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庾肩吾、庾信父子是梁朝著名的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数量较多、质量较高, 本文对二者现存的诗歌进行具体的分类与比较研究。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前言 部分简述目前二者诗歌的研究状况及研究的可能的拓展空间。第一章研究庾氏父 子的家史传承,简单说明家族成员对父子二人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阐 述二者的生平、仕历,找出影响他们诗歌创作的历史事件、生活经历。由于二者 都在梁朝承平年代生活过,所以梁朝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对他们的诗歌创作发 生了重要的影响。梁代的社会思潮总的来说体现出三教杂糅的特点,而梁朝前期 安定的社会背景,皇室对文学的重视、提倡,也成为影响他们诗歌创作的重要因 素。在第二章中,对二者现存的诗歌分别进行分类。庾肩吾的诗歌包括应制诗、 描写女性题材的诗、离乱伤怀之作、咏物诗、隐逸诗五个类别:而庾信的诗歌则 包括应制诗、描写女性题材的诗、表现出使情怀的诗、“乡关之思”诗、咏物诗、 隐逸诗六类。庾肩吾的诗歌和庾信的诗歌相比,没有表现出使情怀的诗歌和“乡 关之思 诗歌两类,而离乱伤怀则为他自己特有的一类作品。从内容、题材上看, 二者的应制诗、描写女性的诗歌、咏物诗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他们在写作中都 善于刻画、描摹景物,展现山水、自然之美。二者虽然都创作隐逸诗,但庾肩吾 的创作是出于对道教的信奉和对长生不老仙界生活的企慕。与此不同的是,庾信 的隐逸诗中大部分作品是为了寄托作者入北之后的矛盾心理而作的。庾肩吾创作 的离乱伤怀作品和庾信创作的“乡关之思”作品,都因经历了侯景之乱而表现出 他们沉重的亡国之痛。但二者并不相同,前者的伤痛仅限于亡国之痛,而后者的 伤痛则包含了亡国之痛、入北的身世之悲和对故国的依恋之情,因此在创作之中, 庾信的作品就显示出了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在第三章中,对二者的诗歌艺术进行 比较研究,这些比较包括:诗歌结构的比较、意象运用的比较、诗歌声律的比较、 用典的比较四个方面。就这些比较的结果而言,庾信的诗歌风格包括以下几点: 善于建构诗歌的结构,系统化使用意象,巧用声律、对仗,善用典故:与之相较, 庾肩吾在诗歌结构、意象运用j 典故使用方面要略逊一筹。至于声律的运用,二 者可谓不分伯仲,都是炼字、用韵的高手。第四章着重讨论二者对后世诗歌的影 响。庾肩吾的诗歌讲究声律、注重炼字、善于摹景,使宫体诗的创作技艺进一步 3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提高,而他对于女性的描写也改变了以往宫体诗人之关注艳情的作风。庾信对后 世诗歌的影响很大。他的诗歌融合了南北文风,成为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另 外庾信对唐朝诗人的影响也尤为显著。 关键词:庾肩吾庾信诗歌分类与比较诗歌技艺比较 4 庚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a s t u d yo fy u j i a n w ua n dy u x i n sp o e m c o m p a r i s o n t h e s i s :y u j i a n w ua n dy u x i nw e r et h ef a m o u sp o e t si nl i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c r e a t e d m a n yp o e m sw i t hh i 曲q u a l i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i sc o n s i s t e do ff o u rp a r t s t h ef o r e w o r d g e n e r a l i z e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o ft h e i rp o e m s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p a c e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s t u d yy u j i a n w ua n dy u x i n sf a m i l yh i s t o r y , e x p l a i n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i r f a m i l ym e m b e r s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e l a b o r a t et h et w o se x p e r i e n c e ,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i n s e p a r a t e l y f i n do u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a n dt h e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w h i c ha f f e c t e dt h e m b o t ho ft h e mh a dl i v e di nt h ep e a c e f u la g eo f l i a n gd y n a s t y , s o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t e n di nt h a tt i m eb e c a m et h e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i nt h e i rc r e a t i o n t h e