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新学思想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新学思想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新学思想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新学思想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新学思想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新学思想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多 吁 _ 一 , 上一7 年岁月j 孑日 摘要 摘要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身处汉唐以降儒学 式微的时代,深感传统儒学特别是专注于名物考证的章句之学无补于世,所以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学者进行了复兴儒学的艰苦努力。他们突破汉唐儒者章句 训诂之学的局限,在解释经义时注重阐发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自出己意, 对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释;同时,他们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吸收诸子百家和佛、 道二教的思想营养,创立起占据北宋后期思想界统治地位的“荆公新学”。 本文主要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通过对王安石“荆公新学”思想学术背景和 理论渊源的考察,来更好地理解王安石自身理论的形成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具 体分析了王安石的义理化思想和经世思想,来考察其学术思想的主导精神。最 后,通过分析“荆公新学”对宋代学术思想史以及宋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确 定其在宋代思想史以至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王安石;荆公新学;义理化;经世致用 a b s t r a c t w a n ga n s h ii saf a m o u sp o l i t i c i a n ,t h i n k e r , a n dw r i t e ri nn o r t h - s o n gd y n a s t y h ew a si nt h ed e c l i n ep e r i o d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f t e rt h eh a n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 d e e p l yf e l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h ec r i t i c a ll e a r n i n g ,w a so f n o h e l pt ot h ew o r l do fs c i e n c e t h e r e f o r et h es c h o l a r so fx i n x u eh e a d e db yw a n g a n s h ih a dc a r r i e do u tr i s o r g i m e n t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h a r dm a d eg r e a te f f o r t s t h e y b r o k et h el i m i t a t i o nl e a r n i n go fc o n f u c i a np e r s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w o r d si na n c i e n t b o o k st h eh a n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c a r r i e do u tt h ec r e a t i v e n e s sm a k i n ga n e x p l a n a t i o no nc l a s s i c s i nm a k i n ga i le x p l a n a t i o ne l u c i d a t e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 c l a s s i c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ea c c u m u l a t e dt h en u t r i t i o no f i d e a so fb u d d h i s t ,t a o i s t a n do t h e rt h i n k e r sa n dh a sc r e a t e dt h ew a n ga n s h in e ws t u d yw h i c hh a sd o m i n a t e d 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i nt h el a t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m a i n l y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p o l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 t h e s i sm a k e sa 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c a d e m i c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s o u r c e so fj i n g g o n g - x i n x u e i no r d e rt o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f