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参照陈鼓应l :老子译注及评介的相关译注和他校对后的道德经,从整体上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继而探讨其思想渊源。通过对道德经核心思想的理 解,发掘隐含在道德经中的审美倾向及其美学特征,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对我国文艺 创作的意义。 本文的篇章结构如下:前言部分在论述研究道德经现状的基础上,概括性地提出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核心观点;第一章主要论述道德经的思想主旨“自然无为 的深刻内涵,并将这一观点分为“无为即无违”、“无为即无伪 、“无为即无畏 三个小 节进行阐释;第二章探讨老子撰写道德经的思想基础即其思想渊源,认为老子在著 作道德经时广泛吸收了当时已存的学术思想,阐述了易经、诗经、古代神话、 金人铭和其他典籍对道德经的影响;第三章立足于对道德经“自然无为”的 理解,提出“自然之美 是老子的总体美学思想,并分别从自由之美、真朴之美、柔善 之美、辩证之美四个小节探讨蕴含在“自然之美 中的美学倾向及其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思想渊源自然美学 a b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t o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a n n o t a t i o na b o u tl a ot z e b yc h e ng u - y i n ga n d “d a od ec l a s s i c s p r o o f - r e a db yc h e ng u - y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g r a s pt h ei n n e rm e a n i n go f “d a od ec l a s s i c s ”a saw h o l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o r i g i n s ,t h ec o r ei d e a ,t h ea e s t h e t i ct e n d e n c yo f “d a od ec l a s s i c s a n d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i t sa e s t h e t i ct e n d e n c i e st o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t h es e c t i o n sa r cs t r u c t u r e da sf o l l o w s :t h ep r e f a c ed i s c u s s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d a od ec l a s s i c s , s h o w s t h eu s e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c o r ei d e a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lt h o u g h t s u b j e c to f d a od ec l a s s i c s ”,t h a ti s ,n a t u r a li n a c t i o n sr e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t h i sv i e w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s e c t i o n st oe x p l a i n ,w h i c ha r e i n a c t i o ni sn ob r e a c h ” i n a c t i o ni sn of a l s e ,“d o i n gn o t h i n gi sf e a r l e s s t h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b a s i s ,t h a ti s ,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o r i g i n so fl a ot z et oc r e a t e “d a od e c l a s s i c s , e x p o u n d e do nt h ei m p a c to f b o o ko fy i , b o o ko fs o n g s , t h ea n c i e n tm y t h s , j i nr e nm i n g a n d o t h e rb o o k st o “d a od ec l a s s i c s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i sb a s e do n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p n a t u r a li n a c t i o n ”i n d a od e c l a s s i c s , t h a ti s , n a t u r a lb e a u t y i sl a ot z e so v e r a l l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 ,a n dt h e nr e s p e c t sf r o mf r e eb e a u t y , r e a lb e a u t y , g e n t l e - m e r c yb e a u t ya n dd i a l e c t i c a lb e a u t yt oe x p l o r et h ea e s t h e t i ci n h e r e n ti n n a t u r a l b e a u t y a n di t s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l a ot z ed a od ec l a s s i c s i d e o l o g i c a lo r i g i n s n a t u r a la e s t h e t i c s h 目录 前言。