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韬小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韬小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韬小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韬小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韬小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韬小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王韬是中国近代最早最成功的报人晚清变法维新运动的思想者和鼓吹者 自三十年代起国内外的学术界对他此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而对作为小说家 的王韬和他的曾风行一时的小说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则意在对此作一 个研究 论文分四章 第一章概述王韬生平着重考证王韬与一些小说家和小说评点家的交游 第二章主要对王韬的小说创作进行资料性的梳理包括其小说的版本报刊 传播和本事考 第三章分析了王韬小说在题材上对传统文言小说的突破 论述了王韬一类文 人在变革时代的苦闷反思和选择以及它们在小说中的投射同时结合王韬自 身的经历对其创作的大量关于婚姻爱情主题的小说作了剖析 第四章论述王韬的小说观念 结语论述了王韬的小说对晚清小说的影响及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王韬 王韬小说 晚清小说 小说题材 报刊 abstract wangtao was the earliest and most successful journalist in the end of the tsing dynasty in chinas history, and he was also the advocator and thinker in the movement of political reform at that time. for the mentioned roles of wangtao, the research made by domestic and oversea academic circles has gone to its full since 1930s. however, being a novelist, wang and his novels have been still ignored by many critics. therefore, this paper commits to these aspects. the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chapter1 is a brief depict about wangs lif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rt is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ocial contacts between wangtao and his friends those who were novelists or novel critics. chapter2 is the research on wangs novels, including his novels edition, publicity, and origination. chapter3 discusses the breakthrough over traditional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n the theme in wangtaos novels. meanwhile, it also concerns about the scholars inner thought like wang and about the choice for the life, which made by them in the turbulent times. especially, considering wangs life experience, the papers analyses his novels that focused on the love theme. chapter4 is about wangtaos thoughts on novels the epilogue discusses wangtaos novels value in the novel histor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other novels written in the end of tsing dynasty. keywords: wangtao, wangtaos novel, newspaper novels in the end of the tsing dynasty , theme of novel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 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 