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大公报》与清末妇女解放.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大公报》与清末妇女解放.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大公报》与清末妇女解放.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大公报》与清末妇女解放.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大公报》与清末妇女解放.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y 7 3 9 4 1 2 清末以降,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弓i 发了以改变妇女受歧视、受压迫为 目标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男尊女卑”的妇女观早已渗透在社 会的各个方面之中,成为国人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改变妇女生存状态的任 务任重而道远,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以清末著名报刊大公报为素 材,具体分析了它在妇女解放上的主张以及它对妇女解放的推动,以了解当时妇 女解放的概况。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大公报在反缠足方面上的努力。它一方面宣传缠足对个人、 国家造成的危害,以改变世人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指导当地反缠足运动的开展, 提出“官为提倡”,官绅合力。在宣传形式上讲求通俗易懂,重视读者意见,坚 持反缠足立场。 第二部分介绍大公报受予教育的观点及实践。大公报首先从理论上 宣传女学的重要性;其次指导女子学校的开办,包括教学内容、学校的管理和办 学的参与者;最后,扶植吕氏三姐妹,创办女学堂,直接促进了直隶女学的发展, 并影响了周边地区。 第三部分是关于大公报:妇女解放的又主张“合群”。它指出“合群” 的必要,同时又从舆论上引导京津地区妇女团体开展活动。 第四部分评价了大公报对妇女解放的促进和它在宣传上的局限性。它揭 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唤醒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借助新闻报导的途径,树立女 性自立,敢于斗争的新形象。但是在宣传中,过分强调贤妻良母的教育观,具有 强烈的传统女德观,对女权的认识较为狭隘,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关键词:晚清大公报妇女解放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e n d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w o m e n sl i b e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 ,w h i c ha i m e da t c h a n g i n gt h e s i t u a t i o nt h a tw o m e nw e r eo p p r e s s e da n dd i s c r i m i n a t e d a g a i n s t ,w a s u - i g g e r e do f f b y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w e s t e r nd e m o c r a t i c i d e o l o g y u n d e r t h er e i g no f f e u d a l a u t o c r a c y , t h ee t h i c s ,m a l ld o m i n a t i o na n df e m a l es u b o r d i n a t i o n ,h a dp e r m e a t e da l l a s p e c t so f t h es o c i e t ya n df o r m e d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 s o t h e r ei s t o u g hw o r ka h e a da n dal o n gw a yt og of o ru st oc h a n g ew o m e n s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r e q u i r i n ga t t e n t i o na n ds u p p o r tf r o m t h e p e o p l eo f a l ls o c i a ls t r a t a i no r d e r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o u t l i n eo fw o m e n sl i b e r a t i o no ft h a t t i m e ,b a s e do nt h es t u d yo f d a g o n g b a o ,t h e t h e s i s a n a l y s e s t h ed i f f e r e n t o p i n i o n s a n de f f e c t s c o m i n g f r o m d a g o n g b a o t h ep a p e rf a l l s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e x