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黄绾一生的思想变化,可看作“明代学术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因此研 究黄绾的学术思想,对于理解整个明代学术思想的流向,特别是王学流弊,有着 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学界对黄绾哲学思想的研究却非常欠缺。有鉴于此,本文 重点论述黄绾哲学思想的核心艮止之学及其对明代学术的影响,希望对学界 系统、深入研究黄绾学术思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认为“艮止学说”是黄绾学术思想的核心,它是在吸取前人特别是宋儒 对周易艮卦之阐释的基础上,对“止”之要义作出了的系统论述,具体蕴义 包括:( 1 ) 为何止( 2 ) 何为止( 3 ) 止之所( 4 ) 如何止,分别涉及“艮止 学说 的原因,方式,目标等内容。 本文认为黄绾“艮止学说有两大特色。其一,艮止学说的主要旨意就是“知 止 ,他认为艮卦是“以知止之止指心体 的。这种心体言“天地人之心”, 并不是纯粹的个体之心,而是使天地万物都囊括其内,这样就将“艮止 心体作 为普遍超越的绝对存在,使“艮止 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而使“艮 卦的地位达 到了空前的高度,这在哲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二,黄绾“艮止 学说是“兼 体用而言”,高度重视“艮止”之用。他对于“艮止”之用的强调和重视,远远超 过对“艮止”之体的研究。在“艮止”之用上,他强调“在实言、实行 上下功 夫,从而使得他的“艮止 学说带有强烈的经世色彩。 黄绾“艮止之学 立言宗旨在于“明学术 ,为了应对学术界流于禅学空虚之 弊,确定儒学正统,黄绾提出了“艮止新道统论 。本文对“艮止新道统论 的论 述,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就道统论所传承的具体内容来而论,以说明他立“艮 止学说”为道统,并强调它源于“尧舜之传”。这是黄绾道统论的独特特点;二是 就道统论的形式( 或称传承谱系) 而论,以说明黄绾赞成韩愈关于道统的经典阐 述( “尧传之舜,舜传之禹,禹传之汤,汤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 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 ,而否认宋明理学的道统地位,进而强调其“艮 止学说 才是儒学j 下宗。本文对黄绾的新道统论的论述,是通过与韩愈的道统论 以及宋明儒家道统论作比较来进行的,以揭示黄绾的道统论是在批驳程朱陆王的 道统论的过程中确立的。 中文提要黄绾“艮止学说”述评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艮止 学说对于明清学术的深远影响:( 1 ) 黄绾以“艮 止”学说对王学展开批判,在纠正王门流弊上,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黄绾批驳王 学流弊,不仅推动了王学内部的自我补救,而且引发了明清时期轰轰烈烈的“辟 王( 批驳王学) 思潮,这一思潮成为了明清哲学的一条发展主线;( 2 ) 黄绾 批判王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是由于他意识到明代空谈性命、空言义理、空疏浮 泛的学风的危害性。他重视践履,倡言儒学经世传统,这股经世学风迅速席卷整 个学术界,自明中期一直延续白清代末期,促使明学之学风由空疏浮泛逐步转 变为务真求实。 关键词:黄绾明代学术艮卦艮止知止新道统论 作者:赵元煜 指导老师:蒋国保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 g e nz h i o fh u a n gw a n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 “g e n z h i o fh u a n gw a n a b s t r a c t t h ec h a n g i n gt h o u g h t si nt h eh u a n gw a n sw h o l el i f ec a nb ev i e w e da s a n e p i t o m e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o fm i n g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i n h u a n gw a n s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i so f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f l o wo f e n t i r e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i nm i n gd y n a s t y ,e s p e c i a l l yd r a w b a c k so f y a n gm i n gs c h 0 0 1 h o w e v e r ,t h e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i nh u a n gw a n s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si sv e r yd e f i c i e n t i nv i e wo ft h i s ,t h i ss t u d yf o c u s e so nt h ec o r eo fh u a n gw a n sp h i l o s o p h y t h o u g h t s 一- t h et h e o r yo f g e nz