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渭《南词叙录》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渭《南词叙录》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渭《南词叙录》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渭《南词叙录》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渭《南词叙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南词叙录是现存最早和最重要的关于南戏的文献性和概论性著作,一向 受到戏曲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拟从文本的角度对南词叙录进行研究。 第一章提出作者归属问题成为近代徐渭研究中的焦点之一。骆玉明、董如龙 著文提出大胆的怀疑,认为南词叙录并非徐渭所作,徐朔方则说骆董“言之 成理,而证据不够充分”,依然坚持作者是徐渭而非陆采。文章简述作者的由来, 并对此作出分析,认为学术界主流还是倾向于将徐渭看成南词叙录一书的作 者。 第二章阐明南词叙录有很强的辑录性质。作为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南戏 专著,它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建立戏曲 理论核心,倡导“本色”论;确立中国戏曲创作两大方向:戏剧性和民间性以及 自觉提升南戏地位等。 第三章主要说明徐渭之所以能够写出南词叙录这样富有独创性著作的主 观原因。徐渭的人生经历和交游为南词叙录的创作提供了准备和条件。“利 人皆圣”主张为南词叙录提供了思想指导。四声猿其实是徐渭戏曲理论 的戏曲实践。徐渭的文学主张为南词叙录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徐渭书画等 形式为南词叙录提供艺术养料。成书与徐渭过人的艺术胆识和锐气不无关系。 第四章指明了南词叙录的成书,与明代中叶内忧外患的时局、兴起的市 民经济、高压的思想文化控制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南戏而言,自身创作土壤 的肥沃必然要求戏曲理论的指导,明中后期所特有的文人鄙视南戏和“以时文为 戏”的双重逆向思潮同样刺激了一批崇尚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民主先锋奋 起著书,发表自我见解,徐渭就是其中较早觉醒并积极行动的艺术大家。 关键词:徐渭;本色;成书原因;相关背景 a b s t r a c t q h ew o r dn a r r a t e sr e c o r di nt h es o u t h ”i sa l le a r l i e s ta n d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d o c u m e n ta b o u tt h ek i n do fl o c a lc l a s s i c a lo p e r ai ns o u t hc h i n a i ti sa l w a y sr e g a r d e d h i g h l yb ya l t i t u d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 r e s e a r c h e r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o n ep o i n ti ns t u d y i n ga b o u tt h a ti st h ep r o b l e mo fi t sa u t h o r b e l o n g i n gt o ,i ti sb e c o m i n gx ua tt h em o d e mt i m e s l u oy um i n ga n dd o n gr u l o n gt h i n k t h ew o r dn a r r a t e sr e c o r di n t h es o u t h ”w a sn o tb e l o n gt ox u b u t f a n g s h u ox ui n s i s t so na l la u t h o ri sw e ix u n o w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m a i nc u r r e n t c o n s i d e r sw e ix ua st h ea u t h o r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h es t r o n gc o m p i l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 c l e a n e du pf o u ru n i q u e g e n e r a t i o nk i n do fl o c a lc l a s s i c a lo p e r ai ns o u t hc h i n am o n o g r a p h sa ss o n gy u a na n d m i n gd y n a s t y ,i t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nt h ef i e l do f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t h e o r yi so u t s t a n d i n g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w e ix ui sf u l lo ft a l e n t ,h ei sa b l et ow h i t eo u t ”s o u t hw o r d n a r r a t i n gt h eb o o kr e c o r d i n g ”s u c hr i c ho f f g i n a l i t y ,h a st h es u b j e c t i v ec a u s e s i nt h e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rt h ec u r r e n t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o fi n t e m a la n de x t e r n a lt r o u b l e s ,a n dt h e r e s i d e n to fac i t ye c o n o m yb e i n go nt h er i s e ,h i 。