p o u n d st h ee f f o r t st h a td a g o n g b a om a k e so n c o u n t e r - f o o t - b i n d i n g o nt h eo n eh a n d ,i td i s c l o s e sh a m at h a tf o o t - b i n d i n gb r i n g st oi n d i v i d u a la n dn a t i o ni n o r d e rt o c h a n g ep e o p l e s t r a d i t i o h a li d e a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i n s t r u c t st h el o c a l c o u n t e r - f o o t - b i n d i n gm o v e m e n t ,s u g g e s t i n gt h a tt h eo f f i c i a l ss h o u l dt a k ef o o d - b i n d i n g a st h e i rd u t ya n dd e m a n d i n gt h eo f f i c i a l sa n dg e n t r yt ow o r kt o g e t h e r m e a n w h i l e i tu s e s e a s yl a n g u a g e ,t a k e s t h e r e a d e r s o p i n i o n ss e r i o u s l y a n dm a i n t a i n st h e c o u n t e r - f o o t b i n d i n gs t a n d p o i n t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v i e w s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d a g o n g b a oo nw o m e n s e d u c a t i o n f i r s t ,i td i s s e m i n a t e si m p o r t a n c eo f w o m e n s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s e c o n d , i ti n s t r u c t ss e t t i n gu po f g i r l s s c h o o li n c l u d i n gt h e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t h er u n n i n go f s c h o o la n dp a r t i c i p a t o r s ;a tl a s t ,i t sm a s t e rh e l p st h et h r e el os i s t e r sa n do p e n sg i r l s s c h 0 0 1 a l lo ft h i sp r o m o t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g i r l ss c h o o ld i r e c t l yi nz h i l ip r o v i n c e , h a v i n g a n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e r i p h e r a ll o c a l i t y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d a g o n g b a o sp o s i t i o no nw o m e n sa s s o c i a t i o n i tp o i n t so u t h 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 b e i n gs o c i a l ,a tt h es ( t m et i m ei tg u i d e sw o m e n 8a s s o c i a t i o nt oc a r r yo u t t h ea c t i v i t y t h ef o r t h p a r t e v a l u a t e si n f l u e n c ea n dl i m i t a t i o n so fd a g o n g b a oo nw o m e n s l i b e r a t i o n i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r e a $ o t l sw h yw o m e nw e r eo p p r e s s e dt ow a k e nt h ef e m i n i n e e g o - s u b j e c ts e n s e w i t ht h ea i do fm a s sm e d i a ,i te r e c t st h en e w f e m a l ei m a g ew h oi s s e l f - r e l i a n c e ,d a r i n g t o s t r u g g l e w i t hc o n s e r v a t i v e s t r e n g t h b u t i nt h ec o u r s eo f p r o p a g a n d a ,i to v e r e m p h a s i z e s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c o n c e p to ft r a i n i n gag o o dw i f ea n d l o v i n gm o t h e r a n dh a sa ni n t e n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m a l ev i r t u ea n dn a r l o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w o m e n sf i g h t s ,s h o w i n gi t sl i m i t a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d a g o n g b a o ;w o m e n sl i b e r a t i o n ; l l i 引言 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救亡图存的时代大背景下,妇女解放受到格外的关注。 