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贞观之治 时期的统治阶级亲身经历了隋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深刻认 识到人民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形成了对于国家、君主、人民之间关系 的正确认识。在贞观时期的治国理念中始终以民本思想为主导,以人民的利益为 出发点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 本文第一章对于“贞观之治 时期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认为儒家民本思想与汉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实践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揭 示时代社会背景,分析其对于“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三章对 “贞观之治 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进行分析与梳理。第四章对于“贞观之治 时 期贯彻民本思想的过程中,推行的各项民本措施进行总结。通过对于“贞观之治 时期民本思想的研究,探究形成贞观盛世的因素。 关键词:贞观之治;民本思想;民本措施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a b s t r a c t m i 1 一 一 ln er u ll n gc l a s so fz h e n g u a np e r lo df o rt h e ye x p e r ie n c e dt h ep r e s e n t u p r i s i n go ft h ee n do fs u id y n a s t y ,i sk n o w nt e l lo ft h ef u n c t i o no fp e o p l e 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s ot h e yh a v eag o o dr e c o g n i z i n go f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t h en a t i o n ,t h ek i n ga n d t h ep e o p l e i nt h ep e r i o do f z h e n g u a n ,t h er u li n gc l a s st a k e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a st h em a i np r i n c i p l e o ft h e i rg o v e r n a n c e ,t h e ym a k et h ep o l i t i c sb a s e do n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 , a n dt h isk in do fp r a c tic em a k et h e f a m o u sz h e n g u a ns p i r it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h e o r ya n dt h e p r a c t i c eo f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 ,a n d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 i nc o n f u c i u sa n dt h ep r a c t i c eo f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i nh a nd y n a s t yi s t h eb a s e m e n to fi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s o c i e t y ,t r yt of i n d t h ee f f e c tt o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i nz h e n g u a n p e r i o d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a r r a n g e m e n t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o n t e n t o f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s u m m a r y ,t r yt oe x p l a i n t h ec o u r s eo fz h e n g u a ns p i r i t k e y w o r d s :g o l d e ny e a r so fz h e n g u a n ;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 ;t h ep r a c t i c e o ft h et h o u g h to fp e o p l e 绪论 绪论 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统治阶级通过民本思想正确地认 清了民众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民本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 朝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从战国时期以后,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认为国 家的统治者需要民为国本,这几乎成为各种学派的共识。尤其是从汉代罢黜百家 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官方的指导思想,而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政治 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在不同程度上将民本思想转化为实际 的施政方针和政策。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政治原则,作为中国古代政 治思想中的重要成分,一直是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 内容。各个时期众多的研究者对于民本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金耀基认 为民本思想包含6 方面的内容:搿一是人民为政治之主体;二是君之居位必须得到 人民的同意;三是保民、养民;四是义利之辨;五是王霸之辨;六是君臣之际。捧 毁泽华认为民本论实际上是君民关系论,它由一系列涉及君、国、民的命题组合 而成。这些命题主要有9 个:“一是君以民为本说;二是民贵君轻说:三是立君为 民说;四是君养民、民养君说;五是君不可与民争利说;六是富民足君说;七是 民弃君说;八是得民为君说;九是君为民主说。一圆张分田、张鸿认为民本思想可 以概括为一个核心理念和三个基本思路,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 ,基本思路是“立 君为民 、“民为国本一、“政在养民”。固台湾资深学者韦政通则认为:“中国古代的 民本思想大概有以下6 种涵义:一是民为邦本;二是民意即天意;三是安民爱民; 四是重视民意;五是民贵君轻;六是革命思想。”