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阿纳》中的女王形象塑造.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阿纳》中的女王形象塑造.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阿纳》中的女王形象塑造.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阿纳》中的女王形象塑造.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阿纳》中的女王形象塑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阿纳》中的女王形象塑造.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杰明布里顿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英国音乐复兴的领军人物, 他创作的歌剧在英国歌剧史上倍受关注。在布里顿全部的1 6 部歌剧中,格洛里 阿纳是他为创作一部国家歌剧而倾心打造的。以重大历史人物原型为歌剧主人 公形象是布里顿歌剧创作的一个大胆突破,关于剧中伊丽莎白一世的人物形象塑 造虽然存在争议,但是这部歌剧体现了布里顿在歌剧中力求达到个人情感诉求和 满足观众欣赏口味平衡的理想,以及真实、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的追求。 本文选取格洛里阿纳中的女王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歌剧脚本和歌 剧音乐的分析,力求全面、细致的展现剧中女王形象塑造的艺术特点,探究布里 顿音乐戏剧手法,希望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布里顿歌剧创作,特别是在歌剧人物形 象塑造方面提供帮助。 全文共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歌剧创作背景和设想,重点解读脚本中所塑造的女王形 象。 第二部分:通过对歌剧音乐的分析研究,解读布里顿塑造女王形象的音乐手 法。 关键词:布里顿;歌剧;格洛里阿纳;女王形象 a b s t r a c t 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i so n eo ft h em o s t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c o m p o s e r si n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a n dt h em u s i cr e n a i s s a n c el e a d e ri nb r i t i s h h i so p e r ai nt h eh i s t o r yo fo p e r ai nt h e u n i t e dk i n g d o mh a sd r a w ng r e a t e ra t t e n t i o n i na l l16b r i t t e n so p e r a , g l o r i a n ai sh i s c r e a t i o no fan a t i o n a lo p e r aa n dt h eh e a r to ft h eb u i l d i n g m a j o rh i s t o r i c a lf i g u r e st ot h e p r o t o t y p e f o rt h eo p e r ao fb r i t t e n s o p e r ah e r o i n ei m a g ei s c r e a t e db yab o l d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i sc o n t r o v e r s ya b o u te l i z a b e t hio nt h es h a p eo f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h o w e v e r , t h i sr e f l e c t st h eb r i t t e no p e r ao fp e r s o n a lf e e l i n g st oa c h i e v et o m e e tt h ed e m a n d so fa u d i e n c et a s t e sa n da ni d e a lb a l a n c e ,a sw e l la st r u e ,t h ep u r s u i to f a c c u r a t ef i g u r e st os h a p et h ei m a g e t h i se s s a ys e l e c t st h eq u e e n si m a g ei nt h eg l o r i a n aa st h es t u d yo b j e c t ,t h r o u g h a n a l y s i so ft h el i b r e t t oa n do p e r am u s i ct os t r i v et ob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d e t a i l e dt o s h o wt h ed r a m aq u e e no ft h ea r t st os h a p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i m a g et oe x p l o r et h e b r i t t e n sm u s i c a l d r a m a t i c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h o p et h a tf u r t h e rs t u d yf o rt h ea c a d e m i c w r i t i n gb r i t t e no p e r a ,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o p e r ac h a r a c t e r st op r o v i d eh e l pt os h a p e 。 