本文选取2 0 世纪初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为视野,研究舆论界对妇女解放的倡 导和支持,以窥当时妇女解放的全貌。大公报的创办人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爱 国人士英敛之。在他的主持下,大公报积极宣传变法,反对封建专制。最初 日印3 8 0 0 份,三个月后增力n n s o o o 份,很快以“敢言”而著称于世,以后销量日 增,到1 9 0 9 年在京津地区销量第一,是华北地区著名的大型日报。粱启超称:“天 津之大公报,有特色,有新论,实可称日报进化之一级”。“1 新记大公报主 笔张季鸾在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中评价大公报在清末的地位时,他说; “近代中国改革之先驱者,为报纸;大公报,其一也。中国之衰,极于甲午,至 庚子而濒于亡,海内志士,用是发愤呼号,期自强以救国,其工具为日报与丛千9 , 其在北方最著名之日报,为大公报,盖创办人英君敛之,目击庚子之祸,痛国亡 之无日,纠资办报,名以大公。发刊以来直言谠论,倾动一时”。“。由于英敛 之本人十分关注妇女问题,热心女权,其夫人也经常登台演说,宣传妇女解放, 所以讨论妇女问题也是该报对社会所做的一大贡献。同当是众多的妇女报刊相比, 它具有时间长、普及范围广的特点。从1 9 0 2 年创刊到清朝灭亡,它不断地在“言 论”、“中外新闻”、“读者来函”等栏目中刊登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参与当 时妇女解放的讨论。2 0 世纪初妇女报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而 且大多集中在南方的上海、广州等地,就连当时影响较大的女子世界也仅存 在了两年。北方出现最早的妇女报刊为1 9 0 5 年在北京发行的北京女报,在宣 传妇女解放问题上也比大公报晚了3 年。可见大公报虽非专门的妇女报刊, 但在宣传妇女解放方面却起到了“领头雁”。1 的作用。目前关于大公报与妇 女解放的研究文章只有两篇,一篇是姜乐军的大公报与清季反缠足运动,主 要谈的是妇女解放中的缠足问题;一篇是台湾毕新伟的大公报与清末女权, 概述了大公报对妇女问题的看法。方汉奇等的专著大公报百年史是从新 闻传播的角度叙述了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对女性的关注与支持。总的来说, 就大公报与妇女解放问题还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 在已有的学术成果上,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更全面、深入地对大公报 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做法、地位和作用进行剖析,以企对此问题的研究有所推动。 一、大公报与不缠足运动 ( 一) 不缠足运动的缘超及大公报的反缠足宣传 从妇女解放的角度看。缠足是套在妇女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枷锁。随着近代社 会变革的展开和西方天赋人权理论的传入,不缠足运动在甲午战争以后兴起。 1 不缠足运动的兴起 甲午战争以后兴起的不缠足运动,是由维新派推动的。维新人士认为缠足不 仅关系到妇女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国家的富强和种族的繁衍。在民族存亡的关键 时刻,废除缠足尤为重要,“今当举国征兵之世,而留此弱种,尤可忱危矣”。“1 因此废除缠足陋习成为救亡图存、移风易俗的内容之一。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 人士奔走呼号,宣传放足,并首先给自己的家人放足。1 8 9 7 年,粱启超、汪康年、 谭嗣同等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明确指出:“此会之设,原为缠足之风,本非人情 所乐,徒以习俗既久,苟不如此,即难以择婚,故特创此会,使会中同志,可以 互通婚姻,无所顾虑,庶几流风渐广,革此浇风”。”3 掀起了以组织不缠足团体为 特征的反缠足运动,以希望“百家为会,则百家之婚姻可以通;一邑为会,则一邑 之婚姻可以通”。各地闻风兴起,不少民闻人士举办了不缠足会。在百日维新期 间,光绪帝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劝诱妇女放足。由于百日维新的迅速失败, 光绪帝关于戒缠足的上谕基本上没有发生作用。除了教会的不缠足会之外,国内 团体均停止活动,不缠足运动陷入沉寂。 2 大公报的反缠足宣传 2 0 世纪初,清政府宣布新政,实施变法,革除缠足陋习重新成为有识之士的 呼声。大公报在这一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反缠足方面,发表了 许多文章。阐述废除缠足的意义。 首先,揭示缠足是摧残女子的刑具。女子“盖一经缠足如幽于暗室,不复见天 日,如厄于牢狱不得为完人,自其幼时即入缠足之苦境,哀号迫切,寝食难安”。”3 缠足给妇女带来了三大害处:伤身体,操作不便,影响生育。