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春秋时期〈诗〉的传播及〈诗〉学观念的变化.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春秋时期〈诗〉的传播及〈诗〉学观念的变化.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春秋时期〈诗〉的传播及〈诗〉学观念的变化.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春秋时期〈诗〉的传播及〈诗〉学观念的变化.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春秋时期〈诗〉的传播及〈诗〉学观念的变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春秋时期〈诗〉的传播及〈诗〉学观念的变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包到奎日期:纽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勉! i l 盎导师签名:论文作者签名:锰垄兰垡受导师签名:日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中后期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对其进 行研究,可揭示诗由一般贵族教科书走向社会经典从而最终成为儒家之经书 的过程及原因,可补经学史研究中的某些缺环。 春秋时期诗的流传主要通过歌诗、赋诗、引诗三种途径进行 其中,歌诗具有固定化、程式化、等级化的特征,它受其僵化形式的制约逐 渐不再占据流传的主流位置。赋诗则囡为其与礼乐的密切关系走上了政治的 舞台,它一改歌诗之呆板,以一种极为灵活的姿态活跃在政坛,成为各国政治交 流的有效工具。但是,在赋诗发展的过程中与礼乐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不断 摧毁着自己存在之基,导致在其蓬勃发展之时陡然衰落。引诗则从春秋早期 渐露端倪,中期稳定发展,到晚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悄然成为诗传播的 生力军。 在春秋人对诗的称引过程中,实际上是将诗看作了行动指南和评价 标准从而把诗推到了训诫工具的位置,即“以诗为训”。它源于中国的重 史传统和春秋人“以诗为史”的观念。“以诗为训”观念形成的直接结果 即诗的经典化。 在“以诗为训”理念发展的同时,其内部也开始孕育着新理念的萌芽, 对诗的理解和阐释出现了新的发展主要包括引( 诗取向的政治性、诗 与孝、礼的偶然关系、解诗的出现、赋诗对诗引申义的发掘这四个方面。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举办私学、整理诗文本、传播诗教思想 对诗的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 1 ) 通过对春秋人引 诗情况的研究理清“以诗为v i | ”思想的表现 和形成原因。 ( 2 ) 通过对孔子“以诗为教”思想的研究,弄清孔予t 诗教思想的形 成原因和表现,揭示孔子将诗之内容与礼乐联系的过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通过对诗在春秋时期流传的整体研究,揭示诗与礼乐由合到分、 由分到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4 ) 通过对涛在春秋时期流传的整体研究,揭示诗成为经之前的社 会准备及成为经的过程。 关键词:诗,春秋时期,“以诗为训”,“以诗为教”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 w h i n hw a sp o p u l a r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p e i i o do f c h u n q i u i st h ef a s tc o l l e c t i o no f p o e m s i nc h i n a t h es t u d ya b o u ti tw i l lh e l pu sal o ti n t h ec 0 1 1 r s ch o wt h eb o o kb e c a m et h ec l a s s i cb o o k ,f i n a l l yt a n r ei n t oj i n gf o rc o n f u c i a n a n d i t w i l l b e t h es u p p l e m e n t t o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j i n g i nt h ec h u n q i np e r i o d , t h e r ea r et h r e em a l l n e l 月i n c l u d i n gs i n g i n g 、f ua n dc i t i n g w h i c hm a d et h et h i sb o o kg oa r o u n di nv a r i e da r e a s , i nt h eu s i n go ft h eb o o k , t h ep e o p l ef o r m e das p e c i a lk i n do f v i e ww h i c h b e c a l l e d t h i n ko f a sat o o lo f g u i d a n c ea n d j u d g e m e n t t 址sk i n d o f v i e ww a su s e dw i d l yi nt h ec h a n q i ut i m e w h e nt h eg r e a tp e r s o n - c o n f u c i u sw a sa s c e n d i n go nt h es t a g eo f p o l i t i c s ,t h ew a y o f l o o k i n ga tt h i sb o o kw a sc h a m g e d w ec a l li t t h i n ko f t h ec l a s s i co fp o e t r y a sa t o o lo ft h e c e r e m o n ya