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家庭生命教育.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家庭生命教育.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家庭生命教育.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家庭生命教育.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家庭生命教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家庭生命教育.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生命的境界里,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倾昕者,也魑生命的看护人。人在倾听 生命、看护生命的同时,与入的整个生存环境、其能生命体建立超了理解的关系, 遴入一个蠹内农生命梅或鲢墩赛,这藏楚溪麓戆过鬟。生毒在没磐被毽解之蕊, 切都处在有限的未决状态。一旦进入了理解的环境,就展开了生命存在方式和 表达意义的无限w 能。生命的意义生成予来自两个不阕世界懿生命个体交融的时 麴莲瓣,溪解孛一穷不仅莺新纛定了爨己戆壤神熬秀,篷绘舅一方生翕嚣强 了可能造成的惑义世界。 教育是一项关涉人的生命、提蠢人的囊命的事业。理解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 存在靖嚣鍪然癸发垒戆事实。函援,教蠢豹:过程藏愚令不鼗窦现生余理解懿艨 稔。教育所追求和最终所要达到的,不魁郧种一方压倒另一方,一方压倒切熄 注入他个人见解的强制性力鬣,使得另方必须接受的存在方式,颟是力图在生 命舄生念兹交缎、瑾瓣过程巾,扩大、毅交玺念存在方式麓力恭蜀怒往。这一籍雩 刻怒一方理勰生命静融刻,也是生命意义港现的黠剩。健是,当下教育中生命理 鳃的“缺席”,使熬个教育避稷无视生命的“裁理解”存在。“一厢情愿”式的灌输阻 褥了个嚣生命麓精神成长,生命本该体验瓣对话、磁潼、吸纳、融合兹茯乐,冒 是被当下的教育剿夺了太多的可能性、剖遄力,而成为个个的“橼准件”流行子 社会中。没有了难余活力的教育,不能够嚣是成功的教谢。我识必须露副生命的 零嶷来看待教肖、改善教育。生命瑾解淘教育中,理瓣意识、理解精神发赣予生 命,流动在生命的历程中,基于“前理解”的自然生发而潜成“视界融合”的过程中, 个体生命鹣意义得以丰满,个体生念的价悠褥以彰显。这样豹教育候瞬着生命、 餐轳羞生念,驭褥傻个俸在擞命理解静:i 建程中完落生俞、提升生命。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部分默历史静角发慰理解黪其体榉态进孬梳璨,对诀籁型、入文型、叟 鑫激这三耱生命榉态进孬具体分析,褥邀壤解裁意瞬羲憝一静耒决昀存在、一静 i 源于刨造的稃径、一种意义的生成,并从分析生命本身入手,揭示出生命的理解 慧夔。生鑫静存在裁是一耱寒决抟、滋予京l 造熬、鬃戏塞义豹存簌。 第二熟分主要遁过对缴命理解弱檄念艟定、生玲理解的特性:人文牲、l 哉 理解性、融会性、对话性,以及生命理解的五个结构;前理解的存在、主体际的 撬赛熬台、黪孛心性交缝、对话、意义靛耋残,这三今方覆蠹嚣熬滔述寒谖读艇 禽理解。 第三郏分在前嚣论述的基础土对生命理解在教育场阐中的种神失落进行了审 裰,瘩寒:教窍蛰蓬鼹静设定溃簿了教霄主棒“菸理瓣”、麓囊稼邃慕淹没了令锩 生命的蠢我缓解、“分数崇拜”模糊了教商主体的“视界融合”、科学主义造成了激 霄的祛理解化、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遮藏了教育交往行为。 葵嚣嫠分赞霹上文强漤了程瘟懿教裔建稳,撰密:教育熬鏊_ 妻【在予令薅垒惫 的“前理解”,教育的真谛猩予引导个体象命不断实现自我理解,激育的过程在于 促进令体生命姻“视界融合”。教育的目标在子成全雯念的理解,教育交往在予非 中心瞧懿交襞行为中。 生命渴望理解,生命存在本身就怒理解的展开。我们的教育成就生命理解的 教育才能更煳獒矗近真实的黛命,更加接避真璜。生命耀熊豹教育将使学生的个体 生命毪够俸验熬j 生命戆意义,露受瑟;剑逡鹃露趣,经掰翻囊务残袄豹历翟,熬瓣 荻得生命的超越与提升。 美键词:个体生命;嫩命理解;视界融合 中文摘要 生命是美丽的,灵动的,离不开教育的启迪与润泽,离不开教育的引领,使 它逐步成长、超越与完善。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之所以被视为教育之基,一方 面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先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生命品性,两者共 同实践着对生命“善一陛的启蒙和对精神生命的充盈。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倾 向于实用与功利,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物质生命,即如何让儿童更好地活着,至于 精神生命则远离了家长的视线,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家庭教育 自然就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唯知识、技能、学历是求, 生命的灵动与生机非但没有在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呵护与滋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 被标识着“亲情”与“爱”的家庭教育压抑着、束缚着,造成生命的不和谐甚至 畸变。 由此,论文第一部分:提出了家庭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梳理了我国古代家庭 教育和西方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思想;以生命的三种存在状态( 自然生命、精神生 命、社会生命) 为立意之基,阐述了家庭生命教育的内涵,概括出家庭生命教育 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精神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并具有源生性、连续性、 生活性、共生性的特征。 第二部分: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家庭中疏离生命教 育意识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对当前家庭中缺失生命教育意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在家庭中引入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第三部分:对践行家庭生命教育的现实思考。