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气积文畅情深意挚——贾谊散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贾谊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汉初重要的政治家、 文学家、 思想家。 贾谊处于由先秦文学向两汉文学过渡的时期,在文化上继承了先秦文化的优秀遗产,通 诸家之书;在政治上秉承了先秦士人热心于政治、关心天下时事的用世情怀,在文学方 面具有才思敏捷、博学浪漫的才情气质,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贾谊时刻关注现实政治、 同时又有着诗人般感伤气质的特点。表现在散文中,使得其散文不仅内容涉及到社会现 实的多个方面,在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上也是多元化,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本文以贾 谊散文为研究对象,同时观照贾谊个人的才情气质和人生经历,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 力求更为深入地探讨贾谊散文的魅力来源和艺术特点。 本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分析贾谊散文的生成基础。指出贾谊的散文从时代背景来说,处于从秦世不 文到文化繁盛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从文人传统来说,贾谊继承了先秦士人关注政治的特 点,指陈时事。但是贾谊与先秦士人相比,面对的言说对象、内容均发生了变化,文人 的心态亦不同,因此先秦的游说之辞逐渐发展为汉初的议政之文。从贾谊的个性气质及 人生经历来说,贾谊以洛阳才子的身份进入仕途,经历了仕途波折,成为政治迁客、贬 谪文人,因此,本文从动态层面考察贾谊不同时期的状态、经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并从主观、客观方面分析贾谊遭受政治挫折的原因,指出造成贾谊悲剧的客观原因有贾 谊思想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不予接受、武力政治主宰时局与文人受到轻视,主观原因 有贾谊个人的气质个性及贾谊疏于人际关系。 第二章论述贾谊散文的主题、情感与风格。在对贾谊散文进行归类的基础上,认为 贾谊的散文不仅密切贴合时代主题,散文内容涉及了汉代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而且贾 谊的文化性格及文人身份使得其散文在政治主题之外,还有学术主题。贾谊的散文从情 感形态来说,可分为以气势见长、以情感见长、以理思见长,贾谊在文中还使用了多种 情感意象来表达个人情感。主题、情感的多样也造就了贾谊散文风格的多样化,贾谊散 文的总体风格为气势充沛、笔势纵放、情理兼具、文采斐然。 第三章从章法特点、表现技巧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剖析了贾谊散文的艺术表现。贾 谊的散文在章法方面因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不同而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根据文章运思主 线的不同可分为以情运思、以理运思。且善于用事,引用历史典故或借助寓言故事来说 ii 明道理,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美。贾谊的散文还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如夸张、 排比、对偶、对比、比喻等手法来增强其文章的可读性与文学性,使原本枯燥的政论文 散发出学者气质的芬芳。并指出贾谊散文在语言艺术方面具有陈述的感情化、表述的极 端化、炼字选词的巧妙化、句式形态的多样化、说理的形象化、风格的多样化等特点, 不仅具有鲜明的文人化特点,还具有浓重的生活化气息,使文章语言感情丰富、情采并 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贾谊散文,生成基础,主题,情感,风格,艺术表现 iii abstract jia y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history because he was an important politician, writer and thinker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born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pre-qin literature to han literature, jia yi inherited the excellent heritage of the pre-qin culture, read many various books extensively, and concerned about politics and current affairs; moreover, he had a quick mind and knowledgeable romantic temperament. all of these contribute to jia yis characteristics, i.e. he not only always focused on political reality, but also had the sentimental temperament. what is more, these made his proses involv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reality, diversified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proses. taken jia yis pro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es, this paper probes to the origin of charm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jia yis prose with reflection on his intelligence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this paper has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the generation basis of jia yis proses and points out that his prose exsited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ve process from qin dynasty to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as a literati tradition, jia yi inherited the pre-qin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rning about politics.