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道德经》“归根”“象元”章注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果。 成果 果由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大学可以将 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海南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日期:年月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 交 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凰盘 论塞埕銮丘溢匠:旦坐生;旦= 生i 目三生筮盔。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e 1 内容提要 只要对道德经有所了解或者是有研究的人就会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道德经 是有很多版本的,诸如:竹简本、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傅奕本、 范应元本及流通本等。这些不同的版本虽说是大同小异,但毕竟还是有差别的。何者 最为切近老子原本,研究者似乎各持己见。本文在探讨这个问题上遵从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充分尊重年代较为久远道德经的版本;第二,尽最大努力去领会道德经 的行文文理,并据此来甄别和确定版本之优劣;第三,同时参考古人意见及现在的考 古、文字学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建议,以此作为判定准则。然后以河上公章句为底本, 选取了“归根 “象元 两章,收集自汉代至宋朝,直至近现代各家注疏达三十余家, 并对这两章的注疏作适度的诠释。接着对这些注疏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使之呈现 出不同时期不同思想背景下对道德经的不同解读。于此众多注疏中发现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不仅相互影响,并且在某一时期融汇贯通,最后才是对这两章内 容的把握,对“道 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 关键词:道德经;版本甄别;注疏解读;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融汇;“道 之理解。 a b s t r a c t a sl o n ga st h eu n d e r s t o o do rr e s e a r c h e do ft h et a ot ec h i n gw i l lk n o waf a c t :t h e r ea r e m a n yv e r s i o n so ft h et a ot ec h i n g ,s u c ha s b a m b o oo rw o o db o o k s ,s i l kb o o k s , h e s h a n g g o n gb o o k s ,w a n gb ib o o k s ,j i n g l o n g b e ib o o k s ,f uy ib o o k s ,f a ny i n g y u a n b o o k sa n dc i r c u l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t h e s ed i f f e r e n tv e r s i o n sm o r eo rl e s s 。b u tm e r e 锄es t i l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w h a tm o s tb ec l o s et ol a o z i ,r e s e a r c h e r ss e e mt o i n s i s t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d i s c u s s i o nt h i sp r o b l e mc o m p l yw i t hf o l l o w i n gs e v e r a lp o i n t sp r i n c i p l e s :f i r s t ,f u l lr e s p e c t e r am o r el o n go fm o r a lb yu n d e ro f v e r s i o n ;t h es e c o n d ,d om a x i m u me f f o r t st ou n d e r s t a l l d m o r a lb yu n d e ro fl i n e sa r t sa n ds c i e n c e ,a n da c c o r d i n g l yt os c r e e n i n ga n dd e t e r m i n e v e r s i o no fm e r i t s ;t h et h i r d ,w h i l er e f e r e n c ea n c i e n tv i e w sa n dt h et o d a yi n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 a n dt e x tl e a r l l ,a s p e c t se x p e r to fv i e w s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t ot h i sa si u d g m e n tg u i d e l i n e s t h e na c c o e d i n gt oh e s h a