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硷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摘要 诗人自注诗歌是中国诗史上颇为常见的现象,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并开始流 行,可是这一变化并没有引起学界的特别注意。诗歌自注较为典型者是杜诗的自 注,故人们研究杜诗,也会以诗人自注作为文献依据。但对于自注进行专门研究 的论著迄今甚为罕见。尽管宋时即有“千家注杜 之称,而于自注却所论甚少, 以致杜诗自注常常与他注夹缠而界限不清。本文以杜诗自注为研究对象,从文献 梳理和文本意义两个方面进行研讨,通过探视杜集最初形成的过程,以及不同版 本杜集中自注的保存、整理情况,形成对杜诗自注概貌的初步认知。进而在此基 础上,通过对诗歌本身与自注内在关系的深入挖掘,更直接地体察诗人关于诗歌 创作的思考,了解诗人在言、意之间作出的权衡努力。本文试图通过杜诗自注这 一个案研究,以引起学术界对诗歌自注这一现象的关注。 关键词:杜甫诗歌自注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h i s t o i vo fc h i n e s ep o e t i yi t sq u i t ec o m m o nt h a tp o e t sa n n o t a t et h e i r p o e m sw r i t t e nb yt h e m s e l v e s i ta p p e a r e da se a r l ya st a n gd y n a s 锣a n de n j o y e d m u c hp o p u l a r i t ya tt h a tt i m e h o w e v e bt h i st r e n dh a sl o n gb e e ni n g o m e db yt h e a c a d e i i i i cc i r c l e t v p i c a le x a m p l e sc a nb ef b u n di np o e m sw r i t t e nb yd uf u , w h i c hs e r v ea sd o c u m e n tp r o o f sw h e nw er e s e a r c hd uf u sp o e m s h o w e v e rw e c a n6 n dt t l er e s e a r c ho fs e l l a n n o t a t i o n a l t h o u 2 hi t i sw e h - k n o w nt h a t “t h o u s a n d so fp e o p l en o t e dd uf u sp o e m s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s e l l - a n n o t a t 的“事对 ,白氏六帖中事无巨细的名物意象,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示范和学习的门径。 另外,诗题内容的变化也说明了唐代诗歌表现内容扩张带来的影响。唐代诗题的叙述性和概括能力被充分挖掘,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一文认为唐人诗题“通 常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叙述出创作的旨意和缘起” ,从晋代sa n n o t a t i o n sa r eo f t e ni i l i x e dw i t h othersannotationsthisp a p e r a i m st op r o b e i n t o s e l f - a n n o t a t i o n s i nd u f u s po e m s t h er e s e a r c hi s conducted b o t hi np h i l o l o g i c a u ya p p r o a c ha n di nt e x t m e an i n 2 f e h o wq u e s t i o n sa r e d i s c u s s e dt or e s e a r c hd uf u sa n n o t a t i o n st e n t a t i v e l y :t h ep r o c e s s o f d uf u s peotry a n t h o l o g y h o ws e l f - a n n o t a t i o n sw e r ek e p t a n ds o r t e do u ti n diffbrente d i t i o n so fd uf u sp e o t r ya n t h o i o g y ;a n ds oo n t h e nt h e relationship b e t v v e e n p o e m sa n ds e l f i _ a n n o t a t i o n sw n lb ee x p l o r e di l id e t a n th i sp a p e r h e l p su st oo b s e r v ep o e t st h i n k i l l go nh o wt ow r i t em o r e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睦之卜 寸面 自唐以来累积的杜甫研究资料不可谓不多,杜甫研究的巨大吸引力及其显学地 位,是其他中国古代诗人研究罕可匹敌的。但是,时代汰选出的杰出诗人似乎总也绕 不开这样的悖论,生前落寞身后享誉,作品及相关文献的保存不力和后世学者极尽心 力地搜裒爬梳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反差,有关诗人的原始材料因为相当一段时间里得不 到世人重视,或遭遇乱世不幸而散落严重以致今人再作追究时难免阙疑重重,这些无 奈贯穿着诗人被接纳为经典的漫长历程。