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绽放生命的色彩——论非理性视阈下的教育.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绽放生命的色彩——论非理性视阈下的教育.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绽放生命的色彩——论非理性视阈下的教育.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绽放生命的色彩——论非理性视阈下的教育.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绽放生命的色彩——论非理性视阈下的教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绽放生命的色彩——论非理性视阈下的教育.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回归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客观、全 面、辩证地认识非理性及非理性视野下的教育,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重要问题。 教育作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事业,理应担负起 这一时代重任。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精神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 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教育对象的精神发展的自 然过程,完整的教育理应关注人的非理性,不应该忽视人的非理性的存在。因此, 应将非理性纳入塑造完整的人这一视野进行考察和辨析。 从非理性的视野去思考教育无疑是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发展与探索的有益尝 试。在教育中引入非理性,以完整的人和现实的人来反对传统唯理性教育中的高 度抽象的、绝对化的理性的人,实现个体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发展,这是本论文 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要将非理性引入教育,就必须先对非理性作进一步 的认识和了解。 论文第一部分识读非理性。首先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对中西方哲学中的 非理性蝗论予以梳理,感悟历史变迁、文化和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影响;然后对非 吨 理性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非理性具有认识论、意识论和人 性论三个层面的含义;具有非逻辑性和突发性、情绪性和非语言性、整体性和创 造性特征。在这部分的最后明确界定了本论文中非理性的内涵:人的非理性是指 人的精神所特有的、与理性相对的、在心理上表现为本能意识,在认识上表现为 主体的非逻辑认知形式和认知功能的要素的总称。它可以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 指人的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包括人的意志、欲望、情感、情绪等;另类是指人 的非理性的认知形式和认知能力,包括人的直觉、灵感、顿悟等。 论文第二部分在对非理性理论梳理和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非理 性视野下的人和教育,并剖析了现实教育对非理性遗忘的原因和非理性思维对个 体生命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意义,为非理性关注下的教育的理想建构提供理论依据 和现实依据。首先,综合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对非理性发生机制的阐释, 认为非理性客观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理性孕育于非理性之中;人的本质是理 性和非理性的统一。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了非理性思维对个体生命成长发展的 重要作用:激活个体生命创造性思维;展现个体生命独特性;唤醒个体生命主动 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理论对现实问题予以对照,认为教育对非理性的遗忘,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性的僭越;教育的工具化;人性的异化等三个方面。由此 得出,非理性视野下的教育是完整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实问题也需要 我们对教育的理念做出反思和建构。 论文第三部分在对以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非理性关注下的教育进行了设 想。主要从关注完整的教育,善待个体生命非理性的发展;关注教育中的生命体 验,激发个体生命非理性的活力;关注教师的非理性,点燃个体生命非理性的火 种;倡导人文精神的课程,唤醒个体生命非理性的意识;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 释放个体生命非理性的潜能;感悟生命之美,提升个体生命非理性的境界六个方 面进行论述。 在结语部分笔者提出,只有在教育中关注人的非理性,保持理性和非理性之 间的张力,才能使冷若冰霜的“单面人”走向激情四射的完整人,才能使生命之 花更加绚丽多彩。 关键词:个体生命;非理性;教育 i i a b s t l a c t n o w a d 昌【y st h er e t u n lo ft h eh u m a l l i s t i cs p i r i tb e c o m e st 1 1 ec a l lo fm ea g eo n c e m o r ew i t l l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c ea i l dt e c l l i l o l o g y i ti sas u b s t a l l t i a li s s u e w i t l lm ec o n s d i c u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0 fn l et i m e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i r r a t i o n a la t l d e d u c a t i o nf r o mm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m t i o m l i t yo b j e c t i v e l y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1 1 d d i a l e c 石c a l l xa sac a u s eo f p r o m o t i n gt l l el i f eq u a l i t ) ra n dl i “n gv a l u eo fh 眦n a l lb e i n g a r l dp a y i n g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m es p i r i t u a ll i f eo fh m n a nb e i n g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 s h o u