s o c i a li d e o l o g i c a lo fl i a n gd y n a s t ym a n i f e s t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m i x e d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h o w e v e r , t h e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 sa t t e n t i o na n d a d v o c a t ea l s oe f f e c t e dt h e i rp o e m s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c l a s s i f yt h e i rp o e m s y u j i a n w u sp o e m si n c l u d i n gf i v ek i n d s :t h ef l a t t e rp o e m s ,t h ep o e m sw h i c hd e s c r i b i n g f e m a l e ,t h es o r r o w f u lp o e m so fd i s o r d e rs o c i e t y , t h ep o e m sd e s c r i b i n go b j c o t sa n dt h e p r i v a c yp o e m s y u x i n sp o e m si n c l u d i n g :t h ef l a t t e rp o e m s ,t h ep o e m sw h i c h d e s c r i b i n gf e m a l e ,t h ep o e m sw h i c he x p r e s st h em o o do fd i p l o m a t i cm i s s i o n , t h e t h i n k i n go ft h en a t i v ep l a c e ”p o e m s ,t h ep o e m sd e s c r i b i n go b j e c t sa n dt h ep r i v a c y p o e m s c o m p a r ey u j i a n w u sp o e m sw i t hy u x i n s h el a c k e dt h ep o e m sw h i c he x p r e s s t h em o o do fd i p l o m a t i cm i s s i o na n d t h e t h i n k i n go ft h en a t i v ep l a c e ”p o e m s b u th e h a dt h es o r r o w f u lp o e m so fd i s o r d e rs o c i e t yo fh i so w n f o r m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 t h e m e ,t h e yh a ds i m i l a r i t yi nf l a t t e rp o e m s ,t h ep o e m sd e s c r i b i n gf e m a l ea n dt h e p o e m sd e s c r i b i n go b j e c t s b o t ho ft h e mw e r eg o o da tp o r t r a ys c e n e r y , s h o wt h e n a t m e a l t h o u g hb o t ho ft h e mc r e a t e dt h ep r i v a c yp o e m s ,y u j i a n w u sc r d a t i o nw a s s t e m sf r o mt h eb e l i e fo ft a o i s ma n dt h ea d m i r i n go fi m m o r t a l i t yl i f e d i f f e r e n tf o r m h i sf a t h e r , m o s to fy u x i n sp r i v a c yp o e m ss h o w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p s y c h o l o g yw h e nh e w a si nn o r t hd y n a s t y b e t w e e ny u j i a n w u ss o r r o w f u lp o e m sa n d y u x i n s t h i n k i n go f n a t i v ep l a c e ”p o e m s ,t h e yb o t hd i s p l a y e dt h ep a i no fl o s th o m e l a n d ,b e c a u s et h e yh a d 5 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e “n o u j i n gc o n f u s i o n ”b u tt h ef o r m e r sg r i e fw a so n l yr e s t r i c t e di n p e r i s h e i n gc o u n t r y , t h el a t t e r s 酣e fc o n t a i n e dt h ep a i no fp e r i s h i n gc o u n t r y , t h e s a d n e s so fe x p e r i e n c ew h e nh ee n t e rn o r t hd y n a s t ya n dt h et h i n k i n go fh o m e l a n d t h e r e f o r ed u r i n gt h e i rc r e a t i o n ,y u x i n sw o r k sh a sa p p e a r e dp r o f o u n dc o n t e n t i