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7 0 8 2 4 3 内容提要 十六世纪,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市镇诞生, 中国社会步入经济社会转型 期。 在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下, 朱径镇依托其传统资源, 适应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 纳入到江南乃至全国的市场网络中, 成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 在 缓慢的转型过程中, 伴随着江南经济中心从苏州到上海的转移, 江南市镇呈现出 不同的命运。 上海开埠并取代苏州成为江南新的增长极后, 传统市镇体系开始分 化, 部分市镇融入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中, 得以继续发展。 而部分 市镇传统优势逐渐丧失, 市镇的区域中心地位逐步被边缘化。 朱径镇虽然处于沿 海并距上海较近, 但由 于其自 身的种种原因以及上海发展扩张力的局限, 它没有 被纳入到上海经济体系中,社会转型停滞, 一跃不振。 可见, 沿海地区的社会转 型并不是同步的, 中心地的影响和辐射也是有选择性的, 与中心地距离的远近并 不是决定性因素。 经济社会的转型是受各种复杂的因素制约的, 需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 关键词: 江南市镇朱径社会转型 abs tract i n t h e 1 6 t h c e n t u r y , t h e b u d s o f c a p i t a l i s m o f c h i n a w a s d e v e l o p e d i n th e t o w n o f j i a n g n a n , w h i c h s y m b o l e d t h a t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s t e p p e d i n t o a p e r i o d o f e c o n o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a s y s t e m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m m o d it y e c o n o m y w a s f o r m in g , t h e c e n t e r o f w h i c h w a s s u z h o u . d e p e n d e d i n g o n i t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e s o u r c e s , z h u j i n g t o w n a d a p t e d t o t h e c o m m o d i t y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w a s a b s o r b e d i n t o t h e m a r k e t n e t w o r k o f j i a n g n a n a n d e v e n t h e w h o l e c o u n t r y , b e c o m i n g t h e c e n t r a l a r e a o f j i n s h a n c o u n t y . d u r i n g t h e p ro c e s s o f t h e s l o w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t h e e c o n o m i c c e n t e r o f j i a n g n a n t r a n s f e r e d fr o m s u z h o u t o s h a n g h a i . a s a r e s u l t , t h e t o w n s i n j i a n g n a n t o o k o n d i f f e r e n t f o rt u n e s . a f t e r s h a n g h a i w a s o p e n e d , i t r e p l a c e d s u z h o u b e c o m i n g t h e n e w in c r e a s i n g p o l e . t h e s y s t e m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o w n s b e g a n t o d i v i d e . s o m e t o w n s w e r e s y n c r e t i z e d i n t o t h e s y s t e m o f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j i a n g n a n , w h i c h h a d t a k e n s h a n g h a i a s i t s c e n t e r . a n d t h e s e t o w n s d e v e l o p e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 b u t s o m e o t h e r t o w n s l o s t t h e i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d v a n t a g e g r a d u a l l y . t h e i r t e r r i to r i a l c e n t e r