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 摘 要 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记过渡与 衔接的轨迹和方向。他的涵盖了中外新旧传记的各类文体的作品,尤其是那一批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文化特点的优秀代表作, 不但代表了同时代的最高史学 成就,也代表了他“新文体”散文所取得的成就。然而文献表明,历来研究者, 包括史学著作和文学史著作,对梁启超传记作品的研究可以说是薄弱的,甚者是 缺席的。 梁启超是以民族文化的反省的立场,以知耻近乎勇的态度,自觉地站在中西 文化的汇合点上来认识传记问题的。他认为传记属于史学范畴,应和史学一样成 为国民的明镜、爱国心的源泉。他对传记社会功能的认识,从根本上决定了传记 内容要关注传主与他所处社会时代的关系, 注重传主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影响以及 传记写作的目的是为现代人活动之资鉴。这也根本上决定了他的传记以“振民 气” 、 “厉国耻” 、 “新吾民”为宗旨,以“世界之人之眼光”来观察史实,认识史 实,评价史实。这些使他的传记作品和他政论性散文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司马迁与普鲁塔克,梁启超所追摹的主要是以“悲壮淋漓之笔,写古人性行 事业” 的普鲁塔克。 所以梁启超撰写的大量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 不但以思想性、 知识性见长,而且更以其叙事生动、议论精辟、感情真挚、气势汪洋、不拘一格 而成为一再被后人追捧的酣畅淋漓的“绝大文字” 。他一些优秀的传记作品可以 说能够代表他“新文体”散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积极“仿西人传记之体”的梁启超,不但大胆地引进了西方传记模式,开启 了中国阐释性传记的先河评传, 在文体形式方面为中国现代传记的确立提供 了范式。而且,还积极学习西方近代传记人物刻画的长处。虽说精妙的细节,入 微的刻画,确实不是梁启超传记作品的主要的特征。但是,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梁 启超,不经意间,在其传记作品中展现了多种新的凸显传主人格的方法,为中国 传记文学向西方近代传记接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对梁启超传记作品及其传记理论较为深入的考察,可以更全面、更深刻 地认识到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vi 关键词:关键词:梁启超 ;传记作品 ; 传记理论; 时代特征; 艺术成就 vii abstract liang qichaos biographies and biography theory typically represent the tracking and direction of transition and cohesion from chinese ancient biography to modern. his covers all different styles of old and new biographies, especially these excellent masterpiece which with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personality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 not only represent the supreme historiography achievement that in the same period, also represent his new style prose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ose researchers, including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iography don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biographies of liang qichao. liang qichao, standing in the posi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reflection and with the attitude of feeling of shame is close to bravery , consciously stands in the area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meet with to know of the biography . he thinks that biography belongs to historiography category. so the biography should also become the mirror of national and the source of patriotism as the history.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biography, essentially decides that the biography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graphy characters and the society , and the influence between the biography characters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purpose of biography is offering reference for people. and the knows also decide the aim of his biography is “encouraging trends ”, “know the national disgrace”, “make the national new”, and the perspective of observing and evaluation facts with the eyes of the world. these all makes his biographies same as his political prose hav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times. si maqian and plutarch , li qichao prefer to plutarch who write the stories of heroes with fully and delight feeling. so liang qichaos biographies not only full of thoughtfulness and viii knowledge, but also have lively narrative, insightful