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m a t e r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2 0 11 ) 剐啦, 1 1 1 r lrllhilliiiiiiiillfillir l n y 1 9 0 5 3 。1 3 。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0 2 6 9 s t u d e n ti d : eastch i nan0rma l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l a n d s c a p e e s s a y o ft h e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d e p a r t m e n t :d e p a r t m e n t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 c l a s s i c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yd i r e c t i o n :l i ! 皇! 麴望星剑堕q 望! q i 坠至坠亟耳囟塾旦y 堕垒墨! i 星曼一 s u p e r v i s o r :q 坠i g i 垒g ip ! q f 堡墨墨q ! l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 雯蚁垦n p i 坠g f i n i s h e di na p r i l2 0 1 1 ,s h a n g h a i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南朝山水文研究,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 读硬壬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 说明并表示谢意。 的 作者签名: 日期:沙f f 年罗月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水文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 (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 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 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 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 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i 力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 归盔 本人签名 加c 年箩日7 0 e l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昱艳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朱惠国教授华师大中文系主席 程华平教授华师大中文系 王冉冉副教授华师大中文系 程怡副教授华师大中文系 杨煮副教授华师大中文系 论文摘要 南朝山水文是指南朝时期的作者创作的描写自然山水景色,从中体验自然 山水之美的单篇骈体或散体文章。它是伴随着东晋以来士人山水审美意识的成熟 并影响到文章领域而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南朝山水文里描绘了绚丽多姿的自然 山水风光之美,包括山水风景的形态、当中的自然物色和人文景观。在对景物的 刻画中蕴含着士人们丰富生动的生活感受与思想情怀,如对自然的崇尚、对隐逸 生活的企羡和对文学艺术的思考等。 受到南朝文学风尚的影响,精工细密的景物描写与华丽纤巧的语言风格是 南朝山水文主要的艺术特征。描写景物善于运用想象、渲染烘托、夸张等手段, 因此呈现出更多的主观色彩。不过仍然有一些山水文作品则以写实的景物描写见 长,语言清新自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南朝,骈文,散文,山水文,山水文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l a n d s c a p ee s s a yo f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m e a n st h ea r t i c l e sw h i c hd e s c r i b e t h e n a t u r a lm o u n t a i n sa n dr i v e r si no r d e rt or e a l i z et h ea e s t h e t i cf e e l i n go ft h e l a n d s c a p e ,c r e a t e db ys c h o l a r sl i v i n gi nt h ep e r i o do f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i t u s u a l l ya d o p t e dp a r a l l e lp r o s es t y l eo rp r o s es t y l e t h el a n d s c a p ee s s a yi sal i t e r a t u r e p h e n o m e n o nt h a ta p p e a r e dw h e ns c h o l a r so ft h ee a s t e r nt s i l ld y n a s t yw e r ec o n s c i o u s o ft h e a e s t h e t i cp e r c e p t i o no ft h el a n d s c a p e i ta l w a y sd i s p l a y e dt h es h a p eo ft h e m o u n t a i n sa n dw a t e r s ,t h ei m a g e so fn a t u r a ls u b s t a n c ea n dt h ep l a c eo fc u l t u r a l i n t e r e s te m b e l l i s h e di nt h el a n d s c a p e s c h o l a r sa l s oh a