后人主要是通过杜甫的著述了解其多舛人生 里的思索与追求,今天可见的杜甫的作品包括一千四百余首诗歌和二十多篇文赋,在 这些基本著述之外,杜甫为自己诗歌作的注释无疑在杜甫研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纵览宋至今的杜诗学,从考证到诠释,杜诗自注为杜甫生平研究、杜集版本梳理、杜 诗本体研究等诸多层面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可靠的说明,为理解杜诗和杜 甫搭建了又一条直接的沟通渠道。然而杜甫是否给自己的诗歌作过注释,作了哪些注 释,注了什么内容,这些注与诗人、诗歌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此类问题杜诗学中向来 鲜有专论。实际上,杜甫原集散佚后,随着杜集的重新整理以及他人笺注的出现,杜 诗自注的界定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自注研究在杜诗学中始终未受足够重视,所 涉又多侧重文献的辑录和整理,以至于杜诗学发展千年至今我们仍然不能对杜诗自注 的存在价值形成清晰的认识。这自然与中国诗歌的自注研究本身,一直没有被纳入诗 体研究的考察视野,此一固有局限有关,更重要的是各时代杜诗学不同的侧重点和不 同的文献基础,使得杜诗自注的研究在每个时期都难以走向发展和深化,成了杜诗学 繁荣盛景中被忽视的一角。尽管原始资料有限,研究过程中必然出现阙疑的部分,我 们还是试图勾画出杜诗自注过去和现在的大概情况,了解作为诗人另一种述说方式的 自注。本文将通过梳理前人对杜诗自注所做的辑录、整理和辨别工作,考察杜诗自注 的留存情况,并讨论自注的涵义,以期对杜诗自注形成初步的较完整的体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牲甫诗歌自注研究 杜诗自注的界定 ( 一) 被发现的与被忽视的 判定杜诗自注最直接的文献来源手稿和原集,今天皆不可见,杜甫文集六十 卷在其逝后三四年间曾流行于“江汉之南 ,此后公私书目不断沿抄著录,却少有 人细述原集的情况,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时大赞杜诗却也未及原集点滴信息,估计早 亡。后晋曾有官刻本杜集,这是我们知道的杜集最早刊本,至宋亦不传。经过五代战 乱,杜诗的留存状况相当散乱,不少宋人致力于搜集、辑录杜诗,以改变杜诗文献受 损加剧的局面,并逐渐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杜诗的规模。杜集版本的流传情况复杂, 而且原集久佚,这让一切想要探视有关杜甫诗集最初的整理、编定情况的研究都缺乏 充足的材料,也直接影响了自注的界定。 杜集问世以后,中晚唐至宋初杜诗的流传情况,万曼杜集叙录、陈尚君杜 诗早期流传考圆诸文已有详尽考述,但为了清楚杜集的原初面貌,了解自注赖以存 世的杜诗经历了怎样的被阅读的历史,有关这一时段旱杜诗的流传情况仍有一些地方 值得说明。 任华杂言寄杜拾遗诗有句“昨同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 然称是杜二之所为 。唐代水陆交通便利发达,文人交游频繁,都使得诗歌作品示 人的机会大大增加。而身处异地的文人要通过书信寄题、酬答唱和达到诗歌交流的目 的,传寄的数量大概也相当有限,所以才会出现任华听得他人传诵诗篇而后向作者求 实的事情出现。诗歌通过互寄与传诵的方式传播是杜甫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特点回。 另一方面,唐代虽然出现了印刷术,但尚未普及,个人文集基本以写本的形式出现, 文集写本出现再经传抄而愈传愈广。郭受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 诗称杜甫 。唐樊晃,杜丁部小集序,钱注杜诗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6 月,7 0 9 页。 万文见于万曼,唐集叙录,1 0 6 一1 3 7 页;陈文见于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1 辑,复旦大学古典 文学教研室,1 9 8 5 年7 月,1 5 2 一1 8 3 页。 又玄集,唐人选唐诗新编,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7 月,5 9 9 5 6 0 页。 酬寄诗在杜甫诗歌中数量很町观,此外题写也是店人诗歌常见的传播方式,如题壁诗和碑刻等。 宋本杜_ t 部集,卷- | 九,续古逸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3 2 2 页。 2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牲甫诗歌自注研究 “新诗海内流传遍”,新作的问世甚至出现“衡阳纸价顿能高 的局面,考虑到这 首诗的应和目的,也许有过夸的成分。手写传抄、口言传诵的方式使得诗歌传播过程 中地域的限制因素仍然存在,同时也增加了出现异文的可能。而不受世人欣赏的诗作 被传抄的机会也就自然减少,只有少数幸运的杰出诗作能够历经岁月洗汰重被认识, 可是诗人留世的原集一旦散佚就很难通过汇辑回复原貌。作为幸存的残篇有可能来自 作者的手稿,也有可能来自他人收集的本子。 文人自行搜寻杜诗,比较突出的是在杜甫逝后约两三年问樊晃编成杜甫小集, 因不满于江左一带仅传“戏题剧论” 之作,小集中收集了许多杜甫在安史之乱前 后至流寓四川时期富有纪实性的诗篇 。樊晃的序言讲到当时杜甫诗歌的流传情况, “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君有子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冀求其 正集,续当论次云”。