n g g o n gb o o k s ,s e l e c t e d16 曲c h a p t e ra n d2 5 t i ic h a p t e r ,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t h eh a nd y n a s t yt o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 u n t i ln e a r l ya l lm o d e m c o m m e n t a r yo ne a r l i e r 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c o m m e n t a r yt om o r et h a n3 0c o m p a n i e s ,a n dt h ec o m m e n t a r yo ne a r l i e r 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 c o m m e n t a r yo fb o t hm o d e r a t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e nc o m p a r et h e s e c o m m e n t a r yo ne a r l i e r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c o m m e n t a r y , d r a w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eg e n e r a l 。s ot h a ti t t a k e so na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b a c k g r o u n do nt h ev a r i o u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t h e t a ot ec h i n g t ot h i sm a n yc o m m e n t a r yo ne a r l i e r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c o m m e n t a r yf o u n di n t a o i s m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a r en o to n l yi n f l u e n c ee a c ho t h e r , a n da to n et i m e g r e a tm i n d sc o n v e r g ea n d ,f i n a l l y , o nt h eg r a s po ft w oc h a p t e r so nt h e ”t a o t oac e r t a i n d e g r e eo f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k e yw o r d s :”t a o - t ec h i n g ”;e d i t i o nd i s c e r n m e n t ;t oe x p l a i n sc a r r i e so nt h ei l l u s t r a t i o n s ; t h et a o i s r n ,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 b u d d h i s mt h r e et h o u g h tf u s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a o ” ( 一) 二章不同版本问题的认识6 7 ( 二) 各家注疏的特点分析6 9 ( 三) 两章中有关概念的认识7 4 附录8 l 参考文献1 0 7 ( 一) 古典文献1 0 7 ( 二) 著作1 0 7 ( 三) 论文1 0 8 后i 已10 9 第一章 序言 道德经研究的现状: 道德经自老子在出关前写作之时就已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有关老子其人 就是众说纷纭,有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有说老子是老莱子的,还有说是太史詹的; 关于道德经之版本也可以说是五花a i 3 ,有河上公章句本,有王弼注本,有景龙碑本, 有傅奕范应元本,有遂州碑本,有长沙马王堆帛书本,有楚地郭店竹简本,还有当今流通 本等:不仅如此,对道德经的注疏与解读,后学者更是纷至沓来,以至于其注释早已 不下千种。在纷繁复杂中,要真正认识老子其人及把握道德经之原初精神,确实不是 一件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随着考古的深入和出土的文献资料的增多,现今之人在版本之 考据上已有了很大的突破,基本是可以认定帛书本之道德经较为接近原著祖本,而另 一方面,对于老子与其写作的道德经的思想精髓,则是各持己见。 本文面对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正因道德经之文本本身就存在众多的疑团,加之注疏解释流派纷呈,让人不知所措, 才吸引了无数的后来者竞相对其进行无限之结构。于是乎本人亦试图作一次尝试,来领悟 一下两千多年前身处战国时代的老子无穷魅力的“道 之内涵。为了使自己看到的道德 经尽量地合符老子的原初,首先查找了众多不同的版本;然后,不想自己受一家学说之牵 绊,就收集了自汉代以来直至近现代各个时期不同注疏家对道德经的注疏,进而对这 些注疏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但由于本人能力及学历的限制,未 能把道德经八十一章之不同版本与全部注疏完整列举出,而是仅选取了其中之“归根 与“象元 两章以资考察,希望能有俊才后至者能够继此未完成之事业。 