g h - h a n d e dt h o u g h tc u l t u r eh a v ed i r e c t r e l a t i o nu n d e rt h ec o n t r o lo fm i n gd y n a s t ym i d d l e b u to n e s e l fc r e a t e sf e r t i l es o i l n e c e s s i t yr e q u e s t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t h e o r yd i r e c t i o n ,w h a tl a t e rs t a g ep l a yw i t hi n p r o p e rm a n o fl e t t e r sc o n t e m p tt h es o u t ha n da d v o c a t e so n eb a t c h ”i no r d e rt oh a v i n g b e e nw i t ht h er e v e r s es a m ed o u b l et r e n do ft h o u g h ts t i m u l a t i o nb e i n gp l a yn o wa n d t h e n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f i b e r a t e s ,r u n sa f t e rd e m o c r a t i cf r e es p i r i tp i o n e e ri nm i n g d y n a s t yt om a k eav i g o r o u ss t a r tt oa u t h o rab o o kt ot h ek i n do fl o c a lc l a s s i c a lo p e r a i n s o u t h c h i n a k e y w o r d s :w e ix u ;d i s t i n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 c a u s e s ;b a c k g r o u n d 引言 在众多的明代文学家中,徐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天才,他在诗歌、散文、 戏曲、书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了成就。但他之所以名垂青史,竟然缘自晚明 文坛巨子袁宏道的一次意外发现。直至今日,我们仍可从他独特的作品中,寻找 出不竭的艺术创作灵感。没有了他,也许中国文学史、艺术史甚至整个文化史都 将因此失色。 万历二十六年或二十七年( 1 5 9 8 或1 5 9 9 ) 某日,公安派文学首领袁宏道( 字 中郎) 去拜访好友陶望龄,“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 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未读几首,便“不觉惊跃”,便问此书作 者是谁? 今人还是古人? 陶说是同乡先辈徐渭所著,袁宏道惊叹“当诗道荒秽之 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于是“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 者皆惊起”。正是这次拜访,无意中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发现” 徐渭。而此时,已是徐渭去世五六年后的事了。这徐渭,就是后来被“老莲”陈 洪绶、“八大山人”朱耷、“苦瓜和尚”石涛、“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近人 吴昌硕、齐白石所顶礼膜拜的“怪才”和“畸人”青藤老人徐文长。 袁宏道以他隽秀流美的文笔,写下了徐文长传。从此,中国文学史上便 增添了精彩的一笔。作为散文经典,多为古今文选常录之文。袁宏道是这样记述 “发现”过程的: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 绝异,题日“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 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 水月”为何人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 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石篑日:“阙 编何人作者,今耶? 古耶? ”石篑日:“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 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 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荻此奇秘,如魇得醒 两入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 首称丈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幕云”1 i t i 袭宏道:徐文长传,徐渭集,第1 3 4 2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1 可以想见当时袁、陶二公如获至宝的欣喜。因此,两人“相与激赏,刻其集 行世。”于是,历史最终没有让徐渭被“闲抛闲掷野藤中”。真可谓:“微中郎, 世岂复知有文长! ”m 本文着重对他的戏曲理论专著南词叙录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有所突破。 