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 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 知i o 年s 月j 9 日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i i i iiii1 1 11 1111i ii fiil 17 9 5 3 8 6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写作,范小青经历了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在这三十年间, 她已发表了数百部小说,文本字数超过一千万。目前,关于范小青作家论、作品论的研 究数量众多,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收获,但是关于范小青小说创作流变的研究却相对 很少,还没有相对完整而切合的文本表述。本文择取这个选题进行尝试,力图在现有研 究的基础上,对范小青小说创作的脉络进行一次清晰地梳理。 本文以范小青的小说文本作为切入点,力求以开放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对范小 青小说创作的变化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和比照。以范小青小说创作所呈现出的变化为 线索,其中穿插着对其小说的评价,使论述结构鲜明,思路清晰,比较明确地概括出范 小青小说创作的脉络以及变化特点。 通过阅读文本发现,范小青的小说创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呈现不同 的特点和变化。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是她的创作早期,这一时期范小青主要是继承 陆文夫所开创的新的“苏味小说”的创作,对苏州历史文化进行描绘和书写,同时加以 改造和发展,使之显示出个人独有的特色,形成了与前人不同的“范式 小说;而九十 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初是范小青小说创作的过渡时期,范小青开始转向现实,但文本中 依然保留了“苏味小说”的一些特征,这时范小青的小说作品出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 特征;二十一世纪以后,范小青的小说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越具象的“苏州”, 关注人性,关注弱者。 纵观范小青三十年间的写作,她的小说创作经历了重大的变化,逐渐“远离”“苏 味小说”的家园,沉淀历史,直面现实,关注人性。范小青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写作立场, 追求个人独特的艺术目标,形式和内容日益契合,小说创作逐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范小青;小说创作;“苏味小说刀;历史与现实;流变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e l o p m e n to f f a n x i a o q i n g sn o v e lw r i t i n g a b s tr a c t s i n c ee a r l y19 8 0 s ,f a nx i a o q i n gh a sg o n et h r o u g ht h t a ry e a r so fh e rw r i t i n gc a r e e r , i n t h ep a s tt h r e ed e c a d e s ,s h eh a sp u b l i s h e ds e v e r a lh u n d r e dn o v e l s ,t h en u m b e ro ft e x tw o r d si s m o r et h a n10m i l l i o n c u r r e n t l y , t h es t u d i e so ff a na n dh e rn o v e lt e x t sh a v em a d es i g n i f i c a n t a c h i e v e m e m s ,t h en u m b e ro fw h i c h i sm o r e ,h o w e v e r , t h es t u d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l i t t l e , h a v i n gn oc o m p l e t el i n eo ft e x te x p r e s s i o n t h i sp a p e rw i l lp i c kt h i st o p i ct ot r y , a n do nt h e b a s i so ft h ee x i s t i n gr e s e a r c h ,t r yt oa r r a n g ec l e a r l yt h en o v e l sw r i t i n gp r o c e s so ff a n 1 1 1 i sp a p e r , f a n sn o v e lt e x t 邪as t a r t i n gp o i n _ t ,s t r i v et oo p e nr e s e a r c ht h o u g h ta n d r e s e a r c hp e r s p e c t i v e ,o b s e r v ea n dc o m p a r ef u l l yt h ec h a n g i n gp r o c e s so fn o v e l sw r i t i n go f f a n b yf a n sn o v e l sc h a n g e si nt h ec l u e ,t h ep a p e ri sp e p p e r e d 谢也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h e r n o v e l s ,t om a k e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t h o u g h tc l e a r , a n ds u t r m a r i z