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生与僧人交往频繁,佛经涉 猎甚为广博。关于王安石与佛教,文学界、哲学界、史学界、思想史学界、 佛学界的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观点、贡献了各自的 研究成果。对于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问题,历来说法不一,或日排佛,或 日护佛。究竟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如何呢? 从史料来看他与佛教的关系并 非一句简单的界定所能描述的。所以笔者首先从王安石的佛教背景入手来 分析王安石的佛教因缘、佛教态度、佛教知识。为了行文方便将其佛教态 度分成三个时间段加以解构。清晰认识王安石的佛教态度,1 理清王安石与 佛教之关系,正确认识王安石思想的佛儒关系,也是文章所旨。彻底解决 上述问题非本文所能,若能为上述问题的解释乃至解决开辟一扇窗口,- 则 不枉此作矣。 关键词:王安石佛教佛学知识儒学 i i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w a n g a n s h iw a saf & m o u sp o l i t i c i a na n dt h i n k e ri nb e i s o n gd y n a s t y hh a d w i d ec o n t a c tw i t ht h eb u d d i s tm o n k sa n de x t e n s i v eb u d d h i s mt h o u g h t s t h ew r i t e r s 、 p h i l o s o p h e r s 、h i s t o r i a n sa n dt h i n k e r sa l le x p r e s s e dt h e i ro p i n i o n sa n dg a v et h e i r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fs t u d y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t ow a n g a n s h i sb u d d h i s mt h o u g h t s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a sg i v e nd i f f e r e n ti d e a so fh i so p p o s i n go r s u p p o r t i n gb u d d h i s m b e m u s ew e c a n ts i m p l yd e s c r i b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 m t h e a n t h o ro f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dw a n g a n s h ib u d d h i s mr e l a t i n g s h i p b u d d h i s ma t t i t u d e a n db u d d i s mk n o w l e d g ef r o mh i sb u d d h i s mb a c k g r o u n df i r s t i no r d e rt ow r i t , i t r e a s o n a b l e l y ,t h ea u t h o rc l a s s i f yh i sb u d d h i s ma t t i t u d e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f o ra n a l s i s i t i st h eg e n e r a lt a s ko ft h et h e s i st ok n o ww a n g a n s h i sb u d d h i s ma t t i t u d ec l e a r l y 、t o 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w a n g a n s h iw i t hb u d d h i s mw e l la n dt ok n o w w a n g a n s h it h o u g h t sa b o u tb u d d h i s ma n dt h ec o u f u c i a ns c h o o lc o r r e c t l y ,i ti sf a r f r o me a s y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a b o v et h o r o u g h l yi nt h i st h e s i s ,b u ti ti sa l s oq u i t e m e a n i n g f i l lp r o v i d e dt h a to n e o ft h e mc a nb ee x p l a i n e do rs o l v e dd e a r l y k e yw o r d :w a n g a n s h i ;b u d d h i s m ;b u d d h i s mk n o w l e d g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文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耳p 寻匆4 熬签字日期:一年f 2 月2 9 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耳p 孕拯 导师签名( 手写) :萄、j h 节 签字日期:2 唧年f 2 月“日 签字日期:h 。1 年i 月形日 第1 章前言 。叫,一 第1 章前言 1 1 王安石生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j i | ( 今属江西) 人,宋真宗天禧五年 辛酉( 1 0 2 1 年) 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仁宗天圣八年庚午( i 0 3 0 年) ,父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 今广东韶关) ,王安石随父至韶州。