o r m i n gp r o c e s s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 a n g a n s h it h e o r y , o nb a s i so fw h i c h ,t h et h e s i sc o n c r e t e l ya n a l y z e s i d e a so fm o r a l p r i n c i p l ea n dp r a c t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o fw a n ga n s h it oi n s p e c tt h el e a d i n gs p i r i t o fh i s a c a d e m i ct h i n k i n g f i n a l l y ,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i m p a c to fj i n g g o n g - x i n x u eo nh i s t o r yo f 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a n d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t h e s i se s t a b l i s h e s i t s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o u g h t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a sw e l la s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o u g h t s 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w a n ga n s h i j i n g g o n g x i n x u e m o r a lp r i n c i p l ep r a c t i c a l p r i n c i p l e i i 录 录 :; ! ; 6 二、援佛入儒7 三、援道入儒9 四、援法入儒l o 五、援诸子百家以入儒1 l 第二章新学的义理化思想1 3 第一节对儒学本体论的启发1 3 一、道之体刚1 3 二、道之有无1 4 二、道本论1 6 第二节对儒学性命之理的阐发一l8 一、性与情1 9 二、善与恶2 0 三、性与命2 l 第三章新学的经世思想2 3 第一节治国之道2 3 一、王霸论2 3 二、理财观2 5 三、教育观2 8 i l i 参考文献一4 5 致 射4 8 个人简历4 9 i v 安石为首的荆 整个学术界, 大宗,但荆公 安石为中心的 。由于北宋政 矢之的,新法 文化变迁时, 往往难以跳出理学家所设立的思维框架,从而对于学术思想史发展嬗变缺乏深 层次的把握。因此,对王安石为首的新学流派进行客观而细致的研究,对于我 们进一步了解北宋的儒学思想以及整个宋代思想史的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 北宋时期,儒学面临着双重危机。一方面,由于汉唐以来章句训诂之学的 束缚,儒学经学已呈现出衰颓、僵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佛道之学的外在挑战 也日益严重。北宋的儒者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打破这种格局,恢复儒学的独 尊地位,再现社会意识形态的儒术大一统。为此,他们疑经惑古,排斥异端, 以继往圣之绝学为己任;他们怀抱弘扬“王道 的政治理想,倡导变通之法, 用儒家经邦济世的实践来改造现实;他们把握儒家经典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对 儒学义理进行探究。于是在学术和社会政治领域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进而 演变成一股强有力的社会思潮。 继庆历学术之后,代表儒学复兴之主流思潮的,是王安石的荆公新学。自 嘉佑、治平年间王安石聚徒讲学并从事著述,到熙宁年间推行变法,新学在政 事和学术两方面都发挥了主导作用。作为北宋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形态, “荆公新学”注重义理阐发,强调通经致用,并以接续孔孟之道为己任,以内 圣外王为基本框架,在恪守儒家本位的基础上,融通佛老,兼采诸子。其规模 阔大宏伟。但由于北宋王朝的灭亡,统治者委过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人士, 王安石主持的变法遭到彻底否定,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也不断遭到政治上的打击 和学术思想上的围攻,最终被排斥出正统思想之列。从北宋到清末的一千年罩, 古代社会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于王安石变法及其学术思想大多持否定批评态 日磊 度即便是像清代的李绂、蔡上翔等同情王安石的学者,也只是论证王安石本人 人品高尚、其思想与正统的纲常名教不相抵牾而已。 到了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对王安石及其思想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 要经历了清末、民国和建国之后3 0 年、改革开放等几个时期:清末学者开始运 用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加以探讨王安石改革及其思想,其歼拓者是梁启 超;民国时期这一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二十世纪5 0 至7 0 年代,学术受政治因 素干扰,大陆学者高度评价王安石,充分肯定其变法的历史作用;改革开放以 后,研究从多角度逐步深入,创获颇丰。