1月u 吾 第一章道德经的主旨思想5 第一节无为即无违7 第二节无为即无伪9 第三节无为即无畏1 2 第二章道德经的思想渊源1 6 第一节道德经的朴素辩证法1 6 第二节道德经的创世模型_ 1 9 第三节道德经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艺术手法2 2 第四节道德经与金人铭及其他2 4 第三章老子的“自然美学 及其意义2 7 第一节自由之美2 8 第二节真朴之美3 0 第三节柔善之美3 3 第四节辩证之美3 7 参考文献4 2 致谢4 4 前言 大哉道德经! 道法自然揽天地,真朴正气满人间。绝哉道德经! 区区五千精妙 言,百世流芳四海传。道德经也称老子、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末期的老子所 著。关于老子其人争论颇多,但本文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相关记述为信,认为老子 与孔子系同一时代而稍长。对此,高亨先生有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考证,他认为“老聃 当生于公元前5 7 1 年左右,比孔丘( 公元前5 5 1 年) 约大二十岁。 按照史记的记述,老子是春秋末期“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 “河南省鹿邑县人o ,姓李名耳字聃,曾在周朝做“守藏室之史 即周朝国家图书馆的 馆长,属于史官,学识渊博,相传孔子曾经向他问礼。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乱四 起,周王朝朝不保夕。在此境况下,老子既愤世疾俗又无能为力,便跨青牛西出函谷 关,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撰写了德经和道经,也称“上下篇”。这部著作本是 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版本、先后次序变得混乱起来。唐 朝时,李氏王朝以老子为祖( 都系李姓) ,极其重视道德经,为了规范道德经的 编订次序,明确对道德经的思想认识,唐玄宗以修身、治国的立场作老子注,又 作老子疏,专门下了分道德为上下经诏 ,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把老子的著作定名 为道德经。这样,这部著作的名字就固定下来了,沿用至今。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最早研究道德经而留有专著的 要数韩非,他曾经作解老和喻老两篇,可以看作是为道德经作注的第一 人。他对道德经的解释有不少合理之处,但也有偏颇,比如他把老子的“无为而无 不为”看作是“阴谋权诈之术 、“君人南面之术”等等。老子的弟子庄子对道德经 的研究、继承、发展自不待言,但他着重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避世成分,距老子的 本义越来越远。一直到汉代的道教,竟以老子为鼻祖,奉道德经为至尊宝典,以它 为原点,引发出道教修道、求仙、养生方面的思想理论,更是与道德经的思想本义 风马牛不相及。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比较有影响的河上公已经“直接把老子和修道成 仙连在了一起。 唐宋时期,王真、苏辙注重从道德经中阐发军事思想,唐王真说: 高亨关于老子的儿个问题 j 社会科学战线,1 9 7 0 年第l l l j 。李中说:“他是楚国苦县人( 今 河南省鹿邑县) ,做过周干朝的住_ 卜史,是宫廷中的一个小官。”( 老子与道家 m 北京:商务印 j 侈馆,1 9 9 6 年版,第3 页)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 m 北京:中华j 1 5 局,2 0 0 6 年版,第1 0 页。 雪尹振环帝干文化与 老子 j 中州学刊,2 0 0 8 年第l 期。 回李申老子与道家 m 北京:商务印f 5 馆,1 9 9 6 年版,第1 3 5 页。 l “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 但他只是发挥老子“无为 、“不争 的思想, “力陈战争的祸害。 苏辙在批评道德经的某些章节时说:“此几于用智也,与管 仲、孙武何异? 甚至把道德经看作可以指导战争的兵书。难怪李申说:“军事家 们,把老子看作兵书,把其中的一些话看作是权谋和诡计;搞气功的,又以为老 子一书讲的是功法,是养生之道。 圆 清代以前,河上公、严遵、王弼等人研究道德经的影响比较大,但主要方式是 注疏和评介。引人注目的是,历史上还有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五 位皇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于此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对道德经的重视,难怪有 人说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采取“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的统治策略。清代,由于文字狱的 兴起,学者纷纷以札记式的考证为主进行研究,代表作为王念孙的老子杂志、俞樾的 老子平议等。到了近代,清廷衰败,西方列强大肆侵略,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入我 国,传统儒学在此境况下毫无对策,学者们纷纷将目光转向道德经以探求救国救民 的良方,如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将道德经看作是“救世之书 ,严复的老子道德 经点评融汇西方思想,阐发了道德经里的民主意识正如李程所言:“在和平社 会时期,老学的经世之潜力一般都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而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的时 刻,老学的经世功能就会因时事的刺激而充分地展出来。 