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其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其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其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其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其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卜独立进行研究j 【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 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 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以及他们的社会适应情况和情绪调节方式之 间有何关系。 本研究以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大学三所大学的3 1 3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并以黄敏儿的情绪调节问卷和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为研究工具,使用描述统计,皮尔逊级差相关, 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 ) 大学生正情绪的调节量大于负情绪的调节量,快 乐和兴趣调节量排在最前面而恐惧的调节量排在最后面( 2 ) 情绪调节存在性别和家庭经济条件 差异,在感受负情绪时,女生比男生更多出现宣泄调节,运用更多的增强调节,在感受正情绪时, 女生比男生更多的出现自然调节,并且女生对情绪的自然调节显著的多于男生。家庭月收入在一 千元以下和家庭月收入在六千以上的大学生,在负情绪调节中出现更多的抑制调节。( 3 ) 社会适 应在性别,年级,家庭背景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生活满意度更高些,大二和大三学生的 总适应和满意度要高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和生活满意度上高于来 自城市和乡镇的大学生。( 4 ) 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对社会适应的不同方面预测不同,忽视调节和 负情绪的重视调节对总的社会适应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负情绪重视调节,负情绪自然调节,负情 绪原因调节,负情绪忽视调节,对学习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负情绪重视调节,负情绪自然调 节,负情绪原因调节,负情绪忽视调节,负情绪减弱调节对大学生的生活适应有好的预测作用。 负情绪抑制调节,负情绪重视调节,负情绪原因调节,负情绪忽视调节,负情绪增强调节对大学 生的人际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负情绪重视调节,负情绪自然调节,负情绪忽视调节对大学生 的就业适应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负情绪重视调节,负情绪忽视调节,负情绪减弱调节对大学生 的自我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另外,负情绪重视调节,负情绪增强调节,负情绪忽视调节对大 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有着密 切的联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情绪调节方式 a b s t r a c t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s t u d yi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s o c i a la d a p t a t i o nd e g r e e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a n d e x a r n i n c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o c i a la d a p t a t i o na n de m o t i o n a lr e g u l a t i o n 3 1 3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a n s w e r e ds o c i a la d a p t a t i o na n d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d e s c r i p t i v es t a t i s t i c s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d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w e r eu s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 1 ) t h e q u a n t i t yo fp o s i t i v e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w e r eg r e a t e rt h a n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a l ,h a p p ya n di n t e r e s t e di nt h e t o pa n df e a rc a m ei nl a s t ( 2 ) e m o t i o n a la d i u s t m e n ta n df a m i l ye c o n o m i cc o n d i t i o n so fs e x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m o r ew o m e nt h a nm e na p p e a rc a t h a r s i s ,i n c r e a s e du s eo fm o r e r e g u l a t i o n f e e l i n g so fb e i n gi nt h em o o d ,t h eg i r l sa p p e a rm o r e n a t u r a lt h a nt h eb o y sa n d 酉r l so nt h e m o o do ft h en a t u r a la d j u s t m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m o r et h a nb o y s f a m i l yi n c o m ea n df a m i l ya b o u t1 , 0 0 0 y u a ni nm o n t h l yi n c o m ei n6 0 0 0o v e rt h es t u d e n t s ,i nt h er e g u l a t i o no