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而庵说唐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选本中,明末清初文人徐增的而庵说唐诗长期以来并 未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甚至一度被束之高阁,但这并不影响此选本在文学评论 和诗歌鉴赏等方面的价值。在文坛复古的时代背景下,徐增能自树立、少因循, 可谓难能可贵:徐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起承转合 法和“分解 法解说唐诗, 同时并未囿于此二法,徐增吸收了中国古代文论界长期以来讲究“言有尽而意无 穷为最高审美标准的传统理论成果,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较好融合。 此外,而庵说唐诗作为一部唐诗的普及性读物,在选诗的宗旨、标准、 解说的方法、可接受性等方面都为后来的蒙学读物包括当代教育教学提供了可资 借鉴之处。 关键词:而庵说唐诗唐诗三百首 金圣叹选批唐诗复古与新变起 承转合分解教育思想 a b s t r a c t a m o n g t h ev o l u m i n o u s 亿m ga n t h o l o g y ,x uz e n g s“e ra ns a i d r l n g w h ol i v e di nl a t em i n ga n de a f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h a v en o tc a u s e dw i d e s p r e a dc o n c e m i na c a d e l l l i cc i r c l e sf o rl o n gt i m e ,a j l de v e nh a v eo n c eb e e ns h e l v e d b u tt l l i ss i t u a t i o n h a sn o ta 仃- e c t e dm ea n t h o l o g y sv a l u ei i l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sa n dp o e n ya p p r e c i a t i o n 1 i l t 1 1 el i t e 阳r yc o n t e x to ft h ee r ao fr e t r o ,x uz e n gw h oe s t a b l i s h e dh i so w ns y s t e mc o u l d b ed e s c r i b e d 弱c o m m e n d a b l e ;a p p l ym e 咖s f o m l ,l a wa i l dt h e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m 甜l o dt oc o m m e n tt 撕gp o e m si st h e 擘鹏a t e s tf e a t i l r eo fx u sb o o k m e a i l w h j l e ,h e h l sn o tc o l l f m e dt ot h e s e 艄dl a w s ,x uz e n gd b s o f b e d 廿a m t i o r l a l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u l t w h i c h 嬲t l l e1 1 i g h e s ta e s t h e t i cs t 锄d a r dc a l l e d “as t a t e m e n ti i l t e n d e dt od oa n d m n i t e ,i te m b o d i e dt l l ep r i i l c i p l eo fb e 钍e ri 1 1 _ t e g r a t i o na n dn e x f b i l i 够 i i l a d d i t i o 玛“e ra ns a i dt a n g ,嬲ap o p u l 撕t ) ,o f 胁gp o e 仃yr e a d i n g ,i t p f o v i d e sal e a mf o rb o mt h el a t e rb o o k so fm o n g o l i a ns | 吣d i e sa 1 1 d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i i l 诋p 唧o s e ,s t a i l d a r d s ,c o 删n e m a 巧m e t h o d s ,a c c e 叫b i l i 够锄ds oo no fs e l e c t i i l g p 咖 k e yw o r d s :“e r a ns a i dt a n g ,“3 0 0t a n gp o e m ,“s e l e c t e dg r a n t 呼州gj i n gs h e n g 吖州”,r e 仃。雒dc h a n g e ,缸龃s f o m s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 e d u c a t i o r l a l l o u g h t 论文独创,i 生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于物日期:矽归- 和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寺旆签导师签 n io 日期:加h 广、v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论 总论 而庵说唐诗是明末清初长洲( 苏州) 文人徐增的一部唐诗选本。徐增( 1 6 1 2 一? ) 原字高才、子益,又字无减,后以子能行于世,号而庵居士,别号十足道 人,梅鹤诗人。从所见的资料推知,他一生贫病缠身,3 0 岁未至便患软足病不 能自由行走。著书立说、有补于人遂成为其精神支柱。 而庵说唐诗共选录唐诗作者9 6 人的3 0 1 首诗歌。1 全书分体编排包括五、 七言古诗、绝句、律体和五言排律,加上首一卷合计2 3 卷。约成书于康熙二年 ( 1 6 6 3 ) 。2 全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分解和起承转合之法来分析诗歌并具有徐氏个 人的特点,比如在解说的过程中多用俚语、俗语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诗歌从高雅 的圣坛上拉回到民众的视野中,为清代的唐诗普及开了个好头。正如乾隆二十三 年戊寅文茂堂重刊而庵说唐诗时所述,“( 清中叶以前而庵说唐诗可谓是 刊行) 数十年风行海内,脍炙人口。”