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以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为视角.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以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为视角.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以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为视角.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以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为视角.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以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为视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 级 公 开 u d c 单位代码 吉首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 以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为视角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states in moral intern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ether or not to identify with moral cognition,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研究生姓名研究生姓名 王兆辉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易小明 教 授 副指导教师副指导教师 刘仁贵 副教授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伦理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伦理学原理 提交论文日期 2012 年 4 月 9 日 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二 0 一二年四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 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 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绪言 .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1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源流 . 3 第三节 理论目标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5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5 第五节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6 第二章 对道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 7 第一节 道德内化概念梳理 . 7 第二节 道德内化概念定性分析之不足 . 10 第三节 对道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 11 第三章 道德知、情、意及其认同与否分析. 14 第一节 道德认知及其认同与否分析 . 14 第二节 道德情感及其认同与否分析 . 16 第三节 道德意志及其认同与否分析 . 17 第四节 道德知、情、意在道德内化中的关联. 19 第四章 道德内化过程中各状态的具体分析. 20 第一节 道德认知认同,而道德情感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的状态分析 20 第二节 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情感认同,道德意志支持的状态分析 . 22 第三节 道德情感认同,而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的状态分析 23 第四节 道德情感不认同,而道德认知认同,道德意志支持的状态分析 . 24 第五节 道德意志支持,而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情感不认同的状态分析 25 第六节 道德意志不支持,而道德认知认同,道德情感认同的状态分析 . 27 结 束 语 . 28 致 谢 . 29 参考文献 . 31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3 摘 要 第 i 页 摘摘 要要 在道德内化过程中,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内化是存有多种复杂状态的。每种状 态都切实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道德行为,同时也对应着很多社会道德问题。本文 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个方面来剖析道德内化中的各种状态,这将 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道德内化的整个过程,有利于理解社会上存在 的很多道德问题。 如果我们把道德内化简单理解为一个个体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其内在道德素质 的过程,并从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三个方面来对之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就 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对社会道德在道德知、情、意三个方面的认同与否 是不相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导致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多种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个 体对社会道德在道德知、情、意各个方面有可能都认同或都不认同,也有可能在 有些方面认同,有些方面不认同。并且这些不同的状态或者长期保持不变,或者 会不断变化。 本文先对道德内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做了详细的分析, 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提及了道德知、情、意都一致认同和都一致不认同这两种特 殊的状态,并具体详细地分析了其他六种主要的道德内化状态。依次是:道德认 知认同,道德情感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情感认同, 道德意志支持;道德情感认同,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情感不 认同,道德认知认同,道德意志支持;道德意志支持,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情 感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认知认同,道德情感认同。