h i a n di t sa c a d e m i ci n f l u e n c et om i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c a np l a yav a l u a b l er o l ei nt h ea c a d e m i cs y s t e ma n di n - d e p t hs t u d yo fh u a n g w a n s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 t h i sp a p e ra r g u e st h a t ”g e nz h i ”t h e o r yi st h ec o r eo fh u a n gw a n sa c a d e m i c t h o u g h t s , w h i c hi so nt h eb a s i so fp r e d e c e s s o r s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h e x a g r a m s g e n ”i nz h o u y if r o ms o n gc o n f u c i a n ,a n dm a k i n gt h es y s t e md i s c u s s i o n o ft h ee s s e n c eo f ”z h i ”i t sc o n c r e t em e a n i n gi n c l u d e s :( 1 ) w h yt os t o p ( 2 ) w h a ti ss t o p ( 3 ) t h ed e s t i n a t i o no fs t o p ( 4 ) h o wt os t o p ,w h i c hr e f e rt ot h er e a s o n ,t h ew a y ,t h ea i m a n ds oo n t h i sp a p e ra r g u e st h a th u a n gw a n s “o e nz h i ”t h e o r yh a st w o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i r s t l y ,t h em a i nd o c t r i n eo f g e nz h i i s t h et h e o r yo fz h i , a n dh eb e l i e v e dt h a t t h eh e x a g r a m s “g e n ”i st h es p i r i to fh e a r t t h i sh e a r tb o d ye x p r e s s i n g “b e t w e e nh e a r t i sn o tp u r ei n d i v i d u a lo fh e a r t ,b u tt om a k et h eu n i v e r s ei n c l u d e d i nt h i sw a y ,t h e h e a r tb o d yo f ”g e nz h i ”w i l lb ev i e w e da sag e n e r a lb e y o n d , ”g e nz h i ”w i l lb e a s c e n t e dt ot h eh e i g h to fn o u m e n o n ,a n dt h ep o s i t i o no f ”g e n ”h e x a g r a m sw i l lb ea ta n a l l t i m eh i g h ,w h i c hi sa p i o n e e ri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h i s t o r y s e c o n d l y ,h u a n gw a n s g e nz h i e x p o u n dn o to n l yt h eo n t o l o g yk n o w l e d g eb u ta l s oa b o u tt h e f u n c t i o n h o w e v e r ,h ep a y sm o r ea t t e n t i o no nt h e “f u n c t i o n ”h ee m p h a s i z e sw o r k i n gh a r do n p r a c t i c e , w h i c hm a k e sh i s ”g e nz h i ”t h e o r yw i t hs t r o n gc l a s s i cc o l o r h u a n gw a n s “g e nz h i c e l e b r a t e da i mi s ”m i n ga c a d e m i c ”i no r d e rt od e a lw i t h i l l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h e “g e nz h i ”o fh u a n gw a n 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a c a d e m i ac h a n si n v a i ne m p t i n e s s , a n dd e t e r m i n eo r t h o d o x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u a n gw a na r g u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p e d i g r e eo f “g e nz h i ”t h i sp a p e r m a k e s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nt h et w 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o