em o r ec l e a r l yf a n sn o v e l c h a n g i n gp r o c e s sa n df e a t u r e s t h r o u g hr e a d i n gn o v e l s ,f a n sn o v e lw r i t i n gh a sm a i n l yg o n et h r o u g ht h r e es t a g e s ,t h a t s h o w i n g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h a n g e s t h e8 0 st ot h ee a r l y9 0 si sh e re a r l yw r i t i n g t i m e ,w h e nf a nm a i n l yc o n t i n u e dt h ew r i t i n go f t h en o v e l sa b o u ts uz h o u ,t h a tw a sl u w e n f us t a r t e d , w r i t i n gt h e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o fs uz h o u ,t r a n s f o r m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t o s h o w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n d i v i d u a lo f ”f a n s ”n o v e l st h a t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 p r e v i o u sw o r k s ;f r o mt h el a t en i n e t i e st ot h en e wc e n t u r yi st h ep e r i o do f t r a n s i t i o no ff a n s w r i t i n g ,f a nt u r n i n gt or e a l i t y , w h i l et h et e x ts t i l lr e t a i n i n gs o m e f e a t u r e so f t h en o v e l sa b o u t s uz h o u ,s of a n sw o r k se m e r g i n gd o u b l ef e a t u r e so fh i s t o r ya n dr e a l i t y ;t h et w e n t y - f i r s t c e n t u r y , f a n sn o v e l s t o o kp l a c eat r e m e n d o u sc h a n g e ,b e y o n dt h ec o n c r e t e ”s uz h o u ”, a t t e n t i o nt oh u m a nn a t u r e ,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t h ew e a k t h r o u g h o u tf a n st h r e ed e c a d e so fw r i t i n g ,h e rn o v e lw r i t i n gh a su n d e r g o n es i g n i f i c a n t c h a n g e s ,g r a d u a l l y “f a ra w a y f r o mh o m eo f t h en o v e l sa b o u ts uz h o u ”,t h e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o fh i s t o r y , f a c i n gr e a l i t y ,a n da t t e n t i o nt oh u m a nn a t u r e f a nh a sa l w a y sr e m a i n e dt r u et oh e r w r i t i n gs t a n d ,t h ep u r s u i to f i n d i v i d u a lt m i q u ea r t i s t i cg o a l s ,s ot h ef o r ma n dt h ec o n t e n to fh e r w o r k sa r em o r ef i t ,h e rn o v e l sa r eg r a d u a l l ym a t u r e k 呵w o r d s :f a nx i a o q i n g ;n o v e lw r i t i n g ;“t h en o v e l sa b o u ts uz h o u ;h i s t o r ya n d r e a l i t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m 辽宁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目录 摘 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第一章“苏州”经验的传承者2 第一节绵延的世俗气息2 第二节凝固的地域意象6 第三节躲避在“旧”文化中的静观者:7 第二章写作困惑中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书写9 第一节寻求生存之路关注当下9 第二节在历史与现实中游走1 0 第三章在多元世界中坚守现实与人性的写作1 5 第一节超越具象的“苏州”1 5 第二节俗世世界中的强悍“弱者”1 6 结语:1 3 注 释一2 4 参考文献。2 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2 8 致谢2 9 v 辽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范小青是一位勤奋的作家,自1 9 8 0 年在上海文艺第九期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 夜归至今,她己发表了小说二百余部,字数超过一千万。在写作伊始,范小青创作 了一些描写知识分子和知青生活的作品,试图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进入文坛。