s t a t u s w e r e m a r g i n a l i z e d . a l t h o u g h z h u j i n g t o w n i s l o c a t e d o n t h e s e a b o a r d a n d i t i s n e a r t o s h a n g h a i , z h u j i n g t o w n w a s n o t a b s o r b e d in t o t h e e c o n o m i c s y s t e m o f s h a n g h a i . i t i s s o m e w h a t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v a r i o u s r e a s o n s o f i t s e l f a n d t h e l o c a l iz a ti o n o f s h a n g h a i s e c o n o m i c o u t s p r e a d p o w e r . t h e 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z h u j i n g t o w n w a s s t a g n a t e d , a n d i t c o u l d n o t r e c o v e r a f t e r a s e t b a c k . i t i s o b v i o u s t h a t t h e 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o f s e a b o a r d d o e s n t k e e p t h e s a m e p a c e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a n d r a d i a t io n o f t h e h e a rt l a n d i s s e l e c t i v e . t h e d i s t a n c e f r o m h e a rt l a n d i s n o t t h e d e c i s i v e f a c t o r . t h e e 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s r e s t r i c t e d b y v a r i o u s a n d c o m p l i c a t e d f a c t o r s . i t n e e d s c o n c r e t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o n c r e t e c o n d it i o n s . k e y w o r d s : j i a n g n a n t o w n z h u j i n g 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绪 论 一、 选题意义 自 宋代以来,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 随 着经济中 心的进一步南移, 江南已 成为中国社会 经济、 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 在江南社会经济发展过 程中, 该区域的 经济中心先后从杭州、 松江转移到苏州, 后由 上海渐次取代苏州。 就现在的 上海行政区范围 来看, 松江府棉纺织业曾 是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的中 心, 清代康熙年间苏州取 代了松江的棉布加工中心的地位, 清嘉、 道年间上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上海县。 上海成 为江南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经济中心的转移过程中, 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开始了依次从自 然经 济向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 步入近世社会, “ 中国 近世社会始于1 6 世纪, 其标志 是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的 诞生。 ” 而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的 重要标志之一是江南市 镇的 普遍兴 起。对一个市镇进行剖析可以窥见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全貌。 在以 苏州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下, 也就是从自 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 江南市镇更 是蓬勃发展, 鲜有衰落者。 但是, 上海开埠以 来, 随着经济空间的 转移, 即从商品经济向 市 场经济转化时, 传统市镇体系发生分化。 部分市镇继续发展, 部分市镇却走向衰落, 同时又 发展起一批新兴市镇。 探讨其中的原因, 特别是传统“ 强镇” 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经济 变迁, 将具有一定的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将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中国 经济社会的转型, 上 海金山 县( 区) 的朱径镇就是由强而衰的 市镇之一。 朱径镇虽然地处沿海并且距离新的经济 增长极一 上海很近, 但朱径镇在经济空间 转移、 社会转型过程中 传统优势逐渐流失。 