明道二年癸酉( 1 0 3 3 年) ,王益回临川为母服丧,王安石随行。景祜三年丙子( 1 0 3 6 年) 王益服蛮 赴京,王安石随行。景祜四年丁丑( 1 0 3 7 年) 四月,王益通判江宁府( 今江苏 南京) ,王安石随行,直至宝元二年己卯( 1 0 3 9 年) 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 王安石方结束随父而行的远游生活,这对王安石熟悉各地风土人情及日后结识 各界人士,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父亲过世之后王安石潜心向学,于庆历二年 壬午( 1 0 4 2 年) 三月,高中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庆 历六年丙戊( 1 0 4 6 年)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皇裙 三年辛卯( 1 0 5 1 年)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 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 1 0 5 4 年) ,、至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效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嘉裙二年丁 酉( 1 0 5 7 年) ,五月改太常太傅,知常州。嘉祜三年戊戌( 1 0 5 8 年) 二月,提 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嘉祜六年辛丑( 1 0 6 年) ,为工部郎 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嘉祜八年癸卵( 1 0 6 3 年) 三月,仁宗卒,英宗( 赵 曙) 立,八月,母吴氏卒于京师,十月归葬江宁。治平四年丁未( 1 0 6 7 年) 正 月,英宗卒,神宗( 赵顼) 立,诏以故宫知江宁府。九月,召为翰林学士。神 宗熙宁元年戊申( 1 0 6 9 年) r 二月,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颁行均输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等,开始变法熙宁三年庚戊( 1 0 7 0 年) 十二月,拜同书门下平章 事,使馆大学士,与韩绛并相,立保甲法。- 熙宁五年壬子 1 0 7 2 年) 行市易法、 保马法熙宁七年甲寅( 1 0 7 4 年) 三月,行方田法。四月以吏部尚书、观文殿 大学士出知宁江府,新法首次挫折熙宁八年乙卵( 1 0 7 5 年) 二月,复拜同平 章事、昭章馆大学士,六月迸加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熙宁九年丙辰0 0 7 6 年) 六月,子雾卒,十月,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元丰元年戊 午( 1 0 7 8 年) 正月,迸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改封为荆国公元丰七年甲子 ( 1 0 8 4 年) 乞以宅为寺,赐名。报宁”。元丰八年乙丑( 1 0 8 5 ) 三月,神宗卒, 。第1 章前言 哲宗( 赵煦) 即位。进位司空。新法先后废罢,宋哲宗元祜元年丙寅( 1 0 8 6 年) 四月初六病逝,赠太傅。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曾两次拜相,主持了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具有深 远影响的政治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先后放封为舒国公、荆 国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与文学家。他以变法著称于世, 所以人们关注他政治思想的影响远多于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事实上,王安石的 政治思想与变法改革都是在他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1 2 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王安石的学术思想被后人称为。荆公新学”。思想遍及经学、子学、儒学、 佛学、道学等各个方面“荆公新学”融汇前代各种思想流派而试图建立一种 新的思想体系,伴随着王安石的变法而兴起的,它和先后并立起来的以张载为 代表的关学,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一同构成北宋时期 学术思潮的中坚,随着变法的失败、北宋的灭亡,至安石的学术思想也不断的 遭到政治上的打击和学术思想上的否定,最终被排斥出儒家正统思想之列。对 于王安石学术思想的研究和评价在二十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千年的沉 寂之后,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形成了王安石研究热。许多研究者站在不同的立场, 从不同的角度对王安石的政治实践、学术思想以及文学创作等各方面都作了深 入细致的研究,在研究成果和研究视野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人。特别是文革结束 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术思想也进入了一新的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对王安石学术思想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就王安石思想研究的方法来看,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西方古典和现代的各种 理论都被采用,呈现出研究范式多元化的趋向;就王安石思想研究的领域来看, 涉及到学术渊源、经学、哲学、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等多个方面,呈现出 研究领域的多方位化;就王安石思想研究的价值判断来看,突破了过去主要持 肯定态度的一边倒的潮流,打破常规,突破权威,呈现出各种观点互相争鸣的 局面;就研究的精度来看,由传统的宏观研究发展到细致化的微观研究。