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游宴之风与咏物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游宴之风与咏物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游宴之风与咏物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游宴之风与咏物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游宴之风与咏物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咏物诗在南朝的萌芽、成长、繁荣是与义入集团的游宴活动密切联系在二起 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见咏物诗发展的轨迹。 。刈宋时,山水诗兴起,并始出现以祯祥入诗的情况表现了“物 的价值在 诗入眼里已开始发生变化。但其时游宴赋诗仍是以札乐教化为归旨的,限制丁咏 物诗的出现;入齐后,西邸文人探讨诗歌理论、进行诗歌创新,“物 作为永明 义人们借以尝试新的义学形式的适当诗树而出现了集l i j 写作的现象,并在即席写 作的作用下,确立了咏物诗的基奉要素及其独有的“三部武 模武为咏物诗在 游宴中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宫体诗人的推动下,咏物诗大盛,它的 题杳才不断扩大,形成了无物不可入诗的局面。随着诗歌新变的深入,其模武和意 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南朝咏物诗的发展始终与游宴相伴,因此,游宴的环境实际也是诗歌竞技场。 由于义入地位、关系、诉求的不同,他们创作时的心态也有意或无意地映射到诗 中,进而影响其创作时的构思、技巧的运用以及对咏物诗基奉模式的化用。从而 形成“等万物之情状而下笔殊形 的状态。 ,产生于南朝游宴中的咏物诗固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然而,诗人们在以此为范 本所进行的学诗、比诗的文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对诗歌技巧的运用和积累以及对 “物与“我”、“物”与“意”关系的处理都逐渐接近唐诗,并为唐朝咏物诗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游宴咏物文人集团“兰部式”寓体 a b s t r a c t :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o e t r yo f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b u d d e d , d e v e l o p e da n d b o o m e dw i t hg t :t - t o g e t h c t so fp o t :i s w ec a nf r e do u th o w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t r y k v d o p s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l i i ts h o w e dp o t ;i s v i e wt o w a r d s t h i n g s t ;h a n g e db yl a n d s t ;a p ap o e t r ya n d a u s p i t ;i o u ss i g nw r i t l m tb yp o e mi ns o n g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 g e t - t o g e t h e r sh e l db y r o y a l t yw a ss t i l la i m e dt ot m n t r o la n dd o m e s t i t :a t e , w h k ;hr e s t r k ;t e dt h ea p p e a r a n g co f 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o e t r y i nqd y n a s t y , t h ep t 比i si nw e s t e r n 硝i d 啪g a t h e r e dt o r t 黼a r t :hp o e t i t :sa n dw r i t ei n n o v a t i v ep o o h s a st h es a m p l eo f y o n g - m i n g p o e t r y ”, 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t r yw e r ei n d i t e di nah u g en u m b e r t h ep o t f l so fp a l a c cp 埯mm a d e ag r e a tp r o g r e s si n 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o e t r y b 嵌;a u s co ft h e m , t h eb o u n do fs u b j e t :t n l a u e l , 8o fs hp o e m se n l a r g e dg r e a t l y t h er e g u l a t i o n so fw r i t i n gi ng e t - t o g e t h e r si n f l u e n c 脚t h ef o r m i n go ff a c t o r sa n d p a t t e r no f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t r y t h eg e t - t o g e t h e r sw t ;l c d m p e t i t i v e 慑l v 缸m m c n l 8f o r p o e l ss ot h a tt h e i rd i f f m e n ts t a t u s ,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n dp u r s u i t sw o u l dr e f l t ;to