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巴黎到中国中文摘要 从巴黎到中国 林译茶花女对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影响 中文摘要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众多的翻译小说在中国 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特别是他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翻译西方文学的第一 部言情小说,在中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林译茶花女对中国现代文学 影响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研究却不够丰富和深入。 本文试从林纾的翻译谈起,用众多史实和分析说明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 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此基础上,笔者着重分析和论述其代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 对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分支现代言情小说的影响。由宏观的总体影响着手,选取 不同时期的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代表性作家进行分述。鉴于中国现代作家对巴黎茶 花女遗事接受的差异性和其不同的审美思想、创作手法,笔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如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模式转变、语言风格、题材选择等进行论述,旨在充分研究和 挖掘林译茶花女在相关作家的创作中所留下的影响痕迹。 经过初步研究,笔者认为,林译茶花女对于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发生、发展 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它使中国言情小说的爱情主题得到丰满和升华,言情模式得 到革故和创新,叙事模式得到改良和转变。在林译茶花女的引领之下,中国言情 小说开始走向现代,走向成熟。 关键词:林纾茶花女中国现代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冯永玲 指导教师:汤哲声教授 f r o m p 盯i s t o c h i i l a a b s 订a c t f r o mp a r i st oc h i n a as t i l d yo f m ei l n p a c to fl i ns h u sv e r s i o no f 三口d 硎e 口戤c 口聊否胁o nm o d e m c k n e s er o m a n t i cf i c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l i l ls h ui sal e g e n d a 巧f i g u r ei i lc h i i l e s el i t e r 砷皿e h e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l l i m s e l f 硒a 劬l s l a t o rw l l oi i l 缸d d u c e dn 吼e r o u sw e s t e mn o v e l st oc h i n e s e 代a d e 】瞎h i st m s l a t i o no f 烈e x 锄d r ed 1 蛐a s s 肠加研p 口掰c 口m 孑,泌。够t l l ef i r s tt r a i l s l a t e dn o v e li nc 1 1 i 1 1 a 、 ,i mm e t h e m eo fr o m 船c e ,h 硒ap r 0 如u n di r n p a c to nm o d e mc l l i n e s e1 i t e 硪眦y e t 圮咖d yo f l ei m p a c t l e a v e s m u c h t o b ed e s i r e d 1 k sn l e s i s ,s t a n i n g 谢t l ll i ns h u s 衄l s l a t i o l l ,i 1 1 u s 锄t e sn l er o l eo fn l e 衄咀s l a t c d n o v e l ,虹倒m 硒肋dc j k 励搬砑聆黝fi l lc l l i 鹏,i n 廿1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锄 c i l i n e s e 丘c t i o n t h es t 陀s so ft h ep r e s e n ts t t l d yi sp l a c e do nt l l en o v e l si i l l p a c to ni n o d e m c h i i l e s er o m 锄f t i c 矗c t i o n a r e rab r i e fs u r v e yo ft h e 证l p a c ti ng c 鹏r a l ,也et l l e s i sm a l 【e sa d 喇l e ds t i i d yo fn l en 0 v e l sb yc l l i n e s er e p 哟s e n 洲v er o m 锄c ew r i t e 瑙a td i f f e r e n tt i i i l e s a sl i ns h u sv c r s i o nh 嬲ad i 丘i e r e n ti m p a c to nm o d e mc l l i n e s ew r i t e r s 谢t l ld i 岱:r e n t a e m l “ci d e 勰锄d 讹gs 哆l e s ,m e 咖d yi sc o n d u 曲巳di nt e l m s0 fc h a r a c t e ri i i l a g e , n 硼州v ep 甜e 驰l 锄g u a g es t ) ,l ea n dm a t e r i a lc h o i c ew i mav i e wt 0f i n d 访gs o m ec l u e st 0 t h ev e r s i o n si l 】皿u e n c eo n 也e i rw 订t i n g s t h es t u d ys h o w st h a tl i ns h u sc h i l l e s ev e r s i o no f 肠加掰p 口缎础嬲p l a y sa u 1 1 i q u er 0 1 ei i l 圮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c l l i n e s er o m 枷i cf i c t i o n u n d e rt l l ei i l 】 1 u 锄c eo f t l l ev e r s i o n ,t l l ec 嫩n e s er o m 踟1 t i cf i c t i o nb e c o m e sm o d e ma n dm a t u r ew i n l1 0 v ee n r i c h e d , r o m a n c ei 衄o v a