f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sa p p e a rm o r e i n h i b i t e d ( 3 ) s o c i a la d a p t a t i o ni ng e n d e r ,g r a d e ,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 r e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 i j f cs a t i s f a c t i o no fw o m e nt h a nm e nb e t t e r , s o p h o m o r ea n dl a r g et h a nt h r e es t u d e n t st oa d a p tt ot h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o ft h et o t a li sb e t t e rt h a nf r e s h m a na n ds e n i o rs t u d e n t s ,a n ds t u d e n t sf r o mr u r a la r e a si nt h e s e l f - e v a l u a t i o na n dl i f es a t i s f a c t i o nf r o mt h ec i t y a n dr u r a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 4 ) d i f f e r e n ta p p r o a c h e so f 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o n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o f s o c i a la d a p t a t i o np r e d i c td i f f e r e n t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a ln e g l e c t 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o v e r a l ls o c i a l a d a p t a t i o na r eg o o dp r e d i c t o r s n e g a t i v ea t t e n t i o n ,n e g a t i v e n a t u r e ,n e g a t i v er e a s o n s ,n e g a t i v en e g l e c t ,t ol e a r nt oa d a p tt oac e r t a i np r e d i c t i o n n e g a t i v ea t t e n t i o n , n e g a t i v en a t u r e ,n e g a t i v er e a s o n s ,i g n o r et h en e g a t i v e ,n e g a t i v ew e a k e n i n go ft h es t u d e n t sw h o p e r c e i v e dag o o dp r e d i c t i o n n e g a t i v ei n h i b i t i o n ,n e g a t i v ea t t e n t i o n ,n e g a t i v er e a s o n s ,i g n o r et h e n e g a t i v e ,n e g a t i v e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e n h a n c es t u d e n t sa d a p tt oac e r t a i np r e d i c t i o n n e g a t i v ea t t e n t i o n , n e g a t i v en a t u r e ,i g n o r i n gt h en e g a t i v ee m p l o y m e n tt oa d a p tt o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r eg o o dp r e d i c t o r s t h e n e g a t i v e a t t e n t i o n ,n e g a t i v e n e g l e c t ,n e g a t i v e s e l f - e v a l u a t i o n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l e s sc e r t a i n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n e g a t i v ea t t e n t i o n ,n e g a t i v ee n h a n c e m e n t ,n e g a t i v en e g l e c t t h el i f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h a v eag o o dp r e d i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s t u d e n t : s o c i a l a d a p t a t i o n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n ? , 土 气 j 目录 摘 要l a b s t r a c t 1 1 目录l l l l 前言。1 1 1 社会适应及其相关的研究。1 1 1 1 社会适应的含义1 1 1 2 社会适应的理论2 1 1 3 丰十会适应的功能3 1 1 4 国内外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4 1 2 情绪调节的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4 1 2 1 情绪调节涵义4 1 2 2 情绪调节方式的分类5 1 2 3 情绪调节的评价标准6 1 2 4 国内外关丁情绪调1 了的研究6 1 2 4 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7 1 3 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现状7 2 研究方法8 2 1 研究e j 的8 2 2 研究假设8 h , 2 3 研究对象8 2 4 研究t 具8 2 4 1 情绪调节问卷v 一 2 4 2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9 2 5 实验程序9 2 6 统计工艮9 :i 结! 程1 0 , 3 1 现状哆 析1 0 3 1 1 大学生情绪调节现状1 0 3 1 2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现状。1 4 3 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1 6 3 2 1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相关1 6 3 2 2 情绪调节对社会适应的多元回归1 7 4 讨论:1 1 4 1 大学生社会适应及情绪调节2 1 4 1 1 人学生的社会适应现状2 1 4 1 2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2 2 4 2 各变繁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2 3 4 2 1 情绪调+ 肖与社会适应的相关。