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静范畴的修养论意蕴及逻辑演化——从老、庄、《管》、荀的认识论谈起.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静范畴的修养论意蕴及逻辑演化——从老、庄、《管》、荀的认识论谈起.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静范畴的修养论意蕴及逻辑演化——从老、庄、《管》、荀的认识论谈起.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静范畴的修养论意蕴及逻辑演化——从老、庄、《管》、荀的认识论谈起.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静范畴的修养论意蕴及逻辑演化——从老、庄、《管》、荀的认识论谈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静范畴的修养论意蕴及逻辑演化——从老、庄、《管》、荀的认识论谈起.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静 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 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静 思想。本文从老子、 庄子、:管子、苟子的认识论谈起,围绕“道是什么”和“如何知道 两个问题 作出回答。进而得出如何体道的方法即“静”的方法,这样就从本体论、认识论。 过渡到修养论。本文通过对老子、庄子管子、苟子的“静 范畴的经典论述的 解读、梳理、分析,把握“静 的内涵所在,区分出其论述的同异,从而把握其 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 本文总体分为三章,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方法以及国内研究现 状。第一章静总论,从整体进行综合梳理,首先介绍“静一范畴产生的背景,进 而围绕“静弦与虚、“静 与动的关系展开,阐述“静一与相关范畴的关系,重点 论述虚静说、动静说在先秦时期的发展。第二章老、庄、 :管、苟从认识论到修 养论的逻辑演化,主要论述老庄管苟的“静 思想是怎样发展演化的,梳理 出演化的思想主线,并进行比较,分别从老子以道说“静 、庄子一以虚说 “静”、 管子以气说“静 、苟子一以心说“静 展开,论述其修养论意 蕴。第三章先秦“静 范畴的理论限度和当代价值,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静 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和局限性,着重分析了“静 思想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老子、庄子、管子、苟子、道、虚、静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t a t i c ”i s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i n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 sa n di d e a s , b o t hc o n f u c i a na n dt a o i s m ,h a v ed e s c r i b e di t ss p e c i f i cf o r mt h eu n i q u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 q u i e t ”t h i n k i n g i nt h i sp a p e r , l a ot z u ,c h u a n gt z u , g u a n z i ,x u n z i s 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a b o u tt h et h e m eo f r o a di sw h a t a n d h o wd oik n o w ”t oa n s w e r t w o q u e s t i o m h o wc o m et h e nt h a tt h ed a om e a n s ”s t a t i c a p p r o a c h , s ot h a tf r o mt h e o n t o l o g y , e p i s t e m o l o g yo ft h et r a n s i t i o nt o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l a ot z u , c h u a n gt z u , g u a n z i ,x u n z i s q u i e t a r e a s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c l a s s i ce x p o s i t i o n , c a r d i n g ,a n a l y s i s ,g r a s pt h e s t a t i c m e a n i n gl i e s ,t od i s t i n g u i s h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 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 i rd i s c o u r s e ,a n dt h u st og r a s pt h ei n n e rl o g i c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h i s t h i n k i n g t h i st o t a l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d i s c u s s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t o p i co ft h i sa r t i c l e ,m e t h o d s ,a n dr e s e a r c hs t a t e c h a p t e rf i r s tq u i e tz o n g l u n , f r o m t h eo v e r a l l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o m b ,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d q u i e t ”a r e a so f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 t h e na r o u n dt h e ”s t a t i c