n dm u s i c e d u c a t i o n , t h i sw a yw a sad i f f e r e n ta g l ew h i c h m a d e t h e b o o k b eu s e d t o g u i d e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l i f e s p c i a u y t h et e x ti sf o c u s i n go nt h es e v e r a lc r e a t i o n sa sf o l l o w s : ( 1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 c i t i n g , m a k es l l r eo f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 a n d t h er e a s o no f t h e v i e wo f t h i n ko f a sa t o o lo f g u i d a n c e a n d j e d g e m e n t 佗)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r e s e a r c ho i l t h i n ko f t h e c l a s s i c o f p o e t r y a t o o lo f t h e c e r e m o n y dm u s i c e d u c a t i o n , m a k ec l e - o ft h ea p p e a r a n c ea n dr e a s o no ft h e v i e w , r e v e a lt h ec o u p ;eh o w c o n f u c i u sp u tt h ec o n t e x to f a n dt h e c e r e m o n ya n dm u s i c ”t o g e t h e r ( 3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n :ho nt h ec i r c u l a t i n g ,r e v c o jt h ec o u r s eh o w a n dt h e c e r e m o n ya n dm u s i c c o m b i n e 。s e p a r a t e , a n dt h e nc o m b i n e ( 4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i r c u l a t i n g , r e v e a lt h ec o t l r s eo f b e c o n u n gt h er e a l 1 i i l g i k e y w o r d s : 如t h ec h u n q i up 画o , t t h i n ko f t h e c l a s s i co fp o e t r y a sat o o lo fg u i d a n c ea n dj u d g e m e n t , t h i n ko f t h ec l a s s i co f p o e t r y a sat o e lo f t h e e e r e m o n ya n d m u s i c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绪论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汉代被尊称为诗经。今天我们能见到 的传本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 - 约五百多年间创作的诗歌,共3 0 5 篇。 ( 一) 写作缘起 春秋时期是诗成为儒家经书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诗的流传进行 研究,有利于搞清诗文本的形成和使用情况,有利于理顺诗由一般贵族 教科书走向社会经典从而最终成为儒家之经书的过程及原因。 对先秦经学发展的研究一直是经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先秦时代是经学的开辟 时代,孔予及其弟子对“六经”的改造和传承是经学的发端,但这段时间往往在 经学史上被简单带过。缺乏深入研究。对春秋时代诗传播的研究,可以将诗 成为经之前的社会准备及成为经的过程一一展示,可补经学史研究中的某些缺环。 因此,对春秋时期诗流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出现了不 少研究春秋时期诗的流传方面的文章和著作,总的来说,大体分为两类: 第一,针对春秋时诗的流传作总结性概述。如董治安先生从 看“诗三百”再春秋时期的流传、马银琴先生的春秋赋引风气下 诗) 的传播特点等文章,对春秋时期诗流传的特点和意义等作了总结性的研究。 另外,还有许多文章借用了传播学的知识,这使得诗研究具有了某种跨学科 研究的趋势。 第二,针对诗流传方式进行分类专项研究。春秋时诗主要通过赋诗、 引诗等形式流传,因此出现了大量针对这些方式的专项研究。如台湾张素卿 先生的( 左传) 称( 诗) 研究即是此中代表作。 但是,目前对春秋时期诗流传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普遍 忽视了孔予前后诗流传特点的变化,没有对诗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思想变 化进行深刻揭示等,本文将针对这些环节进行详细论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诗的成书 诗歌产生于劳动实践,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宗教等活动密切相 关。从现有诗的创作内容来看,诗的创作群体十分广泛。上至王侯贵族, 下至农夫皂隶,都是诗的作者。当时是如何将这众多作者的作品收集起来广 泛流传的,一直是诗研究的首要问题。 关于诗的搜集与编订,历来有着“献诗”和“采诗”两种说法。成书时 问较早的国语中有献涛之语: 。敌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吏献书师箴,瞍赋, 嚷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献诗的主体是公卿列士,献诗本质在于以诗为载体表达己之谏言,为天子管 理政事做参考。