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祸财叙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所谓“祸财”,就是人们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的祸端归结于钱 财。钱财惹祸这一观念由来已久,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得到了充分反映,也 是古代小说常见的题材。明代,尤其是明中叶之后,短篇白话小说进入空前繁荣 勃兴的时代,涌现出大批反映市井平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全面反映现实生 活的同时,突出表达了世人的祸财观念。 全文共分为引言和正文两大部分。 引言部分简述选题缘起和论证视角。 正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追溯祸财观念的源头,并对先秦以来各个朝代钱财观念衍变的情况 进行系统梳理,对历代的祸财观念予以详细分析。 第二部分以十二部明代短篇白话小说集中的祸财故事为例,归纳总结其不同 的故事类型,并对每类故事加以概括。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祸财故事大量出现于明代的原因。主要从明代纵欲思潮的 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出版印刷业的客观推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四部分论述祸财故事的价值和意义。祸财小说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对我 们全面客观认识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从社会风貌、明人价 值观念、文入劝惩意识和大众清官情结等方面总结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祸财故事;分类;原因;意义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c a l l e d “嘶s f o n u n em o n e y m e a i l st l l a tp e o p l e 舔c r i b et l l e c a u s eo fa n l i s f o r t 吡l eo rd i s a s t e rt om o n e y f o ral o n gt i m e ,p e o p l el em eo p i i l i o nt l l a tm 伽i e yi sa l w a y sm a l ( i n g 们u b l e a s ac o 删m o nt l l e m ei 1 1 锄c i e mn o v e l s ,i ti sa l s 0 伽l ye x p r e s s e di i lt l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i l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i i lm i n gd y i l a s 够,e s p e c i a l l ym e r 血d - m 协g ,s h o nv e m a c u l a rf i c t i o n w e mi n t oi t sg r e a t e s tg l o r ) r w o r k se x p r e s s i n gt l l e l i f eo fc o m m o np e o p l ee m e r g e di i l k 唱e 咖b e r s w m l e 廿l ew o r l ( sg a v e 如1 1e x p r e s s i o nt 0 硎l i f e ,t h e yp r o f o u i l d l y m a i l i f e s t e dt 1 1 eo p i l l i o no fm i s f o n l m em o n e y ,n l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t 1 1 ei n 仃0 “c t i o n 锄dt 1 1 eb o d y 1 1 1 ei i l _ t r o d u c t i o ns k e t c h e sm es e l e c t i o no ft 1 1 et o p i ca n dt l l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m e d e m o n g t r a t i o n n e b o d yi n c l u d e sf o u rp a n s : 1 h ef i r s tp a i ts p e c u l a t e s0 n 恤o r i g i no f m i s f o n u n em o n e y ,as y s t e m a t i c a l c o l l a t i o ni sd o n et 0s m d yt l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e o p l e so p i n i o i l so nm o n e ys i n c ep r e q i n d y n 弱t y ,p a n i c u l a r l ym a k et h o r o u g h 锄i y s i so nm eo p i i l i o n so nm i s f o r t u n em o n e y 证 e v e 巧d y l l a s 哆 1 1 1 es e c o n dp a nd e s 嘶b c sv a r i o u s 帅e so fs t o r i e sa b o mm i s f o n u n em o n e yi 1 1s h o r t v e n l a c u l a rf i c t i o n so fm i n gd ) ,i l a 卿s t 商e si nt w d v ef i c t i o n sa r e 缸瓜e n 嬲e x 锄p l e st 0 c o n c l u d et l l e i rt y p e s ,锄d 廿l e nab r i e fd e s c r i p t i o no fe v e r ) rt ) r p ei sm a d e 1 1 1 et t l i r dp a i te x p l a i l l sw h ys t o r i e s 籼u ti i l i s f o n u l l em o n e yn u m e r o u s l ye m e r g e d i i lm i n gd y n a s t y i ti sa t t r i b u t e dt 0a c o l a s i a 证m i n gd y i l a s 够,r