i i 张廷玉:明史,卷二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i z l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第5 6 2 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 徐渭南诃叙录研究 第一章关于南词叙录的成书问题 一、南词叙录的作者争议问题 南词叙录是我国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南戏专著,它在戏曲学和史料学方面的价 值不容小视的。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与徐渭相关的诗文、书法、绘画研究取得了一定 的成就,而南词叙录的作者争议问题随之成为近代徐渭研究的关注点和敏感点之一。 ( 一) 南词叙录 作者争议问题的由来 至清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南词叙录为徐渭所作。壶隐居黑格抄本是今存世最 早的版本,其余读曲丛刊本、曲苑本、重订曲苑本、增补曲苑本,皆据 抄本而来,错讹颇多,唯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最为详备,这六种本子都把徐渭 看成南词叙录的作者,但是到了近现代,学者们对南词叙录的作者问题提出了 针锋相对的意见。 复旦大学骆玉明、董如龙两位先生著文就对此说法提出过大胆怀疑,他们在 非徐渭作“1 中认为南词叙录的作者不是徐渭,而是陆采,并陈述了三点根 据:首先,现存的徐渭诗文以及与徐渭有过交往的明代曲学家们的曲论和书目中,均未 发现有对南词叙录的提及;再者是根据南词叙录序文,“客闽多病,咄咄无可 与语,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岂日成书,聊以消永日,忘歆暑而已。嘉靖己未夏六 月望,天池道人志。”己未是嘉靖三十八年,而徐渭入闽时间一为嘉靖三十四年冬至次 年春,一为嘉靖四十一年秋,与南词叙录序文不合,当时徐渭的实际情况也与序文 不合。而天池山人陆采曾在嘉靖己未到过福建;最后他们将怀疑点锁定在南词叙录 多提及吴中戏曲而非徐渭家乡的越中戏曲上。 针对骆董的文章,徐朔方写了 的作者问题一文,以作回应。他认为 骆董“言之成理,而证据不够充分。”徐朔方认为:南词叙录序言中的“岂日成书, 聊以消永日,忘歆暑而已。嘉靖己未夏六月望,天池道人志。”是三年以后整理此稿的 时间,而不是写作时间;陆采也相当有名气,而且从未以天池山人为号,抄本把天池道 人还原为徐渭必有依据;徐渭对吴中文化环境也可能相当熟悉;明代文献也从未提及南 词叙录为陆采所作。此外,比较重要的是徐朔方还提出了两条有利于作者为徐渭说的 内证:第一是从音律的角度出发的:南词叙录不认同中原音韵,而徐渭的一些诗 作特别注明用的是洪武正韵,同南词叙录评中原音韵相呼应;第二是从戏 1 1 t 骆玉明、董如龙:( 南词叙录) 非徐渭作上海:复旦学报,第2 3 - - 2 6 页,1 9 8 7 年第6 期。 3 徐渭南测叙录研究 曲理论角度阐述的:南词叙录与徐渭题昆仑奴杂剧后都提倡本色,而陆采的戏 剧作品学究气很浓。 除了骆玉明、董如龙和徐朔方先生对此问题发表过意见外,学术界就这个问题展开 的讨论是比较少的。 ( - - ) 对南词叙录作者争议问题的分析 关于南词叙录作者争议的资料历来寥寥,但透过以上现有的观点还是可以发现 一二点值得关注的地方。 首先,两方的观点针锋相对,但是论据都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材料还很 多,需要解释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徐渭对待自己的作品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 是不太珍借和保留:据明代陆张侯一枝堂稿序:“先生落笔,惊风雨,泣鬼神,然不 甚爱惜,才脱稿辄弃去。川2 1 说明徐渭虽然才学极高,随笔便可成文,但是对待即兴的作 品却不甚爱惜,常常随手丢弃。但是另一方面,徐渭却又十分重视对自己作品的保存: 他广泛收集给别人的代作,为此还专门写成抄写集小序幕抄小序抄小集自序; 他还向朋友写信收集自己的作品,在致小彭先生中就有:“知李仰城今为兄寓处官旧 时有长歌,写竹上赠之,颇适意,今失稿,托兄一索寄来也。川”徐渭还曾请人资助自己 刻印文集以传世,致李令公:“更有一言不识进退,仆有胡说六七百页,今拟刻其半, 得参十五斤可矣。待尽之人,妄希一二语传后,此故人千百之惠也。”从中可以看出, 徐渭对待自己的作品十分珍视,即使是已经送人的诗作,也因丢失了底稿而特意写信索 寄:而对于一些琐碎的和应酬的作品也希望得以付梓传世。徐渭这种对待作品的态度无 疑给本就复杂的迷题增添了分析的难度。 其次,对于南词叙录的作者争议问题,学术界存在倾向性。笔者认为徐渭从未 提及作品南词叙录确有不合情理之处,但近代学者对待南词叙录的作者争议问 题是有倾向性可言的。在骆董两位先生发表南词叙录的作者不是徐渭之后,“学术 界响应和支持此说的人并不多。”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的观点代表了目前 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徐渭作南词叙录,已经成为近代曲学的常识。“”所以,笔者赞 成南词叙录是徐渭所作的观点。 最后,徐朔方先生提供可行性研究方法:立足于南词叙录本身进行发掘。徐朔 方先生对南词叙录序文所述的写作时间与徐渭出处矛盾的有过合理的推论,在此处 不加赘述。同文中,徐先生从南词叙录一书的本身出发,提出的两个内证,不仅是 解决南词叙录作者争议的有利证据,也为研究南词叙录提供了可行的方法。研 究南词叙录一书,就必须立足于对文本的研究,只有从南词叙录本身出发,从 文本发掘,从文本考证,才可能找到答案。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南成专 1 1 j 徐朔方:徐朔方集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 1 2 徐渭:徐渭集,第1 3 5 3 页北京:中挣书局,1 9 8 3 年版。 1 3 1 徐渭:徐渭集第1 1 3 0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1 4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1 0 5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 4 堡塑! 