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博物志》研究(1).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博物志》研究(1).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博物志》研究(1).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博物志》研究(1).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博物志》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博物志是晋张华的作品,该书内容博杂,山川地理,鸟兽虫鱼,异域 奇闻,医药历史无所不包,标志着“博物”体志怪小说的成熟。尽管博物志 中多取前代书籍的内容,但是仍不能忽视它的价值。可以说,它不但保存了一些 已经散佚的古籍的资料,也可以作为校勘工作的一个辅助工具。值得注意的是书 中的一些独创的传说以及地理物产的资料,这些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 值。另外,博物志的一些记载也体现了宗教、医学、语言等方面的价值,这 都值得我们去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本文分三部分对博物志一书作了总体的考证和评述。第一部分先根据 前人的材料和观点考证了作者张华的生平,接着又叙述了博物志的编撰情况, 因为时代和博物志本身的性质的关系,该书己非原貌,散佚很多,后人进行 了几次补充和续编的工作,所以对于今本博物志内容的真伪存在很大的争议。 接着介绍了博物志的版本与流传,据此可知该书在后世的地位及收录情况。 第二部分主要考求博物志的资料来源及价值。博物志中明征暗引 前代古籍的情况很多,涉及山海经、河图玉版、尔雅、孔子家语等三 十多种,所以鲁迅先生说其“刺取古书”。但是这些材料又体现了一定的资料价 值。 第三部分主要是从现代学术角度来挖掘博物志的价值。博物志一 书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宗教知识以及地理医药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世研究魏 晋社会及文化提供了研究材料,这也是博物志资料价值的另一个体现。 当然,由于时代久远,博物志一书散佚已经十分严重,这也为我们的 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但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的研究工作做的也还不够, 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该书的一些情况作了综述性的研究,为探讨博物志 的学术价值作了一次尝试。 关键词:博物志;张华;资料来源;价值 a b s t r a c t b ow uz h ii st h ez h a n gh u a sw o r ki nj i nd y n a s t y , t h i sb o o kc o n t e n tt h e g e o g r a p h y ,t h em e d i c i n eh i s t o r yi sa l l e m b r a c i n g m i g h ts a y , n o to n l yi t h a s p r e s e r v e dt h e a n c i e n tb o o km a t e r i a lw h i c hs o m ew e r e a l r e a d ys c a t t e r e da n d l o s t m o r e o v e r , b ow uz h ir e c o r d sh a sa l s om a n i f e s t e da s p e c ts u c ha sr e l i g i o n m e d i c i n e ,l a n g u a g ev a l u e s ,t h i sa l li sw o r t hu st oh a v i n gad e e ps t e pr e s e a r c h t h i sa r t i c l ew a sd i v i d e dt h r e ep a r t st om a k et h eo v e r a l l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 n a r r a t i o nt ob o 骱z h i t h ef i r s tp a r th a st e x t u a l l yr e s e a r c h e dt h ea u t h o rz h a n gh u a b i o g r a p h ya c c o r d i n gt op r e d e c e s s o f i sm a t e r i a la n dt h ev i e w p o i n t s t h e na l s on a r r a t e d b ow uz h ic o m p i l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 ,t h i sb o o kn o n - o r i 百n a lc o n d i t i o na n dh a sb e e n s c a t t e r e da n dl o s tv e r ym a n y , t h ep o s t e r i t yh a sc a m e do ns e v e r a ls u p p l e m e n t sa n dt h e s e q u e lw o r k t h e ni n t r o d u c e db ow uz h it h ee d i t i o nw i t hs p r e a d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a b o v em a yk n o wt h i sb o o ki n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s