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 8 8 2 8 7 0 关于吴越春秋的学科属性问题,历来颇有争议。这种状况与吴越 春秋的文化传承有关。先秦历史散文呈现出文史交融的特点,西汉时期诞 生了杰出的史学与文学名著史记,东汉时期文史开始分流,吴越春秋 正是文史分流时期出现的作品。在叙事体例上,吴越春秋采取纪传体与 编年体相结合的史书形式,但在内容上,它有着十分精彩生动的故事,人物 形象栩栩如生,小说色彩非常浓厚。因此可以说,与班固汉书殊途,吴 越春秋已经走向了文学一端。 本文从赵晔创作吴越春秋的小说意趣,行文中所采用的高超的艺术 手法来论证该书已突破了史书的樊篱而践入小说的领地。该书采用了虚实结 合的历史题材小说技巧,在叙事、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 历史散文的新的特色。在思想内涵上,该书极力宣扬有仇必报的思想观念, 并把国家的兴衰存亡归结到君臣是否遇合这一封建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社会 关系上。作为初具雏形的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对后代史学与文学都产生 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小说创作影响很大。它不仅为后世小说提供了 丰富的题材和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原型,而且在叙事艺术和小说主题方面也为 后代的小说作品,尤其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吴越春秋;文化传承;小说;虚实结合; 艺术特征;思想内涵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i sn oc o n s e n s u so nt h ec a t e g o r yo f t h eb o o k “w u y u e c h u n q i u ”t h i si s d u et ot h ec u l t u r a l i n h e r i t a n c eo ft h i sb 0 0 k t h ex i a n q i n ,h i s t o r i c a lp r o s e sh a da 1 1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e l t i n gl i t e m t u r ea i l dh i s t o r y t h ef 融1 0 u sm a s t e i p i e c e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 肌dh i s t o r y “s h 埒i ”c a m ea b o u ti nx i h a l ld y i l a t ya 1 1 dt h e1 i t c r a t u r ca i l d h i s t o r yd 印a r t e di nd o n g h a nd y n a s t y “w u ”e c h u n q i u ”印p e a r e da tt l l i st i m e i t t o o kt h ef o n no fc o 1 b i n a n c eo fb i o 乒a p h ya n dc h r o n o l o g y ,b u tt h e r ew e r e m a n yf a s c i n a t i n gs t o r i e sa n dl i v e l yc h a r a c t e r si n i tt h e r c f o r ei th a sat r a i to f n o v e l - w ec a l ls a yt h a tb e i n gd i m r e n tw i t hb a i l g l l h a i l s h u ,“w u y u e c h u n q i u ” h a db e e no nt l l ew a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d i s s e n a t i o ni n t e n d st oa i l a l ”et h ea u m o r i n t e i l t i o no fw i t i n gm i sb o o k a r l d s u p e r ba r t i s t i ct e c 枷q u e sa n dd 唧o n s 订a t en l a t 也i sb o o kh a do v e r p 腿s e d h i s t o r ya 1 1 dc a m et om ef i e l do fn o v e l h lt h i sb o o k ,t h ea u t h o ru s e ds u p e r b t e c l l l l i q u eo fc o m b i n i n gi h ef a l s ea n dt r u t ha n dt h en e wt r a i t so fn a r r a t i n ga n d m o l d i n gi m a g e s i i lm ec o n t e l l t ,i te x 骶m e l yp r o p a g a t e dt h ec o n c 印to fr e v e n g e a n dc o n t r i b u t e d l ef o r t u n eo f n a t i o nt ow h e t h e rt h em o n a f c h e sc o u l dc o m ea l o n g w i mh i sm i n i s t e r s a st h ee m b r y oo f 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 ,“w u y i l e c h u n q i u ”h a ds o m e i n n u e l l c e 8o nm eh i s t o r y 趾dl i t e r a n 盯eo ff o l l o w i 玎gd ”硒t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o nm e a n c i e n tc 1 1 i n e s en o v e l s nh a dn o to n l yp r o v i d e da b u n d a n tt o p i c sa 1 1 dt y p i c a l m o d e l sb u ta l s op m v i d e ds a m e m i n gg o o do nt h et e c l l l l i q u eo fn 撇t i n ga i l dt 叩i c f o rf o l l o w i n gn o v e l s ,e s p e c i a l l yf o rm i n ga n dq i n g s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 s k e yw o r d s :“w u ”e c h u i l q i u ; c u l t u r a l i n h 嘶t a n c e ;n o v e l ;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f a l s ea n d 咖t h ;a r t i s t i ct r a i t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o u g h t 吴越春秋研究 引言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与传说。