塑望壑墨! 竺塑 著,它有自身的特色,在整个戏曲理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同时为中国民族戏曲发 展做出独特贡献,只有关注南词叙录本身的特质,联系社会背景,分析主客原因, 进一步挖掘材料,才可能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结论。 二、徐渭南词叙录成书的主观原因 徐渭( 1 5 2 1 1 5 9 3 )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自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或署田 水月,浙江山阴人。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好读书、骑射与击剑,也 好佛道、戏剧与兵法,八次乡试不第,无缘仕途。三十七岁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府为幕客, 于抗倭军事多有策划,颇受器重。胡宗宪获罪入狱后,他怕祸事牵连,一度发狂,九次 自杀未遂。后因杀死继妻入狱七年,万历元年遇大赦释放。此后一度北上,逆游河北、 辽宁、北京等地,或为幕客,或为馆客。万历十年( 1 5 8 2 ) 六十一岁,抱病还乡,与老 友、门生以诗画相娱。万历二十一年( 1 5 9 3 ) 在贫病中结束了一生,年7 3 岁。 徐渭自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推崇其诗文的袁宏道认为其“一扫近代芜秽之 习”、是“嘉靖以来一人”。同样推崇其书法的袁宏道说:“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 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推重其戏曲的汤显祖则谓:“四声猿乃词坛飞将”欲生拔 此老之舌”。推崇其文的唐顺之、茅坤则谓“此文殆吾辈”。徐渭经历坎坷,才华横溢, 他之所以能够写出南词叙录这样富有独创性的著作,是有其主观原因的。 ( 一) 人生经历和交游为南词叙录的创作提供准备和条件 从徐渭个人的遭遇来看,他具有相当深厚的条件去完成南词叙录这部著作。首 先,他本籍山阴( 今浙江绍兴) ,可谓出身于戏曲之乡。该地自战国时代以来,便兴起 种种演戏活动;不论是民间社祭、富家宴会、贵胄作乐皆会安排演出,可见当地戏剧民 俗如何鼎盛。徐渭在此种文化氛围影响之下,自小便接触戏剧。其次,他早因家道中落, 一生飘泊,先后寄居于杭州、福建等戏曲风行之地。如嘉靖三十年,寓居杭州西湖玛瑙 寺,故能在各地接触到不同戏剧,增广见识。再次,他在青年时期( 约嘉靖二十年至 三十年,即2 l 至3 0 岁) 与绍兴文人( 如陈鹤) 交往,又拜季本为师。由于该等师友都 喜爱词曲文学,互有唱和,自然帮助徐渭建立起对戏曲的兴趣和认识。而据张新建先生 所考,徐渭约于3 1 岁( 1 5 5 0 ) 更创作了翠乡梦一剧。可知徐氏本人早己钟情戏曲 创作,并具备充分条件去钻研南戏。 从徐渭与越中派曲家的交游来看,他们之间的唱和也为南词叙录的创作提供了 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在越中曲家群体中,徐渭无疑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堪称越中曲家 的精神领袖。徐渭一生与许多曲家交往,有一些可以算是朋友互相切磋戏曲,有一些则 是门人弟子,徐渭在传道的过程中研究戏曲理论,教学相长。 徐渭与谢谠的交游。谢谠( 1 5 1 2 - 1 5 6 9 ) ,字献忠,号海门,又号盖山子,绍兴上虞 人。谢谠作传奇四喜记,曲词明丽可观,远山堂曲品称其“作手虽平,词办明丽。” 堡塑! 堕望壑墨! 堕墨 列为“能品”。谢谠为人胸襟坦荡,笃于友于,他于徐渭之间往来唱和,互为影响。嘉 靖四十三年秋冬之际,徐渭被聘入京作幕僚。谢曾赠诗给徐渭“莫负才名海内知,五云 深处去何迟。丈夫须建非常业,万里风尘不可辞。川“徐渭依原韵和诗答谢泰兴海门, 诗云:“江上芙蓉千万枝,交花接叶弄秋姿。片帆此日江湖去,怕接郎官送别诗。”1 谢谠徐渭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徐渭与王骥德的交游。王骥德,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曲学专著曲律是 戏曲史上最具分量的理论集成之一,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早年师从徐渭,在曲学方面得 徐渭指授,以知音互赏。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自序云:“故师徐文长先生,说 曲大能解颐,亦订存别本,口授笔记,积有岁年。”王骥德还把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 呈送徐渭,徐渭评解完后,不幸为人窃去,殊为可惜。“从友人刘生乞得,以呈先生, 先生诧赏甚,评解满帙,未及取还,为人窃去。”。1 万历初年,徐渭出狱后居住酬字堂, 与王骥德为邻,两人往来频繁,精研曲学,共同探讨戏曲问题。 ( 二) 南词叙录实际上是徐渭特殊性格心态在戏曲领域的结晶 张金环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心态是其人生理论与人生实践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不仅来 源于其哲学思想,而且有赖于其人生际遇。人格心态又直接决定其创作心态,也直接影 响着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因此人格心态是一个人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以及文学创作的联 接点,它是哲学思想进人文学领域必经的中介。研究徐渭的人格心态有助于揭示王学思 潮如何进人文学领域而导致了晚明文学思潮。“3 笔者完全赞成这样的研究方式。众所周 知,徐渭的经历的确不多见,他的“奇”和“畸”势必要影响其戏曲的审美倾向,对南 词叙录的撰写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徐渭奇异的生活经历促使他形成疯狂不羁的创作心态和有意违背传统的创作 动机。