e a d e r s i n t e r e 巩l e p r o m o t i o n o fp u b l i s h i n g 锄d 砸n t i n g t h ef 1 0 u m lp a ne x p o u n d sv a l u ea n ds i g r i i j e i c 孤c eo fs t o r i e sa b o u tm i s f 0 觚em o n e y 1 1 1 es t o r i e sa b o u tm i s f o r t u i l em o n e ya r e 如no fc o 肌o t a t i o n 丽ms i g l l i 丘c 锄ts e n s e s , w l l i c h 酉v e sai m p o r t a n tv a l u eo f r e f e r e n c ef o ru 1 1 d e r s t 锄d i l l gm es o c i e 哆a tt l l em o m e m o b j e c t i v e l y 锄dc o m p r e l l e i l s i v e l y 1 1 1 i sp a p e rm a i l l l y 鲫:i l su pi t 丘d ms o c i e 够,p e o p l e s v a l u e si nm i n gd y m s t ) r ,、砸t e r s a d i n o i l i t i o na i l dp e o p l e sc 伽叩l e xo fh o n e s t 锄d u p r i g h to 伍c i a l s k e yw o r d s :s t o r i e s 灿u tm i s f o r t u n em o n e y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r e a s o n s ;s i 嘶f i c a i l c e u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酌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乖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舌勺同事对奉研究所儆酌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住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蓄名: 逸童l 童昏t9 :年sa | 、a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硬士学位。作为学住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酌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奎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室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鍪名: 羝鲰 2 0 ,口年乡月d 曰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鍪名:匕圭堑红盔 2 0 d 年多月,d 日 引言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不知是疏忽还是别有原因, 静安先生在这里并未概括何种文体在明清两代独领风骚。然而,随着俗文学地位 的确立,对明清文学的重新审视逐渐被提到文学史家们的议事日程。 目前,明代文学最为学界关注的就是小说。明初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两部优秀的长篇巨制,但随后却进入了一百余年的沉寂消歇。直到明 中期,小说创作才又重新活跃起来,长篇和短篇小说均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 明代中晚期,短篇白话小说大量出现,其中反映市井平民生活的作品尤为突 出。这些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热衷于反映世态人情,以细腻的笔法深入描 写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金钱货币自然也进入了作者 的视野,成为他们观察表现的对象。这些作者一方面看到金钱货币给社会带来的 便利,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它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于是就通过小说的编辑创作,来 表现金钱给人们带来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尤其是表现财货引发的祸端,借以表 达自己钱财惹祸的观念。 其实,钱财惹祸这一观念由来已久,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得到了充分反 映,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也突出表达了世人的祸财观念。这类表达“祸财观念的 作品虽然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学界纳入研究视野的作品仅仅局限于部分名 篇。即使这些受到关注的作品,多数也仅是作为例证征引来论证某一问题,并非 专就祸财故事本身进行探讨。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要从经济等方面探讨其 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也确实有学者从这一视角对中国古代某些小说进行了解析, 但针对祸财故事蔚为大观的明代短篇白话小说,尚缺乏系统之研究,这就为明代 短篇白话小说中祸财故事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本文就试图联系文学史上的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页。 圆黄霖王兆鹏王毅等:世俗经济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 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2 0 0 6 年,第 9 期。 祸财传统,通过对先秦以来各个朝代钱财观念衍变情况的系统梳理,追溯祸财观 念的源头,着重考察明代短篇白话世情小说中的祸财故事,并在对其进行分类的 基础上,探究其在明代大量出现的原因,进而深入地挖掘其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祸财”观念探源 “财 ,说文解字云:“财,人所宝也。从贝,才声。昨哉切。广雅释 诂四:“财,货也。 