a n dt h ev i r t u a l ,s t a t i c a n dd y n a m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s t a r t ,e x p l a i n e d ,”s t a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稍t ht h er e l e v a n ta l e a s ,p r i o r i t ye m p t i n e s sp a p e r s a i dt h em o v e m e n tt h a td e v e l o p e di nt h eq i n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s e c o n dl a ot z u , c h u a n gt z u , 6 u a n z i ,x u n z if r o me p i s t e m o l o g yt o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t h el o g i co fe v o l u t i o n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t a o i s t t u b e nx u n sn s t a t i c n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o u g h ti sh o wt od e v e l o p ,t ot e a s eo u t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 m a i nl i n e ,a n dc o m p a r e d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f r o ml a ot z u t a os a i d ,s t a t i c ,z h u a n g z i t h ev i r t u a ls a y q u i e t ”,g u a n z i - ag a st h a t s t a t i c ”,x u n z i - t oh e a r tt h a t 什s t a t i c t os t a r t d i s c u s s i o n0 1 1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i m p l i c a t i o n c h a p t e rq i n q u i e t a r e a so ft h e o r e t i c a ll i m i t s 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 s ,d i s c u s s e dt h ep r o sa n dc o i l sf r o mt h e s t a t i c ”t h i n k i n gi n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a n dl i m i t a t i o n s ,f o c u s i n go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 s t a t i c i nt h em o m e n t o f p o s i t i v et h i n k i n g k e y w o r d s :l a oz i ,z h u a n gz i ,g u a n z i ,x u nz i ,r o a d ,v i r t u a l ,s t a t i c i i 绪论 一i i ; 绪论 “静 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 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静 思想。“静弦代表了宇宙的 本然状态,是认识物我最基本的哲学方法。林语堂先生认为,“静”乃是中国文化 基本形态,这种观点是非常深刻的。“静 作为一种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与发 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心理素质及行为方式之中。 它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老子、庄子、管子、苟子的认识论谈起,围绕“道是什么 和“如 何知道力两个问题作出回答。进而得出如何体道的方法即“静 的方法,这样就 从本体论、认识论过渡到修养论。本文通过对老子、庄子管子、苟子的“静 范畴的经典论述的解读、梳理、分析,把握“静 的内涵所在,区分出其论述的 同异,从而把握其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静纾与先秦哲学思想主题关系来说,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一庄 子的“心斋糟、“坐忘修菅子的“静因之道一苟子的“虚一而静 ,都是围 绕先秦的本体论提出的,既是对。道是什么一和“如何知道力这两个问题作出回 答。进而得出如何体道的方法即“静 的方法,这样就从本体论、认识论过渡到 修养论。本文通过对老子、庄子 :管子、苟子的“静 范畴的经典论述的解读、 梳理、分析,把握“静 的内涵所在,区分出其论述的同异,从而把握其思想演 进的内在逻辑。本文对先秦诸子的“静 哲学理论的研究,试图拓宽其研究的广 度、深度,找出思想的精髓。力图以其独特的视角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提供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整体的解读思路。 本文着重研究先秦儒家、道家的“静 的哲学思想,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探 讨,反映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上的特点,继承民族哲学的精华,并与社会发展的现 实需要相适应,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静”的修养观对于现代人 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它可以使人们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在日益浮华躁 进的生活中重视生命内涵的培养,而且它对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作用。 二、研究方法 1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任何思想观念的研究和描述都不能脱离其身 处之中的宏大历史背景,并且只有结合历史加以考察才能使研究结果具有现实性 和前瞻性。