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班固的文学思想.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班固的文学思想.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班固的文学思想.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班固的文学思想.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班固的文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提要 班固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诗学思想、礼乐思想、辞赋思想。他 的诗学思想受传统儒家文艺观的影响,表现出重“抒情言志”、重“讽谕”的特 色。同时,“通儒”兼史学家的班圆,其诗学思想又能够跳出经学的樊篱,努力 恢复诗经中民歌的本来面貌,勇于探索诗经之“本义”;他的礼乐思想 基本上继承了苟子乐论、礼记乐记咀来的儒家音乐理论,强调音乐的 颂美、教化功用;诗学的“讽谕”观念和礼乐的“颂美”观念,融会贯通于班固 一身,从而造成了他辞赋思想中“讽谕”与“颂美”观念并存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通儒讽谕说教化颂美说观念错位 一一 一 垒堕竖! a b s t r a c t b a ng u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h t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r e e a s p e c t sc o n t e n t s :p o e ms t u d y t h o u g h t ,r i t u a lm u s i ct h o u g h t ,p r o s ep o e m st h o u g h t h i sp o e ms t u d yt h o u g h ti n h e r i t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t l i t e r a r y a r t sv i e w i n f l u e n c e ,i sd i s p l a y e dh e a v i l y ”e x p r e s s e sf e e l i n g st h ew o r dw i l l ”,i sh e a v y s a t i r i z e st h ee d i c t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t t h es a m et i m e ,”t o n gc o n f u c i a n ”t h ec o n c u r r e n t l yh i s t o r i a n sc l a s si ss o l i d ,i t sp o e m s t u d yt h o u g h tc a r ! j u m po u tt h es t u d yo ft h e t h ef e n c e ,d i l i g e n t l yr e s t o r e s ”p o e t r y ” c e n t e rt h ef o l ks o n go r i g i n a l a p p e a r a n c e ,d a r e st oe x p l o r e ”p o e t r y “i t ”t h eo r i g i n a l m e a n i n g ”;s i n c eh i sr i t u a lm u s i ct h o u g h tb a s i c a l l yi n h e r i t s ”x u n z im u s i ct h e o r ya n d r i t u a lr e c o r d sm u s i cr e c o r d s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m u s i ct h e o r y , t h ee m p h a s i sm u s i c p r a i s e s ,t h ee n l i g h t e n e df u n c t i o n ;t h ep o e ms t u d y ”s a t i r e ”t h ei d e aa n dt h er i t u a l m u s i c ”p r a i s e s ”t h ei d e a ,t h ej u n c t i o nc a l li i n ku py ub a n g uab o d y , t h u sh a sc r e a t e d t h ei n h e r e n t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w h i c hi nh i sp r o s ep o e m st h o u g h t ”t h e p a r a b l e ”a n d ”p r a i s e ”t h ei d e ac o e x i s t s k e yw o r d s :t h et o n gc o n f u c i a n s a t i r i z e st h ee d i c t e n l i g h t e n e df u n c t i o n p r a i s e s t h ei d e ac o e x i s t s 南弁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 ( 请将此协议书装订于论文首页) 论文 系本人在 南开大学工作和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 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 第一作者) ,即著作权人。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收 录于“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 版与印刷版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完全了解直珏盍堂国生焦差王握在! 