l d e rt h i si m d o n a n tt a l e so ft h et i m e s b o t ht h ei r r a t i o n a la n dr a t i o n a la r et h e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c o m p o n e n t so ft t l eh 岫a ns p i r i ta n dw i s d o m 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j l t f b u n d a t j o n s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i st l l en a t m lp m c e s so ft l l e s p 谢t u a l d e v e l 叩m e n to f 血ee d u c a t i o n a lt a 唱e t t h ei m e g r a t c d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b ed e e p l y c o n c e m e dw i t ht h e a n si r m t i o n a la n ds h o u l dn o tn e 百e c tm ee x i s t e n c eo fi t h e n c e t h ei r r a t i o n a ls h o u l db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i l dd i s c 血n i n a t e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m b u i n g t h ei n t e g r a t e dp e o p i e t or e n e c to n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cv i e w p o i mo ft l l ei a t i 仰a l i su n d o u b t e d l ya b e n e f i c i a la t t e m p tt of m h e rd e v e l o pa i l d e x p l o r et h ec o 皿o t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 u s h e r i n gt h ei r r a t i o n a l i ne d u c a t i o n ,锄du s i n g 廿l ei n t e g r a t e dp e o p l ea 1 1 dr e a l i s t i c p e o p l et oo p p o s et h ea b s t r a c ta n dr a t i o m ip e o p i ei n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t or e a l i z et b e h 删o n i o u sd c v e l o p m e n to fb o t hr a t i o n a l i t ya i 】dm ei m t i o n a lo fi n d i v i d u a l s ,w h i c hi s t h j st h e s i si sm e o r e t i cb a s i sa n db a s i co r i e r l t a t i o no fv a l u e t oi n n d d u c em ei r r a t i o n a l i n t oe d u c a t i o na r em u s tf h r t h e ru n d e r s t a i l d 1 ei r r a t i o n a lf i r s t l y t h ef i r s t p a no ft h i st h e s i s ,i r l t e r p r e 诅t i o no f 也ei r 栅o n a l ,f l r s ts l l r v e y s t h e m e o r i e so ft h ei r r a t i o n a li nb o t h c h i n e s ea i l dw e s f e m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l “e r a t i i r c , e x p e r i e n c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 ,c u l t u r a li n n u e n c e su p o ne d u c a t i o n ;a n dm e ne x p o u n d sa i l d i i i a n a i y s e st h e c 0 1 1 1 1 0 t a t i o na n de s s e n t i a la n r i b u t e so ft h ei m t i o n a l ,h o l d i n gt h a t i l t a t i o n a l i t yh a sat h r e e t i e r e dc o 衄o t a t i o no fe s p i s t e m o i o g y ,i d e 0 1 0 9 yt h et h e o r yo f h u m a nn a t u r e ,a n dh a st h e 删b u t e so fi l l o g i c a l i 吼u n e x p e c t 觚c e m o o d ya n d n o n 。v e r b a lf e a t l l r e ,a n di n t e 酣t ya n dc r e a t i v i t y ,t h ce n do ft h i sp a ne x p l i c i t l yd e 矗n e s t l l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i 啪t i o i l a l t h ei i t a t i o n a lo fh u m 锄r e f e r st o 恤eg e n e r a l t e 珊o f t h ei n s t i n c t i v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p s y c h o l o g ya n dt h e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o ft h ei l l o g i c a l c o g l l i t i v ef o r i i la n df u n c t i o no ft h es u b j e c ti nc o g l l i 曲nw h i c hi s 恤c h a r a c t e i j s t i co f t h eh u m a l ls p 埘ta 1 1 di s0 p p o s i t et or a t i o n a l i 吼t h ei 肿t i o n a lo f h u m a i lc a i lb ed i v i d e d i n t ot w os p e c m c 妙p e s ,a r er e f e r st o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h e n o m e n o no f 上n l m a t l i n c l u d i n gh u m a t l 谢l l ,d e s i r e s ,f e e l i n g s ,e m o t i o n s ,a t l ds oo n ;t h eo t h e rr e f c r st ot h e c o g n i t i v ef o 珊a n da b i l i t yo f h 岫a 1 1 ,i n c l 删n gh 眦a ni n t u i t i o n ,i n s p i m 