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分析王安石关于各派学术思想的评价、注疏和论述,揭 示其思想的主要观点,通过将新学与其它学术流派比较,揭示其学派的理论特 色及其在宋代思想史以至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王安石其人、其政、其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历史积淀,对它加以分 析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王 安石的学术思想上承汉魏以来中印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趋势,下启统治元、明、 清三代近千年的理学思潮,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又处在 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趋势下,汲取前代的历史教训和思想成果,对于中 华文化的复兴是大有裨益的。人类创造历史,历史又与人类同在,过去、现在、 未来是一个完整的大化之流,从这个角度讲,王安石新学思想研究是极有价值 的,也是历久弥新的。 2 谓“祖宗之法 的各 种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再加上辽与西夏的不断侵扰,内忧外患,交踵而至。与 此同时,一股强烈的社会批判思潮也与同俱炙,要求改良的呼声愈演愈烈。王 安石的“荆公新学”就是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中酝酿、发展的,并自它产生之 日起便强有力地推动、影响这一政治文化的导向与进程。本章将主要以王安石 新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其学术特色为中心,来考察荆公新学与这种 政治文化背景之间的深层关系。 第一节时代背景 翻开北宋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足一幅对照鲜明的图画:一方面是一 个“积贫”、“积弱”的国势,另一方面却是一个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文学、 艺术、科学空自订繁荣的局面。这种矛盾状况的产生,究其原因,根源就在中央 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和均f r 制的废弃上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均f r 制度 的废弃既是北宋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繁荣的原因,又是北宋国势“积贫 、“积 弱”的根源。 从唐朝中叶开始,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藩镇之间,相互征讨, 战争不断。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通过剥夺藩镇兵权以及限制和缩小官吏 的职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其结果是使中央权力加强了,地方的权力削弱了; 君权加强了,文武百官的权力削弱了,从而结束了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唐朝中叶豪门贵族对于土地的兼并使得“均田制 不断的遭到破坏。宋初的统治者不再实行计口授田的均田制,同时对于官吏, 北宋朝廷不再按品级高低由国家拨给土地,但允许他们自由购买。均田制的废 弃以及土地自由买卖,产生了三个直接的经济后果: 1 官僚地主所购置的土地已不是仅供官僚地主使用的封地,而是他们的私 人财产。土地关系的变化必然带来剥削方式的变化。北宋时普遍推行地租制, 地主将土地租佃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榨取农民收获的一半或更多的部分。 3 第一章乇安石新学的产生 2 过去的均田制下,尽管土地兼并现象也是存在的,但由于法律上规定了 不同品级的占田数量,因此,对土地兼并,多多少少还起一些抑制作用。北宋 时,由于均阳制的废弃,土地兼并现象就像冲破堤防的洪水,席卷一切。 3 均田制的破坏,还使得北宋在赋役制度方面无法实行唐初的租庸调法和 府兵制度,只能沿袭唐中叶以后的两税法和募兵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和均田制的废弃,是北宋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的两件根本性的大事,它们引起封建剥削关系的改变、军事制度的改变、官僚 机构的改变、科举考试制度的改变以及赋役制度的改变等等。政治一i - - 的中央集 权制度的加强和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的确立,一方面,为北宋社会带来了农业、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权力过分集中,土地兼并 的加剧,却又造成北宋王朝“积贫 、“积弱”的形势。北宋国家的“积贫、“积 弱”的局面必然促使社会矛盾激化,而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反过来又使北宋 国势更加贫困、软弱。 在北宋社会各种矛盾中,因土地高度集中而造成的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是最主要的矛盾。由于北宋王朝废弃均p 日制,因此在北宋开国之初,农民起义 就接连发生,如宋太宗淳化四年( 9 9 3 ) 爆发了王小波、张顺领导的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北宋政府花费了几年时间,动用了很大兵力,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北宋政府除了有农民起义这一内忧外,北宋的民族矛盾也异常尖锐。其特 点是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少数民族地方政权,长期存在,几乎与北宋中央政 权相始终。这在汉、唐等朝代是没有的。由于北宋的民族矛盾是以中央政权和 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形式存在的,因而民族矛盾也比在统一政权下的汉、唐时 的民族矛盾激烈,经常以战争的形式出现。为了维持边境的安宁,北宋政府每 年向辽和西夏输纳几十万两银和几十万匹绢。这沉重的负担使本来就“积贫”、 “积弱”的北宋政府更加贫弱不堪。尖锐的国内阶级矛盾,使北宋统治者内顾 不暇,边防松弛,从而又助长辽和西夏统治者觊觎中原的野心。