焦旦堂僮监塞鲍管翼盘鎏! 同意 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下述范围内免费使用本人作品的电子版: 本作品呈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教4 览以及论文全文部分 浏览服务( 论文前1 6 页) 。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于提交1 年后,在校园网上允 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 注:本协议书对于“非公开学位论文”在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用 院系所名称: 作者签名: 学号: 日期:年月日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 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 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 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 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 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 月日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日 引言 班固的文学思想,通常被认为过多地沿袭了儒家正统的文艺观念,而不被学 界所重。这其实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不可否认,班圆的文学思想中继承了前 人尤其是儒家的正统文艺观念,这就使得他的文学思想多少显得有些呆滞而无生 气。但通过认真清理有关的史料,我们会发现,班固关于文学的见解其实远不是 那么简单而乏味。他的诗学思想,在经学思潮兴盛的东汉初期,却能跳出经学之 樊篱,表现出探索诗经“本义”的勇气和卓见。他的辞赋观念,也并非只是 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一味地强调歌功颂德,而是极具意味地融“讽谕”与“颂 美”于一体。这都说明班固的文学思想,并非毫无创见,并非都是空洞、苍白的 道德说教。 本文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着手,力求打破文、史、哲的界限,从史料中 清理出研究对象生活时代的历史真实情状,把握其时的哲学文化思潮,再结合班 固的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得出相对真实、合理的结论。为避免空疏不根的妄谈, 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力求做到言必有据、言之有物。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班固的文学思想: 一、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试图还原班固生活时代的政治、 文化背景,以及他本人的家学渊源和个人经历,以揭示其对班固文学思想的形成 所起到的决定性影响。 二、班固的诗学观念:班固的诗学思想在继承传统儒家诗歌观念的同时,表 现摆脱经学思想控制的一面,力图恢复诗经的“本义”。 三、班固的礼乐思想:受时代礼乐文化复兴思潮的影响,班固对儒家的礼乐 理想充满向往。在汉书礼乐志中他基本上继承了苟子乐论、礼记乐 记以来的儒家音乐理论,而更加强调音乐的雅正和颂美揄扬功能。 四、班固的辞赋观念及其内在矛盾:受其诗学观念的影响,班固的辞赋理论 强调“讽谕”,强调要有“古诗之义”;同曰寸,受其礼乐思想的束缚,其辞赋理论 中,又强调“颂美”、强调“雍容揄扬”。这是传统的儒家文艺思想与现实的审美 理想之间对立而产生的矛盾。 第一章乐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国之家学生平 第一节东汉前期的政局与士人 东汉立国,史家称为“中兴”,东汉帝国随即走向初期的繁荣与强盛。此局 面之开创,实与东汉初期两位帝王之苦心经营有极大关系。“中兴”之主光武帝 刘秀是一位有政治远见的战略家,虽然他在战时所推行的政治、文化政策与战后 不同,但务实的、理性的行政原则却是始终如一的。创业之初,时势艰难,光武 审时度势,多建权宜之策,一切务求实用、高效。后汉书光武帝纪载,蜀 地公孙述灭亡后,“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乃至十存一焉。” “务从简寡”并非道家之“无为”,也非儒家之“仁政”,而是趋向于法家之务实、 理性。光武帝笃信谶纬, 也以谶起事,偶尔亦以谶用入。清人赵翼曾专门论“光 武信谶书”,”但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时,光武帝乃至后来的明帝都无 一例外地选择了理性和务实的行政作风。为取得功臣之助,刘秀于建武二年舂庚 辰,大封功臣皆为列候;为争取民心光武采取了减免赋税徭役、减刑罚等有效的 策略,并先后六次下诏书力图解决严重的奴婢问题,还重新开始察举贤良方正之 人才: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他积极精简吏员、罢省官职、省 并州郡,多次下诏提倡薄葬。( 以上均见后汉书光武帝纪) 这些务实的行政 策略很快就取得了实效,东汉政权亦因此获得了社会精英士人们的真心归 附,也为战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建武十二年,天下平定后,光武帝具体的政治策略有所改变。他承袭汉家“霸 王道杂之”的行政传统,刚柔并济,而且表现得更为精巧和成熟。在文化意识形 态领域,他偃武修文,进一步提倡儒学和谶纬,加强礼乐文化制度之建设,此为 “柔道”。在行政层面上,光武帝一改西汉末以来皇权式微的局面,进一步强化 了皇权专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天下初定后,光武便立即退功臣而进文吏,夺三公之权,大力推行“吏 化”,加强吏治。光武吸取西汉政权建立后功臣尾大不掉、贻患无穷的教训,从 开始就采取尊其爵位,厚其户邑,却不委以吏职的策略,将功臣置于权利中心 之外。建武十。三年“夏四月,大饷将。t ,班劳策勋。