序言透露了三个重要信息:一、确有杜甫原集,且杜甫生前 有整理自己的作品,否则六十卷文集不会如此快速地问世 ;二、问世之初原集仅在 杜甫晚年生活过的一些地区流传( 以抄写的形式) ,稍远者如润州樊晃见不到原集, 就只能自己搜集当地已流传的散篇杜诗;三,杜甫逝后短期时间里流传较多的并非我 们今天以为最具代表性的杜诗,可能多数是文人间的交游遣兴之作固。总之,樊晃编 集的行为说明,杜甫原集在国内局部地区流传的同时也出现了他人编本,追溯后世杜 集产生的发源点应该包括自编本和他编本,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文情况是不能忽 视的。文人收集杜诗的例子还有,元和九年( 8 1 4 ) 元稹诗酬李甫见赠十首( 其二) 日:“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又元和十年( 8 1 5 ) 元稹由长安至通州 时有叙诗寄乐天书言:“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而称读过杜集的诗人也不 少,如白居易,元和十年居长安时有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又元和十年冬初 杜_ 丁部革掌诗笺作“新诗海内流传困”,但究诗意以颂扬主导,似“遍”字更连贯统一。若为“困” 字,也可从另一侧面说明当时诗歌传播速度的客观限制。 圆唐樊晃,杜工部小集序,钱注杜诗附录,上海古籍h 版社,1 9 7 9 年6 月,7 0 9 页。 蔡笺奉中“樊作某”的篇章,详见陈尚君杜诗早期流传考一义辩证,1 5 7 页。 唐樊晃,奉i :t 部小集序,钱注杜诗附录,i :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6 月,7 0 9 页。 又知杜诗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言:“感而有诗,增诸卷轴”,可作j 存留整理诗稿之佐证。 札甫集中题l i “戏题、戏作”者人多是赠答酬寄的作品,如奋戏题忙i 郝使君j 己、缆船苦风戏 题四韵奉简郑f 三判官;或足带白娱性质的,如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戏题一l :书画山水歌等, 非有深意寄托其中。又杜甫八哀诗中叙j 郑虔宴游长安的往昔情景,有句“剧谈王侯门,野税林下鞅”, 故樊晃所说的“剧论”当也指宴游场合中创作的作品。 唐元稹著,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 | ;版社,2 0 0 2 年6 月,8 0 9 页。 编年见于卞孝萱元稹年谱,齐鲁书社,1 9 8 0 年6 月,2 5 3 页。 唐自居易著,朱盒城笺校,自居易集笺校,卷| 五,上海古籍i f l 版社,1 9 8 8 年1 2 月,9 5 6 页。 3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贬江州时有答复元稹叙诗万的与元九书,有言“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 , 自居易所见杜诗与我们今天见到的杜诗数量上大致相当,或有可能来自原集,但未必 是完整的原集,以元白交情元稹是清楚白居易所读杜集情况的。这时京城长安可以看 到的杜诗数量相当可观,说明杜诗总体流传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大,文本载体既有元稹 寻得的散篇,也有白居易读到的千首规模的杜集。晚唐罗隐有诗题杜甫集、贯休 有诗读杜工部集二首,分别讲到“楚南”和“蜀城”,可推知他们见到的杜集中 收录了杜甫流寓成都、湖南一带时的诗作,这也是杜甫现存诗中留存较多的部分,他 们读到的是否为全集不得而知。唐末入五代诗人郑谷亦有看过杜集,蜀中赏海棠 一诗末有郑谷自注日:“杜工部老于西蜀,诗集中无海棠之题 固,诗僧齐己吊杜 工部坟诗日:“域中诗价大,荒外土坟卑” ,大约这一时期杜诗的流布已经相当广 泛了。 关于异文的情况需要留意,唐人在这方面没有留下记录,对于没有勘校目的、聊 以自赏的文人来说,诗集残缺时,他们可能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偏好择取删改 那些看似不通的字句,从而衍生诸多异文,使文本不仅在规模篇幅上就是内部字句也 处在不确定的变动状态中,阙史中更有记载文人家妓随笔铅正杜集而得赏识之事 发生。当然,上面推测的情况在杜甫集中也许并不成为常事,因为中晚唐至五代间 杜诗受欢迎的程度毕竟还是相对有限的,这从几种影响较大的唐人选唐诗集子里不选 杜诗即可看出。 现在知道的唐人选唐诗集子有两种收录了杜诗。大中十年( 8 5 6 ) 顾陶编唐诗 类选,共选诗一千二百三十二首,尤尊杜诗 ,书今不传,宋人诗话、笔记中尚有见 录,蔡梦弼校注杜诗时称采录了“顾陶本”,可见顾陶收录杜诗的规模不小。宋人主 要从异文的角度谈论唐诗类选,说其中杜诗“多与今本不同”,不同处大多是形 近、义近、音近的字词,这在手写传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宋人相信顾陶所见本不 国臼居易集笺校,卷四十五,2 7 9 1 页。 国罗隐诗见全唐诗,卷六六五,7 6 2 2 页;贯休诗见全唐诗,卷八二九,9 3 3 9 页, 全唐诗, 中华书局,1 9 6 0 年4 月。 伞诗为:“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浣花溪一i :堪惆怅,子美无情为发扬”,全唐诗, 卷六七五,7 7 3 4 页。 国全唐诗,卷八阴三,9 5 2 2 页。 固唐高彦休,阙史,卷下,丛书集成初编,2 8 3 9 册,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3 0 页。 