从展示父母生命之魅、建立主 体际亲子关系、走进真实生命世界、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 涉及到父母素质、亲子关系、教育内痞和教育方法,希望能为家庭生命教育的有 效实施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总之,家庭生命教育阐释了家庭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本真意义,是对家庭教育 本体论的探讨,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它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是两代人生 命之间的对话与交融,是一个洋溢着人性关怀的唤醒心灵、充实心灵的过程,是 以塑造生命的灵魂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家庭生命教育的倡导与完善必将提升儿童 的精神品质,引导儿童领悟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走向自由、澄明、和 谐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个体生命;家庭教育;家庭生命教育 a b s t r a c t “f ei sb e a u t j m la i l dn i m b l e ,i tc a ng m w u p ,m m s c e n da n dp e r f c c tg m d u a l l y 埘t h e d u c a t i o n si n i t i a t i o n ,m o i s t e n j n ga n dg u i 蛳c e s p e a l 【i n go fe d l i c a t i o n ,t h er e a s o nm a t f h m i i ye d u c a t i o ni sr e g a r d e da sb a s i so fe d u c a t i o n ,n o to n l yb e c a u s ef 抽i l ye d u c a t i o n h a sf i r s ti n 血en a t u r e ;b u ta l s ob e c a l l s ei th a st h e1 i f e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t v p r a c t i c e s t o g e t h e rt oe n i i g h t e n “b e i l l g 丘i e n d l y ”o fl i f ca n de m i c hs p r i tl i f e h o w e v e r ,t h ec u r r e n t f 缸i l ye d u c a t i o nf a v o r sp r a c “c a l i t ya l l du t i l i 饥p u t sm o r ea _ c 【e n t i o no nc h i l d sn a t l l r a l l i f e ,a sf o rs p r i tl i f e ,i th a sb e e n 断a w a yf b mp a r e n t s s i 曲tl a c l ( i n go fa “e n t i o na i l d e s s e n t i a li n s t n l c t i o nw h j c hs h o u l dh a v e s u c h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b e c o m e sm ee x t e n s i o n a n dd e p e n d e n c yo fs c h o o ie d u c a t i o n ,o n i yt h ek n o w i e d g e ,t h es k i i l ,t h es c h 0 0 lr e c o r d a r ep u r s u e d t h en i m b l e n e s s 趾da c t i v i t yo fl i f ch a sn o tb e e nc 盯e df o ra n dm o i s t e n e d w h i c hs h o u l dh a v ei nf a m i l y ,i n s t e a do fm i 3 ,i nm ec e r t a i nd e g r e el i f e i sc o n s t r a i n e d a j l df e n 盯e db yt h ef h m i l ye d u c a 廿o nw h i c hi sm a r k e dm t l l1 0 v ea n dp a r e n t s s e n t i m e n t , m e s ec a u s e dl i f bt ob en o th a 肌0 n i o u sa n de v e nd i s t o r t e d i nv i e wo ft h i s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p 印e ru n s c r 锄b l e s1 i f ct h o u 曲ti nf 抽i l y e d u c a t i o nt h r o u g h1 0 0 k i n gb a c km et r a d “i o n a d e a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r e ek i i l d so ft h e l j f ee x i s t e n c e ss t a t e ( n a t u r a l l i f e ,s p i r i tl i f e ,s o c i a l1 i f c ) ,i ts t i p u l a t c st h ec o n c 印to ft h e l i f ee d u c a t i o ni n 协n i l y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t h e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e d u c a t i o n ,t h el i f e s p i “t u a l 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l i f es i g n i f i c 柚c ee d u c a t i o n ,w h i c hh a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a c t i v en a t u m ld i s p o s i t i o n ,c o n t i n u i 咄1 i f ea i l dp a r a g e n e s i s t h cs e c o n d ,w i t hu t 王l i z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q u e s t i o f u l a i r es u r v e yp r o c e d l l r e ,i t a 1 1 a l y z e st h