据不 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关于王安石的研究专著已经出版的有三十余种,而论文则 有近千篇。 随着学术的发展。王安石的思想倍受各界人士的关注,研究已经深入到各 2 第1 章前言 个领域,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文化,在经学、儒学、子学、佛学、道教等 方面都有了系统的研究,甚至他的年谱、诗歌、辑佚也有研究。综观前人对王 安石的研究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仅以近十多年来为例,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 记、文学、变法史实的专著达数十余种,发表论文数百篇学界最近对荆公经 学、易学、理学、心学、礼学、新学建构方面研究较多,其中兴趣多偏重于与 佛学、道学方面联系的探讨。特别是关于佛教的研究兴趣开始呈上升趋势;然 面,这一时期对于王安石佛学思想的研究专著却不是很多。据笔者统计,台湾 发现已有四部研究专著,作者分别是台湾大学中文系、文学系,台湾中国文化 大学历史国文研究所,台湾东吴大学国文研究所的学生,其中思想研究两部, 分别是夏长朴的王安石的经世思想和蒋义斌的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 之演进: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程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国内研究的也不乏其数, 邓广铭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附说理学家的开山祖问题;徐 文明出入自在:王安石与佛祥;倪祥保略论王安石的佛诗;,杨新勋, 刘春华论王安石援道入儒的思想体系;李春挑论王安石晚期思想与诗歌: 万伟成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诗歌创作等,但是系统的研究 理论还有待于进步探讨。 关于王安石与佛教之关系,文学界、哲学界、史学界、思想史学界、佛学 界的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观点、贡献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但由于王安石自身思想的复杂性、由于历史上对王安石评价的多元性、由于当 代学者研究角度的差异性,致使我们关于王安石与佛教关系及相关问题的结论 还存在着非常大约分析。然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所谓殊途丽同归,学术观点盼 分歧也属平常之事。学术研究的根本使命和精神在于寻找和发现真理,使真实 呈现于人们的面前。笔者持着一份兴趣之旨,以详实的文献为依托,采用历史 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试图理清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认识王安石对伽 教的态度。彻底解决上述问题非本文所能。若能为上述问题的解释乃至解决开 辟一扇窗口,则不枉此作矣。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教正l 3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第2 章王安石的佛教背景 我们研究的是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因而应该考察王安石成长过程豹佛教 因素。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 常重要的,因而成为考察一个人成长而无法绕开的因素。由于王安石身份的特 殊性,其一生都是与其政治相关联。所以我们在研究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问题 时主要从时代和家庭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周边的佛教氛围。 2 1 时代的佛教氛围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便通过王室、士大夫、 民众等多个途径,开始实施它的。中国化”历程,荷兰许里和在 佛教征服中 国一文中认为:“王室佛教代表了早期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政府行为, 而士大夫佛教7 刚代表了早期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社会行为,这两类与外来 佛教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佛教得以扎根中国社会的文化上的同化过程;同时一起 推动了民间社会对信仰的理解,导致了民众佛教的兴起与发展”。o 而在这个过 程中,君王对佛教的态度,始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晋释道安云:“不依国主 则法事难立。”o 在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天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如汉班固白 虎通义。即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何以言皇亦称天子也以其言 天覆地载,俱王天下也。”回 2 1 1 帝王与佛教 回顾一下中国佛教史,即使是在佛教最鼎盛的时期,教权也从未有过凌驾 于王权之上。同时,佛教的繁荣,总是和统治阶级的提倡分不开。而一旦寺院 的经济过于膨胀,影响到国家的赋税、兵役,又常受到来自统治阶级的限制和 打击。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都是由封建帝王发动的。佛教,这一来自印 度的以。出世”见长的宗教,似乎自其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已无法摆脱这样 一种现世的宿命。 。 荷兰 许里和蓍,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 第6 页。