但很快就发 现失败了,随之转入她更为熟悉的“苏味小说”创作当中,开始了她的创作早期。在这 一时期范小青的小说创作主要是对陆文夫所开创的“苏味小说的继承和发展,她以“苏 州”经验的传承者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主要作品有裤裆巷风流记、瑞云、顾 氏传人等。学术界对范小青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给予了肯定,金梅在地域文化小 说:( 裤裆巷风流记 ( 当代作家评论1 9 8 8 年0 6 期) 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裤裆 巷风流记中所体现出的苏州地方特色;樊星于1 9 9 3 年2 月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 上的“苏味小说 之韵陆文夫、范小青比较论则阐述了范小青对“苏味小说” 在开拓与发展方面的贡献。 而经过九零年前后的创作高峰后,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范小青长久以来所依赖的 创作资源逐渐枯竭,“苏州 这片土壤日益贫瘠。于是,范小青开始思考转型,进入小 说创作的过渡期,代表作品百日阳光和城市表情。在这一时期,范小青既想保 留苏州的历史文化气息,又关注当下,因而导致了作品呈现历史与现实双重性的特征。 王尧清晰地确定了这一转折点,在转型前后阅读范小青(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8 年第1 期) 中提出应以“联系 的方式阅读和评价范小青。 一直以来,范小青都是从文化的视角观察现实,甚至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进入新世纪后,范小青开始关注人性,关注人群中的“弱者 ,代表作品女同志和 赤脚医生万泉河。南帆在良知与无知读范小青的( 女同志) 、( 赤脚医生万泉 和) (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8 年第l 期) 中将这两部作品相比较,分析人性中的“良知” 与“无知”。范小青三十年的写作历程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贺绍俊在现实主义的意义 重建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解读范小青的创作(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8 年第l 期) 中分析了范小青文学创作的变化,阐述了范小青对现实意义的重建。 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 第一章“苏州 经验的传承者 苏州自古就是中国的富庶之地、文化中心,是许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地方。因而 苏州的人文历史深厚而悠久,描写苏州印象,将苏州方言运用到作品中的小说不可胜数。 在中国文学史上,那些以苏州方言描写苏州才子狎妓生活的小说被称为“苏味小说”。 “青楼梦、繁华梦,成了这些小说的基本主题,也成了享乐人生的艺术象征。 温婉细腻、儒雅甜软也成为了“苏味小说的独特风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陆文夫的崛起为“苏味小说”带来了新的气息,他也因美 食家、井、围墙等一大批描写苏州人日常生活和吴苏文化的作品被誉为“陆苏州”。 而范小青是既陆文夫之后又一位记述苏州记忆的小说家。她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苏州 浓重的地域特色和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气息,造就了这位极具苏州特色的女作家。自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范小青开始写作,她便自觉地成为苏州历史文化和“苏味小说”的传承 者,她的作品一直根植于苏州这片土地,苏州这方水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 感和资源,造就了她早期的“苏味小说”。这时的范小青是以“苏州 经验传承人的身 份观察世界,面对读者。她的小说总是弥漫着绵延千年的苏州世俗文化气息,同时多选 择具有吴苏地域特色的意象进行描绘,这些地域意象已经凝固在苏州干百年,成为苏州 城市的标志,范小青躲在这些地域文化中静观着世界。 第一节绵延的世俗气息 “苏味小说”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世俗气息浓重,从传统的才子狎妓生活到陆文夫 家的享乐主义,“世俗”二字无不充斥于作品当中。范小青的早期作品传承了 来的世俗化写作传统,她的笔下尽是安于现状的市井小人物,描写的也都是小巷、 的普通百姓的“小日脚”。但是她的小说又不同于前人单纯描写享乐生活的作品, 求探寻到其背后隐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小青的“苏味小说”主要描述的是平凡人家的平凡故事,她总是沉溺在苏州的小 宅中叙述着家长里短的“小日脚”。范小青将故事的地理背景设置在小巷、里弄 人公也尽是些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并不波澜起伏,尽是些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 者在流言蜚语、经营算计中体验、感悟着普通人生的心酸和无奈。 裤裆巷风流记中,作者将故事封闭在裤裆巷三号这个小院中,围绕着几户普通 日常生活展开,故事从发生、发展到高潮、结束都未曾离开这个院,这群人。张 惠是个老实本分的姑娘,却意外惹上了“前科”,不仅影响了恋爱,还使得工作 迟没有解决,在或同情怜悯,或嘲讽重伤中默默地过着日子。吴克柔的离婚事件 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他本人却无所谓,秉持着“不做赔本买卖”的人生态度。三子在 住房的压力下和经济的窘迫中投身到商海的大潮里,经历了起起落落、遭人猜疑妒忌的 各种过程。张师母为人精明世故,善于算计,处处不肯吃亏,就连亲生女儿也不肯放过, 当阿惠因为各种原因只能呆在家里吃白食时,她极尽挖苦咒骂,毫不留情。