囝卞孝萱顾陶 是第一部尊杜选本一文于此有详论,学林漫录第8 集,中华书局, 1 9 8 3 年4 月,儿2 一1 2 l 页。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8 月,3 1 8 页。 4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应有误,唐诗类选所录杜诗“必稍真”,一方面,顾陶编选类选的时间据杜 甫原集的问世约近半世,比较靠近;另一方面,顾陶在后序中讲到采用别集的情况: “近则杜舍人牧、许鄂州浑数公并有诗句播在人口,身没才二三年亦正集未得, 绝笔之文若有所得,别为卷轴附于二十卷之外”,则顾陶是看过杜甫正集的,极可 能就是原集或原集的抄本。从宋人笔记的引文中辑录出的唐诗类选所选杜诗有二 十九首( 其中佚诗二首) ,集中在杜甫天宝十三载至大历间的诗作,律诗为主,今天 看来都是杜甫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可我们尚无法了解唐诗类选中杜诗自注的情 况是怎样的。韦庄于唐术编又玄集,以杜诗为首,他也是一位尊杜的文人,收录 的七篇杜诗皆为近体,数量有限,看不到有涉及自注的内容。序言中讲到:“自国朝 大手名人以至今之作者,或百篇之内时记一章,或全集之中微征数首” ,则韦庄编 选诗集时也是见过较完整的杜集的。 晚唐五代割据混战,更遭书厄,书籍亡佚的比平时都快,至宋就再无杜甫原集的 线索了,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只言片语中推测杜集在唐代整理、流传的大致情况。从杜 甫原集“行于江汉之南”并有文人收集杜诗,到陆陆续续有文人读到杜集,杜诗在唐 代未必被主流推重,但部分人对杜诗的流布是有做出努力的,故宋人辑录杜诗时仍能 看到多种古写本杜集,这些杜集共同构成了以后人们自觉地进行辑录、校订杜诗的基 础,这是杜集产生、存在的大致环境,不同于印刷时代真正到来以后也不同于媒体传 播之迅捷畅达的现代。 唐人小说、笔记中有两处关于杜诗自注的暗示。明皇杂录引杜甫江南逢李 龟年一诗下有句:“崔九堂,殿中监涤,中书令浞之弟也 ,这大概是对自注的最 早引用。晚唐苏鹗在苏氏演义卷下引金陵记,记载俗谚“千里井,不泻荃 时引了“杜诗畏人千里井注:谚云:千里井,不反唾 ,后世各种版本的杜 集中并未见到此条自注,或许是佚失了。 ( d 艇斋诗话,3 1 8 页。 亩唐诗类选后序,全唐文,卷七六五,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1 月,7 9 6 0 页。 又幺集序,义苑英华,卷七一四,中华书局,1 9 6 6 年5 月,3 6 9 0 页。 回唐郑处诲,明阜杂录,卷下,中华书局,1 9 9 4 年9 月,2 7 页。郑处诲,文宗时进r 上,距玄宗朝 甚远,杂录中但凡人名皆直称名姓,不用官称。此注当是白注,各宋本杜集亦以为白注,但字句稍有差 异,宋本杜工部集中此诗注为:“崔九,即殿中监涤也,中书令浞之弟也”,明皂杂录中的“堂”字 当是衍误。 唐苏鹗,苏氏演义,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四编,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 9 8 1 年1 2 月,9 4 9 5 页 5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有关杜集中自注信息更详细的保存和记述,宋以后的杜集和其它文献资料中才渐 渐多起来: 孔平仲孔氏杂说卷四:“杜子美石砚诗注:平,侍御者,可见有尤长 于诗也”。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虔著荟蕞等诸书之外,又撰胡本草七卷, 诗中及之。子美云:虔与今秘书监郑君审篇翰齐价,谪江陵,故有阮成江楼之句。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杜子美有过宋之问庄断章云:更识将军树,悲 风日暮多,自注云:之问弟执金吾”;“杜子美戏题画山水图歌,自注云: 王 宰画丹青绝伦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四:“解闷云:孟子论文更不疑,李陵苏武 是吾师兼子美自注云:校书郎孟云卿。 陆游入蜀记卷五:“老杜晓发公安诗注云:数月憩此县,按公移居 公安诗云而留别公安太易沙门诗云其日数月憩此县盖为此也”。 宋人笔记里引用了杜甫诗歌自注,虽然没有说明依据何本,但他们对杜诗自注的 认同态度还是值得关注的,上面举的这些注文在以后的杜集中都可见到,而且都被视 为杜甫自注。宋初有不少文人名士开始杜诗的收集、整理的工作,孙仅、苏舜钦、王 安石、刘敞等人搜集杜诗残部,书已不传,留存的集序里没有提到杜诗自注,而且他 们收集杜诗的规模都不大。略晚于这几家辑录杜诗的王洙,搜裒众本,编定杜集二十 卷,收诗一千四百零五首。这是宋代最有影响的杜诗全集,也是后世杜集的祖本,此 后杜诗全集的编次、分类、笺注皆源出其中。王洙在后记中不曾称他为此本杜集作注, 亦未提到有否收录他注的情况,据后记他做的工作主要是辑录、审订眼见的各本杜集 中的诗歌,所编为白文本杜集这一点向来没有异议。嘉祜四年( 1 0 5 9 ) 姑苏郡守王琪 等人“得王洙家藏,及古今诸集 ,将其参校审订,镂板刊刻,世称“雠校素精”。 据王洙杜集后记中列举的编校用的九种的杜集,其中有“古本、蜀本、集略、樊晃序 宋孔平仲,孔氏杂说,卷四,丛书集成初编,0 2 8 4 册,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4 2 页。 采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中华书局,1 9 6 5 年1 1 月, 2 8 0 页。 采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上海古籍f i i 版 l :,1 9 6 0 年1 1 月,2 0 2 页。 ( ) 宋胡仔,苔溪渔隐从话,前集卷 阳,人民文学 l 版社,1 9 6 2 年6 月,9 5 页。 宋陆游,入蜀记,卷五,从书集成初编,3 1 9 0 册,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4 5 页。 后记,钱注杜诗附录,上海古籍版社,1 9 7 9 年l o 月,7 1 3 页。 6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小集”几种五代以前的杜集,王洙以“秘府私藏”审订杜诗,其拥有的校订杜集资 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王洙的杜集后记中“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 彼为路驳”一句下有他加注的小字内容,引了杜甫的诗及诗中的“注”来纠正旧唐 书杜甫本传的谬误。在引用注文时王洙把诗和注并作一处记述,直称“甫诗 ,可知 王洙是确信所引的“注”即为杜甫自注的,否则他也不会如此肯定的凭以纠正旧唐书 本传的失当。王洙是见过唐至五代的古本杜集的,他的判断具有相当的可信性。王洙 征引的两条自注分别是:官定后戏赠诗注:“初授河西尉,辞,改右卫率府曹尉” 纠正旧唐书本传讹误;“召试,授京兆功曹”;喜达行在诗注:“自京窜归风翔”, 纠正本传讹误:“遁赴河西,谒帝于彭原。因此,尽管王洙没有特别说明杜集中夹 杂的小字注文来自何人,以他在后记中的言论推断应当是王洙收录的自注。南宋严羽 在沧浪诗话考证中载:“旧蜀本杜诗,并无注释,但编年而不分古近体,其间 略有公自注而已” ,严羽所指的“旧蜀本”与王洙用的“蜀本”或同为一书,都是 有别于南宋新刊的蜀本杜集,严羽对看到的这个白文本杜集,也确信有自注。宋代几 种较有影响的全集注本如九家集注杜诗、杜工部草堂诗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等,书中皆可见“公自注、“甫自注一类的注文,下文还将细论。总之,宋人并没 有专对杜甫自注诗歌一事做出说明,但又基本相信自注的存在,在杜集的整理、辑佚 过程中自注处在一种不言自明的境况,各注本对自注的处理方式没有统一的体例,亦 少有在校订体例中给出说明,这都增加了以后误解的可能。 随着杜集整理成果的出现,以及注杜的流行,各注本在众多他注里给予自注的说 明和标识也越来越成为问题。宋代也出现了个别关于杜诗自注真伪的讨论,比较集中 的有杜鹃的首旬是否为自注,有关何逊诗句的引用是否为自注,逸诗避地及 题下自注的真伪等问题。宋人搜集、整理杜诗所依据的各种古本杜集今已不传,因此 在我们无法了解到更多的有关王洙定本杜诗全集以前杜集的编纂体例及内容的情况 下,宋人对杜甫自注诗歌的认同和疑问尤其值得我们审视和借鉴。 ( d 杜t 部集记,宋本杜工部集,续古逸丛书,江苏古籍f i 版社,2 0 0 1 年9 月,1 2 l 页。 同上。 杜工部集记,宋本杜t 部集,1 2 l 页。王洙引文里用的是“辞”官,但后世各本如九家集注 杜t 部诗、钱沣杠诗中皆作“免”官,现和町见的二e 奉朱本杜_ t 部集影钞部分中的注释也是“时 免河两尉,为右率卫府兵营”,“辞”、“免”用! 于官职态度主动被动稍有差异,备考。 宋严刑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i l j 版社,1 9 6 1 年5 月,2 3 l 页。 7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东京 ;骢马行题下注:“太常梁卿敕赐马也,李邓公爱而有之,命甫制诗 圆;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句下注:“斛斯融吾 酒徒 , “余”、“甫”、“吾等自称代词是本人自注的标志。 2 、他称,自注中涉及到他人的称呼,因为亲疏、礼仪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作 者会在称呼语上表现出私人化的随意性,不同于以旁观角度阐释诗歌的笺注者以既定 的称谓称呼前人。如大觉高僧兰若题下注:“和尚去冬往湖南”,大觉高僧其 人的名姓、事迹在杜甫诗中以及唐代其它文献都不载,“和尚”的称呼暗示了注者和 他的亲熟关系,而注文交代的这位姓名无考的僧人的行踪是无法从文献典籍查知的; 别崔溟因寄薛据孟云卿题下注:“内弟溟赴湖南幕职” ,“内弟”是当事人的 用语;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题下注:“老儒艰难时,病于庸蜀,叹其殁后方授一 官” ,这条注“老儒”的称呼以及“殁”所含带的情感色彩表明了注者与斛斯融非 一般的关系。在标注赠答诗的受者时,专用特定称谓的使用尤其明显。当以官职称呼 他人时,自注他称所体现的时效性也是他注不具备的。如八哀诗之故著作郎贬台州 司户荥阳郑公虔“他日访江楼,含凄述飘荡”句下注:“著作与今秘书监郑君审, 篇翰齐价,谪江陵,故有阮成江楼之句”,“今”字及郑审任秘书监的时间限定了 作注时间是在杜甫生前。 3 、时间,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题下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 ,关于诗 歌创作当时的情况,无文献可考,后人是无法注出的;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题 下注:“新除司议郎兼万州别驾,虽尚伏枕,已闻理装”四,“新除、“尚 、“已 闻”指示着与诗歌内容相同的时间范围,而这一系列细微的事态发展是后人注不出的, 尤其“闻”字的使用暗示了诗人自述的事实。 4 、得韵情况,交游酬唱中的诗歌创作,通过游戏决定作诗押韵的字,记录这些 得韵的情况,也都是诗人的自注。“得”字的使用,强调了诗歌创作酬唱的背景,无 o 宋奉杜t 部集,续古逸从书之四十七,商务印书馆影印,卷十二,2 5 2 页。 同上,卷一,1 3 0 页。 同+ :,卷十二,2 4 8 页。 