其在 传统时期所取得的区域中 心的地位也逐渐被边缘化。 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转型并不是同 步 的。 朱径在唐代就已 形成集市, 到明 清时期成为上海地区重镇之一。 上海地区 最早建立的 三 个古县, 秦代的 海盐县、 南北朝时的青浦县和前京县, 其治所都设在今朱径镇所在的 金山 县 ( 区) 境内, 可见该地区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也反映出当时的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到 明 清时期, 棉纺织业兴起后, 朱径又处在棉纺织重镇松江、 枫径、 魏塘的中 心位置, 号称“ 小 临清” 。 朱径在明清的繁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上海开埠后, 仅距上海中心位置人民 广场 6 8公里的朱径却由输出转为输入棉布,更没有被纳入到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都市经济圈, 经济一步步走向 衰落,1 9 9 7 年金山 撤县建区, 存在2 0 0 多年的县治所重新转移到金山卫, 朱i$ 镇政治中 心地位也随之丧失。 朱径镇从中 心到边缘的变迁是传统市镇近代转型的一个类 型, 此中 又体现了上海口 岸经济圈的局限性问题, 上海的影响和辐射是具有选择性和层次性 的。 1 9 9 9年以 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展开,朱经作为上海的一部分。 如何 适应新的挑战, 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实现大都市与小城镇的协调互动发展, 这是它所面 1 唐力 行: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第3 4 页 临的现实问 题。 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 研究发现一点经验启示, 这也是笔者选择此课题的 现 实背景。 市镇作为 “ 农村之首,城市之尾 , ,是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 “ 是城市在乡村的延伸, 又是乡 村中的 雏形 城市。 ” 江南市 镇繁荣发 展是农村商品 经济发展的 结果, 有 其必然 性和共 同的 模式. 市镇的发展繁荣受农村经济发展的 制约, 同时也受城市经济发展方向的 影响。 它 的 衰落同样有必然性和共同因素。 “ 市镇的盛衰可以作为农村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 2 “ 市镇 作为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发生所在的实体结构, 其兴起诚可谓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具体的 一种征 候与指标, ”同时 “ 市镇是主要社会经济活动赖以发生的 有形实体,此尤其在江南地区, 其 本身以 及与之 相关的 各种变化, 往 往可反映以 及作为 具体 量测当 地社会经济发 展的 指标。 ” 3 那么江南市镇在传统时期是如何兴起的? 其社会经济是如何有效运行的?也就是其从自 然 经济向 商品 经济转化 ( 第一次转型) 时, 为何能获得一定的 成功? 其在从商品经济向 市场经 济转化 第二次转型) 时, 为何表现为缓慢和滞后? 又是如何在上海影响下发生转型的? 经 济中心的转移对市镇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市镇转型的 制约因素是什么?本课题将对朱径这 一类型的市镇转型作出回答。 二、 学术回 顾 关于江南市镇研究的学术回顾,范毅军、樊树志、颜晓红、方志远、 常建华、任放、 范金民 等学 者己 有 详细而全面的 论述, 礴 现择要 简而论之。 1 9 6 4 年, 傅衣凌在 历史教学第5 期开创性地发表 明 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分析 一文后, 江南市镇的研究便开始在“ 资本主义萌芽” 的大讨论中展开。 其间虽有中断, 但自 1 9 8 0年代以 来, 有关江南市镇的 研究, 可谓明 清史研究的显学, 到目 前为止, 特别是在打 破传统史学研究路径,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研究后, 江南市镇的 研究视野开阔,成果斐然。 其代表学者有: 傅衣凌、 刘石吉、 洪焕椿、 樊树志、 王家范、 陈学文、 陈忠平、 蒋兆成、范 金民、 傅宗文、 何荣昌、 叶依能、 李国祁、 范毅军、 包伟民、 朱小田、 吴仁安、 单强等。 江 南市镇的基础性研究当 数刘石吉、 陈学文和樊树志三位学者。1 9 7 0年代, 刘石吉在其硕士 论文的 基础上先后在 食货 、 思与言 发表3 篇论文, 1 9 8 7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 明 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为题出 版。 洪焕椿和陈忠平对该著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 “ 该文 进行的 计 量研究虽还不是尽善尽美, 但在市镇研究上却是具有创造性的作者对社会学、 经济学、 地理学等学多科理论方法的娴熟自 如, 灵活多样的运用, 为一般中文论著所不多见” , 同时, “ 在明 清时 代江南地区的 专业市镇中, 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 作者不是孤立地研究江南市镇, 而是将江南市镇的发展与整个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分发展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并 将 江南市镇结构与整个经济地区的区域经济体系有机的 联系了起来进行研究, 从而开拓了市镇 i 参见刘石吉: 小城镇大问 题:江南市镇研究的回顾与 展望 , 2 0 0 3 年1 1 月中国江南市镇国际学术研讨会 提交论文,未刊稿。 