comment , sincere feelings and so on which make his biographies become to outstanding article which many people like. his some excellent biographies can say to represent his new style proses highest achievement. liang qichao , who actively learn the biographical style of western, not only boldly introduces western autobiographical pattern which starting chinese interpretative biography critical biography, but also actively learns the strong points of western biography in depicting the character. learning the biographical style of western and introducing western autobiographical pattern provide the paradig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odern biography. although the details of the subtle and the eagled depict are not reall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 qichaos biographies. however, actively to the western learning , liang qichao present some new methods of depicting the character .at this point , liang qichao makes chinese biography are integrated into western biography. through the deep investigation of liang qichaos biography works and theory, we can mor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deeply realize liang qichaos achievement of literature ,hi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literary history . key words: liang qichao, biography ,biography theor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ge, artistic feature 引言 1 引 言 梁启超堪称中国 20 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的主将和文学界革命的陶铸者。他 对古老的中国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掀起中国近 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出于更新国民和新学建设的需 要,他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史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曲界革命等一系列 主张。他是开风气之先、对中国文学在 20 世纪初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 这种影响,在他那个时代无人比肩。 对于梁启超文学成就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程。百年之中, 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他的散文、小说和诗歌的理论与创作。尤 其是他的散文创作及其巨大影响,百年来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这是因为散文是 梁启超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 假如我们不是以狭隘的观念定义散文, 那么梁启超的新体散文应包括三类 政论文、传记文与杂文。然而综观有关梁启超散文的研究,其研究论述的重点 一直都是梁启超的政论文。对于梁启超的传记文与杂文,尤其是传记文的研究可 以说是薄弱的甚至是缺席的。 纵观有关近代文学的文学史论著, 如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3 年) 、 陈子展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1929 年) 、 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 (1932 年) 、 游国恩主编 中国文学史 (1963 年) 、 任访秋主编 中国近代文学史 (1988 年) 、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1992 年) 、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文 学卷) (1997 年)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2010 年)等,一般对梁 启超的诗歌、新体散文、小说、戏曲甚至是翻译都有一定篇幅的介绍,而其传记 作品只是偶尔被作为新体散文的例证而简单地给以提及,有的甚至连提及都没 有。 在上述提到的文学史著作中, 只有郭延礼先生的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第 二卷) ,对梁启超的传记作品给予了一定篇幅的论述。在该书第二十章近代文 学革新运动的主将梁启超的第三节梁启超的新体散文中,郭先生用了不到 三页的篇幅论述了梁启超传记作品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传记作品的语言 特点。郭先生把梁启超的传记作品作为其散文的一种传记性散文,与他的政 论性散文分开论述, 这对于梁启超传记作品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 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 2 郭先生对于梁启超传记作品的分析论述还是不充分的,有待进一步的补充。 也许如陈平原先生所说,或由于关注点的不同,不免重议论而轻叙事,从而 忽略梁启超或长或短、或中或外的人物传记;或如郑振铎先生,虽然注意到梁启 超的传记文绝不是什么平铺直叙的寻常史传,可限于体例,只能将梁启超的传记 作品作为“历史著作” ,与代表“新文体”实绩的政论文章区分开来;或如钱基 博先生,囿于“文章”的观念,不将“史著”纳入论述的视野。 总之,中国文 学史有关梁启超传记作品的研究与论述可是说是不充分的,甚者是缺失的。 