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施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施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施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施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施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中国的科举制度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又废于清,前后持续了近一 千三百年。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人才,比起汉魏时的“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 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科举制度在宋代发生了关键的变化,由之前的资格任用 考试转变为官员任用考试。赵宋朝廷非常重视科举,从政权建立伊始就颁布了一系 列科举条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科考制度,包括废除公荐、锁院制度、权知贡 举制度、封弥誊录制等,并将制止科场舞弊、严肃科考法纪提上了议事日程,采取 了种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由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大幅度扩大科举录取名额, 大多数宋代士子也走上了读书科举一做官之路。 赵宋统治者偏居江南以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科举考试 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残酷,北宋的那一整套考试监督机制已经无法有效地抑制科场 舞弊之风,尤其是到了南宋中后期已几乎到了失控的地步,舞弊手段之多,更是令 人昨舌。为此,南宋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力求改革,以求能制止这种舞弊之风的 蔓延。南宋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更为严格的考试监督政策,力图加以整饬。从其 结果来看,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社会动荡、吏治腐败等种种原因,这 些革弊政策未能彻底根治南宋科场中的舞弊行为,但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南宋科举舞弊革弊 a b s t r a c t b e g i n n i n gi n s u id y n a s i y ;f o r m e di n r a n gd y n a s t y ,p e i e d e di n s o n g d y n a s t ya n da b o i i s h e di nq i n gd y n a s t y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w a st h em a i n s v s t e mo fc h o o s _ n ab u r e a u c r a t si nc h i n af e u d a s 廿cs o c l 酬e sw n hah i s t o r yo f n e a r i yo n et h o u s a n dt h r e eh u n d r e dy e a r s i ns o n gd y n a s 咄t h es y s t e mc h a n g e d a r e a t i yf r o mq u a 师c a t i o ne x a m i n a t i o nt oo 怖c i a la p p o i n t m e me a m i n a t j o n f r o m t h e no n ,i tb a m et h eo n l vw a vf o rt h ei n t e e c t u a l st ob ea n0 竹i c i a ib yl e a r n i n 口 f i x e d f o r ma 蹦c i e s ,g a i n i n gs c h o i a r i yh o n o ra n dt h e nr u n gt h ec i v i i l a n sa sa n o f f i c i a l t h e 陀a s o nw h yt h es y s t e md e t e r m i n e dt h ej n t e 9 g t u a i s f a t ei ns o n g d y n 豁t yw a s t h a tt h e 怕w a sn oo t h e rw a yt or e s u m j n go n e so f f i c i a ic a r e e re x c e p t p a s s i n gl m p e r i a ie ) a m i n a t i o n s b u tc h e a t i n gi st h et w i no fe x a m i n a t i o n ,a n dt h es a m ew a sw t h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s a yn o t h i 八g o ft h er a t h e rc r u e ii m p e r i a ie x a m i n a _ t i o n si n s o n g d y n a s t y _ r e s u m i n gf r o ms o n gd y n a s mi no r d e rt oc u r bt h ec o r r u p t j o n sa n d