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重返传统美德—读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重返传统美德—读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重返传统美德—读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重返传统美德—读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重返传统美德—读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重返传统美德读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中文摘要 在当代社会,规范伦理学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开始沦为 纯粹外在的规范约束,所表现出的也仅仅只是一种超出人格价值目的的道德理 论本质和普遍规范性功能。现代的规范伦理学不但冲淡了道德的本真价值,而 且也冲淡了人的本真价值,产生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我们 只能进一步倡导美德伦理学,作为解决现代困境的有益良方。 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明确指出西方社会自古希腊到近代的整个 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一个德性传统。麦金太尔阐述自启蒙运动以后,由于 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导致了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近代每一种伦 理学说都宣称自己为普遍的道德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证明,然而由于它们之间 缺乏共同认可的客观一致的道德标准,结果却导致了情感主义的盛行,使人们 进入无休止的争论的境地。在此基础上,麦金太尔提出并阐明了自己的德性主 义伦理学理论,他以实践个人生活整体传统赋予了德性概念三层意义: 德性 是维持人们获得实践的各种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德性是维系个人拥有个人作为 一个整体生活的善的那种个体生活形式;德性是维系同时为实践与个体生活整 体提供其必要的历史关联的那些传统。 正确评价麦金太尔的伦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当前我 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麦金太尔德性论的合理性有以下几 点:首先,麦金太尔对当代西方的道德困境进行了激烈地批判,其最重大的意义 就在于引起我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 其次,麦金太尔提出通过目的论的重新建立 走出现代伦理困境,笔者认为目的论的确立是很有必要的;最后, 麦金太尔提 出在传统中探寻德性是有其合理性的。 我们应当承认,世界上没有一件完美的事 物,同样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也如此。 笔者认为有如下的局限性:首先,忽略了目 的论实现的现实性;其次,对近代以来西方伦理学的非历史主义态度;最后,对 德性之境的乌托邦幻想。最后笔者以麦金太尔德性论的合理性为切入点,探讨 了对我国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首先,西方现代社会道德困境足以引起我们对于 我国道德建设的反思, 其次,我们应实现麦金太尔目的论与我国道德建设的合 理架构,最后我们应实现传统中的德性在我国道德建设中的现代转换,以古为今 用。 关键词关键词: 麦金太尔,德性,目的论,启示 ii return to traditional virtuesenlightenment from after virtue written by alasdair macintyre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it takes up predominance to regulate ethnics. ethnics turns out more than the aim of personality value and it is just common regulation. not only ethnics apparently demonstrates extrinsic criterion, but ethnics has diluted the true value of morality. the value of human beings brings abou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lemma that cant overcome. we only consider virtue ethics to be valuable complement. in after virtue written by alasdair macintyre, he put forward that there was virtue tradition from greek to modern history. alasdair macintyre stated that after the enlightenment, people spurned anthroposophy of aristotle, which led to moral crisis in modern western society. each modern ethics all declared they proved rationality of general morality, and they tried any justification routine and proof to assert the unassailable truth. due to the lack of unanimous moral norm between them, emotionalism prevailed so that it brought human into endless debate at last. based on these above, alasdair macintyre clarified virtue ethics and he gave three senses of virtue concepts: it is necessary for human to maintain various inner benefits of social practice; it is form of individual life which is treated as a whole; it provides essential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for both practice and individual life. it owns not only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exactly recognizing and evaluating ethnics of alasdair macintyre. the researcher stat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of virtue from alasdair macintyre as follows: firstly, alasdair macintyre fiercely criticized some issues about should get way out of modern ethical dilemma through rebuilding teleology. at last, alasdair macintyre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explore virtue based o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and start multidisciplinary. we all agree that nothing is perfect and so does the theory of virtue.