nt h es p e c i f i ci n h e r i t a n c ec o n t e n t s o fc o n f u c i a np e d i g r e e , i ts h o w st h a th em a d e “g e nz h i a st h er u l i n ga n de m p h a s i z e s t h a ti t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 “y a os h u nl e g e n d s ”, w h i c hi s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h u a n gw a n sc o n f u c i a np e d i g r e e s e c o n d l y , o nt h ew a yo f c o n f u c i a np e d i g r e e ,i t s h o w st h a th u a n gw a na g r e e st h a tt h ec l a s s i ch a n u l t r u i s m o fc o n f u c i a np e d i g r e e a n dd e n i e st h er u l i n gp o s i t i o no f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nt h i sw a y ,h ee m p h a s i z e s “g e n z h i ”t h e o r yi st h ea u t h e n t i cc o n f u c i a n i s m c o m p a r i n gw i 也h a ny u sc o n f u c i a n p e d i g r e ea n dt h ec o n f u c i a np e d i g r e eo ft h es o n ga n dm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h u a n gw a n sn e wc o n f u c i a np e d i g r e ew h i c hr e v e a l st h a ti ti se s t a b l i s h e d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c r i t i c i s m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p e d i g r e eo fc h e n g ,z h u ,l ua n dw a n g - t h i sp a p e rw h i c hd i s c u s s e d ”g e nz h i ”t h e o r yh a s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f o rm i n g a n dq i n ga c a d e m i co nt h et w oa s p e c t s :( 1 ) w i t h “g e nz h i ”t h e o r y ,h u a n gw a nm a k i n g t h es p r e a dc r i t i s mo fw a nx u e , w h i c hp l a y sai n d e l i b l er o l eo nc o r r e c t i n gt h e d r a w b a c k so fy a n gm i n gs c h 0 0 1 d i s p r o v i n gt h ed r a w b a c k sn o to n l yp r o m o t e dt h e w a n gx u ei n t e r n a ls e l fr e m e d y ,b u ta l s ot r i g g e r e dt h ea s t o u n d i n gt r e n do f “m o n a r c h k i n g ”( d i s p r o v i n gw a n gx u e ) o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w h i c hb e c o m i n gam a i n d e v e l o p i n gl i n eo nm i n ga n dq i n gp h i l o s o p h y ( 2 ) d i s p r o v i n gw a n gx u e ,e v e nt h e e n t i r es o n gm i n g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i ti sb e c a u s eh er e a l i z e dt h eh a r m f u l n e s so ft h e s t y l eo fm o o n s h i n el i f e ,e m p t yw o r d s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w i t h u n s p e c i f i ci nm i n gd y n a s t y h ev a l u e dp r a c t i c ea n da d v o c a t e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t h ec l a s s i cs t y l er a p i d l ya c r o s s e dt h ea c a d e m i a , w h i c hp r o m o t e dt h e s t y l eo fs t u d yg r a d u a l l yt r a n s f o r m i n gf r o me m p t yt or e a l i t yf r o