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scholars in pre-qin, jia yi faced different audiences and the scholars mentality was also changed, so the lobby of pre-qin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official texts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 personality and life experiences, jia yi began his official career with the identity of a luo yang talent and experienced a lot of political twists and turns. apart from this, this chapter tries to insp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states and experiences on his proses. then it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his political setback from both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and indicates that the objective reasons are the conflict between his advanced thoughts and the political reality. whereas, the subjective reasons are his unique temperament and his neglect t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theme, emotion and style of jia yis proses.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s proses, this paper regards that his prose not only closely relates to the time motif, for they involved political problems in the han dynasty, but also extends to some academic themes because of his cultural character and identity of literati. judging from the emotional form,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iv several groups which are famous for their good momentum, sentiment, and deliberation. jia yi also used various affective images to express different emotions. besides, the variety of theme and emotion makes his proses style diversified. in a word, the overall style of jia yis proses are imposing, fascinating, and full of feelings and reasons.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decomposes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of jia yis proses from three aspects, i.e. art of composition, expression skills and language arts. with respect to the art of composition, jia yis proses reflect their diversification because the arguments are located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different proses. and the argument are develop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emotion and reason, and they are good for the article quotations. all of these make his prose full of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i and full-tasting vitality. in addition, jia yi employed a lot of expression skills, such as exaggeration, parallelism, dual, contrast and metaphor, to enhance the readability and literariness and to make boring political comments filled with a scholarly fragrance. referring to language arts, jia yis proses have emotional statements, extreme language, diversified sentence form, visual argument and ingenious word choice, so they have a very strong artistic appeal. key words: jia yis proses, generation basis, theme, emotion, style, artistic expression i 引 言 1 引 言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从先秦文学向汉代文学过渡的 重要作家。作为洛阳才子,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其出色的文学 成就受到历代文学家的赏识。贾谊的创作可分为散文、辞赋两部分,他的散文主要是一 些专题性的政论文和关于时政问题的奏议,后人辑其著作为新书 。贾谊处于由先秦 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向汉代的史传文学、政论散文转型的时期,处于汉代文学的初创 期。贾谊以其创作把汉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文章中体现出的渊博的学识、通 融的思想以及杰出的艺术表现成为后世散文的楷模,被誉为“西汉鸿文” 。 当前学术界对贾谊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散文风格、艺术特色的发掘,对此, 历来的研究者均有论述。论著如郭预衡中国散文史 、漆绪邦主编的中国散文通史 、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等均有专题论述,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在前言中 亦对贾谊文章的突出特点进行了论述。