t e da n dn 锄觚v cs t y l ei n 唾) r 0 v e d k e yw o r d s :l i l ls h u ;肠加聊e 口娥踟l 每胁;m o d 锄c l l i n e s er o m a n t i cf i c t i o n ;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i l 飞啊t t e nb y :f 缸gy r o n g l i n g s u p e n ,i s e db y :t 锄gz h e s h e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垒釜坠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期:) 触弘t o 鲈产嗍: 2 肿t o 从巴黎到中国绪论 绪论林纾的翻译与中国现代小说的风尚 阿弗雷德波拉德说过,“翻译如同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翻译如同砸碎 硬壳,让我们享用果仁;翻译如同拉开帷幕,让我们能窥见最神圣的殿堂;翻译如同 揭开井盖,让我们能汲取甘泉 。翻译的功能竟然如此之大。林纾的翻译就能让我们 充分领略和感悟阿弗雷德波拉德对翻译功能的理解。他的翻译让清末民初的读者认 识了西方文学,他的翻译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范本,他的翻译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现代 化进程。 第一节开辟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 1 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后,满清王朝从闭关自守逐渐走向维新改良,西学东渐的征 程由此加快。但是,当时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官方的洋务机构和在华的教会 机构。打上政治烙印的西学翻译作品内容一般只涉及宗教、哲学、法律、政治、教育、 天文、地理、理化等方面,文学翻译作品是少之又少。据2 0 世纪中国小说史( 第 一卷) 统计,1 8 4 0 年一1 8 9 9 年发表( 出版) 的域外小说译作,目前能够找到的只有 意拾寓言( 即伊索寓言,1 8 4 0 年刊行) 、谈瀛小录( 即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刊于1 8 7 2 年) 等七篇( 部) 。o 但是,这种局面随着1 8 9 9 年林纾与人合译巴黎茶花 女遗事的出版发行而焕然一新;随着中国近代翻译史和文学史走向二十世纪,翻译 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林纾( 1 8 5 2 _ 1 9 2 4 ) ,福建闽县( 今福州) 人。他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五岁 读孝经,九岁上私塾,十一岁学古文,十五岁后博览群书,三十一岁中举人。在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林纾最早、最多、最集中地向国人介绍了西方小说。林纾翻译小 说始于1 8 9 7 年,翻译的就是后来风靡全国的法国小说茶花女。这是中国介绍西方 小说的第一部,至此掀开了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 o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l 页 o 译介学 ,谢天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页 1 从巴黎到中国绪论 译史的历史先河。 根据阿英的晚清小说史记载,l :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在当时收录小说最多, 文学类一共收翻译小说近四百种,创作小说一百二十种,出版日期最迟是1 9 1 1 年。 杂志 第十卷,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l 粥1 年,第1 5 2 、1 5 5 页 2 从巴黎到中国绪论 东京出版合译域外小说集二册。书中收录小说1 6 篇,主要偏重于俄国的短篇小 说。苏曼殊,曾经翻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但是他更多的翻译作品是诗歌。他译 过拜伦、彭斯、雪莱、歌德等人的诗,出版拜伦诗选,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本外 国诗歌翻译集。苏曼殊为什么专情于诗歌的翻译,恐怕不单单是所谓的革命情结,更 应该与他的身世和性格有关。据载:“曼殊尝居日本径子樱山,侍母之余,唯好啸傲 山水。一日,夜月照积雪,泛舟中禅寺湖,歌拜伦 ,张清华,时代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第4 7 3 页。 3 从巴黎到中国 绪论 和载道使命,成为宣传维新与革命以及启迪民智的工具。1 8 9 7 年,严复、夏穗卿发 表:本馆附印小说缘起一文,指出“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 说之助 ,初次阐述了小说的政治价值。1 8 9 8 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 一文,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于中国时局者,次第印之 。圆经过梁启超等 人的大力鼓吹,创作政治小说风起云涌,翻译方面也就翕然从之。但这些仅仅是文学 革命者的一相情愿,读者和广大的国民是否接受呢? 短短几年中,林纾的高产翻译和 雅俗共赏的风格,使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缙绅大夫成为小说明确指向的读者群体, 阅读小说迅速由隐蔽转入公开,国人逐渐接受并认可了西方小说概念,西方小说经由 翻译也赢得不少读者,小说的文体学地位也渐趋稳定,并逐步从文学的边缘走向其中 心。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分析到,“造成这空前繁荣局面,在事实上有些怎样的 原因呢? 第一,当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出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 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第二,是当时知识阶级受了西洋文化影响,从社 会意义上认识了小说的重要性。第三,就是清室屡挫于外敌,政治又极窳败,大家知 道不足与有为,虽写作小说,以事抨击,并提倡维新与革命。所以在当时,不仅新闻 纸竟载小说,专刊小说的杂志,也就应运而生。 阿英的分析较为准确地道出了当时 的盛况。的确读者接受的小说中,三分之二是翻译小说,而翻译小说最多、最集中、 最早的又是林纾。不敢说是林纾推动小说往文学的中心地位走去,至少他提供了媒介 或者是催化剂使得小说加快了走向中心地位的进程。 2 从读者到作者:对作家的影响 从晚清时期走过来的中国近现代作家,即使是留过洋、漂过海的,也大都受到 林译小说的熏染,并在创作观念和创作风格上受其影响。