n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 , c a r r yo n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 i rp o e m ss t y l ea n dt e c h n i q u e j u s tl i k e t h ep o e ms t r u c t u r e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f e e l i n g ,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o fi n t e n t i o n ,t h ep o e m r u l e so ft o n a lp a u e ma n dt h eu s i n go fa l l u s i o n a sar e s u l to ft h e s ec o m p a r i s o n s , y u x i nw a sg o o da t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p o e t r ys t r u c t u r e ,e x p r e s s i n gf e e l i n gi n d i r e c t l y , u s i n gs y s t e m a t i z e di m a g e ,s k i l l f u l l yu s i n ga l l u s i o n c o m p a r e dw i t hy u x i n ,y u j i a n w u w a sl o wi nt h e s ea s p e c t s h ea l w a y se x p r e s s e df e e l i n gs t r a i g h t l y a sf o ru s i n gt o n a l p a t t e r na n ds e e kw o r d s ,b o t ho ft h e mw e r ee x c e l l e n t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 d i s c u s st h e i r i n f l u e n c e y u j i a n w u sp o e t r yd o n ew e l li nu s i n gt h er u l e so ft o n a lp a t t e m ,s e e kw o r d s , a n dc o p y i n gt h es c e n e r y s oh ee n h a n c e dt h et e c h n i q u eo f p a l a c ep o e m ”b e s i d e sh e c h a n g e dt h ec u s t o mt h a to n l y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w o m a n sa p p e a r a n c ei np a l a n c e p o e t s y u x i n si n f l u e n c ei st r e m e n d o u s h i sp o r t yf u s e dt h en o r t ha n dt h es o u t h 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a n dh eb e c a m e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o e t s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y u j i a n w u y u x i np o e m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p o e mt e c h n i q u ec o m p a r i s o n 6 原创性l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叉丫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丈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曼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叠麴 、夕, 当:多馨、 , 日 期: 200 8 年4 月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郑颖导师签名:王晓卫日期:20 0 8 年4 月 红珊 敞 冲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 j i - 日i j 舌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就目前学界的研究而言是相对冷清的。以 往的研究中,往往只注重了庾信一人,因为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一 直被众人重点关注,庾信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在2 0 世纪的前5 0 年,李详、陈寅 恪、高步瀛等文史研究大家就曾经发表过研究庾信的论文。到目前为止,研究庾 信的论著,已有:刘文忠鲍照与庾信(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8 年版) ,钟优 民望乡诗人庾信( 吉林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3 月版) ,张翥、曹萌历史的 庾信与庾信的历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版) ,鲁同群庾信传论( 天津 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林怡庾信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徐 宝余庾信研究( 学林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近年来,研究庾信的论文亦是绵 延不绝,涉及的面也很广。