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 号 2008040073 分 类 号 b844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 学科专业名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申 请 人 姓 名: 焦金梅 导 师 姓 名: 司继伟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0 年 10 月 9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目录目录 中文摘要 . 6 abstract . 7 前言 . 9 1.研究综述 . 9 1.1 嫉妒 . 9 1.1.1 嫉妒的定义 . 9 1.1.2 嫉妒的理论研究 . 10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1.1.4 嫉妒的研究趋势 . 13 1.1.5 嫉妒行为研究 . 14 1.1.6 大学生嫉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4 1.2 情绪调节 . 15 1.2.1 情绪调节的概念 . 16 1.2.2 情绪调节的过程 . 16 1.2.3 情绪调节方式 . 17 1.2.4 情绪调节方式的测量 . 17 1.2.5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8 1.3 应对方式 . 19 1.3.1 应对及应对方式的涵义 . 19 1.3.2 应对方式的测量 . 19 1.3.3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9 1.4 嫉妒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 . 20 1.4.1 嫉妒及其行为与情绪调节关系研究 . 20 1.4.2 嫉妒及其行为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 20 1.4.3 情绪调节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21 2.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21 2.1 问题提出 . 21 2.2 研究假设 . 21 3.研究方法 . 22 3.1 研究对象 . 22 3.2 研究工具 . 23 3.3 研究程序 . 24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24 4.1 大专生嫉妒心理的研究 . 24 4.1.1 大专生嫉妒心理的基本状况 . 24 4.1.2 大专生嫉妒心理的差异性检验 . 24 4.2 大专生嫉妒行为的研究 . 26 4.2.1 大专生嫉妒行为的基本状况 . 26 4.2.2 大专生嫉妒行为的差异性检验 . 26 4.3 大专生情绪调节的研究 . 27 4.3.1 大专生情绪调节的基本状况 . 27 4.3.2 大专生情绪调节的差异性检验 . 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4.4 大专生应对方式的研究 . 33 4.4.1 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 . 33 4.4.2 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性检验 . 33 4.5 大专生嫉妒心理、嫉妒行为、情绪调节、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 34 4.6 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对大专生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回归分析 . 34 4.6.1 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对嫉妒心理的回归分析 . 34 4.6.2 嫉妒心理、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对大专生嫉妒行为的回归分析 . 35 4.7 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对大专生嫉妒心理及行为的结构模型分析 . 37 5.讨论 . 40 5.1 大专生嫉妒心理、嫉妒行为、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 40 5.1.1 大专生嫉妒心理总体情况 . 40 5.1.2 大专生嫉妒行为总体情况 . 41 5.1.3 大专生情绪调节总体情况 . 42 5.1.4 大专生的应对方式总体情况 . 43 5.2 大专生嫉妒心理、嫉妒行为、情绪调节、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 44 5.2.1 大专生嫉妒心理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 . 44 5.2.2 大专生嫉妒心理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 44 5.2.3 大专生嫉妒心理与嫉妒行为之间的关系 . 44 5.2.4 大专生嫉妒行为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 . 45 5.2.5 大专生嫉妒行为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 45 5.2.6 大专生情绪调节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 45 5.3 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对大专生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 46 6.结论与建议 . 46 6.1 结论 . 46 6.2 建议 . 47 7.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47 7.1 创新 . 47 7.2 不足 . 48 注释与参考文献: . 48 附录:研究中所涉及的问卷 . 5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5 后 记 . 5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嫉妒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大专生作为大学生的 一个特殊群体同样不可避免。嫉妒是个体在对自己与他人的主观距离(价值)的认知比较 中产生的一种消极的甚至抱有敌意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 心理健康,还可能会导致个体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最终会害人害己。