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 沂j 趔燕拱 h i 亡枝1 1 :f r止十l 记校正卷旧中华书局,1 9 8 4 年 2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六十五人。其外戚恩泽封者四十五人。罢左右将军官。建威大将军耿弁罢。”( 后 汉书光武帝纪) 何以罢左右将军呢? 后汉书贾复传载:“复知帝欲偃干 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 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候就第,加位特进。”李贤等注引东观记日:“上以天 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吏职为过,故皆以列候就第也。”与其说是光 武“欲完功臣爵土”,不如说是为了防止功臣自恃功高,拥兵自熏,威胁皇权罢 了。同年,光武又把手握众兵、很有威望的冀州牧窦融拉回京师,作了大司空。 建武十五年春,建义大将军朱佑罢。同年,骠骑大将军杜茂免。( 后汉书光武 帝纪) 光武在退功臣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选官程序大批进用有实际行政才于的 “文吏”( 此点下文详论) ,着手加强吏治。他严猛为政,以对臣下尤其是职高位 重者的钳制,来加强和保障中央集权政治的有效运作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这样一 来,位极人臣的三公就首先成为被抑黜的对象。此时仍有内外朝之分,内朝由 尚书领衔,尚书虽位微但权重;外廷则三公并峙,但三公仅有虚位,无实权。“光 武皇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各员而已,然政有不理, 犹加谴责。”( 后汉书- 仲长统传) 史书载光武朝三公频繁更换,且多不得善终, 由此可知此时三公式微之甚也。三公如此,二千石长吏亦不能免。后汉书朱 浮传:“( 光武) 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交易 纷扰,百姓不宁。”例如建武十六年秋九月,“河南尹张圾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 田不实,皆下狱死。”( 后汉书光武帝纪) 明帝直接继承了光武吏治深刻的行政作风,恰如陈登原先生所说:“明帝之 政,实为沿承光武,故范书以建武、永平并称。吏治深刻,二代皆然。”。后汉 书钟离意传载明帝: 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 尝以事怒郎藁崧,以较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日:“郎出! 郎 出! ”崧曰:“天子穆穆,诸侯煌煌未闻人君自起撞郎”帝赦之 穆穆之天子竟至如此,可见其为人、为政之风了。臣下稍不如意,便祸患及身, 以至于当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 后汉书钟离意传) 章 。对三公的夺权自西汉武帝时就己开始,武帝时始青中朝、外朝之分,宰相为外朝领袖而大司马大将军 为内朝辅政,其职胥由外戚为之。武、宣朝相权式微,外朝形同虚设,臼成帝时蚪戚掌中朝大权t 直至 上莽篡汉,f h 此时外朝宰相依然体尊,犹可与内朝形成对峙之局。参见钱穆国史大纲第九章第四节 外戚参加。 二室之由来,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修订版。 。据后汉书光,i c 帝纪拽仅自建武 二年年建武二十年,就先后有三名大司徒死于i # 命,数人免职。 4 阶毋蟓磊周止| | 1 闸,挂缃l 阴,中华书局,1 9 5 8 年。 3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帝即位之初,峻急严刻的政治作风相沿不变。后汉书陈宠传:“肃宗初,为 尚书。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 其次,光武帝对待外戚的态度,较前汉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前汉成帝时外戚 王氏专权,最终酿成王莽篡汉的悲剧。外戚辅政,国家终受其祸,而且外戚亦多 以此受祸。刘秀有鉴于此,故中兴之后,对待外戚如同功臣,厚其俸禄,尊其 体位,而不予其权。后汉书明帝纪李贤等注引东观记载:“光武闵伤前 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 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之半耳。”这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亦被明帝所遵循。明帝 纪说:“帝尊奉建武制度,勿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候与政。”光武、明帝 对待外戚鲜明的态度,通过政治的实践日渐巩固,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政治 意识为广大士入所普遍接受,连外戚后宫之家对此亦表现出相当的自觉。光武之 郭后、阴后,明帝之马后,外家都能自觉退居私第,不与政治。他们也因此获 得了天子的嘉赏,并得以保身荣名,无祸无败。 再次,打击和限制诸侯王,严禁其交通宾客,构成了东汉初期加强官僚专制 政治的重要部分。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五年夏四月丁巳,光武帝 以公爵分封诸皇子。我们知道,西汉自支邦分封同姓诸侯,都是以王为爵的,而 光武封皇子为公,这是颇可玩味的事情。后汉书朱佑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十五年佑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帝即施行。又奏 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后遂其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降皇子爵 为公,是和去三公之“大”名一样,为了维护和加强皇权而已。光武帝建武十七 年冬十月,又将皇子进爵为王,但实质并无变化。“进右翊公辅为中山王, 其余九国公,皆即旧封进爵为王。”