选取此二章的缘由: 一般所说的哲学都包括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这三大部分,这在老子的道德经中 都有所涉及,而本文所选取的“归根 、“象元 二章的内容也基本上涵盖了这三个方面。 “归根 章起首句的“至虚极,守静笃9 j p 9 是老子在观察事物之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 备( 表现) ,也就是说在观察事物时心理上应处于象婴儿般的无私无欲,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的一种“中正 的状态。接下来老子对“芸芸 之物“并作 之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发现无物不“归根而返,然后处于“静 的状态,最终了悟到万物是生生不息,往而复 返的规律。“象元 章中的“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也可以说是这一规律的描绘。这 是老子以一种对生命的直观感悟与观照来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不仅如此,老子还会让自 己的心灵处于一种宁静幽冥中玄想,进而大胆地描绘出世界的本源,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 “象元 章中,同样有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三层面是自成体系的,同时串联在一起又构 成一个大的系统。三小层面如同三个小圆圈,串在一起又形成一个大圆环。第一层面自“有 物混成 至“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揭示了“道 的本体性、本源性和它制约万事万 物的规律性。此时的“道 既是物质世界的本体本质,又是生成万事万物的母体,它不因世 界的改变而变化,是永恒的东西;同时它生成万物也于己无损,不仅如此,它还能存在于物 质世界并且规定和制约着万事万物。可以这么说,这一层次“道”在自身已作了一次小循环。 第二层面“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居其一焉”,此层面“道”降而至“域”中,在“域 中有着人们可感可触的一面,“天 、“地 、“王”等无一不受“道”的制约,也完成了自己 的循环。第三层面从“人法地起至结束,“道 自“域 而升,再次回归至“道 自身, 也就是自然。这个大循环就是无形的“道 降而至万物再回归至“道”、至自然。 国老子道德经 汉英对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 9 9 年p 1 3 此引语为王岳川作序言) 2 二章给我们的启示: 老子的哲学是以“道 为基础的,但他的哲学精神却在“自然二字,如果要用一个 词对老子哲学作总括的话,“自然哲学可谓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先秦时期先哲的这种“顺 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两千多年里一直熠熠生辉,其思想的深邃,现代人是不可能企及 的,但我们可以去领悟其无穷的魅力。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科学技术水平同新月异, 它在改善人类生活上可谓是同臻完备,达到无以伦比的程度;它在提高生产,改造自然环 境,改变世界面貌上也起到非常之作用,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诚然,科技给予我们很多 很多,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甚至无视自然,走到任意开发乃至恣意妄为的境地。近几年全 球气候的恶化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就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让人们于古 代经典和无穷灾难中省悟到须尊重自然和效法自然。如若不及时省悟,且非要以人类之力 量与自然之力量相抗衡,自然最终可能会以它无比之力量使人类文明成果归复于自然状态。 余培林新详老予读本台北三民书局股份宵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二年p 1 4 3 本义较为妥当。 【二】“静 : 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范应元本及诸流通本作“静 ;傅奕本作“靖 ,以下 “静”字皆作“靖”。“静”,帛书甲本作“情”,乙本与王弼本同。 廖名春:“情”、“静”、“靖 皆从“青”得声,故可互用。“情、“靖两字当为“静 之 假借。 晓毛按:帛书本作“守静督”,i 楚简本又作“守中笃”。此二句应该不会有语义上的重 复,应是讲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上和行动上。先有思想上的“虚”和行动上的“静”, 才能得以“观复”。行动上的“静”不甚通达,且令人费解,因此作“中”则更为妥当。 【三】“笃 : 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范应元本及诸流通本作“笃”;景龙碑本作“葛”。 “笃”,朱谦之:字鉴日:“笃,说文马行迟顿,从马竹声,俗作“蔫”。 工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 北京清华大学f 版社2 0 0 3 年p 2 4 7 售朱漾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p 6 4 4 注疏及诠释: 河上公: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守清静,行笃厚。 晓毛按:“得道之人”,既“得道”亦即能知“常”之人,便是“有道”真人。“j 欲”,无私情无欲望。其神至于“虚极”,其形固守清净,其行则笃实。