情绪调节是在情绪 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以及如何对情绪体验与表 达施加影响的过程。即情绪调节可以影响个体对情绪的体验,可以影响消极情绪的行为表 达。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 行为措施,是个体面对困境和挫折时的行为方式。因此在理论上良好的情绪调节方式和应 对方式可以降低个体的嫉妒体验及不良的嫉妒行为方式。本研究就主要探讨大专生的嫉妒 心理及行为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 本研究用 bringle 自我报告嫉妒量表、嫉妒行为反应问卷、情绪调节方式问卷以及简 易应对方式问卷对 477 名大专生进行问卷调查,用 spss13.0 和 amos4.0 软件对数据进行 分析和模型建构,得出如下结论: (一)大专生的嫉妒心理普遍存在,其中以爱情和社会竞争中的嫉妒体验最为明显;大专 生的社会竞争嫉妒存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的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二年级学生高于一 年级,非独生子高于独生子。 (二)大专生的嫉妒行为以消极理智行为为主,在性别、年级和学科性质上存在差异,女 生的消极理智行为和逃避行为高于男生,大二学生的报复行为和逃避行为高于大一学生, 理科生的消极理智行为高于文科学生。 (三)大专生对快乐的调节量最高,对恐惧的调节量最低,对正性情绪倾向于重视和宣泄 调节,对负性情绪倾向于忽视和抑制调节。对于正性情绪,男生更多地使用减弱型调节(忽 视和抑制),女生更多地使用增强型调节(重视和宣泄)。对于负性情绪,男生的抑制调 节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的重视调节高于大一学生、抑制调节低于大一学生。对于负性 情绪的宣泄调节,二年级的理科生中男生低于女生,文科生中男生高于女生;在文科生的 男生中一年级低于二年级;在理科生的女生中一年级低于二年级;在二年级的男生中理科 生低于文科生;在二年级的女生中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四)大专生的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大二学生的消极应对高于大一学生,一年级文 科生的积极应对高于二年级文科生,二年级理科生的积极应对高于二年级文科生。 (五)模型建构的结果显示,负性情绪重视调节对嫉妒心理有直接影响,负性情绪宣泄调 节通过负性情绪重视调节对嫉妒心理有间接影响;消极应对和嫉妒心理对报复行为有直接 影响,正性情绪重视调节、负性情绪重视调节、负性情绪抑制调节、负性情绪宣泄调节和 积极应对对报复行为有间接影响;嫉妒心理和正性情绪忽视调节对逃避行为有直接影响, 消极应对和正性情绪重视调节对逃避行为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负性情绪的重视、 宣泄、抑制调节和积极应对对逃避行为有间接影响;嫉妒心理、负性情绪抑制调节和积极 应对积极理智行为有直接影响,负性情绪重视和宣泄调节对积极理智行为有间接影响;正 性情绪重视调节和负性情绪抑制调节对消极理智行为有直接影响,负性情绪宣泄调节和积 极应对对消极理智行为有间接影响。 关键词:嫉妒 情绪调节 应对方式 分类号:b8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abstractabstract vocational students jealous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motion regulations and coping methods jealousy which exists among undergraduates is a common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among vocational students, a special group of the undergraduates, jealousy also finds its place. jealousy is a negative and even hostil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an individuals cognitive comparison of his subjective distance (value) with others. this negative emotion can not only affect ones psychological health, but also lead to some radical actions, and finally harm oneself and others. emotional regulations is what an individuals emotion is, when the emotion occurs and how emotion affects emotion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in the course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that is, emotion regulations can have influence on an individual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coping method i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method of an individual in his daily incidents and the imbalance caused by daily incidents. it is a behavioral method when an individual faces difficulties and adversities. therefore, theoretically, good emotion regulations and coping method can reduce an individuals jealous experience and bad jealous behaviors. this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vocational students jealous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emotion regulations and coping methods. this research applied bringle self-report jealousy scale, jealousy behavior response questionnaire, emotion regulation