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向说苑研究三题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熊宪光教授 研究方向:先秦至隋文学 研究生:高月( 2 0 0 1 1 7 0 ) 内容摘要 说苑是西汉刘向编撰的一部历史故事集。历来关于说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 文献方面和思想方面,面对刘向编撰此书的心态、说苑的特殊文体及其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也较薄弱。本文正是立足文本自身,通过对心态 论、历史意识论和编撰艺术论三个方面的研究,试图对说苑研究的深入有所推 进。 第一章心态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具有对政治中心的永恒向往和拯济 天下的志向,这一特点在文学尚未独立的先秦两汉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这 一时代的士人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围绕着“政治”这一主题。刘向编撰说苑,是把其 当作“谏书”使用的,始终抱着一种“昧死以进谏”的心态。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知识 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以及深受屈原精神的影响等,当是刘向产生如此 心态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历史意识论中华民族历来重“史”,浓厚的历史意识已积淀为中国文 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作品中采用历史故事即是其表现方式之一。作为历史故事总 集的说苑,其文体结构的生成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过程。而刘向采用此种体例著 书,又和历史故事本身的特点、编撰说苑的心态以及所面临的读者对象等多方面 的原因有关。 第三章编撰艺术论从说苑自身的文本来看,呈现出多方面艺术特点,本 章着重论述编撰体例和叙事艺术两个方面。说苑共由七百多个短章构成,其编撰 顺序并非随意而杂乱的,面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就总体而言,其故事结构的编排 大体有层递、正反相较、并列编排等几种方式。在叙事艺术方面,特别是在叙事者身 份方面,和韩非子的说林以及内、外储说相比较,表现为不同于韩非子“策 士”身份的“朝士”身份。在叙事结构上表现出程式化特点,这一特点对世说新语的 叙事结构发生过重要影响。 结论尽管说苑的文体归属至今仍无定论,然而不能否认它在中国小说文体 形成之链上产生过重要作用,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说苑;心态;历史意识;编撰体例;叙事艺术 1 as t u d yo ns h u o y u a nc o m h l e d 曰yu u 肼i v ! g m a j o r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i t y :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 p r e q i nt os u id y n a s t y s u p e r i s o r :p r o f e s s e rx i o n gx i a n g u a n g a u t h o r :g a oy u e ( 2 0 0 11 7 0 ) a b s t r a c t s h u oy u a ni sah i s t o r i c a l s t o r yc o l l e c t i o nc o m p i l e d b yl i ux i a n gi n x i h a nd y n a s t y s c h o l a r s a l w a y sm o s t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o nt h ed o c u m e n tr e s p e c t a n dt h o u g h tr e s p e c ta b o u tr e s e a r c ht h a th a ss h u o 烨凡。i tj i sr e l a t i v e l yw e a k t os t u d ya b o u tl i u s c o m p i l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 ,t h eb o o k ss p e c i a lt y p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s t a t u s e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ob a s eo ni s t s e l f t h r o u g h a t p s y c h o l o g yt h e o r y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r o y ,c o m p i l i n g s t y l ea n dn a r r a t i v ea r t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oh a v es o m ed e e p e n i n gs t u d y i n gm o v e s f o r w a r dt os o m ee x t e n tt oa t t e m p tt os h u oy u a n c h a p t e ro n ep s y c h o l o g yt h e r o y i th a st ob ea t p o l i t i c a l c e n t r e s e t e r n a lt oy e a r nf o ra n ds a v ea m b i t i o nt oh e l pw o r l da l w a y s b ya n c i e n t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c h i n a i ti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o b v i o u s l y t h i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 q i n t o x i h a nd y n a s t yb e c a u s el i