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弛日 期: 型q 鸯 , 一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撕师签名蜥- il 期: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北宋时期是我国金石学全面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时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正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部具有发凡起例性质的重要金石学著作。无论就其著作体 式而言,还是就其学术内容、价值和影响而言,这一著作在金石学史上乃至整个 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从集古录跋尾一书的成书背景、成书经 过、著作体式、内容分类、史学价值、学术影响等方面入手,对该书进行了一次 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就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感到收获不小,受 益良多。 论文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简要介绍了北宋之前我国金石学发 展的概况,然后通过分别分析欧阳修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欧氏自身的经历和学养 等情况,论述了集古录跋尾藉以产生的外因和内因 第二部分详细讨论了集古录、集古录跋尾以及集古录目三书的关 系,论述了集古录跋尾的成书过程和流传版本。 第三部分是集古录跋尾体式研究将该书跋尾体式分为介绍性、考论性、 评论性三个大类及若干小类,分别作了举例论证。 第四至第六部分是对集古录跋尾学术内容及其价值的研究。将该书跋尾 内容系统分为1 0 大类3 l 小类,逐一进行分析讨论。 第七部分是对集古录跋尾一书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的举例 第八部分分析了集古录跋尾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分别从著作体例和学术 思想两个方面探讨了该书对后世金石学乃至其他有关学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 作用。 第九部分是结束语。最后附录参考文献。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 - 论文通过分别分析欧阳修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欧氏自身的经历和学养等情 况,详细论述了集古录跋尾藉以产生的外因和内因。 2 欧氏集古录跋尾在金石学史上的开创之功,清代学者已有认识但是,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历来学者对该著作的研究,都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对其跋文体式方面的研究似 未引起注意。本论文对该书的著作体式首次作了系统研究,分为三大类,若干小 类,并进行了详细论证。 3 对该书的学术内容和价值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分为l o 大 类3 l 小类,逐一作了详细举例论证。 4 论文分别从该书的著作体例和学术思想两方面,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该书对后 世金石学乃至其他相关学术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进一步论述了该书 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关键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金石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1 ) y n a s t yp e r i o di sb eo nt h er i s ea l lr o u n da n dp r o m p to u r c o u n t x ye p i g r a p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t i m e s o u y a n gx i u sp o s 咖a c eo f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 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f it h ee n de x a c t l yi st h a tt h i se x p e c t sav o l u m ea p p e a r i n gf o ras h o r tw h i l e h a v i n gh a i ra ui m p o r t a n te p i g r a p h yb o o kt h a r e m o v et h ee x a m p l ec h a r a c t e r t h i sb o o k o c c u p i e s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o ne p i g r a p h yh i s t o r ye v e no ne n t i r el e a r n i n gh i s t o r y t h e t h e s i sp r o c e e d sw i t ha s p e c t so fb a c k g r o u n d ,s t y l e ,c o n t e n tc l a s s i f y i n g ,t h es c i e n c eo f h i s t o r yv a l u e ,l e a r n i n ga f f e c t i