“五内”指人的 即心、肝、脾、肺、肾。 王弼: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j 下也。 晓毛按:把河上公的“人”扩展至“物”。“致虚” 就是物之“真正”,根本。 达到了“极”,“守静”要“笃”,也 唐玄宗: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及形有受纳,则妙本离散。今欲 令虚极妙本必致于身,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于身也。凹 晓毛按:“虚极”是人的“妙本”,人既因此“妙本”而生,又因有了血肉形质而“妙 本”不存,若欲使其终生致于身,则须处于“绝弃尘境染滞”之地,笃守清净。 杜光庭疏: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是为正性。及受生之后,六根受 染,五欲奔竞,则j 下性离散,失妙本矣。欲令虚极妙本必自致于身者,当须守此雌静笃厚 性情而绝欲,无狭而不厌,则虚极妙本自致于身。 晓毛按:杜以“虚极妙本”为人之“正性”,“六根”“五欲”之说似有释氏意味,保虚 极妙本则须无私欲。 苏子由: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守静不笃,则动未亡也。丘山虽去,微尘未尽,未为极 与笃也。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守静存静,犹陷于动,而况于他乎? 不极不笃,而责虚 静之用,难已! 晓毛按:用“去丘山,留微尘”的事例来表明“极”、“笃”的重要性,强调其绝对性, 此处“责”字不解,疑作“贵”字讲。 吕惠卿:致虚而不极,守静而不笃,则非不盈之至也。然则所谓虚者,非虚之而虚之, 直莫之盈,故虚也。所谓静者,非静之而静也。回 晓毛按:致虚不极,守静不笃,如同“不足”、“未满”就称为“足”和“满”。这样的 “虚”,不是真正的“虚”而又要称作“虚”,所以说是虚,这样的“静”也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静。 叶梦得:知虚之为虚而致之,未必能致于虚,犹有实以为之对也。知静之为静而守之,未 必能守于静,犹有动以为之别也。故致虚必极,守静必笃,致虚极则无虚,是为真虚;守 静笃则无静,是为真静。o 晓毛按:为了“虚之”而故作“虚”不是真正的虚,因为这样的“虚”有“实”与之 对应。同样,静亦如此,有“动”和它对应。致虚到“极”为真虚,守静至“笃”为真静。 黄茂材:虚静之境,要在纯熟。致虚不极,则不可得而虚:守静不笃,则不可得而静。 王雾:致虚欲极,守静欲笃,欲观物理者,必先致一也。学者之事,实则妨道。卿 【汉】河上公王卡点校老予道德经河卜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年p 6 2 雪【曾魏】千弼老子一e 弼注影印武英殿聚珍版本东京文求堂印行p 1 4 - 1 5 删高专诚御注老予太原山两古籍版社2 0 0 3 年p 9 4 癣张继禹中华道藏北京华夏f i j 版社2 0 0 4 年第九册【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p 6 3 8 o 【宋】劭:辙道德经注凌以栋批点p 2 8 o 【i 】焦拢老了翼p 2 8 张继禹中华道藏1 1 # 夏 | i 版杜2 0 0 4 年第十一册【朱】彭耜集道德真经集注p 3 5 6 曲同曲 掣尹志华北宋 注研究成都四川i 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 0 0 6 年p 2 8 1 则“明”,“明”的意思大概就是能知“常”,能体“道”,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所以能 “照临无外”接下来讲到虚是实之本,静是动之根。引用庄子天道篇和道德经 第四章征之。又讲到“致虚”“守静”须脱出“形”、“数”之累才能“极”与“笃”。并以 群材汇集则达屋之“极”,马行千里而至于“笃”来譬喻。又于求“极”与“笃”的过程中, 要求虚实皆无,不着一物;动静如一,皆谓之静。“极”、“笃”之后,不论是“万态”也罢, “万变”也罢,于我心是“常彻”“常寂”。能够达到“常彻”“常寂”这样的境界,就是“天 地之平,道德之至”,与“道”为一了,才有“天乐”。结束时又引庄子天道篇“故日: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下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表明达 至乐之境地。 “无所于忤,是之谓虚”此句不甚易解。“天下之实莫逃乎虚”,“实”最终要归于“虚”。 “万物以形相碍,以数相摄”,有“形”、有“数”则为“形、数”所牵绊、羁勒,独“虚”、 “静”之态不为“形”“数”所累、所役。 范应元:吾心之初,本来虚静,出乎自然。初不待致之守之,逮乎感物而动,则致守之功, 高专诚御注老子)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p 9 4 蕾张继禹中华道酸)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4 年第十一册【宋】江澄道德真经疏义 p 3 6 6 不容一息间断矣,是以老子教人致虚守静。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则不离于初。虽然, 致虚守静,非谓绝物离人也。万物无足以扰吾本心者,此真所谓虚极静笃也。 晓毛按:“吾心之初”乃“出乎自然”之“虚静”,不“致之”、“守之”则将“感物而 动”,致守之功不容间断,方可达“吾心之初”。范氏“万物无足以扰吾本心者”讲得好, 其意与后面吴澄的“内心不出乎外”都是对“静”的理解,但与唐玄宗的求“静”须“绝 弃尘境染滞”一说差距甚大。 杜道坚:万物之先有天地,天地之先有太极,太极之先至虚至静,有一未形者在此,其为 天地之根也。然不日致太极,而日致虚极者,虚极即无极也。圆 晓毛按:杜道坚的这种注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他并不像前人那样把“虚”“极 分开 来解,也就没有把“极”释作极致,极点。