对梁启超传记作品论述较多的是夏晓虹先生。夏先生在其著作觉世与传世 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的第五讲 “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梁启 超“新文体”研究中,把传记作品作为他散文的一种,较充分地论述了梁启超 传记作品在传主选择、作传目的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在第九讲 “欧 西文思”与“欧文直译体”梁启超与日本明治散文中分析比较了梁启超一 些新体评传与徳富苏峰所作传记的关系。 夏先生对梁启超传记文的研究开启了后 人研究梁启超传记文的范式。但限于篇幅与体例,夏先生未能对梁启超的传记作 品展开充分的、更深入的论述。 80 年代中期,随着传记理论的发展和对传记文学的重视,相关的传记理论 著述和传记史学著作相继出现。朱文华传记通论 (1993) 、杨正润传记文学 史纲 (1994) 、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 (1999) 、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 理论研究 (2000、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 (2000)等对梁启超的传记作品或传 记理论都有相关的论述与评价。这些论述与评价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来 认识梁启超的传记写作和传记理论的。如杨正润的传记文学史纲是一部世界 传记文学通史、世界传记文学比较史,因此他对梁启超传记文学的认识更多是从 梁启超在整个世界传记文学上所具有的地位和影响来进行的;俞樟华的中国传 记文学理论研究侧重于传记文学理论的探讨,因此此书用了一章的篇幅论述了 梁启超的传记理论;赵白生的传记文学理论从传记文学的阐释策略出发,仅 仅论述了梁启超传记作品体现出的阐释方法。总之,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论 述的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和其传记理论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 地位与影响,但是限于各自的体例,这些论述都是大而化之的整体性论述,缺乏 参见陈平原.“元气淋漓”与“绝大文字”-梁启超及“史界革命”的另一面j.文学评论,2003,3:5-19. 引言 3 细致、全面、深入的探讨。从而梁启超的传记作品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有关梁启超传记作品及其理论的单篇文章不是很多。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对 梁启超具体的某一篇传记作品的研究, 或是以具体某一篇的传记作品为出发点对 梁启超传记写作的一个方面进行论述。这些研究虽然细致、深刻,但是这些认识 只是对梁启超传记作品一个面、甚至只是一个点的认识,并不能反映梁启超传记 作品的整体风貌。如王学斌的试析梁启超历史人物传记写作的困境以为例 ,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2 期)主要是以管 子传为例,探讨了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在宣传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再如,杨 俊才先后发表四篇文章分别论述了梁启超当代人物专传、历史人物传记、西方名 人传记以及当代人物散传等所具有的特点。 在这些单篇文章中, 朱文华的 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的文史意义 (南 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 年 1 第 4 期)和陈兰村的传记文学由古代向现 代发展的桥梁梁启超传记文初探 ( 浙江师大学报 ,1992 年第 1 期。 )较 全面探讨梁启超传记作品和传记理论,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他们对梁启超传记 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分析都很简单,对其传记理论只是简略性的介绍。 正如朱文华所说,传记是一类具有特殊内容题材和文体的作品。 传记本质 属性归于史学范畴,因此,传记写作会受到作者史学观的影响。同时,传记又与 文学、文章学等有密切的联系。例如,传记作品和一般文学作品一样注重揭示和 刻画人物形象,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注重文章篇章结构的安排,注重材料的取 舍和组织运用方法等等。所以传记写作也受写作者文学观念的影响。而梁启超是 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 且是 20 世纪初著名的新史学家。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政治活动家,而 且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梁启超不仅提出了“诗界革命” 、 “文界革命” 、 “小说界革命”而且也提出了“史界革命” 。 正如陈平原说: “以一人而包揽晚 清四大革命的命名权,而且在每场革命中都能以身作则,多有创获,这 实在是个奇迹。 只有在晚清这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 才可能出现如此局面。 可这同时也提醒我们,此四大革命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并非像日后研 究者所描述的那样,有各自独立的疆界。 ” 朱文华.传记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 陈平原.“元气淋漓”与“绝大文字”-梁启超及“史界革命”的另一面j.文学评论,2003,3:5-19. 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 4 从数量上说在梁启超庞大的著述中,他的传记作品可谓“冰山一角” ,但是 传记写作却伴随梁启超一生,并随其史学思想、文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 化。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和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一样服从于新民救国的主 旨,遵循“求俗”与“变雅”并行不悖的发展路径,改变了传统观念,解放了旧 式文体,发展了文学语言,为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应该 和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一样进入文学史家的论述范围,在文学史上占有 一定位置。