t a t u sa n dt h ei n c l u d i n gs i t u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m a i n l ys e e k sb o 胁z h id a t a so r i g i na n dv a l u e f r o mb ow u z h i ,t h ec l e a ri n d i c a t i o nd i r e c t s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b o o ks i t u a t i o nt ob ev e r y m a n yd a r h y i n v o l v e sm o r et h a n3 0k i n d s t h e r e f o r em r l ux u ns a i di tg a t h e r st h e a n c i e n tb o o k b u t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h a v em a n i f e s t e dc e r t a i n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v a l u e ,l i k ei n t h eh i s t o r i e si nf o r mo fb i o g r a p h i e ss u p p l e m e n ta n dt h ep r o o f , t h eh i s t o r yn o t e , p r e s e r v e sh i s t o r ya s p e c t sh a v ec e r t a i nf u n c t i o n t h et h i r dp a r tm a i n l ye x c a v a t e sb ow uz h if r o mt h em o d e ma c a d e m i ca n g l et h e r e c o r dt os t u d yt h es o c i e t yo fw e ij i np e r i o d a sw e l la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s p e c tt h ea n g l e o fv i e wa n dt h em e n t a l i t yw h i c hb r i n g sf o rt h em o d e mr e s e a r c h e r b o 耽z h ih a s p r o v i d e dt h e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f o r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e r , t h i sa l s or e f l e c tb o w uz h f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v a l u e c e r t a i n l y , b ol , l , hz h iw a ss c a t t e r e da n dl o s ta l r e a d ye x t r e m e l ys e r i o u s ,t h i sa l s o b r o u g h tt h ev e r yb i gr e s i s t a n c ef o ro u r sr e s e a r c hw o r k t h ea u t h o rh a sd o n et h e s u n , m a r yr e s e a r c hi np r e d e c e s s o r sr e s e a r c hf o u n d a t i o nt ot h i sb o o ka n dm a d ea n a t t e m p td i s c u s s c do nb ow uz h i k e yw o r d s :b ow uz h i ;z h a n gh u a ;o r i g i n so f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v a l u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二盔塑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孕埘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却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 灿烂的时代,文学创作走向了自觉,撰述首次被广泛接受为一种私人的行为。特 别是本时期的志怪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自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问世 以来,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学者颇不乏人,研究成果斐然。但是对博物志的 研究较为冷清,虽然后世对其有所征引和重辑,但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博物 志作为一部从山海经、神异经、洞冥记相沿袭下来的地理博物志怪小 说对后世许多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魏晋纷繁的志怪之林中,它作为地理博物 体志怪的日渐衰落的后裔,一方面保持祖先遗传下来的形态色泽,一方面又在新 的时代土壤中发生着变异,正如胡应麟先生云“博物,杜阳之祖也。”回 博物志一书因其年代久远和不被人们重视,到今天字句脱误很多,有的 地方简直不堪卒读。