t h i se s s a yi sc o m p o s e d 、析t ht w o 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1 b r i e f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i d e ao fw r i t i n gt h eo p e r a , f o c u s i n go nr e a d i n g t h el i b r e t t oi nt h es h a p eo ft h eq u e e n si m a g e c h a p t e r2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h ew a yo fb r i t t e n sm u s i ct os h a p et h ei m a g eo ft h e q u e e n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ft h eo p e r am u s i c k e yw o r d s :b r i t t e n ;o p e r a ;g l o r i a n a ;q u e e n s i m a g e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住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住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中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 2 0 寸每x 羚岛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奎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2 0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序言 本杰明布里顿( 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 1 9 1 3 1 9 7 6 ) 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 之一,英国音乐复兴的领军人物,曾被人誉为“英国的莫扎特。布里顿的创作领 域广泛,作品涉及歌剧、室内乐、交响乐、合唱、声乐曲等,其中仅歌剧作品就 有十六部。他创作的歌剧受辱的卢克莱修、比利巴德、彼得格莱姆斯、 扫烟囱的小工、旋螺丝和魂断威尼斯等都是二十世纪的歌剧精品,其 中彼得格莱姆斯被普遍认为是二战后的经典歌剧作品之一。格洛里阿纳 ( g l o r i a n a ) 是布里顿为创作一部国家歌剧而倾心打造的大型作品,同时也是受争 议最多的一部作品,首演( 1 9 5 3 年) 即遭遇惨败,之后被长期封存,直到1 9 6 6 年经 布里顿修改后,该剧才又重新上演,但同样褒贬不一。到1 9 9 3 年,该剧被再次搬 上舞台,才获得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格洛里阿纳首演的失败和其后的争议更多的是集中在剧中对伊丽莎白一 世女王形象的塑造上,女王偷衣及埃塞克斯闯入女王梳妆室场景的描写被当时的 观众( 尤其是王公贵族) 所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女王的亵渎和不敬。如果不带 政治色彩而作为纯歌剧来看,该剧是布里顿歌剧中较成功的一部,同样在布里顿 歌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认为,该剧虽为庆典而作,歌剧人物又为历史真实原 型,但布里顿在该剧中对人物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特别是女王形象的塑造真实、 丰满。布里顿不仅仅是把伊丽莎白一世作为王者来赞美、歌颂,更重要的是刻画 了她普通女人的形象。尤其是在描写人物内心情感、心理矛盾时,刻画深入细腻, 音乐手法巧妙,是布里顿在歌剧人物塑造上较成功的一个典范。“歌剧形象是歌剧 一切内容构成和形式构成的最终归宿”1 ,歌剧形象是否具有艺术魅力是衡量歌剧 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研究格洛丽阿那中女王形象的塑造对客观评价布里顿 1 居其宏:歌剧艺术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3 5 页。 l 这部歌剧,对研究布里顿歌剧特别是歌剧人物形象塑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更 好地研究布里顿歌剧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剧( 特别是在女王形象的塑造上) 体现了布里顿的歌剧理想,即达到在歌 剧中个人情感诉求和满足观众欣赏口味的平衡,遵循歌剧创作规律和注重歌剧舞 台效果的平衡。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两对矛盾。从对女王形象塑造中可以分 析布里顿在解决矛盾、力求达到平衡的手段及成败,从而更好地理解布里顿的歌 剧理想和追求。 此外,格洛里阿纳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展示出了布里顿成熟的创作手法,特 别是在揭示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心理上独具特色。