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 务精神,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 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 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 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 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摘 要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在全国蓬勃兴起。志愿服务精神 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志愿服务精神可以有效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营造和谐、关爱、互助的社会环境,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制度缺陷。许多人 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研究也多集中在行为方法和社会经济价值 等方面。志愿服务精神的产生与历史上的慈善救济和公益行为既有紧密的关联又有着本质 的区分,当今社会的志愿服务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伦理关系等多方面作用下形成了一 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当今社会一些道德冷漠事件的出现,我们又重新把关注目光转移 到这种精神所包含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意蕴上来。当今社会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主要概括为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志愿服务是一种道德的实践活动,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 神中一种高尚的德性品质;友爱、互助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原则;人类和谐发展、社会 团结进步是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目的。 志愿服务精神营造了崇善博爱的道德氛围,提供了一种实践参与、行之有效的道德修 养方法,形成了维护自身道德价值和道德尊严的权利意识。另外志愿服务精神还培育了责 任、友爱等优良道德品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公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去担 当更多的公益责任。志愿服务强化了公众个体道德的自律性,提升了其道德主动性。志愿 服务精神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丰富的伦理内涵,需要不断提炼和总 结,使它充分转化为优良的道德建设资源,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进行研究。从理论学科 的角度系统的整理了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蕴涵和价值诉求,对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道德理 论要求和指出了实践意义。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界定了志愿服务精神的概念,表现出志愿性、无偿性、社 会性的特征,理论核心和体现的利他主义的道德价值观。第二章梳理了志愿服务精神在我 国兴起和发展的思想渊源。包括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博爱思想、宗教慈善、人道主义精 神,还包括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学说、佛教的慈悲 思想和道教的德善观念。第三章对志愿服务精神从道德动机、责任意识和道德价值等层次 做了伦理解析。第四章分析了志愿服务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精神 伦理价值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backgrou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nd volunteer services across the booming rise. the volunteer spirit also become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to build up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volunteer spir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ocialist cause, create harmonious and love and help each other social environment, to make up for the market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defects.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voluntary service is a kind of common social practice, the research also focus on behavior method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the volunteer spirit production and the history of charity and public welfare behavior relief both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gain have the nature of distinction 。in todays society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ethical relations under the action of many aspects such as form a complex social problem. as modern society some moral apathy the emergence of events, we have to put the focus on vision shift to the spirit of the moral value and contains ethical significance to come up.