而是把两字合起来讲,“虚极”从而与“无极” 联系上了。“无极”就是未有天地之前的事情了,这与后面“象元”章就产生了联系。易经 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之说。本经也有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吴澄:“致”,至之而至其极也。“虚”谓无物,外物不入乎内。“极穷尽其处也。“守 , 固内御外,内外城之守。“静谓不动,内心不出乎外也。“笃”,力不倦也。 晓毛按:“致虚极”,“外物不入乎内”,心内无物无欲;“守静笃”,“内心不出乎外”,内 心定则无思,亦即“静”。 何道全:学道之人,除情去欲,至于虚极即人道矣。了全子云:虚则神灵。守清静,行笃 实也。知常真人云:安止笃实,力行之也。 晓毛按:除情去欲,守清静,行笃实,是道家修行时必备的和常修的。少思寡欲至无思 无欲,守静笃实方至得道。 明太祖:言致虚,无他,乃去妄想私欲以尽耳;守静笃,使坚守其寡欲之心。笃,志诚也, 实也。 晓毛按:明太祖旨在务使人至清心寡欲,心诚至服。此处“笃”的解释与众不同。 徐永佑:致虚之极,由于守静之笃。静而之动,动而不已。万物作而应之,一本而万殊也。 动不离静,往者必复,万殊而一本也。 晓毛按:要先守静才能达到虚极;万殊之象,纷纭复杂,终不离“一本”之道。 焦兹:开元疏:致者,令必自来,如春秋;致,师之至。致虚而不知实之即虚,虚未极 也;守静而不知动之即静,静未笃也。若此者,观无于无,而未尝于有,观无故耳! o 晓毛按:焦兹也强调极致:实是虚,虚亦是虚,这就是“虚极”;动是静,静亦是静, 这就是“静笃”。 清世祖:致者,推其至也。致虚而至于极,则凡有皆藏于无矣。笃,固也。守静而至于笃, 则凡动皆涵于静矣! 晓毛按:“致 、“笃”二字有新义,有藏于无,静包含动,一切皆“虚”,一切皆“静”, 一切皆“无 ,合符老子的“有生于无” 陈澧:致虚而极,守静而笃。 【宋】范戍元朱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上海涵芬楼假江安傅氏双咎楼蔽影印本p 2 8 窘张继禹中华道藏北京华夏版社2 0 0 4 年第十一册【,己】杜道坚道德幺经原旨p 6 7 0 哪【7 己】吴澄道德真经注道经上p 1 9 哪【明】何道会新刊太上老子道德经注解评林p 1 8 血高专诚御注老了太原山两古籍i l i 版社2 0 0 3 年p 9 4 、p 9 4 o 【i 抛】徐水佑道德真经注p l l 田【l j 】焦斌老子翼p 2 7 o 网曲 o 【清】陈沣老子注p 4 7 魏源:致者,至其极也。虚者,无欲也。无欲则静,盖外物不入,则内心不出也。笃,固 也。学道而至于虚,虚而至其极,则其守静也笃矣。引王弼注:儿有起于虚,动起于静, 故万物虽动,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与笃也。 晓毛按:魏释“致”与吴澄一致;释“虚”比吴澄完善些;释“笃”与清世祖一致。 然后引用王弼注来表明“虚静”是物于“极”“笃”之后的最终归宿状态。 丁福保:援引元代吴澄注。 陈鼓应:“虚”、“静”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 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虚”, 形容心灵空明的境况,喻不带成见。“致”,推致。“极 和“笃”的意思相同,指极度、顶 点。引范应元注:致虚,守静,非谓绝物离人也。万物无足以扰吾本心者,此真所谓虚极 静笃也。 晓毛按“致虚”、“守静”功夫的必要性,范应元亦讲到。 余培林:“致虚”谓消除心智的作用,以使心空虚无知;“守静”谓去除欲念的烦扰,以使 心安宁静默。“极”与“笃”皆谓极端、顶点。人的心灵本虚灵静默,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 因而观物不得其正,行事不得其常。所以必须“时时勤拂拭”,以恢复其原有的虚静状况。 高明:“虚 者无欲,“静者无为,此乃道家最基本的修养。“极 与“笃是指心灵修 炼之最高状态,即所谓极度和项点。够 晓毛按:首先,这两句读法就存在分歧,河上公把“虚极”连在一起,此后唐玄宗、 杜道坚承袭之,杜道坚还把“虚极”与“无极”连到了一块。而王弼、苏子由等人则把“致 虚”与“极”分开来读。从出土的帛书和楚简来看,王弼和苏子由的读法是较为合理的。 再有就是对“守静笃”这一句的理解。前面说过,“静”应作“中”来讲似更妥当。廖名春 说:“广韵东韵:冲,和也。广韵静韵:静,和也。静与冲义近,故 可换用,而中为冲字之借”,。老子亦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说。这两句的 意思从整章来看,是老子在观万物之前思想上的准备和行动上的表现。既不是那种“虚” 到“极”处时无一物,无丝毫纤尘,也有别于把动也视为静,一切归于无的理解。老子日: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又日:“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由此可见,这是在 观察事物时让人能象婴儿般无私无欲,不受干扰。惟其如此才致能“观复”、“知常”。 万【四】物并作,吾以观其【五】复 【四】“万”: 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傅奕本皆作“万 ;范应元本作“万 。 晓毛按:“万”当是“万”的简体。 【五】“其 : 王弼本“观下无“其 字;河上公本、景龙碑本、傅奕本、范应元本及诸流通本皆 有“其 字。帛书本亦有“其”字。 【清】魏源老予本义) p 2 3 口陈鼓应老了注译及评介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p 1 2 4 余培林新译老予读奉) 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二年p 4 0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年p 2 9 8 露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p 2 4 7 8 蒋锡昌:按淮南子道应训日“吾以观其复也”,文子道原篇作“吾以观其 复,均有“其”字。