交论文的复引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王韬小说研究 1 引 言 王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他前面是龚自珍魏源后面 是严复康梁等人即便与他同代的冯桂芬郭嵩焘俞樾以及有海外背景的容闳 伍廷芳郑观应马相伯兄弟也都比王韬声名显赫除了三十年代就王韬化名黄畹 上书太平天国一事在史学界引起胡适吴静山罗尔纲谢兴尧等人的论争外直到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他才随着晚清研究的升温现出了较全面的历史面目 海外对王韬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 美国人柯文在 1972 年出版了关于王韬的专著 在 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此书在 1992 年由雷颐和罗检秋合译成中文出 版而在国内王韬的日记至 1987 年才整理出版方行 汤志钧整理1990 年忻平 的王韬评传出版1993 年张海林著的王韬评传出版朱维铮著的晚清学术 史论1996 年有一章论述王韬的思想2002 年王一川的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 用了两大章的篇幅全面评价了王韬在 1999 年的南京大学学报上作者已发表王 韬中国最早的现代性问题思想家一文 王韬的文化事业特别是他对中国报业的贡献一直都没有被抹杀和回避而其文 学事业其地位不如他的好友蒋剑人著有啸古堂诗文集芬陀利室词集在王汝 衡的文章王韬和他的文学事业文学遗产1982 年第一期中作者只是作了一般 的资料梳理并未深入论述而美国学者柯文认为王韬的三本小说集只是给他挣了可观 的稿费忻平的王韬评传中没有展开论述王韬的文学著作不过对一些作品的版本 梳理较清晰 在前人编写的近代文学史中王韬的著述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1983 年编的中国 近代文学史编年郑万泽编提及了王韬1987 年编的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王 晓平著重点论述的是俞樾与日本汉文学并未论及王韬而王韬此前的扶桑之游的盛 况和影响只有明遗民朱舜水可比后人无出其右并且王韬的小说集遁窟谰言在 当时的日本文人界已经流传开来1988 年任访秋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在经世派 作家的崛起一节里把王韬和魏源放在了一起加以论述其中论及了王韬的小说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王韬的报刊体散文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如朱文华的 简 论晚清新文体的散文复旦学报1995 年第三期一文论述了王韬的报章文和 时务文与梁启超的新民体之间的传承关系杨建民的香港文学的起点和新文学的 起点文学评论1997 年第四期把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的副刊放在文学史中 进行重新评价其它如李景光的王韬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社会科学辑刊 1997 年第五期马永强的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与新文学晋阳学刊2000 年第二 期丁晓原的论近代报章政治体之始王韬体广东社会科学2000 年第六 期等都对这一论题从不同方面作了研究 至于王韬的小说在张海林的著作中有专门的一章从四方面对王韬小说之内容作 王韬小说研究 2 了综述和分析对此论述最多的是王一川的著作作者把王韬的小说游记散文及其文 学观念中所表现的对西方世界的描述和奇特感受归结为现代性体验之惊羡体验论证 的角度和结论都十分新颖而各类小说史对王韬小说的描述大多没有跳出鲁迅在中国 小说史略中的概括 迨长洲王韬作遁窟谰言同治元年成淞隐漫录光绪初成淞滨琐话 光绪十三年序各十二卷天长宣鼎作夜雨秋灯录十六卷光绪二十一年序其 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鬼渐稀而烟花粉黛之事 盛矣 一般的观点可能会认为王韬的尺牍游记日记和政论文比他的小说更有文学和史 料的价值实际上王韬的小说对王韬本人思想和外在世界的反映是与其它著述同步的 只是表现的形式和方式不同 王韬的三本小说集的所隐含的时代和个人的信息十分复杂 并不完全如鲁迅概括的那样而后世研究者对他的研究则相对稀薄最典型的是王韬 的创作背景和态度都很特别的遁窟谰言在建国后一直没有再出版 而作为思想家的王韬与作为小说家的王韬有何相通之处王韬小说依托报纸传播呈现 的情况如何意义何在王韬小说题材和内容的丰富性如何王韬小说与晚清小说革 命以及狭邪小说有无传承关系这些都是此前研究者忽视的问题也是本论文论述的 核心 王韬小说研究 3 第一章 王韬的生平及其交游 王韬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坎坷不仅未能进入主流社会还被社会边缘化始终未 能一展抱负但几十年羁旅生涯使得他足迹遍天下因此能够广泛交游视野大开得 以以自己的思想影响整个社会 第一节 王韬其人其事 王韬道光八年十月四日公元 1828 年 11 月 1 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甫里镇今 苏州昆山直镇原名利宾字兰卿关于他的家族据他自己回忆说 本出昆山王氏有明时巨族也族中多有位于朝明末兵事起吾家阖门殉国难 始祖必宪甫在垂髫逸出存一线自此至晋侯诒孙载扬居昆凡四世并读书习儒业 