2 3 4 2 2 情绪调节对社会适应的影响2 3 5 1 9 i论:! ! ; 6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2 6 参考文献。2 7 附录:1 9 后 记:i ! ; 1 1 1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_ l 上- j l 1 月i j吾 近些年来,大学生跳楼,自杀,杀人等案件不断出现,吉林农业大学郭力维将其室友赵研杀害 在寝室内,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杨元元在寝室自杀,北京大学袁健跳楼自杀,这些不断出现的血 淋淋的事实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些不断出现的大学生自杀或者杀 害他人的案件,似乎说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但实际上,许多的心理学者 研究结果却表明,有重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极少,多数学生遇到的心理问 题都是自身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课题而产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新环境适应、人际关 系、情感处理、就业等问题上,部分大学生由于比较冲动,不能很好的宣泄和调节自己的不良情 绪而导致了一幕幕的惨剧发生。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成长中必然面对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适应性 的问题对一直生活在校园罩和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而言,尤其显得突出。这些大 学生在家庭过于溺爱和保护的环境中长大,逐渐独立面对急剧变化多元的社会生活环境,对父母 的过度依赖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独立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茫然无助,出现这些极端暴力的行为也就 不足为奇。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情绪贯穿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始终。在发展的研究领域中,情绪调节被看作是个体整个生 命连续发展的动力核心。个体对情绪调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虽然随着大学生人 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大学生的情绪已经趋于稳定,但是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长的过 度呵护下长大,心智不成熟,爱冲动,并且他们需要面对极大的就业压力,感情困扰等,这些使 大学生的情绪依然有很大的波动。为了帮助校园罩的大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情绪调节以提高他们的 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情绪调节方式与个体社会适应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不同的情绪分类 方式对社会适应可能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分别研究不同的情绪分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 影响。 1 1 社会适应及其相关的研究 1 1 1 社会适应的含义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在行为表现上能符合社会要求, 而且能与别人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1 他把社会适应分为被动的社会适应和积极的社会适应。 所谓的被动的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被动地接受社会规范,在行为表现上能符合社会要求,而且能 与别人和睦相处的生活状态。所谓l i 极的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不断积极地学习或修订:各种社会行 为组型与生活方式,以求符合该社会的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相对于 被动的社会适应,积极的社会适应含主动意味比较浓。 林清江指出“社会适应是个人与他所在的周围的社会团体的相互作用。个体首先接触家庭成 员,然后接触同伴团体,继而接触学校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其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对这个社 会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一种约束和影响力量。 心,正是因为每个团体都有其行为规范 和价值体系,所以个体的行为就成为衡量其社会适应的标准,个体在团体中人际关系好,具备人 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具有团体要求的道德规范,则个体就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团体,个体就具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反之办然。 王钟和着重强调人阿、适应,指出“社会适应是指个人在环境中有效与他人交往的程度,包含 了个人的行为态度是含符合社会认可的标准,并且是否能在家庭、学校、社团中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1 3 】 林淑华认为“社会适应在于免除人我之间的矛盾,以便维持人我i 日j 的和谐。若个人能与人维 持和睦关系,且具有安全感、情绪稳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并发展良好的社会态度和技能,便 是良好的社会适个体。”1 4 l 从上面各位心理学者对社会适应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位学者着重强调社会适应的 不同方面,但是,他们都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个体内外环境之间的一 种和谐平衡状态。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和睦融洽,并且能够 在各种团体中表现的符合团体的规范和行为标准,进而与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i i 2 社会适应的理论 不同心理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适应进行了阐述。