从男女平等的角度 看,缠足是不合理的,“五官百体各司其职,迭相为用,而人乃具,而人乃立 女子之身性、之秉赋、于天也与男子等,则女子之才力、之能致力于天下,也亦 与男子等”。1 ,为何“聚千百万女子之足而束缚之,而斩削之,使之为玩物,使之为 奴隶,使之不能备有人格,使之不能享有人权”。3 缠足还养成了女子的贡媚思想, 对男子“惟有柔顺而已,服从而已,奴隶而已,囚禁而已,甘为陈列之品与玩弄之 具而已”“,这是十分可悲的。 其次,宣传缠足不利国家的富强。外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在于“女学修明”, 与外国女子相比,中国女子因缠足,则影响到了行动和智慧,“筋折骨断, 迥血管自闭塞不通,周身血脉亦为之不畅;血脉既不畅,则脑气亦为之亏伤;脑 气既亏伤,则智慧亦因之不足” 1 1 p 因而影响女学,进而影响国家的强盛。缠足与 女学之间水火不相容,“缠足者,破坏女学之洪水猛兽也。女学如舟,而缠足是无 柁楫也;女学如车,而缠足是无鞔瓤也;女学如堂室,而缠足是无栋梁与砥柱也,。“” 缠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在于“缱足不变则女学不兴,女学不兴则民智不育,民 智不育则国势不昌”。“”缠足又是造成国家种弱的根源,“今凡讲求强种之道者,则 不可不重体育之学,体强则其种强,体弱则其种弱,理有相因,事有必至也。我 华人族类之于大陆也,其矮小不及欧西人之伟大,其孱弱不及欧西人强固,一一 推其生育之原因,半皆由于女子之体弱,缠足之为祸大矣”。“ 缠足陋习还关系到国家的荣誉。1 9 0 3 年日本大阪的人类刻画馆展出中国人吸 鸦片和缠双足的模型,被列为野蛮人类,引起留学生的强烈抗议。大公报一 作者认为彼人也,我亦人也。同此人类而独令我黄帝之子孙、文明之种子,不得 扬眉吐气于新天地中,更作种种丑态以取笑于广众,毁我声名,失我体面吾 不禁为中国人羞,为中国人怜,为中国人叹惜痛恨”。“”并警醒世人,“况日本虽废 止此举,又安保他国不开博览会之人类馆中”。”希望国人引以为耻,誓死不再缠 足。 第三,宣传缠足违反圣道。从缠足的起源讲,缠足不属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的东西,“其实当初孔子孟子家里,绝对没有缠足的”。可见缠足不符合孔孟之道, 是不合理性的、非正统的。缠足的最初起因是帝王寻求淫乐的结果,“六朝陈后主 在位,极欲穷奢,荒淫无度。后宫一官娘,手制弓鞋,为缠足之形式,以取笑乐”。“” 后流传至民间,由人情喜好而兴起,“初有缠足之时,见之者必以为新异可观,在 正人君子其始自不肯轻入其俗,而下贱者流用以供人玩赏博人之爱,又以得人利 益,富贵淫奢之人好之甚故,娶之而宠贵之,妇人籍此以邀宠,养女之家籍此而 得荣,于是一人倡之,众人效之,恶风日炽,习以为常,变成不朽之俗例,乃至 女子既长,不缠足则人皆非笑之,缠之不小又以为耻之”。“”这样宣传的目的在于 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是建立在孔孟儒家伦理道德之上的,文人士子往往以 儒家文化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标准。缠足不是儒家文化的行为方式,对于深受儒 家伦理思想影响和束缚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一观点更容易教育他们参与反缠足运 动。 此外对于民众极为关心的婚姻问题,大公报指出放足的长远利益。它认 为,随着风气大开、学堂广设、学生素质的提高,几年后学生们“心里全开通了, 他们都知道这缠足不是一件好事”3 ,受过教育的少年“皆将鄙弃此缠足之女子而不 与为偶”叫1 ,从长远目光来看,“恐缠足之女子将来必有难得佳婿之悲也”。“” 由于缠足的陋习已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习惯力量,移风易俗的任务艰巨,因此 反缠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改变人们的认识。大公报的文章从宣传缠足 对妇女、国家造成的危害入手,甚至还从缠足的根源寻找理论根据。这种宣传尽 管还没有摆脱封建文化的影响,但却有助于国人对放足的理解,减少保守势力的 阻挠。 ( 二) 指导和参与不缠足运动 1 9 0 2 年清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上谕。要求“摺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 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23 清廷的态度 促进了民间士绅对不缠足运动的支持。在大公报的新闻报道中,不断有各地 士绅成立放足会的消息。这些由绅士组织的民间团体大多以自愿的形式加入,规 章制度只是君子之间的协定,缺乏约束力。1 9 0 3 年时任大公报主编的刘盏扬 第一个在天津成立放足组织一公益天足会。经过一年的努力,共有七十多人参加, “大半上等的人为多”。,可见大多数人仍持观望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大公 报的具体做法是: 1 提出“官为提倡”,要求官绅合力 大公报的编者们认为反缠足若没有各级官府的参与,仅靠中央的一张谕 令,单纯依赖民间绅士的组织在很多地方是不能达到实际效果的。为此,他们在 大公报上撰文,提出“官为提倡”,官绅合力的主张,希望以官府的权威、士绅 的组织来共同推动放足运动的发展。 “官为提倡”的必要在于:其一从政府的谕令来看,谕旨反对胥役借口扰乱民 间,并非禁止宫府的劝导: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官员的参与,胥役也无从扰乱民 间,谕旨实际上是要求官为提倡的。“近来不缠足之风己逐渐开通,官府若因势 利导,常常出示以劝之,设法以禁之,其收效甚易,若但凭播绅之劝导,其力究 属太小”。“:其二废缠足与新政是有联系的。官府提倡放足是实施新政的一部分 内容,若官府“区区缠足一事尚办不到,况其他之大者可见今日所变之法其设 施何如矣”。”以此来引起官方对缠足的关注。 