n e a t e nt h el a wa n dp r a c t i c e si n i m p e r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t h eg o v e m o 幅h a d a r a d u a i i ye s t a b i i s h e da m p i e t es e to fm e 弱u r 骼,w h i c hf o rs u r et o o k 甜f e c tf o r s o m et i m e b u tt h ei m p i e m e n t i n go fe x a m i n a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i n gs y s t e m i s p r i n c i p a yp r e c o n d i t i o n e db yp o t i c a lc i e a r n e s s h o w e v e r 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s u p e r v i s i n gs y s t e mf r o mn o r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c o u l dn o te 仟e c t i v e l yp r e v e n tt h ew o r s ea n dw o r s ee a m i n a t i o nc o n l j p t i o n si n s o u t hs o n ge ) y n a s 劬f o rg r e a tc h a n g e st kp l a c ei np o l i 村c s e c o n o my ic u i t u r ee t c , e s p e c i a y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s o u t h s o n gd y n a s t y 、 m e nc h e a t j n g i n e x a m i n a t i o n sh a db e e nas o c i a j l yc o m m o np h e n o m e n o n 们mp e r s o n a lc h e a 廿n g a c 啦o n sa n ds t e a n t l yd o i n g sh a de v o l v e di n t op u b l i c l ys e i n ge a j l l i n a 廿o np a p e l b “b i n go f f i c i a j sr e s p o n s i b i ef o re x a m j n a d o n sa 八do t h e rv i i eb e h a v i o r s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g o v e m m e n to f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e s 协b i i s h e das e n e so fs e r l o u s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i n gp o i i c i b e s i d 鸽,m a n yi n s i g h t f u i m e nc n e df o r i n n o v a t i o nt or 酐陌nt h ea v e r s p r e a d n go f m p e r i a je x a m i n a t i o n s m j p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s o u t hs o n gd y n 镐t y ,i m p e r i a ie x a m i n a t j o n sc o m j p t i o n , p r e v e n t l o nm e a s u 祷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 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哗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 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 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 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 导师签名: 勿f 岳火 吼塑牟 魄堕 绪论 科举,即设科取士,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隋唐以 后,封建社会的门阀政治最终为官僚政治所代替,这其中科举制度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世情和国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对世界文 明的影响来说,科举制可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 1 伴随着对科举制新一轮研究 热潮和众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科举制研究的深入,“科举学”这一概念逐渐 形成。自1 9 9 2 年起,刘海峰先生就以科举考试研究作为科研与教学重点,并继 而在他的科举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科举学”这一概念,从宏观上系统论述 了科举学的范畴、宗旨和研究内容。 在科举制度持续的近一千三百年问,这一制度在宋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 之前的资格考试转变为官员的任用考试。