学者陈胜葬认为:“民本主义作 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构成部分主要有三:其一,民在邦、国中之 地位与作用;其二,君主、政权与民之关系;其三,固本与宁邦之关 口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 蝴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9 0 年第9 - 1 2 页 o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2 0 8 - 2 1 7 页 o 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当议 j 西北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 o 韦政通中国的智慧 m 中国和平出版社,2 0 0 0 年第3 1 - 3 2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系与固本之措施。”这些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对中国民本思想进行了研究和剖 析,对于后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学习与启示作用。 通过对于中国民本思想的学习,笔者认为,民本思想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应该 在明确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主张以 民为社稷之本,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国家方针、策略的政治思想。民本思 想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发展生产、 维护君权统治的正常运转,造就一个个政治清明的治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的 里程碑就是将民本思想作为治国理论核心的“贞观之治 时期。 “贞观之治”( 公元6 2 7 年- - 6 4 9 年) 时期的统治阶级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 想,尤其是儒家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从隋朝盛极转衰、迅速败亡的历史中吸取 教训。在治国安邦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始终把如何正确对待民众利益、如何处理 好君民关系,作为实现政权长治久安的核心政治议题。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贞 观之治 时期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后世封建王 朝统治者实践民本思想难以超越的标尺。因此,探索“贞观之治 时期民本思想 形成的社会条件、挖掘其基本涵义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关于“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的研究,专门性研究成果很少,有关这方面 的研究多散落于隋唐历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民本思想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之中。 很多研究者从分析“贞观之治一时期民本思想的思想渊源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环 境入手,对“贞观之治 时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理论分析和研究。 同时,民本思想领域的众多研究成果为“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研究提供了良 好的理论基础。例如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 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吴宗国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陈志忠的贞观之治新 探、刘泽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隋唐宋元明清卷) 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 社会整合、韦政通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的智慧、王保周的两周民 本思想研究等等著作,以及刘泽华、张分田的论贞观君臣的民本思想、张分 田、张鸿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当议、陈飞的 民本 国陈胜粪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 增订本) m 中山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5 9 2 - 5 9 3 页 2 绪论 思想概述和 治国方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奇秀的论贞观时期 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等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这些成果对“贞观之 治”时期民本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的思想渊源与 历史背景出发,对其在贞观时期统治阶级治国安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归纳与 整理。本文通过民本思想传承、社会现实条件、自身独有的特征、统治阶级推行 的民本措施几个方面对“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进行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贞 观之治 时期的民本思想有着自身特有的时代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民本思 想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思想中的一部分,治理国家是各种思想理念、阶级力 量博弈的过程,是民本、君本、国本等思想博弈的结果。“贞观之治 之所以取得 成功,可以说是在治国理念中以民本思想核心地位发展的结果。“贞观之治一时 期统治阶级通过对于人民、国家、君主三者关系的思考,认识到人民在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 时期社会的全面恢 复和发展,取得了后世难以企及的成就。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贞观之治 时期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其时的民本思想十分散乱, 主要是一些单独的言论,远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的程度。笔者认为,“贞观 之治”时期统治阶级民本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理论 传承,尤其是对于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以及对于汉朝民本思想在治国方略中的 实践经验总结。 