周作人就认为是林纾的翻 译小说引他到“西洋文学 中去的,“尤其是以林译小说为最喜看,从茶花女起, 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这一方面引 我到西洋文学里去纾他在林琴南与罗振玉一文中说:“他介绍外国文学, 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决不在任何人之下老实说,我们几乎都 o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 1 8 9 7 - 1 9 1 6 ) ,陈平原、夏晓虹,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2 页 o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 1 8 9 7 - 1 9 1 6 ) 。陈平原、夏晓虹,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2 2 页 o 晚清小说史) ,阿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第1 页。 o 知堂文集我学国文的经验,周作人,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 4 从巴黎到中国 绪论 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 他的译文。 可见,周作入主要是因为大量阅读林译小说之后产生了直接阅读和翻译 西方文学的兴趣。钱钟书也是在林译小说的影响下,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有别 于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的世界。他说,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 会那么迷人。我把林译里哈葛德、迭更司、欧文、司各德、斯威佛特的作品反复不厌 地阅览。其他作家,如郭沫若、冰心、朱自清、庐隐等,都曾经嗜好阅读林译小说。 阅读林译小说或者是他们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开始,或者是从中汲取精神层面的元素 用以完成自己的创作。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林纾 在翻译的过程中,虽然不乏误译、漏译,但是用浪漫主义手法书写历史的特征都统统 保留着,并且带着他独特的浪漫主义激情。这种以浪漫主义手法书写历史的方式不仅 使国人耳目一新,更使作家文人深受影响,将西方的浪漫主义元素有机地结合到创作 中去。在这方面,郭沫若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在1 9 2 5 年一1 9 3 6 年创作的短篇历史 小说如漆园吏游梁、柱下史入关等,都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用历史人物来书 写自己的心志。郭沫若自己也说,林译小说不仅是他嗜好的一种读物,并对他以后的 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影响了 他的创作方法。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 0 年代,阿英就做过判断,是林纾的翻译使“中 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不少第一流的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去学习, 以便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 。回 3 从启蒙到蔚然成风:对小说创作观念的影响 近代以前,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小说创作无非是为了 人们闲适时的娱乐和消遣,或者只是表现人们的一种惩恶扬善的愿望,既谈不上高雅, 更谈不上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小说的功用性越来越强,作家 创作小说的动机发生了转变;换言之,在中国,小说创作的观念在发生转变。仅从林 纾本人在小说翻译的选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前期,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 染的文人,他试图以小说翻译激励民族志气,救亡图存。民族危机直接影响了他对译 本的选择,他翻译了大量的反侵略作品,其中以黑奴吁天录影响最大,从他的译 o 林琴南与罗振玉 周作人,语丝 第3 期,1 9 2 4 年1 2 月 o 七缀集,钱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8 2 页。 转引自林译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韩洪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0 3 页 。晚清小说史 ,阿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第4 3 0 页 5 从巴黎到中国 绪论 作序跋中均可感受他的民族精神。后期,他的译作的实用色彩越来越强烈,迎合小市 民趣味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译作质量大不如前。但是不管怎样,林译小说曾经发出反 帝反封建的呼喊,促进国民觉醒。这些,或多或少的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主流彻底的反 帝反封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林译小说的语言是独特的古文。周作人曾经将林纾用古文翻译的小说称之为“拟 古的文章 。当代学者郝岚将林译小说的语言称之为“拟古文体 。圆这种说法似乎得 到更多学者的认可,本文姑且也借用郝岚的“拟古文体 这一说法。林纾的“拟古文 体”保留若干“古文 成分,但比“古文 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 收容量很宽大。 为了恰如其分地表现原著的意思和自身的创作,林纾还犹豫又躲闪 地对“古文 进行了不可避免的变革,如保留了外来的宾语从句的句式结构、译文中 的欧化成分较多等,从而体现了某些中西语言的融合。恰恰是林纾的较通俗、随意, 而又富有弹性的文言成为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语言过渡。 林纾的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观念的影响还表现在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具体 论述将在下文进行,这里只作笼统的概述。首先,章回小说的特征荡然无存。其次, 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彻底打 破了中国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书信体、日记体成为小说常用手法,徐枕亚、周 瘦鹃、包天笑等都尝试写过日记体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由鲁 迅创作的1 3 篇“日记 组成的狂人日记。心理描写、情景叙述等写作手法更是成 为现代小说创作的新元素。 