这种说法还可以在诗本身找到内证。小雅节南山中有“家 父作诵,以究王 因。o 之言,意即家父为王诵此诗,以刺王政,此言有力地支持了 献诗说。 东汉代经学家班固则提出采诗之说。其汉书食货志云t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 音律,以闻于天子。” 汉书艺文志亦云: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现风俗,知得失,自孝正也。 班固认为,采诗起到让王者“观风俗,知得失”的作用,它的主体是“行人”, 亦即“采诗之官。他们采诗的方式为“振木铎徇于路”。关于“振木铎徇于路”, 左传襄公十四年在晋师旷与晋侯的对话中有相似的记载: “师旷侍于晋侯。对曰: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 吏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 献艺。故夏书日:“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i 执艺事以谏。”正 镣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 0 0 2 年皈- 第1 1 页。 孔颥达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i 青阮元校刻十三经什琉本1 9 8 0 年版第4 4 1 页 班闻汉书)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1 2 3 页第1 7 0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 在谈话中,师旷援引夏书日:“道人以木锑徇于路”,且不论夏书为 何时人所作,至少在春秋时期的鲁襄公时代已经有“道人”之句,较班固之时, 采诗之意实由来己久。 另外,如果将国语“天子听政”一段与左传襄公十四年“自王以下” 到“百工献艺”一段相比较,不难发现两段除了存在部分用词的区别之外,表达 的意义是相近的。它们共同描述了瞽,史、百工、庶人,亲戚、大夫等通过备自 方式向天子进谏的情形。左传师旷所言有“瞽为诗”一句。它讲的是瞽通过“为 诗”向王者谏言,其形式实质上与国语中献诗是一致的,只是献诗的主体不 同。瞽在国语中是通过“献曲”这一形式进谏的,但虑及古代诗乐舞一体, 献诗自然有曲,那国语中瞽所献之曲与左传中所献之诗也就不冲突了。 这样,在师旷的谈话中实际上同时提到了“献诗”与“采诗”。据此笔者认为,采 诗与献诗不相矛盾,可能为汇集诗的两种渠道。 从诗被汇集起来到诗的成书,中间还应该经历一个编辑的过程。汉 书食货志提到要“献之太师,比其音律”,讲行人采集来的诗歌,要经过“师” 加以音律,通过歌唱让天子听到。对于所献之诗,毛诗故训传云:“明王使公 卿献诗以陈其志遂为工师之歌”。,认为献来之诗要经过“师”的奏乐演唱a 总 之,无论通过献诗还是采诗得来的诗歌,都要经过乐官的加工。乐官在配乐的过 程中对诗进行筛选、润色和记录,是极为可能的。 总之诗通过采诗和献诗两个渠道汇集,经过乐官的编辑而成书,并会随 着乐官的更迭被传承和充实。诗钓成书是诗广泛流传的重要基础,而被乐 官整理的诗更具乐感,更易上口,这对诗的流传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 用。 孔颖达春秋左传止义,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较剿 三经注疏奉1 粥o 哿版,第1 9 5 8 页 t 毛诗睢义轧第5 4 7 贞。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春秋时期诗流传的主要表现方式 春秋时代,许主要通过官学的教授在社会上层的君王、士大夫间传播,其 流传主要表现为歌诗、赋诗、引 诗等。本部分将对这几种方式进行分 析,以展示诗在春秋时的流传状况 ( 一) 歌诗 这里所谓歌 诗,是用于常规礼仪的乐工歌诗。通过在各种仪式上的歌 诗奏乐,诗的内容和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种方式在西周时期就已经 出现,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表现。 歌诗具有固定化、程式化的特点。每个仪式有着相对固定的诗乐相对应, 同一仪式的歌诗奏乐都有一定程序和步骤。仪札乡饮酒礼载; “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西坐,遂授 瑟,乃降。工歌鹿呜,四牡,皇皇者华卒歌,主人献工笙八堂 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主人献之于西阶上乃 问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 由仪。乃舍乐:周南关雎、葛卓、卷耳,召南鹊巢、采蘩、 采苹工告于乐正日: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 这段文字反映出燕享之礼有升歌、间歌、合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奏 歌不同之诗,其所记录诗乐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等则是燕享之礼常见 奏乐,这些都体现出歌诗固定化、程式化的特征。 歌诗还具有等级化的特点。歌诗所用诗篇与所行的仪式规格、参与 者的身份地位有着密切联系。左传襄公四年载晋侯享穆叔事即体现了这一特 点: 。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 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 之三,三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 o 贾公彦忮礼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蘸丰1 9 8 0 年版,第9 8 5 页。 