瑞云中的 故事也发生在一个小院,主人公瑞云的生活总是离不开她养母的大宅院,或喜或悲,展 现出无尽的人间冷暖。顾氏传人中顾家虽然也曾是大户,顾家四姐妹也曾风光过, 但依然逃不过生活的磨难和洗礼,日子与普通百姓无二,不过是名声好听些罢了。 范小青在描写市井生活的时候,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并且不介入任何个人情感,力 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实生活。这恰恰符合了当时流行的“新写实”主义的要求,达到“零 度写作 的标准,不做任何情感评判。这样的描写手法也使得一个更加直观,更加清晰, 更加多棱化的苏州百姓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多侧面地了解吴苏地区普通人 的普通生活,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从生活的琐碎中共同领悟着人生的真谛。 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世俗文化气息的,不单单是这一地区百姓生活的风情画,更重 要的是由这些普通的百姓生活所展示出的人的精神气息,这种精神气息是隐藏于表面生 活之下的,是集体的、内在的和深邃的,更是要靠作家来集中挖掘和剖析的。 那么什么是苏州人最首要的精神气息,最能反映千百年来苏州的世俗文化呢? 当然 是苏州人身上的那股子“小家子气 。正如金梅所说“什么是作者所要剖析的、沉积于 特定地域中人苏州人心理心态深层结构中的精神气质呢? 我想就是作者后记中反 复称谓的小家子气了。勿庸说。所谓小家子气,并不是苏州人精神气质的全貌; 然而沉积于苏州人心理心态生层结构中的这种精神气质,从作者所做的描写来看,它确 实潜移默化了那方土地上众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了他们特有的集体无意 口, , 2 矿、0 “小家子气的表现是复杂的,首先是斤斤计较、不大气。裤裆巷风流记是最 能表现这种“小家子气”的一部作品。在这个故事中,十几户人家每天都在为一些鸡毛 蒜皮的小事而烦恼甚至发生纠纷,这些小事或许在其他人看来是琐碎的、微不足道的, 但在他们眼里就是关乎全家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因而为这些小事努力钻营着。 三子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租住的房子会被收回,因而对房东吴克柔总是毕恭毕敬的,甚至 有些巴结。杨老师为了女儿的工作问题,和张师母导演了一出假结婚。“小家子气”还 表现在苏州人身上的那种优越感上。苏州是座千年的古城,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化和记忆 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建筑,这是苏州人的骄傲,也成了苏州人拥有优越感的资本。裤裆 巷风流记里,作者在一开始就讲述了裤裆巷的由来,并一再强调纱帽厅的历史,吴家 老太太更是将纱帽厅的迷信传说奉为神祗。因为纱帽厅标志着吴家辉煌的过去,是老太 太在今天仍然可以炫耀的唯一物件。这种优越感不仅是从个人内在发出的,也是别人赋 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 予的。顾氏传人中,顾家虽然没落了,但老实巴交的暴发户老汪仍不敢追求顾家的 - d , 姐,因为在老汪心理,她是顾家小姐,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顾家子孙的优越感, 原因还在于顾家的历史,连顾衙弄原来都不叫顾衙弄,是因为有了顾宅才叫顾衙弄的, 何等的霸气。这种优越感不仅存在于有着辉煌过去的大户人家,慢慢地也蔓延到普通百 姓的身上,他们虽然无任何家世背景,但依然能从自己身上找寻到特殊的优越感。瑞 云中,当瑞云的“亲娘”上门认亲,企图谋求瑞云养母的宅子时,邻居们纷纷表现出 了对假冒者的气愤和对瑞云的同情,但在同情瑞云的可怜身世和不幸遭遇的同时,他们 也因这样的遭遇没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感到庆幸,找寻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由此产生 了一种幸灾乐祸的优越感。因此他们才会对此事喋喋不休,纠缠个没完没了,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巨大满足。 探究起苏州人“小家子气 的渊源,还是苏州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熏陶,而反 过来,这种“小家子气”同样也体现了千百年来世俗文化的绵延不息。 苏州人世俗化的精神气息除了这种“小家子气”,还有他们淡泊、安于现状、顺从 天命的生存智慧。范小青笔下,“那些沦落风尘或者根本就从未发迹,待居闾巷的芸 芸众生、市井小民。城头变换、旧时堂前,小日子还是一如既往的过着。他们各 安其生,顺天认命,如流水落花,兀自地流,兀自地落。 嘲裤裆巷风流记中出现 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被解决,灭渡桥上仍然很拥挤,闹闹哄哄的裤裆巷拆迁事件最终没了 下文,“张师母他们终究没有遂心愿:搬新楼房。 h 3 面对这种情形,裤裆巷三号的居民 们依然继续过着自己平静的“小日脚”。顾氏传人中的顾家在文革后虽然只要回了顾 家老宅中的几间房,但依然很满足,因为这几间房位于老宅的最里面,历经磨难的他们 可以关起门来清静地过日子了。瑞云中的瑞云虽然患有残疾,身世坎坷,但经历了 假冒的认亲事件和虚伪的爱情骗局后,依然守着裁缝铺,继续着自己的日子。这些小人 物们,他们无力改变现实,那么安于现状就是获得安逸生活和心理平静的最佳选择,虽 然有些阿q 式的自我麻痹,却也是苏州普通市民的一种生存智慧。 苏州人的精神气息并不如苏州建筑那样坚固,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改革之 风的吹起,下海大潮的涌动,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保守的苏州市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变 化。裤裆巷风流记中三子的一夜暴富,在平静地小院牵起了一阵波澜。邻居们在恭 喜三子的同时,心里也充满了嫉妒和困惑:“三子造三楼三底的房子,大家已经眼热煞, 嫉妒煞了,今朝参观了新房,简直有点愤怒了,三予也太0 0 00 00 太太那个了,现今居 然容得下这种阔老。