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对本课题的研究将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 法展开。 2 训诂和阐发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要以大量的古文献资料为基础, 要想获得相应的最基本的材料,就必须查阅古字典、典籍,如:说文解字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阐发和论述,使古老的思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 比较研究的方法。本课题详尽辨析了先秦诸子的静思想的不同形态,确定 了各自的特殊蕴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明确静的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三、国内研究现状 在“静 范畴的哲学研究中,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纵向研究比较多:即研究“静弦 概念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含义,探讨其含义的演变规律。在这一方面,如:张岱年 的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立文的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 、 汪涌豪的 范畴论、向世陵的 易、儒、道、静论合说、罗安宪的虚静与逍 遥、魏义霞的 比较哲学当代哲学重建的历史关照等,他们通过研究“静一 范畴的产生、发展,阐述先秦时期“静 范畴的具体含义及其相互的联系。但“静 - 2 - 绪论 范畴的横向哲学研究比较少:静与虚、静与动等这些基本概念的联系并不明显, 哲学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即通过“静”与其它哲学基本概念的关系来把握“静 , 如静与虚、静与动、静与心、静与气等等。为了更全面的了解“静 的含义,本 文从横纵两个纬度,即联系与发展两个方面对“扩进行哲学定位。因此,在研 究思路上,本文从“静 的横向纬度出发,论述“静 与其它基本哲学概念的关 系,确定“静一在某一时期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又根据纵向纬度,论述诸子们的 “静的演变过程。“静 概念既具有相对确定性,表现其特定时期的特定含义, 又具有不断的变化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从国内来看,大多数学者研究先秦的“静 主要都是把其仅看作一个哲学概 念,重在强调它与其它范畴的关系,主要即虚与静的关系,而且大多从美学和文 艺学层面去研究它,因此下面着重分析虚静课题的研究情况。 关于研究先秦哲学的虚静思想的论文主要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年( 第 2 期) 的论静的美学意义这篇文章主要论述静与虚静的关系,以及静作为一种 审美态度下的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彭茵的i :论庄子的虚静本文着重阐述庄子的 虚静观以及达到虚静的手段即“心斋 、“坐忘 ,这篇文章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阐 明虚静是创作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状态。上海师范大学田芳园的 从庄子的“唯道 集虚 到苟子的“虚一而静 论先秦哲学中“虚”概念辩证发展,这篇文章 主要侧重于虚,文章从横纵两个维度对虚概念发展进行阐发,介绍了虚与基本范 畴的关系,论述了庄子的“唯道集虚 到苟子的“虚一而静一中虚概念的演变发 展过程。本文的逻辑顺序较清楚,对于静的演化梳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苏州大 学武克勤解读虚静它是从审美角度、创作心态、鉴赏心态的视角对现代虚静 理论进行审视和解读。河南大学王金锋的先秦虚静论,这是一篇文艺学论文, 它从本体论、治国策略、养生之道方面解读先秦诸子的虚静理论。从以上的介绍 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学者都以虚论静,强调文艺学或美学中的虚静观,从哲学 的视角研究虚静与静的资料寥寥无几。 一3 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静总论 第一节“静刀范畴产生的社会背景 “静”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是何时产生的,我们己无法确知,但其作为一种认 识途径和修养方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还是有迹可寻的。人们对于“静 范畴的日 益关注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场社会变革涉及到经济、政治、 文化等一切方面。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首先在农业上有了集中的体现, 其主要标志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农业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最 重要的变化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公元前5 9 4 年,鲁国“初税亩弦开始按田亩 收税,正式承认了土地私有是合法的。于是人们用尽各种手段来扩大自己对土地 的占有,出现了诸侯富于天子的情形,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政治 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下移。原来天子统一号令天下,如孔子所说“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 ,这时天子失去了往日的威势,诸侯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大国 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父子、兄弟相争相杀, 大夫夺权的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呈现出无序的混乱状态。文化上,由经济、政 治的变动而造成文化下移。原来官府设有官学,还有专管占卜、祭祀等的部门和 官员,正所谓的“学在官府一。