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解析与当代价值.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工业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困境,使自然环境问题逐 渐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哲学界也试图从哲学思维上来 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办法。目前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 题上,学术界可以划分为两大派别: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于这 些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并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存在着自身 难以克服的局限,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笔者认为,在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思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理应成为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 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依据。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环 境观作为研究指导,挖掘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当代价值,思考中国当前的 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 首先,笔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一般性的考察,试图从哲学层面上探讨环境问 题产生的根源,同时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观进行阐述,旨在和马克思主义 的自然环境观进行对比,从而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环境思想才能解决环 境问题。其次,笔者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进行科学的解读,揭示马克 思主义自然环境观内涵的丰富性和科学性。再次,笔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 环境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体现,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再到生态文明, 这其中无不蕴涵着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理论光辉。最后,笔者用马克思主 义自然环境观透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并试图探寻解 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和办法。 总之,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系统、科学的分析从而 挖掘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当代价值,来更好的指导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态 文明建设。 关键词: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环境观、当代价值 ii abstract the industry society brings day by day the serious ecology crisis, the human survival difficult position, caus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uestion gradually to become the focal point question which the natural sciences, the humanities pay attention. the wise educational world also attempts from the philosophy thought to come up the root as well as solution which the exploration environment question produces. how at present in to treats people with in the nature relations question, the academic circles may divide is two big factions: human center principle and inhuman kind of central principle. regarding these viewpoints, in which many penetrating judgments, we should carry on to it study and absorb reasonable ingredient. but we also should see: regardless of is the limitation which the human center principle inhuman kind of center principle all has oneself to overcome with difficulty, all cannot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ake the marxism as guiding ideology china, the marx natural environment view should become the solution present age day by day serious environment question an important thought basi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search mentality is embarks from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by marxs natural environment view took the object of study, takes the instruction by the marxism materialism diagnostic method, is for the purpose of excavating the marx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contemporary value. first, the author carries on the general to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inspection,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oot from the philosophy stratification plane which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produces, simultaneously has the representative environment view to several kinds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is for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n the contrast with marxs environment view, thus points out only then marxs natural environment thought to be able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second, the author attempts to the marx natural environment view to carry on the science the explanation, promulgates the marx natural environment view connotation by this rich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third, the author elaborated the marx natural environment view in the iii historical advancement and manifests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environment thought utilization. 