mt h em i d m i n gt ot h e e n do f q i n g k e yw o r d s :h u a n gw a n :t h eh e x a g r a m sg e n :t h eg e nz h i :n e wc o n f u c i a n p e d i g r e e ;t h ea c a d e m i ci d e o l o g yo fm i n g w r i t t e n b y :y u a n y uz h a o s u p e r v i s e db y :g u o b a oj i a n g i v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引言 引言 在明代学术史上,黄绾是一位较为重要的学者,他是中国思想史上较早全面 批判王学的人物,其学说对于纠正王门流弊以及全面、准确把握整个明清哲学发 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令人不解的是,当前学界对黄绾哲学思想的研究却非常 欠缺,就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涉及到黄瑁其人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 往往是在关于王门的研究中将其作为王门中一个特殊的人物一笔带过。而对黄绾 思想进行集中阐发的又大多集中在明代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中。其中,容肇祖 撰明代思想史,侯外庐撰明道编序,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等主编的 明清实学思潮史论述较为完整和详细。对于黄绾学说的界定方面,容肇祖认 为黄绾具有“实验主义精神 ,在人生哲学方面“贡献着实用的实行精神”,同 时他还认为黄绾的批评宋儒,“开后来清初反宋儒的先路 。侯外庐将黄绾的学 说定性为:“在认识论方面引向唯物主义,而在世界观上又后退到唯心主义 ;“黄 绾对禅学化的王学的批判及他借孔子之言对认识论的贡献,是他思想中的积极部 分”,而信奉鬼神、渲染鬼神威力是其思想中的落后成分。葛荣晋则以“实学”界 定黄绾,认为黄绾一生治学三变,早年“学宗程朱”,后来“笃信王学 ,晚年 “又转向实学”。他的思想变化“是明代学术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此外 还有张学智著明代哲学史及三篇关于黄绾学术思想的文章。张学智其著对黄 绾学论说得涉及“艮止 学说含义以及以此为核心对宋儒及王阳明的批判,但他 认为黄绾对于王阳明“致良知 、“万物一体”说的批判,皆自随意发挥,难免虚 浮疏阔。三篇论文分别是陈坚所撰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 学性格,刘辉玲黄绾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及邵秋艳论黄绾对心学的继承 和修正。陈坚认为黄绾从“心性论”的角度而不是从“实学”的角度来反对王阳 明心学,并且认为黄绾“艮止”心学对“心 的这种“一元化”理解与天台宗“一 念三千 学说对“心”的理解如出一辙,黄绾心学与天台佛学高度相关。黄绾“艮 止”心学的实质是以儒学的语言来言说天台宗佛学,给天台宗佛学穿上了儒学的 “马甲 。刘辉玲主要论述黄绾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认为黄绾义利并重、有着强烈 功利主义色彩的义利观,黄绾所提出的反虚务实、肯定私欲的价值以及重视理财 等观念,影响后世深远,特别是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构建仍具有一 引言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 定的借鉴价值。邵秋艳认为黄绾对阳明心学既有本体论上的继承发展,又有工夫 论上的批评修正。他的本体论思想仍以心学为基础,在以心为本体的前提下,以 艮止存心;在工夫论方面,黄绾以强调功效、学与思、天性人情之真来修正王学。 黄绾的思想在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学内部一种新的学术倾向。 研读这些前辈学者的专著及文章论述,深受启发,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首 先在哲学史的论述中,关于黄绾的思想论述主要是从整体的角度切入,虽然对于 黄绾的思想给予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是黄绾的哲学思想核心“艮止学说”剖析 仍然不够具体而深入,如对于“艮 卦与“艮止 学说的联系基本上一笔带过, 对于黄绾“新道统说”不够重视等,这些都导致了不能具体而完整的表述出“艮 止”学说的思想特征。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艮止学说 ,本 文将“艮”卦作为“艮止”学说的立言基点,即黄绾对于“艮 卦所做的创造性 的阐释作为文章切入点,更细致地考察“艮止学说”。虽然陈坚,邵秋艳专门论述 了黄绾的心学,但前者主要是论述黄绾与天台宗之间的联系,认为黄绾心学与天 台佛学高度相关;后者重点论述黄绾心学对王阳明心学的继承发展及批评修正, 由于篇幅限制,对于黄绾的“艮止 学说揭示力度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重新阐 发黄绾“艮止 学说。而作为黄绾“明学术 的一大法宝,新道统论,两者都没 有就此进行任何的阐发,这对把握黄绾“艮止 学说极为不利。 有鉴于此,本文在阐述黄绾哲学思想时,重点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黄 绾是如何吸取前人特别是宋儒对周易艮卦的精彩阐释上,对“止”之要义所作的 系统论述。二是黄绾是如何利用“艮止”学说建立其新道统论,从而达到他“明 学术 立言宗旨。同时通过揭示黄绾在建立“艮止学说方面的创建,探讨黄绾 学说对明清学术的影响,从而评价黄绾在明清哲学史上的地位。