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 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导 言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2 (一)理论意义与价值 . 2 (二)实践意义与价值 . 3 三、国内外课程评价研究现状 . 3 (一)关于高校课程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 3 (二)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发展历史 . 5 (三)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模式 . 6 (四)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元评价 . 7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8 (一)核心概念界定 . 8 (二)研究思路 . 10 (三)研究方法 . 10 第一章 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现状分析 . 11 一、当前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 11 (一)课程评价意识不强 . 11 (二)课程评价主体单一 . 12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科学 . 12 (四)课程评价模式不完善 . 13 (五)课程评价管理不健全 . 14 二、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4 (一)教育观念陈旧,缺乏准确定位 . 14 (二)课程评价价值取向偏离 . 15 第二章 国外高校课程评价的经验与启示 . 15 一、国外高校课程评价的经验 . 15 (一)强调多维度的课程评价 . 16 (二)构建细致的课程评价体系 . 16 (三)注重对课程资源的评价 . 16 (四)重视课程评价元评价 . 16 二、国外高校课程评价的启示 . 17 (一)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17 (二)课程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 17 (三)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 18 (四)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18 第三章 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模式 . 19 一、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类型 . 19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 19 (二)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 19 (三)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 20 二、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 20 (一)泰勒的目标(goal)评价模式 . 20 (二)斯塔弗尔比姆的 cipp 评价模式 . 21 (三)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goal-free) . 21 (四)斯塔克的外观( countenance) 评价模式 . 22 (五)回应性(responsive)评价模式 . 22 (六)解释模式 . 22 第四章 构建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策略 . 23 一、构建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策略 . 23 (一)理念上,建立明确的课程评价意识 . 23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完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 24 (三)开发实用的课程评价模式 . 26 二、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 27 (一)构建学校内部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 27 (二)建立专业的课程评价中介机构 . 28 (三)构建外部监督控制机制 . 29 (四)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 . 29 结 语 . 31 注 释 . 33 参考文献 . 3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及参与研究的课题 . 36 致 谢 . 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研究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摘摘 要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地方高校自身面临着一些诸如规模与质量发展的难 题。如何在地方高校规模得到扩大的同时,更好地保障教育的质量,也就必然成为人们 关注的焦点。而质量的提高与保障,又离不开对地方高校的科学评价。课程评价作为地 方高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本研究就是基于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困境而提出, 针对当前地方高校课 程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对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进行研究。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 言,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课程评 价的发展历程、 课程评价的模式和课程评价元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课程评价研究 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解释其启示;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地方高校、课程、 课程评价、评价机制”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现状与原因分析。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和 结合实际情况对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 我国地方 高校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评价的意识不强;课程评价主体单一;课程评价 标准不科学;课程评价模式不完善;课程评价管理不健全。其根本原因是对地方高校课 程评价理念的片面理解和课程评价目标的偏离。第三部分是比较研究。总结国外高校课 程评价的经验:强调多维度的课程评价;构建细致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对课程资源的 评价;重视课程评价元评价,并从中得出启示。第四部分是理论研究。介绍地方高校课 程评价的类型与模式,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类型有: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地方高校课程 评价的基本模式有:泰勒的目标(goal)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的 cipp 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 goal-free)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外观( countenance) 评价模式;回应 性评价模式和解释模式。 第五部分提出构建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策略。 理念上, 建立明确的课程评价意识;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完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实 用的课程评价模式。最后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词:关键词:地方高校 课程评价 机制 分类号:分类号:g6g642.34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the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nfront some thorny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cope with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cope and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people inevitably focus on how to expand the scop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and guarantee of quality is attached to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s crucial part of the evalu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begins to gai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opportunity and predicament of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ak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m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search concentrates on th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research