z 包伟民主编 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 ,知识出版社,1 9 9 8 年,第5 页. 3 范毅军: ( 明 代中叶太湖以东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地区开发 , (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 0 0 4 年第7 5 本第1 分, 第 1 5 0 页。 4 参见樊树志: 明 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评价 , 中国史研究动态l 2 0 0 1 年第2 期。 颜晓红、 方志远: k 8 0 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 经济研究的学术史回 顾 , 中国史研究动态 ,1 9 9 9 年第4 期。 研究的 新方向 。 ” 樊树志的 论著 明 清江南市 镇探微 , 从经济和文化的 层面对江南市 镇进 行了宏观和微观的全方位的研究,正如其在该书的绪论中所说: “ 仅仅从经济史角度研究江 南市镇显然是不能令人满足的。市镇作为一个地理实体, 兼具经济、 文化等多种功能,因而 需耍多角度、 多侧面地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另一方面,目 前的 研究, 宏观分析较多, 微观分 析尚 嫌不足, 需要把两 者结合起来, 引向 深入。 ” 2 该著不 但从宏观上分析了 江南市 镇的 兴起 与发展、 分布与结构、市镇网络及市镇文化, 还从微观上对苏、 松、 杭、嘉、湖5 府4 1 个 市镇逐一作了详细探讨。 发掘了大量史料, 描述了 江南市镇的 大体面貌。 陈学文也对明 清时 期杭嘉湖地区的市镇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贡献是将该地区的1 2 个典型市镇的社会经济 结构作了 分析, 并对2 5 个专业市镇作了 概括性的描述。 3 此三部著作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是从事江南市镇研究者的必备书目 。 江南市镇的研究成果,既有宏观的整体研究,也有中观的小区域研究,还有微观的个 案研究。 4 研究 成果从单一的 市镇经济到市镇的 社会、 政治、 文化等各 个层面。 具体 包括: ( 1 ) 经济层面: 市镇的兴起分布、 经济结构、 地权关系、 市场关系、 市镇网 路、 布号布庄、 牙人牙行等。 ( 2 ) 社会层面: 社会组织、 社会结构、 慈善事业、 社会救济、 灾害与民间信仰、 商人与市镇的关系、 市镇的著姓望族、 人口 考察、 城镇化、 近代教育等。 ( 3 ) 政治层面: 行 政管理、 社会控制、 地方权力关系等。 ( 4 ) 文化层面: 市镇文化、 休闲娱乐包括庙会和茶馆 等。 另外还进行了江南市镇与华北、 河南等地区市镇的比 较研究。 台湾学者范毅军也对江南 市镇的研究作了学术回顾, 他认为江南市镇研究“ 大体归纳成五大探索趋向: 市镇的起源与 定义: 关于江南市镇在明清两代盛衰起伏的时序及数量上的变动; 江南市镇的地理分布趋势, 网络与层级的关系: 市镇的类别、 功能与活动内 容: 市镇在明 清社会经济发展史中的作用与 意义。 ” 5 有关江南市镇的研究有四大学术基地,在美国以施坚雅和黄宗智为代表,他们的重大 贡 献是 创建了 一 套理论模式, 被国内 学 者称为“ 施坚 雅模式” 、 “ 过 密化” 理论等。 “ 日 本学 者以 加藤繁、 森正夫和藤井宏为 代表, 他们贡献在于细致严密的分析, 特别是在市镇社会史 方面有独 特的贡 献。 , 国内 和台 湾学者在市镇 研究方面以 丰富的 史 料和大 量的 学术论著见长 。 江南市镇的 研究自 开创以 来, 不断借用其他学科的 理论模式和研究框架, 如社会学、 经济学、 人类学、 地理学等。 虽然取得了丰富的 研究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综观以 上研 究, 共时性的静态研究成果较多, 历时性的个案动态研究成果较少。 从时段上来看, 大多集 1 陈忠 平: 刘 石吉 著 4 顺治 十 七年( 1 6 6 0 ) , 出 现巡船抢掠竹木的事件, “ 巡船,原为 缉盐防盗通货,以卫商民。 乃有巨 蠢大奸, 借名巡 船, 手持利刃, 勾引营兵上牌态抢, 货殖难行, 为害殃课。 . 仰合属巡盐官捕知悉, 毋宜 格守 法纪, 用心巡缉, 毋得借名巡盐, 勾引营兵抢掠竹木, 以 妨商本, 致悟国 课。 如有故违, 许该 商指名 报府,以 凭立 拿解院 重处, 决不 姑贷! ” 5 严 禁私自 征用商民 物品 充当官 用, 避免累 商 扰民, 以 苏当官 积困。 顺治 十八 年( 1 6 6 1 ) , “ 本府合属 面铺户朱启、 王川、 张美、 徐敬等连名呈 控华、 娄两县兵房小甲, 侵铬科派磨骡, 当官 走差, 恳赐勒石永禁。 ” 为解决 这一“ 害民 之事” , “ 以 杜兵书小甲 流毒舞弊” , 松江府“ 为 1 苏松太兵道为 禁止牙行留难进出 客船告示碑 , 版社,1 9 8 0 年,第7 1 页 2 苏松太兵道为禁止牙行留 难进出客船告示碑 , 版社。1 9 8 0 年,第7 3 页。 