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时期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时期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时期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时期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转型时期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 负 士学二 ; s i f i 六 日兰 is ab s t r a c t t h e u n b a l a n c e d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t w e e n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a r e a s, i s a d i f f i c u l t p r o b l e m e n c o u n t e r e d b y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n t r i e s . t h e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l e v e l c a n n o t b e i m p r o v e d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f t h e r u r a l p r o b l e m s c a n n o t b e r e s o l v e d e f f e c t i v e l y . c h i n a , a s a s p e c i a l l a r g e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n t r y , w h i c h a i m s t o f u l f i l t h e e c o n o m y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 m u s t t a k e s o m e f e a s i b l e m e a s u r e s t o e l i m i n a t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e c o n o m y d i f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a r e a s i n c h i n a i s d i f f i c u l t t o c o n t r o l f o r i t h a s e x i s t e d f o r a l o n g t i m e . f u r th e r m o r e , c h i n a w h i c h f a c e s t h e s y s t e m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d j u s t m e n t , i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e c o n o m y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e r i o d .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m o d e l i s c o m p l e t e l y d i ff e r e n t fr o m t h e o l d o n e .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i l l b e i n e v i t a b l y a ff e c t e d a n d l i m i t e d b y i n t e rn a l a n d e x t e rn a l e c o n o m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 t h e r e f o r e , it i s n e c e s s a ry f o r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p r o b l e m s , d i ff e r e n c e s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p e r i o d o f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ft e r a n a l y z i n g s e v e r a l d e v e l o p i n g m o d e l s ,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l a t e s t b a l a n c e d n e t w o r k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p a p e r r a i s e s s o m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b a l a n c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n e e d s b o t h m u t u a l c o n n e c t i n g a n d e x p l o i t i n g r e s p e c t i v e p o t e n t i a l i t i e s . o n t h e b ase o f t h e c e r t a i n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n e t w o r k i n g s t r u c t u re c a n b e b u i lt a n d t h e b a l a n c e d f u n c t i o n c a n b e b r o u g h t i n t o p l a y , w h i c h c a n b e n e fi t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t h e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m o d e rn i z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 s y s t e m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b a l a n c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 c o u n t e r m e as ur e 一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 - 、又卜 、 馨 硕士学位; 全 u a s f f e 、 . 