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梁启超的传记理论和传记作品进行一次细致的、全 面的论述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对梁启超的传记作品有更全面、更深 刻的认识,而且能够对梁启超的文学成就有一个更全方位的认知。与此同时,通 过传记作品的分析与论述,可以更具体地看到梁启超“史界革命” 、 “文界革命” 的表现形态与功效。 第一章 梁启超的传记文学理论 5 第一章 梁启超的传记文学理论 梁启超的传记文学理论及其作品,是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历史中的一环。如同 梁启超本人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启蒙作用一样, 他 在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也占有显著而重要的位置。 梁启超的传记写作,也是对他自己所提出的传记理论的认真实践。因此,探 讨一下梁启超自身的传记理论, 能够让我们从质的层面对梁启超的传记作品有个 整体性的认知。 梁启超没有专门的传记理论著述。 他的传记理论主要蕴涵于他的史学著作之 中,主要见于新史学 、 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梁启 超的传记理论是他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传记理论大致含有一下三个层 面:传记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功能、传记作品的内容要素与美学要素、传记写作的 态度与目的。 一、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功能 (一) 、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史学范畴 传记的本质属性归于史学范畴。无论对国内传记还是国外传记,梁启超均作 如是观。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之中国之旧史 这一章里,把中国史学分为十种二十二类,第六种即是传记。他认为传记又可以 分为通体与别体两类, “通体如满汉名臣传 、 国朝先正事略等是也;别体 如某帝实录、某人年谱等是也” 。 在同年稍后发表的东籍月旦一文中,梁启 超把日本的历史书籍分为八类论述,其中第八类便是传记。 梁启超对传记历史属性的认识,使他在写作传记时,总是自觉地把自己放入 史家的位置,从而他选择的传主都是历史上真实可靠的、有详细史料的人物。他 认为有两种人虽然伟大奇特,但是绝对不应作传。一是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只要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 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 6 带有神话性,都不应替他作传;一是像屈原、吴道子这些资料很缺乏的人,不能 亦不应作详传。 梁启超的传记“严守了传记从根本上属于史学范畴的立场,划 清了史学与非史学(文学)的界限” ,从创作实践上强调了传记的真实性原理, 维护了传记的生命。 虽然梁启超把传记归于史学范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 家一样,把传记视为史学的附庸。1902 年元月,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 , 内容分门别类,设计十分周密。其中辟有“传记”栏目,与其他栏目如“学说” 、 “学术” 、 “历史” 、 “小说” 、 “论述”等并列。后来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里, 梁启超把中国整个史学研究划分为人的专史、事的专史、文物的专史、地方的专 史、断代的专史等并列的五个方面。这些就明确说明在梁启超眼中,传记是一门 与史学有联系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 这种认识在学术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 创新。这种认识,对“专传”名词的提出以及重视人物传记的写作都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 (二) 、传记作品的社会功能: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国之旧史明确提出了史学应具有的社会功能: “史 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也” 。 梁启超认为欧洲民族主义之所以发达,列国文明之所以日进,史学之功居其 半。 中国史学有两千年的发展史, 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有名的史家不下数百, 而且在泰西通行的各学科中,史学是唯一一门为中国所固有的,可是中国史学却 没有发挥这样的社会作用。 中国传统史学之所以未能“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 梁启超认为这是 因为中国传统史学存在“四弊” 、 “二病” 。所谓“四弊” :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 家” 、 “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知有事实而 不知有理想” 。 所谓“二病” : “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 “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49-50. 朱文华.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的文史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 4):51-58.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3. 同上 同上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4. 第一章 梁启超的传记文学理论 7 “四弊” 、 “二病” ,给读者造成了三大恶果,即难读、难别择、无感触。所以 他认为“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 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 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然遍览乙库中数十万卷之著录,其 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 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 。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是中肯而全面的,是很切封建旧史之弊的,对 当时的知识界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作用。