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古代彝族的入学思想 内容摘要 人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古今中外的研究者、探索者、阐释者一刻也没有停 止过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 景下,对人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颇具民族特色的人学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 意义。目前,随着彝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已有不少学者对古代彝族哲学展开了研究,如 彝族哲学思想史对各个时期的彝族哲学进行了论述;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的 哲学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社会历史观三个方面对彝族哲学进行了阐述,等等。但 从人的角度对古代彝族哲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在国内外学术界并不多,值得进一步研究 和发掘。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作一尝试性的探索。 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不可多得的资料。 本文从人类起源、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属性等方面对古代彝族哲学思想中关于 人的问题的思考,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力图体现古代彝族人学思想的丰富性,期 望能完整再现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 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 毕教是彝族特有的、全民信仰的宗教,它对灵魂、生死等问题的认识,与古代彝族的人 学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后者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彝、汉交流源远 流长,从彝、汉哲学思想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古代彝族“气生人”说,有可能受到古代 汉族哲学思想的影响,这又构成了古代彝族入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这两个特色之处的论 述正是本文的创新。 关键词:古代彝族人学思想毕教天人合一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a b s t r a c t 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h u m a nb e i n gi sa np e r m a n e n ta n dn e wt h e m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s e e k e r sa n d p e r s o n sw h oi se x p l a i n i n gh a v en o te v e ns t o p p e dt h ec o n c e ma b o u tt h i sp r o b l e m w i t ht h e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a tt h a tt i m e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i ns o u t h w e s tc h i n ah a de x p l o r e dt h e t h o u g h ta n d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t h o u g h tw i t h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 r ei sap o s i t i v em e a n i n gs of a r a t p r e s e n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o r o u g h l ys t u d y i n go f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 m a n ys c h o l a r sh a da l r e a d yl a u n c h e d r e s e a r c ht o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p h i l o s o p h y f o re x a m p l e ,“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p h i l o s o f i h yi n t e l l e c t u a l h i s t o r y d e s c r i b e sp h i l o s o p h yo f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e a c hp e r i o d “t h ea n c i e n ti n t e l l i g e n c e - - 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 a n c i e n tp h i l o s o p h y ”h a se x p l a i n e di tf r o mt h r e er e s p e c t s :t h eo r i g i no fu n i v e r s e ,t h eo r i g i no fm a n k i n d , s o c i a lc o n c e p t i o no fh i s t o r y b u tf e wo fr e s e a r c h e sa n ds c h o l a r sc a r r i e do n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c t u a l l yw i t hh u m a nb e i n g s ot h i st e x tl e a r n st o 