( 后汉书光武帝纪) 所谓“即旧封”,就 是有名无实也。初分封时,“禁纲尚疏,诸王皆在京师,竟修名誉,争礼四方宾 客。”( 后汉书沛献王传)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和发展,光武帝渐渐不能容 忍皇权之外的任何势力的强大,诚如其时伏波将军马援所预言的一样:“建武之 元,名为天下重开。自今以往,海内日当安耳。但忧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 若多通宾,则大狱起矣。”( 后汉书马援传) 形势的发展果然如此,建武二十 四年,“诏有司申明旧制阿附蕃王法。”到建武二十八年,光武帝借沛王宾客犯法 之事,“因诏郡县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为了防止诸侯久驻京师,交通权 贵,壮大势力,光武于同年秋八月戊寅,令皇子各就其国。( 以上均见后汉书光 武帝纪) 明帝对于睹侯e 及其宾客的打压亦毫不留情。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 十三年冬十一月,“楚土英谋反,废,国除,迁于泾县,所连及徙者数千人。”“十 参见( 消) 赵强撰f 树艮桂i e 什二史札记校正卷删之“两汉外戚之祸”条,中华书局1 9 8 4 年。 譬h : 、 j 月0 、引n 传钱一人f 挣自守事;后汉书马皂后纪载马后反对章帝封舆氏候书 1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四年春三月前楚王英自杀。”永平十六年“夏五月,淮阳王延谋反,司 徒邢穆、驸马都尉韩光坐事下狱死,所连及诛死者甚众。”据楚王英和淮阳王延 本传,他们都是因为犯了所谓交通宾客、奸猾、私作图谶的错误而获罪的。而与 之交通的士人宾客也多被辞所连及,或遭废黜,或遭杀身之祸。 帝国的政治运作需要建立起庞大的官僚体系,而建立官僚体系,就离不开选 官制度的推行,选官制度是联结士人和政府的桥梁。刘秀“履信好士”,还在战 时,他就为自己将来的大业储备了大量的建设人才,这其中甚至包括曾效力于王 莽新朝的一部分人。比如张汤的七世孙张纯,他曾与其他人一起上奏,加宰衡王 莽九锡。但光武帝却能用他接替大儒杜林做了大司空。何以如此呢? 建武初年, 故典、旧章多缺,这样一来,“在朝历世”的张纯就显得格外不可或缺。正是依 赖他的这些专业知识,东汉“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 后汉书张 纯传) 当然,仅仅擢用个别特异多能之士是不够的。要建立完备的帝国官僚体系, 就要有相对完备的选官制度的保障。我们知道,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东汉时期,帝国政府的选官制度日趋严密,察举制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我以为 最重要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光武帝重新恢复了西汉武帝时期“丞相四科 之辟”,。二是强调了察举时“授试以职”的制度。 “四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察举标准,但在汉代“四科”的运用范围与影 响是复杂的。“因此广义地说或从引申意义上说,我们也不妨把四科看成是 察举的标准,甚至帝国政府的总体选官标准。”。考察“四科”之内容,可知“四 科”标准就是:德行、经术、法律、政事。这可以反映出东汉政权选官,同时面 向儒生和文吏两大群体的现实。而且“四科”以德行、经术为首,似乎又说明选 官时对儒生有所偏爱。但是,事实是有所出入的。光武帝之所以恢复西汉丞相之 “辟士西科”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王莽废弃秦汉“明法”而用“孔门四科” 选官制度的反驳和校正,就是为了恢复为王莽所废弃的依赖理性规程操纵官僚机 器的法治精神。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实例,来证明东汉初期在官僚的任命上是倾 向于“文吏”而非“儒生”的。后汉书第五伦传:“光武承王莽之余,颇以 严猛为政,后代因之,遂成风化。郡国所举,类多办职俗吏。”又东汉尚书位卑 。续汉斗 - 百官仪旺引应劬汉茸仪:“世f i i 州,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 一e = f 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一日学通行悟,经中博f :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使: 四日刚毅多略邋事不惑州足以决,才t f 一辅每:皆肯孝睇廉公之行。自今以后,申四科辟召。” 阎步克著察j i 制度变迁兜犒第一章第三竹阴科之考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n 1 参见词步克卜凡天政;竹渍生史稿第卜章鹕一再东汉的“经术”与“吏化”中关于王莽取士标准的 硷进。北京 7 - 设f f 1 9 9 6 1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但权重,在这个日益成为行政中枢的机构中,尚书以及尚书令之职也多为“晓习 文法”的“文吏”所占据,直到章帝时情况仍是如此。而且,在皇帝的心目中, “文吏”是优于“儒生”的。后汉纪孝明皇帝纪载:“是时楚狱系者数千人, 天子盛怒,吏治之急,自诬死者甚众。于是有司举能治剧者,以袁安为楚郡太 守。召入见,上问以考楚事,名簿甚备,安具奏封,无所遗失,上以为能也。 问安本自何为官,对日:臣本诸生。7 上日:以尹故吏也,何意诸生邪! ”据 后汉书袁安本传,袁安祖父袁良习盂氏易,“安少传良学”。而在明帝看 来,理事、治剧本是“文吏”所长,不意儒生也能如此。他的震惊其实是毫无道 理的,在其父光武和他本人不断“吏化”的政治实践中,儒生的文吏化也就在所 难免了。 光武重申四科辟召,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授试以职”制度。“自今以 后,申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 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 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续汉书百官仪注引应劭 汉官仪载刘秀诏书) 此诏中,光武要求州郡长官在把理想的茂才、孝廉们察 举到中央之油,先委之以一定的官职,以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进, 不合格者,还要追究举荐者责任。