n g ,e t c ,t oc a n to u ta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a l l - r o u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 t h o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o nt h a tb o o k t h i st h e s i sh a sn i n ep a r ei nt o t a l p a r tii s 柚i n u v d u c f i o n t h i sp a r ti n l l d d u c e sf e a t u r e s o f l h e t i m e s w h i c h o u y a n g x i u r i v e d i n , e 嚣p c 而鼬a n d c u l t u r e o f o u y a n g x i u p a r tnd i s c i l s 8 e st h ep r o c e 魑o ft h ei x , o la n de d i t i o n sw h i c hc 明砖d o w n p a r t 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p a t t e r no ft h eb o o k f r o mp a r ti vt op a r tv ih a v er e s e a r c ho nc o n t e n ta n dv a l u eo ft h eb o o k ,a n d d i s p a r t t h eh o l eb o o kt o1 0 p a r t st os t u d yb yi l l u s t r a t i n g p a r tv i ig i v e ss o m ee x a m p l e so fd e f i c i e n c i e sa n d q u e s t i o n so f t h eb o o k p a r tv i ra n a l y z e st h es t a t i o na n di n f e c t i o no ft h eb o o k p a r ti xi st h et a g t h el a s tp a r ti sr e f e r e n c e s t h em a i n l yi n n o v a t e so ft h i st h e s i sa 砧l h e s ep o i n t sf o l l o w i n g : f n s f l y , d i s c u s s e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h ec a u s e st h a tm a k et h eb o o kc o m ef o r t h s e c o n d l y , 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p a t t e r no ft h eb o o kw i t c hm a k e su pt h eb l a n ko fs t u d i e s o f t h i sp a r t t h i r d l y , h a sr e s e a r c ho nc o n t e n ta n dv a l u eo ft h eb o o k ,a n dd i s p a r tt h eh o l eb o o k t o1 0p a r t st os t u d yb yi l l u s t r a t i n g f o u r t h l y , a n a l y z e st h es t a t i o na n di n f e c t i o no ft h eb o o l k e yw o r d s o u y a n gx i up o s c f a c eo f 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 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t h ee n d e p i g r a p h y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作为我国金石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著作, 无论其体例还是内容,及其史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在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集古录跋尾一书的产生,既与前此我国金石学的发展状况有关,又与北 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当然也与欧阳修其人的有关情况相关。 ( 一) 北宋之前我国金石学发展概况 北宋之前,我国金石学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人们把 石头看作和青铜器一样可以用来保存信息的载体,往往金石并称。墨子卷四 兼爱下 第十六曾谓:。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 子墨予日:吾非与之并 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榘盂,传遗后 世子孙者知之。”回可见至迟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石头作为信 息载体的作用。这类资料虽然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比较少见,考古发现的文献中也 不多见,但也足以证明这一时期人们对金石文献的制作与利用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到了秦汉时期,金石文献的数量有所增多,刻辞的篇幅也加长了。秦时石刻 文献的代表作,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记载的赢政在位期间所做的七通歌功 颂德的刻石。