含. 月-j一 o 9吕 a 、选题目的 不仅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性, 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 经济 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城乡差距问题是最突出 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联系的日 益密切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激烈化, 各 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水 平的冲击和影响, 城市和乡村之间不能孤立地发展经济。 对城乡经济来说, 存 在着客观上的区位差异, 要素察赋各有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也各有特点。 城市 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自 我积累能力较强, 农村地区存在一系列制约经济 发展的不利因素,如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教育水平低下、 人口 众多等。 在经 济发展过程中, 城市要保持发展优势, 农村地区要摆脱落后面貌实行经济振兴, 都必须扩大相互之间的交往, 取长补短。因此, 在充分认识城乡发展现状的基 础上,实行合理的城乡发展之路是很有必要的。 近几年来, 我国 经济面临着制度性转换和结构性的调整, 经济增长速度有 所回落, 物价水平持续低靡, 市场呈现疲软态势. 虽然国 家采取了 一系列的 政 策手段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但由于政策的时滞效应, 效果尚 不明显。 尤其是自 1 9 9 7年来, 农民 增产不增收,占7 0 % 总人口 的 农村居民 收入有限, 购买力逐 年下降, 农村市场并未发挥出 应有的潜力, 市场的 容量得不到有效的扩张; 城 市经济也不景气, 产品生产过剩, 受企业转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大批工 人下岗分流, 失业率有所攀升。 在新的时期, 城乡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 题。 城乡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前, 在 滚 戈 市和 乡村发展的道路上, 有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看法。 有的主张优先发展城市经济, 从而缩小与国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有的从农村现实的角度出发上, 为农村 呐喊助威: 也有的主张城乡之间的共同发展。 应该说, 各种观点都有合理性的 一面, 而且都赞同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融入到城市生活 中去。 如果说在过去国家为实现赶超型发展战略, 扭转工业薄弱的局面, 重点发 f ; 士学二 ; 全 毛 i t % 5 i 厂 尺 卜 洲 孙 立 、 箭劝一 展城市经济, 但现在,在城市经济实力己 经明显增强, 基本具备自 我发展能力 的前提下, 再强化城市的极化地位, 忽视农村的发展, 显然是不利于国家经济 的整体发展。不过如果因此而走向极端,优先发展农村,也不符合当前的发展 现实。毕竟从经济学的角度讲, 城市经济的效益和产值远远高于农村;而且从 世界范围来看, 城市始终是经济、 文化、 科教、政治发展的中心。 所以 突出发 展农村,牺牲城市的利益,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在城乡经济发 展上我们赞同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共同发展。 共同发展并不等于平等发展, 我们 并不赞同平均使用力量的平衡发展观,极化发展的主张也不能被我们所采纳,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协调发展的模式。 从理论上和目 前的实际来看, 这都不失为 经济发展的一条上策。 所以, 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营造城乡协调发展模式, 消除城乡发 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 缩小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 在大力发展城市化的基础上, 提高城市和乡村各自的经济实力, 为城乡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通过城乡之间产 业、 资金、 技术与各种服务的转移, 带动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直至消除 城乡二元结构差异,达到城乡经济在空间上的融合. 城市和乡村发展的终极目 标是形成城乡一体化, 共享现代化文明, 但目 前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 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这一目 标, 采取何种 发展路径,便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也是本文立意的宗旨。 日 、文章结构 正文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 第一,进行了理论阐述。 综述了三种的城乡不同发展观, 阐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 性, 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同时, 提出了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所要 把握的基本原则, 并就城乡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具 体的路径。 第二,进行了问题的提出。 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首先, 从历史的角度,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我 国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特征和成因。 其次,结合当前实际,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 了城市和乡村面临的发展难题. :髯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5 t h e s i s 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 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利于中国现 代化的进程。 