include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line of thinking and method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nationwide and abroad; the analysis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model and meta-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n explain the inspiration and defines the several keys concepts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urriculum,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 chapter two 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drawing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nected with facts, the research further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s follows: having no strong sense of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narrow channel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unscientific standard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lack of model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not sou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side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deviation from the goal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chapter three is comparative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of abroad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points: stresses the multi-dimension, individualization and diversity; build strict th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evalu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quality; pay attention to evaluate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concentrate on the meta-evaluation among the curriculum quality evolution and draw inspiration from it. chapter four is research on theory. introduce the types and model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ndards of category,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diagnostic evaluation,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final evalu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quantity evalu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the fundamental model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re the model of tailers goal evaluation; the model of cipp; the model of goal-free evaluation; the model of countenance evaluation; the model of responding evaluation and model of explanation. chapter five is to raise the methods of building our countrys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definite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built; sound standard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index syste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practical model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initiated; and reasonabl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formed. key words:lo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 category number: g642.3g64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导 言言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地方高校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既与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有 关,更和整体的发展现状及时代背景有关,因此,只有通过对背景的分析,才能准确提 出研究的问题, 把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概念涉及到地方高校、 课程、课程评价及机制等多个问题,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内涵的界定,有助于清晰研 究内容,选择正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9 世纪以来, 地方高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 成为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 新生力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数百所本科层次的地 方高校在全国迅速崛起。根据 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资料,2010 年全国共有普 通高校 2358 所(含独立学院 323 所) ,比上年增加 53 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 86.6%。 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 1112 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 633 所,比上年增加 19 所;全国普通 高校共计招生人数 661.8 万人,比去年增加 22.3 万人,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 校招生人数的 86.7%; 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 2358 万人, 其中地方院校在校生人数为 2231 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人数的 94.6%。1 可见,在数量上,地方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 成部分。地方高校的蓬勃发展,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主力军;并且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其在我国高 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课程质量是体现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课程评价与建设是提高地方高校课 程质量的核心环节。随着课程质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断被认识,课程评价与建 设理论及实践问题正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 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连续发布了若干文件,同时开展每五年一轮的全国性高等学校本 科教学水平评价。2003 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进行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在 这一过程中,课程质量的优劣主要是通过课程评价来衡量的。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 展的核心任务2” ,是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归宿。而课程评价,是进行高等学校课 程实践和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环节, 同时也是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分。 