这七通刻石除了峄山刻石外,其余六通的文字及秦二世历作诏 书都见于史记卷六峄山刻石 原文已侠,现存只有宋代淳化四年( 9 9 3 年) 郑文宝据徐铉摹本重刻的作品。到了汉代,石刻文献的制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内 容包括军政资料、传记资料、学术资料、画像资料等许多方面。这一时期有一件 金石学史上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石刻经书一熹平石经 的产生。从此,人们开始广泛地使用雕刻石经的方式来保存、推广典籍著作。除 了制作,汉代人也开始用学术的眼光来看待石刻文献。司马迁做为中国历史上第 一位将石刻文献载入史册的学者,在史记卷六中记载了秦始皇时期六通刻石 的全文,为后人了解秦代历史保留了重要的史料。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六引 墨子 h 二十二子 c 】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踮年卷四2 , 1 7 下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桓谭新论中提到,桓谭曾对泰山上的石刻文献做过辨识工作。这些记载 表明,人们对金石文献的认识已经逐步加深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文献的制作进一步增多墓志铭大量出现,逐渐成为 传统,历代相延,形成一种专门的石刻门类。由于佛教的盛兴,造像记以及石刻 经文的数量激增。魏正始年间完成的正始石经,是这一时期石刻经文的代表。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石刻文献的研究工作。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不少利用金石文献研究考证历史问题的例子如卷三 勉学篇云:“尝游赵州,见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后读城西门徐 整碑云: 酒流东指众皆不识吾案说文 ,此字古魄字也,酒,浅水 貌此水汉来本无名矣,直以浅貌目之,或当即以酒为名乎? ”o 既是借助碑文以 考知水名。梁刘勰文心雕龙在诔碑篇中对“碑”的起源、形制、流变发 展等情况做了论述,并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碑文”的属性此外,私人收藏古 物的情况也开始增多。宋蔡俊铁围山丛谈中说“梁刘之遴好古爱奇,在荆州 聚古器数十百种,又献古器数种于东宫,皆金错字”o 。可见人们对金石文献越来 越重视了 隋唐五代时期,在石刻文献的制作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石 刻全经 、书则删焉;在礼 、乐 则定焉;在春秋则约史而修焉在经则因参也而说焉,非夫子特然而为也; 在语则弟子记其言语焉,亦非夫子之作也。圣人不以好广于辞而为事也,在 乎化天下、传来世、用道德而已”o 意谓孔子删修六经的本意在于“化天下、传 来世、用道德”柳开为经世致用的思想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既然孔子都 以经世为目的,那么后学者理所当然应该以此为准则。范仲淹是宋初学风和士风 建设中最重要的领导者他认为,学者应该“于六经 之中专师圣人之意”, 而宗经的目的在于明道,在于致力实用,有助于现实在其上时相议制举书 中,范仲淹充分论述了六经的实践意义:“盖圣人法度之言存乎书 ;安 危之几存乎易;得失之鉴存乎诗;是非之辩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 乎礼 ;万物之情存乎乐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经,则能服法度之言,察万 物之几,陈得失之鉴,析是非之辩,明天下之制,尽万物之情。使斯人之徒,辅 成王道,复何求哉? ”o 谓经世治国的道理都存于六经) 之中,只要士人能够通 晓这些经义,就能够辅佐朝政,报效朝廷范仲淹把六经的用途直接与人才 培养、辅佐王室联系起来,可见其尊经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经世致用。 北宋学者们这种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也使他们开始从学术角度来看待金石 文献资料如刘敞认为对金石彝器的研究可以使“礼家明其制度”,出于朝廷重 建礼乐纲常的需要,金石文献也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 宋柳开昌黎集后序 】河东先生集 m 四部丛刊 c 】上海:上海书店。1 9 8 4 卷一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i i 】四部丛刊 c 上海:上海书店,1 9 8 4 卷九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始关注出土吉器物,金石学就在这种关注中迅速得以发展。 另一方面是疑古惑经的怀疑精神的影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来,儒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学术。唐代孔颖达等奉敕撰定五经正义, 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使经学逐渐走向僵化,到了中唐大历年 间( 7 6 6 - 7 7 9 ) ,啖助、赵匡、陆质等人治春秋学,开始置疑注疏之学。宋初,经 学基本上沿袭汉唐注疏之学不过,已有少数学者试图冲破汉注唐疏。如柳开“凡 诵经籍,不从讲学,不由疏义,悉晓其大旨,注解之流,多为其指摘”,说明已 经有意识地突破章句之学的禁镏,为经学从章旬之学向义理之学的转型进行过渡。 到了仁宗时期,鄙薄章旬注疏之学的风气开始逐渐扩大,涌现出一大批摒弃传注、 发明经旨的学者,并且伴随着政治上盼庆历新玫,在学术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疑 古惑经思潮。学者们不仅怀疑注疏,对经书本文也开始怀疑。