这个“授试以职”的规定,后来的章帝和和 帝都曾加以重申。阎步克先生说“这是东汉初年吏化在选官上的体现”,“这 利, | j l j 度,必然会近乎强制性地推动儒生去学习文法吏事。仕子欲求仕进,除明 经外还要便习官事。” 此言甚辩。阎先生还特别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就是“西汉博士弟子见于文献的约八十余人,由太学课试入仕者颇有数人可考; 而东汉太学生可知者一百余人,竞未见一人由学校直接入仕。”。我们认为,这也 是东汉初年“吏化”在选官上的体现,具体则与“授试以职”的新规定有绝大之 关系。 察举制度变化如此,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直接造成了儒生迅速的“文吏化”。 王充在论衡程材篇即感慨:“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此种情形, 对于那些出身太学、饱读诗书的仕子而言,入仕途径并不是拓宽了,而是变窄了。 西汉时可以直接于太学课试入仕的路子,现在撤销了。此时八仕的途径唯有两条, 一是被察举,二是被辟召。而光武以来“四科取士”本来就对儒生不利。“授试 。参见后汉书韦彪传载韦彪卜书抑“文吏”扬“儒生”事。 。参竖后汉书祁帝纪注弓;汉官议所载章帝建衲八年 一m 己米诺:和帝纪所载和帝永元五年 诏。 。参见阎步克l 一大夫政治演生尘稿第十章第二节儒生与文吏的融台:士大夫政治的定型。北京大学 出版f l l 9 1 6 年。 ,瑚步克 大夫政治演生史犒俯卜章第一一节锚乍与文史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北京大学出版 社,1 9 0 b f 。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崮之家学生平 以职”的规定,又给仕子和举荐者增加了难度和风险。因此,对于年轻的仕子们 来说,欲通过正常的选官程序进入仕途,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经过中兴之主刘秀和明帝刘庄的励精图治,至章帝时,国力达到了鼎盛,无 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事业,都较前代有长足之发展。此时对于匈奴、西域的 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外来威胁也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章帝的执政面貌发 生了变化。章帝“少宽容,好儒术”,在继承前代务实政风的同时,把“霸王道 杂之”的汉政传统稍稍扭向了王道:“章帝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感陈 宠之义,除惨狱之科。深元元之爱,著胎养之令。平徭简赋,而人赖其庆。 又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 后汉书章帝纪论) 章帝在很大程度上接受 了士大夫“宜改前世苛俗”的建议,一改光武、明帝吏治苛刻的传统,务于宽厚, 多次下诏书宽刑罚、黜苛吏,理冤狱,进柔良。尤为重要的是,章帝对儒生有 了新的认同。据后汉书韦彪传载,韦彪曾两次上书抑“文吏”而扬“儒生”, 认为文吏虽能,但持心近薄,缺少公心。儒生虽不免迂腐,但谨小慎微,“端心 向公”。章帝深纳之。事实上,此时儒生与文吏虽有形式之别,但经过了光武、 明帝不断“吏化”的过程后,儒生与文吏已渐渐的融合,儒生亦多通晓文法,能 理政事;文吏也能诵习诗书,彬彬儒雅。因此章帝对于儒生的偏向,基本上不会 对汉家“霸王道杂之”之传统有多大的改变。后汉书- 张醣传载张酷本出身 儒生,明帝时还以授经为业。但“及肃宗即位,出为东郡太守。”这件事让 张醣很是“意不自得”,上疏辞日:“臣愚以经术给事左右,少不更职,不晓文法, 猥当剖符典郡,班政千里,必有负恩辱位之咎。”但章帝却充满信任的让他去了, 结果是让人满意的:“酶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强。视 事十五年。”此事既可看出章帝对于儒生的偏重,又可见儒生、文吏之界限己日 渐消弭。 章帝对待外戚的策略有所变化,开始任用外戚。比如任用马太后之弟马防, 马氏“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宾客奔凑,四方毕至。”( 后 汉书马防传) 马太后崩,马氏失执,窦氏继起,实乃开东汉外家贵盛之始。 但外戚与政,此时无论在皇帝眼中,还是在士人意识中已经成为“乱政”的代名 词。故无论是马氏贵重,还是窦氏专权,都无一例外地遭到很多大臣的坚决反对。 。加之章帝本人的理智,还是不甚予窦氏实权的。但章帝崩后,和帝年幼,窦太 后听政,窦氏专权之势始成。据后汉f 窦宪木传:“和帝即位,太后临朝, 。参见章帝纪建毫u 元年敕有司懊选举、进柔良之州, 刑、) l mh g 令之癌等。 磬咒厄汉 o 镛“伶、囊t 、f 隗、仲桂,、1 坟 建蕾u 二年诏正楚、淮阳徙者之沼,元和元年禁酷 汉纪 尉郧弘等人反对马氏、嫠氏事。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于是兄弟皆在亲要之地。”及窦宪击匈奴 有功还朝,为大将军,手握兵权,威震天下,“会帝西祠园陵,诏宪与车驾会长 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可见窦氏之权势已经达到危及中 央皇权的程度。窦氏的专权虽然一直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与谴责,但当时窦氏 权倾朝野,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架势。窦宪经常动用刺客剪除异己,“宪性 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初,永平时,谒者韩纤尝考劾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 子,以首祭勋冢。”( 后汉书窦宪传) 周荣辟司徒袁安府,“及安举奏窦景及 与窦宪争立北单于事,皆荣所具草。窦氏客太尉掾徐龋深恶之,胁荣日:子为 袁公腹心之谋,排窦氏,寞氏悍士刺客满城中,谨备之矣! ”( 后汉书周荣传) 窦氏客嚣张至此,窦氏之强可知。 