从民众的角度来说,以官为示范,积极效仿,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心理意识。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强权统治,使普通下层民众形成了“无论什么事,要是没有在上 的威力制服着,他是不肯自办的”。“的弱点,所以“中国人有服从宫府之特别性质, 无宫以干涉之,虽有绅士倡导。其收效终不能广远”。7 1 加之中央的谕旨仅可及于 上流社会,不能普及到下层民众之中,必须借助地方行政的积极推行才能将谕旨 普及到民众中。以四川为例,由于四川总督的大力推行,刊发白话示谕,“近已流 传殆遍,故川省之戒止缠足者较他省为多,盖有官以提倡之也”。官府的做法应 是,“立一个切实的章程,一面劝导,一面强迫”3 ,由地方行政颁发白话告示, 遍贴通衢,“各处再派人扛上木牌告示,沿街敲锣”。”由于清季地方管理以官 为主导、绅为辅助的,另一方面行政长官要面谕绅士立会倡办,“凡事无人提倡则 不能大兴,而提倡之责惟绅士足以当之,盖绅士负一乡之重望,有办事之实力, 其势甚便也,宜由州县官各所将其所属之绅士传集面谕,强迫其立会倡办,由绅 士设立总会其分会无论何人皆可立之各立册薄,入会者各将姓名,地址、 第几女、几岁,详细注册。每一月,分会将册薄呈送总会,总会将一切册薄呈送州 县官,按名榜示署前照壁上,以便传播而示荣耀”。删 为推动当地宫府的参与,主编刘孟扬积极上书鼓动。在其影响下,天津府、 天津县洲分别颁布了劝戒缠足的示谕。他的公益天足会“自府县出示劝戒后,毅 然戒止者甚多”。,大公报还将收集到的广东澄海县、青州府( 山东) 、房山县锄3 劝戒缠足的示谕分别刊发,以增强宣传效果,甚至还将前湖南监遒黄遵宪禁缠足 的示谕刊发,以说明放足的必然。壹隶所属的庆云县,蓟州等地也都仿照刘孟扬 的公益天足会设立了天足会。 “官为提倡”的办法,适应了当时社会情况。以当时反缠足运动开展较好的四川 地区为例,报载“四川所以收效独大者,一则因西国教会所立之天足会魄力极大, 被劝入会者甚多:一则因州县官有奖以银牌者,有赠以匾额者,故闻风兴感,妇 女皆以不缠足为荣”。”万国公报发表的天足会兴盛述闻中即指出某一天 足会的兴盛“其第一最大助力,应当感谢中国明理之诸大员,为之首先提倡也”。” 在大公报的积极倡导下,部分地方督抚和下层官吏改变了对反缠足运动 的态度,他们颁布禁止女子缠足的告示,减少了不缠足运动的阻力,推动了反缠 足运动的深入进行,有力的扭转了人们对“告示烂,王法散”。”的担忧。 2 宣传形式通俗易懂。大公报的主笔意识到当时民众文化程度普遍低下, 虽然“报纸者,开通文明之利器,而社会之教科书也”,终因“人民之程度不足,读 书识字者太少,而阅报之人无多也”,报纸只能行销于上流社会,“非一般普通人民之 所能过问也”。尤其是当时妇女认读水平不高,而提高妇女的社会意识,是该报 6 办报目的之一。为了妇女能读报,该报特设“附件”一栏目,通篇用白话文写作,创 刊第一期的“附件”栏中,便是戒缠足说。以后多数劝戒缠足的文章都是用白话 文发表t 主编刘孟扬请遵谕劝戒缠足。”一文,分别以“请遵谕劝戒缠足、指 明妇女缠足不是正道的凭据、妇女不缠足不是学外国女人、爱小脚的真是怪事、 缠脚的妇女多受脚的累、以后缠足的女子不容易得好婿,不缠足妇女的装柬可以 随便”为题目,发表在附件栏中,浅显易懂,有顾虑的妇女不难做出选择。由于 通俗易懂,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大公报登载的文章成为人们劝戒缠足 的有力凭证,四川有人“将大公报上历来所论之天足事汇刻成册。派人分送。”。” 3 重视读者意见。大公报开辟专栏回答读者来信,讨论废缠足的问题。 对于“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的现象,它认为可能是劝导的语言不能彻底打动人心, 特向读者征集文章,希望“拟晟易动人之劝戒缠足说”之题。对于理由充分,颇为确 切的来稿登在报纸“论说”栏中,加大宣传力度。对于读者的要求,也极力为之。北 京一爱国女子来函欲调查放足的良药,编辑特意刊登了“演说放脚的法子”h 。j 一文。 它的宣传引起守旧分子的攻击,他们叫嚣报纸不必多管闲事,应多管国家大事。 大公报义正词严地反驳道,报馆是国民的向导。有责任劝人革除陋习。虽然 废缠足事情不大,但是如果“最容易办的小事,尚且都不办,还指望着办什么太事, 那是更不成的了”。“”并坚定地认为“本馆对于社会人群有益的事,不掸为逆耳之言, 屡屡烦溃。万不致因此入之来函,就缄口不复言”。“2 1 大公报于1 9 0 3 年评价道 “近来就说天津一处,已竟有了百余家,不再给女儿缠足的了,还不算别处,不敢 说全是由本报劝过来的,到底:本报常常的鼓动人心,暗含着的力量也自不小”“, 并注意放足的情况“近一两个月,本馆也总没有议论这件事,听说外间立意不给女 儿缠足的,竞有因亲友讥诮,又有不高兴的了,看起来本报还是隔些日子说他一 回,常常的提人的高兴,到底是好”。“”在大公报的正义下,报纸天比一天 销的多,外间被感化不再缠足的也一天比一天多了”。“”到1 9 0 5 年,“天津妇女不缠 足的风俗开通多了,或有入天足会的,或有不入天足会也不缠足的,约略着算计, 天津一处,总有三四百家”。“”还影响到周边地区,山东暨属一天足会,“现入天足 会者约有一千三百四五十人”。“” 1 9 0 1 年一1 9 0 5 年是不缠足运动的高潮时期,与戊戌维新时期相比,不缠足运 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发展,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界的发展有着 密切关系。当然与作为大众传媒的大公报的努力和支持分不开的。它关注并 支持这一社会问题,从北方地区的实情出发,针对大众的心理和社会情况提出一 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直接促进了北方反缠足运动的发展。 二、大公报与女子教育 中国最早出现的女子学校是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女校,它冲击了中国传统上 认为女子不能出门读书的观念,同时又为国人自办女校提供了实践依据和仿效的 模式。维新人士认为“我有民焉,而俟教于人,彼所示辱我也,无志甚矣”。