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 list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y of virtue as follows: firstly, he neglected realise of teleology. and then his western ethnics continued the attitude of non-historicism. finally, he held illusion of utopia. iii the researcher took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of virtue as breakthrough point to discuss enlightenment for morals construction in china. firstly, moral dilemma from west modern society makes us think back to morals construction that happened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we had better combine teleology with our morals construction. in the end we should apply the benefits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to modern morals construction. keywords: macintyre ,virtue, teleology, enlightenmen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 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 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1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在当代社会,规范伦理学占据着主要地位,这是由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结构决定的。在当代社会,道德对于规范普遍正当性的追求,也是与当 代经济对市场规则普遍合理性的追求和现代政治对民主法制普遍合法性的追求 相辅相成的。所以当代道德更多的是以法规、原则的形式出现,道德的重心也 主要转向了对人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必然更多体现出的是 一种超越人格价值的道德理论本质和普遍规范性功能。当代规范伦理学研究的 基本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研究的中心是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制度的正当性与 合理性。它所强调的是,无论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它的外在行为符合 社会的普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就可以被社会广泛的接受。 由此可见,这种普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完全脱离了人类道德生活内在的 目的意义和品格基础,使道德沦为纯粹外在的规范约束。而现实社会中的大量 事实表明,现代规范伦理不但冲淡了道德的本真价值,而且也冲淡了人的本真 价值,产生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这种困境在理论上主要表 现为,现代规范伦理学所倡导的“普遍理性主义”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多样 性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使具有个人主义倾向的道德法则无法推广 为普遍适用的伦理原则。在现实中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它关注的只是人的外在 行为和社会基本层面的伦理规范以及公共伦理秩序,甚至它常常只诉求于社会 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安排,甚至降低为某种形式的可普遍化的“底 线伦理”。本选题立足于这一基础,在解读麦金太尔教授著名的德性伦理思想 的过程中,重新审视现代伦理存在的处境与困境,探讨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强调德性伦理在当代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期为我国当代道德建设提供有 益的启示。 (二)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现代规范伦理学主要是依据理性原则来制定行为的道德原则 或道德规范,它更多体现出的是伦理的形式主义或程序主义倾向。因为一种可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2 普遍化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所蕴含的要求不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实质性价值要 求。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表现出的各自不同的价值要求,不可能达成某 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普遍化的道德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道德所表现出的 各种具体化的价值要求,突破已经形成的某种普遍的理论形式,进而寻求整个 社会的道德共识。 而麦金太尔教授的德性理论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基础之上, 寻求的是对生活当中普遍善、整体善的追求。麦金太尔教授更是在历史的传统 中寻求道德的合理解释。在此基础之上,麦金太尔认为现代社会德性衰退在于 情感主义的无公度性标准,得出要解决现代的伦理问题要从古代传统中挖掘一 种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理论。 他认为要在目的与德性之间建立一种必然的联系, 以此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衰退的良方。 从现实层面讲,这种规范性的伦理学所引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只能是规约、 他律和惩戒等这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表现为道德规范的失效、道德 秩序的紊乱、道德权威的消失,道德信念的丧失等等。而麦金太尔教授所强调 的正是美德在实践层面上的意义,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麦金太尔认为道德已经 让位于认知,实践活动也沦为了实现外在利益的工具。