他把创立新史学,进行历 史教育, 看作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是很有见地的,也值得我们借鉴。 梁启超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也是他对传记社会功能的认识。梁氏对传记 应具有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从根本上影响了他对传记 作品内容与传记写作目的的认知。 这一切, 使他的传记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充满了爱国主义色彩,这也是他的传记作品能在当时的青少年中产生巨大影响, 一再被他们提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传记作品的内容要素与美学要素 (一) 、传记作品的内容要素: “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 梁启超强调,传记应以人物为本位,记个人的言论行事及其性格。但同时他 又指出,专以人物为主的历史, “用最新的史学眼光去观察他,自然缺点甚多, 几乎变成专门表彰一个人的工具” 。 因为偏于个人的历史, 精神多注重彰善惩恶, 差不多变成为修身教科书,失了历史性质。 为了不使传记成为一个人的起居注,一个人的墓志铭,他认为在作专传时, 要注重“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 , “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 化之状” , 注重“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也就是说要关注传主与他所处社会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5.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5.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7.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29.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3. 同上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9. 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 8 时代的关系,注重传主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影响,要以人物为历史之材料,不能以 历史为人物之画像,要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不能以时代为人物之附属。只有这 样,才不会驯至连篇累牍,胪列无关世运之人的言论行事,使读者欲卧欲呕,才 不会使读者 “虽尽数千卷, 犹不能于本群之大势有所知焉” 。 只有这样, 才能 “使 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 , 使国民的群力、群智、群德能够产 生,使群体能够成立。 梁启超对传记作品内容要素的认识,首先决定了他选择传主的首要标准,必 须是一时代的代表人物,是“伟大人物” 。 这种伟大,不单指人格的伟大,也包 括关系的伟大。正如他所说: “我理想的专传,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 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 。 其次,这 种认识,使他的传记注重考察传主在历史上有何等关系,注重探讨时势及环境如 何影响到传主的行为以及传主的行为又如何时时势及环境发生变化。 这些使得他 的传记作品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观察力,从而他的传记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但同时这也成为他传记作品重视不重人一大弱点的病源。 (二) 、传记作品的美学要素:组织与文采 梁启超说: “有了史德,忠实的去寻找资料;有了史学,研究起来不大费力; 有了史识,观察极其锐敏:但是仍然做不出精美的历史来。要做出的历史让人看 了明了,读了感动,非有特别技术不可。此种技术,就是文章的构造” 。 他认为 史家的文章技术可分为两部:一是组织,二是文采。 所谓组织,即全部书或一篇文的结构。梁启超认为组织好一篇文章的结构, 看时容易,做时困难。要想使一篇文章的结构达到“所叙事项虽千差万别,而各 有其凑笋之处;书虽累百万言,而筋摇脉注,如一结构精悍之短札也”这样的要 求, 必须要对史料进行精心的剪裁与排列。因为“许多事实,不经裁剪,史料 始终是史料,不能成为历史。譬如一包羊毛不能变成呢绒” 。 梁启超指出,由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9.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9.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42.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38-39.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2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29.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24. 第一章 梁启超的传记文学理论 9 于中国传统史家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使浩若烟海的史书中塞满了“邻猫生子”之 类无用的史实, “往往有尽读一卷,而无一语有入脑之价值者” , 从而造成中国 史学知识不能普及。所以他认为一个好的史家要善于别裁。 所谓文采,即写人写事所用的字句词章。梁启超十分重视文采问题。在新 史学论书法中,他说,历史并不是为了记述一人一姓的事迹,而是“将以一 述民族之运动、变迁、进化、堕落,而明其原因结果也” 。 所以,善于作史的人, “必无暇断断焉褒贬一二人,亦绝不龂龂焉褒贬一二人” 。 为什么呢?因为褒贬 一二人,是“专科功罪於此二人” , 而为众人卸其责任。结果,上启枭雄私天下 之心,下堕齐民尊人格之念。所以他认为史家不必遵守所谓的“春秋书法” 。梁 启超认为,真正的“书法”应是“以悲壮淋漓之笔,写古人之性行事业,使百世 之下,闻其风者,赞叹舞蹈,顽廉懦立,刺激其精神血泪,以养成活气之人物。 而必不可妄学春秋 ,侈衮 钺于一字二字之间,使后之读者,加注释数千言, 犹不能识其命意之所在” 。 他认为文采的要素很多,但是一个人的字句词章至少 要做到“简洁”与“飞动” , “一面要谨严,一面要加电力,好像电影一样活动自 然” 。 梁启超对史家应具有的“组织”史才的认识,使他在传记写作时非常重视史 料的剪裁与安排, 非常重视文章篇章结构的布局。 随着他对西方传记模式的引入, 他的传记作品为现代传记分章节或加小标题开了先河, 在文体形式上为中国现代 传记的确立提供了范式。 他对传统史家“书法“的评判和对史家应具“文采”史才的认识又使他非常 重视传记作品的语言美。