政治上动荡,许多诸侯国灭亡或政局变化,官学败 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在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t l 己掌握的知识 传授给别人,于是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的下移,逐渐形成了“士修 的阶层,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经济、政治、文化几方面的这些变化,就 是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深刻的社会基础。回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积极有为、 主动的观点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膨胀人们向外追逐的心理而加剧社会矛盾。基于 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新的思考。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需要人们从历史经验 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1 版1 - 2 页 + 第一罩静总论 上进行总结,从思想应如何做出说明和解释;如何才能消除社会危机,需要人们 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个人应如何应付险恶的社会环境,如何看待现实中的是非 善恶等等,需要人们提供新的价值标准和人生态度。面对这些问题先秦诸子们从 人内在生命的本真进行思考,主张人们以“静 为依归,保持自身心境虚静而不 为外物所累,以便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求得安身立命之所,于是“静 思想日益 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说“静”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现实性。 此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基本特点就是“静”。人口依附 于土地,不能随便迁移。农时也就是天时,不误农时,因地制宜,可重复性、可持续 性地耕种和开发。它与游牧民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完全不 同的。农作物都被统归于“植 物,“植,根生之属也 。以根为生命之本者便属于 植物。而根生属的基本特点就是静而不动,在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哲人他们由此 呈现的思想是“虚 、是“静 。因此我们认为虚静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 会的生活环境,是人们对世界根本的认识(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 ) ,虚静的本质是 万物之始的特性,是“道 ,是“仁 ,是世界的本源。只能用“虚静 心境来把握。 国 第二节“静刀的意义训诂 为了对“静 的本义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下面从“静一的词性对其进行梳 理,由于材料查找的种种限制,对其最初的字形,及其静的演变没有深入的考究。 以下主要从 说文解字等古代典籍的记录中进行表述。 静,本意是不争,不争而心平性和,便是静的意思。张文虎说:“静字从争, 以相反为义,静则不争矣。 ( 舒艺室随笔论说文) 王筠说文释例说:“静 字从青,殊难索解。 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日:“射雉赋涉青林以游览,注引 韩诗章旬:青,静也。m 青、静相通,有清静之意。 :说文解字训静为审也。 罗元夏传仕对“虚静”的再解读文史博览( 理论) 2 0 0 9 年1 月 一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段玉裁注日:“上林赋靓妆。张揖注日:谓粉白黛黑也。按:靓者,静字之假借。 彩色详审得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绩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 绚烂之极而无泱沼不鲜,是日静。人心采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 虽辛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日静。引伸假借之义也。一圆玉篇训静为谋也,i :广 韵训安也、和也、急也,都是静的引申义。静,看来本义是一种有序的存在, 各处其宜,故名之审,静也。段玉裁多引色彩之搭配来言静,盖色彩者,物之表 也,易为人注意,其搭配合宜,则产生美。故打扮、化妆,叫“靓妆一。此“靓 通“静 , 汉书贾谊传疣“淡库若深渊之靓,泛库若不系之舟。一诗经中亦 有“静女其姝”的诗句。 “静 有多种意义,内涵十分丰富。单从词性上就有名、动、形三种词性, 下面以形容词性为重点进行叙述。 静的名词性 ( 1 ) 古代的州名,唐置。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南;辽置在今辽宁省境。( 2 ) 通“情 ,真情。礼记乐记:“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礼记表 记:“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 。大戴礼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 3 ) 人 名 :殷周金文集成:“静公,静叔 静的动词性 ( 1 ) 清理,使干净。( 2 ) 使安定。逸周书大匡:“大匡用惠,施舍静众 。 墨子非攻下:“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 明不违,天下乃静 例如:我们常说的“静心乃,“静民”都是此意。( 3 ) 通“诤 。 礼记儒行日:“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一。静当动词时,多为引申义。 静的形容词性 ( 1 ) 静止。静与动相对存在,淮南子本经有言:“怒则动,动则手足不 静 ,另外韩婴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都是此意。 ( 2 ) 作平静、安静讲。 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一 毛传日: 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 9 8 8 年版2 1 5 5 页 清) 段玉载注说文解字注) -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 9 8 8 年版2 1 5 5 页 - l 卜 第一章静总论 “静,安也 。