第三, 进行了 形势分析。 从两个方面进行了 探讨:首先,对当前城乡经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 其次,对城乡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 城乡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以 及所处的发展阶段。 国际上,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新的社会分工正在形成;国内,正处 于经济转轨时期, 面临 着制度转换和结构调整。 所有这些, 对城乡经济发展带 来不同 程度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基本目 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 这种现代化至少 应体现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上。 因此, 要明确城市和乡村在现代化发展链上 所在的环节,从而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第四,进行了对策研究。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 基本的发展对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是城市发展对策分析; 二是乡村发展对策分析: 三是城乡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暑) 石“ 士 下 二 ;全 又 1 .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1 . 1三种不同的城乡发展观 1 . 1 - 1 均衡发展观 长期以 来, 我国经济以农业为主, 商品 经济不发达, 市场容量有限, 制约 了生产要素的自 由流动。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 封闭性与内生性, 大量农产品主 要用于自 我消费, 仅有少数剩余品实行交换。 作为产品交换场所的城市、 集镇 地区,生产能力不足,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来源,无论是农产品还是手工业品, 多从乡村获得。 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并不突出, 城乡之间的关联程度薄弱,互 补性差。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城乡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层面, 城乡经济在空 间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匀质区域,城乡经济处于低水平上的均衡发展状况。 世界产业革命的兴起,逐步改变着这一面貌。随着社会分工日 益深化, 产 业间的生产协作日 益重要。由于工业部门 协作生产强以及规模效应的存在, 要 求工业集中布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经济效应, 有利于企 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对城市而言, 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 相对便利的交 通道路, 人口 较为集中, 这种先天性优势吸引了 工业部门的集聚。 工业不断向 城市地区 集聚, 城市的向 心作用也越来越强,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也日 益突出。 农业的落后,导致农村处于贫穷地位, 市场容量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又制 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本身来说, 产品的 需求弹性小, 对劳动力的需求 弹性也小,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依靠农业自 身的力量, 容易陷入一种 恶性贫困循环之中: 低的收入导致低的储蓄率, 低的资本投入;低的生产率, 低的劳动产出, 又导致收入不会过高。为解决这种发展不均衡状况,尤其是农 村滞后的问题,以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为首的发展经济学家, 提出了平 衡的增长理论。 基本理论观点是: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落后面貌, 必须进行大规 模全面投资, 使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 扩大市场容量,同时避免工 业产品发展过快,导致的生产过剩使产品不易消化。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 言,基础设施落后,财力有限、资金短缺,平衡的投资计划难以付诸实施。 城 乡均衡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短期内无法实现。 1 . 1 - 2 非均衡发展观 硕士学位 论文 1 7 i s 丁 e 尺 s了 ! i ! c ;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工业, 作为 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把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作为一国经 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而且, 根据产业结构的 演变规律来看, 第一产业的产 值和就业人口 呈下降 趋势, 第二、 三产业的 产值和就业人口 呈上升态势。 对于 发展中国家而言, 企图先通过城市工业的发展, 来最终带动农村的发展。 于是 制定了各种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快速积累资金,并以有限的资金、技术、 资源投入到效益高的部门 与企业, 谋求国 家未来的 平衡性发展。 基于这样的 认 识,一些非均衡发展思想也就自 然产生了。比如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 通过 增长极的作用, 把工业扩散到农村落后地区, 来解决地区不发达问题; 缪尔达 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 在资金、 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全面投资城 乡经济, 会降低资 源的利用率,引起经济效益的 下降, 因此, 要优先发展发达 地区, 然后通过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 带动落后地区如乡村的发展。 