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温州鼓词发展历程探微.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温州鼓词发展历程探微.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温州鼓词发展历程探微.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温州鼓词发展历程探微.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温州鼓词发展历程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温州鼓词发展历程探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瓯江流域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俗称“唱词 ,也称搿盲 词一或“瞽词 。其历史之悠久,伴奏乐器之独特,演唱方式之灵活多变,以及民间基础 之深厚,都为国内许多叙说体曲艺品种所鲜见。本文拟从民俗、民族音乐及人文历史的 , 角度,对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对温州鼓词的渊源、流变、声腔语言、 乐器构成等方面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多流派作初步的探讨,特别是对温州鼓词 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大词词目娘娘词的形成、民俗信仰、艺术价值及其在温州 鼓词中的独特地位等作出一些理论上的分析。 关键词:温州鼓词发展历程娘娘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a b s t r a c t w e n z h o ug u c i ,ak i n do ff o l ka r tf o r m s , c o m o n l yc a l l e d c h a n g c i , a l s oc a l l e d m a n g c i o r “g u e i ,i sp o p u l a ri nt h es o u t ho f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 o u j i a n gr i v e rb a s i n t h a ti t sl o n gh i s t o r y , s p e c i a li n s t r u m e n t s , f l e x i b l es i n g i n gt y p e sa n dd e e p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t h ep e o p l ea r ea l lr a r e t l l i st h e m ep l a nt oc o m b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e n z h o ug u e io u t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f i - o ms u c ha n g l e sa st h ef o l kc u s t o m i ,t h en a t i o n a lm u s i c a n dt h eh u m a n eh i s t o r y m e a n w h i l e , t h et h e m ep r o b et e n t a t i v ei n t ot h e o r i g i n , t h ev a r a t i o n s ,t h eo p r a t i et u n e s ,t h ei n s t r u m e n t so fw e n z h o u g u c i a n di t sd i f f e r e n tb r a n c h e sf o r m e d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e s p e c i a l l yt oo n eo f t h eb r a n c h e s n i a n gn i a n ge i o fd a c i ,w h i c hh a st h eb i g g e s ti n f l u e n c e a n ds p r e a dm o s t ,t h et h e m eg i v e sat h e o r i o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ni t sf o r m a t i o n , n a t i o n a lr e l i g i o n , a r tv a l u ea n di t su n i q u ep o s i t i o ni nw e n z h o ug u c i k e yw o r d s :w e n z h o ug u e i ,t h e c o u r s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n i a n g n i a n g c i , n o n -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h e :i t a g e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争攻 日期:) 耐年;月8 日 首都 币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 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 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 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雪感 日期:勿皤年? 