“自从上个世 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提出这种观点以来,很多学者表示赞同。实际上,中 国的神话极其零散,不成系统,况且其“与许多论者公认的早期的小说作品 之间,横亘着辽阔的中间地带,二者没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9 ”,因而中 国的神话虽对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有过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有限的, 所以也有学者对鲁迅先生的观点持一种质疑的态度。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 历史意识非常浓厚的国度,在绵绵数千年的历史中,诞生了令世人惊叹的二 十四史以及为数众多的杂史、杂传。这些历史著作( 尤其是早期的) 对小说 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后来小说的叙事方式、塑造人物的手法都在历史 著作中得到孕育。尤其是杂史杂传的出现,更是中国小说产生的关键一步, 是历史著作向小说过渡的桥梁。考察中国古代的小说,我们有理由断定:中 国小说源头尽管是多源的,神话、传说、先秦诸予都对其产生与发展起了作 用,但其母体却是历史著作,其直接起源于杂史杂传。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 杂史杂传所存较少及其自身发展脉络不明,我们对与小说联系颇为紧密的杂 史杂传在小说产生中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一些小说史著作对杂史杂传 只字不提,就是一个证明。 事实上,汉魏及其以前的杂史杂传给予后代小说以十分有益的影响,甚 至杂史杂传中的某些作品小说意味非常浓厚,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可以视之 为小说。本文所研究的赵晔所作吴越春秋情节惝恍离奇,语言恢诡奇谲,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自明代以来就有人把它看作小说。近现代学者对其性质 所属没有定论,有的视其为小说,有的仍然把它看作历史著作,可以说是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从吴越春秋的创作意图,行文中虚实结合的 艺术手法及叙事、写人艺术上所显示出来的新特点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吴越 春秋已突破史书的藩篱而践入了小说的领地,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略具雏 形的历史小说。当然, 吴越春秋这部书的产生并不是毫无根基、凭空产 生的,而是自有其文化传承关系。在吴越春秋产生之前,偏重于文学性 的杂史杂传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如神话色彩浓厚的山海经穆天 子传,具有后世演义性质的燕丹子等。这些杂史杂传中信史成分含量 比较低,荒诞不经、于史籍不可稽考的内容占了大量篇幅。吴越春秋越 绝书等作品明显地承此系统而来。同时,左传史记这类信史在叙 事、写人方面已达到很高的造诣,给吴越春秋的创作以十分有益的滋养。 若没有史传与传记文学、杂史杂传的高度发展,作为历史小说的吴越春秋 是不可能产生的。吴越春秋产生之后,由于当时文化传播的落后,它在 整个东汉时期并没有引起士人的注意。直到晋代,这种状况才丌始改变,杨 方根据赵哗的吴越春秋写了吴越春秋削繁一书。后来唐代的伍子 胥变文、元代李寿卿的说专诸伍员吹箫杂剧、明代梁辰渔的浣纱记 戏曲根据此书中的故事进一步踵事增华,铺衍成篇。因而此书对于志怪小说、 历史小说、戏曲之创作有羞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吴越春秋的文化传承 赵晔,东汉前期人,大约与班固同时。其所著吴越春秋一书,内容 “虚幻奠测”、“荒诞不经”,体制亦“不纯正”,目录学著作或把它列为 杂史,或列为霸史别史,或列为史部载记类,当然也有少数士人视它为小说。 明代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说:“小说者,正史之余也。穆天子 传四公传、吴越春秋皆小说之类也。”无论“非史册之正”的杂 史还是“小说”,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吴越春秋这本书的文学色彩特 别浓厚。书中不但塑造了勾践、伍子胥、范蠡等众多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而且还展现了很多迷离惝恍的故事画面。吴越春秋的语言描写也极富特 色,恢诡奇谲,就像钱谦益所说:“统观伉侠奇诡之言,若苍鹰之突起于吾 前,欲奋臂而与共撇击者。刺其语作伍子胥论,长老吐舌激赏。”( 钱谦益 绛云楼题跋记) 其实吴越春秋之前的史传、传记散文无论是写入还 是叙事都已达到很高的成就,而吴越春秋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正是承 是叙事都已达到很高的成就,而吴越春秋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正是承 此而来。 1 、先秦历史散文文史合一、文史交融的传统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意识萌发较早的民族,先民很早就以口耳相传的形 式传诵自己的历史。文字发明之后,先民便把民族的历史著之于竹帛,如尚 书多士日:“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商代除了甲骨文之外,还存 在着记事的典册。实际上,据记载夏朝就已有了专职的史宫。至周,史官制 度已比较完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汉书艺文志) ,史官随时 随地记录国家大事、帝王君主的言行,己成为国家政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史官的设立,史官文化渐趋形成。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逐渐产生了先 秦的史传文学。