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论文)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方向及靶子位置数量对返回抑制的影响.pdf_第1页
(心理学专业论文)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方向及靶子位置数量对返回抑制的影响.pdf_第2页
(心理学专业论文)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方向及靶子位置数量对返回抑制的影响.pdf_第3页
(心理学专业论文)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方向及靶子位置数量对返回抑制的影响.pdf_第4页
(心理学专业论文)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方向及靶子位置数量对返回抑制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返回抑制是在注意提示( a t t e n t i o n a lc u e i n g ) 效应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被试检测被提 示位置靶子的反应时要比检测非提示位置靶子的反应时短,在这种现象被称为注意提示 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线索呈现与靶子出珧之间的时间间隔( s t i m u l u so n s e t a s y n c h r o n i e s ,s o a ) 较长时,检测提示位置的靶子反而出现了反应时上的损失,这种现 象被命名为“返同抑制( i n h i b i t i o no fr e t u m ) ”。返回抑制实验可以划分为线索呈现和 或靶子呈现两个阶段进行研究。本研究以人学生本科生为被试。实验材料是在中央注视 点两侧各安排三个方框,分别为外侧方框、中间方框和内侧方框。实验的线索和靶子均 为方框的i 为烁,要求被试对靶子做又快又好的反应。本研究只考察中间方框的反应时, 所有实验均为2 3 2 被试内设计。实验一考察了注意移动方向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实 验二考察了靶子位置增多和注意移动方向对返同抑制的影响:为检测靶子位置的增多对 返同抑制的影响,把这个因素作为组问变量,将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在实验一与实验二中都出现了注意移动效应,并且不受靶子位置数量增 加的影响而比较稳定出现;靶子位置的增多只是同时使线索化位置和非线索化位置检测 靶子的反应时下降。这说明靶子加工阶段靶子位置的增多降低了线索化位置和非线索化 位景存在的一种共同的抑制成分,这与线索化呈现阶段注意移动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方式 不矧。线索化阶段的注意与靶子加工阶段的注意对返问抑制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机制。 关键词:返回抑制;注意移动方向:靶子位置数量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升i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霹衄日期:互丝五上班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辄 日 期:皿二。,沙日 学位沦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 期: 电话: 邮编: 1 前言 1 1 返回抑制的发现 返回抑制( i n h i b i 耋b v 叠u 鬈j ,嚣jl 鬟囊i 雾羹冀覆薹i i 嚣萎 0 _ 女o | i i 荇霾篓塑薹篓荔 夏霆萄磐肇i 薹;口a “羹錾 ! 女蛙;萤蟊羹毛j 雾鬟蟾弹鸶静3 理烟卷倦僵霞矧谦蝌霉器i 括邑拍韵 豁蹦“戳;璧誓些篓霪呓曼翳魏翌酶融醐驺二谨堙高堪像潮吲像塌怫;世蕈剥驯簌矛蛐 晴圜娄;磊霎;跫羹霾雾缝萋霎萋螽蠢委;鸶薹鬟斋羹 如表4 3 所示: 表4 3 第三种保健晶在医学商店的评价结果 得出u 2 单因素评判矩阵: 如一 0 2 7 0 34 0 0 9 0 2 9 o 4 8 o 2 8 0 4 1 o 2 6 0 36 o 31 o 31 0 2 3 o 4 2 0 2 7 0 2 1 0 1 3 0 0 2 o 1 5 o 0 6 0 00 1 实验中被试的眼动速度比注视点在屏幕上保持的情况快,这表明:掌管注视点与快速眼 动的中枢有共同的抑制机制,二者的中枢都在上丘( s c ) 。