它的刊本主要有康熙初年的九诰掌本附周 栎园先生书和自序( 2 3 卷) 、附康熙五年李图南作序的青畏堂本( 2 3 卷) 、收李图 南序的九诰掌重刊本和南山堂的翻刻本( 2 3 卷) 、陈鉴序的九卷本、附写于康熙七 年征今诗附白和自序的三槐堂本( 2 3 卷) 、乾隆二十三年的文茂堂刊本( 2 3 卷) 和次年文茂堂的十卷本及崇德堂刊本、嘉庆七年的二南堂十卷刻本,这其间 还出现了很多重刊本和翻刻本。3 从这些刊行的盛况可以看出,上述评价是名至 实归的。后来影响深远的唐诗合解、唐诗三百首等唐诗选本均系在吸收借 鉴而庵说唐诗的基础上编选而成。民国八年鸿宝斋书局还出版了名为唐诗 白话解读本的6 卷本而庵说唐诗。 然而这部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唐诗选本在清中叶以后却似乎突然销声匿迹, 淡出了世人的视线。究其原因或有两点。一是时代的因素,徐增与钱谦益、金圣 叹的关系密切,而钱氏因其变色龙行为惹恼清廷,以至将所著均列为禁书;而金 圣叹因为性格的放诞狂傲被当局送上断头台;受此牵连徐增和其而庵说唐诗 亦被贬日:“穿凿附会,尤失古人意 ( 四库提要) 。二是而庵说唐诗偏重文 本分析颇为后世主流评论家所不容。该书运用各种“法”来评说诗歌,这对诗歌 入门者和鉴赏者而言诚然有益,然对于上智者或才大者来说或为一种束缚,如果 泥于各种“法”来写作诗歌无疑会将这一理论引入狭径,其诗作会因缺乏鲜活的 生命力而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其分析路径也与中国古代重视诗歌总体所营 造的氛围( 意境) 的传统有悖,加之选本自身的缺陷导致这部唐诗选本被尘封了许 久。 值得庆幸的是,当代的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这部唐诗选本的价值并对其进行 校注或写论文为其正名。据笔者目前所知,对徐增和而庵说唐诗进行专门研 究的著作有两部,一为1 9 9 0 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维纲先生校注的说唐 诗,它是以九诰堂本、文茂堂本为底本兼采青畏堂本、三槐章本、南山堂本和 二南堂本,重点是对说唐诗原本进行句读,对错讹字、脱漏字等进行更正和 1 而庵说唐诗自序云:“七体共三百十九首”,有学者说是3 0 5 首,其实韩愈的青青水 中蒲三章应看作一首,天末怀李白是一首,又误收宋人一首,实际共选3 0 1 首唐诗。 2 而庵说唐诗自序云:“至壬寅【1 6 6 2 ) 而录成”而在杜甫太岁日下云:癸卯九月 二十日识”( 1 6 6 3 ) 可知在序成后的次年仍在评点。 3 参考樊维纲徐增和他的( 说唐诗) 见说唐诗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1 2 月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论 补校,是在充分尊重徐增原书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校注前附有樊维纲先生的一篇 论文徐增和他的( 而庵说唐诗) ,在文中,樊先生继承前人知人论世的传 统,侧重指出选本本身的价值、不足、流传情况及后人对它的评价,可以看成是 ( 说唐诗 校注的总论。但是由于在校注的过程中曾两次中断,而且由于资 料所限,这部校注本不免有疏漏之处。同时樊文只对徐书作提纲契领式的总结, 论述亦较粗浅;另为1 9 9 3 年郭宝元( 台湾东吴大学) 的硕士毕业论文( 而庵说唐 诗) 研究,然此篇论文笔者迄今尚未寓目。其它直接论及徐增及其书的著作有 邬国平的徐增与金圣叹、蒋寅的徐增对金圣叹诗学的继承和修正、王英志 的( 徐而庵诗话) 精义发微等。邬文是在“查阅了徐增九诰堂集并发现 一些于研究徐增有价值的资料”之基础上,侧重“对徐增的生平、与金圣叹的关 系以及他们的诗歌批评作一整理和分析:蒋文则是针对多数评论者以为徐增只 是金圣叹诗学的继承者这一错觉有感而发,继而从“扩大分解法范围、消解七律 分解普适性、重新解释七律f j 后解在结构上动力关系、补充说明分解与起承转合 关系这四个方面证明徐增论诗不同于金氏之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徐增的理论 更具科学性;王英志所谓徐而庵诗话即附于而庵说唐诗卷首的与同学 论诗书,他认为徐增的诗论是继承前人诗论的优秀成果且有所生发,稍后袁枚 所倡的“性灵说”中一些美学思想与徐论若合符节,虽然诗话亦有局限,但 不乏可资借鉴处。此外,台湾学者吴宏一的清初诗学中的形式批评、青木正 儿的清代文学评论史4 、四库提要、才子杜诗解( 张国光校点) 的前言中 也有对徐增和说唐诗的评语。这些专著、论文和评语中对徐书有褒有贬,归 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 、肯定徐书的价值,引起人们对徐增和其说唐诗的重 视;2 、肯定起承转合与分解之法的时代意义和价值;3 、认为徐增是金圣叹形式 批评的继承者,把徐增作为金圣叹研究的副产品出现:4 、挖掘新材料并指出徐 增和其而庵说唐诗不同于金圣叹和金批唐诗之处;5 、批评而庵说唐诗 “悠谬支离”繁芜冗杂。这些观点为我们全面了解徐增其人其书提供了可资借鉴 的原始材料。总之,不论是称扬还是贬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文学自身 和考证的角度对徐增和而庵说唐诗进行研究,缺少从选本的角度对它进行对 比的纵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在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当我们重新检视这部唐诗选本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虽 然它的编选者徐增也是复古派的一员,但是却能自出机杼。在崇唐尊盛的前提下 将王维提高到与李杜齐肩的地位;标举“性灵 、“妙悟 、以禅论诗等对后来袁枚 的性灵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都有启示意义。在讲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诗歌美 学的时代,这部主张金针度人的诗歌选本的嚆矢之功是不能小觑的。而庵说唐诗 运用分解与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诗歌的结构、将散文的鉴赏方法融入诗歌、讲究字 斟句酌这些评论方式都与2 0 世纪西方文论界出现的形式批评和新批评有着 相似之处。新批评家退特认为“既然批评无法说出全部真理,那么能够把注意力 引向那些被忘却的,未被意识的方面就是有成果的批评 5 ,从这一意义上说,毋 庸置疑,而庵说唐诗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庵说唐诗同时又是一部“接引后贤的唐诗普及读物,用现代教育学 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当代青少年唐诗学习情况,归纳出它对于现代人 特别是少年儿童人文素质形成的影响,也是这部选本的时代意义所在。 