v ee x p r e s s e dt h e i rw o r s h i po f n a t u r e ,a d m i r a t i o no fs e c l u d e dl i f e ,a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h ti ne s s a y s e x q u i s i t ed e p i c t i o no fl a n d s c a p ea n dm a g n i f i c e n tl a n g u a g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t h e l a n d s c a p ee s s a yo f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f o ra p p l y i n gt h ee x p r e s s i o nm e t h o d s 嬲 i m a g i n a t i o n ,d e c o r a t i o n ,e x a g g e r a t i o nf r e q u e n t l y , t h el a n d s c a p ee s s a yo ft h e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h a ss o m e t h i n gs u b j e c t i v ei ni t s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b u tt h e r ea r es o m el a n d s c a p e e s s a y sa d o p t e dr e a l i s t i cs t y l eo fd e s c r i b i n gm o u n t a i n sa n dw a t e r sw i t ht e r s ea n dl i v e l y l a n g u a g e t h e s ew o r k sh a v ec o m eu pt oh i g ha r t i s t i cs t a n d a r d s k e yw o r d :t h es o u t h e md y n a s t i e s ,p a r a l l e l p r o s e ,p r o s e , l a n d s c a p ee s s a y , l a n d s c a p el i t e r a t u r e 目录 弓f 言。1 第一节南朝山水文的定义1 第二节南朝山水文的研究状况2 第一章南朝山水文的渊源 4 第一节早期山水描写与山水文的发端4 第二节山水审美意识的兴起与两晋山水文6 第二章南朝山水文的内容和思想 第一节南朝山水文概况17 第二节南朝山水文的描写对象与思想内涵1 9 一、描写对象1 9 二、思想内涵2 6 第三章南朝山水文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描写方式3 7 一、主观型4 0 二、写实型4 2 第二节语言风格4 5 一、声律4 5 二、辞藻4 7 结语。5 0 参:考文献5 1 著作部分5l 论文部分5 3 引言 第一节南朝山水文的定义 六朝山水文学独树一帜,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歌,以郦道元水经注、 齐梁山水小品为代表的山水文,历来被奉为山水文学的圭臬。这些方面的研究 前辈学人着力已多,成果丰硕,因此本文对纷繁的六朝山水文学现象不作全面 的考察了。本文论述的“南朝山水文”,是指以山水景物为描写对象的单篇独立 的文章,包括赋和骈散体制作。怎样的文章才可以称作山水文? 山水文应当属 于古代山水文学的范畴,也就是说文章里要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并且要表现 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欣赏和体验。这也是山水文学区别于一般描写自然景物的 作品而具备的特质。山水文学是描写自然山水,从而体验山水自然之美的文学 作品1 ,作为山水文学的一种样式,山水文在渊源和演变上虽然有它自身的轨迹, 但是仍然与古人山水审美意识的演变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成熟的山水审美意识 是要到东晋才出现的,南朝山水文则是作为东晋山水思潮波及文章领域而出现 的一种文学现象。因此南朝山水文的形态和历史,是可以放在古代山水文学发 展的大背景里进行讨论的。只有具备了山水意识的写景文章才能称作山水文。 此外,由于南朝山水赋数量众多,而且针对南朝山水赋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了, 因此本文将研究重心放在骈体和散体的山水文上。所以本文所谓的南朝山水文 指的是排除了赋体的骈散体山水文章。 关于南朝山水文的材料,均选取自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的南朝部分。由于南朝许多作家存在历仕数代的情况,严可均书中体例则 皆系之于后朝,这里基本遵从此例;但一些产生时代明显与作者所系之时代不 一致的作品,则作了改正。至于如庾信、王褒等由南入北的作家,依严书之体 例,归于北朝作者目下,由于难以对作者和作品时代进行详细的编年考证,因 此也不将这种情况下的作者及其作品纳入南朝山水文的考察范围。 内涵与体裁既已明确,可以对本文论述的“南朝山水文”概念作如下定义: 所谓南朝山水文就是指南朝时期的作者创作的描写自然山水景色,从中体验自 1 付叶宏晋宋的山水赋研究,河北大学2 0 0 3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 页。 l 然山水之美的单篇独立的骈体或散体文章。 这一时期还存在一些不以图貌山水为目的的文章,如:萧绎摄山栖霞寺 碑、王l f j 头陀寺碑文等佛道寺观碑铭;萧纶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等人 物碑铭;孔稚琏北山移文、张充与王俭书等抒情言志之作。这些作品虽 然与严格意义上的山水文概念存在着出入,但仍含有精彩的自然景致描写,从 中可以体现作者对自然的崇尚和欣赏情怀。而刘宋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 微的叙画是两篇山水画论,里面并没有具体的自然景物描写,但它们却从 艺术的角度集中展示了南朝士人对于山水风景的体认与理解。其中的山水美学 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深刻的理论价值。所以本文还是将这些文章纳入 了山水文研究的范围,以期对南朝山水文现象有更全面的观察与了解,作出合 乎文学史发展规律的判断。 