f o e 是一种感觉刺激输入突然 取消而产生的效应,是由注视点消失引起与注视点有关的中根神经活动兴奋性降低造成 的。因此,如果释放了快速眼动中枢的抑制,可以加速视野中其它刺激区域的眼动扫描。 他们发现:当保持注视点呈现在屏幕上时,i o r 的量要比使注视点消失情况下小。 他们认为i o r 与f o e 的交互作用揭示在i o r 实验中视觉注视点所需的中枢资源与眼动 抑制具有相同的部分。这个实验提供了i o r 具有反射性,至少部分是,这种反射来源于 上丘( s c ) 。 1 2 2 反应有关因素的研究表明返回抑制是受注意调节的 k l e i n 和t a y l o r l ”研究发现靶子位置和反应按键手是否在身体的同一侧,被试的反应 时存在差异:靶子位置和反应按键手在身体同侧时的反应时比二者在身体异侧时的反应 时长,这种效应称之为“s i m o n 效应”,它一种与反应有关的效应。 按照1 0 r 反应观点,反应相关的因素如s i m 加效应决定了1 0 r ,也就是说,靶子位 置与反应按键手的联系在同侧时要比在异侧时联系紧密,同时同侧的i o r 量大于异侧的 l o r 量。然而,在i o r 实验中,靶子与反应手足否在身体同侧反应时没有差异,说明i o r 包含一种反应上的抑制( 如“s i m o n 效应”) ,被试要克服一些反应有关的因素,表明i o r 不是自动产生的。 1 2 3 “自动产生”说与“注意调节”说之间的整合 在i o r 是自动产生与注意调节的争论之间,存在一种整合的观点。 h u n t ,飚n 2 s t o n e 【4 1 在使用眼动反应时发现1 0 r 与亮度效应无交互作用,他们推测 对靶子刺激的眼动反应很快且具有反射性,这使注意没有机会对反应时产生影响。引起 眼动反应的中枢,如上丘,与进行眼动的计划、执行的中枢 卡羊,对信息进行了加工都 是在具有注意定向功能的人脑皮层加工之前。这种解释得到神经生理上的支持,视觉系 统网膜的神经,i 在上丘换神经元,然后投射到皮层的视觉中枢。 他们认为注意对预期信息的改变是在信息加工通道的后期。眼动仅在某些程度一 受 早期通道的影响,不需要等待注意的参加就可以执行。因此,实验中采用手动反应时i o r 受注意的调节;而在使用眼动反应时,仅需要线索眼动的抑制,不需要注意的参加,表 现出自动性。 1 3 问题的提出 p r a t t 等( 1 9 9 9 ) 提出“注意动量( a t t e n t i o n a lm o m e n t u m ) 说”,他们认为i o r 的产生可 看作是种注意的重新定向过程j 。金志成等( 2 0 0 0 ) 认为:用注意的重新定比用抑制过 程来理解l o r 的方式更好| 9 】。“注意动_ 阜= 说”认为1 0 r 不仅是一种注意搜索的适应机制, 更重要的是反应了这样个事实:沿着注意路径比逆着注意路径为一个位置定化注意要 容易的多川。 p r a t t 认为i o r 是由注意对其路径上位置的定向与偏离此路径上位置的定向的差异所 2 实验1 注意移动方向对返回抑制影响 2 1 被试 选取大学本科生被试2 2 人,其中男4 人,女1 8 人,年龄1 8 2 0 岁。视力或矫正视 力正常。 2 2 仪器与材料 实验用p 4 微机呈现刺激画面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实验进行时显示器的 背景色为灰色。被试眼睛与显示器齐平,距屏幕5 7 c m 。 刺激画面包括水平排列在屏幕中央的6 个大小相同的小方框,屏幕中央何置为一个 “+ ”号,线条宽度为两个象素。每个方框边长为0 6 c m ,水平的垂直视角为o 6 。方框 间距为o 5 c m ,左右最外侧的两个方框的中心相距6 5 c m 。最内侧的方框中心与中央“+ ” 号之间的距离均为1 1 c m ,线索和靶子为方框闪烁。 2 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2 3 被试内实验设计。因素一为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方向,有两个水 平:中央注视点的左侧或右侧方框依次由外侧向中心或由中心向外侧闪烁。因素二为靶 子呈现位置( 靶子只出现在中间方框位置上) ,分为两个水平:线索化位置和非线索化 位置。因素三为s o a ( 以中间方框出现线索开始计算) ,有三个水平:9 0 0 m s ,l 1 0 0 m s , 1 3 0 0 m s 。记录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2 4 程序 在每次测验开始时,先呈现一可见框架,持续2 0 0 m s ,被试在每个测验过程r p 应始 终注视中间的“+ ”号;之后,其中中央注视点侧外周三个方框按由中心向外侧或由 外侧向中心的方式依次闪烁,方框呈现时间为2 0 0 m s ,间隔呈现框架1 0 0 m s 。