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开创期,先秦文学也有着远比后代文学广阔的内 容范围,体现出一种文、史、哲浑融一体的综合形态。先秦史传文学亦是如 此,文史合一,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著作,是历史科学与文学的结合。 如左传,朱自清先生说:“左传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 o h “7 “文学的权威”,说明了其文学成就之高,文学成就之大。左传 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形象地记述了历史的事件和人物,通过生动的描写来 展示历史的画面,使历史的记录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意味。具体来说,左 传在叙事、写人、记言三个方面,都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尤其是左传 的叙事,历来受到后人的称赞与激赏。刘知几曾评论左传道:“叙行师 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各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 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 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 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 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史通杂说 上) 左传的写人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左传中描写了众多的 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大多是春秋时代各国的君卿大夫,从社会地位与生平行 为来说,有许多人物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阅读左传时,却发现他们 的个性特点大多十分鲜明,绝不会把这一人物的言行错记到另一个人物身 上。例如,郑庄公、晋文公、吴王阈闯都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他们有共同点, 都“谲而不正”,凶险阴狠,然而这三个人物也有明显的区别:郑庄公对所 有的事情都老谋深算,重耳为了复国坚忍不拔,吴王阖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 的敢于孤注一掷。左传的语言,是历代文人学者所推崇的典范。尤其是 其中的外交辞令,如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吕相绝秦等等,都脍炙人 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左传的文章,历来受人推崇。文心雕 龙史传说左传“实圣文之羽,记载之冠冕也”“”。 除左传外,先秦其他史籍也有较强的文学性。如战国策中众多 策士的游说之辞,多用排比,字句整饬,很讲究藻饰之美。战国策中的 很多篇章写得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富有感染力。如燕策中荆轲刺秦王, 韩策中聂政刺韩傀等等,都给后来的史记创作以很大的影响。 先秦史学著作之所以亦文亦史,文史交融,首先与先秦时期人们的思维、 认识方式有关。先秦时期的几部史学著作,产生在春秋至战国时期。那时人 们的思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这一时期思维形式仍 然带有文明史初期的许多特点。人们在认识客观表象时也运用了分析、综合、 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但要把这种认识用史著甚至学术文章的形式表达出 来时,仍要借助于大量的客观表象。先秦史籍主要以作者直观的见闻,对历 史现象作形象的描述,以记言、叙事来反映历史面貌,而不是对大量的历史 现象作理论分析与抽象归纳。因而,我国的史著开始就是以叙事性、形象 性而非抽象性为特征的。先秦儒家对史著采用这种形式是赞许的。孔子说过: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5 “”于是根据鲁国史 料撰写春秋,以“微言大义”来“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其实不仅 仅先秦史籍“未尝离事而言理”,先秦诸子说理文章也喜欢运用形象化的比 喻、寓言和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章学诚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 其深于取象者也。”( 文史通义易教下) 庄子本是哲理散文,其 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 念和逻辑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因而书 中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就像一部寓言故事集。如庄子逍遥游 中就用了北冥之鱼、杯水芥舟、蜩与学鸠等大量的寓言来表达作者的哲学思 想。”1 因而,我们可以说先秦时代的思维水平决定了先秦历史散文的行文特 点,也造成了先秦历史散文文史交融的局面。 4 先秦历史散文文史交融的现象,亦与先秦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关。先 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文采在作品流传中的重要作用。孔子曾说过“质胜 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们的 这种审美观念,肯定会对史家撰写历史产生影响。于是史官在著史过程中, 在采用史笔的同时,也自觉运用了文笔。史笔的运用,在于客观叙述历史事 件的发生与发展:而文笔则在描写历史人物时,注意刻画其特征,使人物形 象化。这样史笔与文笔的交互运用,使先秦历史著作的文学色彩异常浓厚。 先秦历史散文文史交融特征的形成还与神话的历史化改造有关。原始社 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不能够理解神秘的自然界,便通过想象来主 观地解释自然现象,结果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神话。因而,中国理应是一个神 话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可令人奇怪的是,我国非但没有希腊那种完整的神 话体系,甚至残存的那些神话也是借古史才得以保留下来。之所以如此,就 是因为上古神话有许多被改造为合情合理的人间社会的现象和事件。