希望本文对于全 面了解黄绾“艮止 心学有所促进,也希望它能对于了解整个明清学术的走向提 供有意义的启发。 2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第一部分、生平及著作 第一部分、生平及著作 黄瑁( 1 4 8 0 1 5 5 4 ) ,字宗贤,号久庵,又号石龙,台州黄岩人。为世家子, 以祖荫入官,仕至南京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曾参与撰修明论大典。青年时 师从谢铎,谢铎告之以黄干训何基语:“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 。由此 一生都以“穷师孑l 孟,达法伊周”为座右铭。黄岩县志更是评价黄绾:“生平博 极群书,尤善经理世务 。 黄绾一生,著述颇丰,据容肇祖先生的考证及三台文献、两浙名贤录、 台州经籍录、黄岩县志、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等,黄绾的著述 计有:易经原古、书经原古、诗经原古、礼经原古、春秋原古、四书 原古、中庸古今注一卷、庙制考议二卷、治罪录一卷、思古堂笔记、石 龙奏疏、云中疏稿、恐负卷、石龙集、明道编、久庵文选、困蒙稿、 洞黄黄氏世德录、家训、边事疏稿、边事奏稿等,这些书除了明道 编和石龙集外,都已经佚失了。 明道编一书,据黄承德嘉靖二十六年明道编跋,是十二卷,而据黄绾 学生林文相明道编序说是十卷,似乎在林文相时只刊行了十卷。现在所存仅 有六卷,其它卷都已经散失了。 此外,黄绾的零星文字散见于各书的,尚有:易经原古序、书经原古序 ( 见台学统四十四、明儒学案) 、诗经原古序( 同上书) 、礼经原古序 ( 同上书) 、春秋原古序( 同上书) 、东盘山生塘自铭( 见黄岩县志、台 学统) 、少谷子传( 见郑善夫少谷全书卷首) 、论刑御疏( 见台学统 四十四) 、谢陈御史应招举书( 见台学统四十五) 、阳明先生存橐序( 见 台学统四十五) 、游雁山记( 同上书) 、游石佛记( 同上书) 、游永康山 记( 同上书) 、阳明先生行状( 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八) 、明军功以励忠勤疏 ( 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八) ,重修黄岩县儒学记( 见黄岩县志学校) 。 3 第二部分、黄绾“艮止学说”基本内容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 第二部分、黄绾“艮止学说 基本内容 黄绾的“艮止 学说,艮即为八卦之“艮卦,其学说是在艮卦的精彩阐释 上,对“止”之要义的系统论述,具体蕴义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 ) 为何止( 2 ) 何为止( 3 ) 止之所( 4 ) 如何止。分别涉及“止”之学的原因、内容与方式等。 一、艮卦之阐释 就卦象而论,艮属于从人身取名的例证。许慎说文解字将“艮”解释 为“很,意思是说“目相匕不相下也 。后人也有将“艮解释为“反见 ,也就 是与篆体的“见”左右对称的字。还有一种说法是“艮、“见 都与“目相关, 当人“见 外界的事物,就能与之发生感触;当人排斥外物,不能看到时,就无 法产生交感,这种情况就属于“艮”。 从重卦的角度来看,艮是由两个单卦艮组成的,其象为两艮重叠,而艮乃 一阳居于两阴之上。在传统观念中,天为阳,地为阴,天的阳气下降到地上就形 成“艮”,也就说山从天而降。再者,单卦艮属于一阳止于二阴之上的情况,阴 为静,阳为动,下静则上止,所谓称为“艮止。再从“父母六子说的角度来 看,乾上爻交坤,形成艮,艮属于“三索而得男 的情况,故而称之为少男。卦 辞为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象传日:“兼山,艮;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其趾,未失正也。不拯其随,未退听也。艮其限,危熏心 也。艮其身,止诸躬也。艮其辅,以中正也。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艮上 下都是山,故而称为“兼山”。君子取象“兼山”,安心居于所止之地,素位而 行。而在彖传、 说卦传、杂卦传中,艮卦皆被释为“止 义。 汉易解说“艮”卦,大多采取“取象说”,即取“艮”卦代表的物象来阐 释艮卦,注重所取物象的外延,而缺乏对“艮卦卦义的探讨。如郑玄释“艮 日:艮为山。山立峙各于其所,无相顺之时。犹君在上,臣在下,恩敬不相与通, 故谓之艮也。这是将“艮 卦象征山,山在形态上“各有其所 、“不相通”, 从而寓意艮卦有“不相与通 之意。虞翻释“艮其背”日:“观五之三也。艮为 多节,故称“背”。观坤为身,观五之三,折坤为背,故艮其背。这是从 。张义智:周易集解导读卷十,齐鲁书社,2 0 0 5 年版,第3 0 5 页 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卷十,齐鲁书社,2 0 0 5 年版,第3 0 5 页 4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第二部分、黄绾“艮止学说”基本内容 卦象上看,艮为多节,以形态上像人之“背”来解释“艮其背。这足以说明艮 取象于人身。 自北宋时,宋儒在阐释艮卦时,不再单纯的从人身天地自然物象出发,而是 转向了“艮卦义理所代表的哲学思考上,由此产生了众多精彩的阐释。 周敦颐释艮卦为“止 义,并据此阐发其主静思想:“艮其背,背非见也。 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 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矣。 他还将周 易与法华经作对比,感叹“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 。 张载同样释艮卦为“止 义,认为艮卦包含光明之义:“易大抵以艮为止, 止乃光明竹。,“艮一阳为主于两阴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势止也。