nt h e i r p o e t n b t h e yt r i e dt h e i rb e s tt o 仪m 斌v t om a k eu s eo fs k i l l 8a n dt oc h a n g et h e p a t t e r n , m u 曳t h es a m et h i n ga p p e a r e dd i f f e r e n ti nt h e i rp 脚 a l t h o u g h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o e t r yi ng e t - t o g e t h e r si ns o u t h nd y n a s t i e sh a v ei t s v i t :e ,t h e i ra c h i e v e m e n i ss u t :ha st h es k i l l sa c c u m u l a t e d 峨p o e t s s t u d ya n d m p e t i t i o n sa n de x p 妇i g eh o wt h e yd e a lw i t ht h er e l a l i o n s h i po fi l l i i l 拶a n d m e - , m i n g sg e s t a t et h em a t u r e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o t ;t r yi nt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g e t - t o g e f l = i e r , t h i n g - i n t o n i n gp o e l r y , c i r c l eo fp o e t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括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芦日期: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c 加8 ,中扣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予菲赢利目的的少量复铡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叔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j c 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h 期:塑多:! :丝 导师签名:查亚曩 日期:塑旦! :! ! 南朝游宴之风与咏物诗研究 己i 三 ,i 目 咏物诗是义人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它的繁荣是南朝义学的一个特殊现象。 咏物诗滥觞于诗骚,诗经的鹤鸣、鹏鹦,屈原的橘颂可以算作它的 远源,故刘勰说“三闻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1 然而。 三代以下以迄两晋,咏物的职责主要由赋体担当,咏物诗创作未有大的起色,以 物为题的诗累计不过二十余首,数量极为有限。至南朝,咏物诗的发展出现了第 一个高峰。王夫之云:i 咏物涛,齐梁始多之。”2 仅齐粱年间的咏物诗就约达到 三百三十多篇,整个南朝的咏物诗约为四百七十七篇,可见其发展之迅猛,这与 此时特殊的人义环境、交往习惯相关。 南史义学传序云:“自q j 原沸腾,五马南度,缀义之士,无乏于时。 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j 秀之士,焕乎俱集。于日、j 武帝每所临幸,辄命群臣赋诗,其义之善者赐以金帛。是以缙绅之士,咸知自励。 至台陈受命,运接乱离。虽加奖励,而向时之风流息矣。 3 这段话鸟瞰了南朝文 学发展的概况,在南朝,对义艺的追求,不仅象征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品味,也是 获得他人尊敬甚至是获得自尊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自觉或不自觉 地流露并强调了对艺术的欣赏。同时,这种欣赏往往是与宴游伴随在一起。梁武 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他君主如宋义帝刘义隆、孝武帝刘峻,皇于如萧统、 萧纲,同姓藩王如萧子良、萧子隆,还有占据高位的沈约、任明等等。南朝义学 的嬗变与王室公卿的贵游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贵族义人构成了义学创 作的主体,另一方两,他们的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产生、交流、文学技巧习得、 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场合,在其游宴、交往过程中探讨义学心得、研究诗歌技法的 行为直接引发了南朝诗歌的新变。游宴中的咏物诗就是相当独特的一支,根据逯 钦一矗: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进行统计,南朝游宴诗总共四百一十二首,其 中咏物诗约为一百二十六首,占3 0 6 ,这些游宴中的咏物诗又占据所有咏物 诗数量的2 6 4 。可见,咏物诗的发展史与南朝游宴密切相关,也是南朝诗歌 新变的特定条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l 、研究范围界定 就以物为题利的诗作来说,根据创作土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 两种类型:一类是感物型。借用义心雕龙明诗之语,所谓“人禀七情,应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颂赞第九第1 5 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f 第l 版,2 0 0 6 印重印。 2 王夫之釜斋诗话,清诗话上卷,第2 2 页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6 3 年第l 版,1 9 7 8 年重印。 3t 南史文学传序南史第1 7 6 1 页中毕书局1 9 7 5 年第l 版,2 0 0 3 年重印。 