著名的 “黄帝四面”、“夔一足”的神话都被重实际、黜玄想的儒家学者解释为符 合儒家政治理想的历史故事。尸子中所记载的“吉者黄帝四面”本来是 说黄帝长着四张脸,这是古人对自己祖先的神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神化的 黄帝逐渐向传说的黄帝演变,孔子对他的“四面”作了“历史化”的解释, 神性的黄帝开始向人性靠拢: 子贡问孔子日:“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孔子日:“黄帝取合己 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 尸子 辑本】卷下) “四面”解释成四方之邦,黄帝派四位臣子分治各方,黄帝由此成了人间的 统治者。美国学者杰克鲍杰说:“中国人很早就有一种被鲜明地表达出来 的、倾向于拒绝对宇宙作超自然解释的历史思维。这种思维导致他们对大部 分早期神话材料加以人化或爱凡麦化,以至于使人觉得这些材料就 好象可靠的历史样。”“这样,神话历史化进程虽然直接导致了中国神话 原始材料的大量湮灭失传,但也造成了一部分神话转变成历史资料。从史学 角度讲,这是一次对带有神话性质的“古史”的改造。这样由神话改造而成 的“历史”仍带有异常浓郁的文学色彩,进一步强化了“文史不分”的现象。 转引自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重庆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0 8 页。 5 先秦文史不分现象的长期存在,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也形成了 汉代文化的传统背景,对吴越春秋的影响自然是深远的。 2 、西汉时期,文史结合达到完美的极致 先秦文史融合的传统,发展到西汉臻于极致,其标志就是产生了文史二 者完美结合的典范史记。史记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取得了巨 大的史学成就,为史书的编写开辟了新的道路。首先“司马迁参酌古今,发 凡起例,创为全史”。1 ,而“从前的史,或属于一件事的关系文书如尚 书;或属于各地方的记载如国语战国策;或属于一时代的记 载如春秋及左传。史记则举其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自有文 化以来数千年之总活动冶为一炉。自此始认识历史为整个浑一的,永久相续 的“婀”。司马迁首创全史,“这不仅只是体例的改进,而是反映了一种 极为重要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司马迁开创了通古贯今( 从黄帝到当代汉武帝) 的通史体例,说明他具有系统、完整的历史演变的观念”。其次,司 马迁弃置沿袭已久的编年体不用,创制了体例全新的以人为纲的纪传体。纪 传体对史学影响至巨,“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 家之极则也”9 1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创制纪传史学新体,是因为其对于构成 历史主体的“人”以及人的价值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 史记在史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对史学之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才被 列为“正史”之首,但史记在取得巨大史学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无与 伦比的文学成就,标志着传记文学的开始。司马迁是一个文章高手,他继承 和发扬了我国古代文史不分的优良传统,在撰写史记时对故事情节做了 缜密的构思与安排,对历史人物运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进行刻画,从 而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像英勇善战、爱士兵如同手足 的李广,力能拔山、刚猛无比但终因自身弱点而失败的项羽等等。这些历史 人物身上已经附著了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和强烈的是非感、身世感,作者在 叙述历史人物的不同命运时,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和鲜明的爱憎情绪,使这 些历史人物形象具备了震撼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正如台静农所说:“司马 褚斌杰:司马迁的史学和文学( 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序言) 。 迁竟能做到既不违背史实,又能以微言讥刺以舒其愤心,这只有文 学巨匠才有这种手法。这不是强调微言讥刺为文学高手,而是藉以说明: 一面客观的叙述历史的真实,一面渗透以作者的感情与思想,是历史的同时 也是文学作品。”“”“”因而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巨 著,是史书,又有文采,史与文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因而,鲁迅先生称赞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吴越春秋是东汉文史分流时期出现的偏重于文学一端 的作品 继史记而起的史学巨著是汉书。毋庸置疑,汉书也取得了 很大大的文学成就,但与史记相比较,生动性大大降低,文学性上大大 退步了。一般来说, 汉书比史记写得拘谨客观,缺乏纵横驰骋的气 势。史记行文宏放不羁,气魄恢宏,笔力千钧,“天马骏足,步骤不凡” ( 元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别集) ,又寄兴深远,有言外之意蕴;班固汉 书则详整密塞而不为激词,规矩绳墨而不失客观,平稳静止而又绵密纤巧, 这样就缺少了故事性与相应的声情气韵。故程颐说:“子长著作,微情妙旨, 寄之文字蹊径之外;孟坚之文情旨露于文字蹊径之中。读予长文,必越浮言 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解其宗;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 俱尽,此班马之分也。”( 千百年眼卷六引) 众所周知,汉书 前半部分采用了史记的资料,但对史记有增有删,有修有改,只要 把两者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看出两者在文学性上的差异。