method questionnaire and simple responding methods questionnaire. and 477 vocational students were involved. the writer analyzed the data and modle with spss13.0 and amos4.0 and finally came to a conclusion as follows: 1. jealous emotion is a wide spread emotion existing among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among others, jealousy for love and social status are the most obvious. and as for jealousy for social status,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grade, and the fact whether possessing siblings or not. female students are more jealous than male students; second-year students more jealous than freshmen; and those with siblings more jealous than those without. 2. vocational students jealous behaviors are mainly negative wise behavior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gender, grade, and the nature of their majors. females negative wise and evasive behaviors are higher than males. second-year students revenging and evasive behaviors are higher than freshmen. negative wise behaviors of students of science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tudents of art. 3.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their happiness regulation level is the highest, and fear regulation level is the lowest. they tend to emphasize and outlet their positive emotions and ignore and oppress their negative emotions. as for positive emotions, male students use more reducing regulations (ignore and oppress), while female students use more strengthening regulations (emphasize and outlet). as for negative emotions, males apply more oppressing regulations than females; second-year male students of science are less than second-year females. for students of art, male students use more oppressing regulations than females; among them, male freshmen are less than male second-year students. for female students of science, freshmen use less oppressing regulations than second-years. for second-year male students, students of science us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less than those of art; and for second-year female students, students of science use more than those of art. 4. vocational students mainly take positive coping methods, and second-year students take more negative ways than freshmen. freshmen of art are more positive than second-year students of art and second-year students of science are more positive than second-year students of art. 5. the modle shows that negative emotion emphasizing regulations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jealousy; through negative emotion emphasizing regulations negative emotion outlet regulations have indirect effect on jealousy; negative coping methods and jealousy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revenging behaviors; positive emotion emphasizing regulations, negative emotion emphasizing regulations, negative emotion oppressing regulations, negative emotion outlet regulations and positive coping methods have indirect influence on revenging behaviors; negative coping method and positive emotion emphasizing regulations hav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n evasive behaviors; jealousy, negative emotion oppressing regulations and positive coping methods affect directly positive wise behaviors; negative emotion emphasizing and outlet