月彦日 引言 这是一种在浙南大地上绵延了数百年的民间曲艺; 这是一种畦农市女,野老村氓所珍爱的巴人俚唱; 这是一种迄今为止依然没有登上大雅之堂的草根艺术; 虽然它生机蓬勃,但在理论界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史论对它详加论述而引起 世人注目。 它的通行名称是: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捧。过去,因大都为盲 人所操之业,故又称为“盲词、“瞽词 。它是流行于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亦为华 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一向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 的说法。 温州鼓词分为平词和大词两种,平词是艺人平时营业性的演唱,室内外均可作场。 凡遇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民事争端而认错罚词,或夏夜纳凉,邀请艺人来演唱, 多则数夜( 或日) ,少则一夜即止。演唱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执三粒板,右手持鼓签, 敲奏牛筋琴、小扁鼓、高音梆子等乐器为说唱伴奏。曲调文雅,唱多于白,长于抒情, 历来是温州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词主要演唱“经卷书”,多在敬神时演唱,一般都在庙宇中演唱,其形式颇为复杂。 艺人唱时,身穿长衫,前置大鼓,旁挂大锣,右手击鼓敲锣,左手执拍板立而说唱。词 目有北游( 黄氏女修行) 圆、东游( 华光传) 等,娘娘词又称南游,是大词 的代表性曲目,现在所讲的唱大词几乎就指的是唱娘娘词。 温州鼓词用温州方言说唱,以温州地区的瑞安话为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它的表演形式是说唱相间,唱腔音乐为板腔体,基本曲调为“吟调”,节 奏整齐,朗朗上口,板式变化丰富。演员自弹牛筋琴伴奏说唱,其演出以一入单档为主, 也有夫妻档、兄妹、师徒等双档形式。2 0 世纪7 0 年代后温州鼓词还出现多档群唱的组 合演出形式。 温少h 鼓词的艺术传人已见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陈昌牌,民国时期 中国l i l 艺集成温州卷温州鼓词( 来 l 版) 嬲这两部人词已经失传,现已无人会唱 的曹岱卿、陈壬连、李庆新、李林晦、白象珍、王阿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管 华山、阮世池、郑明钦、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陈春兰、缪秀霞 矗宣 宇。 温州鼓词艺术积累十分深厚,传统节目众多,其中包括神话题材的南游和封神, 公案题材的包公案,讲史题材的 征东和征西,世情题材的十二红和八 美图,武侠题材的( - l 侠五义和( - h 剑十三侠等,新编节目有海英、铁道游击 队、小二黑结婚、秋香爱社等。回 温州鼓词作为温州的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区域文化的审 美特征和独特个性,也反映了温州人的文化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温州鼓词包括了温州 地区的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也包括了温州人的礼仪节庆、音乐创作、工艺技术 和宗教信仰等丰富内涵,洋溢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间工艺、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 近几年,对温州鼓词的研究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内容主要涉及温州鼓词渊源、 发展、艺术特征、音乐形态特征、唱腔和伴奏音乐、语言艺术特点等等多方面,主要从 社会学、形态学与语言学、音乐学的研究角度切入。 关于温州鼓词的书籍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温州分卷编委会编写的中国曲艺集 成温州卷温州鼓词( 试编本,1 9 8 5 年版,未正式出版) ,这是温州鼓词比较系统 的论著,对温州鼓词的历史、音乐、流派、曲目及历代师承关系等进行了收集、整理和 研究。由瑞安市文化局编印,郑育友主编的瑞安鼓词史资料、瑞安鼓词黄体芳年 谱谚,摘要了各时期的论文及大事。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徐兆格主编的姹紫嫣 红春满园新时期平阳文化艺术记实平阳艺脉平阳民间演唱艺术等平阳乡土文化 从书,对平阳地区温州鼓词的发展情况作了比较翔实的总结。还有瑞安市文化馆正在编 写的温州鼓词一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丛书,对温州鼓词的有关资料 进行整理、编写,目前已进入校对排版阶段,估计年初可以出版另外,温州鼓词见 于书籍的还有词目汇编材料,特别是解放后鼓词的创作材料。如郑志强鼓词集,兰州 大学汤镇东整理的温州鼓词教化篇温州鼓词男女篇,瑞安市文化馆组织的瑞安 曲艺,阮世池鼓词选,鹿城区文化馆的温州鼓词:鹿城区2 0 0 3 年创作专集等。 温州地区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也对温州鼓词发生了浓厚兴趣,如温州大学初等教育学 院赵雷老师在中国音乐上发表的温州鼓词的句式、唱腔和伴奏音乐以温州鼓词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上) 主编:周超平,副主编:王文章、张旭,文化艺术出版社第 5 7 9 - - 5 8 0 页。温州鼓词 2 的音乐形态为切入点,关注温州鼓词的音乐特征。