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irculation economy, arrives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again, this is all containing the marx natural environment view theory glory. at last, the author counter-view reality, with the marx natural environment view perspective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which current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ing process in met, and attempted to inquire about solved these question realistic way. in a word,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o the marx natural environment view system, the science analysis excavates the marx environment view the contemporary value to come to instruct our country economy well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s:marxism; environment view; contemporary value iv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abstract 引引 言言11 第一章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哲学思考问题的提出: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哲学思考3 3 第一节 对环境问题的一般性考察3 第二节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观综述6 第二章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科学解读121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理论基础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脉络体系17 第三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当代价值23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2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对循环经济的贡献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对生态文明的贡献29 第四章第四章 现实解析现实解析: :现阶段中国环境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现阶段中国环境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3333 第一节 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索33 第二节 中国环境问题的出路35 结结 语语434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444 后后 记记464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4 47 7 引言 1 引引 言言 面对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的危 害,开始反思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在自然价值论的基础上实现自然 观的转向从机械论的自然观转向系统论有机论的自然观。在这种转向的过 程中,虽然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在总体上 可以划分为二大流派: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于这些观点,其中 不乏真知灼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 义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局限,它们或者单纯立足于人或者单纯立足 于自然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对立的二极。因此,无 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都不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现实途径。笔者认为,在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因此,重温马克思主 义有关环境的若干思想,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在当 代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体现和运用,不仅是环境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 从现实来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 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的持续高 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将经济发展等同于 gdp 增长,单纯 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现实 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理论内涵,才能准确地理 解党中央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才 能正确地指导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理论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现实问 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急切地呼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解析与当代价值 2 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有必要走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视野中,去看一看 他们是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鉴于此,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 的解析与当代价值作为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 自然环境观主要内容的梳理和阐述以及它在当代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体现和 运用来挖掘其当代价值,借此丰富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的研究, 从而更好的指引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哲学思考 3 第一章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问题的提出: 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 哲学思考哲学思考 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交往的历史。人类与自然界 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 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又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 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 资源枯竭、物种灭绝、植被破坏、人口膨胀等)的严重性和尖锐性已为国际社 会普遍认同,成为至关重要的世界性课题和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各个国家、 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为此殚精竭虑、献计献策。哲学界也应从哲学思维上来探 索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寻求解决之道。 第一节第一节 对环境问题的一般性考察对环境问题的一般性考察 一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历史追溯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历史追溯 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一直是人们的理想 和奋斗目标。然而,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统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切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在一定 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别是 20 世纪 以来,工业化进程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极大地 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此也使人类的生存陷入深重的自然环境危机之中。 与此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已深切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滥伐森林和 破坏草原,引发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显著增加了自然 灾害的频率和危害。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沿海 连年爆发赤潮,给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无不直接威胁到人体的健 康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酿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笔者看来,这一危机的产生并不 是偶然的和突发的,而是有一个逐渐恶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解析与当代价值 4 在古代,人类的力量比较弱小,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古人对自然往往采取的 是一种敬畏的态度,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因此,这一时 期并不存在环境问题。