扛苏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粱 释麓皎撰、汤用彤授洼高僧传 卷五。释道安传”,第1 7 8 页,中华书局1 9 0 2 年版 清 熙立提白虎通骧证,卷一。第l 页,续磬四库全书予靠杂家类,第2 0 6 页 4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帝王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从佞佛、辟佛到既利用又限制这样一个发展过 程,总的趋向是越来越理性与成熟历代帝王之佞佛者,莫过于南朝梁武帝萧 衍。辟佛者则莫过于“三武一宗”之灭佛。即北魏太武帝法难,北周武帝法难, 唐武宗会昌法难和五代周世宗法难。前二次很大原因是由于佛、。道之争,而后 二次则更多基于经济上的考虑。法难的结果是使得佛教教团的相对独立性逾加 地丧失,更加依附于世俗的王权。但同时法难并没有终止佛教的发展,宋代佛 教在踏唐佛教赢度繁荣的基础上,在后二次法难的沉重打击下,依然延续,进 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有鉴于周世宗灭佛给一些地区民众的安定所带来的不利影 响。在统一的大局下,对佛教采取了既利用又限制的比较缓和的政策。这也是 两宋王朝对待佛教的基本政策。宋太祖即位数月,便解除了周世宗显德年间 ( 9 5 4 9 5 9 年) 的废佛令,并普度童行八千人,以此作为稳定北方局势和取得吴 越等国归顺的重要措施。 宋 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记载,- 建隆元年( 9 6 0 年) ,。诏诸路寺院,经显德二年当废未毁者听存,其已毁寺所有佛像许移置存 留。于是人间所藏铜像稍稍得出。” 乾德四年( 9 6 6 年) ,派遣僧行勤等一百 五十七人游西域,“各赐钱三万”o 。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恐怕是官派留学生最 多的一次。乾德五年( 9 6 7 年) ,下存留铜像诏:“禁铜以来,天下多辇 佛像赴京销毁。顾惟像教,民所瞻仰,忍从熔废,有异修崇。;应诸道、卅、府 有铜像处,依1 日存留,此后不得以铜为像。”o 开宝四年( 9 7 1 年) ,选派内侍 到益州( 今四川) 主持、监督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官刻的大藏经开宝藏的 雕造工作( 初刻成对共五千多卷,熙宁以后,陆续有新译本增入,到北宋末年, 已积累到六百五十多帙,六千六百多卷) 。宋太祖还经常诵读佛经,据佛祖 统纪卷四十三记载:“上自洛阳回京师,手书金刚经,常自诵读。宰相 赵普,因奏事。见之。上日:不欲甲胄之士见之,但言常读兵书可也。” 可见其对佛教的好感。关于宋太祖与佛教,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还载 有这样一则趣话: 艺祖始受命,久之阴计:“释氏何神灵,而患苦天下? 今我抑尝之, 然废其教也。日且暮刘微行出,徐入大相国寺将昏黑,饿至- - , i 、院户 o 丈正藏 第四十九册佛祖统纪) 卷四十三,第1 4 7 页。 【元 脱脱等撰束史,卷二。太祖本纪二一,第5 7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瞥枣庄,刘琳主缠全宋文,第一册卷五,第1 5 2 页巴蜀书社1 9 8 8 年敝 5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旁,则望见一髡大醉,吐秽于道左右,方恶骂不可闻艺祖阴怒,适从旁 过,忽不觉为醉髡拦胸腹抱定,日:“莫发恶心且夜矣,惧有人害汝, 汝宜归内,可亟去也”艺祖动心,默以手加额而礼焉,髡乃舍之去艺 祖碍促步还,密召史谨小趟:。尔行往慕所,觇此髡为在否,且以其所吐 物状来”及至,则已不见小量独爬取地上遗吐狼籍,至御前视之,悉 御香也释氏教因不废。 故事虽不足为信,却道出了自五代至宋初帝王对于佛教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一 事实,宋太祖同时又对佛教加以适当的限制。 宋太宗是宋代几个崇佛较有名的皇帝之一口。太平兴国五年( 9 8 0 年) ,中天 竺僧法天、天息灾、旌护等先后来华,带来梵本经典,朝廷特为之设立译经院。 ( 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等居之,赐天息灾明教 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 常谨、清沼等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 天息灾述译经仪式”详参黄启江北宋的译经润文官与佛教文,载北 宋佛教史论稿) 七年( 9 8 2 年) ,太宗“幸译经院,尽取禁中所藏梵夹, 令西僧天息灾视藏录所未载者翻译之”固。八年( 9 8 3 年) ,“诏译经院,赐名 传法,于西偏建印经院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习学梵字”、宋太宗以新译经 典展示大臣,说:“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乖j 群生。达者自悟 l i 4 源,愚者妄 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而正心无私,即自利行也。凡行一善以安 天下,即利他行也。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清楚 地表明了他对佛教的态度。但宋太宗同时也很注意对佛教的控制。他于太平兴 国八年( 9 8 3 年) 下禁僧道之人入贡举进士举人试墨义诏:“朝廷比设贡举, 以待贤材。如闻缁褐之流,多弃释老之业,反袭褒博,来窃科名。自今贡举人 内有曾为僧道者,并须禁断。”囝又于雍熙二年( 9 8 6 年) 下禁请建置佛寺道 宫诏:应天下佛寺道宫,自来累有诏书约束除旧有名籍者存之,所在不 得上请建置。” 至道三年( 9 9 7 年) “禁诸山寺毋滥度僧尼”。均可看出太宗对 o 宋 蔡绦钦围山丛谈第8 2 页,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 详参黄窟江柬太宗与佛教文,载氏撰北宋佛教史论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 - 清 毕沅编著续赍治通鉴 卷十一。宋纪十一”第1 6 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 转引任继愈主编佛教史 ,第4 7 9 页 。