如,女王在下令处死埃塞克斯 时的刻画人物内心矛盾所运用的音乐手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剧脚本和音乐戏剧手法的研究,解读剧中塑造的女王形象, 挖掘歌剧思想内涵,进而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布里顿歌剧作品,也希望能 对我国的歌剧研究,特别是对布里顿歌剧的研究有所贡献。 二、有关研究状况 西方有关布里顿歌剧格洛里阿纳的专门研究较少,大多分散在布里顿的 传记或歌剧作品的研究中。在该剧首演后,对歌剧的评论性文章大量出现,且时 间集中( 多刊登于1 9 5 3 年的各种刊物) 。而后,对该剧几乎没有人提起,直到1 9 9 3 年该剧重新搬上舞台,对布里顿这部歌剧的研究才逐渐升温。 英国的布里顿皮尔斯图书馆( b r i t t e n p e a r sl i b r a r y ) 是国际上资料最完整的布 里顿研究权威机构。1 9 4 8 布里顿创立了奥尔德堡音乐节( a l d e b u r g hf e s t i v a l ) ,并 成立了奥尔德堡音乐研究中心,随之建立了布里顿皮尔斯图书馆,该馆主要用于 布里顿私人在音乐方面的收藏。布里顿去世以后,英国政府专门将该图书馆设立 在布里顿与皮尔斯共同生活过的奥尔德堡的红楼里,收藏、陈列布里顿书信、日 2 记、全部音乐作品的手稿,各国学者关于布里顿、皮尔斯及他们的合作伙伴的研 究著述,博士论文,各种版本的作品谱例,大量的照片,音像资料以及十六世纪 至今英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等。其中,有数量丰富的关于歌剧格洛里阿那创 作的脚本草稿、音乐创作手稿、首演布景服装设计草图、演出照片以及评论届对 该剧的报道、评论等资料。 专门针对格洛里阿那单部歌剧的研究著述主要是b r i t t e n sg l o r i a n a :e s s a y s a n ds o u r c e s ( e d i t e db yp a u lb a n k s ) ,书中收集了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剧的 研究文论。此外t h eo p e r a so f 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 e d i t e db yd a v i dh e r b e r t ) ;b e n j a m i n b r i t t e n :h i sl i f ea n do p e r a ( e r i cw a l t e rw h i t e ) ;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so p e r a s ( w i l c o x , m i c h a e l ) 等著作,以及“在线博士论文网”上的一些相关论文,也有对该剧的一 些研究。 据笔者掌握的情况,我国针对布里顿歌剧格洛里阿纳较系统的研究还处 于空白,也没有专门的文论阐释其歌剧风格、音乐特点、人物塑造等,在张洪岛 编译2 0 世纪西洋歌剧故事一书中,也只有对该部歌剧的剧情介绍。对布里顿 音乐的了解,多集中在对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情况、音乐风格概述等方面,也有 一些对布里顿器乐作品的研究论文。对布里顿歌剧的研究主要是论本杰明布 里顿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中的形象塑造( 上海音乐学院袁勤硕士学位论文) , 以及2 0 0 7 年四川戏剧第3 期出版的从( 卢克利西娅受辱记) 看布里顿歌剧 的艺术特色等论文。 此外,对布里顿音乐的概述还散见于音乐通史、音乐鉴赏类书籍,如译著:西 方音乐史( 美国,唐纳德杰格劳特与克劳德帕利斯卡合著) 、简明牛津音乐 史( 英国,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 、二十世纪音乐概论( 彼得斯汉森著) 等;以及国内学者著述: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主编) 、西方音乐史简编( 沈 璇等著) 、歌剧概论( 钱苑、林华著) 、西方现代音乐概述( 钟子林编著) 等。 三、有关资料状况 根据本论文选题,笔者掌握的英文资料类别有:布里顿传记、布里顿书信集、 布里顿歌剧作品研究著作、有关布里顿及其音乐创作的评论性和介绍性文章等。 下面选取对笔者论题研究有启发和帮助的部分论著作简单介绍。 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中关于布里顿的辞条概述了布里顿的音乐思 想及其在振兴英国本土音乐,特别是英语歌剧上的贡献。精辟概括了布里顿立足 西方传统音乐、采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技法、吸收多样的非西方音乐因素而形成 的独特个人音乐风格。 米切尔肯尼迪( m i c h a e lk e n n e d ) 是研究布里顿的权威人士,他的传记b r i t t e n 记录了布里顿一生的成长、学习、日常生活工作及创作风格的形成。同时也对布 里顿的重要作品从创作意图、结构布局、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全书集记述 和评论于一身,是研究布里顿的一部重要书著。 t h eo p e r a so f 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 e d i t e db yd a v i dh e r b e r t ) f i :t 皮尔斯作序,收集了 布里顿所有1 6 部歌剧作品的脚本和首演演员、图片等资料,以及一些学者对布里 顿的评价、布里顿第一和最后一部歌剧的评述等。 对格洛里阿纳作专门研究的著作有b r i t t e nig l o r i a n a :e s s a y sa n ds o u r c e s ( e d i t e db yp a u lb a n k s ) ,书中收录了6 位权威人士对这部歌剧的7 篇介绍及评论文 章。