e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s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l a c k i n g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f 砌 1 1t h i s w ec a ns e ei ti su r g e n c yt oc a r r yo u t1 i f e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f 抽i l y t h et h i r dp o n d e r sh o wt of u m l lt h el i f ee d u c 砒i o ni nf a m i l ye f f e c t i v e l yi tt r i e st o d i s c u s si tf m mf o u ra s p e c t s :d e m o 璐t r a t i n gt 1 1 ep a r e n t sc a p t i v a t i o n ,e s t a b l i s h i n gm a i n b o d yp a r e n t c h i l dr e l a t i o n s ,e m e r i n gt h er e a l l i f cw o d da 1 1 dp r o m o t i n gt h ec h i l d d e v e l o ph a r n l o n i o u s l y ,i n v o l v i n gs 印眦吐e l yt h ep a r e n t sq u a l i t y ,t 1 1 e p a r c n t c m l d r e l a t i o n s ,也ee d u c a t i o nc o n t e n ta n dt h ee d u c a t i o nm e t h o d t h ea u t h o rh o p e st 0p r 0 v i d e t h et r i f l eb e n e f j c i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f o rt h e1 i f ce d u c a t i o ni n 缸l i l y si r n p l e m e m a t i o n i nb r i e f ,t l l el i f ce d u c a t i o ni nf 抽i l yi so n el 【i n do fn e wt h e o r yt l l a te x p l a i n e dt h e 如n i l ye d u c a t i o n so r i g i n a ls i 9 1 1 i f i c a n c et ol i f e f o l l o w i n gm e1 a wo fl i f ed e v e l o p m c n t , t h e1 i f ce d u c a t i o ni nf 抽i l yt a k e st h es o u la si t sc o r c ,w i l i c hc a i la 眦k e nm em i n d , e i l r i c ht h em i n d ,r c a l i z ed i a l o g u eb e t 、e e nt w og e n e r a t i o n s i tw mc e n a i m yp r o m o t e c h i l d ss p i r i t u a lq u a l i t y ,g u i d ec h i l dt oc o m p r e h e n dt l l el i f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r a c kd o 、1 1t h e l i f ev a l u e m o v et o w a r d sf k e c l e a ra n db a r m o n i o u sl i f c k e yw o r d s :i n d i v i d u a l1 i f e ;伽n i l ye d u c a t i o n ;l i f ee d u c a t i o ni nf h m n y 美子学德论文独立舞戚薹曩随客剖瓤的声明 奉入_ 向诃南大学提蚤硕垂学隹踊越士擘拉口中请。本人郑黄 声懿:- 赁星衮酹孝髂瑜亮篝奉豢疆害燕爱瀚,_ _ 对所辑究酮薄题有 新韵见解匝创造性韵见解口j _ ;据我所知,_ _ ;:除霉中加雕说明、标泣 校学术发展藕进行攀术戋流筹目的葛以慕取影印、缩印、扫描 和耪贝等复制手段舔眷、蕾骗学拉伦枣。(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粳儇密露客酌擎蛭耱囊誊解蓉舞适周奉毅衩书) 擎位获褥考( 攀住论交作者) 鍪名:芝 童己 沙年sbf b 硅巍:诘在相成的t - 口”内划“,”。 引言 高科技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由它产生的科技至 上与工具理性也把人抛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之中。文明的哲学一书坦率道 出了现代人所处的无根、无人、无心、无情、无我之境o 。在这种失落与不安的 生命状态中,人的精神和灵魂无处安置,生命本真的活力与深邃被消解,贵为“万 物之灵长”的人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生命存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则被忽 略了。当人在跋涉途中迷失自我之后,人性的复苏反而使人在安身之外,更加渴 望彰显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渴望来自生命人性的关怀,渴望聆听现代社会和 谐的幸福之音。 而家庭恰恰是生命的根之所在。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地,自成规矩与方圆, 是洪水泛滥时的诺亚方舟,是暴风骤雨时的避风港,是心灵归依的天堂福地。家 庭能安顿漂泊的灵魂与精神,使人乐于眷顾生命的内在,把关爱之情播撒到生命 存在的每个角落,让生命绽放出棱角鲜明的个性之花。正是在家庭中,人的物质 生命得以生长,精神生命得以丰盈,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得以形成。在生命成长与 完善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担当了使生命由蒙昧、混沌走向开化、澄明的使命,是 亲子间的生命之爱,引导人由一个单纯的自然生命向着“类生命”所属的文化世 界、意义世界、价值世界迈进。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问的联系及价 值观和准则的传授。”。生命从一开始就不可抗拒地接受着家庭教育中诸多因素的 渗透和影响,在家庭中建立起人之初的生命意汉,开始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对生 命真、善、美的本真追寻。