玉篇贝部:“财,谓食毂也、货也、赂也。 周礼天 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郑玄注:“财,泉毂也。辞源解释为“财物”。 国语周( 下) :“圣人保乐而安财,财以备器,乐以殖财。荀子成相:“务 本节用财无极。 “祸 ,说文解字云:“祸,害也,神不福也。从示,禺罄。 胡果切。辞源解释为“灾殃;使得祸,危害。 墨子法仪日:“恶人贼人 者,天必祸之。”左传昭( 元年) :“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 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 由此可知,“财本意即为金钱财货,是人所宝贝的东 西,而“祸 就是灾害祸殃,二者连用,即“钱财会给人带来祸患之意。而本 文所谓的“祸财”,就是指人们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的祸端归结于钱 财。 早在先秦时期,“财 通常等同于“利。“利 字在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中就 多有所见,在尚书易经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在商周时期,“利”主要 是一个宗教概念,取“吉利”的意思。比如广韵至韵:“利,吉也。易乾: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易谦:“无不利搦谦等等,都是吉利吉祥之意。 直到春秋中期,“利 才演变为“货财之利”的经济学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以阐述自己的学术、政治、军事、民 生等观点,那么,与国计民生关系极为密切的财货自然也在这些学派的考量之内。 但是他们对待“财 即“利 的态度却大不相同。以当时较有影响力的“儒、墨、 法、道 四家为例,他们对待钱财的态度就可概括为:儒家重义轻利;墨家义利 并重;法家重利轻义;道家排斥义利。 页页页虱虱 蛳慨钮页页 酡鳄蕊诣 3 2 2 3 3 第第第第第版版版版版年年年年年 拍孵跖9 2 9 9 9 9 9 ;l l 社馆馆社馆版书书版书出印印出印书务务书务辞商商辞商 北。北。湖,湖,。本本。本订订订典修修典修 字0 0字0大大 语源源语源汉辞辞汉辞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奠定了儒家“重义轻利 思想的基石。被奉为 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就体现了孔子对财的认识。论语里仁篇日:“富与 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述而篇日:“富而可求 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至于孔子最为后世儒家所 乐道的名句“富贵于我如浮云 其实是经过篡改的结果,其原句为“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所构建的政 治伦理体系中,富民也处在重要的位置。“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 冉 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 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 日:教 之。m 也就是说孔子主张对人民应该“先富后教”。以上记载都说明孔子明确肯 定求富、求贵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无可厚非。他既不排斥财富,也不认为主动 追求财富是可耻的事情,对世人追求钱财的正当行为持肯定态度,甚至认为国家 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富裕,其次才是教化人民。但是,孔子同时也指出,人可以 追求富贵,但是要遵照一定的“道 ,也就是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取钱财,那些 “不义 之财,是如同“浮云 一样不值得拥有的。 孟子秉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对钱财的态度也与孔子如出一辙。孟子也 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人亦孰不欲富贵 ,“富,人之所欲 ,但他始终 将“义”放在“利 之前,“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与追求利益相比, 孟子更强调“仁义 的重要性。他不反对君民追求一定的私利,但他要求君行仁 政,民行仁义,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财富。而被誉为先秦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 对待金钱的态度与孟子有所不同。梁启雄在荀子简释中说:“孟子重义轻利, 荀子重义而不轻利。 相比于孟子,苟子认为“义利两有”更符合实际,“义与利 国杨伯峻: o 杨伯峻: 杨伯峻: 国杨伯峻: 杨伯峻: 杨伯峻: o 杨伯峻: 粱启雄: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3 6 页。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6 9 页。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7 1 页。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1 3 7 页。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1 0 3 页。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2 0 6 页。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l 页。 苟子简释自序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9 页。 4 者,人之所两有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苟子主张义和利 都要追求,但要“以义制利”。 总之,先秦儒家认为人追求富贵的行为无可厚非,但是要通过正当途径去获 取富贵,不能为了求财而失义。与财相较而言,儒家更强调义的重要性,认为义 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认为“义,利也”,且“利”有两个层次: 经济之“富 与政治之“治 。在墨子看来,义就是利,“有义则富,无义则贫, 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义和利是同等重要的。