我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汉唐 时期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这两个朝代都是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时,运用道家思想治国 理政,使国家逐渐变乱为治、变败为兴。 近代以来,老子及其著作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 老中,收集了郭沫若、冯友兰、唐兰、任继愈、陈鼓应、胡适、梁启超等十位研究老 子的大家或名家,他们都曾对老子的思想作出过精彩的论述。然而在今天看来,其中也 包含了很多值得商榷的论断,比如冯友兰说: 老子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主张对于地主阶级政权,于必要时顺从,以 等待时机,反攻过去。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也不放弃对于当时的新政权作公开的 攻击地主阶级本是一个剥削阶级,对于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剥削,在政治上压迫,这是 出于它的本性这是它的阴暗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子对于这个阴暗面,提出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 m 北京:中华1 5 局2 0 0 6 年版,第3 9 3 页 。李中老子与道家 m 北京:商务印l5 馆,1 9 9 6 年版,第3 4 页。 o 南怀瑾往老子他说中明确认同这种观点。 。李程近代老学研究 m 武汉人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6 4 页。 2 了尖锐的攻击。 老子最推崇“以万物为刍狗 、“以百姓心为心 的圣人,对待万事万物绝不会有高 低贵贱之分,如果有,他也是以“低贱 为贵而异于常人之见,他的立场在“天上 ,而 不是什么奴隶主阶级,老子决不会如此狭隘。 梁启超曾经把各家、各时期研究道德经的倾向分为五类,他说: 哲理一派( 此道德家之正宗也。庄、列传之,大盛于魏、晋间) 、厌世一派( 凡游心 空理者,必厌离世界。楚狂、沮、溺之徒,皆汲老学之流也) 、权谋一派( 老学最毒天下 者,权谋之言也。故纵横家言,实出于是;而法家末流,亦利用此术。韩非子有 解老等篇。史公以老、韩合传,最得真相) 、纵乐一派( 杨朱传之,数千年来,日盛 一e 1 ) 、神秘一派( 谷神玄牝,流沙化胡,盖必有所授焉后衍为神仙方术家言,盛于 秦、汉) 。 从道德经演化而来的各种流派来看,对于道德经思想主旨的看法可谓众说纷 纭,但在前人的注疏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如王弼对“道法自然”的解释:“法自然者,在 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这一解释贴切精准,现代人的解释无出其 右。本文在“无为即无违一节的论述中也承袭了这一说法。关于道德经思想渊源 的探究大多散见于对其哲学思想、文学意义、军事思想、政治作用等方面研究的著述 中,星星点点,不成体系,本文在借鉴过往成果的基础上,设第二章专门论述之。关于 老子的美学观论著颇丰,就本人所见到的论文和书籍看,涉及从音乐美学、书法美学、 绘画美学、建筑美学、舞蹈美学等多个领域加以阐释,着眼文艺美学而进行的研究,从 古至今不可胜数。但本文紧扣道德经“自然无为 的主旨思想进行剖析,将老子美学 仅概括为“自然之美”,并从四个方面详述之。 第一章立足于对道德经的原文解读,抓住道德经“道法自然 的思想内核, 围绕“无为”本质含义的理解,分“无为即无违 、“无为即无伪”、“无为即无畏 三个 小节来阐释其思想主旨,认为道德经既不消极也不避世,既不是耍阴谋诡计也不是 搞愚民政策;第二章探讨老子撰写道德经的思想基础即其思想渊源,认为老子在著 m 胡道静十家论老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8 6 页。 曲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人势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2 页。 。楼宁烈王剜集校释 m 北京:中华f 5 局,1 9 8 0 年版,第6 5 页。 3 作道德经时广泛吸收了当时已存的学术思想,阐述了易经、l :诗经、古代神话、 上古社会心理意识、金人铭和其它典籍对道德经的影响;第三章立足于对道德 经“自然无为”的理解,提出“自然之美 是老子的总体美学思想,并分别从自由之 美、真朴之美、柔善之美、辩证之美四个方面探讨蕴含在“自然之美 中的美学观及其 意义。 4 第一章道德经的主旨思想 我以为,五千言道德经无一章不讲“道 ,包括天道和人道,而“道 是以“自然为 法则的,其特征是“无为 ,弄清“无为的含义,也就抓住了道德经的主旨大意。把“无 为 解释为“什么也不做 ,难免犯望文生义的错误。试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能够什么也 不做? 正如我们的法律中有一条“不作为 的罪名,这种“不作为”本身是一种违法或犯罪行 为。无为应该包含无为和无不为两个方面,其实义同有为而有不为,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 的。从全书来看,老子通晓事理、明达天道、关爱生命、向往美好生活,他不可能主张“什么也 不做 的等待思想,而是以看似“消极的办法 来实现“积极有为 所不能实现的目的。其实, 作为办法和手段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关键看目的。李申说:“人们从道德经中看到什 么,不仅取决于当时的现实情势,还取决于他对待现实的态度。 如果老子是消极无为的,如何 看待他的著作道德经? 类似于白居易的疑问:“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言老 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一( 读 ) 老子曾感慨“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自以为是“披褐而怀玉 的圣人、是智者,却也写了道德经( 当然是在他人的请 求之下) ,岂不矛盾? 由此推论,把“无为”解释为“什么也不做 ,连古人都不相信。正如徐 复观所言: 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有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 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 副产物。