这些论文关注的问题,大体可以分成四个方面:其一, 研究庾信的生平、家世和仕历;其二:是关于庾信的地位问题的讨论:其三,考 定庾信的作品;其四:对庾信作品及其文风的研究。而关于庾肩吾的研究,目前 学界涉及得较少,仅有杜青山的论庾肩吾诗歌创作的成就( 南阳师范学院学 报2 0 0 3 年第2 期) 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并没有对庾肩吾的诗歌进行全面、具 体、深入的探讨。而目前国内也尚无将庾肩吾、庾信父子二者的诗歌进行比较研 究的论著,因此可以说将二者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是有拓展空间的。庾肩吾与庾 信二者是父子关系,他们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生活过,受同样的家风的熏染,同 在萧纲身边成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同样经历过侯景之乱的巨大创痛。那么他们 的诗歌创作之中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他们的诗歌技艺与风格又是怎样 的呢? 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又如何呢? 这些问题都是有待于探讨研究的,本文将对 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7 庚肩吾、庚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庾氏家史与庾氏父子的生平 一、庾氏家史 庾肩吾、庾信父子,原籍南阳新野,周书庾信传和北史文苑传 都记载得极为明确。而关于庾氏家族的传承,史书上并未作明确的记载,庾信的 哀江南赋中有自叙家史的文字,当作为目前我们研究其家史最重要的材料之 一: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禀嵩、华之玉 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 临河而宴安。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 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凌江而 建国,始播迁於吾祖。分南p e l 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晦江 之府 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于义烈。 新野有生祠之庙,河南有胡书之碣。况乃少微真人,天山选民阶庭空谷,门巷 蒲轮移谈讲树,就筒书筠降生世德,载诞贞臣文词高于甲观,楷模盛于漳 滨嗟有道而无凤,叹非时而有麟。既奸回之受大逆,终不悦于仁人”。 从倪瑶对上文所作的注中( 以下简称“倪注”) ,可以了解到和庾信有关的 家族成员包括:庾滔、庾诜、庾易和庾肩吾。 另外,滕王迪原序中曾提到:“八世祖滔,散骑常侍、颌大著作遂昌 县侯祖易,征士隐遁无闷,确乎不拔;宋终齐季,早擅英声。父肩吾,散骑 常待、中书令文宗学府,智囊义窟;鸿名重誉,独步江南或昭或穆,七世举 秀才;且琏且璋,五代有文集。贵族华望,盛矣哉! 倪注滕王迪原序说: “七世,自滔至肩吾凡七世也五代,肩吾、肩吾父易、易父道骥、骥父玫、玫 父某、凡五代也。玫父未详再查阅与此相关的材料,发现唐人林宝所撰的 倪瑶注中认为庾信祖籍在颍川鄢陵,但根据林怡庾信研究考证,新野庾氏与鄢陵庾氏 本无任何宗亲关系。因此,下文中鄢陵庾氏成员未列入庾肩吾、庾信父子家族成员。 锄庾信撰,倪瑗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0 4 页。以下 庾信的全部作品皆引自该书。 锄庾信撰,倪瑶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1 5 局,1 9 8 0 年,第5 1 页 叫庾信撰,倪墙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 5 局,1 9 8 0 年,第5 2 页。 8 庚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元和姓纂及萧绎为庾肩吾作的中书令庾肩吾墓志中还有一些与庾氏家族 成员相关的记载,但萧绎的中书令庾肩吾墓志相对简单,尚不足为据。 林宝的元和姓纂卷六“庾 下记载道: 【新野】汉末居南阳,后分赭防为新野,遂为郡人。后汉司空孟,五代孙滔, 晋遂昌太守长子会,为新野太守,百姓生为立祠;支孙庾告云,为青州刺史, 羌胡为之立碑。次子庾方。方元孙诜,齐征黄门侍郎,不起,撰( ( 易林孙季 才,隋均州刺史,撰元象志。孙安礼,唐齐王友,修史学士;师度,朐山令; 师敬,鄂州刺史庾滔少子玮,晋永安太守;元孙易,南齐司徒主簿,有传;生 黔娄,潺陵令;庾肩吾,梁度支尚书,生衡、信、译、搂。信,开府、洛州刺史 义城侯。 由此可知哀江南赋所提到的庾氏得姓之先的“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的庾氏祖先,当是元和姓纂中所说的后汉司空庾孟,也是目前我们能了解到 的庾信的最早祖先。从元和姓纂所提供的线索来看庾氏家族的成员,早于庾 信的( 除倪注和滕王迪原序中所提到的成员而外) 还包括庾会、庾告云、庾 方、庾玮几人。但在史书中可以找到的关于庾信之前的庾氏家族成员的记载仅有 以下几条: 南史庾易传:“庾易字幼简,新野人也。徙居江陵。祖玫,巴郡太守, 父道骥,安西参军 梁书庾诜传:“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也,幼聪警笃学,经史百家无不 该综,纬候书射,綦笄机巧,并一时之绝刀 梁书庾黔娄传:“庾黔娄字子贞,新野人也父易,司徒主簿,征不 至,有高名。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南阳高士刘虬、宗测并 欢异之起家本州主簿,迁平西行参军出为编令,治有异绩 粱书庾於陵传:“庾於陵字子介,散骑常侍黔娄之弟也。