讨论这些不同的存 在状态,对于个体道德品质养成、社会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具有一定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主题词:道德内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abstract 第 ii 页 abstractabstract the individuals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morality exists in a variety of complex states in the moral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each state effectively influences peoples daily moral behavior, and is corresponding with many social and moral issues. this paper is aimed at analyzing the various states in peoples moral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paper will help us deep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whole process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ethic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f we simply consider moral internalization as a process in which individuals incorporate social morality within themselves and research the proces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namely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we find that in the process individuals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 morality is not consistent in terms of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its the very inconsistency that results in the various states in the moral internalization process. in other words, as for the three aspects of social morality-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there is a tendency that individuals will identify with all of them or none of them, or only identify with some of them.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t states may remain the same for a long time, or change continuall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detailed analysis on moral internalization,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two special states are mentioned, namely individuals support or nonsupport the social morality from all the three perspectives simultaneously. the other six major moral internalization states are also analyzed in detail as follows: 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cognition, dis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emotion, and nonsupport in terms of moral will; dis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cognition, 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emotion and support in terms of moral will; individuals identify with social morality in terms of moral emotion, dis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cognition, and nonsupport in terms of moral will; dis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emotion, 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cognition, and support in terms of moral will; support in terms of moral will, disidentify in terms of moral cognition and dis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emotion; nonsupport in terms of moral will, 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cognition and identify with in terms of moral emotion. the study on different states will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moral quality and help to solve social moral problems, thu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moral internalization,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moral will 第一章 绪言 第 1 页 第一章第一章 绪言绪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步入转型期,而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也 充斥在各种传媒和人们的身边。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道德疑惑,简单举 些例子,为什么一些人会人前人后两个样?又为什么明知是道德的事而不作为, 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却违心去做呢?为什么我们甚至有时会惊讶自己的时善时恶? 当然还有很多,其实这些都与人自身道德内化的情况相关。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总是要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分配,然而个人利益、他人 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相互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调和矛盾,确定利益分配, 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秩序,来实现社会的 有序化、规范化,这时社会道德就应然而起,起到调控社会的重要作用。社会道德 具有支配个体活动的道德必然性,对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而言,社会道德的道 德原则和规范具备绝对性、无条件性和不可违背性。因为社会道德,它是社会共 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集中反映,其存在形式一般都是以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 存在的,它规定了历史必然性的价值意义,也就是说,它是对社会的存在及必然 性规律的价值把握。也所以社会道德必然对个体发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 两方面:一是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个人的他律性作用。这种他律性具有外在性、 约束性和不可违背性,是道德必然性的集中体现。主要是通过对人们的行为产生 一种“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的客观外在的舆论权威,劝阻和规范着个体 的所有道德行为,个体只能遵守而不能违背,否则将受到舆论权威的征讨与惩罚。 