l 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4 ,从创作主旨来看这类诗所吟咏的物本身通 常不是作者创作构思的终极目的,作为客体之物的形象几乎全部都具有某种象征 意义,从而成为诗人寄托志气情怀的载体。因此,诗人的着力点大多不在物的细 部特征,而在于这一物象所蕴涵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或骨格特征;第二炎是指物 赋形型。这炎诗歌通常不把重点放在追求深刻的意蕴和内涵上,而致力于物的外 形、状态、结构、特征的再现。界定这两类咏物诗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创作主体 “人”的主观状态与客体“物的关系上,可以说,感物型诗歌的客体“物 是 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象征,因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交融的,表现时常具 有情节性、带有叙事性,与此相适应,表现手法多以比兴为主。如蔡邕翠鸟 等;而对于后者创作主体则是以一种超功利的心态去审视、观察创作客体,去 发现客体所具备的审美特质,从而引起内心对所咏之物的思维和联想,并将物象 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再现,并不带有个人的感怀或情绪,因此,主体与客体之间 存在一定距离,是疏离的,如刘绘咏池上梨花诗等。 南朝的游宴一般是由某个身居高位的“主 ,邀请有资格参j j u 的“客”来共 同完成的集体活动。在此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通常是以“土 为中心展开,所以, 产生于游宴中的诗歌,它们的创作方式通常具有集体性。同时,由于“主 与“客 之间关系的不平等,有不少作品是在“主 的命令与要求下完成的。这种特殊的 创作环境决定了诗人在创作时很难借物象表达自我,可以说,产生于游宴中的咏 物诗基本属于指物赋形型而诗人在创作此类咏物诗时所具备的“旁观j 心态也 正是南朝诗歌新变语境下的主流。事实上,在南朝,“旁观 的心态并不是只存 在于以外物为吟咏列缘的诗歌中,还包括以女性为题剃的富体诗以及大量的文人 乐府。当诗人们去描摹女性的体态、心情或摹仿乐府旧题中的边塞、戍关场面时, 并不是吲为他们对所咏对豫怀有某种感情或亲身体验、有感而发,只是侧目旁观、 甚至凭空假想了一个场景,并将它们客观地记录下来而已,因此,尽管它们并非 物琢,但作者在写作时却是以看待物象的眼光去审视它们的,其实质是描写性的, 与本文所要论述的咏物诗是同质的。 南朝咏物诗以摹写某样物品为最终归旨,因此,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描写。 描写,是对事物的状态进行描摹、刻画,是横向的铺排。在一股游宴诗q j ,创作 的主要手法是叙述,诗人用到的对景物、环境的描写是一种次要手段,起到的是 辅助叙述的作用;而在咏物中的主要手法是描写,所穿插的某些典故、思绪的记 叙,最终是为描写物象而存在的。咏物诗纯粹是为写而写,满足的是义人们创作、 品评的需要。卢卡契在其叙述与描写为讨论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而作在 讨论写实主义作家( 如福楼拜和左拉) 为何抛弃了叙述,方。法时指出:“描写原来 一1 一。一“ 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明诗第六第6 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第l 版,2 0 0 6 年重印。 2 是许多叙事性的写作方法之一而且无疑是一种次要的方法,它是怎样并且为什 么成了主要的创作原则的。因为,描写就是这样从根奉上改变了它在叙事创作中 的性质和任务。5 卢卡契对于这两种表现手法的深剡思考相当值得参考。在南朝 游宴活动q j ,描写手法从一种相对次要的方法跃升为首要的原则,正反映了一种 立场与观点的变化,与南朝诗人多从形式技巧上下工大,在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清 楚地将文学与非文学区别开来显然不无关系。或许,在他们眼里,强调技巧形式 正是义学与非义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因此,咏物诗在南朝游宴中的大量出现,正 象征了一个注重练笔、炫技的时代的来临,在义学史上,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2 、研究现状 学界对抒情言志的咏物诗已经有过不少的研究,但对于这类游宴q j 出现的咏 物诗似乎重视不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在南朝诗歌上,对南朝的游 宴诗、咏物诗的研究也已经分别出现。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专f i x , 1 齐粱咏物诗进行研究的论义。它们对南朝咏物诗的发展过程 及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也对其示范作用作出了肯定。如:论梁代咏物诗的 发展状况、南朝咏物诗研究、齐梁初唐咏物诗比较论6 。 第:二类,以宏观的眼光,把齐梁的咏物诗放在齐梁义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综述 的研究。如:齐梁诗歌研究的咏物诗部分、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中古诗 人抒情:方式的演进7 。 第三炎,对南朝公宴诗进行综合研究,对公宴诗的内容、传统以及特点进行 综述。如: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8 。 j :述研究主要从宏观出发,尚未将目力集q j 在南朝游宴中出现的咏物诗上, 也没有把游宴与咏物间特殊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探讨二者结合发展 的过程、原因、特征及意义。奉义的研究正是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笔者认为,在南朝,游宴的环境正是咏物诗集中出现并开始兴盛的关键性环 境。较之一般咏物诗,产生在游宴过程中的咏物诗固然更难表达作者情感忐趣, 但作为咏物诗大量出现的源头,南朝,j 己其是齐梁的咏物诗对于富体诗、乃至唐朝 咏物诗的成熟都有极大的影响。