论文如王洲明贾谊散文的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文史哲 1982 年第 3 期)对贾谊散文所体现的强烈的气势、文章的结构、修辞以 及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文章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刘跃进贾谊的 学术背景及其文章风格的形成 ( 文史哲2006 年第 2 期)对贾谊的学术背景和文学 风貌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透彻地分析梳理, 在此基础上, 作者又于 南京师大学报 2008 年第 4 期发表贾谊所见书蠡测一文,根据贾谊的学术背景、其作品的征引以 及新近出土的文献,推论贾谊所见典籍的概况,为我们深入了解贾谊知识系统的建构和 思想感情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对贾谊及其作品的深入理 解, 对于本论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贾谊散文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也有数篇, 如黄丹贾谊作品艺术论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年硕士论文)从气势、情感、修辞、构 思等方面对新书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探析,并分析了其艺术特色的成因,但该论文对 于贾谊的学术背景以及文章主题、情感方面的论述尚不够充分。余华兵贾谊政论文研 究 (浙江师范大学 2006 年硕士论文)通过对汉初的政治形势、思想背景的分析,梳理 了贾谊政论文出现的时代背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类论述,并从文章取材、构 思、修辞等方面分析了其艺术成就,可惜论述较为笼统,尤其对贾生文风、学风的关系 以及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邢琴琴 文心雕龙学术视野下贾谊 气积文畅,情深意挚贾谊散文研究 2 的文学创作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1 期)总结了刘勰对贾谊的赋、政论散文、 才略人品等文学创作和体性才情作出的较高评价, 并指出了刘勰对贾谊文学创作在用韵 和比兴手法运用上的不满,此文角度新颖,对于我们理解刘勰眼中的贾谊、理解贾谊的 作品均有启发意义。李书玮贾谊新书研究 (山东大学 2005 年硕士论文) 、张超 贾谊新书研究 (南昌大学 2007 年硕士论文)均是从文献学角度对新书的撰 写、流传版本、校勘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对于贾谊散文中的单个名篇如过秦论 、 论积贮疏等的赏析、研究亦不在少数。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贾谊散文特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贾谊在由先秦文学向两汉 文学过渡中尤其是在散文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尚待进一步地揭示,对贾谊的学术背 景、散文产生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对其文章主题、情感、风格的揭示亦缺少动态的考 察和研究,对其散文独具特色的内在原因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余地。 因此,本论文立足于对贾谊散文文本的详细分析、解读,通过对贾谊学风与文风之 间的关系、文章主题、情感、风格、章法、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力求溯清贾谊文章 风格的形成原因,揭示其散文魅力的来源,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贾谊在秦汉文学史上起承 转合的学术地位与价值。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贾谊散文的生成基础。共分三节,第一节从时代背景方 面论述贾谊的散文创作正处于从秦世不文到武帝时期文化繁盛的过程中, 贾谊在当时的 文化建设中亦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节从文人传统方面分析在时代的转变下及文 学史的发展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政治需求,文人的心态、文章言说的对象以 及散文的主题、形式、风格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贾谊的散文处于从战国的游说 之辞向汉初的议政之文过渡的过程中。 第三节从主观方面分析贾谊的才情气质及人生经 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贾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人生经历是其政论文独具特色的 主观原因。第二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贾谊散文的主题、情感与风格。第一 节对贾谊散文的主题进行分析, 指出其散文内容不仅涉及了当时社会亟待解决的各方面 问题,而且对潜在的矛盾和危机亦提出了可行的对策,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套经 国方略,贾谊正以这超前的思想和忧患意识看到了国家潜在的危机,时刻关注着国家的 安危,贾谊的文化性格使其散文在政治的主题之外还有学术主题。第二节从贾谊散文中 表现出的情感类型来分析贾谊散文的情感,主要有以气势见长、以情感见长、以理思见 长三种。第三节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总结贾谊散文的风格特点,认为贾谊散文的风格主 引 言 3 要体现在气势充沛、笔势纵放、情理兼具、文采斐然几个方面。第三章具体分析贾谊散 文的艺术表现和技巧,主要从章法特点、表现技巧、语言艺术三个层面来论述。第一节 考论贾谊散文的章法特点,根据论点的位置,贾谊散文可分为开门见山、寓于篇中、卒 章显志三种。根据文章的运思,可分为以情运文、以思运文两种,并详细分析了贾谊文 中用事的特点。第二节从夸张、排比、对偶、对比、比喻等表现手法上论述贾谊散文在 修辞方面的特点,第三节分析贾谊散文的语言艺术,主要从陈述的感情化、语言的极端 化、炼字选词的巧妙化、句式形态的多样化、说理的形象化以及风格的多样化几个方面 来详细分析贾谊散文的语言美。 最后结语部分论及了贾谊散文的文学史地位及对后世的 深远影响。 第一章 贾谊散文的生成基础 5 第一章 贾谊散文的生成基础 经历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相争的动乱之后,刘邦重新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西 汉初年,天下甫定,在动乱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国家处于创伤之后的修复阶段,各项建设都亟待进行,百废待兴。据汉书高帝纪 载: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 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 贾造新语。 ” 正当汉初社会各个方面各项建设慢慢走上轨道之时,贾谊作为汉初著名的 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以文化巨子的身份横空出世,如一颗熠熠的明星闪耀在汉初 文坛的天空之上。在文化建设刚刚起步的汉初,出现这样一个大文学家,是与当时的时 代背景、文学传统以及贾谊个人的才情气质分不开的。