廿o na 1 1 ds o f o n l l t h es e c o n dp a no fm i st h e s i s ,o nm eb a s i so fs l l r v e y i n ga n dk 1 1 0 w i n gm em e o r i e s o ft h ei 删i o n a l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a l y s e sa n de x p o 吼d st h cp e o p i ea n de d u c a t i o nf b ma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r r a t i o n a l i t y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w h yt h ep r e s e n te d u c a t i o n n e g l e c t st h ei m t i o n “肌di t sg r e a ts 培n i f i c 肿c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ma n dg r o 、 吨ho f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l 侬! , p r o v i 出n g m ei d e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c o n c e m e d、i t h i r r a t i o n a l i t yw i t h b o t h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b a s i s f i r s t ,m i sp a ni n t e r p r e t sm e o c c u r r e n c e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i r r a t i o n a ls y n t h e s i z i n gs u c hs u b j e c t sa sp l l i l o s o p h y , p h y s i o l o g y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h o l d st h a tt h ei r r a t i o n a le x i s t si nt h eh u m a ns p i r i t u a l 、v o r l do b j e c t i v e 】y ,r a t i o n a l i t yi sc o n t a i n e di nt t l ei r r a t i o n a l ,a n dt h ee s s e n c eo f h u m a 王1i s t h eu i l i t yo ft h em t i o n a la i l di r r a t i o n a l a n dt h e nm i sp a r te x p o u n d s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o f i a f i o n a l i t yi nt h eg m 、v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l l ei n d i v i d u a il i f e 劬mt 上1 r e ea s p e c t s : a c t i v a t i n gt h ec r e a t i v et h o u 曲to f t b ei n d i v i “a ll i f c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i t su n i q u e n e s s ,a n d w a 虹n gi t si 枷n s i cm o t i v ef o r c et oa c t i v e l yd e v e l o p i ta l s oh o l d st :l l a t o nw h a tt h e p r e s e me d u c a t i o nn e g l e c t st h ei r r a t i o m li sm a i n l yt h ef o l l o w i n gt l l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l o s s o fr a t i o n a l i t y ,t h ei n s t m m e mo fe d u c a t i o 玛a n dt h ea l i e n a t i o no fh 岫a nn a t i v e , c 0 n s e q u e n t i y ,e d u c a t i o n 舶ma 1 1i r r a t i o n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i st h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c o m p o n e n t o fm ei m e g r “e de d u c a t i o n ;t h ep r o b l e m si nr e a l i t ya l s or e q u i r eo l l ri n t m s p e c t i o na n d c o n s t n l c t i o no fo u re d u c a t i o n a lc o n c e p t t h et h j r dp a r to ft h i s 血e s i s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a b o v e - m e m i o n e da n a l y s i s , a s s u m e sm ee m i c a t i o nc o n c e m e dw i t ht h ei r m t i o n a l ,e x p a i l d i n g 矗d ms i x a s p e c t s , n 锄e l yc a r i n ga b o u ti m t i o n a l 时o fm ei 1 1 d i v i d u a l1 i f c ,c a r i n ga b o u tm ee x p e r i e n c eo f l i f ei ne d u c a t i o n ,c a r i n ga b o u ti r r a t i o n a i i t yt 1 1 i n k i n go f t h et e a c h e r s ,t i l ec u r r i c u i u mw i m t b eh u i n a n i s t i c 印i r i t ,p r o d u c j n gar e l a ) ( e d 舳o s p h e r e ,a n de x p e r i e n c i n gt 1 1 eb e a u t yo f l i f c i nm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n ,t h ew r i t c rp u t sf o n v a r dt h a t ,o n l yj fw ep a yc l o s ea n e n t i o n t om ei r r a n o n a lo fh u m a ni ne d u c a t i o na n dm a i n t a i nt h et e n s i o no fb o t h 廿i er a t i o n a l a n di r t a t i o n a l ,c a nap a s s i o n l e s so n ed i m e n s i o n a im a 几b e c o m ea ne n t h u s i a s t i co n e a i l dt h en o w e ro fl i f cb e c o m em o r eg o 唱e o u s k e yw o r d s :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也ei 玎a t i o a l ;e d u c a t i o n v y i 1 0 6 9 z | ; | l 粪鋈:攀攀藜攀攀蒸攀鬻鎏l 攀攀辫 攀菇芋抽 学岳藉暑 学位菇蒜菇) | 鎏名:起牡移 2 口口z 卑月l g 日 妊盏:请在相应的“口”内划“”。 