前有宋人李石的续博物志和明人游潜的博物志补借 以补阙,也有博物志的辑佚本,后有王谟的汉唐地理书抄辑本、周心如 纷欣阁丛书博物志补、钱熙祚指海博物志佚文、陈穆堂博物志疏证 辑本( 此书不但辑佚,还进行了注疏,末附薛寿补遗一卷) 、王仁俊经籍佚文 辑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只辑博物记,但博物志与博物记 是否为一书还是个尚有争议的问题。今人范宁辑出佚文二百一十二条,钩沉索引, 创获良多,筚路蓝缕之功诚不可没,佚文系多从类书中辑出。博物志不但引 用了大量晋以前的古籍材料,如山海经、十洲记、风俗通义、洞冥记、 淮南子等等。而且还被后世的许多书籍所征引。如一些古注类的书:三国 志裴注、水经注、后汉书刘昭注、山海经广注吴任臣注、史记三 家注引等等。史评类的如史记志疑。小学类的如一切经音义、韵语阳秋、 尔雅正义、毛诗名物解等等。农业类的齐民要术以及医学类的本草 纲目也引用了许多。另外,像昭明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 抄、说郛、白孔六贴等类书也对博物志有大量的搜集摘录,对后世的 辑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给了我们一个难题:这些佚文是否都是张华所做? 关 于这个问题前人颇有些说法,但占主流的说法只有两种:一是认为佚文出自张 公杂记,胡应麟、黄丕烈、周中孚持此说。一说别有博物记一书,佚文出 于此。周密、杨慎、马国翰皆持此说( 周心如、范宁认为两书实为一书) 。那么 对于佚文辨伪存真的工作就成为研究博物志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版本和目录 。胡应膊;少室山房笔从九流绪论下 卷二十九丙部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第3 7 5 页 1 的研究上,书录自尤袤始记其版本,旧山楼书目有宋抄博物志一部,宝 文堂书目收博物志,下注“开化刻”,时代不明,天一阁书目子部小说 类载明弘治癸亥刘逊刊本,明祁承业澹生堂书目载其版本十一种,中国文 言小说书目和古小说简目有详尽的论述。另外,唐前志怪小说史说: “今天所能见到的版本有二类:一是常见的通行本,分三十九目,收在古今逸 史、广汉魏丛书、格致丛书、稗海、快阁丛书、秘书二十一种、增 订汉魏丛书、百子全书等丛书中。一为黄丕烈刊士礼居丛书本,( 据黄 氏云,此本系汲古阁影抄宋连江叶氏刻本) ,指海、龙溪精舍丛书所收皆为 士礼居刊本。”o 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体现在:通行本分三十八类,黄本只卷一为地 理略,以后不分门类。范宁的博物志校正记载的版本稍有不同,多了日本刻 本、说郛本和纷欣阁本。概由流传中后人重印修补之故。但分为两个体系无 疑,即秘书二十一种本和士礼居丛书本。注释方面,前人有周日用、卢 氏注。但仅有寥寥二十余条,似有亡佚,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也认为“殆 非完本,或亦后人偶为摘附欤? ” 今有范宁的博物志校正和祝鸿杰的博 物志全译。 博物志因鲁迅先生说其“刺取古书,殊乏新意” 而使其备受冷落,但不 能否定的是博物志十卷中有三卷涉及地理并且是与前代不同的内容及结构, 对后世创建独立的地理学有积极的意义。如书中对西北部石油、天然气的记载。 还有科学资料如临邛火井、石漆、蜜蜡的记载。另外,在宗教、史学、民俗、语 言、养生、礼制、服饰等方面博物志都保存了很珍贵的材料,而这些都是值 得去研究的。 o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8 4 第2 6 2 页 。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辩证卷十八子部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第1 1 5 7 页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5 第4 4 页 2 第一章博物志的作者、编撰、版本与流传 一、博物志作者张华的生平 博物志系魏晋时期张华所作,该书内容博杂,山川地理、飞禽走兽、历史 轶事、人物传说、神仙方术等,可谓是融神话、古史、博物、杂说于一炉的著作。 张华撰写这本书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经历分不开,下面结合 前人的考证对张华的生平事迹略作介绍。 张华字茂先,晋书有其本传。关于张华的出身,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下 中有记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 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跃,跃 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 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 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 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字,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宇孙肥如侯 孟成。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 可见张华 这一世系中进入仕途的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汉文成侯张良了。但是在晋 书张华传中提到“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近无逼上之嫌, 退为众望所依,欲仪以朝纲,访以政事。”o 在魏晋时期,人们很注重出身门第并 且有士、庶之分,张华小的时候的确生活贫困以牧羊为生,但是从他的世系门第 来看,张华为名门之后,尽管生活贫困,也不应该归入庶族。 在仕途上,张华为官多年,宦海沉浮,魏初举太常博士,入晋官至司空,领 著作,封壮武郡公。