徐渭自幼丧父,生母为婢,由嫡母鞠养;9 岁能文,而后8 次科考未中只能与人 为幕僚;青年入赘,不久丧妻,后来数次姻缘不谐,终患精神疾病,导致最后杀妻入狱 的不堪结局;1 0 岁奴仆脱逃、2 5 岁异姓侵吞祖产,家产一次次因无法预料的原因荡尽, 自己不得不四处迁徙,过着功名无望窘迫无奈卖文为生的日子。这些汇集在一起,促成 了徐渭生命经历的“奇”,也激荡了他性格中的反叛因素,使他的心理与人格呈现为超 拔于世俗之上的“奇”的特征:自尊,傲慢,敏感,多疑。对于徐渭而言,“奇”与“畸” 既是一种创作心理的特殊机制,促使他标新立异,反对艺术的程式化,往往“有意同传 统的笔法、构思、欣赏习惯背道而驰”,甚至故意制造某种阴郁、恐怖、奇异的意境, 表达自己与世道相违的思想情绪。而徐渭不拘一格的创作态度,促使他有意与固守既定 规范的“名家”对抗,率先打破固有的创作规范,吸收南戏的一些特点,进行崭新的艺 术创造,南词叙录实际上就是这种心理作用下的戏曲理论的结晶。 1 1 1 徐期方:谢谠年谱,徐朔方集第三卷,第】7 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 1 2 1 徐渭:徐空长三集卷1 1 ,徐渭集,第3 4 6 负北京:中国成剧出版 l , 1 9 5 9 年版 1 3 1 陈多,叶长海: i 骥德曲律,第3 5 0 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版。 1 4 1 张金环:小羁的灵魂,无奈的际遇一论徐渭的人格心态,, r i f t :厦门教院学报第2 3 页,2 0 0 3 年第4 期 6 堡塑! 堕塑壑墨! 里塞 其次,“奇”、“畸”的心态又间接地形成他对非主流艺术形式的肯定与偏嗜。在西 厢序中他说:“众人所忽,佘独详;众人所旨,余独唾。嗟哉! 吾谁与语。”这种故意 对抗流俗的心态促使他目光向下,对那些妇孺皆知的民歌俚语极为看重,对一向不为文 人士大夫看好的民间性艺术形式如南戏、杂剧、民歌格外推举,徐渭以自己的创作实绩 开启了明中叶以后俗文艺的创作风气,率先为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寻到了抒发的渠道。 徐渭写作南词叙录之本意就在于“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予尝惜之”, 并且身体力行,创作了以“小道”,“末技”为一般文人所不屑的杂剧四声猿。 ( 三) 。利人皆圣”的主张为南词叙录提供思想指导 徐渭“利人皆圣”的思想主张具有明显的民主意识,集中体现他创作的民间性,他 的这种哲学思想自然而然地将创作关注点直接指向民间,指向市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戏 曲等艺术表现形式,也为南词叙录的写作提供了思想指导。 徐渭以一介布衣,公开提出“马医、酱师、治尺、酒寸铁而初中者,皆圣人也”,“凡 利人者皆圣人”的思想,进而指出人既平等,情亦平等,人的贤愚圣俗都是外在的,情 的动寂存灭才是天生的,所以“情”才是人之根本,文之根本。对于同属“圣人”之列 的普通民众的民间俗曲、说唱艺术、民歌等文艺创作,徐渭作了充分肯定:“自上古以 至今,圣人者不少矣,必多矣。自君四海,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人者则圣人 也。周所谓道在瓦砾,在尿溺,意岂引且触于斯耶”? “始村瞎子习极俚小说,本三 国志,与今水浒传一辙,为弹唱词话耳。”这里,徐渭的观点体现出鲜明的市民意 识,一是王侯将相与洒铁治尺者无异,其所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亦无别。 市民文艺中词文与音乐发展不平衡,谁先进谁领风骚,不能把发展的时间顺序说成 是雅俗的等级差别。对这两个问题的反传统回答,意在从事实根据上树立崛起于南方民 间的时调小曲、弹唱词话等的地位,并由体现市民意识的文艺词曲迭兴的演变描述出小 曲说唱( “弹唱词话”) 一词文( “极俚小说”) 一戏曲的发展脉络。 南词叙录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一部南戏理论专著,不论从“本色论”的提出, 对南戏民间出身的追踪,还是对南戏应有地位的大声疾呼,都能透露出徐渭“利人皆圣” 的民主思想,南词叙录中浓厚的民间性与徐渭的这种平民皆为“圣人”的民主意识 是一致的,是徐渭哲学思想的在戏曲理论上的体现。 ( 四) 徐渭自身的戏曲实践四声猿 徐渭的四声猿被誉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成就。 汤显祖评日:“四声猿乃词坛飞将,辄为之唱演数通,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 ”脚 四声猿由四个短剧组成:“狂鼓史渔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 女状元辞凰得风。 徐渭从南戏中汲取长处,融入北曲创作,在折数、曲调、演唱方式等方面,对杂剧 王骥德:曲律集成( 四) ,第1 6 7 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5 9 年版 1 2 1 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 ,徐朔方笺校,汤显笤i 集( 二) ,第1 5 4 3 页,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7 堡塑! 塑型壑墨! 竺垄 体制进行大胆得革新。徐渭刻意追求剧中人物情感与曲调得风格和谐一致。 徐渭在南词叙录曾指出南北曲的不同风格:“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 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所谓其声噍杀以立怨是已;南曲则纡徐 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谓亡国之音哀 以思是已。“”他的这种观点非常直接的体现在他的戏曲创作中,他根据人物感情、性 格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曲调。狂鼓史表现祢衡的愤世嫉俗,感情激越奔放,故用北曲。 雌木兰描写战争,表现尚武精神,亦适合“使人神气鹰扬”的北曲;女状元写 吏治,表现文采风流,故用“纡徐绵眇,流丽婉转”的南曲。