以下分别对各个学派的理论进行简述。 1 1 2 1 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基模因环境限制而主 动改变的心理历程,且因环境的需要产生两种彼此互补的心理历程,其一是同化,个体企图将所 遇到的新经验,纳入其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的历程。其二是调适,改变或扩大旧有的认知结构, 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复杂情境。 【5 j 1 1 2 2 心理分析学派 心理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弗罗伊德,他认为个人的完善和人格健康,部分依赖于人格各部分 关系的和谐一致,部分依赖于个人与他必须生存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协调。因此,自我必须调节 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关系,在不违反社会准则的前提下,为满足本我的本能要求而发觉和选择机 会并能由爱和工作中获取快乐,这就是适应性人格。 1 1 2 3 新心理分析学派 新心理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为阿德勒,他认为“一个能适应的人是有勇气面对问题,在面对有 关自己的事实真相时,不会害怕失败也不会不情愿,适应也意味着以真实角度来注视生活。 6 1 1 1 2 4 现象学 现象学派代表人物为罗杰斯,认为“适应就是个人与外在环境达成了一种和谐与默契,从而 使个体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展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按照自己的机体的评价过程, 而不是依照外在的价值条件来生活的过程。 1 7 1 如果自我和经验间不调和则会有不适应状况,所知 觉到的威胁越大,就越有可能去否认和歪曲事实,中等程度不调和,可能产生精神官能症的行为, 极端不调和就会有可能造成精神病。因此,适应不良是对自我结构一种否认性的经验。 i i 2 5 特质论 特质论代表人物为卡特尔,认为“社会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在面临问题和压力的应对过 程。 1 8 1 人常被不同的事件激发而需要采取社会适应措施,但有时候这种需要却不能顺利的被满 足,当想要满足却遭致挫败时,冲突、焦虑随之产生,甚至最终变成精神官能症。 1 1 2 6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为班杜拉,认为“适应其实就是个体通过观察学习获得适当的行为 反应方式的过程。其产生不仅决定于外在适当刺激的强化,更决定于个人自我效能感。恰当的心 理预期( 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是适应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1 9 l 如果某人为自己设定了不寻常的高 目标,结果会经常失败,迫使他采取各种防卫而产生适应障碍。 在本研究中,更侧重于皮亚杰的观点,把社会适应解释为,个体与内在心理环境和外在环境 的和谐,把已有的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改变认知结构适应新的环境。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3 社会适应的功能 社会适应的心理助能,就是指“具有特定社会适应心理结构的个体经历定的社会适应过程, 最后达到的具有特定健康和发展意义的社会适应状态。 1 o l 在这里,社会适应的心理功能有两层 含义,其一,社会适心状态的实质;其二,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评价标准。 1 1 3 i 社会适应状念的实质 不同的心理学研究范型,对什么是适应良好,什么是适应不良,给与了不同的回答,精神分 析论范型认为,“适应就是自我对本我和超我的调节、调和内在愿望和外在要求的矛盾从而达到个 体原动性内在环境和社会强制性外在环境的和谐平衡状态:适应不良则是自我对本我和超我调节 不得当,使内在的心理欲望不合理发泄和外在的不合理压制而产生的心理空间张驰失衡的状态”。 【1 1 】学习论范型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直接经验和社会学习习得了适应或者 不适应的社会行为,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适应行为是特定的行为模式拟合了特定的社会情境, 而不适应行为就是特定的行为模式不适合特定的社会环境” 1 2 1 。现象学范型则强调“人在社会适 应过程中自身潜能的开发。适应不仅仅只是个体与环境达成了一种稳定的和谐关系,还在于个体 充分利用环境条件,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我的价值,以达到自我的不断成长:而适应不良 则是个体的自我成长过程受阻,从而导致个体安于平庸和停滞的自在生活状态1 1 3 + 。特质论范型 则强调【1 4 l “人的社会适应依赖于人的特质,他们认为人们为适应社会而形成的技能、习惯、态度 和关系都是基本人格特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现,适应良好就是自身的人格特质发挥了正常的 功能,从而达到人格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而适应不良则相反”。 概括起来,关于社会适应状态的实质,精神分析范型强调外在要求与内在心理愿望间的动态 平衡关系;学习论范型则强调个体习得性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现象学范型强调个体在自我 成长中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而特质论范型强调人格特质与环境之间的拟合关系。尽管他们 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适应的实质进行阐述,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 的某种和谐平衡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社会适应状态的本质在于一种和谐与平衡,一方面是个体与社 会环境之间的外在平衡关系,即客观适应;另一方面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环境的和谐关系即主观适 应。外在平衡与内在和谐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外在平衡以内在和谐为基础,并且外 在平衡促进内在和谐。 1 1 3 2 社会适应状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社会适应的本质包括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外在平衡和个体内在心理环境的和谐,所 以社会适应状态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相应地包括两个方面【1 5 1 :一方面是个人内在心理和谐的评价标 准,另一方面是个人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问关系平衡的评价标准,个人内在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 情感、动机、自我意识等各个方面。