t e r a t u r eb e h a v eai n d e p e n d e n to n ei nt h a te r a w e c a ns a yt h a ta l m o s ta l lt h ew r i t i n g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o ft h i se l ai sa r o u n dt h i s t h e m eo f “p o l i t i c s ”l i u t o c o m p i l i n g s h u o y u a n ,r e g a r d i ta s “e x p o s t u l a t i o n ”a n dh a v eak i n do fp s y c h o l o g yt o d i ef o rh i s d r e a m d e e p 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h a v i n gi n t e l l e c t u a l 7 s s u f f e r i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s o c i a l c o n s c i e n c e a f f e c t i n gb yq uy u a n ss p i r i td e e p l ya r et h e m a i nr e a s o n st o c a u s el i ux i a n g p r o d u c i n gt h i sp s y c h o l o g y 2 c h a p t e rt w o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t h e o r yc h i n e s en a t i o ni s a l w a y st h i n k i n gal o to f “h i s t o r y ”d e n s e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h a sa l - r e a d vb e e na c c u m u l a t e da n dh a sb e e ns e t t l e df o ro n eo ft h ee s s e n t i a l sf e a t u r e o f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ti st h a tt h e i rd i s p l a yo n eo ft h ew a y st oa d o p t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s t o r yi nt h ew o r k s s h u oy u a na sah i s t o r i c a ls t o r yc o l l e c t i o n ,i t s s t r u c t u r et u r ni n t oa n de x p e r i e n c ee a c hd e v e l o pt h ec o u r s e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a tw h yd ol i u a d o p tt h i s k i n do fs t y l et ow r i t es h u oy u a nh a v es o m e t h i n g t od ow i t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o r y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 t s e l f , l i u ”sc o m p i l i n gp s y - c h o l o g ya n dt h er e a d e rt h eb o o kf a c e d ,e t c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c o m p i l es t y l ea n d n a r r a t i v ea r tf r o ms h u oy u a n , i td e m o n s t r a t e si nm a n y a s p e c t s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st e x te x p o u n d t h ef a c t s t y l eo fc o m p i l i n gs t y l ea n dn a r r a t i v e a r tt w or e s p e c t s e m p h a t i c a l l y s h u o y u a n i sf o r m e do fm o r et h a n7 0 0s h o r tc h a p t e r sa l t o g e t h e r ,i tc o m p i l e st h e o r d e rn o tm i x e da n dd i s o r d e r l ya tw i l l ,b u ta c c o r d i n gt oc e r t a i ns t a n d a r d s t r i c t l y o v e r a l l ,t h el a y o u to fi t s s t o r ys t r u c t u r eh a sal a y e ro fp a s s i n g , 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l o o k s e sr e l a t i v e l y ,s t a n ds i d eb ys i d e , , s e v e r a lk i n d so f w a y so fg r a d i n ge t co nt h ew h o l e i nn a r r a t i n ga r tr e s p e c t ,e s p e c i a l l yn o ti n i d e n t i t yo fp e r s o nw h on a r r a t e s ,a tt o s h u ol i na n di n s i d e ,o u t s i d ec h us h u o t oc o m p a r eh a nf e i z i ,s h o w na sa n dd i f f e r e n tf r o mh a nf e i z i 7 ss c h e m e ri d e n t i t y i td e m o n s t r a t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t y l i z i n ga tn a r r a t i n gs t r u c