第二节南朝山水文的研究状况 南朝山水文章的价值早已为人所注意,并总是将它与南朝山水诗歌发达的 情况相参照。清人孙德谦以为六朝文章善于摹写山水,他的六朝丽指例举 吴均、陶弘景的写景书札为证,提出了“六朝人怡赏山水,为文亦然,岂徒诗 而已哉? ”1 的观点。上世纪3 0 年代,陈柱在中国散文史里肯定了六朝写 景散文的文学史地位,“讫乎魏晋六朝,写景之诗赋日工,而写景之散文则亦日 进矣齐代有陶弘景,梁有吴均,北魏则郦道元之水经注,尤为巨制焉 2 。此后,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看重南朝写景小品。他在书中例举的山 水小品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和与顾章书、丘 迟的与陈伯之书等,并对他们的艺术风格做了简括精炼的分析,“这些作品 虽都是骈体,然着重白描,不用典故,字句清新,精于铸鲸,描绘山水,有色 有声。形象动人,富于美感 ,。 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王立群与莫砺锋对南朝山水文都作过系统的梳 理。王立群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一书里使用了“两晋南朝山水文”这个概 1 孙德漾六朝丽指第4 3 篇,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第九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8 4 5 8 页。 2 陈柱中国散文史,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第1 8 6 页。 3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0 1 页。 2 念来描述这一时期辞赋以外描写山水风景的文章,他从体裁角度将两晋南朝山 水文大致分为诗序、书札、地记、山水记四个系列。由于他是立足游记文学的 研究思路,所以比较重视与水经注成书密切相关的地记山水文。但也肯定 了其他三种体裁山水文的艺术成就。莫砺锋的南朝山水文初探疏理了包括 辞赋在内的山水文,他认为南朝山水文的文学成就不逊于山水诗,“足以在古代 山水文学中占一席之地”1 。他注意到南朝山水文在艺术风格上经历了篇章上从 冗长夸饰转向短小精悍,字句由密丽新巧转向清新疏朗,意境上从单纯写景转 向情景交融的演变过程,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指出过去文学史认为北朝以 水经注为代表的山水文胜于南朝这种论述是不符合事实的。此后又有谭家 健、崔文影、鲍远航等研究者或从游记文学、或从山水文学的角度对南朝山水 文的演变历史、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了探索。 综观百余年来的研究历程,研究者们对于南朝山水文这一类作品已经有了 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比之于同时期山水诗与水经注的研究,对南朝山水文 的关注还是相对较少的。研究者们一般只关注陶弘景、吴均等几位作者的几篇 作品,事实上在艺术价值上接近甚至超越上述作品的南朝山水文也确实是存在 的,比如刘孝标的东阳金华山栖志,就很少被提及。同时,一些针对南朝山 水文的系统研究也出现了,涉及山水文的成因、流变等方面,出现过许多精妙 独到的见解,但一般只注意山水文艺术特征的分析,对南朝山水文的思想内涵 挖掘的似乎不够。本文力图呈现南朝山水文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上的真实风貌, 前辈们研究的长处以及遗憾,都将是本研究得以展开的支持和动力。 1 莫砺锋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 9 9 6 年第l 期,第2 6 页。 3 第一章南朝山水文的渊源 第一节早期山水描写与山水文的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 ,崇尚、喜爱自然山川,并将这种情怀形诸歌咏、 诉诸笔端,是中国文学的古老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山水描写肇始于先秦,在诗 经里已经有个别景物形貌的描写,只是对自然山水整体的美,尚缺少体认。 楚辞中的山水描摹愈发瑰丽奇伟,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并开始出现了山 水风貌的全景描绘。中国文学的写景技巧于是有了新的开拓。然而诗经、楚 辞着重表现的是诗人的情感或政治理想,山水自然的美并不是他们所要歌咏 的直接对象。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为代表的汉大赋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上极尽 铺张夸饰之能,从而达到赞美王权和统一的政治目的。其中的山水形象虽然绵 密,却鲜有作者感情的投入,显得生意索然。不过汉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也在 大一统恢弘的布景下悄然萌生,特别是东汉后期,一些抒情小赋已经表现出对 隐居生活的憧憬。典型的是张衡的归田赋,“於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 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於焉逍遥, 聊以娱情 2 ,景物的写实成分随着作者个人情志的融入而同步增加,问或流露 出情景交融的美感。两汉辞赋中的山水形象不仅有辽阔的空间感,而且不乏精 致的细节描摹,写景技巧更臻完善。个人情感的复归,也在预示着一个全新的 山水文学时代的来临。自诗经、楚辞到两汉的辞赋,山川景致逐渐从对 政治和人事的比附或抒情言志的陪衬趋向成为被描绘的主体。 山水刻画技巧和欣赏意识尽管在先秦两汉诗赋中不断演进,可是在同时 代的文章里却表现得步履蹒跚。尚书禹贡、山海经可看作是山水文 的滥觞。3 可是二书文字虽涉及山川水道,但是仅止于叙述地理方位、罗列 山川名物,并无对自然风景的形象刻画,语言也如同上古的史地作品一般的 1 【梁】陶弘景谢中书书,见【清】严可均编全梁文卷四六,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2 【东汉】张衡归田赋,见文选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6 9 2 6 9 3 页。 3 于非古代风景散文译释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 4 质朴。