但是非均 衡发展理论也有致命的缺陷,正如缪尔达尔所言: “ 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增 强而不是减少这种差异” , 城乡关系问题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所以, 任 何强调片面发展某一部门 ( 农业或工业) 、 地区 ( 城市或乡村)的,而忽视其 它部门、地区的发展战略,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1 . 1 - 3 协调发展观 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 城市的进步, 但也伴生了一系列 的问题。 片面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只重数量上的发展, 不重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 资 源日 渐枯竭, 环境污染严重, 制约了国民 经济的 可持 续发展, 对城乡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 乡村的衰败与 贫困构成了城市兴盛的必要条件。城乡差距如果超出城乡居民的心理承受能 力,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不能 对这种差距漠视不理。 为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 使城乡关系由 对立走向融合, 逐步将农村地区纳 入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轨道, 谋求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便成为理论上和实 践上探索的重要课题。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为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过程 中, 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 并从各自 的优势出发, 谋划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城 肇.) 硕 士 学 位 论 又 乡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的战略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市与 乡村应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 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间的要素流动与 商品交换,形成统一的城乡市场,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产业优势, 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优势。 当然, 城市与乡村毕竟分属两个不同的经济系统, 各自 的发展特点各不一 样, 城乡一体化并不使城乡绝对同质化, 而是一种最终的融合发展。 它只提供 了一个基本的发展思路, 指明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 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有具体 操作的手段。 为达到这一进程该采取那些步骤, 可行性如何? 所以, 为达到这 个阶段, 出现了一种新的协调发展观点, 即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城乡网络化 发展被视一个地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被作为指导城乡发展全过程 的基本模式。 城乡网络化, 作为一 种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 它是在尊重城乡经 济发展差别性和互补性规律的基础上,以 求实现开放性、 协同性、 关联性和整 体优化的网 络型发展格局 。 城乡网 络化发展, 主要探讨城市和乡 村各 种经济 活动主体通过关联效应,形成各种网络型结构。 下面, 我们对城乡网络化与城乡 一体化两者的概念进行一下比 较分析, 见 表 1 。 表1 :城乡网络化与城乡一体化概念辨析 比较与辨析城乡网络化城乡一体化 发展动因寻求关联发展 谋求缩小差别 发展特征内 外开放性和竞争性内 有保护性, 外有竞争性 结构形态放射型板块型 发展宗旨构建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 构建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 发展模式过程为主过程与目 标并重 动作与功能 竞争协调共存, 有利于降低交易 成本 外部竞争可变内 部协调, 交易成本下降 可见,竟争、互补和协调的网络的关系正在取代的传统的等级制度。全球 。孙林桥 朱林兴 论中国农村。 城市化同济大学出 版社 l 9 %年 .曾 菊新 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p 2 5科学出 版社 2 0 0 1 年 。曾菊新 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p 2 6科学出版社 2 0 0 1 年 石 无 士手二 论文 仁 二/ k i s i i. r、 1 i! u s i 、 和地方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企业组织网络等日益增强, 通过网状组织 将各种经济活动有机协调起来。 由于大量的网络关联作用, 城乡间的相互依赖 关系也日 益加深。 网络系统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又 是促进城乡再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基本前提。 城乡网络化发展, 就是这些网络系 统生成、发展、完善与优化的演进过程。该模式既从理论上合乎逻辑地得出网 络化发展规律, 也为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 一条具体的操作途径。 理论上具有较 强的 解释 价值, 实践上具有一定的 规范 价值, 具 有开 创性的 意义 。 1 . 2 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1 . 2 - 1 人 地关系论 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 离不开地理环境的 影响. 环境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空 间, 而且还提供各种物质与能量。 人和自 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构成了复 杂的人地关系。 