习时文,取科名,然后入仕治民,是宋 代以后士人进入官场的最主要途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体现了考试面前人人 平等的原则,“学而优则仕”的尚贤主张变成现实,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至此也 逐渐形成。 宋朝是中国以科举取士的黄金时期,因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大陆以关 履权、何忠礼、张希清、程民生、刘海峰等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学者,开始了对宋 代科举制度的全面、系统的研究,而且对科举制度的功过利弊作出了实事求是的 评价,从而使以往被否定过多的科举制度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迄今为止,虽然学术界对于宋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 所发表的科举制度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宋时期,如对北宋科举改革的研究, 北宋初期一些科举新制度的建立,北宋中期科举与学校关系的研究,对进士、明 经诸科的研究,还有对有关科举及第后的授官与铨选的研究等也多集中在北宋时 期。其中对南宋科举尤其是南宋科举舞弊及其防范措旅的研究甚少。如四川大学 中文系的祝尚书先生的论南宋的四川“类省试” 甜、科名前定:宋代科举 制度下的社会心态一兼论对宋人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 3 】、宋代科场的作弊 与革弊【4 】等。在宋代科场的作弊与革弊一文中,作者从“作弊”概念的 界定开始谈起,详细考察了宋代科场上作弊的种种途径、手法以及朝廷的采取的 一些革弊措施,但内容多以北宋为主,南宋部分涉及较少。除此以外,和宋代科 举舞弊相关的论著有李建国的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5 1 、冯会明、刘佩芝 刘海峰:科举制一中田的第五大发呀 。探索与争鸣,1 9 9 5 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 3 9 文史哲) ,2 0 0 4 2 中田典籍与文化论丛) ,第七辑 t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 1 2 的试论宋代对科考舞弊的防范【1 1 等。 在著作方面,也未见专门研究南宋科举及舞弊问题的著作出版,但在专门研 究教育史、科举制度、宋代历史的书中有部分章节对南宋科举舞弊问题有相对深 入的探讨,均已作为本论文的参考资料。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宋代教育中 有宋代科举考试的防弊措施一节中主要介绍了北宋时期推行的一些革弊措施, 南宋史稿中南宋的选举制度一节对南宋科举中的腐败情况稍有提及。另 外,中国科举史一书中,作者对南宋科举情况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包括类省 试制度、南宋贡院以及宋廷对科举采取的一些修补,但没有涉及科举中的舞弊情 况,其他一些现代学者的著作对南宋科举制度,尤其是舞弊情况往往是一笔带过。 宋史专家徐规先生说:,“如果从明、清以降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思 想文化、民族风情,直至民族心理的形成等各个方面来看,南宋对后世的影响, 实在大大超过了北宋。因此,轻视南宋历史,仅仅看到它的黑暗面,或以北宋史 的研究来代替南宋史的研究,都是不妥当的。”1 2 】同理,以北宋科举制的研究来 代替南宋科举制的研究,也是不妥当的。从北宋开始,朝廷就逐步制定了一整套 措施来制止科举舞弊,严肃科场法纪,包括宋初制定的考试制度、中期的科举改 革,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不少科场的舞弊行为。但南渡之后,南宋小朝廷偏安 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亟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北宋的那一整套考试监督机 制已经无法有效地制止愈演愈烈地舞弊之风。南宋科举制度相对于北宋,也发生 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南宋时期的科举舞弊行为,以及宋廷对此颁行的防范政策 和措施,也是北宋时期所未有的。 因此,本文就拟以南宋科举舞弊及其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南 宋时期科举舞弊行为盛行的原因,以及宋廷颁行的防范政策、措施之效果作一探 讨研究,期有助于对南宋政治、文化以及科举制度等的研究之深化,以便于古为 今用,为今天教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本文以宋史、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为主要文献资料来源,其它相 关史籍和宋人笔记也成为本文的部分史料来源,并参考了现代学者有关宋代科举 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著作。文章主要分:第一章从历史背景上溯源,介绍南宋科举 取士制度的主要特色,探寻在这种科举制度下南宋社会的科举观和士人心态:第 二章是南宋科举舞弊行为的具体分析,按照考试时间的前后顺序对南宋科场的舞 弊行为做一描述;第三章分析南宋科举舞弊盛行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而详 细阐述南宋朝廷对科场舞弊采取的一系列防范措施;结语部分,主要评价南宋科 举舞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简述对之后的元、明朝产生的一些影响。 