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 t h o u g h t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i d e a st h a tf o r e f a t h e r ss t u d ya n da c t sa sat e n t a t i v ee x p l o r a t i o n 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h u m a n i s mi sr a r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p h i l o s o p h i ch i s t o r y t h i st e x td i s c u s s e s i t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do v e r a l lw i t h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o r i g i no fm a n k i n d ,p e o p l e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u n i v e r s e ,t h e h u m a n 。se t h i c ,a n dt r i o sh a r dt or e f l e c tt h ea b u n d a n c eo f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t h o u g h t , a n dp u t s 。f o r w a r dt o r e f l e c t i n gc o m p l e t e l yt h et h o u g h t 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h u m a n i s mh a sd i s t i n c t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s ;t h i sp a p e rc a r r i e so n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f r o mt w or e s p e c t se m p h a t i c a l l y i no n eh a n d ,b ij i a oi sap e c u l i a r r e l i g i o na n dt h ew h o l e p e o p l e sb e l i e fi n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i t st h o u g h t so fl i f ea n dd e a t h ,e t c ,p e r m e a t e sa n di n f l u e n c e sw i t ht h e 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h u m a n i s me a c ho t h e r , a n dm a k et h el a t t e rd e m o n s t r a t ec e r t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r o u g hi tw i t h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h u m a n i s me x c h a n g e sw i t h t h eh u nn a t i o n a l i t yf o rl o n g w i t ht h ec o n t r a s to f t h e m ,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h u m a n i s mo f ”h u m a n b e i n go r i g i n sf r o ma t m o s p h e r e ”m a yh a v eb e e ni n f l u e n c e db ya n c i e n t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o ft h eh u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s oi th a sa n o t h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oh u m a n - - b e i n go ft h e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t h e s et w oa s p e c t sa r e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ep a p e r k e y w o r d s :t h ea n c i e n ty in a t i o n a l i t y h u m a n i s mb ij i a o 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 独创性声明 丫7 7 5 2 6 1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 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 场;y b 毕 0 0 5 年6 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 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 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杨身b 华指导教师签每:彳圣彩季方弋 o u 年月日 广 州r 年多e j1 日i 云南师范大学硕十论文 引言 翻开人类思想史的宏大书卷,“人”的形象浮动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纵观各种哲 学流派,都以某种方式在苦苦地思索着“人”的问题或与人相关的问题。“人”成为哲 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哲学不可逃避的永恒主题,成为哲学舞台上的主角。直到今天, 当代的智者和哲人依然在艰难地解答着这个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迷”,“认识自我乃是哲 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对自身及其历 史发展的认识过程中,人们常常是刚刚拨开一层迷雾,彰显出一线光亮,但是随之而来 的却是更深暗的阴霾。