王本脱去,当据补f 。王注“以虚静观其反复,可证也。 古棣、周英:现存本无“其字乃传刻误脱,漏掉了。按文理也应有“其 字,“其 指代万物,无“其字句子就不完整了。回 晓毛按:据上蒋锡昌、古棣、周英所言及帛书本可证王弼本确实有可能脱“其”字。 注疏及诠释: 河上公:“作”,生也。万物并生也。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人当念重其本也。 晓毛按:“万物无不皆归其本”,“复”当是“归本”。人所重之“本”应是“五内清静” 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范应元所说过的“吾心之初”或“本心”。 王弼:动作生长。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并动作卒,复归于虚 静,是物之极笃也。固 晓毛按:“作”一词解释得较为全面,既有“动”义;又有“生长”义。复归到虚静状 态就达到了“极”、“笃”的境界。 唐玄宗: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静则能致虚极乎? 但观万物动作云为。及其归复,常在于静, 故知耳。 晓毛按:守雌静,致虚极,因万物“作”后仍归于静。经曰“知其雄,守其雌,常德 不离,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常德乃足,复归 于朴”魏源曰:一无极与朴者,谓复归于真常也。”真常者,道也。 杜光庭:此明守静笃必致虚极之意。夫力物万形,动作不同,观其归复常在于本。 晓毛按:万事万物之“作”最终归结于“虚极”,“守静”之目的也在于归“虚静”。 苏子由:虚极静笃,以观万物之变,然后不为变之所乱,知凡作之未有不复也。苟吾方且 与万物皆作,则不足以知之矣。 晓毛按:与后文程大昌一致,保持虚极静笃之境界则能“观复”,须知能“观复”者, 心不为纷作之万物所动。如若不然,并与之“并作”则不能观亦不能知。所谓“随波者不 常形”是也。 王安石:复,本也。万物并作,吾能观其复,非致虚极,守静笃者,不能与于此。 晓毛按:强调了“观复”的必备条件是“虚极静笃”。 陈景元:“非止于人而万物之并作,未有不始于寂然而发于无形,及观其复也,尽返与杳 冥,而归于无朕以全其真也。易日:复其见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谓寂然至无也。” 晓毛按:无形之物也罢,人也罢,万物皆从寂然无声开始“作”,后返于无声无形,这 才是“真”。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复”的过程,并且解释了“复”后的状态是“杳冥”的, “寂然至无”的。“复,其见天地之心”语出易经复卦。易经复卦彖日“复, 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 攸往来,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 吕惠卿说:众人之于万物也,息而后见其复,衰而后见其归根。其所以作者,乃其所以复 蒋锡吕老予校诂台北东升f l 版事业公司民国六十九年4 月p 1 0 0 口古棣、刷英老予同老了校诂长备吉林人民版社1 9 9 1 年版p 6 5 o 【汉】河上公王卡点校老了道德经河i :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年p 6 2 o 【菖魏】卜弼老子l i 弼注影印武英殿聚珍版本东京文求堂印行p 1 4 1 5 鸯离专诚御注老了太原山两古籍 l j 版社2 0 0 3 年p 9 4 疵张继禹中,芦道藏北京华夏m 版社2 0 0 4 年第九册【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p 6 3 8 o 【米】苏辙道德经注凌以栋批点p 2 8 删 太原山两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p 9 4 毒张继禹中华道藏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4 年第十一册【宋】江澄道德真经疏义 p 3 7 尹志华北宋 注研究成都四川j :版集团巴蜀书社2 0 0 6 年p 2 8 1 毒张继禹中华道藏 北京华夏i i j 版社2 0 0 4 年第卜一册【宋】彭耜集道德真经集注) p 3 5 7 e 间e i o 据要观妙者,必其心不徇物,乃始能之也。 晓毛按:先描述了一下自枯到荣,再复归于根的过程,然后强调了“虚”、“静”的重 要,“昏”者,蒙蔽也;“诱”者,引诱也。最后用旁观对弈者和岸观操舟者来说明非“明” 者不能观其复也。可谓是据要妙观者,心不循物。观复者必置身于外,须跳出自我看自我。 范应元:不离于初,则万物并动而吾能以是观其复归于虚静也。夫惟虚静,然后能动而有 常。在易阴极而一阳反生于下,谓之复。复则生生之道,长久而不已也。盖动自静来, 动极复静矣。,非虚静而静笃者,不能观之。 晓毛按:守“本初”者能观复。观复的必备条件是“虚静”。然后叉用易之复卦解释“复” 乃生生循环不息之道。 杜道峰:当虚极静笃之初,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则天地之心见矣。 晓毛按:所谓“天地之心”,即是天地生化万物而生生不息的一个自然生成过程。至此 已有陈景元、宋徽宗、江澄、范应元与杜,凡五人用( ( 易之复卦注释之。 吴澄:“作”,动也,植物之生长,动物之知觉,皆动也。“复”,反还也。物生由静而动, 故反还其初之静为复。植物之生气下减,动物之定心内寂也。 晓毛按:对“复”的解释较全面且具体,涵盖了动植物两个方面。 何道全:“作 者,生也,能虚能静,静极则动,万物于此并生也。安然子云:静极则动, 阴极阳生。“复”者,归根后之时也。万物动生,无有不复命归根者也。如愚子云:复得旧 窠,方是精细汉。四 明太祖:万物并作,然后观复命者,以其有始有终,未尝紊也! 君子之守道行仁,犹四时 而序之,则顺道矣! 唧 晓毛按:于“作”至“复”之运行中,悟出天下万物莫不循四时之序,有始有终,有条 不紊。君子遵守这个“序”,就应顺道而为。言下之意君子“守道行仁”,如此治国理家才 是顺道之作为。 