这样的人只会变成被物 异化的人,成为只追求自己的私利,缺乏美德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使人获 得真正的人之本义,就必须重视日常当中德性的实践。放到大的层面来讲,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注重经济基础之上的精神层面的建设。 特别是在我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更应 着重强调美德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积极引导人们从个体层面寻求美德带来的 内在精神满足感,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在对麦金太尔的重返传统美德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参阅了麦金太尔本人的 中英文作品,以及对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研究的一些国内外研究成果。 包括麦金太尔本人的中文译著: 德性之后 、 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和 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伦理学简史 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其中德性之 后这本著作被国内学者译为中文时,有两种翻译:一个是 1995 年,龚群、戴 扬毅翻译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的德性之后 ;另一个是 2003 年, 宋继杰翻译的、由译林出版社发行的被译为追寻美德 。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3 (一)国内研究状况 20世纪晚期以来, “德性伦理”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国 学者对现代德性伦理的研究在时间上大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国内对麦金太尔研究最多的是龚群教授。龚群在2003年的哲学动态度以 德性思想的新维度评麦金太尔的中首先介绍了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学的最新力作。另外在2004年伦理学研究 的第1期和第3期,龚群以麦金太尔论给予和接受的德性和麦金太尔论社 会关系、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这两篇论文中再一次阐述了麦金太尔在依赖 性的理性动物这部著作中的观点:麦金太尔指出在人类共同的社会实践中, 我们总是处在一种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之中,因此,也就需要一种给予和接受的 德性,而我们从谁那里接受和给予谁往往是不等同的,在这个接受与给予的关 系中,有我们的共同利益和我们个人的利益,正因为我们都处在这样的一种关 系中,所以也需要我们遵守相应的德性规则。 而其它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侧重于对麦金太尔德性论学理方面的研究,特别对当代道德危机的 分析和诊断的研究数量最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肖士英的现代德性准则立足点 与结构的反思麦金太尔现代德性准则观批判与重构(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2001 年第 1 期)和姚大志的亚里士多德还是尼采?麦金太尔对现代 道德哲学的批判(学习与探索,2003 年第 3 期)。还有吉林大学王振林的 西方道德哲学合理性基础的摧毁与重构 。王振林在文章中提到“今天,要想 克服传统道德哲学以“方法论唯我论”方式设定起来的“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的统一”的主体独白,只能是以作为意义理解和真理统一性的“主体间解释统 一体” 的这种道德哲学论证方式。 而肖士英认为,麦金太尔实现了对 “休谟问题” 和对情感主义德性观的有效终结,把现代德性准则从相对主义绝境中拯救了出 来,使其普遍有效性成为可能。姚大志所强调的是,麦金太尔通过对西方现代 道德哲学的批判揭示出启蒙的失败,并进而在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中提供 了第三种选择。麦金太尔的选择既不是现代,也不是后现代,而是前现代。 第二类:侧重于研究麦金太尔对于现代自由主义的批判。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有张俊峰的道德衰败的反思与德性的重构麦金太尔反自由主义思想剖析 (学术论坛,2004年第4期)和应奇的启蒙谋划的失败与市民社会的超越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4 a.麦金太尔道德社群主义述要(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张俊 峰认为, 麦金太尔通过对现代西方社会道德状况与前现代社会道德情况的比较, 得出当代社会道德实践处于危机之中,他进一步指出德性丧失的根源又在于自 由主义的盛行。而应奇则在文章中简述了麦金太尔道德社群主义的基本观点, 并且指出麦金太尔的道德社群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出发点是反自由主义,其实 质内涵是超越现代性范畴的,其最终目的是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德性传 统。 第三类:侧重于研究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的合理与否。这类文章相对较少, 代表性的有暨南大学刘刚的 合理性概念能情境化吗?一评麦金太尔的合理性思 想(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他同样认为,当代德危机根源于规范伦理 的过度扩张,这种扩张导致道德的形式化和表面化,最终导致道德教育及其对 于人的行为调节的无效性,因此必须从德性伦理的重建入手,恢复道德的本真 意义,真正提升个体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第四类:侧重于研究麦金太尔与其它思想家的比较。代表性的论文有万俊 人的 道德类型学及其文化比较视境 兼及现代伦理问题与罗尔斯和麦金太尔 对话(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万俊人通过比较提出“多元互补、 分层贯通、共同分享”的综合性道德类型学主张。并强调要“同时建立不同文 化传统之不同道德类型间的相互平等和信任,并建立相互理解和辩谈的方式与 适当语境。 ” (二)国外研究状况 西方学者对现代德性伦理的系统研究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的。麦金 太尔 1981 年出版的 德性之后 可以说是现代德性伦理研究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在该书中麦金太尔站在了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传统的基础之上,对启蒙运动以 来以功利和权利概念为中心的现代西方规范伦理学进行了深刻批判与透彻的分 析,提出要重建德性伦理,重树德性伦理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 主导性地位。 1984 年,美国学者迈伦德尔(gilbert c .millender)出版了德性的理论 与实践 。