、67 月(梅雨)和 89(秋雨) 。年平均日照分别为 1169.6 小时和 1107.4 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 1242.3 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 80。这些为桑叶的生长 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日照。难怪乌青镇“乡间隙地无不栽桑” , “尺土无旷” 。再 加上当地乡民掌握了一套栽桑技术,使地尽其力,收获量多。经过不断实践和总 结,乌青镇人培养了不少优良品种,如荷叶、黄藤、晚青、密叶、紫藤、望海桑 等,均是高产品种类。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发展区域经济就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 一 个区域的各种经济活动是与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 其次, 区域内自然 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与效益。 此外, 自然资源禀赋 的区域差异还是导致区际分工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桐乡 县一带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 二、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元末,由于统治日趋腐朽,江南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已处于停滞状态。元朝一 代土地兼并剧烈, 特别是元朝后期, 蒙古贵族已经学会了汉族地主向农民征收地 租的剥削手段,因此,对掠夺土地更为贪婪。除了蒙古贵族以外,色目和汉人官 僚也同样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 当时, 皇上 “赐田” 成为兼并土地的最便捷途径。 在江南膏腴地区赐田的情况也日趋严重。世祖时,赐郑温常州田三十倾,赐叶李 平江田四十倾,最多时也只是八十倾,但到武宗时,竟赐雕阿不刺平江田一千五 百倾。 文宗也曾赐燕铁木儿平江官地五百倾。 并在所获得的土地上对农民进行敲 骨吸髓的剥削。在蒙古贵族、官僚、寺院和地主掀起的土地兼并狂潮中,很多农 民失去了土地,成为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 “江南佃农多无己产,皆于富家佃农 种土地,分收籽粒,以充岁计” 25。每遇天灾人祸,农民更是苦不堪言。除了向 地主缴纳地租以外, 还有负担元朝政府的赋税徭役。 当社会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 终于爆发了红巾军起义。 然后, 大规模的战乱又一次严重破坏了江南社会经济发 展。 许多城镇或毁于兵火, 成为废墟; 或居民寥落, 市井萧条。 当时的桐乡县 “元 25 元 元典章卷十九户部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季兵屯皂林,游兵进掠,故家旧族十存一二,仅墟落而已” , 26桐乡县中以丝织业 著称的濮院镇也早已“民房受燔,毁者十之六七” , “机杼杳然散去” 27。而当时 的乌青镇也是“民庐、寺观、书馆举为煨烬矣,其反存者,唯两浮屠之一遗迹” 28。 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明王朝面对着社会经济残破, 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 的状况,明政府极力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如 洪武三年(1370) ,朱元璋下令凡是有力量开垦荒地的, “不限顷亩” 29,皆免三 年租税。还专门制定了一条法令: “各处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开垦成熟 者,听为己业。业主已还,有司于附近荒田拨补。 ” 30充分鼓励百姓开垦田地,发 展生产。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对兴修水利也很重视,命令各地的地方官吏,人民 如有关于水利兴修的建议,就要立即呈报。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 ,全国共计 “开天下郡县塘堰凡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 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 陂渠堤岸五千 四十八处” 31。政府还十分注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尤其注意麻、棉和桑、枣及漆 树等的栽培。朱元璋在龙凤十一年(1365)时就在他的统治地区鼓励种植经济作 物。他下令“农民田五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 多者率以是为差,有司令临督劝,惰不如令者有罚,不种桑使出绢一匹,不种麻 及木棉,使出麻布、棉布各一匹” 32。这些政策在客观都推动了江南地区,特别 是杭嘉湖这一带桑蚕业和丝织业的兴盛。 明代中后期, 江南的许多市镇很快就恢 复了以往的生机, 并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明代市镇规模和数量也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如桐乡县的濮院镇在元代至正年间仅濮氏一姓,后来他乡“人居者渐 繁” ,到万历时具名“可万余家” , “务织丝绸,亦也农贾,商旅辐辏,与王江泾 相亚” 33。 及至明末清初,战乱再起。由于浙江地区的抗清斗争极为激烈,所遭受的破 坏也尤为严重。 特别是经济最为发达的浙北杭嘉湖地区和浙东宁绍一带, 战火之 余,民人亡散,田地荒废,城镇毁坏,社会凋敝。如桐乡一带, “斗米四贱,人 相食” , “又大疫,十室九空” 34。