史记项羽本 纪写道: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良日:“甚 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 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纳,樊哙侧其盾 以撞,卫士仆地,哈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 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日: “客何为者? ”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也。”项王日:“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之卮酒。哙拜谢,起,立而 饮之。项王日:“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 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日: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日: “臣死 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能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八成阳者王之。今沛 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候之赏,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 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汉书高帝本纪却只用了一句话来叙述: 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羽壮之,赐以酒。哙因谯让羽。 史记中的这段文字,写张良到军门与樊哙对答;写樊哙着急时的语言; 写樊哙勇闯军门、撞到卫士;写樊哙怒视项羽、生啖彘肩、斥责项羽,无不 神采飞动、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樊哙大胆勇为的英雄气概。汉书 一删略,不但叙事过于简单,平淡无味,人物形象也大失光彩。又如,史 记李将军列传记文帝日:m 睹乎,予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 岂足道哉! ”此数句唏嘘叹息,最是淋漓。到了班固这里却成了:“惜广不 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删改数字,兴叹意味减半。牛震云 亦评史记汉书记李广之事:“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此补 法好,汉书删去。广生平为人并善射本末,统叙在一处,重叠缭绕,读 之可思可泣,此史记笔法之妙也,汉书分叙,减色。史记且 固命也四字,唏嘘摇曳,汉书亦删去。史记一军皆哭,又云 无老壮皆垂泣,此谓士大夫及百姓两等,极有次第。汉书削去军士 大夫一层,变少味矣。”( 汉书纠缪卷二) 因而刘毓庆先生说:“班固 删削史记,并不仅仅是删冗削繁,其所削实在是史记的文学灵魂, 是其活泼的精神。”“” 汉书在文学性上弱于史记,但在史学价值却毫不逊色于史记。 首先,班固撰作汉书不像司马迁那样倾注过多的主观之情,而是比较客 观。史记塑造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悲剧人物。司 马迁在为这些人物立传时,“热衷张扬传主忍辱发愤的品质,屡屡描述传主 失势时所品尝到的世态炎凉,时常控诉天道的惩善奖恶,等等,无不蒙上了 他本人浓郁的身世之感、人生观及悲剧意识”“。蒲安迪也曾说:“看史 记中的列传,我们会觉得许多地方隐隐约约有司马迁的声音,这种联系到 他自身的悲剧而发出的发愤的声音,反映了司马迁特殊的口吻,从字里行间 透露出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而深刻评价。”“”“结果史记便具有了独一 无二的抒情性。汉书则不同,班固不重视自我表现,一改史记中感 情色彩浓厚的描述为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这就更具有近现代史学的特点。 其次,汉书在体例上更加严谨一些。班固去掉了“世家”,又将史记 中原来的单人传记进行了适当的归并,这样一改动,比史记规范整齐多 了。再次,在文献价值方面,汉书比史记更胜一筹。汉书详尽 记载了西汉的制度,并且收录了很多西汉时人的文章,因而价值颇大。故李 涂说:“西汉制度散见诸传中,此是盂坚笔力。”( 文章精义) 朱熹说: “汉书有秀才做底,有妇人做的文字,亦载当时狱辞者。”( 朱子语 类卷百三十四) 汉书之后,汉代还有纪传体史著东观汉纪以及编年体史著汉 纪等,体例上虽有所创新,但在文学性上就比不上史记了,甚至也逊 色于汉书。史记高超的传记文学水平,令后人难以为继。汉以后历 朝正史虽沿袭史记纪传体,而且有的正史中也有个别生动的传记篇章, 但总的说来,文学性却比史记汉书逊色多了。史记之后,中国 正史的文学色彩日趋黯淡。 然而继史记之后,在汉代文学中,又有异军突起,它们更多地继承 了史记传记文学的文学特征,在史学与文学的结合中又开辟出一块新的 天地,这就是向来被成为杂史杂传的越绝书吴越春秋列女传等。 杂史杂传并不源于正史,但自从史记产生之后,确实又为杂史杂传提供 了一系列新的创作经验,大大推动了此类作品的发展。 由以上可知,史传文学从先秦开始就具有亦文亦史、文史交融的优良传 统,这为史传文学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司马迁以其旷世奇才,将历史与 文学熔为一炉,将史传文学推向了顶峰。后世效法者虽代不乏人,然而鲜有 能望其项背者。班固虽然也是一个文章高手,然而恰恰就是从汉书开始, 明显地呈现出史学与文学分流的趋势。“一条是求其科学性、严肃性,而逐 渐失去了文学的光彩,走向了纯史学的道路。一条是求其生动性、传奇性, 而失去其历史的价值,逐渐走向小说领域。”“”韩兆琦先生也说:“汉 书来源于史记,但从此开始转轨,从此更明确、更自觉地形成了中国 封建正史的传统;而史记则是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尚未分 流时代的渊海,是从它那里开始分支,开始形成了中国后代的正史以及 后代文学里的传记、小说、戏剧等等,于是史记自然地也就成为文学、 历史两个支派的共同祖先了。”“”之所以出现文史分野的趋势,有其必 然性。先秦学科发展处于古朴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混一,无法划出明晰 的界限。然而随着文化的逐步发展,史学与文学在本质上迥然不同的两种学 科逐渐出现了自觉的萌芽。史学再也不能兼包文学,文学也日益突破史学的 藩篱,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当然,出现这种趋势,也有一定的客观 原因,“从史记之后,正史的编撰受到统治者的严格控制,统治者为了 利用正史来宣扬封建的正统观念,在史著中增强了伦理色彩与实用功能,削 弱了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与史家的创新精神,从而也削弱了对史书中的人物的 人物个性的刻画”“7 “。 