a 苏松太兵道为禁止牙行留难进出客船告示碑 ,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_ 卜 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海人民出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 海人民出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海人民出 版社, 1 9 8 0 年, 第8 1 页. 4 松江府为禁修葺官府横取赊买竹木油麻材料告示碑 ,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 海碑刻资 料选辑 , 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1 0 5 -1 0 6 页。 5 松江府为严禁巡船抢掠竹木告示碑 ,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 第1 0 8 页 此示仰华、 娄两县官吏人等知悉: 嗣 后差马遵旨 官喂, 额银不敷, 查项补直, 不得累面铺户 代喂, 并不得索取面铺律贴。 如敢故违, 经承立拿处死。 ” 1 这一处罚措施是相当严厉的。 康 熙三十九年 ( 1 7 0 0 ) , “ 华、娄二县庐席铺陈涛、郁茂,木商生员沈侯起、程隧,绸铺孙隆、 徐成等呈请勒石永禁苏属相沿积弊, 搭盖马头, 遮盖田 粮, 沿海各哨篷厂, 以 及演武迎喜祭 旗等厂, 需用木竹芦席、彩红绸慢, 扰累商铺,永除当官滋扰之端。 ” 而且据 “ 查松属 当 官名色最多” , 府宪作出规定 “ 若修造房舍船只, 物料悉照时价,应用篷厂,或暂赁之行 铺, 亦必 偿以 租息。 ” 并 制定了 详细的1 4 项“ 禁厂条款” 2 严禁青吏市侩私派病商。 康熙十二年 ( 1 6 7 3 ) , “ 发呈人姜建衰、 张常伯、 王孟周、 吴瑞 生连名呈称: 切照松江府附墩华、 娄两县, 商贾鳞集, 开张铺面。 只因地不产茶, 往浙贩买 茶叶,比 各商赴浙之时, 均至北新关纳取茶引, 敢至产茶之处, 照引置买。 凡过关隘盘验截 角, 至松零拆货卖, 少珍蝇头, 极属微细。岂 遭衙蠢市侩, 狼狈为奸, 倡名日 缴销残引 ” , 名目 繁多, “ 如承行钱、 差使钱、 备文钱。 受引钱、 依议钱” 等。 “ 借名缴引, 则有十倍之费” 。 如此沉重的 额外加派, 导致茶商“ 朱明 文因事刘死” , “ 奉宪伤禁, 傅奸脍蠢书, 俱各洗 涤肺 肝, 毋得故违凯舰, 致干拿究。 仍解宪司,以 违禁法处, 慎之里 ” 3 地方治安环境的优良 与否是决定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而治安环境的 优良 又取 决于官府是否有所作为。 在传统社会中, 脚夫、流丐、土匪 等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 康熙 二十二年 ( 1 6 8 3 ) , 松江府 “ 合行勒石严禁该地方脚夫索诈再蘸嫣妇陋规, 逼勒新开店 铺贺礼, 抢夺乡民 米稻采宝等蔽。 ” 官府对脚夫的脚价工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 其脚价工钱, 本府计程远近定价。口口物十里以内 短雇者, 每里给钱五文, 五十里至百里外长雇扛挑者, 钱二百文, 交卸后空回, 每百里另给酒钱十文, 不得再勒。 口 婚口口 给工钱百文, 迎娶花轿 赁钱, 华者不得过四百文, 朴者不得过口百文。 ”另外还规定 “ 不许脚夫分地霸占, 或贫窘 无力雇募, 有棍首口口阻, 庶商民 均安。 如仍前肆横索诈扰害者, 定口严口口。 本都院按律 治 罪, 各宜永 遵! n 4 到了 乾隆二 十年 ( 1 7 5 5 ) , 华亭县又对 脚夫的 营 运作出了 新的 规定, “ 凡 遇婚丧, 不得私分地界, 霸占 扛抬, 恃强搀夺, 议定每人日 给工价五分, 惟婚葬大事, 非民 间 每家每月常有之事, 议于工价之外, 每名另给酒饭银四 分, 以 作稿赏。 ” 打击脚夫划分“ 势 力范围” ,以 免形成垄断,贻害地方。 “ 如敢分界垄断,额外多索, 立拿重究。 ” 还要求各地 一并遵守, “ 脚夫工匠,通属皆 然, 其有未经勒永垂州县, 应请一体伤遵。画一办理。 伤令该州境内 城乡村镇, 一体勒 碑永禁。 倘有势宦十豪, 护庇霸恃, 许即指名首告, 严拿究 处庶几刁风永遏, 禁令常昭。 一 合遵勒碑永禁。 为此仰该地保甲 居民人等知悉: 嗣后凡遇 婚丧以 及商客贩运货物, 如脚夫、土工、匠役、吹手人等。 仍敢霸占 勒索, 许即指名察究, 1 松江府为禁侵努科派磨骡当官走差告示碑 ,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海人民出 版 社,1 9 8 0 年,第1 1 6 -1 1 8 页。 z 松江府为禁铺商当官告示碑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 第1 1 9 一 1 2 3 页。 a 松江府为禁奸青市脍勒茶商陋规告示碑 ,1 2 4 页. 4 松江府规定脚价工钱告示碑 ,上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七 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 第4 3 3 页。 各宜遵照毋违! ” 流丐、土队对地方社会危害较大, “ 不法棍徒恶丐土匪,勾结成群,或聚集乡村,或占 居庙宇,日 则借乞为名, 夜则恃强肆窃。 或遇民间婚丧等事, 勒钱索食, 稍不遂意, 纵行凶 横, 种种受累, 实为地方之害” 。 在道光二十五年( 1 8 4 5 ) 、 同治十二年( 1 8 7 3 ) 分别勒立 松 江府为禁流丐土匪勾结盘踞强索肆窃告示碑 和 严禁恶丐结党强索扰累间里告示碑 。 “ 嗣 后如有丐匪 土棍勾结盘踞, 以 及强索肆窃等项不法情事, 许即指名察县, 立拿严究详办。 该 处地保、 丐头, 仍不时稽查约束, 毋任滋扰。 倘敢纵容包庇, 一经访闻或被告发, 并即 提案 究革, 决 不宽 待。 ” 2 “ 白 示之 后, 再有前项恶丐, 结党强索, 扰累 居民, 许即 拿解 有司 衙门 , 严行究办。 倘该保等荣隐故纵, 一经察出,并予究惩。 ” 3 以上是国 家通过制度层面的措施营建一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 在非制度化层面, 朱径地方社会通过构建“ 婚姻圈 , , “ 文化圈, 、 “ 师生圈” 和“ 互惠圈” 等 形式,建立了一套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对稳定和团结社会力量起了一定作用。但是, 在以 传统濡学为主流, “ 四民观念” , “ 等级尊卑”思想影响下,要想进入这一网络是相当困 难的, 特别是对“ 四民” 之末的新生社会力量商人来说, 更要付出沉重的 代价。 本部分将结 合 “ 在邑 城西北2 0 里, 朱注东南 1 8 里” a ,明 清时期同为金山“ 四巨 镇之一”的 干巷镇的 有关材料进行分析。 3 、 地方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 络 迁徙到朱径的外来人如何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地方上层和下层之间又是怎样交往 的? 从而维护社会的 合作, 减少社会矛盾, 确保地方社会经济的有序稳定运行。 联姻结亲形成以地方望姓为中心的 “ 婚姻圈” 。根据朱栋撰写的 朱径志统计,朱径 在明 清时期至少有8 3 个姓氏 杂居在一起, 其中在不同时期迁入朱径的有1 4 个姓氏。 在传统 社会, 每个姓氏 家族 ( 庭) 既是一个社会生活单位又是一个经济生产实体。 作为一个相对独 立的 家族 ( 庭) 小生产单位, 每个家族 ( 庭) 之间为了生产和生存, 其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社 会经济利益冲突,而家族 ( 庭)之间的联姻结亲是解决缓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之一。 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必然要结亲联姻, “ 婚姻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结合,而且还是群体 之间 的 联盟, 它有助于 使本群体 成为 较大系统的 一部分。 , “ 两性的 结 合固 然 会紊乱原 有 的社会关系, 因为这种结合带着强烈的感情的联系, 可是这种联系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它可 以 把本来漠不相关的, 甚至是对立的, 或仇恨的 人改变他们原来的 态度, 而发生亲密的 合作。 ” 6 婚 姻不仅是种族 绵续的 生 物保障, 而 且也是发生社 会关系的 必备条件。 由 婚姻而 组成家庭, 1 华亭县为禁脚夫霸占婚丧扛抬告示碑 ,_ l 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上海人民出 版社, 1 9 8 0 年,第4 3 5 -4 3 6 页。 2 松江府为禁流丐土匪 勾结盘踞强索肆窃告示碑 ,上 海博物馆资 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海人民 出版社,1 9 8 0 年, 第4 4 3 - 4 4 4 页。 3 严 禁恶丐结 党强 索扰累间 里告 示碑 , 上 海博 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 海人民出 版社, 1 9 8 0 年,第4 4 5 页. 4 嘉庆 干巷志卷1 q 辐域 。 5 王铭铭: 想象的异邦一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8 2 页。 b 费孝通: 生育制度 ,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第9 2 页。 各宜遵照毋违! ” 流丐、土队对地方社会危害较大, “ 不法棍徒恶丐土匪,勾结成群,或聚集乡村,或占 居庙宇,日 则借乞为名, 夜则恃强肆窃。 或遇民间婚丧等事, 勒钱索食, 稍不遂意, 纵行凶 横, 种种受累, 实为地方之害” 。 在道光二十五年( 1 8 4 5 ) 、 同治十二年( 1 8 7 3 ) 分别勒立 松 江府为禁流丐土匪勾结盘踞强索肆窃告示碑 和 严禁恶丐结党强索扰累间里告示碑 。 “ 嗣 后如有丐匪 土棍勾结盘踞, 以 及强索肆窃等项不法情事, 许即指名察县, 立拿严究详办。 该 处地保、 丐头, 仍不时稽查约束, 毋任滋扰。 倘敢纵容包庇, 一经访闻或被告发, 并即 提案 究革, 决 不宽 待。 ” 2 “ 白 示之 后, 再有前项恶丐, 结党强索, 扰累 居民, 许即 拿解 有司 衙门 , 严行究办。 倘该保等荣隐故纵, 一经察出,并予究惩。 ” 3 以上是国 家通过制度层面的措施营建一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 在非制度化层面, 朱径地方社会通过构建“ 婚姻圈 , , “ 文化圈, 、 “ 师生圈” 和“ 互惠圈” 等 形式,建立了一套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对稳定和团结社会力量起了一定作用。但是, 在以 传统濡学为主流, “ 四民观念” , “ 等级尊卑”思想影响下,要想进入这一网络是相当困 难的, 特别是对“ 四民” 之末的新生社会力量商人来说, 更要付出沉重的 代价。 本部分将结 合 “ 在邑 城西北2 0 里, 朱注东南 1 8 里” a ,明 清时期同为金山“ 四巨 镇之一”的 干巷镇的 有关材料进行分析。 3 、 地方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 络 迁徙到朱径的外来人如何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地方上层和下层之间又是怎样交往 的? 从而维护社会的 合作, 减少社会矛盾, 确保地方社会经济的有序稳定运行。 联姻结亲形成以地方望姓为中心的 “ 婚姻圈” 。根据朱栋撰写的 朱径志统计,朱径 在明 清时期至少有8 3 个姓氏 杂居在一起, 其中在不同时期迁入朱径的有1 4 个姓氏。 在传统 社会, 每个姓氏 家族 ( 庭) 既是一个社会生活单位又是一个经济生产实体。 