宋本杜t 部集,卷七,1 9 8 页。 同上,卷。i 六,2 9 5 页。 同上,卷f j 三,2 6 3 页。 o 同 :,卷七,1 9 2 页。 同一f :,卷一,1 2 6 页。 同上,卷- i - 三,2 6 2 页。 1 4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法从诗中看到酬唱信息的笺注者是不会轻下“得 字的。 5 、自谦用辞 愁( 江草日日唤愁生) 题下注:“强戏为吴体 ,“强”字用辞带有自谦意味;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题下注:“甫敝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旬 圆, “敝”及“承”两个自谦词的使用,都说明是当事人的言语,这些属于自注。 以上所举亦多与宋以后至清杜诗白文本的注文和笺注本中“原注”、“自注 相 合,对于以上所举的几种情况是否为自注,异议较少。除了这些带有明显自述意味, 凭语言特色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杜甫自注的条目之外还有多少杜诗自注存在,白文本中 的注文是否都是自注,是需要考察辨别的问题。以下针对杜诗自注在历代杜集中的留 存情况作简单梳理,汲取前人保存、整理自注的方法和经验,对杜诗自注的界定作进 一步的讨论。 宋代几种杜注中收录的“公自注”基本未有超出宋本杜工部集中注文的规模, 它们与白文本注文之间尚有一些出入,通过比对这几种较早出现的杜注与白文本间自 注的差别,可以发现白文本漏收的自注。除谢思炜( 宋本杜工部集) 注文考辨一 文认为可能被毛钞部分丢落的奉别马巴州和有叹的题下注两例外 ,还有: 宋本杜工部集卷九,聂末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诗得代怀至县呈聂一首, “崔师乞已至,澧卒用矜少。问罪消息真”锄句下各注本皆有注:“闻崔侍御溟乞师 于洪府,师已至袁州北,杨中丞琳问罪将士,自澧上达长沙” 。这条注九家集注 未标主名,但不标识“自注”的情况在集中是大量存在的;草堂诗笺标“公自注”; 分门集注标“洙日,下又引赵次公日:“公自注甚明”,已驳洙注之伪。此注 中的“闻”字很关键,是后世笺注者注不来的,这种用字法另见于宋本杜工部集 卷四喜雨,“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旬下有注:“时闻浙右多盗贼 固。 同上,卷十四伤春五首,九家集注诗末的注文相同但未标主名,草堂诗 宋本杜t 部集,卷十四,2 7 2 页。 o 同上,卷九,2 1 4 页。 谢思炜,( 宋本村:工部集) 注文考辨,唐宋诗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3 月,9 9 页。 固宋奉杜t 部集,卷八,2 0 9 页。 宋各注奉参见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六,2 5 6 页;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十九,4 4 l 页;分门集 注杜工部诗,卷i _ 一,四部从刊初编, :海书店“;版社,1 9 8 7 年1 1 月,2 9 页。 宋本社工部集,卷四,1 5 7 页。 1 5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同上,卷十,忆弟二首题下注:“时归南陆浑庄”,清翁方纲杜诗附记、 仇兆鳌杜诗详注已指出陆浑县在河南,今人洪业亦有辩证,以为众本所谓“南陆 浑庄 一语脱落了“河”字 。 同上,卷十三,送韦郎司直归成都“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句下注:“余 草堂在成都西郭”固。宋代的几种注本中此条“公自注”的句末均多出“浣花里”三 字,当补上。 同上,卷十五,存殁口号二首其二诗末有注:“高士荥阳郑虔曹善画马。 郑虔之工山水和曹霸善画马皆称名于玄宗时,据宋代几种注本,以及诗歌中的所指, 此条自注应为“高士荥阳郑虔善画山水,曹霸善画马” 。 宋本杜工部集注文中比较明显的他注有:卷十一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下注:“介甫云,映阶隔叶一联非止咏孔明,而托意在其中” ; 卷十二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末注:“东坡尝云,齐鲁大臣二人而史失其名,黄四 娘何人,乃托杜诗而不朽也,世问幸、不幸类此”;卷十五七月一r 题终明府水 楼二首其一“看君宜著王乔履,真赐还疑出上方”句下有自注:“终明府,功曹也, 兼摄奉节令,故有此句” ,后面的“伫观奏即真也”应为抄录诗歌的人所下的校语。 总结前人整理辑录杜集自注的方法经验以及不足,对杜诗自注的考察辨别将遵循 下列原则:l 、采用现存最早的白文本杜集,即宋本杜工部集作考察底本,同时 参考宋代和清代几种于自注研究关系密切的注本和白文本;2 、白文本杜集中的校刊 语为后人所加;3 、宋本杜工部集中无,后出诸本皆有,且非引自他书他注者,当 为自注补入;4 、宋本杜工部集中有,后世学者辑录自注时删落者,分析其疑点再 定真伪;5 、自注内容应与杜甫生平及诗歌内容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6 、由于误读而 造成注文和诗意的不符,非自注。这些标准是界定杜诗自注的一般原则,但具体到个 o 宋本杜工部集,卷十,2 2 4 页。 圆参见清翁方纲,杜诗附记,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 7 0 4 册,+ 卜海古籍i i j 版社,2 0 0 6 年5 月,3 l l 页;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中华书局,1 9 7 9 年1 0 月,5 0 8 页;再说杜甫,洪业论 学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3 月,4 2 9 页。 