总而言之,林纾的翻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她对中国 现代小说的影响是宏观的影响,那么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对中国现 代言情小说的影响。她在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总体风格、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 都留下了影响的痕迹。 。知堂文集我学国交的经验,周作人,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 。林译小说论稿) ,郝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2 页。 o 七缀集,钱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9 6 页 6 从巴黎到中国第一章林译茶花女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第一章林译茶花女的普遍影响: 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专家汤哲声教授把中国现代言情小说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 时期是清末民初,主要是“鸳鸯蝴蝶 式的言情小说和海派狭邪小说。第二个时期是 2 0 年代之后,主要是社会言情小说和社会狭邪小说。第三个时期是4 0 年代到2 0 世 纪末的现代言情小说。这其实也是给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确定了一个基本范围。本文 所要论述和涉及的言情小说即是这样的范围。综观三个时期的言情小说,中国现代言 情小说正是在林译茶花女的普遍影响中不断走向繁荣的。 第一节普遍的影响 言情文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溯源可以说是诗经,诗经中有不 少篇章都是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真正意义上的言情小说始于魏晋南北朝的搜神记 中的董永、吴王小女等。经过隋唐时期的“传奇 发展和宋元时期的“话本 普及,到了明清时期,言情小说进入鼎盛期,代表作品有卖油郎独占花魁、蒋 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出现在1 8 世纪中叶的曹雪芹的红 楼梦更是成为中国言情小说的里程碑。但是,中国言情小说的真正全盛期则是清末 民初开始的“鸳鸯蝴蝶派 时代,她前后跨越二十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的一笔。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中国文学的自身发展分不开,但是综观清末民初的文 学现象,不能忽视西方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更不能忽视林译茶花女对言情小说的 影响。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凭着这部作品的影响,小仲马和他的父 亲大仲马的传奇人生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璧 奇观。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茶花女在法国还称不上经典杰作,甚至只是三流作品,但是 她确是世界上流传最为广泛的名著之一。在舞台上,她是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在翻 o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汤哲声,重庆出版社,1 9 9 9 年,第7 8 页。 7 从巴黎到中国第一章林译茶花女)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译文坛中,她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欧美等国家广为传播。在中国,她是最早被介绍 到我国的西方文学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后,产生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 尽支那荡子魂”的巨大反响。1 9 0 7 年,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日本公演茶花女。 从这以后,一个世纪以来,妓女马克与世家子弟亚猛的爱情悲剧,一直深深地打动着 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巴黎茶花女遗事也给中国现代言情小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最为显性的影响是,从一般文人到著名作家都以创作和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式的言情小说为时尚,其笔调和内容几乎与林纾及其作品如出一辙。如钟心青的新 茶花,描写的就是杭州名妓武林林与新党项庆如的爱情故事。武林林喜欢阅读巴 黎茶花女遗事,以马克自命,名其馆为“茶花第二楼 ,将项庆如称为东方之亚猛。 作者自评:“茶花第二楼 犹如“繁华一梦 ,胜于小仲马之“茶花女 。回而徐枕亚呢, 则在玉梨魂中把自己比作“东方仲马 , 暗示要模仿巴黎茶花女遗事写一 部小说。其他诸如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绛纱记等几部小说中都可 以找到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影子。正如曹聚仁在文坛五十年中说到的那样“那 几种小说,属于言情的自叙传,多少也受了茶花女、迦茵小传一类翻译小说的 影响,已经转向新小说的路上去了 。这些都是作者在前言或序跋中甚至在作品中直 接将自己或者作品与林纾、与巴黎茶花女遗事联系起来,公然标注林译茶花女 对其影响的。 而深层次中,我们可以发现林译茶花女的影响已经深入言情小说的骨子里, 其血管里流淌的是注入西方元素的血液。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冲击。巴黎茶花女遗事 中妓女与世家子弟的恋爱让中国封建礼教遭遇西方人文精神的挑战,激起中国人正视 现实、反抗现实的心理波澜。于是玉梨魂中的爱情意识更为大胆,由茶花女 的“妓女恋爱 发展成“寡妇恋爱”。如果没有林译茶花女显示的价值观念的宣 扬与支撑,徐枕亚恐怕是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爱情经历创作成小说的。在这以后的言情 小说中,反对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就成为最为常见的主题,并因此形成言情小说 的一大特色。其次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更新与完善。“才子佳人 模式被打破,“大团圆 结局”被颠覆,人物的悲剧意识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和真实。再次是叙事模式的转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严复甲展出都呈同里诸公) ,1 9 0 4 年 。