中间也有因佞人进谗言而被贬的经历,张华在西晋的政治上 建立许多的功业,无论是武帝之时亦或是惠帝之际,他皆能克守本分,忠于王室, 可是他这种公正耿直的态度,是无法在这般混乱的时局中全身而退的,最终因永 康元年( 公元3 0 0 年) 四月的赵王伦谋反而难逃杀身之祸并被诛三族。他的结局 不免苍凉,但是他的作风受到当时和后世的广泛赞赏。唐韩瑗就曾说过“张华存 而纲纪不乱”的话。 可见张华在政治上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而且他的 作品所营造的神秘气息将他与普通老百姓分别开来并脱颖而出,也为他的仕途铺 平了道路。 o 欧阳修:新唐书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第2 6 7 5 页 。房玄龄:晋书) 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第1 0 7 2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二百北京:中华书局第6 3 0 0 页 3 张华不但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同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好学不倦, 看书驳杂,涉猎广泛。晋书张华传称“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瞻多通, 图纬方技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为周急。器 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他不但好学也重视有才能的人,对他们“咨嗟称咏, 为之延誉”。所以张华的周围有很多知识分子极力渲染他的故事使之更加具有一 种神秘气质。张华酷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唯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 居,载书三十乘。”这些积累都对他的创作大有裨益,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正是因为这样的积累,才为张华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同时由于为官的关系,张华走过很多地方,在他出任幽州都督的时候就曾亲自体 验了北方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博物恰闻,称道灵异,偶尔还言之凿凿, 唯恐读者不信,但在这一点上,他又与前代同类作品的作家有所不同,他不一味 的迷信,博物志卷五辨方士中有两则说:“汉淮南王谋反被诛,亦云得道轻举。” “钩弋夫人被杀于云阳,而言尸解枢空。”洋溢着文人的思辨精神。这不能不说 是一个进步。 张华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是一些方术气息浓厚的散文杂记和一些以表达内心 情感为主的诗文。前一类的有封禅翼、列象图、神异经注、张公杂记、 列异传、异物评、禽经注、三家星歌、玉函宝鉴星辰图、三鉴灵书、 张华集、张华诗、张华别撰和博物志。博物志这一类的“博物” 体小说,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说过:“方士他们的活动主要是异巫厌祝 之事,用以敬神、决疑、治病。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能通乎神明,未h 先知。就 必须说一些他们所知的历史、地理、博物的知识,说一些神仙的故事,或把民间 的故事夸大虚饰,以取信于人。”圆像山海经、穆天子传就是此类的书。博 物志作为承袭山海经这一系的著作,直接以“博物”为名,并冠以“志” ( 记录之意) 借以证明他所言非虚。也因为此,张华多了许多奇闻轶事,如识龙 肉,查豫章剑气,用鸟毛断吉凶等等。同时张华还是一位诗人,他曾著鹪鹩赋 以自喻。魏末,也因此被荐为太常博士。张华诗今存3 2 首。其中少数作品写自 己的壮志和对贵胄与豪门世族骄奢淫逸生活的不满。如壮士篇中说:“年时 口仰过,功名宜速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表现了诗人及时努力、积极进取 的精神。在轻薄篇中他揭露士族阶级荒淫奢侈的生活:“末世多轻薄,骄代 好浮华。志意既放逸,赀财亦丰奢。被服极纤丽,肴膳尽柔嘉。童仆余梁肉,婢 妾蹈绫罗。”这首诗虽多用偶句,铺陈夸张,但不失其针砭社会的意义。不过。 在张华的诗歌中,像轻薄篇这样富有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精神的作 品并不多。其他一些诗作,由于内容空虚,单纯追求形式,喜用铺排对仗,堆砌典故 辞藻,给人以繁缛乏味之感。按梁代钟嵘诗品所说:“其体华艳,兴托不奇。 o 房玄龄:晋书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第1 0 7 4 页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第1 3 5 页 4 巧用文字,务为妍冶”并“置之中品”。 正是他诗歌的一般风格。另外,张华还 有 情诗五首,写的都是夫妇离别后相互思念的心情。如“居欢惜夜促,在戚 怨宵长。抚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其三)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 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其五) ;语言比较朴实,感情真挚缠绵,但笔力平弱,即 诗品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以上这些作品也难免杂有后人伪托、集 结的行为,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晋以后人之伪造书,于记注殊方异物者每云张 华,亦如言仙人神境者之好称东方朔。”