张师母心想,我老阿公当初名气响透半爿苏州城,派头也没有这样 吓人。吴老太太心想,我们吴家,说起来是状元府,吴宅房子大,房子多,可是自从我 进吴家门,也没有看见房间罩家当这样耀眼。乔老先生心想,我老娘当初发解放财,也 没有他发得这样便当。”嫡3 连三子的媳妇小秦也感到困惑不解:“可是我不懂,我弄不明 白,三子的钞票怎么来得这么容易。我听人家讲,暴发户的钞票总归不干净的,有血有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泪的,总归是揩了别人或者国家的油的,总归是做了缺德事体的,不然发不起来的。可 是三子不是那种人呀,三子不会做缺德事的,三子对我保证过,他没有做过一件缺德事 体的”1 这些都是时代交替、新旧变化下,原本安分、保守的苏州人心理上发生的 激烈变化。 苏州人精神性格的形成与受到佛教的熏陶有很大关系。苏州与佛教的关系悠久深 远,苏州寺庙众多,苏州人受佛教影响也极深。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雨中。生长在苏州的范小青也不免被波及,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佛学禅宗的崇尚和探 究。 细读范小青的作品,不难发现,范小青的小说中到处体现了苏州人的尚佛思想。瑞 云中,瑞云的养母因为怕鬼而信佛,整日吃斋念佛,养成了平和、淡泊的性格。这种 性格影响到了养女,瑞云对待任何事情,哪怕是困难波折都那么平静,淡然处之,她喜 欢和院子里的石头说话,喜欢笑,什么事总是一笑了之,连脾气暴躁的王老先生都被瑞 云的笑感染了,变得和她一样安静了。裤裆巷风流记中的吴老太太也信佛,总是在 佛龛前为吴家祈祷着。苏州人相信善有善报,相信读经诵佛会有好结果,顾氏传人 中,人们认为顾家声名在外、代有传人是顾家笃学修行、信仰佛教的结果。而裤裆巷 风流记中,乔老先生也曾疑惑:吴家世代吃素修行,怎么会修出这样的子孙,不知道 是不是报应,还是变种? 可见在苏州民间,尚佛风气十分盛行,这一现象也被范小青在 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州人不仅是“小家子气的、安于现状的,在他们的品格中还有一份韧性,“苏 州人是很韧的。”口 。裤裆巷风流记中,三子的生意曾经失败过,但最终还是挺了过 来。瑞云中的瑞云虽然身世不幸,连遭打击,但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苏州人的这 种韧性品格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范小青在裤裆巷风流记的后记中写道:“自 三国时期佛教传入苏州,对苏州民风影响颇大,有人认为苏州人佛性笃甚,这话自然是 褒贬兼之。我以为,佛性与韧,似乎是有联系的。哺1 可见,正是佛教影响了苏州人, 培养了苏州人的韧性品格。 佛学禅宗不仅教人们笃学修行、平和坚韧,还包含着巨大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首 先体现在人生的不确定性上。裤裆巷风流记中,阿惠的命运兜兜转转,坎坷不平, 她躺在床上,忽然意识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想想吴克柔这个人真滑稽,想想自己碰 上的一连串倒霉事体,也真滑稽,再想想,这世界本身也是一个滑稽的世界。 阻1 为了 表现这种神秘性作者还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些古怪的物体,这些古怪物体似乎与某些神秘 预言有关,例如裤裆巷风流记中纱帽厅屋顶的不祥预兆,还有瑞云中的怪石, 顾氏传人中的古井等等,这些神秘物件都体现出了浓重的神秘色彩。范小青在作品 中的对神秘性的描绘并不是个例,近些年来,在当代神秘思潮的影响下,许多作家都在 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 探究世界的神秘性,而“这些,都会成了一股声势不容低估的潮流,表达了当代人对东 方神秘主义的重新审视和有所认同,同时也冲击着、动摇着理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看范小青的作品,不难发现她对神秘主义有着个人独特的观察和体 验。而且,这种观察和体验一直延续到她后期的作品中。 范小青对“苏味小说”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作品中对苏州方言的运用。胡适先生 曾说过:“中国各地的方言之中,有三种方言已产生了不少的文学。第一是北京话,第 二是苏= f 、i 1 话,第三是广州话。 3 如同“京味小说”中的“京腔 、“京白”一样,“苏味 小说 也将极具苏州特色的方言运用到作品中。范小青将这一传统沿袭了下来,并发扬 光大。在她的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话语,还是人物的对白、内心的潜台词,从人物的称 谓,到骂人诅咒,都体现了吴地方言的魅力。例如瑞云中的“瑞云好婆( 瑞云妈 妈) ,裤裆巷风流记中的“姆妈( 妈妈) 、“事体 ( 事情) 、“猪头三( 不明白事理 的人) ,“恶死做”( 事情做得太绝) 等等。这些俗话俚语的运用,配合着人物说话时的 神态、腔调,细致地反映了人物出当时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碰撞,以及苏州式的幽默和思 考方式,同时也展现出了范小青独特的美学追求。此外,范小青还喜欢在作品中运用 “的”、“了”的句式,这是苏州口语中常见的句子。“尽管苏白与普通话相去 甚远,但范小青的成功尝试却证明了苏白的文学价值不可小看。在这方面,在用苏 州方言传神描写苏州丰韵方面。范小青也许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个。”n 2 3 第二节凝固的地域意象 “京味小说”经常将故事的环境背景设置在具有北京风情的四合院中,作品中的主 人公时不时地哼唱一、两句地道的京剧;而“海派小说则喜欢上海的弄堂,大街小巷 贴满了摩登女郎的画报,电影中的情节时常弄得红男绿女们潸然落泪、激动不已;“苏 味小说也不例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意象,园林、小巷、老宅、昆曲、评弹,这些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意象时常在范小青作品中跳跃着。