陆游曾谓:“唐及 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 白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 人所及;然捧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瓤征、顾 命 。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o 这种风气的形成,对宋代社会 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疑古思潮逐渐扩展到了学术思想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宋儒 特有的怀疑精神 事实上,宋儒怀疑传注、甚至怀疑经文本身的出发点依然是尊经。他们认为 传统的传疏不能够完整、正确的表达经书本义,而传世的经书本文也有值得怀疑 之处,为了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才迫切需要对旧注旧疏进行疑难和扬弃,重新注 解群经,同时对经书本文进行考订如孙复建议范仲淹道:“执事亟宜上言天子 广诏天下鸿儒硕老,置于太学,俾之讲求微义,殚精极神,参之古今,覆其归趣, 取诸卓识绝见,大出王、韩、左、谷、公、杜、何、毛、范、郑、孔之右者,重 为注解俾为六经阔然、莹然,如揭日月于上,而学者庶乎得其门而入也。”从 尊经的目的出发,学者们必然要寻求新的足以正经的依据。在传世文献遭到普遍 怀疑的时候,金石文献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刘敞先秦古器记 指出金石文 献的三个学术价值,即4 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田。因此 宋柳开河东先生集 1 1 四部丛刊 c 】上海:上海书店,1 9 8 4 附录 柬王应辫困学纪闻【叼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宋孙复寄范天章书二 a 】孙明复小集 m 四库全书 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宋刘靓公是集叫四库全书 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眷三十六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石学的兴起,可以说是怀疑精神普遍流行时对传世纸本文献可信度进行冲击的 结果。 3 宋初语言文字学、史学的发展,以及传拓技术的进步,对金石学的兴起也 起到了推动作用。就语言文字学的发展而言,语言文字学在宋初有了很大的进展。 文字学方面,徐锴所作的说文系传,徐铉对说文解字的校定,都促进了 文字学的振兴。音韵方面,吴械的韵补、程迥的音式、郑庠的古音辨 等,开创了古音学的研究,他们的学说虽然还不够科学和完善,但对古文献的注 音、辨韵、释义、识别通假字等,都有一定帮助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为金石文 字的辨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人们对金石文献的研究。 就史学的发展而言,鉴于唐末五代政治纷乱、民不聊生的情况,宋代立国以 后,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史事。国初宋太祖既昭令大臣修撰国史,并策令群臣多 读经史,“贵知为治之道”,勉励皇子熟读经史以“知治乱之大体”o 太宗“性 喜读书”,“每见前代兴废,引为鉴戒”9 并于太平兴国( 9 7 6 - 9 8 3 ) 中,诏李 萌等人编撰类书太平御览1 0 0 0 卷,又为野史太平广记5 0 0 卷。之后的宋代 君主都能够继承“重史”的思想,尤其是神宗朝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神宗 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并亲为做序宋代帝王 重史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宋代史学的发展宋代史家、史官勤于惨史,敌后人称誉 “宋史事最详”o 当时社会上士人“嗜书如饴”,臣子“嗜史成癣”对史事的 重视使得史学家们不仅关注史书的编撰,也开始重视史料的考证工作在怀疑精 神普遍流行的思潮影响下,传世纸本文献不足征,史学家们的眼光也就落在了金 石文献之上 就传拓技术的发展而言,传拓技术大约产生于南朝梁代后期,发展至北宋初 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现存的宋拓本来看,这时的传拓作品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做工精致,墨色精美,可见传拓工艺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这显然在技术层 面促进了人们对金石文字的研究。这使得人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得金石文字的拓片, 许多珍稀的石刻资料也因为宋人的努力而得以保存。如宋人徐度 记载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砌四库全书 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卷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宋赵翼廿二史札记【m 】丛书集成初编 c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8 5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宋学者刘豉摹拓秦始皇泰山石刻的情形,其言日:“其后东平刘斯立尝登 泰山绝顶访秦篆,徘徊碑下其石埋植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 四面广狭皆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砻所谓五十许字者在南面稍平处,人常所 模拓,故士大夫多得见之其三面尤残缺蔽暗,人不措意,隐隐若有字痕。