第一节理论基础儒家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新兴的封建制取代了没 落的奴隶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在这个长期的群雄 割据、战乱频仍的时期,治国安邦必须以民为本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诸子 百家对历史上的传说、资料以及君主统治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深入 研究以民为本的价值以及在治国理念中进行实践的可行性,逐步形成了民本思想 理论的系统化,其中以儒家民本思想研究成就最为显著。 一、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基础是“仁治乃思想,核心理念是“仁 。孔子认为“仁 的 含义很宽泛,亲敬尊长、爱抚众庶、忠于君主都是“仁 的表现。论语颜渊 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日爱人”。意思是爱别人就是“仁 的表现。孔子所说的 “爱 是有差别的,中庸中记载:“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弦这说明孔子认为 “爱是由近及远逐步推广的,而从爱自己的父母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这种爱 扩展到其他人身上,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符合“仁 的要求。所以,梁启超曾 说:“仁者何? 以最粗浅之今语释之,则同情心而已。 国梁启超理解为能够把这种 对人的同情心加以扩展,推己及人,就是“仁”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 孔子看来,同情心是作为君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君主应该以这种同情心来对 。粱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1 妇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第8 3 页 4 第一章。贞观之治一时期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待民众,实行“仁治。 在具体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方面,孔子在西周“重民、保民”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养民、富民、惠民 等主张,集中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孔子称赞子产 的时候曾经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回孔子认为子产具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平时行为庄重、侍奉君主恭 敬、养护百姓有恩惠、治理百姓有法度。其中,子产养护百姓的举动是他得到孔 子称赞的重要原因。还有一次,“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 冉有日:既 庶矣,又何加焉? 日:富之。m 圆冉有询问孔子,国家人民多了之后该怎么办? 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这里孔子谈论的养民思想,是以民众富足为目的,而不是 以国家富强作为目的。而且孔子所主张富足的标准,不在于社会物质的增加,而 在于分配平均。他认为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分配不均; 不担忧人民少,而是担忧社会不稳定。如果财富平均分配就没有人贫穷,社会安 定团结就不会觉得人少,这样国家安定就不会有被颠覆的危险。“有国有家者,不 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分析了民众、君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民贵君轻 思想, 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 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一嘧子认为人民是最重要的,其次是 国家社稷,相对于人民与社稷,君主的地位是最轻的,一切政治权力都来源于民 众。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的同意,才有资格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 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君主如果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就应该被 罢免。 孟子还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o 论语公冶长 o 论语子路 o 论语季氏 o 孟子尽心下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 天下,民心的向背能够决定政权的存亡。孟子提出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同忧,“乐 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圆这样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 持,人民才会乐于接受你的统治,才能形成君民之间良性的关系。 三、荀子的民本思想 苟子进一步阐释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比喻,认为君 主是船,民众就是水,水既可以让船漂起来,也可以将船推翻。君主虽然统治民 众,但是最终决定的权利在民众手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君舟民水刀论既指出民众是君主得以存在的基础,又对于民众在 国家政治中的作用给以肯定。因此,苟子提出要处理好君民关系,应该“爱民 、 “利民 然后“使民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 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回君主如果不爱护民 众、使民众获利,而要求民众与自己亲近、敬爱自己是不可能的,进而让民众为 自己所用、为自己奉献,也是不可能的。 其他诸子百家如管子、老子、韩非等人也都提出过关于民本思想的见解。管 子认为“生法者君也 , 法是由君主制定的。但是君主制定法律,不能全凭自己 私心而随意立法;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回,即圣人应该以百 姓的意愿和要求作为治理国家的准绳;法家思想虽然主张君本思想,忽视民本理 论。但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具备一定的民本思想认知,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言 论。韩非曾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o 治理国家需要顺应人的本性进行统治。 o 孟子离娄上: o o 苟子王制 o 苟子君道 o 管子任法 o 老子四十九章 o 韩非子用人: 第一章。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利之所在民归之”,对民众有利,那么民众就会归顺。韩非还提出了立法为民 的思想,进一步在制度上保障了民众的利益。 