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哲学思想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 学思想。古代彝族哲学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很难在其话语层面上直接看到人性、 人的本质、人的存在等现代人学理论的范畴、命题,但它对人的问题的思考,现在看来 仍会让我们为之折服。 彝族是我国西南部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现有7 7 6 万多人分布在 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 区) ,其中以云南最多,全省大多县、市都有彝族居住。 彝族虽历史悠久、支系繁多但却拥有自己共同的语言并创造了本民族的古老文字。史 籍记作“爨文”或“韪书”,现称为“彝文”。彝族先民用这古老的文字记载了大量的典 籍文献,在这些文献中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等多门学科,还蕴藏着异常丰 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综观古代彝族哲学,“人”是其视域中重要的思考对象。 无论是对人类起源的丰富想象,或对生死的超然态度:也无论是对知识、智慧的高度重 视,或对天人观念的新见解,等等,都充分显示着彝族先民对人的深沉思索,体现了彝 族先民的智慧之光,它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中应占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因此,如何从 大量彝文文献中梳理“人”的思想,如何理解古代彝族哲学视野中的“人”,如何弘扬 古代彝族人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都应当是我们研究古代彝族人学思想的重要课题。 总之,古代彝族哲学蕴涵着丰富的入学思想,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库,是中国古代哲 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古代彝族哲学思想中“人”的问题,既能发扬其优秀文 化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能结合当代入学及其它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之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从而求得自身的发展,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灿烂文化。 “【德l 恩斯特- 卡两尔蓍,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敝社2 0 0 4 年第l 舨,第3 员。 i 论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 一、早期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 “寻根”是彝族先民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这样一种观念: 对事物的彻底说明,就是从根源开始做出的说明。“金锁管混沌,不讲嘛不明;要讲从 根起”,t 似乎不从“根”和“源”开始就不能说明问题。因此,彝族先民对“人”的问 题的论述是从人类起源开始的,它成为彝族先民早期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正如马克思 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 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 一) 丰富多彩的人类起源说 在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时代,人类起源的问题是一个极有诱惑力而又长期难阻猜度的 宇宙之谜。各民族在古代都按照自己特有的认识方式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彝族当然也不 例外,它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彝族先民最初是以神创说和 物化说两种方式来认识的。 1 、神创说 在探索自身起源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思维认识能力的浅薄,彝族 先民形成了“灵”或“神”的观念,认为“灵”或“神”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是它在支 配、控制着世界的一切。在人类起源上,彝族先民就只好到“神”那里去寻找答案,由 此便想象出神造人的故事。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这样说:“那个时候啊( 最仞世界) , 有没有造人的? 怎么没有呢。男神阿热,女神阿咪,他们来造人。阿热和阿眯, 称八钱白泥,称九钱黄泥;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 梅葛则认为最初天地问没 有人类,后由“格滋天神来造人。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撒下第一把是第 一代,撇下第二把是第二代,撒下第三把是第三代。”。此外,在彝族古歌中还有“神” 用会、木、水、火、土五行造人的记录:“和风轻轻吹,吹出一位神。这位大神呀,名 叫米恒哲。于是米恒哲,开始来造人。最先造出了,造出一种人,可是这种人,一 不会动作,二不会发声。造呀不断造,造出一种人,可是依然呀,还是不能动,还 。贵州哲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西南彝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版t 第1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人民版 t1 9 9 5 年第2 版,第6 7 页。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矗队搜集翻译整理:阿细的先基,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7 8 年第2 版,第3 2 3 4 页。 