采本杜t 部集,卷十三,2 6 0 页。 同上,卷- 五,2 8 2 页。 参见几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九,4 5 0 页;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二十七,3 5 5 页;分门集注杜工 部诗,卷二十二二,3 4 页。 朱本杜i 丁部集,卷十一,2 3 7 页。 同卜,卷十二,2 4 8 页。 同上,卷。l 五,2 7 9 页。 1 7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别问题时,其复杂性难以仅靠上述标准做出决断,仍需进行个别斟酌。从可以确认的 一些杜诗自注中,知道它们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加之这种批注在诗稿上的注文没有规 范体例,都使得自注在语气、措辞上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具体注文问的姿态、风格 也可能未必尽同,这是辨别时需要考虑到的。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前人对自注整理的成果,针对有关自注疑问较集中的几个问 题进行讨论: l 、编次用语 宋本杜工部集从第十卷至第十四卷( 全部第二种本) ,第十七卷至第十八卷 ( 第一种本的宋刻部分) 的卷目下均有注文注出此卷诗的创作时间或地点,第一种本 的毛氏影钞部分则都没有卷目下的注文。从第九卷开始至第十八卷收录的是近体诗, 惟独第九卷没有注出创作时问或地点,而第九卷以前的几卷恰恰属于毛钞的部分,所 以这些卷目下的注应该是“二王本 本来就存在的,毛钞可能漏掉的这些卷目下的小 字。这些编次注语应该是王洙编集的时候加的,因为在具体诗篇中仍有很多注时间和 地点的注文,它们和卷目下的注文重复了,必定有一方是后来又加上的。如果卷目下 的注文是杜甫作的话,也不容易出现王洙讲的各种流传的杜集“人自编摭,非当时第 叙矣 的情况。如韦庄的浣花集于各卷卷目下注地点,具体篇目则不再重述。 这些注文的旬式多是两个时段或地点的并列,如卷十“避贼至凤翔及收复京师在谏省 出华州转至秦州作”,卷十二“在成都及绵汉梓州作 ,卷十三“居阆州及再至成都作 等,王琪在后记中说过:“原叔虽自编次,余病其卷帙之多而未甚布 ,他在修订 的时候也许把各卷中这些编次的注语整合成一条了。 宋本杜工部集卷大云寺赞公房,题下注云:“同作四首,其二在别卷 , 卷九大云寺赞公房,题下又注:“本四首,二首在前卷 ,卷一和卷九分别是收 录的是古体诗和近体诗。这四首同题作有三首或押仄声韵,或出现失粘的情况,只有 “细软青丝履 一首符合近体的格律要求,但是六句的篇幅,也不是严格的近体诗, 九家集注本仍沿用这些注文和这样的分法,到其它宋代注本及以后的杜集都是将 四首诗合录在一题之下,归在古体诗中。这两条编次注语应该也是王洙分体编次时所 o 杜工部集记,宋本社t 部集,1 2 l 页。 宋奉杜工部集,卷十,2 2 2 页;卷十二,2 4 8 页;卷十三,2 5 8 页。 后记,钱注杜诗附录,7 1 3 页。 朱本杜工部集,卷一,1 3 2 页;卷九,2 2 0 页。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加。类似的,卷四目录页中,屏迹一首题下有注:“本三首,二首在别卷 ,卷 十一目录页中,屏迹二首题下有注:“本三首,一首在别卷 ,亦属分体编次 而后加的。 2 、注音 宋本杜工部集的注文中有十四条是注音的,注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直音法 和标注声调。杜甫有些诗用了方言俗语,所以注出方音是可能的,如“主人送客何所 作句下注:“音左”回,此为吴人方言,蔡夫宽诗话中讲诗用方言时亦举此例 ; “恰似春风相欺得”,“相”字下注:“入声”,相读入声十分少见,陆游老学 庵笔记中亦引以为唐时北人方音 。白文本中十四条注音的注文,第一种本的十三 卷诗占了九条,第二种本也就是吴若本的五卷诗就占了五条,是否有吴若重校时加入 的注音还很值得细察。如第二种本中,独酌“行( 注:音杭) 蚁上枯梨 是常见 的同形异读现象,这个字杜诗中有很多都没有特别注出读音,比如“行人但云点行频”, “儿女忽成行”o 。第一种本中的注音也不是可以完全肯定的,如“本自依迦叶,何 曾藉促俭 ,“藉字下注:“去声 ;“展转仲宣哀,饥藉家家米”,“藉字 下注:“入声” 。中古音里“藉”有两读,秦昔切,入声,有入籍之义;慈夜切, 去声,有借的意思。根据这两例的诗意,应该前者读入声,后者读去声,这里似乎是 注错了,因此是否为自注也很值得怀疑。 3 、注典 有关注典的注文,钱谦益和朱鹤龄认为大多不是自注,唐音统签和玉勾草堂 本杜工部集两种白文本也都没有收录这一类的注文。注典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中是 时有出现的,诗人注出不常见的典故出处或强调诗意而注出用典,如自居易在郡斋 暇日忆庐山草堂中注出化用的佛经语,李商隐在诗中多次注出独孤信风吹侧帽的典 故。但宋本杜工部集有几条注典的注文仅仅是注诗句中词语的源出处,如兵车 国未本杜t 部集,卷四,1 6 3 页;卷十一,2 4 6 页。 o 章梓州橘亭饯成都安少尹,宋本杠工部集,卷十二,2 5 6 页。 宋1 :桥,野客从书,卷六,“作字”条,中华书局,1 9 8 7 年7 月,5 9 页。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一二) ,未本杜t 部集,卷+ | _ 一,2 4 2 页。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世多言白乐天用相! 多从俗语”条,中华书局,1 9 7 9 年1 1 月,1 2 4 页。 宋本杜工部集,卷r f j 一,2 4 2 页。 