因此,个体内在是否心理和谐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 个体的各部分心理成分是否和谐。其二,各个心理成分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认知、情感、动机和 自我意识等各个心理成分和谐统一就会形成人格整合,心理机能健全:而如果认识,情感,动机和 自我意识这些成分不协调,就会导致人格分裂,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由此,对个人内在的 心理和谐程度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测量,一是对单个心理成分的测量,比如对抑郁测量、成就动 机测量、自尊测量等。二是对心理整体的整合程度的测量,比如心理健康测量等。个人与外在社 会环境的关系会随个体成长过程的不断变化和个体的具体的生活环境的不i _ j 而有不同的类型,因 此,个人与社会环境之1 日j 的外在平衡也有很多种评价指标。对于在学校罩成长的大学生来说,学 习适应和人际适应,就业适应都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而对于从事多年工作的社会在职的成年人 来说,职业适应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社会适应归根到底还是人际适应,个人与外在社会环境 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际关系,因此,个体人际关系的好坏是评价个人与环境之间外在平衡的最基 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4 国内外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 国外对社会适应的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已经逐渐细化和具体化。目前釜要集中在 研究学校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和职业适应等方面。w e n t z e l 和a s h e r l l 6 l 从成就动机、社会行 为、自制能力、师生关系和学、i k 成绩等对青少年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适应表现进行评价。 b h a t t a c h a r g l n l 以学业成绩的平均等级作为评价美国南亚移民学生学校适应的标准。b e r n d t l l 8 】的研 究认为,“人际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生学校适应困难,甚至影响他们成年以后步入社会后的社会 适应”。b a l k c 和d e c i1 1 9 1 进行了大量关于自主支持的研究,认为“心理自立对青少年学生的独立与 适应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国国内对社会适应的研究在8 0 年代中期才开始开展,主要以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目 前国内对新生入学生适应的问题研究有显著增多,新生入学适应课题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因为 新生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交往人群、生活方式与角色以及学 校的教育氛围也随之改变。这些改变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新生入学适应的课题成为当今 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陋i ,”新生入学期正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主要时期”。对新生入学的适应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对教育模式的适应等。陶沙老师【2 1 l 从 生命全程发展观的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认为“大学生适应的重要构成因素包括 l 、学习适应,2 、人际适应,3 、生活自理适应,4 、环境的总体认同,5 、身心症状表现等五个方 面,并在此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大学生入学适应结构的五因素相关模型。她在2 0 0 3 年又 研究了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的关系,认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与社会支持两者之间具有紧密 的动态联系,启示人们重视社会支持的适应功能。”李慧莉和张庆林【2 2 1 研究了4 5 0 名初一新生的 学习适应,发现其“学习适应的总体发展呈v 型趋势,即入学后第一个月没有明显的不适应感, 而到两个月左右适应感明显降低,四个半月后又有明显好转 。 从上面的国外和国内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对象是儿童,而国内也主要研究中小学 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所以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的关系, 并且探讨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对社会适应的预测性。 1 2 情绪调节的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 1 2 1 情绪调节涵义 情绪调节研究的开创性心理学家g r o s s 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子的情绪,情绪 什么时候发生,以及如何地对待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 ,俐他强调情绪调节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情绪调节活动涉及情绪从潜伏期直至表现出来的全部过程中,他还提出了情绪调节 过程模型。情绪调节即包括对积极情绪的增强,减弱和相对保持不变,又包括对消极情绪的增强, 减弱和相对保持不变,他即是有意识的,控制的,又是无意识的,自动的。 c a m p a s 等人认为“当个体与个体内部或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个体具有某种意义时,情绪 就是建立,维持或者中断这些关系的过程,目标和个体的相关程度决定着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个体的意义。”1 2 4 1 s a a r n n i 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所做出的总反应,维持和改变环境的关系。 1 2 5 j 他注重情绪 的情境性,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和成年人和儿童间情绪调节的相互性,他还把“自 我调节”和“情绪调节”予以区分。 