。中躅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编: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资料选辑 ( 第一辑) ,昆明师院印刷厂1 9 8 1 年印 第7 8 - - ? 9 页 云南师范人学硕十论文 是不会况。后来他( 米恒哲大神) 去找,找出五种呀,五种东西来,用它来造人: 一种就是会,二种就是木,三种就是水,四种就是土,五种就是火。五种东西呀,全部 都找到。大神米恒哲,他就开始造,造出一个女,造出一个男,一男一女呀,终于造好 了。”4 “五行”比之“泥土”和“雪”已经是概括性物质,“神”用“五行”造人,这 说明神造人说中包含着彝族先民探寻人类起源已开始由具体思维逐渐向抽象化、理论化 方面发展。 由上可见,古代彝族的神创说虽然把人类的起源归功于“神”,这包含着宗教有神 论思想的萌芽;但又认为人是“神”用具体物质“泥土”、“雪”和概括性物质“五行” 造成的,而不是神从虚无、空无中一下子创造出来的。正如拉法格所说,人创造自己的 传说正如同制作自己的思想一样,它利用日常生活的材料。这表明彝族先民已经开始思 考、探究人类起源,并力图到自然界的物质中寻找其根源。 2 、物生说 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实践范围不断扩大,思维认识能力不断发展, 人对自身及其周围自然界客观事物、现象的观察及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彝族先民似 乎在情感上不能接受自己是因需要而被创造的,况且所有神的意志和行为不过是人的意 志和行为的某种曲折巧妙的表现而已。因此在探讨“人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时,必然从 另个角度来回答,即人是由周围生活环境中存在的物质逐渐演化而成的。如彝族先民 认为“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人类有源头,一代传一代”,。“水长裔繁衍,水长 育六祖”。“儿人是水儿,生成在水中”o 等等,这些反映了人类演生于“水”的观点。 同属于古羌人遗裔的哈尼、纳西等族亦有“水”生人说:古代汉族哲学乃至吉希膳哲学 也有“水”生万物的观点。但是,唯有古代彝族还用“雪”来解释人类起源;“降下三 场红雪来,降在地面上,九天化到晚,九夜化到亮,为成人类化,为成祖先化结冰 成骨头,下雪成肌肉,吹风来做气,下雨束做血,星星做眼珠,变成雪族的种类。雪族 子孙十二种,有血的六种,无血的六种。无血的六种是:草、树木、松树、毕子、铁灯 草、勒洪腾( 藤) ;有血的六种是:蛙、蛇、鹰、熊、猴、人。” 从“雪”中去寻找生 。t 于尧翻译康健等整理:彝族古歌,贵州人民 h 版社1 9 8 9 年第l 版,第1 - 2 、1 9 、2 5 页 。罗希再戈、杨自荣翻译:夷焚榷濮云南民族出版杜1 9 8 6 年第1 艇第1 5 页。 。朱琚元、张兴、诺海阿苏、阿采译:- 祟叠臻濮叙祖白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版第6 页 。罗希吾戈、扬自荣翻译二夷楚榷浪,云南民族出驻社1 9 8 6 年第i 版,第1 9 页。 。j f j 比石荚等翻译。冯元蔚、曲比石美整理:勒饿特依,载凉山彝文资料选译( 第1 集) t 西南民族学院1 9 7 8 年印,筇2 9 3 5 页 3 论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 命、人类的起源,在形式上,与到“水”中去寻找是相同的:但在本质上、在具体的说 明方法上,所包含的思想认识已经比“水生人”说更进一步。因为在此时的彝族先民看 来,“水”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的、可见的物质,要用一种固定形态的东西去说明千差 万别的生命个体的具体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雪”与“水”有关,但又不是具 体的“水”,是由“水”发展而来并且易于变化,以它作为人类产生的原始物质似乎更 为方便。此外,彝族先民还有“雾露变气育月物,万物生长天地间”,“云彩”和“雾 露”结合起来演化发展,最终产生人类的观念。 总之,无论是神创说还是物化浇,都体现了彝族先民对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的一种 哲学思考。虽然从总体上看是原始的、朴素的、带有猜测性的,但是它们一个共同的最 大优点就是力图从自然界自身探索人的本源,“因此,在这罩早已完全是一种原始的、 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 统一”。当然彝族先民在人类起源的探索中,既包含着人与物统一的观念,同时也包含 着人与树、草、蛇、熊、猴等动植物具有血缘关系的观念。在这些观念看来,“自然成 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生命的社会。人在这个社会中并没有被赋予突出的地位。他是这 个社会的一部分,但他在任何方面都不比任何其他成员更高人与动物,动物与植物 全部处在同一层次上。” 这表明当时彝族先民自我意识的模糊性和朦胧性,虽然影影绰 绰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但还没有自觉地将自身与外界自然真正区分歼来,仍处于萌芽 时期。 ( 二) 个体与群体两种视角的发展说 人类产生后,客观上已经成为与自然界相分离的独立存在。虽然开始时彝族先民对 此并无自觉、全面的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上,而是对人类与社会进行 单独的、专门的思考,力图将人与自然万物区分开柬,这就是他们关于人类发展的认识。 1 、人类与社会的发展 古代彝族先民在探讨人类起源问题时,还描绘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最早那一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搜集郭思九、陶学良整理:矗姆,云南人民出版祉1 9 8 1 年第1 版,第 8 页 。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版第3 5 页 【德l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第1 1 6 页 4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代,他们的名字叫拉爹;他们只有一只眼,独眼生在脑门心”,o “独眼睛这代人, 不会说话,不会种田,深山老林作房屋,野岭岩洞常栖身,树叶做衣裳,乱革 当被盖,渴了喝凉水,饿了吃野果,草根树皮来充饥”。这代人因“心不好”,只留下 一个会劳动的“做活人”,其余的全晒死。拉爹下一代,名字叫拉拖:他们有两 只直眼睛,两只直眼朝上生。”。这代人“不到一月会说话,不n - 月能走路,一年就能 扛犁耙”,。