4 见第二章第三节,陈淑女译,台湾开明书店印行,民国五十八年( 1 9 6 9 ) 十二月初版 5 t a t e ,1 9 9 5 ,p1 4 7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p 7 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6 年8 月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论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部唐诗选本,笔者又选了两位清人的唐诗选本孙洙 的唐诗三百首和金圣叹的才子杜诗解、贯华堂选批唐才子书七言律与 而庵说唐诗进行比较。选前者是因为二书同为唐诗的蒙学读本并且在某种意 义上可以说唐诗三百首在选诗的数量、宗旨等方面是继承了而庵说唐诗 的成功经验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的;选后者的原因在于狳、金二人在论诗方面趣 味相同,甚至长久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徐增只是金圣叹的追随者而忽略了徐增在诗 歌评论方面的特殊贡献,通过研究分析给予他和是书以公正的评价,是本篇论文 的目的所在。 诚然,由于时代、阶级和徐增的个人才识所限,而庵说唐诗中同样存在一 些文化糟粕需要现代读者注意和克服。1 、消极情绪的宣泄;徐增在评语中云道: “人世虚花,惟诗酒是实际”( 李白江上吟) 其消极逃遁思想不言而喻;2 、代 统治阶级立言,反映剥削阶级的观点;徐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僮仆, 最可厌之人( 崔涂除夜有感) ,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文人们有这样的观点是不难 理解的,但今天看来,类似的说法当然是应该剔除的错误观点;3 、带有神秘主义 色彩;最典型的莫过于无处不在地援引佛经释典解说唐诗,它的积极之处自不待 言而它的消极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徐增在王维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后道:“此是佛转法轮法,非精于佛乘不能也 实际上,王诗后两句表达的“不 但我倍思亲,而兄弟亦倍思我”( 徐增语)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由己思人推想人正 思己) 早在诗经陟岵中就已出现,唐人高适、王建、自居易等人诗中,宋 人柳永、周邦彦的词作中均有继承,这是中国文人在几千年的创作中积淀下来的 财富,难道用这一手法写作的文人都须精通佛理吗? 4 、对个别诗作解说不当;如 徐增在解说孟浩然的临洞庭( 上张丞相) 诗后批评唐汝询“真无目入语于 诗究为门外汉而已”而正如施哲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所云:“他自己( 徐增) 讲这首诗,比唐汝询更为不通,又何尝不是瞎说? 唐徐二家都不知道此诗题 下还有上张丞相四字,我看他们二位都不免是门外汉。”o 但是瑕不掩瑜,笔者认为徐增的而庵说唐诗是一部集选、评、赏、教于一身 的唐诗总集。如果你想从总体上把握唐诗的发展脉落,那么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 全唐诗的精编本;如果你想知道中国古代文论对于诗歌本体的评价,那么它 是一部不错的评论集;如果你想深入诗作者的内心,那么它是一部很好的诗歌鉴 赏辞典;如果你想了解明末清初对唐诗的接受情况,那么它又可以成为一部教学 参考书。因此对这样一部唐诗选本进行必要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6 施哲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9 月【m 】p 1 0 8 【增记】 3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第一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孔子以家庭关系为基础推衍 出一整套的君臣关系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是非常看 重的,因此,有学者称中国人有祖先崇拜的情结。也因此当后来的士大夫们在现 实中碰壁或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他们总会向古人那里寻找慰籍和出路。自唐代开 始在文学领域中的复古运动就没有停止过,当然那些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复古运 动并不是僵化地模仿古人,而是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更多的参以时代 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创新的成份更多一些。 现代接受美学家姚斯指出,艺术发展史比起社会历史变迁来,更具有其自身 的连贯性和内聚力。这种连贯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学传统的存在和延续,简 单地说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 社会行为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 造性想象的沉淀。文学传统就是凝定在具体文学创作中“代代相传”的文学经验 是带有某种内容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连续体。1 从这一意义上说,而庵说唐诗 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兼诗歌评论集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也是不可小觑的。 第一节以盛唐为尊,标举王维 一、以盛唐为尊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1 、原因:而庵说唐诗中共选录唐代9 7 位诗人3 0 1 首诗歌,其中入选的盛 唐诗人就有3 0 人近1 7 0 首诗歌。徐增在选本中也是多次赞扬盛唐诗歌的高超造 诣或是通过评点盛唐诗人的作品来称颂盛唐诗,例如:在卷三七言古诗的f ;i 言中 “而庵日:七言歌行,此唐之古诗也。初唐崇尚排偶、绮丽,伤于无骨,绸缪中 时带感叹,草创而已。至李太白荡之以逸气,杜子美振之以风格,而歌行之妙, 擅场千古。后来作者,俱不能及。盖用字须字字牢壮;用旬,须句句挺劲;用调, 须抑扬顿挫;用意,须斩截淋漓。使读者历历落落,有金石之节,眉开目朗,是 为得之。自白乐天长篇出,人皆乐其易为,腕弱力薄,多所蒙绕,气虽相通,而 音节荡然矣。 2 在这里,徐增将唐代的七言古诗即歌行在有唐一代的发展作了一 段总体上比较科学的概括,初唐时的歌行尚未脱净六朝浮靡文风的影响,中唐尤 其是经过自居易的发展后七言歌行流于无骨气弱。