t u r e t h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a k ep l a c ei m p o r t a n tt oi n f l u e n c et o n a r r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a b o u t s h is h u ox i ny u c o n c l u s i o n a t h o u g hr e 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t y p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a ts h u o y u a nb e l o n gt o s of a rf o rf i n a lc o n c l u s i o n ,i tp r o d u c ei m p a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a t n o v e lo fc h i n ac h a i nw h or e 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t y p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f o r m i ti sa n i m p o r t a n tl i n ki nt h ei d e a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o ft h en o v e l k e y w o r d :s h u oy u a n ;t h ep s y c h o l o g y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c o m p i l i n gs t y l e ;n a r r a t i v e a r t 3 引言 说苑是西汉著名目录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刘向( 公元前7 9 年公元前8 年) 编 撰的一部历史故事集。刘向自己将其列入“诸子略”的“儒家”类,后世史志除宋志 将它列入“杂家”外,多从刘向列人“子部”“儒家”类。 2 0 世纪以前,学者们对说苑的研究甚少,除了版本校勘外;基本上是一些评点 式的研究,主要是对说苑文献史料真伪的争论。 2 0 世纪以来,说苑一书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文学史只是提及它是刘向 所著,有的文学史甚至没有提及,专门的研究更是阙如。总体来看,各种文学史和小 说史对说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焦点:一是对说苑所属时代的争论,大 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汉代作品。罗根泽等则认为说苑既然是先秦史料的汇集,理应 属于先秦时期作品。二是对于刘向在说苑成书中作用的争论。罗根泽、刘大杰等认 为刘向在其中只是起了收集和编订材料的作用,所以说苑不应属于其创作的作 品;而祝瑞开和一些现代学者认为说苑是经过刘向改工、改造过的,有些故事还是 他自己的创作,在书中有其明确创作思想,因此说苑应属于刘向的作品。第三个焦 点也是争论最大的焦点,即对说苑一书文体的争论。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章培 恒和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把它归人散文;北大中文系编的中国小说史把它归入 散文,同时又认为其带有“小说意味”。多数研究者把它视为两汉小说的重要部分,如 王增斌等著的中国小说通论综解、吴礼全的中国笔记小说史等。还有的学者持 一种中立态度,如王恒展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认为说苑是历史散文和小说之 间的过渡。 真正具有现代研究特征的说苑研究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才兴起的,而且数 量不多。广西大学谢明仁先生的刘向 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研究专著。 书中虽然也论述了说苑的思想性与文学性,但重点在对说苑的作者、书名、篇 目、写作年代、与新序的比较等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考证和分析。论文方面涉及到 文学的仅有几篇。孟之开志人小说之先河的刘向只是对说苑作了简略介绍。朱 一清等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范能船越世高谈自开户牖及说( 说 关于刘向的生卒年历来颇有争议,此从钱大听说。 4 苑 对说苑艺术特色等方面作了整体研究,但尚未深入到文本内部。本世纪末戴 红贤刘向书与中国前小说的形态特征,周蔚刘向小说的定位思考两篇文章比较 深人到作品内部,探讨了包括说苑在内的刘向书与小说的关系。此外,杨义汉魏 六朝“世说体”小说的流变、张海明 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从 不同角度对说苑的文体特征有所论及。 以上介绍了说苑的研究概况。总体看来,对说苑的研究尚待开拓。特别是对 说苑文学地位的认识,对其文本所反映出来的与小说之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本人之所以把说苑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 从时代来看,在先秦至隋文学这一段,学者对先秦和魏晋六朝研究的比较多,对汉代 文学的研究相对来说要薄弱一些。二,从文体上看,学者们对诗歌的研究和魏晋小说 的研究比较多。而说苑的文体比较特殊,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小说的特点,对它 的研究特别是与小说关系的研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三,从文本来看,说苑在文 体上具有某种开创性,而且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很值得研究。此外,说苑产生于西 汉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本文试图通过对说苑的研究,对说苑的文学地位作一 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作为对刘向研究的一个补充,同时对西汉转折时期的文风予以 观照。以期对西汉文学的研究略有小补。 本文分为三章,从心态、历史意识和编撰体例三个不同方面对说苑进行探 讨。