一文一武,配以曲调上的 一南- :i l ,相得益彰,各显其趣。王骥德称赞说:“木兰之北,与黄崇瑕之南,尤奇中 之奇。2 1 徐渭还在其他方面作了艺术创新,比如他根据故事情节得需要来确定折数;在 演唱方式上,也是根据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采用多种演唱的方式。在女状元 中每个角色几乎都有唱词,这样,就克服了元杂剧一人演唱,一唱到底的体制束缚,充 分调动了场上的气氛,使舞台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些大胆的创新也都是南词叙 录理论总结的实践。 ( 五) 文学主张为南词叙录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 南词叙录中“俗”和“真”,是徐渭本色论的两大基干,也是徐渭诗文主张艺 术借鉴的结果。 徐渭非常看重民间文学,有其自身的原因:他一生贫困,“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 人墨客,文长皆吐而奴之,耻不与交川”但他始终坚持的基本文学主张是:“出于己之所 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其理由在于:“诗本乎情,非设以为之者”。既然文学是 宣泄感情的,那么只要真,就不妨“艳”,他评陈鹤散曲说“人将以为登徒子莫如君, 余独以为反登徒子莫如君,独其声艳耳”。他最忌恨“七子”者流的摹拟抄袭,“敝莫敝 于不出乎己而由乎人,尤莫敝于阁乎人诡乎己之所出”。他有七篇论。中”的文章,从 哲学角度对“真”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博”和得“分”是“中”的两种表现,反对“博 而无所用”而主张得“分”。他还认为通俗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样,求真就转化成求 俗:“如词而徒取兴于人口者也。取兴于人耳者也,取兴于人目者也。”他认为复古论者 不仅抛弃了俗,而主要是抛弃了真:“不务此之兴而急彼之不兴,此何异夺裘葛以取温 凉,而取温凉于兽皮也、木叶也。日为其为古也,惑亦甚矣! ”相反,他在“民俗之 谣”中找到了他所追求的“天机自动,触物发声”的境界,认为“妇女、儿童、耕夫、 舟子、塞曲、征吟、市歌、巷引,若所谓竹枝词,无不皆然”。在他的文学观中,主 张真情,崇尚民歌,反对拟古,是同一精神的三方面表现。徐渭的本色论,就是这些精 神在戏曲观中的结晶。 1 1 】 中国戏曲研钝院编:集成( 三) 第2 4 5 页,北京:中国戏剧:n 版社, 1 9 5 9 年版。 1 2 j 中国戏曲研院编:集成( 四) 第1 6 7 页,北京:中罔戏剧出版社,1 9 5 9 年版。 期 袁老道:徐土长传,徐渭集,第1 3 2 5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8 徐渭南词叙录研究 ( 六) 书画等形式为南词叙录提供艺术养料 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1 徐渭绘画,用墨如泼,重 在写意,遂开创了代表一代画风的青藤画派。徐渭对绘画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奇 峰绝壁,大水悬流,怪石苍松,幽人羽客,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 如无地为上。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 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又云:“灞然而云,莹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殆所谓 陶之变耶? ”又云:“观夏硅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徐渭主张“奇峰 绝壁”、“大抵以墨汁淋漓”、“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是追求 突破和创新,以“奇绝”为书画的审美特征。在表现自我感情的时候,是以狂放不羁的 形式表现梦幻般的淋漓墨色。他的绘画代表作杂花图卷画了1 3 种四时花卉,激情 澎湃,汪洋恣肆都纳入在尺寸之间。徐渭的书法也同样体现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非特字也,世间诸有为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 临 摹兰亭本多矣,然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予阅兹本,虽不能必知其为何人, 然窥其露己笔意,必高手也优孟之似孙叔敖,岂并其须眉躯干而似之耶? 亦取诸其意 气而已矣 徐渭强调“真我面目”、“意气”就是强调书法创作要融入个人的真情实感,要体现 个性和生气,同绘画一样,这是舍掉外在而追求内心的感受。而徐渭对待l 临摹的态度也 从书法领域借鉴到对戏曲的认识:“优孟之似孙叔敖,岂并其须眉躯干而似之耶? 亦取 诸其意气而已矣。”即是指明戏曲的特质也如同中国书画般贵在写意。徐渭在自己的 书法创作里,恣意挥毫,张扬个性,内心不可抑制的郁勃之气和怀才不遇的痛苦,借手 中三寸毫颖得以抒发。艺术是相通的,徐渭在书法、绘画中张扬个性,提倡奇绝,大胆 袒露真情,表现自己独特的个体经验。徐渭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艺术领悟借鉴到戏曲领 域中,为南词叙录的写作从各个方面作了有利支持。 ( 七) 南词叙录的成书与徐渭过人的艺术胆识和锐气不无关系 徐渭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胆识和锐气。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戏曲创作,徐渭从不 拘泥于一般的技巧法则。在诗歌方面,他提倡“师心横纵,不傍门户”( 书田生诗文 后) 。在书法方面,他主张书法无法,曾在醉后歌与道坚日:“银钩蚕尾凭人说, 何曾得见前人法? ”在绘画方面,他更是“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亦主张 师心自创,突破成法。