南朝之前,以物为题材的诗q j 的“物 ,其主要 作用是起兴,诗q j 有“情”而无“物”;唐代成熟的咏物诗既关注了“体物”的 需要,又实现了情忐的回归。事实上,在这一转变中,南朝咏物诗起到了承上启 下的作用。由于大部分游宴q j 作者真实情感的缺席,诗歌的辞采、技巧便显得尤 5 卢卡契叙述与描写为讨论自然和形式主义而作,卢卡契文学论文枭第1 5 页。中国社会科学也 版社1 9 8 0 年第1 版。 6 论粱代咏物诗的发展状况(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 0 0 4 8 ) 南朝咏物诗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齐粱初唐咏物i = 夸比较论( 安徽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阎采乎齐梁诤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版:胡怀德齐粱文坛与四萧研究,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版:胡人番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1 版 8 黄亚卓汉魏六朝公宴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版。 3 题”而作,建安时则多为同题共咏。如:曹丕曾命王粲、陈琳与其并作玛瑙勒 赋、陈琳、王粲、阮瑕、徐干、曹植、曹丕各作车梁梳赋,此类共作屡见不 鲜。七子中,世人对王粲的才华褒奖最高,而他参与的同题共咏之作的数量也最 多,有十二篇,其中咏物八篇。作为“公子 的曹氏兄弟更积极投身于游宴诗义 的创作中,曹植和蒈丕的同题共咏之作都共九篇,其中咏物五篇。这些情况仅是 有义献记载的,亡逸之作可能更多。这些咏物赋作为贵族游宴助兴的节目,如王 粲车梁辘赋云:“侍君子之宴坐,览车梁之妙珍,它们大部分仍遵循了咏物 赋的三段模式,但却融入了“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精神,山u 上了个 人的理想与情感因素,大大增强了赋的表现力。无庸置疑,建安时期以来相对西 汉梁王门下的此类作品,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谢灵运追慕邺下义人共同赏游唱和的盛况,在其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 评点了自楚襄以还的游宴作品: 建安术,余时在邺宫,朝游夕燕,究欢愉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 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古来此娱,书 籍未见,何者? 楚襄王时有宋玉,唐景,梁孝王时有邹,枚,严,马, 游者美矣,而其主不文;汉武帝徐乐诸才,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忌, 岂获晤言之适? 不诬力将,庶必贤于今日尔。1 3 这段话指出了游宴诗义盛行的原因:首先,必须有义学之士。譬如宋玉、唐景、 邹、枚、严、马,这些宫廷义人的存在是游宴作品产生的基础;其次,主上须喜 好义学。主上对义艺的追求,是他在游宴中增加赋诗作义这项节目以娱乐情性的 必要条件。此二者几乎是所有游宴诗义产生的共性,然而,促进这种活动深入进 行,并对后世发生巨大影响的关键在于主上的亲自参与以及一个相对宽松的环 境。 主上热爱义艺的最大表现莫过于亲自参与其q j ,他们的参与即引发了两个效 果。方面,他们作为一个集团甚至国家的核心力量,特殊的地位和权力赋予了 他们极大的号召力。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土上的表率必然产生极大的 向心力,吸引爿俊的到来,甚至敦促麾下各人将眼光转向文艺,从而构成更强大 的创作阵容,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创作的良性循环;另一力面,其主能义,通常表 示他对义艺的奉质和创作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事实上,大凡喜爱参与到集 体赋诗活动中的“主 对义学都有着各自的思考,曹丕、曹植乃至后来的萧纲、 萧绎都曾对义学作出过精妙的论述。同时,拥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在判别和评论 其他入作品时就更具有专业眼光,可以较为客观地分辨出作品孰优孰劣。这对文 人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婚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榘诗序,郁沅张明离t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2 4 8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邻 第l 版。 5 此外,保证一个帽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也很重要。汉武的“雄忌多猜 使得他 人不敢全心创作,更不敢在主上面前“逞才”,而轻松的氛围既有助于人联想和 思维的驰骋,有利于宾主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更多娱乐审美享受,并以涛文为工具, 沟通霜臣间的思想、密切霜臣的关系。曹丕曾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一首q j 写道: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浮甘瓜于清泉,沉 朱李于寒冰,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1 4 曹丕用极富感 情的笔调描述了曾与建安七子一起高谈阔论、赋诗作义的游宴,从q j 获得的友情 和审美享受使他无限眷恋、不能忘怀。反过来,邺下义人也必然因此获得了精神 的满足。也只有如此轻松的气氛下,彳能宾主尽欢,从而“赋诗连篇章”、“文雅 纵横飞 ”。 司以说,建安日、j 期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功正得益于以上因素,这些因素同样作 用在南朝文学的发展上。 第二节刘朱:“复 与“变 的双重作用 南朝是继建安之后另一个义学发展的高潮。