引言 人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非理性的存在。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是一个 温情脉脉的存在,是一个喜怒哀乐的存在,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存在。在个体人 的生命中,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机器人,生命之所以如花一样 的绽放就在于它有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的冲动! 从字面上看,非理性就是“不是理性”。那么“不是理性”等于“不要理性” 么? 等于“否定理性”么? 等于“丧失理性”么? 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学术界, 人们有意无意地把非理性理解为低贱、野蛮、疯狂或者荒谬。“非理性之所以成为 如此贬损的断语,一方面是由于一开始它就被放在与理性对立的位置上,更重要 的原因是混淆了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的界限,把非理性主义的罪名统统加在非理 性的身上。正是这种对非理性的狭隘的理解,影响了作为理论、科学意义上 的概念的确定,遮住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视野。”。 “现代教育方面拥有传递知识、选择人才的高效率,体现出与现代化进程 相一致的工具理性功能;另方面,又日渐显露出与生命意义相悖的内在矛盾,。 使教育内含的价值理性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情感,以其与个性生命活生生的 联系,以其比逻辑一理智先在的地位,以其作为人的动力系统的优势,打开了非 理性的道路。也就是说,知识和认知学习,如果不伴随积极的情感活动,它对人 的生命价值、对社会的功效都是不能实现的。上个世纪6 0 、7 0 年代以来,世界性 的教育反思已经先后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忘掉了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 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必须从工具理性、唯理 性的片面取向回到完整理性上来。” 上个世纪6 0 、7 0 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及 欧洲的十多个国家纷纷开始实施情感教育。尽管各国对自己的情感教育界定不尽 相同,但共同认为,教育不仅要关心个体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个体接受教育 。夏军著:非理性世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9 8 年版,第2 - 3 页。 o 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教法1 9 9 9 年第l 期。 l 时有什么感受,希望个体产生与学校、老师、同伴积极合作的态度。使个体不因为 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割断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社 会性情感、自然宗教情感及审美情感。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精神情感不 发达、直接印象积累贫乏的情况下,机械地掌握大量知识必然造成人的感受萎缩。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课题研究也早已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在一定的年龄以前,逻 辑思维的发展与非逻辑思维的发展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因此,我们主张应珍视、 保留人生命早期敏锐的感受能力、强烈的感受欲望及其细致性和独特性,不要急 于将这一丰富的感知纳入冰冷的逻辑运演和概念之中,牺牲了个体天真、热情的 社会感受和审美感受。”。 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教育对象的精神发展。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精 神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作为完整的人所 独有的属性,理性与非理性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而在唯理性支配下的教 育却往往桎梏于理性目的,漠视非理性,致使人的发展异化,丧失了个体的独特 性。非理性是一股涌动的生命之流,奔行于规则和秩序之外,却又在暗中不断影 响人的精神活动。教育以人的精神为对象,非理性客观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精神世界中,完整的教育理应关注人的非理性,不应该忽视人的非理性的客观存 在。因此,应将非理性纳入塑造完整的人这一视野进行考察和辨析。在教育活动 中,人的非理性应该得以尽情的外玑和确证,使人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 严,从而领悟自身存在的生命意义。 一、识读非理性 ( 一) 非理性的历史向度 1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梳理 整个西方哲学史可以看作一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分野和碰撞的历史。“在 。朱小蔓:虬暗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 教法1 9 9 9 年第1 期。 2 原始思维中理性与非理性是浑沌统一的: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与非理性在精神 层面上分化了,但却在现实的层面上统一起来;在中世纪哲学中伴随着理性的沦 落,非理性的信仰是以理性化的形式表现的;在近代哲学中,伴随着理性的高扬, 非理性是以人的主体性的存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当代哲学中伴随着理性逐渐走 向抽象化和绝对化,非理性又义不容辞地走出来对理性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消 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非理性的理论形式、非理性结构和非理性因素都是以理 性的形式表述的。”国 古希腊哲学的非理性观带有先验的神秘色彩。在古希腊人看来,世界是由神 的理性支配的,是依据逻各斯运行的合理的存在结构,人类的理性是神的理性或 世界理性的一粒种子,因而人可以通过理性把握世界的本质。然而,即使在崇尚 逻各斯的古希腊哲学中,也已经注意到人类的非理性成分了。在苏格拉底的审美 思想中,他极力主张艺术作品的创作完全受灵感的支配,不能将它归结为理性知 识:同时,他指出只有灵感即非理性知识的激情才体现艺术作品的特殊本质。