但他们因“不懂道理”而被洪水淹死。“拉拖的后一代,名字叫拉文, 他们有两只横眼睛,两眼平平朝前生。拉文是我们的祖先”。 梅葛一书中也有 类似的记载:“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头把撒下独脚人,只有一尺二 寸长,吃的饭是泥土,下饭菜是沙子。月亮照着活得下去,太阳晒着活不下去, 这代人被晒死了。撒下第二把,人有一丈三尺长,拿树叶做衣裳,吃的山林果, 住的老山洞,做着活计瞌睡来一睡睡了几百年,身上长青苔,这代人也晒死 了。撒下第三把,人的两只眼睛朝上生,人类有了火,什么都有了,同子好过 了”,9 但这代人因“心不好”,被洪水淹死,只剩下好心的兄妹俩婚配繁衍人类。这里 所描述的独脚人和巨人指的就是“独眼人”,两眼朝上的直眼人即是“竖眼人”,“竖限 人”被淹后的下一代则是“横眼人”。此外阿细的先基、洪水泛滥、彝族古歌 等彝文文献中也把人类自身发展过程分为独眼人、竖眼人、横眼人三个阶段,以这样的 几种眼睛形态来区分人类的进化时代,表达了彝族先民朦胧而朴素的进化观。 以上史诗的说法,既指人类的进化,也包含社会变化的思想。首先,它们认为人的 体质在发生着急剧变化。人的身躯由太矮和太高,进化到今天这样能适应自然界的强壮、 灵活的中等身材;视觉器官由独眼、直眼、横眼进化到现代的双眼。其次,它们认为人 类的物质生活也在进化,人们由住岩洞、穿树叶、吃野果、用石头做工具逐步发展到盖 房子、穿布衣、尝新谷、制造金属工具。再次,它们还认为人类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进 步人们从不会说话到语言文字、创医药、知历法、会歌舞、懂诗文哲理。最后,它们 。五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奁队搜集,郭思九、陶学矗整埋:直姆,云南人民出敝社1 9 8 1 年第1 版,第 3 页。 厶南哲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盎队搜集,郭思几、陶学良整理:直姆,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i 版,第 i 7 一1 8 页。 8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盘队搜集郭思九、陶学良整理:查姆,云南人民出版杜1 9 8 1 年第l 版第 3 页。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盘队搜集,郭思九、陶学良整理:查姆,云南人民出版社) 9 8 1 年第l 版第 4 8 页。 6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搜集,郭思九、陶学良整理:盎姆,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版第 3 页 。中国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编: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资料选辑( 第一辑) ,昆明师院印刷厂1 9 8 1 年印 第7 9 8 0 页。 5 论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 认为婚姻家庭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彝族先民似乎认识到社会由原始群婚逐步向 一夫一妻的家庭形态演变。这些应是一种朴素、幼稚的进化观念。 2 、个人的成长 彝族先民不仅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还研究个体生命成长的微观视角,从 而丰富了古代彝族人学思想的内容。由前所述,彝族先民认为人类来源于物质,是自然 而生的;同样,他们认为个体生命也是禀赋自然而得以生。“古昔狄木狄戛( 传说中的 地名) 狄吉瑟姑娘,婚配异族郎,一夜语不谐,二夜语相合,四夜披毡衣,五夜情 爱浓,八夜同体温,九夜情脉脉。古昔人禽不相同,一月如秋水,二月尖草叶,三 月如青蛙,四月四脚蛇,五月山壁虎,六月具人形,七月母体转,八月母气合( 彝族谓 胎儿在母体中八月方有气息,与母气同出) ,九月母怀抱。”国这段话具体地描述了个体 生命的产生过程,说明了人的个体生命的产生是男女夫妇物之造化的结果,是自然产生 的。 彝族先民不仅认为个体生命是自然物化的结果,还认为个体生命的成长也同样贯穿 着这一自然原则。“尔生一月时,动小质不清,尔生二月时,啼声震中庭,尔生三月时, 认识父母手,尔生四月时,温暖睡母怀,尔生九月时,口闻露笑色。尔生满一岁, 阿布布学语,尔生满六岁,学诗与识字,尔生满七岁,畜牧与作稼”,”人到 三十岁,青春期己过。人过了花甲,两鬓该斑白”,9 “人到七十七,人生之余年, 迈步屋檐止,鸡肉米饭味不鲜人到八十八,鬓发白苍苍,齿秃缝稀己损尽; 人到九十九,眼不明,口不灵,脚步难迈手持棍”,”仞为一年一年地衰老,尔后一月 月地衰老,最后一天一天地衰老”,“人老就要死”。这些都说明了个人的生、长、老、 死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诈如恩格斯所述“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 即生命一旦产生,就孕育、包含着否定的方面,当生命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转化为死, 这是无可改变的生命之自然规律。 总之,对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探索,虽然是原始的、朴素的,但表现着彝族先民自我 意识的萌芽,正是这种自我意识,成为彝族关于人的思想的历史起点。 。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编:彝文文献选读,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版第1 4 页 o 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编:彝文文献选读,中央民族学院i 舨社1 9 9 2 年第l 版第1 7 页 8 肖建华,苏学文译注:尔比。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6 年l 版第3 9 9 - 4 0 0 页 。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编:彝文文献选读,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 9 9 2 年第l 版第3 5 1 页。 