吕氏春秋审分:“静乃明几 。( 3 ) 伪饰之言。书尧典日: “静言庸违。 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 。( 4 ) 通“净, 清洁之意。诗大雅既醉:“笾豆静嘉。一( 5 ) 古书以“静”通“靖 ,靖,说 文解字:“立诤也 ,诤,亭安也,义近。( 6 ) 寂静、没有声响。楚辞招魂; “静间按些 ,陆游的夜闻杜鹃写道:“茅谵人静 ,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此意。 一、“静胗与“虚一 第三节“静胗与相关范畴 对于“静的认识还要从“虚静 这一概念谈起。“虚静”思想是中国古代哲 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理念,儒家和道家都有阐述,道家首先将“虚、“静 放在一起加以探讨,提出了系统的“虚静 思想。因此,道家对“虚静”理论的探 讨更深入、更系统、更完备。儒家对“虚静 的阐述往往将“虚静 分离开来,并 且只是在一般的哲学层面上加以分析。它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它首先是作为一 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之后才作为一种审美态度对中国古代艺术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一) 虚静的含义 。虚一,哲学名词,( 1 ) “道 的无形无家和宇宙的原始状态,管子心术上 “天之道,虚其无形。 ( 2 ) 人心无情无欲的虚寂状态, 庄子人间世“虚者,心 斋也。 ( 3 ) 一种精微的气或气的本然状态和自然特征。o 虚的含义是丰富的,对虚 的理解也是各家自有各家的见解,苟子对虚的理解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虚静”一词最早见于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冲上厥心,虚静于猷 , 它指的是“宗教仪式中一种敬天崇祖的谦冲、虔敬、和穆、静寂的心态”,虽然含 有宗教的意味,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认知主体所应具备的一种理想化的精神状态。 张恩普哲学虚静论与中古文学虚静理论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6 期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2 版1 0 5 0 页 - 7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典籍中“虚 和“静”的对举最早出现在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 虚极,守静笃”。“虚即无欲。这种无欲所达到的,就是一个超予物质世界之 上的无所凭藉的纯粹精神的空明境界,这也就是照彻心灵并能带来“静”的道的 世界。这里的“虚 指向于内心,“虚 是一种虚空的心理状态,心中无杂念,不仅 如此,也没有任何妨害入“道 的东西,“虚其心( 老子三章) ,河上公注日: “除嗜欲,去烦乱。”就是把心中的一切的杂念都去除掉,就可以观“道 。在他看 来,“虚 是“道”的存在的本体形态,这一形态的特征就是“静 。 “静则指 向于外物,“静 是一种内心平静的心理状态,人心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浮躁, 影响人的判断力和思维力,只有“静 下来,才可以观察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人心要实现对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本原的观照,就必须做到致虚守静,即保持内在 虚静的状态。由此可见,老子的“虚静说完全是从体道的角度出发,并在此基 础上再进而以主体的“虚静一心态,去领悟“道 的“虚静境界。 ( 二) 虚静说在先秦时期发展 在先秦哲学领域,对“虚静 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来自老子和庄子。“虚静 的观念,与老子所谓的“道 和庄子所谓的“天一有密切的关系。虚静说的提出 体现道家对其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 庄子都以虚静为一种内心境界。 在老庄哲学中,“虚静 即是“道一的具体表现,又是体道的一种手段。此后 苟 子解蔽中有“虚壹而静 : 管子心术上有“去欲则虚,虚则静矣 ,都 是承袭了老子的思路。 真正确立起“虚静力理论体系的是庄子。在庄子看来,“虚静一是道家思想的 最高境界,是道家得“道 的重要途径之一。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 思想的基础 上,形成了系统的“虚静 理论。l :庄子天道首次提出了“虚静 的概念:“夫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一庄子在这里提出的“虚静一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 “虚静 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状况。二、这里的“虚静一其实就是“静 ,即所谓 刘可钦赵晖论。静”的美学意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 l 卜 第一章静总论 的“静而圣 。如果说“虚 ,是认识论层面上的范畴,那么“静 则属于人生哲 学。这种意义在庄子的思想中表达得非常充分。庄子用“凝神”、“心斋 、“坐忘、 “恬淡寂寞 等概念阐释“静”。“静”中蕴含了庄子丰富的审美精神,即不计利 害,忘乎物我,以人生的审美态度追求一种理想人格。通过上面的比较分析,可 以说,作为哲学范畴“虚”更具形而上的意义,而“静”则更富于美学意味。此 外,庄子明确的指出了“虚 、“静、“动”三者之间的联系,“休则虚,虚则实, 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 庄子天道) 内心空明可以达到清 静,清静之后才能够活动,活动而无不自得,这样就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角 度界定了其“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动极则静,静极而动 的“虚静”理论。 管子在继承老子的基础上,对虚静说进行了发展。管子注重认知主体 自身的修养,而提高修养的方法就是“虚 和“无臧 ,也就是他所谓的“洁其宫, 开其门弦( :心术上) 。“洁其宫”指去除心中的主观成见和欲念,这一意义类似于 庄子“心斋 说的内涵,“管子 进而提出“静因之道 的命题对“洁其宫 进行 深入的阐释。