之后,中 央的“+ ”号变粗,它的作用是将注意吸引到中央位置并提示靶子将要出现,持续2 0 0 m s 之后还原。然后,随机呈现框架1 0 0 m s ,3 0 0 m s 或5 0 0 m s 。之后,靶了山现在中间方框 位置,呈现1 0 0 0 m s 。被试此时对靶子做快速准确的按键反应,刺激旱现到做出反应为 止。屏幕空白1 5 0 0 m s 后进入下一次测验。 在正式实验中,每个实验处理各有2 0 次测验,共2 4 0 次,另有4 8 次捕捉测验( 在 捕捉测验中靶子在中央线索化后不出现,等待1 0 0 0 m s 厉,框架消失。这种情况下,如 果被试按键反应,则屏幕出现“错误”两个字作为警示,屏幕空白1 5 0 0 m s 后开始下次 d 测验) 。正式实验之前先进行练习,共有2 0 次练习测验。正式实验中,测验每进行9 6 次休息2 分钟,整个实验需要约2 5 分钟。 图1 程序顺序示例 2 5 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的反应错误率和反应时分别进行统计。一名被试未按实验指导语进行实验, 剔除该被试数据。除此之外,每一被试的平均错误率均低于2 ,因此不对错误反应进 行进- 一步的分析。对反应时低于1 4 0 m s 以及反应时高于7 0 0 m s 的数据进行剔除,求出 被试在每个实验处理下的平均反应时,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见表l 。 表l实验1 中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标准差及1 0 r 的最( m s ) 注:8 p 0 0 5 ,+ 4 p o 0 1 ,4 + 8 p o 0 0 l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线索化主效应显著,以l ,2 0 ) = 2 4 3 6 8 ,p o 0 0 l , 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 4 2 3 0 5 m s ) 长于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 4 0 0 3 4 m s ) ,出现返 引印制; s o a 主效应显著,h 2 ,4 0 ) = 4 6 5 9 7 ,p 0 0 0 l ,被试在s o a = 9 0 0 m s 时的反应时( 4 3 6 2 2 m s ) 5 3 实验2 注意移动方向及靶子位置增多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3 1 被试 与实验1 的被试相同。 3 2 仪器与材料 同实验l 。 3 3 实验设计 实验的变量与实验l 相同,只是在实验2 中靶子可能出现在六个方框中的任意一个 位置上,但实验只选取靶子出现在中间位置的反应时数据进行分析。 3 4 程序 实验的程序与实验l 的基本相同,只是在靶子加工阶段增加了靶子位置数量。 在实验二中,靶子位置增加到6 个,是实验一中靶子出现位置的三倍,因此每个实 验处理只进行1 0 次测验,共3 6 0 次,其中1 2 0 次测验进入数据分析,另2 4 0 次测验数 据舍去不用。实验中有7 2 次捕捉测验( 在捕捉测验中靶子在中央线索化后不现出,等待 1 0 0 0 m s 后,框架消失,此时如果被试按键反应,则屏幕出现“错误”两个字作为警示, 提示有提前反应的倾向,屏幕空白1 5 0 0 m s 后开始下次测验) 。在j e 式实验之前先进行练 习,共有2 0 次练习测验。正式实验中,测验每进行1 0 8 次休息2 分钟,整个实验需要 约3 5 分钟。 3 5 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的反应错误率和反应时分别进行统计。一名被试未按实验指导语进行实验, 剔除该被试数据。除此之外,每+ 被试的平均错误率均低于2 ,因此不对错误反应进 行进一步的分析。对反应时低于1 4 0 m s 以及反应时高于7 0 0 m s 的数据进行剔除,求出 每个被试在每个实验处理下的反应时,被试的平均反应时见表2 。