有声庠序间父讳昌桂字肯堂一字云亭著籍学官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 诵如流有神童之誉家贫刻苦自励教授生徒足迹不入城市老民上有三兄十日 间俱以痘殇祷于武林遂生老民1 对于自己的出身环境王韬至老尚念念不忘的是甫里的自然风物特别是一些人文 景观因为那里曾留下青年时诗酒风月的生活足迹所以在他晚年所作的漫游随录 中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感慨尤深甫里本以唐代诗人天随子陆龟蒙隐居 于此而得名 此外还有六朝时所建古寺保圣禅院等名胜 青年时的王韬在这里以文会友 或是探幽寻梅或是起社与众师友互相唱和或是与他的初恋情人某女士密约幽期 长洲本为人文渊薮嘉庆道光以来虽然未出大儒大贤但在王韬生活的时代当地的 人文氛围还是相当浓厚的王韬在弢园尺牍漫游随录和蘅华馆诗录里记录 了他与长洲以及昆山的一批文人诗文唱和的优游生活这些人中江弢叔沈四山人有 诗名秦云孙月坡有词名王韬则是以青年才俊而为众人所侧目这时候的王韬意气 风发县试折桂希望有朝一日金榜提名 然而此后的几年挫折不断科举落榜父亲突然病故发妻和初恋情人病故王 韬自己也不得不羁旅上海为墨海书馆的外国传教士工作在上海的十四年谋生和社会 舆论的压力以及上海的大环境使得他不得不在酒楼茶楼和青楼里来释放一腔愤懑实 际上墨海书馆的西方文化宗教背景在这时并没有完全改变王韬的思想动摇他的信 念他头脑深处还是一个传统儒家文人只不过时势使得他性格中有了狂士的因子这 一时期王韬的交游圈子很广因为太平军在江南的战事影响大批江浙文人纷纷移居上 海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在混乱的时局中来上海寻找机会随着上海 孤岛的畸 形繁荣的出现王韬的交游面也骤然扩大算上原来墨海书馆供职的中国文人李善兰 管小异等人和一些传教士弢园尺牍瀛壖杂志和王韬日记中记录的各地文 人近两百人他们中不乏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如徐紫珊张啸山数学家华蘅芳徐 1 弢园老民自传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269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 王韬小说研究 4 有壬徐寿名家或名门之后嗣如魏盘仲龚孝拱以及其他晚清近代名人如冯桂芬 赵烈文赵之谦姚燮等 上书太平天国的黄畹事件发生后王韬受到清政府的通缉在西人的帮助和保 护下他避难香港实际上王韬在上海的十四年留下的只是狂名和长毛状元的外 号真正给他赢得声名的是他游历欧洲后在香港经营的循环日报和发表在万国公 报上的政论文以及普法战纪等著述王韬的思想意识的焕然一新肯定和他的欧洲 之行有重大关系但他在香港结识的一批有着西学背景的新式文人给他的影响无疑也十 分巨大这些人包括黄胜何启伍廷芳胡礼垣等他们和王韬一起为外国人工作 协助王韬办了第一份中国人自己管理的报纸循环日报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批人可 以说影响深远光绪五年王韬应日本文人之邀东渡日本结识了当时日本文化界的 精英和中国驻日使馆文人此次活动盛况空前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一 笔 晚年回到上海后王韬凭他在报业的影响力一度被聘为申报馆主任因为老 来颓唐王韬常常和上海报界的晚辈文人在酒馆妓院里消磨时光以文为戏不复往日 之生气蓬郁1897 年 5 月年近七十的王韬病逝于上海 终其一生王韬都是一个悲剧人物家族悲剧五代单传男丁相继夭折至王韬 而绝婚姻悲剧发妻早亡长女嫁后早殒幼女生不能言性格悲剧张狂放浪遭 谗遘祸命运悲剧壮志难酬离家去国可以说是那个激荡的时代选择了王韬这么 一群人赋予他们沉重的责任给予他们种种契机他们也回应了时代的要求都以悲 壮的个人行为推动着一个旧时代向一个新时代嬗变的痛苦进程这样卷入那个时代漩 涡中的王韬的纯个人体验情感的和精神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就成为了我们观照中 国近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最好素材 附表一王韬与长洲文人 姓氏别号 事 迹 著 述 江湜字持正一字弢叔 晚清著名诗人弢园尺牍有冬夕招江弢叔 小饮和与江弢叔茂才 伏敔堂诗录 沈谨学字诗华又字秋 卿号沈四山人 诗人王韬文友弢园尺牍有招沈四山人 看菊 沈四山人诗录诗选 秦云字肤雨号西脊山 人又号胥母山人 王韬文友诗词俱佳在当时颇有文名王韬在 小说中多次提及他 裁云阁词钞伏鸾堂诗 剩富山楼诗抄 许起字壬釜 王韬挚友弢园尺牍和蘅华馆诗录有诗 文来往的记录多篇 珊瑚舌雕谈初集 杨醒逋号补道人 王韬发妻杨硕人胞兄 挚友 二人经常书信往来 在王韬的文集里提及他的次数最多 独悟庵集 孙麟趾 字清瑞 号月坡 与王韬蒋剑人等人唱和往来频繁 零珠词碎玉词等 顾涤庵 王韬师文友互相唱和诗文颇多 泪海集 王韬小说研究 5 附表二王韬与墨海书馆为中心的接受西学的传统文人 姓氏别号 事 迹 著 述 海宁李壬叔茂才 名善兰字秋纫 王韬挚友吴门陈奂高足弟子在墨海工作后入 京为天文馆总教习 续几何原本谈天代数学 则古昔斋算学等 江宁管小异名嗣 复 王韬挚友姚鼐大弟子管同之子冯桂芬学生在 墨海工作与英国人合信译成医书几种风行海内 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 婴新说 归安张南坪名福 僖 通天算之学橐笔墨海徐君青中丞开府吴中征 之至幕下 荡口华蘅芳字若 汀 与徐寿及其子徐建寅至墨海拜访王韬通天算之 学后任职广方言馆 防海新论汽车发轫等 江西南丰吴子登嘉 善 