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驻外使馆的历史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丁f r st l e s l s 内容摘要 一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对外交涉的日益频繁,清政府开始对传统交涉体制做出调 整。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大臣以及总理衙门的建立,给予晚清传统对外交涉体 制一一朝贡体制以致命的冲击。在西方列强的促进以及在洋务派的鼓动下,清政府 逐渐接受了西方的近代使节制度,而19 世纪6 0 、7 0 年代清政府对外遣使的尝试以 及朝觐礼仪问题的解决则为建立驻外使馆做好了铺垫。 1 8 7 6 年出使章程对使馆的经费、使馆人员的选拔和出使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等都 做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在我们今天看来虽然还有诸多纰漏,但它的出台为中国 近代驻外使馆正常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随后的几十年中,清政府对驻外使馆 相关制度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善,2 0 世纪初驻外使馆逐渐趋于成熟。使馆人员的选拔 标准更为科学,选拔的途径逐渐多样化,驻外使馆的布局更为合理,使馆经费也得 以合理的调整。这些变革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驻外使馆走向成熟,而且也为中国近 代使节制度的近代化和中国外交走向职业化铺平了道路。 晚清在驻外使馆建设方面做出的探索和改革为中国使节制度近代化做出了有益 的尝试,也加速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虽然这些改革被随之兴起的革命所强行中 断,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应有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晚清驻外使馆出使人员出使经费 a b s t r a c t a f l 肼t h eo p i 啪饥w i lt l l ei 眦r c 邪i n 百yf k q u e n te x t e m a lr c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q i n g d y n 醛t ) rb e g 锄a 由u s t i n gn e 9 0 t i a t i o m 廿i e 仃a d i t i o n a ln e g o t i a t i o 腿s y s t e m f i v e 仃暑l d c m i l l i s 缸f o r e 诤m “s t e ro f 恤n o m - s o 砒a m 岫,勰w e l l 弱龇e 鼬l i s 锄t o ft l l e p d m em i n i s t e r e x t 锄lr e p 比s e n t a t i o 璐t 0 吐i el a t eq i n gd y n 船t y 仃a d i t i o n a ls y s t 锄w i t l l 廿l ei i n p to fe s t e mp o w e r sa n dt 1 1 ep r 0 i n 甜o no fi n s t i g a t e dw e s t e m i z a t i o ng r o u p ,q i n g d y n 嬲t ) ,b e g a i lt 0a c c 印tt 1 1 ew e s t e me n v o y sm o d e ms y s t e m ,l8 6 0 s 锄d18 7 0 ss 饥d i n g e n v o y sa n d 陀s o l u t i o no ft l i ep r o b l e mp i l 酣m a g cr i t u a l sf o rq i n gd y n a s t y se s 试) l i s h m e l i to f 锄b 嬲s i e si i l 如r c i 鄹c o 州骼m a d et 0p a v e w a y s t a t u t e so fl8 7 6l i l i s s i 吼i n c l u d e s 朋l b 硒s y 舢m i n gs y s t c m 锄d 锄b 弱s ys t a f f 辩l t i 伽s y s t e m 锄l dc l l i s e 锄曲舔s 加t 0t h er i g h t sa n do b l i g a t i o n so fs t a 危a l t l l o u g h t h e p r o v i s i o 璐h a dm a n y f a u l tl e a l 【a g e ,b u tt t l e yp r 0 v i d ep r o t e c t i o no fm es y s t e l nf o rn l e m a lo p e m t i o no fc h i n e 锄b 舔s i e si nf 0 他i 弘c 0 吼t r i e s t h e 吼s u j n gd e c a d e s ,q i n g d y n 勰t yc o 船t a n t l ym a j c l ea 埘惦恤饥t sf o rc l l i 锄b 觞s i e s ,e a d yt l l e2 0 t l l sc 锄t u 巧 c h i i l e e m b 弱s i e sg r a d u a l l ym 砷煅l d e l m b 嬲s ys t a f r l e c t i o ns y s 锄nm o 托i e n t i f i c l t i c 一白e r i 毛l e c t i n gc l l a i m e l s 伊a d l l a l l yd i v e r s i 锣,n l el a y o u to ft l l e 即曲觞s ym o 删伽甜,t :h e 锄b 舔s y 劬d i l l gt 0b ea a s o n a b l ea 由u s m l e n t t h e c h a n g e sn o to i l l y p r o m o t e dc h i n a i sm o d e n le m b 嬲s i e si nf o r c i g nc o 咖m e s t 0m 咖r i 劬b u ta l s of o rc h i n a i s m o d e ms y s t 锄朗v o y sa n dt h e :m 删z a t i o no fc h i m sf o r c i 印p o l i c yp a v e dt h ew a y f o r 也ep r o f e s s i 伽a 1 a l t h o u 曲t h e s e 陀f ;明m sw e 陀f o l l o w e db