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相互激化,恶性循环,使北宋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王安石在宋仁宗末 年曾这样描写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情景,他说:“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 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哀坏,四方有志之士,勰 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于是在这些为北宋王朝前途担忧的有志之士中间,酝酿并产生了一股改革 回上仁宗争帝鲁事书,o t a i ) l l 集卷三十九。 4 第一章千安彳i 新学的产生 早在宋太宗赵光义统治时期,一些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就已提出改革要求, 二年( 9 8 9 ) ,王禹俩在上疏中便提出改革弊政的主张。到宋仁宗赵祯统 ,国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改革的要求,不再是个别人的微弱的呼声,而成 声势很大的潮流。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宋仁宗终于在庆历三年( 1 0 4 3 ) 革,这次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改革的领袖是范仲淹,改革的纲领则 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的“明黜涉”、“抑侥幸 、“精贡举”、“择 官长”、“均公田”、“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范仲淹所陈十 事,虽然触及到北宋科举制度、官僚制度等弊端,但是并没有触动北宋社会各 种弊病的“本”和“源”,即权利过分集中和土地兼并问题。这一点说明当时要 求改革的人对于究竟改革什么,怎么改革,认识并不清楚。但即使如此,“庆历 新政”还是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庆历新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大规模改革之前的一次演戏。“庆历 新政”失败后,改革思潮仍继续发展,而且对于要改革什么,怎样改革等问题 的认识也逐步明确。例如,李觏指出,土地兼并,是北宋各种社会弊病的根源。 改革,必须首先解决土地高度集中问题。此外,后来成为保守派的司马光,苏 轼、苏辙兄弟,程颐、程颢兄弟等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改革要求。一时间, 改革成为社会上的普遍要求。其情况正如陈亮所说:“方庆历、嘉祜,世之名士, 常患法之不变也。” 就在这个时侯王安石也加入了主张改革的士大夫行列。嘉祜三年( 1 0 5 8 ) 他在上仁宗皂帝言事书中明确提出“变法二字:“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 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就是在 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中酝酿、发展的,并自它产生之日起便强有力地推动、影响 这一政治文化的导向与进程。 第二节理论渊源 荆公新学作为宋廷南渡之前居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其理论渊源 回铨选资格,龙川文集卷卜一。 罾临川集卷三十九。 5 第一章于安笮i 新学的产生 是以儒为宗,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法入儒,援诸子百家以入儒,富有兼容 择取精神。对此,邓广铭先生概括为:“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王安石是一个援 法入儒的人:作为一个学问家来说,王安石却又是一个把儒释道三家融合为 一的人。”本节将从王安石思想入手,探讨荆公新学的学术渊源。 一、以儒为宗 王安石自青年时期起,就苦读儒家经典,深受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王 安石任群牧判官时,欧阳修就很欣赏王安石的才华,于嘉祜元年( 1 0 5 6 ) 赠诗 以李白、韩愈相勉,然而,王安石认为欧阳修并非真正了解自己,于同年作诗 奉酬永叔见赠,表明自己的心志云:“他日若能窥终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熙宁二年( 1 0 6 9 ) ,王安石又作孟子一诗,表达自己对孟子的崇敬:“沉魄 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为什么 王安石如此推崇孟子呢? 对此,漆侠先生在王安石变法一书中指出:“儒家 自孔子以来,即讲求所谓的仁政,主张以和缓的剥削,使人民得到一线生路, 由此维护封建主的长远利益。孟子不仅继续发挥了孔子的仁政学说,而且 还提出井田制方案,企图通过这个方案解决由土地买卖而加速的土地兼并问题。 这个方案的提出,虽然是对没落崩溃的村社土地制度的一个挽歌式的眷恋,但 也不可否认,每当土地兼并成为时代的,限重问题时,这个挽歌就会发生不小的 影响,并且和着时代的腔调而重新弹唱了。王安石同这些士大夫一样,但 比他们似乎更为虔诚,更为笃敬,把仁政和井田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 手段。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历史的绳索就把他与孟子紧紧地拴在一起了。” 除了尊崇孟子外,王安石对信奉孔孟之道的杜甫亦情有独钟。从杜甫与王 安石的文学创作及立身行事来看,杜甫对王安石的影响不仅在诗文创作上,更 重要的是在人格精神的塑造上。王安石自青年时期起,就像杜甫一样立下雄心 壮志:“欲与稷契遐相唏” ,以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致君尧舜 上的共同理想,改善社会现实的共同要求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把王安 略淡宋学,邓广铭治史从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圆二卜荆公年谱考略卷五,上海:卜海人民i l i 版社,1 9 5 9 年。 圆:f 文公文集卷7 3 ,一|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卿漆侠i i 安石变法,卜海:j :海人民出版社,1 9 5 9 年第6 7 页。 