诸子的散文关注的是思想,山水只是他们借以说理的工具,而不是专 门进行叙写的对象。两汉文章中涉及山川的主要有史记啊渠书、汉书地 理志和汉书沟洫志。这些文章原是历史记载,写作风格类似禹贡 篇,目的是探讨史地沿革,并非记叙山j 1 1 2 _ 美。 陈柱的中国散文史说:“吾国写景之诗甚早,诗三百篇中已甚多有,而 写景之文则屈宋之韵文以外,周秦诸子,亦颇少见。两汉散文则以论事记事为 最优,写景文则唯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为最美。 1 马第伯,东汉人,生平 不详,曾参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泰山封禅,他的封禅仪记记载了这次 朝廷大典的过程。应劭将马记收入汉官仪,而现在多将此文看作中国山 水游记的开端,认为它在艺术上堪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相比肩。但是封禅仪 记的文学价值以及在山水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寂寥千载”2 。南宋洪迈的容 斋随笔首先注意到马记的文学价值,随笔卷十一称:“应劭汉官仪 载马第伯封禅仪记,正记建武东封事,每称天子为国家。其叙山势峭险,登 陟劳困之状极工,予喜诵之。”3 清人王太岳的青虚山房集说:“他日爱嗜柳 子厚永州山水诸记,叹其摘抉窈眇,善写万物之情状,以为记游之作,极于此 矣。已而读马第伯封禅仪记,幽复廉削,时若不及柳氏;而宽博雅逸,自然 奇妙,柳氏之文盖犹有不至焉。4 现在所见的马记,是严可均在明人孙月峰 的辑佚基础上,进一步搜剔补缀而成。 封禅仪记全篇始终循着作者登山的游踪,在描写沿途的景物和见闻之 时常常将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才显出“宽博雅逸,自然奇妙 的特 征。如: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 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眺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 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窗寐,如无道径,殊不可 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 明。复勉强相将行。遥望其人,端如杆升。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 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 名曰环道,往往有短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 1 陈柱中国散文史,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第1 8 5 页。 2 钱钟书管锥篇( 三) ,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第2 2 9 页。 3 【宋】洪迈 容斋随笔卷十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1 4 l 页。 4 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篇( - - - ) ,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第2 2 9 页。 5 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 作者将登山过程中仰观俯察的心理感受都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遥望其人,端 如杆升。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和“后 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数语,刻画尤为真切。马第伯 的封禅仪记用散文语言刻画山水景物,真切逼肖处对后世山水文的创作是 一个积极示范。 第二节山水审美意识的兴起与两晋山水文 晋代中国的山水文章开始振翅高翔。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这个时代热衷发 现与追求“人格美、自然美 的文化氛围。士人们萧散朗畅的情致、深远博洽 的玄言玄思,以及“结藻清英,流韵绮靡”1 的两晋文章气象的浸润,让山水文 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和超拔的意蕴内涵。山水文、山水辞赋以及 后起的山水诗,依托着士人山水审美意识的成熟和发展,构成了晋宋以还的山 水文学潮流。因此,谈论古代的山水文学,要先从中国古人山水审美意识的演 进和成熟说起,这是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 上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山水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山川神祗,有不举者, 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2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农业文明的进步,人 们对自然和人生的认识变得深刻,山水开始为人们广泛地欣赏。孔子非常认同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行吟陶醉于自然界明媚春光中的乐趣。而论 语雍也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4 ,则以为山水的 特性与仁人智者的精神品质相类,这既是一种道德比附,也包含着对自然山水 欣赏的意味。庄子说:“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乐未毕也, 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5 这 是庄子从山林皋壤里体悟到了深邃的生命真实,将山野林峦当作自然之道的体 1 【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时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6 7 4 页 2 礼记王制卷四,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 3 论语先进卷三,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 4 论语雍也卷六,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 5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知北游,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7 6 5 页。 