所论三题,各有侧重,分别论及刘向说苑的不同层面,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有所开拓。 5 第一章心态论 第一节刘向编撰说苑的心态:“昧死以迸谏” 对于刘向编撰说苑的目的与心态,他自己在说苑序奏里说得很明白:“除去 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 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日新苑,皆可观。臣向昧 死。”张溥在百三家集题辞中认为刘向是“鉴往古而著新序、:说苑,其书皆非无 为而作也。”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四日:“刘子政作新序、说苑,冀以感悟时君, 取足达意而止。皆可观”、“非无为而作”、“冀以感悟时君”等语道破刘向编撰说 苑的目的是认为其中义理可观,旨在以古鉴今,把它作为“谏书”使用。而“臣向昧 死”一句可见刘向编撰此书始终抱着一种“昧死以进谏”的心态。 以著述当“谏书”的心态刘向早已有之,这种心态到编撰说苑时达到了极致。 此种心态又与刘向的政治理想及政治人格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华民族向来标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人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个 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都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都代表着各自时代的“社会良 心”,而且这种“社会良心”所体现出的精神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为了实现此种理想,他们可以舍弃自己的家,舍弃自己的亲人,甚至舍弃自 己的生命。他们始终为自己的理想进行不懈的努力,而“学而优则仕”,接受文化知识 只是他们实现政治理想的一个最好手段或最佳捷径。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王朝。“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 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 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 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喇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生于昭帝 时,历经昭、宣、元、成四代。而西汉政治“衰于元、成,坏于哀、平。”:汉书佞幸传赞 语) 。刘向汉室宗亲的身份及其处于政治由盛而衰的特殊历史阶段,使之具有强烈的挽 救汉室危亡的理想。刘向自来希望有所作为,他早年向宣帝呈上的跳中鸿宝苑秘书, 虽然渗透着一些迷信和五行思想,但其实质也是急于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宣帝注意,能 让他在政治上一展身手。以后他因苦患外戚许、史在位放纵,宦官弘恭、石显弄权而使 外亲所上上变事书及其后所写上封事书,讽刺成帝奢华的谏昌陵疏,以及编撰 列女传、新序、洪范五行传等,无不渗透着他的政治志向。+ 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1 6 0 页。 6 因此刘向的政治人格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所谓政治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政 治性格特征和政治行为的惯常模式。刘向的政治人格中,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主要 表现有:第一、刘向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应当扮演的政治角色。所处的位置和应有的 政治责任感有清醒的认识。他始终认为:“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 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 ”o 第二,刘向有明确的政治期盼,即企图 通过自己政治理想的实现,挽救西汉衰亡的命运。司马迁认为一切圣贤的著作“皆有 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o 即认为,所有思想文化上的成就,都是 由时代的压力感而来。刘向作列女传、新序及说苑等皆是有所为而作,其中一 个重要原因也就在于他感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压力。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 云:“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跄礼制。向以为王教畦 内及外,自近者始。 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 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 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可见 他著书的目的是为了“以助观览,补遗阙”,政治目的很明确。他在书中所展示的历史 现象,实际上正是西汉社会现实的影射。如君道、臣道专从j 吱治上立论,政理、 尊贤、正谏无一不是针对现实政治所提出的系统意见。事实上他的用心君王也 知道,然而他把拯救西汉衰亡的理想完全寄托于君王一人身上,又是很不现实的,所 以成帝对其书也只有“内嘉其言,常嗟叹之”而已,并不能也不可能实现他所希望的 理想结果。第三,刘向在行为的选择上总是能够坚持己见,始终如一,保持着政治志 向与政治态度的一贯性,虽死而无憾。这也是他“昧死以进谏”的心态表现得越来越 强烈的原因之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拯救西汉王朝衰亡的命运是他一生都孜孜追 寻的理想。从少年时代的“献书炼金”差点丢掉性命,到后来因( j - 封事书遭到打击, 直到被废弃十年不用,仕途多舛,一生不达,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即使 到了晚年被成帝安排在远离政治斗争的岗位上,仍然利用职务之便以著书立说的方 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上封事书到列女传到新序直到说苑,他“昧死以进 谏”的心态表现得愈来愈强烈。