作为南朝的起点,刘宋在游宴上 既对前朝习俗仍有承袭,又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复 与“变 的情况,对咏 物诗在齐梁文坛正式出现也产生了相斥、相吸的双重作用。清人陈仅的竹林答 问说:“颜、谢当日,已有评定,然谢公于山水。至庙堂之大手笔,不能不推 颜擅长,大家不必兼工也。大抵山林、廊庙两种,诗家作者,每分镳而驰。 1 6 可 以说,颜延之的庙堂之作和翊灵运的山水之作,正是左右刘宋诗坛的两支主要力 量,大致上也分别代表了皇族和高门游宴诗歌的不同力向,然而,无论是哪,方面, 它们对此后咏物诗大量出现的影响却是殊途同归的。 一、形似而神离:刘宋游宴宾主关系与赋诗目的 作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刘宋政权结束了东晋的门阀制度,庶族控制 了政治实权,并且对原来的高门大族多j j u 打压,不过义化上却依然承袭着东晋遗 风。宋武帝文f j 裕虽然是寒族出生,但对高门义化的仰慕却溢于言表,一旦走上高 位,便急切地注重起了自身及家门义化的养成。游宴是帝王笼络义人、标榜义化 的一种重要力式,因此,刘宋时期,游宴活动很多,新唐书艺义忐( 别集类) 载白元嘉宴会游山诗集五卷f 7 ,可见赋诗常常出现在游宴活动之中。早在普 h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首第1 3 0 1 页。岳麓书社2 0 0 2 f 第1 版。 ”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3 6 9 页。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版。中华书 局1 9 8 3 年第1 版。本文将此书简称运本,文中其他引自此书的诗皆陋文注出。 埘陈仅竹林答问,郭绍虞清许话续编第2 2 5 1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第l 版。 【宋1 新唐书艺文志卷第六十六,欧阳修、末祁撰颓唐书,中毕书局1 9 7 5 第1 舨。 6 末安帝义熙十二年、十四年他就曾在彭城组织了两次大型宴集。1 8 南史谢晦 传对其中第一次聚会有如此记载:“( 帝) 命纸笔赋诗,( 谢) 晦恐帝有失,起 谏帝,即代作日: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华阳有逸骑桃林无伏轮。于是 群臣并作。 1 9 可知朱武帝本人没有太高的文化素养,但他仍然深受东晋文化氛 围影响,哪一t f l 自己不能触及义化内容的实质,却不愿放弃自我雅化的尝试于是 退而水形似,在游宴中要求臣子赋诗。裴子野雕虫论曰:“( 宋明帝) 每有祯 样及行幸宴集,辄陈诗展义,且以命朝臣。 2 0 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题注 云:“宋晷日: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丙申,禊饮于乐游苑,且祖道江夏王义恭、 衡阳王义季,有诏会者咸作诗旧乐游苑。”( 逯奉第1 2 2 5 页) 可见刘宋帝王们 对游宴赋涛形式的爱好。此外,还有一些同姓王,如当时著名的划义庆义学集团, 也摆出相似的义化姿态,留下了不少宴集赋诗的纪录。不过,尽管数量众多,这 些公宴诗的奉质却是相当传统的,赋诗活动大多是在如节庆、饯别等特殊的情况 下举行,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诗歌的内容则是围绕该主题展开,并非如南 齐西邸游宴赋诗那般是随性而为的。宴会的主持者与义士之间的身份差异格外鲜 明,诗歌标题上多有“应 、“侍”的字样,如颜延之三月三日诏宴曲水宴、 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三月三日侍西池诗等,不仅表明这 些诗歌是作于帝王、太子等主持的皇家游宴中,也反映了与会者对于位高权重的 主人恭敬的态度,可见其关系是极不平等的。 在这种条件下,义臣在游宴中所作的诗歌也便打上了深刻庙堂的烙印,颜延 之就是其t j 翘楚。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模拟了重要诗人的代表作品,其t j 刘宋 诗人八位诗人q j 就有颜特进延之侍宴,可见在他心里颜的公宴之作正是那个 时代、那种类型的典型,并以其突出的成就,主导着当时庙堂之作的创作风格和 潮流。颜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在当时流布甚广,南齐书王融传云: “十年,使( 颜) 兼主客,接虏使房景高、宋弁。弁因问:在朝闻主客 作曲水诗序。h 1 可见此序在北方也颇自。盛名。我们不妨来看曲水诗序 的其中几段: 夫力策既载,皇王之逊已殊;钟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虽渊流遂 往,详略异闻,然其宅天衷,立民极,莫不崇尚其道,神明其位,拓世 贻统,固万叶而为量者也,南除辇道,北清禁林,左关岩瞪,右梁 潮源。略亭皋,跨芝廛,苑太液,怀曾山松石峻堍,葱翠阴烟,游泳 之所攒萃,翔骤之所往还。于是离宫设卫,别殿周微旌门洞立,延帷接 ”参考赵薪游宴与六朝诲文附录第8 页,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史谢晦j f 专,南史第5 2 2 页。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l 版,2 0 0 3 年重印。 3 0 转引自黄亚卓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第8 0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第1 版。 2 1 南齐书王融传,南齐书第8 2 1 页,中华书局1 9 7 2 年第1 版。 7 桓,阒水环阶,引池分席。春官联事,苍灵奉涂然后升秘驾,胤缇骑, 摇玉鸾,发流吹,天动神移,j l 4 旋云被,以降于行所,礼也。力且 排凤阙以高游,开爵园而广宴,并命在位,展诗发志,则夫颂美有章, 陈言无愧者欤? 2 2 三月三日是传统节日,曲水宴一般带有游乐的风情,饮酒、赏春、集会、唱和, 气氛轻松而逍遥或略带义人诗义相交的雅韵,而在颜延之曲水诗序中呈现出 的却是全然不同的观念形态,这里笼罩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字里行间透露出帝王 出游的郑重其事,也反映了臣子行义时的谨慎小心,这正与游宴q j 的宾主关系相 适应。