他的瑞安鼓词探源从文献研究角 度出发,对温州鼓词起源的几种说法作了比较、介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温州大学初 等教育学院的李慧老师在东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浙南文化背景下的温州鼓词从 社会学角度出发,将温州鼓词融入浙南文化的大背景中。瑞安文化馆胡平老师的温州 鼓词语言艺术特色浅谈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在分析温州鼓词的词本基础上,对温州鼓 词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归纳总结。一些研究生也写了鼓词方面的硕士论文,大部分关注 是大词娘娘词,从民族音乐学、民俗学角度对 的演唱仪式及其音乐以民族音乐学角度出发,结合大量 的田野工作,对温州鼓词 南游) ( 即大词娘娘词) 本身的仪式过程及演唱音乐进 行了记录论述,提出了南游具有。入神共享 的性质,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 观点。温州大学上官素荣的温州鼓词与娘娘信仰,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将娘娘词 与温州的地方信仰民俗相结合。 从笔者收集的材料看,目前学界对鼓词的研究较为散乱,特别是对温州鼓词的发展 历史缺乏系统的整理分析。有关部门对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仅仅以大事年表加以总结, 缺乏总体把握。本文力图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对温州鼓词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梳理,借鉴历 史学、民族学研究成果,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运用文献调查法、采访记录法、现场考 察法等方法对温州鼓词发展历程进行针对性的考察。 3 第一章温州鼓词的形成期 温州地处浙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度适中, 气候宜人。温州属丘陵地貌,境内山峦重叠,河流众多,风光秀丽,幅员辽阔,有全国 5 a 级风景名胜的雁荡山、楠溪江。温州历史悠久,古为瓯地,瓯地自古就有“敬鬼神, 好淫祀 的传统,瓯民质朴敦厚、崇尚礼仪、好佛事、信占卜。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 汉代归东瓯国,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公元3 2 3 年) 称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 称为白鹿城( 今鹿城区) ,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 公元6 2 2 年) 置东嘉州, 高宗上元二年( 公元6 7 5 年) 置温州,自此以后,历l3 0 0 余年至今,州名无改, 州境亦无大变。其现辖三区二市六县,共计乡( 镇) 数5 0 5 个( 1 9 8 5 年数) ,人口约7 5 0 多 万,以经济发达闻名全国。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温州大地上有永昆、和剧、高腔、瓯 剧等戏曲形式,还有参龙、道情、花鼓、龙船、弹词等曲艺品种,其中最负盛名的还是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约4 0 0 个乡( 镇) ,经过温州人民世代流传、改进,从原始状态 的盲人“门头唱 到有了专门艺人、专门词场、专i - j 仓 j 作,其发展历程经历上百年的兴 衰沉浮。它与温州的“瓯文化 是密不可分的,瓯语造就了温州鼓词独特的音韵腔调, 瓯风提供了温州鼓词的特有的唱腔版式。温州境内关于温州鼓词的起源众说纷纭,唐代 说、南宋说、明代说各持一家。本人根据相关资料,对以上说法进行分析,将温州鼓词 的形成年代大体定于明代。 第一节温州鼓词的起源说 关于温州鼓词的起源及具体形成年代,根据本人所查资料及其调查了解的情况,现 在大体上有三种看法: 一说鼓词约源于唐代。解放前塘河东有位老艺人叫陈宝生,他曾从远祖那里口传得 知,鼓词的祖师姓雷,名海青,其生活年代在唐开元天宝年间,通音律,善鼓琴,唱杨 。中固曲学大辞典中记载:“雷海青,唐代宫廷乐师,生卒不详,精通琵琶。 4 柳,传人间,后被闽浙一带曲艺人祀奉为词曲的始祖。嗡鼓词艺人中还流传着鼓词的祖 师爷是唐明皇之叔 的传说 。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 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二说始于南宋。这主要是根据南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夕阳古柳 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 陆游在瑞安当主簿或福建宁德当主回乡时,途经瑞安时所写。诗中“负鼓盲翁 可能指 的是温州鼓词演昌者瞽者。还有人认为,温州鼓词来自于宋代的鼓子词,南宋时传 入温州。甚至还有人认为温州的鼓词系从北宋的唱赚、陶真等说唱形式演化发展而来。 所唱的词目大抵来自弹词、宝卷或小说,内容则以忠奸斗争、善恶相报、儿女私情、人 间恩怨之类为多。l f l 社会习此艺者多为盲人,词目大都口传心授,艺人因派别门户不同, 各派拥有的词目各异,彼此间的竞争也颇激烈,为防止词目流失,故绝少文字唱本流传。 到后来有专门的词场,鼓词也就慢慢演化发展了。 三说始于明代。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 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 野韵文人与聪明的瞽目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这 种说唱形式。