7 山东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吁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 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 对日: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 与闻丈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 敢不拜嘉? 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 皇皇者华,君教使臣 日:“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 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一 穆叔认为肆夏是天了享元侯之时所奏,文王是两君相见之时所奏,超 出了他所应享受的礼遇,因此不拜,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则符合自 己的身份,可以拜谢。诗乐的等级性在此展现无疑。 春秋时代,天子式徽,诸侯征战,权力的下移带动礼的下移,歌诗原本 披赋予的等级规定逐渐被破坏,这种传播方式虽然依然能发挥着它的作用,但已 经越来越不占主导,这时,赋诗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开始出现并呈现繁荣 景象。 ( 二) 赋诗 1 、赋诗的本质特征 赋诗是春秋时期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它依托于聘何燕享的仪式场合, 其目的在于“言志”,表达个人或一国的政治抱负或社会观念。了解赋诗这种 传播方式,首先就得对赋诗的本质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 ( 1 ) 音乐性 诗u j 配乐歌唱,这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那么,赋诗 之时是否是配乐歌唱? 文公四年鲁文公为赋湛露、彤弓,正义即认为赋 诗时要歌唱,其云:“自赋者,或全取一篇,或止歌一章”。班固汉书艺 文志中亦云“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意即以歌咏为形式的赋诗在各国消 失,也承认赋诗的歌唱形式。国语鲁语下载: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丈伯,飨其宗老,而为赋绿衣之三章老请守 t 毛诗止义,第18 4 0 贞。 汉 5 ,第1 7 5 6 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龟r 宣之族师亥闻之日:善哉! 男女之飨,不及宗臣;宗室之谋,不过宗 人谋而不犯,微而昭矣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夸诗以合室,歌以 咏之,度于法矣。一。 据师亥的评价,公父文伯之母的赋诗时“歌以咏之”而“度于法”,说明 这种形式是合乎常规的,更为赋诗时的以歌唱形式进行提供了佐证。 歌唱形式使得赋诗具备了音乐性的特征,然而以歌唱形式进行,并不意 味着一定要奏乐。赋诗多发生于在燕享场合,作为表达个人意愿的方式,它 带有个人化的特征,不同的意愿需要不同的诗篇来表达,即使表达同一意愿, 也可以有很多篇章供选择,因此赋诗时宾主应答有着一定的随机性,甚至有 时可能随着新情况的出现,即兴赋诗。左传昭公二年载晋侯使韩宣子来 聘鲁昭公享韩宣子,季武子赋绵之卒章。韩子赋角弓,当“既享,宴于季 氏”时,新情况出现,韩宣子称赞季武子之“嘉树”,季武子马上以“不忘角弓” 赋甘棠以答之。无论是韩宣子的誉嘉树,还是季武于的巧妙回答,在事前都 是很难预测的,随机性很强,乐队事前肯定不知道季武子会怎样回答,季武子也 不可能等待乐队奏乐之时才回答。由此赋诗时仅歌而无乐也是符合事件发 生逻辑的。 一方面,歌唱形式使赋诗活动具有音乐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宾主回答时 的随机性使赋诗逐渐与配乐分离,这种分离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诗与乐分 道扬镳的命运。 ( 2 ) 礼仪性 诗本与礼有着密切关系。早期的诗,尤其是颂、雅中的郊庙乐歌 即是为宗教祭祀之礼而生。大雅中的文王、大明、思齐,周颂、商 颂中各篇等记述宗族历史,称颂先人功绩,是用于祭典之诗。还有一部分燕享 诗则是配合各种乡饮酒礼、射礼和燕礼的需要而产生,如小雅鹿呜就是宴 客时所用。因此。诗在其产生之初即与礼密不可分,是西周礼乐文明的产物。 赋诗因循了诗与礼的这种紧密关系,呈现礼仪性的特征,成为聘问 燕享之时的重要仪式,成为各国外交活动的重要手段。虽然赋诗多在燕享场 o 国语集解,第1 9 9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却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而足一种政治活动。参加赋诗活动的人物都是 身份高贵的王公士大夫,他们赋诗或者为了表达政治观点,或者为了解决政 治纠纷,都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赋诗为这些政治人物的政治活动提供了礼 仪规范和仪式,正如刘文良先生所言:“赋诗是一种政治功利性很强的用诗形 式,这种形式是礼仪的载体和外化,但又具有借诗言政、赋诗外交和以 诗言志等功能和特点,这就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化的政治外交活动形式”o ( 3 ) 交互性 如上所述,赋诗足一种政治活动,其目的在表达个人或一国之政治观念 和态度,实现各国的交流,因此从功用上说,赋诗是春秋时期的一种有效的 交流手段,呈现交互性特征。 赋诗将诗句作为外交辞令,借以表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 “秋七月,齐侯、郑伯为卫侯故如晋,晋侯兼享之。晋侯赋嘉乐。国 景子相齐侯,赋蓼萧。子展相郑伯,赋缁衣。叔向命晋候拜= 君目:寡 君敢拜齐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郑君之不贰也。国子使晏平仲私于叔 向,日:晋君宣其明德于诸侯,恤其惠而补其阁,正其违而治其烦,所以为 盟主也。今为臣执君,若之何? 叔向告赵文子,文子以告晋侯。晋侯言卫 侯之罪,使叔向告= 君国子赋辔之柔矣,子展赋将仲子兮,晋侯乃 许归卫侯” 卫侯困于晋,齐侯和郑伯为了卫侯来晋国劝说。