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gle of ethics, the volunteer spirit. think voluntary service is a kind of moral practice, the volunteer spirit that is the core of contribution. philanthropy. helping each other and progress. selfless dedication is the volunteer spirit of the highest moral qualities; love, help each other is the volunteer spirit moral principles; development, progress is the spirit of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ideal purpose. this spirit built worship the moral climate of universal love good, and provides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in moral cultivation method, formed to maintain their own moral value and moral dignity rights consciousness. in addition the volunteer spirits also cultivate the responsibility, love and good moral characte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need to citizens of the society has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o bear more public responsibility. it strengthened the public individual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enhance the moral initiative. the volunteer spirit is a kind of active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its rich ethical connotation, we need to constantly refining and summarized, and to make it fully into good moral construction resources, to better promote the moral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ison research method and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theory subject of sorting the volunteer spirit ethical implication and value aim, to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moral theory demands and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voluntary spirit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ethical value, the thought origi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volunteer spirit the volunteer spirit ethical value 目 录 引言1 一、志愿服务精神概述1 (一)基本概念及特征1 1. 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精神1 2. 志愿服务精神的特征3 (二)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与价值4 1.为己与利他的中道4 2.高尚的德性境界5 3.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价值6 二、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解析6 (一)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6 (二)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意蕴8 1.志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8 2.志愿主体互助行为的社会性9 (三)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价值诉求10 1.爱与被爱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前提10 2.互尊互助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原则11 3.追求幸福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目的12 4.人类和谐是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目标13 三、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论渊源14 (一)西方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14 1.西方宗教博爱精神 14 2.人道主义精神15 (二)我国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15 1.儒家的仁者爱人理论16 2.墨家的兼爱非攻学说17 3.道教的积德行善观念17 4.佛教的慈悲为怀思想18 (三)志愿服务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18 1.“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18 2.“为人民服务”与雷锋精神19 3.和谐社会的要求 20 四、志愿服务精神的当代价值20 (一)有利于公民社会构建20 (二)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21 (三)有效的道德实践方式22 (四)有利于社会和谐及社会安定23 (五)有利于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24 (六)有利于公民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提升25 结语26 参考文献27 致谢29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伦理视域下的志愿服务精神 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水平持续稳步的增长,人民物质生活逐步丰富。与此同时人 们的道德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社会中出现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帮扶弱势群体的需 求。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和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全体国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 的热情日益高涨,我国公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被再度激起,中华民族扶贫济困、无私重义的 优秀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这就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明显的发展。