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塑造着生命的个性和人格, 奠基着生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昧,形成着生命特有的精神品质。正如前苏联教 。无根,指家庭的培育功能逐渐消失,人们有屋无家;无人,指专业分工使人圃于一隅,难见全貌;无 心,指只求追寻外在的目标与价值标准,缺乏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照顾;无情指无法真正的关怀他人;无我r 指由随俗从众而麻木不觉。 o 转引自 台湾】傅佩荣著:会思想的芦苇,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3 9 页。 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9 6 页。 l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坚信的:“家庭是滔滔大海上神奇的浪花,从这一朵朵浪花上能 够飞溅出美好。如果家庭没有孕育人世间美好事物的神奇力量,学校所能做的, 就永远只能是再教育了。”。可以说,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积 极的人生态度,这种以培养儿童美好精神品质为鹄的家庭教育,好比肥沃的土壤, 给生命成长所需以充足营养,是充盈着人性关怀的“生命的教育”。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能开启儿童的生命智慧,为他们生命之河的流 畅提供可能。早期给予的生命知识能使儿童把对生命的珍视、尊重与敬畏融入到 对生命的信仰当中,以宽容之心接纳他人、善待他人,为生命世界光彩闪现的美 妙瞬问而感动,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彰显而无悔付出。可是,在学校教育主导、 学历主义盛行的今天,家庭教育的功能几乎衰弱到只抓功课、分数,不计其他的 地步,父母忽视儿童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成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社会转型 期间,中国文化理性精神的不足和传统人文精神的式微已经触及甚至深入到家庭 内部,导致家庭教育逐渐远离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出现了盲目性、功利性、片 面性和失德性的倾向,其精神意义上的苍白与危机正在吞噬着生命的活力与创造 力,抑制着家庭教育应有的生命张力。 教育作为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事业,对生命有着本体论的意义,生命因教 育而走向完善、自由和崇高,生命价值取向也必将成为所有形式教育的应有价值 取向。而与生命休戚相关的家庭教育,对生命精神与意义的生成更是有着基础性 的价值。 由此,“生命的教育”使一度处于困境中的家庭教育看到了生机勃发的曙光, 而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锁定为家庭教育的圭臬,就需要从生命的视角去探视家庭 教育,把家庭生命教育作为一个实在的问题加以研究。 。【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罗亦超译:睿智的父母之爱,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2 页。 2 一、识读:家庭生命教育 ( 一) 家庭生命教育的提出 教人立身处世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但长期以来,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来自家庭外部如社会文化、商品经济、教育政策,以及 来自家庭内部如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婚姻质量等诸多变化的影响,使家庭教育 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越来越趋向于实利化和功利化。家长们关心孩子生命成长的 物质需求,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发展的需 求,许多家长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家庭教 育由此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家长重物质投入轻情感关注,造成儿童情感淡 漠、缺少爱心和责任感;学业期望过高,导致儿童精神压抑、个性泯灭;缺乏尊 重、理解和沟通,致使儿童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忽视品德与人生观教育,使 儿童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出现漠视生命、轻生甚至上演戮杀父母的悲剧。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禁要问,家庭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什么? 家 庭教育应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进步? 当太多的责难指向学校教育时,家庭教育 应该进行怎样的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进 行了论述,如赵忠心教授较早从宏观上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普遍规律,认为确立家 庭教育目的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其共性就是家庭所 处的历史时代的时代特征。强调家庭教育具有的时代特色;关颖研究员从社会学 的视角指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涉及他们社会化的方方面面,是人生的基 础教育、生存教育、人格教育;缪建东教授认为,家庭成为学习型组织,加强家 庭道德建设应是转型期家庭教育的重要走向:学者章永生提出,我国现代家庭教 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做有益 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虽然学者们对家庭教育富有建设性的探讨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o 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7 7 1 7 8 页。 3 但尚未从“生命”这一根本性的教育立场出发对家庭教育进行深入地挖掘。