焦法:“试观万物,方其并作,若动且实而实,无纤毫动与实者,能如是观,是为观复。复 者,复其始也。夫未能观复,即止动求静,欲静转动。o 清世祖:“作,动也。复者,复其始也。万物有作必有复。虚极静笃,以观其作,且 观其复。 回 陈澧:所谓复也,荣必归于枯,生必归于死。回 晓毛按:重在讲“复”之最终结局是“枯”、“死”,亦即“虚 与“静”。 丁福保:言虚极静笃之后,则百千万亿化身并作,化身虽作,吾乃观其身之归复。回 蒋锡昌:尔雅释言复,返也。万物自生至死,犹人行路之往而复来,比喻适当, 此j 下老子用字之精。谓万物竞生,吾因观其归终之道也。1 1 陈鼓应:作,生成活动。复,往复循环。引述胡寄窗语把自然界的变化理解为循环式的 运动,即所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既然力物变化只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人f r n p 无 闻张继禹中华道藏北京华夏 “版杜2 0 0 4 年第十一册【宋】彭聿r 集道德真经集注p 3 5 7 o 【朱】范心元朱奉老了道德经古奉集注上海涵芬楼假江安傅氏双签楼藏影印本p 2 8 o 【,】杜道嚷道德幺经原旨p 6 7 0 删【元】吴澄道德真经沌道经上p 1 9 唧【明】何道全新刊太上老予道德绛注解评林p 1 8 曲高专诚御注老了太原山两古籍 j i 版社2 0 0 3 年p 9 4 o 【i | j j 】焦姚老了翼p 2 7 i 司。 曲【清】陈沣老子滓p 4 o 丁祸f 5 l 老了道德经笺注无锡丁氏被版民网十五年p 1 2 蒋锡丹老了校诂台北东升f 版事业公司民固六十九年4 月p 1 0 0 是因“夫”、“凡”二字音近,“凡”借作“夫”用;故取“夫”较为妥当。 【七】芸芸”: 河上公本作“芸芸 ;王弼本作“芸芸”;景龙碑本作“云云 ,傅奕本、范应元本作“员云骺”; 帛书甲本作“云云 、乙本作“耘耘 ;楚简本作“员员”。 范应元:从傅本“凡物具云具云 。“具云”字玉篇音云,又音运,物数乱也。庄子在 囿篇日:“万物芸芸,各复其复”。“芸,成玄英疏云:“众多也。 玉篇与略训“芸 字,皆云香草也。由 马叙伦:毕沅日:庄子作“万物云云,各复其根”。说文解字有“物数纷酝 之言, 是奕用正字。“云云”即“员云具云之省。又说:“具云 俞先生谓是俗字,是也。说文 日“员,物数也。 当作“员员。庄子作“云云 者,“云员”同声,故得通假。诗 陈鼓戍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5 月p 1 2 4 1 2 5 霉余培林新译老了读本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二年p 4 0 喜高明帛书老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年5 月p 2 9 8 田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唐】陆德明老子道经音义) 1 9 8 3 年p 5 3 霹马叙伦老子校诂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2 月p 1 9 9 t 蒋锡昌老了校诂台北东升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六十九年4 月p 1 0 2 e 高明帛书老了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年5 月p 3 0 0 露古棣、周英老子同老子校诂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p 6 5 o 【宋】范应元宋本老了道德经古奉集注) 上海涵芬楼假江安傅氏双鉴楼蔽影印本p 2 9 1 2 云“ 多则 一指 用正 者喻 “ 7 : 孰为 又用 香; 乱也 物芸芸,各归其根。” 可见“芸芸”既可指“万物”,又可指“人事”。据段氏“以声不以义”,高氏说难定正 字,甚为有理。又因此处经文有“根”字,暂以“芸芸”为是。 【八】“复: 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复”;景龙碑本、傅奕本、范应元本无此“复 字;帛书甲乙本、 楚简本有此“复”字。另:帛书本多一“于 字;楚简本少一“归 字。 马叙伦:说文日“复行故道也,今通作“复”字。复其根,即归其根也。弼注日“各 返其所始也 ,盖以“返”释“归”,则王本办无“复”字。今本作“各复归其根 者,或 老子有作“各复其根 者,校者旁注“归 字于其下,传写误入正文。故河上本衍一字, 而校王本者又据河上本增“复 字耳。回 蒋锡昌:“复归之“复”,与上文“观其复 之“复 ,用法不同。上为名词,此为状 词。故不能谓“复”、“归”相同,而可以任意省去其一也。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朴”;第五 十二章“复归其明 于此文例j 下同,可证“复归 二字为老子习用之词。淮南览冥训 “使万物各复归其根 ,与王本同,当是老子古本。至庄子作“各复其根 乃脱一“归 字,如据以改老子,则大谬矣。回 高亨:“复 字疑涉上下文而衍,傅本可据。此云“各归其根”,下文云“归根日静 , 正相承,故知此“复”字为衍文,“归”字非衍文也。 古棣、周英:此句承上句“吾以观其复 而来,不必再重“复”字,且四句都是四字 句,老子作诗,如于意义上和音节上没有需要,与诗上不合格律,当为衍文。 晓毛按:此处高亨、古棣、周英三人所论是以魏晋以来作骈文之思想为前提的,如此 确有削足适履之感。须知唐时就有把( p 6 3 9 - 6 4 0 o 【宋】苏辙道德经注凌以栋批点p 2 8 童张继禹中华道藏北京华夏_ f l j 版社2 0 0 4 年第t - 一册【宋】彭耜集道德真经集注 p 3 5 7 o 【明l 焦弦老子翼p 2 8 张继禹中华道藏)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4 年第十一册【宋】彭耜集道德真经集注 p 3 5 7 o 同上 傅张继禹中华道藏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4 年第十一册【宋】彭耜集道德真经集注 p 3 5 7 1 4 晓毛按:去“爱欲”;归本源。