柏 拉图作为一个先验的唯理论者,在大谈以理性治国之时,也肯定了非理性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智、意志、欲望三种德性,其中意志和欲望就是非理性。柏 拉图还认为生命律动是人类灵魂中理性和非理性斗争的结果,他也发现了在获得 真理的过程中情感和意志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就是柏拉图经常谈论的知、情、意 三者的关系问题。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并非都是理性,它既有理 性的部分,又包含非理性的部分,即感情、欲望和嗜欲。一个有德性的灵魂是一 个很有条理的灵魂,其中的理性、感情和欲望保持正当的关系。由此可见,非理 性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精神现象得到了先哲们的承认和研究。 “先验的非理性观所具有先验的神秘色彩以及对理性的过分崇尚孕育了宗教 非理性观。古罗马的新柏拉图主义将柏拉图的先验理性( 理念) 宗教化,认为只有 直觉才能把握绝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神秘的“太一”。新柏拉图主义的宗教神秘 主义性质,使它成为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理论来源,成为先验的非理性观过渡到宗 。何颖著: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4 7 页。 3 教非理性观的中介和桥梁。”。在中世纪哲学中,伴随着理性的沦落,非理性的信 仰是以理性化的形式表现的。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核心是确立了对上帝的信念,纯 属非理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将逻辑与理性的思辨方法引入神学,并用于证明上 帝的存在。然而上帝是唯一的存在,因此理性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只能绝对地、 无条件地信仰。在托马斯阿奎那看来,人类把握上帝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理 性的,另一种是非理性的,其中信仰这种非理性的方式高于理性的方式,是根本 把握上帝的方式。可见,在非理性信仰“专制者”那里,信仰所表现的人的主体 地位和主体性被消解了。理性和非理性都仅仅是虚词,只有上帝才是真实的存在。 然而精神的发展又有着自身的规律。在唯名、唯实的争论中我们看到,唯名论体 系中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经验论的认识论滋生了与宗教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背道 而弛的思想因素,这标志着经院哲学的衰落和理性的复归。但宗教哲学内部也存 在非理性和理性之争,宗教哲学内部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表现为理性和信仰、意 志的关系。 “经过1 7 世纪的思辨理性观和经验理性观、1 8 世纪的政治理性观以及1 9 世 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全理性观这些中问环节,在现代,人本主义非理性观终于取 代了中世纪宗教非理性观。”。以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而名声大振的叔本华,以 其悲观主义的生存意志主义开肩了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先河。他强调将人的情感、 意志等非理性活动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并强调非理性活动对存在和认 识问题起着决定作用。比叔本华稍晚的尼采认为,以往哲学将逻辑虚构的理念作 为本体,并将这个虚构的理念世界当作“真正的世界”,违反自然、贬抑生命、疏 离人生。尼采还认为日神和酒神分别象征着自然和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命本能和 原始力量,日神象征着人类的外观的幻觉力量,酒神则表现出狂烈惊骇的情绪放 纵力量。尼采劝告人们不要相信这种以反对生命为目的形而上学和看不出任何生 命迹象的“理性世界”。他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的本真的世界即非理性 世界,并运用酒神精神对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进行了改造,创造了自己的本体 。吴宁著: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武汉 。吴宁著: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5 页。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7 页。 4 论“强力意志说”。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世界的本质,是人存在的 基本形式。具体表现在: 首先,强力意志是人的生命中固有的力量意志,是原始的自然生命力和本能 冲动,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尼采在希腊悲剧艺术的酒神精神的昭示下,发现了 隐藏在人的生命至深之处的一种满溢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亦即人本来的内在的自 然生命力。尼采认为,这种生命力是人存在和活动的强大力量,尼采抓住了这一 力感,“把酒神精神变为一种哲学激情”,。形成了强力意志这一哲学概念。他用 强力意志来说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 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关乎人的深层存在,是人的本质。同时,他把强力意志 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认为世界万物的生生不息的永恒生成是强力意志的表现。“这 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此外无他,而你们自己也是这个强力意志,此外无他”。 其次,强力意志是思想意志之力,是超越生命力量之上的强力感,是人追求 意志和创造价值的驱动力。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是为了求生而存在,不能很好地解 释人的行为。尼采不仅仅充分肯定了人生命本身存在的意志,而且认为生命意志 具有超越自身的力量感,这种强力就是思想强力、精神意志之力。它是人获得自 由、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内在驱动力。因为意志所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超越 生命之上的意义和目的。也就是说,处于生存之中的东西所追求的不再是生存, 而是发挥和张扬其生命力,即真正的生命冲动所追求的不是自我保存,而是力量 的扩展。因此,尼采认为,在这种超越生存之上的强力的驱动下,人应该不断地 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自我超越,实现生命力的高涨,体验高于生命 的力感和价值。 最后,强力意志是人的情感意志和人的内在心理本能活动,是与理性主义相 对的,提倡和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意志之力。尼采认为,在人的世界中,人的 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理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的心理活动的很大 部分,如本能、欲望、意志等都是不自觉的,无意识地发生的,它们才使人真正 。