可以说刘向的一生,是和其政治理想相伴随的一生。 第二节“昧死以迸谏”的心态成因 刘向抱着“昧死以进谏”的心态编撰说苑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深刻的社会原因。 西汉王朝的诞生以公元前2 0 2 年刘邦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为标志。西汉是在推 汉书楚元王传 史记- 太史公自序 7 翻暴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汉初,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生 产极需恢复。汉初经过高祖、惠帝、高后以及文帝和景帝共六、七十年的时间,统治阶 级奉行“黄老之学”之“无为而治”,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并有一定的发展。到公元前1 4 0 年汉武帝即位后,“卓然罢黜百家”,通过各种措施, 使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时期在思想、政治和 经济领域里,全面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独尊儒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 法制、控制财政、垄断盐铁等等,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社会呈现出一片 兴旺、发达的景象。但正如司马迁所说“物盛而衰,故其变也”o 。武帝即位初,国家无 事,府库余财,西汉政府的经济状况甚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 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o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劳动入民的 负担越来越重,所受苦难越来越深,造成农民和其它阶层的人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越来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逐渐加剧。由于此时期长期战争所需军费开支浩 大,以及汉武帝个人的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的生活,挥霍掉大量的资财。到武帝末 年,过去的积累早被消耗殆尽,政府经济呈捉襟见肘之势。所以,西汉王朝的兴盛局 面逐渐显示出下世的光景。 公元前8 6 年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朝政实际掌握在受诏辅幼主的霍光手中, 不过霍光能谨守武帝死前规定的政策,即执行“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政策。经昭帝一代,政府不断地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并减免各种徭役赋税,社会生 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武帝末年的凋敝情况,到昭帝时已有较:k 的改变:“始元、元 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o ;“昭常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 元平元年( 公元前7 3 年) ,在位仅十四年的昭帝病逝,接替他登上皇帝御座的是 汉宣帝刘询( 公元前7 3 年一公元前4 9 ) 。宣帝即位初期,霍光依旧专政。宣帝虽然对 霍光“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o ,但在为政方针上,二人并无分歧。经宣帝之世,其 统治政策基本上是昭帝时代的继续,保持着为政以宽“与民休息”的精神,使“民安其 业” ,社会进一步稳定,生产进一步发展。昭、宣时期,西汉历史上出现了几十年的兴 盛景象,班固将其与殷高宗或周宣王统治时代相提并论:“孝宣之世可谓中兴, 侔德殷宗,周宣矣。” 昭、宣中兴是在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经济曾出现繁荣阶段 后实施的,实际上是武帝时期的继续。从武帝经昭帝至宣帝,近一个世纪是西汉王朝 汉书武帝纪 史记平淮书 史记平淮书 汉书昭帝纪 汉书昭帝纪 汉书食货志 汉书翟光金日碑传 汉书宣帝纪 汉书宣帝纪 8 最强盛的时期,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西汉王朝 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西汉自宣帝以后就如夕阳西下,走向衰落。黄龙元年( 公元前4 9 年) ,汉元帝刘 爽即位。元帝“柔仁好儒”,宣帝死前已预见到他的无能:“乱我家者,太子也”o 。元帝 即位后天灾人祸迭起,如“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人关” ,“元元大困”,“盗贼 并兴”固,“百姓饥馑,流散道路”o ,“盗贼多” 等,史不绝书。不仅武帝时期那种“民人 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o 的升平景象不见了,就是昭、宣时期的“吏称其 职,民安其业”的“中兴” 气氛也一去不复返了。社会上呈现的是农民流亡、骚动,阶 级矛盾激化,农民反抗斗争由分散的、小型的起义逐渐发展到集中的、大规模的农民 战争。此一时期,政治昏暗,吏治腐败,西汉王朝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人们叹息“孝宣 之业衰焉”。 到成帝时,政治更加昏暗。成帝是一个“湛于酒色”o 的荒淫君主,他不仅 亲自兼并土地“置私田于民间”,而且“畜私奴车马”“离深宫之固,挺身独与小人晨夜 相随,乌集醉饱吏民之家”,致使“公卿百僚不知殿下所在” ;后宫之宠,更愈于以往 诸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时期官僚贵戚的奢侈、荒淫更为惊人,如外戚王氏五兄 弟“同拜五上侯。馆弟僭于京师,嫱姬丽于宫掖。瑰赂南金,弥玩于王府,缇渊雕文,被 饰于土木。高廓洞门,极夏屋之盛;文马朱轩,穷车服之靡。自古擅骄,未有如斯之 例”。 王氏五侯的荒淫腐朽生活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地主、贵族穷奢极欲享乐的同 时,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日益加深,愈来愈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流亡人群不断增 加,“连年饥馑”,“民食榆皮”o ,因贫困“嫁妻卖女”o 、“父子相弃”o 的情况屡见不鲜 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如汉书匡张孔马传:“今( 元帝时) 关东连年饥馑百 姓乏困,或至相食。”