但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景物建 筑还是文化遗产,这些意象都是凝固的。在范小青的小说中,它们从千百年前走来,一 动不动地屹立于此,它们的今天就是昨天,在它们的身上,有着作者对历史的追溯和缅 怀。 苏州园林甲天下,历史上最早的苏州园林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吴 王建造的园囿,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几十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 为苏州的“四大名园”。苏州园林不仅设计精美别致,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 神气质。范小青在苏州沧浪亭旁长大,对苏州园林有着很深的感情,说起苏州园林,她 总是充满着自信。她说:“苏州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和与园内的建筑、山水、 6 辽宁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 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n 3 3 在范小青的作品中,对苏州园林的描述随 处可见,甚至直接以园林为作品命名,如豆粉园、灰堆园、南园等。其中,豆 粉园在多篇小说中都出现过,可见范小青对园林喜爱之深。 同时,范小青特别喜欢写小巷里的故事,小说中时常出现某某街、某某巷,以小巷 命名的作品也很多,如小巷人家、小巷尽头、小巷静悄悄、鹰扬巷、裤裆巷 风流记、唉,小巷里的那口井、等等。评论界把范小青的这些作品称为“小巷文学”。 范小青笔下的小巷生活是陆文夫小巷人物志系列的延续,反映了苏州文化的世俗化 气息。裤裆巷风流记在一开始就介绍了裤裆巷的由来:“裤裆巷原本不叫裤裆巷,叫 天库巷,响当当的名字。”n 4 1 后来因为明朝一位巡抚的不雅之事恰好被一名烟花女子撞 见,天库巷便由此改名为裤裆巷。小说中,作者不吝惜笔墨,详细地介绍了苏州小巷的 格局和历史,如诸樊建造吴子城,阖闾把它扩张为阖闾城等等。“小巷是苏州城市形象 的标志,这也成为大众化的苏州印象。”n 5 1 , 相比小巷,范小青在作品中具体描写更多的是老宅,那些隐匿在各处的老宅是更具 有“苏味 的意象。顾氏传人有这样一段话:“顾衙弄里有座大宅,就是顾宅。顾衙 弄原先一定不是叫顾衙弄的,是因为有了顾宅才叫这个名字的,就一直叫到今天。n 们 瑞云中也有对老宅的详细描述:“这座宅子是大户人家的房子。从前大户人家的住 宅,总是很考究的,首先便是阔绰。阔绰是很要紧的,阔绰代表主人的身份、气派,还 有钱财等等。在瑞云好婆这个宅子里,东西两落总共有九进,除了轿厅和大厅没有楼房, 其余每一进都是三楼三底两厢房,最后一进特别宽绰,所以庭院也就特别大。川1 7 1 可见, 在范小青心里,老宅要i :t d , 巷重的多。 除了园林、小巷、老宅这些实物,范小青小说中的文化意象也很多。昆曲时常流转 于她的作品当中,而评弹出现的次数更多。清唱讲述了老艺人蒋凤良的晚年生活,裤 裆巷风流记则具体描写了评弹表演时的场景:“评弹艺人操一口流利地道的苏白,糯 答答,软绵绵。技巧高的先生三弦一拨,n t u t 当当,如百鸟朝凤,又像金鼓齐鸣,开出 口来字正腔圆,讲得活灵活现,常常在紧要关头惊堂木一拍请听下回、明日清早, 吊人的胃口,噱得听客明朝不能不来,一日一日连下去,入痴入迷,像吃鸦片一样,戒 也戒不掉。 n 踟评弹不仅是苏州市民的娱乐方式,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意象,是苏 州人精神气质的外化,也是吴苏世俗文化的载体。 第三节躲避在“旧 文化中的静观者 这一时期,范小青的作品虽然描写的是r 常的现实生活,但对于现实中的问题却是 规避的。相对于当下,她更喜欢沉溺于苏州的小巷、老宅中,听着昆曲、评弹,一点一 7 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 滴地回忆着苏州的历史。这段时间,范小青是“躲藏在虚掩的文化之门背后静观世界” n 9 1 ,思考着超越现实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范小青对现实生活的书写,只存在于市民百姓生活层面,家长里短, 鸡毛蒜皮。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范小青几乎都是规避的,尤其是遇到社会现实问题时, 她的态度是冷漠的,甚至是不闻不问的,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关注现实,寻求答案。 裤裆巷风流记中,渡桥的拥挤问题,三号的拆迁问题,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问题都 没有被解决。瑞云中的瑞云这个残疾女孩依然没嫁人,孤零零一个人守着裁缝铺。顾 氏传人中,顾家也只得到了本属于他们的老宅中的几间。对于这些现实问题,作者只 是几笔带过,并没有深入描写。另外,此时的范小青对政治也不“感冒”,从不触碰政 治话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里,范小青虽然执着于对世俗生活的书写,但 并没有陷入流俗的泥潭中,对于世俗文化,范小青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范小青在书写作品时,对现实问题持“零态度,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或理想状 态,并且有意远离政治,但她却思考着现实层面之上的问题。范小青是从文化角度看世 界,探寻的是遥远的历史文化和地方世俗文化以及由这些文化所生成的具有地方色彩的 人文精神气息。范小青的小说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她在这片狭小而远离政治 的土地上生活,因而对这里的文化有种原乡式的眷恋与膜拜,所以执著于地方文化传统 的书写,刻意疏离政治,试图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思潮撇清关系。 啪1 同时,范小青着力 于形而上的思考,佛理禅宗、世界的神秘性、人生的不确定性,在范式作品中随处可见。 此外,“她对日常生活和日常情趣的关注,并不是追求原生态,并不是回避意义,她 只是想摆脱宏大叙事规定好了的意义。她选取日常生活,其实就是选取被宏大叙事所筛 选掉的生活,这种选取本身就是一种摆脱的方式,但她仍要从生活中发现意义。 