他不仅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 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立足点 其实,古人对此有很多f 确的解释,苏辙在道德真经注中认为,“无为 就是“因物之 自然,不劳而成之矣。淮南子原道篇对此也有很好的阐述:“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也; 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就是说,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听任万物自然发展变 化、不强加人力的意思。总之,顺应自然之道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郭沫若认为,欧洲战后 渴慕东方“静观 的思想,是对老子的误解,“老子的思想绝非静观”,“无为二字并不是 寂寞无所事事,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积极精神”。 近代以来,老子及其著作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老之中,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m 上海:上海二联出版社,2 0 0 1 年版。 5 收集了郭沫若、冯友兰、唐兰、任继愈、陈鼓应、胡适、梁启超等十位研究老子的大家或名家, 他们都曾对老子的无为的思想进行一翻精彩的论述。然而在今天看来,他们有很多论断是值得商 榷的,如李泰菜说: 他( 老子) 是一个由没落贵族领主出身,由式微周室史官退职的人他主观上认为领主之所以 没落,东周之所以式微,战争之所以频繁,人民之所以痛苦,皆由时代向前发展:诸侯强大,商 人富有,是这时代最现实的产儿诸侯强大,因而侵夺了周王的权力;商人富有,因而并吞了贵 族的领主。再加以兼弱攻小,战争不已;杀人越货,百姓不宁假如不防止,坐视矛盾发展下 去,周室必须崩溃,贵族必须灭亡,自己出身的阶级,必然向对立面转化下去,这是老聃最不甘 心的,也是杨朱所最不愿意的,因而本着那种“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六十四章) 的想法,发出了去盈去泰等等妄图防止对立面的一面向自 己矛盾一面转化下去的议论。 李泰菜将老子的“无为”之道看作是“消极倒退思想的典型代表,他或是因为政治、历史 原因,或是对老子思想采取断章取义的认识而得出的错误结论,比如: 道德经中讲“无为而 无不为”,他们显然只看到“无为 而对“无不为”视而不见,鲁迅说得好:老子“尚无为而仍 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 另外其论述中还带有明显的“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倾错误思想,与老子“自然无为”“不争”的主张当然是格格不入。 另一种极端的代表是钱穆,他说: 老子之政治理想,夫亦日如何以善尽吾使民无知无欲之法术而已然老子亦知必先以实民之 腹为政之首务,此则老子之智也厥后韩非书论五蠹六反,凡所深切愤慨而道者,夫亦日使民虚 心实腹,弱志强骨,无知无欲,一切不敢为,以听上之所使命,如是而已。 钱穆认为“无为”是“一切不敢为,以听上之所使命”,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极大歪曲。老子 讲“为 的地方很多: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第十七章) 。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第六十五章) 老子讲“生 、“畜”、 明道静十家论老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l 页。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6 年版,第1 5 页。 。钱穆庄老通论 m 上海:三联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3 3 页。 6 “育 、“养”、“覆 ;讲“为 、“长 ;讲“功成 、讲“治国”,这些都是“有为 的 表现。所谓“无为 是一种“为而不恃 、“功成不居 、“为而不争 的自然平和、淡泊宁 静、无私无欲的状态。这种“无为 从急功近利的社会理性的层面看当然是无所作为、没有价值 的,而从“道法自然 的自然理性的层面上看却是有所为、甚至无不为的。这就是老子的“无为 而无不为”的辨证法。我们知道钱先生是儒家学派忠实的信徒,他可能是带着有色的眼镜来看待 老子的,也许恰如司马迁的一句话: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 谋,其谓是邪? 下面是通过我对老子“无为”的解释,以期理解他的“自然之道 。 第一节无为即无违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老子“自然之道”及其相关论述的理解上。可以肯定的说,老 子并不是要人们什么也不做,那么,做的话应该怎样做呢? 老子上从天道而下及人事,认为人道 应该效法天道,其相关的章节有如下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 章) 从中可以看出,人归根到底是要效法道、效法自然的。王弼的解释最为精到:法自然者,在 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道法自然,天故 资焉。天法于道,地故则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回老子还说“辅力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第 六十四章)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这里的自然,并不是作为名词“大自然 的意思,而是形 容词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尤其是在先秦的典籍,自然就是自然而 然的意思,没有大自然的意思”。