在改造自 然过程中, 人类对自 然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不同的过程, 从原始的自 然崇拜、 天人合一到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思想, 再到现在的 人地协调发展, 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尤其是工业化以来, 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 环境的恶化,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 人口 等问题。从而迫切要求人类反 思传统的发展观念,协调好人地关系,走新的发展之路。 对城市和乡村而言, 在进行经济建设时, 要改变过去不顾资源和环境容量, 而盲目 进行粗放式生产和毁林开荒等破坏环境的做法, 采用一条和谐的发展模 式。由于城市和乡村相互依托,所以也要处理好两者的发展关系。 1 . 2 - 2 系统论思想 系统是指事物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复合体。 系统 具有整体性、 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从系统学角度而言, 城乡经济系统强调 城乡之间的整体结构与功能。 传统的城乡关系论认为, 乡村附属于城市, 是城 市农产品、 原材料的 供应基地和工业产品的 倾销地, 城乡关系是一种垂直的上 下行政关系。 但事实上, 对城乡系统而言, 彼此存在资源稀缺与要素不足的现 象,必须通过互补作用,实现一种网络化、 横向 联系的水平关系, 促进城乡要 素的自由流动, 依靠城市的经济功能, 辐射到农村和带动农村的发展, 城市也 要通过农村要素的流入,提升自身的实力。 。曾菊新 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科学出 版社 2 0 0 1 年 7 肇) 叶学 住 ;公 又 1 . 2 - 3 可持续发展观 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人类文明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不难看出, 人类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自 然 环境,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 。 直到 1 9 7 2年罗马俱乐部 增长的极限一文面世后,才使人们真正地认 识到人口、资源、 粮食、 环境等问 题的严重性, 环境的 有限承载力威胁到人类 的长远生存与发展。 1 9 8 7 年, 联合国 采纳 我们共同的 未来 研究报告, 提出 了 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含义是: 既满足当 代人的需求, 又不至 于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谋求一种人与自 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 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从长远发展来看, 要致力于消除城乡经济之间的 发展差异性、 收入分配的 不公平性等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 3 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城市和乡村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 才逐渐从空间地域上分离 的,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城乡差别。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城乡之间的 对立关系将趋于融合。因此, 在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时,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 本原则。 1 . 3 - 1 整体性原则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任何地区不能拥有绝对的发展自主 权, 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变动状态。 从系统学点出发, 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 局部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 只有将城市与农村视为整体, 促进人口、资 源、 产业间的关联作用, 通过整体的发展,才能提高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才能 达到集约开发与资源利用。 这种发展的整体性应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即经济 发展整体性,空间关联的整体性、时间发展阶段上的整体性。 1 . 3 - 2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于谋求一种长远发展, 使社会环境成本内在化 ,致力 于消除贫困,加强农业生产的地位,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城乡之间的可持 。朱国 宏 p 2 4福建人民出 版社 1 9 9 7 年 。d a v i d . w r e e d s t r u c t u r a l 人 d j u s t m e n t ,t h e e n v ir o n m e n t a n d s u s t a in a b le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3 1 - 3 7中 国 环境 科 学 出 版社 1 9 9 8 年 9 肇 硕士学位论之 % i a 5 i 卜 r s i i i f s i s 续发展要求不能追求短期效应, 搞 “ 一窝风” 式的建设。当前要加快城市产业 的升级换代,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建立有效的城乡联系通道. 1 . 3 - 3 网络化原则 网络一般由域面、 节点和轴线三部分构成, 在城乡网络系统构成里, 域面 指匀质区的乡村地区,节点指城镇, 轴线指能产生各种联系的通道如交通、 通 讯等线路。 在一个健全的网络, 没有轴线的联系功能, 就不能实现城乡之间的 物流、 人流、 信息流的相互交往, 也就不能形成相互间的经济联系。 城乡网络 化结构要功过各种载体的传递功能, 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 进而形成复杂的网 络结构。 另外, 要发挥网络的功能, 必须提高节点的位势和扩张力, 提高域面 的承接能力、消化能力和反馈能力,提高农业、工业的生产水平与技术含量。 1 . 4 城乡经济的相互作用 1 . 4 - 1 城乡 经济的互补性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统一的系统, 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和互补性。 