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提高了对自 然的认识,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我意识的形成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人类干预自然的程度日益提高,对自然界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具有 二重性。一方面,它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它导致了环境恶化、退 化和遭到破坏。人们为了开发土地取得生活财富,但同时又破坏了它,这反过 来使人们不易取得生活财富,于是环境问题便由此产生。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业 社会虽然也肯定人自身的需要,但它并没有将人的欲求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强 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虽也肯定人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但它并没有否定 自然本身的价值。因此,农业时代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仅仅是个别的、局部性的现 象,而不是普遍性的问题。进入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转折。笛 卡儿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最初代表,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借此命题, 笛卡儿明确形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主客二分”模式,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随后, 康德和黑格尔相继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主体性的思想,把自然完全当作主体认识和 改造的对象,确立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 因此,近代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建立在 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这种思维模式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增 强了人对客体认识的广度、深度和改造客体的力度,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生产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另一方面,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也反映了人类作为物种 个体所具有的狭隘性,它遮蔽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以机械论自然观代替了有 机论自然观,人类由崇拜自然转而崇拜自身的理性。 由此可见,在近代,人类摧毁了 自然的神话,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神话。人对自然的敬畏转变为对科学理性和人 自身的力量的夸大,转而把自然看作可以任由自己利用和征服的对象。本来是有 机整体的世界变得支离破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遭到了破坏。于是,真 正的具有普遍性的环境问题由此而生。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哲学思考 5 二二、环境问题的原因探究及其哲学思考环境问题的原因探究及其哲学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性过程。 环境问题只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问题才成为了普遍性的问题。那么是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普遍性的问题的产生呢?在笔者看来,近代环境问题的出现, 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想根源。近代以笛卡儿哲学和牛顿力学为基础 形成的自然观,是建立在机械论的思维模式之上的,它割裂了主体与客体、局部与 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对立。 这种对立产生了两个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是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 了严重的扭曲。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一体化走向疏远和分离,由相互依存走向相互 对立。人与自然原有的和谐共存关系被打破,自然逐渐沦为人控制的对象,而人则 成为控制自然这架机器的主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导致人对自然肆无忌惮的 掠夺,对自然生命尊严的践踏。自然已不是原来的自然,自然的存在正遭到严重的 破坏。与此同时,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也接踵而至,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资 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严重失衡等自然环境问题。二是导致了人对自我的否 定。能动性和受动性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固有的属性统一于主体的对象活动之中 的。只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上势必会造成对人的本质的抽象化和异化。将 人看成自然之外或自然之上的存在,在实践上势必会促成了人对自然的疯狂掠 夺。但人的主体性无论怎么膨胀,依旧不能摆脱对客体的依赖。事实上主体性的 片面扩张,并没有使人类成为全面发展意义上的真正主体.人类以否定自然来肯 定人自身的企图,最终变成了人类自己否定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 “随着人类愈 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 由此可见,近代环境危机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思想根源的。 与此同时,在这种认识论和价值论思维模式的指引下,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现 代化,其基本趋向是以利用和征服自然为目标的。但是,当人对自然的强大干预超 越了自然界自我调节的能力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便遭到了破坏。这种环境危机 的形成,西方国家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面对着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 机,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机械论的世界观转向系统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16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解析与当代价值 6 有机论的自然观或生态的自然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是从自然界进化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类生物。但是这种能 动性和创造性,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是有意义和持久的。如果无节制地向自然界 掠夺和榨取,就一定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环境问题那 样。要想让人类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就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节第二节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观综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观综述 一一、 “保存主义保存主义”与与“保全主义保全主义”之争之争 人为什么要保护自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其理由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从工 具性价值的角度,因为保护自然物符合人的利益,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保护自然。另一种是“内在价值”的角度,人保护自然是因为自然本身具有“内在 价值”。从义务的角度来看,前者是间接地指向人的义务,即破坏了自然会影响 他人或人类整体的利益,因此保护自然就等于间接地为他人或人类整体尽义务。 后者则是直接指向自然物的义务,其受益者是自然本身。为论述起见,前者可 称为“对人的义务”,后者可称为“对自然的义务”。那么,我们保护环境的义务究 竟是“对人的义务”还是“对自然的义务”?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我们有必要 对“保存主义”与“保全主义”之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保全”和“保存”是从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概念。19 世纪末 和 20 世纪初,围绕着如何对待美国的原始森林和荒野,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发 生了分裂,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自然和野生生物的“保存主义者 (preservationists)”,另一个是天然资源的“保全主义者(conservationists)”。 