可以说,民本思想成为诸子百家在治国安邦理论中的共识,形成了富民、惠 民、教民、爱民、乐民、安民、裕民、使民等较为系统的理论,其中尤其以儒家 对于民本思想的研究最为深入,为“贞观之治”时期统治阶级推行民本思想奠定 了理论基础,唐太宗君臣经常用儒家的民本理论相互提醒、告诫。 第二节实践基础汉代民本措施 秦朝统治者运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将君主独尊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暴虐 百姓,引起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战争,导致秦朝历经二世之后灭亡。汉初 民本思想的形成建立在统治者对于秦王暴政反思的基础上。汉初统治者和思想家 在治国安邦策略上采用了不与民争利和宽民、抚民、利民、爱民的政策。由于汉 朝统治者关注民本思想在治国方略中的运用,汉朝政权相对稳定。并且通过长期 民本思想的实践,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较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完善, 而且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基于战乱之后所面临的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的社会局面,汉高祖刘邦在平定 天下以后,就遣散士兵回归故里,从事生产劳作,并且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士兵 优厚待遇;制定政策,鼓励战乱后的民众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减轻农民田 赋,实行“十五税一一的制度;公元前1 9 6 年,又宣布跟随自己入蜀、汉、关中 的士兵终身免除徭役。这些政策对于减轻人民负担、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起到了重 要作用。 到了汉文帝时期,制定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推行了三十税一、 垦荒减租、贵粟养民等具体措施。为减轻农民负担,汉文帝在公元前1 6 8 年将田 租由汉高祖时的“十五税一力改为“三十税一 ,公元前1 6 7 年,再次下诏免除全 部租税,一直到汉景帝即位,其间免除田租达到1 3 年,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赋 税最低的一个时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垦荒;为了保证农民收入,进行 o 韩非子外储说左t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农业生产,汉文帝提高粮食价格,鼓励有钱人购买粮食,捐献给国家,并且根据 捐献程度不同授予爵位,还能够免罪。历经7 0 年,由于汉朝统治者大力推行民本 措施,终于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第二章搿贞观之治 时期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二章“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隋朝( 公元5 8 1 年6 1 8 年) 是汉代以后重新建立起来的统一封建王朝,结束 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 0 0 年的社会分裂局面。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中,隋文 帝杨坚被公认为是才智最高的皇帝,他登基以后,在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隋朝迅速地繁荣强盛起来。隋朝的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空 前的,当时的社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垦田速增、国库充盈、甲兵 强锐。隋文帝的政治改革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三省六部制、 开皇律、州县两级制、均田制、大运河、科举制等等。 但是,强大的隋朝却“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力。继任者隋炀帝年号大业, 大业元年,隋炀帝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大业 四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以供辽东之需。大业六年沟通长江河。至 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供其巡游享乐;同样是大业元年,隋炀帝大兴土 木,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民丁两百万人,“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 今山 西河津) ,东接长平( 今山西晋城东北) 、汲郡( 今河南浚仪西南) ,抵临清关( 今 河南新乡东北) ,渡河至浚仪( 今河南开封) 、襄城( 今河南临汝) ,达于上洛( 今 陕西商州) ,以置关防 回;大业三年,下令修筑长城,“发丁男百余万,西距榆林, 东至紫河( 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长城外的浑河) ,一句而罢,死者十五六。圆 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民众因疾病和饥寒暑热而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大业 六年,为了进攻高丽,隋炀帝在山东( 今山东、河北及河南的东北部) 设置军府, “扫地为兵力 。隋炀帝穷兵黩武,三次远征高丽,不惜倾全国之力。短短1 4 年, 隋炀帝为中国后世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对于中国社会的功绩也很难有人比 拟,只是隋炀帝没有认识到人民在国家政治地位中的重要性以及没有认清人民与 君主之间的关系,横征暴敛、耗竭民力,最终导致人民的强力反抗,激起了隋末 o 隋书炀帝纪 o 隋书- 炀帝纪 隋书食货志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被推翻。极度混乱的政治局面、 动乱的社会现状,是促成“贞观之治”时期统治阶级民本思想的重要因素。 一、民心思安易治 东汉末年以后,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分裂和动乱的状态之中。在这段历史时期, 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统一的封建王朝给人民提供安全与稳定的社会环境。隋朝强盛 时期,政府控制了九百万户家庭,到了唐朝初年,还不到三百万户。劳动力的奇 缺给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并且民生艰难甚至可能造成社会 矛盾的激化。在这种情况下,长期饱尝战乱的人民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 会环境。人心思安、人心思治,已经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而唐初大规模的农民 战争已基本结束,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 针对当时人民的精神状态,魏征提出了“乱后易教 的思想,认为人在危难困 苦的时候,就害怕死亡。