“”在上 海绅商经元善的积极筹办下,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予1 8 9 8 年戊 戌运动高涨时期成立,它采用“民捐民办”的形式,其教育宗旨是“以彝伦为本,所 以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 由于受保守势力的上书攻击,原来资助女学的人“一闻朝士不以为然,市中有虎, 即相率仰承意旨,噤若寒蝉,避如黠鼠”,造成女校资金困难。在维持了两年之 后,受戊戌变法的牵连,不得不于1 9 0 0 年关闭。尽管该女校存在时间短,却开创 了国人自办女校的先声。1 9 0 2 年,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民办女予学堂,承起于 戊戌时期的女学新芽在民间重新萌动。 ( 一) 宣传女学的重要性 女子入校读书作为前古未有的创举,在2 0 世纪初并未列入清政府官方的教育 体系中,1 9 0 4 年颁行的癸卯学制中规定女子教育只可在家庭内进行,“女子只可 于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1 因而只有依靠民间兴办女子学校, 才能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以开风气为己任的大公报看到北方风气闭塞,民 间办女学堂的步伐落后于南方,非常希望天滓能够为北方地区做出表率,以带动 北方女学的发展。它认为“近时风气所趋,恒视通商口岸为目的,而通商口岸得风 气之先者又以上海为主脑;上海开风气之先者,尤以女学为特色”4 ”,天津同上海 “亦通商口岸”,应主导北方风4 气。在这种认识下,大公报从创刊起,不断地在 其代表立场的“言论”栏目中发表倡兴女学的文章,在北方地区进行思想启蒙,指导 女学建设。 女学是立国之本。“甲午受创,渐知兴学”“”,人们普遍认识到人才教育是立 国之本,新式学堂纷纷设立。然而这样做只是偏重于教育的一部分,尽管“教学者 终日勤勤。其效果终乃泯泯”,原因在于“不端本之本,而治枝之本也”,枝之本是 人才教育,女子教育才是本中之本。从家与国的关系来说“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女,本之本谓何,女学是已”。驯从进化的角度看,女学关系国家的前途,“非进化 无以强国,无以保种,而进化终如此之难,其弊何在,女学未讲故也”o “,进 化的迟速视国民程度为准则,而国民程度的高低视女子的贤愚为枢纽。从教育的 方面看,女学为蒙学之先,若女学不兴,“虽通国遍立学堂,如无根之本,卒鲜实 效”。”1 因此“开智强国之策,在乎广设大小学堂以立之基,尤宜广设女学以正其本。睛町 女学为本之本的原因是:女子为诞育国民之母。从儿童教育方面看,母亲是 儿煮的天然教师,“凡人自襁褓以至垂髫保抱携持饮食晏息,无贵贱贫富之分,靡 不有恃于母也” 5 7 j 学问、立身处世之道都由母亲定其根本,母亲的素质决定人才 的培养,“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进而影响国家的前途,“二 百兆未成人之男女全赖百兆女子抚养启迪,成此世界,试思此百兆女子事何等 繁,责何等重,功何等伟大,此古今至公至平之论也,女子一身责任似轻于男孑, 而实重于男子有国者,欲转弱为强,以争存于万智毕斗之世界,其毋轻弃此 二百兆人也利;从夫妇之间讲,女子读书与否,影响男子心灵开化与智识的长进。 读书明理的妻子,对虽“父师朋友不能教诲”的丈夫,时常开导,久之未有不通悟的, 因为在五伦之中夫妇之间最为亲睚,“盖凡人之性情罹至最亲爱者,乃肯平情虚心 以受其言”;女予若无学,则男子心灵不开,智识不进,逐“酿成一顽钝无耻窒塞不 通之中国”1 ,只有男女同时进步,国家才能进步。 女子为富国之本。从经济学上的“生利分利”说,中国半数的妇女,不能生利自 9 立,而仰食于男人。妇女的不事生产,拖累了男子,原因在于妇女不学无业,使 男子皆受妻孥耗食之累,每人必兼养数人,食之着众而生之着寡,故极大阻碍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怎能不贫困,国家又怎能不贫弱呢? 如果妇女人人受到 应有的教育,人人有职业。就能够财足国富,“非特通国之学艺兴作倍增,丽男子 亦无家累之苦”,而且女子在职业方面优于男子。在格制造业上“妇女用心胜于男子, 由其性质凝静,善运巧思,一切专门之学,男子未遑专深者,妇女别出心思,研 求新理新法”啪1 ,能够兴大利成大业 从商业方面看,女子更胜于男子,一是细心, 一是耐烦,细心能辨货品的良栖,耐烦能力任筹算之勤劳,以西谚为例,“市肆而 无妇女,商业必不兴盛”。还要设商务女学堂,以造就商界人才,“凡商务中之历史 地理经济规则以及书札笔算,均令习之,以为他日相夫教子之助,以为他日谋生 营业之途”。“同国外相比,外国强盛,“因它女学修明,女的合男的一样,都读 书明理,都是下马读书上马杀贼的本领”3 ,女学已是必然趋势。“试观五洲之国, 女学昌则国昌,女学衰则国衰,女学无,终必灭之”。2 1 大公报对女学的宣传,其作用体现在:其一,冲击歧视妇女的传统教条。 在封建伦理下,人们认为读书识字是男子科举入仕的途径,女子读书是无用的。 女子识字后,不仅无益于衣食住行,反而会受书本中儿女之情的影响,有害于女 子的德行。“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 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耻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 为愈也”,反映了一般人的看法。而且女子要谨守闺门,保持女子的贞洁专一, 不能随便与亲属及丈夫以外的男子公然接触,也不能随便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 “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大防”之说阻碍了女学的发展,所以倡兴女学必须摒弃 妇女送迎不出门和女子无才便;黾德的陈腐之见。男女智慧是一样的,“人之聪明智虑, 必籍学以潜导之启瀹之”,通过开女学,才能“定其志趣,卓其神识,宏其智慧, 完其体育”“3 ,习有用之艺,学经世之术,提高自身的素质。