自出机抒,独辟蹊径,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风之先河。这种 “大写意”表现在戏曲上,便是他有意同传统的技法、构思、欣赏习惯背道而驰。至于 戏曲艺术规范,对徐渭的约束力大大减弱。吴梅在四声猿校记中说:“余谓青藤才 i l l 张廷玉:明史徐渭传,卷- 二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1 2 l 徐渭:与两i 口l 史,徐渭集。第4 8 7 页,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 徐渭:徐涮集第5 7 3 页,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 1 4 1 徐渭:书夏硅山水卷,徐渭集,第5 7 2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嘲徐渭:徐渭集第5 7 7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9 堡翌! 查望壑墨! 翌垄 气凌厉,往往不就绳检正”,并多次指出徐渭用韵用律,用句用字不合规格之处。然而, 正是这样不合规格的杂剧标志着南杂剧的成熟。 三、南词叙录成书的相关背景 艺术承受着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一部戏曲理论批评著作的形成, 是极其复杂的,与其所赖以生存的时代无法脱钩,它要承受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各种影响, 南词叙录正是在明代中后期所特有的政治、经济背景与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南词叙录的成书,与明代中叶内忧外患的时局、兴起的市民经济、高压的思想文化 控制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南戏而言,自身创作土壤的肥沃必然要求戏曲理论的指导, 明中后期所特有的文人鄙视南戏和“以时文为戏”的双重逆向思潮同样刺激了一批崇尚 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民主先锋奋起著书,发表自我见解,徐渭就是其中较早觉醒 并积极行动的艺术大家。 ( 一) 日渐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市民的文艺创造了更广泛的基础 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发达的封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 经济萌芽并存的局面,它任性地撼动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改变着明代社会的整 体风貌,并且孕育出真正的工商业中心和市民阶级。高度发展的城市经济诱导市民生活 的奢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精神文化享受的追求。 朱明王朝建立以后,同历代王朝初期一样,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注意到对手工业、商业和商人的政策,以缓解社会矛盾。这样,商品经济获得了比先前 较为开明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明代的商贸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 张瀚的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中记载: 余尝宦游四方,得习闻商贾盈缩京师负重山,面平陆,地饶黍谷驴马果菔之利。 然而四方财货骈集于五都之市,彼其车载肩负列肆贸易者,匪仅田亩之获,布帛之需 其器具充栋与字,珍玩盈箱贵,极昆玉琼珠滇金越翠凡山海宝藏,非中国所有,而远 方异域之入,不避间关险阻,而鳞次辐辏,以故畜聚为天下饶自真定北至永平,素称 厄塞,非商贾出入之地,由广大顺平,乃东西腰膂,南北舟车并集于天津,下直活渔阳, 犹海运之故道也河间保定,商贾多出其途,实来往通衢,霸州武清而东,仅有樵牧之 利,无商贩之资矣 明代商道之顺畅,贸易之繁荣到了何种地步:山东牟丘之铁器散遍奉天、直隶、山 西、河南及江南数省。 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 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江南棉花纺织,仰给于山东、河南:广东蚕丝原料,求取于湖州;江宁毛纺织业, 因陕西供应羊毛而发达。嘉定县志中记述其织造的棉布,颇为自豪地说:“商贾贩鬻, 1 0 堡塑! 堕塑壑墨! 堑窒 近自杭、歙、清、济,远至蓟、辽、山、陕”江西景德镇之陶瓷更是“自燕云以北, 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不至”张瀚在同书中还有“趋利欲,如众流赴壑,来往 相续,日夜不休”之句,描述当时商贾贩夫追逐锱铢之利至富的情状说:“财利之于人, 甚矣哉虽敝精劳形,日夜驰骛,犹自以为不足也。”虽对商人逐利有些微词,但已 不似前朝对商业竞争耻于提及的情况了。 明中叶以后繁荣的市民经济为戏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农业手工业的 发展和工商城镇的兴起,江南及东南沿海的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沿大江而下为金陵,乃圣祖开基之她北跨中原,瓜连数省,五方辐辏,万国灌输 三服之官,内给尚方,衣履天下,南北商贾争赴。自金陵而下,控故昊之墟,东引松原, 中为姑苏,其民利鱼稻之饶,极人工之巧,服饰器具,足以炫人心目,而志于富奢者争 趋效之庐凤以北,接三楚之旧,苞举淮阳,其民皆寨窳轻吵,多游手游食,煮海之贾, 操巨万赀以奔走其间,其利甚巨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 以游帝王之所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伙,故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 最不无能者逐什一之利其株守乡土而不知贸迁有无,长贫贱者,则无所比数矣 商品急剧增多,城镇繁荣,金钱万能广泛的影响,大大刺激了官僚士大夫,地主豪 商的奢侈享受、放纵声色的胃口,市民也逐利追欢,“世俗奢僭“伤风败俗”。