墨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力为自 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义和利都值得人们追求。 先秦法家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韩非子认为人总是“不免于欲利之心 , 提出人的天性是“好利恶害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商鞅则认为“民之于利 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 ,“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法家从人性本 恶的角度出发,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肯定了人的私欲的合理性。随之衍化 出重利轻义的观点,主张只要能获得富贵,不必拘于礼义。 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体现在钱财观念上,就表现为排斥义利。老子以辩证的 眼光看待利,认为利与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重利实际上不过是求害而已。 老子九章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o 只有那些不 贪富贵、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免除灾祸,立身长久。庄子对世俗之利亦持超然态 度。他敝履富贵,淡薄名利,认为天下一切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知足无 争、修身养性,方是安乐长生之道。他把世人贪图富贵利禄看作是有害而迷惑的 事情。庄子盗跖篇中说世人“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 ,提及财时则说“平 o 清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苟子集解。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5 0 2 页。 o 清 孙诒让:墨子嗣诂天至i 二。诸子集成( 第四册)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第1 1 9 页。 国 清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解老第二十。诸子集成( 第五册)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第1 0 7 页。 回 清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难二第三十七。诸子集成( 第五册)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第2 8 l 页。 o 清 严万里校:商君书君臣第二十三。诸子集成( 第五册)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第3 8 页。 清 严万里校:商君书算地第六。诸子集成( 第五册)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第1 3 页。 o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9 3 页。 o 清 郭庆藩: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第l 0 0 8 页。 5 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 。庄子将财的害处归纳为6 种情 况:乱、苦、疾、辱、忧、畏,认为这是“天下之至害。一旦祸患来临,即使想 抛尽钱财保全性命来换取一天的安稳日子,也办不到了。所以,劳心伤体地去争 夺名利这些身外之物,真是太迷惑了! 先秦道家首次明确提出金钱是害身之具,因 此,追逐金钱就是求害,而归根到底,财富才是惹祸之端。 从以上征引的材料可知,先秦时期对财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但是,初步可 以断定的是,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祸财观念的源头。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提出:“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他认 为求富是所有人的本性,是种正常现象,社会各阶层的人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追 求物质财富。司马迁并不鄙视求财这种行为,但他对致富的途径有严格区分,认 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对那些有能力通过正当途径谋财的人才 给予肯定。在史记里他专为商人开列货殖列传,有理有据地分析人们追求 财富这一行为的正常性,不厌其烦地描述商人经商致富的经过,津津有味地谈论 全国各地的地形物产风俗人情,真实详细地记载汉代著名商人的活动情况及敛财 手段,赞赏了他们本分求富的行为。他还提出“人富而仁义附焉 的观点。这些 都说明他欣赏人们靠正当手段去谋求钱财,并且对钱财持肯定态度。 西晋时期,整个社会重财成风,出现了石崇等豪富。晋书列传第三记载 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以奢靡相尚” ,曾与王恺争豪斗富,最终却落了 个惨遭灭族的结局。他在临死前感叹“奴辈利吾家财 ,收者回答“知财致害,何 不早散之? 石崇的财富带给他的不是幸福的生活,而是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些 富豪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虽然令人歆羡,但石崇等人贪财斗富以致殒身毁家的事 实又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使人们真切地看到了财富的弊端。鲁褒有感于当时社会 回 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第1 0 1 2 页。 o 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2 5 6 页。 o 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2 7 l 页。 