七岁能言玄 理,既长,清警博学有才思齐随王子隆为荆州,召为主簿,始与谢胱,宗央抄 撰群书” 林宝撰,孙望、郁贤皓等点校,元和姓纂,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9 4 年,第8 9 1 页。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2 4 4 页。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7 5 0 页。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6 5 0 页。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6 8 9 页。 9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据林怡先生的庾信研究,庾氏家族成员的世系图( 到庾信这一代为止) 可见下表: 庾孟 l 某 l 某 l 某 i 某 l 滔 公元3 1 7 年,司马睿在建康称王,建东晋。庾孟的五世孙庾滔,随晋元帝过江, 徙居南郡江陵。关于这段历史,北史庾季才传记载道:“庾季才字叔奔, 新野人也。八世祖滔,随晋元帝过江,官至散骑常侍,封遂昌侯,因家于南郡江 陵县。”圆而滕王迪原序中亦日:“( 信) 八世祖滔,散骑常侍、领大著作、 遂昌县侯。 由此可见庾滔于庾信及庾季才,均为八世祖。庾滔到达江陵之后, 安居之所即是庾信在哀江南赋曾特别提到“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的江陵故居原宋玉之宅。庾氏家族南迁之后,门户兴盛,子孙中既有出仕者 也不乏隐逸者。 。 庾氏父子之前的庾氏家族出仕者,包括庾孟、庾滔、庾会、庾告云、庾玫、 林怡,庾信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盔g ,第8 页 画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2 9 4 7 页。 l o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庾道骥、庾黔娄、庾於陵。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 “新野有生祠之庙,河南 有胡书之碣。”这里所说的和元和姓纂卷六记载相吻合,指的是庾会和庾 告云。庾会曾做过新野太守,所以百姓为其建立祠堂;而庾告云曾任青州刺史。 青州位于北方半岛,在他任职期间由于“永嘉丧乱,青州沦没石氏”,青州居 住了不少的胡人,而其作为刺史应该是颇得胡人之心,所以“羌胡为之立碑”。 庾玫、庾道骥的仕历我们仅能在南史庾易传中找到“祖玫,巴郡太守, 父道骥,安西参军一圆的相关记载。而庾肩吾之兄黔娄及於陵,据梁书记载 也均有出仕的经历。 隐逸者如庾易、庾诜。庾易是庾肩吾的父亲,他志性恬静,是当时一位有名 的隐士。据南史庾易传载:“易志性恬静,不交外物,齐临川王映临州, 表荐之,饷麦百斛易谓使人日:走樵探麋鹿之伍,终其解毛之衣,驰骋日月 之车,得保自耕之禄,于大王之恩亦以深矣。辞不受,以文义自乐,安西长史 袁篆钦其风,赠以鹿角书格、蚌盘、蚌研、白象牙笔并赠诗曰:白日清明, 青云辽亮,昔闻巢、许,今睹台,尚易以连理几,竹翘书格报之。建武三年, 诏征为司空主簿,不就,卒。絮元帝在庾肩吾墓志中亦称赞过庾易的高 尚之志。庾易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黔娄、於陵、肩吾。黔娄、於陵二者见于刘 向列女传,都是淡薄名利,不愿出仕的代表。而肩吾则是庄子推崇的得道之 人。由庾易给几个儿子取名的用意来看,庾易对隐逸生活早就充满了向往。关于 庾诜,梁书庾诜传记载道:“( 庾诜) 而性托夷简,特爱林泉。十亩之宅, 山池居半蔬食弊衣,不治产业 又云:“晚年以后,尤遵释教宅内立道 场,环绕礼忏,六时不辍诵法华经,每e l 一遍后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 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这些记载表明庾诜亦是隐逸生活的 企慕者。庾易和庾诜的隐逸风范对庾肩吾和庾信父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父子二 人的诗歌中表达的归隐志趣当和此有关。 史书中对于庾氏家族成员的记载,或说庾诜幼聪警笃学,经史百家无不该综; 或说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或云於陵七岁能言玄理,清警博学有才思。 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b 局,1 9 7 4 年,第4 5 0 页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2 4 4 页。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2 4 4 页 回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7 5 0 页。 姚思廉,誓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7 5 1 页。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表明庾氏家族成员有一共性,那就是大都具备良好的学养。另外,庾氏出仕者的 清廉,隐逸者的不为名利,黔娄“忧父尝粪测病”的孝行又使庾氏一族体现出了 良好的家风。庾肩吾、庾信父子正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家风熏陶之下成长的,因 此二者都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聪颖好学的特点。 庾氏父子的生平 庾肩吾( 4 8 7 5 5 1 年) ,字子慎,一作慎之。南史、梁书都有其传 记,南史庾肩吾传载:“肩吾字慎之,八岁能赋诗。但南史及梁 书中找不到关于庾肩吾的生、卒年岁的相关记载。5 3 4 年萧绎作法宝联璧序 载:“平西中录事参军典书通事舍人南郡庾肩吾,年四十八,字子慎。 圆可以 推知其生年当在4 8 7 年。 肩吾在雍州时,已和徐搞、刘孝威、鲍至等十人号为“高斋学士。