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研究生:商伟指导教师:何敏学 摘要:本论文以身体发育阶段的初中女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掷软式垒球作为 远投能力,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其动作进行分析,寻找女子在发育阶段投掷动作的规律, 探讨投掷能力在此阶段的特点,以及与其它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与 业余运动训l 练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身体素质和投掷能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初一女生的斜身引体和5 0 米跑与投掷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在上位群的投掷动作中 身体各部的移动速度比下位群快( p o 0 5 p 0 0 1 ) 。投掷动作在不同年级存在差异切 三女生的身体各部的移动速度较初一、初二女生慢,关节活动幅度也小于其它两个年级 的女生( p o 0 5 ,p o0 1 ) 。建议:在初中阶段应加强青少年投掷能力的教学,特别要重 视韧一、初二年级女生全身协调性运动和爆发力的训练。 关键词t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身体素质上、下位群 l 前言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又是锻炼身体、增强力量的锻炼 手段。投掷的基本特点是手持投掷物,向一定目标通过全身自下而上的快 速协调用力最后通过投掷臂及手将器械投向尽可能远或一定目标的运动 能力,是当青少年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上下肢及腰腹部力量发展到一 定水平后,相应发展起来的一种全身性运动能力,是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之 一j 评定一个人的投掷能力,主要是从投掷的远度、速度及动作结构的合 理性来进行研究,而这些则与身体素质,肌肉的爆发力,全身的协调能力 育一定的相关。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普遍提前,中、 小学生身体充实度有所增加,城市中、小学生胸围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在 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其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肺活量、耐力素 质呈下降趋势,柔韧素质趋于停滞或下降趋势,特别是力量素质表现的不 尽人意。2 0 0 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的调研结果,与1 9 9 5 年相比,我国学生 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明显下 降趋势其中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指标水平1 3 至1 8 岁的中学生平 均下降1 7 5 厘米;反映上肢力量的斜身引体及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 等指标与1 9 9 5 年相比,13 至1 8 岁中学女生,两项指标下降2 1 次和1 2 次。 学生力量素质下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 同,其中有学生自身锻炼的不足,也有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以及学校 体育课内容上的问题。另外,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中怕苦、怕脏、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参加锻炼中选择锻炼的项目时避“重”就“轻”。 有调查显示,排在“你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的前三位是球类、游泳、滑 冰,分别为6 8 5 、5 6 0 、4 50 ,而选择长跑锻炼的学生仅占1 9 1 , 选择力量练习锻炼的学生更不多。 众所周知,肌肉力量是人类身体素质之首,它不但直接决定着人体运 动能力,还在运动器官伤病防治、身体成分的调控以及老年人延缓肌肉萎 缩与骨质疏松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间获得一 定强度的肌肉力量素质可以使其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和在参与闲暇活动时 不会引起疲劳。有研究报道,人体脂肪含量与雌激素,胰岛素样生睡因子 等激素为正相关关系。这提示我们如女生体脂含量过高,会因生长素水平 的低下而影响少儿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徐缓,于扰骨矿物质含量,容易较 旱出现衰老。通过肌力练习可改善肌肉质量,提高瘦体重比例,进而改善 生长素与雄激素水平,消除怕冷、手脚冰凉的现象,改善机体抗疲劳能力 和精神状态。 