regulations affect indirectly positive wise behaviors; positive emotion emphasizing regulations and negative emotion oppressing regulations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negative wise behaviors and negative emotion outlet regulations and positive coping methods have indirect influence on negative wise behaviors. key words: jealousy, emotion regulations, coping methods classification mark:b8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前言前言 人类已步入 21 世纪,在全球经济繁荣、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社会竞争也更加 激烈,处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对人才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创新的精神、进取的态度、竞争的意识、应变的能力、沟通的技巧、 充分的自信、积极的思维、乐观的态度、健康的情绪、成熟的人格。同样也给大学生提出 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挑战,而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 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挑战。 嫉妒是人们在社会比较中,发现自己在才能、成就、品质等方面不如他人,或基于某 重要社会关系受到他人威胁时产生的一种郁闷、痛苦的混合情感体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 的社会心理现象,嫉妒心理在20世纪中期逐渐为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关注。 1在大学生 这一特殊的群体之中,嫉妒心理也同样不可避免,原本是“骄子”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 对众多优秀同龄人,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失落,处 理不好,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会导致他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对社会 风气、人际关系、人才成长乃至嫉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大学 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近些年来也逐渐受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 1.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1.1 嫉妒嫉妒 1.1.1 嫉妒的定义嫉妒的定义 1.1.1.1 工具书中嫉妒的定义工具书中嫉妒的定义 中国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 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 2 日本广辞苑词典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所产生的羡慕、 烦恼和痛苦。 ” 3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 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恐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 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 ” 4这是西方给嫉妒下定义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指 出了嫉妒和竞争是密切相关的。 1.1.1.2 学术界嫉妒的定义学术界嫉妒的定义 弗洛伊德给嫉妒下的定义是“一种消极状态,诸如悲痛,是正常的情感之一。倘若有 人看上去无嫉妒之心,说明他经历过严重压抑,而且这一压抑在其无意识的精神生活中起 着极大的作用。 ” 5日本学者诧摩武俊的嫉妒心理学 ,认为“是当自己以外的人,得到 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时,或者说当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被别人夺去时,所油然产生的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种情感。嫉妒是一看到别人占有了优越的地位,或者占有了看似优越的地位时,就想要积 极地排挤对方, 胜过对方, 然后一脚将他踢到山脚下, 就是这么激烈地包含这僧恨的感情。 ” 6怀特(white)把爱情嫉妒看作是“爱情嫉妒是指当个体意识到要与现实的或潜在的对手 可能是想象的在爱情竞争时产生的一种复杂思想及感情,嫉妒所带来的行为会对人的自 尊,伴侣的现实关系及感情质量产生威胁。 ” 7他是给爱情嫉妒下的定义,指出嫉妒会给竞 争者带来危害。深圳大学王晓钧教授在嫉妒论中给嫉妒下的定义为“嫉妒是人的一种 主观的、消极的、甚至抱有敌意的情绪,它是人在对自己与他人的主观距离价值的认知比 较中,感到受威胁时所产生的体验。 ” 8 1.1.2 嫉妒的理论研究嫉妒的理论研究 在国际嫉妒研究方面,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嫉妒的发生机理、发展和影响因素,内部 心理反应及外部行为表现规律,调节和治疗,形成了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以不同的研究 视角深入嫉妒现象的本质,为研究嫉妒,揭示嫉妒规律,进而缓解和治疗嫉妒提供了有益 且宝贵的理论导引。概括起来,能够代表现代嫉妒研究和应用主流的理论有六种:心理动 力学嫉妒理论;系统学嫉妒理论;社会生物学嫉妒理论;社会心理学嫉妒理论;行为主义 嫉妒理论;认知现象学嫉妒理论。这六种理论和观点彼此间存在启示性和互补性,也存在 分歧甚至矛盾 9。分别阐述如下: 1.1.2.11.1.2.1 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1922 年,弗洛伊德在他的论文嫉妒,妄想症和同性恋的若干神经机制中提出了心 理动力学的嫉妒理论。