o 关于张华的生平事迹,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像世说新语、搜神记、异 苑、拾遗记、太平广记等等,这些文献多把他塑造为一个方术气浓重的形 象,如i i j d , 说录古墓斑狐记中载一斑狐变作一书生来惑张华,张华疑而 问于博物之士孔章,孔章言“若疑之,何不呼犬试之,乃命犬以示,竟无惮色” 张华亦言:“闻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而,千年老精,不复能别。” 可见张 华在他们的眼中是个名副其实的“博物家”。 二、博物志的编撰情况 博物志书作于何时,没有明文记载。王嘉拾遗记称“华好观秘异 图纬之部,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闻里所说,造博物志 四百卷,奏於武帝,帝诏诘日卿才综万代,博识无伦,然记事采言,亦多浮妄, 可更芟截浮疑,分为十卷”。o 玉海引过此说,因此有人认为博物志作于 武帝时,但是这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原因在于: 晋书武帝传载有“禁星气谶纬之学。”o 此事发生在泰始三年十二月冬 ( 公元2 6 7 年) ,那么张华不可能在禁令期间撰写博物志这样多谶纬之谈的 书并奏于武帝,也可能会有人说该书也许撰于禁令发布之前,但是博物志有 “泰始中武库火”这样的记载,这就说明张华编撰博物志的时间应该晚于泰 始期间。李建国也持此说。 博物志一书的情况,晋书张华传说“华著博物志十篇,及文 章并行于世。”今通行本十卷,当然在流传的过程中散佚的部分也很多,比抬 遗记中记载的四百卷相差甚远。对今本的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根据各 个类书、古注及个人著作所引用博物志的内容来分析,得出今本博物志 并非南北朝及唐宋问人所见的本子,并下结论为:“或原书散佚,好事者掇取诸 书所引博物志而杂采他小说以足之,故证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 o 陈延杰: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 2 至2 3 页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页 。吴增祺:旧小说汉魏六朝上海;商务印书馆第3 0 至3 1 页 印史仲文主编: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抬遗记卷第九北京:北京出版社第8 9 0 页 房玄龄:晋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第5 6 页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集释) 魏晋编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7 6 页 5 亦往往相符。其余为他书所未引者则大抵剽掇大戴礼、春秋繁露、孔子家 语、本草经、山海经、拾遗记、搜神记、异苑、西京杂记、汉武 内传、列子诸书,短町成帙,不仅华之原文也。”回余嘉锡在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辩证中分析了今本没有类书所引的原因:“隋志云:博物志十卷, 张华撰,又云张公杂记一卷,张华撰,梁有五卷与博物志相似,d v j , 不 同,又云杂记十一卷,张华撰,然则所引或出二书欤? ”。所以,他认为后 人所引张华博物志的内容可能是从张华其他作品中拿来的。张华处于魏晋动 荡的时代,这一时期正处于大分裂、大动荡、大变迁的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同 时,书籍经历的十次厄运有三次发生在该时期,可见文献散亡严重。同样,博 物志在这一时期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再加上人为的删定,书非原貌是毋庸置 疑的。而且隋炀帝的纬书之禁,也较前代更为严苛,隋书经籍志载:“炀帝 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 博物志中与谶纬相 涉的部分恐怕也难逃此难。 那么,现行的博物志是不是张华所写的就变成很有争议的问题。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称:“按此书浅猥无足观,绝非华作。”固魏书常景传说: “景所著述数百篇,见行於世,删正晋司空张华博物志及撰儒林、烈女 传个数十篇云。” 所以很多人因此认为今本是常景删j 下的书,对此余嘉锡并不 认同,他指出今本博物志所载的“豫章衣冠人有数妇”一条,乃隋书地 理志的内容,远远晚于张华的时代,所以断定博物志为“杂合成篇”,但 是也不能排除长孙无忌抄录张华成文的可能,所以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博物志 非完帙是事实,对于博物志的删削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 - - ) 张华在撰写的过程中自己删定 马端i 临依据王嘉拾遗记卷第九的记载“繁芜于耳目,可更芟载浮疑,分 为十卷”从而推论张华在并未定稿的时候曾自行删减,也就是说记载的“博物四 百本非有成书”。那么删掉的部分哪里去了? 黄丕烈刻连江叶氏本博物志序 中的观点和余嘉锡一致,认为类书古注所引出于二书,虽然听起来有些牵强,但 反过来推测,当时从四百卷删掉的内容很可能被张华保留下来并在他其他的著作 中体现出来,所以才有隋书经籍志中“张公杂记一卷,张华撰,梁有 五卷与博物志相似,小小不同。”的话吧。值得注意的是博物记,它与博 物志是不是一本书呢? 前面说过博物志在流传过程中佚失很多又很可能经 后人掇辑改动。虽然历代书录皆日十卷,但非原貌。而且流传中还有博物记 一书。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七:“博物记当是秦汉间故书。张华字茂先,盖 。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三上海:商务印书馆第2 9 5 9 页 。余嘉锡:四库全书总耳提要辩证卷十八子部九北京:中华书局第1 1 5 7 页 。魏征:隋书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第9 4 1 页 。