孟昭兰也强调情绪调节是一个过程,他认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取的监控,调常,以适心外界情境和人际火系的矗j 婴的动力过程,是个体对情绪体验或相关行为 和情境的调节过称9 9 0 2 6 1 黄敏儿认为1 2 7 j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或改变自己或者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 使用各种策略和机制,从而导致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另外黄 敏儿进一步解释情绪调节:“第一,情绪调节包括所有f 性和负性具体情绪。第二,情绪调节既可 以是忽视、抑制、减弱,也可以是维持和增强。第三,情绪调节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的连续 体。第四,情绪调节的对象是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第五,情绪调节分为良好调节和 不良调节。 尽管每个心理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情绪调节进行了阐述,但是却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 第一,情绪的调节是对个体情绪的唤醒,体验,监控和评估的过程。第二,情绪调节涉及个体自 身与情境事情的关系程度,以及情境事件对个体的意义。第三,情绪调节是一种以个体目标为导 向的自我调节,而不是对周围的人的调节。本研究借鉴黄敏儿对情绪调节方式内涵的界定方式, 考察情绪调节方式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1 2 2 情绪调节方式的分类 1 2 2 1 按情绪的不同特点 根据情绪调节的不同特点把情绪调节分类为修正、维持、增强三种类型。修正调节是主要针 对负情绪尤其是强度过高的负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维持调节主要针对那些有益的正情绪, 是对正情绪的保持和维护:提高调节是对那些需要适当增加强度的情绪所进行的向上调节,增强, 调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多,但越来越受研究者的重视,尤其在临床应用上。 1 2 2 2 按情绪调节的效果 根据情绪调节的效果把情绪调节分为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情绪调节是为了使个体在情绪唤 醒情境中,保持功能上的适应状态,使情感表达处在可忍耐,且具有灵活变动的范围之内。当情 绪调节使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就是良好调节。相反,“当调节使个体失 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这种调节 就是不良调节 。 1 2 2 3 按情绪调节的主要成分 根据情绪调节的主要成分可以把情绪调节分成认知调节、主观体验调节、行为调节和生理调 节。认知调节,即个体如何来解释情绪产生的原因,由于主观情绪体验的产生受自身认知评价的 引导,因此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引起情绪和调节情绪的重要过程,对评价 构成的调整就可以有效地改变情绪体验,体验调节则是指对个体主观的情绪感受进行调节。行为 调节则是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调节。生理调节则是指由于情绪和生理 反应相互影响,生理反应常常会进一步地加强情绪体验,因此,适当的生理唤醒会使个体神经系 统强度适中,能使其更好地进行其他的心理活动,思考更有效的应付当前情境的方法和策略,采 取恰当的行为。 1 2 2 4 按情绪调节过程 g r o s s l 2 8 i 根据情绪发展过程的特点以及在情绪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使用策略的不同,把情绪调节 分为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五种类型。他认为在情绪产生的每一 个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选择情景是指“个体趋近或避丌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 绪”l 这种情绪调节策略常常被个体使用,人们运动这种策略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机会而避 免消极的情绪体验的发生。情景修正是指“应对问题或对情绪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努力改变情 景”。注意分配是“关注于情景中许多方面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包括努力使注意集中于一个特定的 话题或任务,注意离开原来话题或任务”。认知改变是“选择对情绪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情绪事 件的个人意义解释对特定情景中情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会产生强大的影响”。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认知改变经常被用来减低或增人情绪反j 娩,或者改变情绪的性质。反应调整足指“情绪已经破激 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铃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牛理反应施加影响,丰要表现为降低情绪反j 电 的行为表达”。他又根据情绪调节的时问性,即情绪调节的策略是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前或者之后, 据此把情绪调节分为原囚调节还反映调节。 1 2 3 情绪调节的评价标准 如何确定良好的情绪调节应该具备的能力要素,一直是心理学者关注的问题。由于对情绪调 节的本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则对情绪调节的评价标准显然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情绪调节评 价指标的确立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下面对不同心理学者对情绪调节评价的标准的观点进行整理如 下: g r o s s 在他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中,从情绪调节过程中调节策略运用的角度来研究情绪调节 能力的指标。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的最有价值的 降低情绪反应的策略有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所谓的认知重评即“认知上的改变,改变对情 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 。 