庾肩 吾的文学造诣很高,他以文采为梁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字文迪评价庾肩吾说:“父 肩吾,散骑常侍、中书令文宗学府,智囊义窟;鸿名重誉,独步江南。” 说 到庾肩吾文学造诣之高,尚有一例可以证明。南史庾肩吾传云:“后贼宋 子仙破会稽,购得肩吾欲杀之,先谓曰:吾闻汝能作诗,今可即作,若能,将贷 汝命肩吾操笔便成,辞采甚美子仙乃释以为建昌令。”子慎瞬间作诗得 以保全性命,不得不说是其文采见长的结果。庾肩吾死后,萧绎亲自为他作墓志 铭,说:“荆山万里,地产卞和之玉;隋流千仞,水出灵蛇之珠故能胤兹屈、 景,育斯唐、宋掌庾命族,世济琳琅,遂昌开国,蝉联冠冕。父易,高尚其道, 遁肥贞吉。关吏早逢,夙表真人之气;少微晚映,还彰隐士之星。肩吾气识淹通, 风神闲选,锺鼓辞林,笙簧文苑。入为度支尚书。任同北斗,锡韩棱之剑;朝此 南宫,识郑崇之履。余以其为人也瑚琏之器,无惭垂棘;杞梓之材,有均廊庙 故赠散骑常侍,盖旌贤也 庾肩吾的仕历,南史和梁书的记载都不完整,综合二者所言,可见 其仕历如下。梁书庾肩吾传载:“初为晋安王国常侍,仍迁王宣惠府行参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2 4 6 页。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年,第3 0 5 3 页。 庾信撰。倪墙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5 l 页。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2 4 8 页。 严可均校辑,t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年,第3 0 5 5 页。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军,自是每王徙镇,肩吾常随府。历王府中郎,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参军。中大 通三年,王为皇太子,兼东宫通事舍人,除安西湘东王录事参军,俄以本官领荆 州大中正累迁中录事谘议参军,太子率更令,中庶子。 这是侯景之乱前关 于其仕历的记载。侯景之乱时梁书载其为“度支尚书 。侯景之乱后,肩吾 “间道奔江陵,历江州刺史,领义阳太守,封武康县侯。卒,赠散骑常侍、中书 令 圆。庾肩吾的一生,侯景之乱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前期的他一直享 受着衣食无忧的宫廷文人生活。因此,侍宴游乐,奉和作诗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而自侯景之乱开始,他的生活一落千丈。梁书庾肩吾传载:“太清中,侯 景寇陷京都,及太宗即位,以肩吾为度支尚书时上流诸蕃,并据州拒景,景矫 诏遣肩吾使江州,喻当阳公大心,大心寻举州降贼,肩吾因逃入建昌界,久之, 方得赴江陵,未几卒 对于庾肩吾到江州劝降萧大心的真伪及其始末,鲁同 群先生在庾信传论中有专门的考订。他认为侯景确有矫诏派肩吾到江州劝降 之事,但肩吾有无劝降,却不得而知。而萧大心之降,决非因肩吾之劝是可以肯 定的事实。庾肩吾受命劝降,正好借此机会离开京城,逃脱侯景的控制,之后在 建昌躲避了一段时间,间道奔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劝降萧大心的这段经历, 对庾肩吾以后在江陵的生活起到怎样的影响,我们无从考证。但庾肩吾在逃往江 陵之后不久就亡故,与此大概也有着一些联系。 庾信( 5 1 3 _ 8 1 ) 字子山。北史、周书都有其传记,但北史较 周书而言,显得要简略些。在此引周书的记载:“庾信字子山,南阳新 野人也。祖易,齐征士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 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搞为 左卫率。搞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 京都莫不传诵。”庾信在文学上的不俗表现,滕王迪原序也极为推崇:“( 信) 少而聪敏,绮年而播华誉,龆岁而有俊名。孝性自然,仁心独秀,忠为令德,言 及文词穿壁未勤,映萤愈甚。若乃德、圣两礼,韩、鲁四诗,九流七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6 9 0 页。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2 4 8 页。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6 9 1 页。 令狐德菜,局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1 年,第7 3 3 页。 1 3 庾肩吾,庾信父了诗歌的比较研究 略之文,万卷百家之说,名山海上,金匮玉版之书,鲁璧魏坟,缥帙缃囊之记, 莫不穷其枝叶,颂其篇简。岂止仲任一见之敏,世叔五行之速。强记独绝,博物 不群。 而庾信的一生,却经历南朝梁,北朝西魏和北周,可谓动荡飘摇。 关于庾信的仕历,周书、北史和滕王迪序都有记载,但先后次 序略有出入,林怡在其著作庾信研究中对庾信在梁朝的仕历有详细的考证, 而鲁同群先生的庾信传论对庾信的仕历也作过详细研究,现结合二者的考证 以及“倪注,将庾信一生可考的仕历、出使情况列于下表: 年份年龄官职 5 2 7 年 1 5 射策甲科,侍梁太子萧统东宫讲读 5 3 2 9 5 3 5 32 0 - 2 3仕梁太子萧纲东宫府,任抄撰学士 5 3 5 4 5 3 7 22 3 - 2 5仕江州刺使庐陵王萧续安南府,任王府行参军 5 3 7 22 5 历任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散骑侍郎 5 4 0 2 5 4 12 8 - 2 9仕郢州刺史邵陵王萧纶府,任郢州别驾 5 4 2 ,2 5 4 2 33 0以通直散骑侍郎之职赴江州刺史萧绎府“论兵 ,讨刘 敬躬 5 4 5 夏末秋初 3 3 以通直散骑侍郎之职出使东魏 5 4 5 1 0 - 5 4 83 3 - 3 6历任正员散骑侍郎,东宫学士,东宫领直,兼建康令 5 5 l3 9西投江陵萧绎府,任御史中丞 5 5 2 1 1 - 5 5 44 0 - 4 