这种说法认为温州鼓词是地方音乐的产物,是在温卅i 本地方民间音乐与文 人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沈沉老师也认为,根据明代徐 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到南戏的特点时说:“其曲,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富调, 故士夫罕有留意者。温州鼓词与南戏起源有相似之处,都是里巷歌谣演变而来。 第二节温州鼓词的形成年代 根据上文的关于鼓词起源的说法,结合本人所搜集的资料。本人认为,将温州鼓词 形成年代大体定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比较恰当的。 , 首先,根据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历史,温州鼓词始于明代是较可信的。温州鼓词的 国赵雷瑞安鼓词探源,中嗣音乐2 0 0 6 年第一期 。据老艺人陈月波l 口i 忆,有鼓词祖师爷为证:“文王叔父周信定岁少双目损伤明。闲来无事想娱乐,方凳翘天脚 布绳。筷击发生成音乐,三音六板鼓合成。常在宫内琴敲鼓,自我作乐唱古人。”信息传到富殿外,盲人作啭如今” 又云“云中裂罗定阴阳。独脚仙牛皮一张。广博仙师鞔成鼓,三音六板于歌唱。” 曲会崇柳中国曲艺志浙江卷浙江资料本之温州曲艺志( 初稿) 上册综述p 2 ,中国曲艺志浙江卷编 辑部,1 9 9 3 年版 5 形成必须与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历史相联系。“说唱音乐又可以称为曲艺,它是由民间流 传的口头文学和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以说、唱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独特艺 术。 温州鼓词属于说唱音乐中的鼓词类。 我国说唱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 世纪战国时期萄子的成相篇,是一篇兼用 韵文和散文的作品,很像后来说唱文学的结构,可以说是说唱音乐的萌芽。说唱音乐的 真正形成则是在唐亿“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 。“当时民间流行的说话囝 ( 即说书) ,以及佛教徒宣传教义的“俗讲,“变文 等,都可看作是“说唱音乐的先 导 。宋元时期,说唱艺术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这时流行的曲种,有小型曲艺如“陶真”、 “涯词”、“小唱”、“货郎儿”、“鼓子词”,也有集诸家腔谱而成的大型曲艺如“唱赚”和“诸 宫调”。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出现繁盛局面,形成“鼓词 “弹词 “道情“琴书 “牌子 曲 等几大门类。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在宋元髓清时的鼓子词、话本和词话等说唱艺术 中就已经开始酝酿。鼓词形成于何时今天无确切文献可考,今传最早的鼓词,是明天启 刊本大唐秦王词话( 一名秦王演义) ,写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征伐群雄统一中国的故 事。韵文为十字句,与鼓词相同,只是这时还不用鼓词的名称。正式使用鼓词这一名称 的,是明末清初的贾凫西,他的木皮散人鼓词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鼓词的具体称 谓和成型的作品。这个事实说明至晚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鼓词已经流行,并且已经转而 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因此,鼓词的出现应该不晚于清顺治年间。o 所以,属于鼓词类的温 州鼓词形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是比较契合曲艺历史的大背景的。 其次,唐代说和南宋说缺乏足够而必要的史证依据,较难信服。 、唐代说仅凭诗歌作为依据,缺乏史料支撑,而且在诗中提到的是否是温州鼓词 很难得到考证。况且,如果说鼓词祖师爷是唐明皇之叔,应该是睿王李旦的弟弟。据旧 唐志记载:高宗李治有八子,睿宗旦排行最后,唐明皇也就无有皇叔的可能。 二、南宋说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陆游的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有些学者将此作为 鼓阐形成年代的证据有待考证。现今,学界对于陆游是否在瑞安当过主薄尚有争议。 另 o 中国音乐导览靳学东。人民音乐出版社,“唱着说”与“说着唱”曲艺音乐略述:第1 2 3 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 二)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3 年 o 即说书 国寺院的僧入以唱诵的方式向一般信徒和群众宣讲佛经。以达到宣传佛教的目的 圆原意为解释佛寺中壁画和遗像的文字,后可以认为凡是依经典或它种体裁而变成说唱体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变文多 说i 喝故事,少陈述道理 苏木论“俗讲”、。变文”与佛教音乐的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 9 9 2 年第二期 m 胡天虹:论宋、金、元、明、清时代说唱音乐的艺术形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2 期 鼬关于陆游曾任瑞安主簿( 位仅次子知县) 历史上素有争论,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出版的瑞安县志记载:“簿陆游见 名宦( 大意为官员名单i :有主簿陆游的名字) ”晰清代嘉庆十三年( 1 8 0 8 年) 修订的瑞安县志则写道:“陆游非 为是邑簿( 火意为陆游并非本县主簿) ”此后所修订的瑞安县志、瑞安市志均依据常史- 陆游传,未记载陆 6 外有学者认为陆游的诗足在福建宁德任主薄回家途中经过瑞安所作也缺乏必要的史证材 料。