王韬好友咸丰十二年进士光绪五年出使法国 博通中西 著有算学二十一种刊入白英 堂丛书 乌程徐君青有壬 精于历算曾至墨海书馆观印书车并见慕维廉 韦廉臣二君请王韬介绍后升任江苏巡抚 徐雪村名寿 于泰西机器之术能知其壶奥 黄春甫 王韬好友行医上海义务为儿童种牛痘 宝山蒋敦复剑人 号铁脊生等 与王韬李善兰一起被称为海天三异民幼时有 神童之誉供职与墨海译书数种 啸古堂诗文集芬陀利室 词 仁和龚孝拱字昌 匏后号半伦 龚自珍之子能识满洲蒙古字于经通小学胸 次渊博无际书法直追晋魏王韬好友 有元史未刻 华亭郭友松福衡 曾入基督教天才旷宕画人物略写大意逸趣横 生往来松沪卖画自给王韬至交 小说玄空经 吴江沈毓桂 因家贫至沪加入基督教会 匏隐庐诗文稿 附表三王韬与上海孤岛时期寓居上海的各地文人 姓氏 别号 事 迹 著 述 曲阜孔宥涵名继 嵘 偕弢甫来沪上倾襟谈艺捉塵论兵流连浃旬 官刑部主事著名诗人 心向往斋集 南汇张啸山名文 虎 生平喜为校勘之学初未谋面神交十年而以一 札通縞紵乱后避兵来沪始见之 舒乙室杂著等评点儒林 外史 秀水于辛伯茂才 名源 王韬好友寓居海上以求入幕 一粟庐诗灯窗琐语柳隐 丛谈 华亭张啸峰广文 名鸿卓 与王韬有诗文来往工于词 绿窗馆词钞 王韬小说研究 6 蛟川姚梅伯名燮 号野桥 骈文诗词传奇书画俱佳寓居上海与王韬等 以诗酒自娱 大梅山馆诗词骈俪文榷 及褪红衫梅沁雪传奇 吴县叶调生廷 宋叶石林后人与李善兰有交往常至墨海 吹网录鸥波余话 冯景亭中允桂芬 字林一吴县人 长于历算钩股之术 罢官后 究心西学 避兵至沪 后主敬业书院通过其弟子管小异与王韬联系 显志堂稿校邠庐抗议 阳湖周弢甫腾虎 尝署其门曰有王来取法无佛处称尊见赏于 曾文正公王韬挚友 阳湖赵惠甫能静 字烈文 避乱来沪王韬好友后入曾国藩幕为其心腹 华亭秦次游名光第 工书直逼晋唐名噪浙东诗词皆擅长以孝 廉官中翰与王韬诗文往来 行军法戒录悟微堂笔记 檇李孙次公名瀜 诗人执骚坛牛耳者曾托王韬引见上海官员 始有庐诗同人词选 邵阳魏盘仲彦 人品学问卓然异人魏源之侄王韬好友 云间韩菉卿应陛 字对云 沪上著名藏书家官内阁中书译算学重学光 学等书数种曾至墨海向王韬求西书 张文虎辑编其书为读有用书斋 杂著 归安杨见山名岘 字庸斋晚号藐翁 少时游学于陈奂之门书法清奇研精古隶自成 一家兼工诗文与王韬有交往 庸斋文集迟鸿轩文弃 附表四王韬与粤港两地文人 姓氏别号 事 迹 著 述 广东新会伍廷芳 字文爵号秩庸 曾入李鸿章幕府 法学家和外交家 曾任清朝驻外 多国公使弢园尺牍续钞记二人有多篇书信 来往 广东三水胡礼垣 字荣懋号翼南 创办粤报协助王韬办报 胡翼南集 广东香山黄胜 协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协助王韬创办循 环日报 与王韬合作火器略说 广东香山容闳字 纯甫 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入李鸿章丁日昌幕僚参与 维新运动 西学东渐记 广东香山郑观应 字正翔号罗浮山 人杞忧生 创办近代资本主义实业其易言未出版时请王 韬作序 盛世危言等 广东禺山洪士伟 王韬办循环日报的主要助手 广东陈澧字兰甫 学者称东塾先生 清代汉学殿军人物 老为菊坡精舍山长 王韬曾写 信李善兰望得到引见 东塾读书记等 王韬小说研究 7 附表五王韬与晚清上海报馆文人: 姓氏别号 事 迹 著 述 上海蔡尔康字紫 黻别号缕馨仙史 主笔沪报新闻报等王韬挚友王韬各种 集子中记录了二人的密切交往 译有中东纪事本末 吴子让 主笔申报经其兄吴子登介绍认识王韬 乌程钱徵字辛伯 别号雾里看花客 王韬女婿主笔申报在事业上帮助王韬很多 屑玉丛谈与蔡尔康合编 黄式权别号意琴 室主人 王韬文友 其笔记记录了很多王韬的逸事 主笔 申 报 淞南梦影录粉墨丛谈 吴县管秋初名斯 骏别号藜床旧主 主笔申报与王韬为文字深交 管地斋尺牍悼红吟 钱塘袁祖志字翔 甫号仓山旧主 袁枚之孙王韬好友新闻报编辑 西俗杂志海上吟海外吟 苏州高太痴名莹 字侣琴号太痴生 主笔同文沪报王韬文友 上海孙家振字玉 声号海上漱石生 退醒庐主人 历任 新闻报时事新报舆论时事报 主编 又自办采风报笑林报新世界报大世 界等小报王韬忘年交 海上繁华梦续海上繁华 梦退醒庐笔记 第二节 王韬与小说家和小说评点家的交游 王韬在弢园老民自传里回忆早年在上海的生活时说 沪上为全吴尽境而当南北要冲四方冠盖往来无虚日名流硕彦接迹来游老 民俱与之修礼相见投缟赠纻无不以国士目之中如姚梅伯张啸山周弢甫龚孝拱 其交尤密西馆中时则有海宁李壬叔 宝山蒋剑人江宁管小异 华亭郭友松并负才名 皆与老民为莫逆交1 上面提到的几个人中姚梅伯和张啸山是小说评点家郭友松是小说作家除了此三人 与王韬有交往的小说家和小说评点家还有一些具体情况见下表 姓氏别号 事迹 著述 德清俞樾字荫甫号曲 园 王韬与他和日本人竹添渐卿都有交往 在 日本文化界影响都颇大 右台仙馆笔记耳食录 华亭郭友松字福衡 王韬挚友 玄空经 姚燮字梅伯号蛟川二 石生 王韬挚友 评点红楼梦 1 弢园老民自传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27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 王韬小说研究 8 南汇张文虎字啸山 王韬好友 评点儒林外史 无锡邹弢字翰飞 号潇湘 馆侍者瘦鹤词人 王韬入门弟子 浇愁集海上尘天影等 上海孙家振字玉声号 海上漱石生 退醒庐主人 参见前附表五 海上繁华梦续海上繁华梦 华亭雷约轩字谔卿 王韬文友王韬日记和瀛壖杂志 记录二人诗文唱和事 诗窠笔记参与张文虎评点 儒 林外史 上海王承基字竹侯 王韬淞隐漫录之十鹿九回头记中 说他善音律喜临池笔法宗王大令 参与张文虎评点儒林外史 娄县杨古酝名葆光 工书画 曾任上海豫园书画善会会长弢 园尺牍续钞 里保留有 复杨古酝司马 苏庵诗集 因为这些人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性格的区别王韬和他们的交往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王韬与郭友松 