它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组成部分,在理论取向上,他把成人 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创伤经验的复现,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 这些经验沉积为潜意识,并在适当情境下由深层潜意识向意识表层过渡。由于童年焦虑和 恐惧人皆有之,故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在发生取向上,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嫉妒 主要根植于俄底浦斯冲突有关的童年事件,它发生在性器官成为儿童注意和快乐中心的生 殖器崇拜时期,幼儿焦虑和恐惧是嫉妒滋生的源泉。在分类取向上,弗洛伊德把嫉妒分为 三个层面:一是竞争或正常嫉妒;二是投射式嫉妒;三是妄想嫉妒。竞争或正常嫉妒指个 体在竞争中失去了爱的对象,从而遭受到的一种心理体验。投射嫉妒是嫉妒者对现实事件 或对不忠实行为的观察,再由嫉妒者投射到嫉妒对象身上的过程。妄想嫉妒的产生机制是 对同性吸引力的防卫动机,在对同性吸引力排斥的认可中,将其投射到异性身上,从而导 致嫉妒的产生。在研究取向上,心理动力学理论始终把嫉妒看作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问 题,成人的嫉妒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创伤经验,分析和洞悉个体潜意识中的内容。在治疗取 向上,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是通过使嫉妒者认识到潜存于嫉妒之下最深层的恐惧和个体的 无意识影响,促成对嫉妒的理解,并由此解释和治疗嫉妒行为。 1.1.2.21.1.2.2 嫉妒的社会生物学理论嫉妒的社会生物学理论 社会生物学嫉妒理论起源于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理论取向上,其理论基础有 两个:一是嫉妒进化论: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本能反应,人和动物都有嫉 妒行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二是性别差异演化论:随着男性和女性进化层次的上升, 他们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日渐明显,因此两性在表达嫉妒的方式上显示了差异。嫉妒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差异的根源除了性别进化因素之外,还有影响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进程及生存条件。在发生 取向上,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嫉妒是一种本能的防卫,或者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持这种 观点的学者很多,康德认为“嫉妒这种感情激动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 ,即康德著名 的嫉妒习恶论。在分类取向上,社会生物学家探讨嫉妒的性别差异,把嫉妒划分为男性嫉 妒和女性嫉妒两种类型。他们认为,嫉妒的性别差异一是由于男女在亲本自信上的根本不 平等所致;二是社会对男女行为认同差异造成的。在研究取向上,社会生物学理论是比较 不同性别的人以及人与动物间的嫉妒,其中男女性别差异的研究一直是近二十多年来这个 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治疗取向上,社会生物学方法把教育看作是治疗嫉妒和改善男女态度 的良好途径。 1.1.2.3 嫉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嫉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嫉妒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在理论取向上,论证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 的嫉妒反应方式,意在证明嫉妒与其生活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其论点是, 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嫉妒情境,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嫉妒心理和行为反应,因此,嫉 妒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特点。在发生取向上,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嫉妒 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分类取向上,社会心理 学家没有明确指出嫉妒应该怎样分类,但他们关心的是引发嫉妒的社会文化类型。在研究 取向上,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比较不同文化的嫉妒,跨文化研究是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 治疗取向上,社会心理学方法建议个人或关系双方对嫉妒作倾向性归因,把对人的消极情 绪转移到对事件的分析上。 1.1.2.4 嫉妒的行为主义理论嫉妒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嫉妒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中期,代表人物有马斯、格林伯格等。在理论取向 上,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并把可观察的嫉妒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行为学家认为,嫉妒常常是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嫉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应从当前的环境 中去寻找。在发生取向上,行为主义理论把包括嫉妒在内的所有行为都看成是人在生活环 境中习得的行为习惯,是刺激反应模式的产物,嫉妒受一个人周围所发生事件的直接冲 击和塑造成型。在分类取向上,行为理论把嫉妒分为理智的嫉妒和非理智的嫉妒。理智的 嫉妒有事实的基础,而非理智的嫉妒只是一种凭空想象,是一种“创伤性想象” 。在研究 取向上,行为理论研究主要在于提供多种多样的具体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旨在帮助人们 形成新的行为习惯,对面临的嫉妒事件产生良性的情绪反应。治疗取向上,行为学方法认 为嫉妒应当通过后天的治疗得以缓解甚至消除。所以该理论主攻设计改变行为习惯的治疗 方法。 