在汉语中,“保全(conservation)”和“保存(preservation)”这两个词似无多大区 别,都有着保护的含义。但是,在西方环境思想史上它们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 环保理念, 在哲学上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 “保存主义者 (preservationists) ” 主要出于自然本身的原因而对自然进行保护。它的核心在于维持自然的原始面 目,禁止人以任何目的改变自然的原生形态。像排干沼泽地里的水,灌溉荒芜 的土地,拦河建坝,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它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对自然“无 所事事”,接受自然过程的全部结果。“保全主义者(conservationists)”则主要出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哲学思考 7 自于人的利益对自然进行保护,人为了自己和后代改造自然是合理的。而且, 改造并不意味着破坏,像把沼泽里的水排干、对荒芜的土地进行灌溉、在江河 建起大坝这些改变自然的行为会使自然更加完善。因此,它主张人可以根据大 多数人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对自然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对荒野和 天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即要在自然面前“有所作为”。虽然,这场旷日持久的 争论最终以“保全派”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反映在斗争中二种生态理念和自然观 的对立一直延续到了在今天。 二二、二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观二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观 从上面一节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保存主义”与“保全主义”之争的焦点 实际上是围绕着人类保护自然的义务的根据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展开的。这 一根据似乎有两个:一个是人类的利益。从这一角度谈对自然的义务的被称为 人类中心主义。另一个是自然本身的福利。在他们看来,自然本身就是一个道 德的存在物。从这一角度出发主张人对自然的义务则被称作自然中心主义。由 此可见, “保存主义”与“保全主义”之争实质上反映两种不同的生态理念和自然观 的碰撞,这种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人们对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态度。 当前,学术界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大体可分为两大流派:人类 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其中,人类中心主义又分为二种:极端的人类中 心主义和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传统的人类中心论 观点,它是一种绝对化的人道主义,主张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准则皆以人为最 高尺度,符合了人的尺度,人的行为就是合理的,反之就是不合理的。应当说, 这是一种把人的价值加以绝对化的人道主义态度,对于这种绝对化的人道主义 态度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在笔者看来,事实上,只是一味地强调人类利 益高于一切,而毫不顾惜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绝对的人类中心论思想是错误 的。另一种则是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扩展的人道 主义态度,它既坚持以人的尺度作为最高尺度,同时也合理地兼顾物的尺度(自 然的尺度) 。只不过它所谓的物的尺度只是作为外在尺度而对人的尺度加以制约 和限定,其实质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人道主义。如帕斯莫尔就主张对自然进行“保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解析与当代价值 8 全”和“有责任的支配”。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保全”、“有责任的支配”本质上 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因为,“保全”、 “有责任的支配”的核心在于“管理自然”、 “协助自然”和“完善自然”, 而“管理”、 “协 助”和“完善”的主体都是人,都是要符合人的利益。人虽然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但是这一义务并不是出于自然有什么“内在价值”、“权利”,而是出于对人自身利 益的考虑,出于人的崇高的责任意识。 但是,由于“有责任的支配”与“绝对的支配”都是人利用自然的方式,它们的 区分也是相对的。环境思想文献中常出现的“普罗米修斯的企图promethean project”的比喻就具有这一含义。普罗米修斯把窃取来的天火送给人类,使人类 享用到火的好处,但这也带来了人破坏自然的可能性。席勒曾说:“火只要处在人 的监控之下,就可以变成有益之物”。 从人需要自然力来维持生存这点来说,这可以 说是至理名言。但是,把自然力置于人的监控之下同时意味着使自然屈服于人的 意志,必然伴随着某种“暴力性”,这从人类驯服动物,让动物服务于人的过程中 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这个意义上, 如果人们不顾自然的客观规律,滥用职权,“有责 任的支配”完全可以蜕变为“绝对的支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温和的人 类中心主义仍然含有危险的因素,这也正是激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理由。 同时,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也难以克服功利主义态度所无法解决的两个难题。 其一,功利主义难以拒绝“人类万能论”的诱惑。只要是人类能够做到的事情,功 利主义态度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拒绝态度,凡是人类能做的,只要是对人有利的 就是合理的。而问题在于,并非是人类能做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其二,功利主 义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类是否认同物的尺度。因为人类既可以出于人类整体利益 的考虑而认同物的尺度,也可能出于人类的地区利益、局部利益以及个体利益 的考虑而不肯认同物的尺度。功利主义的态度虽然试图以人类利益的让步来达 到一种普遍的“自然人道主义”, 但实现这种人道主义并不完全取决于某种利益的 取舍,局限于利益的取舍其实只是体现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及其实现的程度。由 此可见,人类中心主义自身就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包括生物中 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深层生态学)认为自然不仅有外在价值 而且有内在价值,拥有独立于人类需要的自身价值,肯定自然万物对保护自然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哲学思考 9 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积极意义。认为人类不能仅从保护人类利益的立场 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更应该从自然本身利益的立场去保护环境。如以罗尔斯 顿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论者认为,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凸现,以及人与自然矛 盾冲突的加剧,缘起于人是宇宙万物主宰观念的作祟。它使得人类只关心人自 身的存在和利益,而无视自然的存在与利益,仅把自然作为满足人类生存需求 及欲望的占有物对待,这就必然在实践上导致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无限度性和破 坏性, 瓦解了人与自然的本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从而产生了当代生态环 境问题。在非人类中心论者看来,这正是人类中心论观念导致的人类实践活动 所带来的后果。因此,非人类中心论者主张,只有走出人类中心论、超越人类 中心论,人类才能够建立起环境道德意识,并在实践上解决、协调人与自然的 矛盾;只有抛弃那种以人类利益为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的人类中心论的观 点,才有可能建立起新的价值尺度,即以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作为最高价值尺度 的非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但是,正如人类中心主义那样,非人类中心主义也存 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非人类中心论者主张以环境整体主义作为其最高目的, 人类的环境行为必须以维护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和谐为最高目的, 无疑其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的。环境整体主义要求依据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 体性为出发点,规范人类的环境行为既要有利于人类生存,又要有益于生态平 衡。