6 现。这种道家的山水审美意识到魏晋时代在玄学影响下开始得到普遍关注。 汉末丧乱,“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 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霰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 风,于斯行矣l 。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遭受到强烈的冲击,他们的个体 生命意识逐渐觉醒,树立起郭泰、李膺等名士作为自己追慕的人格理想,以对 抗污浊的政治乱象。山水田园也成为士人寄托身心的纯粹之境。汉魏之际的李 膺、仲长统等都曾经表达过悦乐山水的愿望2 ,不过此时的山水审美意识是伴随 着士人个体心灵的觉醒而自然生发的,这种山水意识并未“完全摆脱功利的目 的”3 ,只是治疗士人心灵创伤的药剂。山水之美,真正被欣赏,并且提高到审 美的层次,还是要待魏晋玄风大畅,老庄思想抬头以后。 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里说:“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 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 正始年间,中原士人们崇尚的是依据易 传和老庄思想生发出来的玄远清谈,并且乐此不疲。何晏、王弼以及竹林名士 们围绕着“理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 这个中心问题驰骋各自的才情。4 “自然 与“名教 的关系成为玄学的根本问题。这与当时的学术演进以及政 治状况有关,不过就士人群体而言,也是汉末以来的个性觉醒与对理想人格追 索的风尚之理性延续。 正始士人对待“名教”与“自然”的态度并不一致,但是主张顺从事物的 自然本性,是那个时代玄学思想的主要倾向。晋书王衍传里说“魏正始中, 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 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在那个时代,玄理辩论的焦点虽然仍是关乎治理天 下的政治思想5 ,但是玄学体道贵无、崇尚自然的观念也影响到士人的立身行事, 嵇康、阮籍等人的任诞放纵,就是一种体现。嵇康的释私论说,“越名教而 任自然 ,他的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云: 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第2 1 8 5 页。 2 苟爽在贻李膺书里说:“久废过庭,不闻善诱,陟岵瞻望,惟日为岁,知以直道不容于时,悦山乐水, 家于阳城。”见后汉书党锢列传。仲长统在乐志论里更是表达了忘怀世务,转向山水赏乐的自适。 如“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币,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踌躇畦苑,游戏平林, 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见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3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5 5 页。 4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0 3 页。 5 汤用彤在魏晋思想的发展中讲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是“理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这个问题 的讨论,上接周易、太玄的思想,下合名、法、儒、道各家,而玄学家的结论是“圣人方可以治天 下”,以“自然”为体,与“道”同极,。无为而无不为”。见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1 0 6 页。 7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硒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可尽言。 又云: 琴书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幽愤诗云,“采薇山阿,散发岩岫”。1 在自然山水中俯仰流眄、悟言自得、 体道从容,人与自然亲密无间,通过领略自然美,士人身心感受到了自适惬意 并从中获得玄理体悟。正始士人创造的这种全新的山水审美境界,不仅是山水 诗歌的思想滥觞2 ,也为两晋南朝山水文的写作确定了美学基调。 爰自西晋,玄学又有新的发展,正始盛行的是王弼贵“无”之学,到此时 崇“有 的玄学思想开始流行。晋书裴颁传说颁“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 术”,作崇有论认为“形器之故有征,空无之义难检”,但也说“生以有为 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并未完全弃绝“无”,“盖世事虽资于有, 而心应虚无”3 ;郭象注庄子以为万物自造自生,上德下仁各安其分,都在 调和“名教 与“自然”的冲突。思想上的尖锐冲突已经消弭,魏、晋易代之 时那种士人与政权的激烈对抗也成为陈迹,兼以晋初当政者宠幸贾谧、苟勖等 佞臣,西晋士人难伸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惟有自适纵欲、避祸全身。 在这种情形之下,山水文零星出现,主要作家有赵至、陆云、石崇等。晋 书刘琨传云:“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 日以赋诗。琨预其间,文咏颇为当时所许。