易言光明者,多 艮之象,著则明之义也”。张载吸收艮卦光明之义,建立其道德修养论。 程颐所著程氏易传是“易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义理派代表性著作,在该 书中程颐推崇艮卦说:“艮之为义,终万物,始万物。此理最妙,须玩索这个理”。 在程氏遗书中,更是感慨:“看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 对于艮卦字义,程颐认为“艮山之象,有安重坚实之意,非止义可尽也。乾 坤之交,三索而得艮,一阳居二阴之上,阳动而上进之物,既至于上而止矣。阴 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为艮 ,并将艮止与畜止相比,认为“畜止者,制 畜之义,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义,止其所也 。程颐同时强调艮止有“止 欲守正 的作用。他解释艮卦卦辞为;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 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 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 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 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 陆九渊也颇重视艮卦,但他认为程颐解释艮卦的思路不够明快,认为用 “无我”、“无物 解释即可,见于门人严松记录的一则陆九渊自述的逸事中: o 周敦颐:通书,周濂溪集卷六,商务印书馆,民国2 5 年版,第1 2 8 页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1 7 页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4 页 回朱们昆:易学哲学史卷二,华夏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7 7 页 程颐:程氏遗书卷六,二程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8 l 页 程颐:周易程氏传卷p q , - 二程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9 6 7 9 6 8 页 程颐:周易程氏传卷四,1 - - 程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9 6 8 贞 5 第二部分、黄绾“艮止学说”基本内容黄绾“艮止学说”述评 复斋看伊川易传解“艮其背”,问某:“伊川说的如何? ”某云: “说 的鹃突。”遂命某说,某云:“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 其人,无物。”。他说:“有己则忘理,明理则忘己。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则是任理而不以己与人参也。 杨简认为“艮之道,即易之道”,并对其作了三个层面的的详尽阐释: 大哉止乎! 有止而绝之者,有止而居之者,有止而约之者。艮其背所以 绝人欲而存天理,此止而绝之也;时止时行,必止乎道,此止而居之也; 思 不出其位而各止其分,此止而约之也。 上述宋儒各大家关于艮卦义理的论述,其阐发要点多围绕“艮”之本义一 “止 义。从考据学的角度论证,说艮卦含义为“止 是合理性的,艮卦之义的 确为“止 。高亨研究“艮”之说文解字篆体和甲骨文、金文形体以后,认 为“艮即见之反文,即还视之义,返视之意,也就是“顾”的意思,顾又可引 申为注视之义,注视时“目光有所止”,所以又有“止 义。据此,高先生将“艮 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解释为“顾其背不获其身,顾其 小者而忘其大者,身之将亡,背何能有。这一解释为当代注疏周易的大多 数学者所认可,李镜池在周易通译中就参照了这一说法,将艮卦卦辞解释为: 注意背部而不保护全身,是只知局部而不顾整体,是没有用的,“行其庭不见其 人 这是譬喻语,说好比一座大院宅没有人居住一样,等于废物。 二、何为“止” 上述宋儒各大家关于艮卦义理的论述,其阐发要点多围绕“艮 之本义一 “止义,并据此引申出“艮 卦所具有的“静 之义及“光明”之义。黄绾的 “艮止 学说同样是由“艮 之“止”义阐发而来。黄绾说:“吾学之要,在于 知止。“止”字之义,本于易之艮 。 在这段话中,黄绾阐发了三层含义,一是周易之“艮 卦表达的就是“止 义;二是黄绾之学说的主要旨意就是“知止”,因而“艮止之学可谓是黄绾学说 的核心;三是这一学说建立在“艮卦之“止”义基础上的。虽然在周易六十四 陆九渊集: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f 阴,第4 1 9 页 。陆九渊:荆州u 录,陆几渊集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4 7 3 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卜海吉籍版社,1 9 8 9 年版,第4 3 2 页 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译,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3 l l 页 李镜池:周易通译,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0 3 页 黄珀:明道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页 6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第二部分、黄绾“艮止学说”基本内容 卦体系中,宋儒对艮卦颇为重视,但黄绾将艮卦作为其学说的整个理论 基点,赋予艮卦本体论的意义,从而使艮卦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这在哲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为何独独黄绾赋予艮卦如此高的地位? 