只有在盛唐李白、杜甫这样的 大诗人手中,七言歌行从用字、用句、用调到用意方面才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 步。在后世人的眼中,盛唐是一个神话;是一段可望而不可即的历史。盛唐诗歌 所体现出昂扬进取的精神被认为是民族诗歌成熟的标志3 ,也许林庚的盛唐气 象道出了盛唐诗之所以受喜爱尊崇的原因,他说:“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 的蓬勃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 1 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隋唐五代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p 3 7 3 2 徐增、樊维纲:说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p 7 6 3 参见宗自华艺境唐入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4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 本质。”“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植根于饱满的生活 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它也是中国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 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 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4 2 、时代背景;明代前七子的领军人物李梦阳曾明确提出“诗必盛唐”的主 张,所以整个明代包括清初的诗坛都笼罩在这四个字之下,徐增在编选而庵说 唐诗的时候仍不免受时风的影响。推尊盛唐可以说是渊源有自,而徐增以盛唐 为尊又是其独特的生活经历的必然结果。 徐增生活的时代是在明末清初,以明亡为界将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如果说在他3 3 岁( 即崇祯十七年,是年明亡) 之前,尚有兼济天下的儒家入世 情怀的话,那么清军入关以后的杀戮行为对生灵造成的涂炭使这位温柔敦厚的儒 者情何以堪? 加之罹患足疾,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使他在思想上皈依佛 释。在充满杀伐的动荡岁月里,作为一名遗民诗人,很难说徐增不是通过对盛唐 气象的渲染来排遣胸中的郁闷情怀和故国之思,并借以凭吊过往的美好时光,可 以体会到他那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的 曲折心意。 二、李白、杜甫的典型意义 后人尊崇盛唐诗往往是通过对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诗作者中的明星诗人的 崇拜而实现的。李白和杜甫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人格魅力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中 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李白的诗歌或是通过浪漫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恣肆的语言创造出神入化的 效果:或是通过明快的语言塑造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优美形象。他 那斗酒百篇,自呼为仙的率性而为;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 超级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鄙俗精神;那“笑而不 答心自闲”与自然合一的潇洒风神,曾经使无数的文人为之倾倒。 作为一位诗人,杜甫在诗歌史上有着多方面的开创,如写作排律诗,在律诗 中用拗字,创拗体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着转益多师的主张,而作为一名 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杜甫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不公平 现象的深刻反思;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 也要“得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 俱欢颜”的仁者之心;从唐军收复失地后表现的涕泪满裳,我们可以想见一位老 者的拳拳爱国之心,这些高尚的思想情操长久地影响着后世,它已融入到每一个 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血液里。 从中晚唐开始,李白、杜甫被并称为“李杜,成为诗歌领域中不可逾越的 并峙的双峰。但是在诗歌中真正得盛唐之音嫡传,诗歌中表现透彻玲珑而浑厚、 千愁万绪而开朗的当属王维,徐增的而庵说唐诗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将王维的 地位提升至与李杜齐肩。 三、诗家天子王维 1 、将王维与李、杜并提;自从钟嵘通过人物品藻来分别作家优劣以来,历 4 转引自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p 3 8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来的诗论家大多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置于最上品,王维则屈居其下。明人高楝 的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云:“夫诗莫盛于唐,莫备于盛唐,论者惟李杜 二家为尤。就道出了这一公认的事实。宋人许额的彦周诗话云:“孟浩然、 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6 ( p 1 2 5 8 ) ;明代的李东阳在麓堂诗话 中云:“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 同上p 1 2 6 3 ) 可以看成是许 叛评语的异代翻版:清人贺裳的载酒园诗话云:“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 同上p 1 0 ) ;这些都是很明显的例子,照他们的说法,王维的诗虽然好却是不 及李诗和杜诗的。