就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设想、脚本写作、歌剧创作过程、歌剧首演情况及 批评、歌剧人物刻画的争议等作了详细介绍,同时也从歌剧选题、场景设置、人 物形象、首演失败的原因、音乐特点等多方面进行了仔细分析,每篇文章都有独 到的评论。 其他相关的专著还有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h i sl i f ea n do p e r a ( e r i cw a l t e rw h i t e ) , t h ec a m b r i d g ec o m p a n i o nt o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 e d i t e db ym e r v y nc o o k e ) ,b e n j a m i n b r i t t e n :t h es p i r i t u a ld i m e n s i o n ( g r a h a me l l i o t t ) ,t h eo p e r a so f 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 e x p r e s s i o na n de v a s i o n ( c l a i r es e y m o u r ) ,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so p e r a s ( m i c h a e lw i l c o x ) 4 等。 根据掌握的资料,笔者认为西方对布里顿的歌剧格洛里阿纳的研究已经 较为深入,但尚没有针对剧中人物伊丽莎白一世的形象塑造课题的专门研究,也 较少从剧中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对该剧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论文和论著。而笔者 认为该剧中关于伊丽莎白一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布里顿的歌剧理想,其音乐戏剧 手法也代表了布里顿的歌剧语言技巧。鉴于此,笔者决定从歌剧中伊丽莎白女王 这一单一人物形象塑造角度着手,深入系统地分析,把握布里顿的歌剧人物形象 塑造特点和歌剧写作手法,揭示歌剧内涵和布里顿歌剧理想。 第一章歌剧脚本中的女王形象塑造 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现实,鉴赏文学作品的优劣很重要 的一点就是评析其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探讨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于作为 音乐戏剧的歌剧来说,其塑造的鲜活、丰满、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同样使歌剧 充满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一部成功的歌剧作品尤为如此。脚本可以说是歌剧诞 生的温床,好的歌剧作品都要有好的脚本作基础,而创作出符合音乐戏剧表现要 求的歌剧脚本,就需要恰当的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原型。 第一节歌剧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设想 为便于本课题的论述和读者的理解,笔者有必要在这里交代一下格洛里阿 纳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设想。 一、创作背景 1 9 4 0 年到1 9 5 0 年十年间,是英国经济从紧缩到复苏的过程。在战后社会、经 济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英国迫切需要振奋民众的精神,复苏国家经济。1 9 4 3 年 英国议员莱姆斯顿( r a m s d e nc o m m i t t e e ) 在海德公园( h y d ep a r k ) 提出要在1 9 4 5 5 年举办国际性的展览,以向世界证明英国从战后的道德、文化、精神、经济得到 了全面的恢复。到1 9 4 7 年消减到国家级的展览,但被莫里森( h e r b e r tm o r r i s o n ) 这位国会议员保留下来,以作为国家新生的标志。莫里森把艺术节的举办看成是 英国旧的、扭曲的结构中的春天。于是,1 9 5 1 年的国家艺术节应运而生。 本杰明布里顿1 9 1 3 年1 1 月2 2 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罗斯托夫特,自幼 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1 9 3 4 年,他辍学离 开皇家音乐学院之后,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 9 3 9 年旅居美国, 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1 9 4 8 年,布里顿和皮尔斯( p e t e rp e a r s ) 及剧作家埃里克科 罗泽( e r i cc r o z i e r ) 创办了奥尔德堡音乐节,他每年都为英国歌剧院创作一部新作 品。从1 9 4 5 年所作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获得成功以来,布里顿的声名与日 俱增,成为整个英国作曲家中的姣姣者,甚至超过同时代的蒂比特( m i c h a e l t i p p e t t ) ,几乎可以说是英国作曲家的代表。布里顿享有的这种声誉很快得到了进 一步的肯定,1 9 5 1 年英国艺术节委员会决定委托他为庆典写作一部歌剧,这就是 布里顿的比利巴德。1 9 5 1 年的艺术节刚过,英国艺术委员会就开始着手筹备 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庆典,布里顿很自然地成为创作加冕庆典歌剧的最佳人选。 