全宋文 第二册卷六四,采自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卷四,第4 2 6 3 页 同上书卷六四采自太宗皇帝实录) 卷三十二,第4 3 2 l 页 。续资治通鉴l 卷十九。来纪十九”,第3 2 8 页 6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弗教比较严厉的一面。 宋真宗亦好佛。其御制崇释论一云:“奉乃十力,辅兹五常。上法之 以爱民,下遵之而迁善。诚可以庇黎庶而登仁寿也。”崇释论二云:“释 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苟、盂迹异而道同大指劝人之善,禁入之恶。不杀 则仁矣,不盗则廉矣,不惑则信矣,不妄则正矣,不醉则庄矣。”o 可谓调和儒、 泽之论。宋代在译经的同时,也编纂经录。他还多次放宽度僧名额,如于 景德三年( 1 0 0 6 年) 颁行偿尼道士童行十人外更放一人诏,但真宗同时也 注意对佛教采取多种限制措施。咸平六年( 1 0 0 3 年) ,。知开封府陈恕言;僧 徒往西天取经者,臣尝召问,皆罕习经业,而质状庸陋。或往诸藩,必招轻慢。 自今宜试经业,察人材。择其可者令往。诏可”回。真宗晚年并崇信道教,这 也影响到他对于佛教的提倡。 仁宗对佛教也颇为提倡。天圣五年( 1 0 2 7 年) ,“三藏惟净进大藏经目录 二帙,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著录译经和东土撰述, 共六。二帙。景祜三年( 1 0 3 6 年) ,“右l 射泽经润文使吕夷简,参知政事润 文官宋绶言:奉诏续修法宝录,自祥符四年至今景祜三年,编成一百六十一 卷。乞依旧式赐序”。四年( 1 0 3 7 年) ,“御制 序, 赐入大藏”固。仁宗还为附驸都尉李遵易编纂的天圣广灯录作序,处处表达 他的。外护”之心仁宗朝僧尼数量递增。嘉裙三年( 1 0 5 8 年) ,。复令五十 僧度一弟子,及京师僧寺弟子,不复更取保任。僧徒大喜,争为道场,以答上 恩”回。嘉祜七年( 1 0 6 2 年) ,。令天下系帐寺观,及四京管内虽不系帐而舍屋 百同以上者,皆特赐名额”。又据宋马永卿嫩真子录卷二记载:“仁宗皇 帝道德如古帝王,然禅学亦自高远。仆游阿育王山,见皇祜中所赐大觉禅师怀 琏御书五十三卷,而偈、颂极多。内有一颂留怀琏住京师云:虚空本无碍, 智解来作祟。山即如如体,不落偏中位。又有一颂,后作一圆相,下注两行 云:道着丧身失命,道不着颟顸佛性。仰窥见解,关历代祖师之上。宜乎 身居九重,道超万物,外则不为奸邪所蔽,内则不为声色所惑,而享永年推 其绪余,燕及天下;昆虫草木,咸受上赐。傲宸奎阁记云:古今通佛法 垒宋文 第七册卷二六二,采自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七二,第1 5 8 9 0 页 转引任继愈主编佛教史 ,第4 8 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 9 9 1 年版 佛祖统纪 卷四十五,中华大藏经 第七十二、七十三册1 7 6 页 绥资治通鉴 眷五十八。宋纪五十八”,第1 2 1 6 页 缍资治通鉴眷六十。束纪六十第 5 6 7 页 7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者,一人而已。至哉,言乎! ”虽嫌揄扬过甚,却也仍可看出仁宗在佛学方 面的兴趣。但仁宗对佛教也非一味盲信。天圣四年( 1 0 2 6 年) ,“知宁州职 方员外郎杨及,尝因乾元节献绣佛,帝谓辅臣日:及,佞人。民安政举,乃 守臣之职。焉用为此2 辛亥,令邸吏还之”。康定二年( 1 0 4 1 年) ,“罢 天下寺观用金箔饰佛像”o 。又仁宗尝作尊道赋,以为“三教之内,惟道至 尊。比儒教兮官高职显,宝贵浮云;比释教兮寂灭为乐,岂脱凡尘”。,凡 此均可视作他在三教间所作的一种平衡。此后的各朝皇帝,均把佛教视为可资 利用的工具。 帝王对佛教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各阶层人士的佛教态度,而他们对佛教的 亲疏态度也反应了佛教与政治的暖昧关系,同时折射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政 权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也是宋代各思想家对佛教态度的一种表现。 。续资治通鉴 卷三十七。宋纪三十七”,第6 2 9 页 续资治通鉴 卷四十二。来纪四十二一,第8 1 7 页。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三o o 。静功部艺文一之五 8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2 1 2 士大夫与佛教 士大夫,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支中坚力量,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与 佛教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入北宋,随着儒学的复兴,一些士大夫目睹佛 教势力的逐渐壮大,反对佛教的声浪连续不断。如太宗朝曾遣使取杭州释逸佛 舍利塔至京师,于开宝寺西造浮图十一级以藏之。上下三百六十尺,所费亿万, 耗时逾八年,备极巧丽。知制诰田锡上疏云;“众以为金碧莹煌,臣以为涂膏 雾血。”叹来初名臣王禹倡曾多次上豌请求朝廷“少度僧尼,少祟寺观”,真 宗即位,他又上疏言。又如仁宗嘉祜七年( 1 0 6 2 年) ,。大赦。令天下系帐存 留寺观及四京管内虽不系帐而舍屋百间以上者,皆特赐名额。谏官司马光言: 释、老之教,无益治世,而聚匿游惰,耗蠢良民,是以国家著令。有创造寺 观百问以上者,听人陈告,科违制之罪,仍即时毁撤今若有公违法令,擅 造寺观及百间以上,则其罪已大”。这些,可以说都是对佛教的过度发展 所提出的反对意见。被后人奉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与宋代 儒学的兴起关系重大,其中孙复、石介均反佛。孙复曾作儒辱将释、老等 同于先秦杨、墨,将之列为儒家的死敌,这可以说是开了宋儒站在文化、道德 的立场反佛的先河。石介曾作怪说三篇以反佛。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 也反佛,曾作本论以明其志当时杰出的排佛论者还有李觏。今仅以北宋 二程为代表,来看待理学家对佛教的批判: 一日佛教绝人伦,无实用,空谈性命,无是无非。释氏有出家出世之说。 