yn l e r i s eo ft l l e 咒v o l u t i o nf o r c e d i n t e m l p t i o n ,t h ea 面u s t l n e n to ft h e 蜘1 b 邪s yw 梢n o ty e tc o m p l e t e ds m o o t l l l y ,b 毗w e c 锄td e n yi t sl i i 咖r i c a ls t a t u si i l 地p r o c e s so fm o d e n l i z a t i o no fc l i i m 1 k e x p l o m t i o n sf o rc l l i m sr e f 0 肌a t i o n 孤dm o d c m i z a t i o no ft h es y s t e me n v o y sm a d ea 璐e m la 旬【锄p t ,a l s 0s p e e d e du pt :b cp r o c e s so fm o d e m i z 枷o no fc t l i n a sd i p l o m a c y k e y w o r d s :q i n gd y i l 懿t y e n l b 嬲s y m i s s i o ns t a f r m i s s i o n 劬d i 逝 n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弓f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l 田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圃童途塞握童卮澄厦i 旦兰生;旦二堡;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j l ! s i s 一、选题的意义 - 上- - - 刖吾 外交,曾给历史悠久的中国带来无数荣耀,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秦汉时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通向西亚和欧洲的通道;汉唐盛 世,中国已与4 0 多个国家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声名远播至地中海;宋元时代,东 西陆路畅通无阻,海船足迹遍及天涯;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创中外交往空前壮举: 清朝康乾时代,也是“万邦来朝 ,“四海晏然”。中西交往对丰富中华文明和促进 人类文明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中国的封建统治 者将对外交往作为羁縻藩邦属国的一种手段,藉以炫耀国威和显示中国的强大,并 未对外交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将它视为政治活动的附属物。因此,在对外交往过 程中,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视所有的外国为藩邦夷狄,除朝贡关 系外,不承认其它形式的中外关系,更谈不上以条约方式来确定近代主权国家双边 关系。这种格局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改变,传统的外交体制遭到空前的冲击,晚清政 府开始对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做出调整。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这些探索艰难地拉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也成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财 富。如何在一体化的历史潮流中准确洞悉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谐地融入世界民族之 林,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成为晚清所面临的最现实性的课题, 而且也是当代中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需处理好的前提条件。要在瞬息万变的 外交环境中运筹帷幄,应付自如,就必须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从而更好 地为当代中国外交提供借鉴,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研究中国外交特别是近 代外交就必不可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建 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都与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要加速现代化建 设的步伐,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得进一步做好改革开放工作,进一步完善外交 制度。作为外交制度重要内容之一的驻外使馆工作的完善,同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事业保驾护航,因此,使馆工作的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外交制度的发展,而且也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开展。研究晚清驻外使馆不但可以还原其本来 的历史原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总结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完善当今外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f r st l e s l s 交制度提供借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障。 一,驻外使馆是外交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驻外使馆可以使近代中国外交的研究 内容多样化,更客观地反应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以及近代外交的历史原貌。驻外使馆 的变革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因此,研究中国的近代驻外使馆,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近代的外交制度,也有利于 准确把握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历程。 