他观念中的“虚 、“静 除了有排除主观成见,保持内心安静的需 要之外,还有积聚精气以进入主体,从而更好的认识外部世界的作用。“洁其宫 是为了“开其门 ,而不单纯是致虚、守静以至无为,这其中已经多了一些积极的 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苟子继续探讨了心作为思维器官的认识作用的重要 性,并将主体是否保持“虚壹而静”的状态看作心能否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 在解蔽篇中,他对“虚 、“壹 、“静 的阐释是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不以所 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不以梦剧乱知,谓 之静。 经过荀子的阐发,“虚刀中有“臧 、“壹弦中有“贰 、“静 中有“动” 的辩证思维对全面认识“虚静 理论的丰富内蕴是有启发作用的,尽管它主要强 调的是一种学习认知型的“虚静”观,但其中的一些命题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 三) 小结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苟子为代表的儒家都认为,“虚静 是观道、悟道的 - 9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体条件。但是,道家的“虚静说 侧重的是人生理想的探索,它根源于对现实 的彻底失望,面对忧患而要求解脱,并把解脱的希望寄托于心灵的自我调整和灵 魂的自我安顿,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主张与世界绝缘,主要是一种消极逃世的人 生观。苟子的“虚静说”侧重认识论,主要从人心的认知规律上,强调消除各种 纷杂固定的看法,“不以己所减,害所将受 ( 解蔽) ,从而使认识自由进行, 达到明察事理的目的:儒家面对忧患而求济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它讲“虚 静 却不教人逃避现实,而主张入世进取。儒、道两家的“虚静说 ,既对立,又 互相交汇,在强调把握事物的根本必须“静、“专意一心一、“用志不分,乃凝于 神”方面,两家的认识是互通的、共同的。 二二、“静力与“动弦 一、月j t 习 列 ( 一) 动静的含义 动和静是标志世界运动和静止的一对哲学范畴。从先秦到近代,哲学家们一 直围绕着“动 与“静这对范畴进行长期的探索。因此使得这对范畴的内涵越 来越丰富,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谓“动 指变动、移动、运动而言,所 谓“静 是指停止、不变、静止而言。动和静的关系,就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动静这对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系统中较早出现的重要范畴。动,本义是动作。 说 文日:“动,作也。刀引申为发、为行、为感等义。静,本义是不争,不争而心 性平和,便是静的意思。殷周的金文中虽已多次出现动静二字,但未见连用。从 左传、 国语中动静二字多见。如:“以休惧其动刀( 国语楚语上) , 晋 语“吾其静也一,这时动静都还是单一的概念。最初提出动静这对概念的是儒家 孔子,论语记载:“知者动,仁者静糟( 雍也知与仁,动与静,明显是作为 相对的概念。这时动静还不是范畴,只是概念,它所描述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或个 性。经战国百家争鸣的发展,动静的内涵以及涵盖面都有较大的发展,而具有范 柯汉琳审美“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鹋年第2 期 中国哲学范畴通论葛荣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版2 6 7 页 - 1 0 - 第一章静总论 畴的意义。动静范畴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古代哲学各方面的问题,如变易、有欲、 有为、刚健等都被纳入“动 的范围,而常则、无欲、无为、柔顺等则被纳入“静 的范围。就天道属性而言,动静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动与静是指事物的运动和静止。动静作为事物变化的两种形态,即对 立又统一。所谓动,是指事物自身具有的能动性。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 机界到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无处不在运动着。所谓静,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 的稳定的不变动性。如:事物没有变动,是因为它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而没有 成为别的东西。在事物保持自身原有性质的意义下,便称之为静。 第二,动与静是指事物的变化和寂静。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突破了原 有的性质,这是一种根本性质的、显著的变化:寂静是指事物寂然不动的维持原 来的面貌,事物只有通过寂静才能呈现自己的特征。它们是相对而言的。 第三,动与静是指事物的进程和终止。动是事物体现发展的进程;静是指事 物的进程是分阶段、时期的,是相对于一定的没有进程的参照物而言的。运动和 静止是相对而存在的。有运动就必然有静止,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 也无所谓运动。因此,运动与静止可理解为物质存在的方式,也可理解为物质固 有的属性,它包括天地问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过程。 ( 二) 动静说在先秦时期的发展 在先秦时期,动静经老子而至庄子才开始成为范畴,并与阴阳有机结合起来。 1 :墨经对动静内涵作了深层的规定,易传对动静内涵的丰富为后来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儒两家,道家l :老子贵柔主静,儒家易传贵 刚主动,道家静以制动,以柔克刚,自然无为;儒家动以制静,以刚克柔,自强 有为。道儒两家侧重点不同,但各有特色。老子首先对动静概念作了探索。“反者, 道之动。”( 老子第四十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 复命日常。 ( 老子第十六章)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是循环往复的, 道的特点是使运动发展到它的反面。