石崇的思归引序矜夸其河阳另l 上 业园林景致的优美、气派,以致沾沾自喜,“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 百木几於万株,流水周於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家素习技,颇有秦赵 之声。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在其间可以放逸山水,逍遥林 薮,又不缺声色的享受,“超逍遥兮绝尘埃,福亦不至兮祸不来 ,于是因为仕 途的暂时偃蹇而产生的沮丧心绪也就得到了抚慰。他的金谷诗序作于晚岁 出镇青、徐之时,与之前的思归引序当中的豪矜自信相比,此文流露出更 多的是悲观惶恐的情绪。但是对于他的金谷别庐依然有一番得意的描述: 1 所引嵇康诗文见嵇中散集,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 2 见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5 5 页。 3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6 2 页。 8 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竹、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 顷,羊- - - - - 6 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磋、鱼池、土窟,其 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与石崇在宴集酬唱诗序里描摹山水不同,赵至与嵇蕃的书信里也开始出现 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了。赵至,字景真,代郡人,寓居洛阳。约魏嘉平初至晋武 帝太康末之间在世。据晋书本传记载,赵至论议精辩,有纵横才气。少时 感母言,从师受学。与嵇康兄子蕃善,康甚称之。后向辽西占户,幽州三辟从 事,断九狱,以精审见称。太康中以良吏赴洛,方知母亡。又本欲以宦学立名, 所志不遂,号愤痛哭,欧血而卒,年三十七岁。他与嵇蕃的与嵇茂齐书和 嵇蕃写给他的与赵景真书里表达了西晋时代底层士人“有志不获骋”的穷 愁悲愤。与嵇茂齐书作于赵至远赴辽西之时,文中描述了旅途的辛苦: 惟别之后,离群独游,背荣宴,辞伦好,经迥路,涉沙漠。呜鸡戒 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话。寻历曲阻,则沈思纡结,乘 高远眺,则山川悠隔。或乃回飙狂厉,白日寝光,踌岖交错,陵隰相望。 徘徊九皋之内,慷慨重阜之巅,进无所依,退无所据,涉泽求蹊,披榛 觅路,啸咏沟渠,良不可度。1 山川的寥廓,增添了客游他乡的惆怅落寞。赵至心怀高志,欲“蹴昆仑使西倒, 蹋太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而且确有才干学识,然而出身低微的现 实让他一生都以郡国小吏的身份奔波劳苦,壮年便悲愤夭亡。因而他说,“肆目 平隰,则辽廓而无睹;极听惰原,则淹寂而无闻”,这样的慷慨之音,可直追左 太冲了。 在信札中描写自然山川的还有陆云的答车茂安书。书中言“前书未 报,重得来况,知贤甥石季甫当屈郧令,尊堂忧灼,贤姊涕泣,上下愁劳,举 家惨戚”,郧县是今天浙江宁波一带,晋时或尚属偏远之区。而陆云本出自江 东,于是在书中盛赞郧县的山川之盛、物产之富、水陆交通之便,如数家 珍,以劝慰友人委屈畏难的心情。如言地理形胜: 县去郡治,不出三日,直东而出。水陆并通,西有大湖,广纵千顷, 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泛船长驱,一举千里北 接青、徐,东洞交、广,海物惟错,不可称名。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 1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9 4 0 9 4 1 页。 9 以为田。 言山海之利: 季冬之月,牧口既毕,严霜陨而蒹葭萎,林鸟祭而屠罗设,因民所 欲,顺时游猎,结置绕埕,密网弥山。放鹰走犬,弓弩乱发乌不得飞, 兽不得逸。真光赫之观,盘戏之至乐也。若乃断遏海浦,隔截曲隈,随 潮进退,采蚌捕鱼,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蚌蛤之属, 目所希见,耳所不闻,品类数百,难可尽言也。 陆云在书中又极尽款款劝勉之意,“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经营四方,古人所叹, 何足忧乎? 中国士人的山水审美意识是在东晋确立的。此时的山水意识已经包涵了自 然风貌的激发和玄学佛理的渗入。永嘉之乱,中原衣冠南渡,江南明秀的自然 景致给予士人莫大的新鲜感。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 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 相视流泪。 但是这种颠沛流离之痛很快转变为对绮丽山水风光的惊艳和赞赏。 比如当时众多士族聚集在会稽郡,那里的山光水色便令中原士人目不暇接。世 说新语言语篇记载: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子敬日:“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 冬之际,尤难为怀。” 士族名士在南渡之初虽不乏“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抱负,更有刘琨、祖逖 等忠烈之士经略北方。但随着南北分裂局面的形成,偏安苟且的心态取代了士 人奋发有为的怀抱。此时中原玄言清谈之风也随士族的迁徙流播江左,谈玄已 不仅是关乎治道的议论,而且是一种士人们愉悦身心的思维享受。世说新语文 学篇记载: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 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日:“身今e l 当与君共谈析理。” 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 1 0 我相尽,丞相乃叹日:“向来语,乃竞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 正始之音,正当尔耳。” 东晋士人既不缺富贵荣华,因此内心转向对宁静、闲适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对绰约潇洒的人格魅力的企羡。他们或以玄言清谈、琴棋书画自娱自乐、相互 往还,或携手登山涉水、嬉游江海。山林皋壤,本是庄子体会哀乐的所在,是 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直观的体现。