o 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2 7 2 页。 固 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2 5 5 页。 唐 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三石崇。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0 0 7 页。 o 唐 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三石崇。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0 0 8 页。 6 的纲纪败坏、官场黑暗,以及官僚权贵的贪鄙奢淫,作了钱神论,辛辣地讽刺 了当时社会对金钱顶礼膜拜的风气:“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 之则富昌。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 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同时也写出了金钱对封建政权和社会风气带来的腐蚀 和破坏:“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 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 鲁褒描写了金钱在社会上的横行霸 道通行无阻,深入刻画了社会上层人士见钱眼开的丑态。金钱给社会带来的负面 作用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繁荣富强的时期,积累了大量财富。财富的激增虽然 使国力强盛,但同时也滋长了世人追求奢华、贪图安逸、竟相淫靡的不良风气。 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就曾贪图享乐。旧唐书中记载:“己卵,宴王公百僚 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撤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已上官及诸司三品已上官争拾 之。 这件事在杜甫的诗作曲江对雨中也得到印证:“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 佳人锦瑟旁。无独有偶,宋代词人袁绚也在其撒金钱一词中详细描述了这 件事,并嘲弄了那些争抢钱财的官员:恩露匀施,凭御栏、圣颜垂视。撒金 钱,乱抛坠。万姓推抢没理会。告官里。这失仪、且与免罪。 唐代经历开元盛 世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更使大唐王朝元气大伤,这其中虽然 包含着种种因素,但是过于贪图奢华享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皇帝奢侈、官 员贪婪和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贪财之风,张说写了钱本草试图纠正贪财的弊病。 他认为钱“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 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 ,并且提出“七术 之说,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 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 o 唐 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六十四鲁褒。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4 3 7 页。 o 唐 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六十四鲁褒。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4 3 7 页。 雪 后晋 刘啕:l 口唐书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1 1 5 页。 o 全唐诗第二二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5 4 7 页。 唐圭璋编:全宋词卷一三八。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9 8 6 页。 全唐文第二二六卷。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2 2 8 1 页。 7 信,入不妨己谓之智 。张说认为只有在这“七术 的主导下,金钱才能正确地 发挥作用,否则就会给人们带来灾祸。晚唐诗人徐寅咏钱诗云:“多蓄多藏岂 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雠家买得恩。几怪邓通难免饿, 须知夷甫不曾言。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陆龟蒙也认为钱是祸胎, 财多招灾:“平分从满箧,醉掷任成堆。恰莫持千万,明明买祸胎。 罗隐钱 诗云:“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解释愁肠结,能分 睡开眼。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这样直述钱财惹祸的唐诗虽然数量并不多, 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存在于唐人心中的祸财思想。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义利并重甚至重利轻义的观念对人们 的日常生活发生极大的支配作用。陈亮曾公开宣称“财者人之命” ,岳珂程史 中说“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请问其目,日:即 世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钱在人们心目中占 据了异乎寻常的地位,为了钱,“骨肉亲知以之而构怨稔衅,公卿大夫以之而败名 丧节,劳商远贾以之而捐躯殒命,市井交易以之而斗殴戮辱 o 。可见,金钱在给 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严重腐蚀和破坏了人们向来珍视的亲情、名节以及 社会的和谐。而在现实中,拥有大量金钱也并不一定就能让人过上幸福平安的生 活。“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盗贼盯的就是家财万贯的富人。而那些走南闯 北的商人也时常会遭受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和磨难,如误投黑店、误交歹人,甚 至糊里糊涂被卷入命案! 