郭友松是天才早秀型的人才并不以写小说而闻名海上墨林中记载他的大致 情形是 同治十二年举人天才旷宕画人物略写大意逸趣横生多长题自署娄村老 福往来松沪卖画自给 他实际上是个全才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录有他的一首诗对他的评价是 性不羁才气横溢下笔数千言立就书画并入逸品乡里传其轶事颇近袁白 燕然内行甚笃去取介然不苟 他的疏狂的性格在孙家振的退醒庐笔记中体现的最充分 云间郭友松孝廉博学工书画清咸同间一乡有才子之目惟其人疏懒而复狂放 即以书画而论苟辇金丐其染翰每不屑握管促之则立将原金璧返而兴之所至则大笔淋 漓件可立待又不类乞取甚难者 书中还记载了他作了一幅隐含讥刺的寿星图作为寿礼送给其岳父他的小说玄空经 在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里有著录根据这个记载玄空经开始仅有抄本传世 1931 年为沪上书法家白蕉发现并付上海少年书局于 1933 年铅印出版玄空经共八 回全部用松江方言写成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由于郭友松也曾供职于墨海书馆所以 王韬与他的关系非同寻常王韬在王韬日记中多处写到与郭友松把臂言欢剪灯夜 谈谈的内容也多半与当时的时事有关即使郭友松回到家乡云间他们也经常通过书 信联系王韬日记保留了一封郭友松写给他的最重要的信当时太平军已攻陷苏杭 直逼上海而郭友松的家乡云间岌岌可危郭本人则愿意以身殉国于是就写信向王韬 自陈心志此信一出王韬就从另一个云间的朋友钱莲溪口中得知郭友松立志后 家中几案物件尽售于人日着短褐佯狂市上有时或歌或哭市人皆哗呼 为狂生即松之士人亦非笑之无有知其心者 可见虽然郭友松已加入了基督教但他和王韬一样狂的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的 王韬小说研究 9 儒士 王韬和张 他们二人开始是真正的神交至少在王韬这方面是如此在王韬正式和张文虎 结交前王韬早就耳闻张之才名并且多次在写给他人的信中提及张啸山如致贾云 阶明经中王韬为其友孙次公引荐就说张文虎是孙的朋友并通过张啸山之口夸赞 贾云阶是古之风流今之谨饬士也另一封再与孙惕庵中王韬对孙说 足下小住茸城已历数年想所交必多名士如啸山筱峰公寿约轩辈可与 往还否1 最后在咸丰十年二月十七日1860 年 3 月 14 日王韬先写了一封信给张文虎信中 他表示了对张啸山的不胜仰慕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此间如蒋剑人李善兰二君每及执事辄盛口不置中心藏之未 面已亲乙卯戊午年曾两过茸城山环水抱蔚然深秀每指曰此中有人其时 执事居乡养静却轨辞宾未及一见乃近者郭君友松适馆于此谈经之暇偶述执事 曾道及瀚辄加心许未尝口疵载聆斯言驰惶无地虽然因是知执事不弃瀚矣 执事薄功名捐嗜好耽玩元理摈弃尘嚣矫然如天半云霞云中白鹤可望而不可即 何幸滥及鄙人双情交映辱一言为知己结异地之神交吾生所快尚复何恨不自揣 量原附缟纻之末2 半个月后 王韬收到张文虎的回信 信中张文虎对王韬为西人佣书之事委婉地表示理解 来恉过自抑损固君子之用心然如管李蒋郭皆负殊才同兹羁旅尺蠖之屈 庸复何伤3 信中还对王韬的才能大加赞赏让王韬颇感欣慰在当时的华亭县以张文虎为中心有 一个文人交游圈这群人中很多人参与了张文虎的儒林外史评点工作如雷约轩 杨古酝王承基华约渔徐允临艾补园闵颐生沈锐卿朱贡三这其中前三人 与王韬的交往都有确切的记载 王韬与姚燮 至于姚燮可能是王韬的性情与姚燮特别投合所以姚燮在咸丰乙卯年间常常与王 韬蒋剑人李善兰等人一起在诗酒茶妓里消磨时间王韬在瀛壖杂志中这样记载 他 登道光甲午贤书于学无所不通著作等身风行海内其足以抗手六朝绝尘 一代者有其为骈俪文时游沪上工画梅花兴酣落墨媚态横生乙卯客上海最 久与余往还颇密 更让王韬引以为同道的是姚梅伯的爱好王韬在寄顾涤庵师中说 犹幸东园咫尺尚堪逭暑花木阴翳泉水潆洄时与梅伯壬叔剑人春水 即张春水张澹瀛壖杂志中有他和他妻子的合传诸君携酒赋诗流连其间 1 弢园尺牍卷二中华书局1959 年 2 王韬日记卷三142 页方行 汤志钧整理中华书局1987 年 3 王韬日记卷三150 页方行 汤志钧整理中华书局1987 年 王韬小说研究 10 梅伯更有云霞二仙为心赏一双解语花虽与十斛招凉珠不易也1 王韬在与孙惕庵茂才中也提及了与姚梅伯携妓出游的雅事关于姚梅伯与妓女交往 的雅事王韬的海陬冶游录的一件事记载得最清楚 蛟川二石生名下士也所眷有云霞二仙皆尤物也云以纤丽胜霞以秾粹 胜云仙始与二石生遇于四明郡及来沪上重寻旧盟后以他事忤二石生累月不 至 寄声递简 杳不可致 适宝山蒋剑人至其室 云仙谓之曰妾闻阿娇失欢于汉武帝 以生花笔吐意哀情乎剑人诺之即作彤馆冰蚕阁赋一时传遍北里某伯与云仙 欢如旧好 显然这里的蛟川二石生即姚燮应该说这时的姚梅伯已没有当年作诗记英军攻占定 海事的一腔热血和干云豪气在上海作寓公的他整日结交名流以诗酒花画自娱王韬 的蘅华馆日记咸丰五年七月初至八月三十日 2记载文人江韵楼从吴门来拜访王韬 的情形 同至挹清楼啜茗见楼中所悬匾额联对曰嘻是梅伯所书者也予问曰 足下与梅伯相稔否韵楼曰予与梅伯为生平第一知己 今彼在此 可无忧囊罄矣 另外几件相关的记载可以更全面的显现姚梅伯在上海的寓居生活蒋剑人的芬陀利室 词里有三阕为姚梅伯作的画而填的词在疏影一词的小序里蒋记录道 沪城每岁三月于豫园中作兰花会名种毕至贵者价过百金陶案谱绘图梅伯 题曰幽香留影亦一韵事也属填此词 瀛壖杂志还记载了姚梅伯与一些寓居上海的名士的三件雅事一是华亭人雷约轩购 得一把古雅的铁壶姚梅伯为此绘图一幅蒋剑人题了一首诗于是雷约轩自号为铁壶 仙史对此王韬评论说 铁壶一微物当弃置市廛谁加拂拭偶得名流物色而声价顿增光华遂著 物之遇不遇何如哉 