进入青春期的女生,从身体形态、机能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女生肌肉占身体的比重及肌肉力量都比同年龄男生差,尤其是肩带肌、疆 背肌、前臂肌、手腕屈肌及腹肌力量较差,表现在做支撑悬垂时动作无力 而支撑不住全身易脱手受伤。因此,加强青春期的肌肉协调性和小肌肉群 的练习是提高初中女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 目前对投掷能力的研究大多数是对运动员的投掷动作,如网球的发球 动作,羽毛球的扣杀动作,排球的扣球动作,篮球、棒( 垒) 球的投球动 作等的生物力学分析,而对发育阶段的女学生投掷能力的研究还没有开展。 本论文采用投掷软式垒球反映投掷能力水平,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其 动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探讨投的能力与发育期的身体素质的关系,寻 找发育、发展阶段的女中学生投动作的规律,为中学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科 学依据。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1 研究对象 实验采取自愿原则,随机选取大连市第十三中学初一、二、三年级女 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年级3 6 人,二年级3 8 人,三年级3 8 人,共计1 0 2 人,按年级分为三个测试组,实验对象经学校身体检查,全部合格,均无 疾患,符合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均为右利手。测试时间为2 0 0 2 年9 月至1 1 月间。 2 2 研究方法 2 2 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先后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主要部分见文后参考文献。 2 2 2 测量法 2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身体形态类:身高、体重、胸围、手陡、手宽、 身体素质类:5 0 米跑、斜身引体、纵跳、握力、背力、投垒球。 运动生物力学类:投垒球时身体各部位的移动速度以及身体关节角度 的变化情况:对远投距离的上、下位群的分析( 注:上位群是远投距离的 平均值加上i 2 标准差,下位群是平均值减去1 2 标准差。) ;技术动作分析: 把技术动作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准备部分( 向后引臂阶 段) ,球从静止开始到后摆的最高点。基本部分( 向前挥摆期) ,从后摆结 束到球出手。结束部分( 随势动作) 。球出手后的惯性动作。 2 2 3 实验器材 采用s o n y 数码摄像机( d s r 一3 2 7 p 广播级数字摄像机,水平清晰度 7 5 0 线) 2 部;图象采用k w o n - - 3 dv 3 0 生物力学软件进行解析;其它数 据在s p s s1 0 0 统计软件上进行处理。 2 2 4 实验过程 实验地点为辽师大球类馆,2 部摄像机以1 1 0 度夹角同时进行拍摄, 录制每个女生投掷垒球的全部动作过程,并记录其远度。 两步摄像机所采用的视角 3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一律采用平均值士标准差( m s d ) 表示,采用s p s s l 0 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常规t 检验。 4 研究结果 4 1 初中女生身体形态变化情况( 表1 ) 在身体发育阶段,投掷能力与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对测 试者的身高、体重、胸围、手长、手宽的形态方面进行测量。结果显示: 身高、体重、胸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手长的测量结果表明:初二女生略显低下,但是在初三时又有增长的趋势, 初一、二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说明手长的发育在一年级时 出现停滞状态。手宽的测量结果表明:二年级时下降,到三年级时又呈明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显上升的趋势,一、二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表1三个年级女生身体形态测量结果 ( 木:p 0 0 5 ,牺- :p 0 0 1) 4 2 初中女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表2 ) 表二是与投掷能力有关的背肌力、握力、纵跳、5 0 米跑、斜身引体五 项测试结果。背肌力的测量结果是:初二年级的女生有些下降,一年级和 三年级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说明背肌力量在一年级、二年级阶 段还没有完全发育。另外,对远投距离的下位、上位群之间的统计结果看, 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p 0 0 1 ) ,说明在青少年的肌力方面上位 群具有优势:握力的测量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一、二 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1 ) :斜身引体的测量结果是: 在初三年级有快速发展的趋势,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 。