二、创作设想 布里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施展他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歌剧理想,用了一年的 时间写出了这部庆典歌剧格洛里阿纳。但是,格洛里阿纳最初的创作设想 并不是布里顿首先提出来的,而是海厄伍德伯爵1 。正如伯爵在他的自传里钳和 骨2 中说的:在他和他夫人与布里顿和皮尔斯于1 9 5 2 年在加林( g a r g a l l e n ) 度假 滑雪期间,就己在私人谈话中初步确定了要为加冕典礼创作一部国家歌剧。 布里顿被创作一部国家歌剧的想法所振奋这正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从 ll o r dh 删o o d ,王室顾问,科文特皇家歌剧院成员,英国乔治五世和玛丽女王的外孙,伊昕莎白二世的 表兄。 2t h et o n g sa n d t h eb o n e s ,l o n d o n :w e i d e n f e l da n dn i c o l s o m1 9 8 1 6 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到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格都诺夫,再到威尔 第的阿依达,这些歌剧都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荣耀和精神,布里顿、海厄伍德 和皮尔斯苦苦思索着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创作出一部真正代表英国的国家歌剧。 否定了都铎王朝时期、否定了亨利八世最终,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选题达成 了共识,这是为1 9 5 3 年加冕典礼奉献的最合适的“国家歌剧”题材。海厄伍德建 议采用斯特莱切1 的小说伊丽莎白和埃塞克斯作为剧本写作的基础,之后,布 里顿邀请普罗默2 写作歌剧脚本。 三、布里顿和脚本创作 科尔曼说:“在歌剧中,戏剧家就是作曲家 ,“作曲家才是戏剧家”3 0 格洛 里阿纳中女王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布里顿精心参与歌剧脚本创作有很大关系。 有着很深文学修养的布里顿对歌剧的创作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常常对歌剧 脚本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直接参与到脚本的创作中,为此,经常和脚本作家闹得 不愉快。但他对歌剧认真的态度和独到的见解,往往得到脚本作家的肯定和赞同。 在歌剧格洛里阿纳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在歌剧中塑造真实、贴切、丰满的人 物形象,特别是女王形象的塑造,布里顿专门请普罗默和他一同去国家肖像画廊, 希望通过仔细观察伊丽莎白的画像,体验画像带来的感受,研究她的历史形象, 以此给歌剧中的女王形象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且,这也是布里顿歌剧写作中给剧 中人物特征定位的写作方法4 。为了在歌剧中成功塑造一个真实的伊丽莎白,布里 顿甚至对一句小小的台词都仔细斟酌,和脚本作家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如,尽 管在他和皮尔斯去法国举行皮尔斯的个人演唱会的紧要时间,布里顿还给普罗默 1 斯特莱切( l y t t o ns t r a c h e y l 8 8 0 1 9 3 2 ) ,英国小说家、著名传记作家、批评家,他开创了2 0 世纪英国传记 文学的新时代,主要作品有伊丽莎白与埃皋克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叫名人传、小人物传等。 2 普罗默,p l o m e rw i l l i a m ,1 9 0 3 1 9 7 3 ,南非人,英国作家、诗人、小说家、短篇小说家。作品主要有t u r b o t t w o l f e 、( ( t h ec a s ei s a l t e r e d ) ) 等。 3 作为戏剧的歌剧,【美】约瑟夫科尔曼著,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 0 0 8 年4 月第一版,前 言第6 、8 页:科尔曼,j o s e p hk e r m a n ,1 9 2 4 一,当代最重要的美国音乐家之一,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4e d i t e db yb a n k s , p a u l b r i n c n sg l o r i a n a :e s s a y sa n ds o u r c e s t h eb r i t t e n - p e a r sl i b r a r y :t h eb o y d e l lp r e s s , 1 9 9 3 p 2 4 7 写信说:“我还担心第一幕第二场。这是极富爱情的一场戏。有一点需要商榷 为什么女王不称呼埃塞克斯为“罗宾( r o b i n ) ? 我想那是巧妙的、最佳的” 1 布里顿和普罗默还在关于女王“偷衣的场景设置上有矛盾,但最终布里顿说服 了普罗默,也正是这一场景充分显示了布里顿的戏剧天才,展示了真实的伊丽莎 白作为女人的一面。 第二节脚本中女王形象的塑造 不仅是为了创作一部国家歌剧,格洛里阿纳同时也是一部为伊丽莎白二世 加冕庆典而作的歌剧,布里顿和普罗默在创作之初当然都很清楚歌剧写作的意图 和歌剧上演的场合。在开始写作之前布里顿在与普罗默的通信中就为歌剧定下了 主题风格,他说:“我想歌剧的风格应该是清澈透明的,加上精彩壮观的场景, 以及庄重而又简单平常的伊丽莎白和埃塞克斯的故事。