h t t p :肌州w g l l o x u e c o i i i s t u d y m i n g q i n g ,c o n t e n 妇l q s t o r y 、删1 x u l u 0 3 h n n o 玉梨魂,徐枕亚,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第1 7 4 页。 o 文坛五十年中 ,曹聚仁,东方出版中心,1 9 9 7 年,第4 4 页 8 从巴黎到中国 第一章林译茶花女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变。因为前面已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有显性的影响固然也会有隐性的影响。而这种隐性的影响恰恰是跨文化文学交流 中值得探究与讨论的现象。比如,琼瑶的言情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对林译茶花女 的一个比较遥远的呼应。虽然她的创作距离林译茶花女发行、热播的时代比较久 远,她的小说已经充满了文学的现代性元素,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其小说中寻找到林 译茶花女影响的印记。 第二节思想内容上的颠覆 林译茶花女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自由的一些思想 和现代观念,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介绍给中国读者,从而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 产生强烈的冲击。同时,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的平民意识也通过林译茶花女给中国 读者带来全新体验。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主题不再单纯的表现情感,相反总是将道德、 婚姻、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而且笔触也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底层,形形色色的人 等均可以成为作者笔下的主人公。 1 彰显平等自由与人性尊严 茶花女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也高举着民主、人权的旗帜,肯定人的价值, 追求个性的解放,维护人性的尊严,人道主义思潮可谓暗流涌动。考察中国现代言情 小说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便能清晰地看到她与茶花女一脉相承的联系。 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读者并不缺少这 样的精神食粮。茶花女为什么博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据说,林纾在翻译这部作品 时,也被感动得哭了好几次。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写道:“林琴南的巴黎 茶花女遗事问世以后,轰动一时。有人谓外国人亦有用情之专如此的吗? 以为外国 人都是薄情的,于是乃有人称之为外国红楼梦。 回茶花女感天动地的不仅仅 是马克与亚猛的真挚情感,而且应该是隐藏在强烈的感情背后的东西。 受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女子要守妇道,三从四德;男子却可以花天酒地, 三妻四妾。不平等的待遇和地位使得女子只能依附男子而生活。在古诗文中,我们看 母钏影楼回忆录 ,包天笑,香港大学出版社,1 9 7 1 年,第1 7 l 页 9 从巴黎到中国第一章林译茶花女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到的几乎都是女子对男子的强烈思念和热切爱恋,特别是在涉及男子与青楼女子的爱 情故事中,很少有男子对女子的强烈感情,更多的是女子不顾一切地爱上男子。这种 爱是单方面的,缺乏共鸣的。所以,茶花女中的亚猛热烈地爱上马克,马克也热 烈地爱上亚猛,这种强烈的平等的爱情使得中国读者原本的爱情天平倾斜了。还有就 是自由的观念。马克与亚猛的爱情为什么是一个悲剧? 那是因为亚猛的父亲干涉了他 们的爱情,剥夺了他们享受爱情的自由。所以,巴黎茶花女遗事在讲述一个爱情 故事的同时,也给中国输入了平等自由的现代信息。 尽管林纾自己还未清醒地意识到西方人文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冲击,他在翻译时甚 至有意无意地用自己保守的、传统的观念改写着作品本身,但是他还是不自觉地向中 国读者灌输了个性解放的思想。我们从以后的言情小说发展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 这种西方思想的影响。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今者我两情分绝矣! 前日趋叩高斋,正君偕莲姑出游时也,蒙令叔出肺腑之言相劝。 昔日遗簪,乃妾请于令叔碎之,用践前言者也。今兹玉簪既碎,而吾初心易矣。望君 勿恋恋细弱,须一意怜爱莲姑。妾此生所不与君结同心者,有如嗷日。复望君顺承令 叔婶之命,以享家庭团图之乐,则薄命之人亦堪告慰。嗟乎! 但愿订姻缘于再世,尽 燕婉于来生。自兹诀别,夫复何言! ”一封信,封杀了两人的感情,也映照了灵芳的 善良、无私与纯真。 只要爱情是纯真的、无私的,即使这种爱情与现行的伦理观念向背,也是值得赞 颂的;而为了人格、尊严而选择放弃爱情的牺牲精神更是崇高的。林译茶花女为 中国现代言情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模式,正是这种价值模式促使中国言情小说 “在原有的言情传统基础上正视现实,并开始反抗现实 。o 2 从才子佳人到“专为下等人写照 在中国古代,只有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世袭子弟才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 无论是文学的创作者,还是读者,都是出身比较显贵的人。在他们的视角和意识中, 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阶层和对象。正如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 集( 总退却) 序中说的一样:“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 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 红楼梦描写的是显赫一时的贾、 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宝黛爱情主角是公子哥和门当户对的小姐。西厢记 写的是相国府中的小姐和书生张生的爱情故事,即使张生落难时是个普通人,但是后 来免不了还是考上状元成为高官。中国传统言情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几乎都是帝王将 相、才子佳人,只有在个别话本中才会出现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描写。 而中国读者在巴黎茶花女遗事中阅读到则是普普通通的男女发生的一场轰轰 烈烈的爱情故事。