在诗中所提的赵家庄是否在瑞安现在更是无从考证。本人为此事专门请教了温州鼓 词研究专家宋维远先生,他也认为现存关于鼓词源于南宋一说的历史文献记载除陆游此 诗外,并无其他的旁证。在历史学上,孤证很难成立。 三、本人认为,温少i , i 鼓词与宋代的鼓子词、陶真有较大出入,不应将其源头指向鼓子 词和陶真。持南宋说的很多学者认为鼓词源于鼓子词,这种说法似乎因为鼓子词和鼓词都 有“鼓字丽来。本人认为,将两者混淆可能因为现存鼓子词的资料较少,对鼓子词这种 形式不甚了解而来。“鼓子词初兴起于北宋,是一种每个节目无论长短,只用同一个词调 反复演d 昌的曲艺形式”。国它因在表演时用鼓伴奏,演唱中反复使用同一曲牌丽得名,在表 演时,由一入主唱兼主说,另外几人作为“歌伴 和唱兼器乐伴奏,其伴奏乐器以鼓为主, 其他可能还有笛管等乐器和弦乐器,在其表演时有固定的场地。圆鼓予词是官僚世大夫廷 宴时的伎艺,由世大夫、上流阶层亲自表演作乐。它所表现的内容、情调、修辞、美学风 格都是文人的,优美雅正,富于室内乐的色彩。由于它内容、题材上的应制性以及它的时 序节令宴廷聚会上的应制特点,使得它过早的随着宋代的衰落而灭亡,随着宋代士大夫 地位的没落和汉族知识分子宴廷聚会的消失而敛迹。鼓子词的历史很短,到南宋后期已经 消亡。国而温州鼓词来自于民间,过去都是瞽者走街串巷的种谋生手段,是下层劳动人 民的娱乐手段,用温州地区的方言演唱,包含大量的民间俗语和俚语与宋代的鼓子词应该 有较大的出入。 “陶真,形成于宋代,它至少在南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说唱艺术 。固关于陶真 的记载,今天可见元、明时期的一些史料文本,从南戏琵琶记中的唱词可知这时期的 陶真是以七言四句为一个段落,字、体、格完全一致,形式十分完整。在表演形式上,一 般是用琵琶伴奏,但如果是清唱就用人声伴和。明代的陶真是也是用琵琶伴奏,以女性艺 人居多,已经是完全城市化的说唱艺术。囝与温州鼓词用鼓伴奏,起源于乡间有很大的出 入 再次,本人认为,根据现有文献资料,鼓词始于明代或明末清初较为可信。 游曾在瑞安为官的经历。去年,瑞安退休干部高圻祥在瑞安市政协文史委成员会议土,以,永乐大典为依据其上 面记载:“( 宦绩)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为瑞安县簿,赞治得宜,吏民爱之尤善为诗,至今称之”。 而提出陆游 曾任瑞安县主簿的观点。而据温州文献丛书主编胡珠生说,温州历史研究一般以清代乾隆年问的温州府志为 、依据并未记载陆游在瑞安肖主薄的事。 m 蘩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第2 3 6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8 年版。 毋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化考中说:“是知鼓子词的讲唱者需以三人组成。人讲唱的,另一人是歌唱的,讲唱者 或兼弦索或兼吹笛。其他一人则专吹笛或操弦。恰恰把鼓子词最重要的击鼓者给遗漏了。” 予天池:论宋代鼓予词,海南师范学报1 9 9 9 年第5 期 胡天虹:论宋、金、元、明、清时代说唱音乐的艺术形态,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 0 0 6 年第l 期 7 一、鼓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在清代瑞安塘下人塾师赵均( 17 8 6 1 8 6 6 ) 所作日记过 来语( 二十册,五十多万字,记载所见所闻的1 日温属各县政治、经济及社会情况) 中“嘉 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旋灯结彩,倾动一时。 白门松不只是赵钧对 他作过评价,又项嵩午堤集:“瞽者白门松,工唱词,远近争致之。名且出于其乡士 族以上”。根据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 白门松是嘉庆、道光年间的人 物,当时已远近闻名,证明清前期温州鼓词已经作为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形态得到了百 姓的认可。( 2 ) “瞽者白门松黟,说明当时鼓词艺人还是以没有生存竞争能力的瞽目艺人为 主,他们将鼓词是作为生存的一种手段和技能。( 3 ) “有白门松最善唱词,说明当时名鼓 词艺人不止白门松一人,而白门松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证明当时鼓词已经有了市场和竞 争机制,对艺人的水平是有所要求的。“) “到处皆旋灯结彩,倾动一时 ,说明当时鼓词 已经不满足于盲人挨家挨户,乞讨求饱的流动场所,有了专门的鼓词词场。艺人在词场中 表演也不仅仅是满足温暖需要了,而是形成一种专门的职业。( 5 ) “远近争致之 ,远近都 争着邀请他去唱词,说明当时艺人十分走红,鼓词的市场十分兴盛。( 6 ) “名且出于其乡士 族以上 ,是说他的名气还在他们乡士族以上,说明鼓词艺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温州鼓词最早是瞽者唱的“门头词 ,即瞽者走街串巷在别人家门口唱的鼓词。瞽者 唱上一小段,乞讨点粮食,所以又被称为“讨饭唱 。任何艺术门类从形成到成熟都有一 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来看,温州鼓词始 于明代或明末清初是比较可靠的。任何一种民间音乐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它的萌 芽可能与后来的形式有所出入。因此,陆游所说的“负鼓盲翁可能是鼓词的萌芽,也 可能是北方南下的鼓子词或陶真,与现在的温州鼓词应有较大的出入。而明代的鼓词可 能是鼓词较为成型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在“鼓词 条中写到:“浙江的温州鼓词, 相传始于明代,源于祭祀时的唱太平、灵经娘娘词,曲调由古代的曲调和当地 的民间小曲发展而成。一这里提到唱太平、灵经、本人认为,温州鼓词具有它的独特性还 在于它是温州地区关于陈十四娘娘宗教信仰的文艺载体。 l 、娘娘信仰:娘娘信仰指的是陈十四信仰。