嘉靖版 江阴县志( 有一五四八年唐顺之序) 记当地风俗:国初时,民尚俭朴,三间五架,制 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市人怪而 之,燕会八,四人合坐为一席。折简不盈幅,成化( 一四六五一一四八七) 以后,富者之 居,僭侔公室,簋裾丰膳,日以过求。既其衰也,维家之索,非前日比矣。这里所叹息 的“衰”,是往昔简朴风气的失丧与奢侈浪费之出现的,到了万历年间,奢侈风气尤甚, 绍兴府志所载: 民不力本而博塞为主,群少年日鸷于市,丝( 疑为。粗”字) 布小服,鱼蛤蔬菜 不食,而务穷于四方绮丽,极水陆珍味,妇女皆竞华饰,或至拟王家,不可望于数十年 前之越郡 追求现世的享乐,成为不可遏制的社会潮流。因为社会风尚奢靡与物俗的普遍,造 成生活习惯的改变,并因此而讲求享受和品位,明中叶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享受提出更 高的追求。 物质上的富庶使戏曲成为一种消费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戏曲创作家和戏 曲欣赏者。汪道昆的父辈就是商贾,他本人则“弛贾而张儒”,先读书做官,继而有戏 曲创作;潘之恒出身盐商世家,家境富有,加之祖、父两辈都崇尚风雅,他也因此悠闲 游历金陵、吴下和其它地方,并以观剧评曲为乐;汪廷讷继承了父亲的巨额家财,不仅 可以从容地创作大量戏曲作品,而且自行刻印。另一种情形则以徐渭、郑之珍等布衣文 人为代表,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戏曲演出也就拥有了物质基础,成为城乡文化消费的 叫 明 王宗沐纂修:嘉靖江西省大志七卷,明嘉靖刻车国家图书馆藏 1 1 堡塑! 塑型壑墨! 翌垄 重要形式,在这一情势下,他们萌生了介入戏曲活动的兴趣,并参与了戏曲剧本的创作。 明代物质的富足不仅为戏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素质较高的观众群体和享受良好曲学教 育的戏曲作家更是推动戏曲繁荣的中坚力量。 ( 二) 严密的思想控制,刺激了解放意识的复苏 明前期的思想理论实际上是皇上命令的哲学版。其要点一是以圣贤之书代替人们的 个别思想,二是用绝对的封建道德规范窒息人性和人的感情,三是排斥一切非正统学说。 薛碹( 1 3 8 9 - 1 4 6 4 ) 说:“老子庄子不述前圣之言,自为新奇之说,所以为异端也。“吴与 弼( 1 3 9 2 - 1 4 6 9 ) 说:“圣贤所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贤者,舍是何 以哉? ”。1 胡居仁( 1 4 3 7 - 1 4 8 4 ) 说:“为心学之害者,莫甚于禅”,。1 主张对心学、禅学加 以抵制。总起来看:全面地消灭个性,是明前期意识形态的核心所在。 嘉靖、隆庆是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的“异端”时期,它是一个思想突破成规,思想解 放的时代。 从明廷君、臣频繁地诏令和奏疏中对明中叶以后“异端”思想的“泛滥”可窥一斑: 世宗对阳明心学向来不满,故在嘉靖十七年十月,下诏日: 士大夫学术不正,邪伪乱真圣贤大学之道不明奸伪之徒假道学之名,鼓 其邪说,以惑士心今后若有创为异说,诡道背理,非毁朱予者,许科道官指名劾奏“1 此后,隆庆六年十二月,候选训导侯贵,在奏疏中对阳明心学提出严厉批评: 今则以六经为糟粕,谓不立文字,直可超悟圣贤,千言万语皆从心上说来,中和位育 之功皆自心上做出,今谓心亦不用,日不思善不思恶,但看本来面目,日六经注我,非我注 六经,以佛老之似,乱孔孟之真,乃徐观其所以,则叉人深耻而不为者,分门主党,自谓圣 学,而已举业为俗学”1 万历元年三月,兵科给事中赵思诚对守仁从祀深表忧虑,他说: 守仁党众,立异非圣毁朱,有权谋之智功,备奸贪之丑状,使不焚其书禁其徒,又从而 祀之,恐圣学生一奸,实其为世道人心之害不小 ” 如果说心学的发展只是让明廷感到忧虑,那么秘密宗教的发展则是让明廷深感恐 惧。所以,较之心学的发展,明朝对秘密宗教采取了极为严厉的限制政策:“异端之害,惟 佛为甚,缘此辈有白莲、明宗、白云诸教,易以惑世生乱,故禁宜严。”h 异端”教派在 万历时期的泛滥情状,史书多有记载: 近年佛家、道家、白莲等教各立期会,布金出米,举国如狂 薛碹:薛文清公读书绿读书续铱卷阴,北京图书馆出版,1 9 9 8 年版。 吴汝剃:康斋先生集卷一,1 8 3 5 ( 清道光十五) 年版南京图书馆藏。 胡居仁:胡敬齐集卷一,民国2 5 年十二月初版南京图书馆藏 明u c 宗实录第4 4 8 5 页,台北:中央研究院所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9 6 2 年版。 明种宗实录j 第2 9 7 3 0 0 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占研究所校印1 9 6 2 年版。 明神宗实录第3 6 6 - 3 6 7 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占研究所枝印,1 9 6 2 年版 明种宗实录第4 3 5 1 页台北:中央研究院所史语言研究所役印,1 9 6 2 年版 明神宗实录第2 8 9 6 - 2 8 9 7 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 9 6 2 年版 1 2 堡翌! 翌塑壑墨! 型塑 近日妖僧流道聚众谈经各捏巢教、各红封教、各老子教、又有罗祖教、南无教, 净空教,悟明教,大成无为教,皆讳白莲之名,安演白莲之教,有一教名,便有一教主,愚 夫愚妇转相煽惑,宁却于公口而乐于私会,宁薄于骨肉而厚于口党、宁骈首以死而不敢违 其教主之令,此在天下处处盛行而畿辅为盛“1 远夷利玛窦偕其徒庞迪峨入京玛窦死,复给以葬地,而其徒日繁,踪迹亦复诡秘 王丰肃等留都以天主教煽惑愚民一时信从者甚众0 1 同时,较之明代前期,“异端”思想在万历时期产生的社会影响,已进一步深化, 深刻地影响到了士子的思想。万历十五年二月,礼部的一份奏章中反映了这一情形:“近 日士子为文,不用六经,甚取佛经、道藏,摘其句法口语为之,弊至此极。川”万历四十 四年,在大学士吴道南与礼部尚书刘楚先的联名奏疏中,亦有对此种情状的描述:“臣 等入场,见今来士子背传注而侮圣经,坏文体而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