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 我想我们能够做到。2 事实的歌剧创作正是如此,基于国家荣耀和对女王的尊重, 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是整个歌剧人物形象塑造的重点和中心,剧中的其他人物 形象与斯特莱切的小说相比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在普罗默的脚本中,伊丽莎白 这一艺术形象充分表现在充满矛盾的两个方面王者和女人。 一、王者形象 但是。上帝赐予我王者的权杖 我不能丢弃这神圣的责任和荣耀, 我以处女之身生活为壬。 也将光荣的死去 1 e d i t e db yb a n k s p a u l b r i t t c n sg l o r i a n a :e s s a y sa n ds o u r c e s , t h eb r i t t e n p e a r sl i b r a r y :t h eb o y d e l ip r e s s ,1 9 9 3 p 2 5 2 同上,第2 4 页。 留下一顶光辉灿烂的壬冠o 、 伊丽莎白,第一幕第二场 在普罗默的歌剧脚本中,塑造了一个拥有至高王权的、受人尊崇的、威严的伊 丽莎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众的赞美 歌剧通过群众合唱的赞美诗,反映了伊丽莎白在英国人心中崇高的地位,概 括了她作为英国“光荣女王的光辉形象她是国家荣耀的象征,是人民仰慕 的偶像。 “我们是绿叶,我们金子般的女王,才是红色的玫瑰。啊,绿叶丛中的玫瑰女 王! ,这首短小的赞美诗在脚本中共出现了4 次,是普罗默着力刻画伊丽莎白王 者形象的中心。诗中把“我们 ( 英国民众) 比作绿叶,把伊丽莎白女王比作玫瑰。 绿叶是玫瑰的衬托,玫瑰才是最艳丽的花朵,是绿叶仰慕的对象。赞美诗伴随着 剧情的展开,随着人们情绪的自然提升,在高潮的地方适时地出现。如,当伊丽 莎白妥善处理好埃塞克斯和蒙特乔伊的争斗,并使他f f 3 - - 人握手言和后,所有人 唱起了 她( 女王) 使我们远离战争。 避免战争的恐慌。长久安定。 我们是绿叶, 我们金子般的女王才是玫瑰o ( 2 1 1 ) 赞美诗此时强烈表达出民众对女王的由衷的爱戴,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颂歌。此外, 合唱队还赞颂了女王的睿智:“我们聪明的女王像所罗门一样,有她充满智慧的裁 决”。( 2 1 0 同样,刻画女王在人民心中崇高地位的还有在假面舞会上由假面人所唱的赞美 诗:“古希腊和罗马的君主也不能和上帝赐予我们的女王相比,我们把全部的 的爱都献给荣耀女王 ( 2 2 0 ) ;在第二幕第一场中,女王到挪威巡游,受到了人们的 1 说明:如不单独标明出处,则本节所有引用内容均译自t h e o p e r a so f b e n j a m i nb r i t t e n e d i t e d b y d a v i d h e r b e r t , n e wy o r k :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7 9 只在引文后面标明原文页码。本引文自第2 1 4 页。 9 热烈欢迎,人群高声唱到:“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我们的女王更有爱心 ( 2 2 0 ) ; 第一幕第一场中雷利唱道:“所有的崇敬都献给我们的女王,她把伯爵们的剑拔弩 张化为平静 、“每颗心从现在起都奉献给了英明的女王。 埃塞克斯、蒙特乔伊、 雷利和卡夫:“在这个国家里,是女王您赐予了我们生命,今天我们起誓,要像古 罗马军团一样保护您! ( 2 1 1 ) 。 通过这些赞美诗,普罗默用概括性的手法从正面塑造了伊丽莎白作为一个倍受 英国民众爱戴的“光荣女王的高大形象。在脚本中,普罗默更是通过具体场景 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伊丽莎白王者的威严。 2 、女王的威严 在第一幕第一场,蒙特乔伊伯爵在骑士“马上比武 竞赛时获胜,伊丽莎白授 予他一枚戒指并亲自给他戴上。女王赏赐的这份荣耀让蒙特乔伊非常自豪,在人 群中炫耀。他的得意让本身就心存不满的埃塞克斯伯爵妒火中烧,出言不逊,引 起了两人的争斗,埃塞克斯手臂被剑划破。伊丽莎白对二人厉声呵斥: 我要你们牢牢记住这个规矩: 在富廷没有任伺人司以以任伺理由打架。 一个像马夫一样打架的伯爵 能打败什么样的敌人昵? 停。以上帝的名义韵吵7 就是泼妇争吵也有结束的时候o ( 2 1 0 ) 面对两个青年伯爵因为嫉妒而大打出手,伊丽莎白严厉地及时制止,并用她的 睿智和强硬的手腕使二人消除芥蒂。慑于女王的威严,二人终于言归于好。此外, 在这件事上,当伊丽莎白征求雷利的意见时,她还批评雷利的态度过于温和,显 示了她的果断。 在派统帅出兵爱尔兰的问题上,充分显示了伊丽莎白的政治谋略和智慧。在第 二幕第三场的舞会上,讥讽了埃塞克斯夫人之后,伊丽莎白一反常态答应埃塞克 1 0 斯去爱尔兰征讨叛军。在这里,看似埃塞克斯极力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欲望得 到了满足,实际上伊丽莎自这样做既安抚了埃塞克斯,又可以此考验埃塞克斯对 她的忠诚,试探他的反叛之心。 作为国之君,伊丽莎白和众多男性帝王一样有着傲慢的专横和霸道。第三 幕第三场伊丽莎白的一段话是高傲的伊丽莎自展示她强大王权的最好的写照,也 充分显示了她的“男人”性格: 昕着。现在是我女i 在对你们说话。 一个世界瞩g 的至高无上的君壬 是永远不会错的o ( 2 2 9 ) 当埃塞克斯叛乱后,塞西尔等人劝说伊丽莎白尽快作出处死埃塞克斯的决定, 伊丽莎白为了自己的心上人,对坚持维护法律判决的国会顾问塞西尔勃然大怒: “赛西尔,不要再喋喋不休了,这是我的事。然后她挥手让议员解散( 2 2 8 ) ,显 示了王权的毋庸置疑和专横。 3 、女王的坚韧 伊丽莎白王者的坚韧性格,突出表现在她为了国家在爱情上做出的牺牲。 ( 1 ) 伊丽莎白一世刚登上帝王宝座时,英国,政治不稳,经济萧条。西班牙的侵 犯、罗马教会的专制统治、爱尔兰对英王朝心存不轨为了使英国在内忧外患 中得到喘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国会议员、大臣们都极力劝说女王和法国王子 成亲,争取法国的援助。