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北京:景山书社第5 0 页 。魏收:魏书卷八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第1 8 0 8 页 6 取其名而为志也。”o 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一一“汉有博物记,非张华博 物志也。周公谨云不知谁著。考后汉书注,始知博物记为唐蒙作”。口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杨用修谓世但知博物志,而不知有博 物记,记乃汉人所撰。余读太平广记,目无此书。仅再生类一事称出博物 记而内言及魏郭后,恐非汉人所撰。意以记为志字误。而今转冒险博 物志又无此事,姑识此,以俟再考。”o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小说家类三 称:“今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博物志四条,又于魏志凉茂传中引 博物记一条,灼然二书,更无疑义。” 可见,历来有两个主要观点,即两书 为一书和博物记另为一书,为唐蒙所撰。今天的学者多接受第一种说法,认 为两书是一书。如李剑国就认为:“二名通用,孙志祖读书脞录卷四博物 记、王谟汉唐地理书抄张华博物志跋、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七唐蒙博 物记辨、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一、范宁博物志校正后记考辨 甚详”固。而且,前人在引用博物志内容的时候也往往误引为博物记,即 胡应麟说的“记为志之误”。例如后汉书郡国志引博物志中“临 邛火井”条而误作博物记。 ( - - ) 常景删定 此说是据魏书常景传而产生的,王伯厚玉海艺文类也如是说,清 丁国钧的补晋书艺文志卷三据此而言日“考北史常景传有删正博物 志语,是世所传本已非张氏之旧,段公路北户录及文选注所引各条, 多出今本之外,疑据景未删之本。”o 他认为今本是常景所删本,诸书所引而今本 脱载的乃常氏所刊落的内容。这个论断未免武断,因为“豫章衣冠人有数妇”一 条晚于常景的时代,虽不能说常景没加入删定的队伍,而是要看到博物志在 流传的过程中应该经过很多人的改动而非常景一人之力。 ( 三) 博物志流传过程中,后人拾掇佚文杂取诸书而成 余嘉锡持此说,认为是杂合成篇。鲁迅先生也认为是“后人缀辑复成,非其 原本欤? ”固范宁认为是先经常景删改复为叶氏刊削。这个说法是对前两个说法 的综合性的总结,这有一定道理。博物志一书在流传过程中佚失是不能避免 的,因为就其文体看,本书是逐条列出相对独立,不论是佚失还是加入内容都很 容易,至于托名的事自古就有,如汉代托名东方朔的作品就很多。随着删削的问 题,也有人认为该书已经佚失,今天所见的本子是掇拾为之的,胡应麟少室山 。周密:t 齐东野语卷七北京:中华书局第1 3 0 页 。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六一杂家类丹铅总录,卷一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4 4 0 页 毒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第4 7 7 页 。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三上海:商务印书馆第2 9 5 9 页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第2 6 1 页 。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第3 5 0 9 页 。二十五史补编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第3 6 7 8 页 9 鲁迅;鲁迅全集 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页 7 房笔丛九流绪论下日“博物志十卷,晋张华撰,华博洽冠古今,此书所 载,疏略浅猬,亡复论次,疑从后世类书中录出者”。o 但是诸类书中又有很多今 本没有的内容,此说法有待商榷。总之,不论是后人掇取成文还是删削成文,今 本博物志己非原貌是不可置否的。但这些都不能否定了张华为博物志作 者的事实。 博物志作为“博物”体的代表作品,它的成书背景是什么? 鲁迅先生在 谈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成因的时候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 行,汉末有大畅巫风,而鬼道逾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 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o 可见“万物有灵”的 观念在当时很普遍,志怪小说家们亦见怪不疑,依闻而录,奉为实有。在具备这 样的思想基础的同时,又与张华对博物异事的热情相结合,张华作博物志开 篇写明原因:“余视山海经及禹贡、尔雅、说文地志虽日悉备,各 有所不载者,作略说”。可见博物志的产生与张华这样知识渊博的学者所具 有的保存历史文献资料的热情分不开,他出于补充典籍、保存资料的目的和对怪 异之说的好奇心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深一层来看,张华作博物志这样体现了 他“博学洽闻”的书是为了仕途着想。杜撰出一些神仙异境,海外异域等事物来 附会并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魏晋时期注重个人的学识,特别是方士在当 时很有地位,史书中记载张华因“博物洽闻”而得到魏文帝的赏识并入官。而博 物志恰恰体现了他的“博物治闻”。这不能不说是他撰博物志的一个原因。 其实靠着这样的手段进入统治阶级的情况自古就有,这要追溯到远古巫师的时 代,巫师在原始社会是知识阶层,因为他们的巫祝行为在当时是很神秘而神圣的 并以此走上了政坛。