贾谊的散文创作也是在此特殊的 社会时代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第一节 时代背景:从秦世不文到文化繁盛 “六王毕,四海一” ,随着齐国作为最后一个诸侯国被灭掉,秦王政初并天下,自 号为始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辉煌也一去不复 返,从此,中国古代政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古代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 是,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下,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非但没有得到 有效的发展,之前的文化成果反而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秦朝犯 下了最恶劣的文化罪行,使得先秦典籍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文化浩劫,这便是令无数后人 诟病的“焚书”政策。关于这一政策的产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祝寿,仆射周青臣进言歌颂始皇功德,言“自 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博士淳于越紧接着批评始皇不分封子弟功臣,不师古,指责周青 臣面谀以重始皇之过。秦始皇让群臣讨论,丞相李斯上书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 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 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58-59 气积文畅,情深意挚贾谊散文研究 6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 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 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 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羽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 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 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世。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 以吏为师。制曰:可。 秦廷上一次普通的辩论,李斯一次寻常的上书,便造成了“焚书”这一政策产生的 缘由。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 偶语诗 书者弃世。以古非今者族” ,这很明显就是政治专制下的文化专制。第二 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因侯、卢二生不满秦始皇贪于权势、残暴苛刻而逃亡,被激怒 的秦始皇大怒道: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招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 妖言以乱黔首。 ”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 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 的执行,先秦士林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私学、游学之风由于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而 被破坏,文化典籍亦遭到严重焚毁,据史记儒林列传载: “诸学者多言礼 ,而 鲁高堂生最本。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 礼 ,高堂生能言之。 ”说明秦朝焚书对文化典籍造成了严重破坏。但是有一点需要说 明的是, 秦朝焚书并未毁掉全部书籍, 博士官的藏书是被允许的, 除了一部分被焚毁外, 另有一部分被民间私藏起来而免于秦火,如伏生藏尚书于壁中。 汉书艺文志 载: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这条材料足以说明民间是藏有书 籍的,文化专制的严酷并不能禁止一切典籍的流传,反而促生了人们暗地里私藏文化典 籍的做法,但是由于正常的文化传承渠道的破坏,一时间文化呈现出停滞的状态,文学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4255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8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26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351 第一章 贾谊散文的生成基础 7 创作亦空前冷落,秦朝的文坛呈现出一片荒芜景象,毫无生机可言,造成了“秦世不文” 的文学现象。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中,一统天下的专制政权被破坏,一时被禁的游士活 动又应时而出,士人争相摇唇鼓舌说服权主以求得到赏识。此时的文化环境虽不如秦朝 灭亡前那样严苛, 但是在社会动乱之际, 奔走天下的是像战国策士那样的权谋机智之人, 如张良、陈平等。虽然如郦食其、叔孙通、陆贾等人亦见用于刘邦,但在平天下、定海 内之时, 需要的是谋计用兵之士,而且刘邦无甚文化修养,粗鄙无文,不喜儒生,据史 记 郦生陆贾列传载: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则解其冠,溲溺其中。与 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另刘敬叔孙通列传中也提到“叔孙通儒服,汉 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因此,此时儒生即使见用,他们也不是 被用来传大道、授六艺的,而是作为说客的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解决困难的, “郦生 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 陆贾“以客从高祖定天下, 名为有口辩士, 居左右, 常使诸侯。 ” 为了适应时势的需要,他们或隐去自己的儒生身份,或应时而变,与时俱进,不可不 说是一种无奈之举,身处动乱之时,他们自然无暇顾及文学创作。 公元前 202 年,随着楚汉之争的结束,刘邦一统天下,以布衣身份践祚天子之位, 给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经过秦末 的数年混战,汉朝建立之初,国家非常穷困,社会疲敝,百废待兴,据汉书食货志 载: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 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无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 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 此时发展农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是亟待实行的措施,因此旨在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成 为主流的统治思想,儒术不被统治者采纳。