瞄1 1 由 此可见,范小青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并不从众,不被主流文学所束缚。她开辟了自己的 小天地,在这一方天地里,范小青以个人独特的视角思考着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显示出 与众不同的特色。 在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早期,她一刻也未曾离开过苏州这片土地,躲藏在自己开辟的 小巷世界里,自觉地成为苏州历史文化和世俗文化的传承者。范小青的创作继承了陆文 夫开创的“苏味小说”的传统,同时又将“苏味小说”向前推进和发展,有了自己的独 创性,将“苏味小说”提高到新的层面上来,“默默地开创了苏味小说的新局面”胁3 。 这一期间,她规避现实,远离政治,只在文化领域默默耕耘着。 8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写作困惑中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书写 范小青从继承和发展“苏味小说”到直面现实、超越具象的“苏州的转变有一个 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能体现这个过渡期的作品主要是百日阳光和城市表 情,这两部长篇小说既留有“苏味小说的影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某 种关注和思考。这时的范小青是在创作的历史与现实的行走中犹豫、徘徊着。 第一节寻求生存之路关注当下 上世纪8 0 年代,范小青刚刚进入文坛后,陆续创作了裤裆巷风流记、瑞云、 个体部落记事、顾氏传人、真娘亭、栀子花开六瓣头等一大批具有鲜明艺术 特色的小说作品,在几年间就迅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示出不同于主流文学 的创作态度。同时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重视,关于范小青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文学批 评界一致认为:“范小青与苏州地域文化的关系,范小青小说中的淡泊与世俗相融洽的 基本主题,构成了范小青的创作个性。”1 这一时期,范小青致力于“小巷文学的耕 耘,继承和发展了由陆文夫开创的新的“苏味文学 ,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 必须看到,范小青在八十年代的创作是在新时期文学主潮的裹挟中展开的,其文学个性 没有完全成熟和独立。 幢4 1 新时期文学伊始,主流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可谓根深 蒂固,许多作家都被卷入那场时代的洪流中,控诉文革,描写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悲惨 境遇。范小青在文学创作的一开始,也没能摆脱主流文学的影响,她曾积极地向主流文 学靠近,试图以知识分子或知识青年的身份亮相文坛,创作了夜归等少量的描写知 识分子和知青生活的作品。但是,她很快发现自己所做的这种努力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她在1 9 8 9 年第3 期的文学自由谈中写到“我有时候很想把自己的感觉弄得更玄妙、 更深奥一点,结果我是弄巧成拙,所以我只有放弃这种努力,老老实实地我的真实感觉 写出来,或者很平庸的,也或者很离奇的。”范小青这种刻意地让作品表达出深刻意义 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究其原因,范小青是一位凭直觉和经验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 这样就使得她很难融入主流文学。她缺乏足够的政治敏感,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 经验。范小青也下过乡,当过知青,但她的知青生活经验远远比不上市井生活经验。范 小青生长在沧浪亭边,“许多年,我在苏州狭窄闭塞的小巷,每天看到听到的大都是些 相同的事情,早晨,老太太买菜,老爹孵茶馆,年轻人急急忙忙去上班,小孩子睡意朦 胧去上学。白天,小巷很安静,偶尔有一两声婴儿的啼哭和广播书场的说唱。到夜晚则 成为麻将和电视的世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而机械,我扎在这罩面不能摆脱。” 乜弱长久以来积累起的市井生活和地域风情的经验为范小青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使得她在 以知识分子或知识青年的写作挫败中轻而易举地抓住了救命稻草和翻身的机会,而她这 9 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 样的经验又与主流文学相去甚远。这样一来,范小青逐渐摆脱了主流文学的束缚,远离 了当时的文学主流,在夹缝中建立了自己的写作个性。有评论家认为:“她之所以在当 年宏大叙事的磁场还足够强大的时候能够脱身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并不是以五 七干校或知识青年的身份进入写作的,因此她与由五七干校和知识青年共同确立的宏大 叙事还隔着一层。汹3 其实,范小青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写过一些知青题材的小说, 但最终因失败而告终。于是她及时地转化写作身份,以非知识分子的身份写作让她及时 地逃离了主流文学的漩涡,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 在今天看来,范小青当时远离主流文学而确立自己的写作个性的选择是明智的,书 写自己所熟悉的远比毫无经验地靠近主流文学要容易的多,这种选择也促成了她的“苏 味文学 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成功要得益于她所熟悉的小巷生活经验。 范小青在找到“小巷天地 这片沃土后,从八十年到九十年代中期一直她沉溺在“苏 味小说 的创作中,徘徊在苏州的小巷、老宅间,叙述着家长里短的“小日脚”,回忆 着苏州自建城以来千年间的历史,体现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气息和世俗文化 气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范小青的“苏味小说”创作达到了高峰,先后发表了裤 裆巷风流记( 1 9 8 7 年) 、瑞云( 1 9 8 8 年) 、顾氏传人( 1 9 8 9 年) 、文火煨肥羊( 1 9 9 1 年) 等。