到东汉以后方士恰恰是巫师的一个演化而变得神秘起来。方 士们的自造仙话同样是为了干谒王侯,混迹政坛。所以创造许多神话和异域来为 自己增加筹码扩大自己名气的做法可以理解。同时,他们以一个集体的势力不但 自造而且也极力互相鼓吹,使其阶级一跃而成为上层统治阶级。 三、博物志的版本与流传 “博物体”源于先秦的地理学和博物学。战国时代山海经的问世,标志 博物体的产生,其特点是:外表还是记地理,物产,但“好怪而妄言”充满了荒 诞的内容。至汉的神异经、十州记已经是成熟的博物体志怪。到了魏晋南 北朝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博物志、玄中记等名作。兴盛的原因在于佛、道 观念的盛行,他们以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为特征,同时,当时的人视鬼神为实有, 志怪作者称道灵异,偶尔还言之凿凿,唯恐读者不信,如博物志卷五方士载 。胡应蛹: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丙部北京:中华书局第3 7 8 页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 3 页 8 “近魏明帝时,河东有焦生者,燥而不衣,处火不焦,入水不冻,杜恕为太守, 亲所闻见,皆有实事。”这一时期博物志与传统的“博物体”有了差异,除 了加强叙述这一方面外,在题材选择上也有表现。书中的若干类目,如食忌、药 术、文籍考、地理考、人名考、物名考、史补等,包罗历史人物传说,文物考证, 花鸟鱼虫等多种内容,已经近于“杂俎”,南北朝梁任萌述异记,题材广泛, 颇具新意,多有优美故事,胜于博物志,体现了此类志怪小说的发展与进步。 后来,“博物体”因在题材选择及表现手法方面较其他文体受到限制,发展势头 衰落下来,后世的“博物”类作品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一部,北宋初陶毅清 异录,宋李石续博物志,明游浅博物志补也只是强弩之末,聊备一格而 已。 由于“博物”体自隋唐后的衰落,博物志在流传过程中没有受到广泛的 重视,但还是得到很多藏书家的喜爱并对其刊行。至于博物志的版本,李剑 国唐前志怪小说集释中说“今本今天所能见到的版本有二类:一是常见的通 行本,分三十九目,收在古今逸史、广汉魏丛书、格致丛书、稗海、 快阁丛书、秘书二十一种、增订汉魏丛书、百子全书等丛书中。一为 黄丕烈刊士礼居丛书本,( 据黄氏云,此本系汲古阁影抄宋连江叶氏刻本) , 指海、龙溪精舍丛书所收皆为士礼居刊本。”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体现在: 通行本分三十八类,黄本只卷一为地理略,以后不分门类,黄丕烈认为今本“强 立门类,割裂迁就,遂使荡析离居,失其旨趣,致为巨谬矣。”o 范宁的博物志 校正记载的版本稍有不同,多了日本刻本、说郛本和纷欣阁本。概由流传 中后人重印修补之故。但分为两个体系无疑,即秘书二十一种本和士礼居 丛书本。范宁在博物志校正的前言中说到了他所见的版本,和上面讲的相 同。另外还有今人整理的本子,范宁的博物志校正和祝鸿杰的博物志全译。 关于博物志的流传情况,最早纪录的是晋书张华传:“华著博物 志十卷,及文章并行于世。”此后在史志目录和私人目录中都有记载,兹分类 整理如下: ( 一) 魏征隋书经籍志史部杂家类“博物志十卷,张华撰”。彦石 晋时,刘煦等因韦述旧史作唐书经籍志与隋志并无甚异,惟删其亡书 而增张华博物志十卷,至此乃入子部小说类。宋欧阳修唐书艺文志小 说类中,比前代史志目录而言,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张华的列异传,干宝搜 神记,而这些以前都归于史部杂传类的。 ( 二) 元修宋史艺文志又重将博物志归入子部杂家类:“张华i t 8 o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集释魏晋编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7 5 页 。范宁:博物志校正前人刻本序跋北京:中华书局第1 5 2 页 。魏征:隋书 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第1 0 2 1 页 9 物志十卷”。国陈垣考证中兴馆书目的时候对其进行了补充:“博物志十 卷,晋张华撰,玉海五七考索前十一前四五。”罾王应麟玉海艺文类的确 有记载。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纳入小说家类并载周日用、卢氏注十卷。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周卢注博物志十卷,卢氏注六卷”。及陈振孙直 斋书录解题杂家类“博物志十卷”又小说家类“周卢注博物志十卷, 卢氏注六卷”。 列入杂家的原因,范宁博物志校正在后记中引黄丕烈刻博 物志序:“尝取而读之,乃知茂先此书大略撮取载籍所为,故自来目录皆入之 杂家”。 ( 三)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杂家小说类中记载:“博物志十卷,张 华撰。” 下又有一个“又十卷”。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将小说 分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证、箴规而将博物志列为杂俎。四 库全书总目将小说分杂事、异闻、琐语三类并将博物志列于小说家类琐语 之属。纠其原因,李剑国在唐前志怪小说集释中说“此书天地之高后,日 月之晦明,四方人物之不同,昆草树木之淑妙者,无不各载虽系地理博物体志 怪;然内容又较山海,神异远为杂驳,且简略不成大观故四库总目 列入小说家类琐语之属。” 从以上的著录情况来看,博物志主要被著录于杂家类和小说类中,但仔 细研究发现杂家归属的部类并不同,从汉至唐,志怪长期隶于史部,隋志归 入史部杂家,宋志以后则归入子部。而且这个杂家也与前代不同,是小说的 一个类别了。可以看出,书目编录者对体裁的认识不断成熟而且也体现了“博物” 体的演化过程。从隋前人们视为信史的态度而转化成明白是个人的“幻设”行为。 关于笔记小说的归属问题历来被学者们视为烫手山芋而头痛不已,主要说来 有“子部”说和“史部”说的分歧。