因为在黄绾看来,在周易系 统中,独有艮卦卦义所说的是“天地人之心 。黄绾说: 易之八纯卦皆上下敌应,其七卦皆初、四,二、五,三、六相与,惟艮 独不相与;盖艮言天地人之心,一也,不可有二,二则非心矣。 黄绾结合艮卦“止”字要义,断言艮卦是“以知止之止指心体 的。 这种心体言“天地人之心 ,并不是纯粹的个体之心,天地万物都囊括在内,这样 就将“艮止 心体作为普遍超越的绝对存在,使“艮止 提升到本体的高度,创 设其“艮止 心学。 而“艮止”之学作为“圣人传心止学 ,实际上讲的是心性的体用问题。 黄绾说: 圣人传心之学,始于伏羲八卦之艮。艮而重之,内艮之止,心也;外艮之止, 背也。故文王作艮之彖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不言心而言背者,内艮之一阳,不啻如粟之微,止于心窍之内;由是外艮之一阳, 盎于背而洋溢,故曰“艮其背”。所以见外艮由于内艮,内艮之一阳,止于内而至静, 故不外获其身而不出见其人,至静不动,故无咎也。此文王明伏羲重艮之义。 黄绾指出,艮有内外,表征在人体上,内体现为“心”之止,外体现为“背 之止,所以说“艮其背”。而在两者的地位上,内部“心之止决定外部“背之止”, “背之止”实际上依旧是“心之止”的外部表征。心体“至静不动 则“无咎”。 黄绾同时指出,艮卦之义,不仅仅言体,且是“兼体用而言”: 孔子彖传先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 道光明。此所以明伏羲艮卦之义,兼体用而言也。日:“艮,止也”,言 其体之止也;又曰:“时止则止”,言其用之止也;“时行则行”,言其用之行 也;“动静不失其时 ,言其用之动静不失其时也;“其道光明 ,因动静不失 其时而得其道之光明也。后日:“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 。黄珀:明道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4 页 圆黄珀:明道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l 页 陈鼓府,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上卷,齐鲁书社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9 3 页 黄瑁:明道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页 黄珀:明道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贞 7 第二部分、黄绾“艮止学说”基本内容黄绾“艮止学说”述评 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此所以明文王彖辞之义,专言体而 不及用也。o 这一段,黄绾以彖传例证其“艮止心学“兼具体用”,以艮卦“止 之 义言“止 之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则体现为“止 之用。 黄绾还借用“系辞”之言,将“艮止”之体描述为心“无思无为,寂然不动 的 状态,“艮止 之用描述为心“感而遂通天下”。所谓“艮其止,止其所也,所 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是也。若言其用,大学所谓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孔子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如此,“艮止”心体不仅是根本 的普遍性的存在,还表现为活生生的生动具体的功能及其作用,有其具体的存在 及其过程。 实际上黄绾是高度重视“艮止之用的,他对于“艮止 之用的强调和重视, 远远超过对“艮止之体的研究,这是黄绾艮止心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认为对于普遍超越的“体的认识,儒释道三家是一致,而区别则在于对 于“用 的理解。他说: “吾圣人与佛、老之言性皆同,至于作用则有大不同者。程伯子日:释氏 有体而无用,正言其性之同、其用之不同也。 。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纵观儒释道三家,对于世界本源“体”的认识描述, 虽然在名称上不一致,如道家称“道”,儒家有“理 ,释家称“无”,但是对于其 性质的描述都是一致的,都是普遍超越的绝对性存在,而三家学术走向的不同就 在于对大化流行的具体过程各家描述不一致。佛学更是以“无 为体,以“空 为体,只以“性空 为真实存在,是以否定方式超越一切现象界,最终导致对现 实世界的彻底否定,也就是所谓的理学家所批判的“有体无用”。 黄绾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佛学乃至宋明儒学都没有将体用统一起来, 他们的本质都是“有体无用”之学,宋明理学实际上堕入了禅学。他将“艮止 之学与佛老及宋明理学作对比,认为“艮止学说与佛老及宋明理学的区别就在 于“有 与“无 的区别上,“艮止”心学真正做到了“兼具体用”,是以“有 为宗的,是关于“有的哲学。黄绾说: 而此言其性之体如此。孔子所谓“艮其止,止其所也”,所谓“无思无为,寂 页 8 叫顶页 3 4 5 第第第版版版年年年 盼站豁 9 9 9 局局局书书书乍乍华中中中 瓢 编编编道道道明明明瑁瑁珀黄黄黄 豇 蛰 晷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第二部分、黄绾“艮止学说”基本内容 然不动”是也。