曲水诗序的风格与他的公宴诗一致,藻丽占奥典雅,色彩华丽。这些 特点源自于国家礼教、巩固皇权的需要,符合君主美化王政的心理需求,实际上 也是历代庙堂宴诗的共性。“颂美有章 一句也点明了“颂美 乃是在这种场台 下所作诗歌的主旨和风格倾向。颜延之此序,可以称得上是公宴诗创作的指导, 它的广泛流传也在其他义人的潜意识中形成了公宴创作的写作规范。而游宴t 扣这 种皇室与士人等级森严的格局同带有浓重的娱乐性质的咏物诗是极不匹配的。 另一,方面,除了刘宋皇权领导下的庙堂之作,义化精神的命脉仍然掌握在传 统高门的手中。失去了权力的庇佑,晋室的高门子弟们在政治上从“不为”沦为 了“不能为”。祖辈的风光已是昨日黄花,又身处虚位,任人摆布,甚至连生命 亦岌岌可危。处境的改变极大地震撼着他们心灵,可又必须隐忍。此时,他们唯 一可以骄傲的就是代表了往昔荣耀的家族义化。在残酷的现实和美好追忆的双重 作用下,晋室遗老以及向往高门贵游的子弟们选择了继续发扬东晋遗风,在山水 清音中扬眉吐气,排遣被压抑的苦闷,在肆意邀游中凭吊“王与马共天下”的黄 金时代。船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序中说道:“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 所适。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俗议多云,欢足本在华堂;枕岩漱流者, 乏于大忐,故保其枯槁。余谓不然。君子有爱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横流之弊, 非才不治。故有屈己以济彼。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 ”2 4 谢灵运对于 山水的态度,可以说既源于东晋玄风,但又真正把它们当作个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南史载:“出守既不得忐,遂肆意游邀,循历诸县,动喻旬朔。所至辄 为诗咏以致其意”、“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苟雍、泰山羊珞 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2 5 可见,游览山水并非某个人 的孤立行为,相反,通常是结伴而行的。而且他们有相对固定的圈子,除了“四 友”外,还包括王弘之、孔淳之等等,其活动内容土要即游山玩水,在山水中释 2 2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选第6 4 2 页。岳麓书社2 0 0 2 幸f 第l 版。 2 3 参考程怡晋柬间山水诗兴起的原因,华尔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5 期。 拍测灵运游名山志序,梅鼎柞编宋文纪卷十,影印文渊阁四库本。 2 南史j 身j 灵运传,南史第5 3 8 页。中毕书局1 9 7 5 年第l 版,2 0 0 3 年复印。 8 放内心的烦闷与不平,而赋诗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身j 灵运的很多山水诗就是写 作于此期间,并成为主导刘宋诗坛的另一股力量。南史谢灵运传曰:“( 谢) 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忐。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 竟写,宿昔问士庶皆偏,名动都下。 2 6 相比皇窒主持下的活动,以谢灵运为代 表的游宴是私人性质的,形式更自由,并不具备礼教性,而是以娱情为目的,宾 主关系是“友”,没有明显的地位分别。这段史料说明了他就是其中的精神领袖, 在士庶i 明享有极高的号召力。 值得提的是,尽管在谢灵运等以山水为审美列象,其诗中还出现了对景物 大量、集中的客观描摹,这些诗歌与奉义所要论述的咏物诗仍然具有奉质的区别, 因为它们或是将“物我台一”作为归旨或是仍带有玄言的尾巴,最终仍有悖于此 炎咏物诗主客脱离的特征。事实上,游宴中的咏物诗所具有的创作主体与创作客 体脱离、形式与目的不直接相关正是它们较之一般游宴作品的特殊之处。如义 心雕龙明诗所说“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柴,叙酣宴”卢7 是游宴的重要 内容。而无论是建安的公宴诗,还是颜延之的庙堂之作,描述宴会场景,表 达对“主”的德性、威望的赞美,这种“应制颂美型 诗歌代表了游宴诗歌的基 奉内容和模式。但正由于游宴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题材也有多种。当义人们 一起释奠祭把,德化义教就成了游宴的题材;当义人们一起游览,山水景色就成 了游宴的题材;当义人们一起谈玄论道,玄畜佛理就成了游宴的题树可是, 这些题利鄢是与游宴的内容紧紧联系在起,甚至可以说题材奉身就是游襄的目 的。尤其肖活动的举行完全m 于官方、政教的需要时,游宴的性质可以说是相当 严肃讲j 。以释奠宴为例,每个朝代在立学前和皇太子讲孝经后,都要举行一 个庄驻盛大的祭祀仪式,祭把先圣先师,称为“释奠”。在“释奠”仪式结束后, 通常会举行一次宴会,即是释奠宴。按照惯例,在释奠宴上是要作诗的。可以说, 释奠的礼仪既是历代的传统,也代表了当政帝王对于文教礼治的姿态。因此,在 释奠宴l 诞生的诗无疑也是笼着庄严的气氛的。在整个南朝,甚至更为长久的历 史l - ,这类诗歌都相当普遍,许多重要义人,自上而下,都参与其q j ,如竟陵王 萧子良恃皇太子释奠宴诗、刘孝绰释奠应令诗等。此炎诗作的风格皆义 辞雅正典丽,往往在最后强调礼乐义教的重要性,完全是就“释奠”言“释奠 , 诗的题材与宴的内容完全统一,不越雷池半步。与此炎似的,还有祭宴、犒师宴 等,这些与义治武功相关的宴会通常也是要作诗的,如沈约从齐武帝琅琊城训 武诗,情况与释奠诗基本一致。除此之外,还有些如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所 举行的曲水宴、游苑宴或者离宴,它们奉身就带有娱乐消遣的性质,但以这些名 目所举行的宴会中所作的诗,其与活动内容依然联系甚密,几乎是以叙述事件奉 2 6 南史谢灵运传,南史第5 3 8 砸。中华书局1 9 7 5 午第l 版,2 0 0 3 午重即。 范文溯文心雕龙洼- 明涛第六第6 6 哭。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第l 版,2 0 0 6 年重印。 9 身为目的描写只是一种手段。即使到谢灵运与友人游览时所写的山水诗,事件 奉身开始稍稍弱化,描写的手法大量运用,但最后还是要在山水物象中寄寓诗人 的喜怒哀愁,这些诗作写形硒缘的手法固然为咏物提供了参考,但题丰才本身其实 仍没有脱离游览这个活动目的。