其二,激发女性的 社会责任感。女学的宣传,强调女子的社会责任感,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民族需要。 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中国入最先考虑的是个人应对国家、社会所负 0 的责任。女子作为一笔可以动用的人力资源,进入维新人士的视野之中,他们认 为通过女子教育,使妇女在家庭中作一个能够培养人才的“贤妻良母”,这样女 性就由传统认识上的“废才”转变为培养新国民的“国民之母”。这种认识符合 传统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的观念,强调了女子的义务。渴 望受尊重的女性也认同了这种观念。清末知名人士吴芝瑛在江苏竟志女校的演讲, 希望女生“自立于竞争之时代,他日为贤妇为贤母,相夫教子,各尽其职分”1 , 尤其是日本的贤妻良母教育观与国内的贤女贤妇观不谋而合时,更是激起了女性 的社会责任感。一留日学生暑期归国,在家庭中演说e t 本女学昌明,教育普及的 情形,其年近吉稀的老母也大受感动,“自恨多病不能游文明之域,慨中国女学 之不兴”,于是命儿媳随同前往日本留学,以便学成归国,提倡女学。在这些 女性眼中,掌握了知识。做一个培养新国民的“贤妻良母”以实现救亡图存的义 务,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出于这种认识,清末的兴女学运动中就涌现了 许多女性参与办学、助学的感人事迹。女性以自身的行动促进了女学的发展,也 反映了女性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其三,调动进步人士的办学积极性。在民间兴 起创办新式男子学堂的热潮中,入们认识到能否免遭“奴隶牛马的惨祸,全看能 兴学及不能兴学为断”。旧1 大公报一文章指出“中犀今日之现象黑暗已极, 其稍放一线光明者,惟此学堂日增一日耳”。4 ”以士、绅为主体的进步人士对兴 学倾注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他们认识到女学的开办是入才培养的根本,学 堂教育必须有赖于家庭教育相结合,而家庭教育好,又在于有贤妻良母的辅导,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一部分人创办女学堂的热情。由于女性长 期受压制,导致处于弱势地位,而女学校的开办则涉及到筹集经费、寻觅校舍、 聘师招生、申请备案等一系列的事务,这就形成了以男性为创办经理人的模式, 由他们负责外堂事务的管理。可以说在2 0 世纪初兴办女学的过程中,进步人士的 积极参与,主导了女学的发展。 ( 二) 大公报与女子学校建设 随着女子学堂的兴办,舆论界关注的焦点已由女学重要性转向如何使女子教 育走向统一、走向正规的讨论中,许多教育人士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大 公报也参与了这场讨论,就女学教育的内容、方法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1 提出德、智、体育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女子教育对女子本身来说,其目地在于传输时代所需的各类基础知识,培养 具有近代精神的健全人格,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教学内容入手。 德育方面。道德是人的立身基础,道德的培养与学业的讲授如同舵与舟的关 系。在教以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识的同时,必须培养其道德,“否则各种学业虽 极发达,而如无舵之舟,飘流靡定,所有智慧适足以济其恶,败其德而己”。”所 以没有道德的培养,教育就失去了价值。对于女性道德的培养,一般人认为依然 是传统女德的培养,该报认为这种女德只是为男子的便利为目的,“而不知一室之 中夫夫妇妇自应各尽其道,无所谓男德女德也”,从而扩大了女性道德的范围,应 包括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伦理。在道德的培养途径上,首先要通过自修 的方式培养个人的私德,私德即对己之伦理。自修的方式在于授以实业,“使得自 养始i * t * l l 而后能自立,能自立而后能讲立身之道”。其次要实践道德,由于女性索 无外事,实践道德的场所,一是家庭,二是学校。在家庭内,是实践道德的开端, 体现在孝父母,和兄弟等方面;在学校内入学交友,要守法律,维持秩序,以公 益为怀。教师要随处默察,“凡有骄傲谄媚,煽感欺诈等情”。一有所知,必立u p 2 l t 正,晓以大义,使女生养成纯良的品性,具有对家、对社会、对国家的伦理观念a 最后道德的培养还须授以各种学术,来涵养德性。属于道德上的学科有修身、文 学、哲学、历史、传记、音乐诗歌等,在讲解中教师应注意“讲演之得法与否, 能动人感情与否”,若“讲演失其精神,或取陈腐无味者研究之,则徒病学生脑力”。” 智育方面。智识的拥有,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的生存立身 之道,女性受欺辱,失权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知识。因此“欲赋其个人之天 职,舍智育之外,别无他途”。”2 1 属于智育上的科目有算术、理科、美术、地理、 方言( 外语) 等。算术能够使女生“近之能熟悉日常之计算”,“远之于世界事事物 物得统系之精神”,要以便捷适用为准;理科的目的在于了解万物的现象与本质, 及各种自然现象生成的原理,破除各种荒谬迷信,养成精密的观察力,作为将来 从事实业的基础,美术可涵养优美感情及高尚资质;地理,在于研究地球的体质 形状及运动之理,以及地面水陆区域、气候、动植矿物的配置、人类职业、宗教、 政治文野之程度、及国家大势属何等地位,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可培养 女生的爱国心;方言,由于处于万国交通智识竞争的时代,学习各国方言是势所 必需,因此学生应在掌握本国学问,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后,可选择一方言学习, 作为他日学习专门知识的基础同时又要避免“尚洋文,而轻国文,忘其根本” 的倾向。 