正当 迷惘与困惑之时,生命教育理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 生命教育从早期对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关注发展到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生 命境界的提升,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同时,“生命”哲学意义的突显、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社会发展环境、教育活动中频频发生的偏离生命的事实等多种 因素都促使教育要重新寻找其核心价值,回归到“人”,从生命这一教育的元点重 新对当代教育进行反思和追问。其中,叶澜教授深刻地指出了生命对教育的基础 性价值: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 的基础性构成,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无疑,生命教 育理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剖析,对人的价值理想、道德精神、人生意义、灵魂信 仰的深切追问,对教育真谛的执着探寻,给教育理论界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 遗憾的是,现有的生命教育研究多集中在生命教育理论本体和学校教育层面, 对家庭教育只有零星涉足,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真正 步入生命教育的话语体系。虽然也有学者发出“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生命教 育,家庭教育亟待填补的空白”的呼声,但对家庭生命教育目前仍缺乏系统的理 论阐发和实践探索。此外,家庭教育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照搬、 复制学校教育的模式,把家庭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附庸”,生命教育亦是如此。 总之,家庭教育本身的困惑,生命教育鲜活的理念及其在家庭教育研究上的空白, 都使得家庭生命教育呼之欲出。 由此,笔者提出“家庭生命教育”的概念,力图从生命的层面深入思考新时 期的家庭教育,探询生命与家庭教育的内在关系,还原家庭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本 来意义;呼吁为人父母者善待儿童、尊重儿童,使父母对儿童自发的、无意识的 生命关爱,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灵引导,让儿童以完满的精神准备去追求未 来的幸福人生。 。叶澜、郑金洲、h 玉华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3 7 1 4 0 页。 ( 二) 家庭教育中观照生命的思想回眸 家庭教育对生命的观照古已有之。这里,让我们驻足回首,从中西方历史中 追溯家庭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 1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观照生命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的“成仁立德”、积极入世,还是道家的涵 养生息、无为出世,抑或是禅宗的潜心修性、空灵超脱,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 的学问”,“以人的生命的长久与安宁为价值取向,强调通过内在超越的方式来求 得人的生命的保全、安宁和升华。”o 其中,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中国文化体 系的中心,从人的发展角度讲,一方面是坚持了人性的核心需要“仁”,以人内在 的历练修养、对人对物的温情厚意,教来人己心灵的平安与喜悦,达到天人台一 而“知天命”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生生不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无咨。”“天行健,君子阻自强不息”等向上超越的生命精神不断提升着个体的生 命品质,在家、国、群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彰显着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浸 润其中的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别是在离乱年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极端缺乏 的条件下多能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大使命。作为传播华夏 文化主要载体之一,家庭教育把儒家的人生哲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身 体力行地传承着儒家的生命思想。 以周易中的家人卦为发端,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有了正式的文字记 载。此后大量涌现的传记、家训、家诚、家书、家规等,形成了以家训和家诫为 主体、蔚为大观的家庭教育文化体系,是当时家庭成员“成人立业”所恪守的重 要依据。从这些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家教文化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 遵循着的生命价值取向。下面从两条路径探寻这座教育宝藏中的生命的学问。 从“修身”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儒家文化中的“生命”是各种伦理 关系的产物,以孝悌为起始的家庭伦理教育使生命游弋于人己、人人、天人的伦 理世界之中,对生命的珍爱与吝惜也就自然地产生于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亲子 。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0 页。 5 之间。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明代大儒姚舜牧也说“孝悌是人之本,不孝不悌,便不成人了。孩提知爱, 稍长知敬,奈何自失其初,不齿于人类也。”o 对受之父母的肉体生命必须十分爱 护,人才得以有“修身”的生命资格,才得以进入家、国之中。“修身”即修养身 心,使个人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不断丰满、完善,在古代家教文化中被施以浓 墨重彩,家教名家颜之推就曾设专篇讲述。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 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司马光也说:“白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 皆以修身为本”学,高攀龙有“吾人立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 事都没要紧。” 