刮磨 垢蚀,试令模以纸墨,渐若可辨盖( 四) 西 面起,西面六行,北面三行,东 面六行,南面七行,其末有制日可三字,复转在西面棱上其十二行是始皇 辞,其十行是二世辞以史记 证之,文意皆具,计其缺处,字数适同。于是 泰山之篆遂为全篇。”o 可见正是由于传拓技术的发展,才能在“隐隐若有字痕” 的石面上拓下墨本,供学者们研究使用。说明宋代高超的传拓技法,为金石学的 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 三) 欧阳修其人与集古录跋尾 欧阳修本人的交游经历、学术态度、学术思想状况,是集古录跋尾一书 产生的直接动因,影响和决定了跋尾一书的整体面貌 1 从欧阳修的交游经历来看,欧阳修一生交游甚广,尤其与范仲淹、胡瑗、 孙复、石介、尹洙、刘敞、王安石交往密切有。宋初三先生”之称的胡瑗,孙 复、石介三人,他们在倡立宗经明道、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鄙薄章句注疏之学、倡 导义理之学等方面,对欧阳修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孙复是在北宋初 期疑古惑经思潮中走在前列的人物。欧阳修在孙明复先生墓志铭中日:“先 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 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口可见孙复不为传注所 惑、求经之本义以佐王道的思想,对欧阳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石介的思想更多 的体现在经世致用上欧阳修称赞石介日:“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 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 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口 称石介心怀天下,为了达到济世的目的,虽死而无憾。欧阳修对石介这种积极用 宋徐度却扫编凸i 四库全书 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卷下 宋欧阳修居士集 m 欧用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二七 宋欧阳修居士集 1 i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三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世的情怀非常钦佩和推崇,必然也影响到自身的学养和追求。 刘敞是与欧阳修学术交往最为密切的人之一,对欧影响至深。刘敞学识渊博, 长于春秋,其( - b 经小传“始异诸儒之说”,以“不尽从传,亦不废传” 的客观态度解经,既有对经义的诠释疏解,也有对经文的校勘比证,往往独出新 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欧阳修对刘敞的学识非常钦佩,时常向其讨教宋 史记载,“敞学问渊博,自佛老、h 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皆究知大 略”,欧阳修“每于书有疑,折简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o 。 刘敞在金石学方面对欧阳修的影响更深。王国维说,“私家藏器,莫先于刘原仲 父( 刘敞) ”o 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欧、刘二人研治金石的先后日: “独国朝来,浸乃珍重,始则有刘原父侍读公为之倡,而成于欧阳文惠公 又从而和之,则若伯父君谟、东坡数公云尔。初,原父号博雅,有盛名,曩时出 守长安长安号多古簋、敦、镜、瓶、尊、彝之属,因自著一书,号先秦古器 记 而文忠喜往古石刻,遂又著书名集古录,咸载原父所得古器铭款。繇 是学士大大夫雅多好之,此风遂一煽矣。”回可见欧阳修著集古录是在刘敞先 秦古器记之后,受到刘的影响而成的事实上,刘敞对欧阳修集古录的最 后完成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欧氏集古录跋尾载:“嘉祜中,原父以翰林侍读 学士出为永兴军路安抚使,其治在长安。原父博学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读古 文铭识,考知其人事迹。而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 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模其铭文以见遗”“由原父既得鼎韩城,遗余 以其铭原父博学,无所不通,为余释其铭以今文”o 可见,刘敞不仅把自 己搜集的金石器铭制作拓本馈赠给欧阳修,为欧阳修提供研究材料,还帮助他考 释铭文,对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的最终完成做出了很大贡献。 2 从欧阳修的学术取向和学术态度来看,其怀疑精神和辩证态度均与其金石 研究有关就怀疑精神而言,欧阳修是北宋疑古惑经思潮的领袖和代表人物。从 唐末至宋初,一种鄙薄章句注疏的思潮,经由柳开、范仲淹、孙复、石介的推动,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1 i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卷二引目史 元脱脱宋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卷三一九 王国维随庵吉金图序 a 观堂集林 c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m 四库全书 c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卷四 朱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1 0 8 9 宋欧阳侈集古录跋尾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1 0 9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至欧阳修、刘敞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使怀疑精神成为宋 儒特有的精神风貌朱熹曾谓:。