南宋笔记小说集夷坚志中就有不少这类记载。金刚 灵验一文里,一名囚犯供认“离城3 0 里间,开旅邸,每遇客携囊橐独宿,多杀 之,投尸于白沙河下,前后不知若干人 江陵村侩里的客商也因多携银 o 全唐文第二二六卷。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2 2 8 1 页。 o 全唐诗第七一零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7 9 4 页。 全唐诗第六二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5 8 1 页。 回全唐诗第六五九卷。上海古籍i l j 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6 6 3 页。 o 宋 陈亮:龙川文集赠楼应元序。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6 7 页。 8 券,而被村侩“醉以酒而杀之。元杂剧中也有类似故事,无名氏的玎玎 踏趟盆儿鬼里,歹徒“盆磋赵 就开了一家专门谋害投宿客商以谋取财物的黑 店:“若是本钱少的便罢,若是本钱多的,我便图了那厮的财,致了那厮的命。 倒霉的商人杨国用便因带的钱多而在这家店里丢了性命。类似这样的案件屡屡发 生,财富非但未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反而给他们招致了杀身之祸。作为社会生活 的反映,宋元作品中此类故事的频繁出现,方面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世道的 混乱,作者借以警饬世人,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昭示出时人日益深入的钱财惹祸观 念。 到了明代,祸财观念已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相当突出的地位。人们一面狂热 地追逐金钱,一面又对金钱给世人带来的危害深恶痛绝。文人们创作了大量反映 祸财观念的作品,企图以此补救世道,唤回世人的良知。沈寿卿的三元记第 十五出断金中咏叹银子功能的一段唱词就突出表现了银子的危害性:“银子, 人为你父与子伤了天性恩,人为你兄和弟伤了手足情;丈夫无你妻不敬,主若无 伊仆慢轻。君子儒因无你失了朋友信,贞洁妇为你做了失节人。银子,人若一日 无君也,伶俐聪明做了懵懂人。银子,多少读书人为你把纲常紊,多少廉能官为 你把公论倾;多少强求的为你丧了残生命,多少善求的为你忘了廉耻情;那成家 子为你多悭吝,那败家子把你如粪土轻。银子,人若一日无君也,说得乱坠天花 也人不听。” 皇室世子朱载埔的散曲南商调黄莺儿骂钱用激烈直白的语 言痛斥金钱的罪恶:“孔圣人怒气冲,骂钱财狗畜生。朝廷王法被你弄,纲常伦理 被你坏,杀人仗你不偿命。有理事儿你反复,无理词讼赢上风。俱是你钱财当车, 令吾门弟子受你压伏,忠良贤才没你不用。财帛神当道,任你们胡行,公道事儿 你灭净。思想起,把钱财刀剁斧砍油煎笼蒸! 此类作品的出现,足以证明当时 祸财观念的深入人心。 总之,祸财观念在先秦道家萌发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日 国 宋 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志景卷一。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8 8 3 页。 圆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主编: 全元曲第九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3 2 0 页。 明 毛晋编:六十种曲第二册。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4 2 页。 。谢伯阳编: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 9 9 4 年版,第2 9 7 5 2 9 7 6 页。 9 常生活的日益丰富,钱财对社会支配作用的越来越凸显,人们对钱财本质的认识 也逐渐全面而深刻,钱财惹祸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创 作,对这些问题给予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也就顺理成章了。 1 0 第二章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祸财故事的不同类型 第一节作品界定与统计 根据不同的标准,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小说可以分为文言与白话、长篇与 短篇、公案神魔与世情等等多种类型,明代小说也是如此。然本文所要探讨的对 象仅限于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所以长篇、文言类作品中虽然也有不少祸财故事, 但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对象,故不在文本统计之列。 明代的短篇白话小说数量颇为庞大,考虑到故事流传的广泛性及本身的典型 性,故拟从蔚为大观的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作为本文 的研究对象。按照作品刊刻的时间排列为: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 喻世 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型世言、 欢喜冤家、石点头、西湖二集、贪欣误、醉醒石等。其中以“三言 二拍一型 为主要研究对象。 表一: 书目编著者刊刻时间相关篇数 清平山堂话本洪梗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 1 ( 1 5 4 1 1 5 5 1 ) 古今小说冯梦龙天启元年至四年( 1 6 2 1 4 ( 喻世明言)1 6 2 4 ) 警世通言冯梦龙天启四年( 1 6 2 4 ) 3 醒世恒言冯梦龙天启七年( 1 6 2 7 ) 8 初刻拍案惊奇凌漾初天启七年( 1 6 2 7 ) 1 4 二刻拍案惊奇凌漾初崇祯五年( 1 6 3 2 ) 11 型世言陆人龙崇祯五年( 1 6 3 2 ) 8 欢喜冤家西湖渔隐主崇祯十三年( 1 6 4 0 ) 5 人 石点头天然痴叟明末 1 西湖二集周清源明末 2 贪欣误罗浮散客隆武间 1 醉醒石东鲁古狂生明末清初 5 在这些作品集中,尽管数量多少有别,但无一例外,都有祸财故事的出现, 这充分反映了编著者对此类故事的情有独钟以及祸财故事备受世人关注的现实。 以下根据故事类型的不同对这些作品给予分类,使其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 第二节贪财遭报故事 金钱总是给人带来莫大的诱惑。