害怕死亡就会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进行 教化。因此动乱之后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不挑食一样。“凡人在危困,则忧死 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一国魏征抓住了 饱受暴政和战乱残害的民众渴求安定和温饱的心理特点,认为只要君主实行仁治, 君臣同心,那么民众一定会响应。“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 圆魏征对国 家治世的形成充满了信心。唐太宗也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太平后必有大乱,大 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 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种“治后必乱,乱后必治”的现象,在后世的封建王朝统治中不断循环往复地上 演。 二、政治目标明确 隋末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规模空前、波澜壮阔、爆发力极强的农 民战争,它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将强大的隋朝一举推翻,这给以唐太宗为首 o 第二章“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的统治阶级极大的震慑,迫使他们认真总结和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深刻认识民本 思想在治国理念中应该占据的地位,在君主与人民的关系上达成共识,大力推行 休养生息政策。 魏征认为要吸取治理国家的经验,一定要以隋朝灭亡的历史为鉴。“鉴形之美 恶,必就于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唐太宗多 次要求臣子“思隋氏灭亡之事 ,圆并定下“论隋日,同臣子专门讨论隋朝灭亡的 原因。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徵求 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弦 他总结 隋朝灭亡的原因是,“正由仁义不修,而群怨叛故也 ,因为隋炀帝征求无度,民 众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 。 并且认为治国如同栽树,君主清静无为,百姓自 然安居乐业,“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繁茂;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 安乎? 唐太宗表示要“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 丰稔,百姓安乐。o 因此,“贞观之治 时期统治阶级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能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关心民生疾苦,实行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推行均田制和屯田制、轻徭薄赋;厉行 节约、提倡俭朴、力戒奢靡;缩减军费;建立义仓、常平仓,应对灾害。形成了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圊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 四钱。 , “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 的太平盛世景象。 三、阶级矛盾缓和 在经历长期的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土地 荒芜、人口锐减。隋朝的短暂统一曾经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 o 贞观政要刑法) o 贞观政要政体 贞观政要政体: o 贞观政要仁义 o 贞观政要行幸 贞观政要政体) 口贞观政要政体, o 贞观政要政体 o 贞观政要征伐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恢复,但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迅速土崩瓦解,整个社会的经济再次受 到剧烈的打击。隋末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造成“率土之众, 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的萧条景象。到了贞观初年,“自伊、洛之东, 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圆据史料记载,唐初人口不及隋朝全盛时的三分之一,直到唐高宗时期还有土地空 旷没人开垦。唐太宗即位时,国家经济千疮百孔,又遇到连年的自然灾害,唐初 的社会经济极度萧条,以至于出现百姓卖儿卖女以求生存的悲惨社会景象。就连 国都长安附近地区,在贞观四年仍然有很多穷苦的人,衣衫褴褛、衣不蔽体。因 此,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不仅对新生的唐朝具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也有着 重大的政治意义,成为唐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人口的骤减也导致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在土地问题 上的矛盾大为缓和,土地分配与生产条件比较宽裕。同时,长期战乱也改变了社 会阶级力量的对比,为唐朝的民本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可能。 全唐文卷二 o 贞观政要直谏) 第三章搿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贞观之治 时期的统治阶级能够积极借鉴历史上王朝兴衰的教训,以史辅 治,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贞观之治 时 期的统治阶级对于民本思想的认知是极为深刻的,是最为重视人民在国家政治中 的地位,最为彻底贯彻以民为本思想的封建王朝政权。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在汲取 了儒家民本思想以及汉代民本思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 改善民生。唐太宗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 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这表明“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阶级能够认清人民是 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家与君主都要依靠人民才能存在,意识到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唐太宗君臣对于国家、君主、人民三者关系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畏民、存民、安 民的民本思想。 第一节畏民思想 鉴于历代王朝更替的历史教训,“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阶级深刻认识到了民 众在国家政治中蕴藏的能量。