庄老、佛理的玄虚旨趣以及明秀的自然山水 于是都成为东晋士人追求安逸生活与精神悦乐的理想家园。而山水本身又是士 人体悟玄远的自然造化的媒介。世说新语言语篇云: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日:“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 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又说: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日:“非惟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 文学篇则日: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 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无论是思存濠、濮,还是鱼鸟来亲;无论是日月清朗,还是神超形越,士人在 观赏山水的过程中移情于自然,自然之道与自然美景拥簇眼底,让他们的身心 体会到一种感性与理性交织的爽朗、宁静。 士人对玄学的热衷,终于影响到文学艺术上来。在诗歌领域,东晋出现了 玄言诗并发展至高潮,文一i 5 雕龙时序云:“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 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适逭,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 疏。”山水画也在玄学“得意忘言”之说的影响下初现端倪。中国古代的绘画里, 山水本是人物的背景,然而自魏晋以来,人物品鉴注重神气,于是画人物也开 始注意“传神写照 ,以体现对自然之道的领悟。世说新语巧艺篇云:“顾 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 神写照,正在阿堵中。m 当时品评人物又多借喻于山水,世说新语赏誉篇 记载: 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巧艺篇日: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 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既然山水更能体现自然造化,那么从中领悟到创作专门的山水画也是顺理成章 的,汤用彤先生说“晋人从人物画到山水画可谓为宇宙意识寻觅充足的媒介或 语言之途径”1 。文艺中的山水思潮脱胎于玄学,并首先体现在绘画里。而在文 学领域,由于诗歌是一种成熟规范的体裁,诗风的转变有其自身规律,因此要 到宋初诗歌中才开始大量叙写山水景致,完成“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2 的转 变。至于赋体,由于汉代以来就有铺陈山水名物的传统,兼以文体容量很大, 故而东晋时代便出现了较多专门的山水赋作品。最典型的是孙绰游天台山赋, 而这篇赋作本身也夹杂了玄理,显得内蕴深厚。而文章则因为体裁较为宽松自 由,特别是如序录、信札之类,写作相对容易,故而同样流传下许多描写自然 山水的隽永之作。 王羲之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就是一篇诗序形式的山水文。晋书王羲 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 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这次兰亭休禊,名士云集。他们游赏 山水,高咏玄言,即序中所谓“放浪形骸之外 、“悟言一室之内”,这些风 雅的行为本身就是山水自然与玄理融通的典型体现。兰亭诗的内容旨趣也是山 水与玄言交织的,如王羲之诗日: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乃携齐契,散怀一丘。 谢安诗云: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丹府, 1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8 6 页。 2 【粱】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明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6 7 页。 3 逯钦立辑校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8 9 5 页。 1 2 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1 序文描写兰亭山水景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 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笔致是隽永优美的,不过文章的玄理意味仍然很浓, 作者的目的也是想抒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的生命感慨。他试图以道 家齐万物、等生死的哲学化解自己对生命必将消亡的忧惧,但是终究不能释怀, 弥漫着一层浅恨薄愁。尽管如此,整篇文章的感情依然是乐观明朗的。名理不 足以解其忧,但山水聊可娱其情。记述此日盛会的还有孙绰的三月三日兰亭 诗序。此文感情基调高亢,如文中说,“振辔于朝市,则屈充之心生;闲步于 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 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 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鹦之二物哉! 作者同样体悟到了人世多累、欢乐短促的痛 苦,但当他沉浸在欣欣向荣的山水自然里,重新振作起了精神,对诸多烦恼也 宽怀释然了,“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文中描写山水,“高岭千寻,长 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 物同荣,资生咸畅 ,文笔通脱简括,与作者的天台山赋中刻画景物繁复雕 琢的风格判然不同。