吴越春秋与汉书同样是史学与文学开始异辙之时出现的作品, 但后者带着文学的因素走向了史学,并且标志着正统断代纪传体史学的确 立,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前者带着史学的烙印,进一步走向了 文学,并因为小说意味的浓厚而被看作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吴越春秋除了受到左传史记等正统史书的影响之外,也受 到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燕丹子、韩诗外传、说苑、 新序等杂史杂传的很大影响。杂史杂传与以“实录”为尚的正统史书不 同,它们往往不囿于史实,而把传说、神话与历史糅合在一起,因而文学意 味更加浓厚。而赵晔创作吴越春秋,可以说在精神上与杂史杂传一脉相 承。因为作者往往能突破历史真实,或采逸闻传说,或自出机杼,从而使得 本书虚实相生,真虚莫辨。在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吴 越春秋也多受到杂史杂传的启示。如燕丹子中有易水送别的场面,赵 晔受此启发,便设计了越国君臣临江栈别的片段。吴越春秋中很多子虚 乌有的情节,即来源于这些杂史杂传。如公子友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 夫差,来源于说苑,椒丘忻斗水神,要离折辱椒丘忻则见于韩诗外传, 由此可见杂史杂传对吴越春秋创作之影响。 二、 吴越春秋的学科定眭及其艺术上的特征 1 、关于吴越春秋的学科属性 古代学者对于吴越春秋是史学著作还是小说,意见颇为分歧。许多 目录学著作把吴越春秋划到史部杂史类,但也有人称它为小说。明代天 启初古今小说序,绿天馆主人说:“史统散而小说兴。始乎周季,盛于 唐,而寝淫于宋。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吴越春秋等书,虽 出炎汉,然春秋之后,著述犹希。”对于吴越春秋的学科归属,近 现代的学人也向来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小说,郭希汾、徐敬修、陆侃如、 冯沅君、吴小如、黄仁生、曹林娣、梁宗华、日本学者曾原题等诸位先生主 此说。有的学者则认为吴越春秋是纯粹的编年体史书,仓修良、陈桥驿、 叶建华、周生春等先生持这种观点。当然,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处于杂史 与小说之间,是史书向小说过度的桥梁。持这种观点的人有石昌渝、赵明政、 李剑国等先生。总的看来,研究历史的学者倾向于它是一部有重要史料价值 的史书,而文学研究者或把它看作小说,或把它视为历史散文。 杂史,“迂怪妄诞,真虚莫测”,“体制不经”,极容易与以虚构为本 质特征的小说相混淆。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五引夹涤郑氏日:“古今 编书所不能分者五:一日传记,二日杂家,三日小说,四曰杂史,五日故事。 凡此五类书足相紊乱。”国史经籍志卷三云杂史“体制不醇,根据疏 浅,甚有收摭鄙细,而通与小说者”。四库提要小说家类二亦称:“纪 录杂事之书,小说与杂史最易相淆。”的确如此。杂史的体制不是纯粹的史 学著作,其中的许多内容又多为子虚乌有之事,难以令人征信,因而虚实混 杂。而中国早期的小说往往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历史人物为原型,所以说 “小说者,正史之余也”。故二者之极易混淆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笔者认为,把一部历史题材的著作归属于史书还是小说,应客观分析作 品的形式体制,内容方面虚实比例关系,作者处理材料的方式及作品本身所 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当然还要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不 能顾此失彼,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惟 其如此,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仓修良等学者则认定此书是一部典型的编年体史学著作。仓先生在吴 越春秋辑校汇考序言中认为,吴越春秋“将某些事相对集中叙述”, 又因为其中有“春秋”两字,而“我国史系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吕氏春秋 特除外,凡日春秋者皆为编年体史书”“。仓先生仅凭借这两点就断定 吴越春秋是一部纯粹的编年体史书,难免失于武断,不能令人信服。吴 越春秋确实“将某些事相对集中叙述”,但吴越春秋记叙事件是围绕 着中心人物、主要线索而展开的,已经借鉴了史记的“以事系人”的纪 传笔法,已不是纯粹的编年体,而是纪传体与编年体二者的结和。况且,我 国的一些古籍如晏子春秋、楚汉春秋等带有“春秋”两字,但并不 是编年体史书。吴则虞先生甚至把晏子春秋看作一部短篇小说集。“ 楚汉春秋虽然已经散佚,但就辑文来看,也不太可能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仓修良先生还认为,一些学者之所以把吴越春秋看作小说,是因为吴 越春秋写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并且对后代小说、戏曲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这也失之于主观臆断。其实一些学者视其为小说,并不仅仅因为吴越 春秋写了很多荒诞不经的内容,还着眼于这些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 全书虚构手法的大量运用及作者创作意图等多种因素。仓先生之外,周生春 先生也认为此书是一部史书,因为历代的目录学著作都把吴越春秋归入 史部,并且我国古代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已经比较完善,已没有 必要退此书为小说。“”周先生把此书视为史书的缘由同样不能令人信服。历 代的目录学著作把吴越春秋划到史部,主要是当时的历史意识所限,而 小说这种文体意识走向自觉是很晚的事情。周先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现 象:原先目录学著作把某部书划到史部,而后来的目录学著作却把它退为小 说。如王嘉的拾遗记,隋志、唐志视之为杂史,崇文总目、 通志、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列为传记, 此后宋志、通考以至四库提要又隶之于小说。可见,对于一部 书划归到哪一类,不同时代的人基于自己的认识会作出不同的划分。对于吴 越春秋这部书是史书还是小说,笔者认为此书是一部初具雏形的历史小说。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7 年版。 1 2 因为近代所谓的“小说”,是指具有突出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具 体的环境描写,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对 吴越春秋来说这些条件已大体具备,也就是说,该书已具备了近代小说 的质素。 