2 8 1 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 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情绪发生 前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调节即是一种原因调节。而表达抑制则是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 情绪表达行为,是一种反应调节策略。 k i m 2 9 】提出一个多维度评价的情绪调节结构,这一结构包括:“( 1 ) 情绪的意识和理解:( 2 ) 情绪的接受;( 3 ) 控制冲动行为,当体验到消极情绪时,按照既定目标行为的能力;( 4 ) 根据个 体的目标和情境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节期望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b r i d g e s 3 0 l 认为对情绪调节的评价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关注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与情 绪调节策略使用数量;第二,在测量上区分情绪的表达与策略的使用;第三,通过偶然性的分析 去调查时间序列上策略使用与情绪发生,其中的范围是什么:第四,对不连续的情绪的测量与对 更多的整体情绪的测量之间做出重要性的决定:第五,确定情绪何时被调节的标准。” 1 2 4 国内外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 李梅、卢家楣的研究表明【3 1 1 ,“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和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在情绪表露、情 感求助、放松和哭泣四种情绪调节方式上存在差异。受欢迎学生常用情感求助、认知应对和情绪 表露三种情绪调节方式,受拒绝和被忽视学生常用压抑这种情绪调节方式;有争议学生在情绪表 露和认知应对这两种方式上使用较多。 乔建中、熊文琴发现【3 2 i ,“性别差异构成儿童社会实践和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使得男女 两性在情绪、认知乃至个性的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轨迹。 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3 3 l 发现“3 岁是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一个关键期,4 岁幼儿已基本上 获得了该能力,对积极情绪的理解能力要高于对消极情绪的理解,女孩推测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 要高于男孩。 王莉、陈会昌刚等根据儿章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将儿章分为积极活动型、中间型 和安慰型,并且发现三种类型的儿章在外显问题行为上差异不显著:在内向性问题行为上差异显 着。 e i s e n b e r g 3 5 i 通过研究提出了儿童早期的情绪调节模式,认为要预测儿童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 略,需评估两个重要的气质维度,即情绪强度的高低与调节程度的高低。 d e n h a m1 3 6 l 提出,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除了可能存在着某种生物学原因,还应有社会因素的 影响。d e n h a m 也认为照料者与儿章之间的人际互动也是形成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儿 童的情绪调节基本是在与照料者之间人际互动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照料者为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供了发展的机架。 从卜述r 叮址,九论凼内还是闺外天j j :情绪调节的研究对象丰要是儿黉,而对大学牛情绪调节 特点的研究并f 多见。对儿章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儿章情绪调节的策略上,随着年龄 的增长,个体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对情绪的体验也越来越深刻。因此,从 多个层面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1 2 4 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1 3 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的关系,国外心理学者做一些研究,而在我国研究的却很少,国外 的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儿童上,很少有对青少年的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更是非常的少。 r u b i n i 3 7 i 研究发现,“情绪调节不良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行为,们更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 以及父母消极的评价,这不利于儿童社会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那些经常表现出消极 情绪的儿童,可能出现社会性退缩、社会技能水平低。而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儿童可能表现出的仅 仅是安静,而不会有社交焦虑和退缩性行为。 u n d e r w o o dp s i 认为“情绪调节对儿童有效的社会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能够预钡g j i 童的社会能 力和行为问题。 s h i e l d s t 3 9 i 认为在儿童晚期,情绪调节和社会能力有及其紧密的联系,甚至很难区分开来, 乏 d e n h a m 的研究也认为,“那些能较好的调节自己情绪的儿章会有更好的社会行为能力。那些缺乏 情绪调节能力的儿章会体验到社会交往的困难,社会能力的低下可以解释为因情绪失调表现出更 少的亲社会行为和更多的负性行为。 r y d e l l 与b o h l i n t 删纵向研究发现,“高愤怒性与积极情绪的低水平调节能够预测儿童的外化问j 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高恐惧和低水平的恐惧调节能够预测内化问题行为。” e i s e n b e r g1 4 l 】等人经过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比较发现,“高情绪性和低调节与外化问题有关( 如 攻击、违纪、多动) 同时也发现,情绪调节与内化问题也有关。而低的消极情绪水平和高水平的 调节与同伴受欢迎程度、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联系紧密。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