汉书食货志:“永始二年( 公元前1 5 年) ,梁国、平原郡比年 伤水灾,人相食。”走投无路的人民只有铤而走险,进行反抗斗争,阶级矛盾终于激 化,直接导致了西汉王朝迅速衰亡。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是造成西汉衰亡的原因 之一。西汉王朝自元帝以后的历史,可以说是宦官、外戚迭相掌权的历史。元帝时,先 汉书元帝纪 汉书元帝纪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汉书元帝纪 汉书薛宣朱博传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汉书食货志 汉书宣帝纪 汉书元帝纪 汉书成帝纪 汉书五行志 王嘉抬遗记 汉书天文志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佟王贾传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9 有弘恭、石显等宦官,成帝时王氏一门更是把持朝政。社会危机加深,西汉王朝处于 风雨飘摇之中。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向,生于昭帝时期,历经昭、宣、:元、成四朝,正好处 于西汉王朝的转折时期,亲眼目睹了西汉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作为一个有“社会良 知”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其心里的隐痛可想而知。他虽然也知道历史的 趋势不可扭转的道理,也深知“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o 的历史规律,但他作为 刘氏政权的一员,对家族的前途怀有深重的忧虑,更不愿意亲眼目睹自己家族的灭 亡。所以他与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深谋远虑之士一直为挽救西汉衰亡进行着不懈努 力,甚至不惜借用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谶纬学说,向统治者进谏,以期 改善统治。天人感应是汉代作家的普遍信仰,他们把揭示天人感应的奥秘,反映天人 感应所出现的景观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宗旨。例如说苑中君道、辩物收录了 许多前代天入感应传说,基本都是讲述天示灾异,君主作出或对或错的反应,从而导 致不同后果的历史故事,向成帝暗示其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例如君道“成汤之 后,先王道缺”昭示武丁对天之所感,听从上天警告,有一系列消除时弊的举措, 因而使殷商王朝度过一次危机,不但避免了灭亡的命运,还出现中兴局面,其目的是 为了向成帝昭示西汉的衰亡是可以通过他的举措得到挽救的。说苑也就是在这样 一种深刻的社会背景之下编撰的。编撰者企图通过对历史上各朝各国盛衰兴亡的原 因总结,给统治者提供救济西汉衰亡命运的良方。说苑作于汉成帝永始元年,刘向 目睹了西汉王朝江河日下,其救世的用心越来越强烈,因此编撰说苑时那种“昧死 进谏”的心态达到了极致。 其次是刘向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巨大的社会良知。忧患意识本是儒学的传 统,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统,这里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指政治忧患。在儒学精 神影响下,知识分子有着一种“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 精神品格。知识分子的政治忧患,根源于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因为知识分 子“是人类的基本价值( 如理性、自由、公平等) 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 基本价值来判断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 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 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 包括个人所属的小 团体) 的私利之上的。”o 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主要是在政治斗争中体现的,其思想只 能通过君王实现,这是产生“死诔”的原因之一。知识分子的这种忧患意识体现了以 国家、民族和社稷民生为忧的特点,这种深层而浩大的忧患情结,已成为代代相承的 深层文化,积淀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使政治永远成为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在中国 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忧患之作在各个时期都有突出体现。早在交学尚未独立的先秦 谏昌陵疏 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l o 两汉文学中,表现已十分强烈,典型的如屈原为楚国安危日夜忧思,贾谊生在文景盛 世却时发忧世之言。刘向处于西汉转折时期,知识分子“社会良心”的传统精神。使他 忧国忧生的忧患意识体现得更加强烈。 由于刘向的特殊身份,其忧患意识还有超越于一般知识分子的地方。一般知识 分子的忧患意识是在儒家忧患意识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之下的忧国忧民,是为追 求一种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理想家园的忧患。刘向身份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刘向是 汉朝皇室的宗亲,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由于刘向累世和深厚的家学渊源,以学问 见长,所以和荒淫腐朽的统治阶级不同,使之更多带有知识分子的特点。在汉代,文 人普遍都有浓厚的家族意识,特别关注家族的荣辱兴衰和未来的命运。中华民族有 句俗语叫“血浓于水”,血缘关系是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有力纽带。