随着梁启超“新文体”的日益成熟,他的绝大部分传记 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新文体”的特征,并能够代表他“新文体”散文所取得的 成就。梁启超的传记作品,足以感动广大读者的,除了思想题旨外,还在于作品 通篇所洋溢着的那种具有奇异的审美效果的语言文字魅力。 三、传记写作的态度与目的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5.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7. 同上 同上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29.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27. 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 10 (一)传记写作的态度:忠实客观 梁启超非常重视史家作史的态度,在其史学著作中,他曾一再地论述史家道 德的重要性。 梁启超在新史学 论正统中批判了中国传统史家在所谓“正统论”的影 响下,奉行成即为王,败则为寇的作史原则,使“同一人也,甲书称之为乱贼、 偷窃、仇雠、夷狄,而乙书则称之为圣神焉。甚者同一人也,同一书也,而今日 称之为乱贼、偷窃、仇雠、夷狄,而明日则称之为圣神” 。 梁启超认为在“正统” 论思想指导下写的史书, “不过一家之谱牒,一人之传记” , 几乎是“赌博耳, 儿戏耳,鬼蜮之府耳,势力之林耳。 ” 所以梁启超认为, “良史” ,应该以客观、 公正的态度“三致意”于“国民系统盛衰、强弱、主奴之间” , 而不是“犹忻忻 焉与百步五十步之间,而曰统不统、正不正” 。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梁启超再次论述道: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 忠实。何谓忠实?即“对于所叙述的史迹,纯采客观的态度,不丝毫参以自己意 见”便是。 就如画一个美人,要绝对像那个人。 “假使把灶下婢画成美人,画虽 然美,可惜不是本人的面目” 。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认为,尽管史记屈原列 传情感浓烈、催人泪下,可是这篇文章“事迹模糊,空论太多。这种借酒杯浇 块垒的文章,实在作的不好” , “把史学家忠实性失掉了去” 。后来在作文教 学法里梁启超再一次强调,凡从事传记之类记载文写作的人万不可用主观的情 感夹杂其中,将客观事实任意加减轻重。 忠实客观的态度一直贯穿梁启超传记作品的始终。 正是由于梁启超把客观忠 实奉为座右铭,他才能对传主及其事件具有真知灼见的认知,从而其传记作品才 具有历史的深邃性。 (二)传记写作的目的:为国民而作,以为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4.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1.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5. 同上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6.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14. 同上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52. 同上 第一章 梁启超的传记文学理论 11 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史家不知道朝廷与国家的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因此,传统史家作史“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 ; 从而使得史著的内容“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 舍此则非所闻也” 。 结果不但使二十四史成为二十四姓之家谱,成为地球上空前 绝后之一大相斫书,而且也使中国国家思想至今不能兴起。所以梁启超认为作史 者首先要有为国民而作的史学目的。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又提出: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 理公例者也” 。 梁启超把寻求“公理公例”作为史学的根本目的。 “公理公例” 的概念,是梁启超从西方自然科学中借鉴得来的。这里说的“公理公例” ,按照 梁启超的意思,应是指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 梁启超认为:史学是由“客体” 和“主体”结合而成的。所谓客体, “则过去、现在之事实是也” ; 所谓主体, “则作史、读史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是也” 。 历史研究和撰述, “有客观而无主 观,则其史有魄无魂,谓之非史焉可也(偏于主观而略于客观者,则虽有佳书亦 不过为一家言,不得谓之为史) ” 。 所以“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 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 。 寻求“公理公例”是为了什么?当然不是为了“理论之美观而已” ,而是为 了“施诸实用” 、 “贻诸来者” ,是为了“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 ,是 为了“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也” 。 梁启超这种历史目的观在其 后来的历史著述中一再提及。后来在历史研究法里,梁启超在前期基础上, 进一步把历史表述为: “史者何?记述人类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 其因果关系, 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 再后来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总论第一章又一次阐述了史的目的。什么事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 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 梁启超 这种明确的历史目的观,使梁启超每一篇传记都有明确的作传目的,那就是为国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3. 同上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0.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之七十三m.上海:中华书局,1936: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5. 