窦氏贵盛之时,依附者众多。后汉书儒林传载:“永元元年,车骑将军 窦宪复请( 傅) 毅为主记室,崔驷为主薄。及宪迁大将军,复以毅为司马,班固 为中护军。窦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依附窦宪者主要有两类人:一为文吏, 二位文章之士。文吏多趋炎附势之辈,归依窦宪很好理解。但很有意味的是:为 何当世文章之翘楚咸能聚首窦府呢? 这当然与窦宪本人附庸风雅、能礼贤下士有 关。据后汉二日程驱传载,当章帝向窦宪隆重推荐崔骝时,“宪屣履迎门, 笑谓驷日:亭伯,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哉? 遂揖入为上客。”窦宪对班固亦 可谓礼遇不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班固与窦宪信笺五条,内容多是班固对窦宪所 赐之礼物表示感激之情。但这并非主要原因,前面我们说过,光武、明帝打压 外戚、诸侯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交通宾客,图谋不轨。很多士人因为与外戚 诸侯有染而遭废黜,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光武、明帝两朝的士人们逐渐树 立了一种强烈的“士为国用”的观念。9 但何以到了章帝时班固、崔驷、傅毅等 知名文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入窦府为幕僚呢? 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本文在 班固的家世背景部分还要论述。这里只从客观的时代背景角度做一分析。如前所 说,光武、明帝在实际政治的层面重用文吏,轻用儒生,不断“吏化”的过程, 造成了儒生的日益“文吏化”,这里我称之为“文吏化”的儒生。这些人是可以 被统治者直接安插到政治管理层面的。除了“文吏化”的儒生外,当时的人们普 遍有把士人分为文士与经生之趋势。班固在汉书公孙弘传赞中云:“儒 雅则公孙弘、董仲舒文章则司马迁、相如。”班固同时代、稍长的王充就有 “文儒”、“世儒”之说,“文儒”是对“文章之徒”、“能著作者”的称谓,也就 是文士;“世儒”是对“说经者”的称谓,也就是经生。( 论衡书解篇) 光武、 :参见郑鹤声编著班刚年谱永元三年( _ 二) “与窦完笺”条,商务叩书馆,1 9 3 1 年。 2 参见f 迎春秦汉土史第九琶绡二节士人与各种利会政浩势力的关系及士为国用的进一步 u 确,北 一 j 学f 腩f ,2 ( 1 0 0q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明帝重“文吏”而轻儒生,对于那些博学通达、能属文的“文士”,也不甚重用, 通常只是拜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官,校书东观,仅此而己。班固因私作汉书 入狱,明帝览其书,“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 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后汉书班固传) 孔僖 乃孔子后裔,与崔驷为同门生所馋,上书自讼,明帝览其书,“立诏务问,拜僖 兰台令史”。章帝时“拜僖郎中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后“拜临县 令,在县三年,卒官。”( 后汉书儒林传) 傅毅少博学,能属文,“建初 中,肃宗博召文学之士,以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 ( 后汉书文苑列传) 兰台令史位卑职小,负责一些文书、记奏之类的琐碎文 字工作,类似今天文秘而己。o 后汉书不止一次说章帝“雅好文章”( 见班 固传、崔驷传) ,而他对于“文章之士”,除了欣赏其典美文辞外,基本不予 重用。更有意味的是,章帝周围之文士是兼有皇帝私人侍从身份的,后汉书班 固传记载: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每巡 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后汉 书崔驷传载:“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驷上四巡颂以称汉 德,辞甚典美,帝雅好文章,自见驷颂后,常嗟叹之。后章帝在窦府欲见崔 驷,窦宪以为“不宜于白衣会”,章帝日:“吾能令驷朝夕在傍,何必于此。”欲 令文章之士“朝夕在傍”,从驾巡狩,奉诏献赋,满足自己的耳目之欲而已。章 帝对待文士的态度,很容易让人想到汉武帝对文章之士“俳优畜之”的尴尬往事。 天子的私人欣赏和恩宠,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政治命运。他们虽享受到了“文雅显 于朝廷”的美妙感觉,但往往人微言轻,“位不过郎”,既不能“立德、立功”, 光宗耀祖,也不能为世俗所认可。这对于博学恰闻,文采斐然的他们而言是多么 尴尬啊。就在这个时候,外家窦氏迅速崛起,权势炙手可热,而窦宪又偏偏对 他们的才学表现出由衷的欣赏和赞叹,甚至不惜卑身以待之。这一切,无疑为他 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仕途的希望之门。因此当窦宪向他们发出邀请时,他们都毫不 犹豫地接受了。 第二节班固家学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班固( 3 2 - 9 2 ) 主要活动在明帝、章帝两朝。出身名门,其祖父辈三兄弟中, 班们少受齐诗1 师月,后又从郑宽中、张禹受尚书、论语。班旃,博 ,i i j7 x ;川哪f “y i 一j i 钍:z 找:台令史六人硖自彳i _ 擎书劾奏及印土文书,” 9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学有俊才,与刘向同校秘书。成帝器其能,赐以秘书副本。班固父班彪,虽云“唯 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 汉书叙传) ,其实乃是“通儒”。其幼即与好老庄之 从兄班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后 汉书班彪传载班彪有言:“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这与王充所说“百家之 言,令人晓明,非徒窗牖之开,日光之照也”( 论衡别通篇) 的“通人”是 一致的。 