提及小说,人们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小说的发轫期,在此之前则 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小说。对于历史演义小说,人们也认为它是从宋元讲史说 话直接发展起来的,东汉时产生合于近世文体概念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不可 想象的。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历史小说的母体是史志,它与史传文 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东汉之前,我国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史官记事的历史, 产生了很多文学色彩极强的史书。一代代的史官不断的修史,叙事思维能力 与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左传史记之所以把一些事件叙述的如此 生动曲折,原因就在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少不属于“实录”的 作品,像山海经穆天子传晏子春秋韩诗外传蜀王本记 等等,不管古人把这类著作看作历史书籍,承认书中所描绘的在现实世界中 确实存在过,还是把它当作语怪之作,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作品在形成之 时,其作者必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这类书籍的大量产生,使人们的 虚构与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甚至想象、虚构能力在一些纯文学作品如汉赋 中,也得到了发展。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等等,描绘的 大都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所以说东汉时期,文人的叙事与想象能力都 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两种能力运用于吴越春秋的创作中,就使吴越 春秋初步具备了历史小说的品格。 当然,由于作者还没有完全脱离著史的意识,因而吴越春秋在形式 上是一种史书的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小说的独立性品格。但我们 不能只局限于其形式体制,把它视为杂史或历史散文。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先 秦两汉有小说,大概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没有用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中国小说。 其实,小说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我们不能因 为这种事物刚刚产生,或者因为其数量太少,或者因为其质还被种种旧形式 遮掩而不明显,就轻易否定了这种具有新质从而代表新事物产生的客观历史 现实,从而把理应划到小说范畴内的一些作品排除在外。其次是旧的思维定 势的影响。一些目录学著作把吴越春秋划入史书类,一些学者觉得没必 要再对其学科属性重新界定。殊不知前代人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所做的划分 未必合乎实际。 2 、赵晔创作吴越春秋有历史小说的意趣 赵晔创作吴越春秋,绝不是为修部春秋末年的吴越方志,从而使 人们明了吴越的历史,因为书中充斥着众多荒诞不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没 有丝毫的史学价值。作者把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记录下来,并不是囿于思想 的局限,而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兴趣。正如刘勰所浣:“俗皆爱奇,莫顾实理, 传闻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旁说,旧书则无,我 书则传。”“”“。1 ”当然,赵晔在撰著吴越春秋时,除了依傍地方史乘外, 也依傍了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但即使是依傍信史的部分,也 多有失实之处。其中有些失实之处是由于作者的疏忽,对史实没有严加考证。 如伯州犁( 伯僖祖父) 和邵宛本非一人,左传写得十分明白,而吴越 春秋却说“伯州犁,楚之令尹,号日邵宛”,把两者视为一人。有的内容 则是作者故意修改史实。如史书记载,楚国谗臣费无忌因为谋害了伍奢父子, 逼走了伍子胥,民怨沸腾。为平民愤,楚国于昭公二十七年处死了他。而吴 越春秋则把费无忌之死改成了昭公三十年,当伍子胥率吴兵逼临楚城,楚 国才被迫杀了费无忌。事情差了三年,却点染出一个剑拔弩张的戏剧性场面。 在这里,作者为了艺术上的需要而有意识地改铸了史实。由此可见,作者撰 述吴越春秋本无意于求实。总之,赵晔的意图并不是在写一部史书,而 在于通过这样一部文学性比较强的著作来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 对于赵晔写吴越春秋的意图,前人多认为是“夸越之多贤,以矜其 故都”( 吴越春秋钱福序) 。毋庸置疑,赵晔对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的范蠡与文种是以赞扬的笔调来描述的,从而使这两个人成为忠贞义士。尤 其是对越王勾践,更是饱蘸着深情来描写其卧薪尝胆、志在图吴的良苦用心 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这些人符合作者的理想,是作者所欣赏的那 类人物,而并不是夸耀越地的人物灵秀。因为范蠡与文种都是从楚国来到越 国谋求发展的士人,而不是土生土长的越人。况且吴越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 一般被中原人看作蛮夷之地,这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吴越人自己也认识到本 1 4 地区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文明,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所以 说,当时的吴越地区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之处。如当子贡东见越王,越王有 这样一番陈词:“此僻狭之国,蛮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于此? ” 虽是谦词,却是实情。