o 兵乍行,宋奉杜工部集,卷一,1 2 4 页;赠卫八处:l ,同前,1 2 6 页。 秋ii 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卷i 五,采本杜t 部集,2 8 0 页。 秋l i 荆南述怀,卷- | 七,宋本杜t 部集,3 1 2 页。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句下注:“古乐府云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流 ,天育 骠骑歌“如今岂无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句下注:“周穆王传:骅 骝,耳,日驰三万里”,晚出左掖“骑马欲鸡栖”句下注:“朱仲卿车如鸡栖马 如狗” ,这个注钱谦益已经指出注语对诗意的牵强理解,依此诗的意思本是用诗 经王风君子于役的典故,注文是照着字面附会的。从笺注的角度讲,这些注只 涉及文字的表层含义,与诗歌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注的都不算贴切,注者似乎对语言 训诂比对传达诗意更有兴趣,这样的笺注风格和对诗意的理解水平应该不是杜甫自己 注的。 以上所举是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关于杜诗自注的更多发现与深入考析还有待于 更进一步的研究。 杜诗自注与杜诗 ( 一) 杜诗自注的内涵 现知的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诗歌中二百首左右的诗歌还保存着自注,共计三百余 条,基于杜甫诗集的保存状况,这里统计的自注数量无法反映出杜甫作注的实际数目, 只是现存自注所占的比重仍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杜甫以前的唐代诗歌已有自注出 现;但注的数量和在诗歌中的比重都相对较少,像王绩、陈子昂、张说等人的集子中 已存有少量的自注。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别集里有自注者仍然不多,岑参集中有一些 自注,王维集中的注文较多但是否自注尚不能断定 。中唐以后的诗人别集中自注的 数量及单个注的长度都明显增长,刘长卿、白居易、元稹、郑谷等人皆有自注,不可 备数。然而,为自己的诗歌写下大量注释,使之成为个人诗集中的一种惯用体式,要 从杜甫开始。除了量的突出,杜甫诗歌自注的内容也有它引人注意的地方,于细节之 处显现他自具的饱满个性,他的诗学追求和他的人生体验在这些小小的注脚中得到印 o 宋本杜工部集,卷一,1 2 4 页。 同上,卷一,1 2 5 页。 同,i :,卷十,2 2 6 页。 下维集中注义有自称故当有上维自注,但进呈本一卜右承集由王缙编缀整理王维遗稿而成,大量 编年的注释不能断定是自注还足其弟千缙后加的注,篇幅限制,暂小讨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证,这在那个时代的诗人里,在整个中国的诗歌发展的历程中都值得检视再三。 杜甫诗歌的自注短至一字,长者五十余字,题下、诗中、诗末都有加注的情况。 题下注和诗末注都可以针对全诗下注,因此有些时候区别并不大,杜集各本之间排版、 字句差异较多,一个题下注,也可能在其他本中是出现在诗末。杜诗自注以题下注为 主,题下注不像在诗中加注存在阻隔诗意连贯的弊端,又便于添加,是自注最常见的 形式。杜集抄写、重刻的流传过程中,许多题下注,比如人名和用韵的注释常常被直 接并入诗题,以至湮没在诗题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注的隐没。 杜诗自注的内容如前所举,涉及注人名地名、注时间、注音、注典故、注本事、 注创作背景等几类,几乎涵盖了这以后唐代诗歌自注中出现的类型。杜诗自注提供的 信息,有的是对诗歌中某些字义的补充,如人名地名、典故用事和生僻字音的注释, 这些是唐人诗歌自注常见的内容,使诗歌的所指更加明确,诗意的顺畅通达也不会因 为个别的人名地名或用典而受到阻隔,补充型自注是对诗歌文字基本义的解释。还有 一些自注为诗歌提供的是相关性信息,不仅解释、明确了诗歌的内容,还扩充了诗歌 表达的意思甚至是主题,如关于本事和创作背景的注解。扩充型自注与诗歌间的关系 已经不再留于对个别字词意义、用法的完整说明,将难以入诗或未能入诗的信息以自 注附在诗中,实际是进入了追求“言 、“意”统一的深层探索,诗歌与自注,表现与 诠释之闻的关系更加复杂而紧密,杜甫的这一部分注数量很多,包含丰富,也最能体 现杜诗自注的特点。以下着重对扩充型自注按内容特征再细化分类,略作分析。所分 各类之间并无绝对界限,因此每条自注具有的特征或不唯一,但为了更清晰地描画杜 诗自注的内涵特征,这里举例时只就其某一方面讨论,不求全尽。 赋诗情境一一场合性 杜甫以前的唐人诗歌自注,主要出现在社交唱和之作中,标注宴游的时间地点、 集会人数、赠予对象、分韵情况等等( 如崔知贤、苏颈、沈俭期诸人诗) 。这种情况 的出现与交游唱和诗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由宫廷到京城,再到辐射的重要城市、 边镇,唐代诗人的交游经历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交游应和提供了竞争、骋才的 创作场所,诗人也通过唱和的形式达到情感交流、人际互动的目的。社交功能以及即 2 1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 景即时的特点使交游诗的创作具有某些固定的章法套路,一般是先叙交游场面及自然 风景,而后向某位位尊者或唱和对象致意。场景与诗歌意义之间具有直接的指涉关系, 当交游诗的内容牵涉到当时的人、事、景时,诗歌具有的社交意义往往需要放在当时 的场景中才能使其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