5 0 米跑的测量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增长出现下降的趋势,各年 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 ) 。另外,下位、上位群之间也有差异( p 0 0 5 ) , 证明上位群在速度方面具有优势:纵跳的测量结果显示:在三年级时出现 下降的趋势,在二年级和三年级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 另外,远投距离的下位、上位群之间的差异也是极其显著的( p 0 0 1 ) ,说 明上位群在肌肉的爆发力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垒球的远投距离,一年级n - - - 年级逐渐呈下降的趋势,三年级时稍微 有些提高。但是,如果对各年级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只有一、二年级之 间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说明到二、三年级时投掷能力水平的发展开始停 止。 另外,从f 、上位群之间的远投距离比较其差异性也非常显著 ( p 0 0 1 ) 。 根据远投距离,划分下、上位群的标准是小于1 5 2 米的为下位群,超 4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出2 0 米以上的为上位群。 表2 初中女学生身体素质测量结果 r + :p 00 5 ,籼:p 00 1 ) 4 j 远投距离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 表3 ) 远投距离与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系数各年级都不是很高,r = o 5 以上的 只有一年级的斜身引体和5 0 米跑。 表3 远投距离与身体素质的单相关系数 l 术:p 0 0 5 t 牺:p 00 i ) 4 4 投球动作的分析 4 4 1 耳珠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图l 和表4 可以看出:从准备部分开始到基本部分移动速度逐渐加 快,刨结束部分逐渐减速。这说明在准备部分中,投掷臂开始向前p 方做 引摆,与此同时,上体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形成反弓姿势。基本部分中身 体向投掷方向快速移动,到了结束部分,由于球出手后的惯性动作,出现 顺势摆动减速。 从耳珠点的平均移动速度的下位、上位群看,几乎显示出同样的倾向,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没能证明上位、f 位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证明不是由于远投能力而产 生速度的差异。 表4 耳珠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 :p ( 0 0 5 ,十 :p 0 0 1 ) 图1 耳珠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i 位群) 从图2 和表5 或以看出:壬准备部分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差异显著l p 0 0 5 ) ,在基本部分中一、一年级与三年级间的差异很明显( p ( o 0 1 ) 。这 一点说明,在基本部分的前半段中,二年级没能充分的“积累能量”。 特别是,三年级头的移动速度变化较慢;另一方面能够看到的是在一、 二年级中由于引摆时是向后方的“积累能量”,加速了球出手的速度,随 后出现随势前摆维持身体平衡的姿势。 表5 耳珠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l :p 0 0 5 ,k :p ( 00 1) 6 树中史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图2 耳珠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4 4 2 肩峰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由表6 和图3 看出:肩峰点的平均移动速度,从准备部分到基本部分 移动速度加快,刨了结束部分义出现快速减速。这是因为从投动作的引摆 阶段到球出手之间上体反弓动作随着肘关节的伸展向投掷方向挥摆动作 而引起“鞭打动作”的结果。 对肩峰点平均移动速度的f 位、上位群的分析来看,两群儿乎显示出 同样的倾同,看不出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远投能力是不会产生速度 的筹异。 表6 肩峰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 术:p 0 0 5 , 斗:p ( 0 0 1 ) 铆中复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图3 肩峰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由表7 利图4 可以看出:在基本部分中二、= 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lp o0 5 ) ,一、二年级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 。