此后,范小青的“苏味小说 创作进入了枯竭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写苏 州,写过去的苏州人怎么过日子,又写现在的苏州人怎么过日子,写来写去,再也玩不 出什么新花样来,我心里很虚,不知道在我的窄窄的小巷里还能不能再继续走下去。”心刀 范小青所耕耘的这片土地,没有了施肥汲土,已经没有了创作的养分,变成了一块贫瘠 的土地。但范小青还要写作,还要收获,她的创作生命还在继续。范小青清醒地看到了 自己创作的困境,她急于摆脱出来,寻求新的出路。 恰逢此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创作下滑,作品的意义缺失,主流文学对 作家创作的束缚被极大地削弱。这为范小青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她直击社会现实题材, 创作了百日阳光和城市表情。在城市表情中,“她不仅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关 注苏州新的现实,俯瞰苏州城市的版图,与苏州城市的决策者们对话,而且她也不 放过苏州的小街小巷,不放过苏州浓郁的地域文化。 汹3 因而范小青这一时期的作品呈 现出历史文化与现实的双重特征,但是她以文化的角度解读社会现实,将文化与现实相 结合的方法,为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新的写作模式。 第二节在历史与现实中游走 在这一时期,范小青虽然为了寻求出路开始关注现实问题,在作品中表达她对现实 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作品中的“苏味”淡了,没有了“苏白 式的语言,没有了深奥的 佛理禅宗,更没有了对市井小人物的描写,而是将视角转向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改革者。 但范小青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苏州的描写,在小说中,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苏州绵延的历 1 0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气息。 范小青城市表情中城市的名字虽然叫南州,但读者清楚地看到,写的却是苏州 的故事。豆粉园、历史悠久的锦绣路和顾家老宅,一辈辈哼唱下来的昆曲这些令人 熟悉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意象又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作品中虽然没有了苏白的语 言,没有了家长里短的小市民的故事和世俗化的精神气息,但作者保留下来的是在苏州 流传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范小青对苏州文化传统的热爱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因而 在作品中出现了豆粉园、馨香厅,出现了收集、保护木雕门窗的吴一拂和孜孜不倦研究 昆曲的博士谢北方。方雨庭是一位文化专栏的记者,她熟悉南州这座古城,并对南州的 历史建筑和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因而方雨庭在文章中写道:“散落在每一条小巷每一 条老街的经经络络中的这些故居老宅,千百年来,他们被道德文章熏陶,被名人的气质 浸透了,知识的养料,也在这里渗足了,与此同时的千百年,老宅又将它们吸纳的这些 气息经久不衰地散发开来,弥漫开来,让他们布满在南州的土壤和空气中在史册的 每一页,我们都能看见有浓浓的文化烟火从这里升腾起来,在过往的每一天,我们都能 感觉故人的精神气在这里行走 啪1 读者在方雨庭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作者的影子, 方雨庭寄托着范小青对苏州的深刻情感。百日阳光虽然将将读者的视角移到了长江 下游的中型城市平江,描写那里的乡镇企业在时代转型下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以及干部们 在这重重危机下如何自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施工培训考核课件
- 改造提升整治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文明驾驶学习培训课件
- 安全文明礼貌培训课件
- 猫眼部疾病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安全教育自评课件
- “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呼唤声为何经久不绝
- 废物油桶改造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教育民营企业培训课件
- 狂野大数据课件
- 小学生青春期教学课件
- NEDD4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继发耐药中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启示
- 车辆按揭押金合同协议
- 耳穴压豆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2024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2025春季学期国开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
- 内镜标本规范处理
-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电子教案2电流、电压和电位
- 2025年通力扶梯e1试题及答案
- 老年临床营养支持
- 发电厂继电保护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