本人认为,娘娘信仰是明清时期三教 合一的民间宗教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大量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的兴起。 陈十四娘娘是民间道教“间山教 的教主。在娘娘词中“神娘( 陈+ 四) 打 痂陈十四娘娘,她又名陈螭姑,是福建、台湾、浙南等地信仰的一位女神,另称临水夫人、太阴圣母等 。向世陵明代的宗教和三教合一,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 9 9 9 年第阴期 。闯山派又称夫人教,陈十四是该派教主,除了她,还奉林九娘、李三娘,合称“三奶夫人” 8 个雷公诀,小妖一见化灰尘 圆之类的唱旬多处重复,这使我们想起“神霄派 的某些特 征,而神霄派的主要创始人林灵素 是温州永嘉( 即现在的温州) 人。他行神霄五雷法, 得宠于宋徽宗。传说故事中的陈十四与妖魔斗法时多用丹书符绦,善使掌心五雷法,这 样是否可以推断也来自于神霄派。如此说来,阎山派可以说是道教神霄派的一派分支。 娘娘词中又有佛教的痕迹,里面出现的观音就是佛教人物,陈十四斩妖除魔、 救死扶伤和佛教宣扬的惩恶扬善、济世救人的观点是相符的。 娘娘词中还有表现儒学中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容。陈十四杀蛇妖救兄为之仁, 杀妖除魔造福百姓谓之义,为朝廷效力挺身而出击退海盗谓之礼,用计除蛇妖变成的皇 后谓之智。遵从婚约谓之信。因此,在南游里儒家思想随处可见。由此,本人认为 娘娘词可以说是明清时期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的典型代表。 明清时期,陈十四信仰益趋兴盛。据温州道教通览一书,从鹿城、瓯海、瑞安、 平阳四地来看,记载在册的太阴富或娘娘宫有( 9 + 2 3 + 2 3 + 1 8 ) 7 3 座,这些太阴宫或娘娘 宫中供奉的主神是陈十四娘娘。这7 3 座太阴宫中,始建于明朝的有2 3 座,清朝的有3 3 座,其他的为民国和近代修建,可见,明清时期是娘娘信仰的繁盛时期。这从温州各地 的碑志、县志、文人札记中亦可窥见。此时,娘娘词也应运而生。 2 、娘娘词的产生历史:娘娘词主要唱述陈十四娘娘自庐山学法归来,一路斩 妖灭怪、治病救人的事迹。陈十四从闾山学法回来,一路斩妖除魔,颇象西游记中 的场景,又故事发生在南归途中,所以有些地方把娘娘词又称为南游,还有人誉 为南游大传或灵经大传。这种在庙宇内演唱,并举行各种仪式的“娘娘词,溯 其渊源,可以与唐代的“俗讲 、“变文”,南宋时的“说经 、“说参请”,元明时的“宣 卷 、“宝卷 相承接,可见其与历代的宗教讲唱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南游的前篇内 容香山,其唱述的是观世音如何降生、得道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的香山宝卷( 又名观世音菩萨本行经) 的内容几乎相差无几,都是讲妙庄皇帝三 公主妙善立志出家苦修,自割手眼救父,成道为观世音菩萨的故事。清张桐杜隐园日 记中写到:“是处搭戏台_ 座,悬灯结彩,雇一盲人唱陈十四收妖故事,台下男女 环座而听者不下千余人。少年妇女浓妆艳服,轻摇圆扇,露坐置五更始返。 郭钟岳写于 同治十一年( 1 8 7 2 年) 瓯江竹枝词中说:“呼邻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锦绣 毋据徐宏图研究,该教宋元时期已流传于福建漳州一带 沈沉民间瑰宝,温州日报2 0 0 4 年2 月2 2 日 印据饬世真 l l l 体道通撩卷五三林灵索传说:林灵素本名灵殛,字通叟,温州永嘉人幼年志学神仙,约3 0 岁时, 精通儒道经典。游西洛,自称遇汉天师弟子赵升授以神霄天坛玉书,又称五雷玉书,“皆有神仙变化法,言兴云致 雨,符咒驱遣下鬼,役使万灵”。见于卿希泰道教神霄派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 9 9 9 年第4 期 回上官素荣:温州鼓词与娘娘信仰温州大学硕士论文 9 丛齐听坐,盲词村瞽唱娘娘。”根据清代娘娘词的已有记载来看,它产生时期最娩 可以推至清同治年间,但同治年间既然已初具规模,从中国古代或己往的民问演艺艺术 的产生、成型尚需一定的时曰柬看,“娘娘词”的产生年代还可以往上推。那么,明代宝 卷文学作为娘娘词的底本是可咀成立的。 3 、娘娘词与娘娘信仰:在温州,“娘娘词”与娘娘信仰是一个相互依从的整体。一 方面娘娘信仰提供了娘娘词的生长土壤。“娘娘词”演唱中多有来源自闾山教做遒场时 的仪式,该教的道场科仪常见的有“度关”道场、。皇君道场”、“娘娘醮”,这些道场的 仪式如“挣坛”、“笈鼓”、“请神”、“造花船”等都被“娘娘词”所吸收,听众亦在此过 程中进行消灾祈福、礼佛请愿的活动,从中可见,“娘娘词”与明清时期“闾山救”的做 法会、宣卷有着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娘娘词成为娘娘信仰的传播载体。通过艺人富 有表现力的表演、各种仪式的加入、观众的参与将娘娘信仰得到了很好的传播。由此, 本人认为作为娘娘信仰传播工具的娘娘词迎合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成为信仰 连接的纽带。 根据上文的阐述,本人认为将温州鼓词的形成年代大致定在明代或明末清初左右似 较为妥当。 第三节温州鼓词形成期的具体表现 温州鼓词自明代形成以来,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大致在明代至清前期。从 上文的文献资料来看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本人认为温州鼓词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表 现: 图卜i 扁鼓 。j :官素菜温州鼓词与娘娘信仰 一是乐器,以鼓为主。杨淡风的瓯江竹枝词: “有瞽原来出古怪,鼓词唱得实堪听,漫言盲目无 才思,瞽议于今已满庭。”说明当时瞽者唱鼓词就 是以鼓伴奏。这里所说的鼓就是唱词鼓,又称“小 扁鼓 ,鼓圈采用硬本,单面蒙上牛皮。演唱时, 用小竹杆敲打鼓面,即发出“咚咚”的沉重之声。 二是演唱内容,以短篇为主。