同时证明了= := 年 级比一、二年级在基本部分的前半段的移动速度要慢,没有出现较人的向 前挥摆动作,“能量积累”不充分。 表7 肩峰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问) f + :p 0 0 5 ,丰丰:p 00 1) 囝4 肩峰点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问) 4 4 3 桡骨点( 肘) 的平均移动速度 韧甲血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由表8 和图5 可知,桡骨点的平均移动速度是:准备部分剑基本部分 移动速度加快,到了结柬部分多少有点减速。这是由于宿的移动与肘关节 的移动相同,从引臂挥摆到球出手之间的移动速度的加快,_ ;生肩挥摆后的 身体前屈摆动中,引起了“鞭打动作”。 对桡骨点的f 位、上位群的平均移动速度分析来看,两者之l 司没育显 著性差异。 表8 桡骨点( 肘)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异。 ( $ :p ( 00 5 ,桕k :p 0 0 1) 划5 桡骨点( 肘)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从表9 和圈6 看桡骨点的平均移动速度发现各年级间没有显蒋性差 表9 桡骨点( 肘)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9 初中史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 术:p 0 0 5 ,$ 乖:p 0 0 图6 桡骨点( 肘)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4 4 4 茎突点( 腕) 的平均移动速度 由表1 0 和图7 看出茎突点的平均移动速度,从准备部分刮基本部分移 动速度出现急加速,到了结柬部分开始出现减速现象。这是因为从基本部 分剑结束部分中,府、肘关甫加速后,由r 减速,被积累的能量传至手腕 开始加速动作这个与球的出手仞速度有一定的关系。 对茎突点平均移动速度的f 位、上位群分沂来看,虽然上位群多少有 点提高,但是看不出两群间的显著性差异,只能看到手腕的移动速度对球 山手速度的影响。这段距离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与合理初速度和出手角度有 一定关系。 表1 0 茎突点t 腕)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 :p ( 00 5 ,扣# :p ( 00 1) 0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图7 茎突点( 腕)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从表11 和幽8 可知,在结束部分一年级和三年级间具有显著性莘异 ( p o0 5 ) ,在三年级中,最后的投球挥摆动作的速度幔,说明没能充分做 刮维持身体平衡的惯性动作。 表茎突点( 腕)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 半:p 0 0 5 ,球木:p ( 0 0 1) 蚓8 茎突点( 腕) 的平均移动速度【年级间) 4 4 5 髂骨点( 疆) 的平均移动速度 由表1 2 和倒9 看出,髂骨点的平均移动速度,从准备部分到基本部 分多少有点加速,到了结束部分开始出现减速的现象。 这是因为从准备部分的后半阶段到基本部分的前半阶段左脚( 投掷臂 铷中立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的相反的- t ! u 脚) 的迈出支撑使运动“能量积累”在肩和上肢上,到了结 束部分出现减速现象,引起了“鞭打动作”。 对髂骨点平均移动速度的下、上位群来看,准各部分和基本部分中上 位群的加速度快,两群间的差异显著( p 00 5 ) ,在下位群中,产生“鞭打动 作”效果的能量减少。、 表1 2 髂骨点( 腰)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 4 :p 0 0 5 ,o :p 0 0 ) 图9 髂骨点( 腰)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卜- 位群) 由表1 3 和图1 0 看出,髂骨点的平均移动速度,准备部分的一、- 二年 级和三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o 0 5 ) ,证明在三年级基本部分的前半 部分“能量积累”不充分。 表1 3 髂骨点( 腰)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2 种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 $ :p 0 0 5 ,术) :p 0 0 1 ) 图1 0 髂骨点( 腰)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4 4 6 腓骨点( 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从表1 4 和图11 可看出,腓骨点的平均移动速度,是从准备部分开始 刮基本部分的移动速度加快,再到结束部分出现减速现象,它与腰部相同。 为r 给球传导更大的能量从基本部分的后、阜段开始,结束部分的移动速 度加快,出现“能量积累”动作。但是,与腰部相比较,从准备部分到基 本部分的加速度出现缓慢现象支撑脚( 轴足) 的扭转没有完全进行力鹫 的移动转换。 