二、学术前史 纵观晚清外交史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国家双边关系的研究、 传教士和教案的研究、外交官研究、条约研究、晚清外交思想研究以及外交体制研 究。前五个研究方向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而外交制度和作为使节制度 重要组成部分的驻外使馆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近年来,学界对外交史的研究,开始注重对晚清外交制度及外交体制进行深入 地考察。纵观近年学界对驻外使馆研究的成果,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一、对驻外使馆进行宏观考察,探讨驻外使馆相关制度的嬗变历程。这类研究 主要通过晚清驻外使馆的综合考察,探寻中国近代使节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这一 过程中的特点。王立诚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一书中,对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外 交制度进行了研究,作者对外清使节制度的创制以及嬗变历程做了初步分析,他认 为晚清使节制度出于初创阶段,在出使人员的任用、驻外使馆的建制等方面存在着 明显缺陷,这也成为晚清阻碍外交职业化一重要因素。他认为必须要有一套专职的 外交官制度,才能在制度上促进外交官的职业化进程。他同时也指出,在新政时期, 对使节制度的调整改革以及外交官的更新换代,为民国使节制度和外交制度走向成 熟奠定了基石。梁伯华则从外交制度上的演变来勾画近代中国外交巨变的架构及 阐述其变化的过程,他所指的外交制度并不仅仅是传统的外交制度,且它要论述的 重点为通过外交制度的变化来反映外交的变化,侧重于制度史方面的研究。圆 危兆盖将晚清驻外使馆近代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加以考察。他认为第一阶段为 晚清遣使的尝试阶段,为晚清派遣常驻使节做好了铺垫。第二阶段为清季外交近代 化前期,他认为主持者的短视是造成初期使节制度的种种缺陷的重要原因。深受出 使章程束缚和有感于守旧派的强大压力的驻外使节提出了使节制度的近代化向纵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曲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制度与中外关系变化的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 9 9 0 年 2 深层面发展的强烈要求,为使节制度的完善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使节制 度的近代化。第三阶段为使节制度的后期,笔者认为清政府在外交使节的职业化和 使节制度的完善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到清亡前夕,使节制度的近代化任 务已基本完成。铆 从上面的研究来看,大多将驻外使馆作为晚清外交体制演变的重要内容,籍以 考察中国近代使节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规律,力图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使节制度 的嬗变轨迹。 二、对晚清驻外使馆进行微观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对晚清驻外使馆的内容进 行了具体考察,其中包括出使人员的选拔、出使经费的考察、外交礼仪的演变、外 交官制的改革以及外交机构的沿革等。 外交官制方面,彭南生通过1 8 7 6 年和1 9 0 6 年出使章程的考察,分析了晚清外 交官制及其薪俸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认为外交官制和出使俸薪章程的完善为外 交官职业化打下了基础。圆林琼对洋务运动时期晚清选拔使臣的标准进行了综合考 察,她总结了清政府选择使节的标准:“洞悉洋情”、“体用兼备”、“为守兼优 、“有 胆有识和“通达权变”,并分析了甲午之前知识分子选择出使的不同心态和动机。 任云仙在论晚清外交官职业化进程一文中对外交官的培养、文化结构、外交 官的更新换代和外交官职业化的特点有详细的论述。他认为1 8 7 6 年的外交官制的 缺陷是显而易见的,1 9 0 6 年改革是外交官制的重要变革,从此外交官制走上了有利 于职业外交官群体的轨道。 外交礼仪和规范方面,郭卫东考察了从乾隆年间到道光年间外交文书形式与传 递方式的变化。文中指出,鸦片战争中,英国等列强以武力和不平等条约为手段, 硬性干预中国外交文书体制,推动了“照会”等近代公文范式在中国初步形成。王 开玺和汪林茂则分别撰文论述了同治年间的觐见礼仪改革,阐释了清政府及其外 交官员们认知和接受西方国家外交观念及其礼仪惯例的过程。 对国际法的接纳是 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田涛所著1 9 世纪下半期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法 观念及阿拉巴马号案与晚清国人的国际法印象,柳宾著国际法的输入与 危兆盖: 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开端评述,江汉论坛1 9 9 5 年第1l 期;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 察,中州学刊1 9 9 6 年第5 期;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后期的历史考察,江汉论坛1 9 9 7 年第7 期 o 彭南生:晚清外交官制及其薪俸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林琼:甲午之前清政府驻外公使的选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o 郭卫东:“照会”与中国外交文书近代范式的初构,历史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 o 王开玺:中国近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史学月刊2 0 0 1 年第2 期;同治朝觐见礼仪的解决及现实的思考, 中州学刊2 0 0 3 年第5 期;试论同治朝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的礼仪之争,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3 年 第9 期;汪林茂: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突破和转折1 8 7 3 外使向清帝面递国书交涉事件简论,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丁e r st e s i s 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等文在这方面做了很有意义的研究。