齐国景子和郑子展先通过赋 诗,称赞晋侯恩泽及诸侯和对晋侯的忠心。在晋侯了解情况之后,嗣景了又赋 辔之柔矣,希望晋侯宽政以安诸侯子展赋将仲子兮以众言可畏劝晋侯。 通过赋诗的斡旋,晋侯同意卫侯回去。在这一外交事件中,诗充当了沟通工 具,通过“赋诗言志”,达到交流目的,最终使事情圆满解决。 赋诗要求双方的互动,即一方传达的信息必须为另一方获知并做出反应, 达到交流的目的。赋诗观志即是赋诗交h 性特征的表现之一。赋诗 对于赋诗之人来说是“言志”对于接受者来说则可以为“观志”。赋诗 观志最著名的事件即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盂观郑七子之志: 刘文良春被赋洋:( 诲) 之传播接受史上的独特景观,第1 l 届许绎国际学术研对会论文集,学苑出 版社2 0 0 2 版,第i 7 9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郜伯享赵盂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 赵孟日: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赋草虫赵孟日:善哉,民之主也! 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 鹑之贲责赵孟日:床第之言不逾闺,况在野乎? 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子西赋黍苗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 子产赋隰桑 赵孟日:试请受其卒章。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日:吾子之惠也 印段赋蟋蜱。赵孟日:羔哉,保家之主也! 吾有望矣。公孙段赋桑扈。 赵孟日:“匪交匪敖”,福将焉往? 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 卒享。 文子告叔向日: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力宾荣, 其能久乎? 幸而后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 文子日: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惠降印氏其次也, 乐而不荒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一 资料中郑子展、伯有等人通过赋诗表选自己的意图,而赵孟则有意识地 通过他们的赋诗来观志,实现了赋诗者和接受者的交流。 赋诗交互性特征的表现之二乃是双方赋诗以对即双方都通过赋诗 来实现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方式在左传中最为常见。如左传,成公九年 载: “夏,季文子如宋致女,复命,公享之赋韩奕之五章穆姜出于 房,再拜,曰:大走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 也敢拜大夫之重勤又赋绿表之卒章而入。 季文子赋韩奕之五章,“喻鲁侯有阙父之德,宋公如韩侯,宋土如韩乐”。, 穆姜“闻文子言宋乐喜”,所以出来拜谢,并赋绿衣卒章取其“我思古人,实 获我心”。之义以喻文子之言深切己意,响应季文子所赋,实现了双方的互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赋诗的本质特征概括为音乐性、礼仪性、交 互性三点。其中,交互性是其晟重要的特征,它使得赋诗具有很强的现实功 用,同时显示出味诗强大的传播效力。 2 、从歌诗向赋诗的过渡 春秋左传正义,第1 9 0 5 页。 同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面提到的歌诗行为与赋诗行为有着很多相似点,如它们都依附于 诗乐,都具有礼仪性的特征等,所以在研究中很多人将歌诗等同于赋诗, 但实际上这是不台适的。通过对赋诗本质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到赋诗与 歌诗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具有。交互性”的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歌诗 与赋诗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左传、国语中有四例歌诗的记载: ( i ) 左传襄奢四年:“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 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 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日:予以君命辱于敞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 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 对日:三夏,天 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 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 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 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日:“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 询,咨礼为度,咨事力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事又见国 语鲁语下 ( 2 ) 左特襄公十四年:“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 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 l 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 戚,孙蒯八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 初,公有嬖妾,使师曾诲之琴,师曾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敌师曹欲歌 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蒯惧,告吏子文子日:君 忌我矣,弗先。