表1 4 悱骨点( 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 十:p 00 5 ,k :p 0 0 1 ) 幸j j 中史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图1 1 腓骨点( 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对腓骨点的平均移动速度的下- 位、上位群分析来看,往基本部分和结 束部分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p o 0 1 ,p o0 5 ) 。蜕明上位群比f 位样支撑脚 ( 轴足) 转动要人,由r 力晕的移动使“能量积累”的动作发挥的更充分, 从表1 5 和目1 2 看出,腓骨点的平均移动速度在准备部分一年级年二 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o o 0 5 ) ,基本部分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差异非常 显著( p ( o 0 t ) ,在结束部分中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o0 5 ) ,二年级和三年级也有显著性差异( p ( o 0 5 ) 。可以看出在一、 二年级中膝关节的“能量积絮”动作比三年级充分。但是,由f 在结柬部 分有“鞭打动作”效果,使轴足的移动速度减缓,惯性动作减少。导致没 有充分的增加能量。 表1 5 腓骨点( 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闻) ( :p 0 0 5 ,# # :p ( 00 1) 4 毫u 中史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圈1 2 腓骨点( 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问) 4 4 7 踩点( 踝) 的平均移动速度 从表1 6 和图1 3 看,外踝点的平均移动发现在各部分中出现了互相 追赶的加速度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迈出脚的力量移动,引起了轴足的 能量释放。 对外踝点平均移动速度的上、卜| 位群分析来看,发现在基本部分结 求部分中,两群之间具有非常显蒋的差异( p o0 1 ) 。说明在上扭群中更 加快速的进行_ 力鼙的移动。 表1 6 外躁点。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f 位群) ( :p 0 0 5 ,枷k :p 00 1)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图13 外踝点( 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上、下| 位群) 从表1 7 和图1 4 看出,外踝点的平均移动速度,在基本部分中二年级 1 1 u 年级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p o 们) ,在结束部分中一年级和二年差异显 著( p o 0 5 ) 。从而说明在基本部分中三年级的轴足滞留在体后,没有很好 的把能量传导给下肢。另外,在二三年级的结束部分中没有充分的进行 惯性的挥摆平衡动作。( 表1 7 ,图1 4 ) 表1 7 外踝点( 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 :p 0 0 5 , :p 0 0 1) 图1 4 外躁点( 膝) 的平均移动速度( 年级间) 6 仞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4 4 8 肘关节角度的变化的分析 从表1 8 和图1 5 看出,肘关节角度的变化,从准备部分到基本部分肘 关节屈曲,到了结束部分肘关节再次伸展。证明了在挥摆期肘伸展,接f 来到球出手时肘屈曲,并在前屈随势动作中再一次伸展。 从肘关节角度的变化对f 位、上位群进行分析可知,在结束部分中两 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叭) 。说明从基本部分到结束部分,时关节角度 的伸展缓慢( 分节动作) ,与f 位群相比较没有出现快投。 表1 8 肘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上、f 位群) ( 水:p o 0 5 ,丰木:p 0 0 1) 图15 肘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上、下位群) 从表1 9 和图1 6 看出,肘关何的平均角度变化,准备部分中的- 二年级 与三年级、一年级与三年级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o 0 1 ) 。三年级引摆 阶段时肘关节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伸展,相反形成了肘屈曲动作却没有形 成利用上肢的伸展而进行的投掷方法,而采用屈肘的投掷方法投球。 表1 9 肘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年级问)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 :p 00 5 $ + :p 0 0 1 ) 图1 6 肘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年级间) 4 4 9 肩关节角度的平均变化 由表2 0 和图1 7 看出,肩关节角度的变化是从准备部分剑基本部分j l l = j 关1 ,水平面上引臂外展,随后到了结束部分再次内收,形成挥臂摆的动作。 