当然在古人的评语中也有赞扬王维诗有优于李、杜诗之处的, 如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中称:“五言绝句,当以王右丞为绝唱 ( 同上p 1 2 6 3 ) ;王世懋的艺圃撷余说:“诗称发端之妙者,谢宣城之后,王 右丞一人而己”( 同上) ;清人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三道:“应制诗,王右丞胜 于诸公( 同上p 1 2 7 6 ) 这些赞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评价王维诗的一个方 面,肯定他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而不是从总体上对其进行评价,有避重就轻 的嫌疑。明人胡震亨在总结同时人诗论的基础上终于将王维与杜甫并列,他说: “七言律独取王李而绌老杜者,李于鳞也。夷王李于岑高而大家老杜者,高廷礼 也。尊老杜而谓王不如李者,胡元瑞也。谓老杜即不无利钝,终是上国武库,又 谓摩诘堪敌老杜,他者莫及者,王弁州也。意见互殊,几成诤论,虽然,吾终以 弁州公之言为衷”。7 而实际上,李白才情充沛,其诗体现了气来、情来、神来的 盛唐气象;杜甫转益多师,自成一家又开启后学;王维的诗歌神韵无穷,音乐流 动,诗中有画是唐诗的正宗一路,他们都不乏才思又各有擅场很难分出高下。所 以,徐增用一个“才”字将李、杜、王三家统一起来,他认为“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 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 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8 因此可以说徐增是第一位 将李、杜、王三家并列的评论家。 2 、标举“诗家天子”王维;徐增的而庵说唐诗选杜甫诗6 2 首,王维诗 2 8 首,李白诗2 1 首,王诗入选数量仅次于杜诗成为选本中的第二大家。在与 同学论诗书中徐增有这样的评论:“有唐三百年间诗人,若王摩诘之字字精微, 杜子美之言言忠孝,此其选也。虽然,吾犹有憾焉。以摩诘天子,不能统杜陵宰 相:杜陵宰相不能摄摩诘天子。祖豆杜陵者比比,而皈依摩诘者甚鲜。盖杜 陵严于师承,尚有尺寸可循;摩诘纯乎妙悟,绝无迹象可即 ( 同上) ,在等级森 严讲究尊卑的专制社会中,将王维喻为诗家天子,将杜甫比作诗家宰相,其深意 不言自明,并且指出王维诗之妙即在于无迹可求。从这段话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徐 增对王维的倾心。 其实早在宋人编写的吟窗杂录中就有“唐人谓王维诗天子,杜甫诗宰 相9 的说法,但在当时却没有引起文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徐增再次以诗天子、 诗宰相来指称王维、杜甫,并用一部而庵说唐诗来详加证明才引起学者们的 深层思考,如徐增在王维答张五弟翘后评道:“吾说七言古多长篇,而短者, 则惟摩诘答张五弟一首。摩诘道入也,一切才情学问,洗涤殆尽,造洁净精 5 ( 明) 高棵: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p 4 8 6 转引臼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 9 9 7 年 7 ( 明)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p 9 4 8 ( 清) 徐增、樊维纲:说唐诗与同学论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p 1 6 9 ( 宋) 陈应行:吟窗杂录,中华二f s 局,1 9 9 7 年,p 6 5 6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微之地,非上根器之人不喜看,看亦不知其妙也”m ,从此一段评语中不仅可以 看出徐氏对王维的推尊,赞扬他不逞才使气,是个具有高尚修养的人而且也将自 己引为王维的同调。后来清人评论王维如“唐之诗家称j 下宗者,必推王右丞 “右 丞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问,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 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 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逝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 露,苟非实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焉能至是乎? 皿再如清人牟顾相在小游草 堂杂论序中云:“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王维诗的价值和 地位从此被确立自然是其本身艺术光芒的闪射和文学理论发展成熟的结果,但是 徐增在其间所发挥的伯乐作用功不可没。 我认为徐增之所以会如此倾心于王维不只是因为王诗是盛世唐音的典型代 表,其更深层次之原因则在于他们二人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际。安史之乱使王维经 历了国破的伤痛;清兵南下使徐增的生活颠沛流离、家财散尽。他们都经受过战 火的洗礼并且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浸染而最终向佛家寻求安身立命的处所, 或者说他们都是外佛内儒型的文人。徐增将王维看成是自己的异代知音,所以他 在选本中以盛唐为尊的同时对王维倾注了较多的心血。 1 0 ( 清) 徐增、樊维纲:说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p 1 0 0 1 1 ( 清) 赵殿最:序王右丞集笺注转引自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 9 9 7 年, p 1 2 8 0 1 2 ( 清)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p l b 转引自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 9 9 7 年,p 1 2 8 3 7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第二节重新阐释“性灵刀说 “性灵”一词顾名思义即就人的性情、灵感等感性方面而言,作为诗学领域 的一个专有名词,其源头最早可以上溯到表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 经国风当中。