曲死。” 【3 ) 左传襄公= 十八年:“庆封归,遇告乱者。丁亥,伐西门,弗 克。还伐北门,克之入,伐内宫,弗克反,陈于岳,请战,弗许,遂来 奔。献车于季武子,美泽可以鉴。展庄叔见之,日:车甚泽,人必瘁,宜其 亡也。叔孙穆子食庆封,庆封汜祭。穆子不说,使工为之诵茅鸥,亦不 知。既而齐人来让,奔昊。吴句余子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子服惠伯谓叔孙曰:天殆畜淫人,庆封又富矣。穆子日:善人富谓之赏, 淫人富谓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 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4 昊公子扎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 之歌周南召南,日:美哉! 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 之歌邶瓢廊,卫,日:美哉渊乎! 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 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见舞韶湮者,日:圣人之弘也,而犹 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日:美哉! 勤而不德,非禹, 其谁能修之? 见舞韶箭者。日:德至矣哉,大矣! 如天之无不帱也, 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 请已。” 在这四例歌诗中,前三例歌诗已经不同于传统歌诗。第( 1 ) 例 晋悼公使乐工为穆叔歌诗三篇,穆叔仅拜一次。虽然此例被笔者在上文中用 来证明歌诗的等级性,但是其形式与传统歌诗已经有了区别。传统歌诗 的诗章有着客观的规定性、规定性而晋悼公使工歌肆夏之三和文王之 三之所以受到穆叔的质疑,认为不符合身份,就是因为它融入了晋悼公的主观色 彩,具有悼公的主观意志。这种主观性使得此次歌诗具有“言志”之功效, 表达的是晋悼公对穆叔的敬意。在歌鹿鸣之后,穆叔获得了“君所以嘉寡君” 的信息,进行拜谢,实现了和晋侯的沟通。由此看来,此例歌诗符合赋诗 的本质特征,应该归于赋诗范畴。而穆叔对诗篇等级性的议论,说明传统歌 诗的影响依然存在,体现了歌诗在向赋诗过渡的状态。晋侯这种主 观违礼行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诗与礼乐分离的趋势。 第( 2 ) 铡师曹为卫献公歌巧言之卒章,意在通过此章之义“怒孙子” 达到向卫献公报复的目的,因此本例虽为乐工歌诗,实则实现交流之目的,属 于赋诗范畴。第( 3 ) 例也是如此。据( 2 ) 例“公使歌之,遂诵之”一句, 可以得出歌与诵之意并无太太差别,同于穆子使工歌茅鸥。穆子使工诵茅鸱, 表达了对庆封不敬的不满,也应同上两例一样,归于赋诗之列。 第( 4 ) 例歌诗与前三例不同。季札在鲁观乐,是因为“周礼尽在鲁”, 鲁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包括周乐在内的周札。季札请观乐,是出于欣赏学习的目 的,不存在言志、观志的问题,因此应该属丁二传统歌诗范畴。值得注意的是, 季札的评论不仅有对乐曲的赞美,也有对诗内容的评价,包括“忧而不困者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 乎”等。这种评价,带有“参时政、知其兴衰”。的意味,为一般只重乐章之意的 传统歌诗注入了新的内容,符合时代的潮流。 总之,左传所载四例歌诗,前三例由于主观因素的介入实现了传统歌 诗向赋诗的过渡。而季札观乐虽属于传统歌诗范畴,却被注入了新 的时代内容。 3 、赋诗活动的启示 据左传,国语等的记载,赋诗活动大约兴起于春秋中期繁盛于 襄、昭之时,在定公时走向衰落。赋诗活动的兴衰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1 ) 赋诗的兴盛,促使春秋入发掘诗辞章之义。赋诗是一种交 流对话的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了解诗章这种话语的涵义,否则交流是无 法进行的,因此,对诗辞章之义的阐释势在必行。总的来说,赋诗活动 中春秋人对诗辞章之义的发掘呈现两大特点: 首先,人们对诗中各篇之意已经达成共识,具有了一定稳定性。这是 赋诗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种共识,赋诗就如同对牛弹琴,无从进行。 看下面两则材料: 左传文公三年* :“晋髂兵无礼于公也,请改盟。公如晋,及晋 侯盟。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日:”国爱命于大国, 敢不慎仪? 君贶之以太礼,何乐如之? 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 辞。登成拜公赋嘉乐。” 左传昭公十七年:4 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 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日:不有以国,其能久乎? ” 第一则赋诗发生在文公三年,这是左传中所录时间较早的赋诗, 晋侯赋菁菁者莪,取“既见君予,乐且有仪”之义,以君子赞鲁文公。第二则 赋诗发生在昭公十七年,这属于左传所录时间较晚的赋诗,小邾穆公 赋菁菁者莪,亦取其“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之义,赞季平子为君子。虽然这 两次赋诗时问相距较远,对于菁菁者莪取义却没有变化,可见当时诗 杜预春秋经拈集解,上海占赭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1 2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章之义是基本稳定的。这种稳定性大约源于相似的官学教育。 其此,人们开始偏离诗的原始义而用引申义。