我们的社会是不容许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被人随意地践踏,一个不遵守社会道德 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其社会关系将遭到损坏与阻碍,没有人愿意与违背他们共 同意愿的人一起共事与生活,没有了亲人、朋友和同事等的关心与帮助,缺少了 必要的社会关系的人是根本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和生活的。二是个体对道德原则 和道德规范的自律性作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本身是人依照其自身的需要和价 值尺度来把握现实关系、调和社会利益的,有其根本的内在联系。另外个体也并 非是消极被动的接纳和遵守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个体在道德活动中有其 主体性的体现,个体对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心理层面上都有自己的理解与 评判,也就是有其道德知、情、意的认同状态情况。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能够 将社会道德的外在约束力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需要,主动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产生现实的道德影响。个体不再是因为社会道德的他律性作用而是自愿主动的地 第一章 绪言 第 2 页 接纳吸收并将社会道德付诸实践的,这也就是个体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自律 性作用。正是这种自律性作用,使个体在做出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 为时,就获得社会的认同,不仅容易获得某些利益和减少现实生活困难,更重要 的是个体获得了一种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积极的心态使得个体更加自律的 做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积极地投身于社会道德生活之中。这种 社会道德与个体之间产生的他律和自律的辩证统一作用,决定了社会道德转化为 个体道德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道德内化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个体在这 个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但是这个过程远没有人们想象的 那么简单,并非是我们从认知上或是情感上认可了一种社会道德,并且还践行了 几次就证明我们从此就有了这样的道德品质,就完全内化了这种社会道德。社会 上,一些人想当然的认为,只要自己心里认可了一种社会道德,无论做与不做, 自己都已经内化了这种社会道德,至于没有践行,那完全是外界因素所导致的问 题;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是自己践行了一种社会道德,自己也就拥有了这种道 德素质,即使自己并不情愿或者根本就不认可这种社会道德。还有其他不同的想 法,但是单就以上两种比较常见的想法而言,我们觉得并非很合理。假如我们把 那种即使做了很多善举却动机不纯、利欲熏心的人唤作大善人或是道德模范也未 免太滑稽了。正如康德所言,“道德的行为不是出自偏好而是出自责任” ,出自 善良意志,是为善本身,而不应该是为了满足个体自己的偏好和出于其他不善的 目的。否则,这连道德都算不上,又怎么能算的上道德内化呢?康德的纯粹动机 论也许有点偏颇,但动机不良的行为也一定不是道德的。 如果我们把道德内化简单理解为一个个体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其内在道德素质 的过程,并从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三个方面来对之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就 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对社会道德在道德知、情、意三个方面的认同与否 是不相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导致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多种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个 体对社会道德在道德知、情、意各个方面有可能都认同或都不认同,也有可能在 有些方面认同,有些方面不认同,这些不一致的认同状态在个体的道德内化过程 中客观、普遍存在,既可能具有相对的持久性,也可能随一些情况的改变而变化。 个体要将一种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几乎都要经过或者长期处于其中的一种 或几种状态,甚至可以说,即使个体某时完成了某种社会道德的内化,达到了道 德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退步到原来的道德知、情、意 并不完全一致的状态。所以,道德内化中各状态的存在与变化也就造成了个体在 道德认知与践行上的不稳定,这种个体道德状况,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现 状。所以对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道德内化过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p9 第一章 绪言 第 3 页 程,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源流 虽然道德内化的概念出现的比较晚,但在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规范 的证实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德性过程的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在这里我们对其 中关于道德规范向个人德性转化过程的一些主要思想进行梳理与贯通。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荀子基于性恶论的观点,提出了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 化性起伪。所谓化性起伪,就是说个体的本性是恶的,并不具有先天的德性 禀赋,需要通过外部的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和作用,矫正个体恶之本性,使其符合 礼义,然后将外部道德规范内化于心的过程。另外,荀子把道德内化的过程划分 为:“隆师”、“道问”、“强学”、“心虑”、“积学”、“积靡”的过程。 还有之后的程朱理学等道德内化思想,都是强调道德内化是外在道德规范作为一 种权威,要强制性地灌输于人的主体意识中去,彻底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在道德内 化中的作用。 而孟子基于性善论的观点,提出了“内自省”的道德内化之路。他认为,人 人皆有仁义之心,外在的道德规范在转化为个体的德性时就有了内在的基础。只 要个人能体认到并发展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这“四端”,抵御住外界的利欲 蒙蔽,并通过不懈的“内自省”,就可以成就圣人。孟子也对道德内化的过程做 了描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 也。” 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努力体悟和发挥自己的“良知”,就能认知到人性;知 道人性也就能认知到天性,因为人性是天性在人身上的体现。坚守这种“良知”, 发挥这种人性,就能够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能成为有德性的圣人。之后的 王阳明等继承发展了这一思路,道德内化中的主体性因素得以突显,道德内化的 过程也进步为主体内在道德需要与外部道德规范相互作用,并最终使道德规范转 化为人格要素的过程。另外,王阳明对于道德内化的具体过程认为,外在道德规 范是与主体的理性认知、情感、意向和信念等交融后,进而再转化为主体内在的 道德意识,使得主体拥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也就是达成了道德内化。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对于德性和 如何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都是围绕“善理念”和“行善”展开的。柏拉图认为, “善理念”是人天生具有却又被遗忘的德性,一个人只要寻找到他的“善理念”, 就能成为一个完全具有德性的人。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道德内化的过程就是“行 善”,即通过“行善”成为有德之人。