子部书以议论为宗,史部以叙事为宗,但是 这个界限往往很模糊,鉴于此,刘知几史通杂述中明确将“偏记小说”视作 “史氏别流”并具体分为十类: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 杂记、地理书、都邑簿。其中的“杂记”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志怪小说。胡应麟 是首屈一指的文言小说理论家,但他在“子部”说和“史部”说之间也徘徊不定, 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说:“小说,子书流也。然谈说理道,或 近于经,又有类注疏者;纪述事迹,或通于史,又有类志传者。他如孟綮本事, 卢瑰抒情,例以诗话文评,附见集类,纠其体制,实小说者流也。至于子类 。脱脱等:宋史艺文志- 补附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第1 1 4 页 。脱脱等:宋史艺文志补附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第5 2 3 页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第5 4 3 页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 0 3 页 。郑檐:通志略二十上海:商务印书馆第7 3 8 页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集释魏晋编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7 5 页 1 0 杂家,尤相出入。郑氏谓古今书家所不能分有丸,而不知最易混淆者小说也。” 他力求不偏不倚地立在“子部”说与“史部”说之间,把笔记小说分为六类,志 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清纪昀选择了“子部”说,其分类也比胡 应麟整洁,有叙述杂事,纪录异闻,缀辑琐语三类。 当然,图书分目工作之复杂并非一人一时能制定的,虽然自魏晋后四部分类 为主流,但其中的许多细节仍有应改善之处,它就如同文学体裁一样要经历一个 不断完善成熟的阶段,博物志的著录情况正好体现了这一过程中的演变和四 部分类法的一些弊端。 另外值得注意的还有著录博物志时用的单位问题,晋书张华传说 “华著博物志十篇,及文章并行于世。”而以后的史志目录和私家目录皆说 “十卷”而非“篇”,那么“篇”和“卷”有什么不同昵?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 文献学新编说:“对于篇与卷两个词语的解释,一般认为:篇指竹 简、简册,以后文章有首有尾的,就称为篇,并用以指称全书的一部分,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 卷,即古之一轴。”同时并引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的话:“向歆著录,多以 篇卷为计,大约篇从竹简,卷从缣素,因物定名,无他义也。” 对于两者的关系, 作者洪湛侯并不认同前人用文献载体为标准的观点,他还列出了三种情况:篇卷 相等,卷大于篇和卷小于篇。但不论怎样,篇卷相通是事实。当然,博物志 虽著录时皆为十卷,但是“卷”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的,章学诚文史通义内 篇六:“六朝及唐人文集所为十卷,今人不过三四卷也。”。可见,博物志在流 传中内容的佚失、辑佚的过程就意味着内容已非原貌,唯有“十篇”这一规模保 留了下来。 从渊源上看,志怪小说确是从史书中分化出来的,因为史书中本身就含有志 怪成分,如吞燕卵生商,圯桥授书于汉相等等,但左传、史记毕竟不是小 说,志怪故事从史乘中分离出来成为小说,在创作目的和体例两方面均具备独立 的品格。博物志一类的作品其小说的因素并不充分,常与历史纠结在一起, 显示了小说对历史的依附,从书名为“志”便可看出来。而且,像张华这一类的 博学家亦是有神论者,他们对于鬼神仙道之说是坚信不疑的。博物志卷八载 述了“黄帝登仙”、“汉武帝好仙道”、“西王母七月七日夜会汉武帝”等仙道故事, 张华是将其作为曾经发生的史实来记述的,故谓之“史补”。但是这种依附也因 小说因素的不断强化而变得薄弱起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战国时代汲冢琐语、 山海经等,标志着小说的初步阶段,可视为准志怪小说;两汉的括地图、 神异经、洞冥记、十洲记、异闻记等属于基本成熟的志怪小说;魏晋 。胡成群: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丙部北京:中华书局第3 7 4 页 。拱湛侯t 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杜第昭页 。章学诚:文史通义) 北京:中华书局第1 8 4 页 l l 南北朝是黄金阶段,诞生了博物志、搜神记、拾遗记等彪炳史册的名著。 也谕示着“博物”体成为独立于正史之外的一种个人的编撰行为。 第二章博物志资料来源与资料价值 一、博物志的资料来源 博物志一书,后世多定义为志怪小说中的“博物”体,其书内容宏富, 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山川地理,花鸟虫鱼,医药,历史无所不包,这其中的 内容有的是张华听闻的,有的是采集前书的,鲁迅先生说其“刺取古书”可见书 中引用、参考前代书籍的情况不少。博物志之记,涉及山海经、河图玉 版、尔雅、河图括地象、禹贡、援神考、神仙传、神农经、神农 本草、神仙药服食方、孔子家语、徐偃王志、异说等三十多种典籍, 内容包括地理山水、异域遐方、异产异俗、方术杂说、史补杂考等。难怪古人会 说:“天地之高厚,日月之明晦,四方人物之不同,昆虫草木之淑妙者,无不备 载。”o 所以它究竟参考过多少种类文献以及所参考的内容在全书中占有何等地 位,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 一) 引用山海经 博物志与山海经的关系不言而喻,张华在博物志开篇便讲明: “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