不仅汉高祖刘邦了无文化修养,其身边的官 僚集团多为跟随高祖打天下的武臣将相,亦是少文之徒,据汉书记载, “至孝惠之 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 ”史记儒林列 传载: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9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2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9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97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950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28 气积文畅,情深意挚贾谊散文研究 8 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 汉书张苍传 : “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初定,公卿皆军吏”,高祖不修文学,文帝 爱好刑名之言, “大臣皆故高帝时将”,在张苍被免为丞相后,文帝久未物色到合适的 继任者, “而高帝时大臣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可见, “功不高,又 乏才学的申屠嘉,实在是文帝不得已的一个人选,自高祖至文帝的二十余年,整个政治 上层一直由刘邦的追随者占据。很明显,由于没有及时吸纳人材,所以在刘邦功臣自然 耗尽的时候,文帝甚至连丞相都难选任。 ”景帝亦不任用儒生。总的来说,汉初的官僚 集团中军吏出身的官员占主要成分,博士处于居官待诏无可作为的阶段, “未有进者” 说明了士人与王权的分离状态,士人被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无法参与到社会政治管理 中。统治集团缺乏文学修养,文人没有仕进的机会,因此统治者不提倡,文人亦无创作 的热情。故从秦代到汉初,文坛经历了一个相当沉寂的阶段。 当刘邦及其功臣集团从戎马倥偬打天下的战场进入到治国理民的朝廷之上时, 普遍 出身低微、未经诗书陶冶、文化熏陶的管理阶层显露出质木无文、少文任气的特色。战 场上的骁勇谋诈并不能帮助他们得心应手地操纵起整个国家管理机制, 单凭武力政治是 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因为“公卿皆军吏” ,他们既无文化修养,又不识朝章政制,因此 在制度上多袭秦制,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 随时宜也。 ”当功臣武将从战场来到朝廷,把一身的粗野习气也带到朝堂之上, “群臣 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于是知进退、善逢迎的叔孙通便向高帝 进言,愿征鲁诸生,与弟子共起朝仪,重新确立天子威严,刘邦封叔孙通为稷嗣君。在 这样的历史机遇下,儒生开始参与社会政治事务,慢慢融入到汉帝国的社会政治中,此 时也显现出国家社会政治对儒士潜在的吁求。张苍在汉初的重臣中,可谓是文化水平最 高的人了, 汉高祖六年, 刘邦封张苍为北平侯, 以张苍为主管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官吏, 从此,汉朝逐渐开始了文化建设之路。汉高祖七年,萧何作律九章,叔孙通制礼定乐完 成,刘邦封其为奉常。尽管如此,热衷以武力治平天下的刘邦此时并未真正意识到儒学 大义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真正促使刘邦完成这一重要思想转化的是陆贾: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17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620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77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622 于迎春秦汉士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0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610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22 第一章 贾谊散文的生成基础 9 贾时时前说称诗 、 书 。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 、 书 ! ”贾曰: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 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有惭色, 谓贾曰: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 ”贾凡著十 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其书曰新语 。 叔孙通为汉立朝仪,陆贾著新语 ,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汉朝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他们帮助统治者进行制度上的制定,思想上的转变,修养上的提高,用一己之力影响统 治者,给予他们进行文化的感悟,完善国家的管理体制及经国策略。经过陆贾的劝说, 刘邦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了打天下与守天下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认识到贤臣士子对于 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在汉十一年二月发布求贤诏 ,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显之。 ”并对这些有才能之人给予较高的迎接待遇,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 为之驾。 ”鼓励天下有才能的贤士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汉朝的发展添砖加瓦。汉十 二年十一月,刘邦过鲁,以太牢祠孔子,刘邦祭祀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就说明刘邦或 多或少意识到了孔孟儒学大义对于江山社稷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对待儒士的态度有了积 极的转变。又据汉书惠帝纪载,汉惠帝四年三月,除挟书律,因此壁藏之书纷纷 问世,废除挟书律说明汉初的文化政策相比之前是比较宽松的,许多文化典籍也因此得 以更好的保存,汉代的许多文人饱读诗书成为垂名后世的文学大家也得益于此,从这一 点来说,汉初的文化建设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统治者希望通过文化建设 来更好地治理国家,使文人也有了施展才智的一席之地。贾谊“以能诵诗书属文称 于郡中” ,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文学才能的人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能够因文化 水平出类拔萃受到社会的关注。这样,汉初的统治者慢慢有了一些文化的觉悟,文坛亦 渐渐生发出文学的气象,儒学大义与新生的汉帝国慢慢进行对接、融合,士人与新政权 的磨合亦有了些许成果。