再者,为了防治郑成功六合内地沿海攻打清政 府,在郑成功转移台湾前,清朝颁布严禁海敕谕 : “今滨海居民已经内迁,防 御稽察,亦属甚易,不得仍前玩忽。 ”从而对郑氏集团进行经济封锁。这样以来, 北自山东、中经江苏、浙江、福建,南至广东等省,沿海数千里,凡居民都内迁 数十里。 昔日繁华的浙东沿海地带变得一片荒凉。 整个浙江地区的经济也因此在 26 明 正德桐乡县志卷一市镇 ,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27 清金淮: 濮川所闻记卷一总叙 。 28 清董世宁: 乾隆乌青镇志卷一沿革 ,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29 明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30 明申时行: 明会典卷十七户部田土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31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 日知录集释卷十二水利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32 页。 32 明 明太祖实录卷十七,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0 年版。 33 清 光绪嘉兴府志卷四百三十一,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34 清董世宁: 乌青镇志卷二祥异 ,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18431938 年间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的变迁以浙北桐乡县为例 10 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迷状态。 直到康熙中叶以后,国家政权趋于稳定,战乱逐年减少,为了缓和民族矛盾 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秩序,清政府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的措施。如调整垦荒政策,更定赋役制度,兴修水利等。至于福建、浙江等沿海 身份, 由于开放海禁, 为鼓励一些展界地、 生荒地的开垦, 在该地区开垦荒地 “宽 限五年之后,按亩起科” 35。浙北杭嘉湖地区也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其特色农业 经济。如乌青镇出产的大宗商品是蚕丝。小满信丝上市时,镇上丝行十分繁忙, “各处大郡客商投行收买” ;又有“贸丝诣各镇卖于机户 36”的贩子。由此,江南 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到乾嘉年间,再次走向繁盛,乡村市镇也迎来了继明 中期后的有一个发展高潮。 由此看来, 区域经济尤其是其中的市镇经济兴衰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前政治局 势以及统治阶级政策的影响。 虽然, 当地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在其区域内在发达的 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如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自然规律的发 展也很难达到其最优状态。 再者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 政府在 很大程度上都是从补充国家财政税收上考虑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 因此其措施是 有限度的。另一方面,社会的繁荣并没有改变农民的贫困状况,相反,由于土地 的高度集中和赋税负担的不断家中, 导致脆弱的小农家庭纷纷破产。 而这使得依 附于其的商品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束缚。 可以说, 鸦片战争前的江南市镇经济并没 有质的飞跃性发展, 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恢复性发展。 整个发展程度并不可能 超越封建经济所规定的范畴。 一旦局势再次混乱, 江南市镇经济也将面临又一次 的动荡。 三、经济社会资源变迁的影响 三、经济社会资源变迁的影响 一般来说,考察地区内市镇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主要从这个市镇的规模、 人口和人口结构,以及当地手工业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判断。 (一)市镇规模 (一)市镇规模 市镇规模的大小, 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镇的工商业规模和发展水平, 也反 映了市镇向周边乡村的扩张趋势和农村社会的城市化程度。 桐乡县内最有代表性 的当属乌青镇和濮院镇。 县内诸市镇也在其辐射发展下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 乌 青镇万历时纵 7 里, 横 6 里, 周为 28 里。 乾隆时 “巨丽甲他镇市, 广袤十八里 37” 。 35 清刘兆麒: 总制浙闽文檄卷五查议清核招垦田地 。 36 清张园真: 康熙乌青文献卷三土产 ,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37 清董世宁: 乾隆乌青镇志卷二形势 , 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光绪前后“东西广七里许,南北袤九里” 38。濮院镇乾隆时“周十二里,东西三 里,南北称是” 39。屠甸镇的街区“南北一里半,东西屈曲三里” 40。玉溪镇(石 门镇)的街区“东西广一里许,南北袤一里许” 41。而桐乡县城正德时周一千二 百丈,嘉庆时也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