虽然关于课程评价的探讨已较深入,涉及的视角、领域也很广泛,但有关我国高校 课程评价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即使已有研究也大多是围绕传统的主题展开,研究 课程评价机制中的某一个方面,缺少系统研究;课程评价主体主要是围绕着政府的角色 而讨论, 评价具有权威性、临时性、从属性、有限性的特征,带有“明显运动化的范式” ; 课程评价方式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研究方法, 还是停留在单纯性的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阶段,质性研究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取代量化研究;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的认识处 理与存在不一致性,某些评价标准存在争议,难以理解;课程评价内容缺乏创新,缺少 评价理论的纵深支撑,尤其是缺乏一种从实际教育评价者的角度、加以总结完善的可运 用于实际操作的理论研究。因此,学习借鉴国际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探索科学 有效的高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对于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 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拟立足地方人才需求,以消费者“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导向, 为地方高校创新课程评价机制提出几点策略, 以期对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重构给予反馈 和指导,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成功迈向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 础。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本科教育的质量高低, 而一个合格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 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学 校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地方高校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由此可见,对地方高校课 程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是一个具有较强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理论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理论。 针对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研究相对贫乏, 本研究首先分析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相 关概念,以及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地方高校课程评价 的类型和模式,试图从理论上制定出构建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有效策略。全文以地 方高校为背景,围绕课程评价这个中心概念,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拓宽地方高校的课程 评价理论体系,有助于地方高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以更理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的思维给自身定位,构建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 (二)实践意义与价值 1.有利于地方高校课程质量的提高 评价不仅是为了证明,更是为了改进。根据教育评价理论,通过运用适当的评价方 法、科学的评价内容对高校课程进行价值判断,可以使高校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课程 设置、安排教学等,从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评价机 制如同指挥棒,如果指挥得法,就能促进高校课程改革,使高校课程向着科学合理的方 向发展,始终保持课程的生命力,直接推动高校课程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地方高校构建符合自身的课程评价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切忌盲目从众,制定和实施课程评价不能只 注重“效率” ,必须要以自身特色、课程特点、行业需求以及区域特征为依据,切忌“千 校一面” 、 “一刀切”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研究立足地方人才需求,遵循教育规律 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消费者“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导向而构建的课程评价 机制,更适合地方高校的需要。 3.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适合地方需要的人才 地方高校具有区域性、地方性,人才培养目标要努力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 需要,因此,在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中,课程评价目标的建立要以地方需要为目标和 依据,增强地方高校直接服务区域的能力。以课程评价机制为桥梁,促进地方高校和区 域社会的交流,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三、国内外课程评价研究现状 (一)关于高校课程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涉及到课程评价的内涵、课程评价主体、课程评价对 象和课程评价的功能等。 1.课程评价的内涵 对于课程评价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评价目的角 度而言,课程评价的内涵包括确定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拉尔夫泰勒 r. w. tyler) ; 作为一个搜集和报告以用来指导课程研制(克龙巴赫 l. j. cranach) ;确定课程设计的效 果(麦克唐纳) ;研究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价值(桑德斯) 。 (2)从内容结构的角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提出课程评价包括对两个方面的判断或决策,即教育过程(校内)的计划与组织和学生 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 (钟启泉) 。 (3)从课程评价的属性来看,它是价值判断的“证 据的收集与提供” 。 (4)从方法过程的角度,课程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 方式。还有学者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课程评价做了独特的解释(陈玉琨等) 。 2.课程评价的主体 虽然课程评价者对课程评价主体的定位略有不同, 但在主体多元化方面却达成了共 识,如在新课程评价主体应体现多元性一文中,严权老师从宏观层面将课程评价的 主体分为人与组织两个层面,具体而言,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 部门及其他相关成员与组织。陆志远在课程的价值与评价一文中指出:课程编制者、 课程管理者、课程实施者、课程接受者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评价 主体的多元化结构,有利于保证评价的真实性,有利于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课程评价的对象 课程评价的对象范围很广,包括诸多要素,如课程计划本身、课程活动的过程与结 果、参与课程活动的主体等。李有发将课程评价归结为课程目标、课程制定、教学过程、 学习结果等方面( 课程评价与课程改革 ) ;有学者把课程的四个要素即教师、学习者、 教材和环境作为评价对象;张廷凯指出,至少应将课程使用、课程活动、学生成绩和课 程系统四个方面列为评价的对象( 课程研究要推进课程改革论当前课程研究的几 个重要问题 ) ;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指出,课程评价的对象为与课程有 关的实体,并把课程评价的对象归为两类,即“课程的要素”和“课程参与者” ;陈玉 琨教授将课程基本原理、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和课程效果 (学 生学业成绩)诸方面的评价与研究作为评价对象(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 。评价范围 的广泛而多元是课程评价的总体要求, 而现实操作中评价内容的片面和零散则是现代课 程评价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4.课程评价的功能 课程评价功能的定位和实现是课程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依托,因此,对课程评价功 能的研究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美国的著名课程专家克龙巴赫(l. j. cranach) , 把评价的功能概括为课程改进, 针对学生的决定和行政法规三个方面。 施良方认为诊断、 修正课程,预测教育需求,确定目标实现程度,对课程价值进行比较都与课程评价有关 (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 ,和其观点一致的还有钟启泉和汪霞。还 有学者认为改善教学体系,改进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课程评价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主要功能(田卫东) 。 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范围很广,以上只是从课程评价内涵的界定、课程评 价的主体和客体、课程评价的功能这几个主要的方面加以论述。