上、f 位群的肩关节角度的变化,二个部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o 0 5 p 00 j ) 。 表2 0 肩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上、f 位群) ( :p 0 0 5 ,# r :p 0 0 1) 栅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图1 7 肩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上、f 位群) 从表2 1 和图1 8 看,肩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一年级到二年级胸关节 角度变化再部分几乎呈现出同样的倾向,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2 i 肩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年级间) ( + :p 00 5 ,十8 :p 00 1) 图1 8 肩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年级间) 4 4 1 0 膝关节角度的平均变化 由表2 2 和图1 9 看出,各部分的关节角度逐渐变小。这是因为膝关节 在准备部分中有一定程度的伸展动作,随着向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移动, 力量转移到前踏脚上,支撑脚( 轴足) 随势缓慢的离开地面。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从下位、上位群看,在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中两群之间的差异是显著 的( p o 0 1 ) ,证明上位群部分膝的弯曲度更深,加大了对支撑脚( 轴足) 的牵引。 表2 2 膝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上、下位群) ( 十:p ,0 0 5 ,桕i :p 0 0 1 ) 图1 9 膝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上、下位群) 由表2 3 和图2 0 看出,膝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在准备部分中一年级 和二年级有显著性差异( p o 0 5 ) ,二年级与三年级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o 。0 5 ) ,在基本部分中二年级与三年级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o 0l ) , 一年级与三年级有显著性差异( p o 0 5 ) 。在结束部分中一年级与三年级的 差异为( p o 0 1 ) ,说明了在各个部分中一年级膝关节的每个角度都较小, 而二、三年级在整个部分中没有较大的变化,力量储存在支撑脚上( 轴足) , 没能够很好的完成牵引随势动作。 表2 3 膝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年级间)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 :p 0 0 9 ,# i :p 0 0 1) 图2 0 膝关节的平均角度变化( 年级间) 5 讨论与分析 5 1 身体形态对投掷能力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投掷能力受身体形态的影响。投掷运动员与一般人相 比其身体形态值非常的高,但是有的研究指出:一般人的身体形态与投掷 能力的关系不大,特别是对女子更是关联不大。 本研究发现:女子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手长、手宽与远投能 力关系不大,身体形态对远投能力没有影响。4 另外,在发育阶段中对两者 的关系没看到明确的特征。说明在发育阶段中的两者的关系没有明确的特 征。说明在一般人中,特别是女中学生身体形态与投掷能力没有多大关联。 5 2 身体素质对投掷能力的影响 与身体形态相同,关于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研究很多,根据 h o o k s ( 1 9 5 0 年) 对男子大学生远投距离与肌肉力量有何关系的调查研究中, 证实左右臂的屈曲力及右手腕的屈曲力之间有很高的相关( r = o 6 5 一r = o 7 3 ) 。另外,根据p a u e l s ( 1 9 7 8 年) 对1 2 岁到1 9 岁的5 0 5 名男子学生 研究结果证明:对远投掷能力影响最大的是肌肉力量。但是,日本体育学 者樱井对一般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各要素中,虽然 肌肉力量与投掷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本研究的结果也 说明,虽然上位群的爆发力、静力性肌力、速度等比下位群占有优势,但 在整体的动作分析上,发现身体素质对远投能力影响不大。 本研究中,只有一年级斜身引体和5 0 米跑与投掷能力显示出显著性相 关,是因为没达到身体素质的成熟期,还是没有充分发挥投掷能力所必备 的肌肉力量,总之,没能证明身体素质对投掷能力的贡献。 