向f 文公文集卷4 4 ,上海: :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奉赠韦左丞丈_ 二 _ 二韵,杜工部集,k 沙:岳麓 5 社,1 9 8 9 。 6 第一章于安石新学的产生 石和杜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王安石在忧国忧民方面,深受杜甫影响。杜甫 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中称赞杜甫:“宁 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这里不仅是在赞扬杜甫仁民爱物, 更是王安石夫子自道。 儒家传统极其重视修身,认为这是实现其外王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对 此,王安石是身体力行的。他不但在中年“居庙堂之高”时,怀有儒家实行仁 政的政治理想,在晚年“处江湖之远”时,依旧怀有仁民爱物的政治胸襟;他 不但在忧国忧民这种大事上体现出儒家的人格风范,在待人接物这些r 常琐事 上也不失大儒气象。此外,王安石的性格也受儒家“刚、毅、木、讷、近仁 的影响,刚毅执着,不做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被人称为“拗相公”。欧阳修就 曾称赞王安石:“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综上所述,无 论是从忧国忧民的角度看,还是从待人接物上看,无论是从得君行政时看,还 是从退隐林泉后看,王安石始终是一个受儒家文化熏陶很深的人,他一生自始 至终都是一位峰定的儒者,尽管他受佛、道诸家的影响很深。 二、援佛入儒 王安石尽管是一个坚定的儒者,但他对佛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并表现出 浓厚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王安石对佛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记其游佛寺的诗篇甚多,如金 山寺五首,作于庆历三年( 1 0 4 3 ) ;游杭州圣果寺,作于庆历七年( 1 0 4 7 ) ; 灵山寺,作于嘉祜三年( 1 0 5 8 ) 。作于中年的有:饭祈泽寺、长干寺, 作于治平三年( 1 0 6 6 ) ;金山寺,作于熙宁七年( 1 0 7 4 ) 。作于晚年的有:光 宅寺、光宅寺二首、定林寺、定林院三首、净相寺、游草堂寺、游 章义寺、题齐安寺等,作于元丰八年( 1 0 8 5 ) 。由上述可见,王安石执政前, 游佛寺较多,执政期间,游佛寺较少,退位后,尤其是元丰八年,游佛寺最多, 甚至将自己的田产捐献给佛寺。这与宋神宗去世,反变法派执政,新法被废除 o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f t 部集,k 沙:岳麓书社,1 9 8 9 。 岱e 义公义集卷5 0 ,上海:上海人民j f ;版社,1 9 7 4 年。 卜荆公年谱考略卷五,一i :海:l :海人民版 k ,1 9 5 9 年。 荐- e 安石、门公著札子,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 7 第一章王安年i 新学的产生 及个人的不幸遭遇有关。 其次,王安石好读书,他自己曾说:“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 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百家诸子之书”,自然包括儒、佛、 道诸家之书。可见,王安石早年即读佛经,并深受佛经影响,晚年退居江宁后, 更是喜读佛经,听佛法,谈禅理,作禅诗。晚年的王安石不仅自己喜读佛经, 而且在次吴氏女子韵二首其二中,还劝其女儿也读佛经。他说:“秋灯一点 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念家。 但是王安石之喜读佛经,前期与后期并不是 完全相同的。其前期喜读佛经,是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为了从佛经中汲取有益 的成分来丰富、完善自己的学术,对于佛经的态度是“有所去取 ,目的是“所 以明吾道”。 其后期之喜读佛经,除这一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变法的失败, 从佛经中寻找精神寄托,以求得心灵的安宁,以便暂时摆脱变法失败的悲愤情 绪。王安石晚年所喜读的佛经,主要是楞严经和维摩诘经。 楞严经阐述佛教心性本体论,认为众生不知道自己心体“性净妙体”, 故流转生死。惟有视生如梦,视色如幻,才能破除偏见。楞严经所宣扬的“视 生如梦,视色如幻”的思想,正符合王安石变法失败退居江宁后空虚落寞的心 态,故而王安石“好读楞严”。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 摩经。该书讲述的是称病的维摩诘与佛陀派来的问病的文殊师利论说佛法,宣 况达到解脱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关键在于主观修养。或许是维摩诘 主张的居家而修养的观点讵好满足了王安石居家而好佛的需要,故王安石对维 摩诘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从王安石晚年所作诗文看,王安石深受禅宗影响。有些诗作,颇富禅意, 且用语也是禅宗语言。如作于元丰五年( 1 0 8 2 ) 的即事二首云:云从钟山 起,却入钟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无心 无处寻,莫觅无心处。由此可见,王安石深受禅宗影响,作诗颇富禅意,诗句 富含禅趣。 再次,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后,不仅读佛经,而且还注佛经。著名的楞 严经解( 1 0 卷) 、维摩诘经注( 3 卷) 就是这一时期的著述。王安石不仅嗜 佛、注佛,而且,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人性论方面,他提出“性无善恶 的著名论点,这与稍早于他的名僧昙颖的说法基本一致。此外,由于晚年多读 国:f 荆公年谱考略卷2 2 , :海: :海人民出版社,1 9 5 9 年。 圆:f 义公义集卷5 4 ,上海: :海人民m 版 i :,i 9 7 4 年。 :荆公年谱考略卷2 2 ,【:海: :海人民出版社,1 9 5 9 年。 