芸芸者万物皆然也,何止乎人? 宋徽宗:芸芸者,动出之象。万物出乎震,相见乎离,则芸芸并作,英华发外。说乎兑, 劳乎坎,则去华就实,归其性宅。 晓毛按:易经之“震”卦代表东方,春季,万物萌动,生长;“离”卦代表南方,夏 季,事物繁荣,茂盛;“兑”卦代表西方,秋季,事物收敛,萧杀;“坎”卦代表北方,冬 季,事物回归根本的状态。用易之四卦描述了一个去华就实,由生到死,复归本性的 过程。 江澄:物生若芸,徐动而出,则芸芸者,动出之象也。然物之动出,各因其时。观四时之 运行,具八卦之妙用,万物之出,与之出而不辞:万物之入,与之入而不迁。故自春徂夏, 为天出而之人;自秋徂冬,为人入而之天。自其出而之人言之,则出乎震,而震者东方之 卦也,于时为春,物皆萌动;相见乎离,而离者南方之卦也,于时为夏,物皆蕃鲜,所谓 芸芸并作,英华发外也。自其入而之天言之,则说乎兑,而兑者西方之卦也,于时为秋, 物皆至于擎敛;劳乎坎,而坎者北方之卦也,于时为冬,物自归根,所谓去华就实,归其 性宅也。芸芸并作,则春气发而百草生也;至于英华发外,则苗而秀矣;去华就实,则正 得秋而万宝成也;至于归其性宅,则复于无物矣。 晓毛按:“故自春徂夏,为天出而之人;自秋徂冬,为人入而之天。”就是说,季节从 春到夏,对应之事情是从天象到人事;季节从秋到冬,对应之事情是从人事复归于天象。 “自其出而之人言之”,其意思是:从天象的“出”到人事来说;“自其入而之天言之”其 意思是:从人事的“入”到天象来说。总之,顺天道而尽人事,无不有常。 王雾:复,复性起用,复还性根,动植虽殊,理归一致。 晓毛按:“复”包含了两个方面:既“复还性根”,有“复性起用”,这就是一个循环往 复的过程。物之“性”既为起点,又是终点,所涵之面广于刘骥。 范应元:此假物以喻人也。凡物数虽纷乱,然而无有不归其根者。盖一阳生于子,冬至也。 物各生其本,而动至矣,而其叶茂盛,是阳动之极也。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生于午, 夏至也。物各归其根,而静之亥,而其叶凋零;是阴静之极也,静极复动。一阳复生于子, 于是乎,生生之道有常。固 晓毛按:“假物以喻人”,有待商榷。老氏于此虽不无讽喻劝谏人事,然其探究恐不止于 次。此处再次用复卦的阴极生阳,阳动而再次转阴后又复阳描述了事物从生到死又再次复 生的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吴澄:芸芸,生长而动之貌。回 晓毛按:对“芸芸”的解释,把“生长”和“动”两方面结合起来了。 何道全:芸芸者,纷纷之多也。归根者,安静处下也。然纷纷之多而其终也,合归其根本 矣。天然子云:应机有万端,返本无一事。哆 晓毛按:对“芸芸”的解释认为是“多”而“纷乱”,把说文中的两种解释合二为 一。世界的纷繁复杂与纯粹单一实是相反相成。 清世祖:芸芸,作之状也;归其根,如华叶之生于根,复归于根也。o 晓毛按:其意不如河上公之完备,缺乏“更生”之义。 丁福保:化身虽多,究其极,皆归根源而发。故日:各归其根。回 商专诚御注老子太原山两古篇 3 版社2 0 0 3 年p 9 6 口张继禹中华道藏北京华夏 i :版社2 0 0 4 年第卜一册【宋】江澄道德真经疏义p 3 7 3 8 尹忠。挣北宋 注研究成都l ,马j i ;版集团巴蜀书十t2 0 0 6 年p 2 8 1 o 【术】范心元宋本老了道德纤古奉集注上海涵芬楼假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影印本p 2 9 o 【】吴澄道德真经注道绛i :p 1 9 o 【i 刿】何道全新刊太j :老了道德经注解评林p 1 8 高专诚御注老了太原山两古籍版社2 0 0 3 年p 9 5 注疏及诠释: 河上公: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 死也。 晓毛按:经日“以静处下”;“弱者道之用”;“柔弱者生之徒”处下,守静,执柔弱是 不致使其走向反面。余培林说:一根即指道。”高明说:“无一不复归于其根,即复归 于创造宇宙本体的道。竹 王弼:归根则静,故日静;静则复命,故日复命也。 晓毛按:“归根”就处于静的状态,处在静的状态也就是“复命” 函丁福保老子道德经笺注无锡丁氏藏版民国t 五年p 1 2 蜃蒋锡昌老子校诂台北东升;f j 版事业公司民国六十九年4 月p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招聘成熟教师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每日一练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库带答案详解(精练)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试卷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库(完整版)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儿童心理医生考试卷及答案
- 基本公卫专项整治自查报告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轻巧夺冠)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试卷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应用
- 王道勇保障和改善民生
- 医疗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 血友病课件完整版
-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试卷-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北师大版 (含答案)
- 临床职业素养
- 种子学-种子的化学成分课件
- 手术室无菌技术 课件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分数乘法:分数乘小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