相同的意思还出现在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 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第五十一章:力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七十 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舆!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 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行为处处有违天道,老子对此 极其痛恨又无能为力。以上所引章节是老子对统治者进行谆谆教导式的规劝,劝诫他们特别是国 君不要为所欲为,不要以巧取豪夺、压榨百姓为能事,来满足一己私欲。 如果劝诫起不到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统治者发出更为严厉的警告: m 司马迁史记 m 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 9 9 4 年版,第6 3 9 页。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 m 北京:中华1 5 局,1 9 8 0 年版,第6 5 页。 曲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8 l 页。 7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 第二十三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 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 三十章)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 以上几章是老子向世人发出警告,说明了不以自然为道的后果:如果违反自然之道而强行妄 为、肆无忌惮,将不会长久。为了便于理解,他用人们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作比喻,认为天地间 的暴风骤雨还不能持久,何况是由人类的贪念妄欲而导致社会动荡、祸国殃民的行为呢? 当然,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老子所谴责的这些行为主要指统治阶级的兴兵作乱、严刑峻法和繁令苛 政。自然,这些暴虐行为的后果是失败,即使侥幸一时,取得暂时成功,也不能持久。类似于孔 子在论语中所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可以随心所欲( 自由) 的前提是“不逾矩 ( 规则)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则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自然,要求人们遵循万 物的本性而不违逆,不逾自然之道而进退得当,老子认为这是有所作为,而且可以达到“无不 为 的效果,违背自然之道将受到惩罚,比如我们不顾生态环境而对大自然进行肆意的开发与破 坏,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就已经埋下了灾难的祸根,如今已经饱尝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 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第三十七章) “这罩所说的道常无为,王弼认 为是顺自然也。这一章,河上公注的标题就叫为政,意即执政者的要义在于顺应自 然,不要违反自然规律行事。 老子针对春秋时期诸侯相互功伐、甚至杀父弑君弄得民不聊生的败道行为大声痛斥,再次表 现出他对“自然无为 之道的倡导与略持: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 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五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 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 第五十三章) 老子大声斥骂当时的统治者为“强盗的头子 ,揭示出“有为? 之后的深重灾难,为意欲 “有为 者提供反面教材,同时也表现了老子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这一点将在第三节详细论 。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 m 北京:中华j 1 5 局,2 0 0 5 年版,第2 2 1 页。 8 述。 老子“自然无为 往往被人冠以“消极倒退 的帽子,其实老予要求人效法自然、顺应规 律,仔细想来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顺应规律的基础是认识规律,而认识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什么也不做 如何认识规律、顺应规律呢? 难怪老子发出“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 莫能知莫能行 的看似矛盾的感慨。 第二节无为即无伪 把老子思想看作是阴谋权诈、虚伪世故的“君人南面之术,认为老子是阴谋家,实在是对 老子的一大误解,其根据主要是盯住老子道德经的第三十六章不放,以偏盖全或是断章取义 而产生的错误结论。对此,南怀瑾认为“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陷害 一词 直接表现了他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倾向。其实,最早误解老子思想、把老子的无为学说看作是一种 “御人权术的,当数曾从学于老子的孔子,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已 正南面而已矣。 ( 论语卫灵公) 在这里,孔子把“无为与“君人南面 之术相提并论 了。后来,法家的韩非发挥了老子的思想,特别是对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进行“合理阐释 , 更使得后世据此以为老子是一位搞权术的阴谋家。