但是,和上述游宴诗的题材相比,咏物却是相当 特殊的一种。那些出现在游宴中的或珍奇或平凡的物蒙,激发了诗人们的审美欲 望,然而,几乎不会有宴会将咏物作为其举行的目的,吟咏物象并非游宴活动的 归旨或主要内容,物象奉身与游宴的关系是游离的,这就是咏物题材与其他题材 最大的区别,它代表了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归旨关系的分离。 由此可见,刘宋的游宴赋诗活动固然不少,但以皇室为核心的庙堂义学是在 主上居高临下的环境q j 产生的,带有浓重的政教色彩,与具有娱乐性、关注诗歌 奉身的咏物诗所需要的氛围相悖离;而以士林为核心的山水诗产生的环境具备了 娱情养性的特质,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借山水抒怀,尽管j j u 入了诸多描写的因素, 但终归与传统的“诗言忐 的诗学观别无二致。因此,从宏观上看,划宋的游宴 赋诗无论足展开形式或活动目的都存在“复”的一面,与咏物诗所需要的文化土 壤有着较大的出入,这些因素阻碍了咏物诗的出现。 二、尚巧似:创作手法和意识的经验 虽然划宋游宴诗奉质 与咏物相悖,但在创作手法上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文心雕眨明诗篇:“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 退,而i j i 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 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2 8 刘勰指出诗歌发展至刘宋,诗体开始出现炎革,而 变革表现的焦点就落在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上。钟嵘在诗 品中又对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分别作出的“尚巧似、“尚巧似,而逸荡过之、 “善制形状写物之词 的评价2 9 ,肯定诗人们在物象描写上的成绩。可以说,在 历代以物为题榭+ 的诗歌递变过程中,刘宋是一转关,关键就在于“极貌以写物” 的创作手法和意识上。 颜延之的公宴诗固然与咏物诗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其“尚巧似的创作手法 与咏物写法相似。根据钟嵘对其诗歌主体风貌的评价,可以将颜的创作特点纳为 三点,而这三点对其后咏物诗的形成和写作是有一定的影响: l 、铺陈衍叙的体制和视角。颜诗的“体裁绮密”的特点表现在其公宴诗中 就是铺叙,这种铺叙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作者将自己作为一个宴会的旁观 者,并企图通过客观描写,还原当时游宴的场景。如与其公宴诗风格类似的硅妇 2 8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明:i 寺第六第6 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f 第l 版,2 0 0 6 印重印。 ”周振甫海品泽注第9 4 、6 0 、1 0 2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版。 1 0 水诗序颜延之按时间顺序铺列出从取道、登临到置宴、命诗的过程,同时, “南除辇道 十二旬又对游行环境进行描写,详细地叙述了帝王出游的过程。通 过一系列的铺衍,颜描绘其宴会所见,来表现帝王行为的尊贵雅致。 2 、整烁上巧的笔法。钟嵘认为颜诗“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3 0 。 但就颜延之现存的八首公宴诗来看,体制都颇为庞大,应诏谯曲水作诗、皇 太子释奠会作诗二首甚至都超过了五十旬,j j u 上他铺叙的风格,实际很容易导 致篇章散漫凌乱。之所以能够将纷繁的物象和事件紧凑、有序地连缀起来,并打 造出1 i 巧平衡的美感,这要归功于对偶句的运用。颜延之被称为“后世对偶之祖” 3 1 ,他常通过大量的埘偶使整首诗布局上整,具自一定形式美。如:牟驾幸京 口三月乏侍游曲阿后湖作诗t ,逯奉第1 2 3 l 页) : 虞风载帝狩,夏谚颂王游。春力动辰鸳,望幸倾五州。 t l j 袱跸峤路,水若警沧流。神御出瑶轸,天仪降藻舟。 万轴胤行卫,千翼况飞浮。彤云丽璇盖,祥榴被采旃。 江南进荆艳,河激献赵讴。金练照海浦,笳鼓震溟洲。 藐盼觏青崖,衍漾观绿畴。人灵骞都野,鳞翰耸渊丘 德礼既普洽,川岳遍怀柔。 二十二句诗中只有两联没有使用对偶。正如此诗,就其铺叙的特点,颜延之的 对偶丰要选择正对、正名对的形武,其中“彤云”二句属天义类,这些都已经称 得上是非常工整的对偶了。与此同时,他还利用对偶在读者脑中形成的对比、炎 比的敬果,在短短的句子中展开一个开阔的意境。 3 、藻丽典雅的辞彩。一是诗中增加了具有视觉感的词语。仍以车驾章京 口三月三侍游曲阿后湖作诗为例,其。 j 涉及了大量的物象,对每一物象作者几 乎都采用直观可感的形容词j j 以加以修饰,比如“青崖”、“绿畴 详其色、“彤 云 述其形,而“万轴”、“千翼 则给人数量众多的冲击。另外,同样是写车, 他分别用了“瑶轸 和“万轴 。这些变化多样且不常用的词语,增j j u 了视觉感, 汤惠休称“颜诗如错彩镂金 也毫不夸张;另一方面,正如诗品所言“又喜 用 事”,诗中多典故及经典术语如“虞风 、“夏谚”,虽只是简单地援用占朝代, 却使诗歌可以辞藻富丽却不失渊深,物象明艳却不致浮浅。 颜延之公宴诗中三大特点也是刘宋公宴诗歌的共性之所在,他们一反东晋玄 言的“淡乎寡昧”,恢复了华丽、颂美的公宴传统。且以颜延之为代表的刘宋宫 廷诗人为了竟相显示才学,更j j u 有意识地强调用事、对偶,这种方式也扬波于后 世,在刈宋公宴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南齐咏物诗开始集中出现在游宴场合的依据。 咏物诗雕琢的风格、华丽纤靡的辞彩、铺锦列绣的效果都与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 3 0 周振甫t - - v 品译注第9 1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6 f 第l 版。 ”吴乔围炉涛话,郭绍赓渭诗活续编第5 2 1 页。