江西社会科学,2 0 舛一1 m 徐规:南宋史稿序言 2 第一章南宋科举取士制度与社会文化风俗 一、南束的科举取士制度 南宋科举制度全面继承了北宋的科举条制,并不断修补使之完善,并根据社 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对科举制度作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比如在科举考试的内容方面,南宋初年因受到北宋的影响,曾几度发生变化。 直到绍兴三十一年( 1 1 6 1 年) 才正式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进士分诗赋和经义 进士两科取士,无论发解试或省试,诗赋进士考三场,第一场诗、赋各一首;第 二场论一首:第三场策三道。经义进士也考三场:第一场本经义三道,论语、 孟子义各一道;第二、三场同诗赋进士。除进士科以外,南宋科举科目和北 宋一样,还有制科、童子科和武举,但南宋仅在孝宗乾道七年( 1 1 7 1 年) 举行过 一次制科考试,入等也仅有一人,此后完全废弃了。童子科也在理宗朝的时候因 为种种舞弊现象而被废除了。 除了在考试内容方面的一些变化以外,南宋特殊的社会政治形势也反映在科 举考试中,产生了新的变化,使科举取士制度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 ( 一) 科举政策更为宽松 为了稳定局势,牢笼英才,宋高宗南渡第一年就开始着手恢复科举考试,对 北宋末下第举人实行了特殊的优待,放宽了参加殿试的标准。建炎二年( 1 1 2 8 年) 四月,又下诏:“下第进士,六举曾经御试、八举曾经省试、并年四十以上; 四举曾经御试、五举曾经省试、并年五十以上;河北、河东、陕西举人数内,特 各减一举,元符以前到省两举者不限年,一举者年五十五己上。诸道转运司、开 封府皆以名闻,令直赴廷试。”【1 1 只要年龄和应举次数足够,不经省试就可以直 接参加殿试,这在科举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一年南宋首次开科就录取了正奏 名进士5 5 4 名,是南宋录取正奏名进士最多的年份之一。仅过了一个月,宋高宗 又下诏:“曲赦河北、陕西、京东路逐路免解举人,应今年就省试下而举数、年 甲各应特奏名条格者,并与特奏名。”翻 高宗时期,为了在战争时期保证所有士人都能参加考试,对科举制度实行部 分的变通,设立了类省试。由于南渡之初,各地情况还很混乱,通过解试的举子 要赴礼部参加省试很不便利,为此朝廷下令诸路提刑选官在转运司所在州举行类 省试,并规定“内河东路合赴试人令附京西路转运司所在试,国子监、开封府合 就试人于开封府,诸路合就试人于转运司置司州军类试,内国子监合赴试人,如 1 1 l 文献通考喇;举考) 五 闭宋会蔓辑稿谴举) 四之二二 3 在外路州军,愿就本路试者听”。【1 l 直到绍兴三年( 1 1 3 3 年) ,战争形势有所好 转,类省试才被废。但由于四川、陕西地处偏僻,“隔绝不通”,在第二年又下诏 在四川、陕西恢复类省试,并直保留了下来。对于类省试合格、赴京参加殿试 的举子,朝廷给予了很多优惠待遇,有时甚至不要求参加殿试,到了绍兴十八年 ( 1 1 4 8 年) 以后,类省试合格者,无论是否赴殿试,都能获得迸士出身。类省试 是“南宋前期对边远或战争前沿地区士人的特殊优待,朝廷试图以此稳定这些地 区的士人之心,达到安抚这些地区的政治目的。”吲 另外,与北宋相比,南宋朝廷对于考试中犯御名、庙讳的士人表现得更为宽 容,绍兴二年( 1 1 3 2 年) 宋高宗就公开说:“犯御名,格当扶出,然使文理可采, 亦可惜:至于纰漏,乃不当复收。”【3 1 在这一年随后的殿试中,“有进士犯庙讳 者,上日:犯宗庙讳,当依格降等。至于犯御名者,上日:此虽格法,朕岂 以己名妨士人进去耶? 特命收置本等”。【4 】在孝宗时期也有类似的例子,乾道 元年( 1 1 6 5 年) 二月十二日,礼部贡院言:“第二场策卷误犯庙讳嫌名,从口从 休,洪适等日:“前举楼钥误犯庙讳旧名,从人从庸,诏特降末等头名。上以嫌 名比旧名为轻,令依等第取放。” 偏安南方的赵宋统治者通过变通科举政策,尽量消除北宋覆亡和战争对科举 取士制度的影响,随着政治的日益稳固,不少有识之士从中脱颖而出,对恢复和 发展南宋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二) 、应考人数之多使考试竞争更为激烈 南宋1 5 3 年总共开科4 9 榜,以贡举为例,总计取士4 9 9 1 5 人,平均每榜录 取1 0 1 9 人,超过北宋约3 8 ,【6 l 可见南宋科考之盛。即使是和科举时代其他各 朝相比,南宋录取的进士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也超过了其他朝代,包括明、清, 见下表一:n 宋会要辑稿呓举 四之十七。 刘海峰、李兵:中雷科举史) ,第2 0 0 页 宋会要辑稿啦举) 八之四十 宋会要辑稿嚏举八之四十 宋会要辑稿选举) 四之三八 数据参见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 l 粥7 5 表中数据转引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一秦汉至明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第3 4 9 页 d 表一:科举时代历朝录取进士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总人口录取进士数录取进士数在总 人口中所占比重 唐开元二十年( 7 3 2 年)4 5 4 3 万2 4 ( 逐年)o 0 0 0 0 5 3 北宋 大观三年( 1 1 0 9 年) 4 6 7 3 万 6 8 5 ( 三年一科,下同) o 0 0 0 4 8 9 南柬嘉定十六年( 1 2 2 3 年)2 8 3 2 万5 5 0 o 0 0 0 6 4 7 兀至元二十七年( 1 2 9 0 年)5 8 8 3 万5 0 ( 1 3 1 5 年之科)0 0 0 0 0 2 8 明洪武二十六年( 1 3 9 3 年) 6 0 5 5 万 1 0 0 ( 1 3 9 4 年之科) o o 0 0 0 2 8 清 嘉庆二十五年( 1 8 2 0 年)2 6 4 2 8 万 2 4 60 0 0 0 0 3 1 据统计,到南宋中期,如果将全国应举和准备应举的读书人都统计在内,人 数可能接近百万,至于受科举之风影响而读过书的人就更多。