另一件事是彭甘亭弟子宋小坡穷困潦倒在上海卖字为生曾画笠屐小像姚梅伯为它 题诗有句说死能埋我何妨醉生不如人未敢狂第三件事是梅伯绘忏绮图后 请胡公寿题诗而胡却请李善兰代笔李善兰答应了却要胡公寿的相好韵卿亲自捧砚 可能王韬认为这是件值得夸耀的雅事所以在王韬日记和海陬冶游录里都留下 了记载 王韬回到上海后一段时间曾任申报馆编纂部主任又由于王韬过去的特殊经 历和当时的声名王韬和当时的上海报界文人如蔡尔康袁祖志黄式权邹弢孙家 振等都交往颇密其中邹弢还可算作王韬的入门弟子这几人都有记录海上奇闻轶事的 笔记类作品邹孙二人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作家 王韬与邹弢 邹弢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著有笔记小说集浇愁集和长篇白话小说海上尘天 影又名断肠碑邹弢字翰飞号梁溪钓徒潇湘馆侍者瘦鹤词人等江苏无 1 弢园尺牍卷二 中华书局 1959 年 2 史林1996 年第三期吴桂龙整理 王韬小说研究 11 锡人他的浇愁集多记一些神鬼之事但他在小说的自叙中说 谰言窃取覆破瓿而攸资郁意欲宣叩哑钟而亦答至于发奸摘隐阐幽明微 谓纵深觉世之心究未得立言之旨则一任知我罪我者之私议而已1 观点很像王韬在他的三本小说集自序中的意味和感慨据邹的三借庐赘谈记载王 韬和他相识于壬午年春王韬纳邹弢入门墙的原因除了邹本人的才情之外邹弢的志趣 和性情与王韬相投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所谓烟花粉黛之事上邹弢和 他的老师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海上尘天影是王韬作的序在这篇序 言中王韬叙述邹来访敝庐屡述作书颠末即复抽笔记之并且王韬把小说中 的原型邹弢与妓女王婉香的缠绵的情爱纠葛也说得很清楚如果把它放到王韬的同类作 品中几乎不用任何的修饰此外根据黄式权的淞南梦影录中的记载 月卿校书 与梁溪瘦鹤词人善 茶阑酒尾 相对忘形 虽闺房之事 而鲜及于乱 梁溪瘦鹤词人薄游沪上走马看花与叶蓉生词史最相契合一日不见便赋采 萧之诗每以青楼为安乐窝粉墨登场往往弃而不顾独倾心于金桂部吴 兰仙时或红帘月皎黛阁深秋携手并肩了无避忌甚至鄂君绣被香染芙蓉人 以品花宝鉴中田春帆嘲之夷然弗顾也 行为举止可以说惊世骇俗放荡不羁典型的封建落寞文人风格不过邹弢也写过如 万国近政考略洋务罪言等议论时政性的文章他的三借庐集里也有很多对 时局时事发表看法寄寓感慨的诗歌所以王韬评价海上尘天影说 颇有经世实学寓乎其中若以之问世殊足善风俗而导颛蒙徒以说部视之亦 浅之乎测生矣2 王韬的蘅花馆诗录里有梁溪瘦鹤词人见赠二律赋此奉酬即步愿韵二首大致 写作时间在壬午年这时二人刚结识不久邹弢在三借庐赘谈中写到了二人初相识 的情形 壬午春归自香海往访之一见如旧相识时先生年五十余虽两鬓已苍而谈 笑诙谐犹存豪气余因以东方朔比之甲申春先生养疴淞北趁承赐蘅华诗两册 3 邹弢写给王韬的诗应该是表示对王的推崇和对其英雄迟暮与壮志难酬的感叹所以王韬 在诗中说 三千年后数人才谁识于今变局开豪气已从忧里尽新诗多是劫边来未闻巨 栋生岩壑岂有徵车到草莱身世飘零无可说与君相见且衔杯 骚坛久已主齐盟读罢君诗百喟生拔剑未能消壮志闻琴偏是识秋声余生尚 作金戈感宏论时看玉尘横廿载莼鲈归思积卜居还欲问君平4 当王韬正式定居上海后二人文字交往更多王韬的许多作品都保留有邹弢的序言邹 1 浇愁集自叙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 2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 3 三借庐赘谈清邹弢著清光绪十年上海申报馆本 4 蘅华馆诗录王韬著庚寅春仲遯窟校刊 王韬小说研究 12 弢的三借庐集里也记载有他随王韬出游时写的诗当王韬六十岁生日时1887 年 11 月 1 日夏历九月十六邹弢在当天的申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弢园夫子六 十岁序以表弟子之礼 至于孙家振他和王韬属于忘年交他的小说风格甚至为人行事的方式都一定程度 上受了王韬的影响 王韬小说研究 13 第二章 王韬的小说创作概述 由于王韬的三部小说集成书于三个时期创作的前后时间跨度将近二十多年因而 这三百多个短篇呈现的风格并不太一致总体上感觉有点杂不仅是思想内容的复 杂甚至矛盾而且体裁本身也十分驳杂就整体而言遁窟谰言的一百二十篇与淞 隐漫录和淞滨琐话相比可以说是风格迥异首先遁窟谰言中的许多篇章是 篇幅在二三百字之间的丛残琐语式的笔记体这在后两部小说集中没有出现其次 这本集子中有许多篇章的内容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改编创作而成的小故事没有 狐鬼之神异气息是一系列的下层人物的生活剪影这在后两部集子里也绝少出现第 三这本集子中还有一些是接近于实录性质的真人真事后面都注明了故事的来源是出 自于某朋友之讲述没有丝毫的虚构的成分这样的篇章在淞隐漫录中还有许多 在淞滨琐话中就很少了可以说遁窟谰言的杂是文言小说形式本身的多 样性的体现而在后两部集子的杂则表现为小说与其它体裁之混杂既有游记散文 又有大量的人物群像描写合成的妓女优伶或其他人物之小传 第一节 创作概况述略 遁窟谰言此书创作的时间跨度很长王韬在自序里说 凡兹短册所搜罗悉是髫年之著作弄柔翰于弱冠岂曰卓荦之姿化谑语为庄 言不过清谈之佐 这说的还是比较含糊 从具体篇章的内容看 大致的时间应在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 这段时间还是王韬人生的青壮年时期虽说幻想已经破灭但生活的态度还是刚健向上 的所以遁窟谰言中大部分篇章是穷而后工的具有强烈干预现实倾向的作品 这种孤愤不同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创作也不同于瞿佑剪灯新话里怀才 