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 12 民而作,以为现代人活动之资鉴,成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 随着时势的发展以及著述目的、著述身份的不同,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一再发 生变化。作为史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传记理论,不可避免地会有相应的变化。 在梁启超对传记的认识中,我们会发现有前后相互矛盾之处,这也是过渡时代产 物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当时中国史学理论性著作和传记理论同样不发达、薄弱 的背景下,梁启超的“既对中国古代传记理论有所扬弃,又吸收了西方传记理论 精华的传记理论,可以说是中国整个现代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开端。 ” 梁启超的 传记理论以其学理上的正确性和知识形态上的系统性,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 学者对传记理论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朱文华.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的文史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 4):51-58. 第二章 梁启超传记作品的时代特征 13 第二章 梁启超传记作品的时代特征 夏晓虹在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一书中综述梁启超一生的文 学道路时说,梁启超的一生大概可以 1917 年脱离政界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以政治家而兼事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 后期则以文学及其他学科的专门学者 而兼评时事。 在梁启超的前期,从他投身政治活动起,就自觉地以“觉世”为 责;即使治学,也念念不忘“学者以觉天下为任” 。 可以说梁启超前期著述的宗 旨是作“觉世之文”而不作“传世之文” 。 梁启超绝大部分传记作品写作于 1898-1912 年, 而且大部分刊载于 清议报 与新民丛报 。可以说,梁启超的绝大部分传记作品和他的政论性散文一样属 于刊载于报刊的“觉世之文” 。他的传记作品和他的政论行散文一样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 一、 “振民气” 、 “厉国耻” 、 “新吾民”之宗旨 一般来说,凡是严肃的传记作品,其对传主的选择大致上是与作者的广义的 学术方面的写作意图相一致的。即是说,作者选择一个准备为之立传的传主,总 是有某种明确的意图,换言之,作者总是从某种意图出发,来选择一个最能体现 这一意图的人物作为传主。那么梁启超是从哪种意图出发,来选择他的传主的?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里论述了有七种人可以作为人物专传的对 象。这七种人都是伟大者,这种伟大,不单指人格的伟大,也包括关系的伟大。 梁启超理想的专传,是以一个与时代有特殊关系的伟大人物为中心,将其周围有 关系的事实都归纳其中,这样横的竖的,都网罗无遗,从而达到“其对象虽止一 人,而目的不在一人”的作传目的。 那梁启超为之立传的人物有哪些? 据朱文华统计,以饮冰室合集为材料依据,除去明显的“述学”性质的 文章 和有关的学术史专著,梁启超编撰的传记作品“总计有 85 篇,近百万字。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m.北京:中华书局,2006:5.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二m.上海:中华书局,1936:2.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九十九m.上海:中华书局,1936:39. “述学”性质的文章即指对学者-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的介绍和评判。典型的如霍布斯学案 、 斯片挪莎 学案以及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 、 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等等. 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 14 其中,短文(千字上下)约占半数;凡重要的或著名的优秀的约占 20 余篇,且 多为中长篇幅(几千至万字上下,或几万十几万字)的专文或专书,总字数约 60 万。 ” 如果对梁启超所选择的传主加以归纳分类的话,明显地可分为三类: 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康有为、李鸿章、袁世凯等) ;二是西方杰出 的政治家、革命家(如噶苏士、意大利建国三杰、罗兰夫人、克林威尔) ;三是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代表人物 (如赵武灵王、王荆公、管子、袁崇焕、孔子、墨子、陶渊明、张骞、班超、郑 和、梁道明等殖民八大伟人) 。 这些人,或者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对全社会有关系全局的影响,其命运 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如李鸿章、康有为、管子、王安石、袁崇焕、玛志尼、 加里波的、加富尔、噶苏士、罗兰夫人、克林威尔等;或者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 贡献的人物,在他们专力从事的事业中,以其建树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如张骞、 班超、郑和等。这些人物都非常具有重要性。人物具有重要性,这是梁启超选择 传主的首要标准,这个标准,梁启超在其传记理论中已经详细地阐释过。梁启超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重要的人物作为传主?也就是说, 梁启超为这些人物立传的意 图是什么? 梁启超在其史学著述中一再强调,史学应成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 作为一个具有历史癖的政治家,梁启超每作一传,都有鲜明的现实目的即从中国 现实出发,择要予以介绍,从而能够达到“明朝局” 、 “振民气” 、 “厉国耻” 、 “新 吾民”之目的。 梁启超之所以为“负谤于中国甚矣”的李鸿章作传,那是因为李鸿章为近代 中国近四十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 四十年来, 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代表人物。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 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