旧来儒者不越注疏而已,至永叔( 欧阳惨) 、 原父( 刘敞) 、孙明复( 复) 诸公,始自出议论,如李泰伯( 觏) 文字亦自好 此是运数将开,理义渐欲复明于世故也”o 欧阳惨不为传注所惑、攘斥伪说的思 想对宋代乃至整个后代的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曾谓:“余尝哀夫学者知 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反骇 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世莫之从 也余以谓白孔子没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又二千岁,鄢 知无一人与修同其说也夫六经非世之书,其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 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是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于今世也”o 事 实上,他的思想很快被后学所接受,并形成了席卷整个学术界的强大思潮 欧阳修疑传是以尊经为前提和目的的。他之所以“勇于敢为而决于不疑者, 以圣人之经尚在,可以质也”,对传疏的怀疑本于对经文本身的尊崇同时,他 疑经的目的,是。黜其杂乱之说,所以尊经”西可见,欧阳修不为经传所惑的思 想是很审慎的,并非浮躁地、狂妄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他以经文为出发点, 普遍怀疑一切淆乱经义的传注,留存可以阐明经义的学说,以尊经为归宿在这 种思想的指弓i 下,对本经的尊重与怀疑精神的结合,必然要求不仅要捧斥伪说、 阐明经义,还要进一步对经文本身进行细致的考订和辨伪。他认识到金石文献“可 与史传正其缺谬,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o ,因此,对欧阳惨来说,研治金石也 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这种怀疑精神不仅体现在对经传的 辨伪上,甚至在对待金石文献的时候,也不尽信碑石如集古录跋尾卷四“晋 陆喈碑跋”云:。咸和七年,岁在庚辰,庚辰当作壬辰,书 碑者误尔”母即是对碑文本身的怀疑和考证 就辨证态度而言,欧阳修对传注和传世文献的大胆怀疑以及扬弃,都是以谨 慎的辨证思想为前提的。他对待经传和文献资料的态度,不是全部否定,也不是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m 北京:中华书同,1 9 8 6 卷八o 宋欧阳修居士集叫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四三 来欧阳修易童子甸 m 】欧阳修全集【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三 来欧阳修居士集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 - k 宋欧用修居士集叫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四一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1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全部接受,而是依据客观规律,详尽占有资料,审慎取舍他的这种的辨证思想 突出地表现在对待金石文献资料的态度上。在集古录跋尾中多次表达了这种 态度,如谓:“余所集录与史传不同者多,其功过难以碑碣为正者,铭志所称有褒有 讳,疑其不实;至于世系、子孙、宫封、名字,无情增损,故每据碑以正史。”。再 如谓:“余于碑志,惟取其世次、官、寿、乡里为正,至于功过善恶,未尝为据 者。”o 可见他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取舍标准很明确,认为碑志的内容在对碑主的功 过善恶的表述上多有不符实际的褒扬和讳饰,而对碑主的世系、官爵、寿数、名 字等的记载则比较客观可信,可以拿来做为与史传资料互证的参考 3 从欧阳修的学术思想来看,其经学思想、史学思想及尚意的书法理论均与 其金石学研究相关就其经学思想而言,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曲尽人情,切 于人事。欧阳修善于从人情出发来看待学术问题,依据人情常理辨明是非,反对天命, 注重人事在他看来,“圣人,人也”o ,故谓“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回,即谓 圣人本身也是首先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所以圣人的言论也不会不近人情, 而是与情理相合的他从人之常理出发,对司马迁史记中一些内容提出质疑, 如谓:“以孔子之学,上述尧舜,著其大略而不道其前迁远出孔子之后,而乃 上述皇帝以来,又详悉其世次,其不量力而务胜,宣其失之多也”o 即指出司 马迁对尧舜时期事迹、世次的表述不合常情,其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欧阳修重 人事的思想还体现在对谶纬之学的极力排斥上他曾上书请求删去经籍注释中的 谶纬内容,对郑玄等人附会异说解读神话的“天生圣贤”说予以驳斥,如谓;。所 谓天生圣贤者,其人必因父母而生,非天自生之也诗日:维岳降神,生 甫及申申、甫皆父母所生也郑则不然,直谓后稷天生之尔天既自感姜 螈以无人道而生子,与天自感于人而生之,在于人理皆必无之事,可谓诬天也”。 