后来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也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诗 序文章,“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 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被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 乃为嗟叹 。序中也表达了与兰亭名士相同的情怀,“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 之不留”。 东晋诗序山水文出色者还有桓玄的南游衡山诗序。桓玄之序的特点 在于描写了游踪,并增加了写景的成分: 涉湘千里,林阜相属。清川穷澄映之流,涯涣无纤埃之秽。修途愈 迈,未见其极。穷日所经,莫非奇趣。姑洗之旬,始暨于衡岳。或 垂柯跨谷,侠献交荫;或曲溪如塞,已绝复开;或乘步长岭,邈眺遥旷; 或憩舆素石,映濯水湄。所以欣然奔悦,求路忘疲者,触事而至也。仰 瞻翠标,邈尔天际。身凌太清,独交霞景。 写衡岳美景而先从途中所见的山川景致落笔,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山水的兴趣; 下文写山景也是或高或下、俯仰变化,情味多端。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以及欣赏,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9 0 6 页。 1 3 成了全篇的主旨,这种特色是在东晋的山水文中才出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 桓玄的南游衡山诗序是山水文发展历史中一篇重要的作品。 西晋以来,佛教在中国传播渐广,释家经律传译日多。至东晋,江左玄风 颇受佛理的影响。竺法护、于法兰、释道安等高僧都曾振锡南游,尤其是释道 安,生逢乱世,仍广张徒众,宣布教化,译经不辍。据梁慧皎高僧传释道安 传记载:“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要安暂住,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深 相结纳。序每叹日:安法师道学之津梁,澄治之罐肆矣。会稽剡县在东晋时 更是高僧萃集之地,如竺法潜、支道林、于法兰、于法开、竺晏猷等都在此地 投迹山林,与士人交接往还。当时士人对佛理并无透彻的了解,但玄学与佛理 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佛家关于“般若和涅檗经的学说讲究“二谛、 “法身”诸义,这与中国玄学里的本末体用之辩、圣人的理想人格问题相牵合1 , 给予玄学很丰富的思想资源。何况许多僧人兼通内外之学,世说新语文学篇 记载: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 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 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 支理。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 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抹舞。但共嗟咪二家之美, 不辩其理之所在 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 源许,值盛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遂及义理。语言辞旨,曾无愧 色,领略祖举,一往参诣。由是知之 当时士人“认佛法玄妙之极,而名僧风度常领袖群伦 2 ,高僧们栖逸山林、潇 洒朗畅的举止风神,以及他们对玄言佛理的深刻体悟,为士人所倾倒,如支遁 以及后来的庐山慧远,更成为东晋士人所瞩目的典范。其时文章也受此影响, 或叙述高僧功德、或描写佛家塔院与神迹。有关佛教的山水文也是其中一区。 见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0 9 页。 2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2 7 页 1 4 庾阐的乐贤堂颂序云:“肃祖明皇帝雅好佛道,手摹灵像。 颂里不仅盛 赞晋明帝图画佛像之事,而且对乐贤堂周围的景色作了细致的描述: 川澄华沼,树佚椅桐。林有晨风,翮有西雍。高观回雪,疏焱绮窗。 文笔沉着清新,契合佛家追求的澄明境界。湛方生的庐山神仙诗序描述了 庐山沙门于一片佛光祥云里“振裳挥锡,凌岩直上 高举飞升的传说。序中 描绘了庐山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水富市属事业单位考试试卷
- 2025年哈尔滨市香电幼儿园招聘3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招聘5人(第一批次)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贵州铜仁市万山区事业单位引进人才1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春季中国光大银行济南分行校园招聘(滨州有岗)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国发投资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河南新科起重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甘肃省地矿局测绘院注册城乡规划师预招聘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新乡获嘉县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聘看护队员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春季高校毕业生招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中医治未病健康宣教
- Ice-O-Matic CIM登峰系列制冰机培训手册
- 《穴位埋线疗法》课件
- 【大型集装箱船舶港口断缆事故预防应急处理及案例探析7500字(论文)】
- 发展汉语-初级读写-第一课-你好
- 律师事务所人事管理制度
-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高频词汇300个
- 2023-2025年世纪公园综合养护项目招标文件
- 脑梗塞并出血护理查房
- 男朋友男德守则100条
- 医院感染科室院感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