“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 成。也就是说温州鼓词最初的旋律来自于是乡间小曲和词曲。可以理解,瞽者在农村挨 家串户乞讨粮食时,用唱词鼓伴奏唱上一段,也只能以唱短篇为主。等到白门松、阿光 儿等艺人从门头唱中汲取营养,才慢慢有了某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里面。 三是演唱地点,开始分化。除流动词场外,开始出现专门词场。一方面,是以“门 头词 为主的流通词场。瞽者经常腰间别一唱词鼓,拄根拐杖,前面有小孩引路,遇到 有住户就停下来,唱上一段。直到1 9 世纪4 0 年代,在温州地区还能见到唱“门头词 的艺人。另一方面,出现了专门词场。方鼎锐温州竹枝词中有“此日豆棚入共坐, 富词听唱蔡中郎 之旬中的出现的“豆棚。还有过来语中有“到处皆悬灯结彩 都说明开始出现专门词场。 四是艺人构成,开始分化。一方面,是唱“门头词”的瞽者,温州以前有句俗语“兜 阿兜,兜阿兜,唱词人眼睛给狗眍 ,指的就是温州瞽词艺人走街串巷唱词用以乞讨的情 景。他们和过去的乞丐、巫婆同列,属于社会的最底层,遭人唾弃辱骂o 。乞讨。另一方 面,阿光儿、白门松等人的地位显然高于唱“门头词 的盲人,需要远近去邀请,成为 有了一定身份地位的艺人,不需要再沿街乞讨生存。 温州鼓词从盲人的“门头唱,到有专门词场、词师,说明温州鼓词从一种民间自 发的艺术形态逐渐向成熟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鼓词艺术的春天即将到来; o 瑞安民国县志,瑞安县修志委员会纂修 第二章温州鼓词的成熟期 温州鼓词从明清时期萌芽形成,这种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温州地 区逐渐得到了老百姓的喜欢。经过艺人的努力改进,清中叶之后到民国,鼓词艺术进入 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阶段。温州鼓词独特的伴奏乐器牛筋琴的诞生,是对温州鼓词 演唱形式的完善,更是温州鼓词这个曲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词中 娘 娘词的盛行,标志着温州鼓词从以短篇为主过渡到中、长篇,鼓词内容有了 较大扩充。此时,一大批知名艺人的出现和文人参与鼓词创作,鼓词的音乐唱 腔逐渐完善,形成一些固定的唱腔板式。这些都标志着温州鼓词的成熟期已经 到来。 第一节牛筋琴的出现 温州鼓词从原来的唱词鼓增加了乐器家族中独一无二的牛筋琴,这是温州鼓词成熟 期的重要标志,也是温州鼓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一、 牛筋琴的发展史 相传牛筋琴产生于清光绪中叶,当时永嘉一位叫新近的鼓词老艺人,一次在温州打 罗桥一家弹棉花店里唱喜词,因敲鼓时用力过猛把放扁鼓的方凳脚上绳子敲断了,便临 时在店里找了弹棉花用的牛筋做绳子缚在凳脚上,在敲鼓时,鼓签碰到了牛筋,发出叮 叮当当的声音。他受到启发,后来就把牛筋缚在方凳脚上,敲打时能发出两三个高低不 同的音,供艺人在演唱句段时敲打几下做歇力之用。o “ 后来,平阳鳌江被称为“牌仙 的盲艺人陈昌牌,他精通丝竹又懂字谱,着手改进 牛筋琴。他把五根牛筋配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固定在一块长方形的梧桐木板 。徐兆格 是正篇,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讲陈十四的出生、修行、学法、斗妖、 斩蛇等故事。故事梗概是这样的:王母蟠桃会上,观音与众仙比试弹天柱,指破血滴井 中,为福建吉田临水中村陈昌妻葛氏所食,于唐大历元年( 7 6 6 年) 十四日夜静时产一 女,临盆时异香满室,取名靖姑。又名静姑,俗名十四。观音两根白发误失,落人间化 为自蛇残害生灵。陈家传茅山法,乡人央陈出山为民除害,陈因患背疽难以成行,遣二 予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幸免逃归。时靖姑年方十五,为了报 , 仇,立誓上闾山 学法。归来时,路过温州、平阳等地,沿途收妖捉怪,为民除害,人称 陈神娘。后闻白蛇精在闽地危害良民。靖姑在自蛇洞前建法堂,布闾山正法,斩白蛇为 三段,其雌蛇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陈靖姑此时怀孕三月,因有孕女子 不能上祭坛,便脱胎陈府,前往祈雨。果真天降甘霖,施泽万民。此时白蛇乔装靖姑回 府,盗胎并食之。靖姑飞云而归,怒追之,白蛇逃入临水洞( 今古田县) ,谤姑坐压蛇头, 令其永不出洞。最终陈因疾坐蛇头而死,终年2 4 岁。 娘娘词正篇篇幅宏大,大多围绕一个类似的情节展开:百姓被神妖所害陈 十四到来解放遇难者得救后谢恩学法。陈十四所到之处以温州地区的故事情节最为 详细,唱词将陈十四收妖故事和温州地区的一些人文历史或地理特征巧妙结合,使其更 具趣味性和可信性,也使得陈十四在温州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更加鲜活、伟大。 在温州地区的地名中,至今还留着很多和娘娘词有关的地名。比如平阻东f - j # l 有一座玄坛,相传陈十四和赵玄坛斗法,赵玄坛落败,陈十四将玄坛庙从南门迁到了东 门。瓯海茶山大罗山,相传陈十四在此和白蛇斗法,斩杀白蛇精。瑞安飞云江,据说陈 1 四在此斩蜘蛛精,救活卖草席的高兵,与渡船人杨文、高武结拜,传授七本经书。温 州鹿城区府前街石桥上的长石传说是陈十四追赶猫狸精时踩断的。平阳飞霞岭( 南版是 殿洋岭) ,据说陈+ 四在此使李平起死回生,但李平得寸进尺,不但耍赖要来了财物,还 要娘娘给他配亲,娘娘一怒之下,又把他化为一堆白骨。 o 关于陈十四,有说是因十四u 静夜所生,还有说是在陈家排行十四。 口阀山也有称为庐山 1 5 娘娘词歌颂了陈靖姑机智、勇敢 娘娘词能保佑一方太平,驱福避祸, 二、娘娘词演唱仪式 坚毅、善良、正直等优秀品质,老百姓认为唱 求子祈福,因此深受农村百姓的喜爱。 圈1 52 0 0 6 年温州水心演唱娘娘词 娘娘词的演唱仪式十分复杂, 牵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演 唱过程中艺人和听众都要进行一系 列的特定仪式,以配合娘娘词的 演唱。 