欧阳修这种重人事、排谶纬的思想十分明显地体现在集古录跋尾中,其中大 量排斥佛老谶纬之说的论述,均可看作是欧氏曲尽人情、切于人事的思想的明证 欧阳修经学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宗经明道,经世致用欧阳修“笃于信道,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岫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1 2 0 3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劬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1 2 0 3 耒欧阳修易童子问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l 驰6 卷一 宋欧阳修居士外集c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 9 8 6 卷一九 来欧阳修居士集 i i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四三 宋欧阳修奏议集 1 i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 9 8 6 鼹7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读非圣之书;忠于本朝,屡条当世之务”回,宗经以明道,明道以致用在欧阳 修看来,要宗经首先要黜伪,他说:“日月,万物皆仰,然不为盲者明,而有物蔽 之者,亦不得见也。圣人之意,皎然乎经,惟明者见之,不为他说蔽者见之也。”o 即驳斥伪说就像拨云见日一样,还经义以本来面目,让世人共仰。而宗经与明道 是互为作用的,宗经的目的是明道,而明道以宗经为表现形式,因为所谓“道” 是蕴涵于六经之中的,经正则道自明他说:“如欲师其道,则有夫子之六经在 诗) 可以见夫子之心;书 可以知夫子之断;礼 可以知夫子之法;乐 可以达夫子之德;易 可以察夫子之性;春秋 可以存夫子之志”o 在六经 之中可以考察圣人的一切思想,既士人普遍追求之“道”然而宗经明道还不是 欧阳惨的最终目的,他之所以宗经明道,是为了经世致用,把从经中所明之道用 于世事,辅佐朝政,助于苍生欧阳修认为:“学,所以为治也,而儒者以记诵 为专,多或不通于世俗,但能传古之说而不足施之事”o i 在他看来,做学问的根 本目的在于治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欧阳修进行金石搜集和研究,也是以治世 为目的的。如谓:“余家所藏,非徒玩好而已。”西又谓:“余家集录古文,不独 为传记正讹谬,亦可为朝廷决疑议也”o 再如谓:“俾览者得以迹其盛衰治乱。”o 由此可见,集古录跋尾 也是欧阳修一生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物和具体体现 就其史学思想而言,有三个方面均与其金石学研究有关:一是追求春秋笔法。 欧阳修甚推重春秋,在编撰史书的时候,非常强调运用“春秋笔法”,“别 是非、明善恶”。清人赵翼评论欧阳修新五代史日:“不阅薛史,不知欧史 之简严也欧史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 书法寓褒贬于记传 之中,则虽史记) 亦不及也”o 但是过于追求书法而导致义例繁曲以致白乱其 例,给读者理解史书内容、了解历史事实带来很大困扰。故钱大昕谓:“欧公修 唐书,于本纪亦循旧史之例,如李林甫书薨,田承嗣、李正己书卒,初 无异辞。独于宰相表交文,有书薨、书卒、书死之别,欲以示善善恶恶之旨, 宋胡宿杨察可龙图阁学士欧阳修可龙图阁直学士制【a 】文恭集【h q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卷一六 来欧阳修居士集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一八 宋欧阳修居士外集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8 卷丸 宋欧阳修外制集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卷三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6 6 1 1 5 5 柬欧阳惨集古录跋尾 m 欧阳修全集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i i 踮 来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m 欧阳惨全集c c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6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正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卷二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科条既殊,争端斯启书死者固为巨奸,书薨者不皆忠谠予夺之际,已无定 论。紫阳纲目,颇取欧公之法,而设立益繁。或去其官,或削其爵,或夺其 谥,书法偶有不齐,后人复以己意揣之,而读史之家,几同邢部之决狱矣”母钱 氏此番论述颇中肯綮。四库提要称欧阳修 新五代史“文章高简,而事实 则不甚经意”o ,即是说他行文简要,颇得古意,但是史料削删过多,于史实过略 以致歪曲。其注重“春秋笔法”的史学思想也影响到他的金石研究,并反映在集 古录跋尾的撰述之中,往往成为跋尾中的不足之处。 一是垂训将来,警戒世人。这与其经世致用的思想相一致。欧阳修十分注重 史书垂训将来,警戒世人的作用。其子欧阳发在事迹中说:“其于五代史, 尤所留心,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日:此乱世之书也 其论日;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余述本纪 ,以治法而正乱 君此其志也。”o 即表述了欧阳修编撰史书,褒贬历史人物,揭示善恶功过, 是为了达到“垂劝诫、示后世”的目的。这种认识和思想,也贯穿到他的金石文 献研究之中 一是不没其实,直书不隐。欧阳修编撰史书,坚持不没史实、直书不隐的原 则曾谓:。圣人之于春秋) ,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 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惟不没其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