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或许是对他所认为的 孟子尽心上 第一章 绪言 第 4 页 道德内化过程最好的描述:“德性则是由于先做一个个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 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当我们学过一种技艺时,我们愿意去做这种技艺,于是去 做。就由于这样去做,而学成了一种技艺。我们由于长期从事建筑而变成建造师, 由于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演奏家。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成公正的人,由于实行 节制和勇敢而变成节制和勇敢的人。” 亚里士多德用“行善”至习惯,来阐明了 道德践行和这种践行的培养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 以休谟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情感主义者,提出了“道德感”和“情感共鸣” 的道德内化理论。休谟认为,道德情感主导并贯穿于道德内化的始终,“理性是、 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 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 再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务。 ” 亚当斯密则以道德情感通过社会传递、交互影响而达到“情感共鸣”来阐释了 道德原则的产生和内化的过程。 康德提出了道德内化的自律理论。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自身之内的规律而 不是人之外的规律,道德的自律性表现在有理性的人自觉地遵守自己所颁布的普 遍法则。“在自然界中,每一种东西都依照规律而动,唯独理性的存在着有能力 依照规律的概念,即依照原则而行动。这个能力就是意志。” “也就是说意志 是这样一种能力,它只选择那种,理性在不受偏好影响的情况下,认为在实践上 是必然的东西,即善的东西。” 这就是说,康德认为道德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 理性既为自身立法,又在实践中指导人依照自身法则来行动。康德的道德自律理 论由于剥离了社会、历史等外在因素而变得不切实际。 另外,现当代中西方一些学者也对道德内化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宝贵意 见。皮亚杰将道德内化的过程划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三个发展 阶段;班杜拉将其分为模仿、认同和强化三个基本途径;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这一 过程描述为接受、反应、评价、价值概念化和价值性格化。我国不少学者将道德 内化过程划分为感受、分析和选择三个阶段;燕国材教授将其划分为定向、认识、 评价、顺从、认同和良心化六个阶段;胡林英教授在分析总结之前学者观点的基 础上,认为“道德内化的过程,是实现主体自主意识和外部道德要求统一的过程。 这种统一不是客体向主体内部的简单搬移或机械复制,而是主体依据内化图 式对道德信息做了大量处理而达到的对于客体的创造性接纳。” 并将道德内化过 程归结为虚壹而静、以身体之和知行合一这三个阶段。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p28 英休谟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1981,p453 康德著,孙少伟译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p33 康德著,孙少伟译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p33 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134 第一章 绪言 第 5 页 第三节 理论目标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通过对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道 德内化”概念、更加深入地澄清道德内化中的各种复杂现象,从而使我们对道德 内化的研究更加系统、完整和深入。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道德内化概念的研究作了具体分析; 其次是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相关概念、认同状态以及它们在个体 道德内化心理机制中的作用与影响作了具体分析;最后,在粗略提及了道德内化 中的两种特殊心理状态道德知、情、意都认同的状态与道德知、情、意都不 认同的状态之后,详细地分析了六种道德内化中的状态。依次是:道德认知认同, 道德情感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情感认同,道德意志 支持;道德情感认同,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情感不认同,道 德认知认同,道德意志支持;道德意志支持,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情感不认同; 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认知认同,道德情感都认同。 本文写作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对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进行归纳并作出具体分 析,也就是主要通过道德知、情、意三个方面在个体心理上的认同状态,结合道 德内化的相关理论和现实社会的实践经验,来对道德内化中的各个复杂状态展开 具体研究,其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使个体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实现对社会道德的内 化,进而提升全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本文写作的难点是:揭示道德知、情、意三者在个体身上如何实现相互分离 与统一整合的心理机制有较大难度;结合道德内化理论与社会道德实践对各种道 德内化中的不同状态进行准确归类与深入分析有一定难度。 第四节 研究方法 l、矛盾分析法。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道德内化也不例外。在道德内化 过程中涉及众多矛盾,比如:主体和客体关系、知情意的相互冲突与转化、传统 观念和现代意识等。同时,道德与人,道德与社会、道德与实践等也处在不断的 碰撞融合中。面对社会道德要求,个体自身的心理环境、理想与现实都无不 充满着纠结与矛盾等等。因而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解 决问题的方法。 2、系统研究法。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有 序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动态性原则等来对问题进行研究。从整体性原则来看, 道德内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状态之间,各个状态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 第二章 对道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第 6 页 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研究道德 内化中的各个状态,需要从整体着手、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达到最佳效 果。从结构功能原则来看,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正因为道德内化中的各个 状态的存在,也就存在道德内化中的不同内化作用与效果,这有利于我们理解和 把握不同的道德现象。从相互联系原则来看,道德内化中的各个状态虽各有差异, 但是各个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各个状态都有可能 发生相互转化。