2 1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5 3 投掷技术动作对投掷能力的影响 投掷动作是在身体下肢和身体躯干产生力量,并利用爆发力与身体的 协调性的技能最后使其力量集中在肩、肘、腕的挥摆动作与前摆随势动 作上。为了充分发挥能量,各身体素质之间的协调具有很大的作用,保持 器械合理的运行轨迹? 把力量集中到球上,这种熟练的投掷技术动作是非 常重要的。 在本研究中通过投掷垒球来分析初中女生投掷技术动作,分析投掷能 力与投掷技术动作之闻的关联性。 正确的垒球投掷动作是在准备阶段身体正对投远的方向,两脚前后自 然站立,手持垒球位于肩上,投掷臂以肩为轴,向前一向下一向后上方做 弧形摆动,并形成身体侧对投掷方向。在基本阶段是当投掷臂摆至后上方 时,右腿以脚前掌为轴,围绕身体左侧轴积极蹬伸,推动右侧髋关节向投 掷方向转动,同时牵动着肩轴转向投掷方向,完成转肩翻肘的反弓动作, 此时身体正转向正对投掷方向,接着收腹挺胸,下肢先行使身体向投掷方 向移动,当身体重心移至左膝上方瞬间,左腿蹬伸,腰腹部肌肉和投掷臂 及肩带肌肉开始收缩,以胸带譬向前用力,最后以爆发性用力将球向前上 方投出。在结束阶段完成用力动作后,随着身体向前运动的惯性,立即换 脚降低重心,使身体向内转动以维持身体平衡。 在本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投掷技术动作图2 1 说明从下位、上位群中 的投掷臂和反侧左脚的迈出动作中看,上位群的特点是:左脚前迈,出现 支撑面。在准备部分中,投掷臂、上肢以及腰部向后方扭转,从右脚到左 脚进行身体重心的移动,左脚跳跃移动的同时,利用肩、上肢、腰部的扭 转进行投掷。能够看到投掷臂的挥摆、鞭打动作。下位群的特点是:在挥 摆阶段,肘关节的伸展不充分,球出手前,上体的后引动作幅度小,随势 上位群 另一方面在上位群中从引摆动作到向前挥摆阶段虽然不充分,但肘 关节伸展,肩和上体向后方引摆。在球出手后的惯性动作中,下位群中没 能看到的支撑脚( 轴足) 的跳跃动作在上位群中有所反映,证明进行了力量 的移动。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另外,关于身体各部的移动速度和关节角度在两群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是:从准备部分到基本部分中随着迈出脚的移步、支撑脚( 轴足) 进行扭 转动作,腰部移动和肩关节在水平面上外展,在基本部分到结束部分这一 阶段中,从球出手到随势惯性动作中支撑脚( 轴足) 的膝、踝的移动和膝 关节的屈曲动作,由于上位群的鞭打动作效果增大了随势及惯性动作。 另外,从不同年级差看,几乎在所有的基础项目中,三年级的身体各 部位的移动速度都慢,关节角度的变化也小,有利的投掷动作与各个年级 比较显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准备部分中肘关节的伸展,在基本部分 中头的不稳定,以及到结束部分踝、膝的移动和膝关节的屈曲等动作中, 显示出一、二年级要优于三年级。 正如从以上对女子投掷技术动作分析,对女生在初中阶段的投掷能力 下降原因表现在:青春期开始由于臀部、骨盆开始增大,限制了腰部的扭 转和下肢的运动,因此重点考虑进行早期全身协调性运动和爆发力的训练。 特别是前支撑脚快速移动所产生的上体、肩的翻转,并根据其动作出现的 良好挥摆,腰部的扭转等一系列的协调动作上,这些都是在发育阶段中的 重要课题。 6 结论与建议 6 i 结论 6 1 1 身体素质对投掷能力有部分影响,本实验得到的结果是初一女生的 斜身引体和5 0 米跑与投掷能力有一定关系。 6 ,1 2 在上位群的投掷动作中,身体各部的移动速度,从准备部分到基本 部分腰的移动和结束部分中的膝、踝的移动比下位群快( p 0 0 5 ,p o 0 1 ) , 在基本部分中,肩关节水平面上的外转和结束部分中的膝关节的弯曲度大, 显示上位群的步幅移动,挥摆的“鞭打动作”和随势惯性动作幅度都比较 大。 6 1 3 投掷动作的年级差异是:三年级的身体各部的移动速度慢,关节活 动幅度小,不能认定在高年级中其技术动作有所提高,而是出现了下降的 趋势。特别是:在基本部分中耳、肩的移动和在结束部分中膝关节的弯曲 中,三年级比一、二年级表现的更差( p o 0 5 p o 0 1 ) 。 6 2 建议 6 2 1 青少年的投掷能力最迅速的发展时期通常在1 3 一1 6 岁。1 3 岁后的青 少年经常参加与有关的投掷练习。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力量、灵敏、柔韧等 身体素质,蔼且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身体协调用力能力和投掷能力, 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吃苦、顽强、刚毅、勇于战胜自我的精神 和提高抗挫折能力。 6 2 2 不协调的投掷动作是影响学生投掷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中学 女生投掷能力差,与中学现设的投掷教学内容有直接的关系,现有有型的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投掷内容都是以竞技为主线,不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单一,给学生提供的 练习机会少,达不到对肌力的发展,也影响动作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内窖 的选择上,应贴近生活,将有型的竞技内容与无型的日常生活应具备的技 能引入课堂教学。另外,要优化教学环境和器材设备的投入,激发练习欲 望,提高投掷能力。 6 2 3 各年级投掷能力发展水平不正常,到了二年级停滞,说明目前中学 投掷内容各年级衔接性差,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身体特点,科学合理选择 投掷内容。 