2任右卫将军、散骑常侍,奉诏校集部书 5 5 4 44 2 以散骑常侍之职出使西魏 5 5 4 5 5 64 2 - 4 4先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寻 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5 5 74 5 在长安,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 5 6 04 8 在长安,预麟趾殿校书,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 6 1 5 6 24 9 - 5 0任司水下大夫 5 6 3 5 6 4 5 1 - 5 2任弘农郡守 5 6 95 7 任职不详,天和四年夏,齐遣使来聘,信出使北齐 庾信撰,倪瑶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5 3 页。 1 4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5 7 5 - 5 7 66 3 - 6 4任司宪中大夫,封武康县侯 5 7 6 - 5 7 86 4 - 6 6任洛州刺史 5 7 96 7 任司宗中大夫 庾信一生可以梁元帝承圣三年( 5 5 4 ) 出使西魏不返为分界线,划分为前后 两段。在南朝,庾信仕途春风得意;在北朝,庾信虽有官位却心情复杂,所以南 北两个时期庾信的作品风格迥异。庾信曾三次出使他国,其间他创作了不同内容 的诗歌。 自梁武帝天监十二年( 5 1 3 年) 庾信出生,到侯景之乱时的太清二年( 5 4 8 年) ,他一直身处梁代承平之际。自幼接受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庾信十五岁就进 入萧梁宫庭,成为昭明太子的东宫讲读,之后文章开始渐露锋芒。二十岁时,萧 纲开文德省、置学士,庾信和徐陵充其选。沿着父辈的足迹,他把年轻人的精力 与才华,倾注在观察和摹写诸如宫女与春花之类的事物上,侍宴、侍游成了他日 常生活中的乐事,习惯了上层统治者的闲适和放荡生活的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 量的奉和诗。 梁武帝太清二年( 5 4 8 年) 爆发的侯景之乱,是梁朝由盛入衰的重大转折点, 也是庾信一生的转折点,与其父庾肩吾的经历相似,之前的庾信也是仕途春风得 意,生活无忧无虑,而侯景之乱却使这一切瞬间即逝。太清二年十月,据周书庾 信传载:“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 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关于这段历史,北史本传的记载 与周书几乎完全一样。侯景之乱历时四年,梁朝表面的繁荣稳定顷刻之间便 毁于一旦。庾信在这场巨大的国难之中深受其害,方面这场国难使他终生蒙羞, 大敌当前却临阵脱逃,身为贵族子弟的他将自己的怯弱暴露无疑;另一方面,他 饱尝亲人失散、颠沛流离的痛苦。国仇家恨不仅结束了庾信作为文学侍从的安定 生活,也使他的心态由原来的无忧无虑转为满怀悲愁。虽说庾信在侯景之乱时得 以偷生,但之后他的生活却是波三折。5 5 1 年底,庾信抵达江陵,和父亲庾肩 吾得以短暂相聚,此后不久肩吾就病痛交加而逝。5 5 4 年4 月,庾信作为使者被 萧绎派往魏国,目的是索回旧士,不料却被字文泰扣留。至此之后,庾信使北不 返,过了2 8 年的羁留他乡的生活。入北之后,庾信饱尝生活之苦和身仕他乡的 。令狐德菜,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1 年,第7 3 4 页。 庾肩吾,庚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无奈,再加之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他的作品大量地抒发了“乡关之思”。与此同 时,由于仕途上的不得志,他创作了不少隐逸求仙的作品。 三、梁朝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环境 梁朝的社会思潮体现出儒、释、道三教杂糅的特点。说到南朝的社会思潮, 人们很容易想起粱武帝的佞佛。的确,梁代社会思潮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佛教的 大盛。杜牧江南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是佛教在 南朝兴盛情况的真实写照。梁武帝从即位的第三年( 5 0 4 ) 开始提倡佛教,此后, 他不仅对佛教仪轨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还亲自为僧俗讲说经义,撰写佛学论著。 他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可见其对佛教的虔诚程度。南史郭祖深传载郭祖深 上书梁武帝,谓:“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 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 其半 证明佛教在梁朝之盛。皇宫贵族,7 诸如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 梁元帝萧绎都是佛教的信徒。萧纲曾撰法宝联壁二百余卷,萧绎为之作序, 而庾肩吾也是该书的编撰人之一。与庾氏父子关系密切的文人周弘正、王褒等都 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因此,身处佞佛风气之下的庾氏父子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佛 教的影响。 但佛教的兴盛并不意味着其占社会思潮的绝对统治地位。在梁代,儒学依然 是有很重要地位的。自魏晋以来,玄学的兴起使儒学处于衰颓不振的状态。但这 种衰微是相对于东汉时期的极盛而言的,实际上它并没有真正消歇。玄学崇尚自 然,有反抗名教伦理的积极一面;但它也有避世、颓废、消极的一面。玄学思想 用于治国,实际上是尽可能地要求人们不要人为地激化社会矛盾,而听从其自然 缓解。这种方略用于治国,无法有积极的作为。所以即使在玄学风靡全部上层社 会的两晋,仍然有太学、国子学的建制,也有经学博士。