从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来看,道德内化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内化程度受主体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响,同 时也与主体自身的心理素质、行为方式、行为能力等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开 放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研究道德内化中的各个状态时,必须坚持系统分析 的方法。 3、文献研究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任何的科学研究都要在 总结和归纳前人所做的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运用前人或他人提供的材料,吸收借 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并进行深化和创新研究。本文将通过文献检索,吸收相关学 科、相关专业知识,从中汲取营养和材料,以丰富本文的理论性,并在借鉴的基 础上力求突破与创新。 第五节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以往关于道德内化的研究,多数是一种定性描述,是把道德内化笼统地看做 一个由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过程,并不能充分体现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其道 德心理不断变化之情况。而本文从道德心理角度将道德内化过程中个体各种复杂 状态进行具体的定量研究,把道德内化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等 综合在一起进行辩证分析,这样会更加具体、准确、深刻地把握道德内化概念及 其现实生成过程,更加细致、系统地厘清复杂的道德内化之动态结构。 同时,以往关于个体道德内化心理机制的研究,多数是仅分别从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三个方面单独、割裂开的来研究。虽然也有一些研究综合提 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者,但也只是简而论之其在道德内化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纳入到整个道德内化过程中,更没有从道德知、情、意认 同与否三个方面来对道德内化整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而本文将道德认知、道德 情感与道德意志综合统一起来进行研究,并从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三个方面 来对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状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道德内化中个体心理 层面的剖析更加细致入微与全面合理。 第二章 对道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第 7 页 第二章第二章 对道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道德之于人,犹如文明之于社会。道德不仅是人需要具备的必要品质,也是 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养料。人离不开社会,人要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就要做一个有 道德的人,所以道德内化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正是如此,做好 道德内化方面的研究对个人的道德内化活动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长期以来, 国内外对于道德内化的研究浩如烟海,对于道德内化概念的论述也很多,需要系 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努力创新。过去对于道德内化的研究,往往 停留于一种简单的定性描述,而我们将从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的角度对道德 内化过程中的不同内化程度与内化状态做出“定量分析”。这里的“定量分析”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化分析,而是对道德内化及其过程中的各状态进行具体 的考量。 第一节 道德内化概念梳理 道德内化是由“道德”和“内化”构成的复合词,“ 道本义为道路。说 文曰:道,所行道也。引申为规律和规范。德亦即品德、道德 品德,其本意为得: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这样,道德 的道,便因与德相结合而受到德的限定:只是指行为如何的规范, 而不是指事物事实如何的规律。因为一个人按照事实如何的规律行事,并不能得 到;只有按照应该如何的规范行事才能得到德。因此,构成道德一词的道 与德的词源含义也就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 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是风俗和习惯的意思。包含了社 会道德规范与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社会学家杜克海姆(edukheim)认 为“道德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它们说明在某种既定的情境中,人们必须怎样 去行动。” 关于内化(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杜克海姆(edukheim)最 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内化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变。之后很多学者都延 用了这一概念,并扩散到很多学科和领域,用来指社会行为方式或社会机能向个 体心理机能的转化。其中,心理学家英格利希就认为,内化就是把别人的或者是 社会的观念、行为、评价等事物融合进自己的心理或者行为中去。还有前苏联著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7576 edukheim, moral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1 p101 第二章 对道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第 8 页 名的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内化是一种心智活动,就是一个人将外部的物质活 动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关于道德内化(moral 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精神分析学 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弗洛伊德提出,道德内化的主要机制是“自居 作用”。而所谓的“自居作用”,它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是儿童在无意 识的情况下因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护或者是害怕受到父母的惩罚而去模仿父母的道 德评判、价值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等。通过这种“自居作用”,儿童将外在的社会 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体道德,不断建构自己的人格,逐步形成“超我”,也 就是所谓的良心。而这种良心能使儿童在违犯道德规范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 内疚感,以达到规限和惩戒作用,儿童为了逃避这种惩戒,就会与内化的社会 道德规范避免发生冲突。 行为主义学者认为,所谓道德内化实际上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良行为受到 惩罚而道德行为受到奖赏,久而久之,人们就深刻的认识到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 的后果。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做了系统的研究,他指出,道 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对于儿童而言,道德发展与智慧发展的同时也伴随 着道德发展,道德水平越高,其认知水平也相应的越高。儿童之所以能践行一些 社会道德,就在于儿童将外部的道德规则、价值观念通过自身的认知发展,使之 成为儿童自身的东西。