于是当面对金钱的时候,就总有一些人会生 出种种心思,绞尽脑汁试图不劳而获。明代短篇白话小说就叙述了大量贪占别人 钱财的故事。故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贪财者,虽然他们依靠贪来的金钱得到了一 时的享乐,但是天道循环,他们种下的恶果迟早还是需由自己来品尝。 为了便于分析,现将此类故事集中归纳如下: 书目篇名贪财者内容结局 喻世第二十六卷沈小官 张公张公为一只画眉杀了沈小官,先后有七人死 明言一鸟害七命黄老狗父黄老狗之子为了官府的赏钱 亡,致使四个家 子杀了黄老狗。庭破灭。 第十五卷金令史美矫大户矫大户开当铺时靠刻剥贫户矫大户家产被 警世 婢酬秀童入话攫取大量财富。 焚。 通言 第二十五卷桂员外桂富五昧下恩人的钱财,并在恩人落桂富五妻儿皆 途穷忏悔难时袖手旁观。 丧。 醒世第十六卷陆五汉硬强得利贪图路人拾到的整块银子,并因使用所拾假 恒言留合色鞋入话用自己的碎银与之交换。银而入狱,家当 零落。 初刻第十五卷卫朝奉狠入话:慧窄贪占李生房产。被打之后才归 拍案 心盘贵产陈秀才巧和尚 还李生房子。 惊奇 计赚原房卫朝奉贪图陈秀才的房产。秀才设计以原 价夺同房产。 第二十四卷庵内看缪千户赖掉所借的三百两银子。死于乱兵,家产 恶鬼善神井中谈前被抄。 - 因后果 刻 第二十六卷懵教官高愚溪的父亲有钱时争相奉养,无钱时高愚溪将家产 拍 爱女不受报穷庠士三个女儿就弃之不理。高愚溪被侄子接都留给奉养自 案 助师得令终回家中奉养。后有学生来报己的侄儿。 惊 恩,送其钱财。 奇 第二十八卷程朝奉 李方 为了钱让妻子陪程朝奉,结果程入狱,李方失 单遇无头妇王通判 妻子被路过的和尚杀了。去妻子,官府办 双雪不明冤 案时又牵出另 一桩命案。 第三十六卷王渔翁入话:沈一妄想向神索取金银。被神愚弄,反而 舍镜崇三宝白水僧赔了不少钱。 盗物丧双生法轮住持、 王渔翁拾到宝镜舍给寺院,引法轮住持被贪 小和尚真起众人争夺。官浑耀打死,真 空 空被老虎咬死。 型第二十九回妙智淫徐州同、徐拿住妙智等的把柄敲诈并害徐州同病死,徐 世 色杀身徐行贪财受行父子死他们。行杀妻杀仆后 耆 报死于狱中。口 欢喜第二回吴千里两世吴胜吴胜取阵亡同伴的钱。 吴胜被陈栋及 冤家偕佳丽小二杀死。 石点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吾爱陶用尽各种方法敛财。夫妻、儿子皆 头卖风流亡,女儿为娼。 贪欣第六回狂妄终除籍徐生贯j r 血自网银子。 减寿3 0 年。 误贪金定损身 第七回失燕翼作法吕孝廉贪利诈钱。五子或身亡,或 醉 于贪堕箕裘不肖惟家破。 醒 后 石 第八回假虎威古玩王勤到江南购买古玩,勒索过甚。被斩首。 流殃奋鹰击书生仗 义 第十一回惟内惟货魏推官之贪了六百两银子。魏推官命中注 两存思削禄削年双妻 定的吏部尚书 1 3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因贪占钱财而给自己酿成恶果:他们或在穷困之时 受人资助,发迹之后即忘恩负义:或心存贪念,故意昧下他人财物,但最终他们 必然招来报应,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 桂员外途穷忏悔就极具代表性。桂富五在经商亏本想要自尽时,幸亏富 而好义的同学施济赠给他三百两银子,并得以住进施家祖传的旧屋中。桂富五掘 得施家祖上藏下的一千五百两银子,据为己有,并在施济死后全家脱身而去。后 来当施济的遗孀和孤儿施还到会稽投奔桂富五时,桂只肯接济施家二十两银子。 不久施还发现了祖父埋银的清册,一一挖掘出来,只除了桂富五住过的屋中没有 藏银。施还重新振兴了家业。而桂富五发达后派尤滑稽去谋官,反被骗去五千两 银子。桂想杀掉尤滑稽,就从小洞钻到尤家,忽然变成了一条狗,见妻儿也是狗 形,猛然惊醒,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桂返回家中,发现妻儿都已死去,且已到 施家投胎成狗。桂富五也到施家忏悔认罪。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作品中的桂富五深受施家 大恩,但当施家落难时他不仅不报恩,反而昧着良心置之不理。因此,在所有贪 财遭报故事中,本篇对贪财者的惩罚是最重的:不仅桂富五自己钱财被骗,还祸 及妻子儿女妻儿早死,投胎为施家的狗;女儿本应为施还之妻,却成了他的 妾。作品这样安排,体现了人们对忘恩负义者的深恶痛绝。 无一例外,其他类似故事中的贪财者也一一受到惩罚。陆五汉硬留合色鞋 入话中的强得利,用自己的碎银子换取了路人拾到的大块儿银子,而当他使用那 块银子时却被官差当做造假银的罪犯拿住,最后反而赔了一百多两银子,弄得家 当零落。狂妄终除籍贪金定损身中的徐生因贪了五百两银子被减寿3 0 年。惟 内惟货两存思削禄削年双结证中魏推官之妻收了六百两银子的贿赂,使得魏推 官命中注定的吏部尚书被削去。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中的吾爱陶用尽各种方法敛 财,不惜伤天害理夺人性命,最终夫妻和儿子均死于非命,女儿也沦为娼妓。这 些贪财者最终都得到了不同的报应。 1 4 这种种事端究其根源,都在于人心中的贪念。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习性之一, 佛教将“贪嗔痴 列为“三毒”,道教也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是由习染三 毒所致,还有人将“六欲”解释为“食、财、物、权、情、性,都说明人皆有贪 念。一旦贪念过于膨胀j 凌驾于正常人性之上,就会给人带来祸患。古今中外文 学作品中出现的大量因贪取财物而遭到报应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节吝财反破财故事 在中外文学形象的画廊里,矗立着各种艺术典型,其中吝啬鬼形象就是引人 关注的一类。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果戈理笔下的泼留 希金、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堪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而世说新语 中钻核卖李的王戎、郑廷玉笔下的贾仁、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则是我国古典文 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讨论的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吝 啬鬼形象。他们被金钱所奴役,视金钱如生命,敷衍了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演出了一幕幕可笑可叹的悲喜剧。现将这些作品列表如下: 书目篇名 贪财者内容结局 喻世第三十六卷宋四张富过于吝啬,被贼戏弄。家财被盗,自 明言公大闹禁魂张缢身亡。 警第五卷吕大郎还金员外 不愿布施冈此想害和尚,却害死自妻子自缢,自 世金完骨肉入话 己的两个儿子。己被吓死,家 通 产被族人抢 吉 走。口 第三十卷李;! 开公房德夫妇吝啬钱财,派人追杀恩人。被侠客杀死。 