随着政 府和社会舆论对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视和宣导力度也不断的加大,从事志愿服务的民间公益 服务社团诸如各式各样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协会也在不断涌现,于是关于志愿服务精神的 理论研究也随之开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伦理学的研究者也开始重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 涵,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有伦理学作为理论支撑,通过伦理方式的研究分析,充分发挥道 德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作用。依靠道德伦理的导向力量来指引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对 志愿服务精神进行伦理学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志愿服务精神表现为伦理方式的社会行为 选择和价值认识,起源于人的社会属性,蕴含了人性中善的光辉,反映了社会道德责任的 要求,对于提升社会道德风气有着重要的价值。志愿服务精神有着与其他社会伦理规范显 著分别的三个特点,其表现有自愿性、无偿性和社会性;它的核心精神是利他主义为基础 的道德价值观;志愿服务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道德基础,在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 会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为推进志愿服务的良性 运转,就应当致力于建设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观念。 本文从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概念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特征、核心、 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且依据这些理论从应用伦理学的角度对志愿服务行为进行研究、 解析、梳理。通过对一些材料的分析,归纳出志愿服务精神形成的伦理基础及其主要特征, 进而总结出伦理视域中志愿服务精神的当代意义。希望通过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梳理与分 析,也为我国在新时期发展志愿服务精神教育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志愿服务精神概述 (一)基本概念及特征 1、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精神 剖析志愿服务精神首先要对志愿服务进行界定。由于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关于志愿服务概念的表述也是多种多样的。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 “voluntas”,意为“意愿”。在港台等地区,因译法不一致志愿工作者被称为“志工” 或“义工”,志工的义务工作行为被称作志愿服务。香港义务工作管理与发展管理局对义 务工作的定义是:“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进社会而提供的自愿服务”。 而在日本,志愿服务工作泛指出自于本人意愿、不获取利 益酬劳、自觉自愿无偿向他人和社会提供劳动的行为。“在不为满足自身物质回报要求的 前提下,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任何个人可以志 愿无偿贡献出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而为其提供的服务,”这是我国大陆的相关学者对志愿服 务一般性的定义。 尽管学术界对这种无偿服务也有多种定义,但总体上讲对其本质的认 识还是基本一致的。 志愿服务的定义突出了其志愿性的特点, 主要强调了公民的行为权利。 它强调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以不同的方式提供志愿性社会服务。 在源远流长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志愿服务精神对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志 愿服务的意识与自古以来的慈善观念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它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社 会,西塞罗这位古希腊社会思想卓著的慈善学者认为行为的善和个人的道德责任是紧密相 联系的,他认为个人道德责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慷慨行善,在这个思想原点之上后来便逐 步形成了志愿服务精神。助人为乐、和乐善好施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 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开展互助慈善活动的团体和机构很多,其中活跃在此活动最具代表 性的是各种民间宗教团体。然而,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了历史演变,现代意义 上的志愿服务精神才得以真正形成。从传统到现代,志愿服务经过了两次大转变。第一, 从宗教性质的慈善教化向世俗化服务的转变,志愿服务突显出了的“社会性”和“全民性” 的特征。二是服务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了解决社会结构性问题,志愿服务不再把 具体救助对象一时一事的需要作为服务的目的,而是从社会道德的总体发展需要出发,实 施志愿服务活动并寻找解决社会根本性问题的方法。 志愿服务精神的概念是在西方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理念,这种理念所蕴含的内容是 个人或者社团机构,不以满足物质方面需求作为前提,完全处于自身自由的意志与道德倾 向,助人为乐和完善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最初它也被认定解释为一种利他主 义的精神。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 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 “联合国精神的宗旨是世界人民秉着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 信念去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变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因此可 以说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联合国精神的宗旨。” 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在这句话被明确阐 述 ,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由衷赞美。 学术界通常将志愿服务精神定义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奉献精神是一 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奉献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是一种 “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完全可以通过奉献精神的大小来衡量。志愿服务精神也是一种 友爱精神,它倡导志愿者乐于为善、关爱他人、平等尊重、有爱无碍。