而经过魏晋两代的比较 鉴别,证明儒学仍然是更适合的统治思想,所以南朝儒学重新振兴,除官学之外, 私家讲授儒学也相当普遍。梁武帝虽然佞佛,但在统治思想上他更多的是以儒学 为宗,因此南朝的儒学在梁代最为兴盛。天监四年( 5 0 5 ) ,梁武帝下诏置五经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7 2 1 页。 1 6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博士,明确推崇汉代崇儒和以经术取士,并批评“魏、晋浮荡,儒教沦缺”的 现象。他还兴办国学,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皆入学,他多次赴国子学视察,考问 诸生。为了鼓励人们尊儒习儒,造成风气,还明令:“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 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 圆在南朝这个等级森严的 门阀氏族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仕途前景主要靠门第的承袭和宗法血统的远 近亲疏来决定,所以寒品低门,难以入仕。但梁武帝为了推行儒术,对能通经致 用的学者不惜破例,可见他是非常推崇儒家学说的。 另外,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梁代的社会思潮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颜之推在颜 氏家训勉学中的一段话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道家学说在梁的发展状况:“泊于 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 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问,复所爱习,故置学 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一墚氏宗 室对道家学说尚且如此热衷,其对社会的影响就更是不言而喻。加之,三国以来 数百年间社会离乱使世人精神无所寄托,而道家学说又有可以为他们提供求生, 避患及自我安慰的特点,所以其盛行便成了自然之事。道教在梁朝的影响亦不算 小。梁武帝本人是信仰道教的,隋书经籍志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 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土受道者众三吴及边海之际,信之逾甚。 而朝 中如陶弘景、庾肩吾等人也都是炼丹服食的爱好者。帝王高门尚且如此,因此梁 朝民众信奉道教者也比比皆是。 再来看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前期的梁朝,政治相对比较安定。梁武帝在位 长达四十八年之久,梁书良吏传序说:“齐末昏乱,政移群小,赋调云起, 徭役无度,守宰多倚附权门,互长贪虐,掊可聚敛,侵愁细民,天下摇动,无所 厝其手足。高祖在田,知民疾苦,及梁台建,仍下宽大之书,昏时杂调,成悉除 省,于是四海之内,始得息肩。逮践皇极,躬揽庶事,日昃听政,求民之瘼乃 命蝤轩一省方俗,置肺石以达穷民,务加隐恤,舒其疾病 正如记载所言, 为了消除战乱频繁,王朝长治无久安的历史问题,梁武帝勤于政务,体恤民情。 姚思廉,粱书,北京:中华二传局,1 9 7 3 年,第6 6 2 页。 姚思廉,粱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4 l 页。 颜之推撰,王利器集,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年,第1 8 7 页。 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1 0 9 3 页。 姚思廉,鬈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7 6 5 页。 1 7 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歌的比较研究 他的这一做法对梁朝前期的社会稳定作了不小的贡献。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曾 描述过这时梁朝升平的画面:“於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 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IT技术支持问题反馈及解决方案模板
- 营销团队销售业绩分析工具实时数据追踪与评估
- 合规经营区域扩大承诺书3篇
- 哔哩哔哩外科护理学题库及答案
- 大师语录考试题及答案
- 童话中的勇敢冒险故事14篇范文
- 童话小屋的故事作文15篇
- 企业合同审查与签订指南手册
- 生产流程监控与效率分析工具
- 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培训课件
- 机关食堂服务员工作职责
- 高中英语3500词词汇
- 四川遂宁历年中考作文题与审题指导(2004-2024)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 2相反数教学实录(新版)沪科版
- 安全防坠网施工方案
- 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真题集锦(共9套含答案)
- 跨部门药事管理的职责与协作机制
- 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英语全册课件(2024年新版教材)
- 老年人防烫伤安全教育
- 第二单元第二节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 有组织科研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机制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