醒 穷邸遇侠客 世 第三十四卷一文入话:僧人舍不得钱财。 错过了神仙。 恒 钱小隙造奇冤 杨氏吝惜儿子输给同伴的一文钱。阴差阳错一 吉 口 共断送十三 条人命。 初 第十三卷赵六老赵聪夫妇 不赡养双亲,母死不葬,_ 遏得父亲赵聪误杀父 刻 舐犊丧残生张知 做贼偷儿子的钱。亲被判死刑, 1 5 拍县诛枭成铁案其妻病死。 案 惊 第三十五卷诉穷贾仁挖到周家的藏金,舍不得用,白白死后,藏金和 奇 汉暂掌别人钱看替人看了几十年。儿子又回到 财奴刁买冤家主周家。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入话中,金员外“性至悭吝 ,不喜欢“讨便宜的 僧人,而其夫人却吃斋好善。金员外不愿夫人斋僧,竟然想到害死和尚永绝后患, 故而特地做了掺有砒霜的饼送给和尚。不料不明真相的和尚又把饼拿出来招待金 家的两个小公子,使得本想害人的金员外反而害死了自己的儿子。结果金夫人伤 心自缢,金员外受惊吓而死,家产也被族人抢走。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金员外招致果报的直接根源是他背离了“杀人之心不可 有”的千年古训,但他“杀人之心 的兴起则是由于悭吝所致,故而作品实际上 包孕着对吝啬的谴责。 或许是由于积攒财富甚为不易,许多富翁或员外将钱财看得比性命都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悭吝。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的员外张富就是这样。他平素非 常吝啬,要“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 唾留着点灯,捋松将来炒菜 ,还发下四大愿“一愿衣裳不破,二愿吃食不消,三 愿拾得物事,四愿夜梦鬼交 。然而越是吝财的人,反而越易失财,有时甚至还要 赔上身家性命。张富只因吝啬,就被贼人宋四公盯上。宋四公在张家杀人抢财, 之后又到钱大王家偷窃,还故意栽赃给张富等人。结果,张富官司缠身不说,还 要赔上大笔钱财,一气之下便自缢身亡。文中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 事生非;只为一点悭吝,便弄出非常大事,变做一段有笑声的小说 ,明确地表现 了对金员外吝啬行为的嘲讽。 过于吝啬的人,其人格心理多半是扭曲的。在这种不正常心态的支配下,他 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异于常人。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就有为了金钱恩将仇报派 人追杀自己恩人的房德夫妇( 李淠公穷邸遇侠客) ,有仅仅因为儿子输给同伴一 文钱而自缢最后断送了十三条人命的杨氏(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有暗地贪墨了 1 6 他人钱财却舍不得花、白白替人看了几十年钱的看财奴贾仁( 诉穷汉暂掌别人钱 看财奴刁买冤家主) ,甚至还有成亲后抛弃父母、母死不葬、逼得父亲做贼的赵 聪夫妇( 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 !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钱财是 至高无上的,为了钱,伦理亲情都可以抛于脑后,人性已经被极度扭曲。 第四节谋财害命故事 谋财害命故事是在祸财故事所有类型中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的,也最能 体现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社会风气。 根据事件发生地点的不同,谋财害命故事可以分为水上和陆上两种,分别列 表于下: 水上: 书目篇名杀人者被害者内容结局 警世第十一卷苏知徐能等一知县苏云苏云赴任知县途中被徐能徐能等被 通言县罗衫再合班强盗船一家打劫,其妻逃走生子后出正法,苏云 夫家,其子被徐能抱养。一家团聚。 醒 第三十六卷 船夫陈老 淮安指挥陈老四等杀害蔡武一家并凶手被处 世 蔡瑞虹忍辱四等蔡武一家奸污蔡女瑞虹,瑞虹辗转多 死刑,瑞虹 恒报仇 年为父报仇。报仇之后 女 自刎。茸 第十九卷李公强盗谢、段两家幸存的谢小娥梦到父、夫告小娥的复 佐巧解梦中言知仇人姓名,在仇人家卧底仇行为得 初 谢小娥智擒船多年将之一网打尽。到皇帝旌 刻 上盗表。 拍 第二十七卷顾 船家县尉崔俊船家将崔俊臣抛入河中,抢二人在御 案 阿秀喜舍檀那臣夫妇走王氏。王氏逃脱后出家。史高公的 惊 物崔俊臣巧会崔俊臣也为人所救。帮助下团 奇 芙蓉屏圆,重新赴 任。 型 第二十五回凶村民朱安一个妇人在洪水中朱安国为了抢箱该女本是 世徒失妻失财菩国子,害死一个妇人,还把一朱的未婚 吉 士得妇得货个女子推下水。后来女子被妻,嫁了她 口 救。 的恩人。 i 陆上: 书目篇名杀人者被害者 内容结局 第二十二卷张和尚举人杨延和杨延和等人赶考途中夜宿寺杨延和考 淑儿巧智脱杨的六个同年庙,和尚谋财害命,杨在张淑中翰林, 醒 生儿的帮助下逃脱。娶张淑儿 世 为妻。 恒 刘妻王氏第三十三卷十静山大王刘君荐刘君荐得丈人资助却骗妾陈 言 二姐说是她的卖身钱,陈逃走得知凶手五贯戏言成巧 货后刘被杀。陈和路人崔宁无辜是静山大 受刑。王,报官, 静被处 决。 第十四卷酒谋入话:丁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慈溪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下属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吉安市新庐陵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2025年第二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岗位核销拟入闱人员及考察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经典歌曲歌词鉴赏及背后故事
- 幼儿园主题绘本教学模式创新
- 职业高中英语核心词汇汇编
- 智能家居设备安全使用指南与常见问题
- 船底防腐施工方案
- 清淤修复施工方案
- 游戏空间安全管理制度
- 建筑工程项目竣工资料编制规范
- 心房颤动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 物业管理耗材采购清单及限价
- 华润物业住宅管理办法
- 契税法宣传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煤矿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电商公司客服部管理制度
- 2025年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内部审计基础》新版真题卷
- 借款合同标准文本pdf
- 2025年英语四级考试试卷及答案
- 处方药学类试题及答案
- 机房运维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