家本不可出,却为他不父其父,不母其母,自选去固可也,。至于世,则怎生出 得? 既道出世。除是不戴皇天,不履后土始得,然又却渴饮而饥食。戴天而履 地。”。今之学禅者,平居高谈性命之际,至于世事,往往直有都不晓者,此 只是实无所得也”o 。“禅学只到止处,无用处,无礼义”o ,“学佛者多要忘 是非,是非安可忘得? 自有许多道理,何事忘为? ”口 二日佛教自私,无义以方外“人只为自私,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 得道理小了佗底。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释氏以不知此, 田续赍治通鉴 卷十五。宋纪十五”。第2 1 2 页。 。i 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宋纪六十”,第1 5 0 5 页。 o 程颓、程颐撰( - - 程集 上册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 。第1 9 6 页,中华书局2 0 0 4 第2 版。 0 二程集 上册河南程氏遗书 卷七,第够页 。= 程集,上册河南程氏遗书 畚十丸,第2 6 3 页 9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去佗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却厌恶;要得去尽根尘。为心源不定,故 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没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释氏其实是爱身,放不得, 故说许多。”o “彼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 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桔槁,疏通者归于肆恣,此佛之教所以为隘也。”然此 二点,多是站在儒家的立场,对于佛教的一种批评,对于佛教此种异质文明, 似仍缺少理解之同情。 其三为从本体论上。建立新概念,与佛教相对抗。此方是宋代理学在文化 建设上最具有积极意义处。如“问:敬奠是静否? 日;才说静,便入于 释氏之说也。不用静字,只用敬字。才说著静字,便是忘也。”。此“敬”字 可谓二程理学的核心概念。又如“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 所乐何事”,“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圉体。义、耗、知、信皆仁也。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不须防检,不须穷索。”o “乐”与“仁”皆是 原始儒学固有的核心概念,而此处为理学家所反复强调,未尝不是儒学在佛教 的刺激之下的某种反映。又比如: 问释氏理障之说曰:“释氏有此说,谓既明此理,而又执持是理, 故为障此错看了理字也天下只有一个理,既明此理,夫复何障? 若以 理为障,则是己与理为二。 以。理”破佛教。理障”之说,而其实理学的建立,受到佛教的影晌是多方面 的o 。对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学说以及修养方法展开实质性的吸收与消化。宋 儒的这种“阳儒阴佛”,可谓本土思想资源在外来思想刺激下,取其所长之后 的一种创新,遂为中国思想史开出一新局面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崇儒反佛。 与宋代另一类儒释调和论者有所不同。 在排佛论高倡的同时,宋代士大夫中对佛教具有理解之同情者,亦大有其 人。宋朝前期的晁迥所著法藏碎金,即多提倡儒释调和、三教会通。北宋 末年,张商英作护法论,认为:“欲排其教,则当尽读其书,深求其理。 摭其不合吾儒者,与学佛之见,折疑辨惑,而后捧之可也。今不通其理,而妄 9 二程集上册河南程氏遗书 卷二上,第3 4 页 o 二程舞) 上册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 ,第1 8 9 页 二程攫上册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 ,第1 7 页 - 二程集上册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 ,第1 9 6 页。 o 如乔卫平二程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 ,文载中州学刊 1 9 8 7 年第4 期:又如董群论华严禅 在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哲学史 2 0 0 0 年第2 期,认为理学思想受到华严禅的影响 o 参壤侠晁遢与宋学鲁揍思想的渗透与束学的形成 ,文载河北大学学报 1 9 9 8 年第3 期 1 0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排之,则是斥鹦笑鸥鹏,朝菌轻松柏耳”比起那些于佛教所知不多,而急于 排佛者,更多了份理论上的成熟。张商英以宰相的身份,全力为佛教作辩护: 儒者言性,而佛见性儒者劳心,而佛者安心儒者贪著,而佛者解 脱儒者哗,而佛者纯静儒者尚势,而佛者忘怀儒者争权,而佛者随 缘儒者有为,而佛者无为儒者分别,而佛者平等儒者好恶,而佛者 圆融儒者望重,而佛者念轻儒者求名,而佛者求道儒者散乱,而佛 者观照儒者治外,而佛者冶内儒者该博,”而佛者简易儒者进求而 佛者休歇不言儒者之无功也,亦静蹂之不同矣o 三教之中,他以为佛为上,道次之,儒为下。虽然不无偏颇,但对后世的三教 合一思想,如金李纯甫的鸣道集、元刘谧的三教平心论,都有着某种, 启示作用。 宋代士大夫在佛教方面的兴趣,潘桂明宋代居士佛教初探一文将其野 结为“儒门淡薄、收拾不住”、“官场受挫、遁入空门”、“与禅僧诗文相酬” 等诸方面的原因。其实,从历史上看,士大夫早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魏 晋时期之名士,多喜与僧人交往,穷研佛理以佐谈资。隋唐士人所受佛教之影 响,更为深入而且广泛o 。进入宋代,随着佛教的恢复与重新振兴,加上朝廷重 视文化建设,士人们普遍才广学博,玄妙、优美的佛经自然是他们喜爱的读物。 佛教对于大多数士大夫来说,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种生活态度。深邃的 佛理带给人以思考的快乐,公务之余的参禅学佛,寻山访寺,又让心灵得以休 憩。