这种 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资源上和经济上和生态环境上。 在资源上, 农村的自 然资源、 劳动力资源比 较丰富; 而城市则经济资源和 科技文化更加强大。 在经济上, 农村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材料, 城市 为农村提供农业机械产品, 工业消费品以 及发展的资金来源等: 在生态上, 农 村为 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净化空间。 因 此, 城乡这种依存性, 为城乡 之间的经济 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要加快生物网 ( 食物) 、企业生产网、交通通讯 网、劳动力流动网等网络结构的建设,使城乡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作用。 1 . 4 - 2 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 机制 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要使落后的农村迅速摆脱贫困, 享受到城市工业文明。 因 此, 必须提高城市化进程, 加快城市化形成步伐。 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 构的根本出 路, 不调整城乡 这个大的经济构成, 不减少农民的数量, 不加速农 村城镇化,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二元结构的矛盾。 城市化的空间形态表 现为一种地域的扩张: 城市自 身规模的扩张, 带动郊区和周围农村空间形态 的 变化; 乡村城市化, 乡村在地域上逐步向 城市转化, 从产业结构特点、 生 活方式等与城市接近. 城乡 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就是 研究这种城乡空间转化的 促进力量, 主要有 硕士学位论之 m% s 丁 e r s i i1 1 i 以下几种观点: 二元理论模式, 即自 上而下型与自 上而下型, 包括政府发动 的乡村城市从以 及城市带动乡 村自 身城市化过程. 政策制度 , 在中国 特殊 的国 情背景下,政策制度导致工业化和乡镇的 迅猛发展, 成为乡村一 城市转型 关键力量. 由 此导致都市 连绵区的形成, 见下 表z o 外资的 推动。 , 外资的投 入, 使地域经济具有明 显的外向型特点,由 此形成的外向 型城市与外资的推动 作用密不可分。 多元化市场体推动,即政府、 企业、 个人三元主体在城市化 进程中共同的作用。 表 2中国 典型都市 连绵区形 成机制分 析 主体:政府现象:经济全球化主导力量:跨国公司 都市区 都市连绵区 。许学强: 中国乡村 一城市 转型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 1 9 9 9 年 。薛凤旋 杨春 珠江三角洲的 “ 外向 型城市化” 中国乡村一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科学出 版 1 9 9 9 年 摘自徐 永 健 等 中 国 典 型 都 市 连 绵 区 形 成 机 制 初 探, 人 文 地 理2 0 0 0 .4 1 0 一 一 一 一 一 石 万 士不 三工 拿 总的说来,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市场力量都是城市化的有效刺激手段, 都不容忽视。 对城乡关系协调与融合, 关键在于使城乡网络的交易成本能否降 低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融合的利益, 使融合成为可能。 2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2 . 1 城乡二元结构 解放前, 在相当长时期,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 下。 建国后, 为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由 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 为保证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 从 5 0 年代起, 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令, 在户口 迁移制度、 粮油供应 制度、 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强制性地把城市人口 和农村人口 隔离开来, 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从而形成两大利益集 团。 城市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 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与投资, 享受优先发展 经济的特权, 城市居民享受各种福利待遇、 优先就业安排等一系列的 优惠政策; 农村以 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附属于城市生产体系,为 城市工业服务, 主要依靠自 身的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这种非平等性的政 策, 使原本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 制约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2 . 卜1 城乡差距日 益严重 城乡差距体现在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等多个方面, 其中经济上的差距 是核心问题. 收入水平差距加大。 我国城乡差距由 来己 久,收入的差距过大, 使农民 处于相对贫困的地位。 1 9 5 7 年城镇居民 人均生活费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 . 2 3 倍, 到1 9 9 5 年, 相对差比 值达到3 . 0 2 。 根据国际经验,收入差比 值达到2 非常少 见,但在我国一直高居不下。 我国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在八十年代一度有 所缩小,但在九十年代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又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见表3 。自 1 9 9 6 年来,我国农业年年丰收,但农民却增产不增收。尤其是1 9 9 9 年夏季以 后, 几乎所有主要的农产品都出现了销售困难局面, 市场疲软, 价格持续下跌。 据统计, 农民的年均纯收入中的粮食收入部分在 1 9 9 9 年要比1 9 9 6 年低3 0 0 多 暑) 硕 士 学 位 ;了 之 ua 5r r 元, 棉花部分也从1 9 9 6 年的6 8 元下降到1 9 9 9 年的3 6 .7 元 。 