从国际法的视角来 考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以往外交史研究中颇为欠缺的一个方面。戚其章在这方面 做了有益的尝试。他通过对日本侵略计划形成和准备、预谋战争的“陆奥外交”、 开战时间与战争责任、违反战争法规的暴行及赔款和掠夺、钓鱼岛主权的归属等问 题的考察,指出日本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违反国际法。 除了对晚清的外交体制做动态的研究外,一些学者还对其外交机关的领导机制、 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海外领事制度等作了具体的论述。何新华、王小红指出l8 4 2 1 8 6 0 年间,作为对西方冲击的首次制度性反应,清政府逐渐形成了“五口通商大臣 体制 。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这一制度在应付鸦片战争之后新的国际形势时,收 效甚微,但在中国近代制度发展史中,仍不失为一次制度转型的有益尝试。 三、对出使人员的个案研究。在了解晚清使节制度研究的现状的同时,我们还 应看到在晚清驻外使馆研究过程中,晚清驻外使节的研究成为其重点考察内容。对 出使人员的研究过程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出使人员外交思想的演变、出使人员 对外交涉活动以及出使人员的历史地位成为研究的重点,这些研究探讨了在中西文 明冲突下,晚清出使人员外交观念的演变,逐渐接受了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并且也 肯定了这些出使人员在对外交涉中所做出的努力和促进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所作 的贡献。其次,学界对出使人员的研究具有明显倾向性,是一些突出的驻外使节如 郭嵩焘、薛富成、伍廷芳得到史界地厚爱,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也出版了相关的专 著。但对一些声名不显赫、特别是一些下层的外交官( 如翻译、随员、通事和参赞) 的研究就比较薄弱。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杨儒、黄遵 宪、何如璋、黎庶昌、伍廷芳,其次是马建忠、罗丰禄、陈季同、唐绍仪等人,清 末担任驻外公使的陆征祥和施肇基主要放在民国时期的外交活动中进行研究。 西田涛:1 9 世纪下半期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法观念,近代史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阿拉巴马号案与晚清国人 的国际法印象,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3 期;柳宾: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天津 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l 期。 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9 期。 黄志开:谈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领导机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蒋贤斌:试论近代的地 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任云山: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中州学刊2 0 0 2 年第5 期。 西何新华、王小红:中国首次对西方外交冲击的制度反应一一1 8 4 2 1 8 6 0 年间清政府对西方外交体制的形成、 性质和评价,人文杂志2 0 0 3 年第4 期 囝费成康:力抗强暴维护主权的杨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 9 8 1 年第2 期。李庆: 论黄遵宪的日本观 以 为中心,复旦学报1 9 9 4 年第4 期。杨天石:黄遵宪的 及其风波, 近代史研 究1 9 9 4 年第3 期。王庆德:何如璋对朝思想研究未刊硕士论文( 1 9 9 8 年) ,山东大学郭双林: 晚清驻 外公使与义和团运动, 史学月刊2 0 0 1 年第2 期。【日】伊原泽周: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 日近代关系史探研,中华书局2 0 0 3 年版。夏泉:试论晚清早期公使的国际法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l o 期。夏泉: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爱国主义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7 期藏东阳:晚清驻 外使臣与不平等条约体系,未刊博士论文( 2 0 0 0 年) ,北京大学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f s l s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晚清驻外使馆的研究除了少数论文等成果外,还未有相 应专著面世,发表的相关论文对驻外使馆的考察较为粗略,一些与使节制度相关的 著作涉及到晚清驻外使馆时也是一笔代过,未深入探究其发展脉络。宏观上,对晚 清驻外使馆的沿革缺乏系统的研究,未能全面反映其发展脉络;微观上,对晚清驻 外使馆的制度建设研究也较粗略,无论是使馆经费制度、出使人员任用选拔制度, 还是使馆自身建设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史料方面也有待于深入的挖掘,如出使 人员的日记、传记、奏折以及报刊杂志等。因此,本文准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进一步梳理史料,将驻外使馆作为研究对象,在宏观角度的视野下,综合考察 晚清驻外使馆发展演变历程,勾勒出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晚清驻外使馆的发展轨迹, 其中驻外使馆相关制度的建设,如出使人员的遴选制度、使馆的建立、出使经费制 度等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研究方法上,本文将以史料分析法、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晚清驻外使馆 的嬗变历程。 