o 肖建毕,苏学文译注;尔比,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6 年1 版第4 0 1 - 贞 o 思格斯著;自然辩证往,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第l 版,第2 7 7 页 6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二、论人在天地间的地位 人在宇宙中处于何种地位? 这成为古代彝族人学思想进一步揭示的主题。彝族先民 在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认识基础上,对之进行了解答,并意识到人的地位是突出的,是优 于世间万物的。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肯定人的主体地位,赞美人的主体价值的内容,从 而为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增添了真理的颗粒。 ( 一) 自然有规律,人类成世主 1 、人与万物的关系 彝族先民在纷繁复杂、无数多样的客观事物中,观察到“鸟类是鸟类,兽类是兽类, 人类是人类,各种要分开各类要相配”,o “凡是禽兽呀,不讲人语言,也不准它们, 懂得人心事。”。这表明人与万物是不同的,只有人才是既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能 动主体。彝族诗文论就说:“天共分九层,地共分七层。至于大地呢,又是这样分: 地壳是一层,地石是二层,地海是三层,草木是四层,地虫是五层,地龙是六层,人类 是七层。一切都分好,各层都分明。” 人相对于世界万物而言,地位是至高的,“有了 天地后,大的就是人。”。这一观点在彝族古歌中也有详尽的体现:第一层天只为一道门, 而第二层天则成了四道门,第三层天有七道门,到第六层天生成后,“天地分阴阳, 地上男女生。”3 第七层天出现后,大地出现了花草树木,人类也繁殖多了,并开始主宰 宇宙。人成为万物之灵,在宇宙中居于主体地位。 2 、人是自然的主人 彝族先民在看到人的地位高于万物后,还看到“人类繁衍后,由人管万物。人是天 的母,人是天的父,人来管日月,人来管清浊。人是地的父,人是地的母,大地由人管。 还管河洞湖。” 人通过“管天”、“管地”来支配自然界,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这使人 为万物之灵的思想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西方基督教中,也讲上帝创造人,让人管理世间 万物,但这种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并替上帝管理伊甸园的人仍然是上帝的奴隶,但在 e 子尧翻译康健等整理:彝族古歌,贵州人民l n 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第6 9 页。 o 王了尧翻译,康健等整理:彝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第6 8 页 o 举舞哲、阿买妮等原蓍,康健、王子尧等翻译、整理;彝族诗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版,第5 5 页 o 陈妖友主编:物始纪略( 第一集) ,四j i l 民族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版第1 4 页 o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民问文学资料( 第五十集) 第2 8 页 o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日】:民间文学资料( 第六十八集) 第3 0 6 页 论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 彝族史诗查姆中却认为:“天地不算大,天地的名字自己不会取,天地的名字要人 来取,日月星宿不算大,日月星宿的名字自己不会取,日月星宿的名字人来取。 天王管着日月星辰,地王管着世上万物。天王地王不算大,天王地王的名字自己不会取 天王地王的名字人来取”,接着又以这种表述方式说明天上的“梭罗树”、地上的“粮 食”、“树林”、“鸟兽”、“山梁子”、“坝子”、“海子”、“江水”都“不算大”它们的“名 字自己不会取”,它们的名字“人来取”。这里,一切都算不了什么,“天、地不算大, 天王、地王也不算大”,只有人自己才算大,把人看作是高于天地、高于一般的物质形 式,高于其他的生命形态,赋予人以超越天地间万物的至尊地位,这是对人的礼赞,是 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的肯定,高扬了人作为现实存在的意义,蕴涵着人文主义的思想 倾向。 ( 二) 天地有万物,智者是人类 1 、人用知识主宰万物 彝族先民认为,人之所以高于力物就在于人有智慧、知识。啡濮叙祖白开 篇在叙述人与万物的区别时就说:“人生气一口有气出智慧,天地有万物,智者是人 类。”3 这罩所谓“智”、“智慧”是指人有认识的能力,能区分事物,“人用智慧,办理 事务,事物形状明明白白。”9 此外,彝族先民还看到“万物长出了,可是万物呀万物 没有名。名是谁来取,名是谁来定? 它是写者取,它由作者定;万物种种名,全由作者 取,全由写者定。千万种事物,这样来生成。”。事物的“名”就是表达事物的概念,对 事物的特性进行认识和区分。用“名”把这种认识和区分表达出来、确定下来,是入特 有的能力,这成为人高于万物的又一伟大之处,即人有知识。只有当人“有了知识后”, 爿。能“分天和地,分明日和月”:鲁才能“用来管宇宙,用来造树林,用它来种地”;9 才 能“有富贵荣华,千千万万的事物产生了。”反之,如果“- 人没有知识,青红海不盈, 七层天也昏”; 人没有知识,就不能“掌握天地之气的自然规律”。9 总之,“世上无知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搜集,郭思九、陶学良整理:查姆,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版第 1 1 8 页 o 朱琚元、张兴、诺海阿苏、阿果译:麟濮叙祖白云南民族f h 版社1 9 8 7 年第1 版,第3 页。 o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问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民闻文学资料( 第三十五集) ,第7 页 o 举奢哲、阿买妮等原著,康健、王子尧等翻译、整理:彝族诗文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版第5 6 贞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民间文学资抖) ( 第五卜集) ,第2 3 页 o 陈艮菱主编:物始纪略( 第一集) 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版第8 1 页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 西南彝忐选,贵州人民h l 版社1 9 8 2 年第1 版,第4 0 4 页 9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西南彝志选,贵州人民 l 版祉1 9 8 2 年第1 版,第4 0 2 页a 9 罗图义、陈英翻译,马学良审定:宇宙人文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版第9 6 页 s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识,一切都没有。” 