可伊丽莎自拒绝了,她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政治智慧维护 国家的安定,而不愿牺牲国家和个人利益,来换得那暂时的苟延残喘和并不可靠 的帮助。她把自己嫁给了英国,国家在她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也由此给她赢得了 “处女女王的美誉。在脚本中,普罗默专门设计了一段独白: 如果生活的全部是爱情而b 爱情也是真实的 我会彻彻底底地爱一个人,永远。 但是,上帝给7 我王者的权杖。 我就不能将重任和荣耀丢弃。 我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国家。统治着她是我的荣耀 即使我死7 也要留下一顶光辉灿烂的皇冠。 啊。上帝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主人。 把我从一个囚犯推入7 富殴。 或为一个女王。统治着英巨的人民 啊这是一个跪弱的女人。但她有一颥男人的心! ( 2 1 4 ) 在这场“独白和祈祷”中,伊丽莎白表明了她接受国家重任,为人民做出牺牲 的重大抉择,这是一次热情奔放的演说,也是“男人”和“女人”力量上的一次 较量。 ( 2 ) 伊丽莎白对埃塞克斯的爱是真心的,埃塞克斯是她少女时代美好爱情的全部 希望。对埃塞克斯的喜欢使她有时忘却了自己是一国的君王,神圣、不容冒犯和 不敬。女王爱上埃塞克斯时已经5 0 多岁了,可埃塞克斯还是一个2 0 出头的小伙 子,这份迟来的爱情对伊丽莎白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她对埃塞克斯的爱远远超 过正常的同龄男女之间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是溺爱。埃塞克斯在女王的“娇惯” 下,屡屡有不敬的言辞和大胆的冒犯,伊丽莎白总是一再容忍。但是,当察觉到 他有反叛迹象时,伊丽莎白不能再一味地纵容了,显示出了她王权的尊严不可侵 犯。她告诉塞西尔:“现在是用我手中的铁链束制他的时候了,我对他的信任已经 不再有了,这儿还是在我的掌控下”( 2 2 6 ) 。埃塞克斯终于发动叛乱,伊丽莎白痛苦 万分,她的爱情在顷刻间轰然崩塌了,她可以在埃塞克斯身上放纵自己爱情梦想, 却绝不能因为爱情而不顾王位的安全和国家的利益。为了英国,她把自己嫁给这 个国家;为了英国,她再一次决定牺牲爱情。经过痛苦的抉择,伊丽莎白毅然在 处死埃塞克斯的判决书上签字。 作为王者,伊丽莎白她深知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正如在她和赛西尔的 谈话中,坚定地表明了她珍惜荣耀,做一个英明君主的决心:“听着,我的大人。 这枚戒指在我登上王位的时候拥有了它,戴上了它,我就永远和这个王国连在一 1 2 起,我最大的满足是我的人民获得幸福,让他们满意 ( 2 1 2 ) 。伊丽莎白用自己的行 动实践了她的诺言,普罗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光荣女王”。 二、女人形象 如果生命的全部就是爱情, 而爱情又是真实的。 我会甬我的全部去拥有爱情o 第二幕第二场( 2 1 4 ) 布里顿力求塑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女王形象,既要符合历史史实,又要使歌剧 具有戏剧性和观赏性。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普罗默在脚本中也着力刻画了伊丽莎 白的女人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爱情的向往 同所有的女人一样,伊丽莎白内心充满着对爱情的渴望,即使她是高高在上 的女王。年轻时的她没有收获爱情,为了国家,她又决定终身不嫁。现在虽然她 已经5 0 多岁了,但是,这个时候上帝却为他送来了埃塞克斯,她渴望得到这迟来 的爱情。这个优秀的贵族青年照亮了她的希望,点燃了她爱的火把,她在这个青 年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少女时代的梦想,她的心完全向埃塞克斯敞开了。就像在第 二幕第二场中她对埃塞克斯说:“如果生命的全部就是爱情,而爱情又是真实的, 我会用我的全部去拥有爱情 。 第一幕第二场,面对塞西尔,伊丽莎白毫不掩饰她对埃塞克斯的喜欢:“哦, 我的矮人精( 塞西尔) ,我喜欢这个气派的男孩”。她为埃塞克斯与蒙特乔伊争斗 时划伤手臂而心疼,在埃塞克斯无礼地冒犯她时也因爱而纵容、宽恕,甚至在埃 塞克斯背叛她时还迟迟不肯下决心处死。在歌剧的众多场景中,普罗默用精细的 语言向我们呈现了女王对埃塞克斯真挚的爱情。 第一幕第三场,当埃塞克斯向伊丽莎白表白他的爱时,她果断地制止:“别再 说了,不要把这火花点燃”( 2 1 4 ) 。这里表现了伊丽莎白的王者形象,但从另一方面 却表明了她作为女人对爱情的渴望。伊丽莎白不敢让埃塞克斯再说下去,为什么? 她害怕自己会在爱情中燃烧,害怕自己陷进爱情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她已经把自 己交给了人民,把自己嫁给了英格兰,她怕自己抵挡不住这强烈的爱的洪流而放 弃一切投入埃塞克斯的怀中。她不敢面对,怕自己心中那隐藏着的爱情“火花 点燃,这恰恰说明了她内心深深埋藏着爱的火种,说明了她对美妙爱情的渴望。 伊丽莎白和塞西尔谈话时埃塞克斯觐见,女王爱称埃塞克斯为“罗宾 ( 埃塞 克斯的昵称) 。( 2 1 3 ) 可以想象这一声“罗宾 ,饱含着女王多少浓浓的爱意,她是如 何从内心深处呼唤出这爱的称谓。有埃塞克斯在身边陪伴,伊丽莎白的心情总是 高兴的、愉悦的。她高兴地让埃塞克斯为她演唱琉特琴歌,满怀深情地说:“我是 一个女人,尽管我是国王。我仍然还是一个女人,尽管我是君主。 ( 2 1 3 ) 埃塞克斯在爱尔兰大败而归,并直闯伊丽莎白的卧室,发泄他心中的不满, 请女王不要听信关于他背叛的流言蜚语。埃塞克斯以爱情的名义乞求女王的原谅, 伊丽莎白拒绝了:“请不要再使用我曾经深爱着的称谓,那只属于年轻的时候。时 光已逝、物是人非,琉特琴情歌的回声也已暗淡消逝”( 2 2 5 ) 。