这是赋诗断章取义的 必然结果。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葵以“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作 为自己有力的论据,这说明在当时断章取义成为赋诗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赋 诗断章借助于比附象征思维,将诗义与赋诗的情境相联系,使得诗 的引申义得到开发。左传文公十三年云: “郑伯与公宴于柴。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日:寡君未免于此。文子 赋四月。予家赋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 拜。” 子家赋t d , 维鸿雁,取诗中“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爱及矜人,哀此鳏 寡”。中“鳏寡”之意自比郑国,希望鲁侯从中斡旋,不避辛劳;季文子赋小雅四 月,取诗中“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之引申义,以喻鲁侯刚从晋国来,旅途劳 顿,这种取义已经与原诗的意义产生了很大区别。诗义的偏离是由诗的原 始义是有限与人之“志”的无限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但这种偏离,并没有引起很 大交流困难说明它仍然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因此只要细心体察便能理解。赋 诗对诗引申义的开掘使诗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更有利于诗 的传播。 ( 2 ) 赋诗的兴盛,源于诗与礼乐的密切关系,同时又造成了诗 与礼乐的分离。笔者在前面有关赋诗本质特征的论述中已经提到,周代礼乐 制度深入人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礼乐有联系,诗从其产生之初就在宗 教祭祀中与礼乐相合,这促使带有音乐性、礼仪性特征的赋诗形式的出现。 但是,赋诗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与礼乐产生矛盾。 首先,赋诗中存在很多违礼行为。原来用于天子之礼被扩大到了诸侯、 大夫。如上文所提襄公四年晋悼公使乐工为穆叔歌诗之事,就穆叔即认为不 合礼。左传文公四年载: “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日。不辞,又不答赋。 使行人私焉。对曰: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毛诗正义,第4 ,l 页。 毛诗j e 义) ,第4 6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宁武子不答赋的原因就是因为鲁文公赋湛露彤弓是僭礼行为,自己只 能采取不笞来抵制。 如果说违礼行为在赋诗初期还受到某些抵制的话,那到了赋诗繁盛 时期,所谓僭礼已经成为习以为常之事了。如襄公八年季武子赋彤弓,昭公二 年韩起赋我将,昭公十七年季平了赋采菽等,部属于僭礼,却没有遭到任 何异议,完全被人们接受。赋诗中出现的大量违礼行为使得诗原来与 礼在形式上的联系被弱化。 其次,赋诗对诗辞章之义的追求导致对乐章之义的忽略。辞章之义 远比乐章之义丰富,对于以交流对话为终极目的赋诗活动来说,对辞章之义 的发掘更有价值和意义,而乐章之义固定化和规定性使其不适应赋诗的要求。 伴随着违礼行为的出现,诗依据音乐规定的等级性遭到破坏,诗的乐章之 义逐渐被忽略。与此同时,赋诗时寅丰回答的随机性使得配乐也逐渐缺失, 这样,诗与乐走向了分离。 总之,赋诗的兴盛,使诗与礼乐在形式上走向分离。这种分离现象的出 现,与诗用途的改变有关。西周时期,诗为祭祀而生,在祭祀中与礼乐相 联系,具有浓厚的宗教性质。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神人易位,人 的位置上升,诗的宗教之用也随之为社会之用所取代,成为人“观风”、4 言志” 工具,此时因宗教而连结的礼乐便成为多余之形式。赋诗活动是诗社会 之用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赋诗兴盛的过程中诗与礼乐分离在所难免。 ( 3 ) 赋诗的兴衰之因 第一,赋诗的兴褒与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关系。自春秋 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方针之后,刷王室受到了表面的尊重,他 所代表的礼乐制度得到了形式上贯彻。在此后的一百年间,周礼成为维护社会稳 定的重要力量,以礼仪性为特征的赋诗作为一种和平外交方式顺应了时代要 求。然【l i ,鲁昭公后期,周王室的内乱,使其失去了利用价值日益强大的晋国 最终抛弃了周王室,扯下了尊王的幌子,出现“城周”之事。周王室的影响和作 用几近丧失,礼乐制度面临着土崩乩解的命运,竞于道德的时代开始向逐 于智谋,。争于气力战国时代过渡。丽这一列颠复周礼、使社会秩序发生重大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变革的事件,皆发生在耆定公前后”。,赋诗之风也随之在经历了襄、昭繁盛 之后于鲁定公时走向了衰落。 第二,正如在第( 2 ) 点中所提到的那样,赋诗活动源于诗与礼乐的 密切关系,随着赋 诗自身的发展,与礼乐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就是赋诗的不断发展,逐渐破坏了自己存在之根基礼乐,其走向衰落是 必然的。 ( 三) 引诗 除了歌涛、赋诗之外,引诗也是春秋时期诗流传的重要方式, 它以独特的方式和特点成为春秋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生命力最为持久的传播方式。 l ,春秋时期引诗概况 根据董治安先生对左传引诗的统计,春秋时期的引诗大致呈现 以下两个特点: ( 1 ) 引( 诗活动涉及的区域广泛。晋国地处中原,长期占据霸主地位,与 各国交往频繁,因此晋国引诗的人数和次数晟多,共3 4 事,2 3 人。鲁国次之。 1 7 事,9 人。这与鲁国悠久的古文化传统、丰富的古籍以及左传作者本身为 鲁国人有关。秦、楚虽身居边睡,却不乏引诗之事。