班氏家族对班固的影响是深远的。家族世代修儒,其父班彪亦好儒,班固幼 承家学,又加之儒学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无疑塑造了班固儒生的底色。亦因其 家族多通达博学之人,其父班彪实乃“通才”,加之家有丰富之藏书,故而塑造 了班固“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旬,举大义 而已”的性格。( 后汉书班固传) 班固的博洽通达,代表了东汉初期一种新 的学术风尚,即“通儒”、“通人”之风。 西汉后期,今文经学在利禄的诱导下,走向了畸形的繁荣。一方面,师法、 家法日益烦杂,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后汉书邓玄传论) ,“皆专 相传祖,莫或讹杂。硕学之徒,莫之或徙”( 后汉书儒林传论) 造 成了思想文化界不知所宗的混乱局面。另方面,今文五经章句之学日益繁琐冗 长,经师解说经传,不惜穿凿附会,“一经说至白余万言”( 汉书儒林传赞) , 令人不堪忍受。面对繁琐不堪,师法、家法严密的今文章旬之学,一批有识之士, 自主放弃师法、家法之陋见,不守一经,不为章旬,此为“通儒”。此种新变自 西汉末已始。史载:“雄少而好学,不为章旬,训诂通而己,博览无所不见。”( 汉 书扬雄传) 。两汉之际的桓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 章旬。”( 后汉书桓谭传) 后汉书贾逵传载“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 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 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后汉书杜林传载:“林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 博洽多闻,时称通儒”。“通儒”之外,还有不为经术所规范、束缚的“通人”。 他们“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见颜氏家训勉学) 东汉初期的王充,史 载“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在论衡中,他甚重“通人”。 超奇篇日:“博览古今为通人”,别通篇日:“一经之说,犹目明也;助以 传书,犹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晓明,非徒窗牖之开,日光之照也。夫闭 心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富 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王充于经典之外,不弃百家之言,视“通人”高 r “儒生”,真是大胆、卓绝的见识。此时之“通人”不止王充一人,班固就是 其中个。沦衡别通篇载有人质疑工充:“通人之官,兰台令史职在文 “章句”与“洲讷”之圳,参见( 清) 马瑞辰毛请传釜通秆卷一毛诗诂训传名义考中华书局 - 8 94 。 第一章东汉前期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书,无典民之用,不可旌设。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之徒,名香文美, 委积不绁,无大用于世。”可见时人亦以班固等兰台令史为“通人”的。 班彪对班固的影响是最大的。彪“性沈重好古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 史籍之间。”( 后汉书班彪传) 他不满司马迁撰史记之论议和汉代学者续 史记之鄙俗,乃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在其略论 中,班彪表达了他卓绝的史学观念。他说: 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 有史,故孟子日“楚之棒杌,晋之乘,鲁乏春秋,其事一 也”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 同,号日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帱杌之事遂暗,而左氏、 国语独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回世本, 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 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之世, 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 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 而十篇缺焉 这分明是一部自唐虞三代至西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发展小史。从中我们看到一种讯 息,就是班彪有意将史学独立于经学之外,甚至把经学的一部分当作史学来看。 我们知道,稍早于班彪的文歆曾极力为左传争立学官,为证明左传传春 秋经,不惜为之作义理章句。( 参见汉书刘歆传) 而班彪在此只言左丘明 论集各国史书之文,作左氏传,又论不同国史之异同而撰国语,将之与战 国策、史记等史书相提并论,可见其独立于经学之外的史学自觉意识。不仅 如此,班彪甚至把神圣的经书也披上了史学的色彩。他所说的“唐虞三代,诗 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分鹱是把诗经、尚书中所提及的唐 虞三代之内容,当作历史来看待的。这种观念在史学附属于经学的时代,是很了 不起的。 班固继承了其父的这种观念。虽然班固在左传是否传经的问题上继承的 是刘歆以来传统的经学观念,国但在汉书中我们看到班固在许多地方摆脱了 经学的束缚,表现出了史学家独到的眼光。 他还继承了其父的说法:“固以为唐 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而且他确实把诗经很大程度地 。参见汉一岛艺文志、司马迁传赞中存关论述。 “l e 知i r 同往往以史学凉的叭光束看待王朝的兴广、更替。