【1 】三年大比,各州 府不远千里来到行在临安参加省试的士人多达万余人之众,都城买卖也因此兴盛 异常,“此科举试,三年一次,到省士人不下万余人,骈集都城,铺席买卖如市。 俗语云:赶士官生活,应一时之需耳。”【2 】 至于州郡一级的解试共有多少人赴考,这一数字过于庞大,而且相关史料阙 失太多已不可考。仅现存各地方志和时人的笔记当中还能散见部分州郡解试的应 举人数。以福州为例,福州的解额在北宋治平四年( 1 0 6 7 年) 时为三十一人,到南 宋绍兴二十六年( 1 1 5 6 年) 增为六十二人。可是参加解试的人数,在北宋元祜五年 ( 1 0 9 0 年) 只有三千人,到了南宋绍兴九年( 1 1 3 9 年) 已增至七千余人,乾道 元年( 1 1 6 5 年) 又增加到一万七千余人,淳熙元年( 1 1 7 4 年) 更是达到了两万人, 【3 1 而到南宋晚期,更是“进士三万终场,于今为盛”【4 】。考生增加的比率远远 超过了解额的增加。 再如,潮州解试应考人数在绍兴二十年( 1 1 5 0 年) 还不到二干人,淳熙元 年( 1 1 7 4 年) 有三千人,到了嘉泰四年( 1 2 0 4 年) 为匹千余人,绍定元年( 1 2 2 8 年) 已增至六千六百余人,到了南宋末年更是多达万人以上。又如吉州在绍熙三 年( 1 1 9 2 年) 应举者就逾万;温州在淳熙年间也有八千多考生来参加解试。1 5 】可 见当时应考的人数之多。 考生数量急剧增加,势必会对解试录取比率产生一系列影响。宋朝州府解试 录取名额大致情况为:大州府一般为二十人左右,中小州府仅十人左右,其取中 比例为二百分之一至五百分之一。礼部贡院省试的取中比例一般为十分之一。如 何忠袍、徐吉军:南宋史藕) ( 政治、军事和文化编) ,第5 3 9 页 梦粱录 卷二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闺条 淬熙三山志) 卷七公庸类试院) 方舆胜览) 巷十福建路娟卅 参见集庚尧南宋城市的社会结构 ,大陆杂志) 第8 l 卷第四、五、六期 此推算,每次全国参加科举考试者,仅有几千分之一金榜题名的可能性,绝大多 数都在被黜之列。南宋的应举情况较之北宋更盛,其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表二列出的是南宋部分州府解试的赴试人数、解额以及录取比例: 表二南宋部分州府解试赴试人数、解额及录取比例 地区时间赴试解额录取资料来源 人数比例 苏州绍兴二十 2 0 ( ) 0 1 31 5 3 :1中吴纪闻 六年 卷一解额 简州淳熙四年 1 2 0 262 0 0 :1 宋会要辑稿选举 一六,一 资州 庆元初5 0 ( ) 03 21 5 6 :1 鹤山文集 卷三八新创贡院记 福州开禧年闻1 8 0 0 05 4 3 3 3 :l 漫塘集卷十三 温州开禧年间8 0 0 01 74 7 0 :1万历温州府志 卷十八杂志 严州景定间 7 0 0 01 83 8 8 :1 景定严州续志 卷三贡举 由于解额并没有随着应试人数的急剧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南宋的解试录取比 例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比例,“时诸州郡以乡贡终场人众而元额少,自咸淳九年 为始,视终场人多寡,每二百人取放一人。”【1 1 这还仅仅是科举三级考试中第一 轮。 另外,虽然南宋贡举平均每榜录取人数较之北宋增加了很多,但其增加部分 主要集中在特奏名部分。宋朝参加省试多次不第特赐出身的这种特奏名制度的主 要目的在于优待、笼络老而无成的举子,其基本条件是年龄和应举次数而非才识。 南宋贡举特奏名录取人数占到了整个贡举及第人数的一半以上,由此,真正留给 年轻士人的名额更是少之又少,这更加剧了考试竞争更为残酷。所以应试举子为 能一举跃上龙门,就想方设法,各显神通,科举舞弊现象也随之出现,并随着政 治腐朽、吏治败坏而愈演愈烈。 【1 1 束史选举志二 二、南宋士人的科举观 中国历史上大概还没有一位皇帝像宋真宗那样赤裸裸地宣扬科举考试的功 利诱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 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 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实际功利的诱惑, 科举制度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连朱熹都说, “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1 】南宋及第的状元所受的礼遇也是各 朝最高的,一旦中第,即赐紫囊、金带和靴笏,在家乡还立状元碑,作为进士题 名录载入各地方志,州府县宫都必须设宴庆祝,以致于各地州县在评价本地文风 兴衰时往往是以本地及第士子人数的多少为标准。 另一方面,南宋造纸业以及雕版印刷业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科举地发 展,科举日趋成为一项产业。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书籍大量出版并广泛流 布,保存至今的南宋人著作,除诗文集、地方志书和谱牒之类以外,可以说大部 分与科举考试有关,至于类书几乎全为应举之作。国正如岳珂所说:“自国家取 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编类条目、撮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者, 今充栋汗牛矣! 建阳书肆方曰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p 】 南宋与北宋相比,科举取士更加不受门第限制,只要举子考试合格,便可金 榜题名,荣耀乡族。和唐代不同,举子一旦考中,由皇帝赐给等第后,即可直接 做官,即所谓“有官便有妻,有妻便有钱,有钱便有田”。【4 】在如此直白的功利 诱惑面前,士人自然是竭其所能全心投入到猎取功名中。洪迈在容斋随笔中 记载了当时流传的得意、失意诗:“旧传有诗四旬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 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诗四旬日:寡妇携儿 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矣。”