异质的文化,不但开拓了故有的思想边界,也给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诗文提供了更多的题材与技法,面在此过程中,+ 佛教也越来越溶入中国文化, 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即使是那些曾经激烈反佛的士大夫,与佛教也都有 着很深的因缘。太宗朝高僧赞宁,赐号通慧大师,与翰林学士同列,“学士王 禹傅、徐铉,每有疑则就质之”回。王禹偶并为其作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 文云:“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工诗贝众,工文贝q 鲜。并是四者, 其惟大师”。,可见对他的称誉。北宋著名排佛人士欧阳修,据佛祖统纪卷 四十五记载,。为言事者所中,下诏狱穷治,左迁滁州。明年将归庐陵,舟次 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第1 3 0 页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0 年第1 期 详参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 束 文莹湘山野录 第拍页,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小蕾集卷二十。第z 3 0 页,四箍丛刊,韧编络本 1 1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九江,因托意游庐山。入东林圆通谒祖印禅师居讷,与之论道。师出入百家, 而折衷于佛法,修肃然心服。耸听忘倦,至夜分不能已,默默首肯。平时排佛 为之内销,迟回踉旬不忍去。或谓此与退之见大颠正相类”。志磐还感慨日: “如韩欧一时之失言也( 指排佛) 。然退之问道于大颠,自云得入处。故鲁直 有云,退之见大颠后,作文理胜,而排佛亦少沮。欧阳见祖印,肃然心服。故 东坡有云,永叔不喜佛,然其聪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成就,真佛法也。今人 徒知诵前时之抵排,而不能察后来之信服,以故二子终受斥佛之名,其不幸乎? ” 又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记载: 欧阳氏子孙奉释氏甚众,往往尤严于它士大夫家余在汝阴,尝访公 之子架于其家入门,闻歌呗钟磬声自堂而发荣移时出,手犹持数珠, 讽佛名,具谢今日适斋日,与家人共为佛事方毕问之云:。公无恙? ” 时薛夫人已自尔,公不禁也及公薨,遂率其家无良贱悉行之汝阴有老 书生犹及从公游,为予言公晚闻富韩公得道于净慈本老,执礼甚恭以为 富公非苟下人者,因心动时法颐师住荐福寺,所谓颐华严者,本之高弟 公稍从问其说颐使观华严,读未终而薨,则知韩退乏与大颠事真不 诬公虽为世教立言,要之,其不可夺处不唯少贬于老氏,虽佛亦不得不 心与也。 可见其晚年已稍改对佛教之态度。五灯会元卷十二并载有他和浮山法远的 交往,凡此皆可见欧阳修在佛教方面的兴趣。一般士大夫中,亦多有喜参禅悟 道者。而仅名列居士分灯录的即有杨亿、李遵易、晁迥、张方平、杨杰、 赵予j :、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多人,均为当时著名人物。其中很多人物,学界 已有专门研究,大体情况 中国居士佛教史中也都有所接受,此处不再赘述。 在儒学的重振与反佛声浪高涨的同时,一些佛教界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儒 释之调和,为佛教的存在寻找合法性的依据。宋初著名者有天台智圆,自称“中 庸子”。其中庸子传上中将儒家之中庸与印度龙树之中道义作比附( 作始 于唐柳宗元,智圆推而广之) ,在当时甚有影响。而当时佛教界具有代表性的 儒释调和论者是云门宗的禅师契嵩,其辅教篇针对欧阳修等人辟佛的议论, 阐明儒佛一贯的思想,以为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只是叫法不同,其本 质并无两致,轰动当时的文坛。又上仁宗皇帝万言书,称“佛老与孔周,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 三) 第1 6 2 页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自古帝王并用其教以治其世,俗几乎百代。是佛之教巍巍然关乎天地人神,岂 以杨墨为比? ”。仁宗对其十分欣赏,敕传法院将其镡津文集编入大正藏。 宋代士大夫对佛教的态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排佛论者,一类为调和论者。 这在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并不新鲜。两宋之际,更有大批居士聚集在 当时爱国僧人大慧宗果周围,借禅学而抒发民族感情,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参祥 悟道,影响甚巨宗杲以其所特有的“看话禅”,引导当时的士大夫们: 在火宅中打得彻了,不须求出家造妖捏怪,毁形坏服,灭天性鲍祭 祀,作名教中罪人佛不教人如此,只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 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又云:治生产业,皆 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但只依本分,随其所证,化其同类,阿八此门, 便是报佛深恩也9 他认为“如杨文公、李文和、张无尽三大老,打得透其力,胜我出家儿二十倍。 何以故? 我出家j l 在羚打入,士大夫在内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内打出 者其力强”,要求士大夫们,。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 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 觉底时节”o 。儒与释、僧与俗,凡与圣之问的界限被进一步地打破,昭示出宋 代佛教不断地走向世俗化的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佛教在宋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作为一种外 来文化,有其自身殊胜之处,不可轻易废之。