。另外,“立身要须勤资身”,“持身谦逊而不敢虚骄”,“看圣人千 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个好人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 决不可做惫赖人。”等诸多关于“修身”的箴言都力图使家人“静以养身,俭以养 德” ,调理心性、正己律己,做到与己和谐,是传统家教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线。至于如何与人交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家教文化中亦有大量的记 载。如兄弟之问,讲究友悌,“兄弟嘻嘻,朋友切切”。:夫妇之间,重在夫义妇 顺,“夫不义则妇不顺矣”o ,“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邻里 之间,提倡和为贵,“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和顺保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 长幼之间,强调长幼有序,父慈子孝,“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父慈而 子愈孝,子孝而父愈慈” ,尤其是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进一步提出的“孝而 不失规劝”的长幼关系不失为闪光的,一笔,在“三纲五常”的封建时代凸现出渴 望生命平等的理念。 古代家庭教育子女、家人以自身的修身养性、正心诚意为基础,从推己及人 药言。 论语述而。 温公家范序。 家训。 诸葛亮:诫子书。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颜之推:颜氏家训。 女诫。 向朗:遗言诚子。 袁采:袁氏世范。 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建立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际 关系,从而达成人与天地自然的共融。在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中,“参 天地之化育”使人性的修养与德行日臻完善,来提升内在的精神境界和价值人格。 这种对周围人、事的体验本身就是一个充实、完善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的过程, 是自我生命与人的类生命进行融合,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与天道相互融通的过程。 可以说,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演绎着从家庭伦理到宇宙伦理的人间传奇,激励着人 们不懈地追求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从“立志”到“内圣外王”的意义人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内在性情的陶冶, 固然使人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但力倡入世的儒家文化对古代家庭教育的影 响远非使人只停留在个人的修行上。生命存有意义的必然扩张,使个人走进“天 下”这一“实践自我存有意义于极致的场域”。在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中,个 人的生命已经融入家国的荣辱兴衰。由此,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治国、 平天下”的理想人才的美好愿望,转化为家庭教育中光宗耀祖,忠心报国的现实 目标。“立志”是君子保家卫国的精神前提,在古代家庭教育中是格外强调的。郑 玄曾说:“德行立于己志” ,嵇康指出:“人无志,非人也”。,孙奇逢也有“父 母于赤子,无一件不是养志”。之说等。 不仅如此,贵名节、讲气节也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针对齐国有一士 大夫教子学鲜卑语及弹琵琶,以服侍公卿,获取宠爱一事,颜之推认为有损气节, 告诫弟子:“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而直接以“治国、平天下” 为内容的家庭教育则体现了儒家“在家知孝悌,在外知忠义”的社会伦理思想, 对培养有德有才可从政的贤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东晋李蒿曾说:“赏勿漏蔬,罚 勿容亲” ,崔卢氏说“不能忠亲,何以戴天履地” ,范仲淹教育子女“清心做 后汉书郑玄传。 嵇中散集家诚。 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颜之推:颜氏家训。 晋书李玄盛传。 旧唐书崔茁玮传。 官,莫营私利”。,袁枚也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的家教名言。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昭示了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 追求,希望子孙建功立业、光耀门楣是古代多数家庭的企盼,家庭教育的生命价 值取向因此带有儒家生死观的深深印记。其实,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 生命绝唱,并非是对生命的藐视和轻弃,恰恰相反,这正是爱惜生命、崇尚生活, 视“好生”为“天命”、“大德”的儒家对生命的通透了悟。孔子的一声“未知生, 焉知死”既回避、悬置了对死的本质的探讨,同时又从逻辑上表达了重视生命的 意向。在儒家看来,个人的生命虽因时而穷,但家族、国家的生命却绵延不绝, 个人只有投入到奔流不息的群体生命之流中,才能彰显出生命的最高意义与价值。 这也正是内圣外王的生命意义之所在,意义人生的真谛之所在。正因如此,中华 民族才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0 力,历史上才有为数众多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抛 头颅、撒热血的志士仁人,才有杨家将的满门忠烈,才有岳母刺字和戚景通教子 的感人故事。 无论是教导子孙内在修身以融天下,还是立志持志以报天f ,古代家庭教育 都是在“性本善”的温和底色上描绘着生命的绚丽画卷,时而淡泊宁静、时而波 澜壮阔。这源于在以保全生命为基础和前提,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 中,伦理道德教育始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其蕴涵的人文精神使得家庭教 育在无形中关切着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意义。