从1 9 9 7 年到2 0 0 0 年, 农民 人均增幅 创下连续四 年下降的记录, 进一 步 扩大了 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气 农民收入的下降,使农村市场难以启动,扩大内需的消费政策难以奏效。 表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状况单位:元 年份农民居民城镇居民城乡相对 收入状况 r - i , i r , 人均收入 ( r , ) 扣除物价因素后的人 均 可支配 收入( r , ) 人均收入 ( i ) 扣除物价因素后的人 均可支配收入 ( 1 , ) 1 9 8 01 911 8 06 2 05 7 73 . 2 1 1 9 8 12 3 32 2 86 8 26 6 52 . 9 2 1 9 8 43 5 53 4 58 7 08 4 72 .4 6 1 9 9 27 0 96 9 32 1 4 92 0 4 53 . 0 6 1 9 9 39 218 1 03 0 3 42 6 1 33 . 2 3 1 9 9 41 2 219 8 93 8 5 33 0 8 23 . 1 2 1 9 9 51 5 7 81 3 4 34 3 7 94 0 5 73 . 0 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 9 9 6 年 消费水平悬殊。 据研究表明, 我国 城乡 居民 消费水平至少相差 1 0 年以 上 ; 储蓄能力上, 也是城镇高于农村, 见表4 、 表5 。 城乡消费水平与储蓄能 力除一度在 8 4年左右有所弱化外,其余大部份年份差距很大。据国家统计局 课题组研究表明,1 9 9 8 年底,占全国7 0 %的农村人口 储蓄存款仅有 1 万亿元, 不足储蓄总额的2 0 %。 按人均来算,农村居民人均存款约1 2 0 0 元,城镇居民 则有1 1 3 2 4 元。消费潜力上, 城市市场远比 农村市场活跃。 在消费水平上, 城 镇居民消费的食品如肉、蛋、水产品等已趋饱和,而农村居民想吃又买不起, 农村人均食品消费少, 增长也不快, 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上, 呈现出断层结 构 。 陆学艺 走出“ 坡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 2 1 世纪初期中国 经济改革, 。陈劲松 余贤 ( 2 0 0 0 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中国农村经济2 0 0 1 年第2 期 。范建平 城乡消费差 距的 现状与对策 中国农村经济 1 9 9 9 年 第2 期 阂姐良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p 1 5中国农村经济 . 9 9 8 年第 1 2 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 年 1 1 期 硕士学 位论文 n .a s i e r 5 f h e s i s 表4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单位:元 平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农村居民 消费 水平比值 1 9 7 84 0 5 1 3 82 . 9 3 1 9 8 04 9 6 1 7 82 . 7 8 1 9 8 58 0 2 3 4 72 31 1 9 9 01 6 8 6 5 712 . 9 5 1 9 9 54 8 7 4 1 4 3 43 . 4 0 1 9 9 86 2 01 1 8 9 23 . 2 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 9 9 9 年 表5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城镇居民 储蓄年底金额农村居民储蓄年底金额比值 1 9 8 02 8 2 . 51 1 72 . 4 1 1 9 8 51 0 5 7 . 85 6 4 . 81 . 8 7 1 9 9 05 1 9 2 石1 8 41 . 62. 8 2 1 9 9 41 6 7 0 2 . 84 8 1 63 . 4 7 1 9 9 52 3 4 6 6 . 761 9 5 . 63 . 7 9 1 9 9 63 0 8 5 0 27 6 7 0 . 64 . 0 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1 9 9 7 年 投资导向不平衡。 据有关部门统计,1 9 5 2年一1 9 8 6年,农业在为城市 提供大量生活资料的同时, 也提供了 大量的工业积累资金。 国 家通过税收和价 格剪刀差,从农业中隐蔽性地抽走 1 0 4 4 .4 亿元和5 8 2 3 . 7 亿元的巨 额资金, 两 项合计6 8 6 8 . 1 亿元, 主要用于城市第二、 三产业投资, 而同期国家对农业的投 资不足2 0 0 0 亿元 , 农业为城市工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 大的牺牲。 近 几年来, 农业在国 家预算内 基建投资中所的比 重, 由1 9 9 3 年的1 5 % 上升到1 9 9 6 年的2 4 . 3 %。虽然比重有所上升,但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建设资金中,农业投 入与其它产业投入的差距越拉越大,投入不足使农业的增长不及工业增长的 。曹子坚 谁是改革的受益者, 谁应当 是改革的受益者, ,截 ( 2 1 世纪初期中国经济改革 中国经济 出版社 2 0 0 0 年 一 一 一 。一 、甲卜一 r f, 士可 1山 、 殆 途一 1 / 5 , 造成两大部类的比例严重失调。根据经验,两者的发展比例应保持在1 : 2 .5 - 3为 宜 。 此外,农村乡镇企业的贷款额己 连续几年下降, 使乡 镇企业的 技术改造资金和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教育水平差距。 农村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农民自 身的文化素质不高, 接受教育的年限与机会有限。 城乡之间的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差距较大, 城市 教育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农村则靠乡村自 筹资金。据 1 9 % 年全国人口 抽 样调查结果推算, 在全国巧岁人口中, 约有 1 .6 亿多的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 1 7 .8 %,这些文盲绝大部份分布在农村。 在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中,文盲半文 盲人数比 例为 1 1 .2 %,小学文化程度占3 5 . 5 %,初中文化程度占4 2 .8 % 高中 文化程度占8 .9 %, 其余的占1 .6 % 。由 于缺乏有效的教育, 使农民 难以掌握先 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农村社会文明 难以改善与发展。 