韩非在喻老中说: 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 可制于五湖,故日“将欲歙之,必因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 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对此,苏轼曾有一番精到的评论:老子之学,重于无为,轻于治天下,韩非得其轻天下之 术,遂至残忍刻薄。”应当指出,“轻天下 并非视天下苍生为儿戏,而是说作为人主不要过分 看重自己在天下人面前的“位子 ,不要看重功名利禄、追求物质享受而轻率地治理天下、视天 下为可欲,否则黎民百姓将不堪重负,这当然是有违自然之道的,因而将会害人害己、无法长 久。第三十六章的原文是: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o 南怀瑾禅宗与道家 m 上海:复口人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2 4 1 页。 。陈奇猷韩:1 卜子集释 m 上海:上海人比山版社,1 9 7 4 年版,第3 9 4 页。 9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明明是在说老予朴素辩证法的物极必反之理和静守、自然无为的道理,哪是在专讲阴谋权 诈之术呢? 高亨说: 此诸句言天道也。或据此斥老子为阴谋家,非也。老子戒人勿以张为可久,勿以强为可恃, 勿以举为可喜,勿以与为可贪耳故下文日:“柔弱胜刚强也 。 比如:如花朵盛开时,就表示它将闭合萎谢了;月亮圆满时,就表明它将亏缺了;人到了壮年, 就将逐渐衰老,甚至人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这完全是老子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而总结出的 事物发展运动规律。当然,不可否认,韩非拿老子的理论来构建自己的法家思想是“顺理成章一 的,对此我们只能说韩非站在老子的理论基石上推进了老子思想,而这一思想已与老子本义相去 甚远。难怪吕思勉先生认为在先秦诸子之学中,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认为其他诸家 “皆发明一节之用”,而“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圆此话可谓一语中 的,侯外庐也持同样的观点: 战国以来,韩非、司马迁和王充是从老子书中“自然之义”,即从其天地“万物”和道 德的“德”这一形而下的方面,吸取了唯物主义的因素,来佐证他们的学说;汉代的“黄老之 学”是从老子书中的道德之义,即从其伦理道德方面,吸取了无为而治的因素,来佐证他们 的学说;魏、晋玄学如王弼、葛洪等是从老子书中万物以上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因素,来 佐证他们的学说;唐、宋以来的道学如程、朱( 所谓“朱子道”) 是从( ( 老子书中吸取了 “道”的唯心主义因素,来佐证他们“理”的学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如王船山( 著老子 衍) 又是从老子书中批判地吸取了自然之义,佐证他们的自然生化论。可知对于老子一 书,古人的处理是有极大的出入的。唯物主义者总是捉住老子的足,唯心主义者总是捉住老子的 头。 以上主要是从政治方面,驳斥认为老子是权术家、阴谋家的错误观点。其实,老子最主要的 观点之一就是反对虚伪夸饰、追求真质纯朴,绝对禁止阴谋权诈。汉代的陈平是刘邦集团的重要 母高亨老子止诂 m 北京:中国1 5 店,1 9 8 8 年版,第8 l 页。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 m 上海:尔方出版中心,1 9 8 5 年版,第2 7 页。 。l ! i i 】道静十家论老之 m 上海:上海人比山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6 6 页。 1 0 谋士,史记记载,陈平尝言:“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一这个搞权术的“专 业户”认为自己违背道家所禁,要受报应。老子在其它章节也反复申明这一思想,l :i s 女n - 企者不 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 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意思是踮起脚后跟站立的人反而站不稳;大跨步 前进的人反而走不远;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老子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四句的含 义在第二十二章中已经阐明,不过是从相反的角度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 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此两处相得益彰,都说明为人之道要内敛、谦和、虚心、戒骄戒 躁,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思想与此类似。所有这些对人的品行修养方面的要求正合 于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人保持婴儿般天真纯朴的心性,弃绝虚伪造作,否则就如同剩饭和赘肉 一样,没有人会喜欢。再比如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 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 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段文字被认为是老子“反礼”的代表性言论,联系老子时代礼崩乐坏、战争连年、民不聊 生的历史背景,老子大声疾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按照老子的逻辑和古代学术思 想的发展轨迹,其后应该再加一句“失礼而后法”。老子亲眼目睹了外在的礼教已经不能够约束 人心,“礼”已经从原来的君子之礼,变为人与人之间表面的、甚至是笑罩臧刀式的客套与寒 暄,已经成为虚伪狡诈的代名词,所以老子坚决反礼,反礼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反对虚伪。