但即使是拒绝了埃塞 克斯的爱情表白,从下面的语句依然能够看出伊丽莎白对埃塞克斯的深情,还有 那难以割舍的爱恋:“哦,罗宾,去吧! 吃点也喝点东西,让自己恢复一下身体。 去吧,罗宾,去吧! 罗宾她仍然这样充满爱怜地称呼埃塞克斯,反映了伊丽 莎白作为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渴望和珍视,对情人的钟爱和牵挂,对曾经美好回忆 的不舍和无奈。 然而,埃塞克斯真的爱伊丽莎白吗? 一个2 0 多岁的伯爵对于一个5 0 多岁的 “老女人”的爱难道真有那么纯洁吗? 在我看来,埃塞克斯对于女王的爱是不明 晰的,青年贵族的高傲、勇武和对权利、荣誉的渴望以及对女王的崇拜远比他对 伊丽莎白的爱明朗,他在女王面前的一次次的爱的表白,更多的是为了得到女王 的喜欢,满足自己在政治上的虚荣。当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很快,愤怒的火焰烧 毁了所有的“爱”,在埃塞克斯的眼里,伊丽莎白就是“一具扭曲了的尸体”( 2 2 3 ) 。 伊丽莎白始终也没有得到埃塞克斯的真爱,这个让她着迷的“优雅的青年”最后 1 4 彻底背叛了她。 2 、女人的妒忌 事业上的成功使伊丽莎白成为英国人心中的神圣的光荣女王,而且她的年迈 也丝毫没有减弱她的魅力,她是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斯特莱切在他的小说中写 的:“她的威望,已因事业成功而变得十分显赫了,更由于这种个人崇拜的超常气 氛而进一步增大。臣仆们觉得,走近女王身边好像到了神祗跟前。对于这样一个 神灵,任何崇敬方式都不是过分的”1 。但是,这样的荣耀也遮蔽不了伊丽莎白作 为一般女人都有的强烈的妒忌。 在第二幕第三场,舞会上,埃塞克斯夫人华丽漂亮的服装吸引了所有人的目 光,这令伊丽莎白很是不快。作为一国之君,更是一个女王,伊丽莎白理所当然 地认为如此盛大的舞会上她应当是最耀眼的明星、众人关注的焦点,埃塞克斯夫 人把本该属于她的光鲜抢了去,是她决不能容忍的。再加上抢她风头的女人不是 别人,正是她的情人埃塞克斯的妻子,这强烈地激起了她的嫉妒。于是,伊丽莎 白为了给自己偷偷换穿埃塞克斯夫人的衣服找机会,并借机嘲讽埃塞克斯夫人, 就在跳完帕凡舞和杰利阿达舞的时候,她借口天气凉,要大家跳热身子,命令换 上热烈的意大利舞曲。然后,一曲终了,她很自然地让女士们上楼换衣,再趁机 拿走埃塞克斯夫人的衣服换上。这充分显示了伊丽莎白作为女人的强烈的妒嫉心 和机诈。因嫉妒而生怒,从讥讽埃塞克斯夫人的话中,伊丽莎白小女人的形象暴 露无遗:“啊,我的夫人,你觉得怎么样呢? 这外衣不是太短太不合身了吗? 要是 这衣服因为太短对我不合身,我就想到对你也绝对配不上,因为它太漂亮了,所 以这衣服对你对我都不合适”( 2 2 3 ) 。女人的虚荣让伊丽莎白决不容许别的女人比她 优秀,抢她的风头,更不能在她的眼皮子底下夺爱。偷衣场景的描写,充分暴露 了伊丽莎白作为女人强烈的妒忌心,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她的机诈。正如第三幕 第一场剧词中宫女议论的:“作为女人到了这个年龄,她需要诡计来装饰已褪去的 1 【英】斯特莱切著,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部悲剧性的历史,戴子钦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社,2 0 0 5 年1 1 月第二版,第2 l 页 光鲜。( 2 2 4 ) 3 、女人的柔弱 莎士比亚说过“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柔弱是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女人特征。 在格洛里阿纳中,伊丽莎白女人的性格清晰明朗。 历史的机遇把伊丽莎白推到了王者的宝座,但她依旧是一个女人。她同样怀 揣着少女时代的梦想,嫁给一个她所喜欢的男子,在爱人的呵护下享受爱情的甜 蜜。即使到了五、六十岁的年龄,她依然想找到依靠,希望得到帮助,与她分担 责任,维护国家的昌荣。于是,她找到了埃塞克斯:“英格兰王国和它的女王所有 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y p o ( 2 2 3 ) 正如普罗默概括的歌剧主题:“伊丽莎白女王一 一一个孤独年迈的君主,但威严、权力、政治才能和睿智还没有消退把一个 优秀的贵族青年看作是国家和自己未来的希望。” 如第二幕第二场,终场时通过女王的_ 一段祈祷表现了她内心的脆弱:“啊! 上 帝,我的主人! 尽管你给了我如此高的地位,但我的生命是脆弱的。没有他 们的支持我的宝座不稳,国家飘摇,甚至把握不了我的生命。哦,让这一颗虚弱 的女人的心交给一个男人吧( 2 1 4 ) 在第三幕第一场,埃塞克斯闯入女王的内室,看到了没有装扮的女王素面,普 罗默通过女王的恼怒、羞愤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脆弱:“我为什么要原谅 你? 就因为你看到了一个没有打扮的老女人,你就可以残忍地说:岁月不饶人, 花儿结了霜,当花瓣凋谢时,一切都不再新鲜了吗! 你看到的我就是现在的我。” 女人都是爱美的,年轻时美貌的伊丽莎白当然不例外,更何况她还是高高在上、 万人瞩目的女王。虽然到了现在这个年龄,伊丽莎白每天依然花费大量的时间整 理衣装,修饰面容,以最光鲜的容貌展示在国民面前,也展示在她喜爱的埃塞克 斯面前。但埃塞克斯的突然冒失闯入,她还没来得及上妆i 甚至连头套都没来得 及戴上,这令她非常尴尬。一个年迈的女人不加任何妆扮地裸露在情人面前,她 感到羞辱,高傲和自信顿时塌陷,她几乎无法承受。 第二幕第二场女王和塞西尔的谈话,讲到西班牙的军舰即将开来时说:“上帝 1 6 死了! 这将会有多少士兵、多少金钱统统扔进大炮的咽喉。伊丽莎白惜财是有名 的,她从来不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要花钱,没有钱,她就感觉到她的宝座不稳、 统治不力。在面对敌人威胁时,她不像一般的男君王那样要么当机立断御敌保国, 要么软弱害怕求和妥协,她总是犹豫不决、迟疑不定。这反映了她作为一个女人 在面临危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