如果真是“夸越之多贤”,作者就不会用这样的语句 来陈述。 既然作者的意图并不是前人所谓“夸越之多贤,以矜其故都”的皮相之 论,那么,作者的真实意图何在? 笔者认为,赵晔创作这样一部文学性极强 的著作,其中有较深的寓意,即赵晔通过敷衍古史,来总结兴衰成败的历史 教训。“篇中于忠谏之辞,兴亡之迹,三致意焉”( 章太炎黄小配( 洪秀 全演义) 序) 。 吴越春秋主要写了三个国家吴、越、楚,三国几乎都 经历过由兴到亡或由亡到兴的过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前期,还比较强大, 而当政后期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谋害忠臣伍奢伍员父子,逼走伍子胥, 朝廷上再也没有忠臣的舍身劝谏。楚国在政治与军事上开始衰落,在与吴国 的争霸战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并最终遭受吴军破郢鞭尸的耻辱。越国一向弱 于吴国,有时甚至沦为吴国的属国。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中失败,被夫差囚 禁在会稽。这时的勾践成了夫差的囊中之物,性命常在须臾之间。然而就在 这种大好形势下,夫差得意忘形,刚愎自用,置伍子胥的忠言于不顾,听信 伯僖谄谀之言,释放了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 力大增,终于杀死了夫差,灭掉了吴国。弱国何以灭掉强国,兴衰何以如此 反复无常,这始终是作者所思考的问题。正如石昌渝所说:“吴越春秋 记叙吴越兴亡在于演述兴衰成败的教训,有后世历史小说演义的意趣。” 圳”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也往往通过敷衍历史事件,褒贬历史人物,来 揭示兴衰治乱的义理。明代余邵鱼说:“骚人墨客沉郁草莽,故对酒长歌, 逸兴每飞云汉,而摸虱谈古,壮心动涉江湖,是以往往有所托而作焉。”( 题 全像列国志引) 所以,赵晔创作吴越春秋的真正目的,是借吴、越、 楚三国盛衰兴替之梗概,敷衍成曲折有趣的故事,一以炫才,二以感人,三 以揭示政事得失、国家成败之理,而不是“夸越之多贤”,这与后来的历史 小说有相近的旨趣。 3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传统观点认为,史书与小说的分野,主要应看其虚构成分的掺入程度。 “详小说与历史散文之差别,恐怕当以虚、实为基本界限。”。”历史小说 虽有历史的框架,但虚幻的内容却占了大部分。历史著作也有虚构之笔,但 那是为了弥补历史文献的缺乏,史家不得已而为之。吴越春秋中有很多 荒诞不经、虚幻莫测的内容,许多情节、细节都是作者驰骋想象力,有意杜 撰的,没有什么历史根据,从而使得这本书虚实参半。作者赵晔在处理材料 方式上也与后来的演义小说家极为相似,甚至把虚构与想象作为一种创作手 法,而没有局限在历史事实的范围内。 在此书中,虚构成为作者自觉的创作手段。吴越春秋写了许多奇幻 的内容,这些内容没有丝毫的现实根据。赵晔把这些内容引入文中,并不是 要体现其什么史料价值,而是增强作品的趣味性、传奇性。如吴越春秋阖 闾内传第四描述了干将镆铘铸剑的整个过程: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 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钱之精,不销轮流。于是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这是较早展示干将镆铘铸剑过程的文字。作者在这 里把干将镆铘铸剑的过程,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描写。这无疑曲折地反映 了春秋战国之际人们的铸剑技术,但我们若想借此了解当时是如何铸剑的, 是运用铸铁柔化技术还是渗碳制钢技术,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这种文学 性的艺术描写并不能提供科技史上所需要的史料。赵晔之所以营造这个铸剑 神话,除了说明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加强战备外,主要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 可以说作者是在“作意好奇”,“幻设为文”。又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 外传第九越女试剑: 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 称袁公。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女应,即入之。三入,处女因举杖 击之,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此段文字,亦真亦幻,颇具神秘意味。像这样的文字,书中还有很多:湛卢 之剑飞离吴王夫差,伍子胥显灵阻越军,伍子胥文种化潮神等等。这些内容, 作者或采自传闻佚说,或录自当地野乘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艺术加工,或是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模具机加工协议合同
- 粮油会计考试题库及答案
- 基于栗酒裂殖酵母表达体系的小分子抗癌肽Aurein1.2高效表达策略探究
- 标识标牌策划合同范本
- 基于极值区域检测的血管内超声图像分割算法的创新与实践
- 医院护理应聘题库及答案
- 天津市部分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6-2031年中国手写板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策略报告
- 2026年书法名家作品数字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专业知识试卷(特殊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 口腔医学简答题及答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
- 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心理
- 新版gmp指南培训课件
- 项目评估服务方案
- CJ/T 3037-1995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
- 请潜水水手的合同协议书
- 中原银行面试题目及答案
- 爬楼梯课件教学课件
- 医院污水处理站服务外包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时事点评面试题及答案
-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构件深化设计任务预制柱的深化设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