该书是以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论述为根据,以柏拉图为开始追溯 了西方思想家的德性伦理思想,阐述了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得出德性伦 理应在当代社会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在 1989 年,美国学者克拉克(s.g. clarke)与辛普森(e. simpson)合著出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5 版了伦理学中的反理论与道德保守主义一书,在书中他们提出了伦理学中 的“反理论”问题,即反对现代道德理论对道德的阐述,同时他们反对把道德 原则和道德规范普遍化、抽象化、程序化和技术化,要求恢复道德的德性本真 意义。 美国学者斯洛尔(michael slog)在 1994 年出版了从道德到德性一书, 在书中他重点阐述了德性伦理在当代社会的正当合理性问题。英国学者奥尼尔 (sonora oneill)于 1996 年出版了朝向正义与德性 ,在书中他重新简述了 实践理性、规则、正义、德性等概念,力图在一种新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上使新 自由主义规范伦理与社群主义德性伦理达到互补统一。 在 1997 年, 美国学者斯达特曼(daniel stedman)编辑出版了 德性伦理学 , 该书由 16 篇论文构成,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当代德性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本 质特征和基本内容等,这本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德性伦 理学”著作。 通过以上的梳理,笔者认为虽然这些研究对麦金太尔伦理学思想已经有了 足够深度的研究,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结合现代社会的 具体情况,特别是缺少将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 行研究。因此,笔者对于麦金太尔伦理学思想的研究将试图在此方面寻求突破。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法。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不但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资源当中, 而且以宽广的人类学为基础,更是从全球化背景的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观 念以及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等角度去研究伦理问题。这一特性决定了本文的研 究只有通过广博而仔细的阅读原著才能达到深刻领会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的基本 内涵。因此本人在仔细研读了麦金太尔的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和 三种 对立的道德探究观 伦理学简史的基础上,还阅读了部分有关亚里士多德、 康德、休谟、克尔凯郭尔等等相关的著作,麦金太尔的德性论是通过历史主义 的方法找到回归,所以在对整个西方德性传统的文献梳理中力求通透。 逻辑推理方法。在得出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之前,本文对于西方启蒙动运 中道德合理性谋划的失败、情感主义如何盛行都进行了充分地论证。在论证的 基础上,推理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实践处于深刻地危机之中。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6 (二)论文创新点 由于德性之后一书的独特性,使本研究的论证角度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特 性。 本研究在运用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还结合了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多方 面学理,拓宽了伦理学的研究角度。另外从构建的内容上也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笔者从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的合理性出发,对和谐社会下当代我国的道德建设进 行了创新性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益的启示,突显了德 性思想对于和谐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价值。 当然在研究中,由于笔者知识储备水平的有限,因此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仍 然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是笔者在学习提高和知识面扩展之后,需要下一步完善 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7 第二章 麦金太尔重返传统美德的理论渊源 a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 1929-)是当代美国享有盛名的哲学家, 现代德性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麦金太尔 1929 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1949 在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1951 年和 1961 年分别获得曼彻斯特大 学和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先后执教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牛津大 学、美国的波士顿大学、维特比德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过社会学、思想史教 授、哲学、政治学教授,现执教于美国鹿特丹大学哲学系,是该系麦克马洪和 哈克荣誉教授。1984 年任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主席。 a麦金太尔自1950年起,发表了大量著述,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一 种解释(marxism:an interpretation, 1953),无意识:一种概念的分析 (the unconscious:a conceptual analysis,1957),伦理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1966),世俗化和道德转化(secularization and moral change, 1967), 对时代自我形象的批判: 意识形态和哲学论文集 (against the self-images of the age: essays on ideology and philosophy,1971),德 性之后或译为 追寻美德 (after virtue,1981),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 (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1988),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百 科全书,系谱学,和传统(three rival versions of moral enquiry: encyclopedia, genealogy, and tradition, the gifford lectures , 1990), 第一原理、终极目的与当代哲学问题(first principles, final ends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issues the aquinas lecture,1990)等。