若言其用,大学所谓“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孔子所谓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若求其要,常知收拾精神、归缩在腔子内,此孔子 所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是也。此予所谓“艮知其止,以存其心”是也。即 此存存,谓之有乎? 谓之无乎? 以视无极、无欲、无心、无情之云何如? 此儒、 释之所以分也。 根据心之体的发用,心可分为“人心”与“道心 : 心、一也,以其发于人欲,故谓之人心;以其发于天理,故谓之道心自 克、伐、怨、欲而动者,人心也;自仁、义、礼、智而动者,道心也。克、伐、 怨、欲固非性有,亦非形气之中所自有者,乃习闻习见之所致也。禀之清者,则 闻见无自入;禀之浊者,则为闻见所染而有克、伐、怨、欲之私。四者之来,皆 人事之所必有者。贤愚寿夭,贫富贵贱,众寡强弱,常参错而不齐者,乃克、伐、 怨、欲之所由生也。 黄绾认为“人心与“道心”都是心之本体所有,因其心发用不同才有人心 与道心的区分,即“人心源于“人欲”,“道心”源于“天理 ,所以用心有二等: 纯从天理用心,愈用则精神愈完而心愈明;若略向人欲上用心,用之则精神日耗 而心日昏,故众人之聪明每不及于前时,而圣贤之知识常与日皆新。然今日学者 不可以用心,不可以不用心,毫厘之间能有以辨之,则圣人之学在是矣。 人心与道心又都取决于“气禀如何”,气禀之清者,为习闻习见“无自入 , 所以其心所发,便是道心;气禀之浊者,为“闻见所染而有克、伐、怨、欲之私 , 所以其心所发,便是人心。 黄绾将“人心 说成“人欲 ,“道心说成“天理”,这与程朱、陆王并无区 别,但在这问题上有以下相异之处:( 1 ) 程朱认为“道心 源于性命之性( 中庸 章句序) 即“天命之性 ,人心源于“形气之私( 朱子语类卷六二) 即气质之 性。而黄绾则认为人心与道心皆取决于“气禀 如何而定;( 2 ) 程颐、朱熹主张 “性体情用之说,即心有体用之分,故有性情之别,心之本体即是性,心之作 用即是情而不是性,而黄绾不赞同程朱的“性体情用 之说,他认为人心、道心 皆是心之“本体”所有,皆是心体的发用,因发用不同而有人心、道心的区别;( 3 ) 黄绾认为人心是天理与人欲的合体,他虽承认人心与道心是有差异的,也主张用 。黄珀:明道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4 3 页 黄珀:明道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7 3 页 黄绾:明道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6 2 页 国参见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上卷,齐鲁书社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9 5 页 9 第二部分、黄绾。艮止学说”基本内容黄绾。艮止学说”述评 心从“天理上用,但他并没有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并由此引发出“存天理, 去人欲的结论,这是他与程朱,陆王最根本的差异。黄绾依据自身经验,论证 了私情的存在,并认为儒家的“爱有差等论其实质是起源于“天性人情之真”, 也就是人之私情。他认为必须正视人的私情的存在,而不是如程朱,陆王粗暴的 采取“去欲 的手段,这些在后文黄绾驳斥王学思想中还将进行详细的论述。 三、“止之所_ 止于天理,止于至善 黄绾解释“艮其止,止其所也”说: 言止非泛止,止必有所。所即心中之窍,一阳如粟,所止之处,即所谓天地 之根,阴阳之门,五性皆备于此。故日:“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故谓之为气机。 又谓之为魂魄之合,又谓之为帝衷之降,又谓之为天命之性,又谓之为神,又谓 之为仁,皆在此所也。 黄绾认为性是人的根本,儒释道各家也都是由性而起,在性的理解上,各家 是一致,他说:“人之有生,性为之本,故儒、佛、老为教,皆由性起;性无二道, 故吾圣人与佛、老之言性皆同 ,所以“所止之处 可称为“天地之根”,又可 称为“阴阳之门”,“魂魄之合”,“帝衷之降”,“天命之性”等。其中“天地根”, 是“老氏专指精、气、神而言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是指“仁、义、礼、 智、信而言。 就儒家对“性的划分来看,程朱将性分为“天命之性( 或义理之性) 和“气 质之性”,认为“道心 源于“天命之性 ( 天理) ,“人心源于“气质之性 ( 人 欲) 。因此“止之所止之地 之“天命之性 也可理解为“止”于天理,即从心体 发动上,纯从“天理用心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个买方合同范本模板
- 基金公司投资合同范本
- 因为遇见你离婚协议书
- 外企外包短期合同范本
- 大块积木转让合同范本
- 外卖租车租电合同范本
- 喷油车间承包协议合同
- 外协加工合同转让协议
- 大公司股份合作协议书
- 国际大豆采购合同范本
- Unit4+Understanding+Ideas+Click+for+a+friend 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册
- (15)-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20
- 伴生气凝析油工艺安全管理
- 恬谈人生:夏培肃传
- 充电站施工组织计划
- 天气系统(上)+课件【核心知识精讲精研 】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论文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 GB/T 13560-2009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 远程会诊登记本
- 多旋翼无人机培训教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