2 、人用知识提高自身 彝族先民不仅看到知识能使人高于万物,还意识到知识有利于人自身的提高。“知 识天地精,想的人都长寿;智慧人类根,记的人都高龄”,。“有知识的人天上知一 半,地下全知道。天门他来开,地门他来管,有知识的人,宇宙他来管。世上知识 大,君占第二位。有了知识后,知识代代传。用知识祭祖,用知识祭天,用知识诊病, 知识收妖魔。有了知识后,君用它掌权,臣用它司令,工用它造物子用它孝父,女用 它敬母。”。这罩,彝族先民看到了知识使“人更聪明了,本领也更高”,。因此“有了智 与能,世人才聪慧,人类才繁荣。”。据西南彝志卷三哎哺九十代所载:彝族先 民在哎哺世代就出现了“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动手写下来”的氏族,以后世代相 传,不断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识,或者说以知识的进展来总结每一阶段( 每十代为一 阶段) 发展。如:第七段( 即七十代) 中说:“研究天文知识,耀日华月明,皓月明朗 朗,研究地理见识”;第九段( 即九十代) 则说:“巧女织锦,男整理书文,巧男打铜, 女整理历史,经反复整理,天地史完善,发展一族人”;第十五段( 即一百五十代) 说: “( 这一代为热跨人) 热跨善思索,热跨善团结,热跨有头脑,热跨很体面,热跨有 眼光热跨善言谈,热跨善书写,热跨勤写作,书本很美丽,美丽如锦帛”。8 虽然以上 对知识的总结很笼统、朴素,没有做出分门别类的区分,没有进展到近代科学知识的水 平,但以知识状况的总结为每一阶段的特征,说明了人类进化的基础是知识。这就把知 识的重要性放在了极高的地位上。 总之,人类历史表明,智慧、知识使人与其它生物从根本上区别丌来,形成了优于 其它生物的生存方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实现,使 人成为万物之灵,成为最富有力量和唯一自由的存在物。上述思想表明,彝族先民对此 已有初步、朴素的认识。这种认识应是一种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认识的萌芽。 ( 兰) 兽与人不同,生存不生活 。陈匠友主编:物始纪略( 第一集) ,四川民族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版第5 8 页。 。毕节地区舞文翻译组译,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彝族源流) ( i 一4 卷) ,盘州民族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 第3 9 6 页 陈长友主编:物始纪略( 第一集) 四j i i 民族出版社1 9 9 0 年第l 版,第7 7 - - 7 8 页 e 于尧、康健等整理:彝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第1 2 l 页 l :于尧、康健等整理:彝族古歌盘州人民h 5 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第9 6 页 9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西南彝志 ( 三、四卷) ,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9 1 年第l 敝 第1 6 l 一1 9 2 页 9 论占代彝族的人学思想 1 、人从事劳动,有能动性 彝族先民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看到了人高于万物,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人 从事劳动,创造世间力i 物。正是在人的劳动和创造力发展中,表现出人的至高地位。彝 族史诗查姆明确地告诉我们,第二代人比第一代人“高大”,是因为他们已经会劳 动,会“做活计”;第三代人比第二代人更有价值,是因为他们发明了火,开始“栽种”、 “薅草”;而真正现代人的祖先产生后,他们的最主要活动也是生产劳动。“世上有了人 烟世上分了民族,他们要生存繁衍,他们要认识事物。他们怎样开创历史,他们又怎 样创造万物? 彝家兄弟啊,请听后面的根谱。”。这里“万物”是指人造物,即人类劳动 所创造的一切,接着,史诗在下半部叙述了人怎样学会种麻、种棉,生产绸缎、金银铜 铁锡和笔纸。彝文典籍梅葛及西南彝志中也叙述了人在劳动中得到自然的发展, 产生语言、学会创造工具,学会获取自然物的各种技术乃至创造文字、天文历法等等。 这些叙述表明,劳动使人类从野蛮跨入文明,使人类认识了世界的本质和自身的价值, 从而创造了精神和物质财富。这就看到了人的超越性在于人的劳动和创造力,这是对人 的力量的赞美。此外,“大干世界上,只有成人类,能把工具制”,如“到史慕魁时, 他发明了火,有火兽逃避,水退则行船,干旱耕河畔,山连则成海,疏通九条河。” 。学会使用火,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步;知道疏通大河,使之归流大 海,体现了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界。人和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 的规律和人的需要来获取生活资料,改造自然。因此,“在天地之间,为啥这样美,说 来也不难”,“人开拓大地,人管理河海。在天地之间,草生绿油油”,“树长青悠悠,人 生大地繁,人长大地美”,“若没有人类,大地美不了。”园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句话,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用自己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 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古代彝族已经从现实生活 中直观、朴素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2 、人讲伦理道德 人有无上崇高的地位还在于人讲伦理道德。