显而易见,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原则是一种超功利主义的原则,它所考虑 的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并非仅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因此说, 这种原则要么是道义主义的,要么是准宗教式的。此外,非人类中心主义由于 过分强调自然整体价值对人类价值的根本性和优先性,而常常脱离人类价值来 谈论自然价值,尤其是在谈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时甚至把自然价值的保护与人 类价值的实现完全对立起来。由此可见,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 主义,其理论自身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都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三、问题的出路问题的出路 围绕着人类保护自然的出发点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由此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解析与当代价值 10 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即主张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论”观点以及主张以自然为本的 “非人类中心论”观点。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非人类中心论与当代人类中心论争论 的实质,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何种立场呢?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其理论自身都存在 着难以克服的缺陷,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笔者认为,在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指出了 从人的存在形态的历史发展中去理解人自身,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无论 是当代人类中心论还是非人类中心论,它们都没有走出“人”的困惑,仍然停留在 一般的意义上孤立地、抽象地看待人。它们或者在传统伦理学的范畴内以利益 的需求与满足来标识人的要求,或者在生态科学的领域内把人纳入到自然界、 生态系统中,以人的自然属性来定位人的位置。究其实质,这只是从人的个别 特征、某一个侧面去理解人,而不是从人的发展、生成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 理解“人”离不开人的活动,否则,只能把人抽象化、凝固化,而不能真正把握住 人的本质。非人类中心论以及当代人类中心论的缺陷也正在于此。它们只是从 人的某一个侧面出发,要么强调人的某种属性的重要性,要么将人的某种欲望 和要求加以夸大,而不是从人的生成和发展中去把握人自身的本质。只有马克 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指出了从人的存在形态的历史发展中去理 解人自身,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理解“人”离不开理解自然,只有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地理解人自身。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所要表达 的内容。第二,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高度 来认识主客体关系,既肯定了自然对人的制约,又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因而科 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笔者看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 义在对待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缺陷,从根本上说是认识论上的失误。无论是人类 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局限,它们或者单 纯立足于人或者单纯立足于自然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对立 的二极。而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则做到了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把客体对 主体的规定性和主体对客体能动性统一起来,把主体的自主性与依附性、能动 性与受动性、创造性与客体制约性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自然环境问题引发的哲学思考 11 系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有关环境的若干思想,加强对马克 思自然环境观的研究力度。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解析与当代价值 12 第二章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科学解读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其理论自身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 缺陷,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理应成为解决当代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依据。 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是 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 示出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是从人的存 在形态的历史发展中去理解人自身,从而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理解人与自 然的关系实质;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还从社会制度的层面去探寻环境问题产 生的根源,指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才能按照人的本性和自然 界的规律合理地加以调节。 第一节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理论基础 一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根本特征 与已往一切旧哲学的自然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人化自然观。古代有机论的神化自然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痕迹和物活论 倾向,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神化,认为自然具有无限的潜能和灵性, 人只能怀着恐惧或敬畏的情感,对自然顶礼膜拜。这种自然观抹杀了人的主体 性和能动性。近代机械论的物化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物化,认为 自然是没有生命、也不可能发展的机械物质,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强调人对自 然的控制、支配和征服。这种自然观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和征服论倾向,导致 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恶化。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化自然观则克服了以 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 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 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马克思说,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科学解读 13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四 个方面。第一,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与自然相对立。 第二,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 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 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另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中,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发 生,离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法理解,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 的本质的统一。第三,实践活动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人化的自然和原始的自 然两部分,并且推动原始的自然不断向人化的自然转化。在1844 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化的自然概念,他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 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马克思把人化的自然与原始的自然作了区分。马克思认为,人化的 自然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而原始的自 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发生关系的天然自然。