体育方面。女子作为国民之母,不讲体育。则害于国家、害予种族。从个人 角度讲,犄神与体质的关系密切,以树木为例,只有根柢结实才能英华芬馥;同 样,人也只有体质健壮后,才能精神焕发,体育是智育的基础。从目前形势看, 女性由于经数千年缠足穿耳的折磨,血气颓废,身体薄弱,在学业上虽有竟胜心, 却最终不堪重负。教师应审时度势,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不可急于求成,并且要为学生身体发育创造条件。教室中桌椅高度要适中,空气 光线要适宜,饮食要精,讲求营养。房舍中要经常通风。防止疾病传播,要以树 木清旷的地方作为学生邀游嬉戏之地,以引导其活泼快乐的天性。体育的一项重 要内容是体操的练习。体操可以“矫正其体态,使之活泼健全也”,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练习体操可以“养成守秩序,尚公同之习惯,进退起伏,悉从一致,不得以一人 而破群体,他日对社会之公德准于此矣”。“3 上述“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学内容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智 育方面,注重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培养具有近代精神的健全人格。这对 于深受几千年压迫的中国女性来说,这是实现真正解放的必需之径,为经济上的 自立、自主打下基础。 2 制定学校的管理措施 女学堂作为数千年来未有的创举。要讲求治校办法。若办法不当,“虽有极 纯正之宗旨,极完备之学科,亦不能达其目的,收其效果”,甚至“内则冲突丛脞, 自相纷扰,外则抵间投障,诋毁纷来,成绩未收,事体已解”。”5 3 这些关于学校 生死存亡的治校办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与校规校纪上。 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具体是指学校的治理,包括组织、实施监督、护理 等事。学校管理致为重要,如同五官百骸之属于脑筋,起到联络贯通,互相为用 的作用。学校的管理者即校长,宜选用男子,不应拘泥于性别之辨,因为女学校 的事务繁琐于男子学校,“就现时女子之程度而论,其学识能力实多逊于男子, 是宜用男子始克整齐”。学校的管理不仅是校长的责任,也是教师的责任,“管理者, 校长之职也:教授者,教师之职也。然而教授之与管理,固互相联络,不可须臾 离者,则教师之与校长固同兼调练管理之职矣”。”校长与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具体 分工,则是“校长保其秩序,行其法令”,属于形式上作用;教师则“监视其心志, 限制其嗜欲,涵养其性质”,属于精神上作用。如果抑制教师的管理权,教师在训 练上必多制肘,只得敷衍塞责,就失去了从精神上管理学生的作用,所以校长与 教师在管理上的正确关系应是:“校长总其纲,教师理其绪”,做为教师,凡校内外 事件,均责无旁贷,参与管理, 同时,要严定校纪。法律为维护社会的要素,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凡举一 事必厘定法则,“殊不知一校之中修业无定时,器什无定位,言笑无常,度其学业 之荒废,不问可知矣:若入其校舍,形式肃然,条理井然,其内容之完善,亦不 问可知矣”。”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校纪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在于校纪的实施体现了教 育的成效,二者是形式与精神的关系,“形式者,精神之表著也,形式不具,精神 何话”。从女子本身来说。由于女子长期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最不知维持秩序, 循守法律者也,骤然聚数什百不教之人于一堂,必起争诟心、嫉妒心、非笑心、 猜疑心,纷然并作”,若没有校规校纪来约束,“必移其向日勃镁于家庭之习惯,而 诟疾于学舍矣,不至冲突解散而不止”。所以必设严密的法律来维系秩序。在实施 校规校纪上,若骤施以过严的法律,女子必不乐于服从,转蹈知法犯法之弊。作 为教师,宜于在平时教育之中,讲解法律之理,司法者应先自守法,躬行倡率, 引掖诱导,以养成女生爱护法律的精神。为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基础。可见大公 报不仅要求制定严密的法律,还要求贯输法律的精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 循。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聘任教师的工作必须慎重。教师的选聘的标准,一要求 品行纯正,二要年力富强,学问通顺。“盖今日教育至为繁难,体力衰弱于讲演训 练上必失其精神,师生之间亦不能性情融洽,致亲爱之情,于学业之进步大为阻 碍”,而鄙陋寡德的人不能为人表率。学问要以明达通顺为及格,懂得心理学为宣。 在任用男女教师上,从女子性质上看,应以女性为宜,因为女性为“人类天然之 师保也”,其慈爱、勤劳、无微不至,适于教育儿童。在风气已开的地方,若女 子知识逊于男子,可以暂时聘用男性担任教师。这说明大公报是以女性特有 气质作为选用男女教师的依据,而不是以男女大防为依据。针对女师匮乏的难题, 提出目前女学最为迫切的任务在于培养师范人才,它认为“今日之教育播种而待 结实者也,非分株而栽植也;教一人而待为大多数之用,非仅为个人之用也”。”7 1 因此,学生在经过三四年的学习,具备普通学识的基础上,要加入教育学理论的 学习。校方要在学校内附设一小学,令学生实习,以造就师范人才,普及国民教 育。为了鼓励学生毕业后进入教育界,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