1.1.2.51.1.2.5 嫉妒的认知学理论嫉妒的认知学理论 认知现象学理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代表人物有拉扎罗斯、布尔、 阿诺德等。在理论取向上,认知现象学理论是在嫉妒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 是最古老、最普遍、最流行的嫉妒研究方法。它注重对嫉妒现象及其危害的描述和鞭挞。 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现象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心论点是强调对嫉妒事件 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在发生取向上,认知现象学理论把已发生的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妒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 与它的刺激评估反应研究思路一致, 它不关心嫉妒如何发生, 而是重视对刺激本身如何评估并做出恰当的反应。认知现象学理论也没有指出嫉妒应该 怎样分类,认知现象学理论学家们对经过评估后的嫉妒反应策略类型比较感兴趣。在研 究取向上,认知现象学理论是对嫉妒现象建立多级评估策略,即原始评估、二级评估和 重新评估策略,拉扎罗斯的 pbr 三角关系分析为这种策略提供了范例。在 pbr 三 角关系中,假设 p 和 b 已有恋爱关系,r 是竞争者,试图与 b 建立恋爱关系,因此,p 与 r 之间有竞争甚至嫉妒关系。这就要看 p 对这种情境的评估如何。首先是 p 对该情境的原始 评估,即初遇到该情境时 p 的主观评估;其次是二级评估,即对相关情境可取代性的评估 再次是重新评估,即对在二级评估中 p 把竞争策略引入实际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估,看它是 成功还是失败,再决定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在治疗取向上,认知现象学方法把治疗的 重点放在对嫉妒事件评估的合理性上,力图干扰和改变消极的评估策略,达到合理的自我 控制,并通过认知策略的改变来调节行为。 1.1.2.1.1.2.6 6 嫉妒的系统学理论嫉妒的系统学理论 系统学嫉妒理论是由吉尔汉森(gery l. hansen)把家庭压力理论和嫉妒理论整合 而成,在理论取向上,系统学理论研究嫉妒的整体关系,认为嫉妒是一个比个体更高级的 关系系统问题,个体只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它不问“为什么” ,而问“是什么”通过提 出理论模式和具体建议,扰乱或中断引起嫉妒问题的破坏性关系的链条,并建立积极的关 系。 在发生取向上。 系统学理论把嫉妒看作是一种特定关系的动力系统中出现的动态结果, 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我强化的相互作用模式,应当把嫉妒看作是关系双方共同承受的 问题。在分类取向上,系统学理论常把嫉妒分为“正常嫉妒”和“反常嫉妒” 。在研究取 向上,系统学方法强调把嫉妒关系视为一个系统内某一个成分的改变,从而改变整个系统 引导整个系统朝向免遭嫉妒危害的方面改变。在治疗取向上,系统学治疗方法是通过向关 系双方提供具体建议,干扰或中断引起嫉妒的不良关系,并促成积极的关系变化。 六种嫉妒理论各有特点,它们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又有不足之处。它们在各个取向上 有分歧,各理论间的相互指责也各有其道理。就心理动力学理论来说,批评最多的是它的 理论取向。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引发嫉妒的现实,而假定所有的嫉妒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与现 实无关的妄想嫉妒成分,过于强调无意识的作用,而忽视与嫉妒者有关的其他因素。系统 学嫉妒理论,对其批评最多是能否从根本上治疗嫉妒的问题,因为它所强调的是关系而不 强调改变嫉妒者本人。就社会生物学嫉妒理论来说,对它的批评最主要的是过于强调嫉妒 的遗传性,而不太考虑其他诸如童年经验、认知、关系和社会综合因素等。就社会心理学 嫉妒理论来说,它低估了嫉妒者个体心理进程的重要性,过于偏重社会文化决定论。行为 理论则过于强调嫉妒行为的后天习得因素,认为只要给予其适当的方法便能改变其所具有 的种种行为。认知现象学嫉妒理论要求认知评估过程对所有人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并 且只重视当前所发生的嫉妒事件。 1.1.3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11.1.3.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嫉妒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诸多心理学分支,可分为十大类。十大类研究文献比例不同, 反映出嫉妒研究的学科比重特点,社会心理学约占 38.5%,所占比例最大;临床心理学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29.9%,位列第二;其余依次是情绪心理学 7.1%,发展心理学 6.1%,专著 5.9%,理论研究 4.2%,测量方法 3.0%,认知心理学 3.0%,人格心理学 1.8%,比较心理学 0.5%。由于许多 论著在方法和论题上交互重叠,故此分类的根据是研究主题。嫉妒研究的学科比重特点说 明,近二十年来嫉妒研究的主流是嫉妒心理及行为的社会影响。 10 在早期研究中,许多国外的心理学家根据其对嫉妒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编制了不同的问卷。比较成熟的量表和问卷有:人际嫉妒量表(mathes,28个条目),自我 报告嫉妒量表(bringle,20个条目),投射嫉妒量表(bringle,18个条目),恋情嫉妒量表 (hupka,27个条目),buunk嫉妒量表(buunk,20个条目),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 (white,12个条目),rosemarin人际反应量表(rosmarin,36个条目)。 11 近年来, 国外一些研究者通过对生理反应指标的测量, 进行嫉妒的评定(harris, 2000; pietrzak等,2002)。他们使用的生理指标主要有:心率(heartrate或pulse rate,hr、 pr),皮肤电活动(eleetrodermal activity,eda),前额肌肉肌电图活动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the forehead muscle,emg),血压(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bp),肤温(skin temperature,temp)。这些生理指标被认 为反映了嫉妒情绪产生时个体的防御性或攻击性反应。harm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