国金 榜题名,与举子落第成为了当时人们公认的大喜大悲的两个极端,两者之间的巨 大落差让当时的士人往往孤注一掷,因为落榜所带来不仅是来自自身的失落和屈 辱,更有势利的世态人情给落第士子的冷眼和难堪。 然而,考试中包含着太多不可预测的未知因素,而最终中第者未必一定出类 拔萃,被黜者也并非学业不精,众多的偶然和隐形因素使人难以捉摸。正是这种 科举考试中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士入无所适从,转而将希望寄托于鬼神、 梦境等虚无缥缈的事物,求助于冥冥中的主宰。卜祸福、占凶吉在科场举子中间 朱子语类 卷一三力行h 参见何忠札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历史研究) 1 9 9 0 5 愧郯录) 卷九场屋编类之书) 夷坚志 支志丁卷八陈尧咨梦 容斋四笔) 卷八得意失意诗1 7 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在临安,前往礼部贡院的士子都会前往贡院附近的寺庙祈 祷,“京师试于礼部者,皆祷于二相庙。二相者,子游、子夏也。子游为武城宰, 子夏聘列国,不知何以得相之名。今行都试礼部者,皆祷于皮场庙。”m 举行解 试的各州郡,情况也不例外,“建宁城东梨岳庙所事神,唐刺史李频也,灵异昭 格。每当科举岁,士人祷祈,赴之如织。”闩 在当时的士人中还流行向神灵乞求梦示,即“乞梦”,“士人应科举,h 筮之 外,多求诸梦寐,至有假托神奇义自欺者。若出于它人之口,则谓堪信”。【1 如: 绍兴二年,两浙进士类试于临安。湖州谈谊,与乡友七人谒上天竺观音 祈梦谊梦人以二榛贮六茄为馈,恶之惟徐扬梦食巨蟹甚美。迄旦,同会 聚坐一客,语及海物黄甲者,扬问其状,日:“视蝤蛑差小而比螃蟹为大” 扬窃喜,乃以梦告。人以为必中黄甲之兆洎榜出,六人皆不利,扬独登科 门 王龟龄,绍兴丙寅岁同其弟补试太学,寓湖上九曲寺,得失之心颇切。 忽梦揭榜,有王二,既觉,以为其弟且中选弟日:“王二者,兄第当为第 二人耳”既而亦然。又甲戌年赴省试,寂无梦召尝独行窗下见故纸堆积, 默祷求识,乃信手揭之,得败纸半幅,如占五行字,字皆灭矣,唯丁丑二字 可辨。是年不利,至丁丑岁,遥魁天下云 5 】 有时候就连考试的题目都可以通过梦境获得提示,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笔记小说 中屡见不鲜。 除了上述种种之外,在士子眼中,能预兆科举凶吉的还有很多,形成了各色 传说、信仰和风俗。可以看出,这些事例在南宋并非偶然的个别行为,而是带有 相当的普遍性,因为他们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仕途和前程,乞神求巫问h 也 就显得平常了,因此构成了南宋士子对于科考普遍的心态。 燕翼诒谋录) 卷四皮场庙) 夷坚志) 支志丁卷八陈尧咨梦 夷坚志支志庚卷二浮粱二士) 。 夷坚志) 丙志卷九上竺观音, 夷坚志) 乙志卷四乐清二士 第二章南宋科举舞弊行为分析 一、北宋科举舞弊及其主要防范措施 唐朝科举考试制度由于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对宋朝较为粗略。考官和考生、 老师和门生之间关节交通,不以为怪,至于宗族子姓,更是不回避。“初盛唐时 期,除了就事论事地处理过一两次特别严重的科场违规事件而外,不见政府专门 下诏强调考试纪律,也很少见到臣下就考试纪律问题上奏章,考场纪律之松弛可 想而知。川l 】科举制度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配 套制度逐步健全,使科举聩士趋于法制化和规范化,考试愈发严密和客观,同时 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1 、罢公荐、停公卷 公荐,是指知贡举官在赴贡院主考之前,台阁近臣可以向知贡举官推荐自己 所知有才学的举子,名为“公荐”,但实际上往往并不是见贤而是请托、“私荐”。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因私荐人的状况,宋太祖在乾德元年( 9 6 3 年) 下诏以法律的 形式禁止了公荐:“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闩 公卷,是指考试之前,考生先将自己平时的文章献给主考官,作为考试成绩 的参考,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个程序。和公荐一样,公卷很容易成为考官徇私的 一种手段,而考生也可以借投献公卷之际为所欲为。景德二年( 1 0 0 5 ) 十二月, 礼部为了防止有举子投献的公卷假借他人文字,建议举子亲自投献公卷,并在公 卷上写明家状,待对照字迹后再予以处置。礼部又规定知贡举官在考前一个月先 在贡院给公卷评定等级。之后又于庆历元年( 1 0 4 1 年) 八月,正式废止了天下 举人纳公卷。 在唐代,及第进士往往拜主考官为恩师,自称门生,结成门生座主关系。宋 太祖为了昭示科举及第并非主考官的私人恩赐,同时也为了集中取士权,在建隆 三年( 9 6 2 年) 下诏废止了中唐以来知贡举官与及第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及 第人不得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及目为师门、恩门,并自称门生。”c 3 】 2 、设立权知贡举和同权知贡举 在唐代,每次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知贡举,从命题、考校到最后确定名次, 都由知贡举一人负责,而且常常连任数举,这使得知贡举官的权力与日俱增。宋 竺周腊生:唐代对科场违规甚为宽容 ,h t t p :恤l 舯h u 瑚删_ i i s 蛐u a ,m i n 西i 啦3 0 6 ,2 0 0 3 0 6 1 1 0 0 2 8 h n n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乾德元年四月条 【3 l 文献通考选举考三) 9 代的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把知贡举官作为皇帝临时任命的一种差遣,称为“权知贡 举”,一般由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和六部尚书等临时兼任,主持命题、 阅卷,决定合格举人的取舍。