这说明秦、楚在春秋时 代就与中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且秦、楚皆有称霸之野心,学习中原文化是必 要的。燕、吴、越虽无记载,但通过吴国季札赴鲁观乐时的精彩评价可以看出, 他所受到的诗之熏陶一定精深。左传中对此三国引诗情况的失载,可 能与作者的眼光和视野有关。总之,在春秋时代言语引诗涉及的区域的特点, 一方面说明了诗的影响范围广大,一方面也促进了诗的流传。 ( 2 ) 所引篇l q 涉及风、雅、颂。其中,引大雅、小雅次数最多,分别 为4 3 次和4 0 次。颂次之,国风最少。这可能是因为国风的地域性特色浓重,不 能为各国士大夫一一熟识,相反雅、颂则反映的多是周王朝之事,流传和 接受的范围较广。 2 、引诗的分类 马银琴春秋时代赋引风气下 诗) 的传播与特点,t 中国诗歌研究2 0 0 3 年版,第1 6 4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了解春秋时代引诗基本情况之后,我们可以按引诗目的进行分类, 对引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引诗可以分为证事、言志两种 类型。 ( 1 ) 引诗证事。这是引诗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人们通过引诗来 充实自己的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引之诗的位置非常灵活,有的在论证 之前“先引以发其下”,如左传襄公八年载子驷欲从楚之言: “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蠕,子展欲待晋。子驷日:嗨周 诗有之日:“俊河之清,人寿几何? 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谋之多族,民 之多违,事滋无成。民急矣,始从楚,以纾吾民。晋师至,吾又钛之教共 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牺牲玉帛,待于二竞,以待强者而庇民焉。 寇不为害,民不罢病,不亦可乎? ” 有的在论证之后,达到“后引以承其上”的效果,如左传僖公十五年 载韩简论及晋献公之时,引诗即在句末;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及惠公 在秦,日: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 韩筒侍,日:龟,象也;筮, 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乃可数乎? 史苏是占,勿从何益? 诗日:“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傅沓背憎,职竞由 人。 引诗证事通常有摭句证言、意解以申其意两种用途。摭句证言即在证事 过程中,取诗中一句或多句语言来丰富论证。这种形式灵活多变,在引涛 中十分常用。如左传僖公五年载晋士荔在论修城中就引寺中之句: “初,晋侯使士蔫为= 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 让之。士葛稽首而对日:臣闻之,无丧而威,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 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 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 何以事君? 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 之? 三年将寻师焉,焉用真? 退而赋日:狐囊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意解以申其意是引诗的另种用法。在这种形式里,引用者不仅引诗 中之句,更对其加以丰观之理解,以达到更好的论证效果。左传宣公r 六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z i : “三月,献狄俘晋侯请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 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日:【玉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 谓也夫。诗* 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 上,则国无幸民谚日:。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一 晋羊舌职在议论中所引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春秋 人的引用中十分频繁,一般指向谨慎行事。然而羊舌职议论的核心是善人,如果 只是摭句而论。容易产生歧义,因此羊舌职在引诗之后,加上自己理解之意 即“善人在上也”,明确了诗旬的指归,使得议论更有有力量和针对性,这正 是“意解以申其意”形式所要达到的效果。 ( 2 ) 引诗言志。受赋诗言志思想的影响,春秋人的引诗中也有 借助诗章来委婉表达己志的事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云: “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日: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跛,赦其不用 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君之惠也所获多臭,敢辱高位以速官谤 请以死告诗云:“翘翘车乘,招我以日,岂不欲往? 畏我友朋。”使为 工正” 面对齐侯的聘请,陈敬仲取诗中“岂不欲往? 畏我友朋”之意,婉转的 表达了自己推辞之意。在左传中这样的例子还有昭公元年晋乐王鲋引小曼 之卒章、定公十年驷赤称扬水卒章以表志等。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引诗言恚在功效上同于赋诗。与赋诗交流手段的特,征是相似的,只是 没有赋诗音乐性、礼仪性的特征。这种言志方式的出现,一方面是受赋诗 言志思想的影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