帝王的佛教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 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据台湾学者黄启江 北宋的译经润文官与佛教一 文研究,北宋三位尊礼佛教的皇帝太宗、真宗、仁宗,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宰相之兼译经使者都实际参与润文,从开设译经院到译经终止,前后担任润文 官者有汤悦( 即五代史殷崇义) 、张洎、杨砺、朱昂、梁周翰、赵安仁、 晁迥、杨亿、李维、王曙、宋绶、高若讷以及冯京等人;担任译经使兼润文官 的宰相有丁谓、王钦若、夏竦、吕夷简、章得象、陈执中、庞籍、文彦博、富 弼、曾公亮等入由此而助长佛教信仰风气之成长。同时士大夫针对佛教所傲 母镡津文集) 卷八,转载于张昱博士学位论文,王安石与佛教,第2 3 页,复旦大学 柬 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卷二十示真如道人 ,第明页,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 棠】蕴阿编大慧蒈觉禅师语录 畚二十一示徐提刑袭济,第5 2 页 1 3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的排佛言论或同情的分析言论,在客观上都有利于佛教的传播,有助于促进佛 教的中国化。 王安石,神宗朝为相,作为宋朝年间一位名臣,士大夫,其身份是特殊的, 也是耀眼的,佛教之于他是不可回避的,那他对佛教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宋 史卷三百二十七有传,宋魏泰 东轩笔录卷九称“荆公雅爱冯道,尝谓其 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之行”,则其力排众议,推行变法,亦可理解为大 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为人非为己也。然荆公于佛教早年即有接触,并非仅是 罢相后寻找心灵之慰藉。林间录卷下:“王文公方大拜,贺客塞门,公然 坐甚久,忽题于壁间日;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又元宵赐宴 于相国寺,观俳优,坐客欢甚。公独作偈日: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 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予尝谓同学日:此老人通身是眼,瞒渠一点也不 得。”连其政敌邵伯温也承认:“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 货利皆同”o 。晚年投老钟山,寻寺访僧,至舍所居为佛寺,在金陵城中赁屋而 居。而所作诗文,皆更富禅意,吊得深婉不迫之趣。可见,佛教之于荆公并不 陌生,他所处的大环境是极富佛教气息的,那他成长的小环境又是如何的昵? 。邪伯温撰邵氏闻见录 卷十一,第9 5 页,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1 4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2 2 家庭的佛教气息 宋真宗赵恒天禧五年( 1 0 2 1 年) 十一月十二日,在江南西路临江府( 今江 西抚州) ,一声惊蛰般的啼哭震碎了人们的焦灼与担心,时任临江军判官的临 川人王益的续房吴氏产下一子,他就是后来名满天下、震撼千古的王安石,后 人将其出生之地号称为“维菘堂”。回王家在临川算不上什么世家大族,直至真 宗咸平三年( i o o o 年) ,王安石叔祖王贯之方中迸士,又过十五载,大中祥符 八年( 1 0 1 5 年) 王安石之父王益又中进士。王安石之母,吴氏出生于临川诗书 望族,今江西抚州今溪人,因母黄氏喜阴阳之术,从小耳儒目染,亦通于阴阳 数本之学,是王益的续弦。父王益进士出生,历任州县,虽未显达,在当时也 算是有地位的人王安石父为孔盂之徒,母为道学术士,似乎和佛教没有太大 的关系,但是王安石是一个南人,他所在的江西是禅宗马祖道一系的大本营, 南方一直都有崇奉佛教的传统,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 诗句可以为证,- 而五代时期的南唐更是以崇佛著称。王安石自言他的祖上曾有 人在南朝为官,无论是家族还是环境,都不容他对佛教一无所知。幼年的王安 石,在南方浓厚的佛教氛围中成长,他那幼小的心灵已经悄然受到佛法的浸润 和滋养。 然而事实上王家在临川却是。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由于家无田产,王 益外出做官,只能是携家带口,客居外乡。其父王益初任建安主薄,后判l 临江 ( 今江西清江) 军,出领新淦县( 今江西新于) ,知庐陵县,又移知四川新繁 县,所至皆有政声。四王安石一直随父迁行,四处漂泊,萍踪不定。 庐陵( 今江西吉安) 是青原行思的故乡,也是他传道说法乃至入灭之地, 因而成为禅宗的一个重要道场青原行思是六祖惠能的大弟子之一,俗姓刘。 行思悟道之后不久,便返回故乡,在青原静居寺修行弘法,直至去世。行思后 来又收了一个出色的弟子,即石头希迁。希迁一系后来流行甚久,下出曹洞宗、 云门宗、法眼宗,青原一支主要靠石头一系来承当。当时王安石尚年幼,只有 六七岁,还无法领略禅宗的奥妙,他是否游历过行思说法的青原山,静居寺静 穆的气氛是否影响他幼小的心灵也不得而知,但他后来与云门宗关系密切,也 d 徐文明出入自在王安石与佛禅 第l 页,拇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第l 版 出入自在一王安石与傍掸 。第6 页 1 5 第2 章宋代佛教的发展情况 许有年幼居住庐陵的 l i 源。 天圣八年( 1 0 3 0 年) 王益由于政绩突出,被任命为殿中丞,绍州知府,王 安石刚好十岁,绍州是六祖慧能弘法传道之地,是禅宗最重要的祖庭之一。他 一方面醉心于绍州秀丽的自然风景,一方面又对这里的风俗人情发生了兴趣, 更让他惊奇的是当地浓厚的佛教传统。明道二年( 1 0 3 3 年) 返回故乡,因为王 益父过世,按照规定,他必须离任回乡,守孝三年。景佑三年( 1 0 3 6 年) ,王 益结束守制,进京述职。王安石又开始随父远行,来到香火极盛的金陵,有所 谓的“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从予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