马克是一名为了谋生从乡下来到巴黎成为高级妓女,凭借出色的容 貌和善良,曾经甚是风光,到最后还是疾病缠身,穷困潦倒,惨死在巴黎,留下众多 债务。亚猛呢,是一名律师,父亲是个税务官,虽然他的身份要比马克高贵得多,但 是与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伯爵、公爵相比则黯然失色。因此,中国读者对巴黎茶花女 遗事的欣赏与爱好不单单是因为故事感人,从而填补了他们在革命改良失败后一直 处于迷惘与彷徨中的情感空缺,而且也是因为他们认为故事情节似曾相识,有一种亲 o 试论近代翻译小说对言情小说的影响 ,袁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 9 9 6 年第3 期 o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舒解的通道和出口。这就是用悲剧手法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用西方现实主义创作手 法来改写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手法,从而让大家在悲剧中感受到力量、领悟到真谛, 激起民众正视现实,反抗现实。于是,在清末民初,中国文人几千年的传承被颠覆, “才子佳人团圆 模式的文学创作套路被打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哀情小说万潮。 中国人历来受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总是更多地以才子佳人团圆模式 来创作文学作品。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往往都有着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 奉旨完婚大团圆之类的俗套。因此,在中国文学评论史上,有“中国无悲剧 之说法。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都是乐天的,“始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所以,他认为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悲剧,真正 的悲剧只有红楼梦与桃花扇。o 不管这种说法科学与否,至少道出了一个道理, 就是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是,从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后,中国言情小 说里的悲剧因素逐渐地强烈了。可以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给中国言情小说的美学观 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符霖的禽海石中,秦如华与同窗顾纽芬,情投意合,即将订婚,但是义和团 运动爆发后,两人分离,如华被逼另聘,纽芬被卖入妓院,待两人再见时,纽芬执如 华之手涕泣而亡,如华亦病恹恹。吴趼人的恨海中,棣华与伯和、娟娟与仲霭这 两对情侣在逃难中失散,最后伯和病死,棣华无奈出家;娟娟沦为妓女,仲霭看破红 尘削发入山。其他诸如碎簪记、断鸿零雁记、新茶花、碎琴楼、孽冤镜、 断肠花、恨不相逢未嫁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描写的都是理想爱情被现 实打碎的悲剧,正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鲁迅对此有一个评价: “才子+ 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妇女,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 不开但有时因为严亲,或者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不再都成神仙 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其实,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悲剧意识在清末民初这个多事而敏感的时期产生,原因 是多方面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唤醒了中国小说家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带给中 国小说家新的审美情趣。而这种意识和情趣恰恰遇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黑暗,于是 中国小说家用分离、死亡作为爱情故事的结局,让一曲曲爱情悲歌折射出封建礼教的 o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王国维等,团结出舨社,2 0 0 4 年,第1 6 页。 o 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9 4 页 鸳鸯蝴蝶派新论) ,刘扬体,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7 年,第1 5 页。 从巴黎到中国第一章林译茶花女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强大、黑暗势力的顽固和时局的动乱不安,映射人们为爱情付出的反抗与斗争,从而 让人们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到希望和曙光。 2 富有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塑造 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虽然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但是受儒家礼教观念 统治的中国小说家在创作中,往往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表现主人公对真挚爱情的向 往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他们用隐晦的语言、繁复的象征来书写主人公对情感的倾诉 和自由的呐喊。在红楼梦中,贾宝玉通过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婉转地表达爱 意。贾宝玉笑道:“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而林黛玉呢, 则“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 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贾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 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在茶花女中,亚猛和马克第二次见面,两人就直接 谈论着爱与不爱的话题。余日:“他人爱君,恐不如我之笃,痴亦不复自觉。 马克日: “确乎? 余日:“吾爱逾于所言。 马克日:“君昵我逾量,吾实不知所报。 余日: “求马克以余情及我足矣。一但是,这种直来直去的爱情表白在中国读者面前是少见 的。