自从高祖刘邦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之后,朝廷对于文化的传承 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据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载,文帝前元元年,征贾谊为博士, 是年,贾谊从张苍学习左氏春秋 ,又引姚振宗云: “ 汉官仪云: 孝文皇帝时博士 七十馀人, ”杨树达汉书窥管引赵岐孟子题辞曰: “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 论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630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52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56 气积文畅,情深意挚贾谊散文研究 10 语 、 孝经 、 孟子 、 尔雅皆置博士,后置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文帝立五 经博士,足见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仕途之门也逐渐向文人敞开,据汉书文帝纪 载,汉文帝在前元二年十一月作日食求言诏 ,举贤良方正及能直言极谏者,贾山至 言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又汉书晁错传载, “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 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 ,年九十馀,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 ” 汉文帝前元十五年九月,文帝下策贤良文学诏 ,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 谏者,并亲策之,据汉书晁错传载, “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馀人,唯错为高第, 繇是迁中大夫。 ” 相比于汉高祖来说, 汉文帝作为一名 “躬修俭节, 思安百姓” ( 汉书 食 货志 )的帝王,更重视国家文化建设的进行和对贤士才人的发掘、任用,此时社会给 文人提供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文帝多次下诏举贤良文学,给文人提供了最直接的仕进 机会和途径, 文人也有了更多的激情参与到社会建设中。 活跃于此时的著名文人如贾谊、 贾山、晁错等的出现,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有着巨大的价值,他们是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时 代预流者,顺应时代的呼求,满怀对政治、对国家的热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社会文 化建设中来,不计个人的生死、得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为汉初社会的顺利发展、 “文景之治”的出现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汉初的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并非单指文学创作或招 贤纳士这些内容,还包括礼乐、律历、祭祀、风俗教化、社会思想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 面面,每一次改变都是为文化建设之路铺下的基石,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精神文明,还有 政治文明,是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同步进行的,汉文帝在前元十二年下置三老孝 悌力田常员诏 ,要求移风易俗、加强对乡里的教化管理,即是对文化建设中的风俗教 化管理的表现。且文帝在即位以来先后下的赈贷诏 、 养老诏 、 除肉刑诏 、 策贤 良文学诏等等,不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更显示了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及其对社 会进步的重要贡献。 从高帝、惠帝、文帝,经由景帝直至汉武帝,统治思想也正处于由黄老道家向儒家 慢慢转变的过程中,汉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终至武帝时期,汉朝的政治、经济发展到 一个辉煌的阶段,儒学亦被正式纳入正统的政治制度中。据史记儒林列传载: 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4-85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47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62 第一章 贾谊散文的生成基础 11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 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 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 川田生。言春秋 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 为丞相,绌黄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 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此段文字说明由汉初至武帝时期,汉代的文学发展之繁盛。至此,从不修文学的高祖, 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武帝,汉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成了文化建设之路,贾 谊正是在这样一个统治者由不文到好文、文人的活动空间由狭小到广阔、文人仕进的路 途出现转机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散文创作的。 第二节 文人传统:从游说之辞到议政之文 论语子张篇云: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自古以来,文人与政治就结 下了不解之缘,文人希望能够以自己的学识、才智为政治服务,获取名利价值,实现人 生理想。 而手握政治大权的君主又希望能够得到德才兼备的高人辅佐, 强大自己的国家, 成为贤君、明主,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垂名后世。战国时期的形势更是如此,各诸 侯国你争我夺,相互攻伐,各国统治者都面临着政治、军事、外交的问题,都需要大批 的谋臣策士来为自己服务,因此,当时的诸侯国都有罗致人才、礼贤下士的风气,士人 游走于诸侯国之间, 以自身的能力影响或决定着战国纵横势力的消长和局势的发展,“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充分说明了他们在当时社会舞台中巨大的活动能力, “得 士者强,失士者亡”就是当时最生动的写照。此时的士人,不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 的提高,还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自信心,以一副信心自足的架势游说国君,以 帝王师的身份自居。这种自信表现在说辞中,便是语言的排比和夸张,气势磅礴,旁征 博引,展示自己的才情,在对时事的描述上危言耸听,故作惊人之语,如苏秦游说韩王 合纵: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 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于此者矣。