而德 性之后可以说是现代德性伦理研究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在德性之后一书中,麦金太尔明确指出西方社会自古希腊到近代的整 个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一个德性传统。虽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德性概念, 但在伦理理论体系上都存在着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目的论和人性论。麦金太尔在 德性之后一书中主要描述了三种西方社会传统的德性理论,英雄社会的德 性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以及中世纪的德性理论,以此为其自身德性理 论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荷马时代的道德观 荷马时代, 是指荷马史诗中所描写的时代, 也就是诗人荷马创作和传唱 奥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8 德赛和伊利亚特这两部史诗的时代。 “因为史诗中的主人公在希腊人心目 中都是威名赫赫, 勇武盖世的英雄人物, 所以荷马时代又被称为英雄时代” 。 1 英 雄时代是一个以亲属结构和家庭结构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 角色和地位都是明确的。 麦金太尔这样的描述“在一个得到明确界定并具有高度确定性的角色系统 里,每个人都有既定的角色和地位,这个系统的关键结构是亲属关系和家庭的结 构。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一个人是通过认识到他在这个系统的角色来认识到他是 谁的,而且,通过这种认识他也认识到他应当做什么,每一其他角色和位置的占 有者应把什么归于他。 ” 2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应 的社会角色, 就会导致一个人彻底地丧失自己,他不认识他自己, 别人更不会知 道他是谁。 对于荷马史诗中的人物来说,除了诉诸体现在自身社会结构中的角色 标准之外,再无任何外在标准。 这不仅意味着每一种社会角色规定了特定的责任 和权利,而且也意味着人们也清楚地知道,什么行为能够履行这些责任和权利, 什么行为不能履行。 在英雄社会中,美德同这种社会生活方式是高度相关的,它是完成社会角色 所要求的品质。 “德性就是维持一个充当某种角色的自由人的那些品质,德性就 表现在角色所要求的行为中。 ” 3换句话说,社会结构是界定美德的前提条件,社 会角色的观念优先于美德的观念,后者从前者中获得其存在的意义,除非我们了 解英雄社会对其社会角色所提出的要求,否则我们不可能理解荷马史诗中所列 出的各种美德。 因此, 我们从中所了解到的道德就都具有了双重的意义,任何道 德都是融入在一个特定的、个别的社会环境中的,抽象的、一般的道德在荷马的 英雄社会是不存在的。 荷马史诗中所提炼出的是一个社会结构井然有序的社会, 在麦金太尔看来, 英雄社会的道德结构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概念体系:“第一, 一种为社会角色 个人处于其中所需要的东西的概念;第二,卓越或德性的概念,这些卓 越或德性是这样一种品质:能够使人做到他或她的角色所要求做的事情;第三, 人类条件对于命运和死亡来说是脆弱的易碎的概念,因此作有德者并不是要逃 脱这种脆弱和死亡,而是它们是什么就承受什么。麦金太尔强调这三个概念只 有相互参照才是能理解,而这三者的关联又不仅仅只是概念上的,它们又都只 有在一个更大的统一框架内才能找到它们相互关联的位置,离开这个背景我们 就无法理解它们彼此间的意义。 ” 4而麦金太尔德性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1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18 页 2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53 页 3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54 页 4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62 页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9 受到了这种理论形式的影响。 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道德观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是在希腊城邦制度的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与希腊 城邦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实现个人生活的最 高目的或至善的社会共同体,个人只有在城邦的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 地践行德性,从而获得最高的善或幸福。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显然是自然 的产物,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动物。同时亚里士多德是以美德概念为中心的, 又用共同体、目的论和实践等概念构建起其伦理学体系。 第一,道德的载体是共同体城邦,德性与城邦的关系是其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道德与城邦互为前提, 不仅城邦是以道德为前提的,同时道 德也必须以城邦为前提,正因为在共同的城邦中拥有了共同的道德,所以城邦的 统治才有了可能,才有了政治结果。 同时 “城邦作为一个共同体优先于个人存在, 共同体能给参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带来共同享有的共同利益。在共同体中所有 成员对奖惩都有明确的认识和一致意见,善恶的规定都在共同体中进行。因而, 道德是维护城邦共同体利益的必备品质,有助于实现城邦共同利益的品质就是 美德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 5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 体中,善,对于我们所有成员是共同的,从而我追求的善不可能与其他人的善相 冲突。善并不是属于某个人的财富,善,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所有人共 有的。在共同体中,人们把城邦的公共生活视为个人所必须承担的一种有意义 的生活,于是做一个好公民与做一个好人之间的关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核心 的问题。 第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目的论的, 人行为的目的是对善的追求。亚 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表明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安排的,而 人的本性存在就是趋于一个伦理的目的善。当然在他认为这种善只有在政 治社群中通过践行美德才能实现, 因为城邦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是为 了美善的生活。只有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中,个人才能从人的动物性中提升出来, 进入一个自由的世界。 