志愿服务还包含着 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帮互助、助人自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些处境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走进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第 132 页. 丁元竹.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 陈月兰.志愿服务的思想渊源j.科技信息,2008.13.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艰难和生活困难的弱势者可以从志愿服务者那里得到无私的帮助因为,志愿服务精神的宗 旨就是之一是互助,志愿服务者的知识、智慧、善良心、双手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恰 恰可以实现这一精神宗旨。 许多受助者心灵深处的大爱和良知会被志愿者这种 “互帮互助” 的精神感召唤醒,从而加强了人民道德责任意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帮 助他人,真心付出服务社会。志愿者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综 合能力和道德素质,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也可以得到促进,这恰恰体现了志愿服务精神 中的进步精神。 在谈及志愿服务精神时丁元竹教授认为,志愿服务精神的含义不仅包含这些。“志愿 服务精神还包括志愿在内的诚信、责任、勇敢、正义等美德,它寓于人们内心、体现在实 践行为之中,是政策得以实施、制度得以设立和完善的基础,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 “看 不见的和谐环境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居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 志愿服务是人们参与 各种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这种自愿的、不以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为前提条件, 参与完善社区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动人类健康持续发展(human development) 的精神就是志愿精神(volunteerism)。“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软实力”,规范强大的志愿 组织也被看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正是在服务社 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公民个体形成了社会责任感和充实的精神满足;同时,“志愿服务精 神还是一种良好生活品质”,在需要层次理论中,这种个体及群体精神需求的满足是最高 要求。 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精神这三者的关系来看,他们是紧密联系的同系列概 念。简单来说,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精神体现的主体,即认同志愿服务精神、自觉无私奉献 自己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并以崇尚志愿服务精神的人;志愿者参与服务行为的 道德价值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精神来衡量,同时志愿服务精神又是志愿服务的本质的体现, 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行的精神支柱。可以这样来说,志愿者的身份由来和志愿精神得以 展现的物质条件基础就是志愿服务。 2、志愿服务精神的特征 (1)自愿性 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首要特征。自愿意即自由的选择和自我的决定,体现了志愿 者高度的意志自由。志愿服务行为是人们出于道德责任和道德良知的驱动,自觉自愿地为 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其行动的自觉都是在以高尚的精神自愿为主导意志的前提下 进行的,这是一种道德自律的体现。当事人没有必须承担该行为的法律义务,它的源动力 或来自道德责任意识,或是内在自我提升的要求,或出于获取社会存在感,或乐于丰富生 活体验和社会参与,但无论是因何动机,志愿活动中提供服务的行为即不靠外力的迫使, 也不靠利益的驱动的。“这是一个没有强迫性的行动,一个尊重个人选择权的行动,一个 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引自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主体可以全心投入又可以抽身而出的行动。” 正是因为志愿者活动的动力来自于主体道 德自律。所以每一个志愿者个人都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利,而不能当成社会成员的义务。 (2)无偿性 即志愿服务行为的动机是以非营利性的、不收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这保证了志愿服务 的本质是服务奉献社会。志愿服务精神是利他主义动机和服务公益效果的统一,这一辩证 统一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虽然某些情况下需要支付志愿者交通、食宿等补助费,但是 志愿者的劳动和报酬不是一种等价的交换关系。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质是指志愿者所自愿践 行的道德权利,这种道德权利的特点是以无偿性为出发点,志愿者心甘情愿把自己宝贵的 时间、精力无偿的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儿不在乎自身能得到多少或失去多少。 所以, 有别去其他优先考虑个人利益的经济行为是志愿服务最明显的特征。 康德就曾经说: “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美名,就是因为他伴随着一种巨大的牺牲精神。”当然这种无 偿性不是对志愿者道德权利的回避,他们把参与志愿服务看作是应尽的义务,把回报社会 作为是主要的信念。所以,无偿性是志愿者精神的精髓所在。 (3)社会公益性 志愿服务精神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的社会性发展是指走向社会、了 解并融入社会的学习过程。人们参与志愿服务与此相同,这两者都将社会作为实践对象, 志愿服务是人们进行社会和道德实践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以社会公益为价值取向的奉献行 为,因此它极大地体现了当事者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志愿服务涉及的社会领域非常广 泛的,如奥运志愿服务、抗震救灾,服务基层的大学生服务团,无偿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志愿服务家园规划建设,倡导无碳绿色环保,等等。志愿者通过以开展志愿服务的方式走 进了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社会结构,同时使个人的社会发展得到了全面促进。 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志愿服务大都是集体行动和组织行为。说以志愿服务的组织 管理也体现了其社会属性。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为核心的志愿精神和价值理念,为个人走向社会、服务 他人、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内驱力。