人化的自然的重要特征是实践 性,人化的自然的出现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正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 自然界才逐步成为人化的自然。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因为自然界通过实践而 人化就用实践活动来否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相反,他始终肯定自然界的优先 存在及其发展,强调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第四,以实践活动为中介,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就在于 动物只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则是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一方面,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的活动对象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 界,使自然界不断被人化;另一方面,自然又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人及其社会, 使人及其社会自然化。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自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自然 化,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统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总之,把人与自然的 关系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根本特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解析与当代价值 14 征。 二二、马克思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的三大形态理论 如何应对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目前学术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二大流派: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然而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它们只是从人的某一个侧面出发,要么强调 人的属性的重要性,要么将人的某种欲望和要求加以夸大,而不是从人的生成 中去把握人自身的本质。只有马克思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指出了从人的存 在形态的历史发展中去理解人自身,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 理解“人”离不开 理解自然,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地理解人自身。这正是马克思 的“三形态”理论所表达的,也是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二种观点争 论困惑的理论基点。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依托,把人置于广阔的社会 历史中,具体的论述了人的发展。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 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 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 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 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 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人的依赖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形态,由于人刚 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对抗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以群体的方式与自然抗衡 以求得自身的生存。 所谓的“人的依赖关系”意味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实质上就是 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的依赖关系是以人的“自然性”为基 础的,同时,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又是以人丧失其独立性为条件的,表现为人 既在实践上与自然构成一种生存依赖关系,也在意识中本能地依恋于自然。也 就是说,人是把“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看待的,在这种关系中并不存在所谓的 “人类中心”问题,而是人以群体性的方式表达的一种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其实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 1 版,第 46 卷上,10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观的科学解读 15 只是一种本能的“自然中心”观念。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自身发展的“第二大形态”。 一方面, 随着人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个体意识进一步确立,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走向分化 状态。另一方面,个体意识的确立以及个体化生存方式的形成,也使得人类摆 脱了对群体的依赖,瓦解了人与人的自然性的纽带关系,从而也就消解了人对 自然的被动依赖关系。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而是作为一个独 立的“自我”而存在,这才会有所谓的“人类中心”问题。“人类中心”的含义在此意 味着普遍的个人成为主体,人是以个体化的、独立的“自我”为中心,而把他人、 自然视为非我的对象性存在、为我的存在。这就是人的“个体本位”的存在方式, 人以“个体”为“本位”而排斥他人的存在,无视自然的存在,以牺牲他人、自然的 利益来获取“自我”的利益。 进一步说, 人对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对人的关系, 人对自然的所作所为反映的是“自我”同他者的关系。当代环境问题、全球性问题 的出现显然与“个体本位”的人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 人抛弃了本能的“自然中心” 观念, 而把个体化的“自我”作为中心看待。在实践上自然是人的利益需求的占有 物, 在观念上自然又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 可见, 不走出人的“个体本位”阶段, 也就不可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只有当着人自身发展了,人的存在形态 改变了,才会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人的“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三个阶段”。由个体化的“个体本位” 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发展的必然性,这是由人的“类特性”所决定的。在 马克思看来,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就在于“人的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 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当着人的发展由以“个体”为“本位”发展到“自由人联合 体”阶段,即以“类”为“本位”阶段,人的观念就已经发生了转变,“人”不再意味 着个人自我,而是一种“大写”的“人”,以“类”为“自我”的存在状态,“类”既指称 着人类自身,也容涵了自然于其中。在此,“人”就是意指人的世界,在实践上人 是把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对待, 而在观念上人又将自然内化为“自我”的意 识内容。于是,自然进入了人的世界,并由此结成了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关系, 即所谓的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中股票投资收益评估与分割协议
- 生物制药科技公司股份收购与临床试验合同
- 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出纳人员劳动合同及审计独立性协议
- 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与共同财产管理协议
- 2025年七年级下册音乐试卷及答案
- 17莲叶青青课件
- 班组早会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找对面游戏课件
- 攀岩创意画课件
- 汽车新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联通创新人才认证(物联网)考试题库(附答案)
- GB/T 5900.1-2008机床主轴端部与卡盘连接尺寸第1部分:圆锥连接
- 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 房屋验收记录表
- 大项目销售之如何测量控单力
- 星火英语六级词汇大全(带音标)
-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 体育教学论-课件
- 医生岗位月度绩效考核表(KPI)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