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线索化主效应显著,只l ,2 0 ) = 2 5 0 2 4 ,p o 0 0 l , 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 3 7 3 7 3 m s ) 长于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f 3 5 5 2 7 m s ) ,出现返回抑制; s o a 主效应显著,f ( 1 5 6 9 ,3 1 3 7 9 ) = 3 1 6 9 7 ,p 0 o o l ,被试在s o a = 9 0 0 m s 时的反应时 ( 3 8 9 3 2 m s ) 显著地1 支 3 5 3 7 4 m s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方向主效应显著,f ( 1 ,2 0 ) = 6 7 0 4 , p = 0 叭8 ,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由外向中心移动时的反应时( 3 6 7 - 8 4 m s ) 明显长于由中心向 外移动时的反应时( 3 6 1 1 6 m s ) ,出现注意移动效应;两因素及三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均不 显著。 表2 靶子位置增多时,被试在中间方框位置上的 平均反应时、标准差及i o r 的量( m s ) 注:4 p o 0 5 ,。p o 0 l ,4 + 4 p 0 o o l 4 o0 0 4 0 00 0 3 9 0 。o 一 3 8 0 。0 - _ e3 7 0o o - _ 3 6 0o o 一 、 、 3 5 0 。o 一 , 相0 。0 一 ,。 3 3 0 。o t 一一_ r 一r 9 0 00 01 1 0 00 01 3 0 00 0 s ( ) a ( m s ) _ 臻篙激蓑鬻:讪 i 鬻鼢徽辫缈 - i 辚簖:妻:搿“ t 渊i 船燃糟 图3 靶子位置增多时,中间方框上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 s o a ) 的反应时( r t ) 为检测靶子位置的增多对返同抑制的影响,将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同时进行分 析。实验一与实验二中,除一名被试未按要求进行实验外,所有被试的错误率均低于2 , 剔除该被试数据。对反应时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靶子位置数量的主效应显著,尺l , 2 0 ) = 2 2 9 3 4 ,p o o o l ,靶子位置只有两个时的反应时( 4 1 1 6 9 m s ) 明显长于靶子u 能出现 的位置为六个时的反应时( 3 6 4 5 0 m s ) ,表明:靶子位置数量的增加降低了检测靶子的反 应时;线索化主效应显著,尺l ,2 0 ) = 2 7 6 9 6 ,p 0 0 0 1 ,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 3 9 8 3 9 m s ) 长于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 3 7 7 8 0 m s ) ,出现返回抑制;s 0 a 主效应显著,( 2 , 4 0 ) = 4 9 4 0 l ,p o o o l ,被试在s o a = 9 0 0 m s 时的反应时( 4 】2 ,7 7 m s ) 显著地长于 s o a = 11 0 0 m s 和s o a = 1 3 0 0 m s 时的反应时( 分别为3 7 5 4 7 m s 和3 7 6 0 5 m s ,二者无显著性 差异) :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方向主效应显著,以1 ,2 0 ) = 1 0 6 0 6 ,p = o 0 0 4 ,线索化阶段 注意移动由外向中心移动时的反应时( 3 9 0 7 5 m s ) 明显长于由中心向外移动时的反应时 ( 3 8 5 4 4 m s ) ,说明在两个实验中都出现了注意移动效应;两因素间、三因素问及四个因 素问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表明:靶子位置数量效应在两个实验中没有改变其它因素及 因素间的交互对返回抑制影响的方向。 置程序”,他们在这个程序下发现:靶子出现在线索化位置对侧的非线索化位置的反 应时要比靶子出现在中央注视点位置的反应时要短。本研究的两个实验中都观察到线 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效应,然而却未观察到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效应与线索化效应之间 的交互作用,说明注意移动效应与返回抑制没有必然关系,用线索化阶段注意移动效 应来证明“注意动量”效应的存在是不充分的,进而用“注意动量”来解释返回抑制 是不可靠的。 p r a t t 等( 1 9 9 9 ) 8 】进一步对线索化位置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补充:正对线索化位置的非 线索化位置的易化作用可以被观察到,p r a t 【等人认为注意动量是在注意从外周线索化位 置移动到中央位置时产生的。