作为一个相对独 立的 家族 ( 庭) 小生产单位, 每个家族 ( 庭) 之间为了生产和生存, 其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社 会经济利益冲突,而家族 ( 庭)之间的联姻结亲是解决缓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之一。 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必然要结亲联姻, “ 婚姻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结合,而且还是群体 之间 的 联盟, 它有助于 使本群体 成为 较大系统的 一部分。 , “ 两性的 结 合固 然 会紊乱原 有 的社会关系, 因为这种结合带着强烈的感情的联系, 可是这种联系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它可 以 把本来漠不相关的, 甚至是对立的, 或仇恨的 人改变他们原来的 态度, 而发生亲密的 合作。 ” 6 婚 姻不仅是种族 绵续的 生 物保障, 而 且也是发生社 会关系的 必备条件。 由 婚姻而 组成家庭, 1 华亭县为禁脚夫霸占婚丧扛抬告示碑 ,_ l 海博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上海人民出 版社, 1 9 8 0 年,第4 3 5 -4 3 6 页。 2 松江府为禁流丐土匪 勾结盘踞强索肆窃告示碑 ,上 海博物馆资 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海人民 出版社,1 9 8 0 年, 第4 4 3 - 4 4 4 页。 3 严 禁恶丐结 党强 索扰累间 里告 示碑 , 上 海博 物馆资料室编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 海人民出 版社, 1 9 8 0 年,第4 4 5 页. 4 嘉庆 干巷志卷1 q 辐域 。 5 王铭铭: 想象的异邦一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8 2 页。 b 费孝通: 生育制度 ,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第9 2 页。 “ 家 庭被经常部分地定义为一 群人为 追求 经济目 的 而合作 所形 成的 经济单 位。 ” 因 此, 通过 婚姻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不仅能在经济上协调一致, 减少因 经济利益的冲突, 而且还能起到团 结和 稳定社会的 作用。 “ 婚姻并不止是生 物的 交配, 也是 文化的 交流。 , “ 婚姻在不同 文化的 整合过程中所起的 作用不言而喻, 这对一个移民市镇来说意义重大, 能 够建立一种和谐的社 会关系。 明清时期朱径镇先后形成以 周、 张、 沈、 程、 陆、 徐等姓为中心的婚姻圈。 这 6个姓 氏是朱径镇的 大姓望族 ( 陆、张、周、 程等姓都建有宗祠) ,且都为迁入姓氏,从某种意义 上可以 把朱径理解为移民 市镇。 嘉庆 朱漫志 所立9 5 人的 传记中, 周姓有6 人, 张姓1 2 人,沈姓6 人,程姓2 2 人,陆姓2 人,徐姓2 人。其他姓氏中立传较多的是朱姓6 人,李 姓3 人, 夏姓7 人, 汤姓3 人, 丁姓3 人。 但其中 朱径的 张姓并非是同一宗支。 据 张氏重 修族谱序中说, “ 我郡张氏 有称东海者,有称司马者,有称三风者。前明三百年已 分十八 派矣。 而朱里张亦非一派, 居张家洪者, 忍斋节推家也。 居凤翔里者, 华宇明经后也。由 郡 城徙朱 之义 塘洪, 隐 居乐道, 卒葬于 此, 子 孙因 家 焉。 ” 3 从这则 材料看, 居 住 在朱径的张氏 来源于不同的三支。以 周、张、 程等6 姓为中 心编织了联系朱径各姓的婚姻圈。 与朱径多中 心不同的是干巷镇形成了以 曹氏 一姓为中心的 婚姻圈。 干巷( 今上海市金山 区干巷镇) 一名干溪,一名东干,又名干将里。 相传干将曾 居于此, “ 元季有干姓者雄居村 落, 故 镇以 姓授名。 ” 干巷在雍正四 年前属娄 县, “ 雍正四 年 ( 1 7 2 6年) ,以 两江督臣 疏请 分娄县 南境立金山 县。 ” 5 从此隶属金山 县。 “ 东 干 偏僻, 人物寥寥” “ , “ 元以 前 人才岂 少” 。 从明 季开 始, 干巷迅速 发展起来, “ 莫 轻频 海弹丸地, 如此荒 邮大有 人” , 。 详见图 表1 - 2 0 0 成为明 清时期“ 金山四巨 镇之一” 8 。 在自 然经济条件下, 舟揖之利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命脉 所系。 而明 清时期的金山 干巷相对于环太湖流域的 市镇来说, 交通地理优势则略显逊色。 它 位于金山中部, 在松江府和嘉兴府之间, 距海二十多里。明 清两代大部分时间施行 “ 海禁” 政策,更无海运的便利。 干巷的 兴起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 地以 人兴” 。明 清两代许多“ 官, 、 “ 儒” 、 “ 商” 、 移居或隐居在位置偏僻的千 巷, 为干巷带来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新的思想观念。 移居干巷的 姓氏 见图表1 -2 1 。 移民的到来应是千巷发展最重要的原因。 上 p zj w-m aw 6 者,拿31i*: m zw ( 弟十1w ) ,中因 人民 大字出 版社,1 9 9 9 年,第3 9 2 页。 x 费孝通: 生育制度 ,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 第9 2 页。 a 嘉庆 朱径志卷1 0 遗文 。 a 嘉庆 干巷志卷1 疆域 . , 光绪 金山县志卷1 沿革 。 6 嘉庆 干巷志 凡例 7 嘉庆 干巷志卷5 艺 文2 。 