志愿者的道德责任要求“人类共同 体中的任何人都不应对其他成员的命运漠不关心。” 我们在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 中,必须以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支柱,深入理解在现实的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是作为一个整体 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自觉奉献帮助他人、充实 自己,把个人的发展需求建立在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个人发展和服务于社会同时 并重经行。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必将得到志愿服务全面促进。 (二)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与价值 1、为己与利他的中道 蓝媛惠.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拓展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例.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肖雪慧,兰秀良,魏磊.守望良知一一新伦理的文化视野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448.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志愿者的价值可以通过志愿精神体现。志愿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其主要的特征是无 偿、自愿和公益,其本质可以解释为一种服务社会的利己利他两者的辩证统一,即志愿者 通过志愿服务可以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双重标准,从而在完善社会公益的 同时,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大多数人认为,从志愿精神道德上的对志愿精神的普遍定义是,志愿精神就是一种利 他精神,同时其道德上的合法基础也被也标注了。但追求利他的志愿精神与哲学范畴中的 利他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志愿精神是一种来自于公民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当代功利主 义的核心认为道德应当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说明纯粹利他在功利视角下并 不是最高层次的善。志愿精神是一个与公民社会紧密联系的概念,它是公民对其所属社会 的一种价值认同和责任意识。志愿者精神注重个人利益。充实完善自我、锻炼个人才能, 帮助奉献他人、贡献社会的意愿等等,这些都是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动机,在真心 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满足志愿者尊重感、社会参与感和交友需求等,对于志愿者来说, 这种收获是相当有意义的,同时他们个人自身的价值在奉献的过程中都会得到相应的实 现。他们所追求是通过帮助他人与服务社会获得的认同感和内心需求上的快乐与慰藉,而 不是以满足个人物质财富的需求。每个人必须从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和地位的平等作为出发 点,去完成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行为,但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志愿精神的伦理本质与追求就是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利 他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志愿精神能蓬勃发展和广为赞颂的原因所在。 2、高尚的德性境界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这是中国对德性最早的描述,它出自于礼记中庸。 把德性理解为人的道德本性。因此德性作为人性的核心是发于内而现于外的最求善的能 力。分析志愿精神的德性伦理,主要关注的是其德行的内涵。既包括行为价值的判断,又 出自于对义务的规范。当今社会德性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 志愿服务精神。在现实中,自觉自愿的无私奉献精神被认为是很高尚的品德。志愿服务精 神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使得人们既认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良知,又体现出整体的公共 道德风貌。也因此,志愿服务精神获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德性在中外思想史上可谓 源远流长。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德性理论,把为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利益而牺牲 自我利益的无私奉献称作圣人之德,即德性的最高境界。 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人生的价值目可以通过标德性来提升:“一个正确的目标可以通过 德性确定,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就是人的智慧” 。志愿服务精神所体现的德性表现在: 第一出于自觉自愿的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其次,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第三,在合理判断后表现为行动,是个人德性的最充分体现。自觉自愿是促使志愿者从事 无私奉献行为的内在心理状态,当个体主动意识到奉献的必要并自觉地进行实践行为。在 这层意义上奉献的志愿精神渐趋德性的最高境界。只有自律的奉献行动才是真正道德的行 引自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 8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34 页.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动。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通过公民道德行为的自觉自律程度反映 出来。这种道德自律是实施道德行为主体完全出于内心的真实的想法而自觉进行的行为, 而不是道德行为主体出于被动或违背原则进行的行为。具体地说,志愿者体现的道德性, 是对自身原有道德水平的超越与升华,比道德他律更高尚、认识更深刻。 3、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价值 道德的终极目标是“增进每个人利益、增进每个人幸福”,志愿服务精神根本道德价 值和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有道德的人,也就是要鼓励和增加道德行为的发生。亚里士多德 说:“善是愿望的对象”只有建立在自愿自觉基础上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这种 道德规范起到的示范效应在社会中的作用是法律无法替代的。在推动志愿者这一概念的迅 速传播的初期,政府相关部门的群众动员是有利的,也有利于民间自发的志愿行动可以获 得社会认可。但由于人类有其特殊的道德情感。