三、几个问题的界定 研究对象的界定。本文主要以晚清驻外使馆为依托来考察中国近代外交的嬗 变历程。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出使人员的研究,而出使人员作为一个庞大的群 体,有级别和等次之分。外交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交官包括外交部长、 特派考察专使、国际会议代表、庆贺皇储加冕典礼及吊唁喜庆代表、政治谈判员及 其其他赋有政治使命的人员。狭义的仅包括派驻外国的各级使节,如大使、公使、 驻办、代办公使及署内的一切职员。而钱实甫先生把清政府派驻的对外使节分为 五类:观光性使节、屈辱性使节、常驻性使节、礼仪性使节和考察性使节。近代 以来,驻外使节大致可分为三类:常驻使节、密使和特使。晚清最初在选择外交人 才时是主要侧重于出使大臣的选择,而选拔参赞、随员和翻译等外交人员的权力则 归属出使大臣,清政府不过多过问此事。因此,本文在涉及到出使人员的论述时主 要将出使大臣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时间范围界定。本文主要考察晚清时期使馆嬗变的历史轨迹,所以其范 围从1 9 世纪7 0 年代开始,到清政府覆灭为止。选择这一个较长时段作为研究范围, 有利于完整把握晚清使馆相关制度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其内在规律。 杨振先:外交学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第1 0 9 页。 o 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构,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 9 5 9 年,第2 3 5 页 5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j e s l s 第一章晚清驻外使馆建立的历史条件 一、传统对外交涉体制逐渐解体 晚清驻外使馆建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对外交涉体制崩溃的过程,事实 上,这种朝贡体制在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过程中处处碰壁,清政府也不得不对 传统外交机构做出调整。从清政府建立驻外使馆前的对外交涉职权的嬗变历程来 看,这些调整改革给传统的交涉体制带来了巨大冲击。 首先,“夷夏 观念得以改变是传统对外交涉体制解体的重要表现。鸦片战争 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传统外交观念 给予了空前的挑战。条约规定:在中西交往中,双方得平等相待,不得在交往的文 书中有鄙视的文字存在,同时规定公使可以在北京“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帝时,遇 有碍于国体之礼,是可不行。惟大英君主每有派员前往泰西各国各与国拜国之礼, 亦拜大清皇上,以昭划一肃敬 ,其言外之意就是西方公使在觐见大清皇上时将 不行中国的三跪九叩之礼,而是以觐见欧洲君主的礼仪来觐见晚清皇帝。公使驻京 以及要求华夷平等往来可以说触及了满清朝野最后底线,使传统的“夷夏”观念 遭到空前的打击,虽然晚清政府还竭力抵制西方国家这些他们所谓无礼的要求,但 在列强武力的胁迫下,清政府也不得不满足了列强的上述要求。 事实上清政府在行动上对传统的“夷夏 观念也给予了调整,鸦片战争前,朝 廷命官、地方大员特别是皇室贵胄是不屑与同西方列强打交道,但鸦片战争后,这 种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奕诉 和咸丰帝均感到“愤懑之至! “狂悖情形,殊堪发指! ”。但面临英法联军直捣清 政府心脏地带之时,那些皇室贵胄们仓皇出逃,哪还顾得上“华夷之辨”之念。而 。卓遵宏以1 8 3 9 1 8 6 1 年清政府外交机构更替为例,将这段时间晚清外交分为三个阶段:朝贡外交时期,钦差 大臣时期和总理衙门时期。他认为朝贡外交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涉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兼办。钦差大臣时 期,清政府除了在对外交涉过程中继续维护其天朝体制外,也不得不对对外交涉机构做出相应调整。总理衙门 时期,中国对外交涉机制逐渐从传统的朝贡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转变。参见 清季外交职权的嬗递( 1 8 3 9 1 8 6 1 ) ,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七编,自强运动( 二) ,外交,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主编,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冯君则对晚清外交机构的嬗变历程做了初步探讨,他认为晚清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礼部、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 到外务部三个阶段。同时他指出外交机构的演变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集中反映,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o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 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5 7 年,第9 6 页。 曲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l 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5 7 年,第9 6 页 o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 4 ,第3 5 页 6 ,霄、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f s l s 作为皇帝的胞弟恭亲王奕诉被迫亲自出面办理抚局,是对传统的“华夷 观念致命 冲击。