这种基于生活的生命观照正如近代 思想家方东美所言:“人首先必须视物质世界为生活的起点、根据和基础人们 方可在此基础上把物质点化成生命的支柱,去发扬生命的精神,即去追求更高 的意义、更高的价值、更美的理想。”。 2 西方家庭教育中观照生命的思想 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较早在法律篇中提到家庭,认为家庭作为一种教育 的社会组织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柏拉图更关心公共教育,在他的理想国里,父母 。范仲淹:诫子通录。 o 随园文集附牍外余言。 o 论语卫灵公。 o 启良著:新儒学批判,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9 5 年版,第2 2 8 页 8 单独给予孩子的教育是相当有限的。亚里士多德“遵循自然”的年龄划分延长了 家庭教育的时间,提出了家庭对学前儿童个性与体格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体罚儿童之风盛行,“希伯来人就认为未成熟的儿童是粗野 的、固执的、愚蠢的甚至坏的。教育就意味着严酷的纪律,而打骂孩子是把孩子 从邪恶中拯救出来的父亲的天职。”固甚至对杀害婴儿的行为没有任何道德和法律 上的约束,以致黑格尔说:“罗马时代,子女处于奴隶地位,这是罗马立法的一大 污点。伦理在其最内部和最娇嫩的生命中所受的这种侮辱,是了解罗马人在世界 历史的地位以及他们的法律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最重要关键。”。教育家昆体良, 演说家兹拉托斯都严厉抗议体罚,建议人道地、慈爱地对待儿童。可见,虽然古 代希腊人、罗马人热衷于教育,热衷于把美德和智慧传授给青年人,但对儿童生 命的尊严与意义是忽视的,对儿童的认识是模糊的。儿童真正的人的身份在家庭 中得以确证是在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下促生成形的。 夸美纽斯第一个以他人文主义者的情怀赞誉了新生命的圣洁与可贵。他在 母育学校中动情地指出:儿童比金银、珍宝更弥足珍贵,金银皆无生命,儿 童却是上帝的生气勃勃的形象,反映了三位一体的精神;儿童是永远不灭的遗产: 儿童是上帝指定给父母的独特财产;儿童正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从中注视谦虚、 有理、亲切、和谐及其他基督徒的品质。 这完全摒弃了生命是孽根的“原罪”说, 把有情感、有体验、有人格、有精神的活生生的生命捧给了父母,并认为正是在 家庭这所学校里,儿童所拥有的人性的内在潜力在母亲的膝下开始复苏。 如果说夸美纽斯让生命的幼苗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青睐家庭教育的洛克则 给他培土施肥、整枝打叶,使其能长成参天大树。在他的传世之作教育漫话 中,儿童是朝向未来“绅士”的,是“健康的精神”与“健康的身体”的整体发 展。他所提倡的民主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与儿童的平等关系,使儿童的生命意义 。【美】s e 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3 9 页。 - 。许步曾编:西方思想家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3 3 2 3 3 3 页。 o 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0 6 页。 具有了现代性的意蕴。洛克同时指出:“家庭教育左右孩子一生的命运”,o 因为人 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可任凭人雕刻和镌绣,“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 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虽然洛克并未提出“白板” 本身材质的不同,即儿童的天性有别,但它所包涵的积极成分告诉人们,儿童在 特定的环境中的成长就是一个通过体验来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这种体验是由控 制这环境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父母和教师就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决定者。 与洛克不同,卢梭把生命成长的权利还给了儿童,更注重儿童当下的、现实 的幸福,更关注“白板”的材质即儿童的自然天性。生命的个性在卢梭这里得到 了极大张扬,“由于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发展复合体。因此任何两个人都不能 以同样的方式发展。教育必须重视这种个性差异,如果企图硬按某一儿童的发展 模式来塑造另外一个,这就违背了基本的发展原则,父母、教师以及一切与儿童 有关的人都必须尊重他的个性,依从于他天性的表现。”。按照自然教育理论,卢 梭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年龄的发展特征,即要符合生命发展的规律,反对对儿 童的任何压抑而主张儿童有完全的自由,他坚持让爱弥儿在大自然的洗礼中接受 教育,要求“父母应使儿童不免接受恶习的刺激,不要强迫他学习,而要让他自 然地生长。”u 裴斯泰洛齐接过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衣钵,认为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帮助 本性发展的艺术,全部教育必须依从人的本性的发展顺序,儿童在家庭中和母亲 相处的生活是他一生的基础。因为人的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美德来自对儿童正确的 情感教育,而儿童幼时对母亲的依赖感就是最基本、最纯朴的和最简单的感情, 这种感情可以发展为挚爱、信任、感恩、忍耐和服从,从而化育出美好的生命情 感。裴斯泰洛齐的学生福禄培尔,在其唯心主义的“统一”基础上又给家庭教育 注入了新的理解。在他看来,家庭是儿童认识统一体的重要场所,幼儿是在家庭 中第一次遇到社会和社会统一体的,建议母亲们用特制的“恩物”帮助孩子认识 有关同一性、多样性和使表面冲突达到均衡的复杂统一性方面的宇宙原则,激发 。【英】约翰洛克著,张小茅译:家庭学校,北京:京华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页。 o 张焕廷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5 9 页。 。 美j s e 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3 4 8 页。 o 蒯上,第3 4 7 页。 1 0 儿童生命内在的创造潜力和创造能力。