不遇的书生的伤心怀抱它更像韩愈的不平则鸣是自诩为霸才的王韬的人生 理想和变革时代生生不息精神的一种投射 淞隐漫录它的创作完全不同于前者虽然在淞隐漫录自序中王韬愤世之 哀痛憔悴婉笃芬芳悱恻仍然力透纸背但刊登在画报即点石斋画报上整 齐的两千三百字左右的报刊小说显然不能承载这一沉重的主题单从内容看其中的绝 大部分读者是体会不到上述这一点的在弢园著述总目关于此篇的题解里王韬说 初散编于画报中颇脍炙于人口后点石斋主人别印单行本行世而坊友旋 即翻板易名曰后聊斋志异图说 可见当时的读者注重的是它的娱乐性 淞滨琐话据弢园著述总目里的题解第三部小说集淞滨琐话是淞 隐漫录散编于画报中者不过后来又补充了一些淞滨琐话的内容和风格延 续了淞隐漫录的特点只不过有些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是典型的奇境幻遇 流溢出颓废而空幻的气息 王韬小说研究 14 华胥实录此书未刊刻最早完稿于王韬二十二岁时1849 年道光已酉其 内容已无从详细了解但从弢园文录外编保留的序言看这是王韬十九岁春间至二 十二岁夏每晚梦境的实录具体的梦境为何情节王韬在他的眉珠庵忆语中提到了 予曾著华胥实录一书纯记梦中与女士相遇之事颇涉狎昵女士见之始 则颊微赧继而泪终忽大愠即欲持白父母以情婉求之不可方缓颊间其父母俱 从堂中出予窘甚将逸而女士已拭泪危坐女士父母以其神色变异问其故则以天寒 衣冷对明日予至即以书纳还袖中予曰昨日令人心胆俱裂今请焚之以谢过 女士一笑而罢1 显然华胥实录应该是王韬最早创作的一部可归入说部的作品而且保留在弢园 文录外编中的序言明显是后来补写的因为王韬在序中说 呜呼谷不并时死不同穴而只于梦之顷亲其磬欬接其形容以聊诉缠绵 郁结其缘为何如耶我生不辰素心莫慰彼苍天者曷此其极梦中人其鉴余哉 这时这位女士应已玉折兰摧而在眉珠庵忆语中还没有提到这位女士的死可以 推测华胥实录的内容和风格都与淞隐漫录的很多与梦境有关的篇章相似特 别是在虚实相间亦真亦幻的创作方式上它已深深影响了后来其他同类型的小说的创 作 三恨录此书未刊但在弢园著述总目的篇目题解里王韬把它的内容说 得很清楚三卷的名字分别为眉珠庵忆语笙村灵梦记和梦蘅阁鸳鸯诔分 别写他年轻时的两段破碎的爱情和一段破碎的婚姻这个三卷本的集子所谓三恨 即志情初恋志悔红颜知己志恨结发妻子 眉珠庵忆语不是随三恨录而是被收进了虞初广志并随它一起流传的 眉珠庵忆语篇幅约在四千字左右内容是王韬回忆他青年时与自小相识的某女士 恋爱中夹杂着感伤的幸福的碎片其风格与浮生六记相似不过在结构上它由对生 活场景的描述的一小段一小段连缀而成叙事不如浮生六记紧凑有章法但文中 情感的表露浓烈而深挚有的表白甚至是相当大胆例如 余思慕女士胜于饥渴别辄有梦亦不知其所从也梦里绸缪亦难自主千 回百折别有深情一夕梦读女士寄怀诗五首情词怆恻余捧之而泣晨雀喧檐遽 蘧然而觉今别已久不复作此佳梦岂因缘已尽并此梦境而亦靳之乎 对于这一段情爱王韬在弢园著述总目的解题里概括说 然而花前月下斗酒联诗品茗焚香课书读画得以相伴闺阁中者三年六月 有奇此意未可忘也作眉珠庵忆语一卷所以志情也 不过此书并不能完全看作是王韬那一段生活的实录因为文中的有些内容与王韬其他 作品中的描述有龃龉之处最明显的一处是华胥实录最早完稿于王韬二十二岁时 1849 年道光已酉而在道光丁未年1847王韬已迎娶了他的发妻杨硕人眉珠 庵忆语写王韬和某女士正式订交应在道光丙午1846 年年而在这三四年间 1 眉珠庵忆语王韬著虞初广志姜泣群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8 6 年 王韬小说研究 15 王韬与发妻杨硕人的两个女儿出生他自己还在锦溪应馆后来又不得不留在了上海 但在眉珠庵忆语中王韬却写他每次回家都要和某女士朝夕相对直到后来某 女士才躲避王韬避免和他说话这些都有些不太合情理起码在时间上是不太可能 的而眉珠庵忆语在叙述一个个片段时并无时间的先后安排或其他叙事时间上的刻 意追求 第二卷笙村灵梦记在小说集淞隐漫录有一篇与之同名的作品内容是写长 洲即王韬的籍贯某生与鹿城即昆山红蕤阁韵秋女士的阴阳隔世恋情而王 韬的游记漫游随录之登山远眺也记载了这一件事 余所眷红蕤阁女史乃鹿城人甲寅夏有割臂之盟愿居妾媵列 原弢园著述总目之三恨录的题解里也说 其一啮臂陈词盟心践约但恃诗词作合愿为妾媵而无辞终被谗阻旋致事 乖空留仙梦于两番遂隔尘缘于万古问字谢家徒工柳絮寻诗崔护错认桃花作 笙村灵梦记一卷所以志悔也 因为小说集里的笙村灵梦记是以梦为中心情节的所以一般会认为它纯属于文人荒 诞不经的虚构但事实上在王韬的诗集蘅花华馆诗录里有几首诗表明王韬在 笙村的经历或体验是确有其事的如卷二海上归留宿笙村孙氏舍两首笙村纪 梦两首和重纪梦两首等诗证实王韬确实到过笙村在那里也做过奇怪的梦 而梦里的女主人公是否为笙村灵梦记里的申韵秋就不一定了可以推测王韬很有 可能是在回鹿城昆山应试时结识了红蕤阁内史缔结情缘并以诗词唱和寄托相思 后来王韬回乡养病时二人第二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然后终被谗阻旋致事乖 这其中可能颇多波折所以王韬表现的方式也比较隐晦 梦蘅阁鸳鸯诔是王韬为其发妻杨硕人所作梦蘅为王韬为其所起的小字王韬 一生用情最深的女子应该是他的初恋情人怀蘅阁内史因为王韬因她而作了华胥实 录眉珠庵忆语和眉珠庵词钞还特意把发妻的字改为梦蘅把继室的字改为 怀蘅但他觉得遗恨最深的却是他的发妻杨梦蘅这不仅是因为杨梦蘅为他生了女儿 更重要的是王韬与她一起度过的四年时光原三恨录题解里说 长命难期短缘适合以杨家之妹子嫁王氏之中郎门户相当性情斯浃不 谓鸳牒甫修鸾骖遽跨结欢娱者四载成梦幻于千秋一珠掌上几同曙后星孤片玉 堂前料得魂归月黑幽恨茫茫长与此生而终古矣 虽然梦蘅阁鸳鸯诔在文体上看不能归入说部但这里所蕴涵的作者王韬的发妻 情结却经常有意无意的表现在他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身上 