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咸丰帝还慨叹:“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 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同时恭亲王奕 诉本人也对直接与英法公使进行谈判之事耿耿于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 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入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制遏,有不能不与会 晤之势。 迫不得已,只好越出传统的“夷夏之防 的界限,直接和英法公使谈判 并签约画押。 面临西方列强的冲击,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们已洞 察到现今的西方各国不同于边疆传统的藩邦属国,也再不能用“剿抚”策略就能安 事。他们虽不情愿但又迫不得以放弃传统的“夷夏 观念,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中 国既不能孤立近代西方国家之外,也不能将西方国家纳入基于中央王国的统一到的 统治的朝贡体制下” ,因此,传统“夷夏”观念的改变,打破了中国办理近代外 交在精神上的束缚,为晚清与西方国家建立起平等的主权国家关系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外围外交向直接外交过渡,清政府调整对外交涉机构。 鸦片战争以 前,清政府自诩为“天朝上国 ,视其他国家为蛮夷,对外关系只讲“藩属朝贡 , 因而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由礼部和理藩院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鸦 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应付当时棘手的形式,常派钦差大臣同西方列强进行交涉。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处理对外交涉事 宜。不管是礼部、理藩院,还是钦差大臣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时,他们在对外交涉 过程中,其职责就是代表朝廷对外交涉,让“夷务远离京师 ,避免朝廷与西方 使节直接打交道。从本质上说这种外交模式未脱离朝贡体制藩篱,但派遣钦差和由 地方大员来办理通商和对外交涉事务,暂时打破了清传统的“人臣无外交的格局, 这是对清政府传统外交体制的一次重大调整。天津条约的签订,天朝体制面临 更加严峻的挑战。清朝皇帝身边的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取代了理藩院和钦差大臣, 成为西方国家同中国交涉的对象,而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政府改革对外交涉机构的 重要举措,中外交涉地点由外而内,由地方到中央,它逐渐成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 的中枢机构。清政府通过对外交涉机构的改革调整,传统的朝贡交涉体制逐渐趋于 瓦解。外国公使进京,也使清政府企图将对外交涉事务远离京师的美梦彻底破灭。 回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 8 ,第3 页。 o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 9 ,第8 页。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序言。 回卓遵宏在论述清政府在1 8 4 0 年到1 8 6 1 年外交特点时,指出晚清这一时期的外交就是力图避免同西方国家直 接接触,借以维护天朝体制的尊严,他将清政府这种外交模式称之为“外围外交”或者“间接外交” o 筹办夷务始末( 道光朝) ,卷1 2 ,第3 0 页。 7 传统“华夷”观念的改变,清政府也开始重新审视西方国家,而与西方国家直 接对等外交关系的确立,使得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解体步伐进一步加快,这些变化 为中国近代驻外使馆的建立扫除了巨大障碍。 二、清政府的需要和列强的促进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在对外交涉过程中清楚地看到,“近来中国之虚实, 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 使往。以至遇有该使倔强任性、不合情理之事,仅能正言折服,而不能向其本国一 加诘责,默为转移 ,总理衙门对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对外交涉形势的分析可以 说是一针见血,晚清当务之急就是建立驻外使馆、遣使驻外以缓解对外交涉的困境。 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也向清政府指出了建立驻外使馆遣使驻外的紧迫性。李 鸿章认为“自来敌国相交,最忌情形隔阂,议论盈廷,莫得要领。历次办理洋务, 激成衅变,率皆由于此”,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夷情 的不了 解,要缓解这种尴尬的局面就莫过于在外国派驻使节。并明确指出遣使驻外可以“凡 遇争辩疑难之事,该国公使领事有不可情理喻者,使臣得见其君主执政,明相诘责, 曲为晓譬,且得援引该国政教法律以为比例,或可排难而解纷”,同时“各国兵制 船政军火器械,精利奇巧,远过于中土,往来既熟,探索隐,若能深窥其曲折要领, 从而学之,归而求之,我增一长,彼失一恃,足为自强根基” 。曾国藩也明确表 示“中外既已通好,彼此往来亦属常事 ,因此“应今中外大臣留心物色可使绝国 之员储以待用,为国家扬威而弥患”。左宗棠认为:“外国于中国山川、政事、土 俗、人情靡不留心咨考,而我顾茫然;驻京公使态意横行而我不能加以诘责。正赖 遣使一节以洞各国之情而敢公使之专横。 郑观应也指出“今中国既与欧洲各邦立 约通商,必须互通情款,然无使臣以修其和好,联其生气,则彼此扦格,遇有交涉 事件,动多窒碍。是虽立有和约,而和约不足恃也。虽知有公法,而公法且显违也。 是则使臣之责任不綦重哉” 从上述言论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昧于国际形势,晚清 在近代对外交涉中处处受制,这已经成为洋务重臣们的共识。他们认为解决这种困 境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驻外使馆,遣使驻外加强对国际形势的了解。 国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 0 ,第3 2 页。 o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 5 。第7 8 页 o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 5 ,第1 2 1 3 页。 