彝族先民认为最初的人与禽兽无异,没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搜集,郭思几、陶学良整理:古姆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l 版,第 7 5 页 o 王天玺、车国文著: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哲学,云南教育m 版社2 0 0 0 年第l 版,第2 4 7 页 o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西南彝志( 五、六奄) ,贵州民族f l i 版社1 9 9 2 年第1 版, 第1 0 - 1 i 页 ”陈长友主编t 物始纪略) ( 第一集) ,四川民族出版杜1 9 9 0 年第1 版,第5 6 5 7 页 o 恩格斯著,l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扯1 9 8 4 年第1 版,第3 0 4 页。 1 0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有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道理也不讲,长幼也不分;儿子不养爹妈,爹妈不管 儿孙。饿了就相互撕吃,吵嘴又打架,时时起纠纷”,由于“这代人心不好,要换掉这 代人。耍找好心人,重新繁衍子孙。”。于是,其他人被灭绝了,只有一个主张“世上苦 人帮苦人”的“做活人”被留下来成为“大地的主人”。后来,新生的第二代“不懂道 理备吃各的饭,各烧各的汤。一不管亲友,二不管爹妈”,而“不讲道理的人不换 嘛,看不到善良和纯朴。”。因此,那些心地不好的人都被洪水淹死,只有“心像月亮 样干净,为人像大树一样正直”的好心人逃脱了洪灾,最终成为人类的始祖。从以上论 述可见,社会和人类更迭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心”,即道德观念。这里就包含着关于人 类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人与禽兽区分开来并有自身存在价值的朴素认识。 三、论人与万物的本源 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阶段,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彝族先民在人与万物的本源问 题上,往往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特殊东西中去找寻这个统一,认为人类源于“泥 土”、“水”、“雪”等。但是随着彝族先民社会生产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不断受到汉 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概括性更强、抽象性更高的气本源论思想。 ( 一) 气生人和万物 1 、气是人和万物的本源 随着古代彝族哲学的发展,早期宇宙本源论的理论局限得到克服,彝族先民提出 “气”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根源。“万事万物的总根子都是清浊二气”, 这里“根子” 概念,与古希腊哲学的本原同义,和古代汉族哲学的“本根”相仿,指万物之根。因此,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天地由它形成,哎哺、且舍由它产生,天地人和 各种事物都出现了”,。就是“人体的根本,也是形成天的青、清之气与凝成地的红、浊 之气”。 这说明,“气”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人类的本源。“清浊人根本”,。人是由天 。云南哲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搜集,郭思九、陶学良整理:查姆,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l 版。第 2 6 页。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搜集,郭恩九、陶学良整理:查姆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l 版,第 5 0 5 l 页。 。罗国义、陈英翻译,马学良审定:宇宙人文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版第5 9 页。 。罗圉义、陈英翻译马学良审定:宇宙人文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版,第5 9 页 o 罗固义、陈英懿译,马学良审定:宇宙人文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4 年第l 版,第1 0 5 页a 。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彝族源流( 1 4 卷) ,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版, 第2 3 7 页 论古代彝族的人学思想 地之气互相交合而生长出来的,这就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这里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p协议书报文简介
- smb协议书的概念
- 以房屋抵货款协议书
- 2025年RISC-VFPGA加速卡设计考核试卷
- 2025年RCEP项下电子设备整机原产地规则应用考核试卷
- 闭环管理餐饮协议书
- 2025年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新指标应用技能综合强化考核试卷
- 2025年金属材料行业金属材料新技术与创新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行业生成式AI内容安全事件分类标准考核试卷
- 2025年水电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整体管理与敏捷方法应用考核试卷
- 骨盆前后倾的课件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生涯发展展示【高职(专科)】
- 电缆检验员安全培训资料课件
- 建筑工地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AI辅助阅读疗愈模式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与发展
- 医院《新生儿病室工作制度》试题与答案
- 特种车辆租赁管理办法
- 学堂在线 知识产权法 章节测试答案
- 风险合规培训课件
- 2025时事政治3月考试题库(附答案)
- 在线监测设备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