家族荣辱 兴衰的历史,会给子孙后代以巨大的震撼,或荣耀,或沧桑。例如国语晋语六记 载,赵文子在冠礼后拜见晋国卿大夫苟罂,苟罂说道:“吾子勉之,成、宣之后老为大 夫,非耻乎? ”即勉励他使赵氏中兴,再居卿位j 刘向的特殊之处即在于其家族的兴衰 实际就代表了国家的兴衰,家国相连,国亡即家亡,同时又感到本身对家族的兴衰负 有重大责任,所以他的忧患意识比一般知识分子表现得更为强烈= 更加迫切。刘向因 家族兴衰所引发的感情是深沉的,在说苑善说中,借雍门周和孟尝君的对话,极 力渲染了盂尝君的盛奢与衰败,并生动描绘了其由盛至衰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孟尝 君感受表达他自己对现实的深切感受。虽然他也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可抗拒,但 他不愿看到刘氏王朝和自己家族的衰落。多次讥讽外戚王氏及在位大臣,言多痛切。 发于至诚。至于编撰说苑,均可见其对刘氏王朝的忠心。 “中国历史上的士之所以为士,就在于他们除了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还在于他 们有忧国忧民之心,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和仁爱的胸怀,由此超出了常人的感悟 力和判断力。当儒家思想尤其是仁政爱民这一套理论一经深人士子的头脑,他们便 会以此为准,判断现实政治的得失或矫正政治运作上的偏差。当政治生活t 中的某些 现象偶露端倪,敏锐的知识分子在良知的召唤下便会最先作出反映。”刘向的时 代,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已经定为一尊的时代,汉代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 加突出。刘向面临的是西汉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的 忧患视野,而国家民族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刘向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 常常包含有深刻的预见性,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先忧后乐的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敏锐。 如成帝即位初就下诏采良家妇女备后宫以满足淫欲,光禄大夫刘向与杜钦( 大将军) 曾上奏以为“后宫女宠太盛嫉妒专上”,建议成帝节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国,刘 向编撰说苑并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密切联系现实政治,希望能以古鉴今。因 社会良知刘明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1 0 1 1 页。 贾谊过秦论 1 1 为他对现实政治有深重的危机感,已经预见到权倾朝野的王氏一族的野心,为刘氏 政权深感忧虑,期望唤起成帝的关注,能以史为鉴,采取果断措施,挽救行将灭亡的 西汉。这也是他编撰说苑的一个重要原因。“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其忧世 忧国之心可见一斑。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刘向受屈原的影响较深。 屈原及其离骚所表现的精神已经积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成为一种民族 精神情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屈原精神在汉代已发生了很大影响,如贾谊、严忌、司马迁、董仲舒、王褒、蔡邕、 张衡、赵壹等无不从他身上吸取过精神养料。而“离骚在汉代文学中所以能发生巨 大的影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出身于丰沛的政治集团,特别喜欢楚声,而不断加以 提倡。另一方面的更大原因,乃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以屈原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 无怨乎的怨象征着自己的怨。以屈原的怀石遂投泪罗以死的悲剧精神,象征 着他们自己的命运。”o 由于刘向在很多方面和屈原有相似性,所以受屈原的影响更深。首先是身份相 似,两者皆为皇室宗亲。屈原是楚国熊氏王室的后裔,刘向是汉朝刘氏王室的一员。 其次,两人都对皇室忠心耿耿。屈原生于个“士”可以自由表现自己雄才大略的时 代,本不该有悲士不遇和忧生之嗟的感叹,虽然两次被怀王放逐,但他可以到别国去 实现自己的理想。无奈他怀着一颗对楚王的忠心,不愿离开楚国,最终走向了自沉酒 罗的悲惨结局。刘向生于西汉末期,他与刘氏王朝的关系更加微妙,祖上曾发生两次 叛乱,但由于他是刘氏一族的知识世家,所以帝王对其十分礼遇。刘向作为一个有志 之士,或许还有对祖上叛乱之事的一点愧疚和帝王对其礼遇的感恩心理。总之,他一 心忠于汉朝王室,亲身参与政治斗争,不顾生命危险数次向帝王上谏书,多次被打击 废弃,屡遭无妄之灾,但他并未像屈原和许多汉代世人那样( 如萧望之) 走向自裁,求 得一种道德与人格的完美,而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 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其维护汉室统治的忠心始终未变。和屈原不同的是,屈原是生 于一个可以选择而他自己不愿选择的时代,刘向生于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他 的特殊身份使他除了忠于王室外,别无选择。第三,两人所处时代环境有相似性。屈 原处于一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谗小当道”的时期,是楚怀王:的昏庸、偏听群小 讥谗导致了屈原的悲剧。刘向处于西汉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外戚、宦官把持朝政, 元帝的“柔仁好儒”和成帝“湛于酒色”,导致了那一时代有志之士的逐渐被扼杀。刘 向虽有帝王的保护未死,而在那样的环境中,注定了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第四, 刘向和屈原一样预感到了江山社稷的即将倾覆。太史公屈原贾生列传云:“原死 后,楚日以削,竟为秦灭。”班孟坚亦云:“子政卒后十三岁,王氏代权。”由于有这些相 两汉思想史( 第一册) 徐复观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 0 0 0 年版,1 6 8 页。 