贞观初年,唐太宗明确指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得 道,百姓就拥护他作为一国之主,君王治理国家无道,百姓就会将君主废除,这 是君主需要畏惧的地方。“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 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挣。魏征在给唐太宗的奏章中,也屡屡提及“君舟民 水 理论,“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弦 唐太宗也认为君 主与民众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让船漂浮起来,也能够将它掀翻,身为君主一定 要感到畏惧。“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方为人主, 可不畏惧! ” 登基以后,唐太宗对臣子说过,现在天下刚刚安定,我们尤其需要战战兢兢、 o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蕾贞观政要政体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o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2 e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谨慎小心,如果从今以后我们不认真治理国家,骄奢淫逸,国家一定会败亡。贞 观六年,唐太宗还说过,我之所以不敢认为天下安定,就是因为常常想到隋朝灭 亡的状况,深深地感到戒备畏惧。并且唐太宗一再地告诫群臣,隋炀帝因为暴政 而亡,是你们亲眼所见,一定要帮我想想隋炀帝灭亡的原因。基于这样的认知,“贞 观之治 时期的统治阶级在执政期间,一直以高度谨慎的态度对待民众,兢兢业 业、如履薄冰。 第二节存民思想 “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阶级清醒认识到,民众是国家赋税和劳役的来源。 只有依靠民众来提供赋税和劳役,国家才能更加强大,统治阶级才能更好地享受 人民的奉养。贞观三年,魏征建议唐太宗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说:“臣闻竭 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败,非不获兽,明年无兽”。唐太宗也认 为:“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回因此,“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阶级要求“安 诸黎元,各有生业, 使民众各有生业是由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所决定的,统治 阶级必须设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万万不可以杀鸡取卵。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 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 认识到,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就是保护百姓,百姓是君主赖以生存的基础,用损 害百姓的作法来满足君主自己的欲望,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吃,自己吃饱了,也 就灭亡了。唐太宗对于民本思想的深刻认识,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中, 是极为开明的。 因此,在存民思想的指导下,“贞观之治 时期的统治阶级将“去奢省费,轻 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方针。减轻了统治阶级 对于民众的剥削,注意缓和阶级矛盾。并且在现实问题处理过程中,通过鼓励农 民垦荒、减少战争、减少劳役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家凋敝的经济逐步恢复,民 。( 贞观政要- 纳谏 o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o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o 贞观政要- 君道 o 资治通鉴 卷一九二 1 4 第三章“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众的生活逐渐安定。 第三节安民思想 “贞观之治 时期的统治阶级在畏民、存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治国安 邦要安民的思想。“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阶级认为,民众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安 居乐业而已。贞观初年,张玄素对李世民说:“臣观隋末离乱,其欲争天下者不过 十余人而己,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 但人主不能安之耳。 张玄素通过对于隋末各路反叛的豪杰进行分析,认为当中 想要争夺天下的只是其中的十几个人,传说当中的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 大部分只是想要自保,等待有道明君统一天下以后来归附。从这里可以看出,百 姓喜好国家政乱而从中渔利的很少,只是君主没有能力令国家政局稳定、百姓安 居乐业而已。对于这个结论,唐太宗十分认同,他认识到国家安宁的主要责任在 于君主,曾说:“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一圆他还曾 说:“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o 由此可以看出,“贞观之治升时期的统治阶级对于安民思想形成了共识,认为 只要君主清静、少欲、不扰民,尽量不增加民众的负担,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唐 太宗认识到君主不节制自己的欲望是国家动乱的根源,常以隋炀帝奢侈亡国而自 诫,而且以历史上官吏纵奢身亡的事例告诫臣下。同时,“贞观之治 时期的统治 阶级还认识到民众生活贫困是社会动荡、民心不安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一认知, 大力推行一系列的兴农富民的政策方针。 o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叠贞观政要务农 贞观政要政体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措施 “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阶级大力推行并实践民本思想,并以民本思想为指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本措施,迅速扭转了濒于崩溃的社会经济形势,缓和了阶级矛盾 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使贞观时期迅速出现了“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 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佃民。商旅野次,无复盗贼。 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 表,自山东到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供待, 或发时有赠馈,此皆古昔未有也 回的盛世景象。 