宋太祖开宝八年( 9 7 5 年) 二月,又增设权同知贡 举官若干人作为临时差遣的副考官,一般由六部侍郎、台谏官、两制及馆阁担任, 一般二至三人,有时会略有增加。权同知贡举主要协助权知贡举官主持考试,而 更重要的原因是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这有效地制止了考官徇私舞弊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 3 、实行别头试 别头试,也称“别试”,即别座就试。始于唐朝,最初是为知举官以及与科 举考试有关人员的子弟、亲属专门设立的考试,应试时考生必须到专设的考场单 独考试以防止考官和考生互通作弊。宋太宗雍熙二年( 9 8 5 年) 省试诏令考官亲 属别试以后,末代的别头试逐渐固定了下来,此后别试的对象不断扩大,凡是省 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还有门客等,在应省试和解试时, 都要另派考官,别院就试。成平元年( 9 9 8 年) 又规定了国子监、开封府的发解 官亲戚亦需别试。景裙四年( 1 0 3 7 年) ,诸路也开始实行别头试。至此,宋朝所 有科举考试都实行了别头试制度,这实际上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回避制度。 4 、锁院制度 锁院,即当考官确定后,立即进入贡院中并锁门,以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避免试题泄漏及举子请托。宋太宗淳化三年( 9 9 2 年) ,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 权知贡举,五人于受诏之日赴尚书省锁宿,不归私邸,以示公正无私,杜绝请托 之嫌。锁院制度从此成为惯例。大中祥符四年( 1 0 1 1 年) 十一月,宋真宗正式 颁布诏书,规定解试和省试一样实旌锁院制度。考官从受命之日起便开始锁院, 之后才开始议题,直到发榜日开锁,期间和外界完全隔绝,和家人也一律不得见 面,这样就保证了考官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减少了作弊的机会。 5 、封弥、誊录制 封弥,也称“糊名”。具体作法将试卷上应举人的姓名、年龄、父祖三代姓 名、籍贯等糊上密封,改以不同的字号作为排序编号,等试卷评定结束后再撤封 开视。北宋封弥制度的形成始于殿试。宋太宗淳化三年( 9 9 2 年) ,参加省试的 举子多达1 7 0 0 0 多人,而此前曾有人击鼓投诉科举评卷不公。当时有官员陈靖上 疏,建议在殿试中使用糊名的方法,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召两省三馆文学之 1 0 士,始令糊名考校,第其优劣,以分等级”。【1 】此后糊名成为殿试的定例,并逐 步推广到各级考试中去。 实行糊名评卷后,虽然考官无法看到考生姓名,但也有可能通过辨认字迹或 暗记以此来定取舍,因此宋真宗景德四年( 1 0 0 7 年) 颁布亲试进士条制,创 立了誊录制度,即将应举人的试卷由书吏誊录之后,再交考宫评定。此后朝廷又 于大中祥符八年( 1 0 1 5 年) 专门设立誊录院,由书吏誊抄试卷,自此省试也开 始实行誊录。以殿试为例,其程序一般为:考生入场后,按预先安排好的编号入 座。考完以后由内臣收卷,交付编排官,然后交封弥官将卷头密封,代之以字号: 然后交誊录所,由书吏用红笔誊写为朱卷,对读无误后再交初考官评定等第;初 考官评定等第之后,再交封弥所将所评等第密封,然后交复考官评定等第,最后 交详定官,拆开初考官所定等第,或从初考官,或从复考官,或上奏皇帝另定等 第;确定等第之后,从誊录所调取真卷,拆封,将编号与姓名相对应,放榜。 虽然封弥、誊录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科举舞弊,而且在整个北宋时期,围绕着 封弥、誊录制度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止,对其指责也颇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封弥、 誊录制度为保证评卷公正、公平起了关键作用,所以有学者认为,“糊名誊录制 是利多弊少,是传统社会唯一可行的取士方法”翻。 北宋前期至中期的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科举改革,重点在于严格科举制度, 尤其是控制并分散主考官的权力,保证“孤寒竞进”,杜绝场屋舞弊,同时也确保 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制度,在北宋时期考官公开舞弊 的现象很少见,史料中所见的考官舞弊情况也多为考官因为个人偏好在决定举子 去留时有所不公,其中一个显例就是苏轼欲取李蔫而未果的故事,李蔫是苏门六 学士之一,深得苏轼赏识。元奉占三年( 1 0 8 8 年) 苏轼知贡举。阅卷时认定一份 卷子为李蔫的试卷,大喜,并在试卷上写了数十字的赞语,并对同考官黄庭坚说; “是必吾李蓠也。”并录取为第一名。直到拆号,苏轼才发现第一名是章持,而 李薏则名落孙山并终生不第。【3 l 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记载了宋真宗景德二 年( 1 0 0 5 年) 科考状元李迪的一段故事:“李文定公( 李迪谥号) 在场屋有盛名, 景德二年预省试,主司皆预得之,以置高第。已而乃不在选,主司意其失考,取 所试卷覆视之,则以落韵而黜也。遂奏乞特取之。王魏公时为相,从其请,既廷 试,遂为第一。”【| l 不仅如此,北宋时还有不少考官会因为把关太过严格而受到考生的质疑甚至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三三,淳化三年三月戊戌 嘲桧规、何忠礼:北宋的科举改革与封弥制) ,杭州大学学报 1 9 8 1 1 嘲老学庵笔记卷十 1 1 石林燕语 卷八 1 1 招致骂名,如太宗时期的谢泌: 谢史馆泌,解国学举人,黜落甚众,群言沸摇,怀甓以伺其出公知, 潜由他途投史馆避宿数日,太宗闻之,笑谓左右日:“泌职在考校,岂敢滥 收? 