这个反就是讲事物运动到极点,便向静的方 张立文中图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8 版3 2 0 页 一”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转化,静是动的最后归宿。这样,在动与静的关系上,动为暂时,静为永恒, 从而贵柔主静。 从庄子开始,把动静与阴阳、天地等联系起来,这说明那时的人们就已经领 悟到阴阳与动静的不可分的关系。庄子的“静 与老子不同,庄子对“静的探 讨亦具有理性色彩。天道篇云: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 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 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 天 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这里,庄子把“静 看做是“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 帝王之德 的精神境界和内心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才能获得“道 的精 髓。这种静是“万物无足以挠其心的“心静”,惟有圣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心静”。 庄子中还说:“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 庄子天道虚静是天地之本和道德的极致。从虚到静到动,动便有所得。动 与静相互联结,因此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美。 ( 同上) 静与动既为玄圣与帝王,两者便不可偏废。如果明了天地的常德, 达到与天调和的境界,既是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 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一( :庄子天道) 任何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 没有主宰者和推动者,主张无神创世的无为说。此其一。其二,静可以与阴气同 寂泊,动可以和阳气合流,一动一静都与阴阳二气合拍。这样一动一静便具有阴 阳的对立与统一的特性。其三,“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魄不 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一( 同上) 动如天一样运转,静如地一样寂静。 一动一静与天地合拍,万物归服而称王天下。庄子拓展了动静与阴阳、天地联系, 也使其内涵得到丰富。 管子对动静范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阴者静和静能制动、阴能制阳 的思想,把阴阳范畴与动静联结起来。如:“动静不记,行止无量。一( 管子幼 官第八) “毋先物动一者,摇者不定,趋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 者,谓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日:“动则失位 。阴则能制阳矣,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8 版3 2 2 - 3 2 3 页 一1 2 第一章静总论 静则能制动矣,故日:“静乃自得 。( 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 不要先物而动的 理由是,摇摆人无法镇定,躁动的人不能冷静,既是说“躁动 就不能去进行真 正观察。“本位”是指所处本来的位置,作为人君是处于阴这个点上的,阴本性就 是虚静,所以说“躁动”就失掉了本位。居于阴的位置可以调控阳,处于静的状 态可以调控动,所以说,沉静才可以自然地把握对象。实质上仍是贵柔主静。 在先秦典籍中,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易传对于动静及其关系的论述也受 到人们的关注。它以贵刚主动的辩证思维,探讨了动静范畴。“动静有常,刚柔断 矣。 ( 系辞上传)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一( 同上) 乾为天,坤为地。天常动而制约地,故天位刚。 地常静而顺承天,故地为柔。天动地静,各有其固有的规律;天刚地柔,因以而 分。天有日月风雷云雨之象的变化,地有山泽草木鸟兽之形的变化,尽管天动地 静,但天地各有其动静,动静各有其规律,乾的静是专一,动是刚正,乾是动静 即刚正与专一的统一;坤的静是闭止,动是开辟,坤是动静即闭止与开辟的统一。 易传主动的本旨是强调变化。“动则观其变 ,这是易的基本观念。 易传 贵刚主动的思想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的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而影响深 远。 ( 三) 小结 先秦对于动静辩证思维的发挥有两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先是老子的辩证 法,后是易传的辩证法。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它们都认为运动变化是普遍 存在的,两者都是对于自然、社会矛盾对立统一知识的概括,这是相同点。不同 点是老子贵柔主静,“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七十八章) ,而 易 传贵刚主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乾象传) 。它们各自从事物矛盾的 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不同方法或途径,虽然有 片面性,但都丰富了先秦动静的辩证法。 o 张立文中田哲学范畴发展史( 天道篇) 中田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8 版3 2 6 - 3 2 7 页 一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静范畴从认识论到修养论的逻辑演化 第一节老子静观以道说“静刀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司马谈论道家学派时说:“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 ( 论六家之要旨) 这一学派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为世界的根 本,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由于对“道 的理解不同,道家内部又形成了老庄 学和黄老学两大派别。