第一节顺应民心、休养生息 隋朝的迅速灭亡,根源并非是国家不富强,隋初也曾有“开皇之治 ,国家的 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一度也极为强盛。灭亡的根源是因为民众不堪忍受过度 奴役,从而引起了国家动乱。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总结出顺应民心才是治国安 邦的道理。魏征曾论及隋亡的原因说:“隋氏以富强而衰败,动之也。我以贫穷而 安宁,静之也。静之则安,动之则乱一。圆对魏征的分析,太宗深以为然,认为:“夫 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刀 从而, “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阶级制定出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并在治理国家的各个方 面积极实施。 一、节俭自律、平息战乱 封建王朝过度地征用民力,超出人民可以承受的限度,必然会引起人民的暴 动或反抗;而适度地征用民力,为人民群众所能接受,则能维持社会的安定局面。 而国家征用民力,主要体现在力役与兵役两个方面。枯竭民力是隋朝覆灭的重要 o 贞观政要政体 o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贞观政要政体 第四章“贞观之治”时期民本措施 原因。对此,魏征曾上疏指出,隋朝灭亡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回“甲兵 屡动,徭役不息 。圆在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唐太宗君臣将“兵戈屡动, 土木不息 视为治国施政之大戒,反对劳役无时,避免过度地征用力役与兵役。 唐太宗曾说:“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朕深以自诫,不敢轻用人力。 回 唐太宗认为,广建宫殿,有什么益处? 自己深以为戒,不敢轻易让民众服劳役。 唐太宗还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 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回出于从百姓利益出发的认识,他决心杜绝骄奢淫逸、控制 自己的欲望。唐太宗采取立法的措施来限制役使百姓,明确规定“修城廓,筑堤防, 兴起人功,所有营造,需要“计人功多少,申尚书省,听报始令役功。或不言上及 不待报,各计所役人庸,坐赃论减一等 。 唐太宗认为,“崇饰宫宇,游赏池台 是 “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而“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 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 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囝在唐太宗节俭自律的影响下,包括中书令岑文本、户部尚 书戴胄、尚书右仆射温彦博以及魏征在内的公卿百官竞相效仿。 “贞观之治”初期,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鉴于当时国 家经济凋敝、国库空虚、民心思安的社会现实,唐太宗接受魏征的建议,对少数 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偃武兴文、布德施惠。这样既安定了国内社会环境,又让临 近的国家臣服。例如,北方突厥“将兵百万弦侵犯渭水之北,唐太宗与突厥订立 了“便桥之盟弦;岭南酋帅冯盎举兵造反,唐太宗采纳魏征建议,用说服的办法令 对方归服,结果不兴刀兵,平息了一场叛乱。唐太宗对臣子说:“国家未安,百姓 未富,且当静以抚之 。o 为了平息干戈,唐太宗改变历代帝王“贵中华贱夷狄 的 思想,采取“和亲 政策,用来改善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曾说:“朕为民父 o 贞观政要君道 o 第四章搿贞观之治一时期民本措施 说到:“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党仁弘而欲赦之,是乱其 法,上负于天。欲席藁于南效,日一进蔬食,以谢罪于天三日。打房玄龄等皆日: “生杀之柄,人主所得专也,何至自贬责如此! 上不许,群臣顿首固请于庭, 自旦至日昃,上乃降手诏,自称:“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乱法,二 也;善善未赏,恶恶未诛,三也。以公等固谏,且依来请。 于是“黔仁弘为庶 人,徙钦州。 囝唐太宗以引咎的方式来维护封建法律的权威,这种精神在封建帝 王中极为罕见。 三、公正严明、慎重刑罚 唐太宗不但重视立法,自觉守法,而且也严格执法。唐太宗认为,法律是天 下的准绳,执法必须公正。有一次,长孙无忌被皇帝召入宫中,他没有解佩刀就 急急地进了东阁门,出来时才被监门校尉看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给监门校尉判 处死刑,而对长孙无忌仅仅给以罚铜二十斤的处罚。大理少卿戴胄认为此案判决 不公正。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 便欲挠法耳? 一馆太宗同意再审,最后免了校尉的死罪。 唐太宗对死刑的处理非常慎重。唐太宗不仅强调“三覆奏”的复核程序,而 且自贞观五年起还做出了“五覆奏 的规定。“五覆奏 制度是因为张蕴古事件的 影响。“初,太宗以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乃诏大辟罪,中书、门下五 品已上及尚书等议之。其后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按其事。 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相州, 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日:吾常禁囚于狱内,蕴 古与之弈棋,今复阿纵好德,是乱吾法也。遂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又交州都督 卢祖尚,以忤旨斩于朝堂,帝亦追悔。下制,凡决死刑,虽令即杀,仍三覆奏。 寻谓侍臣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昔世充杀郑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英语六年级阅读理解训练题
- 水利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标准汇编
- 物联网信号安全策略-洞察及研究
- 中级安全工程师题库内容及答案解析
- 地方纳税申报流程指引及实操案例分析
- 揭阳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学生英语核心词汇记忆法指导
- 房屋买卖合同风险防范条款
- 农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资金使用指导
- 小学英语形容词副词专项训练
- 统编版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 音乐小动物回家课件20
- 中国桥梁发展史简介
- 日立冷水机组操作维护课件
- 审计案例第6章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案例
- 神经介入治疗(DSA)及围手术期概述精品PPT课件
- 丙烯酸树脂安全技术说明书
- 50MW光伏项目工程清单报价
- 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拍迪
- 柴油发电机组机房设计手册_图文
- 雨、污水管道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