上义公义集卷5 0 ,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8 第一章于安行新学的产生 佛经,其所著字说也深受佛教影响,存在以佛经解字的倾向。因此,宋史 本传日:“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附会,其流入于佛老。” 综观王安石一生,发现他对待佛教的态度大约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青年时期,王安石钦佩佛教僧徒洁身自好,献身于道;任职州县时期,认为佛 教徒虽尚空谈,但也能办些实事;熙宁后期,王安石撰三经新义、字说 时,开始了援佛入儒的工作:元丰年间,改革受挫,友朋背离,王雾夭折等打 击接踵而至,使得王安石退居江宁,读佛经,听佛法,谈佛理,作禅诗,沉溺 于佛教之中,以便解除胸中郁闷,求得心灵安宁。 乍看起来,王安石既主张排佛,晚年又沉溺于佛经之中,似乎是自相矛盾 的。其实不然,王安石作为一个儒者,排佛是其使命,他采取的是通过完善儒 学来最终战胜佛学的治本办法。实际上,王安石好佛、耽佛,并非完全信服佛 教。解经时期,是为了“借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援佛入儒,希图最终战胜 佛教。退居江宁后,虽有借佛教排解因变法失败而导致的郁懑情绪的成分,但 终归还是企图援佛入儒,进而排佛拒佛。这一时期编撰的字说以佛经释字, 难免牵强附会。 三、援道入儒 所谓援道入儒,主要是指援道家以入儒。王安石喜读老子,并撰有老 子注。王安石之所以喜爱老子,这与他的政治改革有关。在因循成风的中 国传统社会里,要变法,就要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为变法提供良好的舆论坏 境。辩证法是变革的哲学,而在中国“从孔夫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唯物论倒是 有一些,如苟子、王充、柳宗元等等,但有关辩证法的思想甚少,以辩证法畅 论自然界发展变化则从来未有。确如蔡卞所说,王安石奋乎百世以下,大量 地吸收消化了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用来观察自然界及一些社会现象,给 儒家学说注射了新的血液,使之产生了新的升华”。 作为荆公新学创始人的王 安石,受老子的影响是明显的。他的最高哲学范畴“道”,显然是源白老 子。王安石不仅引道家思想以释儒,而且还援儒家学说以释老。如王安石在老 子注中,引用周易说卦中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来解释老子的 “无为 学说。在老子一文中,又用老子有无相生的思想,来解释“无 汤江浩,:f 安,( i 勇进人生,k 江文艺 ;版社,1 9 9 9 年第3 2 4 页。 。漆侠,未学的发展和演变,探知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9 第一章干安年i 新学的产生 ”的关系。他的这一发挥使老子的“无为”学说,不仅通于儒家 而且通于儒家之“礼乐邢政 。 的是,在荆公学派中,不仅王安石喜爱老子,其子王雾、同道 、庄都很有研究。他们之喜爱老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 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看来,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正是 指导下,把巨大的社会变革付诸实践的”。 对老子一以贯之的态度不同的是,王安石对庄子的态度 化的。其早年对庄子否定多于肯定,晚年则肯定多于否定。 如同晚年耽于佛教一样,王安石晚年办崇信道家哲学,但这只是在变法大业失 败,人生遭遇坎坷,且年事已高,回天无力时所发出的一种悲鸣,体现了其晚 年面对挫折时的无奈心态。但究其一生王安石仍不失为坚定的儒者。他一生, 忧国忧民,勇于进取,敢于作为,始终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 治抱负。 四、援法入儒 除儒、佛、道之外,法家思想也足荆公新学的学术渊源之一。王安石的政 治思想深受法家影响,在上皇帝力言书中,他就时论“势”,力陈当时天下 之患在“不知法度”,提倡“改易更革”,并提出了改革的纲领,这其中就贯穿 着法家的变法思想。他认为,当时影响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人才。而 对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他主张要教之有道,养之有道,取之有道,任之有道。 而养之有道在于“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体现了他礼法并重的思 想。此外,王安石还在商鞅一诗中,充分肯定了商鞅的历史功绩,反映了 王安石效法商鞅、咯持改革的决心。该诗作于熙宁二年( 1 0 9 6 ) ,当时,反对变 法者曾把王安石比作商鞅,并通过攻击商鞅来诋毁王安石,故诗中王安石予以 反击。诗云g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盒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 政必行。 这里,表现了他对商鞅变法的赞许态度。实际上,王安石推行的“农 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等新法,强调理财,讲武习战, 改革军制,就是在实行古来法家的耕战政策。 o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探知集,保定:河北大学j f ;版社,1 9 9 9 年。 上义公文集卷l , :海: :海人民出版圣l :,1 9 7 4 年。 一e 文公文集卷7 3 ,一卜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1 0 第一章千安石新学的产生 在王安石的许多著作中,也贯穿着法家思想。在夫子贤于尧舜一文中, 王安石说:“盖圣人之心不求有为于天下,待天下之变至焉,然后吾因其变而制 之法耳。至孔子之时,天下之变备矣,故圣人之法亦自是而后备也。 在王安 石看来,圣人的主要任务,就是顺应时代的变迁而制订法度,这样就把法家的 变法思想与儒家的外王思想统一起来了。在非礼之礼一文中,王安石进一 步提出要改造儒家礼义:“古之人以是为礼,而吾今必由之,是未必合于古之礼 也;古之人以是为义,而吾今必由之,是未必合于古之义也。夫天下之事,其 为变岂一乎哉? 固有迹同而实异者矣。此圣人所以贵乎权时之变者也。 王安石认为,古人的礼义未必适合于今天,而时代已经变迁,今天还使用古代 的礼义,这也未必合于古代的礼义。