7 参考文献 1 沈峰高传清全国少年女排( 1 5 岁组) 身体素质成绩探讨 j 浙江体育 科技,2 0 0 0 ,( 6 ) 2 傅琪投掷运动“教才化”的探讨 j 教育与教学研究,2 0 0 0 ,( 3 ) 3 王保成周志雄再论铅球的最后用力 j 中国体育科技,2 0 0 0 ,( 5 ) 4 冯绮红童维贞龚伟强广州市体育西路小学生体质研究 j 体育学 刊,2 0 0 1 ,( 1 ) 5 庞志强大学生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的现状及特点研究 j 天津职业 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 6 ) 6 陆锋对中小学生运动员身体训练目标的初步研究 j 首都体育学院学 报,2 0 0 1 ,( 2 ) 7 周立周清对推铅球最佳出手角的研究 髓浙江体育科学,2 0 0 i ,( 2 ) 8 黄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的再认识 j 体育学刊,2 0 0 1 ,( 1 ) 9 靳继成李昕试论投掷运动中髋关节的功能与作用 j 首都体育学院 学报,2 0 0 l ,( 3 ) l 0 徐春兰以力量素质为主的体育课教学对比实验研究 j 】甘肃农业大 学学报,2 0 0 1 ,( 3 ) 1 1 张银奎李鹏程大学生利用投掷和跳跃项目锻炼身体情况的调查分析 j 煤炭高等教育,2 0 0 1 ,( 3 ) 1 2 王慧琳,对我国少年女子( 1 3 一1 5 岁)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 术评价模型的研究 j 体育科学,2 0 0 1 ,( 3 ) 1 3 宋雅琴周倩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j 苏州丝绸工学院 学报,2 0 0 1 ,( 6 ) 1 4 吴剑李建设步态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j 中国体育科技,2 0 0 2 ,( 1 ) 1 5 张林运动对骨力学性能的影响一一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j 中国运 动医学杂志,2 0 0 2 。( 1 ) 1 6 靳继成对铅球技术教学课的新探索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0 2 , ( 1 ) 1 7 姚向珍试析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 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 0 0 l ,( 1 ) 2 4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1 8 赵一曹振康如何提高体育锻炼标准的实心球投掷成绩 j 四川体育 科学,2 0 0 0 ,( 6 ) 1 9 王拮夫关于投掷最后用力中用力顺序的探讨 j 体育与科学,2 0 0 2 ( 5 ) 、 2 0 王卫国李志华许以诚投掷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技术训练水 平匹配发展的理论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 0 0 3 ,( 2 ) 2 l 】陈锦源吴锐刨周亮畴,广东省大学生体质因子结构的研究 j 西安 体育学院学报,2 0 0 0 ,( 2 ) 2 2 涂娅菲体育基础弱势群体教学安排诌议 j 岳阳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0 ,( 3 ) 2 3 董文梅李剑臣对我国优秀铁饼运动员肩、髋动作特征的研究 j 中 国体育科技,2 0 0 0 ,( 5 ) z 4 李玲玲女生体育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 ( 3 ) 2 5 刘琴芳链球投掷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 0 0 2 ( 3 ) 2 6 赵建英2 0 0 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公布 j 中国学校体育,2 0 0 1 。 ( 6 ) 2 7 樱井t * - - 投6 科学大修馆书店1 9 9 1 2 8 关四郎c i 加投动作c 二打i t 暑五于,7 0 动芒一,9y 动作它中心c 二 一,体育。科学,v 0 1 3 0 7 ;5 0 4 - 5 0 8 1 9 8 0 2 9 角田俊幸汪加投掷能力。发达,日本体育协会z # 一y 科学研究报告, n o 1 投掷能力。向上l 二女 ,寸6 研究,v o l l 2 2 3 1 9 9 8 3 0 东京都立大学体育学研究室,日本人。体力标准值第四版,不味堂出 版1 9 8 9 初中女生投掷能力的研究 a s t u d y o ff e m a l es t u d e n t so n t h r o w i n g f o r d i s t a n c ei nt h eg r o w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s t a g e a b s t r a c t n a t i o n a ls t u d e n tb o d vo f2 0 0 0t h ec h a r a c t e rh a v e s t i g a t e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