应当指 出,反礼不代表老子不矢i i , t l ,据多处文献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例如:昔者吾从老聃助葬 于巷党,及土恒,同有食之。老聃日:“丘! 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 既明反而后行。日: “礼也。 这是不难理解的,做过“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一定是博览群书、通晓周礼的。反 过来讲,只有对“礼”比较熟悉d 能看清它的本质,u j 。要求摒去“薄”和“华”,恢复“厚 和 “实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臣。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希望人 。孔子家语卷九,岳麓1 5 社,l :百子全二| 5 1 9 9 3 年版第l 册,第8 0 页。 l l 们无私无欲,淳朴善良、天下太平、社会和谐还唯恐不及,怎么能教唆人民搞阴谋诡计? 怎么可 能著书立说以乱天下? 老子积极反伪的思想观点被庄子继承,庄子天地篇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 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 也 与此不同的是,老子并不一般地反对智慧,而是反对巧智、反对过于聪明、自作聪明, 为此他甚至极端地提出“愚”的主张,这被认为是老子思想的缺陷之一、是开历史的倒车,比如 郭沫若在谈及老子的“愚民政策 时,简直是疾言厉色:“这种为政的态度,简直是把人民当成 了工具。一“不以人民为本位的个人主义,必然要发展成这样的。更进一步,是否认一切文化的效 用而大开倒车。一郭沫若的这种认识看似和认为老子教人耍阴谋诡计的观点针锋相对,实则都是 对道德经思想内涵的典型误解。老子还认为好听的语言是不足信的,这似乎是绝对了点,但 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听信花言巧语的危害。所有这些都是老子无为思想中求真、反伪的一面。 第三节无为即无畏 我们将老子的无为解释为“无为而无不为 ,也即“自然有为 或“自然无为 ,关键在于 “自然、合乎自然之道、不妄为( 无违) 。“有为 的前提之一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真朴纯厚( 无伪) 、宁静淡泊的心态,他还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人道要效法天道:道生之, 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 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第十七章)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第六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 章) 老子的所有思想和精神一言以蔽之曰“遵循自然之道”。我体会,从老子对道的描述上,其 无为不争的精神之中有一股浩然正气,包含着大无畏的反抗精神,老子将这种精神称为“反 、 “复 。下面是老子对道的描述:“大道汜兮,岂可左右。力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力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 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力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 ( 第四十章) 以上章节中的“大道汜兮,岂可左右”、“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动;弱 。i ! i i j 道静十家论老 m 上海:上海人比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4 0 页。 1 2 者道之用 ,表现了“道 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宽厚仁慈的博大胸怀,道无处不在却无象无形、 无声无息、甘于寂寞,甚至人们不知道是“道”滋养了万物、成就了人类,“道 只是辅助而丝 毫不恶意干涉人类社会生活,或者人类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正如老子第一章所言:“道可 道,非常道 ,我们用语言概括出的“道”只是表面现象。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 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正如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音希声一样,道实在是太宏大了,大得超乎人们的想象,它行 动起来慢慢悠悠、无声无息而近于木讷,实际上是它宽厚仁爱、平等慈善地对待世间万物时的一 种表现,在人们看来,它就像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一样,只能窥其一斑而很难见全貌,整个人 类在他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 无知的人对他的破坏和挑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对他的阻挠有同于螳 螂挡车,而它对人类的报复却是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其实也谈不上报复,它只是纠正人类 的错误,使之复归于大道而已。所以,道具有不屈服于任何外在邪恶势力的大无畏精神,它就像 不倒翁一样,即便有外在的非正常的力量强迫它倒向某一方向,但它始终都在试图、在努力竖立 起来,而最终也能竖立起来,因为外力不可持续,而自身又自强不息,所以它将最终战胜阻力, 复归大道。我们经常听说某某又登上顶峰、战胜了某某大山,这听起来十分可笑! 这最多只能说 是实现了自己的小小愿望、挑战了一下自己而已。登山人除了可能在山上留下一点垃圾之外,于 大山本身又有何加焉? 大山巍峨依然,雄浑不变,而如果垃圾逐渐增多、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受 害的还是人类自己,而如果人类停止污染行为,对于有限的污染,大自然会自行恢复。