圣人的主要任务在于权时而变。又如在王 霸一文中,王安石写道:“仁义礼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也。夫王 之与霸,其所以用者则同,而其所以名者则异,何也? 盖其心异而己矣。其心 异则其事异,其事异则其功异,其功异则其名不得不异也。 王安石认为“仁 义礼信”是王霸之所同,而王霸之所异在于其“心异”,由“心异”导致“事异”, 由“事异”导致“功异”,由“功异”导致“名异”。这就把心术与政术联系了 起来,又把内圣与外王统一了起来,同时,也是王霸互用,儒法相通思想的表 现。实际上,历代统治者无不王霸兼用,儒表法罩。大儿第一流的政治家、思 想家,大多兼采儒、法、道。王安石更是以儒为本,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 法入儒,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儒学体系。 五、援诸子百家以入儒 王安石作为一代巨儒,其伟大就伟大在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前人 学说中有益的成分,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学术理论。这正如邓广铭先生所评价 的那样:“不论所谓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法入儒,以及援诸子百家以入儒, 在王安石,当然就是想用释、老、法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中之可以吸取、值得 吸取者,尽量吸取来以充实和弘扬儒家的学说和义理。”王安石说:“某自百家 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 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 王文公义集卷2 8 ,i :海:卜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国工文公义集卷2 8 , :海: :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伽1 :文公文集卷2 8 , :海:i - :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 国 s g 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版社,1 9 9 4 年。 l l 第一章千安石新学的产生 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 这里,王安石看到当时学者生活的时代与先王之时代 不同了,要了解圣人之道,就必须博览群书,无所不读。王安石这里大有囊括 中华先人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的气魄。强调“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表明王安石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并且不耻下问,体现了一个学问家海纳 百川的学术气度和一个政治家虚怀若谷的政治胸襟。然而,王安石对前人的文 明成果并非全盘吸收而是有所取舍的,其取舍的目的是“以明吾道”,这就使得 他的学术思想杂而不乱。他说:“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然于墨、晏、邹、 庄、申、韩,亦何所不读? 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 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圆为了“明吾道”,王安石 大量汲取诸子百家甚至农夫女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来丰富自己的学问,提 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但他大量摄取诸子百家的思想,是有条件、有原则的,这 个条件和原则就是“惟理是求 。这说明荆公新学惟理是求,理之所在则取之, 理之所去则舍之。不管是樵牧之言,抑或是农夫女工之经验。这说明王安石对 先人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努力学习,兼收择取。并且,“以我为主,博采众 长,用来发展儒家思想”。 苏轼在奉诏所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中,如是评价荆公新学:“网罗六 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苏轼的评价正好说明荆 公新学具有以孔孟之道为主,融合释、老乃至诸子百家之所长的兼容择取精神。 “断以己意”和“作新斯人”正好说明荆公新学的一大特点:对于儒、佛、道 诸家学说,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以“惟理是求”的原则来处理,凡是从义理 上可以补儒家学说之不足的,则取;凡是从义理上对儒家学说无补的,则舍。 因此,荆公新学对诸子百家之学说既有批判、继承,也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正如邓广铭先生所高度评价的:“王安石援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合乎义理的部分以 入儒,特别是援佛老两家学说中的合乎义理的部分以入儒,这就使得儒家学说 中的义理大为丰富和充实,从而也就把儒家的地位提高到佛道两家之上。因此, 从其对儒家学说的贡献及其对北宋后期的影响来说,王安石应为北宋儒家学者 中高居首位的人物。” 回王荆公年谱考略卷2 2 ,一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9 年。 国( - f - 荆公年谱考略卷2 2 ,卜海:卜海人民“版 l ,1 9 5 9 年。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探知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固苏轼文集卷3 8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 邓广铭学术论著白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 1 2 新学的义理化思想 新学的义理化思想 与汉唐以来的章句训诂之学不同,北宋儒学着重阐发经典义理,倡导义理 之学,王安石荆公新学便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本章将对儒学本体论和心性 论问题进行阐发。 