l 、布置场景:( 1 ) 在演唱前某吉 日,道士携符水遍洒全村各个角落, 家家户户都要结红绸、挂彩灯,村界 线边缘地上,插上五色彩旗,这些彩 旗上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等字样。宫外搭牌楼, 表“隆重演唱南游大传”,两旁是对联。 ( 2 ) 一般娘娘词的演唱要在太阴宫或其他殿宇内举行,各富一般坐北朝南,南面建戏 ,北面墙摆放神像中间是块可容纳数百人的空地。戏台上设经坛f 唱词舞台) 、立香 。经坛上设有“整山”又称“闾山景”,在此之中又有许多都与南游内容相关场景 纸神纸人。所有场景、人物均由竹蔑扎制,表面糊纸,内有机械装置使其活动,如人 身体能转动,门可开合,再加上彩灯裟饰,五颜六色栩栩如生。在经坛的左侧,设 经台,以红布搭台,写上词师的名字。另外,经坛两边的柱子上缠有两条同样纸扎 的蛇公和蛇婆,人头蛇身,两旁站有持剑跟随陈十四的黄、杨二神将,以铁链柱住蛇 整个舞台华丽鲜艳宫内张灯结彩,大堂上挂有六脚宫灯,上龙头下虎爪,围以红 绿带,制作精美。 本人在观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艺人在词台隐蔽处放置了笔记本电脑,艺 对此词本密不外传,大概是作为演唱词本提醒之用。 圄1 - 6 杨金娟、章雪琴2 0 0 7 年1 1 月在温州蒲州村演唱娘娘词 图1 7 北面神龛 ( 3 ) 北面神龛摆放着陈靖j 陈法通、陈法青等的神位,氤 摆有神案。正中摆放陈靖姑拼 像,批鸾戴风,惟妙惟肖,君 龛前摆放有三牲福礼。 图 - 8 三界台 ( 4 ) 宫外门口处,设有三界台,即用 方桌按高低顺序摆三层,象征天、地、 人三界,f 中供奉观音,前面有香烛和 香盘,左边是骑白马的附使。经坛布置 完备后,按照择定的黄道吉日,要举行 净坛仪式。即由道士于吉时来洒符水念 神咒。净坛之后,经坛就成为了圣地, 不可随意上去,否则视为不吉。擅闯经 坛,不但被视为亵渎了经坛圣地,还认 为有可能沾染了邪气。 2 、请神和读疏立:在开场时艺人 身穿长袍,在鞭炮声中登上经坛,向神 像方向叩首后,开始请神。所请的神灵 主要是词文内容将唱到的角色及村子周围庙宇内供奉的神灵。疏文内容是为本庙唱“娘 娘词”捐助资金者的名字。艺人根据捐资者的身份分g 给“不同的祝福。如捐资者是商 人,艺人就请娘娘保佑他财源滚滚、生意兴隆;如果是农民,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 登;是个1 匠的,祝他手艺精湛、万事平安,如果捐资者没有注明身分,艺人请娘娘保 佑她身体健康万年寿之类的,这一点艺人即兴发挥,并无事先成文资料,但艺人根据惯 例则又往往能以韵文诵读。o 3 、顶香:在七天的表演仪式中,有多处顶香仪式,该仪式大致用于“观音上毁台”、 “陈十四游地府”、“迎送娘娘仪式”等进行的顶香仪式。首事头家发给每位观众一只香, 艺人在台上先唱顶香词,观众站立拈香,默听艺人演唱唱毕,观众拿香祭拜,最后将 香插入北面神龛前的香炉内。 。p 官鬟荣媪州鼓目与娘摊信仰 图i - 9 图2 - 12 0 0 6 年1 1 月蒲洲村顶香仪式 4 、迎娘娘:这是最重要的仪式,意思是陈十四娘娘l 路收妖路过正在演唱的村庄, 村中百姓举行仪式迎接娘娘。鼓词艺人照常表演,道士在娘娘神像前诵经,诵毕,鞭炮 响起,烟花燃放。道士带领首事头家、敢打班及百姓出宫。_ 首事头家手捧香炉在最前 面随后是道士手执龙( 牛角) 、宝剑、神铃等再次是端陈十四娘娘的令旗、敕封牌、 香炉、烛台、坐轿、佛銮的人员,旁边有人撑伞护佑,吹打乐队及其他人随后。沿途经 过信众在路边摆上贡品,燃鞭炮、烧稻草,朝队伍叩拜。捧香炉与手捧娘娘印者、道 士同站在前头的宝盖伞下等到宣告娘娘已到此地时,道士手拿扩音器,望空念敬请陈 氏太阴圣母娘娘亲降灵坛会上等咒语,并祈求陈十四收妖灭怪、救度万民、降福延生 等。祈祷完毕,认为陈十四已经接到奎驾之中,队伍返回。一路上,叩拜者更多。到至 太阴宫时,鼓乐鞭炮轰鸣,众人把陈十四赛驾安放妥当,鼓词艺人身穿海青服,朝神像 低头叩拜,听众每人手中拈香,以示敬,经坛内还摆起了三牲福礼祭祀;由道士祈祷降 福。至此,迎圣到坛仪式告终。迎接了娘娘后村里彻夜不眠,要抬着娘娘神像在村中 各处巡游。人们相信所到之处可以平安添福。 5 、送娘娘:迎圣的第二天下午,要送娘娘出宫。艺人唱到娘娘要离开此宫时,庙宇 外面燃放鞭炮,艺人身着海青臌站立手敲太鼓,口念送娘娘出宫词文,并请娘娘保佑 在场听众。听众则手拈一香,朝天叩拜。 6 、迁玄坛:一酋事头家到娘娘神像前取下令旗,艺人身穿黑抱,肩挂红绸朝令旗站、 跪、站各三下,高举令旗唱迁玄坛庙。 7 、斩白蛇:当“娘娘词”唱到娘娘剑斩白蛇时( 一般是最后一天下午) ,艺人说唱, 一男子腰围红绸,一手拿着宝剑,另一手拿雄黄酒,站在纸蛇旁边。当斩白蛇的龙角声 响起,他就朝纸蛇头喷雄黄酒,接着用主剑砍下纸蛇头,众人一拥而上,帮忙卸下柱子 上的蛇身,拿到外面用火化掉。化掉后的灰要装入塑料袋中,等到最后一天时放入纸船 1 9 中带走。 8 、送瘟神: ( 娘娘词正本演唱 完时,艺人唱造船 词,意思是将陈十四 收取的妖精都送至 汪洋丈海。因怕瘟神 跟上,当晚观众明显 减少,特别是临送纸 船仪式前十多分钟, 听众散去一大半。鼓 词艺人从道士手中 接过娘娘令旗,向神 像三叩拜后,一手敲 图2 2 送瘟神 鼓一手持旗,继续演唱。其演唱内容告诉瘟神纸船中有何物,将瘟神骗上船,艺人就把 令旗交给道士,接着把大鼓推到台下。道士持令后手持宝剑,口念咒语,收罗各种鬼 怪、妖魔,放置在纸船上。接着由道士带领几个人,把纸船送到瓯江边,用火燃烧纸船, 使之随水漂走。 总之整个娘娘词演出过程中,舞台布置栩栩如生,艺人表演惟妙惟肖,仪式 进行井然有序,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就“娘娘词”的演唱来说,“它已经不 单是一种音乐艺术行为,而是一种被宗教化、民俗化、巫术化、神化了的艺术”。o 它不 能像普通平词那样随时随地演唱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仪式中隆重 登场。演唱词本,艺人严格保密,不允许外传:“演唱过程,依禁忌也不允许被拍摄成 v c d 出版,其问要严肃地举行仪式,严格守从禁忌、虔诚地祈拜、安静地聆听,方能领 受神灵的护佑,反之则被视为不敬、不洁,从而受到惩罚。”。 三、娘娘词的价值 在娘娘词的演出过程中,艺人表演、仪式举行、观众参与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大量 宗教信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