且夫大王之地有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18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0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40 东方朔答客难 ,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493 气积文畅,情深意挚贾谊散文研究 12 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 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语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今大王四面交臂而臣事秦, 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 为大王羞之! ( 韩策一 ) 这段话强烈地刺激了韩王的自尊心,直说得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 曰: 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 ” 但是士人的言说对象毕竟是万人之上的国君, 在论说时也要考虑到国君的文化水平 和接受能力,因此,士人在说辞中常常加入一些寓言故事,使道理更加明白易懂,也更 易被国君接受。此外,战国时的纵横策士都是当面陈说利弊,不仅晓之以理,通过言说 的内容打动君主,更可以动之以情,以或激烈,或生动,或真诚的面部表情与国君进行 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甚至显示出一副天下之事舍我其谁、不计个人生死与所在国同呼吸 共命运的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国君的担忧。 纵横说辞这种内容和方式上的特点形成了一种 极大的说服力和鼓动性,因此,士人的策言就很容易被采纳。 汉代文学是对先秦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战国时期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因秦灭六 国而落下帷幕,秦朝“焚书”政策的施行使战国学术文化传统遭到巨大破坏,如果说秦 统一中国而使游士失去游历天下的环境和意义的话,那么“焚书”政策的执行则一度成 为私学、游学制度的“终结者” 。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打破了这种禁锢状态,陈胜揭竿而 起,天下云集响应, “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杰建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 遝,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推翻了暴秦的统治,社会动乱中一时被禁 的游学风尚又应时而兴,楚汉战争中,士人或助楚,或归汉,各自隶属一方发挥自己的 聪明才智, “方汉祖龙兴于沛上,若萧、曹以刀笔,张、陈以智谋,勃、婴以织贩,布、 哙以屠黥,凡有一技一能者,靡不各逞所长,以赴攀龙附凤之会,而竟得名垂竹帛,勋 列鼎彝,何伟伟也! ”刘邦与诸功臣的风云际会,分明就是战国风气的复活,士人又如 同回到了喧腾活跃的战国时代,摇唇鼓舌,说主干君。加之,距战国时代未远,汉朝建 立之后社会中还有战国遗风,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下,汉初诸侯王大都有招宾纳客的 个人爱好, 如吴王刘濞、 梁孝王刘武、 淮南王刘安以及河间献王刘德均以善招士而闻名。 吴王刘濞招致四方游士,以文辩著名的邹阳、严忌、枚乘等俱仕吴,梁孝王“招延四方 牛鸿恩,邱少华,孙悦春战国策选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34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23 范大冲陆贾新语序 ,见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196 第一章 贾谊散文的生成基础 13 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 ”公孙诡初见梁王, “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这充分说明汉初游士风尚的盛行。士人 身上带有纵横家的影子,士人的文章中也散发浓厚的战国纵横遗风,如邹阳给吴王濞的 上书,书中陈说自己依附吴王的缘由俨然就是战国游士与诸侯之间关系的重现: 圣王砥节修德,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今臣尽智毕议,易精极虑,则无国 不可奸;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然臣所以历数王之朝,背淮 千里而自致者,非恶臣国而乐吴民也,窃高下风之行,尤说大王之义。 后邹阳游于梁,不慎遭谗下狱,其狱中上梁王书尤有战国遗风,在上书中,邹阳以 战国策士自比,申说君臣间的遇合、士与士之间的谗嫉等,并以此打动了梁孝王, “孝 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 ”司马迁把鲁仲连与邹阳合传,就是认为邹阳带有纵横策士的 风格。另据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 ,蒯通活跃于汉惠帝时期, “著书八十一篇,号曰 隽永 ,纵论战国时事。 ”可见在当时,人们对战国时事和纵横家的事迹有浓烈的兴 趣。总之,在汉初士人身上还带有纵横家的因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达利园企业制度考试题及答案
- 后勤安全考试题及答案
- 六上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 山西中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天津专用 人教版九上第21 22章参考答案
- 科三科目一考试题及答案
- 全国2025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2025法检系统司法辅助人员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仿真试题及答案
- 《计量经济学》虚拟变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翻译需求动机研究-洞察与解读
- 初级招采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试题库及答案(2025年全国)
- 2025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 【MOOC】《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
- 儿科学-见习课液体疗法
- 高考语文 最是风流袁隆平 课件(59张PPT)
- 河道告示牌设计样图、点、线、面编码及属性统计表、界桩(牌)身份证表、移位桩点之记表样式、数据库结构表
- 2019年全国卷2(物理)含答案
- 房建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化手册(图文并茂)
- DB4101-T 25.2-2021物业服务规范 第2部分:住宅-(高清现行)
- 一例给药错误不良事件汇报
- AS9103-关键特性的波动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