周国平著: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6 年版,第1 3 5 页。 o 陈鼓应著:悲剧哲学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2 0 0 页。 5 存在的基础。这种存在就是强力意志。尼采不赞成传统理性哲学,把非理性与人 对立起来,他反复强调和提倡人的非理性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非理性的世 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只 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把起初以人的存在和人的内心情感意志统一起来,使人 在原本的层次上成为自己的主人和世界的主人,从而不再受任何人之外的、凌驾 于人之上的非人的力的支配。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 号下,批判了理性主义将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的限制和扼杀。他强调人的认 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 创造力,或者说是种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 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并且把这种 “权力意志”当作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的人的一切知识和行动的动力和标准。他 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东西,用理性来规定人的思想和行为,人的非理性的本能欲 望就受到限制,人性就受到压抑。他用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分别象征。 人的理性和激情,尤其赞美激情的强健、果敢。 直觉主义的代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指出“理性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获得相 对性真理,而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真正能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知识的方法是直 觉。他认为认识内在的生命、绵延或真正的自我,必须摆脱理性思维的习惯力量, 走一条相反的路,即直觉之路;只有使人的心灵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方向扭转过来, 超出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范围,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的直觉,而这种直觉才能引 导我们达到生命的真正内部,“直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命本身”。冲破僵化的教 条,摒弃凝固的范畴,破除严密的逻辑体系,摆脱扼制人性的所有束缚,追求个 人内心活生生的、多变的、连绵不断的生命冲动,这是柏格森思想的一大特征。 柏格森还认为机械论不可取,机械论的呆板性、顺序性、因果性不能用来说明人 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传统哲学正是把世界解释为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世界,而一 切有生命的东西不能服从机械决定论。柏格森在批判机械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绵 。 德 柏格森著,徐继曾译:笑:论滑稽的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第6 7 页a o 德 柏格森著刘放桐译:形而上学导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3 年版,第7 1 页。 6 延”、“生命冲动”、“基本自我”、“直觉”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所谓“绵延”,是一 种神秘化的过程,它不是量的意义上的时间,而是指绵绵不断的质的变化流,如 过去到未来的连续的涌进。这种绵延,理性是不能把握的,只有“直觉”才能体 验它。生命冲动是最基本的“绵延”,它是不稳定、不可捉摸的,像一条无底无岸 的河流。在他看来,生命的冲动是最真实的存在,它是世界万物的主宰者、创造 者。宇宙间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东西,都是由这种神秘力量的 生命过程所派生的。柏格森进一步认为,生命本身就是直觉。因为生命之流是不 可运用理性的方法去把握的,理性的方法只能把握静止与僵死的东西,而要把握 生命之流只能靠非理性的直觉。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原始的本能和永恒的冲动,是人的全部行为 和心理活动的内驱力。他承认理性对人的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最终须 依靠非理性的欲望冲动所提供的能量才能得到发挥。弗洛伊德自认为他有两个基 本的发现:一是发现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底部还有一个广阔得多的“无意识”存在; 二是发现“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处于不同 层次的三个系统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认为离开意识更远,处于心理结构的 深层的是无意识系统,它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 心。这种本能、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服从于快乐原则,总是迫切地 为自己寻找发泄的出路,力图渗透到意识中去并得到满足。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 自我与本我中,把人的心理垂直地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 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在“本我”中充满着被压 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它力图根据快乐原则而通过“自我”得到满足;“自我” 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主张 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超我”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在人的内部世界起 作用,“本我”追求种有碍于社会、不利于人类文明的满足,社会则借助于“超 我”来压抑个人所特有的本能、欲望。4 回顾西方哲学史,“可以把从古希腊以来发展到现在的非理性观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先验的非理性观、宗教非理性观和人本主义非理性观。