这里笔者无意于对性灵说的源流发展做深层的探讨,只将重点 放在明末清初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并突出徐增的而庵说唐诗在袁枚“性灵说” 成熟之前所做的开启工作。 一、公安三袁首倡的“性灵说”; “性灵说 是公安派提出的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核心。袁宏道 有一段很有名的论断经常为学界所引用,他曾经这样赞颂其弟袁中道的诗歌“大 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 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变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 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 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习气故也”( 叙小修诗) h 在袁宏道的心罩那些能抒发作者 真实感情,不受束缚的语言文字即使有瑕疵也是好作品。相反那些被大多数人认 为是不错的作品因为有效颦的弊端而不见其佳处。袁宏道所谓的“近代文人习气 应当指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崛起于明朝中叶的前后七子针对明初 台阁体和理学气息浓厚的诗坛现状,打着复古的旗号,希望努力恢复文学的本来 面貌,重新构筑诗歌的主情理论,李梦阳曾经指出“真诗乃在民间( 同上p 8 0 ) 但是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却与其理论主张严重脱节,比如后七子的领袖人物王世贞 的拟古乐府上邪云:“上邪,与君相知,譬彼结发而盟,山摧海枯志不移 ( 同上p 8 7 ) 几句显然脱胎于汉乐府上邪,类似这样的拟古作品显然是没 有多少艺术生命可言的。因此晚明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以 矫其弊。“袁宗道在其论文篇中提出学古应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如 果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结果只能是其势不得不 假借模拟耳虚浮雷同的弊病便不可避免。( 同上p 2 0 7 ) 不过我们也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袁氏兄弟对抒写真性情强调有加,而对 “灵 则重视不足,他们的理论核心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独抒性情,不拘格套 所以他们的这一理论还是属于相对静止的范畴缺乏灵动的生气。 二、徐增对袁枚“性灵说 的启发; “性灵说 在清中叶袁枚的手中臻于成熟,在此之前,明末清初的徐增在吸 收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性灵说做了多方面的开拓,具体表现如下: 1 、性与灵并重:徐增克服了公安派关于“性灵说跛足的毛病,不仅重视 诗歌中真情实感的抒发,如:“诗到极则,不过是抒写自己胸襟”惦“诗乃心声, 有触即发,此风人之旨也,凡世间嘻笑怒骂与夫饮食宴乐,皆足以陶写性灵 埔, 同时强调“灵 的作用。 1 4 转引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p 2 0 6 1 5 ( 清) 徐增、樊维纲:说唐诗与同学论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p 2 0 1 6 ( 清) 徐增:灵隐寺志卷八,诗咏, 8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占与新变 “灵 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词,一方面“灵”可以被释作“灵感”,它本来是一 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指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在文学创作中,灵 感是指在勤奋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的前提下突然出现的富有创 造力的思路,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我国现代大诗人艾青对诗的“灵感”曾作过 一个相当精炼的理论概括:灵感也者,是诗人面对新事物所产生的激情。这是照 亮灵魂的火花,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幸会1 7 ( ( 艾青诗选) 法译本序) 。另一 方面,“灵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即“灵动,妙悟,不拘一格徐增 说:“夫作诗必须师承,若无师承,必须妙悟。虽然,即有师承,亦须妙悟,盖 妙悟、师承,不可偏举者也。由妙悟得,性灵独至( 同p 1 5 1 6 ) 。在此, 比起教师的传授,徐增更强调个人对知识经验的理解和重构,即“妙悟 。徐增 赋予性灵以“妙悟 的内涵,就使性灵具有了运动的属性,它不再是单纯的表示 静止的性情。由主体“妙悟出的诗歌或其它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主体 丰富情感的客观外现,并且因为这一作品具有独创性所以它是只属于主体一个人 的专利。后世人在创作同类题材时如果不参以主体的妙悟只是对原作进行摹拟抄 袭的话,那么创作出的作品充其量不过是对原作的踵事增华而已。徐增把“灵” 的这两种涵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妙悟出的那一刹那就是灵感乍现的时刻。 ( 1 ) 徐增对袁枚“诗写性情”的启示;关于诗写性情袁枚的解释是“诗者, 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 是佳诗。州8 发自内心的性情当然是“真”的,也因为它是“真 的,所以才能感 发人心,悦人耳目,对此徐增早已有言在先:“古诗贵质朴,质朴则情真1 9 。袁 枚又日:“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 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 之? 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 庄子日:忘足,履 之适也。余亦日:忘韵,诗之适也。 ( 随园诗话卷一p 7 ) 袁枚从作诗用韵 的细处落墨,从微观的角度证明诗歌是主体情思的外化,容不得一丝束缚,是对 公安派和徐增性情说的深层生发。 ( 2 ) 徐增对袁枚“性灵说更深刻的启发则是关于“灵 的方面;袁枚继 承徐增将“性”与“灵”作统一观,他认为只有有了灵感的作用,才能各抒襟抱, 表现出真性情;也才能花样翻新,从而显现出层出不穷的创造力。所以在随园 诗话中袁枚继徐增之后将“性灵”阐释为: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灵感的来去是相见时难别却易;灵感具有稍纵即逝 的特点,因此徐增说:“好诗须在一刹那上揽取,迟则失之( 与同学论诗书 p 2 2 ) 就是从其灵感易逝方面而言的,对此袁枚也说“改诗,则兴会已过”( 随 园诗话p 8 0 ) ,错过了灵感,是改不出好诗的。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性灵与妙悟的关系:“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 悟,付之飘风。惟我诗人,众妙扶智2 0 袁枚认为真正的诗人能敏感地把握客观 世界的变化,悟出其中的玄理。“悟”或称“妙悟 也是对徐增“由妙悟得,性 灵独至 的生发。 错误l 未找到引用源。、灵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徐增在与同学的书信中不 止一次的提到学习的重要性,对知识的积累可以被认为是灵感必然出现的源泉。 ”转引自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p 4 2 6 1 3 ( 清) 袁枚、兴华:随园诗话补遗( 卷一) ,昆仑出版社,2 0 0 1 年,p 1 0 9 3 1 9 ( 清) 徐增、樊维纲:说唐诗与同学论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p 1 8 2 0 ( 清) 袁枚、郭绍虞: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p 1 7 1 9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袁枚引“荀子日: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 之也。所谓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即 眸而得之之谓也 虬,说明了灵感的偶发性,但袁枚也指出这种偶然性是建 立在平日努力读书和天赋才情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在下文将详细讨论。 2 、“才”与“学”在发抒性灵中的作用;虽然灵感的产生具有偶然性,通常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它的产生又是必然的,它的突然出现离不开主体的先天 才思和后天的学习及对同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徐增说“诗本乎才,而尤贵乎全才。 才全者,能总一切法,能运干钧笔故也。夫才有情,有气,有思,有调,有力, 有略,有量,有律,有致,有格。情者,才之酝酿,中有所属;气者,才之发越, 外不能遏;思者,才之径路,入于缥缈;调者,才之鼓吹,出以悠扬;力者,才 之充拓,莫能摇撼;略者,才之机权,运用由己;量者,才之容蓄,泄而不穷; 律者,才之约束,守而不肆;致者,才之韵度,久而愈新;格者,才之老成,骤 而难至。 ( 与同学论诗p 1 卜1 7 ) 上面所罗列的“情”、“气 、“思”等词是中 国古代文论中经常论及的文学属性,徐增把它们统摄于一个“才 字之下,有“才 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如果具备全才,那诗人就能所向披靡,作出发抒性灵的 优秀诗歌来。在徐增的思想中,“才不只是限于创作前的构思、思考,还包括 时代社会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于是他接下来说“( 全才) 又必须时以振 之,地以基之,友以泽之,学以足之”( 同上) ,尤其是最后一条“学以足之”为 学习者提供了升堂入阶的门径,学的内容兼收并蓄,不只有诗学或儒家经典还有 “道”,“欲学诗先学道。学道则性情正,性情正则原本得”( 同上p 1 8 ) 。“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复杂,徐增把一切能正性情的内容皆归之于“道”,都 属于学的范畴。可见“才”、“学”在性灵表现时的重要作用。诚然,徐增在谈“才 的时候对人的先天禀赋缺乏相关的论述,这方面要留待袁枚的补充。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五中曾有云:“用笔构思,全凭天分”( p 1 0 1 3 ) ,“天 分”即指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智力水平等素质,此语虽然偏激但却是对徐增理论 的有效补充。同时他又认为读书学习有助于人增长见识对作诗抒写性灵也有积极 影响,如“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 随园 诗话p 6 6 6 ) ,“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之 ( 随园诗话 p 1 7 1 ) ,后者则在徐增的诗论中已有丰富的阐述。 3 、人格与诗格对举;性灵说的一个独特方面就是认为诗格与人格在某种意 义上是对等的,诗格即人格。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生活环境,诗格在一定程 度上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这与传统的“知人论世 说貌异心同。 徐增之所以被认为是很多唐诗作者的知音也是因为他的人生遭际与那些唐 人的相同或相似。李图南在而庵先生说唐诗序中曾云:“而庵性灵血脉直与 唐人一气贯通,不问毫发,得将诸君子,须眉毫孔,肝胆心肠,音容笑貌,及悲 歌侠烈之气,活现写出,令读者知唐人性灵所在,而非徒留此形影己也。然诸君 子之性灵,何皆与而庵接,其所说诗,咸中经首,尔不知而庵先生自少而壮而老, 其问天时变化,地运转旋,人情世态,忧愁逸乐,风波险难,历历备尝,兼之学 道有年,心与物化,说诗时如身化为蚁,衔线穿九曲珠,盘盘旋旋,转转折折, 高高下下,尽力钻研,津关方透,为诸唐人一开生面,成千古诗坛第一人,即玄 成,摩诘、青莲、子美辈从太虚中见之,其性灵已被而庵道破”2 2 。 徐增在论诗时也遵循了这一原则,他在评论李义府的咏乌一诗中有云: 2 1 ( 清) 袁枚著、兴华译:随同诗话,昆仑出版社,2 0 0 1 年,p 8 0 2 2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 3 9 6 册,齐鲁书社,1 9 9 7 年,p 5 4 4 1 0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侮论文第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吾见此诗,如揭其肺肝然。