西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 4 ,第3 页 o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 l ,第2 l 页。 夏东元:郑观应集( 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2 4 页。 8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l e s l s 如果说建立驻外使馆是清政府的现实需要,那么西方列强则为中国近代驻外使 馆的建立和遣使驻外起到了推动作用。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使节纷纷劝说清 政府向外遣使。赫德向清政府指出,“若请派委大臣驻扎,于中国有大益处。在京 所住之大臣,若请办有理之事,中国自应照办。若请办无理之事,中国若无大臣驻 其本国难以照办 ,认为在西方国家建立驻外使馆,直接派遣使节,才是抵制驻 京外国公使专横跋扈和无理要求的最佳办法。 英人威妥玛也建议“速与各国笃结友谊”,并指出若清政府建立驻外使馆“能与相 通,庶可易寒为热,则各国既有关切之心,斯其无故侵占之渐,较易防堵,抑或适 与某国因事较论,中华果为有理,其余各国,必须帮同。若非用心相助,亦可用言 劝解 。威妥玛告诫清政府建立驻外使馆可以加深中西之间的友谊,预防龃龉的 产生。美国公使蒲安臣指出对外国使节的无理要求,可借助国际舆论以抵制,但最 好的办法就是建立驻外使馆遣使节常驻外国,直接与外国政府进行交涉。 西方国家除了建议清政府建立驻外使馆外,还积极为清政府建立驻外使馆提供 帮助。先是赫德翻译了万国公法中有关驻外使节的相关内容,随后丁韪良在总 理衙门的协助下为清政府翻译的万国公法。国际法传入中国,成为清政府了解 国际外交惯例和建立驻外使馆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西方国家驻外人员的建议进 一步打消了晚清建立驻外使馆的疑虑,他们的帮助也坚定了清政府建立驻外使馆的 信心。 三、遣使的尝试和觐见礼仪问题的解决 在西方国家和洋务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开始尝试对外遣使。从1 9 世纪6 0 年代 到7 0 年代,清政府尝试对外遣使,初步论证了建立驻外使馆和遣使的可行性,更 为重要的是它对传统外交礼仪带来了空前冲击。 如果说斌椿代表团欧洲之行初步验证了建立驻外使馆可行性的话,那么蒲安臣 使团则冲破了晚清建立驻外使馆的最后屏障一一使臣的觐见礼仪的束缚。蒲安臣使 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向欧美国家派出的正式的官方外交使团,负有正式的外交使 命,外交礼仪就不可避免的成为清政府棘手的问题。坚持中国的觐见礼仪成为维护 o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 0 ,第2 0 页 。 o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 0 ,第2 6 3 0 页。 o 关于万国公法在中国外交近代化过程中作用,田涛认为它在中国外交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一 方面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成为办理近代外交的基本准则和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依据。 参见田涛:丁韪良与万国公法,社会科学研究1 9 9 9 年第5 期。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天朝体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总署王大臣不敢轻率处之。既要完成外交使命,又不至 于在礼仪上让清政府感到难堪,蒲安臣在此时无疑就成为清政府的救命稻草。他们 认为:“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用外国人力使,则概不为难。 也就是说, 用外国人为使可以暂时避开长期纠缠不清的礼节问题,但清政府同时也告诫蒲安 臣,“彼此概免行礼,俟将来彼此议定礼节,再行照办”圆。清政府想暂时回避觐见 礼仪问题,但这只是其的厢情愿,蒲安臣使团出访欧美时,并未遵循总理衙门“礼 仪暂免 的规定,而是自行其是,一概按西方外交礼仪同西方国家交往。 志刚详细记载了当时向美递交国书的情形,“蒲使执所拟面陈之洋语述毕,华 大臣即执伯理喜顿所拟之洋文向蒲使代述毕,即将国书递与伯理喜顿亲递展视,仍交 华大臣卷起。旋由华大臣挨次指引谒见,伯理喜顿逐一执手问好。并言深愿帮助中 国,愿中国与美国日益和睦等语。礼毕各散,复往拜其各执政大臣,各国使臣,循 各国旧规也 。“递国书 、“执手问好 一个看似寻常不过的外交礼节,却导致了 奕诉等人曾经担心的“流弊 发生,随后,在访英、法、瑞、丹、荷、普、俄等国 时,蒲安臣也一律按西方礼节觐见各国君主,亲递国书,昭以通好。蒲安臣病逝后, 志刚和孙家毂访问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时也继续照西方礼仪觐见了三国君主, 亲递国书,行鞠躬礼,并且西方列强由此也要求以西式礼节觐见清朝皇帝。蒲安臣 使团在外交礼仪问题的突破为1 8 7 3 年觐见礼仪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1 8 7 3 年6 月,西方使臣以西方礼节觐见了同治帝。至此,困扰晚清觐见礼仪问题得到根本解 决,传统的三跪九叩之礼在对外交涉领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外交礼仪问题的解 决,标志晚清已逐步接受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为清政府建立驻外使馆扫除了最 大的屏障。 1 9 世纪7 0 年代,进一步加剧的中国边疆危机为晚清建立驻外使馆提供了契机。 1 9 世纪7 0 年代,中国边境危机再次紧张,尤其是日本的侵略扩张,使清政府进一 步认识到了建立驻外使馆的迫切性。李鸿章、曾国藩曾先后上奏,建议建立驻日使 馆,加强对日本的了解。1 8 7 4 年,日本入侵台湾,清统治者在震惊之余,也意识到 未遣使驻日造成的信息的不畅,是日本侵略得逞的一个重要因素。李鸿章就指出“备 边驭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并认 为“若先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 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今台事初定,此举未可再缓 ,要求“总理衙门王 o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 1 ,第2 7 2 8 页 o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卷5 2 ,第4 页。 。