因此,随着人的身心不断成长,人的认知结构也由低级向 高级不断地进步,人的道德水平也相应的不断提升。 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对道德内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个体是 通过认知能力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加工整合,并通过情感的移情作用产生 内疚感来实现道德内化的。霍夫曼通过对暴力手段、爱的取消、诱导等三种训育 方式进行系统的比较,以分析他们对儿童道德内化的作用。霍夫曼的理论研究不 仅注意到了道德内化过程中认知的作用,也注意到了动机和情感对道德内化的影 响。另外,他还通过归因和信息加工这些理论具体分析了道德内化的机制。 以上西方学者对道德内化研究的几种不同观点各有其长处,但是同时也存在 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弗洛伊德的理论忽视了认知因素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 用,而只是关注动机和情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皮亚杰的理论却又忽视了 动机和情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只是专注于认知因素在道德内化过 程中的作用;行为主义者把道德内化理解为一种条件反射现象,虽然把道德内化 更形象化了,却无法解释像相同的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道德品质这样一些基本现 象。霍夫曼的道德内化理论忽视了个体对道德规范的内化所具有的主体性作用, 他将道德内化的过程看做是一个消极的过程,个体对道德规范的内化是强制性的。 所以霍夫曼的研究更多地是针对于儿童早期和简单的道德规范内化而言的。 在国内,不少学者对道德内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燕国材教授认为,“道德 第二章 对道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第 9 页 内化,其实就是要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易法建 教授认为,“道德内化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 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 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 顾海根教授认为,“道德内化是个体 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把社会道德要求、道德规则转化成自身动机系统的一部分, 从而个体在无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做出道德行为。” 胡林英教授强调了道德内化的 复杂性,她认为,“道德内化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永不停止的过程,最终结果不 仅是形成内在精神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具体的道德行为。” 吴发科认 为:“道德内化过程实质上是道德事物在人脑中的模仿、整合再认、转化 存贮、再现的心理表征过程,也是道德内化表征形式及表象外显形式相互间的 作用过程。” 邱吉教授认为,“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个体经过环境的熏陶、对知识 的学习和行为实践,不断地接受社会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并将其转化为内心信 念、最终形成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在社会中通 过环境的熏陶、对知识的学习以及一定的行动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和 规范;二是个体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关系系统,既不 断固化又不断扬弃原有道德模式的过程。” 以上专家都充分关注到了社会道德对 个体道德形成的先在性、规范性的影响,为道德内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自己的宝 贵意见。 还有一些伦理学专家学者,则比较关注道德内化中的主体能动因素,他们就 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唐凯麟先生认为,“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 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个体道德就是这种社会道德内化的产物。” 另 外,易小明教授也提出“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改 造、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根据时代精神和个体内在要求对现存社会道德体系进行积 极扬弃,从而形成个体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的过程。” 比较之前一些道德内化的 概括,以上两种定义都有一个新的指向个体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 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发现,使我们意识到越是主体主观能动地认识、选择、认同与 改造的道德才越能得到主体心理的深层次认同,越能使主体自觉自愿地践行这个 燕国材谈谈道德内化问题j中学教育,1997 (6) 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2) 顾海根道德内化的心理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1999 (2) 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34 吴发科道德的内化表征及表象外显形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2(1) 邱吉道德内化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161 易小明,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第二章 对道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第 10 页 道德。所以,在道德内化的过程中,主体心理的状态其实是极其重要的,在具体 的道德活动,它们表现为主体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上的认同与否及其程度差异, 从而形成道德内化中的各种复杂状态。 第二节 道德内化概念定性分析之不足 对道德内化概念已有的研究多是一种定性分析,这种文字语言的描述,虽然 简明扼要、富有概括性,但是却较为抽象、静止,缺乏生动、具体的内容,叫人 难以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是道德内化的时段划分不全面。已有的道德内化研究多是把道德内化的 时段默许为幼儿到成年的阶段。虽然说个体的道德体系的建构最关键和最集中的 时期是幼儿到成年这一时段,但是并非说成年后就不需继续完善和创新了。道德 内化是一个复杂而反复的过程。个体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看同一个社会道德,其 道德知、情、意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道德内化的过程并非是一种单向度的发展 进程,也会暂停、游离和退后;个体内化了的社会道德也并非一劳永逸,也会发 生道德退化现象。就比如,儿时我们学习和接纳很多社会道德,但等我们成年后 进入社会,这些心中的社会道德中的绝大多数是要重新接受社会洗礼的。道德内 化活动是一项终生工程,不同时段的道德内化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所以我们对道 德内化的研究需要划分不同的时段来进行。 其次是道德内化的逻辑进程和现实中道德内化的发展与人之身心的成长并不 是对应或统摄的关系。已有的道德内化研究无论是对道德内化过程的总体描述, 还是将道德内化的过程划分为某些阶段、类型或形式等,都对应着人之身心的成 长,并统摄和贯穿于道德内化的整个现实进程中。当然,这三者在某些层面上、 某段时期内是具有一定对应关系的,但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