在全国总人口中, 农民约 占7 0 %, 城市居民约占3 0 %, 但在校的大学生构成里, 农民子弟仅占3 0 %, 城 镇子女则占7 0 %, 正好倒置过来, 表明 城乡文化悬殊很大。 另外, 绝大多数接 受了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的农民子弟纷纷选择留在城市, 先进的文化火种难以在 农村普及。 相反, 城市居民思想较为活跃开放, 更易接受现代文明和吸收先进 的文化,科学文化知识远比农村发达。 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 农村居民除纯收入外, 基本上没有额外的经济来 源: 城镇居民除了正常的收入外, 还享有各种福利补贴。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 提供几百至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补贴,比 如住房补贴, 养老保险、 医疗保 险,各种救济补助等。据统计,1 9 9 0 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 1 0 3 亿元, 用于城 市支出部分9 7 7 亿元,占8 8 . 6 % ;农村部分仅有 1 2 6 亿元,占1 1 . 5 % : 城市人 均占 有量达4 1 3 元,农村人均1 4 元,两者相差2 9 . 5 倍 。 户籍制度的差别.户籍制度是以“ 农业” 户口 和 “ 非农业” 户口, 将我 国居民划分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个类别,是以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为目 的, 以 户口 登记、 查验为手段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户籍制度的存在, 限 制了 农村居 民向城市的迁移,隔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人口的正常迁移, 阻碍了人口 集聚, 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 户籍制度变成为维持城乡隔离制度的 强有力工具, 把农民禁锢在农村,使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 挫伤了农 。丁 关根 农业投资 存在的问 题和法律对策研究 经济问 题 1 9 9 8 年第6 期 。王明华 王淑贤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中国 农村现代化农业经济问 题2 0 0 1 年第2 期 1 4 肇 石 万 士学位 论文 n - 1 sr f 尺 s 1 e ti i i 民的生产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户籍制度有所松动, 国家也于今年5 月取消了粮 油迁转关系, 但由于城市自 身提供的就业量有限,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 难以在城市立足。而且城市迫于再就业的压力,甚至采取歧视性政策,限制、 清退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 . 1 - 2 形成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的形成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论述。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生产资料优先发 展规律, 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 一条以 赶超为目 标的非均衡发展道路, 加速发展 工业,突出发展重工业。 国际大背景的影响。 建国 后, 我们处于帝国主义的 封锁与包围 之中, 作 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国经济政策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摆脱贫穷落后的有效手段。 自 身经济基础薄。 由 于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解决资金积累、 原料供应和 市场销售等问题, 而我国自 身经济实力有限, 外援也有限, 又不可能象帝国主 义国家那样通过对外掠夺获得资金, 因此决定了 工业化所需的建设资金只能靠 内部积累。除了工业自 身的积累外, 农业积累变成了当时的最佳选择, 于是不 惜采取牺牲农业利益,来推动整个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道路。 政策偏好制度。由于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 对工人的需求有限,因 此不利于城市吸纳大量的劳动人口. 大量的农业积累资金被转移用于发展城市 工业,国家工业化水平提高了, 城市实力提高了,但并未给农村带来巨大的促 进作用, 农村仍在缓慢中的发展。 为缓解人口流动带来的压力, 保持社会秩序 的稳定, 采取了身份户籍等制度, 来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 树立城乡之间高的 就业门 槛,将农民稳定在农村地区,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也就形成了。 2 . 2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2 . 2 - 1 主要成就 总的来看, 我国城市经历了上升, 波折、 停滞和正常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经济实力普遍增强。 经过发展, 各城市基本上形成了以 二、 三产业为主 的经济结构,自我积累能力较强。由消费性城市向以生产性城市为主的多功能 肇) f 士 军 二 ; 无 方向发展,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1 9 %年全国实力最强的5 0 个 城市,仅占全国面积的0 .9 %、人口的9 . 1 %,却创造了全国2 7 . 1 %的国内生产 总值、 4 1 %的 财政收入和3 2 . 8 % 的社会零售总额, 建立了 较为现代化的工业体 系 。 形成了 大、 中、 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体系。 一般以各级行政中心为依托, 大中小各类城市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市体系。 通常城市的规模与所在地的行政 机构级别相对应, 各城市间的联系首先表现为不同等级城市间的行政联系; 此 外,由于政府决策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客观上造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从而使 各级各类城市形成相互联系的城市体系。 城市人口 迅速增加, 全国城镇人口由1 9 8 0 年的1 .3 亿人口 上升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