志刚:初使泰西记( 卷二) ,走向世界丛书,钟叔河,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第2 6 9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大臣遴选熟悉洋情、明练边事之三四品京堂大人派为驻日公使 。 为缓解日益紧张的边疆危机,加强对西方国家的了解,1 8 7 5 年清政府发布上谕, 命令“南北洋大臣及各省督抚等各举所知堪备使才者恭候简用 ,又要求“在京王 大臣等如真知有熟悉洋务,洞澈边防兼胜出使之任者具疏保荐”,拉开了建立驻 外使馆的序幕。1 8 7 5 年6 月1 7 日,总理衙门保荐陈兰彬、李凤苞、何如璋等9 人 为驻外公使的侯选人 ,至此,中国近代驻外使馆的建立就指日可待。 。王彦威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 ,北京:北京书目出版社1 9 8 7 年,第l o 页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8 7 8 0 页。 雪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年,第8 5 页 1 1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i e s l s 第二章晚清驻外使馆的建立 一、驻外使馆的设置 从1 8 7 6 年驻英使馆开馆到晚清灭亡,清政府在当时主要西方国家都建立了驻外使 馆。光绪元年设置驻英、美、日斯巴尼亚、秘鲁使馆,光绪二年,设驻日使馆,光绪 四年,设驻俄、德、法使馆,光绪七年,驻荷、意、奥使馆开馆,光绪十一年,设驻 比利时使馆。清政府随后在朝鲜、古巴、墨西哥等国相继建立起近代驻外使馆。到宣 统年间,驻外使馆有英、法、德、俄、美、日、奥、意、比、荷共l o 个,还有西班牙、 葡萄牙、秘鲁、古巴和墨西哥共5 个分馆,分别由驻法、和驻美使臣兼辖。 从晚清建立驻外使馆过程来看,清政府根据同西方国家交涉事件的繁忙程度以 及西方国家的国际地位,分别等次设置驻外使馆。其中,英、法、美、德、俄、日 本为第一类,奥、荷、义、比为第二类,西班牙、葡萄牙、古巴、墨西哥以及秘鲁 为第三类。从建馆的时间来看,英、法、美、俄、德、日等六国在1 8 7 8 年以前就 已完成,而其它国家除西班牙和秘鲁外建立使馆则相对较晚。从使馆的建制来看, 上述六国使馆较其它国家也最为尊崇。人员编制方面,英、法、美、德、俄以及日 本每馆设二等、三等参赞各一员,二等、三等通译官,一等、二等书记官各一员, 商务委员一员,共计七员。奥、义、比、荷每馆设二等参赞一员,通译官一员,一 等、二等书记官二员,共计四员。西班牙、葡萄牙、古巴、墨西哥、秘鲁以上五国 皆由兼使办理,设立分馆,每分馆拟设二等参赞一员,代办使事,二等通译官一员, 二等书记官一员。圆出使经费方面,上述六国也最为丰富,其他国家相对较少。英、 法、德、俄、美、五馆各四万一千零四十两,奥、义、比、荷四馆各三万零四百八 十两,日本馆照旧章八折给发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二两,秘、古、墨、日、葡五馆各 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两。而各馆馆务费英馆三万八千两,法馆三万两,美馆二万八千 两,德馆二万六千两,俄馆三万两,奥馆二万两,义馆一万八千两,比荷两馆各一 万六千两,日本馆二万二千两,秘、古、墨、日、葡五分馆各五千两。 为什么清政府要采取上述标准建立驻外使馆呢? 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对外交往 深入发展,清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态度。他们根据西方国家与 赵尔巽撰:清史稿卷二百十二,表五十二,交聘年表一。 王克敏、杨毓辉编:光绪丙午交涉要览,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0 6 0 1 0 6 l 页 王克敏、杨毓辉编:光绪丁未交涉要览,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8 2 年,第2 1 5 7 2 1 5 8 页 1 2 : 硕士擘位论炙 m 人s t e r 。s r i e s l s 中国厉害关系的轻重,来确定自己对外交往的策略和具体方式。英、法、美作为当 时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国获得的权益最重,它们对华政策的制定无疑将对近代中国 产生深远影响;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日本以及俄国作为同中国唇齿相连、一衣带 水的邻国,无论是官方交往,还是民间交流活动,都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而正 在崛起的德国也积极寻求开拓远东国际市场,把侵略的目光重点放在了近代中国的 身上。上述六国对清政府影响最深,在华利益最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153-2:2025 FR Hollow metallic waveguides - Part 2: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ordinary rectangular waveguides
- 浙江嘉兴平湖市卫生健康系统面向普通高校招聘2025年下半年医学类应届毕业生10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出境自由行合同范本
- 出轨赔偿协议书样本
- 兼职做账合同协议书
- 江苏省苏州市属事业单位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标线施工合同协议书
- 成都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广州民间金融街管理委员会属下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校企共建专业协议书
- 车间安环环保工作汇报
- 新版个税培训
- 2025年锦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培训
- 车辆保险及理赔知识培训
- 2025年公共英语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私立医院薪酬管理与激励方案
- 体育舞蹈创编方法
- 2025至2030中国无人驾驶清扫车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江苏南通市崇川区下半年招聘区城市建设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编外辅助人员10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工业锅炉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