前者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后者以管子四篇为 代表。作为道家代表的老子,他的“虚 、“静 说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以后庄子的思想及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老子认识论的对象与方法 靠道 字最早出现在西周,在诗经尚书易经等文献中常有运用, 但作为哲学范畴,开始于老子。老子提出了“道 的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的最高 本原是道。张岱年先生指出,“老子提出道的范畴,开创了本体论。回此后的庄子、 管子都是从老子的道出发,面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庄子以虚无言“道 ,在唯 心主义的轨道上继续发展; 管子则把道看为是“气 ,演变成朴素唯物主义学 说,圆在 不得不通过“为学一去阐释那 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2 1 - 2 2 2 页 一1 铲 第二罩静范畴从认识论到修养论的逻辑演化 _ _ _ _ _ _ _ _ 昌昌| _ 昌写昌暑宣暑盎i i 暑高韦罱苒暑昌;暑;昌譬昌;昌昌暑宣昌j 暑;昌昌昌置_ _ _ 胃_ 薯_ _ _ - _ _ _ 一i “玄之又玄 的“天之道 。“天之道”与“人之道”两者是互相联系的,老子 认为,“天之道 是万物运行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对于“天之道的认识也就 是认识“人之道”的基础:“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 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 五十二章) 天下万物都有其本始,可以作为万 物的根本,既已掌握了万物的根本,就能够认识万物的本身,既已认识了万物的 本身,还要坚守万物的根本,这样就避免出现问题。 “为道 是老子认识论的最高层次,他追求与道的同一,他认为只有排 除主观成见,摒除杂念的干扰,忘掉一切,才能进入“为道 的境界。所以老 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1 3 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刀( 十二章) 这就是说, 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味道等,会使人眼瞎耳聋、口味败 坏。色、音、味这些外在之物都是“为道 的阻碍,只有排斥感性认识、排除感 官对物欲的追逐,才能为道。具体来说究竟怎样才能为道呢? 其方法便是“玄览 、 “静观 。 二、玄览、静观的修养方法 老子把这种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比喻成一面最神妙的镜子,他称之为“玄 览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 无疵乎? 一( 十章) 就是说,你能够把这面最深妙的镜子( “玄览”,也就是“心一) , 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吗? 也就是不沾染一点点外物吗? 如果能做到这 点,保持内心的最大空虚,最确实的安静,这样万物就会呈现在你面前,我就可 以抓住它们的本来状况去认识它们。老子的所谓“涤除玄览”就是让人们像婴儿 一样,无知、无欲、无为,保持心灵的这种本然的自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心清 如镜,进入直觉的领域,返自观照内心的本明。 总之,老子认为认识和把握“道 无须向外追索,只需向内反观。因为“道 是万物的本原,“德是天地万物得道所致。天得道以生,地得道以存。反观“德 一1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就是体认“道 。所以要“见道 ,就必须把有关“德的种种杂念统统去除, 也就是通过去知、除欲,用“静”或“无 的方法,保持人的心灵虚静。 怎样才能“涤除玄览 呢?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 观复。 ( 十六章) 意思就是要使心灵达到无知、无欲、无为的虚静状态,就必须 坚守心灵的清净笃实,也就是保持心灵本然的自在朴实状态。那么如何达到“致 虚 “守静”呢? 首先要“塞其兑气“闭其门”,也就是要排除外物的干扰。老子说:“塞其 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一( 五十二章) 所谓“塞其 兑 、“闭其门 就是堵塞感觉器官的通道,使其不去追逐物欲、情欲,只有这样 才不会被烦扰,进而达到修身的目的。老子将这种方法扩展到认识领域就是“挫 锐 “解纷 ,:老予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是谓玄同。”( 五十六章) 只有排除感官带来的各种干扰,除去一切障蔽,才 能达到与道玄同的境界。在这里,老子的认识完全是心灵的一种静态的关照、直 觉。他强调:“不出户i 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 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 四十七章) 可见,在老子看来,要达到对 道的知,就必须处于绝对的无知、无为的状态,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无知而无不 知,无为而无不为。 其次,要达到“致虚弦“守静,还必须以“静制动,切忌浮躁。第一,“静 为动的根本。l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一( 二十 六章) 躁即急躁、烦扰,都属动。动只是暂时的,静不仅是动的根本,还是动的 主宰,为此人们在生活等方面应动中求静,以静制动。致虚必守静,透过“静弦 的工夫,方能深蓄厚养、储藏能量。老子竭力推崇“静的方法,形成了以“静 观“静 的主静的认识论。第二,守静即是“虚 的过程,也就是要人们排除心 中的私欲杂念,倒空自己。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一( 四十五章)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定力。( 三十七章) 如果我们被欲望所干扰,躁动不安,就会妨碍人们对 道及万物的“虚静一本性的认识。因此老子要人们做致虚、守静的功夫来恢复心 境的清明,实现与道为一的本然状态。也就是说,要人们在繁忙之中静下,l s , 来, 一1 8 - 第二章静范畴从认识论到修养论的逻辑演化 在急躁之中稳定自己。时刻保持心态的自然平和,不受外界的影响。所以老子特 别强调“静胜躁 、“不欲以静 的静观。第三,“静 体现为老子体道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