o 但福禄培尔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教育理 论,以及他所设置的拘泥的规定和抽象枯燥的作业系统显然有悖初衷,在一定程 度上抑制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 半个世纪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发现了帮助儿童个体潜能充分实现的秘 密。她把研究的焦点汇聚于儿童活生生的生命本体,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不仅 是个肉体的存在,还是个精神的存在,如果要帮助生命,首先必须研究生命。儿 童不仅有他已然存在的心灵世界,而且还拥有自身生命的秘密,也就是生命发展 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成人的任务是去了解生命成长的 秘密和需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帮助儿童“能自由地沿着正常人的发展道路 前进,使人的生命机能变得优良和真实。进而帮助这种完美和优秀的完整的 人的形成。” 她奉劝父母们“应该净化自然已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他们应该努 力去理解,爱是未被自私或懒散所污染的深沉情感的有意识的表达” 蒙台梭利关 于尊重生命、理解生命、了解生命成长的需要和源于生命内部发展动力的教育理 念奠基了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的生命观。 以上诸位教育家对儿童与家庭教育的认识,使我们看到生命在西方家庭教育 研究中逐渐显现的漫长历程。生命从被粗暴地贬斥、被热诚地捧出、被善意地刻 画、被信任地放飞到被发现、被认识、被尊重、被理解,都使得家庭教育必须在 重视生命的征途上前行。也更使我们坚信,只有基于生命的家庭教育才是负责任 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教育。那么在现代人的视野里,该对家庭生命教育做何解 释呢? ( 三) 家庭生命教育诠释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 影响以及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既有显性影响,又有隐性影响;狭义 的家庭教育是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行为,是“家长( 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的 。 美】s e 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4 4 2 4 4 4 页。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马容根译:童年的秘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3 页a o 同上,第2 1 l 页。 l l 成年人) 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即指家长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和 子女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影 响,使子女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的一种活动。”o 本文所论述的家庭教育主要从狭义出发,侧重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 但在具体问题的探讨过程中也会涉及亲子双方互为主体的相互影响以及家庭环境 因素的教育功能。 1 家庭生命教育的内涵 人是一种复杂的生命存在,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三重有机统 一,家庭作为人类生命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场所和主要形式,与生命的血亲关系使 得家庭教育具有本体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对生命( 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 的成长 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概念界定已有定论,但对家庭生命教育这一概念 尚无一致的提法。虽然有些学者在论述家庭教育时蕴含了“生命”的内容,如: 章永生在家庭教育学中提出,现代家庭教育可用“生命的教育”来概括,目 的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教育子女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使儿童不 仅认识社会,而且能为社会服务利做出贡献; 马兰霞在“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的系列讲座中,针对青少年自杀增多的现象,认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孩 子获得生命的智慧,不仅要懂得生命的意义,还要有积极的生命态度、自如应对 生命旅途中的种种遭遇,家庭中的生命教育应按照生命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有 关生命的教育:。于伟、张夏青在“家庭教育视阈中的青少年生命意义缺失与充盈” 一文中认为,家庭是青少年生命意义获得的源泉,家庭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青少 年的生命意识,增强其生命情感,涵蕴其美好心性。回但都未对家庭生命教育的概 念进行界定。尽管近几年有些学者也开始探讨家庭生命教育,但这一概念迄今仍 缺乏完整的定义。 。孙俊三等主编:家庭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页。 。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2 页。 o 马兰霞:“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家庭教育2 0 0 4 年1 月a 期。 。于伟、张夏青:“家庭教育视阈中的青少年生命意义缺失与充盈”,中国家庭教育2 0 0 4 年第1 期。 1 2 为了推进家庭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本文立足生命整体的发展与完善,对“家 庭生命教育”进行了如下界定:家庭生命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以血 缘亲情为纽带,日常生活为载体,以儿童健全的物质生命( 即自然生命) 为保障, 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使其认识生命、珍爱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