例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中央注视点的外周有1 2 、3 、6 和9 点的四个位置。在1 2 点的位置点亮的测试中,会使注意定位在那个位置,之后, 中央注意点被点亮,使注意回到显示的中央位置。注意动量假设表明,注意从上方移动 到中央位置,会产生使注意沿这处方向继续移动的偏好,也就是6 点的位置。p r a t t 等人 解释说,注意动量在靶子出现时可以改变,这种改变会带来反应时的损失。因此在这一 例子中,反应时在靶子山现在6 点时的位置要短( 因为注意路径没有改变) ;而在3 、9 点 的非线索化位置反应时要k 一些( 二者反应时相等) ,而在1 2 点位置上的反应时最长( 注 意路径有1 8 0 。的改变) 。 p r a t t 等人( 1 9 9 9 ) 用一个系列实验证明注意动量是一种存在于1 0 r 效应中的加工。但 j a n i c e 等人( 2 0 0 1 ) 【2 6 】通过采用p r a t t 等人相类似实验安排并对每个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逐 个分析,发现:这种正对线索化位置的非线索化位置出现易化效应仅山现在一些较少的 特定方向,而不是在所有的方向二发生;逐个被试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这种正对线索 化的非线索化位置出现易化效应仅在少量被试中出现。因此,他们认为这种效应仅是一 小部分被试采用的策略。他们对这种效应与i o r 做实验间的配对样本t 检测,发现两种 效应的差异十分显著,由此他们认为两种效应之间没有关系。他们认为:既然正对线索 化位置的非线索化位置出现易化效应是一种十分不稳定的效应,同时注意动量的产生与 这种效应密切相关,那么可以推定注意动量不足一种存在于i o r 效应中的加工。 在本研究的两个实验中,被试对中间方框的反应时在线索化阶段注意由外侧向内侧 移动模式下要比由内侧向外侧移动模式慢。但按照注意动量的解释,线索向内移动模式 时注意要比线索向外移动模式时更快的回到中央注意点位置,那么前者要比后者回到曾 经注意过中间方框位置的反应时短,而实验结果与这个推理相反。这说明注意动量并不 是线性的,而是体现山几个模式之间优势或是劣势的一种效应。 4 3 靶子位置数及返回抑制两阶段注意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复杂实验条件下被试在对靶子反应时呵能会采取一些策略,但会倾向 采用唧十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反应会具有简单化倾向,而不会采用一种更为 复杂,需要更多心理资源的方式。凶此,被试有可能降低对线索的依赖程度,而采用只 对靶子出现进行反应。然而,在实验一和实验一二中线索化阶段注意的移动方向的主效应 依然显著,这表明虽然被试仍然注意到了线索的变化,其加工的具有与刺激呈现方式相 似的特征。 为了比较靶子位置增多对返同抑制的影响,把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进行比较分 析,发现:除新增加的靶子数量这一变量主效应显著外,其它因素的主效应仍然是显著 的,同时没有出现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说明靶子位置数量的增加对其它因素没有造成影 响,只是使反应时的整体水平下降。靶子可能出现的位置的增多并没有影响到注意动量 问题,这说明注意动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靶子出现位置的数量的增加使线索化位置和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下降,可能是线 索的有效性下降造成的。线索有效性研究【2 7 1 发现:当s o a 为4 0 0 m s 时,在高线索有效 性( 有效性为8 0 ) 条件下,线索化似置出现易化现象;在低线索有效性( 有效性为l o ) 条件下,线索化位置与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靶子随机出现条件下,线 索化位置出现抑制现象。张明、陈骐等( 2 0 0 2 ) 1 28 | 研究发现:在2 0 和5 0 有效线索 条件下,均出现了显著的返同抑制现象,而且2 0 有效线索条件下的返回抑制量要明显 高j 二5 0 有效线索条件。他们认为2 0 有效条件下,被试会形成“靶子很少出现在提 示位置”的注意定势,因而导致更大的返回抑制量。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