因为被封建传统礼教所束缚的中国青年男女的个性已被磨灭、人性已被压抑,他 们无法痛快地、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无法大胆地、勇敢地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所以,当“马克“和“亚猛来到中国,确确实实地唤醒了被几千年封建文化所统治 的中国民众的解放意识。“素性安惰 、“拘守绳尺的中国民众终于明白,原来表达 情感也可以这样“赤裸和“直白 。 从而。在苏曼殊的碎簪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于以往的女子形象。莲佩乃 一大家闺秀,幼工刺乡,兼通经史,深暗英法文学。小说中,叙述了她去西湖拜访庄 浞未果、借探病打听灵芳之事、亲手制作糕点、购礼品赠庄浞、主动与庄浞温存等情 节。作为大家闺秀,莲佩理应含蓄、委婉地与庄浞交往,可是她如此大胆地向庄浞示 好,充分地表现了她的个性解放精神。尽管她最终因为爱情遭拒而自杀身亡,但是个 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并不能掩盖她所具有的个性解放精神。在李涵秋的广陵潮中, 同样可以看到具有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如朱二小姐、明似珠等知识女性。尽管她们的 结局都没有走出那个社会的怪圈,但是她们都具有争取婚姻自主精神的萌芽,可以算 作个性解放的先驱。 可见,在林译茶花女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言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摆脱了传统 1 4 从巴黎到中国第一章林译茶花女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模式的束缚,被赋予了个性解放意识,在描写和刻画的手法上也不再那么隐晦和含蓄, 而是逐渐与西方接轨和同步。 3 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一人称叙事在小说的叙事艺术中,聚焦视角是最为关键的。珀西卢伯克认 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 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 o “随着叙述者与故事的距离由远而近,由全知到 不知,小说的艺术结构相应地发生着变革,最终形成叙事的三种结构模式。圆这三种 结构模式即零聚焦模式、内聚焦模式与外聚焦模式。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大都是采用 零聚焦的叙事视角,即传统的全知叙述。西方叙事学理论家热奈特把这种叙事视角称 为“无聚焦或者零聚焦叙事, 全知叙述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 叙述者居于故事之外,以旁观者身份讲述故事,他掌控着故事的发生发展、人物的悲 欢离合,无所不知,无处不在,既能透视所有人物的心灵世界,又能随时根据表达需 要在情节之中插入自己的诠释或评价,使读者在接受故事的同时始终感到有一个讲述 者的存在。 但是现代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读者对现代小说的这种全知叙事感到怀疑和厌 倦。于是,随着文学的发展和西方文学的大量涌入,尤其是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中 国的流行,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模式独霸文坛的格局逐渐被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模式所打 破。越来越多的作家模仿并倾向于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创作小说,尤其在言情小说 这块“谈情,、“说情 的独特天地中尽情发挥着第一人称叙事的魅力。巴黎茶花女 遗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由“余 来讲述马克与亚猛的爱情故事。“余 购得 马克遗物漫郎摄实戈一书,后赠给亚猛,亚猛与“余 结成好友,向“余”讲述 了自己与马克相爱、分手的故事。尽管在作品中,“余 仅仅是一个昕故事的配角, 但是第一人称叙事确确实实给中国读者和中国作家造成冲击,产生影响。之后,中国 作家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叙事。其中,最为突出的作家当属苏曼殊。 他创作的碎簪记中,。余与巴黎茶花女遗事中的“余 一样,是一个配角, 讲述庄浞、灵芳、莲佩的三角爱情故事。这种叙事角度既为故事增添了真实感、神秘 感,也叙述着作者的人生体验。 。叙事学,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9 页。 o 小说叙事学: ,徐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暑8 页。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热拉尔热奈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2 9 页。 1 5 从巴黎到中国第一章林译茶花女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苏曼殊不但在形式上模仿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的第一人称 叙事,而且深刻领悟了第一人称叙事的真谛,用第一人称叙事真正讲述了自己的感情 故事,给读者“事事从身历处写来,语语从心坎中抉出”的感觉,连评论家都“读竟 不禁为之一叹。断鸿零雁记就是证明。 茶花女是以作者小仲马与其情人阿尔丰西娜的爱情故事为原型进行演绎的。 翻开小仲马的生平简谱,我们可以了解他与阿尔丰西娜的爱情经历,从而了解他创作 茶花女的经过。小仲马是他父亲大仲马的私生子,从小在贫困屈辱的生活环境中 长大,回到父亲身边以后,他也开始了一种放荡的生活,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戏院里,他邂逅了巴黎名妓阿尔丰西娜,同小说中描述的一样,他俩相爱了,又分 手了,然后阿尔丰西娜死了。小仲马得知自己深爱的情人去世以后,闭门写作,创作 出了小说茶花女。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茶花女是小仲马的自传体小说。自 传体文学在中国由来已久,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王充 的论衡自纪篇、江淹的自序论,均为自传。但是这些主要是叙述自己的生平 事迹和著作等。像小仲马这样讲述感情经历、表达爱恨情仇的作品几乎没有。因此, 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又给中国读者带来新的文学体验。苏曼殊就是汲取林译茶 花女中的创作经验用自传体手法书写了一部感人肺腑的断鸿零雁记。 苏曼殊,原名子戬,小名三郎,学名玄英,广东香山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 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而母亲仍在日本。十二 岁时苏曼殊剃度出家。此后,苏曼殊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学成后回国。