应当注意 的是,道的运转和行为方式是柔弱的,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道如同大地母亲一样厚德载物,具有极强的容忍性,貌似“愚弱”,但其中却包含了无穷的力量 和创造因子。老子在道德经中先后数次提到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 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峰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 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正如詹剑峰所言,老子所谓柔或弱是新生的本质, 其力不可量,这是“生 的法则。所以人们若能遵循守柔的法则,就可战胜一切而保存自己。相 关章节的还提到“江海 、“天下谷 ,以水的表面柔弱无力来比喻道的特性。但是,如果水发 起威来,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我们对印尼海啸的强大破坏力感到震撼,而现代科技竟然可以用 水来切割钢材。所以,道的自然无为、看似柔弱的特性之中包含了强大的威力和大无畏精神。 1 3 道德经中“道”的大无畏精神下落到人类社会,既表现于人民群众反抗暴虐统治者的多 样化斗争之中,也表现于社会中各阶层、各阵营斗争的方方面面。有学者考证,孙子兵法的许多 思想就出自老子。南怀瑾指出,孙子“所著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 ( 老 子他说) 首先指出,老子是反战的: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硌有凶年善 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夫兵者,不祥 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 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 第三十一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六章) 以上所引章节清楚地表明了老子的反战思想,认为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争端、满足统治者的 私欲不符合自然之道,更重要的是战争将人类置于万劫不复之地,破坏了本应安定有序的和谐生 活,摧残了生命。但是许多人据此认为老子是一个彻底的反战分子,其实不然老子对不同的 战争持有不同的态度,也不绝对地反对杀人,而是反对“乐杀人 。细读以上章节,我们发现老 子首先是反战,反对侵略和暴虐的不道之战。其次是不怕战,即“不得已而用之 ,没有因反战 而忘记备战,在不战不可的情况下也不吝啬战争。再次,老子非常看重战争的结果即战之能胜, 还提出许多用兵作战的方法:“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 者不怒”。孙武的“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的思想与此相一致。老子对于用兵 的态度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 只是匡扶正义、使众生复归于大道的手段。因 此,战胜了也不洋洋得意、不举行庆功宴,而要“以丧礼处之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虚谨 慎的心态,也表现了老子的民本和重生主义思想。这样的战争观比其后几百年的韩非子的“人口 过多导致战争论 和吕氏春秋的“战争永恒论”要高见的多。可以说,老子以充满人道主 义的眼光对待军事,在展现其可贵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正义战争毫无退缩、战之必 胜的大无畏品格。这是正老子无为思想中“有为 而“无畏 的、同时又闪烁着高尚的人文关怀 的精神特性。 在政治上,老子反复警告当权者: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 死惧之? ( 第七十四章)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车载认为,“反一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返本 1 4 复初之“返 ,一个是物极必反之“反 。老子认为统治者把人民压迫得连死都不怕才是最可怕 的,同时老子也认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皮肤科疑难病例诊断与治疗综合测验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分泌学内分泌疾病筛查与诊断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健康评估与干预实践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抑郁症药物治疗副作用观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统一课件
- 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
- 2025年眼科医学知识综合考察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综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安全负责人任命书讲解
- 管理核心内容讲解
- 塔山煤矿班组建设模式课件
- 2025年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公交交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标准)仓库退租协议书
- 企业燃气充值管理办法
- 初级健康照护师课件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解读
- 食材库房防霉防潮卫生管理措施
- 腹透患者的饮食管理
- DB3309∕T 114-2024 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 涉海地区
- 浙菜介绍课件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