人本主义非理性观是对先验 的非理性观和宗教非理性观的扬弃,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观是不断进化发展的,呈 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柏拉图的“理智、意志和欲望”三种德性、 叔本华的悲观“生存意志”、尼采的“强力意志”、到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再到弗 洛伊德的“潜意识”,西方哲学家们看到了非理性在个体生命中的重要性。对非理性 的关注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承认个体生命不仅是理性的存在,更是情感、意 志、欲望和价值的存在,生命律动是个体生命理性和非理性的和谐统一,非理性是一 种不可避免的精神现象。其次,认为人的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对个体生命 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最后,从个体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来说,个体 生命意志具有超越自身的力量,这种思想强力、精神意志之力是个体生命获得自由、 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内在驱动力,意志所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超越生命之上的 意义和目的。教育作为个体生命获得自由、创造价值的主要途径,就应该重视非理性 在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中的价值。 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非理性考察 在追求与实现道德价值和人生准则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表达了知、情、 意,也即理性和非理性的有机融合。例如,孔子对于“仁”,孟子对于“浩然之气” 的追求,就是个内蕴着m 睛”、“意”的意志活动过程,是道德修养、性情陶冶 的过程。这本来就是一种精神境界或心理状态。又如老子的“道”,“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是感官所不能把握。“为道”就要“涤除玄览”。去掉心中一切欲 望,“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o 。这是对于道的内心体验,以获得人生智慧, 以至于无为的混沌境界。这种体验的认知方式本身就具有直觉的意义,是超出于 感性和理性之外的神秘的非理性方法。诸如庄子的“坐忘”。、“心斋” 、孟子的 。吴宁著: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t 第2 4 页。 o 老子十匹| 章。 o 老子十章。 。老子- 四十八章。 o 庄子大宗师。 o 庄子人问世。 “求放心”囝等等,都是在“知”的过程中表现出“意”的层面上的静观悟道。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从方法论上阐述人的非理性问题,在论述认识过程中 主张直观、内省、体认、顿悟等非理性方法。同时,从“隋”的层面上说,悟道 认知本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道家对于自然而然的“素朴”状态 的祟尚,“自然无为而可以称美于天下”。 中国传统哲学以理性形式阐发论证中国式非理性信仰的内容。汉代的儒家经 学以董仲舒为代表,他把当时科学研究的理性成果运用于论证具有人格与意志的 “天”的存在,并从“天命”出发,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伦理观念。魏晋南北朝时 期,采用更为精致、抽象的思辨形式的道家玄学冲击了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体 系。道家玄学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主张“以无为本”。 玄学思潮带来了两个共生物:神秘主义和享乐主义。前者从认识沦的角度,后者 从人生观上补充、发展了玄学,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思想倾向和社会风尚。 同时,佛教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后经本土化形成一个庞杂的宗教唯心主义体系。 佛教的世界观“色即是空”,与魏晋玄学的“贵无”是相通的。在非理性主义发展 史上,佛学本身的内容及其对其它宗教派别,乃至对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影响, 都是不可忽视的。 与西方本体论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把包括人在内的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因,而出现了对于包括人在内的世界的总体认知关系。人常以全部身心调动一切 内在方面去体悟对象。这种主体思维整体投入的认知方式不仅是一个理性思维的 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根 本上是非理性哲学。 通过对中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想的梳理,可以说非理性对人来说并不陌生,而 是人生来就有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类精神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智 慧不可却少的组成要素,只是人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理性之维畸形膨胀的过程 中遗忘了人的非理性。然而,个体生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有情感、意志和 o 孟子告子上。 o 庄子天道。 欲望的复合体,而不是只会被动地接受和容纳理性知识的容器。人不断追寻超越 生命之上的价值和目的,而教育对人的关注就在于对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其核 心就是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将人生引向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理应成为 教育的最高目标。而在这一目标无限接近过程中,不仅要使个体生命接受知识和 技能,更要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锤炼,引导个体生命对生命的价值 和意义的追求,而这一过程恰恰离不开个体生命中理性与非理性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 二) 非理性的内涵 1 非理性的概念 非理性,是指理性之外的认识、意识、心理因素。非理性不只是通过对理性 的简单否定而规定自身的含义,而是在否定理性的基础上包含有自身的特定含义。 非理性具有认识论、意识论和人性论三个层面的含义。 从认识论层面上说,非理性不是指一种有步骤的、按照逻辑程序和逻辑过程 的认识方式,而是指在瞬间就能把握事物本身的认识形式。这种非理性的认识形 式包括直觉、灵感和顿悟等。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理性认识形式,既不是幸运 之神的光临,也不是凭空猜想、无中生有,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现实作为基 础的。“这就是说,直觉、灵感和顿悟只降临在那些具有广博的修养和知识,并且 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有着执著追求的人身上。直觉、灵感和顿悟的迸发,不是 按照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