在日本, 他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在经受了屈 辱和痛打之后,菊子投海而死。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苏曼殊心灰意冷,万念 俱灰。从此,开始了他风雨飘泊的一生。断鸿零雁记正是苏曼殊以自己的身世和 与菊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的用第一人称创作的爱情悲剧。主人公三郎幼年与成年的苦 难经历、感情和婚姻的困惑与悲惨、皈依佛门的僧侣身份,以及作品中的诸多细节都 能读出苏曼殊的影子。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文学转型期的苏曼殊深刻汲取了小仲马巴 黎茶花女遗事的创作经验,由“余 讲述“余 自己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第一人称 叙事小说的魅力。 心理描写与自然场景描写r l 史蒂文森说过:“写小说有三种方式,第一,或 。转引自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4 页。 1 6 从巴黎到中国第一章林译茶花女)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者你先把情节定了,再去找人物。第二,或者你先有了人物,然后去找与这人物的性 格开展上必要的事件和局面来。第三,或者你先有了一定的氛围气,然后再去找出可 以表现或实现这氛围气的行为和人物来。砌中国传统小说则是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故事 本身,追求情节的完整、紧张、曲折、离奇等戏剧性的变化。对照这三种方法,中国 传统小说显然是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到了晚清时期,在中外文化的交汇中,中国小说家不再把创作作为“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而是把小说当作自己情感抒发、个性张扬的载体,更多地表达自己个 人的主观感受。于是作家们努力摆脱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束缚,使得小说叙事富 有强烈的主体性和抒情性,注重人的内在心灵的袒露与展示,注重环境描写的渲染与 烘托。巴黎茶花女遗事则为当时的小说家创作提供了新鲜的经验与直接的借鉴。 林纾在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时,删去了好几章的场面描写,但是基本保留了 人物的内心独自,特别是小说最后部分用马克的日记记述了男主人公的父亲怎么逼迫 她与相爱的人断绝关系,以及她在病中对爱人的痛苦思念,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主 人公的思想感情。这一叙事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国言情小说家受益匪浅。吴趼人的恨 海、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徐枕亚的玉梨魂、包天笑的补过等都深受影 响。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结构中心开始由外部的故事情节转向内部的心理情绪。如, 恨海五万多字的作品中,作者用两千多字的篇幅来描写女主人公在逃难路上的思 想斗争与心理活动。在补过中,作者更是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心理活动,心理变 化成为情节发生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的内心冲突、矛 盾心理和痛苦情绪。 在小说形式上,中国言情小说家一样引进了巴黎茶花女遗事中的日记体、书 信体等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1 9 0 1 年,邱炜蓑指出这部小说“末附茶花女临殁扶病 日记数页 的特点。圆但是还没有更多的人注意到这种艺术手法。直到1 9 1 2 年,徐枕 亚的 ,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l o l 页 o 茶花女遗事 ,邱炜茇,1 9 0 1 年刊本挥麈拾遗 1 7 从巴黎到中国第一章林译茶花女 的普遍影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不足的地方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言情小说家对西方小说技巧的模仿虽然处于自觉状 态,但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HRBP岗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安徽芜湖市无为市人民政府选聘法律顾问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甘肃兰州新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6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第二轮公开招聘博士研究生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第二批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114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石家庄海关技术中心公开招聘劳务派遣类工作人员2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广东广州市黄埔区大沙街姬堂股份经济联合社招聘城市更新(旧村改造)专业人员1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黔西南州交通建设发展中心招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猪链球菌耐药机制研究-洞察与解读
- 2025广西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春季学期教师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河北省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测评英语试卷
- 2025年省盐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带答案详解
- 钢管桩施工土建方案范例
- 保安三级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市场仿真花施工方案
- 2025年入团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职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 破产重整程序中金融债权人保护问题研究
- 医院医保科绩效考核标准
- 《直播营销与运营》PPT商品选择与规划
- 机电设备调试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