8 嘉庆 干巷志卷1 疆域 图 表 1 - 2 0 明清两代干巷取得功名人数统计表 ( 资料来源:嘉庆 干巷志 ) 六 举 人 进 士 贡 生 征辟 荐举 武 科 例 贡 吏 员 恩 费算 明朝 75s0 12 202 2 清朝 73 4127 132 8 合计 1 4g9 139 33s o 圈表 1 -2 1 明清时期迁入干巷各族统计表 ( 根据 干巷志人物统计) 姓氏 迁入时间原籍 迁入原因职业 曹彦明明初 温州瑞安 避乱隐居平江路儒学提举 朱鸣玉 元末徽州休宁白 岳 经商商人 朱若冲 元末明初休宁新安月潭 经商 商人 陆履平 明初嘉兴平湖 出嗣 儒生 曹延亮 明中期 休宁 不详不详 倪忆山正德嘉靖年间 苏州洞庭西山 宦游 传学厉志 王二清初 山东从军 盐贩 程行可 不详 休宁 不详 儒生 骆天民 清初不详 不详 儒生 夏承天 清金山廊下朱家庄 不详诸生 高德和乾隆初年 松江 赘婿 儒生 蔡苍龙 清包山 ( 洞庭西山) 不详儒生 沈环川 清金山山阳白 漾 游学 诸生 沈尔调 不详 嘉兴 游学 画家 李元白 康熙年间 金山骨浦塘 游学 郎中 夏云翁 嘉靖年间疑为松江柳港 行医 郎中 巷最有影响望族曹氏 始迁祖曹彦明即是避乱而来。 “ 曹公彦明追号信庵,仕元为平江路儒学 提举, 明 初避兵福山, 后隐 居华 亭青 浦里之干巷 镇。 卒葬 于此, 子 孙遂家焉。 ” 在 千巷志 所列的5 0 名获取功名的 人员中, 曹氏 有2 8 人,占 总人数的6 0 . 8 %. 撰写 干巷志 、 朱 径志的撰写者朱栋的始迁祖朱若冲也是避乱而来。 “ 新安朱处士名元大, 若冲其字也,明 季补诸生, 尝至京, 见朝政日 非, 不欲仕透归。 过山 左识盗于逆旅中。 夜驰二百里乃免。 避 乱 江南。 由 镇江至 松郡, 到处 友士 夫, 喜干溪幽 僻, 遂居 之。 ” 2 从 此移居干巷, 经过 努力从 商从儒,亦成为干巷举足轻重的大族。 1 嘉庆 十巷志卷z 人物 。 2 嘉庆 干巷志卷6 艺文 。 环境优美是另一方面的原因。 江南多水而少山, 富有“ 小桥、 流水、 人家” 的情趣, 而 干巷不仅有水而且有山,更增添了景致。位于干巷东南, “ 在张堰之间的秦山,相传始皇尝 登此山 望 海故 名秦望。 , 素 有 “ 秦望八景” 之称, “ 每逢重九里人 必至 此山 登高 也” “ 。 除了 山 水之外, 还有建筑雅致的园林, 这是江南的特色。 大部分为曹氏 所建, 例如紫芝堂、 小兰 亭、 采瓤堂、兴 石居、浮香阁 等。莫一轩建的知乐园, 夏再我建的东溪草堂,共有二十处。 同时还有西来庵、永寿道院等六处寺观。 这些景观正是文人雅士们所向 往的。 交通便利, 生活方便又是居住经商不可缺少的。 干巷位于“ 推窗见水, 出门 乘船” 的江 南, 水路交通便利, 在干巷共有大小河流1 7 条, 桥梁 1 7 座。 “ 在邑 城 ( 金山) 西北二十里, 朱 径 ( 县治 所) 十 八里” , “ 干 溪即 今市 河,东 接沈径, 西流过太平寺入掘挞径” 3 , 可通朱 径镇。 何家洪东北出张径, 直通黄浦江, 与 黄浦江水路连为一体。 经张径可入海, 连通金山 和海路。 另外干巷同张堰、 枫控都可通过水路相连。 稠密的水网把金山四大镇连为一体。 既 有出 海口 , 又可与长江水系、 运河水系相通, 交通的便利可见一斑。 但干巷并不处于交通的 枢纽地位。 然而这些为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创造了条件,也为经商提供了一定的 便利, 根据朱栋撰写的 干巷志统计,干巷在明清时期至少有4 3 个姓氏 杂居一起 ( 有的姓 氏 可能没入志) 。 曹氏 在千巷占 绝对优势, 不仅在取得功名的人数中居于首位占6 0 . 8 %, 而 且曹氏立传的有4 1 人,占6 4 % ( 干巷志中有传记的明代3 3 人, 清代3 1 人,总共为6 4 人) 曹氏 是当 之无愧的名门 望族。 在儒学提举曹彦明 迁入之前 “ 干姓雄踞村落” 。 朱元璋建 立明王朝后, 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 对地方豪族采取或杀或迁的政策。 “ 高皇帝初 奠金陵, 凡江南草莽豪民 雄踞一村落,自 态肆者, 咸荃藻无孑 遗。 时干溪之镇干氏 家焉, 闻 其豪 首。 冠金冠服排衣, 擅此方。 生杀无 惮, 乃籍其家, 输之官, 仅 存一裸 几。 ” 4 从此干氏 _跟 不振。 “ 古 来教世亲, 屈 指多 右族。 昔闻 刘与卢, 近数曹与陆。 ” 5 干 姓之后, 刘姓、 卢 姓、曹 姓和陆姓先后成为干巷望族。 “ 干溪即今市河据父老云: 镇之初起在溪南,溪乃 市 之后河也, 溪之 北古 家累累,自 曹氏 数公 发科 后, 次 第建房溪北 始盛厂“ 可见曹氏 在干 巷 的 地位及对干巷发展所起的作用。 另据 干溪曹氏家集 记载, “ 曹氏始居铆懦, 继迁武水, 支分五马。 望、 跌、 三、 崔、 曰。 有四世五翰林之誉我家世以 文学称于吴越间, 远 者不可知, 近且六百年矣。 ” 7 “ 国无长治, 家无长盛,自 古然矣。 ” 性 曹氏 在清乾隆年间衰败 了, 其主要表现为曹氏故宅为他姓所有。 紫芝堂“ 本元儒学提举曹彦明故居 乾隆壬子冬, 家大人喜其地, 特高卜 葬。曾 祖宗远公以 下三代于 此” ,归朱栋家所有。芝秀堂本为“ 漳 州 太 守 曹 景 坡故 宅, 乾隆 初始 归薛氏 。 ” 1 0 “ 凝 和 堂 亦别驾( 曹 蕃即 曹 景坡次 子) 故 居, 后 嘉庆 干巷志卷1 6 lb 水 。 2 嘉庆 q 干巷志卷1 山 水 。 3 嘉庆 干巷志卷1 山 水 . 4 嘉庆 千巷志卷6 艺文3 . s 嘉庆 干巷志卷4 艺 文1 乳 6 嘉庆 干巷志卷1 山 水 . , 曹 葆震、曹秉章: 千溪曹氏家集 , 序 。 . 曹葆/ k 曹秉章: 干溪曹氏 家集 序 。 , 嘉庆 干巷志 卷3 第宅 。 1 0 票庆 干巷志卷3 第宅 。 归王椒圃” 。 “ 与石居本宗伯别业, 今为州司 马倪绳之所有” 。 “ “ 绿野春深亦宗伯撰述 处 今又属 之他氏 矣” 。 3 从第宅的 变更 我们可以 推知 曹氏 的 衰败。 其 衰败的 原因 之 一可能 是由于曹氏的迁徙。 据 昊塘公族谱序载 “ 我家自 信庵公 曹彦明) 定居干巷七传至公 始 有谱, 公是 时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