专意迎合,可谓李狐;乌诗甚工,又可称李 乌。太宗英主,遂不觉入其毅中 z ,据记载“义府貌似温恭,而实阴险奸佞, 有笑中刀人猫之称”。纠徐增将李义府的咏乌诗与他的人品相联系, 就如他在与同学论诗中所言“诗乃人之行略,入高则诗高,人俗贝u 诗亦俗, 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p 1 9 ) 所以观某人之诗歌也可见其性情。再 如徐增在张祜的集灵台诗下评道:“此诗载少陵集中,余辄疑之。盖少陵忠 厚,定做不到此讽刺太甚。”( 说唐诗p 2 7 2 ) 徐增根据杜甫温柔敦厚的性格和 诗风认为此诗非杜南所作,且不管这一论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有多高,它至少为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这一点也被袁枚所继承,他曾有评语道:“凡 诗带桀骜之气,其人必非良士。”( 随园诗话p 9 2 3 ) 可见,袁枚也认为从诗歌 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从上述三点可知,徐增有关“性灵说“方面的论述不但是对公安三袁等人观 点的补充、丰富,更具有对袁枚“性灵说”的开启意义。 2 3 ( 清) 徐增、樊维纲:说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p 1 5 8 2 4 转引自周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隋唐五代卷) ,中华书局,1 9 9 2 年,p 2 6 l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章唐诗评论中的复古与新变 第三节援禅入诗的过渡意义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它的受众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平民百姓俨然成为人们 的精神家园。纵观徐增的一生可谓他与佛家的因缘不浅,从其行略( 详见第 五章) 中可知他在3 1 岁之前就与佛教徒有来往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与 挚友金圣叹的交往也是在圣默法师的引见下相识相知的;在徐增老年的时候曾经 一度住在寺庙中并为寺僧们编选了诗集名日珠林风雅2 5 ,又为灵隐寺重修了 寺志2 6 所以徐增对佛经典籍、教义非常熟悉,以居士自称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庵说唐诗中援禅入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说诗的过程中 参以佛释典故或术语,如“恒河沙数”( 说唐诗p 9 6 ) “弥勒”、“小乘( 同上 p 1 0 9 ) “涅巢”( 同上p 1 7 0 ) 等等;一是将佛经禅理渗入到说诗的字里行间,也 即以禅论诗。而且徐增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到:“严沧浪以禅论初、盛、中、晚 之诗,虞山钱先生驳之甚当。愚谓沧浪未为无据,但以宗派硬为分配,妄作解事。 沧浪病在不知禅,不在以禅论诗也。恐人不解钱先生意,特下一转语”( 与同学 论诗p 2 0 ) 徐增的这段话“表面是反对严羽,称赞钱谦益,而实质上,则是赞 同了严羽( 以禅论诗) ,而否定了他的老师”。2 7 佛教教义中的万法皆空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老庄哲学中清净无为思想有相通 之处;佛经中劝人为善的内容又与儒家所提倡的仁爱品质颇相契合。于是在文学 领域中出现的儒释道三家合流也是自然而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诗学史上的典型 例子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和清人王士祯的“神韵”说, 而经过笔者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发现,徐增的而庵说唐诗上承严羽的沧 浪诗话下启王士祯的“神韵说”,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一部具有过渡意义的唐诗 选本。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悟,入悟的承启意义;上文已经论及到徐增对“悟 、“妙悟”的理解和 对学习者的重要意义,从中也可以看出清代的“性灵说 与“神韵说实际上是 “诗缘情 传统大树上生出的连理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更名房产购买合同(标准版)
- 净水机合同(标准版)
- 2025年担保公司四方借款合同2篇
- 2025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
- 城中村改造水土保持方案
- 认识时间例1课件
- 2025云南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见习人员招聘45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哈一一三中学招聘临时聘用教师3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豆家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
- 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支付申请表实用文档
-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课程纲要
- 华晨宝马大东厂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环评报告
- 青海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出炉:医学和法学就业率最高
- 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三版)
- GB/T 328.13-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尺寸稳定性
- 茶叶实践报告3篇
- 西门子低压电器快速选型手册
-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时 地球的结构》教学课件
- Q∕SY 05129-2017 输油气站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配置管理规范
- 企业微信私域流量运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