参见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第一论汉五载成 t n 世的腺渊,汉f s 诸侯l 表旎_ 二分析周、秦、汉之必亡得失。 第一章东汉前; j j 政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恢复为诗三百时代的原始面貌。此点在下文详论。 班固一生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 一) 太学读书及返乡时期:后汉书班固传载班固“年九岁,能属文, 诵诗、书。”十三岁受到王充激赏,预言“此儿必记汉事”。( 后汉书班 固传注引谢承书) 大约十六岁入太学( 据郑鹤声班固年谱) ,勤于攻读, 博学通达,不为章旬。在太学时期,就以其博学、文章与崔驷、傅毅齐名。建武 三十年,父彪卒,班固自太学归乡里,守丧三载。此间作幽通赋,以致命遂 志。此赋通篇骚体,大概是班固最富个人情感的一篇作品,很深刻地表现出班固 “厥考新丧,自惧孤弱,恐堕其祖业”的复杂、矛盾心情。作者描写自己因忧惧 而成梦,梦醒后不知吉凶,求“遗谶”而占,谶书“既谇尔以吉象兮,又申之以 炯戒。”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变化无常,吉凶难料,祸福相依的不可理 喻的现实世界。“变化故而相诡兮,孰云豫其终始。”班固把这一切归于天命,所 谓“神先心以定命”。虽然在赋的后半部分,班固强打精神,欲以儒家的处事态 度对待生活:“所贵圣人之至论兮,顺天性而断谊。物有欲而不据兮,亦有恶而 不避。守孔约而不二兮,乃蝤德而无累。”但行文之中始终无法摆脱其面对世事 的忧惧之情。他恕学老庄之超脱,欲顺其自然,所谓“道混成而自然兮,命 随行以消息。”但面对庄周和贾谊的齐生死、忘物我的故作旷达,他又不以为然, 认为他们“抗爽言以矫情兮,信畏牺而忌服。”( 以上见汉书叙传) 班彪死 时班固才2 3 岁,对于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身上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重负。他 是长子,有光耀门楣的义务,有养家糊口的责任,而他又是那么年轻。在这样一 个吏治深刻,重用文吏轻用儒生的时代,他要做到“保身遗名”谈何容易啊! 班 固就是带着这样一份惴惴不安的心情走向了社会。 ( 二) 兰台著述时期:班固居家守丧其间,就开始续撰其父之史书。明帝即 位后,有人上书告固私改国史,有诏收固系京兆狱,后得其弟班超诣阙上书,具 言固所著述意,而后明帝又见到班固所续之书,甚奇之,乃召诣校书部,除兰台 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官家史书,成世祖本纪后,迁为郎,典校 秘书。明帝乃复使其终成前所著书。( 参见后汉书班固传) 班固史学观念本 就受到其父正统儒家经学思想之影响。班彪曾论史记之失说: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 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 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j ) l l 贱守节 第一章东汉前期歧治的演变及班固之家学生平 而贵俗功;此其大蔽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 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 后汉书班彪传) 班彪指出史记有两个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至于 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一到儒家经典上来。这一批评完全为班固所认可,他也批 评司马迁“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是非颇缪于圣人”( 汉书司 马迁传) 加之班固因私撰史书而下狱的经历,让他不能不小心谨慎、战战兢兢。 又明帝永平十七年曾召诣班固等人云龙门对策,论司马迁始皇本纪赞语之是 非,明帝曾于此时下诏表明态度:“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 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湾行无节,但有浮华 之辞,不周于用,至于病疾而遗忠,主上求取萁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 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班固对此诏心领神会,皇帝需要的是颂述功德,而 不是讥刺贬损。因此班固在汉书叙传中特别强调,撰史的目的就是为颂美 帝王:“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因此他 对司马迁“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的做法非常不满。“颂 汉、尊汉”成了他撰史的指导思想。不仅如此,在他的许多文章著述中,无不自 觉地遵循着这一原则。 在兰台任职期问,班固除撰修史书、校点秘书外,还担当了御用文人的角色。 永平五年,安封侯窭融卒,班固作安封戴侯颂。;永平十七年,有五色神雀 祥集京师,与贾逵等人作神雀颂:。永平十八年,代司空第五伦上疏荐谢夷吾; 。建初四年参与自虎观会议,整理编写成白虎通义; 元和元年,章帝南巡狩, 上南巡颂;元和二年,章帝东巡狩,上东巡颂等等。这些无疑都是些歌 功颂德的应景之作。这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莫过于永平年间所作之两都 赋。后汉书班固本传载:“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 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固感前世相如、寿王、东方之徒,造构文辞,终 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可见此赋是 仿效前汉文章之士作赋以讽劝主上的义旨而作,初衷应该并不仅仅是主张定都洛 邑那么简单。通过对东京洛邑制度之美超现实的描绘,或许其中寄托了更深层次 的讽喻之意吧。但夸张的溢美之辞,只能令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