小人不自揣分,反怨主司,然固须避防”又问日:“何官职驺导雄伟, 都人敛避? ”左右奏日:“唯台省知杂,呵拥难近”遂授知杂,以避掷甓之 患。【1 1 比谢泌遭遇更甚的是真宗时期的陈恕。因为黜落者众多,而且对家乡的举子 “所斥尤多”,因而“人用冤蓠,竟为谣咏讥刺。或刻木像其首,涂血掷于庭, 又缚苇为人,题恕姓名,列置衢路,过辄鞭之”r 。即使是知贡举官以外的普通 官员也是严格自律,甚至特意对家乡亲故表现出严苛的态度以避嫌。在仁宗时期 的一次殿试中,编排试卷官王伯庸在拆号时发现殿试第一名就是自己的侄子刘原 甫,“遂自陈请降下名”,而仁宗认为决定举子次第的是初、复考官,与编排官无 关,但王伯庸力辞不己仁宗不得已将刘原甫降为第二。1 3 】 在北宋前期,宰执子弟为了避嫌多半不参加进士考试,过了省试者也不敢应 殿试,这在誊录制实施之前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勉强参加殿试者也常常因为 身份特殊而遭到黜落。雍熙二年( 9 8 5 年) 举进士,宰相李叻之子李宗谔、参知 政事吕蒙亨之弟吕蒙正、盐铁使王明之子王扶在殿试时全部遭黜落。心在北宋时 期建立的这一整套严格的监督机制无疑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管 理体制已经相当完备,之后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基本保持了北宋时的原有框架。 二、南宋科举舞弊方式 舞弊总是与考试相伴而行,尤其是在南宋竞争极为残酷的科举考试中,北宋 的那一整套考试监督机制已经无法有效地抑制愈演愈烈的舞弊之风,尤其南宋中 后期已几乎到了失控的地步。细读宋会要辑稿选举、宋史选举志等典 籍中的南宋部分,随处可见科场作弊的记录。嘉定十六年( 1 2 2 3 年) 有大臣总 结了当时科考中的十二弊:“日门关,日纳卷,日内外通传,日全身代名,日换 卷首、纳白卷,日吊卷,日吏人陪韵略钱,日帘内胥吏乞觅帘外胥吏,日试 宏博人怀挟传义,日诸色人之弊,日帘外诸司官避亲,日印卷予。”【5 l 宋史选 举志二中又谓:“举人之弊凡五:日传义,日换卷,日易号,日卷子外出,日 誊录灭裂。”名目繁多,即使在现代人读来也“自叹不如”,下文依照考试程序对 玉壶清话) 卷四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五一,威平五年三月己未 避暑录话) 卷四 容斋四笔卷一三( 科举之弊不可革) 宋会要辑稿选举) 六之四八 南宋科场上的舞弊手法逐一作一概述。 ( 一) 、考试前的舞弊方式 科举开考前的舞弊行为主要集中在“冒贯寄应”,其主要源于宋代科举中的 解额制度。宋代科举实行解额制。所谓解额,就是士子通过各类发解试以后,获 得解送礼部参加省试的名额。宋初的解额并没有定数,宋真宗即位后开始限制发 解人数,规定接应举人的比例解送,大中祥符二年( 1 0 0 9 年) 为了控制不断增 加的发解人数,改比例解额制为固定解额制,这种固定解额制一直延续至南宋覆 亡都没有发生变化。解额问题也因此成为整个科举考试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 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解额分配存在着不平衡性,考生与解颧比例差别也因地面异, 考生多、解额少的地区的考生会想方设法地转移到考生少、解额多的地区考试, 随之产生了“冒贯寄应”这一现象。 冒贯者中,既有为博取功名而假冒与试者,也有为争取有限的中榜机会而指 称他人冒籍者。这一舞弊现象北宋以来一直就存在,比如南方士子到北方参加解 试,尤其是移到容易考取的河北五路参加考试。由于北宋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保证 科举考试公正公平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例子还是较为个别。但是到了南宋,随 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加剧,那些防范科举舞弊的方法和措施不断遭到破坏, “应籍冒贯”的严重性愈加凸现出来。宋孝宗淳熙十年( 1 1 8 3 年) ,礼部郎官范 仲艺归纳列举了科举考试中的十大弊病:假冒户贯、迁就服纪、增减年甲、诡冒 姓名、怀挟文书、计嘱题目、喧兢场屋、诋诃主司、拆换家状、改易试卷。【1 1 其 中“假冒户贯”列于首位,由此可见冒贯在当时的严重性。 考生为了能在解额多的州郡应试,常常在本地以外的一个或数个州郡另立户 籍,于是出现了很多怪诞的现象,有父子、亲兄弟乡贯不同的情况,更有士子为 了假冒户贯居然改变亲属关系。淳熙十一年( 1 1 8 4 年) ,贡院在拆号时揭露了一 例非常复杂的冒贯舞弊案件。进士章仲衡本为处州人,曾随在朝中做官的父亲章 谦居于临安。一些官员也知道章谦有儿子参加本次科举考试,但拆号后却发现章 仲衡用的是鄂州户籍,而且“户贯三代则父名谈,而云未仕,自祖以上与谦之父 祖名讳不殊”,由此引起考官的怀疑。经调查得知,章仲衡随现任江西参议官章 谦在江西,依照贡举相关条例应归本贯应举,但经过活动,章仲衡假冒章谈户籍 参加了江西路漕试并得以发解。后又有知情人透露章仲衡为了冒贯过继到叔父章 谈名下,待及第后还将归宗。有关官员将此案上报朝廷要求将此事来龙去脉调查 ,清楚,并暗示此人既敢不孝于父,入仕后也可能会不忠于君。此案因影响太大, 朝廷随后专门立案审查。翻 m 宋会要辑嵇选举) 五之五 嘲宋会要辑稿选举) 五之七 和北宋略有不同的是,南宋举子“冒贯寄应”多见于漕试中,如上文的章仲 衡一案。漕试,又称牒试或者转运司试,仅限于州郡和转运司的长官及负责发解 试官员随行缌麻以上亲、门客。设立漕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和考官在 发解试中徇私舞弊。朝廷为了优待官员子弟以及他们的亲戚、门客,漕试属于发 解试一级,但它的解额及录取比例比其他发解试宽得多,起初是七人取一人,到 了乾道七年( 1 1 7 1 年) 改为二十人取一人,并限定最高解额数,但相对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