从以上对课程评价基本 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课程评价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 在评价的主体、 客体和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课程评价基本理论缺乏实践方面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准确界定课程评价的内涵,突破传统的课程评价理念,创建一个包 含课程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模式多元化的全新的课程评价理论体系。 (二)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发展历史 1.国外 早在古希腊时期,有关课程评价的思想就已经存在。柏拉图认为“没有经过检验的 课程是不值得学习的” ,后来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以及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在他 们的教育思想中都渗透着课程评价的初步看法。 20 世纪以后, 课程评价开始成为一个独 立的研究领域。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进行了“八年研究” ,标志着课 程评价由独立走向成熟,这直接促成了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时期课 程评价主要采用测量统计的分析方法。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许多新的课程评价理论和模 式相继建立起来,如斯克里文(m. striven)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d. l. stufflebeam)的 cipp 评价模式、普罗沃斯(m. m. proves)的差距评价模式、cse 评价 模式、斯塔克(stake. r. e.)的回应评价模式。学术界习惯上将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的 课程评价理论称为经典课程评价理论, 将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产生的课程评价理论称为 当代课程评价理论。至今这些理论模式仍在影响着整个课程评价领域。 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西方课程评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 各时期评价范围 都不同。第一时期为测验和测量时期(19001930 年) 。主要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 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或某种特殊品质。第二时期为描述时期(19311950 年) 。其 本质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它的关键是确定可操作的行为目标,由 此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第三时期为判断时期(19511970 年) 。认为评价在本质 上是判断,包括对结果和预定目标本身进行价值判断。这一时期的评价走出了“价值中 立”的误区,形成了新的评价理念,如“内在评价” 、 “形成性评价”等。第四时期为建 构时期(1970 年以来) 。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者“协商”进行的心理建构的过程,主张 质性评价方法,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相应的由目标取向向过程取向过渡,再向主体取 向过渡,提倡多元主体间平等交往对话,尊重差异,民主协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2.国内 我国对课程评价的关注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已将近 30 年,近几年人们开 始逐渐重视对高等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但大部分是对西方课程评价的借鉴与发 展,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和课程的教学条件和实施状况这两个方面,还没有 形成针对性比较强的研究成果。 从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在高等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严重的 分裂现象。一方面,研究者对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能够理解课程 评价理论涵义的实践者稀缺,从而使我国高校课程评价实践工作更多属于借鉴型、经验 型,而非理论型或研究型。 另外还有从学者从教育理念的角度阐述课程评价。教育理念是灵魂,影响和决定着 教育实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为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 首先, 教育理念源于教育实践, 建立在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之上; 其次, 它体现人们价值倾向的和行动目的。为促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和谐发展,在课程评价领 域需要对发展性课程评价进行深入地研究。刘志军在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文中指出,作为课程评价的形式之一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代表着课程评价的未来发展 方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应具有:促使课程不断改进与提高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 念;面向多元的理念。 为了使教育和课程更能满足个体的个性解放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在反思传统课程评 价的基础上,我国对课程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也进行了许多研究。课程评价多元化已经 成为课程评价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易森林和袁桂林在试 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一文中认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程评 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评价者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 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国外高等学校对课程评价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要比国内早些,他们已 经建构了很多理论模型,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在课 程评价的主体,课程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课程评价的方式等方面正在积极地探索和 实践。 (三)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模式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西方,课程评价被作为一个重要领域进行探索,人们选 取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具有不同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课程评价模式。近年来,国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内学者也做了大量关于课程评价模式的研究,首先是对西方主要课程评价模式的研究, 由最初的只了解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了解和使用多种评价模式;由只重 视定量分析,发展到现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有的学者集中研究其中一个模式,对其 他的模式也做简单的介绍,例如,寥哲勋在课程学中主要分析了目标评价模式,并 简单的介绍了其他几种评价模式(决策模式、布鲁姆的评价模式等) 。大部分学者把西 方所出现的各种评价模式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个模式的特点,建议他们的适 用范围。从目的来说,有的学者是从我国课程评价改革的角度,对“目标模式”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信企业劳动合同与用户隐私保护合同
- 跨国公司商务英语合同翻译及法律风险评估合同
- 中药专业一试题及答案
- 孵化项目总结汇报
- 2025至2030中国土豆去皮切片机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板鞋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无内胎轮胎阀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医用包封合机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镀锌弹簧钢丝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公路质量管理工作汇报
- 果树栽培技术课件视频
- 乡镇护路员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海洋涂料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红领巾观察题目及答案
- 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智慧安防技术赛项-模块B-公开样题
- CJ/T 528-2018游泳池除湿热回收热泵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初调研物理试题及答案
- T/CSWSL 021-2020饲料原料大豆酶解蛋白
- 《水利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清单指南》解读与培训
- 浙江省杭州市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四轮定位仪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