同时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自行发展的生物体,它是包含着许 多层次的目的的,神是宇宙的最高目的。 人和其他物种一样,有自己特殊的本质, 这种本质就决定了人是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的,而人存在的意义就决定了人应 努力地朝向这一目的前进。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善又是这样一些品质,拥有它 们就会使一个人获得幸福,缺少它们就会妨碍他达到这个目的。 善是人生所追求 5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6 页.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10 的目的,但他又明确反对将善等同于金钱、 荣誉或快乐。 ” 6有德性的人就能获得 善,获得幸福;没有德性的人就无法获得善,获得幸福,善就是人生目的的实现。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有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目的性,这就是对于幸福对于善的 追求。 第三,善的本质是实践性的,“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 7 亚里士 多德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在根本上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性活动的。在他认为,实 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一切其他事物都要为着它。 人的实践活 动都具有各种具体目的,这些具体的目的又都是趋向于一个最高的目的,这就是 善的目的,一种最高的美德。 所以,德性的实践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而言,是有 重要意义的。 在他认为在人的城邦式的整体生活,每个人的实践利益都被归纳进 了一个目标的总体模式中,这体现了人对好的、善的生活的追求。实践是一种目 的性活动,人的道德实践是为了获得作为人而言的善。德性不是人的天性,它来 自于后天培养,因此,践行“美德是人生的必要部分” 。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人类本性意义上的目的,是人作为城邦当中的公 民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善对人类最终意味着幸福。拥有善,就会使一个人获得幸 福。 因此,善是人所过的全部最好生活,而在这种生活中,德性的践行是其必要的 和中心的部分。 三、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道德观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时代,这个时代“从5世纪末到17 世纪,前后相继1100多年,史称中世纪” 8。中世纪为庄园“封闭式的”自给自 足经济形式,不需要货币,也不需要贸易。 个人隶属于庄园和教区,这构成了人们 生活的总体背景。如其它前现代社会一样,在大多数中世纪国家中,自我是等同 于他的角色的, 中世纪的王国也同样具有亚里土多德所描绘的城邦的特征。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公元1225-1274)是欧洲中世纪最有代表 性的意大利神学家,公认的最为重要的经院哲学家, 代表作是反异教大全 、 神学大全 。 托马斯阿奎那是大阿尔伯特的学生。大阿尔伯特是真正转向亚里士多德 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个企图借亚里士多德主义来论证教义,把教义彻底融入亚 里士多德哲学的范畴体系的第一人。然而“由于缺乏一个卓有成效的理论体系, 6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4页 7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页 8 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159 页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11 在把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纳入同一系统时,却为不曾触及的有关自然界的真 理所吸引,于是他作为自然科学家的名声反倒一时盖过了他的哲学家本分。” 9 虽则如此,大阿尔伯特的思路却为他的学生托马斯阿奎那所继承。托马斯阿 奎那也正是在亚里士多德诸哲学范畴的基础上,继续来为基督教教义寻找新的 论证,以期重建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并最终建立了中世纪最严整、 也最为宏大的基督教神学哲学体系。 中世纪的王国与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城邦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两 者都被想象为是人们在其中共同追求的那种人类目的善的政治社群。 在中世纪, 宗教的内化作用已经完全深入到人们的潜在意识当中,社会倡导的各种规范广 泛地为人们所自觉接受。在中世纪,人们都处在同一个共同体中,上帝之光普 照大地,协同人类追求善。同时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也是有所不同的,“无 论个体可能属于哪个世俗社群,但他永远都被视为天国当中的永恒社群的一个 成员,在其中亦有一个角色,是一个由教会在尘世表现出的社群的角色。即使被 放逐成为流浪者、陌生人,这些也是属于被指定了的社会角色。因为我是作为这 个家庭、这个家族、这个氏族、这个部落、这个民族、这个王国的一名成员而 面对世界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我 。 ” 10 因此,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一样,中世纪的德性论仍然是目的论的,而 且, 这种目的论都带有鲜明的不断超越自身,向着某一个理想人格或神圣的目标 迈进的特点。中世纪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观念更是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向上帝 赎罪的过程,人“所追寻的目的,是那种只要能够达到,就能补偿他一生的全 部过错的东西” 11在当时, “说某人应该做某事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在这此环境中 将导致人的真实目的,同时还是说,这一行为是与神规定的及理性所理解的律 法的命令相一致。 ” 12所以说,中世纪的德性传统不仅是基督教的,而且更是亚 里士多德主义的。 四、麦金太尔的德性概观 麦金太尔认为虽然从古希腊至中世纪都同样的存在着一个目的论的传统, 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相互竞争的德性理论,也有着各不相同或互不相容的 具体德性。麦金太尔认为到目前为至我们至少面对着三种德性观“德性是一种 能使个人负起他或她的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德性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接近实 9 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190 页 10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14 页 11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16 页 12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17 页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12 现人的特有目的的品质, 不论这目的是自然的, 还是超自然的(亚里士多德, 新 约和阿奎那);德性是一种在获得尘世的和天堂的成功方面功用性的品质(富 兰克林)。 ” 13 麦金太尔阐述在荷马时代,拥有体力被看作是一种“德性(virtue)”,然 而在今天这根本就不能算作是一种德性,更无法被现代人所理解。麦金太尔为 我们阐述了一个极有益的提示,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英文的“virtue”侧重于 的是道德价值。而在古希腊文里“aperrj”则偏重于非道德价值,指的是“优 秀”的意思,他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时代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为亚里士多 德认为马的“德性”在于奔跑,鸟的德性在于飞翔。麦金太尔指出在荷马时代, 人类的核心德性是战士的德性勇敢,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则是心灵所反应出的 各种德性。对于这些德性概念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社会条件的变化。 在荷马所描述的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在一个清晰而又高度确定的角度与地位 系统内,拥有一个既定的角色和地位。” 14所以,在荷马那里,“德性是一种 品质,这种品质的显现,使人们能够严格履行其定义明确的社会角色所要求的 义务。” 15而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己经有了相对抽象的“人本身”概念,有了 什么是人的善生活的界定,而对于人来说的善生活就是人的目的,德性也就自 然而然地转变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最重要的手段。 中世纪的德性概念与荷马和亚里士多德的又都有很大的差别。中世纪不但 以亚里士多德从未听过的:信、望、爱为其德目表的核心,而且还将亚里士多德 表述为恶的品质的“谦卑”(与“慷慨”的德性相对)当成一种重要的德性。同 时,中世纪明确地贬低富人,称颂穷人,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很多德性只有贵 族和富人才是可能真正具有的。 现代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德性概念与上述三者又是大相径庭的。他像是亚 里士多德的,是目的论的,但又不像亚里士多德的,是功利主义的。比如对于 “贞节”的德性他是这样论述的:“极少性生活,除非为着健康或生育永 远不要因此而导致单调乏味和体弱身虚, 或伤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与荣誉” 16 这种对德性的理解仍具有目的论的特征,但他认为德性是达到现世或天国幸福 的手段,而幸福在这里已经被界定为现世的实实在在的成功与繁荣。同时他认 为德性作为一种手段与幸福作为一种目的的关系是内在的。但德性与幸福也可 以以一种外在和偶然的关系存在。甚至如果还有更有效的路径可以获得幸福, 那么德性也可以完全弃之不顾。 13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43 页 14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53 页 15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33 页 16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50 页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13 而在当代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德性是塑造、提升和完善人性的一种实践 精神活动。德性是人性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人性成熟和完美的重要标志。 德性是道德的本质规定,是道德的灵魂,它体现了道德的人学目的论向度”。 17 面对这些多样性和相互匹敌的德性概念,我们能不能理出一个统一的,核心的 德性概念?麦金太尔认为“事实上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并且这个概 念将以它的概念上的统一来装备我已描述了的这个历史的传统。这个概念确实 将使我们可以清楚地把那真正属于这个传统的德性概念与那些不属于这个传统 的德性信念区分开来,毫不奇怪,可能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的不同部分源 于这个传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概念本身体现了历史,它 是历史本身的产物。 ” 18以此,麦金太尔得出了自已的德性概念,这将在第四章 详细阐述。 17 寇东亮.德性概念的三重内涵天津:理论与现代化,2006(6) 18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第 235-236 页 重返传统美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启示 14 第三章 麦金太尔德性论提出的背景 麦金太尔认为,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家关于道德的 论证和说明,抛弃了在西方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目的论 传统,这导致了道德合理性谋划的失败。在近代则表现为情感主义的盛行,导 致了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所以麦金太尔提出要拯救当代 西方道德危机,必须在前现代道德传统中寻找精神资源,提出重返亚里士多德主 义的道德理论传统。 一、道德合理性谋划的失败 麦金太尔认为,当代德性的衰落是启蒙运动以来自我观念取代传统目的论 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体系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偶然成为的 人” , “认识到自身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性”和使人们从前一状态转化到后一状 态的伦理学。在前两种人之间存在着对照和矛盾,是伦理解决了这一问题。但 是,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破坏了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目的论, 他们抛弃了“认 识到自身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性” ,在他们各自论证的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一 组完全脱离目的的一组道德禁令,正是这个变化宣告了他们所从事的运动从一 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也就是说,启蒙思想家们因为都将德性的基础放在他们各 自认为的某种人性的基础之上,所以导致“他们所共有的道德规则、戒律的概 念和他们共有的人性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一致。” 19 所以他们 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 麦金太尔从狄德罗和休谟开始论证启蒙思想家对于道德合证性证明的失 败。 麦金太尔首先指出狄德罗和休谟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