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l 版 处,而它们旁观的视角和写实铺叙的特点对南朝咏物诗入保持自身与外物疏离的 关系、状物写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对偶和典战的运用也是写作咏物诗最常见 的技法。 而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与咏物诗的关系更为密切。一方面,山水景色原 本就属于广义上的物。测灵运作为山水诗的鼻祖,一改东晋对于山水抽象观照的 特点,在他的诗作中,山水的存在力。式完成了由写意至摹象的改变,尽管尚未完 全摆脱玄言的影子,却不再是玄言的傀儡,真正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山水诗的 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把诗人们的眼光转移到了“物 上。这对于南齐咏物诗出 现在游宴场合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正如钟嵘评价康乐诗为“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复为累 “内无乏思,外无遗物”3 2 ,“巧似正是康乐写山水的特点之二,在插摹山水 时,他确能“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3 3 如其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 3 4 :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 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阳鸟尚倾翰,幽篁末为迪。 退寻早常时,安知巢穴难。 其q j “泺江”四句纯粹状写风景。他通过“免”、“弄 、“竦 、“倒”四个动词, 写了平静的江面上细微的浮泺、流动时泛起的水波、溪水遭遇巨石阻挡激起的水 浪以及瀑布落下的速度与力度,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水流在不同地势中呈现的姿 态。:虻其是“弄”和“竦”= 字,在客观描摹的同时还用拟人手法展现丁不同景 象造成的或惬意或恐惧的不同心理反应,但这种心理感觉与景物本身又是同 的。可以说,谢灵运非常擅长把握景物的细节和特征,能从风景q j 看到景物的情 致,从:草术l 看到草木的形态,即他在诗中所写的情态和形貌,这正是景物和草 木今身所具备的特征,独立+ 于作者的性情之外,这种体察景物的眼光和描摹的手 法给后来咏物诗的创作和流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清沈德潜说诗啐语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 也”,可以说,以颜延之为代表的庙堂诗与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中在创作 手法和看待题剃的限光i :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 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孕育了齐 梁诗歌新变及咏物诗产生。 ”周振甫诗晶译注第6 0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6 印第l 版。 3 3 范文澜文,c 雕龙注物色第四l 六第6 9 3 页。人民文学出版丰上1 9 5 8 年第l 版,2 0 0 6 年重印。 一 身j 灵运发i 启濑三瀑布望两溪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 1 7 8 页。,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l 版。 3 5 沈德潜说恃蹿语,渚诗话第5 3 2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3 年第1 版,1 9 7 8 年重印。 1 2 第三节祯祥入诗:“物 的登场与意义 祥瑞,是物象出现在游宴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天人感应 的观念在占代中 国受到普遍认同,尤其自汉朝起,召主格外相信谶纬之术,大自然神奇的现象往 往被视为君主行政得失的反映。当祥瑞出现,皇室便会为此举行宴会以示庆祝, 并诏义人作义歌咏,以锦上添花,而这些以祥瑞为内容的义章有时还会被收入历 代符瑞志q j ,成为王化的见证。这类题材一般选用“颂”或“赞”的义体,义、 心雕i 它颂赞篇言:“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迓形 容也。容告神明谓之颂。颂主告神,义必纯荚。斯乃宗庙2 正歌, 非宴飨之常咏也。 3 6 可见,埘于祥瑞征兆的吟咏其实就是“颂主告神”,是埘帝 王功德的赞美,是对政绩的肯定,甚至关乎礼教和政权的稳固,地位相当之高。 因此,此类作品虽然具自“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7 的特征,但它 j 的出现与 宴会召开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写法上,也与颂美的主题结合在一起。 z i j 宋时,祥瑞这一关乎社稷的物象不再全部以“颂”“赞”为体,也出现了 “诗”的形式。事实上,划宋总:块才留存了十七首咏物诗,其中约五首就属于以 咏祥瑞为题的,比重不能算小,如谢庄和元日化雪应诏诗、瑞雪咏3 8 鲍 照喜雨诗”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谢庄和元日他雪应诏诗( 逯本 第1 2 5 0 页) 。这是一首即席作品,宋书符瑞忐:“雪花降殿庭。时右卫 将军谢j 土下殿,雪集衣。还白,上以为瑞,于是公卿并作雪他诗。 4 d 谢庄诗日: 从候昭神世,息燧应颂道,玄化尽天秘,凝功毕地宝。 笙镛流七始,玉帛承三造。委霰下璇蕤,叠雪翻琼藻。 积曙境字明,联萼千里呆,掩映顺云悬,摇裔从风扫。 发贶烛侄前,腾瑞光图表。泽厚见身未,恩逾悟生眇。 竦诚岱驾索,侧志粱銮矫。 谢庄“乞岁能属义 ,凭借才华,得到宋义帝的赏爱,从这首即席而作的诗。 j , 也可窥见其诗才。这首诗前六旬赞叹了自然神奇,天人感应。“委霰下璇蕤 起 的六句,集中描写雪花飘落的姿态以及银装紊裹的壮观景象。最后六句是则倾诉 恩德,说明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