第一节对儒学本体论的启发 魏晋以后,佛道之学发挥其本体、心性理论较为完备,思辨性较强的优势, 不断扩大其影响,对儒家固有的纲常伦理学说产生威胁,从而构成了对儒学的 挑战。宋代儒家学者在回应佛道之学挑战、复兴儒学、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儒 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其本体理论的建构。王安石适 应时代要求,提出了其道本体理论。 王安石的道本体论是在批判继承上古经书和道家学派老子思想基础上形成 的。王安石接收了老子以道为宇宙本体的观点,同时吸收阴阳丘行学说,以气 解道,从体用、本术、有无等角度对道作了新的规定,道既是宇宙本原又是宇 宙全体,合动静、有无于一体。 一、道之体用 王安石以“元气作为道之本体,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整个世界也 都是由气生成的。他说:“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 天地之间 。道之本体为不动的元气,道之流行发用则为冲和之气,在天地之间 运行、流转不息。“冲气为元气之所生 ,它运转鼓动予天地之间而生养万物, 因而天地万物的本质也都是“气 。王安石说:“生物者气也”,“力物同一气” 。 在这里,王安石以元气为道之本体,以天地万物为本体的作用与表现,认为道 即气,它既是本体,又是作用,既是存在,又是流行,是宇宙自然的总体。作 m 老子注道冲章第四。 圆上义公义集卷二二十五,洪范传。 铹王义公文集卷三十九,今h 非昨f l 。 1 3 第二一:章新学的义理化思想 为本体的道与其所派生的天地万物之间是一个统一于“气 的有机整体。这就 以体用不二的思辨方法说明了世界的客观真实性,有力地批判了佛教空幻的佛 性说及“假 、“空”世界观。 正是按照体用不二的思路,王安石力图描绘一幅由道本体到世界天地万物 的宇宙生成论图式。他吸取了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力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周易系辞上中“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 变化而行鬼神也”等宇宙生成论的思想资料,并加以发展、改造,提出:“道立 于两,成于三,变于血,而天地之数具”。固所谓“两”,即阴与阳。道的本体是 元气,这是宇宙万物的始基,元气又分化为性质相反的阴阳二气,阳动阴静, 阳热阴寒,阳散阴收,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一阴一阳谓之道,而阴阳 之中有冲气”。 阴阳的交合则产生冲和之气,冲气作为道的作用在天地之间周 流运转,永不停息。阴阳与冲气即所谓三。这三者的运行流转、相互作用,又 出现了“阴极”、“阴中 、“中气 、“阳中 、“阳极”五种不同的状态,从而分 别产生了水金木火土“五行”,这五种元素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各 种不同的具体事物。这样,王安石就由本体道这一不动的元气出发,经过阴阳、 冲气、五行等中间环节,最终推演出了宇宙问的万物。而“万物同一气 ,气既 是万物的本原,又是其存在的基础。这种宇宙生成理论,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新 学本体论体用不二的特点。 二、道之有无 在老子的本体理论中,本体论的最高范畴是“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同时,“道”又是与“无”范畴相 通的。“无 是一种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的虚构本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 后来道家学者更发展膨胀了老子本体之道的这一特色,形成了“无 中生有”的本体理论,以此否定一切儒家的仁义道德与礼仪规范。王安石在本 o 老了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圆手文公文集卷二十五,f l l , 范传。 老了注天下自始章第五十二。 回老f 道生一章第p q 十二。 老子道口j 道章第一。 1 4 第二章新学的义理化思想 体论建构过程中,正本清源,对有无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批判了“无中生有 之说。 王安石将有无作为由道本体到天地万物这一宇宙生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两 种不同状态。他说:“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自太始至于太极。 太始生天地,此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力物,此名万物 之母。 在这里,王安石以形之上、形之下来界定有无,并且将“形之上 与 “形之下 理解为无形与有形,认为二者之间并非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而仅是 由道( 元气) 化生万物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形之上 是无形无象、冲虚杏渺的 混沌状态,故称“无”,但这种状态又并非绝对的虚无。“形之下”则是指有形 有象,天地力物已生成的状态,故称“有”。“无”与“有 是宇宙生化过程中 的两个阶段:“无,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终 。这一理论,是对道家 “无中生有”说的否定。 王安石进而认为,无与有是道之本末,二者都是道的属性。他指出:“无则 道之本,而所谓妙者也。有则道之末,所谓徼者也。故道之本,出于冲虚杳渺 之际;而其术者,散于形名度数之间。是二者其为道一也。 固无、有二者的区 别在于一妙一徼,一无形一有形,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由无生有的生成关系, 而是一种“同出而异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