道德作为人类特殊的知识,并不依赖于知 识传播,而在于情感的共鸣与感染。道德行为主体要求自觉自愿,如果道德意志不是自由 的,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正是这种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责任的综 合体现了志愿服务精神的道德价值。法国现代生命伦理学家居友曾经说过,每一个人所拥 有的微笑足以满足自己快乐时的所需微笑,眼泪也足以自己痛苦时所需眼泪。所以,只有 情感之间的相互感化并召唤,志愿者精神才能得以广阔传播。近年来,中国的志愿服务活 动日趋主流化,很多的志愿者都真心的参与到汶川地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这充 分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开始认可志愿精神这一价值观念。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志愿精 神就是公民社会的灵魂。每一个公民内博爱、无私和大度的光芒都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照射 出来。 二、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解析 志愿服务精神包含着深厚的伦理学意蕴,从伦理学范畴上来说,志愿服务的开展是整 个公民社会道德境界的提升,体现了人们精神价值的升华。 (一)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 在心理学上认为,动机是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从事某种活动、获得某种满足的 主观愿望和意图,是激发人的行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因,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 内部量力。康德从道德角度对动机的阐述是,一个人的行为能否产生效果达到目的和它的 道德价值是否会受到得任何影响,主要取决去一个人行为是否从善良意志出发去进行个人 行为,如果不是,即使行为有好的效果并达到目的,也不能把它认为是友善的行为。但总 体上来说动机的产生,就会导致与这种动机相适应的行为发生。一定的行为总存在和反映 一定的动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道德实践,这种行为表现出了志愿行为主体对社会生活的 价值判断,并由此在实践活动中做出的行为选择。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整个社 会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复杂化,正因此广大城市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选择上也 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学术界关于动机的研究己经有相当的积累, 以志愿服务精神为基础,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结合国内外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可以将将志愿者参与动机界定为理想奉献型、互助利他 型、需求回报型和盲目从众型四类。 由于志愿者盲目跟风产生的志愿服务行为,带有较大的性随意、无目的性,在道德层 面没有明确的的动机,因而我们不再从理论上分析其道德价值。 (1)为实现责任和理想的无私奉献型 志愿行为主体出于无私奉献目的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动机可以称得上纯粹利他的理 想型志愿动机。在这类动机中,参与志愿服务目的是奉献,社会公德,如深刻认识人类及 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又促使人们去奉献。公民意识是指公 民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 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无论古代还是 现代,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最有道德的人就是为公益事业发展作出最大牺牲的人。爱因斯 坦曾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贡献了什么,而不是从社会中索 取什么。”志愿者在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的过程中,满足他人需要、得到社会认可是他们 最大的收获,物质上的奖励与这种收获是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收获是志愿者精神价值的 内在体现。正是这种“不见有己,不忘有己”的承担责任认识激励更多的志愿者投入到志 愿服务活动中去,这样人的生命才会充满意义,社会也会因此呈现出一片温馨、祥和、和 谐的局面。 (2)利己利他兼顾型 志愿服务个体试图在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同时促使自身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的动机,就是利己利他兼顾型志愿者的动机。在进行服务社会、帮助他人行为的同时,许 多志愿者把个人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当做目的和动力,包括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积累实践 经验以及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在这种实践中,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 一。志愿精神的利他追求契合了为社会服务的核心理念。在利他的视角看,志愿服务精神 体现在志愿主体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它是一种“以利言义”为行为准则的道德模式。普遍 意义上的利他意识的是通过志愿精神中自愿到奉献这个过程来表现的。同样以道德权利和 道德义务的平衡作为基础的社会可以广泛推动社会互助和奉献的行为。我们知道,在法律 范畴上义务与权利是要求一致的,但在道德范畴中则不一定,出于个人自愿完成义务而不 求得回报是道德品质高尚的表现。这种利他与利己行为是可以同时发生、同时存在,在满 足他人或社会需求的同时,促使自身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完全可以达到二者兼顾的效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以通过友爱互助反映出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要 求之一也是友爱互助。这种动机主要着眼于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提升与发展,表达了志愿 者对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自身得到成长、发展和提升的期望。把自我的利益效用和他人的 福利相联系,在行为效果将会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回报。总之,利他和利己两部分组 建了人的社会动机的,两者之间的互相制约控制着人的行为选择。这一行为动机是无产阶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正确的理解了利益的内涵,也充分证明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 性作用。道德意识对社会生活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因素。 (3)以快乐为核心的回报型 快乐含义是什么?可以从感官和理性去理解快乐。有志愿者这样描述其行为动机“从 事志愿服务和我自己日常所从事的工作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一个需要理性动力而一个则需 要从感性出发。平常上班的时候忙忙碌碌的,经常迷失自我,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我经常 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感动和对生活的敬畏。这种不一样的道德情感体验,常常可以 让我缓解工作上的压力,以更好的工作状态投入到社会中去”。伊壁鸠鲁认为,追求快乐 是人生生活的目,人生最高的善是快乐。他明确表示:“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是快乐。 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天生最高的善是幸福生活,快乐是我们一切取舍出发点; 得到快乐并享 受快乐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善是需要这些感触作为标准来评判的。” 有些志愿者参与 志愿服务完全是出去自私的目的,自私带来的后果就是使他人的利益收到了损害,必须将 其认定为个体自私的精神境界,有些志愿者主观为己的志愿行为虽然是出于满足物质需求 或感官收获的目的,但是他们那纯粹利他的志愿行为则是为追求理性和精神上的快乐。虽 然这种快乐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但是他们个人正当利益是应该被认可的,出于 快乐需求和服务目的是个人能够参与并做好志愿服务,虽然他们主观为己,但客观上却带 来了利他的效果。 (二)志愿服务精神的伦理意蕴 1、志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责任就是分内该做的事和应担当的义务。一个人需要 承担的责任很多,例如对职业的、对家庭的,对国家的和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是指在一定 的社会关系中个人应该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一定社会环境,为了特定的利益 和需要, 总是需要向社会成员要求和规范各种各样的道德责任, 用以调整人们的道德关系。 不管人们对道德的意识于否,客观现实上都必然要求每个人履行他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 所应负的道德责任。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主观上都要负责地选择自 己行为的动机,考虑行为产生的后果 。志愿服务精神要求行为主体不以道德权利和物质 回报为前提要求,自觉自愿的去履行道德责任,这需要依靠坚定的内心信念和高度的道德 责任感制约志愿行为的选择和监督志愿服务的进行。 传统哲学思想曾把道德责任和自由意志是个相关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意志表 现为一种经过慎思自动选择善恶的能力。很多人之所以有德,并非完全是知识的结果,而 是因为意志发生了作用。在他看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只有在道德责任的约束下,主 体才能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这是一种强制及实施方面的责任。此后他的这一思想备受后 人的推崇,用来指导道德责任的判断。 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67. 李占霞社会公益行为的伦理审视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志愿者道德责任的践行是功能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作为理性主义伦理学代表的康德对 道德关注的首要问题是道德价值在什么行为中可以得到体现。责任是始终贯穿康德伦理学 体系中的一条主线,他认为,一种行为要想具有道德价值,那么它必须来源于责任,以履 行责任做实施行为的出发点。道德价值的来源和指向是责任。以责任作为出发点行为的道 德价值取决于它所遵守的道德法则,而不取决于它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因此,责任行 为价值与现实利益、欲望对象之类外在目标没有关联,它的本质就是责任行为在实施过程 中所遵守道德法则的内在价值,即善良意志的内在价值。同时无论基于何种认识,关于道 德责任的观点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承担道德责任的主体是自由的自愿的。在自愿的前提 下,以服务他人为行为目的的志愿服务精神更充分体现了行为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首先,个体要想成为社会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那么他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 在社会中生活,人们之间必然要相互承担各自的责任,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承担的角色是 不同的,但是这些角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和关联的。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包容破坏道德原 则与规范的活动,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不承担道德责任的人将会遇到各种意识不到的障碍, 由于道德责任与道德权利的关联性质,一旦他不履行其自身相对应的道德责任,也自然就 无法分享当然的道德权利。康德明确表示,一切道德评价的前提,是这种行为进行要出于 责任,要遵循相应的法则,而不是仅仅出于行为效果的狂热。尊重事物规律必然要产生责 任行为。 承担道德责任,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和方法。 “由 于人类“有限理性”的最基本的特征,对于人类具备普遍有效性,且会形成强制性的命令。 但这种强制意识又不同于道德约束,它是人类自身出于责任而强加给自己的一个的必然行 为,这种强制意识应该完全摆脱外界事物对它造成的影响。本文认为,康德所强调责任的 “理性必然”就是社会公益行为的志愿性特点,也是人性的根本特质。 跨入 21 世纪以后,这样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精神, 是个人以及团体,依其自由意志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信念,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精神理 想。基于这种理念的人,无偿地为他人和社会奉献自己的财富和时间。人们以参与志愿活 动的形式来参与社会、 尽到公民的一份道德责任与义务。 当公民能够主动地参与志愿活动、 传播志愿者精神,这种责任意识逐步转变成为了志愿者自身的道德责任。所以,从伦理学 角度来说,志愿服务行为主体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完全可以通过这种责任意识来体 现。 2、志愿主体互助行为的社会性 道德提倡交往, 哈贝马斯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动物的自然性产生了行为主体的社会性, 并使其得到进一步升华。进化论者认为人本能中的互助原则、同情心和仁爱促进了人类的 进化发展,他们这个观点的依据是生物进化中存在互助、同情现象。生物学观点认为人体 需求上都有远离孤独、渴望归属的自然要求。互助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离开了社会的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