1 2 似性,刘向实际上是把屈原作为精神的依托,以屈原的“怨”寓自己的“怨”,以屈原自 沉泪罗的悲剧精神象征着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政治斗争中,早已抛开生死,始终保 持了一种“昧死以进谏”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他晚年编撰说苑时尤为突出。而刘向 踵屈原之九歌和九章而作的九叹,就是他追慕屈原人格的最好证明。 第二章历史意识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史传文学特别 发达,中国人历来就讲究“以史为证”、“以古鉴今”的证明方式。这种方式经过长期的 发展已积淀为一种浓厚的历史意识,成为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这种浓厚的历史意 识观念对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表现之一就是在作品中大量采用历史故事。刘向 的说苑可以说是一部历史故事的总集,本章即以说苑为典型,探索一下这种文 体演变的文化渊源及这种观念对先秦两汉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历史故事:结构作品的要素 中国文学一开始就笼罩在浓厚的史学氛围里,学者在文章中采用历史故事的渊 源要追溯到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开始采用以历史故事说理的方式。 论语中虽不存在完整的历史故事,但已经论述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如论语宪 问篇:“羿善射,募荡舟,俱不得死其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及泰伯中:“泰伯,其 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孟子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更加丰富, 情节内容进一步具体化,有的已是相对完整的故事。如“太王迁岐”的故事,写了迁岐 原因、过程与结果。庄子中历史故事较之孟子更多,并出现了专门的故事结集, 如庄子让王。不仅以史事作为渲染想象,而且发展到借古人之名编写故事,如 徐无鬼中“吴王登狙之山”的故事,实是借吴王之名表达自己对以语色娇人者极端 鄙薄之情,虚构编造成分极为明显。以致今天的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庄子( 或孟 子) 中的这些故事就是中国最早的小说。苟子中的历史故事的比重也比较大。到 了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历史故事的地位更加突出。如韩非子中的说林、 内、外储说几乎全是历史故事的结集,类似于说苑。在许多篇目中,历史故事已 经可以和议论性文字相抗衡,有的甚至喧宾夺主,逸出了议论文范围,呈现出某种独 立的态势。晏子春秋已经摆脱了初期历史故事那种形式短小、情节简单、人物线条 粗浅的特征,侧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趋于立 体化、性格化,并且开始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晏子使楚的故事刻画晏子机智灵 敏地应对诸侯,不辱使命;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表现晏子忠于国家社稷、 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突出其政治 】3 上远见卓识。此外,还有表现他生活俭朴廉洁,犯颜直谏的品格等等。 由上可见,随着诸子散文的发展,先秦历史故事在其中呈现出一种独立化的趋 势。从议论的附属一故事叙述和议论相依附一义理完全包含于叙述之中,历史 故事经历了一个从略到详的过程。这种独立化趋势发展到西汉刘向的手里,达到了 一个高峰,出现了新序、百家、列女传、说苑等历史故事的总集。历史故事成 为结构作品的要素。如果说作者在编撰新序、列女传和说苑的时候,还抱着某 种政治目的,每一则故事都还包含着某种义理的话,百家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纯 粹的历史故事集,完全具有现代小说的娱乐功能。可惜百家现已亡侠。由于说苑 创作的时间最晚,收录的故事最多,体系最完整,最能体现刘向结集的思想,所以本 文的论析以说苑为典型个案。 由说苑上溯历史故事在古籍中的演变,可知其经历了一个由核心到边缘再到 核心化的过程。这两次转变的质素不同,其中蕴含有丰富的信息。 第一次转变是从史传文学到文学之间的转变。尚书、左传、国语、战国 策等先秦典籍文献,人们历来是以“史”的眼光来看待的,对其所描写的历史事件的 真实性大多坚信不疑。因此,我们才说中国是一个史的国度,中国人民有浓厚的历史 意识。称其为史传文学,是因为后来人在文学独立发展以后,文学理论成熟以后,用 文学理论反观它,发掘这些史传具有的文学因素,因而才有此称呼。至于先秦诸子散 文,虽是先秦诸子百家阐释、宣扬本派学说,抱着“扬名”而非以“文学”为目的,但其 中分明含有文学因素。正是由于一开始就笼罩在浓厚的史学氛围里,造就了中国人 讲究“信实”的传统。这种“信实”的传统又经历了一个实际行动的“尚实”到观念上 “尚实”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美容店跨界合作与联名活动协议范本
- 个人创业投资连带责任担保合同
- 2025至2030中国流变改性剂市场运营规划及前景趋势洞察报告
- 上学的出血病人护理要点
- 口服靶向药物皮疹的护理
- 2025至2030中国鼓式融化机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认识东西南北教学课件
- 颅内积气护理查房
- 夫妻离异后子女抚养权人寿保险保障服务协议
- 二手房买卖合同签订中的合同签订与房屋质量保证
- 2025至2030药用包装铝管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胜利油田安全课件
- 纸箱厂企业介绍
- 热力管网焊接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4年北京京剧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混凝土搅拌站试验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新版病历书写规范与解读
- 2025鄂尔多斯市东胜城市建设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招投标管理考试题库
- 渠道维护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