华胥实录和三恨录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可以归入到说部里来但由于在很大 程度上它们又都有实录的性质所以它们是了解王韬早年情爱生活的最好的材料特别 是后者所谓三恨实际上就是王韬一生最珍贵的三段记忆 王韬小说研究 16 第二节 王韬小说的版本与传播 王韬的三本小说集在当时都可以称作畅销书读者反响很好所以短时间就为一 些书局翻印下面就上海图书馆藏的重要的版本制表如下 书名 版本情况 备注 遁窟谰言 1香港印务局铅字本1875 年 2清光绪六年1880 年上海重校本 31923 年上海大文书局石印本有插图 4闲谈消夏录江西商人易名翻印 5民国二十四年本大达图书供应社 许多篇章混入到 了长白浩歌子的 萤窗异草 第四 编中 淞隐漫录 1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上海点石斋石印本十二卷四册上海 图书馆藏 2后聊斋志异图说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上海大同局石印本 十二卷上图藏 3正续后聊斋志异清光绪丙申1896 年上海书局石印不分 卷上图存两册篇目顺序与别本完全不同数目因残缺存疑 41983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十二卷一册此本系以点石斋本为底 本 有根据影印的缩印本中补入的原石印本未收的 徐麟士药娘 田荔裳和画船纪艳四篇并把原底本中描写失实的黔阳苗 妓纪闻黔苗风俗纪上下三篇删去这样就有一百二十一 篇实际上缩印本所补入的四篇收进了淞滨琐话中 淞滨琐话 五十一篇系统 1淞隐续录清光绪十有三年丁亥秋八月上海点石斋石印出自 点石斋画报后附 2三续聊斋志异吴门吴友如绘图清光绪甲午仲春袖海山房石 印文运书局发兑十卷四册上图此本卷一为八篇卷二为七篇 卷三四阙卷五为七篇卷六为八篇卷七只有四篇第五篇开始 至卷十全为漫游随录的内容可以推断卷三四的篇目也应为十 五篇那么此版本收录了四十九篇淞滨琐话通行本的小说少的 两篇按顺序推应为红豆蔻轩薄幸诗上和柳夫人 六十八篇系统 3淞滨琐话清光绪癸巳秋九月淞隐庐排印十二卷四册六十八 篇即加入了十七篇 4绘图淞滨琐话宣统三年仲秋上海著易堂印行此本每卷首二篇 都配有陆子常所绘的图两幅并各配七绝一首概括小说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淞隐漫录的最初创作的版本和后来刊载在画报和书局刻印 王韬小说研究 17 的本子是不同的他在自序里说了创作的经过 尊闻阁主人屡请示所作将以付之剞劂氏于是酒阑茗罢炉畔灯唇辄复伸纸 命笔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惊可愕之事每脱稿即令小胥缮写别纸尊闻阁主 人见之辄怕案叫绝延善于丹青者即书中意绘成图幅出以问世将陆续成书十有二 卷而名之曰淞隐漫录 但王韬这里说的十二卷初稿与报刊上登载的一百二十篇不完全一致当然与点石斋 石印的第一个单行本也不一致可以肯定的区别是篇目数量不同因为王韬的淞隐 漫录自序写于光绪十年1884 年五月而刊登在画报上的淞隐漫录的很多 篇章提到的时间则在这以后如合记珠琴事是丙戌1886 年冬秒辉媚阁 主人自中州回剪烛围炉为余缅述如此也就是说淞隐漫录单行本中许多 篇章是王韬后来在画报连载的过程中断断续续创作的这些篇章从时间上可以判断 的有东部雏伶合记珠琴事胡姬嫣云小传悼红仙史申江十美清溪 镜娘小传二十四花史上下十二花神三十六鸳鸯谱上中下十 鹿九回头记画船纪艳等 但是在淞隐漫录的结集出版之前即就在它将在画报刊载完的前一期第 一二四期的申报上已有申报馆的淞隐漫录新书出售广告广告宣传却说此 书 本属十有六卷今先以十二卷刊出面世尚有四卷归入续录遯叟行箧中有新奇 怪异之事甚夥已成淞隐续录十二卷容俟嗣出 但与之自相矛盾的是在当初第六号画报的发行广告上也就是淞隐漫录第一 次在画报登载的这一期申报一八八四年六月廿七日礼拜五广告上却这样说 本馆新得未经问世之奇书数种不敢秘诸笈笥先将淞隐漫录一书以其首 卷之第一说另绘一图曾附画报八页之末此期六号为始以后按期印行凡十二卷 阅者苟自卷首以迄卷终逐期裒集是以阅书报之外可多得一部新书也 这里有个问题淞隐漫录到底是十二卷还是十六卷从王韬的自序及其它的记录如 弢园著述总目中推断淞隐漫录最初应该是十二卷即初稿而十六卷本之说 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淞隐漫录的连载过程中王韬又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中 除了上面提到的与淞隐漫录自序时间不符的十一篇外还应该算上淞滨琐话中 的很多篇章可以推测淞滨琐话的很多作品本来是应该归入淞隐漫录(初稿) 的因为淞隐漫录在画报上连载的时候因为有上述篇章的插入所以它登载时 并不是连续的严格按淞隐漫录的初稿的顺序来安排的 从传播角度说王韬的后期小说创作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受到了报刊的影响淞 隐漫录的全部篇目和淞滨琐话的一部分都曾以单篇形式发表在申报发行的画 报上的这个画报由申报馆经营创刊号发行于 1884 年 5 月 8 号光绪十年四月十 四这种画报的特点是 特请善画名手选择新闻中可惊可喜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路由点石斋印刷 每月定以数次每次八图由送报者随报出售每本收回工料洋五分 王韬小说研究 18 并且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画报从第六期开始登载王韬的淞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